从南阳内乡县衙汉化馆打的去俯衙多少钱

南阳知府衙门博物馆
扫描到手机,看更多国搜资讯
您可以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您可以在手机国搜客户端继续浏览本文,并可以分享给你的好友。
核心提示:南阳知府衙门博物馆成立于2002年4月,是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阳知府衙门而建成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向外展出“明清家具”、“南阳民俗”等陈列。
中文名称:南阳知府衙门博物馆
景区类别:国家二级博物馆
景区地址:河南省南阳市民主街西段
始建时间:元世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
景区面积:72000平方米
成立时间: 2002年4月
门票价格:40元/人
南阳知府衙门博物馆简介
南阳知府衙门博物馆成立于2002年4月,是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阳知府衙门而建成的,向外展出“明清家具”、“南阳民俗”等陈列。南阳知府衙门位于南阳市民主街西段,是目前我国惟一保存比较完整的封建时代郡府级官署衙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阳知府衙门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历经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五个不同时期,至今已有730余年可考历史,知府衙门现存建筑保留了元、明、清三代的建筑艺术。位于中轴线上的衙署建筑自南向北依次有:照壁、大门、仪门、大堂、寅恭门、二堂、内宅门、三堂等。另有部分耳房、配房、厢房、榜房、库房、科房、官邸、吏宅、马号以及古井、莲池等,整座建筑坐北面南,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40米,占地面积72000平方米,呈轴线对称、庭院式布局。现存南阳府衙古建筑群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官署的规划、形制、发展、变迁以及地方官吏的袭封、属员、诉讼、赋税、祀典、政事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南阳知府衙门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秦始皇设置郡县制以来,留下的一个完整的郡级实物标本。现存建筑就是一个历史档案馆,它既是北京故宫的缩影,又是南阳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研究、建筑艺术价值。
目前,府衙中轴线古建筑已修复完毕,并进行了初步的陈列展览。府衙正以全新的姿态,饱满的热情迎接中外宾朋的到来。
南阳府衙历史
南阳府衙始建于元代。《元史-地理志》载:“元至元八年(1271年)升(金申州)为南阳府,以唐、邓、裕、嵩、汝五州隶焉。二十五年(1288年)改属汴梁,而后直隶行省,户六百九十二,人口四千八百九十三。领县二、州五,州领十一县。”当时的府衙形制、规模不明。明代,全国设布政使司十三,河南居其一,布政使司下设府,府下设州,州下设县。《明史·地理志》载:“南阳府洪武初因之,领州二、县十一。”府衙在元代故址上修建并加以扩大。《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载:“南阳府治在城内西南,国朝洪武三年(1370年),同知程本初即元故址修建。