夙云浅灰丝时蒙卷轴在课文中的意思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我把書交给他并且告

好好去读。你没听说过那些收藏书的人吗《七略》、《四库》,是天子的书但是天子中读书的人有几个?那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的书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是富贵人家的书但是富贵人家中读书的人又有几个?其余像祖辈和父辈积藏书籍而子辈和孫辈丢弃的就不用说了。不只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会担心别人催着要还,就憂惧的摩挲抚弄那东西久久不停止说:“今天东西存放在这里,明天它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够再看到它了。”如果东西已经被我所拥有一定会把它捆绑起来,放在高处收藏起来说“暂且等到日后再看吧。”如此而已

  我小时候很喜欢书籍,但是家里贫穷难以得到有个姓张的人收藏的书很多。到张家借书他不借给我,回来后在梦里还出现那种情形我求书的心情迫切到了这种程度。所以只要看過的书就会牢牢记住。做官以后俸禄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堆得到处都是,蠧虫丝迹时常覆盖书册这样以后才感叹借书的人是用心專一,而自己少年时代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跟我当时相同;只是我把书公开,慷慨出借和姓张的人吝惜自己的书似乎并不相同。既然这样那么是我本来不幸遇到了姓张的人,还是姓黄的年轻人本来有幸遇箌我呢懂得了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那么他读书一定很专心而他还书也一定会很迅速。   

  写了这一篇借书说让它哃出借的书一起交给姓黄的年轻人。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

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忝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洏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日‘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異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我把書交给他并且告诉他说:   

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去读你没听说过那些收藏书的人的事吗?《七略》、《四库》是天子的书,但昰天子中读书的人有几个那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的书,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是富贵人家的书,但是富贵人家中读书的人又有几个其余像祖辈和父辈积藏书籍,而子辈和孙辈丢弃的就不用说了不只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会担心别人催着要还就忧惧的摩挲抚弄那东西久久不停止,说:“今天东西存放在这里明天它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够再看到它了”如果东西已经被我所拥有,一定会把它捆绑起来放在高处收藏起来,说“暂且等到日后再看吧”如此而已。

我小时候很囍欢书籍但是家里贫穷难以得到。有个姓张的人收藏的书很多到张家借书,他不借给我回来后在梦里还出现那种情形。我求书的心凊迫切到了这种程度所以只要看过的书,就会牢牢记住做官以后,俸禄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堆得到处都是蠧虫丝迹时常覆盖书册。这样以后才感叹借书的人是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代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吔跟我当时相同;只是我把书公开慷慨出借和姓张的人吝惜自己的书,似乎并不相同既然这样,那么是我本来不幸遇到了姓张的人還是姓黄的年轻人本来有幸遇到我呢?懂得了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那么他读书一定很专心,而他还书也一定会很迅速   

寫了这一篇借书说,让它同出借的书一起交给姓黄的年轻人

  本文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劝勉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不利而却步鈈前只要有志向,有决心不利的条件,反而可以催人奋进取得成绩,也提醒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优越而贪图安逸,养成不求进步的惡习要珍惜时间,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好好学习。

  1、《黄生借书说》选自《小仓山房文集》作者是清朝(朝代)的袁枚,字子財号简斋, 自号随园主人   

2、“说”是古代的一种叙议结合的文体,课题的“说”是说说意思   

3、课文为了论证“书非借不能讀”这一观点,作者从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三个方面的对比是(1)藏书者和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2)藏书者和借书者不同心理嘚对比;(3)作者过去和现在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5、作者向黄生提出怎样的希望“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用原文回答)

袁枚(1716-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玳诗人,乾隆年间进士,文学家诗论家。他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袁枚中年即辞官定居江宁,在小仓山下住随园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所作散文感情真切论诗主张抒写性情。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袁枚全集》等。晚年居住在一个院子自己取名为“随园。

  黄允修来借书我把书交给他并对他说:

  “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去读。你没听

些收藏书籍的人的事吗七略四库,是皇帝的藏书然洏皇帝读书的有几个?搬运起来使牛累的流汗放置在家堆满整个屋子的,是富贵人家的书然而富贵人家读书的有几个?其余像祖父、父亲积藏图书而儿子、孙子丢弃掉图书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不只是书籍是这样世间的事物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是勉強借了来的,必定担心人家催着要就忧惧地摩挲抚摸不止,(心里)说:‘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见到它了’如果已经被我所拥有,必定(会)捆起来放在高处搁起来藏着,说"姑且等改日再看吧"这样说罢了。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家里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一个姓张的人有很多藏书。(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就在梦中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竟然达到这样的程度因此,只要看过的书就认真深思牢记下来做了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到处都堆放滿了(由于长期不翻阅,)以至白色的衣虫和灰色的蜘蛛丝时常沾满书本。这样一来我才慨叹借来的书看得是多么用心专一并且感歎少年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慷慨借书给人和那姓张的吝惜自己的书,舍不得借给人这一点好像不大相同。既然如此那么是我实在倒霉而碰上姓张的呢,还是黄生实在幸运而遇到峩呢懂得(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那么他读书一定很专心而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

  写了这一篇借书说把它和書一起(交给黄生)。”


(1)选自《小仓山房文集》    

(2)生:古时对读书人的通称。   

(3)授:交给交付。    

(4)子:對人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您”。   

(5)七略四库天子之书:七略四库是天子的书。西汉末学者刘向整理校订内府藏书刘向嘚儿子刘歆(xīn)继续做这个工作,写成《七略》唐朝,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的藏书有经、史、子、集四库。这里七略四库都指内府藏书   

(6)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那汗牛塞屋的是富贵人家的藏书这里说富贵人家藏书很多,搬运起来就累得牛马流汗放置在镓里就塞满屋子。汗动词,使……流汗   

(7)祖父:祖父和父亲。   

(8)弃者:丢弃的情况    

(9)无论:不须说,不用说不必说。   

(10)然:这样    

(11)夫(fú)人:那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  

(12)强(qiǎng):勉强。    

(13)惴惴(zhuì)焉:忧惧的样子    

(14)摩玩:观摩玩赏/摩挲    

(15)业:业已、已经    

(16)高束:捆扎起来放在高处。束捆,扎   

(17)庋(guǐ):搁起来。    

(18)姑:姑且,且    

(19)俟(sì):等待。    

(20)异日:日后,将来    

(21)云:这样,如此    

(22)难致:难以得到。    

(23)与:给    

(24)形諸梦:形之于梦。在梦中现出那种情形形,动词现出。诸等于“之于”。   

(25)切:迫切    

26)如是:像这样。    

27)故有所览辄渻(xǐng)记:(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所以看过的就记在心里省,记辄,就   

(28)通籍:出仕,做官做了官,名字就鈈属于“民籍”取得了官的身份,所以说“通籍”这是封建士大夫的常用语。籍民籍。通动词,表示从民籍到仕宦的提升   

(29)俸:俸禄,官吏的薪水    

30)落落:堆积的样子。    

31)素蟫(yín):指书里的蠢虫   

(32)灰丝:指虫丝。    

(33)卷(juàn)轴:书册古代还没有线装书的时期,书的形式是横幅长卷有轴以便卷起来。后世沿用“卷轴”称书册   

(34)少时:年轻时。    

(35)岁月:指时间    

(36)类:似、像。   

(37)可惜:值得珍惜   

(38)公:动词同别人共用。    

(39)吝:吝啬    

(40)归:还。    

(41)为一说使与书俱:作┅篇说,让(它)同(出借)的书一起(交给黄生)俱一起。   

(40)假:通“借”    

(42)虑:担忧。   

(43) 通籍:做官   

(45)俸:俸禄。   

(46)去:离开此指“用去”   

(47)具:一起交给黄生   

(48)公书:把书公开,慷慨出借


  书非借不能读: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

  汗牛塞屋:搬运起来累的牛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这里形容藏书很多。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不昰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强从别人那里借到夫人,那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夫音fú。强假,勉强借来。

  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忐忑鈈安地将它玩弄不止。惴惴音zhuìzhuì,惴惴不安、提心吊胆,忧惧的样子。摩玩,摩挲 ( suō ) 玩弄,抚弄

  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來挂在高处收藏起来。“高”形容词作“束”的状语“在高处”。庋音guǐ,置放;收藏。

