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的消遣的农村 金钱至上的观念主义的文学观念 什么意思?

当前位置:&>& > 史料|文艺旧文录: 鸳鸯蝴蝶派
史料|文艺旧文录: 鸳鸯蝴蝶派
整理:罗四鸰《东方历史评论》微信公号:ohistory“才子+佳人小说”“像一对蝴蝶,一双鸳鸯一样”。(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1周瘦鹃《礼拜六旧话》——“每逢星期六清早,发行《礼拜六》的中华图书馆门前,就有许多读者在等候着;门一开,就争先恐后地涌进去购买。这情况倒像清早争买大饼油条一样。”“那个付诸劫灰的东方图书馆中,备有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阅的人多,不久便书页破烂,字迹模糊,不能再阅了,由馆中再备一部,但是不久又字迹模糊了。所以直到一二八之役,这部书已购到十有四次。” 钱玄同《黑幕书》——“近来黑幕小说日出不穷,每天报纸上黑幕出版的广告,总有三四起之多。有一位书业中人对我说,黑幕书销路之广,出人意外。那些正当杂志,如《科学》等,购者反寥寥无几”。东枝《“小说世界”》——“……外间又来了许多刺激,第一件是年来小书坊中随便雇上几个斯文流氓,大出其《礼拜六》、《星期》、《半月》、《红》、《笑》、《快活》,居然大占其钱。第二件是,风闻该馆又接到前十一卷《小说月报》的读者来信数千期,都责备《小说月报》不应改良。而在斯文流氓一方面,虽然销场也并不坏,竟可驾《小说月报》而数倍过之……”徐枕亚《枕亚启事》——《玉梨魂》“出版不到一个月,就连印三版,达两万册以上”。 沈雁冰《封建的小市民文艺》——这些电影(指由向恺然的《江湖奇侠传》改编的多集影片《火烧红莲寺》、顾道明的《荒江女侠》改编的同名影片等)“对小市民的魔力之大,只要你一到那开演这部影片的影戏院内就可以看到。叫好、拍掌,在那些影戏院里是不禁的,从头到尾,你是在狂热的包围中,看客们的狂吼就同作战一般。”鲁迅——“三日前曾买《金粉世家》一部十二本,又《美人恩》一部三本,皆张恨水所作,分二包,由世界书局寄上,想已到,但男自己未曾看过,不知内容如何也。”(1934年5月给鲁老太太的家信)2沈从文《论中国创作小说》——“从民国十六年,中国新文学由北平转到上海以后,一个不可避免的变迁,是在出版业中,为新出版物起了一种商业的竞买。”“一万块钱或三千块钱,由一个商人手中,便可以订购一批恋爱的或其他的创作小说,且同时就俨然支配一种文学空气,这是一九二八年以来的中国的事情。”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 “文明书局所得一百余元,我当时的生活程度,除了到上海的旅费以外,我可以供几个月的家用,我又何乐而不为呢……我于是把考书院博取膏火的观念,改为投稿译书的观念了。”蠢才《文学事业的堕落》——“世间竟有无耻的文学者,情愿卖去了自己的人格,拿高贵的文学,当作消闲娱乐满足肉欲的东西,还怕人家不知道……”西谛(郑振铎)《悲观》——“他们自寄生在文艺为闲时的消遣品的社会里的。他们不过应了这个社会的要求,把‘道听途说’的闲话,‘向壁虚构’的叙事,勉勉强强地用单调枯燥的笔,写了出来,换来几片面包,以养活他自己以至他的家人而己。”C.S(郑振铎)《文娼》——“我以为‘文娼’这两个字,确切之至。他们象娼的地方,不止是迎合社会心理一点。我且来数一数:(l)娼只认得钱,‘文娼’亦知捞钱;(2)娼的本领在应酬交际,‘文娼’亦然;(3)娼对于同行中生意好的,非常眼热,常想设计中伤,‘文娼’亦是如此。所以什么《快活》,什么《红杂志》,什么《半月》,什么《礼拜六》,什么《星期》一齐起来,互相使暗计,互相拉顾客了。”沈雁冰《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替他们说得好些,是中了中国成语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颜如玉’的毒,若要老实不客气说,简直是中了‘拜金主义’的毒。”“思想上的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寅半生《小说闲评叙》——“昔之为小说者,抱才不遇,无所表见,借小说以自娱,息心静气,穷十年或之力,几经锻炼,几经删削,藏之名山,不敢速出以问世,如《水浒》、《红楼》已.今则不然,朝脱稿而夕印行,一刹那间已无人顾问.盖操抓之始,视为利获,一书,售诸书贾,可博数十金,于愿已足,虽明知疵累百出,亦无暇修饰。”苏汉《文人在上海》:“于是在上海的文人更迫切地要钱,这结果自然是多产,迅速地著书,一完稿便急于送出,没有闲暇搁在抽屉里横一遍竖一遍的修改。”“文丐”《文丐的话》——称自己原本姓“文” 另有名号,但“近来有一班时髦朋友、新发明出这‘文丐’的名称来”,作者不比“新文化朋友”气量狭窄,索性就把自己名号改成“姓文、名丐、号讨饭”。赵苕狂《一块文丐的牌子》——自称蒙“新文化老爷”赠他一个“文丐的好头衔”,干脆做了一块“文丐赵苕狂寓”的牌子,挂在自己寓所门前。张枕绿《文化与文丐》—— “文丐”一词不知所取何义,不如将“新文化”三个字,拆解作“新式底文绉绉底叫花子”,“倒比较的有出典有来历了”。张舍我《什么叫做“礼拜六派”?》——新文化小说家”并不关心作品的文艺价值,只是“等到要作批评小说的文字,便闭着眼睛,瞎说一句‘他是《礼拜六》派’,是一篇卑鄙的黑幕小说”。以为一本《礼拜六》“足以代表我们十几人的个性、文风、特点和主张”。张恨水——“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周瘦鹃——“文字劳工” 包天笑《我与鸳鸯蝴蝶派》—— “我己硬戴定这顶鸳蝴的帽子,复何容辞。行将就木之年,‘身后是非谁管得’,付之苦笑而已”。3 《教育部通俗教育研究会劝告小说家勿再编写黑幕一类小说函稿》:“简直可称作杀人放火奸淫拐骗的讲义”,此类之书,流布社会,将使“偎薄者视诈骗为常事。谨愿者畏人类如恶魔。且使规国之人视吾国人民之程度,其卑劣至于如此。盖将鄙夷轻蔑。以为与文明种族不足比伦。”李大钊《之使命》—— “以视吾之文坛,堕落于男女兽欲之鬼窟,而罔克自拨,柔靡艳丽,驱青年于奴人醉酒乡中,盖有人禽之殊,天渊之别矣。”