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消防总队队尤剑国

贾庆林亲切慰问公安民警、消防官兵 你们辛苦了
中国网 .cn  时间:
6月3日,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武和平通过中国网“网上发布会”通报:
贾庆林亲切慰问公安民警、消防官兵
5月3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到汶川特大地震极重灾区青川县实地察看灾情,检查指导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看望慰问灾区干部群众、公安民警和武警官兵。贾庆林主席与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公安民警亲切握手,对公安机关在抗震救灾中所做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对广大公安民警表示感谢和慰问。
5月30日上午,四川总队广安、攀枝花、达州、巴中支队27名消防官兵代表列队,接受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亲切慰问。
30日10时20分,贾庆林主席在映秀镇漩口中学外,亲切会见了在映秀镇参加抗震救灾工作的参战官兵,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贾庆林主席在讲话中指出:“广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消防官兵、公安干警和民兵预备役官兵,今天,我和杜青林副主席、全国各民主党派的同志一起慰问大家,我代表党中央、代表全国政协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他指出:“当前,抗震救灾工作仍然十分关键,抗灾任务很艰巨,希望我们广大官兵发扬人民解放军听党的话、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把抗灾工作坚持下去,发挥最关键的作用,为抗震救灾再立新功。谢谢大家!”
随后,贾庆林主席走向队伍前列,与官兵代表一一握手,当走到身穿桔色抢险救援服的消防部队队列前时,他问陪同的省委书记刘奇葆:“这是消防吗?”
得到肯定回答后,贾庆林走到站在队列第一位的广安消防支队上等兵王彬烯面前,亲切地问到:“你们是哪里的?”王彬烯响亮地回答:“广安消防”贾庆林握着王彬烯的手说:“你们辛苦了!”省委书记刘奇葆介绍说:“他们消防部队很专业,破拆救援他们冲在第一线……”贾庆林点点头,赞许地说:“消防部队装备好,救了不少人。谢谢大家!”
一同参加慰问的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在四川省委副书记李崇禧陪同下,来到消防部队救援突击队前,亲切地向总队战训处副处长谢百洋询问消防救援情况,谢百洋一一作答,李崇禧副书记在一旁补充道:消防部队第一时间到达灾区,救了不少人。
杜青林握着谢百洋的手说:“你们辛苦了!”
谢百洋代表全体救援队员响亮地回答:“请首长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汶川映秀亲切接见消防官兵,是继2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慰问广安消防官兵后的又一大喜讯,官兵们纷纷表示,要把党中央、中央首长对消防部队的关心和厚爱体现到具体行动上,充分发挥消防部队人员、装备优势,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圆满完成抗震救灾任务。
孟建柱在慰问公安消防官兵时强调 切实提高专业应急救援能力 