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朐紫珊广告,寻找13年前的你。不知道叫什么名字,记得身高很高,只知道

跟团游自由行邮轮自驾游当地参团当地玩乐酒店
临朐揽翠湖(天沐)温泉 AAA景区
价  格: ?48起
具体地址: 山东省潍坊临朐县兴隆路。 查看地图  
09:00-23:00
服务承诺: 入园保障
预订此门票无法入园且途牛10分钟内未解决完,可买门市价入园,途牛赔偿门市价与途牛价的差价
满意度:99%    |    来自名游客点评
临朐揽翠湖(天沐)温泉
预订此门票无法入园且途牛10分钟内未解决完,可买门市价入园,途牛赔偿门市价与途牛价的差价
具体地址:山东省潍坊临朐县兴隆路。 | 开放时间: 09:00-23:00
门票价格48元起
途牛APP扫码预订
没有途牛账户?现在注册,即可获得200元
,直抵现金。
您已成功关注此产品
可以去浏览全部关注的产品
您已关注过该产品
当前门票支持使用优惠券,点击门票名称查看全部可使用的优惠券和详细使用规则
盛京银行自驾游、周边游两人同行,一人减免
2人同行1人免单
领券成功后可以在“”中查看拥有的优惠券
门票类型:
提前预订时间:
当天21点前
退改规则:该产品支持随时退。如需取消,请登录途牛账户申请取消,经核实未使用,可免费取消。如需改期,请申请取消后重新预订。使用方法:凭数字验证码取票入园取票时间:09:30~21:30取票地址:梦幻水城大厅收银台补充说明:戏雪乐园开园情况咨询400-1680001,截止时间视天气而定。费用包含:揽翠湖戏雪乐园单人票1张(成人儿童同价),包含雪板、雪鞋、雪仗、雪圈、雪地转转不限时畅玩。费用不含:保险,须现场购买10元保险。预订生效时间:最晚需在【出行当天21:00】前购买,预订成功后可立即使用
优待政策:免票人群:儿童身高1.2米(不含)以下免费。优惠人群:儿童身高1.2(含)-1.5(不含)米购儿童票。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以景区当天披露为准。
当前门票支持使用优惠券,点击门票名称查看全部可使用的优惠券和详细使用规则
盛京银行自驾游、周边游两人同行,一人减免
2人同行1人免单
领券成功后可以在“”中查看拥有的优惠券
门票类型:
提前预订时间:
当天21点前
退改规则:该产品支持随时退。如需取消,请登录途牛账户申请取消,经核实未使用,可免费取消。如需改期,请申请取消后重新预订。使用方法:凭数字验证码取票入园取票时间:10:00~21:00取票地址:温泉前台费用包含:温泉包含几十个温泉泡池、休息厅、电影院、休闲娱乐区。预订生效时间:最晚需在【出行当天21:00】前购买,预订成功后可立即使用适用人群:1.2m(含)-1.5m(不含)儿童。
优待政策:免票人群:儿童身高1.2米(不含)以下免费。优惠人群:儿童身高1.2(含)-1.5(不含)米购儿童票。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以景区当天披露为准。
当前门票支持使用优惠券,点击门票名称查看全部可使用的优惠券和详细使用规则
盛京银行自驾游、周边游两人同行,一人减免
2人同行1人免单
领券成功后可以在“”中查看拥有的优惠券
门票类型:
提前预订时间:
当天21点前
退改规则:该产品支持随时退。如需取消,请登录途牛账户申请取消,经核实未使用,可免费取消。如需改期,请申请取消后重新预订。使用方法:凭数字验证码取票入园取票时间:10:00~21:00取票地址:温泉前台费用包含:揽翠湖(天沐)温泉度假村温泉成人票一张(青岛济南市民专享,换票时请出示个人身份证件),温泉包含几十个温泉泡池、休息厅、电影院、休闲娱乐区。78元价格有效期截至(春节期间按照108元价格售卖,有效期:2.15-20),购买78元的订单,如须2.15-20使用,可在景区前台现场补差价30元,无须退票。预订生效时间:最晚需在【出行当天21:00】前购买,预订成功后可立即使用
优待政策:免票人群:儿童身高1.2米(不含)以下免费。优惠人群:儿童身高1.2(含)-1.5(不含)米购儿童票。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以景区当天披露为准。
当前门票支持使用优惠券,点击门票名称查看全部可使用的优惠券和详细使用规则
盛京银行自驾游、周边游两人同行,一人减免
2人同行1人免单
领券成功后可以在“”中查看拥有的优惠券
门票类型:
提前预订时间:
当天21点前
退改规则:该产品支持随时退。如需取消,请登录途牛账户申请取消,经核实未使用,可免费取消。如需改期,请申请取消后重新预订。使用方法:凭数字验证码取票入园取票时间:10:00~21:00取票地址:温泉前台费用包含:揽翠湖(天沐)温泉度假村温泉成人票一张,温泉包含几十个温泉泡池、休息厅、电影院、休闲娱乐区。预订生效时间:最晚需在【出行当天21:00】前购买,预订成功后可立即使用
优待政策:免票人群:儿童身高1.2米(不含)以下免费。优惠人群:儿童身高1.2(含)-1.5(不含)米购儿童票。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以景区当天披露为准。
当前门票支持使用优惠券,点击门票名称查看全部可使用的优惠券和详细使用规则
盛京银行自驾游、周边游两人同行,一人减免
2人同行1人免单
领券成功后可以在“”中查看拥有的优惠券
门票类型:
提前预订时间:
当天21点前
退改规则:该产品支持随时退。如需取消,请登录途牛账户申请取消,经核实未使用,可免费取消。如需改期,请申请取消后重新预订。使用方法:凭数字验证码取票入园取票时间:09:30~21:30取票地址:温泉前台补充说明:戏雪乐园开园情况咨询400-1680001,截止时间视天气而定。费用包含:揽翠湖(天沐)温泉度假村温泉儿童票1张,温泉包含几十个温泉泡池、休息厅、电影院、休闲娱乐区。揽翠湖戏雪乐园单人票1张,包含雪板、雪鞋、雪仗、雪圈、雪地转转不限时畅玩。费用不含:保险,须现场购买10元保险。预订生效时间:最晚需在【出行当天21:00】前购买,预订成功后可立即使用
优待政策:免票人群:儿童身高1.2米(不含)以下免费。优惠人群:儿童身高1.2(含)-1.5(不含)米购儿童票。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以景区当天披露为准。
当前门票支持使用优惠券,点击门票名称查看全部可使用的优惠券和详细使用规则
盛京银行自驾游、周边游两人同行,一人减免
2人同行1人免单
领券成功后可以在“”中查看拥有的优惠券
门票类型:
提前预订时间:
当天21点前
退改规则:该产品支持随时退。如需取消,请登录途牛账户申请取消,经核实未使用,可免费取消。如需改期,请申请取消后重新预订。使用方法:凭数字验证码取票入园取票时间:10:00~21:00取票地址:温泉前台费用包含:揽翠湖(天沐)温泉度假村套票(成人温泉门票+鱼疗/射箭/盐浴三选一),温泉包含几十个温泉泡池、休息厅、电影院、休闲娱乐区。鱼疗9:00-21:00;盐浴11:00-21:00;射箭9:30开始,视天气情况而定,天黑或者阴雨天不可使用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以景区当日实际情况为准预订生效时间:最晚需在【出行当天21:00】前购买,预订成功【2小时】后方可使用
优待政策:免票人群:儿童身高1.2米(不含)以下免费。优惠人群:儿童身高1.2(含)-1.5(不含)米购儿童票。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以景区当天披露为准。
当前门票支持使用优惠券,点击门票名称查看全部可使用的优惠券和详细使用规则
盛京银行自驾游、周边游两人同行,一人减免
2人同行1人免单
领券成功后可以在“”中查看拥有的优惠券
门票类型:
提前预订时间:
当天21点前
退改规则:该产品支持随时退。如需取消,请登录途牛账户申请取消,经核实未使用,可免费取消。如需改期,请申请取消后重新预订。使用方法:凭数字验证码取票入园取票时间:09:30~21:30取票地址:温泉前台补充说明:戏雪乐园开园情况咨询400-1680001,截止时间视天气而定。费用包含:揽翠湖(天沐)温泉度假村温泉成人票1张,温泉包含几十个温泉泡池、休息厅、电影院、休闲娱乐区。揽翠湖戏雪乐园单人票1张,包含雪板、雪鞋、雪仗、雪圈、雪地转转不限时畅玩。费用不含:保险,须现场购买10元保险。预订生效时间:最晚需在【出行当天21:00】前购买,预订成功后可立即使用
优待政策:免票人群:儿童身高1.2米(不含)以下免费。优惠人群:儿童身高1.2(含)-1.5(不含)米购儿童票。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以景区当天披露为准。
当前门票支持使用优惠券,点击门票名称查看全部可使用的优惠券和详细使用规则
盛京银行自驾游、周边游两人同行,一人减免
2人同行1人免单
领券成功后可以在“”中查看拥有的优惠券
门票类型:
提前预订时间:
当天21点前
退改规则:该产品支持随时退。如需取消,请登录途牛账户申请取消,经核实未使用,可免费取消。如需改期,请申请取消后重新预订。使用方法:凭数字验证码直接验证入园入园时间:10:00~21:00(温泉);11:30~13:30(午餐)费用包含:揽翠湖(天沐)温泉度假村温泉成人票一张+温泉二楼自助午餐,限周六、日使用(法定节假日不可用),温泉包含几十个温泉泡池、休息厅、电影院、休闲娱乐区。预订生效时间:最晚需在【出行当天21:00】前购买,预订成功后可立即使用
优待政策:免票人群:儿童身高1.2米(不含)以下免费。优惠人群:儿童身高1.2(含)-1.5(不含)米购儿童票。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以景区当天披露为准。
当前门票支持使用优惠券,点击门票名称查看全部可使用的优惠券和详细使用规则
盛京银行自驾游、周边游两人同行,一人减免
2人同行1人免单
领券成功后可以在“”中查看拥有的优惠券
门票类型:
提前预订时间:
当天21点前
退改规则:该产品支持随时退。如需取消,请登录途牛账户申请取消,经核实未使用,可免费取消。如需改期,请申请取消后重新预订。使用方法:凭数字验证码直接验证入园入园时间:10:00~21:00;11:30~13:30(午餐);17:30~20:30(晚餐)补充说明:湖畔自助餐在客房楼一楼,不在温泉楼,餐饮开放具体时间以店内为准,到店请与前台工作人员核实确定费用包含:揽翠湖(天沐)温泉度假村温泉成人票一张+湖畔自助餐午餐或晚餐2选1,限周一至周五使用,(法定节假日不可用)温泉包含几十个温泉泡池、休息厅、电影院、休闲娱乐区。预订生效时间:最晚需在【出行当天21:00】前购买,预订成功后可立即使用