仿吾《歧路》——“第一,文学是批评人生的,他们不仅没有高级的批评的眼光,颠倒把人生最贫乏的种类,社会最丑恶的地方,只就表面描写,尽力去赞扬,尽力去美化。第二,文学的真价在有特创,象他们这等思想上,手腕上都是千篇一律,没有特创的东西……第三,这些皮囊除了种种中国人固有的缺点与他们特有的丑恶之外,别的东西是一点都没有……”西谛(郑振铎)《血和泪的文学》——“我们需要的是血的文学,泪的文学,不是‘雍容尔雅’‘吟风啸月’的冷血的产品。”沈雁冰《真有代表旧文化旧文艺的作品么》——“这些《礼拜六》以下的出版物所代表的并不是什么旧文化旧文学,只是现代的恶趣味—污毁一切的玩世与纵欲的人生观”, “对于中国国民的毒害是趣味的恶化”“他们把人生当作游戏,完弄、笑谑;他们并不想享乐人生,只把它百般揉搓使它污损以为快,在这地方尽够显出病理的状态来了……”。钱杏郁《上海事变与鸳鸯蝴蝶派文艺》——张恨水的小说“以及其它‘礼拜六’派的作品一样,是鸳鸯蝴蝶的一体,只是披上了‘国难’的外衣”。也是“封建余孽”。郑振铎:《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导言——“他们对于文学的态度,完全是抱着游戏的态度的。那盛行着的“集锦小说”—即一人写一段,集合十余人写成一篇的小说—便是最好的一个例子”。孙玉笙《退醒庐著书谭》——我写作《海上繁华梦》是用实地写真的方法去创作,甚至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可惜中国人看小说,和《红楼梦》中贾瑞一般,只看‘风月宝鉴’的反面,所以作者尽管说,揭穿黑幕,目的是‘警世’。实际上只是启示读者许多‘门槛’,引诱他们去尝试。”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谈钗黛而生厌,因改求佳人于倡优,知大观园者已多,则别辟情场于北里而已”。所谓都市通俗小说中的才子佳人终于“不再都成神仙了”, “实在不能不说是一个大进步”。朱自清《论严肃》——“在中国文学的传统里,小说和词曲(包括戏曲)更是小说中的小道,就因为是消遣的,不严肃。不严肃也就是不正经;小说通常称为‘闲书’,不是正经书……‘鸳鸯蝴蝶派’的小说意在供人们茶余饭后消遣,倒是中国小说的正宗。”瞿秋白《鬼门关外的斗争》——“鸳鸯蝴蝶派”小说也在表现着“反对帝制,改良礼教,谈谈公德,爱国等”新的思想。仲密(周作人)《中国小说里的男女问题》——“虽文章(指《玉梨魂》)很是肉麻,为鸳鸯蝴蝶派小说的祖师,所记的事,却可算是一个问题”。《红》杂志第四十期的《编辑者言》——“上一期《国耻增刊》所载的文字,诸位切不可当它是游戏文字,实在是时时应该读的血泪文章。”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 “《金粉世家》的背景,是间接取的事实之影,而不是直接取的事实。”叶素《礼拜六派的重振》——“‘鸳鸯蝴蝶派’文人参加战斗的行列里,也表示甚大的热情与英勇。同时也在自己为民族作战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作品的质”……“这些文人们,不管在恶劣的条件下,受着长期的利诱和威胁,除了极少数中的少数—如王西神,尤半狂等败类无耻的卖身投靠,及有些人浑浑噩噩与恶势力往还—以外,都可敬地保守着国民的贞洁。”4西谛《新旧文学果可调和么》—— “在现在这样黑暗的世界,这样黑暗的中国,他们也不起一点儿反感,不起一点儿厌恶的观念与怜悯的心肠,反而傅虎以翼,见火投薪,日以靡靡之音,花月之词,消磨青年的意气。”又《论武侠小说》—— “大一点说,关系我们民族的运命;近一点说,关系无数量第二代青年的思想的轨辙。因为这两种东西的流行,乃充分表现出我们民族的劣根性,更充分地足以麻醉了无数的最可爱的青年们的头脑。”“这完全是一种根性鄙劣的幻想”,“使读者盲动以自栽,弱者不动以待变的。他们使本来落伍退化的民族,更退化了,更无知了,更宴安于意外的收获了。”仿吾《歧路》——“他们还用种种醒靛的文字,专门迎合一般人盲目的浅薄恶劣的罪恶,把多少无知的青年蛊惑了,……他们的罪恶,可比天上的繁星,我现在只略举其大一点的,第一,他们是赞美恶浊社会的,他们阻碍社会的进步与改造。第二,他们专以鼓吹骄奢淫逸为事,他们破坏我们的教育。第三,他们专以丑恶的文章,把人类往地狱中诱惑,他们是我们思想界与文学界的奇耻。”“《礼拜六》、《晶报》一流东西是时代在青年面前设置的歧路。青年们应该去读更有益更有价值的书。”沈雁冰《封建的小市民文艺》——大量种类繁多的“鸳鸯蝴蝶派”文学使“本来就有封建意识的小市民就无论如何跳不出封建思想的手掌了。他们中间血性差些的,就从书页上和荧屏上得到了‘过屠门而大嚼’的满足;他们中间血性刚强的人就要离乡背井,入深山访求异人学道。”元觉《敬告小说作者》——“故读侦探小说者,恒能增长智慧,读社会小说者,恒能输入常识。以及科学小说之裨补学问,滑稽小说之有益卫生。更有阅言情而窥破其迷津,阅冒险而臻壮其胆力者。几赖小说为青年之向导也。” 《中国黑幕大观序》——“撰述种种黑幕,将使全国社会,射影含沙之事,慈魅烟烟之形一一呈于纸上,无所遁逃,使幕中人知所惧,而幕外人知所防”。扬亦曾《对于教育部通俗教育研究会劝告勿再编黑幕小说之意见》——象黑幕一类的小说,一方面“写人写物,直言不讳乃是社会的照妖镜;一方面信手挥来,有闻必录,又是人生权的保险公司。”包天笑《短引》(为《小说画报》创刊号作)——“盖文学进化之轨道必由古语之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乃本斯旨创作小说画报,取浅显,意则高深,用为杂志体例”。“小说以白话为正宗,本杂志全用白话体,取雅俗共赏,凡闺秀学生商界工人无不咸宜。”张恨水:《论武侠小说》——“总括的来说,武侠小说除了一部分人暴露的尚有可取而外,对于观众是有毒害的。”“所以两三百年,武侠小说执笔人,若有今日先进文艺家的思想,我敢夸大点,那会赛过许多平民读本的能力,可惜是恰恰站在反面。” 赵苔狂(《红玫瑰》编辑)《花前小语》——“常注意在‘趣味’二字上,以能使读者感到兴趣为标准;而切戒文字趋于恶化和腐化—轻薄和下流”。张恨水《金粉世家》序——“读者诸公,于其工作完毕,茶余酒后,或甚感无聊,或偶然兴至,略取一读,借消磨其片刻之时光,而吾书所言,或又不至于陷读者于不义,是亦足矣。