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霸业送现金再现金政委是谁

我和我的传奇奶奶_百度百科
&&&我和我的传奇奶奶
我和我的传奇奶奶
《我和我的传奇奶奶》由陶秋普执导,、、等人主演革命电视剧,该剧讲述了宁静饰演的土匪女当家把捡回家的狗娃(罗晋饰)长大,渐渐地双方暗生情愫,经过战争的考验后策马天涯的故事。
该剧已于日、四川、重庆、广东等四大卫视同步播出。
上世纪20年代陕南胡家庄村民抗捐抗税抗租,遭到官兵剿杀,被迫集体逃亡到豫西紫云县狗娃山,自立山寨为伙,反抗官府。伙中男当家大黑骡为掌柜,英姿飒爽的女当家被称为“奶奶”。上山途中奶奶捡到一个快要饿死的男孩,起名狗娃。十年后(1935年),紫云县大旱,当地吃人贼因张家堡村民交不上地租,烧杀抢掠张家堡,奶奶带狗娃山众救援张家堡村民。吃人贼的儿子李冬青留日归国,唆使保安团攻打狗娃山,大黑骡因此丧命。为了给大家寻找活路,狗娃率众一战紫云县,消灭了保安团;二战李家寨,活捉了李冬青;三战牛头山,打败悍匪老牛头;四战过江龙,夺回狗娃山;五战中央军,解救红军张敢为。抗日战争爆发,狗娃跟随奶奶共同抗日,在党的领导下,他们历尽艰险,打败了李冬青,了日军突袭八路军的。
&我和我的传奇奶奶
版式:| 炫彩版 |红色政委传奇:文武全才李志民--历史频道-东方网
&&&新闻热线:021-
红色政委传奇:文武全才李志民
  李志民.1906年出生,湖南浏阳人,曾任红5军第2纵队特务大队副政委,中共江西省委西路行委干部大队大队长兼政委,红3军政治部保卫大队政委,红5军第6师第7团政委,红3军团教导营政委,红3军团卫生部政委,红1军团4师11团政委,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副政委,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政委。冀中军区野战纵队政委,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政委、第2纵队政委,华北军区第3兵团第2纵队政委,第19兵团政委,陕西省军区政委,志愿军第19兵团政委,志愿军副政委、政委,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副政委、政委,福州军区政委。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爱唱歌,会写歌,能教歌,是军中“才子”,把歌声融入战斗精神,把思想政治工作做进坑道里,做到阵地前沿,创造了一个个战场奇迹。指挥将军合唱团精彩演出,被外宾称为“史无前例的创举”,充分展现人民军队精神风貌。生前留下许多著作和文稿,成为教育后代、激励后人的无价之宝。
  1、红军中的“才子”
  李志民是湖南省浏阳县人,少年时代家境十分贫寒,衣不遮体,锅无粒米,一家人只有一条不知盖了多少年的黑被子,棉絮又黑又硬,夜里几口人裹腹露足,靠这样一条小黑被褥,抵御着山区寒冷的袭击。
  李志民上学的时候,学堂离家比较远,而且要自带被褥蚊帐,父母亲只好把一条黑被子让他带到学堂去,还带上一件补丁叠补丁的小棉袄。为此,学堂里有钱的富家子弟们,常常拿他开心,把他的黑被子破棉袄高悬在寝室门口,嘲笑他家穷。此事对他震动很大,少年的心里激起了一串串问号,为什么有人富有人穷?为什么这个社会如此不平等?后来当他学习历史课与地理课的时候,逐渐明白了,懂得了国耻家贫的原因,他痛恨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痛恨地主豪绅与腐败政府对穷人的压迫,他最爱读历史、地理书,常常越读越激动,禁不住两眼含泪。受进步思想的影响,李志民痛恨帝国主义和官僚军阀,立志振兴中华。