优待政策:免票人群:儿童身高1.2米(不含)以下免费。优惠人群:儿童身高1.2(含)-1.5(不含)米购儿童票。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以景区当天披露为准。
当前门票支持使用优惠券,点击门票名称查看全部可使用的优惠券和详细使用规则
盛京银行自驾游、周边游两人同行,一人减免
2人同行1人免单
领券成功后可以在“”中查看拥有的优惠券
门票类型:
提前预订时间:
当天21点前
退改规则:该产品支持随时退。如需取消,请登录途牛账户申请取消,经核实未使用,可免费取消。如需改期,请申请取消后重新预订。使用方法:凭数字验证码直接验证入园入园时间:10:00~21:00(温泉);11:30~13:30(午餐);17:30~20:30(晚餐)补充说明:湖畔自助餐在客房楼一楼,不在温泉楼,餐饮开放具体时间以店内为准,到店请与前台工作人员核实确定费用包含:揽翠湖(天沐)温泉度假村温泉成人票一张+湖畔自助餐午餐或晚餐2选1,限周六、日使用(法定节假日不可用),温泉包含几十个温泉泡池、休息厅、电影院、休闲娱乐区。预订生效时间:最晚需在【出行当天21:00】前购买,预订成功后可立即使用
优待政策:免票人群:儿童身高1.2米(不含)以下免费。优惠人群:儿童身高1.2(含)-1.5(不含)米购儿童票。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以景区当天披露为准。
当前门票支持使用优惠券,点击门票名称查看全部可使用的优惠券和详细使用规则
盛京银行自驾游、周边游两人同行,一人减免
2人同行1人免单
领券成功后可以在“”中查看拥有的优惠券
门票类型:
提前预订时间:
当天21点前
退改规则:该产品支持随时退。如需取消,请登录途牛账户申请取消,经核实未使用,可免费取消。如需改期,请申请取消后重新预订。使用方法:凭数字验证码取票入园取票时间:10:00~21:00取票地址:温泉前台费用包含:2大一小家庭票。温泉包含几十个温泉泡池、休息厅、电影院、休闲娱乐区。预订生效时间:最晚需在【出行当天21:00】前购买,预订成功后可立即使用适用人群:2位成人+一位1.2m(含)-1.5m(不含)儿童。
优待政策:免票人群:儿童身高1.2米(不含)以下免费。优惠人群:儿童身高1.2(含)-1.5(不含)米购儿童票。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以景区当天披露为准。
揽翠湖天沐温泉度假村度假村以中国简约现代徽派建筑风格为特色,装修精致考究,风景秀丽,环境迷人,与国家5A级景区沂山国家森林公园相伴,是集温泉养生、商务会议、休闲娱乐、特色美食于一体的国内一流休闲养生度假胜地。揽翠湖天沐温泉度假村揽翠湖(天沐)温泉度假村温泉水来自地下1700多米的天然温泉,日出水量达800-1000吨,水温常年保持在50度左右,水中富含4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水质细腻,晶莹剔透,对皮肤、心血管、消化、泌尿等系统有显著疗效。揽翠湖天沐温泉度假村度假村目前已建成大型室内温泉馆及30000平方米露天温泉区,包括温泉鱼疗、草本养生、美容养颜、情侣沐浴区等各具特色的温泉汤池50多个,可同时接待顾客500多人,日最大接待量为3000余人。度假村每个温泉池都采用目前最为流行的“不间断注水和自然流失”的水流循环设计,每天按序排水清池、消毒,始终保持泉水的水质和卫生。温泉区另设有贵宾休息区、汗蒸房、健身房、按摩房、足浴、棋牌、SPA等项目,供宾客沐浴后在此低饮浅啜
临朐揽翠湖(天沐)温泉
发布时间:
第一次在各种旅游网中选择了途牛,去的过程中很忐忑,不知道是不是值得!这次出游总体来说很满意!就是红眼班有点坑爹,春秋航空飞机太小了,回来的时候记得加点钱升级下位置,还不错。这个行程安排还是很满意的,地陪导游很热心,很多问题都能帮我们合理解决这次旅途让我很愉悦~~~
购票夹(0)▼
很抱歉,最多添加12个产品
扫描下载途牛APP
最新预订:
6分钟前用户***363177预订台北往返深度畅游宝岛,含一晚台北万事达或捷丝旅酒店,出行超便捷&&&&
13分钟前用户***686673预订1晚香港迪士尼乐园主题酒店 3晚市区热卖酒店&&&&
23分钟前用户***031127预订台北往返深度畅游宝岛,含一晚台北万事达或捷丝旅酒店,出行超便捷&&&&
1小时前用户***605516预订无锡-香港 自由行&&&&
1小时前用户***258381预订[春节]华东甄选,无敌180度海景连住,蜈支洲VIP通道免排队,纯玩0购物,五星天通/红树林等升级可选,10万人的选择&&&&
1小时前用户***预订上海-普吉 自由行&&&&
1小时前用户***201609预订[圣诞]机票加酒店套餐(天堂花园、杜鹃花、阿兰达、金凤凰、索菲亚)享保险,部分团期可升级皇冠丽晶或丽晶集团酒店&&&&
1小时前用户***633721预订新加坡市自由行&&&&
2小时前用户***253795预订热销TOP,好评如潮,两江交汇地,探寻巴渝文化,感受红色印记,热销酒店集结,吃香的喝辣的,出发吧我们&&&&
2小时前用户***519010预订[春节]保证入住华美达,蓝梦贝妮双出海,阿勇河漂流,南洋花香美体SPA,1天自由活动,田园下午茶,五星航空鹰航&&&&临朐紫珊 寻找昌乐13年前的你_昌乐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04,583贴子:
临朐紫珊 寻找昌乐13年前的你收藏
临朐紫珊,寻找13年前的你。不知道叫什么名字,记得身高很高,只知道你当时与跆拳道有关,家中开珠宝店的,应有一个儿子,潍坊有个房子。。。只想找到你和你说谢谢。。。希望能找到你!!我QQ
猎聘网为中高端人才提供超过500万条昌乐人才网,找高薪上猎聘!48小时急速反馈,上猎聘,换更好的工作!
希望大家帮着寻找,谢了!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邓蝶儿与邓紫棋什么关系_百度知道
邓蝶儿与邓紫棋什么关系
邓蝶儿与邓紫棋什么关系
我有更好的答案
原名邓园园邓知世(Deng Tomoyo pure)又名Yvonne ,优秀创业家,中国港台华语新创作型女歌手,爱心大使,「知世就是力量」使命是用音乐给世人带来力量。、她本人也是很欣赏邓紫棋
完全两个人。。。没有关系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邓紫棋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明朝的六次移民,云南小云南,白族移民山东。
我的图书馆
明朝的六次移民,云南小云南,白族移民山东。
明朝的六次移民,云南小云南,白族移民山东。明初的六次移民&事情要追溯到元末明初。元朝末年,战争连绵不断,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到了明朝初年,我国许多地方,特别是江淮以北大部分地区呈现着民多逃亡、城廓为墟、田地荒芜的冷落、凄凉景象。山东、河南、河北受战争破坏最为严重。&&&&&到了永乐初年,情况仍未好转。战争的创伤尚未愈合,紧接着又出现了较大的天灾。永乐元年(1403年)甲午,直隶、北京、山东、河南饥。庚寅,山东蝗。丁酉,河南蝗。永乐二年八月,淫雨毁北京城5000余丈。10月,黄河决口,冲毁开封城。&面对这种社会经济异常凋敝的情况,朱元璋和朱棣意识到,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扭转,对于新生的明王朝是十分不利的。于是,明立国之初,朱元璋就决定实行“移民屯田,开垦荒地”的政策。当时,就北方来说,山西受战争破坏较小,四境安宁,而且多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特别是汾河沿岸广大地区,地沃水足,人烟尤为稠密。于是,明洪武、永乐年间,政府便大量从山西南部迁民。&从现有史料来看,明初从山西迁民共有6次,这些移民,不仅被迁送到山东、河南、河北、北京,还有的迁送到了遥远的淮河以南。至今在北京大兴、顺义等县,还有许多以山西的县名命名的村庄,如长子营、屯留营、霍州营等。&“这里就是我的老家”&山西这6次移民,都与洪洞大槐树发生过关系。据史载,明初从山西迁民,不管老百姓家在何府何州何县,都要先集中到洪洞县去。洪洞县贾村,当时有一古刹名叫广济寺。寺旁有一棵大槐树。明政府在广济寺为移民登记,“发给凭照、川资”,尔后再由此处编队迁送。老百姓在离开洪洞时,人人悲伤,个个哭泣。他们拖儿带女,扶老携幼,肩挑箩筐,手拄破棍;有的灌一桶霍泉水(洪洞县的一股泉水),有的撮一把洪洞土,有的藏几片槐树叶,三步一回头,五步一转身,状极可悯。当广济寺在视线中渐渐消失时,人们总想在最后一瞥中寻找个有纪念意义的东西,作为今后怀念故乡的标记。此时,恰好能看见耸立在广济寺旁的那株古槐。那槐树苍老挺拔,枝繁叶茂,高耸入云,在秋阳的照射下,闪着翠绿色的光亮。树上还有乌鸦窝,高筑枝头。于是,这株古槐上老鸹窝的形象便牢牢印在所有迁民们的心中。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父传子,子传孙,“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山西洪洞老鸹窝。”便一代一代流传了下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刘金抗 编撰&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祖地在何方,山西洪洞老鹳窝。&山西“洪洞”县对于中国百姓来说,可谓家喻户晓,在中原和北方更可谓妇孺皆知。一个小小的县名,何以有这么高的知名度?这大概是因为:一是洪洞随“苏三起解”的传唱而扬名。二是随明初洪洞移民而被广泛记忆。&&&&&在长江以北的地方,特别是山东、河南、江苏、河北、安徽等省的大部分老百姓都把洪洞做为祖居地,在这些地方以外的地方,也因这些省人口的外迁而也把洪洞作为寻跟问祖之地,如东北三省、台湾。洪洞大槐树对于这些地区的百姓来说,已经不是单纯对祖居地的一个记忆,而且把这种记忆演化成对故乡和祖先的怀念情节,紧紧萦绕在脑间心中,为中华民族心中留下了悲欢离合的一段记忆,常使人感慨系之。