主义非吾所敢谈也,文章亦非吾所敢谈也,吾作小说,令人读之而不否认其为小说,便已毕其使命矣。”徐枕亚《小说丛报》发刊词——“原来小说者,徘优下流,难言经世文章;茶酒徐闲,只供清谈资料。”《礼拜六》的广告词——“宁可不娶小老姆,不可不看《礼拜六》”。陈蝶衣《通俗文学运动》—— “读者因任何阶层都有,我们为了力求一般化起见,有些作品诚然难免较为低级,但这在整个分量上的百分比是很少的,我们无时不在力求改进,无时不想向读者提供时代知识和灌输常识,即使因为格于环境,不能正面批判现实,但指摘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在所有作品中也是随手可见,而且成为唯一的主题。总之,我们不希望它们成为有闲阶级华丽的客厅的点缀品,反之,倒宁愿它辗转于青年学子和贩夫走卒之手”5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现在的新小说,全是不懂文学方法的,既不知布局,又不知结构,又不知描写人物,只作成了许多又长又臭的文字。”又《序》—— “《老残游记》最善长的是描写的技术,无论写人写事,作者都不肯用套语滥调,总想熔铸新词,作实地的描画……不但人有个性的差别,景物也有个性的差别。”志希《今日中国之小说界》——“论起他的辞藻来,不过把几十条旧而不旧的典故,颠上倒下。一篇之中‘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芙蓉其面杨柳其眉’的句子,不知重复多少遍,我真替他们惭愧死了。论起他们的结构来也是千篇一律的。大约开首都是某生如何漂亮,遇着某女子也如何漂亮。一见之后,遂恋恋不舍,暗订婚约。爱力最高的时候,忽然两个人又分开了。”佐思《礼拜六派新旧小说家的比较》——“(一)他(指张恨水)有细腻的观察力,他甚至只要略加思索就可以记忆起多年以前一枝一节:女郎怎样伏在大理石上隅隅私语,柳树中的乌鸦怎样振破了小山的沉寂……(二)他有活泼的描写手腕,他的笔下的人物,诚如李浩然所云:‘闭目思之,行止笔貌,恍惚略有所闻。’(三)他有严肃的写作态度,他不愿迁就读者的要求,把《啼笑因缘》中的凤喜写成和樊家树‘坠欢重拾’……只因为现实这样,他不能扭弯现实。”说话人《说话》——(韩子云)的《海上花列传》“(一)情节不敷衍冗长,(二)对话纯熟流利,(三)能用方言,(四)不是呆板地描写黑幕,(五)穿插不陈腐,(六)个性有显露的刻画。”徐文澄《民国以来的章回小说》——“我们的‘民国红楼梦’《金粉世家》的成熟程度其实远在它的前辈之上。” “我们不要看清这些粗浅的题目(《似曾相识燕归来》、《花月痕》、《四海群龙记》,《龙驹走血记》,《江湖豪侠传》、《江东响马》),从这里,我们看到我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东西”。周瘦鹃《人间地狱》序——“锥诵一过,觉其情文并茂,不同凡俗,而所制回目,尤有字里飞花之致。……是书之妙,妙在写实,每写一人,尤能写其口吻行动,至于一一逼肖,掩卷以思,其人跃然纸上,栩栩欲活,盖已极文章之能事矣。”6茅盾《大众化与利用旧形式》—— “事实是,二十年来的旧形式只被新文学作家所否定,更没有被大众所否定,这是我们新文学作家的耻辱,应该有勇气来承认。”朱自清《论严肃》——“日下黄色和粉色的刊物的风起云涌,固然是动乱时代的颓废趋势,但是正经作品若是一味讲求正经,……读者恐怕更会躲到那些刊物里去。”瞿秋白《论大众文艺》—— “中国民众还非常之看不惯普洛文艺。普洛文艺至今全部力量去做摩登主义的体裁的东西。这样,自然发生的结果是上中下三等的礼拜六派倒会很巧妙地运用旧式大众文艺的体裁慢慢的渐渐的‘特别改良一下’,在这形式里面灌注维新的封建道德,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内容,写成《火烧红莲寺》的‘大众文艺’;而革命的普洛文艺因为这种体裁上的形式上的障碍,反而和群众隔离起来。”止敬《问题中的大众文艺》——“我们应当在‘文字本身’以外搜寻旧小说比之‘新文艺’更能接近大众的原因。”“(一)旧小说内所包含的宇宙观人生观为大众所固有;(二)旧小说的描写方法刚好合于大众的幼稚的理解力。”叶素:《礼拜六派的重振》——“礼拜六派对于广大群众的文艺技巧的影响的力量,在以文艺为武器而争取落后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艺工作者,是不仅应该由自身加以批判的吸收,同时也应该对那些工作者加以相当的重视。”鲁迅《答徐愁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我以为文艺家在抗日问题上的联合是无条件的,只要他不是汉奸,意愿或赞成抗日,则不论叫哥哥妹妹,之乎者也,或鸳鸯蝴蝶都无妨”。7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记得有一位英国学者,曾到希腊去过,回来后他向人说,希腊民间的风俗习惯,还都十分鄙陋,据他看来,在希腊是不曾生过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诸人一样。他们的哲学只有一般研究学问的人们知道,对于一般国民是没有任何影响的。在中国,情形也是这样。影响中国社会的力量最大的,不是孔子和老子,不是纯粹文学,而是道教(不是老庄的道教)和通俗文学。因此研究中国文学,更不能置通俗文学于不顾。”点击下方 蓝色文字 查看往期精选内容人物|李鸿章|鲁迅|聂绀弩|俾斯麦|列宁|胡志明|昂山素季|裕仁天皇|维特根斯坦|希拉里|性学大师|时间|1215|1894||1979|1991|4338|地点|北京曾是水乡|滇缅公路|莫高窟|香港|缅甸|苏联|土耳其|熊本城|事件|走出帝制|革命|一战|北伐战争|南京大屠杀|整风|朝鲜战争|反右|纳粹反腐|影像|朝鲜|古巴|苏联航天海报|首钢消失|新疆足球少年|你不认识的汉字|学人|余英时|高华|秦晖|黄仁宇|王汎森|严耕望|罗志田|赵鼎新|高全喜|史景迁|安德森|拉纳?米特|福山|尼尔?弗格森|巴巴拉?塔奇曼|榜单|2015年度历史书|2014年度历史书|2015最受欢迎文章|
手机阅读本文:
喜欢这篇文章吗?喜欢就分享吧!
