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是否包括父系氏族社会的特点和母系氏族

母系氏族为什么会向父系氏族转变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也可分享给你的朋友。
  郑周胜
  前一段时间,与一个师兄在陇南调研的路上聊到一个话题,关于为什么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该师兄的阅历十分丰富,并且阅读面十分的宽广,总是能提出许多有意思的想法。他认为,母系向父系转变是由男人与女人生理构造差异引起的。男人在力量(主要是体能,我觉得智慧是没有差别的)上使得女人开始向男人形成依赖,用他的原话认为这是一种保险,终生的&要饭卡&(开玩笑!)。
  虽然这些想法还不是十分成熟(师兄说的),但是的确能够激起思想的火花。我觉得,他只说了一些内容,可能没有切入问题的核心。因为在母系氏族出现以前男女的生理差异就已经存在了,那么为什么人们不&毕其功于一役&,直接进入父系社会呢?我就借机阐述自己的&突发奇想&,仅供参考。由于自己专业的限制,我只能够忽略社会学、人类学的领域,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问题。我们将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是母系与父系氏族的区别?
  2、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是有什么力量决定的,我将用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来解释。
  3、从激励角度解释,作为部落的贡献最大的人,男人不愿于他人共享自己的劳动成果,而放弃母系社会,自己另搞一套,这就是父系社会。
  一、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的区别
  人类从一般动物中演化出来之后,为了能够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更好的生存,人们就本能的或有意识的组织其自己的生活群体。连接这个群体的纽带就是最原始的血缘关系。只有那些强大的氏族就能够在自然选择中更具活力,延续下来。至于远古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这可能是自然地本能。该问题暂且不述,这不是我们的重点。为了维持族群的基本秩序以及更加得力地应对外部的冲击,早期的氏族领导就产生了。这时领导人如果是男人则是父系社会,是女人的话就是母系社会。
  二、为什么母系氏族会向父系氏族转变?
  这个问题我们将分两步进行解释:第一步,为什么母系能够先占据领导地位;第二步为什么父系社会能够取代母系社会。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就从这一视角对氏族部落的转型进行解释。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原始社会,人们主要靠采集和狩猎为生。在当时的社会分工中,男人主要是专门从事狩猎、女人则是采集。(至于为什么这种分工能够形成,我也不能考证,可能是本能。再问下去我就变成研究人类学、社会学了,呵呵)。谁能够养活族群、保持族群的强大,谁就是更具有话语权。
  (一)为什么女性能够成为氏族领导
  不论是旧石器时代还是新石器时代,原始人只有可怜的石头、木棍,跑的不如野鹿快、牙齿不如野猪锋利,在与动物搏斗中他们总是处于明显的劣势。隔三差五能够达到一些猎物都是非常不错了。其中,还有付出惨重的生命代价,看来当时的男人还是挺可怜的,不打猎又不行(家里女人说的算),打猎的话还要面临着生命危险。于是,这些男人就学会了偷懒,以打猎为幌子出去到树上睡觉了,然后回来说没打到猎物,这就很好地利用了信息不对称(也许现在的男人的狡猾可能是那时进化的结果)。后来,为了抑制这种行为,氏族中就出现了巫术,说偷懒的人将会受到神的惩罚。所谓&三尺头上有神灵&,偷懒的人再也不敢偷懒了。
  我们再看看女人所分工的采集部分。采集的关键是靠灵巧的手,女性的耐心与灵巧使得她们完全可以胜任这项工作。在当时的时代,人不像现在这么多,自然资源丰腴,气候环境怡然,基本上一年四季都能有满足人类生存的物质资料。因此,采集的产出是较为稳定的。并且,这项工作没有任何危险性,不用拼了命去工作。在原始社会,能够生存下来的就是强者,这一点是很重要。在这方面,男人就显得稍逊一筹,不仅产出不稳定而且还有生命危险,因此女性在生产中的地位就较男性突出。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女性就成氏族的领导者。
  (二)男性的崛起,抢班夺权
  时代变化,人们的角色以及相应的组织也是在变化之中。当人类社会从采集狩猎为主向定居农业以及畜牧业转变时,男人的优势地位就得到极大地凸显。首先,男人不再为了生存每次都要把命给豁出去对抗野兽了,而是能够在农地上进行生产或者养殖驯化后的猪、羊、鸡鸭等等。第二,战争也导致男人的地位突出。在原始人中,战争是生活的一部分。原先女人指挥男人,男人到前线卖命。根据《孙子兵法》,这种指挥成功的概率不高,而&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能够使得氏族不断取得胜利。男人取得指挥权后,也就赢得了保护氏族安全的社会地位。女性就不得不让位于男人。
  马克思老人家还是相当厉害的,他首次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这个观点很好地揭示了父系社会的崛起。