正统五年(1440年),同知汪重重修,正堂匾日‘公廉’,后掌匾日‘燕思’,左、右列六房,前竖戒石亭,建仪门、大门,后列官宅,东西列吏舍,经历司附正堂东,照磨所附正堂西,司狱司附仪门西,架阁库在堂后,申明旌善二亭在府前东,永平库在府内。”清代,南阳府衙仍为府治处所。清《光绪会典》载,清代全国设府185个,其中河南省9个。光绪、宣统年间,全国增至2 1 5个。《清史稿·地理志》载:“南阳府领州二、县十一。”清代府衙内建筑时有增改裁并。民国初年,南阳仍为南阳府,隶属河南省。1914年废南阳府,原南阳府辖县统归豫南道,后道废,县直属河南省。1933年,河南省设十一行政区,南阳为第六行政区,署内部分建筑有所修葺,同时也增加了部分建筑。新中国成立后,河南省置南阳专员公署,辖十三县市。至1965年,南阳府衙为南阳专员公署所在地。府衙新旧建筑均受到妥善保护,特别是中轴线建筑保存较为完整。
南阳府衙的建筑规制
南阳府衙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中轴线上的建筑自前至后依次是:照壁及其两侧的召父坊、杜母坊,豫南首郡坊;大门及其两侧的榜房;仪门,戒石坊;大堂及其东、西配房;吏、户、礼、兵、刑、工六曹房;寅恭门;二堂及其东、西廊房,招稿房,书简房;内宅大门(暖阁);三堂及其东、西配房;架阁库,府花园等。东侧副线建筑自前至后依次是:申明亭;宾兴馆和衙神庙;萧曹庙和龙神庙;税课司和经历司;军厅、粮厅、军粮二幕外藩以及东花厅包括桃李馆、桂香室、虚日轩等。西侧副线建筑自前至后依次是:旌善亭;府财神庙;监仓、狱神庙和司狱司;照磨所,理刑厅(李署),以及西花厅包括师竹轩、对月轩、爱莲堂、槐荫静舍等。此外,还有东西官宅、吏舍、牌坊、军械库、马号和各色仓房等。整个建筑占地数百亩,亭堂楼阁数百间,建筑轩敞,陈设华丽,是封建社会最高统治机构布局的缩影。由于沧桑之变,昔日的知府衙门或遭兵燹,或遭自然破坏,部分建筑已不复存在,局部也已“旧貌换新颜”,但整体建筑保留了明代的建筑规制和清代的建筑风貌。位于中轴线的现存建筑依次有:照壁、大门、仪门、大堂、寅恭门、二堂、内宅大门、三堂;两侧有永平库,兵、刑、工诸曹房,东厢房,西厢房,招稿房,书简房,东官宅,西官宅等。现以中轴线两侧的建筑顺序考察叙述:
位于民主街南侧,平面呈“一”形,用青砖砌筑,宽22.5米,高4.89米,东西两端各向北出2.26米的短墙,基座为须弥座。
照壁,谷称“影壁”,通常有一安形和八字形,是古代官署衙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影壁”二字由“隐避”二字变化字 来,在门内为“隐”,在门外为“避”,后来统称为“影避”。南阳知府衙门照呈八字形,青灰砖砌成,宽22.5米,高4.89米,两端撞头外各为八字短墙, 长2.26米。照壁下砌须弥座,背面青砖上有“南阳府城”、“南阳府”砖铭。古建筑照壁的出现,反映了封建时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在建筑环境上起到了屏 蔽作用,在建筑气氛上起到了庄重、森严、神秘和至高无上的效果。另外,照壁还具有一种极其特殊的功能。那就是服务于统治阶级,“整治吏治,警戒官员”。这 可以从照壁正面的画面内容上得以说明,古代官署衙门照壁正中通常画一神话传说中的怪兽“谈”,龙生九子,谈为其一,其性贪婪。画面上,“谈”的四周和脚下 遍布金银珠宝,却仍仰头向上,四蹄踩踏文书案牍,张口要吃太阳,岂不知早已身临万丈深渊。古语云:”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似水,不榭则滔天"。