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留守儿童对联天性的下一句对联

只分享视频:&br&孙瑞雪坐客《人物新周刊》谈幼儿早教&br&&a href=&///?target=http%3A///w70/play_album-aid-9844438_vid-NDcwMjQ2NzI.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w70/play_album-a&/span&&span class=&invisible&&id-9844438_vid-NDcwMjQ2NzI.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解读孩子的敏感期(共16集)&br&&a href=&///?target=http%3A///listplay/efl2YrnVAuY/tGks3qCsV18.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解读孩子的敏感期(1)&i class=&icon-external&&&/i&&/a&&br&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br&&a href=&///?target=http%3A///show/G5DUy-7NS9X-5_Kd1dmgXA...html%3Ffrom%3Dmy&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爱和自由 规则与平等(一) 视频&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show/mXeT4mv3_xgjsLiJQn9Jow...html%3Ffrom%3Dmy&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爱和自由 规则与平等(二) 视频&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show/Yte-4Dx2oqfuteVN_nUXWw...html%3Ffrom%3Dmy&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爱和自由 规则与平等(三) 视频&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虽然有的视频清晰度不够,但还是希望可以帮到你。
只分享视频: 孙瑞雪坐客《人物新周刊》谈幼儿早教
解读孩子的敏感期(共16集)
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手机简答一下吧。&br&&br&学龄前的孩子,按皮亚杰的说法是泛灵论(animisim)的,而且正好处于各种概念开始发展的起跑期。也就是说,之所以6岁以后被称为“学龄”,正是因为孩子们从这个岁数开始,才开始真正去“认识”这个物理的世界,在此之前,无论孩子背了多少知识,都很难形成我们成年人的“体验”,因为孩子的心理发展还没有到达那个阶段。&br&&br&3岁的孩子看什么都是有生命的,所以会对桌子说话;&br&4岁的孩子认为能动的就是生命,所以会用手操纵恐龙汽车玩具来游戏,会觉得天上的塑料袋飞得不如鸟快,因为塑料袋好胖;&br&5岁的孩子认为能“自己动”的才是生命,所以发条玩具比塑胶玩具更好玩;&br&到6岁7岁,这种泛灵思维也还多多少少存在着。他们虽然“知道了”那些机器和塑料都不是活的,但是……不对!一定还有什么东西是活的,是存在的,是你们这些睁眼瞎大人看不见的,专吃小盆友的。也许在门背后,也许在床下,也许每个周日晚上都会从天花板上爬下来?_?&br&&br&这是一种泛灵思维的遗存。你告诉他没有鬼,告诉他不要信,都没用的。那些只不过是话语,是知识,那不是他们的“体验”。&br&&br&当然也不要顺着他们说有鬼,更不要“因势利导”,利用孩子的恐惧来达到任何“教育”的目的,例如背几遍乘法口诀鬼就不来了,咱们不想培养出一个强迫症的唐僧是吧?&br&&br&所以,其实不用特殊“干预”,随着孩子心理人格上的发展,其怪自败。而且时间都不会太长,分分心,多陪陪,多安慰,多游戏多社交,少看电视少听故事。这种恐惧情绪也就几周,多则几个月也就过去了。乱干预反而不好。&br&&br&一般性知识在上面,下面是干货^_^&br&&br&前年有个家长,孩子的情况和你侄女一模一样,找到我帮忙。本来想说没必要大惊小怪,后来脑子一抽,想起来一本世界古典文学名著《哈利波特》,有个章节里霍格沃茨老师让学生们直面自己的最大恐惧,并要求用滑稽来战胜恐惧。情节记不太清了,好像老师是卢平,道具是什么顽皮鬼,罗恩怕蜘蛛,哈利怕摄魂怪,最后当学生们把具象化的恐怖客体,用内心(魔法)的力量,将其化为滑稽的形象后,在大家的哄笑声中(团体心理支持),就自然而然跨过了这一道坎。&br&&br&这给了我灵感。&br&&br&想象不是无中生有的,其鬼怪形象必然来自记忆提取的碎片化表象的捏合,或者是直接引用了某个镜头,其余都是在此基础上的脑补。那么,是否可以把这个形象也具体化出来,虽然6岁的孩子还无法运用幽默的力量,但可不可以用安全的可爱形象replace呢?&br&&br&巧的是,这个孩子爱画画,我有个护士也画得不错。于是我诱导孩子把鬼的形象画出来,同时我和护士还有妈妈在旁边陪伴、安慰、逗孩子笑(弱化刺激)。等到孩子把画完成之后,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br&&br&活脱脱一个贞子,惟妙惟肖。?_?? &br&&br&我问这个女鬼有名字吗?孩子说不知道。我问她会做什么可怕的事情?孩子说怕她抓我咬我。我心下冷哼一声,果然是小孩子,naive,贞子怎么会low到亲自动手?不过这么高端的精神攻击也难怪你不懂(`_?)ゞ&br&&br&我让护士也画贞子,画得萌点儿。护士改来改去,越画越像独眼喜羊羊。然后我让孩子跟着护士画,俩人开始编各种关于喜羊贞子的温馨小故事,又在旁边画了森林草原太阳房屋河流以及各种小动物,最后把我们连同妈妈爸爸一起画进去,大家一起拉着手开开心心的玩耍起来了……v(^_^v)?&br&&br&后来我跟家长说,你回家用纸板做个萌萌的贞子玩具,最好是毛绒绒的,用来扮蠢逗孩子开心。意在消除原贞子形象的威慑力,转化成人畜无害的开心果。另外,你们看经典恐怖老片我不反对,只是不要带上孩子,嗯,还有我 ε-(??`; )。&br&&br&孩子不到三天就不再害怕了。&br&&br&多说几句。根源上,不切实际的恐惧很多都有一些先天人格和早年环境基础,例如安全需要没有被满足、所谓的“皮肤饥饿”、社交困难、创伤性经历、游戏内容缺乏等等导致心理发育缓慢的情况。这就不是几次心理行为游戏、几次生物反馈能解决的了。&br&&br&另外,如果孩子怕鬼的同时,出现歇斯底里、挤眉弄眼、猛啃手指、哭叫夜惊、尿床、多动、秽语、攻击等情况,请先去看神经内科,然后再来看心理。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手机简答一下吧。 学龄前的孩子,按皮亚杰的说法是泛灵论(animisim)的,而且正好处于各种概念开始发展的起跑期。也就是说,之所以6岁以后被称为“学龄”,正是因为孩子们从这个岁数开始,才开始真正去“认识”这个物理的世界,在此之…
&b&谢邀。&/b&&br&&b&幼儿园的安全管理是有很多规范的,请参考规范做就行了。至于方案规划,请咨询百度。&/b&&br&&b&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管理基本要求:&a href=&///?target=http%3A//www./html/article/88.php&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上海市地方标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管理基本要求》&i class=&icon-external&&&/i&&/a&&/b&&br&&p&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a href=&///?target=http%3A///ziliao/flfg//content_333420.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教育部令第23号)&i class=&icon-external&&&/i&&/a&&br&中小学幼儿园紧急疏散演练指南:&a href=&///?target=http%3A///zong_he_778/1404.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i class=&icon-external&&&/i&&/a&&/p&
谢邀。 幼儿园的安全管理是有很多规范的,请参考规范做就行了。至于方案规划,请咨询百度。 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管理基本要求: 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太能了!先赞一下题主从孩子角度考虑问题的想法!&br&&br&其实早在一百年前意大利的蒙特梭利博士就提出要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合TA们自由发展的环境。首先就是从改造家具做起:将家具和日常生活用品都改造成适合孩子尺寸的大小,让TA们像大人一样能在家里活动自如,而不是面临着庞然大物而被束缚了手脚。&br&&br&网上有篇文章可作参考,作者不可考,链接在此:&a href=&///?target=http%3A///e/cf5ddac5bdd.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在家给孩子准备一个蒙氏空间!&i class=&icon-external&&&/i&&/a&以下为原文:&br&&br&&blockquote&&p&蒙氏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给孩子提供符合他们各阶段学习和成长所需的环境。蒙氏教育对环境的要求是:&br&&br&&b&1)有秩序。所有的物品的摆放要遵从一定的规则。&br&&br&  2)有限制。主要目的是让孩子适应,而不是因为好奇而吸引他,比如玩具要适量。&br&&br&  3)可以自由活动的场所。&br&&br&  4)保护孩子,有安全感。&br&&br&  5)充分发挥孩子的自由探索能力。&/b&&br&&br&&/p&&br&&p&&strong&睡床:A floor bed!&br&&br&&/strong& 你家的小宝贝还睡在婴儿床里面嘛?看看蒙氏妈妈们推崇的floorbed吧。基本原则是床一定要够大和够矮,蒙氏妈妈们建议从孩子8个月开始会爬之后就换成这种矮床。&/p&&p&&img src=&/5ad257acef8d8bec819ae0_b.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4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br&&br&&strong&够大-&/strong&是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根据小孩的年龄来选择建议至少使用单人床垫尺寸而不是普通的婴儿床垫。等宝宝会坐会爬以后,普通婴儿床的空间已经不能满足宝宝对自由活动的需求。另外宝宝即使在睡梦中也需要很大的活动空间。