东方历史评论自媒体最新内容
添加点酷网微信好友
微信号:idianku_com
将公众号推荐给点酷网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久负盛名的批评家,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建立起来了巨大的对话渠道,他的鲁讯论、冰心论、论、庐隐论、落华生论、丁玲论,他对曹禺、、沙汀、吴组缃、姚雪垠、茹志娟等现当代新老作家的推荐与评价,构成了二十世纪中国之不可忽略的有机部分。至今,人们从茅盾的批评中都能获得十分有益的启发。不过就茅盾作为一个批评家来讲,他的独特性在哪里呢?应该说对于“客观”的推崇,是茅盾终身为之寻求的文学真境。茅盾的“客观”不是指生活现象本身,它指作家对于生活本质和规律的一种再现。属于艺术真实这一范畴,但又比艺术真实的概念为小,它主要强调的是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的艺术真实。茅盾的“客观”包括相关连的三层含义:作家以客观的态度从事创作,运用客观的手法达到对于生活的真实体现。而能否体现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是他“客观”范畴的核心意义,亦是他倡导这种客观精神的目的。因此,能否达到客观这一高度,是他文学观的内核,也是他区别于其他批评家的基本标识。 一 对于五四文坛来讲,各种文学思想杂存,是一个重要特点。浪漫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现实主义以至于现代主义等思潮,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五四”一代的作家。所以,文学观念既复杂,又呈现出某种流动性,构成了这代作家文学思想的一种独特,他们不仅敏感,开放,也有选择有变化。茅盾充分体现了“五四”一代作家的这种特性。在早年,他以介绍托尔斯泰的思想开始了文学活动,但在进化论文学思想的影响下,一度主张要以充满理想精神的新浪漫主义来统领中国文坛。为达到这一目的,他主张分两步走:第一步,先提倡象征主义,第二步,再提倡新浪漫主义。其根据大致是两个:一,仅仅写实只能使人失望;二,写实文学只是文学进化中的一个环节。使人失望,故要寻求能够给人安慰的东西;只是进化中的一个环节,故要继续发展。他说过: 但我们要晓得:写实文学的缺点,使人心灰,使人失望,而且太刺戟人的感情,精神上太无调剂,我们提倡表象,便是想得到调剂的缘故,况且新浪漫派的声势日盛,他们的确有可以指人到正路,使人不失望的能力。我们定要走这条路的。但要走路先要预备,我们该预备了。表象主义是承接写实之后,到新浪漫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不得不先提倡。这样立论的茅盾,显然对写实主义信心不足。照他的看法,写实文学虽能批判现实,揭穿黑幕,以达到振聋发聩警醒人心的作用,可由于缺少对于人生的有效导引,同样可能产生使人失望的弊病。所以,他不能不痛心地发出了这样的责问:“我们提倡写实一年多了,社会的恶根发露尽了,有什么反应呢?可知现在的社会人心的迷溺,不是一味药所可医好,我们该并时走几条路,所以表象该提倡了。”①正是在这种估计下,茅盾想用浪漫的理想来激起人们的热情,以便更好地拯救社会和民众。 但很快地,茅盾就清除了自己对于浪漫文学的眷恋,对客观的偏爱占据了上风。1921年发表的《》,初步透露了他以写实文学为中国文学发展方向的意图。至1922年正式倡导自然主义,这些浪漫情愫已经为之一扫而空。如果说此时的茅盾集中解决的是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课题,那么,在小说现代化的诸多条件中,客观性占有核心位置。它体现于作家“实地考察”之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上,也体现于作家摹情状物之合乎情理的“分析描写”上。“客观”成为茅盾批评的正式标准。他用“客观态度”,或用“客观描写”,对其肯定的作品给以正面评价;而与客观相反的“主观”则予以否定,不是说单纯的主观会脱离实际。就是说主观的提倡不切合中国文学的需要。但不论怎么使用,其中心思想就是主张文学不能失真,失真就不是新文学;为了创造出新文学,确定客观精神,则是新文学创作者的当务之急。 茅盾形成这种客观性思想,有其综合的原因: 崇尚写实成为时代思潮,是产生茅盾客观性思想的诱导性原因。胡适在倡导文学革命之际,曾有“实写社会之情状”的创作主张,接触到了写实文学的关键问题,只是没有展开和深入。以为“以真为王,美即在其中”,这是写实文学的美学纲要,只可惜周作人对此并不一心一意,所以,他提出了写实文学的基本创作原则,却未维护它,而让其自生自灭。也是一个把写实与客观置于很高地位的理论家,曾确定地讲过,他是“赞成自然主义者”的,认为自然主义以对生活现实的描写为自己的创作目的,不再从一个预定的观念出发,从而摆脱了文以载道的束缚,是合乎创作之规律的。应当承认,他们都是茅盾的思想前辈,吸收他们的思想营养,是青年茅盾乐于接受的批评选择。因此,在这样的时代思潮的震荡之中,茅盾对于写实和客观的认同,也就十分自然。他所做的有效工作是:将这些散布在这一时代之中,还未被他人充分注意的思想碎片拾掇起来,进行了创造性的串连,从而形成了他的较为完整的客观性思想,并且应用于具体作品的批评,为五四文坛增加了一个新的有影响力的批评标准,开辟了一块新的批评领地。 而对旧文学的批判,则是茅盾坚信客观性思想的直接触发点。茅盾早年批判过黑幕小说,言情小说,礼拜六派等所谓的现代小说。他认为,这类小说共有三大缺点:第一项,不会描写,只会记述,让人看了味同嚼蜡;第二项,不知有客观的观察,只知主观的向壁虚造,“实事”不能再现于读者的心眼之前;第三项,奉行的是的消遣的金钱主义文学观念。所以,茅盾要用“客观描写”和“实地观察”来纠正,以便新文学能够摆脱这种无真的创作状态。茅盾在肯定自然主义可以承担改造中国文学的任务时,曾指出: 以文学为为消遣,这是国人历来对于文学的观念;但凭想当然,不求实地观察,这是国人历来相传的描写方法;这两者实是中国文学不能进步的主要原因。而要校正这两个毛病,自然主义文学的输进似乎是对症药。