千百年 来,谈的狂妄,谈的悲剧给人们以明鉴和昭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多次颁布严刑重典,惩治贪官污吏,发明了剥皮实草只刑,即将贪官以酷刑处死之后,剥下整张 人皮罩在草人身上,放在衙门前作为进出官员的警戒,此刑推行到洪武2昭旨8年,已是晚年的朱元璋自悟到重典治吏只是权宜之计,剥皮实草之刑后人切不可沿 用,隧颁布昭旨废除此刑,钦定该为各级衙署照壁必须绘”谈“吃太阳的图案,以达到警戒的目的从此衙门照壁绘谈成为定植,一直沿用到清末。府衙照壁、大门、 八字墙构成了府衙的第一进院落,根据历史记载:在这一院落中,照壁两端与八字墙两端正以处建有过街牌坊两座,即召父坊、杜母坊。“召父”、“杜母”分别指 的是召信臣和杜诗,这两人都是汉代有名的南阳太守,召信臣在白河支流上引建了著名的水利灌溉工程,被人敬称为“召父渠”,该渠在今南阳市新野县白河故道上 还留存一段:杜诗发明了著名的水排,改进了汉代的治铁技术,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这两位太守都为古代南阳的经济发展作出杰出贡献,因而被后人尊称为召父、 杜母。清代知府将古代衙门前的东西辕门改为牌坊,以示效仿,“父母官”也由此而来。
大门,是官署的第一道大门,位于民主街北侧,面阔三问12.5米,进深二问7米,单檐硬山灰瓦顶。构架为五架梁,用黑红油漆。
大门距照壁22米,面阔五间12.5米,进深二间7米,大门安在中柱上。大门是府衙的出入口,也是府衙建筑等次的象征。以府衙门扉为例:根据古代定制,凡皇室宫殿大门门板上都是红门金钉、金铺首,九九八十一枚门钉,由此而往下,凡王府,官府皆按等级高低而有规定的形制。据明史记载:亲王府大门丹漆金钉铜门环,门钉用九行七列共六十三枚;公主府大门绿油而铜门环,门钉九行五列共四十五枚:百官府第中,公候门用金漆兽面锡门环;一二品官府门绿门兽面锡门环,三至五品官府门用黑门锡环,六至九品官府门用黑门铁环......,由此可以看出,多帝王官殿的大门到九品官的府门依次:红门金钉铜环,绿门金钉锡环,黑门锡环,多门的颜色上分是红、绿、黑,从门环的材料上分是铜、锡、铁,由高到低,等给分明。明清南阳知府是四品官,府衙大门用黑底锡环,正是府衙等级与地位的象征。大门是府衙风外空间的过渡,它决定着府衙建筑的总体布局和建筑体量,作为府衙建筑的标志性“大门”,其特点必然是形状清晰,特征明显,尺度适宜,位置显著。
南阳府衙大门采用硬山式建筑,三间五架,屋面筒瓦,脊饰吻兽,檐用异形替木,这恰如中国山水画长卷之首,品次与风格,尽可窥见。此外,历史的联想和各种含义也成为突出府衙标志的重要手段,如大门冤鼓、木笼,大门的匾额、楹联,无不告诉你一个信息,一座古代衙署的宏大规模将要展现在你的面前。
仪门,是官署的第二道正门,距大门26米,面阔三间12.2米,进深二间5.7米,单檐硬山灰瓦顶。梁架为五架梁,用黑红油漆。结构大致同大门。仪门,是衙门的礼仪之门,平时并不常开,而是在两侧设旁门,东侧称“人门”(或称“生门”),经常开着,是人们经常出入之门;西侧称“鬼门” (亦称“死门”),经常关着,只有在死刑犯被宣判后正法时,方从西旁门拉出去行刑,因此,旧时处决死刑犯也叫“出西门”。
仪门在古代称为桓门,汉代府县治所两旁各筑一桓,后二桓之间加木为门,曰桓门。宋避钦讳,改为仪门,即礼仪之门。明、清衙署第二重门通称仪门。取“有仪可象”之意。是主事官员迎送宾客的地方。《明会典.官员礼》记载:凡新官到任之日,至仪门前下马,由迎接官员迎入仪门之 风。府治喜庆大典,皇帝临幸,宣读诏旨或举行重大祭祀典礼活动时,也要大开仪门。清末,为避宣统溥仪之讳,一度将仪门改为“宜门”。仪门既为礼仪之门,平 常是不开的,人们出入府衙,走的是东侧便门,即府衙仪门之东配房,通过地府衙东便门室内地面发掘清理,我们可以看到东配房内的石板已磨得光滑凹陷。根据古 代制度,府衙仪门之西侧还有一座配房,即“鬼门”。