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国务委员、公安部党委书记、部长孟建柱6月2日在公安部消防局代表国务院向参加抗震救灾的消防特勤官兵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向全国13万公安消防官兵致以亲切的问候,并要求公安消防部队不断提高专业救援能力和职业化水平,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孟建柱在听取了公安消防部队抗震救灾工作汇报后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害后,全国公安机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全警动员、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一万多名公安消防特勤官兵奔赴受灾现场,奋不顾身、连续作战,科学施救,通过生命探测仪、搜救犬争分夺秒搜寻被困人员,竭尽全力抢救生命,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公安部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发出抢救生命总攻令的当天,参战的全体公安消防特勤官兵展开了一场同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的生死大营救,之后24小时内又从废墟下救出264名被埋压超过72小时的生还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执法为民思想的深刻精髓,践行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庄严承诺,表现出了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
孟建柱希望广大公安消防官兵继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优良作风,深入研究、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消防工作特别是应急救援的规律特点,进一步提高消防部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消防部队专业救援能力和整体战斗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尤其要认真做好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的防火和灾后重建过程中的消防安全工作,竭尽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
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公安部从全国紧急调集的1.3万余名公安消防特勤力量,迅速赶到地震重灾区,在5个救援区展开了专业救援行动。所有参战的公安消防特勤官兵共从坍塌的废墟中挖出被埋压的群众8100人,其中生还1701人,转移解救被困群众51730人,救助伤员13109人。
国务院副秘书长汪永清,公安部党委委员、副部长刘金国、张新枫,公安部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蔡安季,公安部党委委员、部长助理郑少东,国务院应急办和公安部有关业务局负责同志参加了慰问活动。
山东省公安消防灾区救援纪实——让都江堰铭记
2264年前,当秦蜀郡太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时,他不会想到在千百年后,这里会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他也肯定不会想到这个举世闻名的地方会因为一场灾难成为一片废墟,他更不会想到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山东消防”这四个字会成为响当当的名字,让都江堰铭记。
据史料记载,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这个工程成为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此后,经过两千多年的繁衍生息,成为让人民安居乐业的一座美丽的城市。日14时28分,一场8.0级的大地震让这座美丽的城市遭受了灭顶之灾,顷刻间,这里变得满目疮痍,60万都江堰人成为灾民。灾难惊动了党中央,灾难惊动了亿万中国人。从那一刻起人们开始关注四川,关注灾区。
在地震后不久,距离都江堰2400多公里的山东济南,山东省公安消防总队韩玉祥总队长迅速组织召开会议,凭借敏锐的政治使命感,他意识到应该用最快的速度集结部队赴川救援,总队地震灾害救援队紧急成立,一场与天灾较量的战斗开始打响。