……不论自然主义的文学有多少缺点,单就校正国人的两大毛病而言,实是利多害少。② 所以,对自然主义的引入,茅盾是寄予很大希望的,那就是想在自然主义的指引下,生长出以写实为基本品格的中国新文学。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之下,茅盾在其最早的评论文章《春季创作坛漫评》和《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中,围绕客观设论,他赞扬了具有客观精神的鲁迅、和陈大悲,而对客观精神不足的田汉等人则在有保留的状态下给以评说。他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只有创造出自然主义的文学,新文学才不会重蹈旧文学的老路。 不过,就茅盾客观性思想形成的主导原因来看,是其对于科学的崇拜。近代中国的落后,本来是造成近代中国人尊崇科学的内在驱动力。胡适对此曾有过一段相当精彩的观察: 近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至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他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这样几乎全国一致的崇信,究竟有无价值,那是另一个问题。我们至少可以说,自从中国讲变法维新以来,没有一个自命为新人物的人敢公然毁谤“科学”的。③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正是在科学精神的感召下起步的。、胡适曾为现代中国的科学思潮的兴盛尽过倡导之思,他们在文学批评中强调理性,强调写实,强调客观,正是科学精神在文学上的投射。周作人同样强调过科学的意义。在谈到欧洲现代个性的全面觉醒时,他就将这种功绩归之于科学。在谈到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区别时,他亦认为科学起了重要作用。“古代的文学纯以感情为主,现代却加上了多少理性的调剂”,古代以为个人与人类对立,现在以为个人与人类统一,这些都是因为受到科学影响而产生了认识上的变化。因此,他对人的文学的倡导,也是建立在对科学的某种认同之上的。周作人还指出过:“写实时代莫泊三的科学的描写法,也很适于表现人生的实相。”④只是周作人与同时代的其他人有所不同。一方面,他承认科学对文学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不把这种作用绝对化。他又强调:“科学思想可以加入文艺里去,使他发生若干变化,却决不能完全占有他,因为科学与艺术的领域是迥异的。”⑤基于这一估计,他反对完全用科学来解释文学,认为传奇,神话,传说,与怪异和荒诞无稽有关,施之以科学的分析,是无用的。“研究文学的人运用现代的科学知识,能够分析文学的成分,探讨时代的背景,个人的生活与心理的动因,成为极精密的研究,唯在文艺本体的赏鉴,还不得不求诸一已的心,便是受过科学洗礼而仍无束缚的情感,不是科学知识自己。”⑥从周作人的论述看,他认为科学不能解决情感问题,而文学恰与情感相关。所以,周作人也就很自然地认为科学不能成为解释文学的完满手段。在肯定科学的描写法后,他对这一方法就是有所限定的。那就是,追求绝对的客观冷淡,反而会变成主观成见。周作人在文学与科学的关系上,是个二元论者。他承认科学对人生与文学有影响,但科学不能完全改变人生和文学,尤其是文学,依然存在着非科学的内容。所以,尽管他强调科学对于人类进步的作用,但又没有陷入唯科学是从的认识误区之中去。就此而言,确实是十分深刻的。若为他寻找同类,在先的梁启超,可以算着一个,在后的梁实秋得到了他的余韵。但他与二梁不同。梁启超看到了一次大战的残酷,宣布科学破产,有夸大之嫌;梁实秋从人文主义立场出发,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心问题,反对文学批评中的心理分析,对科学的否定有过头之处。周作人则在有条件地承认科学对文学的影响下,肯定了文学的独特性,这是相当明智的。在现代中国的文学批评家中,很少有人达到了这种对文学真切理解的佳境。不过,从周作人极力强调科学的有限性来看,恰恰证明了在他的时代里,人们对文学与科学关系的理解,已隐入片面之中,这才有了他的纠正。 茅盾与周作人是有所区别的。他不象周作人那样,既将文学与科学联系起来加以论证,又将文学与科学区别开来加以说明。他是个以科学精神建构自己的文学观的典型代表,科学精神成为他的文学观的又一块基石。诚如所言:“然而我终觉得我们的时代已经充满了科学的精神,人人都带点先天的科学迷……”⑦“文学当这潮流,焉能不望风而靡呢。”⑧ 茅盾从科学的角度谈文学,强调文学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体现: 近代西洋的文学是写实的,就因为近代的时代精神是科学的。科学的精神重在求真,故文艺亦以求真为唯一目的。的态度重客观的观察,故文学也重客观的描写。因为求真,因为重客观的描写,故眼睛里看见的是怎样一个样子,就怎样写。⑨所以,他把文学看作是科学的一部分,至少已把科学方法移置于文学之中加以运用,认为文学象科学一样地进行活动:“文学到现在也成了一种科学,有它研究的对象,便是人生——现代的人生;有它研究的工具,便是诗剧本说部。”⑩在另一处又说,要把科学上的原理用到文学中来:“我们应该学自然派作家,把科学上发现的原理应用到小说里,并该研究社会问题,男女问题,进化论种种学说。”(11)因此,可以这样说,在早期,茅盾对于文学的思索,已经不由自主地被科学缠绕住了。不错,自然主义的领袖左拉是曾钻研过进化论,实证医学,把医学中的说运用于文学创作,形成了他以人的描写为基本特色的创作实践。但这有利也有弊。利在以自身的特色推进了创作;弊在过于注重人的生理特征而对人的社会性分析不够。茅盾显然没有思考这些问题,而只看到了自然主义创作重科学的一面,就要加以推广。这种对科学的一往情深,不能不使早年的茅盾对科学与文学的区别毫不在意,并且以为科学对文学的影响已是多方面的,成整体态势的,换句话说,文学的思维与科学的思维是一致的,按照科学的方法可以创作文学。在谈到创作的三种工夫时,他就分别从科学方面给以解释:其一,以科学的眼光去体察人生的各方面;其二,用科学方法整理、布局和描写;其三,根据科学(广义)的原理建构文学的背景。