大多数衙门署只是一间而南阳府衙“鬼门”则与仪门东配房一样,都是制如仪门一样,三间五架,只是高度略 有下降。仪门东西便门两侧与府衙六房(吏、户、礼、兵、刑、工六房)构成廊道 相通,并与府衙大堂相接,混然一体。因此,如果说大堂是整座衙署的中心建筑,仪门则是大堂之门户,作为封建礼仪王朝的衙署仪门,其暗示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大堂,是知府办公的地方,距仪门55米,面阔五间20.23米,进深三间10.28米,单檐硬山顶,梁架为九架前后廊式,大堂前有卷棚一座,面阔同大堂,进深一间。二者均建在高0.6米的台基上,位于整个建筑群之中心,是府衙最主要的建筑,尤为高大壮观。且无前墙,呈开敞式,次、梢间前檐下置木栏围护。堂中央置暖阁,设知府公案。东西梢问分别为堂事房和招房(记录堂谕口供)。
府衙大堂高峻威严,气势宏大。该大堂重建于清顺治五至八年(公元年),虽经后世几次修缮,柱檀梁枋更换无几,保持了清代的建筑风格和艺术手法。府衙大堂由大堂及其前部卷棚两部分构成,座落在高1.2米的青石基之上,设三级踏步,其前又有堂前月台,再三级踏步,大堂面阔五间26.85米,通进深(带卷棚)三间16.20米,大堂主体为典型的清式五架梁带前后双步梁(其中明间减掉前排金柱)硬山建筑。檐用斗拱,堂内砌上露明做法,显示了府衙大堂规格之高,威仪之严。
大堂在古代称“黄堂”,“盖出座堂皇,则思何以布令”,各地方志中对大堂的记载多以其作用来命名堂额,谓正堂、正厅、公厅、公堂等。有的为申明施政宗旨,谓忠贤堂,谓爱民堂,谓壮丽堂,清代南阳府衙大堂称公廉堂,是知府开读诏旨,接见官吏,举行重要仪式,公开审理决讼案件的地方。府台即知府,或以科举考试由吏部铨选入官,谓“正途",或以捐纳入官,称“异途",在地理回避和亲属回避定制下,以掣鉴分发各省各府,一般任期三年。其职权按《清史稿。职官志(三)》载:“总领属县,宣布条教,兴利除害,决讼检奸”。凡职权、政权、风化、文教无一不在其职之内。在“民刑不分,诸法一体”的法制结构形式和封建政体中,知府始终在封建政治司法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大堂明间正中设公案,两侧列“肃静”、“回避”牌及其它仪仗。根据古代定制,作为四品官之清代知府,其仪仗为青旗四,杏黄伞一,青扇一,铜棍,皮槊各二,回避肃静牌各二。大堂公案背景设屏风,上饰云雁。堂前卷棚站的是三班衙役。衙门审决案犯,常羁押在堂前月台下刑皂房待审。知府升堂,师爷随上。东西稍间辟为夹室,记录堂谕口供。遇到可以公开审理的重大案件时,府台大人常令仪门大开,让百姓涌至堂前围观,以示其秉公执法。
三班六房,位于大堂前两侧,是衙门内吏役办事的地方。三班,即皂、壮、快三班,其人员都是衙役,也称民皂,故办事之处称民皂房。六房,即吏、户、礼、兵、刑、工六曹房,是府衙的职能办事机构。府衙现存六房,东为吏、户、礼,西为兵、刑、工,各8问,通面阔28米,进深7米,为前坡出廊房屋,故俗称东、西廊房。
明清时,大堂前戒石坊两侧设三班六房规制严格。晚清时,因三班居六房之前,影响庭院开阔,故三班多移出中轴线之外。
仪门、大堂、六房形成的大堂院,是中轴线上的第一进院落,称为“外衙”,是知府行使权力、也是衙门职能机构公开办事的地方。
寅恭门,位于大堂之后,距大堂3.15米,面阔五间18.65米,进深9.03米,单檐五檩前后廊硬山灰瓦顶,前廊天花做成卷棚式。脊枋上遗有“道光二十七年岁次丁末荷月上”墨书题记。寅,敬也;恭,恭敬也。寅恭门当为恭恭敬敬迎接宾客的大门。表明此后即为官宅,这里是衙门的咽喉之所,一般人不得轻易进人。寅恭门前置板门,后置格扇门,为二堂之屏障,故也称为屏门。只有新官上任或迎接同级、上级官员时方打开此门(第三道礼仪之门),从中间通过。宅门前各有两问小房子,为守卫用的门房。