&/p&&p&&img src=&/4b9ba5dcc257c7cbdd8ec_b.jpg& data-rawwidth=&614& data-rawheight=&4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4& data-original=&/4b9ba5dcc257c7cbdd8ec_r.jpg&&&br&&br&&strong&够矮-&/strong&没有了围栏的阻挡,宝宝醒来之后就可以一览周围环境,很有安全感。也可以自由的上下床,在房间内自由探索,从小培养自主意识。如果把宝宝放到传统的婴儿床中睡觉,其实是把宝宝限制在一个我们认为的“安全”空间。一是宝宝醒来之后想出来的话必须要通过喊或哭找大人来帮忙,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蒙氏的自发性原则。二是从每年的宝宝婴儿床摔落事故报告来看,婴儿床还是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p&&p&&img src=&/1cdcdb7c2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1cdcdb7c2_r.jpg&&&br&&br&&strong&提醒妈妈们使用这种矮床需要注意的是:&/strong&&br&&br&  1)宝宝会自己醒来就下床开始在房间自由探索,所以一定要排除房间内的所有安全隐患。&br&&br&  2)如果宝宝睡觉自由度很大的话,请在床的周围铺上枕头或靠垫。&br&&br&  3)请在门口装上护栏,不要让宝宝在没有监护的情况下爬到其他有危险的房间。&br&&br&&/p&&br&&p&&strong&镜子&/strong&&br&&br&  可以在床的侧面或旁边装一面镜子,帮助宝宝认识自己。宝宝使用的镜子一定要选用安全材质的,比如亚克力或者钢化贴膜镜子,以免划伤宝宝。&/p&&img src=&/f00d84cc7_b.jpg& data-rawwidth=&590& data-rawheight=&44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0& data-original=&/f00d84cc7_r.jpg&&&br&&br&&br&&p&&strong&工作区域&/strong&&br&&br&  遵循蒙氏理念的工作区域必须是:&br&&br&  1)安全和自由的。要排除区域内的所有安全隐患。如果宝宝正处于口腔期,所有的玩具必须是干净无毒、可以让宝宝放进嘴里的。&br&&br&  2)整洁和有秩序。只提供一定量的玩具,所有的物品必须整齐摆放。最好能提供纯天然材质的启发性玩具或者生活中使用的工具等,少些声光刺激强烈的玩具。&br&&br&  3)要采用低矮、符合孩子身高尺寸的家具。&/p&&p&&img src=&/f4a3a8246ce_b.jpg& data-rawwidth=&590& data-rawheight=&44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0& data-original=&/f4a3a8246ce_r.jpg&&&br&&br&  对于小宝宝,可以使用一些浅口的篮子收纳书和玩具,让宝宝无需妈妈的帮助就可以拿到。&/p&&p&&img src=&/4e777d21b0e92ce9f6397_b.jpg& data-rawwidth=&590& data-rawheight=&44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0& data-original=&/4e777d21b0e92ce9f6397_r.jpg&&&br&&br&  使用低矮的柜子摆放一&strong&定量&/strong&的玩具,过多的玩具会分散宝宝的注意力。&/p&&p&&img src=&/eee212e651b3bb66fc9c6ff0c97f301d_b.jpg& data-rawwidth=&590& data-rawheight=&44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0& data-original=&/eee212e651b3bb66fc9c6ff0c97f301d_r.jpg&&&br&&br&  可以隔一段时间轮换一些玩具,让孩子总有新鲜感。&/p&&p&&img src=&/97bf87e878a2bfc4721adb5d3663aabc_b.jpg& data-rawwidth=&333& data-rawheight=&5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33&&&br&&br&  艺术品要挂在孩子视线所及之处,而不是成人的高度。&/p&&img src=&/e3c2daacd04d5e63b8fb8d68c7e8553f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e3c2daacd04d5e63b8fb8d68c7e8553f_r.jpg&&&br&&br&&br&&p&&strong&生活区域&/strong&&br&&br&  给孩子的衣橱也最好采用合适的尺寸,方便学习收纳和整理。所有的衣物都要归类整齐摆放。&/p&&img src=&/ecd08d6fbf74f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ecd08d6fbf74f_r.jpg&&&br&&br&&br&&p&&strong&阅读区域&/strong&&br&&br&  孩子大一些以后可以布置一个专门的阅读角落,买一个小沙发或者地毯加靠垫都是不错的选择。&/p&&img src=&/af76af9c034c33e2cce0_b.jpg& data-rawwidth=&669& data-rawheight=&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9& data-original=&/af76af9c034c33e2cce0_r.jpg&&&br&&br&&br&&p&&strong&总结&/strong&&br&&br&  一个蒙氏儿童房间或区域必须是安全、自由和整洁的。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可以考虑以下一些元素:&br&&br&  1.A floor bed.矮床。如果是小宝宝,可以安装一个床铃。&br&&br&  2.镜子。&br&&br&  3.儿童视线所及的挂图或画。&br&&br&  4.儿童尺寸的家具:桌子、椅子、柜子等。&br&&br&  5.一些篮子框子等收纳工具。&br&&br&  6.一定量的玩具。尽可能多些天然有启发性的玩具,少些声光强烈刺激的玩具。&br&&br&  7.儿童安全门拦。&/p&&/blockquote&
太能了!先赞一下题主从孩子角度考虑问题的想法! 其实早在一百年前意大利的蒙特梭利博士就提出要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合TA们自由发展的环境。首先就是从改造家具做起:将家具和日常生活用品都改造成适合孩子尺寸的大小,让TA们像大人一样能在家里活动自如,而…
亲爱的~我转一篇文章给你看吧~&br&&br&解析七大规则 北京孙瑞雪《自由中的规则》学习笔记&br&&br&&p&
北京孙瑞雪培训课程《自由中的规则》,学习了2天,感受很多,收获很大,这段时间和孩子间时断时续的情感连接又联系上了,突然明白了最近这段时间情绪不稳定的原因,发现了自己实施了多次的“冷暴力”,于此同时,更深刻的领悟了孙瑞雪提出的七大规则。妈妈们最关心的是实战、方法,我认同孙瑞雪的观点:方法是最底层的东西,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记住一些处理方法,还是有必要的。方法可以多种,不同孩子不同方法,和孩子建立了亲密无间的情感连接,出现问题的时候方法会自然而生。但是从我泡李网的感受来说,许多妈妈是很智慧的,而这些智慧的方法,源于妈妈内心那份强大的爱,还有平和。孙瑞雪老师先是讲解了自由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和意义,她强调,自由、规则还有爱,它们对孩子来说,重要地位由强到弱的顺序是:自由、爱、规则。她提出了两套规则:&br&&b&“爱和自由”家庭规则:&/b&&/p&&p&&b&1、不伤害自己 &/b&&/p&&p&&b&2、不伤害他人 &/b&&/p&&p&&b&3、不伤害环境&/b&&br&&br&&b&“爱和自由”幼儿园儿童行为规则:&/b&&br&&b&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b&&br&&b&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归自己所有,并有权利自由支配。&/b&&/p&&p&&b&3、从哪里拿的东西请归位到哪里。&/b&&br&&b&4、谁先拿到的谁先使用,后来者请稍等&/b&&/p&&p&&b&5、不可以打扰别人。&br&&/b&&b&6、做错事要道歉。并且学会要求他人道歉。&/b&&br&&b&7、学会拒绝别人,学会说“不”。&/b&&br&
讲课过程中,针对这七大规则,先是由几个孙园机构的老师上来情景演示幼儿园经常出现的一些场景,有人扮演孩子,有人扮演老师,我们从类似小品的情景演示中,学习老师如何处理问题,孙瑞雪老师在一旁进行详细的讲解。我印象最深的是,处理过程中,老师们和孙瑞雪老师将问题一层一层剖析开,即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老师的关心和爱,同时还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作为我们这些旁观的家长,更是将问题一步步明了,原来,孩子行为背后是这样的含义,只要这么做这么说,既不让还是受到伤害,还让孩子感觉到他得到了认可和接纳。在处理问题时,孙老师还特意强调其中的一些细节,例如拉着小朋友的手,蹲下揽着孩子的肩,眼睛和孩子平视,语气的温柔和坚定(绝没有责备),有点固定套路的提问和开导(孙老师说这些话是他们多年总结出来的)。这些行为,有的是让孩子放松,有的是为了给孩子勇气,每个细节都有它隐藏的含义……我不得不叹服老师们的仔细和用心。&br&
废话少说,先是解读七大规则吧。&br&&b&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b&&/p&&p&&strong& 说明&/strong&:粗野、粗俗的行为,分成2类,一类是行为上的,比如打、咬、踢、掐等等;一类是语言上的,语言暗示、控制、威胁、恐吓、侮辱等,让别人做不愿做的事情。&br&
这里我提了一个问题,就是语言敏感期和语言暴力的区分。语言暴力有个明显特征是带有目的性,就是施暴者会获利。&br&
应对这类问题的步骤:1)询问被威胁人的感受和情绪:例如,“你现在是什么感觉?”“他这么对你你舒服吗?”之类;2)告诉威胁人(语言或者行为的实施者)那是在威胁,会让对方害怕、担心(恐惧等等),请看着对方的眼睛,真诚的给她道歉;3)告诉他们,妈妈(老师)爱你们,同时欣赏道歉者的勇气。&br&
孙瑞雪幼儿园针对这类情况,以“主题课”形式让大家学习,就是给孩子们演情景剧,以小品方式展示给孩子们,然后询问孩子们:“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在孩子们讨论之后,再次给孩子们演示正确的做法。&br&