所以,与周作人比较,茅盾谈科学与文学的关系,比周作人更深入,深入到了要用科学原理作文学的思想主脑,用科学的眼光去看人生,用科学的方法去进行。不过,深入也许就是单一与片面。茅盾没有讨论科学到底能在多大的程度上作用于文学这一根本问题,换句话说,没有讨论科学和文学到底有没有区别这一涉及文学本质的根本问题,就必然使其言论缺少必要的准确和精当。这一点对茅盾的影响必然是两方面的。一方面,使他形成了属于他个人的批评个性,从而获得了独特的批评标准与批评视角;另一方面,这种批评标准和批评视角就有可能包含着某些偏执在内,影响其批评质量。就是说,成功与失败的契机都在他自己的手中,并且是结合在一起的,与他的批评个性、批评标准、批评视角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当然,我们不应求全责备。即使以其批评中的失败而言,其失败亦不算过大,并且有一定的理由为其辨护。不管怎么说,在中国现代思想发展史上,背离科学的思想是占主导地位的,因此,任何真正执着于求科学精神的思想及行为,都可以看作是对这种非科学思潮的一种有力的纠正。茅盾对文学与科学关系的论述,于文学规律言,也许有不符文学创作实际的地方,甚至包含着不利于文学发展的因素在内。但这对于文学以外的社会,依然有着较好的针砭作用。仅此一点,我们就应从社会这一角度给茅盾的这一选择以肯定。 二 茅盾对于自己的客观性思想,是十分宝爱的。在现代中,追求客观的人不是没有,但却几乎无人象茅盾那样,终身坚持,使自己成为现代中国的最坚定的现实主义者之一。我们认为,茅盾在其一生中,以其客观性思想参与文学论战,影响较大的有三次: 第一次,与创造社论战。 创造社于1921年夏天成立。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等是它的成员。作为一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看,它具有中国的特色。一方面,他们是在接受欧洲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宣传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成了他们的一个特点。另一方面,他们也是五四思潮的受击者,从反帝反封建的思想革命的要求出发,肯定文学的社会作用,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早期的创造社处于矛盾之中,它想在十字街头建立艺术之宫,使艺术变得晶莹剔透;又想离开艺术之宫,走向十字街头,对人生进行直接的干预。这反映在他们的文学思想中,就是忽而偏向艺术,作唯艺术的宣传;忽而偏向社会,作投入社会的呼喊。这两方面是不平衡的。茅盾正是抓住了创造社关于唯美的论述,加以批判和反对的。 譬如说,对于艺术的功利,早期的创造社就曾有过漫不经心的忽视。成仿吾说过:“至少我觉得除去一切功利的打算,专求文学的全与美有值得我们终身从事的价值之可能性。”(12)郭沫若亦说:“总之我对艺术上的功利主义说和动机说,是不承认他有成立的可能性的。”(13)这对喜欢蹈空的中国文学来讲,无疑会起某种强化作用。茅盾不仅指出文艺的功利是一种实际的存在,而且指出,喋喋不休地搬弄自然,宇宙,人类,美,生命,上帝,爱等等字眼,仅在初用者那里新鲜活泼,一旦滥用就会千篇一律。何况这样的创作已经脱离人生。所以,他主张文艺应当走出七宝楼台,“现代的活文学一定是附着于现实人生的,以促进眼前的人生为目的。”(14) 郁达夫在《艺文私见》里说:“文艺是天才的创造物,不可以规矩来测量的。”一般的青年中间也存在着凭借灵感创作的倾向。茅盾对于只要天才,不要生活,只要灵感,不要观察的现象,同样提出了批评。他反对天才论。“提倡天才论过甚,往往有束缚个人尝试的不良的恶果,故我不赞成动辄曰:这是要天才方能那种语调。”并主张“要实地精密地观察现实人生,入其秘奥……用客观态度去分析描写。”(15) 茅盾与创造社的论争,实际集中在以什么方式来反映生活这一点上。创造社的艺术主张是反客观性的,所以,茅盾用“客观”来反击。他与创造社论争时倡导自然主义,就因为在他看来,浪漫主义不能解决中国文学中所存在的固有弊病。他如此写过:“对于纯任情感的旧浪漫主义,终竟不能满意;而况事实上中国现代小说的弱点,旧浪漫主义未必是对症药呢。”他用了一个比喻:“参茸虽是大补之品,却不是和每个病人都相宜的。”“彩色虽然甚美,瞽者却一毫受用不得。”(16)所以,尽管他不完全否定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思潮,也不完全否定创造社的浪漫主义的文学实践,但他还是认为,在中国提倡浪漫主义只是“向瞽者夸彩色之美,”对于中国旧文学无改造之力。惟有“客观”、“自然主义”才是中国文学的对症药,才是中国文学的出路。 第二次,与革命文学倡导者的论争。 在1928年开始的革命文学倡导运动中,它的创作方面的代表者是。蒋光慈是带着破坏和建设的双重目的走上文坛的。他的武器是“粗暴”。一方面,他要反掉风花雪月的唯美派和低回咏叹的个人主义文学;另一方面,他要建立起内容和形式崭新的表现人民群众的文学。在《少年漂泊者o自序》里他就宣称:要在花呀、月呀,好哥哥,甜味味的一片沉醉声中来做“粗暴的叫喊”,他不怕这样的叫喊惊扰了人们的美梦,“倘若你们一些文明的先生们说我是粗暴,则我请你们不要理我好了。我想现在的粗暴的人们毕竟占多数,我这一本粗暴的东西,或者不至于不能得着一点儿同情的应声。”从这里可以看出,革命文学的创作,明显具有意溢言表的特征。因为在他们自己,反叛的情绪太强烈了,这强烈的感情破坏了文学创作所需要的某种宁静的约束。又由于受生活的限制,与下层人民接触不多,表现下层人民时故不免空洞,作品的生活实感不够。所以,读他们的作品,感受到的意念太多,激情太多,生活的底蕴却太少。茅盾就认为,“我们看了的作品,总觉得其来源不是革命生活实感,而是想象。”他指出,在创作的三个条件之中,充实的生活比正确的观念,纯熟的技术更重要。(17)他要求革命作家必须具备“能够观察分析的头脑,”“拣自己的最熟悉的事来描写。”(18)这与茅盾原本主张的实地观察,加以研究,然后进行创作的客观性原则是一致的。