&&&&&&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晋、冀、鲁、豫、陕、甘、皖、苏、鄂、蒙等地,甚至广西、广东、海南也有部分移民,南宁市卢家翎曾说:“《卢氏族谱》载:卢伯庄、平阳府榕木社人,郡在山西省洪洞县,清弘治年间举人,任广西北流知县,落业北流民安冲头村,生三子。至今子孙已有四万余人,遍及广西、广东、海南三省七县。”从明初至现在,在各个历史时期,昔日由洪洞迁出的移民,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东北等地区。例如明末吴三桂降清后,被封平西王,他率军转战陕西、四川、云南、贵州(《清史稿·吴三桂传》),部下士卒大多是冀、豫、鲁健儿,他们大多是古槐移民后裔,多不愿附逆而散居各地。清军入关后,旗民多编入军籍,关外空虚,土地荒芜,为了恢复生产,清政府奖励由关内向关外移民,“顺治十年议准辽东招民开垦,有能招至一百名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招民数多者,每百名加一级”。(《古今图书集成·赋役考》)这项政策,一直贯彻了几十年,从古大槐树迁出的人民,有相当部分再转迁到东北地区。还有一例,在国民党退居台湾时,有相当部分移民后裔移民台湾,台湾《东方杂志》复刊第十五卷第七期载:高阳齐如山先生写道:“吾族乃于明永乐二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去的,清朝末年,有许多河北省的军官重到山西,又寻到大槐树之所在……足见中国人念旧不忘本的心情之浓厚。”陈纪滢先生也写道:“北方多少代以来,一贯证明成祖燕王扫北后,把山西省迤西居民,迁徙至中原,以洪洞县为移民转运站这件事,互相转述,至今不衰,认为这是历史上北方居民的一次空前大迁徙。”台北新店市张学亮先生给洪洞县政府来信说:“我的祖先是山西洪洞老鹳窝人,姓张。属于‘甜菜芽张’。据现今菏泽市地各志记载,我的祖先是于年间从山西省洪洞县老鹳窝东迁至山东曹州府西北45里李庄集,后又东移二里建村,是为黎阳村。”&&&&&“谁是古槐迁来人,脱鞋小趾验甲形”。河南、山东、河北、陕西、皖北、苏北等地普遍传说,凡是从洪洞迁来之民,脚小趾甲中有一裂缝,好像是两个指甲,不是古槐迁者,均无此特征,时至今日仍为复形指甲,这一问题还待民俗学者、遗传学者深入研究。据说还有有些移民是被绑押解迁出的,路上如果需要大小便,必须让领队解开绳索,故至今这些地区上厕所仍说成“解手”。&&&&&古大槐树处迁民之后裔经过几代、十几代,大都不知道被迁前是何村何地,但都知道“大槐树是故乡”,这一点至今谁也没能忘却。移民在离开大槐树时恋恋不舍,到达新的定居地点后,他们大多栽种了槐树,借以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怀念。河北省河间县申鲁村高氏在自己家门口栽了一棵槐树;保定府西关谢德先开了名叫“老槐茂”的酱菜铺。河南确山县有槐树庙村、大槐树村、槐树庄村。古槐移民更是在家庙祠堂的楹额上铭记了纪念的文字,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山东菏泽固堆袁家祠堂墙碑曾刻有洪武二年袁公正题望槐思乡诗:“昔日从戎驱鞑虏,今朝屯田太行东。洪洞分支老门第,曹州安居旧家凤。&&&&古岗植槐三五株,铭记晋中父老情。卧雪传说流千古,后昆霞蔚赛劲松。”河南焦作市刘氏祠堂匾额书:“派衍洪洞。”河南偃师县牛氏家庙大厅的楹联写着:“十八祖平阳世泽,五百年毫西名门。”河南省武陟县小东乡大淘村孙氏牌位对联:“祖洪洞支迁沁左,籍山西裔延河南。”移民们迁往各地,因一村不准两一姓,所以兄弟之间为了相互照应,有一姓分为几个姓者,至今仍有山东某地仍有“回、翟、常,一个娘”、“魏、梁、陈、一家人”、“崇、刘、顾,是一户”、“山东无二郭”等说法。山东洪洞大槐树移民山东的92个县。元末明初,山东地区人口与山西地区人口不相上下,而土地面积却比山西大多了,由于元末战乱及灾荒,再加上朱元璋北伐,“靖难之役”的两次战争,靖难之役,山东军民抵抗燕军最为顽强,山东参政铁弦数败燕军于山东境内,民众也多自发抵抗燕军,南军李景隆在德州、济南地区与燕军反复拉锯作战,燕王胜后,对这些地区的民众进行了残酷的屠杀,造成山东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所以山东地区是移民的重点地区,往山东的移民洪武、永乐朝较多。&  在《明史》、《明实录》记载的18次移民中,往山东地区的移民记载有:洪武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五年十二月两次,永乐元年八月,永乐五年五月两次,共四次大批移民。但大量的家谱、碑文及地方志记载永乐朝为多。主要迁往东昌府、济南府、兖州府、菜州府、德州府的最多。据叶涛《移民·山东人·山东民俗》调查,在鲁西南一带,大约半数以上的村庄是明代建立的。&  《滕县县志资料》记载:滕县人民政府地名办公室于1980年对全县1801个自然村作了全面的普查和考证,1983年11月东部山区8个公社划出后,滕县今存的1223个自然村地名档案材料中,通过核计其立村年代为战国以前的34个,汉代18个,隋代4上,唐代27个,宋代45个,元代45个,明代687个,清代365个,民国10个,建国后26个,无考据的4个。共1261条,其中明初立村较为集中,数量较历代为多。以现存户藏的425份族谱和碑文中,115份记载为明初迁入滕籍,225份明确记载为明洪武、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也有记载为平阳、临汾的。按:明初平阳府治临汾,辖洪洞,为同一地区)迁发来滕者,占明代迁滕立村的50%。今全县22个乡镇,经核查均有山西洪洞移民后裔之村庄,最少的1村(党山乡),最多的25村(级索镇),一般乡镇约为10个村庄左右。从今滕县自然村1223条档案中,有碑谱确证为山西洪洞籍的225条,滕县民间广传为“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种说法虽不尽然,亦有它的来历。以光绪三十三年《滕县乡土志·氏族》记载的滕县门户较大的望族十二姓,其中黄、张、王、侯、杨氏五族祖籍系山西洪洞县,黄氏族谱具体到喜鹊村,迁滕纪年系明初洪武间,即说明这一点,同时也说明洪洞迁民来滕后发展的大户族系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可观的。&  滕县史志办徐文潮同志对滕县碑、谱记载洪洞迁民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其中级索镇刘沟村《刘氏族谱》,没有记载迁滕年代;永丰乡《刘氏族谱》,明初迁;泉上村《刘氏族谱》,明朝迁;前赵庄《赵氏族谱》,洪武二年迁;彭庄《赵氏族谱》,洪武年迁;韩庄,韩氏族谱》,洪武年迁;后杨岗《杨氏族谱》,洪武年迁;北杨楼《杨氏族谱》,洪武年迁;道沟《徐氏族谱》,洪武年迁;王波《王氏家谱》,洪武二年迁;子崖《王氏家谱》洪武年迁;郝屯《王氏家谱》,洪武年间迁;董庄《王氏家谱》,洪武年间迁;千佛阁《王氏家谱》,洪武年间迁;羊二庄《满氏家谱》,明初迁;前潘楼《牛王庙碑铭》,明初迁;时庄《泰山庙碑记》,洪武年间迁;翟庄《翟氏族谱》,洪武年间迁;西宗庄《宗氏族谱》,明朝迁;前杨岗《马氏家谱》,洪武年间迁;牛集《牛氏家谱》,洪武年间迁;姚庄《周氏家谱》,洪武年间迁。望冢乡小刘庄《刘氏族谱》,明初迁;邱村《邱氏族谱》,明初迁;马村《马氏家谱》,洪武年间迁;刁村《刁氏祖碑》,明初迁;西谢庄《谢氏家谱》,洪武年间迁。姜屯镇刘楼《刘氏家谱》,洪武二年迁;侯颜庄《侯氏族谱》,洪武年间迁;孙村《孙氏族谱》,洪武年间迁;大彦《孙氏家谱》,洪武年间迁;解庄《解氏祖碑》,洪武年间迁;满园《满氏族谱》,明初迁;戚庄《戚氏族谱》,元初迁;西马场《马氏族谱》洪武二年迁。大坞镇吴楼《吴氏族谱》,洪武年间迁;战河《战氏族谱》,洪武元年迁。西岗镇东庄《王氏家谱》,清康熙年间迁;杜庄《杜氏族谱》,正统五年迁;两河岔《满氏祖墓表》,永乐年间迁;费庄《费氏家谱》,洪武年间迁;卓楼《卓氏墓表》,洪武年间迁。&  枣庄城区记载洪洞迁民的族谱统计:南石乡南石村《田氏族谱》,洪武年间迁;高楼《高氏族谱》,洪武年间迁;西石沟《陈氏族谱》,洪武二年迁;石沟管《袁氏族谱》,洪武年间迁;陶管镇石庙《石氏家谱》,洪武年间迁;袁庄《袁氏家谱》,永乐初迁;张范乡汤庄《汤氏墓碑》明末迁;朱庄《朱氏族谱》,明代迁。兴仁乡西谷山《杨氏族谱》,洪武二年迁;东谷山《张氏族谱》,洪武年间迁。山东地区建村、家谱资料的调查统计,充分说明了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东地区所占的比重是较大的,分布是较广的。&  据定陶县地名办公室调查:定陶县有村庄1050个,其中有386个村庄的居民祖先是明朝时由洪洞迁移来的,另18个是元清时期由洪洞县迁来的,最多是明洪武时来陶241户,当时移民每户一般为一至三人,个别有四至五人,按此推测明朝时从洪洞县移民来定陶县约396户计800余人。其情况如下:元朝末期14户,明朝洪武时期241户,其中洪武初年为130户,明朝建文年间2户,明朝永乐年间100户,明朝洪熙年间1户,明朝宣德年间4户,明朝正统年间2户,明朝景泰年间7户,明朝成化年间11户,明朝弘治年间3户,明朝正德年间1户,明朝嘉靖年间3户,明朝万历年间9户,明朝崇祯年间9户,共有移民398户,800余人。曹县地名办郝秀玉同志《明初晋民东迁与曹县移民建村考》中说:“据地名普查资料统计,曹县共有自然村2776个,系明代移民建村者竟达1606个,占总数的57.9%;现行的31个乡镇驻地,明代移民建村的即有18个,占乡镇总数的57%;资料同时表明,移民时期在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移民大多来自山西洪洞。”&  据《郓城县地名志》统计:郓城县共有自然村1388个,其中明朝建村966个,有279个直接迁自山西洪洞县。据潘永修先生调查:郓城县有杨氏、高氏、魏氏、侯氏、宁氏、徐氏、司氏、王氏、刘氏、郁氏、何氏、张氏家乘均记载是山西洪洞移民,有不少写的非常具体,侯集李庄迁自洪洞县双龙街,贾楼迁自东门里,黄堆集的文桥集迁自洪洞县双狮子胡同,梳洗楼的牛庄迁自洪洞大椿树胡同;有的把洪洞县的村庄名字也带来,如陈坡的康庄迁自洪洞县北六里老康庄,张集的蔺屯迁自洪洞县蔺村,侯集的秦集迁自洪洞县城南秦家堡,苏阁的杨庄迁自洪洞县城北杨六庄,侯集的枣杭迁自洪洞县枣园村。还有的提到洪洞县的广胜集、老关沟、魏石沟、舌关村、大柳庄、霍山、玄帝庙等。