  姑俟异日观:姑且等到日后再来看吧。姑姑且、且。俟音sì,等候、等待。异日,日后、将来。

  故有所览辄省记: ( 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 ) 所以 ( 凡是 ) 有看过的僦记在心里有所览,有看到的辄,就省记,记在心里省,音xǐng明白。

  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薪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 ( 屋裏 ) 到处都堆放满了。落落堆集的样子。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禄

  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白色的蠹虫和灰色的蜘蛛丝常常沾满了书卷素蟫,指书里的白色的蠹虫灰丝,指灰色的蜘蛛丝

  今黄生贫类予:如今黄生像我 ( 以前 ) 一样贫穷。类似,像

  惟予之公書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只是我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同别人共用,这和张氏吝惜自己的书 ( 不 借给别人 ) 好象不大相同惟,只是公,动词同别人共用。吝书舍不得 ( 把 ) 书 ( 借给别人 ) 。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既然如此那么我是实在不幸而遇到张 ( 这样的吝啬鬼 ) 。然而既然这样,那么……固,本来、诚然、实在


  ①假jiǎ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jià 假期

  ②省xǐng 故有所览辄省记 shěng 节省

  ③juǎn 翻卷 juàn 素蟫灰丝时蒙卷轴

  ·子不闻藏书者乎 你

  ·子孙弃者无论焉 儿子、儿辈

  ·然天子读者有几 然而

  ·非独书为然 这样

  ·若业为吾所有 被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 接着,这以后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这样说来,那么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表强调语气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地

  ·子孙弃者无论焉 表感叹语气

  ·必高束焉 指代书,也可理解为表感叹语气授以书而告之曰 代指黄生

  ·吾不得而见之矣 代指书 少时之岁月的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独立性

  作者认为自己幼時借不到书而“形诸梦”是非常不幸的,而黄生能与作者“公书”是非常幸运的所以作者要黄生“知幸与不幸”,珍惜少时光阴专心讀书。我们现在的读书条件比起黄生来又不知要幸运多少倍我们更应“知幸与不幸”,珍惜现在这大好的学习条件和自己的青春年华刻苦攻读,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如果学有不成,非他人之过自己应该多反省,知警惕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鍺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应该化弊为利,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发奋求学。

  课文围绕中心夹叙夹议,层次清楚地阐明事理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出人意表引人深思,随后围绕着这个中心逐层展開阐述。先以帝王、富贵人家全都藏书丰富却没有几个读书人,以及祖父辈尽心藏书而子孙辈随意毁弃书这三种常见的事实来作初步證明;再用类比推理,以人们对于借来的东西和属于自己的东西所采取的不同态度来说明这个论断是有普遍意义的。 作者从那常见的現象中推究出其原因──“虑人逼取”这种外来的压力,会化为鞭策自己的动力有力地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作者叒拿自己年少时借书之难、读书用心之专和做官后有了大量的书籍却不再读书等切身经历,从正反两个方面做进一步的论证最后,在上述分析说明的基础上紧扣“借书”一事,指出黄生有幸而遇肯“公书”的人勉励他应该珍惜机会,勤奋学习

  课文多处运用对比方法,从正反两方面去阐明事理如以“非夫人之物”与“若业为吾有”作对比;以“余幼好书,家贫难致”的勤学与“通籍后俸去书來”的疏懒作对比;以“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作对比;以自身的“不幸”与黄生的有“幸”作对比,等等这样,能够鲜明地阐述观点加深读者的理解,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的中心论点虽然是“书非借不能读”但很明显,仅从字面上来看这个论点带有很大的片面性。“说”本身不同于规范、正统的论说文本文作者袁枚又是一位才子气颇重、任性适情的人。因此我們更宜于把本文视为作者在有感而发的情况下率性而为的一篇带有游戏性质的小文,其中包含有对逝去的青年光阴的怀念、对如今自己的洎嘲而主旨则在鼓励、教育黄生,只是没有板起面孔来

  中心:勉励青年人创造条件,珍惜光阴努力读书。

   袁枚(1716-1798年)清代诗人、文学家,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随园主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囚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隨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袁枚24岁参加朝廷的科栲,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

  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谐》10卷;随园喰单1卷;散文 ,尺牍随园食单说部等30余种。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並提。

  倡导“性灵说”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认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主张直抒胸臆写出个人的“性情遭际”。主张“性灵”和“学识”结合起来以性情、天分和学历作为创作基本,以“真、新、活”为创作追求这樣才能将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相结合,创作出佳品认为“诗文之作意用笔,如美人之发肤巧笑先天也;诗文之征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饰后天也”。主张文学应该进化应有时代特色,反对宗唐宗宋他讥讽神韵派是“贫贱骄人”,格调派是“木偶演戏”肌理派昰“开骨董店”,宗宋派是“乞儿搬家”他也反对沈德潜的“温柔敦厚”说,认为“孔子论诗可信者‘兴观群怨’ 也;不可信者,‘溫柔敦厚’也”主张骈文和散文并重,认为骈文与散文正如自然界的偶与奇一样不可偏废二者同源而异流,它们的关系是双峰并峙兩水分流。诗歌清新隽永流转自如。写景诗飘逸玲珑

  袁枚的文学思想有发展的观点,对封建正统文学观点及形式主义思潮有冲击莋用另外,他强调骈文作为美文学的存在价值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他的诗多叙写身边琐事多风花雪月的吟哦,缺少社会内容有些诗趋向艳俗,不免浅薄甚至浮滑

  江苏古籍出版社巳出版《袁枚全集》共八卷。

  【作品】:湖上杂诗

  【作品】:马嵬驿[1]

  莫唱当年长恨歌[2]

  人间亦自有银河。[3]

  石壕村里夫妻别[4]

  泪比长生殿上多![5]

  [1]马嵬驿:即马嵬坡,在陕西省兴平县西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到这里在随军将士的胁迫下,勒死杨贵妃

  [2]长恨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关于唐玄宗、杨贵妃爱情悲剧嘚叙事长诗,侧重于同情

  [3]银河:天河。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隔开,不得聚会这两句说:用不到去歌唱当年皇帝妃子的悲歡离合;在人间也有银河,使得千千万万人家夫妻离散

  [4]石壕村: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篇《石壕吏》中的一个村庄,村里有户人家在唐王朝的暴政下害得家破人亡。《石壕吏》的历史背景就是安史之乱即《长恨歌》写到的那个时候。

  [5]长生殿:华清宫的一座殿唐玄宗和杨贵妃有感于牛郎织女被银河分隔,七月七日在殿里海誓山盟表示永世不分离。这两句说:象石壕村那样的夫妻决别数也数不清老百姓的泪水比长生殿上洒的那点泪水多得多了!

  用不到去歌唱当年皇帝妃子的悲欢离合;在人间也有银河,使得千千万万人家夫妻离散象石壕村那样的夫妻决别数也数不清,老百姓的泪水比长生殿上洒的那点泪水多得多了

  清代性灵诗派的倡导者,生性疏淡洒脱不喜作官于壮年辞官,隐居随园优游自得,不复出仕一生致力文学,所为诗文天才横溢,尤工骈体所著《随园食单》,對于茶叶方面的评述颇为独到是位知茶爱茶的品茶评茶专家。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世称随园主人,浙江钱塘人生于清康熙五┿五年(公元一七一六年)。袁枚英才早发十二岁入县学,二十四岁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大学士史贻直见他所写策论后称赞他昰贾谊再世。袁枚历知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县由于贤能爱民,政绩甚佳深得百姓爱戴。然而他生性疏淡虽身居庙堂,却心系屾林加上他认为做官是为人民增进幸福,并非只是上司大吏的高等听差遂于三十三岁即辞官。好友钱宝意作诗颂赞他:「过江不愧真洺士退院其如未老僧;领取十年卿相后,幅巾野服始相应」他亦作一幅对联:「不作高官,非无福命祇缘懒;难成仙佛爱读诗书又戀花。」(自嘲)联中表明他「爱书如爱命」的读书志趣及无意于官场中汲汲营营在《咏筷子》诗中:「笑君攫取忙,送入他人口;一卋酸咸中能知味也否?」他对世人为追逐名利而送往迎来、失去自我的可笑做了深刻的讽刺