这时的茅盾,虽然不谈自然主义,稍后的三十年代,还曾公开否定自然主义,但其并未从其理论之中放逐自然主义所包含的客观要求,无宁说,这一要求以现实的概念加以继续的维护。 第三次,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公式的倡导。 这是茅盾在1957年开始的《夜读偶记》中提出的。他认为文学史上存在着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的斗争:“在阶级社会内,文学的历史基本上就是这样的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的斗争。”在讲到现实主义时肯定:“这种文艺就其内容来说是人民性的、真实性的,就其形式来就是群众性的(为人民大众所喜见乐闻的)”讲到反现实主义时认为:“所谓反现实主义,不能理解为一种创作方法,而应当理解为各种各样、程度不同的反人民和反现实的各不相同的若干创作方法。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是脱离现实,逃避现实,歪曲现实,模糊了人们对于现实的认识;因此,在政治上说来,它们实在起了剥削阶级的帮闲的作用。”从茅盾的解释看,他对现实主义和反现实主义的解析,已经强烈地政治化了。不过,透过这种简单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描述,依然可以看到茅盾的注意点还在客观性。茅盾把反映现实的称作现实主义,把歪曲现实和逃避现实的称作反现实主义,其本意是要维护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与他早年强调的实地观察等命题并无什么出入。他提出这一公式的针对性是两个:一,反对来自国外的对于现实主义的否定。这指的是现代派的文艺思潮。他对现代派中的一些作家还是持具体分析的态度的。但在整体上,他以为“现代派诸家已是形式主义,是文艺的衰落和退化。”他反对的是现实主义过时论。二,反对当时国内日益高涨的浪漫主义思潮。这一点,从《茅盾文艺评论集o序言》中可以看到一些蛛丝马迹。茅盾是这样回忆的:由于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已经提出,并且愈来愈强调浪漫主义,使其停止了试图完善这一公式的理论探索。由此可见,茅盾的这一公式,与浪漫主义不无关联。就当时的情况而言,两结合创作方法提出后,郭沫若和周扬是宣传最烈的人。此时茅盾以突出现实主义的公式号召文坛,确有与郭沫若为代表的两结合思潮相对垒的意味,这里多少隐藏着他们早年论争的影子。只可惜,当时的政治环境已不允许再象五四时期那样自由讨论了,所以,茅盾的思想只能曲折地加以体现。他把现实主义看得至高无上,正是他早年把客观性看得至高无上这一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表现;他此时对浪漫主义的肯定,建立在浪漫主义对现实主义的依赖与关联中,依然是他早年对浪漫主义的有保留的赞扬之表现。所以,这一公式的倡导,具有深刻的理论矛盾,它用简单的公式,限制了文学史的研究,却又在简单中,把倡导者对于客观的推崇表露无遗。这一公式,用于针砭当时过热的浪漫主义思潮,用于帮助文学回归现实主义的传统,都是难能可贵的。客观性的原则在茅盾的思想里,还是存在的。虽然不及早年那么鲜明,但其思想的内核还是变化不大的,他的思维的构架,还是由客观性支撑的。 由此可知,茅盾的思想可能应时而变,但对客观性的要求没有变。从早期泛谈进化论,社会学,伦理学,将科学当作文学的本质,到后来只谈主义,将义主视为科学之科学,要求作家改造思想;从早期泛谈为人生,坚信文学要指导人生,到后来专谈现实,阶级,主张文学为无产阶级服务,这些变化只影响了他对客观性内涵的部分修正,并未影响他对客观性的信念,随着唯物主义思想逐步取得正统的主导的乃至唯一的思想地位,更加强了茅盾对客观性的信赖。他能一生成为现实主义者而较少迷失方向,与他的坚信客观思想不无关系。郭沫若后来成为两结合的积极推行者,成为五八年民歌的热情赞美者,并成为学术研究中抑杜扬李的一个代表,与他一直就对客观性的忽略有着深刻之关联。我们认为,时代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思想,但是一个人思想的某些核心部分,也即最本质的那个部分,又往往是难以被完全同化的。这正是个性形成的主要原因。茅盾坚持的客观性原则,就是一例。 三 茅盾客观性思想的形成,无论从文化还是从文学的角度加以考察,都有相当的现实针对性,因而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从文化上考察,中国民族性相当缺乏真诚,提倡客观性,是一个很好的纠正。鲁迅终身之工作,就与这一点有关,即所谓“疾虚妄”是也。从文学上考察,这对形成和推动现代中国的现实主义思潮,起到了导引作用,特别是当中国人重蹈虚假,不仅在文学活动中背离了现实主义精神,而且亦在政治生活中背离了现实主义精神,茅盾的客观性思想尤其显得弥足珍贵,实是偏于虚妄的国人之一剂良药。但是也要看到,茅盾毕竟是一个热心政治的人,一个执着地追随时代的人,这就必然影响到他的思想,在大体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也有一个小变在内。茅盾的客观性思想,实际也有一个内在流失的问题存在。当他将客观性过于政治化时,他的客观性显得并不那么客观了。在作于一九五八年的《关于所谓写真实》一文中,茅盾认为:“把暴露社会生活的阴暗面作为写真实的要求,在旧社会里,也还说得过去,可是在我们这新社会里,却是荒唐透顶的。”值得讨论的是:新社会就无阴暗面吗?如果有,加以描写,是不真实的吗?此时的茅盾,此时的“真实”,已经被某种理论所预定了。茅盾不是从事实出发来看真实的,这真实又怎能成为含有客观性的一个概念呢?这与茅盾早年思考问题的方式何其不同。当年有人指斥自然主义只写黑暗、丑恶,有引人失望之弊,茅盾是这样痛快淋漓加以反击的: 人间世是不是真有这些丑恶存在着?既存在着,而不肯自己直说,是否等于自欺?再者,人间世既有这些丑恶存在着,那便是人性的缺点;缺点该不该改正?缺点要改正,是否先该睁开眼睛把这缺点认识个清楚。