临危受命,近百名官兵彻夜未眠
韩玉祥总队长的判断没有错,12日的下午,山东省公安消防总队相继接到公安部消防局、山东省公安厅、山东省地震局的通知,而在接到通知之前,总队相关部门已经开始行动,迅速启动了应急机制,15时,周志军副总队长还代表山东省公安消防总队给公安部消防局战训处打电话,主动请缨,要求参战。随后,山东省公安消防总队成立了山东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队长周志军任组长,灭火救援指挥长常生和济南市公安消防支队副政委魏成福任副组长的地震灾区救援工作领导小组。16时30分,山东省公安消防总队下达《关于山东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进入二级战备的命令》,命令山东省地震灾害救援队全体人员自5月12日17时始进入二级战备,确保一旦接到命令就能迅速出动。
这一夜,山东省公安消防总队机关各个领导的办公室灯火通明,韩玉祥总队长、王广鼎副总队长、周志军副总队长等领导连夜部署应急救援准备工作。山东省地震局的专家被请到了常生指挥长的办公室,面对地图和资料,他们连夜研究救援方案。山东省公安消防总队值班室与山东省公安厅、地震局建立不间断联络机制,随时掌握灾情变化,了解上级精神。做好赶赴灾区救援准备济南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的官兵纷纷请战,支队领导一遍遍地挑选业务最优秀的战斗员,特勤大队组织官兵学习地震灾害救援的有关知识。青岛市公安消防支队8名特勤人员携带4只搜救犬和防护、通信、生命探测等装备连夜赶往济南。
13日凌晨3时,山东省公安消防总队接到公安部消防局赴四川省参加地震灾害救援的命令,要求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组队集结,迅速出动,安全到达救援现场。
4时30分,山东省公安消防总队、济南、青岛市公安消防支队和山东省地震局共52名救援队员集结完毕,发电机、海事电话、无线通信、防护、侦检、生命探测、破拆、救生等各类抢险救援器材和食品、药品、帐篷和犬粮等保障物资全部到位。
5时10分,战训处王鹏参谋再次联系济南遥墙机场工作人员,确认登机时间。
6时,救援队伍到达机场。这个时候,东方已经露出了鱼肚白,这一个夜晚,山东省公安消防总队所有与地震救援有关的人都没有休息,此时,还在睡梦中的济南市民并不知道这支52人的队伍肩负着9300万山东人民的重托已经整装待发,他们更不知道在此后短短8天的时间里,这支队伍会成功营救50人,成为都江堰市所有救援队伍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利剑出鞘,救援队飞驰地震灾区
“我是第一次乘座飞机,以前听别人说坐飞机是多么的刺激,特别是起飞和降落的瞬间是那么的让人心惊肉跳!可在飞机起飞的时候,机体的震动让我有瞬间的眩晕,眩晕过后,我猛然想起昨天的地震,这个时候灾区会是什么样呢?地震,模糊但并不生疏的两个字,此时离我越来越近,不知道在它面前我会不会胆怯,但我希望飞机能飞得再快一点,让我早一点到达灾区,早一点开始我们的救援!”这是24岁的消防兵杨大为在飞机上写下的一段日记,字里行间虽然没有豪言壮语,但却代表了所有参战队员的心情。
多数参加救援的战士是第一次乘坐飞机,但在这短暂的空中之旅,他们却无暇机窗外的风景。
13日12时48分,飞机降落四川成都双流机场,救援队成为山东省首支抵达四川的救援部队,也成为全国消防部队第一支到达灾区的外省救援队!
14时20分,救援队乘坐大巴火速赶往都江堰市,在驶往都江堰市的路上,倒塌的围墙,坍塌的房屋,让队员们情绪激动,他们个个摩拳擦掌,像一把把出鞘的利剑,闪着光芒劈向恶魔一般的灾难。
迅速出动,打响都江堰第一仗
一到都江堰市,总指挥周志军副总队长就联系到先期到达的四川省成都市公安消防支队的救援人员,成都方面的领导让救援队先休息调整,周志军副总队长拒绝了,他跟成都市公安消防支队的孙国利支队长说:“我们来是救援的,不是休息的,我们部队准备充分,随时可以参加战斗!”掷地有声的话语让孙国利支队长万分感动,不需要寒暄,不需要客套,简单地通报了情况之后,救援队立即兵分两路,冒着大雨迅速出动,打响了救援的第一仗。
第一路赶到八五三招待所救援的官兵深刻体验到“兵贵神速”四个字的含义。