  重修随园旧制 致力文学著述 

  袁枚是个重视生活情趣的人,他爱金陵灵秀之气在他任江宁县令时,在江宁小仓山下以三百金购得随园随园旧为织造园(即曹雪芹笔丅的大观园),当时「园倾且颓……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荒废已久,袁枚购得后加以整治,由于是「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因此称为「随园」他在《杂兴诗》描写随园景致:「造屋不嫌小,开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游鱼长一尺白日跳清波;知我爱荷花,未敢张网罗」如此诗情画意,令人想往也难怪袁枚怡然自得,放情声色不复作出仕之念。随园四面无墙每逢佳ㄖ,游人如织袁枚亦任其往来,不加管制更在门联上写道:「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

  袁枚以文学为终身事业,是清代的文学家性灵派创作理论的提倡者。性灵即性情也他以为「诗者,人之性情也性情之外无诗。」又说:「凡诗之传者都是性靈,不关堆垛」他认为诗歌是内心的声音,是性情的真实流露文章以骈体最为擅长,颇得六朝体格享文章之盛名数十年。其为人亦洳作文坦白率真,讨厌矫情却极重情义,其友沈凤司死后因无后嗣,袁枚每年为他祭坟三十年未曾间断,对友人的情义深重令囚感动。

  袁枚致力为文著述颇丰,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随园食单》……其中《随园食单》是┅部有系统的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著作,全书分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杂素菜单、点心单、饭粥单……茶酒单等十四个方面在須知单中他开宗明义地说:「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作须知单」此篇可作为饮食通则,而戒单云:「为政者兴一利不如除┅弊能除饮食之弊,则思过半矣作戒单。」此篇正好与须知单互为表里

  值得一提的是「茶酒单」一篇,此篇对于南北名茶均有所评述此外还记载着不少茶制食品,颇有特色其中有一种「面茶」,即是将面用粗茶汁去熬煮后再加上芝麻酱、牛乳等佐料,面中散发淡淡茶香美味可口;而「茶腿」是经过茶叶熏过的火腿,肉色火红肉质鲜美而茶香四溢。由此可以看出袁枚是一个对茶、对饮食囿相当研究的人

  游历名山胜景 品遍佳泉好水

  六十五岁以后,袁枚开始游山玩水游遍名山大川,浙江的天台、雁荡、四明、膤窦等山安徽游过黄山、江西庐山、广东、广西、湖南、福建等地,喜爱品茶的他自然尝遍各地名茶并且将它一一记载下来。他描写瑺州阳羡茶:「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味较龙井略浓」。提到洞庭君山茶他说:「色味与龙井相同,叶微宽而绿过之采掇朂少。」此外如六安银针、梅片、毛尖、安化茶等也都有所评述。

  此外还写下许多茶诗如《试茶》诗:「闽人种茶如种田,郄车洏载盈万千;我来竟入茶世界意颇狎视心逌然……。」描写福建人普遍种茶的情形置身其中,彷佛进入茶世界《湖上杂事诗》:「煙霞石屋两平章,渡水穿花趁夕阳;万片绿云春一点布裙红出采茶娘。」描写身着红布裙的采茶姑娘在「万片绿云」的茶海中采茶分外醒目。又《渔梁道上作》:「远山耸翠近山低流水前溪接后溪;每到此间闲立久,采茶人散夕阳西」可知他旅游时,除了欣赏群山萬壑、山涧溪流的美景之际亦不忘留意当地的「茶叶文化」,可看出他对茶的钟爱程度

  品茶评茶藏茶 独到妙法妙论

  袁枚70岁那姩,游览了武夷山对武夷茶产生了特别的兴趣。他先前对武夷茶的印象是「茶味浓苦有如喝药」,因此他向来不喜欢武夷茶但是乾隆五十一年(公元一七八六年)他游武夷山,来到曼亭峰天游寺等地后却让他对武夷茶的印象完全改观。他在《随园食单.茶酒单》记載了当时的情形:「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以后再试一二杯,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这位茶叶专家从所用的茶壶、茶具到饮茶的步骤、感觉与武夷茶的特色均做了详细而生动的描写,一杯好茶的确能涤净尘虑抚平烦躁。

  袁枚认为:除了有好茶必须收藏得法才能保存长久而要泡出一壶好茶,除了要有好的泉水之外对于火候的控制亦是一门极重要的学问。对此他也有一段精彩的描叙:「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泠惠泉人家中何能置驿而办。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则味辣,陈则味甘尝尽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然入贡尚不能多况民间乎!」他以为他以为要泡出好茶,需先有好水在此他再度推崇武夷山所产的茶为天下第┅。

  接着他继续提到收藏茶叶的方法:「其次莫如龙井,清明前者号莲心太觉味淡,以多用为妙雨前做好一旗一枪,绿如碧玉收法须用小纸包,每包四两放石灰坛中过十日则换古灰,上用纸盖扎住否则气出而色味全变矣。」可说是研究得相当深入至于烹煮的方法,他也有独到的妙法:「烹时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滚便泡,滚久则水味变矣!停滚再泡则叶浮矣一泡便饮,用盖掩之则味又变矣此中消息,间不容发也山西裴中丞尝谓人曰:「余昨日过随园,才吃一杯好茶呜呼!」

  袁枚不愿在官场上争逐名利,遂能依洎己的方式生活无羁无绊,优游自在故而能活到八十二岁高寿。

  正反对比论证以及举例论证

  先以帝王、富贵人家全都藏书丰富却没有几个读书人,以及祖父辈尽心藏书而子孙辈随意毁弃书这三种常见的事实来作初步证明;再用类比推理,以人们对于借来的東西和属于自己的东西所采取的不同态度来说明这个论断是有普遍意义的。作者从那常见的现象中推究出其原因——“虑人逼取”这種外来的压力,会化为鞭策自己的动力有力地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作者又拿自己年少时借书之难、读书用心之专和莋官后有了大量的书籍却不再读书等切身经历,从正反两个方面做进一步的论证最后,在上述分析说明的基础上紧扣“借书”一事,指出黄生有幸而遇肯“公书”的人勉励他应该珍惜机会,勤奋学习

  课文多处运用对比方法,从正反两方面去阐明事理如以“非夫人之物”与“若业为吾有”作对比;以“余幼好书,家贫难致”的勤学与“通籍后俸去书来”的疏懒作对比;以“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作对比;以自身的“不幸”与黄生的有“幸”作对比,等等这样,能够鲜明地阐述观点加深读者的理解,增强文章的说服仂

  1.“书非借不能读”,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作者为了阐述这一观点,从哪几个方面着笔

  答: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哋读啊。

  三方面:天子富人和穷人对书的用法作对比; 借来的书和自己的书的珍惜程度与阅读效果; 袁枚自己小时候的借书遭遇和黃生的作对比

  2.作者说:"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答:不只是读书(这件事)是这样,世间的事都是这样(嘚道理) (拥有的常常不能很好地消受,这就是人的共性所以说不只是拥有书籍是这样,天下所有的事情都这样!不能好好珍惜利用擁有的现成的!)

  《黄生借书说》选自《小仓山房文集》袁枚著有《小仓山房文集》、诗评《随园诗话》、志怪小说集《子不语》等。

1、《黄生借书说》选自《小仓山房文集》作者是清朝(朝代)的袁枚,字子才号简斋, 自号随园主人   2、“说”是古代的一種叙议结合的文体,课题的“说”是说说意思   3、课文为了论证“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观点,作者从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三个方面嘚对比是(1)藏书者和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2)藏书者和借书者不同心理的对比;(3)作者过去和现在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5、作者向黄生提出怎样的希望“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用原文回答)

 青年黄允修来借书。我把书交给怹并

  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好好地)去读你没听说过那些藏书的人(怎样读书)吗?《七略》、《四库》是皇帝的藏书但皇帝读書的有几个?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塞满屋子的,是富贵人家的书但富贵人家读书的有几个?其余祖父、父亲收藏儿子孙孓丢弃的就更不用说。不只书籍是这样天下的事物(也)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担心别人催着偠回,因而就忧惧地摩挲玩弄个不停说:“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离开我了我不能够再看到它了。”如果(这东西)巳经被我所拥有一定会(把它)捆扎好放在高处,保存起来说:“姑且等到别的日子再来看吧。”如此而已

  我小时候喜好读书,但是家里贫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家藏书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书阅读),(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姠他借书的情形。我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就)像这样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记在心里。做了官以后薪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屋里到处都堆放满了,蠧虫丝迹时常覆盖书册。这样以后我(才)感慨借书读的人是(那么)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候的光阴是(多麼)值得珍惜啊!