  (三)社会学、人类学的解释:生殖角度
  不过社会学、人类学,也从生殖角度分析这个问题。我就简单介绍一下。在原始社会,远古人是实行群婚制,就是&一夫一妻&&一夫多妻&的反面了。女人比起男人更能够辨认自己的孩子,男人却不知道到底谁是自己的孩子。因为当时社会人们不知道生殖原理,男人只知道后代是由女人生出来的。因此,后代也只知道自己的亲人是母亲,而没有父亲的概念。这无疑加大了女性的实力和势力。到了后来,人类的文明开始进步,群婚制开始向&一夫一妻&转变,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人们生活稳定了,性爱开始融入生活之中。稳定的婚姻制度使得男人逐渐摆脱无知,知道生小孩也有男人的一部分功劳,所以男人就提出要与女人平齐的社会地位。小孩的眼里也有父亲的概念,削弱女性地位的同时也增加了男人的社会的势力。与此同时,狩猎采集的生活逐渐向定居农业和畜牧业转变,这时候的男人已经在聪敏、体能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了。相反,女人不仅对生产的贡献在下降,不断地生小孩使得女人的机能逐渐退化。所以,逐渐地人们对生殖的崇拜就日渐消失。(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原始人的图腾)
  有些人认为生殖崇拜,是原始人赞美幸福,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正如前面所说的&巫术&一样,这些生殖崇拜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即习俗)是在神化女性,它的出现是为了维护氏族稳定,保持女性的统治地位。反过来,在男权社会对女性施加任何有悖人性的限制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
  三、激励机制:男人不愿意与他人共同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这部分主要是在经济学的激励理论角度分析,男人不愿屈从于母系氏族的体制安排,而选择另搞一套,建立由自己领导的父系社会。而这个理论的前提条件就是,男性已经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贡献者。
  阿瑟&刘易斯说:建立家庭只有在基本的父系家庭社会里才有意义,而在母系社会或大家庭中是没有意义的。原因就是激励问题。人们愿意为自己下一代而努力工作,这个下一代是指他的几个直系子孙,而不是数以百计的姻亲子弟(这是人性的本能)。亚当斯密说,一个社会只有调动社会中的利己之心才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亚里斯多德认为,集体的东西受到的关注是最少的。这些都表明,人们当自己享有劳动成果时才会努力工作。
  在母系社会,一个男性拼命地工作,为了使其姐妹的子女变得富裕,而不是自己的子女变富裕,这是难以想象的。受此影响,母系社会在经济和其他方面就难以稳定,不是非经济学意义上的&均衡&。男人会带上自己的妻子和子女一起流动,而不是带上自己的姐妹及其子女一起流动。这些变化通常就在增强婚姻关系,直接导致母系联系的削弱。
小编工资已与此赏挂钩!一赏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
我的电子书父系氏族公社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父系氏族公社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又称“父权制氏族公社”。的一个阶段。
父系氏族公社概述
父系氏族公社时代
又称“父权制氏族公社”。的一个阶段。于之后,相当于和。形成以男子为中心的大家族,男子支配生产、生活和公共事务,氏族首领由成年男子担任。世系按父系计算,财产由子女继承,男子是家庭和社会的核心,有权支配家庭的财产,并支配家庭的成员,妻子从夫居。出现的社会原因在于妇女被排除在社会生产之外,身强力壮的男子转入农牧业和手工业等生产性经济领域,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力量,取得支配生活资料的权利,并将个人的生活资料首先转化为,进而产生了将财产传给子女的需要和实践。这一历史进程最终以男子娶妻,建立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形式得以完成。人口的不断增加,往往分化为若干个父系家庭公社,仍实行生产资料的共有制,但范围大大缩小。当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开始独立生产和生活时,家庭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氏族制度走到了历史的尽头。父系氏族公社存在的时间,一般认为在的后期和青铜时代的初期。
父系氏族公社取代
从距今 5000 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起至距今 4000 多年的王朝诞生前后的金石并用时代止,中国的母系氏族公社组织便逐渐被父系氏族公社组织所取代。