5月13日18时25分,救援队在周志军副总队长和常生指挥长的带领下赶到八五三招待所。这栋五层居民楼,框架倾斜断裂,残存的墙体倾斜度均超过了10度,楼板和墙体垮塌,楼梯之间有多块水泥构件仅靠钢筋连接悬挂在半空,一有余震或大的震动就会脱落甚至造成整体垮塌,越下越大的雨,也给救援带来了想象不到的困难。清晰可闻的呼救声揪紧了队员们的心,周志军副总队长果断地下达命令:“用最快的速度营救,争取救活所有被埋的群众,胆子大一点,心细一点,一定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同时救出被困群众!”一声令下,紧张有序的救援立即开始。
“党员干部跟我上!”山东省公安消防总队司令部战训处年轻的参谋王鹏手一挥,队员孙成飞、尤剑国就随着他的喊声深入到废墟内搜寻被困人员的具体位置,尤剑国同志冒死钻到困有三名少女的空隙中,给她们喂水和食物以补充体力,就在他要离开时,被其中的一名少女拉住,为了缓解被困群众的压力,尤剑国耐心地与她们交谈,长达半个小时的时间交流,让其他队员惊出一身冷汗。由于现场作业空间狭小,无法使用机械工具,队员们只能用手清理废墟中得的残渣碎块。他们选择安全的位置,打穿楼板,从夹缝里拓展,挖出了一条狭窄的可以供救援队员出入洞,更多的救援队员加入救援的行列。经过4个多小时的紧急行动,他们成功救出第一名幸存者21岁的女青年李英霞,此后,经过一夜的奋战,5月14日凌晨5点左右,八五三招待所救援任务圆满完成,参战官兵共营救出10名被困人员,其中万菊红、倩倩(16岁)、李英霞、曹汝来、寥金苗等6名安徽籍务工人员生还。
另一路官兵在济南市公安消防支队魏成福副政委的带领下冒着大雨赶到灵岩山脚下。海拔1600多米,因有1000余尊观音雕像而被誉为“中国观音第一山”的灵岩山,因为风景的秀丽,寺庙的灵气,前来游玩、烧香拜佛的香客骆绎不绝,游客们可以在索道上俯瞰几乎是躺在绿山怀抱之中的都江堰城区风光,可地震后26个小时的煎熬,让被困在全长2300米的观光索道上的13名游客无心浏览胜景,饥饿、恐惧,让他们一点一点绝望。
顾不上休息,队员们朝伸手不见五指的山上爬去,山体滑坡,天黑路滑,稍有不慎,就可能葬身山谷,但为了缩短营救时间,他们把生死置之度外,深一脚浅一脚地到达救援地点。与先期到达的成都市消防支队救援队的战友们一起架设照明灯,把利用缓降器逃生的游客拉至山坡上。救援的过程很难用语言描述,不到现场的人永远无法体验当时的惊心动魄。就在他们营救最后1名游客时,情况突变,因过于恐惧,这名游客情绪失控,从高空跳下造成身亡。在游客失去生命的一刹那,救援队员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身上的担子有多重。但让他们感到自豪的是,他们成功营救了12名被困游客,其中有11名台湾游客。
以命搏命,高龄孕妇成功获救
据统计,到21日凌晨,地震后的都江堰市,发生余震6000多次,其中4.0级以上的地震有162次,其中6.0级以上的地震就有4次。在废墟上救援的官兵,在这大大小小的余震中接受着死神的考验,其实,参加过救援的人都知道,即使没有余震,残留的墙垣也可能随时坍塌,文字很难描述救援现场的惊险程度,如果勉强一点,可以用多米诺骨牌来形容,只要有一块残存的墙壁倒塌就会引起连锁反应,造成整栋楼的坍塌,给官兵的生命带来严重威胁。可以说,在救援的日日夜夜,死神一直跟救援官兵捉着迷藏,让人在瞬间失去生命的危险无处不在,生与死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这些年轻的官兵。但在他们经历的诸多险情中,有那么一次,死神跟他们打了个照面,在生死边缘,他们以命搏命,使高龄孕妇张晓燕重见了生命的阳光。
孕妇张晓燕的这条命是救援队员拿命换来的。
13日下午6时,都江堰市观景路47号。这里残存的墙壁像一块布满了碎洞的破布,似乎一阵风吹过也能把它吹倒。这栋六层居民楼在12日的地震中几乎垂直坍塌:楼房整个落了下来,第二层已被完全压扁,成为一道仅仅高约40厘米的夹缝。随队的地震专家评定危楼的安全系数为零,稍有震动就会再次发生险情。如果救援队员冒险进入,发生余震,后果不堪设想,地震专家出于安全的考虑,挡在了救援队前,劝阻他们。一边是官兵自身的安全,一边是幸存者的安危,在现场指挥的周志军副总队长没有犹豫,他跟救援队员们说,“只要有千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就要做一万分的努力!老百姓是我们的亲人,压在废墟下的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亲人有难,我们当义不容辞!”他果断决策:“上!”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了,只要能够救出幸存者,再大的付出也值得!