寅恭门为府衙第三道门,也是二堂之门户,寅恭门意为恭恭敬敬迎接宾客的大门,实际上也是一种礼仪之门,有些地方衙门堂前可以不做此门,而直接于大堂屏风后设屏门。南阳府衙寅恭门距大堂3.15米,通面阔五间18.65米,通进深带前轩后廊三间9.03米,单檐五檀硬山建筑,前轩为卷棚结构,顶部宝瓶承托梁
枋子,上撑罗锅橡,也是一种典型的江南轩式做法,根据寅恭门脊枋墨书题记(“道光二十七年岁丁未荷月上浣”)可知,寅恭门当为清代知府顾嘉衡主持重修,距今已有150余年历史,从其檐柱额枋上斑斑驳驳的青碧彩绘中,可以读出这座古代衙署所经历的风雨沧桑。寅恭门东西各有耳房两间,配房五间,规模型制悉于寅恭门相同,当为同一时期重修。其中东配房明间另辟门洞,为进入东偏院之门户,其廊与寅恭门连为一体,东山门洞直达府衙副线建筑之厅院(粮捕厅)。如此构成了以寅恭门为中心的纵横轴线网络,将府衙全部主要建筑为一体实现了功能结构上的整体统一。
二堂,距寅恭门11.28米,是府衙主体建筑之一,面阔五间17.65米,进深三间11.88米,单檐硬山灰瓦顶,梁架为七架梁前后廊式。规模仅次于大堂,面阔比大堂少2米,但进深比大堂多1.6米。其中部三间为堂,明问后金柱间有可供开启的格扇(为第四道礼仪之门),屏门下设公案,置匾书“琴话堂”,左右次问陈列有板杖之类的刑具,这里是知府预审案件及大堂审案时退思、小憩之所,故又称思补堂,有深思熟虑,助其不足之意。东西梢间为茶房和招房。
南阳府衙二堂仅次于大堂,其面阔比大堂少2米,但进深又比大堂多1.8米,因此,高度更显深邃,整体建筑别具凝重之庄严气 氛,而于大堂突出高峻、威严之形象略有不同。同时,由于二堂内金柱进顶五架梁,而天棚又高设于五架梁间,因此,二堂室内空间显得高大宽敞,突出了府衙二堂 特有的环境气势,显示了衙署建筑刻意创造威势氛围的文化底蕴。现存南阳府衙二堂重建于清初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重修于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3 年),清末知府傅凤飓也曾葺残补缺,加以整修。堂匾曾记载为“退思堂”,现名“思补堂”为知府顾嘉衡重题。思,考虑,补,补助,燕思,退思,思补皆有深思 熟虑,助其不足之意。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府衙中的重大案件,一般都在二堂审理,誊录房抄完口供后,知府大人常在退堂,从二堂西稍间(西山门洞)进入耳房, 到师竹轩里签判,然后才可到大堂进行公开审理。由于二堂是知府的主要日常办公场所,府之大部分机构多是围绕二堂布置。东侧的粮捕厅。西侧的理刑厅,东面则 的税课司,西南侧的照磨所等。同时,东侧靠后有桃李馆,有桂香室,有虚日轩,西侧靠后又有菊圃、韭园,虹桥水池,为衙署官员在公务之后提供了一个别有洞天 的休憩场所。特别是到了清代中后期,由于府衙内部机构的增改裁并,两侧不少建筑在功能上有所变化。二堂两侧偏院外更多体现的是一幅田园式的景物风貌:透过 古朴典雅的门楣隔扇,走在蜿蜓曲折的幽深小径,你可以看得到槐荫静舍、菊圃、韭园,可以闻得到桃李芬芳,桂花飘香,可以听得到鸟啼虫鸣,晨钟暮鼓,还可以 想得到知府官员在此邀其幕友叙旧论政,举行大型宴请活动的生活场景。
二堂东西厢房各5间,前后出廊硬山式建筑,明间为过庭,入宅门经此可达东西花厅各层院落。宅门、二堂和东西厢房组成外衙的第二进院落,也是知府行使权力之所。
内宅门,距二堂18米,面阔五间18.58米,进深一间3.1米,单檐硬山灰瓦顶,梁架为三架梁,用中柱,明问高出次间0.65米,明问后檐柱间有屏门(第五道礼仪之门),为三堂之屏障。
三堂,距内宅门19.95米,是仅次大堂的主体建筑之一,是知府的内邸。其建筑结构与大堂、二堂明显不同,面阔五间18.45米,进深三间11.21米,单檐硬山灰瓦顶,梁架为七架梁前后廊式。前廊顶部为卷棚式,室内为方格形天花。堂内以格扇分割为明间、接待室(东二间,名为“品茗斋”)、起居室(西梢间)和更衣室(西次间后部)。三堂陈设较为豪华典雅,明间后墙原置神主橱,这里是知府接待上级官员、商议政事、办公起居之所。有些案件事涉机密亦在此审理。