嘉祥县地名办公室调查,全县70%的自然村均为明洪武、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的。&  民国版《重修莒志·氏族》载:洪洞马氏,明洪武迁至弧山庄;洪洞县潦洼村高氏,明洪武迁至石岭子;洪洞县孝义村郝氏,元末迁至城西粟园;洪洞县万氏,明初迁至万象山;洪洞县赵氏明初迁至山东益都县,永乐间迁莒北门;洪洞县赵氏,明洪武初迁至棋山乡赵家庄子;洪洞县徐氏,洪武二年迁至棋山乡水沟;山西段氏,洪武初迁至棋山威服村;洪洞县孙氏,迁至棋山乡褚家坡;洪洞县韩氏迁至棋山乡长宁村;洪洞县林氏,迁至棋山乡大林茂;洪洞县潦洼村高氏,洪武迁至招贤乡高家桥;山西省祁县,明迁至徙阿庄。这些姓氏除家谱传说外其中孙氏1958年尚存有当时迁民执照,惜无保存下来。巨野县扶集村让德成函告其让氏为洪洞移民。这些对山东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村庄户数的抽样调查统计,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东的所居村占到一半以上。&  着名作家李存葆采风调查说:“在中国两千多个县份中,知名度最高的恐要数山西洪洞了。……我乃山东五莲人氏。儿时,却不知有五莲而先知洪洞。……年长后,我曾多次问父亲老家究竟在哪里,父亲总是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老家就在洪洞县的老槐树下,是洪武年间迁来的。投锄从军后,烹文煮字的生涯使我有了遍游鲁豫燕赵的机会。不论是在宋江的家乡郓城、墨子的故里腾州,还是在沂蒙大山皱褶里的小村落、中原腹地里的开封府,谈及先祖何处,不管耄耋老叟、垂髫年少,还是田夫村姑、文人雅士,大都说他们的先祖也在洪洞。前些年,我浏览过不少鲁北豫东农村的族谱、碑文、墓铭,大多记载其先祖是明初从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李存葆《祖槐》摘自《中篇小说选刊》1999年第六期)&  由以上地名办调查及家乘资料可以看到,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最初主要分布在鲁西北一带,这主要乃元末明初山东的战乱和黄河泛滥都在鲁西北、鲁西南地区,但经过明初的再迁移,就分布到山东的大部分地区了。据笔者对山东地区的家谱、碑文、地方志和收集的信函资料不完全统计,山东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有92个县(市):济南、历城、章丘、长清、青岛、胶南、胶县、即墨、淄博、枣庄、滕县、德州、宁津、商河、济阳、禹城、夏津、陵县、齐河、武城、广饶、滨县、垦利、阳信、沾化、利津、孽兴、惠民、潍坊、潍县、诸城、郯城、安丘、临朐、寿光、高密、益都、烟台、牟平、文登、莱阳、栖霞,掖县、荣城、菜西、招远、黄县、临沂、沂水、日照、平邑、沂源、沂南、莒县、莒南、费县、泰安、新太,莱芫、新汶、肥城、平阴、宁阳、东平、济宁、兖州、鱼台、嘉祥、汶上、曲阜、邹县、菏泽、郓城、巨野、单县、曹县、鄄城、梁山、定陶、东明、聊城、东阿、临清、莘县、金乡、微山、阳谷、冠县、高唐、邹平、无棣、威海、蓬莱。&山东小云南,云南移民。山东从云南移民的说法。有关“小云南”移民的文章&&&&1986年,一个东北汉子风尘仆仆来到山东蓬莱县县志办公室。他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追寻“闯关东”的山东人记忆中的老家——“小云南”。他叫胡忠奎,头上的官衔是辽宁省鞍山市铁西区史志办公室主任。&&&&&&他的老家是辽宁省辽阳县木家乡新台子村。这只是他的第二故乡,他的祖籍在山东,至于是山东哪个县哪个乡,已经失传多年,难以确指了。但是,家族的长辈模糊地记忆着,山东老家在“小云南”。&&&&&&到了蓬莱,他发现:当地人也盛传他们是从“小云南”迁来的……①&&&&&&那么,东北人寻找的山东老家“小云南”究竟在何处?“小云南”移民的传说广泛流行于胶东半岛。这个传说又与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纠缠在一起。实际上,所谓的“小云南”移民是明朝初年从云南或越南迁入山东的。一、“小云南”:东北人寻找的山东老家&&&&&&1.胶东半岛:“小云南”移民区&&&&&&在族谱、墓碑、方志及口承史料中,很多“闯关东”的山东人把祖籍追溯至“小云南”。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南甸镇马城子村《 张氏谱册?序 》云:吾张氏当闻之先祖,本贯在小云南,住址无可详考。兄弟四人,盖因洪武年间荒岁频仍,流寇侵摄,天人交迫,存济维难,不得已宗长常山、宗次双山、宗三三山、宗四单山兄弟四人,同心往山东路过长江,失去单山无所寻找。三人至山东登洲(州)府蓬莱县城内七甲八社九兰乡住。清朝受天命,子惠万民,受田人册。我支系三山支是也,后随汉军正红旗,在礼亲王府充当第一佐领(即一云沙尔太牛录)。后升充当拨什库(京牛录)。①&&&&&&“小云南”或作“山东小云南”。如辽宁本溪《 屈氏家谱 》说他们祖籍“山东小云南”,顺治八年(1651年)迁居本溪②。辽宁岫岩《 王氏谱书 》说他们祖籍“山东小云南大榆树村”,顺治八年迁居岫岩③。而辽宁本溪《 贺氏家谱 》则说,他们祖籍“小云南登州府莱阳县”④,如此说来,登州只是“小云南”的一个府而已。“小云南”又作“云南”。如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 黄氏族谱 》记载:&&&&&&祖籍云南,复姓白王甫氏,名璜。因事将名改为姓,称“黄氏”。以后迁居山东莱州潍县。顺治年间拨民到兴京,入汉军正黄旗。⑤&&&&&&辽宁辽阳县《 高氏宗亲谱册 》也说他们是从云南迁山东,再迁辽宁:始祖原居云南,耕读为业。崇祯十五年,云南战乱不止,乃迁居山东省登州府蓬莱县高家庄。顺治年间,高氏不堪忍受豪强掠夺,二世祖率祖侄,越海到盛京。一支高文捷、高文增率子居住辽阳高家岭等地方;一支高文显率子居住在海城高湛屯等地方。①&&&&&&“小云南”或“云南”移民的传说在辽宁南部最盛,越此而北,至吉林、黑龙江逐渐减少。他们大多是早期“闯关东”的那些山东人的后裔,在他们的族谱及口承史料中,往往把“闯关东”的时间定为顺治八年(1651年)。检索文献典籍,我们发现这个年份有特殊意义。是年,清廷发布招垦令:&&&&&&八年,令民愿出关垦地者,山海道造册报部,分地居住。②&&&&&&人们口耳相传,“闯关东”是从顺治八年开始的。辽宁辽阳人、我国东北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金毓黻先生说:&&&&&&吾乡故老相传有顺治八年移民之说,谓吾汉军旗人诸族悉自关内移来,《通志》所记,即此说之本也。③&&&&&&这个年份对“闯关东”之人来说,最为刻骨铭心。那些若干年以后才走进这片白山黑水者,传至三五代以后,出关年月模糊不清,也往往追溯至顺治八年。于是乎,在族谱及口承史料中,我们屡见“顺治八年”这个“闯关东”的年份。如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下马塘镇《 张氏族谱引 》记载:&&&&&&祖籍山东登州府莱阳县。一世祖张成功仍居山东故土,二世祖张有才于清顺治八年奉诏拨民,投奔辽宁,迁至本溪县分水岭居住,投旗入籍。④&&&&&&辽宁辽阳市《王氏宗族谱书》记载:&&&&&&王氏原籍山东省青州诸城县大王庄,系民籍,于清朝顺治八年始祖王秉忠迁至辽宁省海城县白云寨,康熙年间迁居辽阳南亮甲山落户,入汉军正白旗第三佐领喜纯牛录为丁。⑤&&&&&&辽宁大学历史系李林教授长期致力于满族宗谱的收集、整理与研究,他的《 满族宗谱研究 》一书收集了170个满族宗谱①,其中62个宗谱是“闯关东”的山东人;在62个“闯关东”的山东人宗谱中,顺治八年“闯关东”者达23个。这些顺治八年“闯关东”的山东人,主要分布在今辽宁的本溪、辽阳、岫岩、北镇一带。&&&&&&来自“小云南”的山东移民还有一个地缘特征:他们大多是从胶东半岛——他们俗称的“海南”——走出来的。&&&&&&因此,他们记忆中的“小云南”在胶东半岛一带。至于具体在什么地方,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说为山东蓬莱,或云乃明清时期的登州府。&&&&&&然而,胶东半岛一带的民人也大多传说他们是从“小云南”或“云南”迁来的。&&&&&&山东省地名办公室根据各市县地名普查成果,编辑出版了《山东省地名志》行政区划、居民地卷②。从该书中,我们检索出101个村落、55姓来自“小云南”。&&&&&&表4&&“小云南”移民村落表&&&&&&在族谱、墓碑、方志及口承史料中,山东省“小云南”移民村落远远多于《山东省地名志》中收录的数量。&&&&&&兹举山东省胶州市为例。&&&&&&胶州市原名胶县。1984年,胶县地名委员会编辑了《山东省胶县地名志》一书,收录地名2088条,其中自然村落名称803个。803个自然村绝大多数始建于明代,而且大多由移民建立。这说明该地区在明代特别是明初有一场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其中,“小云南”移民村落183个,占总数的22.8%。 “小云南”移民“闯关东”,把“小云南”移民的传说也带了过去。根据族谱、墓碑、方志及口承史料,“小云南”移民在山东生活的时间大致与明朝相始终——明初迁入山东,清初“闯关东”。他们在山东期间有具体的居住地,但是那个“第二故乡”逐渐从他们的记忆中淡出,而“小云南”却自始至终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时间一长,数典忘祖,把“小云南”视为山东某个地方了。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屈氏家谱》记载:&&&&&&屈氏系山东小云南人,顺治八年由小云南迁至草河城落户,入盛京镶蓝旗。①&&&&&&但是,查遍山东地名,他们又找不到“小云南”这个地方。&&&&&&在胶东半岛一带,部分村民说他们的祖先来自“云南”。&&&&&&最早记载“云南”移民的文献,是民国二十四年版《莱阳县志》。该志卷末《 附记?杂述 》云:“居民传说其先世率于明洪武二年迁自云南。”民国二十五年《 牟平县志 》卷十《 杂志 》亦云:“本县户籍,多称系明初迁民时,自云南迁来者。”&山东何以会有云南移民?&&&&&&民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山东一带发生特大水灾。