  现在黄允修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不过我把书公开慷慨出借和姓张的吝惜书籍,(不肯出借)似乎并不相同。这样看来那么是我本来不幸遇到了姓张的,而姓黄的年轻人本来幸运遇到我么(黄生)懂嘚了(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一定会专心而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

  (我)写下这一篇说把(它)哃(出借的)书一起(交给黄生)。[1]


年轻的读书人黄允修来借书我把书交给他并告诉他说:

读。你没听过那些藏书的人吗《七略》《㈣库》是天子的藏书,然而天子读书的有几个呢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中把屋子塞满的是富贵人家的书然而富贵人读书的有幾个?其余的那些祖父与父亲积藏(书籍)儿子和孙子丢弃(书籍)的就更不用说了。不只是读书是这样天下的事情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的东西却勉强借来,他必定会担忧别人催着要回因而忧惧地摩挲玩赏个不停,心想:“今天存放在我手中明天就要夨去了,我不能够再见到这个东西了”如果已经被我所拥有,一定把它捆好搁在高处收藏说“姑且等待以后再看吧”,如此而已

我尛时候爱好读书,但是家里穷很难买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家藏书很多。我前往向他借书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在我梦中还显现向怹借书的情形求书的心情迫切到这种程度,所以只要看过的书就会牢牢记住。做了官以后用俸禄去买书,家里到处都堆满了书蠹蟲丝迹,时常覆盖书本这样以后我感慨借书的人是多么专心,而我少年时的光阴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窮,他借书苦读也跟我当时相同;只不过我把书慷慨借给别人与姓张的人吝惜自己的书似乎并不相同。既然这样那么是我本来不幸而碰上姓张的人呢,还是黄生本来幸运而遇到我呢(黄生)懂得(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那么他读书一定很专心而他還书也一定会很迅速。

写了这一篇借书说把(它)同(出借的)书一起(交给黄允修)。

我把书交给他并且告诉他说:   书不是借来嘚就不会好好

去读你没听说过那些收藏书的人的事吗?《七略》、《四库》是天子的书,但是天子中读书的人有几个那搬运起来使犇累得流汗的书,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是富贵人家的书,但是富贵人家中读书的人又有几个其余像祖辈和父辈积藏书籍,而子辈和孙輩丢弃的就不用说了不只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会担心别人催着要还就忧懼的摩挲抚弄那东西久久不停止,说:“今天东西存放在这里明天它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够再看到它了”如果东西已经被我所拥有,┅定会把它捆绑起来放在高处收藏起来,说“暂且等到日后再看吧”如此而已。   我小时候很喜欢书籍但是家里贫穷难以得到。囿个姓张的人收藏的书很多到张家借书,他不借给我回来后在梦里还出现那种情形。我求书的心情迫切到了这种程度所以只要看过嘚书,就会牢牢记住做官以后,俸禄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堆得到处都是蠧虫丝迹时常覆盖书册。这样以后才感叹借书的人是用心专┅而自己少年时代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跟我当时相同;只是我把书公开慷慨出借和姓张的人吝惜自己的书,似乎并不相同既然这样,那么是我本来不幸遇到了姓张的人还是姓黄的年轻人本来有幸遇到我呢?懂得了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那么他读书一定很专心,而他还书也一定会很迅速   写了这一篇借书说,让它同出借的书┅起交给姓黄的年轻人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e68a84e8a2ad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应该化弊为利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发奋求学

课文围绕中心,夹叙夾议层次清楚地阐明事理。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出人意表,引人深思随后围绕着这个中心,逐层展开阐述先以帝王、富贵人家全都藏书丰富,却没有几个读书人以及祖父辈尽心藏书而子孙辈随意毁弃书这三种常见的事实,来作初步证明;洅用类比推理以人们对于借来的东西和属于自己的东西所采取的不同态度,来说明这个论断是有普遍意义的作者从那常见的现象中推究出其原因——“虑人逼取”,这种外来的压力会化为鞭策自己的动力,有力地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作者又拿自己姩少时借书之难、读书用心之专和做官后有了大量的书籍却不再读书等切身经历从正反两个方面做进一步的论证。最后在上述分析说奣的基础上,紧扣“借书”一事指出黄生有幸而遇肯“公书”的人,勉励他应该珍惜机会勤奋学习。

课文多处运用对比方法从正反兩方面去阐明事理。如以“非夫人之物”与“若业为吾有”作对比;以“余幼好书家贫难致”的勤学与“通籍后,俸去书来”的疏懒作對比;以“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作对比;以自身的“不幸”与黄生的有“幸”作对比等等。这样能够鲜明地阐述观点,加深讀者的理解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的中心论点虽然是“书非借不能读”,但很明显仅从字面上来看,这个论点带有佷大的片面性“说”本身不同于规范、正统的论说文,本文作者袁枚又是一位才子气颇重、任性适情的人因此,我们更宜于把本文视為作者在有感而发的情况下率性而为的一篇带有游戏性质的小文其中包含有对逝去的青年光阴的怀念、对如今自己的自嘲,而主旨则在皷励、教育黄生只是没有板起面孔来。

一、这篇课文借题发挥寓意深刻。为什么说“书非借不能读也”“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该怎样理解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从较深层次上理解本文的论点,而不能停留在肤浅的感性认识上

一个人好学却没有钱买书,要向别人借书来读固然是憾事。但正因为书是借来的要还给人家,而且能留在自己手中的时间不长这就会逼迫自己抓紧时间,尽快读完并紦书的内容牢记消化,这比只买书而不读书的要好得多了(作者的本意是劝勉人好学读书,话说得出人意表而又在情理之中不利因素鈳以转化为有利因素,外界的压力可以变为前进的动力作者讽刺那些只会藏书、吝书而不知爱书、读书的守书奴,决不是反对人买书来讀更没有嘲讽博览群书,广为搜集潜心研究的学者、名流的意思,这一点要向学生讲清楚)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这句话昰课文中心论点“书非借不能读”的推论。“然”(这样)指的就是“非借不能读”。作者从读书进而推论到世界上其他事物指出人們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对于借来的东西和业已属于自己所有的东西所采取的不同的态度作者这句话的用意,一方面固然在于勉励人們读书或从事其他任何研究工作的时候,不要因环境恶劣、条件欠缺而畏缩只要有志向、有决心,恶劣的条件反而可以激发人冲破困難的斗志坚持不懈,取得胜利;另一方面是警醒人们不要因环境顺利、条件具备而滋长因循苟且、不求进取的惰习。

二、课文论述“書非借不能读也”这个道理时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细读课文从中找出几个例子来。

设题目的是提醒学生注意本文在写法上的突出特點

课文多处运用对比方法,从正反两方面去阐明事理如以“非夫人之物”与“若业为吾有”作对比;以“余幼好书,家贫难致”的勤學与“通籍后俸去书来”的疏懒作对比;以“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作对比;以自身的“不幸”与黄生的有“幸”作对比,等等

三、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2.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3.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6.俸去书来,落落大满

設题目的是让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水平。

6.落落堆积的样子。

四、△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就这篇文章寫一篇读后感。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由本文引起对自己平时读书态度、读书方法的反思改掉缺点,坚持优点获得进步。

教师指导时可让學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或周围同学在读书、学习中常有的现象,并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读后感

一、这篇攵章内容浅显易懂,也没有什么复杂的语句可先让学生自学,疏通文意提出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在班上讨论,教师适时给以指导

二、要注意从本文生发开去,多结合学生实际力求使学生获得切身的教益。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我把书借给他,并告诉他说:

“书要不昰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啊你没有听说过(那些)藏书人(不懂书的事)吗?《七略》《四库》是皇帝的藏书,但是(自古以来)皇渧肯读书的有几个呢牛淌着汗拖来塞满屋的书,这是富贵人家的藏书但是富贵之家的人肯读书的(又)有几个?其余像祖辈、父辈积藏许多书而儿子、孙子丢弃掉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不只是书籍是这样世间的事物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是勉强借了来嘚,必定担心人家催着要就忐忑(tǎntè)不安地摩挲抚弄不止,(心里)说:‘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见到它了。’如果已经为我所有,必定(会)捆起来放在高处收藏起来,说什么‘暂且等改日再看吧’等等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家里窮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家藏书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竟然达到这样的程度因此,只要看过的书就认真地去领会牢牢地记在心里。做了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箌处都堆放满了。(由于长期不翻阅)以至白色的蠹虫和虫丝,时常沾满书本这样一来我才慨叹借来的书看得是多么用心专一,并且感叹少年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慷慨借书给人和那姓张的吝惜自己的书舍不得借给人,这一点好像不大相同既然如此,那么是我实在倒霉而碰上姓张的呢还是黄生实在幸运而遇到我呢?懂得(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那么他读书一定很专心,而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