  上海发生“五卅运动”后,李志民怀着民族义愤,参加了湖南省同学组织的“返乡宣传队”,声援上海人民。在湖南农民运动高涨时,他被选为乡农民协会副会长,积极从事农民运动,并先后参加浏阳县暑期政治讲习所和县党务研究所。
  蒋介石背叛革命发动“四一二”政变,到处实行白色恐怖,在此之前,李志民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反革命武装包围了李志民的家,并扬言要捉拿他。在家人及乡亲的帮助下,经过一番谋划,他才从家乡逃脱出来,投奔了红军,毅然走上了毛泽东同志指引的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开始了转战千山万水的生涯。
  1928年3月,李志民在高坪区组建了一支5个人3支枪的游击队,并任党代表,在湘赣边区集聚革命力量,开展游击活动。黄公略率红5军一部来到浏阳,李志民奉浏阳县委之命,调任红5军第2纵队,任中队党代表。由于当时红军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李志民当过教师,还写得一手好字,加上他刻苦学习,积极上进,先后担任了红5军随营学校党支部书记和红5军党委秘书长,自然成为了知名的“才子”。
  “才子”李志民,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脸庞清瘦,身材修长,外表看来文质彬彬,但从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中闪烁着聪颖、刚毅的目光看来,又显得十分潇洒、英俊。他对人诚恳热情,平易近人,讲起话来思路敏捷,有条有理,给人以启迪。
  李志民作为军中“才子”,除了胸有韬略、善于打政治仗、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以外,还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1929年9月,他任红5军随营学校党支部书记,红5军参谋长邓萍兼任随营学校教育长。邓萍经常给学员上课,李志民就把邓萍讲课的内容记录下来,整理成文,如《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怎样开好党(委)组(长)联席会议》等,刻钢板油印出来发给学员作为教材。每期学员毕业后把它带回部队,在工作中运用,有的内容还被传抄、翻印。在当时连队缺乏教材的情况下,这些带有经验性的教材,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2、救命之恩永世不忘
  1930年3月,李志民任红五军特务大队副政委,率部参加攻占江西安福、新余、分宜、袁州(今宜春)的战斗。红五军连克四城,声威大振。可是,当部队从江西返回湖南途经莲花县路口镇时,不期与国民党朱耀华旅遭遇。李志民率特务大队投入战斗,同红5军指战员一道与敌人奋勇拼杀,将敌朱耀华旅击溃。
  在战斗中,李志民不幸右胸中弹,负了重伤。当时医疗条件很差,军医很少,又没有药,护士只能用纱布蘸上碘酒塞进伤口消毒,然后用绷带把伤口包扎一下,就派民工用担架把他抬送到后方医院。这时,他伤口的血还没有止住,加上担架的颠簸,伤势越来越重。中午,民工把李志民抬到了莲花县城,停下来在街上的饭铺里吃午饭,国民党莲花县靖卫团的一队团丁突然冲进了街道,把担架队的民工冲散了。在这危急时刻,幸好当地老百姓机警地将李志民扶进了店铺后面的苎麻地里隐藏起来,才使他幸免于难。