虽然我们有不怕牺牲的精神,但也不能蛮干,做出无谓的牺牲,曾参加过新加坡第25届国际地震救援培训班的常生指挥长,根据现场形势迅速制定救援方案,但常规的在危险处打支架的方法并不适用,一个大胆的想法让常指挥长心中一亮,他决定先将幸存者的头部挖出,用铲车的车斗在头部上方进行保护,防止建筑废物坠落。为了保证救援队员的安全,他又让四名地震专家在楼体周围观察,遇到险情,用随身携带的哨子报警。紧张的救援开始了,时间也变得飞快,艰苦卓绝的营救进行了10多个小时,眼看就要成功,却发生了一次强烈的余震,现场参加救援的人员强烈感觉到脚下的震动,救援官兵发现,张晓燕又被卡紧了!救援变得更加艰难,他们放弃了从外围营救的方案。
14日上午10时15分,救援队员再一次接受生死考验。一名救援队员冒死进入楼层夹缝打通救援通道,他随身携带一把液压钳,从钢梯上到二楼救援洞口,身体匍匐着向楼层里移动,他要先将挡住救援通道的钢筋剪断,通道里的钢筋扯不清、理还乱,所有的人都屏住了呼吸,眼睛死死地盯着那个狭小的救援洞口。那个洞口是生命的希望,所有的人都坚信那希望很快就会变成现实。11时40分,又一名救援人员换岗继续清理楼层里的建筑碎块,由于身体无法完全展开,无法正常用力,工作一度变得艰难,每一个从夹层里爬出来的救援人员,无一不是蓬头垢面,汗流浃背。一次次余震都使救援难以进行,整栋小楼的上层部分的墙面,原本出现的裂缝也在上千次的余震中变得越来越宽。每一次余震来临,都会引起围观群众的恐惧,而最后撤离的,都是消防救护人员。
14日下午16时30分,还剩最后一根钢筋,16时37分,张晓燕被救援官兵从夹缝中小心翼翼地平放到铲车的铲斗内,一位参与救援的群众不禁站在铲斗内振臂高呼。紧接着,张晓燕的母亲也被成功解救。现场掌声雷动,张晓燕的丈夫潘运成失声痛哭,他激动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努力地向现场指挥的周志军副总队长点了点头。看着张晓燕及其母亲被救护车送往医院,周志军副总队长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因为这次是救出了两个人,救活了三条命!
23个小时,40次余震,当高龄孕妇张晓燕和她的母亲被成功营救的那一刻,周志军副总队长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他和所有参与救援的人都清楚,这次救援跟之前比之前的任何一次救援都要惊险。
救援队大无畏的精神得到了都江堰市市民的称赞,但有人却对此表示不解。5月18日,常生指挥长带领10名队员和俄罗斯国际救援队在都江堰水利家属院合力完成一次救援。救援中,俄方对救援队冒死营救的做法提出异议,他们并不知道为了营救幸存者的生命队员们甘愿失去自己的生命。他们更不会知道,面对灾难,这是一群为国家、为民族可以牺牲自我的热血男儿,面对危险,这群忠义诚信的山东汉子,只会勇往直前!
生死攸关,队员们与死神赛跑
灾难的到来,没有人能预料到,但在生与死的面前,人们却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有这样一位妇女,她在山东消防救援队对其进行救援之前,就因为身体的疼痛和心理上的压力而绝望,绝望之中,她把自己的金项链吞到了肚子里,在对她救援的过程中,她拒绝配合救援,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救援队跟时间赛跑,从死神手里夺回了她的生命。
14日上午8时30分,救援队在都江堰市幸福小区发现一名幸存妇女被埋废墟之中。经过探测,这名女子的位置在二楼楼梯,被倒塌的五节楼梯压住。就在队员们对她进行营救时,幸存妇女的情绪异常激动,她拒绝食用救援队递进的食物和矿泉水,她告诉救援队员自己不想活了,已经吞食了金项链,救出来也可能是残废,让救援队不要管她,情况万分紧急,多耽搁一秒都可能使妇女失去生命。