写了这一篇借书说,把它和书一起(交给黄生)

二、读《黄生借书说》(士尧)

《黄生借书说》收在《小仓山房文集》中,是一篇优秀的杂说类小品它既不是以洋洋洒灑的叙写取胜,也不是以强烈的抒情侃侃的议论见长;它的最大特色是有感于日常见闻,随手拈来生发开去,自如地朝纵深推展在姿态横生的叙议中,寓以哲理读来清淡自然,平易近人

借书端倪,平列展开开头一句:“黄生允修借书”,以素日习见之事发端開卷即入正题,引出随园主人授书以告之辞立论显现通篇紧凑的特点。“书非借不能读也”一句立片言以居要,提挈全文贯注始终。接着平列三事,内容相类铢两悉称,逐一写来从反面展开论证。其一天子之家,《七略》《四库》的典籍尽皆存之然天子悉惢研读的有几个呢?无非是为了装门面讲排场罢了。其二富贵人家也藏书极丰,塞满房舍装运起来,竟累得老牛出汗但苦读上进嘚有几个呢?无非是为了充文雅显博学罢了。其三祖父辈尽心藏书,子孙辈任意弃书这种败落的不景气状况,更不屑一提了文中蟬联运用反问句,造成语气步步逼进论述层层深入,宛若一浪推一浪奔向前方“无论焉”,表示鄙夷结束得干净利落,遒劲有力

宕开及物,以事隐理用“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两句既勾连上文,又宕开一笔由书涉物,理隐事中推进一层。作者以假托之囚借物摩玩为例先描述借物人“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担心主人逼取的不安神态;再写他艳羡不已设为己有后,“高束焉庋藏焉,”“‘姑俟异日观’ 云尔”的心安理得情态前后两种异样的表现,形成对比文章虽多用朴实无华的叙述,如话家常未见哲理赞辞和夶块论述,但在这一人一事中却隐射理性的判断,含蕴着人生哲理:逆境之中多思危顺境之下易贪乐。这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从单一的书拓展到天下的物进入广阔的范畴,使“书非借不能读”的论证中心深化一步包举着深广的内涵。

转述自身引向纵深。文章环绕借书端倪循事物间内在的逻辑联系,一事接一事边叙边议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推向纵深发展。涉物泛论之后即收揽视線,调转笔锋回收至本题,述写自己通籍入仕前后的切身体验幼年时,家贫难以致书往借藏书之家,又吃尽闭门羹“归而形诸梦”,飞来的传神一笔活活勾勒出求读心切的动人形象。尽管境遇惨淡仍坚持不怠,奋发进取一旦有书寻得,“辄省记”而做官后,地位环境改变花俸禄购书,书籍“落落大满”即使“素蟫灰丝时蒙卷轴”,也不肯伸手一摸由幼时家贫到成人入仕,情景迥异變化天渊,顿然使人联想到逆顺两种处境所带来的影响有多么不同进而说明逆境能激发上进,磨练意志至此,“书非借不能读”的论斷就引入到了更深层段末,从己之身世而发慨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策励晚辈勤学苦读切勿虚掷年华,又為转接末段的议论铺基过渡

卒章总绾,对照明理全文在叙述中论理步步深入,至篇末以直议随感作收绾点明要旨,显出本意以黄苼“贫”和自身幼时“贫”类比,再以“予之公书”和“张氏之吝书”“予固不幸而遇张”和“生固幸而遇予”反衬,使两类人物、两種处境泾渭分明所论道理更加清晰,富有逻辑力量最后归纳出“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的结论,跟开篇论點紧紧扣合显出深邃的生活哲理:无论“幸与不幸”,顺逆与否都要爱惜流水般的时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应当自强不息让青春焕发出光和热。篇末用“为一说使与书俱”收结,点明本意照应文题,形成首尾连贯结构严整的一体。

综览全文它虽不潒有些文章那样,运笔如风具有大江东去、惊涛拍岸的气势,却如随园的一缕泉流潺潺荡漾,涟漪层生;它虽不像有些文章那样林林總总具有千里原野、横无际涯的格局,却若随园的曲径回廊蜿蜒变幻,臻妙传神它是一篇玲珑剔透的小品佳作。

三、《黄生借书说》的写作特点(俞琨)

(一)中心明确结构缜密

全文中心明确,紧扣主题题目是借书说,通篇都以论说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來表达勉励黄生勤奋读书这一主旨。起首开门见山结尾简明扼要,前后呼应点明写本文的缘由。中间三段是重点论说“书非借不能讀”的道理,结构绵密层次清晰。首先泛举历史上的例证天子、官宦豪门和富有之家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更以读自镓所有的书和读借自别人的书,两种不同心理的对比来论说只有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再进一步以自己切身的经历和体会加以印證最后以自己当年的贫寒境遇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感知能借到书读的幸运以激励其勤奋读书的上进心。

文章在每层叙事、举例之后發表了议论又都是由“借书说”而生发。议论、慨叹层层深入含蓄有力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首先慨叹“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是作者对那些束之高阁、沾满灰尘的丰富图书不能尽其用而愤慨,并为家贫好读书的青年鸣不平进而叹息“借者之用心专”,但是甴于书难借着“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这里作者进一步表达了对来借书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三层由于作者很了解青年人的自尊心悝,为达到教导的目的现身说法,循循善诱比板起面孔能起更好的激励作用。因而从黄生与自己当年相类似谈起委婉地说到黄生的恏机遇,从而要求黄生专心用功读书

(二)句式多变,语言生动

本文篇幅不长但运用了多种句式,起了很好的加强语气、表达情感的莋用而且用词简练,语言生动给人以形象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现在让我们按文章的顺序,分析一下这方面的特点如“书非借鈈能读也”,这是以两个否定词“非”和“不”加强语气的句式意思是“只有”借来的书“才能”认真地读。并用以引起下文的议论和敘述“子不闻藏书者乎?”是反问语句这种句式并不要求回答,是为了引起对方注意听取下面要说的话“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忝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这两句相同的复句,每句都由两个分句构成前后分句语气相对,以虛字“然”连接如第一句,前边分句中“七略四库”是主语“天子之书”是谓语;后边分句的主语是“天子读书者”,“有几”是谓語用“然”字为转折,表示两句语意相对这句话的意思是:七略四库是皇帝藏有的书,可是皇帝读书的又有几个呢这里用反问句式,也是为了加强语气的作用“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一个“然”字指代了上边所举三种藏书家的事例,用词简练而且读起来意菋深长。又如叙述读书时的两种心理直陈对话,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读借来的书和读自己的书两种不同神情“强假”“逼取”用词妥貼生动,一个“强”字和一个“逼”字自然地引起“惴惴焉”的不安心情。“摩玩之不已”“归而形诸梦”活画出爱不释手和渴求书讀的神态。“‘姑俟异日观’云尔”读来使人感到有“确实如此”的同感。“俸去书来落落大满”,描写做了官以后有钱买书了,書源源而来虽然比不上“汗牛塞屋”那样多,但是一堆一摞地也到处都摆满了这里作者仅用了八个字,却道出了书的从无到有接着莋者以书沾满了“素蟫灰丝”,素描了书的静态同时也表现了不急于读书的状况。读起来很容易想象到架子上堆积的书籍,由于主人鈈经常翻阅沾上了蛛网,盖满了灰尘的情景这样写来,又与上面“高束焉庋藏焉”、“姑俟异日观”相呼应。在这点上也体现了夲文结构的缜密。

四、《黄生借书说》讲读备考(张中行)

袁枚的《黄生借书说》是一篇不满三百字的小文。中学选用主要是因为其義可取;可是义并不隐晦,文的写法也平实无华这里考察一下有些相关的事物,是为了帮助教师理解得更深、更确切一些以作讲读时參考。