  李志民在苎麻地里隐藏了半天。入夜时分,天下起雨来,周围一片漆黑。因莲花县城曾被红军攻占过,当时城内虽没有红军,但靖卫团也不敢久留,怕遇到红军游击队的袭击。天一擦黑,敌人便吹起集合号,把队伍拉出城外去。李志民听到动静,确信敌人已撤去后,挣扎着走出苎麻地。他敲开一户老百姓的家门,一位50多岁的老汉看他是个红军伤员,便给他带路出了北门,送出十多里地,到了一座山下,才给他指明上山找县苏维埃政府的路。李志民很感激,掏出一块银元送给老汉做酬谢。开始时老汉坚持不收,经李志民再三劝说才收下,随即老人摸黑回莲花县城去了。
  莲花县苏维埃政府把李志民暂时安顿在县的临时医院里。这里名为“临时医院”,实际上没有医生,只是由一些群众组织起来临时看护伤员的地方。群众看到李志民的伤口经过蘸碘酒的纱布一次次“消毒”烧得肌肉发白,像小孩子的嘴似的向外翻着,不断沁出血水,很是心疼,便马上四处去采草药给他敷上。经过两三天的治疗,总算止住了血。县政府又派了担架把他连同近几天里收容的几十个伤员一起往永新县的后方医院转移。在百余里的山路上,全靠江西老乡抬着他跋山涉水,给他敷药、照料,才使他能安全到达军后方医院,把生命保全了下来。多年以后,李志民每当回忆起革命战争年代那些峥嵘岁月,就特别怀念那些哺育红军成长、支援红军取得胜利的革命群众。
  李志民任红五军特务大队副政委时,分管士兵委员会的工作。有一天,李志民到红五军军部汇报工作之后,特地来到士兵委员会,了解士兵委员会的工作情况。那时候红军中的党组织和党员还没有公开,因为土兵委员会是士兵的群众性组织,其中的领导骨干大多是共产党员,所以,党组织的一些宣传教育工作,开展政治、军容、经济民主的活动,大多由士兵委员会出面组织实施,因而士兵委员会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
  李志民作为副政委,分管士兵委员会的工作,对士兵委员会在平时和战斗中的积极作用作了充分肯定。他说,连队建立士兵委员会,党支部就有了好助手,工作比较容易开展,士兵有了士兵委员会的组织,就感到自己是连队的主人,官兵平等,有话敢说,有意见敢提,民主气氛很浓。
  李志民特别关注连队的经济公开问题,士兵委员会对经济问题进行监督,每个月还可以分一点“伙食尾子”,利益与每个人有关,这样,士兵的主人翁思想和积极性都能充分调动起来,平时完成任务好,打仗时士气高昂,人人奋勇争先,多杀敌人多缴枪,又有奖赏又光荣。尤其是刚从国民党军队解放过来的士兵,对红军中的士兵委员会感触更大,认为这是红军区别于白军最明显的一个特征。
  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李志民也发现了士兵委员会存在的一些极端民主化的倾向,比如,军官在行政管理上严格一些,操课时间长一些,有的士兵委员会就提意见,个别连队甚至排的士兵委员会举手通过决定,要打连长、排长的屁股。李志民认为,这样下去会把连队的正常秩序搞乱,削弱党的领导。他建议士兵委员会应在党代表、政委的领导之下,帮助连长管理和教育好士兵,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三大民主,活跃连队生活,不要过多地干预行政领导的工作。
  李志民的想法是经过调查研究、深思熟虑的真知灼见,对于发挥好士兵委员会的作用、更好地维护士兵利益发挥了很大作用。
  5、一块青稞饼救了四条命
  1935年8月,在红3军团过草地的时候,李志民任红3军团卫生部政委兼总医院政委,他带领100多名伤病员进行艰苦的行军。在长征前,李志民受伤的右脚还未康复,又患了疟疾。他带病坚持长征,身体很虚弱,加之组织上配给他的一头大骡子在临过草地前又被人偷走,困难更加大一筹。