(19) 这与鲁迅那句“不厌事实而厌写出,实在是一件万分古怪的事”,(20)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在政治统帅一切的时代里,茅盾的客观性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变得不那么客观了,起码可以说,在反右的那段日子里,茅盾的客观变成了主观主义的东西。这是茅盾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此外,茅盾的客观性既是他批评个性形成的内在原因,也是影响他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某种制约因素。我们认为,过分尊信客观性使茅盾的批评有偏狭之病。尽管茅盾对非现实主义的作品,能作具体的分析,但客观的标准还是限制了他对非现实的作品,作出更为充分的评价。如对冰心,茅盾曾将她的作品当作一个三部曲来看,包括三个阶段:与现实有些关系的阶段,进入理想的爱与美的阶段,重露现实之芽的阶段。茅盾对第二部曲的评价最低。这与冰心的实际成就不符。就冰心而言,她的成功正是在第二部曲的具有自我特点的创造之上。设若冰心只有第一部和第三部的创作,现在的冰心将会大失光彩。茅盾之所以会对冰心有着如此的误评,原因就是因为他用客观性来观察冰心,与冰心的创作个性相抵捂。再如评论徐志摩,茅盾把徐志摩诗作枯竭的原因归结为本人生活的枯竭,也不尽合实际。这种以生活之多少,以客观性之多少来评价诗人和作品的方法,不尽可取,并且这与茅盾提出的密度说亦相矛盾。因为一些生活看似不多的诗人能够创作出出色的作品,相反,一些自称生活丰富的诗人未必能够写出好作品。这已是一个被文学史所证明的事实。所以,客观性之多少,只能成为判断作品内容的一个标准,成为判断作品风格的一个原则,却不能成为判断作品成败的金科玉律。客观性不多的作品,完全可以是一个优秀的作品,乃至伟大的作品。同时,过于执着客观性,亦使茅盾思想从一开始就呈现了较强烈的排他性。他说过:“我就不相信文学的使命是在赞美自然。”(21)这种论断就太绝对。有人要以赞美自然作为自己的创作内容,又有什么不可以呢?他在另一处所说,也许更能透露他的这一有我无他的思想:“只要是‘人的文学’就好了,斤斤于什么主义,未免无谓;这也是一年来常听得的话,而我的见解,亦正如此。然而却有一层不可不辩。奉什么主义为天经地义,以为什么主义为唯一的‘文宗’,这诚然有些无谓;但如果看见了现今国内文学界一般的缺点,适可以某种主义来补救校正,而暂时的多用些心力研究那一种主义,则亦未可厚非。”(22)虽然,茅盾在此的语气还是比较缓和的,从他的缓和中亦可看出他还是主张以某种特定的文学派别来号召文坛的。他以后倡导自然主义,主张客观性,把写实作为创作的最高境界追求,与他对文学创作上要下对症药这一指导思想是密不可分的。这与周作人正好相反。强调过:文学家过于尊信自己的流派,以为自己是唯一的正道;把别派看作是异端,这与文艺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从某一种意义上讲,茅盾后来成为文艺上的统一论者,正是他批评思维单一性造成的。 总之,客观性原则的形成,对茅盾的影响是两方面的,这就是积极与消极共存,积极中包含着消极,消极中包含着积极,很难只作一方面的肯定。不过其主导面,应该说是积极的,这一思想对现代中国现实主义的形成有助产之作用。这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忽略的。 我是素来不护短,也是素来不轻易改变主张的。这是茅盾的自评,将它移用来说明对于客观性的追求,也是十分恰切的。 注释: ①《我们现在可以提倡表象主义的文学么?》,《》第11卷第2期,1920,2. ②(22)《一年来的感想与明年的计划》,《》上,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6. ③《科学与人生观o序》,《胡适序跋集》,,1987,10. ④《文学上的俄国与中国》,《艺术与生活》,岳麓书社,1989,6. ⑤《文艺上的异物》,《自己的园地》。,1987,7. ⑥《神话与传说》,同上。 ⑦(16)《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茅盾文艺杂论集》上。 ⑧《文学上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学生杂志》第7卷第9期,1920,8. ⑨《文学与人生》,《茅盾文艺杂论集》上。 ⑩《文学和人的关系及中国古来对于文学者身分的误认》,同上。 (11)《对于系统的经济的介绍西洋文学底意见》,同上。 (12)《新文学之使命》,《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1. (13)《文艺之社会的使命》,郭沫若《文艺论集》,上海光华书局,1929. (14)《大转弯时期何时来呢》,《茅盾文艺杂论集》上。 (15)《通信》,《小说月报》第13卷第5期。 (17)《关于创作》,《茅盾文艺杂论集》上。 (18)《读〈倪焕之〉》,同上。 (19)《的论战》,《》第13卷第5期。 (20)《〈幸福〉译者附记》,《鲁迅全集》(10),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1)《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上。将为您减少类似内容我要收藏426个赞不感兴趣分享到分享到:相关文章还可以输入140字热门频道26.6万人订阅9.8万人订阅13.9万人订阅17.5万人订阅14万人订阅你还可用第三方账号来登录请输入你注册的电子邮件地址绑定密保手机*您可用使用此密保手机找回密码及登录*请勿随意泄露手机号,以防被不法分子利用,骗取帐号信息手机号码发送验证码确定电子邮件请输入您的意见和建议请您输入正确的邮箱地址,以便我们和您联系,帮您解决问题。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热门搜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 金钱至上的观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