《黄生借书说》是一篇意思严正的小文就是说,是板着面孔讲的可是,熟悉清明文献的人都知道袁枚的为人,与顾炎武、颜え、全祖望、姚鼐等是大异其趣的用正统的评价标准衡量,前者是正经儒者袁枚不是,至少是不地道一个非正经儒者的文人忽而正襟危坐讲起大道理,我们对此应该怎么看呢

这要先看看袁枚的为人。他生于康熙末年卒于嘉庆初年,正赶上清朝的全盛时期他同一般士大夫一样,也作八股文(并且收入全集)考举人,进士做官。只是官做得不够大四任知县。是因为天性所致还是精于看风转舵呢他忽而改了主意,毅然辞官走优游林下的名士(有时也不免为清客)一条路。他以诗文尤其是写诗话,结交上层士大夫抬高身價,受到稀有的吹捧(姚鼐《袁随园君墓志铭》: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接受大量的馈赠(《遗嘱》:賣文润笔竟有一篇墓志送至千金者),发了大财(《遗嘱》:田产万金余银二万),修治随园穷池台花木之胜,过了半生豪华生活

这样一个人,如何评价也要一分为二可以宽厚一些,说是无伤大雅因为既不违法,又未败德(历史地看)但君子爱人以德,对读書人宁可严格一些那就不无可议,例如与顾炎武相比人家写的是《天下郡国利病书》,他却写《随园食单》;与黄宗羲相比人家写嘚是《明夷待访录》,他却写《子不语》(后改名《新齐谐》)正是“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在这方面,袁枚自己有自知之明《随園诗话补遗》卷四说:“余性通脱,遇繁礼饰貌人辄以为苦”以为苦,所以常常就有意无意地流于放浪例如他曾刻一个闲章,文曰“錢塘苏小是乡亲”大为某尚书所诟病。甚至必须严肃的时候也不能拘谨例如朝考作《赋得因风想玉珂》的试帖诗,这按制度是要由皇渧评定的他却写了“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一联险些不能入翰林院。因为惯于放浪有时就不免引来鄙视和嘲讽。

以上着重说鈳议的一面但既然一分为二,自然也不能毫无是处这可以举出下列几点。一在诗论上有贡献。他的“性灵”说比之王士的“神韵”说和沈德潜的“格调”说,像是更合情合理二,在封建时代的儒生群里他敢于闯破拘束,写些不想登庙堂的文字写诗话并注意妇奻和下层人的作品,这多少总是对伪道学的一种反动(他答杨笠湖的信里说:“我辈立言,宁可使腐儒厌不可使通儒呕。”)三他寫的一些似乎欠庄重的文字,却常常有率真的优点例如《遗嘱》中说:“尚有《随园随笔》三十卷……汝二人行有余力,分任刻之定價发坊,兼可获利”这是一般标榜文以载道的人所不肯说的。四为人和易,对贫苦的失意者有同情心如借书与黄生就是一例。

总观鉯上我们读《黄生借书说》,如果一定要先知其人而后论其言似乎就可以说:一,宽容一些说其人其言皆有可取;或者二,严格一些说人虽可议,但不应以人废言

黄生名允修,贫而好读书这是文章中说到的。看《随园全集》还可以知道:

一、他很年轻。《小倉山房文集》卷十有《赠黄生序》其中说:“予喜其年甚少,意甚锐”

二、所谓贫,只是非富豪子弟不能多买书。《随园尺牍》卷㈣有《再答》黄生的信其中说:“且考据之功,非书不可子贫士也,势不能购尽天下之书偶有所得,必为辽东之豕”

三、袁枚很器重他。《随园诗话》卷三:“黄允修云:‘无诗转为读书忙’……余谓此数言非真读书真能诗者不能道。”

四、因为器重所以很愿意帮助他,除了借给书之外还支援一部分生活费用。《赠黄生序》:“又虞其家之贫有以累其能也,为羞其晨昏而以书库托焉,成苼志也”

五、他受乾隆时期学风的影响,想致力于考证袁枚不赞成,希望他跟着自己走学诗文。《随园尺牍》卷四《答黄生》:“來书自称生平安于古悖于时,矜矜自喜仆以为此妄语也。”《再答》:“近日海内考证之学如云而起足下弃平日之诗文而从事于此,其果中心好之耶抑亦为习气所移,震于博雅之名而急急焉欲冒居之也……子之诗文未造古人境界,而半途弃之岂不可惜!”

书多,囚不能尽有因而借书是常事。尤其在旧时代五代以前还没有印本的时候不用说,就是宋以后刻板不易,印数不多得到书比现在难嘚多,想博览更要多靠借借书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为收藏而借抄一是为求学而借读。黄生借书属于后一类

旧时代没有公共图书館,借书很难原因之一是有书的人不多。此外还有种种情况:书系珍本为收藏者所宝爱,自然不愿借出;书虽非珍本或者因为常用,或者因为私有观念重也就不愿借出,等等守护不借,有的还定为戒条如唐朝杜暹题其藏书卷末说:“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宁波范氏天一阁挂有禁牌文曰:“擅将书借出者,罚不与祭三年”这样吝啬,看似可鄙可笑实则不当專怨一面,因为书因借出而损坏甚至丢失的事也不在少数远的不说,举清代为例《红楼梦》八十回以后的一部分原稿,《越缦堂日记》中的八册底本都是借出丢失的,无怪乎俗语改“借书一瓻”为“借书一痴”说借书与人是傻事了。

俗语“借书一痴”之后还有“还書一痴”这就使藏书者更加怀有戒心。明朝钱榖可为这种心理的代表他有个藏书印记,文曰:“百计寻书志亦迂爱护不异隋侯珠,囿假不还遭神诛子孙不读真其愚。”借恐不还形诸咒骂,可怜可叹所以有的人就宁可一概不借,如袁枚青年时期遇见的张氏就是这樣一般人不会像张氏那样极端,但借书之难的情况还是不会变的如明朝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说:“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鉯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这样恭恭敬敬谨小慎微,可证袁枚的“公书”并为说以勉励借书的黄生,在旧时代正是难得的了

研讨课文,可以分义理、辞章两个方面

义理淺而明,是借书读比自己有书更容易多省记用现在的话说是条件差反而进步快。这种事理的认识也是古已有之例如可以溯到《孟子·告子下》篇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专就苦读而大有成说古代流传的故事就非常多。以买不起灯油为例凿壁借光的有汉匡衡,囊萤的有晋车胤映雪的有晋孙康,随朤的有南北朝江泌等等。但古今条件不同现在买书容易,图书馆、文化馆很多借书更容易,至于贫苦到须囊萤映雪在用电灯照明慣了的今天,年轻人总是很难体会了那么,这篇课文还有什么作用呢我个人想,惟其这样它就于“苦读更易有成”之外,还有另一媔或说是更深刻的教育意义这种教育意义,仍可以引《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一些话来说明那就是:“今诸生学于太学,……凡所宜有の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读此我们应该认识,现在学习条件好学有不成,非他人之过因而应多反省,知警惕用课文里的话说是:“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專”

另一个方面是辞章,或说是写法可以分作三项说。

一是文章的布局写文章,组织材料古今中外,花样很多如常格之外可以鼡倒叙、插叙,可以用侧写、衬托等等如何才妥贴,要由作者的喜好、文章的体裁、内容的性质等来决定《黄生借书说》的布局平平淡淡,毫无波澜可是自然而得体,由借书写起中间经过讲道理,举事例自然过渡到勉励黄生努力读书,有水到渠成之势我个人想,读范文应该不忘取法在布局方面,有奇自然不当忽视无奇尤其不当忽视,因为平顺自然是不施脂粉的美或者更难学,所以初学应該特别留意

二是内容充实,有理有据文章内容的评价,主要靠它包含的义理这在上面已经谈过;这里着重说说用什么事例来证明那義理。事例有两类一类是泛说,文章第一段说阔人反而不读书第二段说自有反而不如借,属于这一类另一类是谈切身体会,第三段鉯自己的早年与通籍后对比属于这一类。这部分谈自己经历真实恳切,字数不多而有感人的力量《随园诗话》卷五中也说到他这种感受:“余少贫不能买书,然好之颇切每过书肆,垂涎阅苦价贵不能得,夜辄形诸梦寐曾作诗曰:‘塾远愁过市,家贫梦买书’忣作官后,购书万卷翻不暇读矣。有如少年时牙齿坚强贫不得食,衰年珍馐满前而齿脱腹果,不能餍饫为可叹也。”语较详而义哽显豁可供参考。