  长征途中,红军最大的困难是没有粮食吃,各部队只能从藏民那里购买一点青稞掺和野菜充饥,指战员们很长时间不知道肉味了。李志民率领部队前进时,前头的兄弟部队从国民党军队和反动土司那里缴获到100多只牛羊,统交他们看管。李志民身体很虚弱,但他以身作则,并教育部队严守政策纪律,宁愿自己忍饥挨饿,也不杀缴获来的牛羊。他准备把这些牛羊统统送给沿途的藏胞兄弟。后来毛主席看到部队吃饭实在困难,作出“救救红军”的指示,军委也规定,为了筹足到达草地的粮食和牛羊肉,反动土司的牛羊可以没收,充作军粮。红3军团得到毛主席和军委指示后,就开始收集粮食和牛羊,并留下借条。当时,李志民还没有接到上级的指示,看到大家这样做就跑来劝阻,还向上面反映,告了别人的状。这件事虽然是误会,但很多同志还是佩服他,认为他是一个忠诚老实、严守纪律的人。
  红军总医院大部分是伤病员,行动不便,少数医护人员又忙于治疗护理工作,所以,在毛尔盖准备过草地前,军团直属队和各部队都在想方设法筹集粮食,李志民却因人力紧张急得直搓手。正在焦急的时候,军团杨尚昆政委派人送来了一批青稞麦,这可为总医院伤病员过草地解决了大问题。李志民由衷地感谢杨尚昆政委的关怀,他更深刻地感受到红三军团总部机关的同志们对伤病员阶级友爱的深情。
  在茫茫草地里,红军勇士们战胜了风霜雨雪的侵袭,闯过沼泽泥泞的艰险,创造了世界上前所未闻的艰苦卓绝的奇迹。在这场生死搏斗的过程中,前进一步就意味着生存,意味着胜利,停滞、后退就可能导致死亡,导致失败。李志民带着总医院这支伤病员队伍通过草地,更是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但他不时地激励医护人员和伤病员发扬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爱护伤病员,激励伤病员顽强地同伤病作斗争,齐心协力冲破草地的重重障碍。
  长征途中条件很差,总医院里缺医少药,李志民就想办法在伙食上能有所改善。一天,李志民到总医院看望伤病员,恰巧这时有人送给他一只五六斤重的獾子,在当时这可谓稀有的“珍品”了。尽管在长征途中李志民腿伤还未痊愈,又患着疟疾,带着伤病咬紧牙关坚持长征,身体很虚弱,很需要补养。但是,李志民自己一点也舍不得吃,却把獾子肉分给了住院的伤病员吃。这对那些刚刚艰难的爬过雪山、穿越草地、病饿交加的伤病员来说,真如同久旱逢甘霖啊!当然,很多伤病员心里都明白,这不仅是几块獾子肉问题,而是李志民奉献给战友的一颗赤诚之心,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这种友爱的深情是比任何东西都宝贵的。
  李志民率部艰难地跋涉着,再有一天多的路途就要走出草地时,突然发现在路旁一小块坡地上有四个战士相互依偎在一起,由于饥饿、寒冷,个个脸色发白,手脚冰凉,身体瑟瑟发抖。李志民赶紧叫来医生,经过细心诊断,没有发现这几个战士有什么病。军医对李志民说:“政委,他们不是生病,是饿的!”原来这是兄弟部队掉队的战士,因昨晚下了一场雪,他们冻了一夜今早想赶部队,可是干粮已吃完了,浑身一点劲也没有,想站也站不起来,只好依偎着等待救援。这时,李志民身上也只有三个青稞麦饼了,但他毫不犹豫地拿出了饼,给了四位战士吃。随即,李志民把他们一个个搀扶起来,让他们慢慢地迈开步子跟着队伍继续向前。
  队伍走出草地之后,有一天,李志民又遇到这四个已经归了队的战士。他们满怀激情地向李志民敬了个礼,说:“首长,你的一个饼救了我们四条命!”李志民看见他们的体力有了恢复,欣慰地笑着说:“不,这是你们自己努力奋斗走出草地的。”他没有问战士们的名字和单位,但这四位可爱的年轻战士的形象却一直留存在他的脑海里。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您的位置: &
钱政委的那些传奇事传奇人生,为何悲剧收场_检察日报社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
第05版:明镜周刊
| 标题导航 |
这位知青年代全省的先进典型,20岁出头当上副厅级干部却辞职,因眷恋黄土地而四次拒绝回城,却在监狱长任上落马。人们百思不得其解——