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的蜕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原始、和等出现分工后男子逐渐占据生产主导地位的必然结果。父系氏族公社在组织上最显明的特点,便是在血缘组织纽带上改女系为男系,故从这种意义上说,母系氏族公社组织是父系氏族公社组织的基础,而父系氏族公社组织是母系氏族公社组织的蜕变与发展。父系氏族公社组织的基本单位是父系家族公社,或称家长制家庭公社和父系大家族。父系家族公社是父系氏族公社最基本的分子,父系氏族公社则是家族公社的汇拢或集合,即若干父系家族公社的总和构成了父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或社会的明显标志或特点是:第一,男人占据生产和经济领域的主导地位,执掌氏族组织的最高权力,女子处在从属、辅助的地位;第二,世系按男系血缘计算,氏族男性成员的子女均留在本氏族内,女性成员的子女也不再属于母系的氏族,继承权移归男性;第三,婚姻从母系时期的较松弛的对偶婚逐渐演变成具有独占同居,稳定持久的一夫一妻制;第四,社会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出现剩余劳动产品和分工、交换行为,出现贫富和私有制以及奴隶制的萌芽;第五,在男系氏族内公有共耕土地,同享劳动果实和产品;第六,崇拜男性祖先和出现以男性为主的丧葬习俗。
父系氏族公社考古发掘
据考古发掘,陕西华县泉护村,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和屈家岭文化遗址先后出土了陶祖(陶塑男性生殖器),齐家文化也发现有石祖。陶、石祖是原始时期的一种崇拜象征物,陶、石祖的出土,说明了崇拜男性祖先的习俗业已发生,从而进一步表明龙山文化、齐家文化时期已进入阶段的问题。山东大汶口墓地的中、晚期墓葬,曾发现八座男女合葬墓,此类墓随葬品丰富,死者年岁相当,显然属夫妻关系,故被认为是一夫一妻制婚姻已经出现,父权制已经确立的重要例证。除此之外,属马家浜文化崧泽类型的浙江吴县草鞋山遗址,也发现两座男女成年合葬墓,墓葬亦明显表现出男尊女卑的倾向。甘青地区齐家文化发现的成年男女合葬墓,一般是一男一女,个别是一男二女,下葬时男子葬式均是仰身直肢,女子葬式均是侧身屈肢面向男子,死者的关系是夫妻,整个埋葬透露出一种尤为强烈的以男性为主的倾向,显然是一夫一妻制婚姻出现,确立的直接表白。齐家文化发现的两座殉葬墓,均是一女性为一男性殉葬,则更是父权制时代男性对女性奴役的真实写照。另外,在其它地区考古文化中,也非常普遍地发现相当于中原龙山文化时期前后的墓葬,已出现明显的随葬品多寡不一或男尊女卑的现象。诸如此类的考古事实表明,中国父系氏族公社组织的发生可上溯到距今 5000 年前后的山东大汶口文化中期,自此而后至距今 4000 多年王朝诞生前后,实是父系氏族组织习俗的主要发展流行期。其中涉及的考古学文化主要有山东大汶口中、晚期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黄河中游(陕、晋、豫)龙山文化,豫北、河北地区龙山文化,甘青宁地区马厂、半山和齐家文化,长江流域屈家岭、青龙泉三期、马家浜、良渚文化,四川三星堆早期文化,江西山背文化,广东石峡文化,福建昙石山晚期文化,以及云南、广西、北方地区、西藏、港台等地的新石器晚期至金石并用时代文化。
父系氏族公社是由男系血缘构成的组织,社会生产、生活和政治的发展,使其原来大多呈散兵游勇式的各个独立的氏族组织,必然走向相近血缘或相邻地区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氏族进行最原始的合并和联合,合并的结果便是产生氏族部落,产生以地缘为纽带的父系氏族农村公社。父系氏族部落或农村公社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私有制的膨胀,占有、攫取心的出现,掠夺和维护矛盾的激化,这样便产生了部落联盟,部落联盟易言之便是由有血缘关系的或相毗邻且利害关系一致的部落结成的部落联合组织。这种组织是原始社会时期规模最大的组织,组织的主要职能通常是联合进行袭击敌对部落或抗拒外来侵略者的军事行动,行动的决策由联盟中的各个部落联席民主议定,即实行军事民主制。
父系氏族公社母系社会痕迹
父系氏族公社活化石
母系社会“活化石”
广西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分支,自称“吉努”,因男子长年穿白裤而得名。由于直接从原始社会生活形态跨入现代社会生活形态,白裤瑶至今仍遗留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的社会文化信息,被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瑶族分支,堪称“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父系氏族公社生态博物馆
中国白裤瑶共有约3万人,其中90%以上居住在南丹里湖、八圩两个民族乡境内。定居在溶峰林立、耕地稀少的大石山区的白裤瑶,在长期生产实践和审美追求中,创造了独特的白裤瑶文化,历经千百年,至今仍保存完好。
2004年11月,广西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在里湖乡落成,成为中国第一座瑶族生态博物馆、广西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博物馆的保护范围覆盖了里湖乡怀里村的蛮降、化桥、化图三个自然屯,涉及100多户、500多白裤瑶群众。[1]
.网易新闻.[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母系氏族 父系氏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