现场演示实例1:A想要吃B的糖,B不同意。A威胁B:“如果你不给我吃,我就不和你玩了,也不让幼儿园其他小朋友和你玩!”B不愿意,但是很无奈的把糖给了A。老师看到这一切会过去,蹲下来和B面对面,一只手轻轻拉着B,询问她:“你告诉老师,发生了什么?”B说A要糖吃,老师又问他们:“糖是谁的?”B答是他的,A答是B的,老师问B:“你愿意和他分享你的糖吗?”B摇头:“如果我不给他,他就让幼儿园小朋友不和我玩儿。”老师转过头轻拉着A问:“是这样的吗?”A点头。老师又问B:“他这样说让你感到害怕了是吗?”B点头。老师对A说:“你这样威胁他,他会害怕,会给他造成伤害,请你看着她的眼睛,真诚的给她道歉。”A如果不同意,闹情绪,那么老师就陪同,一直到A的情绪稳定,道歉之后,老师会对A说:“你能道歉,老师很欣赏你的勇气,老师爱你。”&br&
现场演示2(如何应对小朋友的威胁):A要B的糖,B不同意,A威胁B:“如果你不给我吃,我就不和你玩了,也不让幼儿园其他小朋友和你玩!”B答:“我可以和老师玩。”A:&我让老师也不和你玩。&B答:“我可以和自己玩。”也可以教孩子这样回答:“你是在威胁我,老师是不会受你控制的。”&br&
另外,3岁以下孩子打人等行为,不用语言多说,直接将孩子抱走就可以。因为孩子的感受力很强,他们用身心感受环境,只要他有粗野行为就将他抱走,多次之后他就知道此行为不被接受。&br&
孙老师又强调,不要问孩子谁先动的手,这样问不但没有意义,还会给孩子一种感觉,谁先动手谁错,后动手的人没错。分享了他们幼儿园的一件事,两个孩子起争执,老师问怎么回事,两个孩子还没说话,一旁的一个大孩子一个劲儿插话:“我知道怎么回事,谁谁谁*****,……”老师打断了他:“这是他们两个人的事情,请你离开。”老师将两个孩子带到一个安静的地方,问发生了什么,两个孩子都说是对方打了他。老师没有询问谁先动的手,而是说:“打人是粗野的行为,你们需要给对方道歉。”并让两个孩子自己协商谁先道歉(&b&自主权一定交给孩子,而不是老师&/b&。)&/p&&p&&b&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归自己所有,并有权利自由支配。&/b&&br&&b&
这里强调的一点就是:除自己的东西外,任何东西都是别人的,未经允许都不能拿。捡到的东西也不是你的,只要不是你的东西,就是别人的。&/b&这里特意强调捡的东西不是自己的,是让孩子养成不贪便宜的习惯。有个家长问捡垃圾可以吗?(全场爆笑但是却又是我们常遇到的问题。)孙老师的回答是:“严格意义上讲是可以的,但是我个人不支持。”我想起孩子曾经捡过一个手链,在找不着主人的情况下我们允许她留下了,现在想想,如果我们再次捡到东西,如果价值偏高,如何给孩子讲什么可以留下什么不可以,如果给孩子解释东西的“价值”“贵重”?不过写到这里,我突然有些迷惑了:那就是如果捡垃圾也是不可以的,那么如何给孩子解释日常生活中那些从垃圾中回收东西的行为,例如捡水瓶、废旧东西利用等;但是如果可以,那么又给孩子如何解释有些东西捡了可以据为己有,有些就不可以?这样,到底可以捡与否的标准岂不是家长来定,孩子自己是混乱的??也许干脆一刀切什么也不让捡最为简单有效,但是孩子对一些管管棒棒之类的东西还真是情有独钟……还是先写笔记吧……我问孙老师,如果在找不着物品主人的情况下孩子先玩,等主人回来之后还给主人可以吗?孙老师很坚决的回答&b&不可以&/b&。&br&
这个规则下,就是孩子间对物品的争夺,物品又分为私人物品和公共的东西;另外一个经常会碰到的问题就是孩子把东西送人之后又反悔,这个反悔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家长干涉认为东西太贵重要求要回,一种是孩子自己的反悔。幼儿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br&
1)小朋友未征得别人同意拿走了对方的东西;&br&
2)小朋友拿走了环境中不明主人的东西;&br&
3)小朋友向另一个小朋友借了玩具,转送了他人;&br&
4)当小朋友把物品送人之后,后悔了。&br&&br&
场景1:一块手表放在椅子上,周围没有人,A走过看到了很喜欢,就拿了起来。另一边B正在找手表,看到A手里的东西发现是自己的,要求A归还,A不同意,两人发生争执。老师过来处理。老师蹲下平视两个孩子:“谁能告诉老师,发生了什么?”B说他的手表不见了,发现在A手里,想要回来但是A不给。老师问A:“这块手表是你的吗?”A答:“我在椅子上捡的。”老师仍然问:“这块手表是你的吗?”A仍然回答“我捡的。”老师问:“是你从带来幼儿园的吗?”A摇头,老师又说:“只要不是你的东西,就是别人的,请把这块手表还给B。”A交出手表,老师又对他说:“你很喜欢这块手表是吗?”A点点头,老师继续说:“如果你喜欢这块手表,可以征求B的意见,看他是否愿意和你分享。”后续的拒绝与否是另外一条规则的事情了,稍后再提。&br&
场景2:只有2个秋千,两个孩子在一起玩,又过来好几个孩子要求玩,有个老师过去问发生了什么事情,最后老师决定轮流玩,每人5分钟。老师在一旁计时,孙老师示意另外一个老师过去找计时的老师谈话,这边孩子开始焦虑:“老师,到5分钟了吗?”“老师,到时间了吗?”……孙老师解释,老师的介入是错误的,只要没有粗野行为,老师就不应该干涉,老师的干涉将评判权拿到了自己手里,使得孩子们在这个关系中丧失了自主权很容易焦虑 。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们自行解决。&br&
重新演示:A坐在秋千上玩,过来好几个孩子要求玩,他们和A商量:“让我玩一会儿吧,你都玩了很久了……”A:“我还没玩够呢,请等待。”“你已经玩了很久了,什么时候能玩够啊?”“不知道……”反正A是油盐不进,最终那几个孩子就玩别的去了。&br&
还演示了如果两个孩子争执一件无主的物品怎么办?那么老师需要确定东西是谁的,如果不是两个小朋友的,老师就要求小朋友交出物品,他们谁都不可以玩。如果一件公共的物品大家同时拿到谁也不让,例如选择看书的时候两个人都拿一本书,都说自己拿到的,那么&b&老师也是先收回书&/b&,让他们自己协商,商量好了之后再去找老师拿书。孙老师强调,先将物品收回很重要,一般是这么对孩子说:“这件东西是你的吗?”“不是”“请伸出手,请把东西先交给老师。”一定是先收回物品再继续。&br&
另外我提问,在公共场所,如果遇到不遵守规则的小朋友怎么办?孙老师给的建议是,蹲下,和对方小朋友平视,询问对方是不是也喜欢***,是不是也想玩?告诉他,已经有小朋友先到了,请先等待。孙老师说只要你用温柔平和的语气表情和对方说话,一般孩子都会遵循规则的,如果对方孩子不讲理甚至动手,那么第一原则一定是要保护好自己的孩子(当时她说的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如果在你的眼皮下让你的孩子受到了暴力,那么就等于是你在实施暴力。)。&br&
还有一种很常见的情况,那就是自己孩子的玩具被抢怎么办?领着自家孩子和对方沟通,再和对方说了3遍“&b&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请还给我&/b&”之后如果对方还不归还,那么就从孩子手里拿回来(我觉得这个我做不到,我会找对方家长沟通。)孙老师强调一点就是,语气一定不要带有责备,也不要严厉,就像和自己孩子说话一样温柔。孙老师分享了一个家长的趣事,她家孩子玩具被抢了,对方孩子跑了,她给孩子说了一声:“你等着,妈妈去追。”&/p&&p&物品送出又反悔的情况,解决问题思路:&br&&br&
询问反悔孩子:为什么你反悔了?&br&&br&
送给别人的东西就已经是别人的了,你要为你做的事情负责任;&br&&br&
如果你不能为你的玩具做主,你就不能送人;&br&&br&
谁能为这个玩具做主?你应该征求他(能做主的人)的同意,才能送给别人。(这个是针对借来的东西送给别人的情况。)&br&&br&
场景1:A送了车给B ,但是A 的妈妈知道后认为太贵重的东西不同意送,要求A向B要回。A去和B要,B不同意给“东西送给我就是我的了,现在不是你的了。”为此两个孩子争执起来。老师过来:“谁告诉老师,发生了什么?”B说了,老师问A:“是这样的吗?”A点点头。老师问A:“你为什么反悔了?”A说妈妈不同意。老师又问:“你不能为这个车做主是吗?”A没吭声,老师继续:“如果你不能为这辆车做主,那么就不要把它送人,你只能将你能做主的东西送人。”转向另外一个孩子:“她不能为这辆车做主,她妈妈做主,所以她同意送你车是无效的。”&br&&br&
孙老师一旁说明:请家长告诉孩子,哪些东西是她自己可以做主的,哪些不可以,也请家长尽量不要让孩子带他不能做主的玩具到幼儿园。&br&&br&
场景2:A送了东西给B,又后悔了,想找B要回,B不同意,两人争执起来,老师过来:“谁告诉老师,发生了什么?”老师知道原委以后问A:“是这样的吗?……你是为什么反悔?” A说了理由,老师告诉她:“东西送给别人就是别人的了,你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老师知道你后悔了,是吗”?A必然的会大哭闹情绪,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在一旁倾听。&br&&br&
这里孙老师也说到一点,就是邀请小朋友来家玩的问题处理。如果是孩子自己邀请的,那么孩子的玩具就由自己决定哪些可以和对方分享,哪些不可以;如果是家长邀请的,那么请家长准备好来做客孩子的玩具(这点很重要。)在家里客人小朋友和自己孩子争抢东西,一定要遵循谁的玩具谁做主的原则。想起以前,我好像做的不对,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哦。一般都是家长抹不开面子的问题。另外,如果孩子邀请其他小朋友来家做客,一定要征得家长同意,因为家是共同的,所以孩子一个人没有决定权,去对方家,也一定要征得对方家长的同意。&br&&br&
另外,有家长提问说孩子把自己的玩具送人了,结果没多久又让家长买一个一模一样的,该给孩子买吗?孙老师回答是,可以买。因为这是两码事。还有家长问关于购买玩具的事情,孙老师说:“买玩具是经济问题,不是教育问题。”孙老师同时指出:玩具是不需要珍惜的。孩子只有过了青春期,才会对他以前的玩家怀旧,在以前小时候,是不懂得珍惜玩具的。&/p&&p&3、从哪里拿的东西请归位到哪里。&br&&br&
孩子的玩具要让其归位,但如果孩子已经离开了,那么应该由家长或者老师归位,因为那属于成人没有尽到责任及时提醒孩子。&br&&br&
场景1:孩子操作完毕想走,老师走了过来:“你观察到了什么?”孩子回答之后,老师就说一句话:“请归位。”语气一定不要有责备。如果问孩子“为什么不归位?”“玩具怎么乱七八糟的”……这样的问话明显让孩子有被指责感,会让孩子有抵触或者害怕情绪。如果孩子不肯归位,例如孩子说:“我太累了,我不想归位”老师在一旁共情:“老师知道,你很累,我们休息一会儿在归位吧。”&br&&br&
“休息了我也不想归位。”&br&&br&
“老师知道你累了,老师陪着你。”&br&&br&
“我什么时候都不想归位。”&br&&br&
“老师知道,你现在不想归位,我们一起休息一下吧。”……不管孩子说什么,老师都不会被孩子的话语所影响,只是一直柔和的陪着,倾听,如果孩子闹情绪哭闹,老师还是倾听。最终孩子会妥协的。&br&&br&
这里有家长提出,家长帮孩子拿的,孩子说:“你拿的,你归位”。告诉孩子“谁使用的谁归位。”孙老师强调,归位对孩子来说是有压力的,所以家长除了不能责备孩子,还要注意一点就是,评估一下孩子是否有归位的能力,可以和孩子一起归位。&br&&br&&br&&br&
4、请等待(谁先到谁先玩,谁先拿到谁先玩)&br&&br&
这个主要针对公共场所的东西。有家长提出,自己孩子玩了很久了,可是周边还有很多孩子等着玩,是否可以打断自己的孩子让出。孙老师回答可以,但一定要征得孩子的同意。&br&&br&&br&&br&
5、不可以打扰别人&br&&br&
注意:在孩子打扰他人前就应该阻止孩子,如果孩子已经打扰的他人,那么这个时候老师没必要再去干涉,因为这时候介入也是一种打扰。&br&&br&
场景1:A正在工作,B看见了想过去找A,这时候老师阻止了B:“你看到了什么?”“A正在工作。”老师:“请不要打扰他。”“可是我想和他一起玩。”“老师知道,他正在工作,请不要打扰他,(等他工作完了再去找他)”&br&&br&