这场洪水究竟有多大?两目山是个见证。两目山在今山东平度北部,海拔二三百米。这山原叫“两没山”,在那场洪水中,该山一天被淹没了两次,故名。滔滔洪水过后,满目荒凉,官府从云南强徙大批百姓来开荒。他们被反绑着双手,走啊,走啊,整整走了三年,才来到山东。他们及其后裔走路喜欢背抄手,便是双手被反绑了三载,日久成习。&&&&&&迄今为止,栖息在胶莱平原上的民人寿终正寝,家人还要举行一种送魂回云南老家的仪式,名曰“送盘缠”。其仪是:死后第二天黄昏,子女拖着“哭丧棍”,亲朋抬着纸扎的一辆车、一匹马、一个童子,携带着大量纸钱,一路哭着来到村东的“土地庙”前,长子(或长孙)拿一根高粱秸,顶端夹一张纸钱,手握另一端绕“土地庙”拖着走,谓之“拖魂”。待觉得高粱秸沉重时,便是拖着“魂”了,把高粱秸(即“魂”)背在身上,放在一把椅子上,椅子前面有一张供桌,上面摆着祭品——这是请“魂”用餐,好上路。一会儿,估计“魂”用完餐了,就把它请上纸扎的车,驾好马,那童子便是车夫。家人训诫童子:“吃饭别离车中间,宿店别等黑了天”云云。然后,把车、马、童子烧掉,并焚烧大量的纸钱——这是送给“魂”的盘缠。火光中,长子站在凳子上顿脚哭喊:“爹,爹(母死喊‘娘’),放光大路向西南,千慎万慎苦处花钱!”连喊三遍,谓之“指路”——指明回云南老家之路也①。&&&&&&但是,宣称来自“云南”的移民仅是少数,绝大多数称老家在“小云南”。&&&&&&那么,“云南”与“小云南”又有什么区别?长期致力于满族宗谱研究的李林先生认为“小云南”与“云南”是两个地方:&&&&&&由山东迁居关外的汉人,在籍贯上有两种,一种是山东小云南,一种是原籍云南,又迁到山东。小云南究竟在何处? 岫岩《王氏谱书》记载:顺治八年(1651年)始祖王明政率四子,从山东小云南大榆树前来奉天城北康家屯定居。由此来判断,所谓的“小云南”乃泛指山东登州、青州一带的地方,并非现在云南省地方。①&&&&&&实际上,在山东一带,“小云南”与“云南”皆指云南省。2.洪洞大槐树:口述史中的老家&&&&&&与“小云南”移民传说局限于胶东半岛一隅相比,“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的范围就大得多了,广泛流传在黄淮一带,尤以河北、河南、山东最甚。&&&&&&那棵大槐树巍然挺立在今山西洪洞县城北约一公里处,滔滔汾河的东岸,相传始植于汉代,故名“汉槐”。唐太宗李世民坐天下第三年上,在距大槐树不远处修建了一所广济寺,殿宇巍峨,僧人济济,香火很盛。有一种鸟,名叫“鹳”,形似鹤亦像鹭,觅食鱼蚌,夜栖河边树。大槐树遂成为汾河滩上鹳鸟的天然良居,纷纷抢占树杈,构巢垒窝。&&&&&&洪洞大槐树怎会成为老家?&&&&&&请教乡老,他们就会给你讲一个“胡大海复仇”的故事:&&&&&&且说元朝末年的一天,河南地区来了一个乞丐,身材高大,衣衫不整,右手拄着一根打狗棍,左胳膊挎着一个讨饭的篮子,挨门乞讨。人们看他这般壮实,不去干活谋生,却要讨饭糊口,辱骂他一通,轰了出去。乞丐饥饿难忍,又遭羞辱,暗自发誓:有朝一日定要报此奇耻大辱!&&&&&&&&这个落魄的乞丐便是胡大海。&&&&&&不久,红巾军揭竿而起,树起反元大旗。胡大海投靠到朱元璋麾下,当兵吃粮。他臂力过人,打仗勇猛,积功升到大将军。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设宴大赏功臣,各位开国元勋都领了赏,谢了恩,一个个退朝。唯那胡大海特别,不论皇上赏赐什么,都摇头不语。朱元璋觉得奇怪,问他想要什么,胡大海就把他从前在河南的遭遇说了,乞请皇上开恩,允他去报仇雪恨,别的赏赐都不要了。朱元璋犯难了,准他吧,他没准儿会把河南人杀光;欲待不允,他是开国元勋,面子上又过不去,踌躇再三,最后说:“这样吧,朕允了你,但只准一箭之地。”吩咐侍卫给他御箭一支,胡大海接了,谢恩退下。&&&&&&报仇心切的胡大海带着手下人马,杀气腾腾直奔河南而去。&&&&&&刚到河南地界,恰逢一行大雁飞来,胡大海大喜,拉开雕弓似满月,飞箭离弦如流星,正中最后一只雁的后尾,那只中箭的雁折头向北飞去,胡大海麾兵一路杀去,只杀得天昏地暗,尸积如山。那只受伤的大雁带着箭飞过河南,又飞向山东,胡大海也一路杀到山东。&&&&&&待朱元璋知道事情真相,一切都晚了。河南、山东一带,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朱元璋只得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一批又一批人。&&&& 胡大海确有其人,他的传记就在《明史》卷一三三。但是,这个传说却是乡老们的口头创作,不曾真有那么回事。从他的画像来看,长得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但《明史?胡大海传》说胡大海勇武过人,却又是一位仁义之人,常对人讲,他是一介武夫,不懂得书本上的大道理,只知道三件事而已:不乱杀人,不抢掠妇女,不烧房屋。不知为何,到了乡老那儿,竟成了了个睚眦必报的屠夫。&&&&&&&那么,历史的真相又如何?&&&&&&事情得从元朝末年说起。&&&&&&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这曲《 醉太平小令 》说的是元末官逼民反。最后,游方僧出身的“红军大帅”朱元璋逐灭群雄,南面称帝,建立了大明皇朝。大明接过来的是一个饱受兵燹之害的破烂摊子,黄淮一带破坏尤烈,赤地千里。为恢复发展生产计,朱元璋君臣决定从山西移民黄淮一带。朱元璋派钦差去广济寺设局驻足,张榜文,贴告示,晓谕移民集中于大槐树下登记造册,发给“川资”(路费)、“凭照”(通行证),督促他们上路。&&&&&&动身一般是在秋收后。飒飒秋风之中,树叶凋落,一个个老鹳窝更加醒目。一批批男女老幼被反绑着双手,在官兵的押解下上路了。故土难舍,忍不住频频回首。路远了,村舍看不见了,映入眼帘的唯有那棵巍峨的大槐树和错落其上的老鹳窝。于是,这大槐树和老鹳窝便成为故乡的标志了。需要大小便,就冲着押解的兵卒喊一嗓子:“解开手,俺要撒尿。”时间一长,懒得多费口舌,只喊一声:“解手。”从此,大小便又多了一个代名词。&&&&&&民间传说,从洪洞大槐树来的移民有两个特征:“走起路来背抄手,小拇趾甲是两个。”背抄手走路,那是因为两手被成年累月反绑,遂成习惯。小拇趾是两个,说的是脚的小拇趾甲盖儿上有一道竖纹,乍一看像是两个趾甲。“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唯洪洞移民有此特征。何以如此?传说官兵怕移民路上逃跑,就让他们脱掉鞋子,在每人的小拇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云云。在很长一个时期,“洪洞大槐树”移民只是一个民间话题,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注意。清朝末年,有个叫景大启的为官曹州,当地士民听说他是洪洞人,像远嫁的女儿见了娘家人一般,格外亲热,有些人还翻出族谱给他看,说祖上本也是洪洞人。景大启很受感动,就和另一个在山东做官的洪洞人刘子林相商,募资修复古大槐树遗址。此议得到了若干洪洞人的支持。于是,在大槐树旁建起了碑亭,还有牌坊。景大启等人还编辑了一本《 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志 》。但是,“洪洞大槐树”移民仍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例如,1957年,哥伦比亚大学史学博士何炳棣完成《 年中国人口研究 》一书,此书被誉为“海外汉学研究的经典之作”,迄今仍备受中国学者推崇。何先生此书单列一章论述明清时期省际人口的迁徙,对“洪洞大槐树”移民却一笔带过①。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海内外“寻根热”的出现,“洪洞大槐树”移民才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关于山东“洪洞大槐树”移民,明朝文献中有明确的记载。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户部郎中刘九皋建议移民屯垦,朱元璋采纳了刘九皋的这一建议,明廷立即着手对山西平民实施了一次向外移民行动,临清是这次移民的目的地之一②。 临清,辖丘县、馆陶两县,隶属东昌府。实际上,明政府划定的山东移民区不只是临清一州,而是整个东昌府。洪武二十二年 (1389年)八月,后军都督朱荣的奏章就讲到了这一点③。今山东聊城市之临清、高唐、东昌、茌平、东阿、莘县、冠县及德州市之平原一带“洪洞大槐树”移民村落分布非常密集,印证了文献记载。&&&&&&文献记载的“洪洞大槐树”移民共计18次,自洪武六年(1373年)起,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止④,迁民总数约六七十万人⑤。文献明确记载的山东“洪洞大槐树”移民仅两次,即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采纳了刘九皋建议,迁民于临清等地;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十一月至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十二月,朱元璋命后军都督佥事李恪招募山西贫民迁往临清、东昌一带。不过,从其他一些史料来分析,“洪洞大槐树”移民不止这两次。如洪武三十年(1397年)五月户部尚书郁新在奏折中就提到有一批移民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迁入高唐一带⑥。明朝官方文献中提到兖州府也为“洪洞大槐树”移民区。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关于移民的诏令就提到兖州⑦。今“洪洞大槐树”移民村落分布较密集的主要是菏泽市,即明代兖州府西部地区。&&&&&&文献中载明的山东“洪洞大槐树”移民地点只有东昌府和兖州府。&&&&&&山东移民有相当一部分传说来自河北枣强。从当代村落调查来看,枣强移民分布较密集的地区是今历城区、章丘市、商河县、高青县、垦利县、利津县、广饶县、博兴县、沾化县、邹平县、惠民县、寿光市、安丘市、莱城区等地,即明朝济南府北部地区,以及青州府北部地区。