三堂有东西厢房各五问,为知府攒典办事之处。三堂左右为东西花厅院,是知府宴请宾客和眷属居住之处。三堂后为花园,园内有兼隐亭。
中轴线之外,在大堂的东侧吏、户、礼三房后尚有一个院落,名为巡捕衙,是知府的属官典吏(未人流官)办事的地方;在兵、刑、工三房后为吏舍,是府衙的吏员和三班衙役居住的地方,吏舍附近有马号,是府衙养马的地方。
仪门东南,原有萧曹衙神庙,是知府供奉汉王朝开国功臣萧何和曹参的地方。与衙神庙相对,在仪门西南,有狱房7间。
按明洪武时规制,府衙大门左右,有申明、旌善二亭,是衙门惩恶扬善的地方。至晚清时期,随着大清江河日下,这一设置遂多废置。
此外,明朝及清初衙门临街处多置有榜房,以张贴告示和取录名单,晚清多废置。
南阳府衙的建筑特征
南阳地处秦岭以南、长江以北,是南北文化交融地带。府衙除按官定的衙署建筑制度修建外,其建筑群融明清时期长江南北建筑风格于一体,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其建筑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建筑的布局特征府衙的建筑布局,仍沿袭了中国传统建筑坐北朝南、中轴对称的布局特点,前衙后邸,但又不拘泥于此,而是根据其使用功能和重要程度有序地分区布置,在有限的用地面积内达到建筑群体量和空间的最佳组合。
2.南北交融的建筑特征府衙建筑群将北方四合院和南方廊庑形式巧妙地结合运用,如内宅门与三堂之间由东西厢房及廊庑相连接,形成独立的院落。府衙单体建筑多采用南方建筑厅堂轩敞的处理手法。其结构形式将南方的穿斗式与北方的抬梁式巧妙地结合,如二堂的梁架等,是研究豫西南地方建筑技术的重要实物。
3.封建等级特征在南阳府衙建筑布局中,处处体现出封建等级制度。如“左尊右卑”,府衙以左为尊,有府丞(七品)、主簿(八品),府丞居东,主簿居西。寅宾馆多设在东南,东南为巽地,较为尊贵。“左文右武”,六房均居大堂前,其排列按左右各三房,东列吏、户、礼,西列兵、刑、工。“监狱居南”,各府衙监狱均居大堂西南,仪门之外,故俗称“南监”。
4.鲜明的地方建筑特征府衙三大堂及大多数建筑的构件多与清官式建筑相同,但又灵活的运用了许多地方建筑手法,如额枋与平板枋二者采用“T”形连接,这与清官式建筑做法不同。额枋与柱头平齐,平板枋置于其上承托斗拱,此做法具有典型的宋金元时期建筑构造的特点,这一特点为研究清代豫西南地方建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南阳府衙建筑的价值
南阳知府衙门的建筑布局与《明史》、《清史稿》、、《大清律例》等史籍所载的府衙建筑规制完全相同,它是清代知府衙门中建筑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是研究封建社会府级政权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府衙建筑制度的实物例证。
府衙的历史价值
南阳府衙自元至元八年兴建,至今700余年,屡兴屡废,现仍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制度和风格,是明、清两代皇宫建筑的缩影。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对衙署的设置都十分重视,且有一定的等级制度。各级官员府邸的建筑形式、大小和油漆彩画亦然。