传奇人生,为何悲剧收场
马菲菲 孔长城 马加振
在齐州监狱,王鲁岩从队长做起,逐步成长为这所监狱的政委、监狱长
王鲁岩一手主持的监狱改扩建工程
不论写在什么纸上,王鲁岩的检查字迹一点都不潦草,通篇几乎没有修改。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读过《创业史》的人,大概记得柳青这段话。齐州监狱原监狱长王鲁岩就是在即将离开领导岗位时,因贪欲走错了步。&&&&&搬家前轿车莫名被砸&&&&&日,55岁的王鲁岩调任山东省监狱任正处级调研员。此前他是山东省齐州监狱的监狱长,住在齐河县监狱所在地的家属区。就在他准备往省城济南搬家的这天清晨,他家里的一辆轿车被人砸了,风挡玻璃碎了一地。&&&&&“当时大概6点左右,砸的动静很大,车被砸后‘呜呜’地响着报警,我们都听见了,当时就有人议论是齐州监狱的职工砸的。”在齐州监狱家属区,有知情人士这样告诉记者。&&&&&山东省齐河县检察院驻齐州监狱检察室的检察官注意到这一情况,他们立即向检察长何万国作了汇报。&&&&&经过初步了解,王鲁岩在单位配有专车,此次被砸的这辆轿车的车主是王鲁岩的女儿,而王的女儿长期在新加坡居住,并不实际使用这辆车。&&&&&与此同时,关于王鲁岩家如何买了这辆轿车的传闻,在齐州监狱干部职工内部也传得沸沸扬扬——线索逐渐汇集到给齐州监狱修建监舍的山东临沂某建筑公司总经理王少杰(化名)的身上,王鲁岩涉嫌受贿的问题浮出了水面。不久,齐河县检察院批准由齐河县公安局对王鲁岩执行刑事拘留。&&&&&2009年1月,齐河县检察院对王鲁岩涉嫌受贿问题立案侦查。&&&&&齐州监狱的职工以这种非正常方式表达对王鲁岩的不满,已经不是头一次了。&&&&&一名办案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在调查时了解到,2006年7月王鲁岩出任齐州监狱监狱长,他上任第二天,反映他有各种问题的大字报就贴满了齐州监狱内外。在他当监狱长这两年间,先后四次被贴大字报,其中一次甚至从齐州监狱贴到了山东省监狱管理局。&&&&&种种表现看来,王鲁岩这位监狱长让广大职工“不服”,他们对他更谈不上信任。&&&&&调查所了解到的情况,让办案人员也很意外,因为他们印象中的王鲁岩和这个频频被职工抗议的人,似乎是完全不沾边的两个人。&&&&&知青年代传奇人物&&&&&在齐河,王鲁岩算是一位“名人”。1951年4月出生的王鲁岩是省城济南的高干子弟,若不是此次案发,在大多数人眼中,他仍是那么个怪人——放着大城市的舒服日子不过,偏偏喜欢在农村种地。山东省档案局编纂出版的《怀望遥远的青春——山东知青档案实述》一书中记录了王鲁岩的事迹,他在当年是响当当的知青先进典型。当年他的所作所为是现在许多人不能理解的。&&&&&“文革”一开始,王鲁岩的父母受到批斗,他从学校到了济南市五七黄河农场,17岁就成了一名知识青年。带着“黑五类”帽子的王鲁岩拼命工作,成了山东生产建设兵团知青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先进典型,他的事迹和传说传遍了山东省建设兵团。&&&&&他的父母重新恢复工作后,到农场来探望他。在农场狭窄的土路上,乘坐在小车里的母亲和背着一大捆干柴的王鲁岩碰了个对面,母亲竟然没认出自己的儿子。&&&&&1971年底,农场推荐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王鲁岩被推荐到山东大学。但他坚决不去,立志要在农场坚持工作。1972年12月,他响应号召应征入伍来到福建服役。在部队他依然像在农场一样,样样走在别人前面,3年服役期满部队准备给他提干,他又拒绝了,坚持重返农场。&&&&&这时王鲁岩的父母已经调回山东,母亲为此专门到部队上找他谈,希望他复员后到济南工作。