河北枣强一带也是元末明初战乱破坏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当地百姓不可能大量外迁,枣强应是洪洞移民的一个中转站。枣强东南即为山东德州,德州是南北交通要冲,有“九达通衢”、“京津门户”之称。洪洞移民进入济南府、青州府北部地区,走枣强—德州一线比较方便。一些枣强移民的家谱、族谱说他们本是洪洞人,经枣强迁来,如垦利县耿家镇耿家村耿氏先祖耿事修于洪武二年(1369年)自洪洞迁枣强,同年再迁垦利县耿家镇耿家村。青州市五里镇井唐村《吴氏宗谱》说他们的先祖吴氏三兄弟是从冀州府枣强县马安场迁来的,而吴氏又传说他们实际上是洪洞人,先从洪洞迁枣强,又从枣强迁来山东①。&&&&&&“小云南”移民说他们也有独特的体貌特征:“走起路来背抄手,小拇趾甲是两个。”这两个特征与“洪洞大槐树”移民完全相同。云南移民迁入山东的时间,也与“洪洞大槐树”移民相同。在云南移民中,有的把故乡指为“大槐树”。关于“洪洞大槐树”移民,《明实录》等文献有明确的记载,而明代文献没有云南向山东移民的记载。于是,有人说此“云南”非那个因在云岭(一称大雪山)以南而得名的云南,而是云中或云州之南。民国二十四年版《莱阳县志》卷末《 附记?杂述 》:阴山之南、恒山之北,曰郡曰州曰府曰路,自昔即以云称,则云中、云州之南,或云冈、云阳、云泉之南,其土人必有以云南称者。自金元以来,用夷变夏,屡经兵祸,民之死以锋镝 或掳掠流徙者,当不知凡几。用是移民来此,其先至者领地开垦,谓之占山户;后至者购熟地耕种,谓之买山;其土著遗民幸免兵匪驱掠者,谓之漏户。而迁者不忘旧居,故传称云南,又以非云南省,故别之为小云南,亦犹东府人侨居关外,概呼登莱为海南耳。&& 民国二十五年《 牟平县志 》卷十《 杂志 》评论《 莱阳县志 》之说云:&&&&&&说虽无据而近理。但本县间有能举其自云南某县某地来者,未必尽系传闻之误,或有其事而史未及载,或人民自动迁徙,亦未可知,阕之,以俟来者。&&&&&&或云“云南”乃“豫南”、“汝南”之讹,这一批人来自河南南部①。&&&&&&有人从“小云南”入手来寻找答案。历史上的“小云南”一般指今云南省祥云县。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在今云南祥云县设云南县。1914年,因云南县与云南省名相重,改云南县为祥云县,民间俗称祥云县为“小云南”。有人认为云南移民来自祥云县②。&&&&&& 但是,迄今为止,仍有人认为“小云南”在山东。如潭雨明先生经过一番考证后说:&&&&&&“小云南”不在山西,也不在云南。“小云南”在山东,其具体地点即指今青岛市和即墨市的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心治所即今即墨市鳌山卫。③&&&&&&“闯关东”的山东人梦牵魂绕的“小云南”究竟在何处?&&&&&&3.乌撒卫:“小云南”移民迁出地&&&&&&在地名普查中,我们发现部分云南移民有具体的迁出地。如即墨金口镇南阡村万姓、古阡村金姓,段村镇段村刘姓,白庙乡院上村孙姓,店集镇垒里村邢姓,旺疃村迟姓;胶南王台镇王台村庄、李、殷三姓,隐珠乡李家洼子村李姓,皆来自乌沙卫。即墨营上镇辛戈庄村张姓;潍坊坊子坊城街道办事处前宁家沟村刘姓,埠头镇张家柳沟村张姓,皆来自乌撒卫;青岛即墨河北镇杨头村高姓来自无沙卫;东营牛庄镇解家来自乌河卫。《明太祖实录》卷一四一记载,洪武十五年(1382年)春正月,在云南分设14卫,乌撒卫为其中之一。洪武十六年,乌撒卫改隶贵州都指挥使司。“乌沙卫”、“乌河卫”乃乌撒卫之误。&&&&&&卫为明朝军队最高建制单位,《 明史?兵志二 》:“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 卫所士兵属于屯戍性质:沿海设立卫所,防御至严。守土者皆世袭勋旧军户子姓,各于附近州县荒徼之地,令其圈占屯田养马,世世捍御,所谓腹内之兵也。是以州县俱有大界,而卫独无。①每军种田五十亩为一分,或七十亩,或三十亩、二十亩不等。军士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又有二八、四六、九一、中半等例,皆以田土肥瘠、地方冲缓为差。又令少壮者守城,老弱者屯种。余丁多者,亦许其征收则例,或增减殊数,本折互收,皆因时地而异。②&&&&&&来自乌撒卫的移民应为军队官兵及其家属。如前所述,云南移民主要分布在青岛、烟台、威海一带。其中,尤以青岛即墨为最。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设鳌山卫于即墨,洪武二十五年(1393年),设立雄崖守御千户所、浮山前守御千户所。此外,明朝在胶东半岛还设有灵山卫、大嵩卫、靖海卫、成山卫。设立的守御千户所还有夏河寨前所、海阳所、宁津所、寻山后所、百尺崖所、金山左所、奇山所。这些卫所皆在今青岛、烟台、威海一带。明朝各卫所之间军队经常调整、换防。云南移民来自乌撒卫者,即为卫所之间官兵的调防。即墨辛戈庄村《 张氏族谱 》记载其祖先张徽自乌撒卫调任鳌山卫,其弟张清自乌撒卫调任浮山前所,遂定居于辛戈庄村;即墨营下镇蓝家庄村《 蓝氏族谱志 》记载其祖先也为云南移民,也是以军职调任鳌山卫的③;胶东镇魏家屯村,周、魏二姓从云南调至灵山卫当兵,在魏家屯屯垦,遂有此村④;苑戈庄镇丁官村,乃齐姓从云南至此屯戍,遂建此村⑤。笔者父辈也曾“闯关东”,祖籍山东平度市兰底镇马家西埠村,也传说是从“小云南”迁来的,至我这一辈已历19代,迄今老家还流传着祖先历尽艰辛从“小云南”迁来,跑马圈地、安家建村的传说。从20世纪90年代起,笔者开始考证“小云南”移民问题,在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 山东人 》那册小书中,笔者对“小云南”移民给出了一个答案:他们是从乌撒卫迁来的军户的后代。在2006年出版的《 解读山东人 》一书中,笔者作了更为深入的探讨①。2006年春,笔者又从青岛社会科学院任银睦先生处得到一本《 山东省胶南县地名志 》②,此乃胶南县地名委员会组织人力对全县地名进行普查,在普查的基础上,经补查、考证、核实而编辑的内部资料,这册资料提供了“小云南”移民的新证据。&&&&&&《 山东省胶南县地名志 》收录全县1057个自然村,其中云南移民村落343个,占总数的32.5%。&&&&&&表5&& 胶南县“小云南”移民村落分布表&&&&&&今胶南市灵山卫镇是明代灵山卫所在地。灵山卫建于洪武五年(1372年),裁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辖3个千户所①,30座墩台,12座临海城堡。&&&&&&胶南县“小云南”移民村落分布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小云南”移民村落集中分布在灵山卫周边乡镇;距灵山卫较远的南部乡镇仅有几处,或一个没有。而仅有的几处,又往往是从其他“小云南”移民村落分离出来的。这种分布特点,说明“小云南”移民村落与灵山卫有密切的关系。&&&&&&灵山卫分设16屯,夏河所7屯,胶州所10屯:&&&&&&灵山卫十六屯:詹家屯、谷家屯、宗家屯、翟家屯、孟家屯、盍家屯、杨家屯、仪家屯、阮家屯、北柳屯、柳家屯、韩家屯、李家屯、迟家屯、魏家屯、白家屯。原额十六屯,地八百九十六顷。②&&&&&&夏河所七屯:管家屯、叶家屯、李家屯、姚家屯、施家屯、周家屯、刘家屯。原额七屯,地三百九十二顷。③&&&&&&胶州所十屯:沽河屯、郝伍屯、朱伍屯、黄伍屯、韩伍屯、谈伍屯、丁伍屯、张伍屯、吴魏屯、王伍屯。原额十屯,地三百四十六顷五十一亩六分四厘六毫。④&&&&&&当代部分胶南县“小云南”移民村落中,还保留着当年屯田的痕迹。如王台镇陈郑屯、宗家屯,红石崖镇西屯、东屯,宝山镇陈朱屯、傅家屯,薛家庄乡崔家屯、姜家屯,隐珠乡黄山屯、辛屯,张家楼乡土山屯,都是屯田户建立的村落。其中,王台镇陈郑屯、宗家屯,红石崖镇西屯、东屯,族谱及口头传承等都称这些村落本是军屯。&&&&&&胶南县王台镇宗家屯,本是灵山卫十六屯之一。&&&&&&胶州迄今犹有黄家屯、前屯、后屯、魏家屯、张家屯等村落名称。魏家屯系周、魏二姓从云南调至灵山卫当兵,在魏家屯屯垦,遂有此村。&&&&&&乌撒卫应是“小云南”移民的一个主要迁出地。&&&&&&明代卫所士兵经常大规模、远距离调动,甚或有“南人发北,北人戍南”之说,虽然经有关专家考证,这种南北调动仅限于免死充军人犯,但对一些卫所的个案研究表明,在本籍卫所服役的士兵,仅占该卫所士兵的43%~48%①。&&&&&&葛剑雄主编的《中国移民史?大事年表》在“1398年 洪武三十一年”条下写道:&&&&&&在山东莱州、登州二府地设灵山、大嵩、威海、靖海、成山五卫及一个千户所。至此,登、莱地区卫所已基本设置完毕,达9卫3所。新设卫所军人的家属多于洪武以后迁入。估计该地军籍移民约为10万人口,其中相当一部分军人是从云南、四川等地调入的。永乐年间迁入的军人家属大约有6万人口。②&&&&&&在明朝山东移民中,人们关注的是“洪洞大槐树”移民、枣强移民和云南移民,还有一种移民被忽视,这就是四川移民。从《山东省地名志》行政区划、居民地卷中,我们检索出49姓、66个四川移民村落。&&&&&&表6&&山东四川移民村落分布表&&&&&&四川移民村落的实际数量要远大于此。如昌邑县812个村庄中,四川移民村落就达129个①。&&&&&&在《山东省地名志》行政区划、居民卷中的66个四川移民村落中,莱州独占49个。可以说,莱州是四川移民的核心地区。莱州,明为掖县,也是明朝莱州府所在地,鳌山卫、灵山卫,雄崖所、浮山前所、夏河寨前所,皆在莱州府境内;莱州府附近还有莱州卫、王徐寨前所。以莱州为中心的四川移民主要是卫所官兵及其家属。&&&&&&4.交趾国大槐树村:来自越南的移民&&&&&&在自称云南人后裔者中,一部分说他们是从云南交趾国大槐树村迁来的。如胶州北王珠镇姜家街村姜姓②,胶东镇刘家店村刘姓③,里岔镇胡家村胡姓④。在青岛浮山山坡上,有一处叫做“荒草庵”的废墟,那残破的老屋和两棵高大的白果树向人们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明朝初年,官府从云南交趾国大槐树里头村捆绑一批人来山东。且说这队人中,有王斗、徐静和兰小三三户人家。这三人从小一块长大,一路上他们互相照应,一个锅里摸勺子,一个草铺上睡觉。他们旱路走完走水路,忍饥挨饿受煎熬,一直走了一年零八个月,才从云南来到浮山前。下了船后,押送的官兵放了心,发了三个月的口粮,还有一些种子和农具,让他们自己找个地方安家落户。王斗、徐静、兰小三带着家人踏上海滩,一直朝着云遮雾罩的浮山走去。当他们来到半山坡时,西边的日头(即太阳)已经落山,天渐渐黑了下来。他们也走不动了,就在这荒草坡上砍倒几棵小树,搭了三个荒草棚子,住了下来。