有特殊情况非要介入的时候,用礼貌用语:“对不起,打扰一下。”记得演示这个场景的时候,会场里一个6、7岁左右的小男孩上前演示的。(小男孩参与了很多场景演示,都是他自己主动要求的,他问孙瑞雪:“可是让我来演吗?”小男孩虽然表情一直酷酷的不笑,可是真的很认真。而孙瑞雪老师对这个孩子的态度,让我体验到了尊重、平等的含义。)&br&&br&
孙老师告诉我们:孩子对语言能量的感受是超强的,她举例,她母亲喜欢和她絮叨,孩子在一旁就很不耐和焦虑。我想起了我经常和奶奶说话的时候引起β的反感,β会说:“你们能不能不说这个了?”因为奶奶不停唠叨以前的一些事情,要不就是说看到电视上咋个咋个了,尤其爱看《老牛家的战争》,奶奶现在似乎关注悲剧的东西多些,只要奶奶一说这些,β好的时候会说:“奶奶,别说了”不好的时候直接就说:“奶奶,你闭嘴。”我还以为是因为我和奶奶说话忽略了她呢,原来是孩子不爱听这些絮叨。如果和老人聊天,最好避开孩子。因为负面的语言能量也是对孩子成长的一种打扰。我们需要给孩子创建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另外孙老师还强调,陪孩子的时候就是陪孩子,别一会儿看手机,一会儿做这一会儿做那儿,三心二意都不可以,因为孩子是通过身心感受环境的,而非语言,她能从你的肢体语言感受到你是否全身心投入到陪她,这就是高质量陪孩子的要求。在随后和老师一对一的交流中,我发现虽然我陪孩子的时间很长,但真是三心二意不够专一,而老师分析,孩子之所以一遍遍找我喊我,除了安全感问题以外,就是我陪她质量不高。我也明白为啥我陪她的时候一看手机小人就发火了。&br&&br&
另外,我咨询了一个关于β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她那么不喜欢别人说她,那怕是夸奖她。例如出门,小区老人见了她都说:“哦,今天真漂亮啊,跟个公主一样。”以前见了她爱说:“乖宝宝,真是个好宝宝”之类,但是姑娘的反应是大喊大叫:“我不喜欢别人说我,走开!我不要别人说我!”老师给我的解释是,孩子不是通过语言感受的,而是通过语言能量感受的。老人一般夸奖孩子,可以说不是发自内心的真心赞叹,大多是为了夸奖而夸,孩子能感受到你是否真心你是否真诚。所以β的反应很正常。仔细想想也是,老人夸孩子的时候语气是非常夸张的,别说平等,老人更不可能对那点大的孩子有尊重,里面逗弄的成分远大于真心,孩子是敏感的,所以她不接受这样的夸奖。怪不得呢,小家伙一般只对我做出的评价是害羞的一笑,甚至是奶奶看她夸她,也不接受,谁让奶奶平时老笑她呢。&br&
还强调陪孩子的时候,最好都不要有眼神的交流,那也是一种打扰。孙老师就个人体会,人高度专注的时刻是不经意间的,谁也说不好什么时候就出现了,这个时刻是非常珍贵的,成人一些自以为是的关心也许无意中就破坏了孩子的专注。我也有感触,β自己玩的挺好的时候,我们相视一笑,发现明显β顿了一下然后开始妈妈妈妈的这事那事,不过我不明白如何做到没有眼神交流。在和老师的沟通中,老师说β玩的时候总是找我,一个是安全感不够,一个就是源于我陪同质量不高的缘故。这个我需要改进了。&br&&br&
6、做错事要道歉。并且学会要求他人道歉。&br&&br&
这里孙老师提到一个词“完情”,根据后来的解释,我猜应该是这两个字。完情就是将问题就地解决,绝不将情绪等垃圾储存在身体里。道歉就是将问题就地化解,否则容易产生积怨。要让孩子知道,道歉是一件有勇气的事情。这里孙老师讲解了怎样要求别人道歉和拒不道歉两种情况。(似乎道歉成了习惯,或者说做了错事的一种解脱也不好哦,这个问题咋个解决?发现边整理笔记,一些新的问题也出来了。)&br&&br&
场景1:A跑的太快,撞了B,但是就这样跑了,B哭了。(中间过程略)。老师要求A给B道歉,老师拉着A的手(这里孙老师强调用爱的模式):“你看着他的眼睛,真诚的给她道歉”A:“我不是故意的。”“即使你没有看见,无意识的撞了他,但你也伤害了,需要给他道歉。”道歉之后,老师对A:“老师很佩服(欣赏)你,有勇气给她道歉,老师爱你。”&br&&br&
场景2:(A对B说我不喜欢你,我讨厌你并且打了B。A拒不道歉,同时B又是一个弱小的孩子,没有勇气要求对方道歉)老师了解清楚以后,搂着B(孙老师强调“楼”这个动作很重要,是给孩子以勇气):“看着对方的眼睛,告诉对方:‘你伤害了我,请给我道歉。’”B小声的重复了一遍,老师又说:“这样很好,声音再大点就好了。”B大声的说了一遍。得到了老师的肯定。老师又转过头对A:“你有选择喜欢别人的权力,但你这样做伤害了B,请你看着他的眼睛,真诚的给他道歉。”A拒绝并哭闹,老师一直陪同倾听,直到A的情绪平静,安抚好A仍然要求其道歉,A做到之后对A说“老师很佩服(欣赏)你,有勇气给她道歉,老师爱你。”(最后对A肯定很重要。)&br&&br&
到家之后这招就用上了,效果不错。β在情绪发泄之后向爸爸道歉了。不过在玩游戏过程中,她说有人伤害了她,她告诉她可以要求对方道歉的时候,丫头哭得很厉害,我说你有权力要求对方给你道歉,丫头哭着说:“我没有权力,我没有权力!”我说陪同她要求对方道歉,她同意了,我在演示如果要求对方道歉的时候,β很认真的听我说,并要我一遍一遍的,我说多了之后想省略几句,可她会说:“妈妈,前面还有呢,我要听前面那句。”不知道是不是这几句话对她产生了什么影响?&br&&br&
这里我又有了一个疑问,就是在外面,对方不遵循规则伤害了自己孩子,不等你说完这些对方跑了或者家长介入干预了,我们该如何做,如果对方认为小题大做不道歉,我们是不是也得给孩子一个说法?&/p&
亲爱的~我转一篇文章给你看吧~ 解析七大规则 北京孙瑞雪《自由中的规则》学习笔记 北京孙瑞雪培训课程《自由中的规则》,学习了2天,感受很多,收获很大,这段时间和孩子间时断时续的情感连接又联系上了,突然明白了最近这段时间情绪不稳定的原因,发现了自…
亲爱的~孩子哭是天然的情绪流淌方式~你的孩子为什么哭了呀?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什么愿望没有满足呢?&br&&br&转载一篇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br&&br&孩子在哭泣中的自我疗愈&br&&br&&br&一、当孩子开始哭泣的时候&br&&br&毫不奇怪,当孩子开始哭时,我们会心烦。在我们看来,孩子的哭声意味着我们做父母的无能。经常有这样的情形,为一点小事(比如饼干盒子空了)哭起来,我们立刻失去了好心情,感到恼火、不安、厌倦和愤怒。我们想止住他的哭声,尽力哄他,试图说服他吃点别的,对他说饭前吃饼干是不对的。如果他还是哭,就责备他说为这点小事哭可真傻。我们以为只要止住孩子的哭声麻烦就过去了。&br&&br&但是,仔细观察就会注意到,情况并非如此,孩子可能会安静下来,但仍然不高兴,长时间情绪低落。打不起精神,不再信任别人。对一切都不满意,父母也为此感到气恼,整个家庭生活受到影响。&br&&br&在孩子开始哭时,也许我们换一种做法可以做到直接调整孩子情绪的作用。只要我们留在孩子身边倾听他,不打断他的哭泣,他的烦恼会随着哭泣逐渐消散,哭泣也会随之停止。原因是:哭泣能愈合创伤。由于你给孩子机会自己排除受到伤害的感觉,之后他会变得更坚强和自信。倾听要求你与孩子合作。他努力消除自己的坏情绪时,你要留在他身边,提供他所需的支持,使他在整个过程结束时,重新充满信心和希望。所以,在孩子开始哭时,我们应当停下手边的事去倾听他,以便有助于愈合孩子受到伤害的感情。&br&&br&二、哭泣是自然的康复过程&br&&br&要理解孩子对哭的需要,可以设想他们站在一条窄窄的平衡木上。在平衡木上,快乐情绪使他们善学,乐于接受我们的建议或帮助。由于感到安全和受到关怀,他们能不断尝试,一次不成就再来一次。但他们这种宝贵的自信心和对他人的信任也很容易受干扰。努力频频失败,或周围的人显得漠不关心或态度消极,都可能伤害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从感觉良好和安全的平衡木上摔下来。脱离了「正常轨道」,他们无法找到能支持自己继续尝试的信心,感到伤心,就开始哭起来。&br&&br&哭泣是愈合感情创伤的必要过程。有你在他身边,他会感到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支持和关心。一旦通过哭泣排除了烦恼,他就又可以精神焕发地面对生活。所以,倾听哭泣的孩子,能使他得益于所面对的困境,并从所受的伤害中得以恢复。&br&&br&三、小事情会引发大的情绪波动&br&&br&大哭不止,直到不快情绪消失——这种康复过程会很自然地发生在孩子身上。每当他们感受不到爱或丧失信心时,就会启动这个过程。当孩子为要独自挨过半小时感到烦恼时,就会把不快投射到一件小事上。有时,孩子在为了一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哭一场后,能够告诉你他大哭的真正原因;有时,孩子可能哭完就跑出去玩,什么也不说。我们苦苦地想要知道孩子究竟为何如此伤心,但孩子有时候说不出自己的感觉。好在我们能做到倾听他们。有我们在他们身边,他们就能完成康复过程,尽管我们对其内容不很清楚。&br&&br&四、欢乐时刻常常会把以往积存的不快带出来&br&&br&孩子们经常选择家庭中欢乐融洽的时刻表露他们不快的情绪,使履行父母职责看来更像是对性格的考验。我把这称作「糟蹋的郊游」现象。比如,你和孩子们也许是一整天都在公园里快乐地玩耍,当你们动身回家时,孩子却变得不高兴,容易生气,会为必须坐在车子后排座哭叫等。&br&&br&实际上,孩子是在利用这天从父母身上新感受到的安全感和亲近感。这一天的满足衬托出平日里感到的缺憾,就像是一块白桌布上的污点。度过了如此快活的一天,现在他要致力于往日里积存下的不快。对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能排泄掉积郁的机会。不过,如果你对此没有思想准备,这处「被糟蹋的郊游」会是令人沮丧甚至恼火的。一旦你明白它准会发生,你可以让自己做好准备,等孩子哭时好好倾听,直到他平静下来。比如,你可以在自己尚未筋疲力尽时就动身回家,因为你知道路上可能要处理某些会有积极的结局的「麻烦」。&br&&br&五、倾听者须知&br&&br&当孩子哭起来,你准备倾听他时,他最起码应当做到以下几点:&br&&br&1、先检查孩子身体方面是否受到损伤,或环境是否有危险。如有,要立即采取相应措施。&br&&br&2、不要流露出不安,也不要给以忠告。&br&&br&既然你来到孩子身边准备倾听他,孩子就会寻求你的帮助。你的忠告,或明显的不安,只会妨碍他理解所发生的事。例如,如果孩子哭是因为奔跑时摔倒了,你只需搂着他,听他哭。你可能很想责备他的不小心或想告诫他要当心有水的路面。不要这么做。孩子哭的时候,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的感受和你的存在上,对四周事物全不在意。他已把注意力收拢在康复过程的进行上。否则无法完成该过程。不要对他说什么他要是小心些就不会摔倒之类的话,因为那会分散他的注意力。他哭的时候,听不进你的忠告,你的任何责怪也只会加深他受到的伤害。孩子哭够之后,重新感到安全和自信,会急切地想知道刚才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你只需点到为止。说句「瞧见你刚才摔倒的地方了?那儿有水」就足够了。畅快的哭泣已经荡去孩子由于意外的摔倒所感到的紧张与困惑,他现在能自信地回答:「噢,我是在有水的地上滑倒的。妈妈,下次在有水的地方我会跑慢一点。放心吧!」&br&&br&3、靠近孩子,轻轻地搂住他,让你们的目光相接&br&&br&抚摩和爱抚的目光是我们能给孩子的最有力的支持。搂住孩子并注意相互位置,让他在愿意时能望到你的眼睛。不要让他趴在你的肩头上哭,或一直把头埋在你的膝头上。要温和地鼓励他抬头望着你,感受你对他的爱。如果他能注意到你充满爱抚的目光,就可能哭得更厉害。不过也许他根本就不望着你,那也没关系。他的注意力是在自己的坏情绪上,他还没有把它们清理完。足够的哭泣和你的耐心倾听终会使他放松下来,恢复与你的全面接触。&br&&br&孩子哭的时候,情绪会随之放松。他在宣泄悲伤的过程中,能敏锐地感受到你的反应。