此时山东建设兵团已撤销,知青们也陆续返城了。他仍然不为所动,母亲流着泪离开了部队。1975年4月,王鲁岩复员回到山东,回到了他曾经劳动过的农场。他跟战友和家人说:“当年我当兵走的时候说过,复员后我还要回农场,我一定守信用……”&&&&&回到农场的王鲁岩从一名普通农业工人做起,由于工作出色,1976年被任命为山东渤海农场二分场场长。同年9月,中共山东省委任命他为山东省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任。&&&&&谁都没想到,来省委报到的第一天,王鲁岩就写出申请,要求免去职务,继续回农场工作。&&&&&此时正值知青大返城,领导没有批复王鲁岩的申请,要求他安心工作。&&&&&在知青办工作期间,王鲁岩一面积极给来访知青做工作,一面协助省委研究制定了一系列解决知青、兵团战士实际困难的文件和政策,使最后留在农场的知青全部返城。&&&&&1979年,王鲁岩又一次向省领导写出辞职报告,要求重回农场。因为只有他的未婚妻听他的话没有返城,正在农场等着他归来。这次领导批准了他的要求,王鲁岩重新回到了农场。这时的渤海农场,除了他的未婚妻外,已经没有知青了。他们在农场安了家。&&&&&1980年,王鲁岩成为渤海农场副场长。在他的带领下,农场首次扭亏为盈,并获得了历史空前的大丰收。1982年农场职工每月平均工资只有40元,每人分到至少2000元的奖金。当丰收的职工乐呵呵地拿着钱问王鲁岩:“场长,这么多钱,可怎么花啊?”王鲁岩笑着说:“到城里转一圈,就知道怎么花了。”&&&&&1984年,渤海农场划归了山东省监狱管理局,成了劳改单位。王鲁岩被派往山东警官学校学习。因为学习优秀,表现突出,他毕业时学校提出让他留校任教,王鲁岩照例是拒绝,他第四次回到了农场。&&&&&1987年,山东省监狱局将渤海农场的犯人迁到六一农场(现在的齐州监狱),农场管理人员和家属一并迁走。王鲁岩这才和老婆孩子离开工作了近20年的渤海农场。&&&&&在齐州监狱,王鲁岩从队长做起,逐步成长为这所监狱的政委、监狱长。&&&&&当年20岁出头的副厅级干部,四次远离城市回到农场从头做起,确实书写了人生传奇。&&&&&转变之快令人诧异&&&&&山东省齐州监狱地处山东省齐河县、济阳县的交界处,距齐河县城、济阳县城均约60公里。&&&&&去往齐州监狱的路坎坷不平,路两侧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因为刚播种完冬小麦,一眼望去更显得一马平川。去监狱采访的路上,一名办案人员开玩笑地对记者说:“这里天然就是个劳改农场,1万多亩地啊,不用怕犯人跑了,就算跑了也根本没处藏身。”&&&&&因为偏僻,因为监狱的特殊性,身为“一把手”的王鲁岩简直就是“国王”。&&&&&2006年6月,年已55岁的王鲁岩走上齐州监狱监狱长的领导岗位。监狱系统有个不成文的规定,监狱长任职年龄不超过56岁。&&&&&开始的一年里,王鲁岩也确实任劳任怨。其间因为他拼命工作,两次犯心脏病入院,都是劳累过度所造成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王鲁岩好像变了一个人”。&&&&&齐州监狱分两个关押点,正常情况下关押1500名犯人,生活、冬季取暖,都需要大量的煤炭。因此能给监狱送煤,成了煤炭经销商挖空心思的事。&&&&&2006年,陕西省煤炭经销商康平(化名)通过朋友介绍,给齐州监狱送煤。当时康准备了1万元现金送到王鲁岩办公室,王推辞一下就收下了。&&&&&可没过多久,王鲁岩就把钱退还了康平。后来康平一直没有收回这次送煤的货款,多次向王鲁岩要,王只是托辞“少不了你的钱”迟迟不付。&&&&&2007年冬季,想到尽快结清货款,今后要想送煤还要依靠王鲁岩监狱长,康平给王鲁岩送去了现金1.5万元。这一次王鲁岩再也没有推辞,心安理得将钱收下了。