过了些日子,他们觉得这儿依山傍海,山清水秀,气候不冷不热,地也肥沃,就命名“荒草庵”。从此以后,他们就在这浮山坡上开荒种地,繁衍生息……儿孙们长大之后,到山下安家落户,而王斗、徐静、兰小三眷恋着山坡上的“荒草庵”,不肯下山,直到他们相继去世。“荒草庵”没人住,日久失修。儿孙们凑了些钱,在原址上盖了座大瓦房,奉为祖祠,香火不断。渐渐地,云南交趾国来的人都把这座祠堂当成了他们的“同乡庙”①。交趾,也作“交■”,古时泛指五岭以南,从汉代起,越南北部和东部滨海一带也被纳入。越南独立建国后,交趾成为“越南”、“安南”的别称。明初,越南权臣黎季犛夺取了陈氏王朝的江山,应陈朝遗臣请求,明成祖朱棣命将军张铺、沐英统兵讨伐黎季犛。擒获黎季犛后,朱棣下诏,改越南为交趾布政使司。此举遭到了越南人的反对。二十年后,即宣德二年(1427年),朱棣的长孙、宣宗朱瞻基宣布撤销交趾布政使司,承认越南独立。在这风云变幻的二十余年间,大批越南人流亡中土。从宣德七年(1432年)一名叫陈复宗的越南籍小吏给朱瞻基的奏折中可知,交趾布政使司撤销后,一批越南籍的官员被安置在河南、山东②。&&&&&&“闯关东”的山东人记忆中的“小云南”,乃云南或越南。&&&&&&二、山东土著:“闯关东”的主体&&&&&&1.山东老家:魂牵梦绕的故里在哪里&&&&&&“闯关东”的山东人,虽然有的在东北已经居住了数百年,但他们始终不忘故里,那个让他们魂牵梦绕的山东老家,深深地烙在他们的脑海中。二三百年过去了,他们凭藉宗谱家乘、口耳相传,记忆着自己的祖籍,并具体到府、县、村,如:&&&&&&辽宁北镇《张氏谱书》:祖籍山东济南府历城县张家庄;&&&&&&辽宁北镇《高氏族谱》:祖籍山东登州府海阳县中徽村;&&&&&&辽宁北镇《黄氏谱书》:祖籍山东登州府黄县陈家花园;&&&&&&辽宁北镇《阎氏族谱》:祖籍山东登州府蓬莱县阎家庄;&&&&&&辽宁北镇《张氏家谱》:祖籍山东济南府历城县历家河子北张家街(俗称棉花街);&&&&&&辽宁北镇《胡氏谱单》:祖籍山东登州府蓬莱县小庄菜家坟;&&&&&&辽宁北镇《黄氏祖先堂》:祖籍山东登州府黄县黄家庄;&&&&&&辽宁北镇《于氏家谱》:祖籍山东登州府文登县大水泊;&&&&&&辽宁北镇《陈氏家谱》:祖籍山东登州府黄县陈家;&&&&&&辽宁本溪《高氏宗亲谱册》:祖籍山东登州府蓬莱县高家庄;&&&&&&辽宁本溪《贾氏谱书》:祖籍山东登州府莱阳县周家疃①。&&&&&&但是,也有一些“闯关东”的山东人只记得祖籍是山东某府,至于是该府的哪个县哪个村,则已失传,难道其详,如:&&&&&&辽宁岫岩《王氏家族统谱》:祖籍山东登州府;&&&&&&辽宁本溪《马氏家谱》:祖籍山东登州府;&&&&&&辽宁本溪《艾氏族谱》:祖籍山东济南府。&&&&&&更多的“闯关东”的山东人可以把他们的祖籍追溯至县。辽宁本溪《王氏族谱?序》云:“吾王氏尝闻诸父祖曰:本贯山东蓬莱县人,村落居址莫可考矣。”②王氏“闯关东”时间在顺治(年)初年,这篇序文作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距王氏踏入关东约150多年,村落居址已经失传。这样的事例最多,如:&&&&&&辽宁北镇《 刘氏世谱 》:祖籍山东登州府栖霞县;&&&&&&辽宁北镇《 朱氏谱单 》:祖籍山东登州府黄县;&&&&&&辽宁北镇《 唐氏谱单 》:祖籍山东兖州府曲阜县;&&&&&&辽宁本溪《 王氏族谱 》:祖籍山东登州府蓬莱县;&&&&&&辽宁本溪《 谭氏谱书 》:祖籍山东登州府蓬莱县;&&&&&&辽宁本溪《 张氏族谱引》:祖籍山东登州府莱阳县;&&&&&&辽宁本溪《 陈氏谱书 》:祖籍山东登州府黄县;&&&&&&辽宁本溪《 崔氏家谱 》:祖籍山东登州府栖霞县;&&&&&&辽宁本溪《 王氏宗族谱书 》:祖籍山东青州府诸城县;&&&&&&辽宁本溪《 张氏本宗 》:祖籍山东登州府莱阳县;&&&&&&辽宁本溪《 赵氏谱书 》:祖籍山东登州府蓬莱县;&&&&&&辽宁辽阳《 王氏宗族谱册 》:祖籍山东青州府诸城县;&&&&&&辽宁辽阳《 张氏谱单 》:祖籍山东莱州府掖县;&&&&&&辽宁辽阳《 刚氏族谱 》:祖籍山东济南府历城县;&&&&&&辽宁兴城《 杜氏族谱 》:祖籍山东登州府黄县①。&&&&&&也有一些“闯关东”的山东人只记得老家是山东,至于是山东什么地方,则已模糊不清。如辽宁辽阳《 王氏三代族谱 》,本溪《 田氏家谱 》、《 张氏谱册》,北镇《 顾氏谱单 》、《 王氏谱单 》,仅仅记录祖籍山东而已。&&&&&&还有一些已经发生记忆的错误,甚或张冠李戴,如辽宁北镇《董氏谱书》记载,董氏祖籍“山东武定府丰润县大董家庄”,顺治八年“闯关东”,来到辽阳。清代武定府无丰润县,丰润县在清代属永平府。北镇《胡氏祖先古今家谱》记载,胡氏祖籍“山东济南府武州县”,顺治八年“闯关东”,来到盛京。明代济南府30个州县,无“武州县”,“武州县”当为“武定州”(今山东惠民)之误。北镇《 屈氏家谱单 》记载,屈氏祖籍“山东济南府曲阜县”。明、清两代曲阜皆属兖州府,“济南府曲阜县”应为“兖州府曲阜县”。《高氏族谱》记载,高氏祖籍“山东登州府署海洋县徽村”,“海洋县”应为“海阳县”。北镇《孙氏谱书》说他们祖籍“山东盐城孙家庄”,“盐城”显然有误,然应为何县,不得而知。黑龙江巴彦县白氏家族也是一个例子。&&&&&&清朝末年,一对叫白山、白均的兄弟为了活命“闯关东”。兄弟两人挑着担子,一边走一边做点小生意、打点零工,一步一步地走出了山海关。一股“胡子”(土匪)来袭,兄弟两个跑散了。白均记得哥哥曾对他说:往北走,找一块地开荒种粮,就有活路了。于是,他一直往北走,到了黑龙江哈尔滨附近的巴彦县落户。如今,白均的后裔已敷衍成为一个200多户、500多人的大家族。白家子孙口耳相传:老家是“山东省天津府严西县大白家庄村”。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白氏子孙多次到山东寻根,始终无法找到“山东省天津府严西县大白家庄村”①。&&&& 从“闯关东”的山东人的籍贯来看,那些“闯关东”的山东人,有“小云南”移民的后代,也有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后代。明朝山东外省移民总计约58125户,290625人。洪武十四年(1381年),山东有752365户,5 196715人②,外省移民占当时山东总人口的6%左右。因此,在元末明初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云南与越南迁入山东,再于明末清初以后“闯关东”者,数量有限,绝大多数“闯关东”的山东人是山东土著的后代。&&&&&&2.骑子鞍山:山东人最早的家园&&&& 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中国人是巫山猿人。巫山猿人是在重庆巫山县发现的,共发现了一个成年妇女和一个少女的化石,距今约200万年。&&&&&&山东地区发现的最早的猿人是“沂源猿人”。&&&&&&公元1981年,金秋,9月18日。&&&&&&山东省沂源县土门镇芝芳村西北,骑子鞍山。&&&&&&这是一座石灰岩结构的山,海拔350米。山坡上,杂草丛生,一岁一枯荣。东山脚下,茨峪河潺潺流过。&&&&&&河西岸,山根下,有一个山洞。挖开薄薄的一层红褐土,一具猿人头骨赫然呈现在沂源县文物普查组张文明、杨雷、柴向荣与徐淑彬几位年轻人面前③。两个月后,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吴文祺先生率领一支考古队抵达骑子鞍山下,进行发掘。在头骨出土的地方,又发现了眉骨2块、牙齿2颗。翌年5月,山东省文化局、北京大学历史系联手,再次对骑子鞍山洞穴遗址进行发掘。在距此洞50多米的另一处洞隙中,又发现了5枚牙齿,这是同时代的另一位成年猿人的遗骨。&&&&&&骑子鞍山发现的猿人化石被命名为“沂源猿人”。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令红、李功卓先生对头骨残片进行了复原,北京大学历史系吕尊谔、黄蕴平、李平生与山东省博物馆孟振亚先生对骑子鞍山洞穴遗址环境、头骨残片与牙齿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结论:这些头骨残片与牙齿,属于四五十万年前的两位成年猿人的遗骨。头骨的特征,与驰名世界的“北京猿人”相同。“北京猿人”的头骨在日装上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一辆专列,驶向秦皇岛,准备装船送到大洋彼岸的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存放。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日军占领秦皇岛,还未运走的“北京猿人”从此下落不明。这样一来,与“北京猿人”同时代的“沂源猿人”头骨,就更加珍贵①。&&&&&& 这两位“沂源猿人”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山东人。&&&&&& 除了两位猿人的遗骨外,还发现13种动物化石,有称雄山林的虎、熊,有凶狠的狼、鬣狗、野猪,有奔驰于荒野上的马、牛、鹿,还有树上跳跃的猴子……&&&&&& 可以想见,当时的骑子鞍山一带,森林茂密,水草丰美,猛兽出没,牛马成群。“沂源猿人”手执木棍、石块,渔猎采集,生息繁衍。&&&&&&&&&& 在古文献中,最早的山东人被称为“夷”。“夷”有二义,一指远古时期华夏族以外的所有部族,此为广义;狭义的“夷”仅指东方之人。从“沂源猿人”以后到齐、鲁建国,这个漫长历史时期的山东人,皆可谓之“夷”。&&&&&&许慎《说文解字》大部“夷”条:“夷,平也,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在甲骨文中,“大”字像一个正面站立、两腿分开的人形;《说文解字》中收录的“大”字也如是。“夷”字的造型乃一身材魁梧的大汉在腰部佩带一张弓,这就是东夷人的形象。&&&&&&东夷人的一个特征是身材高大魁梧。&&&&&&1959年初夏,在大汶河两条支流交汇处的宁阳县堡头村发现了一处距今约6000年的文化遗存,经过调查,这一文化遗存分布在宁阳堡头至泰安大汶口一带,现存面积825000平方米。同年6月24日,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和济南市博物馆组成考古工作队,在宁阳堡头进行发掘。