为了营救这名吞金妇女的生命,救援队只能加快营救速度。被埋妇女双腿被巨大的水泥钢架压住,左脚也被水泥预制板死死卡住,全身包围着大量钢筋混凝土和预制板,救援过程异常艰难。救援队首先根据声音判断被埋妇女头部的位置,对头部周围进行了清理,又协调指挥部调来了大型吊车,越是心急越是出乱,一阵余震过后,吊车司机放下车子就跑,任救援队员怎么要求也不肯回来,我们无心指责这位驾驶员,毕竟谁也不想把失去自己的生命。驾驶员弃车而去,救援队的一名队员自告奋勇爬上了吊车,他拧开钥匙,开动吊车将妇女周围的钢筋混凝土和预制水泥板进行破拆和吊离。钢钳、起重气垫、液压扩张器、千斤顶等器材都用上了,可救援仍然十分困难。为了避免伤者受到二次伤害,每次靠近她,救援队员总是小心翼翼,大部分时候徒手搬抬水泥板,遇到狭窄的缝隙,就脱了手套伸进手去抠、拽,不少队员的双手、胳膊都受伤了,但他们拿块布头一缠,继续救援。
时间一分一秒地度过,这次营救也显得特别漫长。14日晚上22时38分,当把压在伤者身上的最后两块水泥板搬开之后,被埋56小时的妇女终于成功获救。而这次救援仅仅用了13个小时。
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埋压人员生还的希望越来越小,为了生命的希望,17日凌晨1时30分,救援队连夜对部分坍塌建筑物的人员压埋情况进行再次排查,在排查之前,周志军副总队长作了简短的动员:“不管有多大的困难,多大的危险,你们必须细致地排查一遍,一句话,要活的!”“要活的!”简简单单的三个字让参加搜救的队员们热情高涨,在现场参加救援的山东省公安厅宣传处时耀华处长也被这句话感动,这个曾经在消防战线上工作过的老兵,拿起摄像机跟随救援队出发。救援队被分成四个搜索小分队,携带生命探测仪、搜救犬前往各个排查点开展工作。早晨6时,仅仅四个半小时的时间,他们就搜索排查了15处废墟,发现9处有埋压人员的具体位置。
时间就是生命,救援队在有限的时间里争分夺秒,跟死神赛跑,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营救任务。
超越极限,点燃生命希望
很难想象一个人三天三夜不休息会是什么样的状态,但所有的救援队员都超越了极限,在救援的黄金时间里,他们连续三个昼夜奋战在废墟之上,这三天的时间里,他们成功营救34人。
在李彬军医的日记里这样写着:“已经三个昼夜了,所有的人都没有休息,我很担心他们的健康状况,不知道他们能不能吃得消,今天,周副总队长下达了死命令,队员们才轮流休息了三个小时,而指挥部的所有领导却在研究制定明天的救援方案。”
如果说冒着生命的危险营救幸存者是一种奇迹,那救援队员超负荷的工作本身就是奇迹。济南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于兴波副大队长,从13日下午到达都江堰开始救援,到16日他脚踝被钢筋刺穿,他只休息了两个多小时。而还是他在急救处包扎治疗的两个小时。包扎好伤口后,险情传来,他不顾劝阻又一瘸一拐地继续参与救援。当周志军副总队长让他休息的时候,他说:“这点伤算什么,我们来这里不是养伤的!救人要紧!”朴实的话语透出救援队员刚毅的性格。
就是在这次救援中,看着疲惫不堪的队员们,于兴波急了,他狠下心来,用早已嘶哑的声音吼到:“都瞪起眼来,不要当孬种,老百姓都在看着我们,废墟下的人也在等着我们,我知道这个时候是最艰难的时候,可是你们想想,有谁比废墟中的人更艰难?”再没有说过多的话,也没有多少堂而皇之的大道理,一切的行动都是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抓紧时间救人!因为他相信坚持到底,就会有生命的希望。
“奇兵”征战,搜索生命奇迹
搜人定位两米范围之内的7只搜救犬成为救援队伍中的“奇兵”。