“我给王鲁岩送了1.5万元之后,他接着安排财务给了我一部分煤款,剩余煤款让财务给我转了账,然后他告诉我开始送第二批煤”,康平交代,他随后又给齐州监狱送煤500吨,这笔生意就持续做下来了。&&&&&据齐州监狱生活科的干警讲,康送的煤,质次价高。&&&&&借钱买车要钱买房&&&&&2007年下半年,随着齐州监狱收押犯人的增多,监狱的配套设施需要进一步扩建,改扩建生产车间、监室摆在了王鲁岩的面前。由于监狱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监狱的基建项目从没有进行过招、投标,让谁干全是王鲁岩一个人说了算。&&&&&也正是一个人说了算,才有机会结交那些想从监狱承揽工程大赚一笔的人。王少杰2002年在临沂市某镇任副镇长、副书记,2005年辞职,2006年创建建筑工程公司任总经理。2007年他通过同学介绍认识了王鲁岩,承揽了给齐州监狱修建监舍、老干部活动场所、装饰装修等工程。&&&&&其貌不扬、出手大方、身穿名牌,路虎、宝马随驾左右,接近王鲁岩的人士分析,正是王少杰款爷的阔绰做派,深深刺痛了王鲁岩的神经,让他心理开始失衡。和王少杰接触多了,王鲁岩也就不再局限于吃吃喝喝了。他先是向王少杰借钱买轿车,王少杰碍于自己的工程还没完,勉强借给了他。&&&&&后来王鲁岩把这辆轿车落在女儿名下,但知道这辆车来历的监狱职工无不气愤,加上对王鲁岩武断专横、说一不二工作作风的反感,于是发生了文章开始的砸车事件。&&&&&2007年12月,王鲁岩想着在济南买套房子,以备回济南有个落脚点。他多次向王少杰提出借钱买房子,王少杰没理会。济南的房价可不是个小数目,王少杰心疼。&&&&&直到2008年春天,王鲁岩等不及了,他直接约王少杰一起去济南看房,还带上了自己的妻子和外甥女。&&&&&王少杰向办案人员说,知道叫他去,肯定又得花钱,但是让去就得去,只好答应了。碍于自己的工程款还没有结算,王少杰咬着牙送给王鲁岩2万元购房卡。案发后,王少杰对办案人员说,这次购房卡的2万元,王鲁岩没提借字,也没提过还钱的事。&&&&&检查主动写了上百份&&&&&坐在齐河县检察院审讯室里的王鲁岩似乎早料到有这一天。&&&&&“他看起来心态很平静,没有一丝不安,思路很清晰,交代问题也很配合,什么问题、什么原因、具体怎么回事,他都能自圆其说。”办案人员向记者介绍说,“王鲁岩配合到什么程度,就是你问他一个问题,他都主动要求写一份检查,关押期间他写了得有上百份检查,谁谁送了他多少钱他没有收,谁的钱他收了又退了等等,一笔一笔都写得很清楚,有时候他想起什么事来还主动向我们办案人员要纸,他都写出来。”&&&&&办案人员把厚厚一摞检查出示在记者面前,打印纸、信纸、笔记本上撕下来的纸,不论写在什么纸上,王鲁岩的字迹一点都不潦草,通篇几乎没有修改。&&&&&日,经德州市检察院提起公诉,德州市中级法院一审判决,以受贿罪判处王鲁岩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并没收赃款、上缴国库。宣判后,王鲁岩表示上诉。德州市检察院提请山东省检察院抗诉,二审中王鲁岩撤诉,山东省检察院撤回抗诉。2010年8月,得到山东省高级法院裁定准许,德州市中级法院的刑事判决依法发生法律效力。&&&&&如果说王鲁岩不懂法律,恐怕没有人会相信。&&&&&据齐州监狱劳资科的同志介绍,2008年王鲁岩在齐州监狱的月薪接近5000元,一年算下来不包括奖金、福利也有近6万元的收入,他调到山东省监狱后,月薪7000余元,全年各种福利加起来得有十几万元,按道理他应该不缺钱,现在为了几万元丧失了原则,非常可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奇霸业送现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