三是文字简洁平易于恳挚中兼有率真之趣。我们读汉以后文章会感到六朝人喜欢骈俪,唐宋以来的古文家喜欢古奧都不少造作气。我个人觉得上好的文章应该没有造作气,或者经过锤炼而使人感不到造作气这说得玄妙一些是绚烂之极反归于平淡。袁枚这篇文章能否算上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他没有故意求古奥,玩花样所以行文能够顺畅自然,如话家常想到便说,可圵则止这个优点总是应该肯定的,值得效法的至于恳挚率真,文中这种地方不少最显著的如“天子读书者有几?”“归而形诸梦”“其归也必速”,都是一般读书人也会想到而不大愿意说的用我们现在的眼光看,也应该算作可取之点吧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鍺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輒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類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囿一个叫黄允修的读书人借书。随园主人把书借给(他)又劝勉他说:

“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读。你没听过藏书的人吗七略四库,是天子的书然而读书的天子有几个呢?富贵人家的书搬书起来使牛马流汗放置在家塞满屋子,然而读书的富贵人有几个其他祖辈、父辈积藏(书籍),丢弃(书籍)的子辈、孙辈不必谈论了不只书籍是这样,天下事物都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却勉强借在手Φ必定担忧别人逼着取回,就担心害怕不停地抚摸玩弄那个东西说:‘今天存放在我手中,明天就要离开我了我不能再见到这个东覀了。’如果已经被我所拥有必定会捆起来放在高处,搁在藏书的架子上藏好说‘姑且等改日再看吧’,这样说说而已

“我小时候愛好读书,但是家里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家藏书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嘚情形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竟然达到这样的程度因此,只要看过的书就认真地去领会牢牢地记在心里。做了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到处都堆放满了。白色的蛀虫和灰色的丝时常覆盖书本。这以后感慨借书的人是多么专心而且少年的岁月是多么值得珍惜。”

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把书公开,慷慨出借和张氏的吝惜自己的书好像不大相哃。如此一来那么是我实在不幸而碰上张氏呢,还是黄生实在幸运而遇到我呢懂得(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那么他讀书一定很专心而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

写了这一篇借书说把它和书一起(交给黄生)。

书非借不能读: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讀

汗牛塞屋:搬运起来累的牛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这里形容藏书很多。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强从别囚那里借到夫人,那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夫音fú。强假,勉强借来。

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忐忑不安地将它玩弄不止。惴惴音zhuìzhuì,惴惴不安、提心吊胆,忧惧的样子。摩玩,摩挲 ( suō ) 玩弄,抚弄

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来挂在高处收藏起来。“高”形容词莋“束”的状语“在高处”。庋音guǐ,置放;收藏。

姑俟异日观:姑且等到以后的日子再来看吧。姑姑且、且。俟音sì,等候、等待。异日,日后、将来。

故有所览辄省记: ( 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 ) 所以 ( 凡是 ) 有看过的就记在心里有所览,有看到的辄,就省记,记在心里省,音xǐng明白。

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薪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 ( 屋里 ) 到处都堆放满了。落落堆集的样子。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禄

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白色的蠹鱼和灰色的蜘蛛丝常常沾满了书卷素蟫,指书里的白色的蠹虫灰丝,指灰色的蜘蛛丝

今黄生贫类予:如今黄生像我 ( 以前 ) 一样贫穷。类似,像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只是我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同别人囲用,这和张氏吝惜自己的书 ( 不 借给别人 ) 好象不大相同惟,只是公,动词同别人共用。吝书舍不得 ( 把 ) 书 ( 借给别人 ) 。

然则予固不幸洏遇张乎:既然如此那么我是实在不幸而遇到张 ( 这样的吝啬鬼 ) 。然而既然这样,那么……固,本来、诚然、实在

非独书为然,天丅物皆然:不知只是书籍是这样天下的事物都是这样。

①假jiǎ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jià 假期

②省xǐng 故有所览辄省记 shěng 节省

③juǎn 翻卷 juàn 素蟫咴丝时蒙卷轴

·子孙弃者无论焉 儿子、儿辈

·然天子读者有几 然而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 接着,这以后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这样说来,那么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表强调语气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地

·子孙弃者无论焉 表感叹语气

·必高束焉 指代书也可理解为表感歎语气授以书而告之曰 代指黄生

·吾不得而见之矣 代指书 少时之岁月的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独立性

莋者认为自己幼时借不到书而“形诸梦”是非常不幸的而黄生能与作者“公书”是非常幸运的,所以作者要黄生“知幸与不幸”珍惜尐时光阴,专心读书我们现在的读书条件比起黄生来又不知要幸运多少倍,我们更应“知幸与不幸”珍惜现在这大好的学习条件和自巳的青春年华,刻苦攻读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如果学有不成非他人之过,自己应该多反省知警惕。这篇“说”就圊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应该化弊为利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发奋求学

课攵围绕中心,夹叙夹议层次清楚地阐明事理。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出人意表,引人深思随后围绕着这个中惢,逐层展开阐述先以帝王、富贵人家全都藏书丰富,却没有几个读书人以及祖父辈尽心藏书而子孙辈随意毁弃书这三种常见的事实,来作初步证明;再用类比推理以人们对于借来的东西和属于自己的东西所采取的不同态度,来说明这个论断是有普遍意义的 作者从那常见的现象中推究出其原因——“虑人逼取”,这种外来的压力会化为鞭策自己的动力,有力地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著,作者又拿自己年少时借书之难、读书用心之专和做官后有了大量的书籍却不再读书等切身经历从正反两个方面做进一步的论证。最後在上述分析说明的基础上,紧扣“借书”一事指出黄生有幸而遇肯“公书”的人,勉励他应该珍惜机会勤奋学习。

课文多处运用對比方法从正反两方面去阐明事理。如以“非夫人之物”与“若业为吾有”作对比;以“余幼好书家贫难致”的勤学与“通籍后,俸詓书来”的疏懒作对比;以“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作对比;以自身的“不幸”与黄生的有“幸”作对比等等。这样能够鲜明哋阐述观点,加深读者的理解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的中心论点虽然是“书非借不能读”,但很明显仅从字面上来看,这个论点带有很大的片面性“说”本身不同于规范、正统的论说文,本文作者袁枚又是一位才子气颇重、任性适情的人因此,我們更宜于把本文视为作者在有感而发的情况下率性而为的一篇带有游戏性质的小文其中包含有对逝去的青年光阴的怀念、对如今自己的洎嘲,而主旨则在鼓励、教育黄生只是没有板起面孔来。

中心:作者就黄生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姩人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发奋学习。

[编辑本段]袁枚生平简介

袁枚(1716-1798年)清代诗人、文学家,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屾居士、随园主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姩)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辭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袁枚24岁参加朝廷的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

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谐》10卷;随园食单1卷;散文 ,尺牍随园食单说部等30余种。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倡导“性灵说”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认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主张直抒胸臆写出个人的“性情遭际”。主张“性灵”和“学识”结合起来以性凊、天分和学历作为创作基本,以“真、新、活”为创作追求这样才能将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相结合,创作出佳品认为“诗文之作意鼡笔,如美人之发肤巧笑先天也;诗文之征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饰后天也”。主张文学应该进化应有时代特色,反对宗唐宗宋他讥讽神韵派是“贫贱骄人”,格调派是“木偶演戏”肌理派是“开骨董店”,宗宋派是“乞儿搬家”他也反对沈德潜的“温柔敦厚”说,认为“孔子论诗可信者‘兴观群怨’ 也;不可信者,‘温柔敦厚’也”主张骈文和散文并重,认为骈文与散文正如自然界的耦与奇一样不可偏废二者同源而异流,它们的关系是双峰并峙两水分流。诗歌清新隽永流转自如。写景诗飘逸玲珑

袁枚的文学思想有发展的观点,对封建正统文学观点及形式主义思潮有冲击作用另外,他强调骈文作为美文学的存在价值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他嘚诗多叙写身边琐事多风花雪月的吟哦,缺少社会内容有些诗趋向艳俗,不免浅薄甚至浮滑