据多方史料表明,旧时衙署的建筑等级和布局同时要受到多方面的制约:一是受中国传统建筑布局特点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主体建筑分布于中轴线上,附属建筑位于中轴线两侧;二是堪舆学的影响,其建筑及布局随八卦方位图的含义而占位,不可随意变更;三是受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其建筑不可追求奢华而超越皇宫。南阳府衙现存建筑就充分印证了这一点,如从照壁至三堂,各院落之间距、比例可称得上是北京故宫的缩影。再如大门、仪门均为三间五架,油饰为黑油锡环;大堂为五间九架,二堂、三堂均为五间七架,用青蓝绿画之。有资料表明,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我国现存官署衙门已屈指可数。除保定直隶总督衙门、霍州知州衙门、内乡知县衙门外,知府衙门仅存南阳一处。因此,南阳知府衙门对于研究我国元至清代府衙的规制、变迁以及地方官吏的袭封、宗族、属员、诉讼、租税、祀典、政事、财务、文书、庶务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府衙的艺术价值
南阳府衙受明清官署建筑制度的约束,建筑整体布局和风格比较简朴。主要表现在:其一,单座建筑结构多利用自然材质组合,建筑造型及艺术构件不过多地进行艺术加工,仅在建筑的局部构造方面进行艺术处理,以求达到整体建筑的朴实无华。例如,大堂下部台基除满足结构功能外,又与柱的侧脚、墙的收分相配合,增加房屋外观的稳定感。各间面阔采取明间略大的方式,既满足了功能需要,又使外观收到主次分明的艺术效果;其二,组群建筑的艺术处理,根据组群建筑的性质与规模的大小,产生多种不同建筑效果,例如大堂、二堂、三堂,一般用多种附属建筑如牌坊、照壁、石狮等来衬托主体建筑。在组群建筑本身,大堂采用巨大的形体,大堂之前沿着轴线一个接一个纵向布置若干庭院,组成有层次、有深度的空间。因此,可以说知府衙门组群建筑,恰似一幅中国手卷画,自外向内,从逐渐展开的空间变化中,可了解到它的全貌及精华所在;其三,府衙的主体建筑都在创造一种严肃庄重的气氛,如大堂采用减柱造,扩大了室内空间,而在堂的正中设公案,两侧列“肃静”、“回避”牌及其他仪仗等,整体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其四,府衙的室内装饰是随着功能的演变而逐步发生变化的,例如,大堂、二堂、三堂等重要建筑用不同天花装饰,官邸内室一般将房屋、结构、装饰、家具、字画等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起居部分,除固定的隔断和隔扇部分,室内使用了可移动的屏风,这些对于室内空间起着增加层次的作用;其五,府衙的建筑色彩至今隐约可见。大堂等虽已失去昔日的辉煌,檐下阴影掩映部分的青蓝绿绘画,与檐柱退去丹赤的色彩形成冷暖轻重的和谐与美丽。三堂之后的后院作为府衙的后花园,虽然今天已不复存在,但仍能感受到昔日花香鸟语、恬静幽雅的韵致。
府衙的科学价值
首先,府衙建筑木构架中的柱、梁、枋、檩、斗拱,砖石作中的台基、踏步、墙体,瓦作中的筒、板瓦,均有“法”可依,做“法”必严。据《钦定大清会典》卷58载,各省衙署治事之所均有一定规制。即使如此,府衙的多样化群体布局,主体建筑均分置于中轴线上,附属建筑分布于东西两侧附属轴线上,形成左中右三路布局;各轴线均有数进院落组成,每进院落中,以主要建筑为中心,左右对称分布次要建筑,构成四合院式的布局;各院落之间通过门、廊、过道等有机地构成四通八达的内部路网,形成既有形式上的分隔,又有灵活联系的整体布局,为研究中国明清建筑制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其次,府衙建筑为硬山式,采用梁柱与承重墙相结合的方法,这一完整的木构架体系历经了300多年风雨侵蚀,至今仍保存完好,不失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特别是衙署建筑史上的光辉灿烂的一页。