温柔的触摸,轻抚他的面颊,把他搂在怀里轻摇,不时地轻吻他的小手,都会把你的关切直接送入他的心田。言语几乎是多余的。孩子对你的感情可能没有什么对应的表示,但只要你看到孩子越来越放松,就知道他已经接受了你给予的每一分爱。&br&&br&4、和蔼地请孩子把他的烦恼告诉你&br&&br&放声大哭的孩子总不是无缘无故地感到委屈的。委屈越深,孩子越不容易开口谈。你要对他说你想了解他的烦恼,然后,就耐心地听他说。有时候,你说完以后,孩子只是大哭不止,好久也说不出一个字来。不过,你仍然能凭借他的表情、哭泣的声调、他看你时的眼神等大致推断出他的烦恼所在。所以,你要保持对他敏锐的观察,不论他能开口谈自己的烦恼与否。&br&&br&哭在前,谈在后,然后是新的认知——这就是一般的规律。&br&&br&5、如果你发现孩子害怕某个特定的事物,向他保证你一定会保护他,不让他受到伤害&br&&br&当孩子感到非常恐惧时,你的保证可以提醒他注意「现实是安全的」这一事实。不要期待你这些话会止住孩子哭泣。但孩子在通过宣泄重新获得安全感的过程中,的确需要听到你的安抚式的保证。&br&&br&6、不要对孩子的情绪作评论&br&&br&这一点太难做到了!我们太习惯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如果我们自己有好心情,别人也该如此。但孩子们的情绪有自己的阴晴雨雪气象系统,为我们成人经常注意不到的因素所左右。在孩子伤心时对他说「你该感到高兴才对」,无异于对一场暴风雪说「快走开」。最好对孩子说,「你这样伤心我很难过,」或,「你不好受,我就在这儿陪着你,」这样就给孩子机会去正视和处理他的坏情绪。而类似「别觉得委屈,是你自己先动手的!」和「不就是撕坏了一份作业嘛,别像个爱哭的小宝贝似的没完没了!」这样的话只会羞辱孩子。你本想帮助孩子摆脱烦恼,可你这样说只会适得其反。&br&&br&倾听孩子,既不意味着你认可他的情绪,也不意味着你纵容他。你只是在帮助他摆脱不良情绪。孩子只在烦恼得不能正常思考时才会哭闹。烦恼和不安能压垮孩子,驱使他做出非理智的事来,所以孩子才力图把这些不良情绪「哭掉」。他恨自己行为「出轨」,失去自控。你的倾听可以逐渐减弱不良情绪对孩子的控制。一旦完成整个倾听过程,孩子自己的良好判断力就会得到恢复。&br&&br&孩子哭闹时,你会听到他抱怨你或其他与自己的生活有重要关系的人。比如,「你不爱我,从来就不爱我!」「我希望你不是我妈妈!」「我恨你,爸!别人的爸爸都比你好!」这些都是孩子在宣泄烦恼时会说的。孩子在试图「哭掉」烦恼,恢复好心情时,需要「口无遮拦式的自由」。如果他们能哭出来并对你说出自己最糟的感觉,他们的委屈就会渐渐消失。不要对孩子的抱怨太在意。孩子对你的抱怨并不代表对你的全盘评价,只代表他急于排除掉的烦恼而已。只要他摆脱掉那些令他不快的情绪,他就会重新注意到人对他有多好。&br&&br&7、允许孩子畅快地哭,不要有时间限制&br&&br&孩子哭起先是为刚发生的事,然后可能是为以前发生的伤心事。如果他是初次得到倾听,他会哭得很厉害,很久,一般达半小时到1小时之久。为这样的机会他已经等了很久。你表现得越温和慈爱,他哭得越久、越厉害,因为感受到了你的支持和关注。我们许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困难时刻,他人不期而至的关心会使我们落泪。孩子也是如此。越有安全感,他就越能向你充分显露他的情感,在哭过之后,能越深地感受到轻松愉快。&br&&br&说到时间,父母们会觉得很难办。我们怎么会有那么多半个小时来坐下听某个孩子哭呢?谁去准备晚饭等等,在我们的生活中,时间是个昂贵的消费品,大多数人不会轻言为某件事多用些时间或多作些努力。不过许多父母发现,当孩子烦躁不安时,如果肯花时间倾听,可以省去其他不少麻烦。比如,你不再需要花时间训斥他,为他担心,不停地抚慰他。你只需在孩子发脾气时坐下来,把他搂在怀里,允许他哭出内心的委屈,明确意识到这是孩子处理自己不良情绪的机会,也是让你自己放松情绪,通过倾听让自己的爱浸润孩子心田的机会。&br&&br&8、孩子大哭一声之后或许需要睡觉&br&&br&恢复过程中,睡眠的作用可能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孩子在一场翻江倒海的大哭之后可能连续打几个哈欠,然后倒在你的臂弯里沉沉入睡。这样的睡眠很重要。它给了孩子为恢复由于情感伤害而丧失的感知能力所需要的时间与安宁。通常,他会觉醒来,又是个快乐的、充满活力的孩子。&br&&br&有时,睡眠只是恢复过程中的一个间歇,并不意味着过程的终结。闷闷不乐的孩子会逐渐地、时断时续地抽泣着进入梦乡。醒来时仍然不快活,但已有了新的活力继续自己尚未完成的恢复过程。&br&&br&9、倾听过孩子充分哭泣之后,注意发现孩子身上新增长的领悟力、热情和创造力,以及他更加充满活力的游戏&br&&br&孩子在成人的帮助下,痛快地哭过之后感到轻松、被爱,满怀希望。他们会通过某些看似微小而意义重大的行为,让我们了解他们的变化。在对你大哭大闹之后,孩子可能会轻柔地帮你整理头发,勇敢地去和他以前害怕的孩子一同玩耍,自编几首快活的小调,或把他以前最厌恶的数学作业做完。注意捕捉他渴望生活与爱的天性的闪光。你一定不想错过他对你表达爱的一举一动,愿意看到他的自信心不断增长的迹象。这些就是对你的倾听的报答,是你的努力赢得的。&br&&br&一位母亲每次送女儿去托儿所都痛苦万分。每天早晨和母亲告别时,孩子都会抓住她不放,抱怨,哭闹。然后,她会很快停止哭泣,但整天闷闷不乐,不爱说话。最后,母亲决定每天提前到校,以便有充裕的时间与孩子道别,孩子哭时能陪在她身边。头三个早晨,母亲每次都留在车里听孩子哭近一个小时。等女儿哭声一停止,她就温和地说,「该进学校了。准备好和我一起下车进大门了吗?」孩子就又抽泣起来,紧紧抓住她。在经过几乎不可想象的那么长久的大哭之后,孩子会安静下来,向四周望望,悄悄看一看饭盒里为她准备的午餐,或转转汽车方向盘,然后就同意进校门了。第四天早晨,孩子比以往哭得还要厉害,可只持续了15分钟,就很快决定要进校门。第五天早晨,孩子没哭。她用力长久地拥抱了妈妈,说她要自己一个人走过校门。保育员后来报告说,她的女儿的自信心在那一周里有显著增强。这个变化正是母亲终于在第五天所明确看到的。&br&&br&就像上述例子中的情况,孩子在面对新的挑战时,如能得到倾听,他们的自信心会得到惊人的增长。为了清除某种情感创伤,孩子可能需要多次倾听,需要你付出相当多的时间。但你可以看出,孩子在最初表现出的软弱无能的状态会随着每一次倾听获得明显的改进。&br&&br&另外,写下处理孩子情绪的3步曲,从方法层面解决题主的问题。&br&哭是孩子天然流淌情绪的方式,他可以通过哭来释放掉内心的恐惧、害怕、不安。&br&当孩子哭的时候,你可以说三句话,就行了。&br&&u&第一句:“我感觉到你很生气、难过、伤心等等”给孩子命名情绪,让他认识自己的情绪。&/u&&br&&u&第二句:“没关系,你想哭就哭吧、生气就生气吧等等。”认同他的情绪,让他的情绪流淌出来。&/u&&br&&u&第三句:“妈妈、爸爸、我陪着你,我爱你。”对孩子表达爱,让孩子感受到他现在是安全的。&/u&&br&&b&然后你陪着他哭就可以了,把他抱在你的怀里,让他体验到你的爱。&/b&&br&&b&有一个前提,你自己不能与孩子情绪共生,你需要内在是有爱的、平静的。&/b&&br&之后在来解决发生了什么事情,在情绪中,大人、小孩都无法解正真决问题的。&br&&b&关键问题是&/b&,你能做到不与孩子的情绪共生吗?你能分清楚,什么是你的情绪,什么是孩子的情绪吗?你能理解为什么情绪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吗?你能不用自己的情绪去伤害孩子吗? &br&这些问题才是孩子成长的关键。&br&&br&当处理完&b&情绪&/b&之后,在解决问题~&br&&br&PS:&br&孩子不会无缘无故的发脾气,一定是有需求没有满足,这需要家长深入的和自己的孩子链接,再能了解并理解孩子,才能帮助孩子成长,同时也能帮助自己成长~&br&&br&&br&我们为儿童的情绪命名,帮助儿童认知自己的情绪;让儿童在内在给出一个空间,接纳情绪,通过哭使儿童的情绪流淌出去(不评判,不与儿童的情绪共生);最后给予儿童陪伴和关注。&br&在此我想通过一首孩子写的诗说明倾听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br&妈妈请你听我说&br&&br&当我想请你听我说的时候&br&我只想让你听&br&而你却开始说出你的建议&br&其实是你让我觉得渺小无能&br&&br&当我想请你听我说的时候&br&我只想让你听&br&而你却开始批评和埋怨&br&其实是你在践踏我的感情&br&&br&当我想请你听我说的时候&br&我只想让你听&br&而你却开始为我解除难题&br&其实是你让我陷入了更大的困境&br&难怪人们愿意去祈祷&br&因为上帝只会听&br&不会指指点点教训人&br&并且相信我们自己会拯救自己&br&上帝只会听&br&&br&当我想请你听我说的时候&br&我只想让你听&br&我只想让你听&br&我只想让你听&br&&br&通过倾听帮助儿童认识情绪,经验和感受情绪,从而使情绪得到发展,走向成熟。&br&当我们的情绪状态成熟时,就能透过儿童表象的行为和情绪知道其背后发生了什么,就可以含慑和包容她的情绪,帮助儿童心理完型。但如果我们的情绪状态也只停留在三五岁时的状态时,孩子的情绪一来,就会激化我们内在那个受创伤的小孩,导致成人的情绪失控,造成进一步的伤害。所以当我们有情绪时,一定要控制住它,先告诉“孩子情绪是我们自己的,跟你没有关系”,然后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处理和倾听自己的情绪,再来处理问题,情绪中不解决问题。&br&现在我们学习的新教育,不仅仅是让我们学会发现儿童,更是借助于儿童的生命去发现自己,让我们有机会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开始自我成长。让我们的人生还有机会走向成熟,这也是儿童带给我们最大的礼物。
亲爱的~孩子哭是天然的情绪流淌方式~你的孩子为什么哭了呀?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什么愿望没有满足呢? 转载一篇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孩子在哭泣中的自我疗愈 一、当孩子开始哭泣的时候 毫不奇怪,当孩子开始哭时,我们会心烦。在我们看来,孩子的哭声…