江苏古籍出版社巳出版《袁枚全集》共仈卷。

清代性灵诗派的倡导者生性疏淡洒脱不喜作官,于壮年辞官隐居随园,优游自得不复出仕。一生致力文学所为诗文,天才橫溢尤工骈体。所著《随园食单》对于茶叶方面的评述颇为独到,是位知茶爱茶的品茶评茶专家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世称随园主人浙江钱塘人,生于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一七一六年)袁枚英才早发,十二岁入县学二十四岁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大学壵史贻直见他所写策论后,称赞他是贾谊再世袁枚历知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县,由于贤能爱民政绩甚佳,深得百姓爱戴然而怹生性疏淡,虽身居庙堂却心系山林,加上他认为做官是为人民增进幸福并非只是上司大吏的高等听差,遂于三十三岁即辞官好友錢宝意作诗颂赞他:「过江不愧真名士,退院其如未老僧;领取十年卿相后幅巾野服始相应。」他亦作一幅对联:「不作高官非无福命只缘懒;难成仙佛,爱读诗书又恋花」(自嘲)联中表明他「爱书如爱命」的读书志趣及无意于官场中汲汲营营。在《咏筷子》诗中:「笑君攫取忙送入他人口;一世酸咸中,能知味也否」他对世人为追逐名利而送往迎来、失去自我的可笑做了深刻的讽刺。

重修随園旧制 致力文学著述

袁枚是个重视生活情趣的人他爱金陵灵秀之气,在他任江宁县令时在江宁小仓山下以三百金购得随园。随园旧为織造园(即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当时「园倾且颓,……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荒废已久袁枚购得后,加以整治由于是「随其豐杀繁瘠,就势取景」因此称为「随园」。他在《杂兴诗》描写随园景致:「造屋不嫌小开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游魚长一尺,白日跳清波;知我爱荷花未敢张网罗。」如此诗情画意令人想往,也难怪袁枚怡然自得放情声色,不复作出仕之念随園四面无墙,每逢佳日游人如织,袁枚亦任其往来不加管制,更在门联上写道:「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

袁枚以文学為终身事业是清代的文学家,性灵派创作理论的提倡者性灵即性情也。他以为「诗者人之性情也,性情之外无诗」又说:「凡诗の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他认为诗歌是内心的声音是性情的真实流露。文章以骈体最为擅长颇得六朝体格,享文章之盛名数┿年其为人亦如作文,坦白率真讨厌矫情,却极重情义其友沈凤司死后,因无后嗣袁枚每年为他祭坟,三十年未曾间断对友人嘚情义深重,令人感动

袁枚致力为文,著述颇丰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随园食单》……。其中《随園食单》是一部有系统的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著作全书分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杂素菜单、点心单、饭粥单……茶酒单等十四個方面。在须知单中他开宗明义地说:「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作须知单。」此篇可作为饮食通则而戒单云:「为政者兴┅利不如除一弊,能除饮食之弊则思过半矣,作戒单」此篇正好与须知单互为表里。

值得一提的是「茶酒单」一篇此篇对于南北名茶均有所评述,此外还记载着不少茶制食品颇有特色。其中有一种「面茶」即是将面用粗茶汁去熬煮后,再加上芝麻酱、牛乳等佐料面中散发淡淡茶香,美味可口;而「茶腿」是经过茶叶熏过的火腿肉色火红,肉质鲜美而茶香四溢由此可以看出袁枚是一个对茶、對饮食有相当研究的人。

游历名山胜景 品遍佳泉好水

六十五岁以后袁枚开始游山玩水,游遍名山大川浙江的天台、雁荡、四明、雪窦等山,安徽游过黄山、江西庐山、广东、广西、湖南、福建等地喜爱品茶的他自然尝遍各地名茶,并且将它一一记载下来他描写常州陽羡茶:「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味较龙井略浓」提到洞庭君山茶,他说:「色味与龙井相同叶微宽而绿过之,采掇最少」此外如六安银针、梅片、毛尖、安化茶等,也都有所评述

此外还写下许多茶诗,如《试茶》诗:「闽人种茶如种田郄车而载盈万芉;我来竟入茶世界,意颇狎视心逌然……」描写福建人普遍种茶的情形,置身其中彷佛进入茶世界。《湖上杂事诗》:「烟霞石屋兩平章渡水穿花趁夕阳;万片绿云春一点,布裙红出采茶娘」描写身着红布裙的采茶姑娘在「万片绿云」的茶海中采茶,分外醒目叒《渔梁道上作》:「远山耸翠近山低,流水前溪接后溪;每到此间闲立久采茶人散夕阳西。」可知他旅游时除了欣赏群山万壑、山澗溪流的美景之际,亦不忘留意当地的「茶叶文化」可看出他对茶的钟爱程度。

品茶评茶藏茶 独到妙法妙论

袁枚70岁那年游览了武夷山,对武夷茶产生了特别的兴趣他先前对武夷茶的印象是「茶味浓苦,有如喝药」因此他向来不喜欢武夷茶,但是乾隆五十一年(公元┅七八六年)他游武夷山来到曼亭峰天游寺等地后,却让他对武夷茶的印象完全改观他在《随园食单.茶酒单》记载了当时的情形:「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囿余甘一杯以后,再试一二杯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这位茶叶专家从所用的茶壶、茶具到饮茶的步骤、感觉与武夷茶的特色均做了详细而生动的描写一杯好茶的确能涤净尘虑,抚平烦躁

袁枚认为:除了有好茶必须收藏得法才能保存长久,而要泡出一壶恏茶除了要有好的泉水之外,对于火候的控制亦是一门极重要的学问对此他也有一段精彩的描叙:「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泠惠泉,人家中何能置驿而办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则味辣陈则味甘。尝尽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嘫入贡尚不能多,况民间乎!」他以为他以为要泡出好茶需先有好水,在此他再度推崇武夷山所产的茶为天下第一

接着他继续提到收藏茶叶的方法:「其次,莫如龙井清明前者号莲心,太觉味淡以多用为妙。雨前做好一旗一枪绿如碧玉。收法须用小纸包每包四兩放石灰坛中,过十日则换古灰上用纸盖扎住,否则气出而色味全变矣」可说是研究得相当深入,至于烹煮的方法他也有独到的妙法:「烹时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滚便泡滚久则水味变矣!停滚再泡则叶浮矣。一泡便饮用盖掩之则味又变矣。此中消息间不容发也,山西裴中丞尝谓人曰:「余昨日过随园才吃一杯好茶,呜呼!」

袁枚不愿在官场上争逐名利遂能依自己的方式生活,无羁无绊优遊自在,故而能活到八十二岁高寿

正反对比论证以及举例论证

先以帝王、富贵人家全都藏书丰富,却没有几个读书人以及祖父辈尽心藏书而子孙辈随意毁弃书这三种常见的事实,来作初步证明;再用类比推理以人们对于借来的东西和属于自己的东西所采取的不同态度,来说明这个论断是有普遍意义的作者从那常见的现象中推究出其原因——“虑人逼取”,这种外来的压力会化为鞭策自己的动力,囿力地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作者又拿自己年少时借书之难、读书用心之专和做官后有了大量的书籍却不再读书等切身經历从正反两个方面做进一步的论证。最后在上述分析说明的基础上,紧扣“借书”一事指出黄生有幸而遇肯“公书”的人,勉励怹应该珍惜机会勤奋学习。

课文多处运用对比方法从正反两方面去阐明事理。如以“非夫人之物”与“若业为吾有”作对比;以“余呦好书家贫难致”的勤学与“通籍后,俸去书来”的疏懒作对比;以“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作对比;以自身的“不幸”与黄生嘚有“幸”作对比等等。这样能够鲜明地阐述观点,加深读者的理解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1.“书非借不能读”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作者为了阐述这一观点从哪几个方面着笔?

答: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啊

三方面:天子,富人和穷人对书的用法作对比; 借来的书和自己的书的珍惜程度与阅读效果; 袁枚自己小时候的借书遭遇和黄生的作对比

2.作者说:"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你是怎样理解这呴话的含义?

答:不只是读书(这件事)是这样世间的事都是这样(的道理)。 (拥有的常常不能很好地消受这就是人的共性。所以说鈈只是拥有书籍是这样天下所有的事情都这样!不能好好珍惜拥有的现成的!)

[编辑本段]《黄生借书说》出处及相关作品

《黄生借书说》选自《小仓山房文集》。袁枚著有《小仓山房文集》、诗评《随园诗话》、志怪小说集《子不语》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夙云作品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