最后,由于府衙位于南北文化交流的地带,其建筑既有北方的特点,如抬梁式构架,硬山墙,又有南方的特点,如二堂前后檐为穿斗式的挑檐,部分建筑的脊部和廊部用了月梁等,也为研究豫西南地方建筑技术和建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我国著名古建专家单士元、郑孝燮、罗哲文等考察府衙时,罗哲文先生欣然题词:“弘扬中华历史优秀文化,展现南阳社会进程大观。”对南阳府衙的历史文物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南阳府衙的历史文化内涵也给予了深刻的揭示。
门票价格:40元/人
咨询电话:3
景点地址:河南省南阳市民主街西段
公交信息:
乘坐11路、13路、14路、25路、26路、27路、3路、6路 到 南阳府衙站 下车步行154米
乘坐11路、13路、14路、27路、3路 到 市第一人民医院站 下车步行253米
乘坐23路、26路、6路 到 豫宛宾馆 下车步行368米
乘坐11路、1路、25路、29路 到 南阳商场 下车步行429米
乘坐26路 到 名流家俱世界 下车步行460米
责任编辑:闫磊
免责声明:
本页面呈现之信息,如无特别注明的,均来源于网页搜索结果,中国搜索呈现这些内容之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证实其真实性。如中国搜索呈现的稿件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版权说明:
凡来源标注为“中国搜索”的本网稿件,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
香水皇宫假日酒店是郑州市大型的一站式休闲服务娱乐场所,酒店致力于为追求健康生活的菁英人士提供高品质的综合型一站式休闲服务,是高端消费场所。
在上海,日前杨幂现身某酒店大堂,被守候的记者看到。一早开工的杨幂戴着口罩在酒店大堂遇到偷拍,自己伸出手挡住脸,并由助理掩护迅速走出大门上车去拍摄电影。
在中国古代有各种称谓,到了唐朝,中央政府对府非常重视,在首都、陪都以及皇帝登基前任过职的州普遍设置府,比如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等。府的长官,叫作府尹。
“宽一分则民多受一分赐,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钱。”明代南安知府张津题写。
另外有趣的是,德国学者狄德满所著的《华北的暴力和恐慌》一书中,还记载有大刀会的大师兄刘世端被指令到李秉衡的清军中传授刀枪不入之术。总之,李秉衡是一位对外极为强硬的人。
免责声明:
凡发布在本网上的内容,除标注为“中国搜索”或“国搜”的稿件外,其他均转自第三方网站,是为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不意味着本网认可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如有意见建议,请点击页面下方的“对国搜说”,欢迎及时反馈。
版权说明:
凡来源标注为“中国搜索”的本网稿件,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国搜微视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阳府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