亲爱的,外面被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世界的真实投射,都是你自己的事情,需要为自己负责。&br&&b&题主的说的内容,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建议题主与弟弟的父母一起阅读。&/b&&br&1.当2岁半的孩子不能按照题主的想法做事时,怎么办?&br&2.这个孩子穿高跟鞋,有危险、打扰别人怎么办?(&u&需要题主在没有情绪的时候,才能解决。在情绪中,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无法真正解决问题。&/u&)&br&3.打骂和过分严厉会不会伤害到他幼小的心灵?&br&4.道理到底是如何习得的?&br&5.当题主自己有情绪的时候,怎么处理自己的情绪,而又能不伤害到弟弟?&br&&br&&b&个人回答:&/b&&br&1.觉察一下自己,你是在爱你的弟弟,还是在控制你的弟弟?是爱自己的想法?还是透过爱弟弟,来爱自己?&br&题主的弟弟处在模仿、听觉、自我意识的敏感期。0~6岁的孩子拥有吸收性心智,会吸收外在的一切环境,包括人,用来结构他自己的内在环境。&br&他穿高跟鞋,是因为他里面有个声音,告诉他,去穿那个东西,就像妈妈/姐姐一样。&u&他在模仿,学习,这是在认识这个世界,怎么认识呢?通过模仿来感觉。&/u&&br&在穿着走路的时候,还能发出“哒哒哒”的声音,这对于他来说,是多么有趣的发现啊!&u&当你通过做一件事情,而发现事情背后的秘密时,你也会有这样的感觉,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喜悦感,如果别人事先告诉你了,那你就不会有这份喜悦感,而是“哦,真的是这样。”&/u&&br&&br&&br&2.觉察一下,你是否真的理解弟弟的需求?他为什么要穿高跟鞋?当知道他的需求时,怎么样满足他的需求,既没有危险,又可以不打扰别人?&br&现在我们知道,他通过穿高跟鞋,在认识这个世界,在模仿别人;感觉声音,发展听力;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发展自己。&br&题主可以带着弟弟,到户外去,在不同材质的路面上去让他感觉(找些适合2岁半孩子的场地,外在环境的准备是大人的事情,你不可能在一个有婴儿的地方,放上一些小玻璃球吧?),提前告诉他,你可能会摔倒,&u&并一直在他身边支持他,保护他,给他安全感。&/u&&br&如果摔倒了,先观察他的反应,&u&有情绪,就先处理情绪&/u&,(关于如何处理孩子情绪,可以看: &a href=&///?target=http%3A//zhi.hu/igUK&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面对2岁宝宝发脾气该如何做? - 蒋现龙的回答&i class=&icon-external&&&/i&&/a&)处理完情绪之后,抱着他,看着他的眼睛:刚才摔疼了/吓到了,是吗?嗯,是的,穿高跟鞋走路,对于你来说,很难控制,会摔倒也是正常的。如果你还想尝试,我会陪着你,你还愿意继续尝试吗?他会一遍又一遍的去体验,去感觉,直到他吸收了高跟鞋的特质,他对高跟鞋的认识便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并且会去体验其他的事物。&br&&br&3.打骂和过分严厉,是题主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觉得自己能力不足,产生负面的情绪,而转化成为的外在粗野行为,且希望可以解决问题。但答案是显而易见的。&br&如果你对孩子打骂,那孩子就会学习到,“哦,原来可以这样解决问题。”那他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也会用这样的方式来解决。其实这是一条公共规则:粗俗粗野的行为不可以。(下面引用一段:&a href=&///?target=http%3A//.cn/s/blog_4dcc9dc40100z8ex.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解析七大规则 北京孙瑞雪《自由中的规则》学习笔记&i class=&icon-external&&&/i&&/a&)&br&&blockquote&
粗野、粗俗的行为,分成2类,一类是行为上的,比如打、咬、踢、掐等等;一类是语言上的,语言暗示、控制、威胁、恐吓、侮辱等,让别人做不愿做的事情。&br&
这里我提了一个问题,就是语言敏感期和语言暴力的区分。语言暴力有个明显特征是带有目的性,就是施暴者会获利。&/blockquote&&u&你是你自己的主人,别人没有权利伤害你,如果别人伤害了你,你有权利要求别人向你道歉。同样的,你也没有权利伤害别人,你伤害了别人,别人有权利要求你向他道歉。&/u&&br&&br&4.题主所说的道理,应该是指,事情或论点的根据。&br&这里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这个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才能理解的。这要通过不断的经历,不断地积累,并吸收到自己内在,从身体、感觉、情绪、心理、认知、精神进行一个系列的整合之后,才能形成的。(孩子本来就有一套自己的生命密码,它会指导孩子自己整合,不用成人过多的灌输。)&br&这里举个认识杯子能喝水的例子:&br&一个孩子看到妈妈用玻璃杯在喝水,于是在他的头脑中,也出现了这个画面,妈妈把杯子放下来了,他也要去试试,妈妈没有阻止他,于是他知道了,这种东西,可以用来喝水。第二天,他看到爸爸用保温杯喝水,于是孩子头脑中又出现一个画面,然后也用保温杯试着喝水,于是他知道了,这种东西也,可以用来喝水。当他不断地积累不同材质、不同形状的杯子,于是在脑子了整合了一个系统,这些各种各样的东西,叫杯子,可以用来喝水。&br&这些不需要我们给他整合,我们只要在他需要的时候告诉他,这个东西的概念,而且我们不需要知道他在做什么,只需要在他想要做的时候不打扰他,保证他的安全,让他去自己认识这个世界。&br&这个例子里面“杯子能喝水”,就是事情或论点的根据。这样的逻辑对于我们大人来说,就是基础中的基础,但是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新的。&u&只有他发展到了这一步,才能有更深的逻辑思维能力体现。&/u&&br&&br&5.处理自己情绪的方法有很多,运动、与大自然连结、听音乐、画画、跳舞、砸枕头、找人倾诉、瑜伽、静心、冥想等等。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br&关于这一点,我个人觉得还可以去参考“萨提亚”的模式,也可以做“一念之转”的测试卡,具体的做法,就需要题主自己来决定了。&br&&br&&br&&blockquote&老师或成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权威去控制孩子的行为,孩子会在这种控制下,表现出成人想要的所谓规范的行为。但是,孩子们看似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只会在有成人控制的环境中保持,一旦这种控制不在的时候,孩子们就会越发的混乱。似乎就是那句话: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br&
蒙特梭利说:“要执行命令,就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成熟和执行命令可能需要的特殊技能。”这个意思是说,儿童是否可以听从成人的要求,有两个条件:一个是他们必须在生理和心理上达到一定程度的成熟,才可能听从成人的指令。比如,你不会让一个刚出生的婴儿说话,因为他还不具备说话的能力,所以他不可能听从你的指令。因而家长们应该明白,三岁以前的孩子,怎么可能按照你的要求做事情呢?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没有形成完全的自我,他们的注意力还都在内部的形成中,也就是皮亚杰所说的“以自我为中心”时期,家长如果在这个阶段要求孩子们听话,那实际上是名符其实的一厢情愿;另外一个条件是孩子必须发展出一种能够自我控制的能力,那就是意志。当孩子有了意志的时候,他们就会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判断和选择,而一个有了意志的孩子在听从成人的指令时,会表现出顺从,这种顺从的行为,是孩子自己作出的决定,因而,无论在任何环境中,都不会有所改变和摇摆不定。比如,一个5岁的孩子在听到上课铃声时,会马上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听从铃声的召唤去上课,意志是服从的基础。&br&
家长只有明白了这两个问题,才可能很好地理解孩子的行为。就像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一样,所有的发生都是有规律的,教育孩子,也必须符合人类成长的自然规律,我们只有了解和把握了这种自然规律,才可能做一个合格的家长。&/blockquote&&br&&br&&br&PS:孩子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个比我们更高级的生命体!它里面本身就蕴含着生命的密码,这个密码就是精神胚胎。(人的潜力)&br&&blockquote&精神胚胎是什么呢?我们以前的教育模式认为儿童是空的容器,空的容器是靠大人来灌输东西。但是我们现在给你一个概念,我们说人类从出生那一刻起,或者在妈妈肚子里怀孕起就有特别高级的东西,这个东西教育上称为精神胚胎,宗教上称为上帝的种子,佛性;心理学上称为本我,是本来的真面目;或者在哲学在称为大精神等等。我们出生那一刻起或者我们在妈妈肚子里时,就拥有那样一个东西,这个东西非常重要,你一生要破译的就是这种东西,以此呈现出来生命来到地球上的任务,你来到地球上是有使命的,你的使命就是破译这部分。所以这部分就是以精神状态存在。&br&&/blockquote&&br&我的理解:&br&精神胚胎会指引他认识世界。每个孩子都会有一个吃手的阶段,为什么他会吃手?因为他本来不知道自己有手,他是通过嘴巴来发现手的,也是通过嘴巴来认识世界的。&br&精神胚胎原来是和孩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比如精神胚胎让孩子去捡一个地上的小石子,妈妈立刻阻止:“不要那地上的小石头,有细菌!”然后精神胚胎让孩子去拿玻璃杯,妈妈立刻阻止:“别拿,小心打碎了,碎玻璃划手!”然后精神胚胎让孩子看着天空,妈妈过去打扰孩子,说:“你在看什么呢~来,看妈妈,学这是1,1是个棒棒……”&br&就这样,成人一次又一次的阻止了孩子的自我发展,结果,孩子的精神胚胎与孩子之间的连接,就越来越远,最后,他的内在世界,就全被妈妈、爸爸、老师等等,成人的“声音”给占满了,孩子没办法去做自己了。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40、50岁了,依然不能做自己,原因就是小时候的环境造成的。&br&孩子他自己本来就有一套自己的成长机制,也会有发展认知的情况,但是,还没到时间,这个时候的孩子,都在发展基本的身体、感觉、情绪、心理、认知、和精神。&br&当有一天,他慢慢的拿起一个东西,竭力的控制它往嘴里放, 不小心扎到了自己脸上! 这个时侯!他的脸感觉到了痛。然后,他产生了情绪。 他哭了! 哭得还很大声! 慢慢的,他的情绪平复了。这个情绪流淌到了感觉,感觉完成了之后,它就会流淌到心理。然后他有了自己的心理活动!但这时的宝宝他也不知道怎么办,只是有一堆的心理活动在内在,他需要空间,就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可能要过好多天,他的头脑慢慢的把这件事情整合了出来,他就自动的流淌到了认知。这还没有停止,他会进一步发展,就发展到了精神。这时候的儿童就触摸到了事物背后的法则。那个法则一触摸到,自我就诞生了。但是这个自我还很小,他会不断的通过这样流淌、流淌,借助于这个精神胚胎,开始转化。&br&当这个生命从那个宏大的、神性的系统中,脱离出来,来到这个地球上的时候,他就必须依靠自己的内在环境,以及我们所看到的外在环境来转换它,转化成人性的东西,就是这个自我。当这个流程一直转化到18岁的时候那么,这个自我就会很强大。一个有强大自我的人,不会去做坏事。如果自我出现了,精神胚胎就会和他一体化了,这个生命的王者就出现了,自我,就是王者。&br&&br&0~6岁的孩子,拥有吸收性心智,会吸收外在的一切环境,包括人,用来构建自己的内在,并用它来应对外在的世界。如果它里面没有能像认识瓶子一样,一步一步的积累,(瓶子的外观、材质、触碰到的感觉、名称、用途等等,这是一个很大的系统,精神胚胎会自动帮助他整合。)而只积累一样:认知。那对于孩子来说,那只是一些记忆的碎片,而且会使孩子没有自我,没有创造力。&br&所以,孩子的0~6岁,其实只在做一件事情,就是让精神胚胎和外在的这个身体,完好的结合在一起。希望大家都能尊重孩子,让他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我们希望他成为的样子!