5月17日上午10时,救援队得到消息,都江堰市新华彩印厂家属院坍塌楼房内可能有幸存的遇难者。指挥部立即安排10余名消防队员,带着两只搜救犬前往现场。现场废墟面积约在40平方米左右。仅用5分钟时间,搜救犬就确定了4名被掩埋者的准确位置。消防队员迅速展开救援,仅用了4个多小时,就从层层废墟中救出1名幸存者,并发现3具尸体。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13日下午,救援队一到都江堰,这7只搜救犬就迅速投入了战斗。它们凭借敏锐的嗅觉对人体气味发出信号,训导员们则根据信号,迅速清理周围障碍,对搜救犬发出报警的区域,徒手挖开,再进行确认。在投入战斗仅仅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其中的3只搜救犬就成功确认出5个有生命迹象的具体位置。
搜救犬对搜救对象位置的精确定位极大地节省了营救时间,在救援队救出的幸存者中,绝大多数是依靠搜救犬锁定位置而及时获救的。而这7只搜救犬跟我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救援队一起,嗅过了都江堰市大半个城市的废墟,搜索出一个又一个的生命奇迹。
大爱无疆,市民含泪挽留
《大众日报》的记者房贤刚和张国栋讲述了这样一次经历:我们搭乘出租车前往都江堰,在城灌高速入口处,交警拦下了我们。正常情况下,交警应该帮助拦一辆可通行的汽车捎我们过去,让出租车回去。可当交警听说我们是山东消防队的,要去追赶队伍时,破例允许我们通行!不是因为别的,是因为我们的救援人员感动了他们。一身迷彩服成为记者在灾区的一张通行证,可当他们说自己是山东消防兵的时候,它就成了一张特别通行证。
“山东消防官兵来得最快,最能吃苦,救人最不惜力,也最受老百姓信任。”这是都江堰市的市民对山东消防救援队的评价。15日下午15时,上级决定调我省驻在都江堰市的消防救援队到其他地区继续作战。得知这一消息后,市民自发组织起来,纷纷跑到指挥部,强烈要求把这支队伍留下。一位市民跟指挥部的领导说:“山东消防的这支队伍在这里,我们安心,他们搜索过的地方我们也放心。”就在救援队准备出发前,许多市民又赶到部队驻地,含泪拦在运兵车前,恳请部队留下。负责指挥的周志军副总队长到人群里劝解,一位70多岁的老大娘上前拉住他的手哭着说:“这么好的娃子,啷个让你们走?娃子莫要走,留下撒……”这一情况迅速传回指挥部,经过指挥部领导的慎重考虑和统一部署,最终同意了当地市民的要求。在得知这个消息后,部队驻地的市民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许多市民在自己缺少食品的情况下,把食物和水送到了官兵手中。灾民们为什么对山东消防产生这么深厚的感情?是因为官兵们对灾区人民的爱,是因为官兵们不顾自身安危、日夜奋战抢险救人的行动。
血浓于水的深情让都江堰市的市民记住了这支来自山东的救援队伍,救援队官兵英勇顽强的作风也受到各级领导的表扬。公安部刘金国副部长对山东消防抗震救灾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这次地震救援,消防部队里了大功,不仅很专业,而且作风很过硬,给公安机关争了光,赢得了当地群众的称赞,孟部长也充分肯定。”公安部消防局郭铁男局长对山东消防都江堰救援队高度赞扬:“山东救援力量很专业,业务素质训练的很好。在都江堰,山东的救援力量打得最响。就连马路上的交警和群众都反映山东过得硬,群众要求救援点名找山东的。前两天,指挥部从都江堰地区调1000名消防官兵向绵阳方向相继推进,唯独留下山东、重庆,就是因为部队救援点多,打得响,作风过得硬,不能撤,所以继续在受灾严重的都江堰地区开展搜救。”
就是这样一支队伍,他们把生死置之度外,他们敢打硬仗,善打胜仗的战斗作风,让“山东消防”四个大字响彻都江堰,为了生命勇于奉献一切的精神将让都江堰永远铭记!
文章来源: 中国网
责任编辑: 岚子
版权与免责声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贵州省消防总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