亲爱的,外面被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世界的真实投射,都是你自己的事情,需要为自己负责。 题主的说的内容,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建议题主与弟弟的父母一起阅读。 1.当2岁半的孩子不能按照题主的想法做事时,怎么办? 2.这个孩子穿…
谢邀。小孩有攻击性很正常呀,尤其是男孩,荷尔蒙决定的没办法。“打打闹闹”不正是小男孩之间的常见交流方式么,刚打完架立马又哥俩好得不得了,您自己不也有攻击性么,难道您希望把儿子培养成没有攻击性的人?&br&&br&首先要明确一个相对合理的目标:我们不是要确保孩子永远不打人,而是尽量使孩子人际交往中的攻击性相对可控,孩子有一天能学会更好的处理方式。&br&&br&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视孩子的打人行为如洪水猛兽,take it easy!打打没关系,不代表打一次就会永远打下去,不代表事态会越演越烈直至失控。&br&&br&何况,一般孩子最初的打人行为只是闹着玩,只是一种探索、一种运动、一种游戏,甚至是一种表达亲密的方式,人家关注你才打你,这阶段要持续好长时间的。家长不要一看见就冲上来行驶所谓管教的权利,更别惩罚、攻击孩子,孩子正是从别人攻击他的体验中学会真正的攻击性的。&br&&br&&br&那我们该怎么应对呢?我也被抓过打过,有时候还挺疼的,我们该怎么办?&br&&br&&b&第一,漠视。&/b&当孩子(尤其是小宝宝)试探性的打人抓人,漠视是最好的态度。你表现出很疼的样子恨不得要跟他理论一番,孩子一看你反应很激烈可能以为你在配合他的游戏,他还获得了你的关注,这不是激励他下次继续么?漠视传达给孩子的是,我没兴趣,这不好玩,孩子可能就觉得无趣了。&br&&br&如果痛得忍不住的情况,可以本能得表达出来疼痛的反应,孩子自然知道打人会痛。但这个不能用得太多,否则就不管用了。这就类似安全教育,有时候你可以表现出本能的反应,比如当孩子要伸手去碰一个危险的东西,你的反应自然会传达给孩子一个直接经验,这个同样要用在刀刃上。&br&&br&&b&第二,明确告知“打人不好”,更重要的是演示给他看更好的方式。&/b&我们还是可以一开始就树立规则的,当然很重要的是,告知时不要带着情绪,如果有情绪先自行处理好,等平静了再讲也来得及。还有,即使听讲道理,也不代表孩子马上就能“改过来”,如果孩子又再犯,别控诉孩子“屡教不改”,给他们时间,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是循序渐进的,倒退都是常有的事。&br&&br&更重要的,我们不止要告知不能做什么,更要告知怎样做更好,且要亲自示范给孩子看,比如告诉孩子要“轻轻地摸”,示范如何轻轻地摸。很多时候,孩子只是不知道还有更好的方式。在早期路易游戏性打人的时候,我就是这样反复给他演示如何“轻轻摸,好舒服”。&br&&br&还可以给孩子提供练习拍打的物品,比如鼓呀,告诉他鼓可以拍打,但打人不行。同样,孩子希望扔东西,给他提供球扔个够,但告知其他东西不能扔。&br&&br&&b&第三,保持一致的处理方式。&/b&这一点涉及到设限的问题。当孩子大一点,有了点自我意识,开始处于故意挑衅的阶段,孩子的打人行为(其他不良行为也类似)很可能会出现反复。比如孩子通过你之前的反应明白“打人是不可取的”,他们很可能会反复试探性地再打人,看看你的反应是否一致,你的一致的处理方式会被他们安全感。这时候他们的打人行为不止是在游戏,孩子的目的并不在打人本身,他们更关注于你的反应,你是否一如既往的坚守规则,是否坚持在保护他、确认他的安全,这时候千万别误解孩子“你怎么明知故犯”。&br&&br&没错,你的规则在孩子眼里是一道保护墙,把他们圈在安全范围内。他们不知道怎么做安全怎么做不安全,他们是从你的反应中获得信息的,他们需要不断地去试探以确定,现在的保护墙界限在哪里。如果你的反应不一致,孩子就不知道安全的界限在哪里。&br&&br&做好以上三点,不代表孩子就不会打人了,这事没有包治病的良方。即使孩子在家不打人,有一天他在外面遇到别的小朋友打他,他的处理方式可能是还击,可能又学会了打人,你该如何处理?这是更复杂的局面了。&br&&br&---&br&说了这么多,讲讲实例吧,我们家孩子现在两岁八个月,男孩,他的故事我觉得很能说明些问题。&br&&br&几个月大开始,路易表现出探索的打人行为,一段时间冷处理后效果不错。到两岁出头时,他基本上是个没有攻击性的孩子,从来不抢人东西不打人,他的世界很美好很单纯,因为他一直被很好地对待着。&br&&br&也就是最近几个月,路易越来越叛逆、有自我意识、跟你对着干,有段时间爸爸尝试着能不能“投机取巧”点,不再慢慢跟他磨,而是简单粗暴地强权对待,还假装“打”了他(只是轻轻拍拍)。&br&&br&结果,他很快学会了反击爸爸,开始出现打爸爸的行为,有时候是故意的。同时,在和小朋友玩的时候,他也出现了打人的行为,连八九岁的大哥哥都敢打,为了坚持自己。&br&&br&&b&可见,他以前的绅士行为,不是懦弱或没有攻击性,只是他没有学会暴力的方法。&br&&br&可见,学会暴力是很容易的,尤其从父母这里学习,可能比从其他小朋友那快得多。&/b&&br&&br&爸爸的暴力行为也就进行了几次,真的只有几次,路易的反击让爸爸醒悟了,赶紧改回来。可是,造成的后果就不是那么容易扳回来了。&br&&br&每次路易打爸爸,爸爸都跟路易商量:“路易不打爸爸,爸爸也不打路易,我们谁也不打谁,好不好。” 这样的场景出现很多次后,路易的行为只能说是稍有改善。&br&&br&我们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用上面提到的几点,用时间去慢慢缓解。&br&&br&值得提的一点,路易从来不打妈妈,对妈妈没有攻击性,因为妈妈从来不攻击性地对待他。
谢邀。小孩有攻击性很正常呀,尤其是男孩,荷尔蒙决定的没办法。“打打闹闹”不正是小男孩之间的常见交流方式么,刚打完架立马又哥俩好得不得了,您自己不也有攻击性么,难道您希望把儿子培养成没有攻击性的人? 首先要明确一个相对合理的目标:我们不是要…
宝宝才2岁啊,又不是5、6岁,&b&2-3岁正是大运动能力爆发成长的时期,宝宝爱扔东西太正常了,这不是行为问题啊,这是正常发育中的体验需求&/b&(按题主的描述,宝宝不是因为发脾气而扔东西泄愤)。您应该陪伴她玩更多的投掷类游戏的小游戏,来满足她的好奇心和体验欲望。&br&不就扔个手机吗,这能有多大事儿啊,您认为手机贵重,小宝宝不知道啊,她对她的“错误”完全无意识的。这是个本来该用游戏陪伴解决的事情,您用惩罚来解决,她能不委屈吗(摸摸宝宝脑袋,好无辜~)&br&题主罚宝宝在凳子上静坐,应该是从教科书上学习过&a href=&///?target=http%3A///article.php/1564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暂时隔离法&i class=&icon-external&&&/i&&/a&(网站说的有点粗糙,关于这个推荐看书&a href=&///?target=http%3A///.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OS!救助父母》(林恩?克拉克...)&i class=&icon-external&&&/i&&/a&。虽然暂时隔离是个好工具,但教科书也提醒过您,“暂时隔离”是最重的惩罚形式,仅适用于处理比较极端的问题行为,对吧?您得先分析宝宝问题行为的缘由再对症下药,明明该引导、鼓励的事情,您用这么重的惩罚,宝宝当然会“哭得很厉害”啦。&br&顺便说下,2岁的宝宝,即使要用“暂时隔离”,也只能隔离2分钟。一般是几岁就隔离几分钟。&br&&br&以下为常见大运动训练的游戏方式:跳远、蹦床、投掷、走平衡木、骑自行车等等(&a href=&///?target=http%3A///6277.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如何促进2-3岁宝宝的大运动能力&i class=&icon-external&&&/i&&/a&)。针对你们家2岁龄女宝宝的情况,我推荐投掷和骑自行车。单独说投掷游戏的话,如下图,低龄一点的宝宝可以玩这种投圈圈的玩具,可以训练肌肉协调性和手眼协调性。等孩子稍大,有输赢概念的时候,就可以进阶相互抛掷皮球、丢沙包之类的小游戏。如第二张图片,家里没有球,用扔毛绒玩具替代也是可以的。家里从来不会缺玩具,缺的只是如何与孩子玩的好点子罢了。&br&&img src=&/062de21ced6dd31bcbc1a_b.jpg& data-rawwidth=&360& data-rawheight=&25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0&&&br&(投掷游戏,适用于18m以上)&br&&img src=&/48b4ad0dc485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17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48b4ad0dc485_r.jpg&&(投掷游戏,适用于24m以上)&br&&br&此外,建议在训练宝宝大运动能力的同时,也训练宝宝的&b&精细运动能力&/b&。精细运动能力也叫小运动能力,比如翻书、用筷子、拿笔写字,都是需要精细运动能力的。如果宝宝精细运动能力薄弱,那么到学龄期学习写字会吃力的,别人30分钟能写完的卷子他要写40分钟,自然在考试成绩上也会吃亏一些的。很多时候宝宝学龄期的落后,不是因为他们主观上不努力学习,而是因为他们在早期成长中某些指标的发育落后于同龄人了。而大运动能力和精细运动能力都是评估早教成果的重要指标。&br&如下图,是侧重训练宝宝精细运动的小游戏。低龄的宝宝可以玩敲打游戏和串珠游戏。大一点的宝宝就可以玩积木游戏了。&br&&img src=&/c23f4b7daaad6f7663dcdf6f2db61482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c23f4b7daaad6f7663dcdf6f2db61482_r.jpg&&(敲打游戏和串珠游戏,适用于18m以上)&br&&img src=&/e194a564a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6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e194a564a_r.jpg&&(经典积木游戏,适用于36m以上)&br&古往今来积木是幼儿的经典玩具,玩法多种多样,适用年龄广泛。一方面可以锻炼孩子的精细运动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训练孩子耐心、促进情商发育,同时,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操控的成就感,有利于提升孩子的自信心。&br&说到“提升孩子的自信心”,游戏中也要注意一些技巧,才能让孩子得高兴。刚开始落高2~3块积木对1岁的孩子来说都很困难,大人可以适当给予辅助、示范,让孩子体验掌握平衡感,避免他们因失败而沮丧、失去耐心。为增加游戏乐趣大人可以搭一个4~5块积木落成的塔给孩子看,然后装作不经意将塔碰翻,孩子先是一惊但看你在笑他也会跟着笑,之后他会高兴地学着一次又一次地把你搭好的塔碰翻,在这之后培养他自己把积木落起来就变得有趣多了。&br&孩子到2岁左右积木也应变得复杂一些,比如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形状,可搭出不同的图形,还可从盒子里拿出来再按一定顺序排列回去。甚至还有一些可以拼图的积木,孩子在拼出一个小动物之前可以先看完整的图形,在你讲解各部分特征后再让他拼回去,这里还有孩子对图形的记忆的训练,总之积木虽简单,可玩的方式却很多。&br&&br&总之,一句话,&b&不要对宝宝「说教」,请陪他们&/b&&b&一起「玩」&/b&。&br&祝你们家宝宝一切安好,快乐成长。
宝宝才2岁啊,又不是5、6岁,2-3岁正是大运动能力爆发成长的时期,宝宝爱扔东西太正常了,这不是行为问题啊,这是正常发育中的体验需求(按题主的描述,宝宝不是因为发脾气而扔东西泄愤)。您应该陪伴她玩更多的投掷类游戏的小游戏,来满足她的好奇心和体验…
谢邀~:) &a data-hash=&e37963dbb4dad2d20825fc4& href=&///people/e37963dbb4dad2d20825fc4&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刘柯& data-hovercard=&p$b$e37963dbb4dad2d20825fc4&&@刘柯&/a&&br&前段时间学院的博士生学术报告会,听了一个很有趣的研究,讲如何为一所社区学校的学生提供特有的教育模式,并且能够整合到维州教育系统当中。教育的理念是:formalism education vs. progressive education .(大概意思就是个人成长性教育对统一性教育)。也就是,两类教育目的之间的对比 :一是“使受教者成为定型的产品”,另一是“最终要提高受教者的(创进)能力”。&br&&br&举类似的例子:&br&Formalism education就是我们从小接受的那种,教育局有统一的大纲,学校有统一的课程,教师有统一的教案。每个坐在教室里面的学生,接受的教育形式和内容都一样。这种教育的背后理念是期望每个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结果都一样。这样教育好处是,能够最节省成本和资源地让学生达到社会需要的要求。坏处是,没有顾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br&&br&Progressive education其实大家也不陌生。放了学去老师家里面补课,老师先甩一套三年高考五年模拟来做,做完对了答案,老师再根据学生有哪些概念不清楚的情况,请王后雄来帮忙。这样教育模式的好处是个人特点,比如思维方式、智力水平、学习习惯等,被充分考虑到。坏处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等资源。&br&&br&在学前教育方面,如何关注儿童的个体发展过程,一直是个重要主题。跟小学、中学的学科性教育不同,学前教育主要强调儿童的身心全面发展 (holistic development),以及如何与周围社会背景相适应。因此,在学术界,全世界都达成一致的理念是“以儿童为中心”(child-centred)。这个理念最开始的倡导者是约翰·杜威(John Dewey)。它的广阔含义就是progressive education,而另外一个解释就是“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育围绕着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 &br&&br&题主提到了教师在“个性化”教育中的角色。&br&“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还是“教育”?或者是心理咨询?”&br&相比“教学”“教育”“心理咨询”,至少在幼儿教育界,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协助者。西方幼儿教育的传统教育理念是:“玩中学”(learning through play)和“以玩为基础的学习”(play-based learning)。这在任何发达国家的学前教育大纲里面都被非常强调的。有的国家强调让儿童自己玩(free play),教师的作用是协助提供儿童充满刺激思考和发展的环境,以及监护他们的安全等,比如新西兰、瑞士、美国等。有的国家,像英国,则强调教师在儿童的玩耍中,要给予适当的引导,来让他们的认知最大程度上得到发展,比如用语言引导儿童思考。&br&如果在东方国家,让儿童自己玩,教师在旁边看,家长会质疑交的学费值不值。毕竟“业精于勤荒于嬉”“勤有功,嬉无益”等传统儒家思想深入人心。中国家长看重教师的角色和儿童的学业成就,在很多对比研究中都显示出来。教师和校长同样抱着这样的观念。如何做“个性化”教育,观念上的突破是第一步。&br&&br&很多知友提到了小班教学。确实是,尤其是幼儿教育界,各政府都对师生比例有严格要求,基本上都是1:10+。香港政府对学前机构的一个班的师生比要求1:15,也就是一个老师不能带超过15个小朋友,以便老师能够充分关注到每个小朋友的发展和成长情况。&br&&br&我觉得个性化教育,除了教育过程方面的个性化,更重要的是学习成果的评估个性化。国外的学前教育评估一般是记录性的,记录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每个儿童都有一本portfolio, 里面有教师详细地记载每个活动中,儿童做了什么、说了什么重要的内容,儿童的社交参与度,儿童的认知发展情况的反映,等等。并且配有图片辅助家长了解儿童的具体发展情况。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评估方式,才可以保证教师在活动中充分关注每个儿童的情况,而不是讲个故事让儿童笑一下就下课。&br&&br&还有就是对于幼儿教师实现个性化的要求。教育,尤其是幼儿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可以参考我回答过的另外一个问题:&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怎样当好一个幼儿园老师? - 大大畔的回答&/a&&br&&br&P.S 说起老师,再补充一点自己的经验&br&&br&在中国的社会背景下,如果要实现个性化教育也不是没有可能。以自己的经验来讲,最重要的还是教师的观点和能力。如果教师在辅导学生学习的时候,能够把眼界放开,不要局限于课本当中,对学生的教育着重能力培养,也不是没有可能。举个自己的栗子。在初中的时候,我遇到了对我影响最大的班主任语文老师。这个老师在第一节课就让我们背陈寅恪写的《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碑铭》,“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教育我们要有自己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 不让我们做语文课文的各种练习题,取而代之的是广泛阅读的读书笔记和各种随笔。每天上课第一件事就是当天值日生给全班讲解一首唐诗,然后大家背下来。家庭作业也是背诗词、写随笔、对对联。一年下来,我们基本上背完了唐诗三百首,包括《长恨歌》和《琵琶行》。而在那一年当中,虽然我们从来没有做过练习题,我们班的语文成绩慢慢提高,直到稳坐年级第一。初一暑假,那位老师由于一些原因,辞职去北师读研了。但是他对我们的管理方式、教育方式,对我们班影响非常大。他倡导每个学生都要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想法,要争取自己的利益等。后来因为我们班的同学确实“想法”太多了,又调皮贪玩不爱学习,所以理科方面一直年级最后一名,数学班平均是年级倒数第一,跟年级倒数第二的班级相差十多分。而语文,一直年级第一。我们班有50多个学生,现在在国内外名校读博或者已经博士毕业的有9个,其他同学在各行各业也做得风生水起。因为他不仅只是教语文,还会鼓励学生努力追求目标。遇到失败的时候,鼓励大家“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在行为习惯上面也有严格要求,比如,迟到一分钟写一千字的检讨,导致我们班的人都养成了不迟到的习惯,我工作三年,每天8点钟上班,一周上班6天,没有一天迟到过。也教育我们“达则兼济天下,穷则善守其身”,都是在讲课的时候带出来的。他讲课不用教案,内容完全凭自己的博学知识带出。现在每次跟初中同学聊起,都觉得他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
前段时间学院的博士生学术报告会,听了一个很有趣的研究,讲如何为一所社区学校的学生提供特有的教育模式,并且能够整合到维州教育系统当中。教育的理念是:formalism education vs. progressive education .(大概意思就是个人成长性教育对统…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338 人关注
2549 人关注
100 条内容
5718 人关注
915 条内容
4600 人关注
211 条内容
7071 人关注
348 条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儿童对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