因为该文化遗存分布于宁阳堡头与泰安大汶口接壤地带,曾用过“宁阳堡头”与“泰安大汶口”两个考古学名称,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济南市博物馆编写的宁阳堡头发掘报告使用了“大汶口遗址”这一名称①,逐渐为人们采用。1960年,曾主持大汶口遗址发掘的济南市博物馆副馆长刘锡曾先生在一篇未发表的论文中提议将这种文化命名为“大汶口文化”②。&&&&&&1961年,杨子范、陈晶晶两先生也提议将这种文化命名为“大汶口文化”③&&。1963年,夏鼐先生在《历史教学》第4期上发表一篇文字,也提议把这种文化命名为“大汶口文化”。这个名称逐渐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迄今大汶口文化遗址已发现百余处,分布范围南起淮河,北至鲁北,东起胶东,西迄豫中。从碳14测定数据来看,大汶口文化大约从公元前4300年起,延续了1700年左右,到公元前2600年左右演变为龙山文化。&&&&&&创造大汶口文化的居民身材高大。&&&&&&表7&& 中国新石器时代男性身高统计表①&&&&&&从这几处遗址来看,山东、河南一带的先民身材最高。&&&&&&人的身高主要是自然环境决定的。&&&&&&身高基本上是自然条件——温度、湿度和日照时间——决定的。温度高,湿度大,日照时间少,人体散热条件差,基础代谢作用降低,脂肪与蛋白质积累慢,身材就矮。反之,气温低,湿度小,日照时间长,有利于人体热量辐射,散热条件好,基础代谢加强,脂肪与蛋白质积累快,人就高大。表8&&中国各地区汉族身高平均值② (单位:毫米)&&&&&&&&&&&地球人的平均身高,男为165厘米,女是154厘米①。中国汉族男性比地球人的平均高度仅高0.82厘米,女性则高出1.26厘米。少数民族的平均身高,男为163.5厘米,女是152.9厘米②,都低于地球人的平均高度。&&&&&&山东人虽有“山东大汉”的美誉,实则身材并不是最高的。如果把中国人的身高分为东北、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四个级别,山东人为第二个等级。山东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山东的自然条件,从而规定了山东人的身高。&&&&&&身材高大,这是东夷人的第一个特征。第二个特征是他们腰间佩带的那张弓。&&&&&&翻检文献,可以查寻到几位弓矢的发明者:般、夷牟、羿、蚩尤、垂、浮游。这些发明人多数为东夷人,如般、夷牟、羿、蚩尤。最擅长弯弓射箭的是羿,所谓“羿者,古之善射者也”①。当然,东夷人不可能是弓矢的唯一发明者,但应是最重要的发明人之一。古人把有关弓矢的一项项桂冠戴在东夷人头上,是因为东夷人特别喜爱弓矢。在山东新石器文化墓葬中有以石镞、玉镞装饰身体的习俗,有的戴在头右侧,有的戴在右肩上,更多的是佩带在腰部 。由此推测,东夷人的腰上总是佩带着弓矢,木质的弓已经腐朽净尽,只剩下石镞、玉镞。腰上佩带弓矢成为东夷人的一大特征。&&&&&&“夷”字的造型是东夷人形象的写照。&&&&&&那么,远古时期山东人长得什么样?考古发现提供了两幅远古时期山东人的自画像。&&&&&&一幅是在山东滕州岗上遗址出土的一件石质饰品。这件装饰品高3.1厘米,宽3.6厘米,厚1厘米。上面刻画的是人的面部,四方脸,大眼睛,大鼻子,大口,面像粗犷。这件装饰品的背面刻有桥形钮,可以穿绳佩带于身上。&&&&&&这是公元前3000年~前3500年间的山东人的一个自画像。&&&& 另一个自画像出现在公元前2300年~前2600年间。这是一件陶塑人面像,出土于潍坊姚官庄遗址,高6.5厘米,宽5.9厘米,厚约1厘米。四方脸,大眼睛,颧骨较高,鼻梁低扁,面像也非常粗犷。&&&&&&山东人的远祖不仅刻画了自己,还用双手塑造了他们的动物朋友的形象。&&&&&&“闯关东”的山东人绝大多数是东夷人的后裔。那些“小云南”移民,虽然远祖是云南或越南人,但他们在山东居住了数百年,也被齐鲁文化所同化。因此,那些“闯关东”的“小云南”移民,无不以山东人自居,甚或认为“小云南”乃山东某地。  注释:&&&&&&041&&&&&&①张健、王世海:《胡忠奎揭开“小云南”千古之谜》,《中国地名》2003年第1期。&&&&&&①李林:《满族宗谱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310页。&&&&&&②李林:《满族宗谱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29页。&&&&&&③李林:《满族宗谱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33页。&&&&&&④李林:《满族宗谱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30页。&&&&&&⑤李林:《满族宗谱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201页。072&&&&&&①李林:《满族宗谱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229页。&&&&&&②乾隆官修《清朝通志》卷八十一《食货略》。&&&&&&③金毓黻:《静晤室日记》卷四十四,辽沈书社1994年版,第1876页。&&&&&&④李林:《满族宗谱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217页。&&&&&&⑤李林:《满族宗谱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230页。&&&&&&&&&①李林:《满族宗谱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28~40页。&&&&&&②山东地图出版社1999年版。&&&&&&高密大牟镇陆家村云南移民民居(孙运久临摹)1925年版《莱阳县志》关于云南移民的记载&&&&&&①李林:《满族宗谱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62页。&&&&&&洪洞老鹳窝遗址&&&&&&①李林:《满族宗谱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63页。清人上官周绘胡大海像(选自《晚笑堂画传》)&&&&&&①何炳棣著、葛剑雄译:《年中国人口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2000年三联书店再版改名为《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②《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三。&&&&&&③《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七。&&&&&&④参见张青主编:《洪洞大槐树移民志》,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48~50页。&&&&&&⑤参见安介生:《山西移民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2页。&&&&&&⑥《明太祖实录》卷二五三。&&&&&&⑦《明太祖实录》卷二三七。①参见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青州市五里镇井塘村民俗资源调查报告》(未刊稿),2003年10月,第4~5页。①风良:《明初移民山东的云南地望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②袁辉:《也谈“小云南”》,《满族研究》1999年第2期。&&&&&&③潭雨明:《小云南与明清移民》,《寻根》2003年第5期。①胶南市史志办公室:《灵山卫志校注》,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②胶南市史志办公室:《灵山卫志校注》,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年版,第59页。&&&&&&③参见张彩霞:《明初军户移民与即墨除夕祭祖习俗》,《民俗研究》2002年第4期。&&&&&&④胶县地名委员会编:《山东省胶县地名志》(内部资料),1984年,第95页。&&&&&&⑤胶县地名委员会编:《山东省胶县地名志》(内部资料),1984年,第111页。①参见拙著《解读山东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第9~15页。&&&&&&②胶南县地名委员会1990年印行。①参见张金奎:《明代军户地位低下论质疑》,《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2期。&&&&&&②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1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52页。&&&&&&《灵山卫志》所载灵山卫衙署图&&&&&&《 灵山卫志 》所载灵山卫建置图①左千户所设于灵山卫,前千户所设于夏河寨(今胶州市琅琊镇夏河城村),后千户所设于胶州(今胶州市城区)。&&&&&&②胶南市史志办公室:《灵山卫志校注》,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年版,第59~60页。&&&&&&③胶南市史志办公室:《灵山卫志校注》,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年版,第61页。&&&&&&④胶南市史志办公室:《灵山卫志校注》,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年版,第61页。①参见王蔚成主编:《昌邑文化博览》,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27页。&&&&&&②胶县地名委员会编:《山东省胶县地名志》(内部资料),1984年,第46页。&&&&&&③胶县地名委员会编:《山东省胶县地名志》(内部资料),1984年,第78页。&&&&&&④胶县地名委员会编:《山东省胶县地名志》(内部资料),1984年,第206页。&&&&&&&&&沐英画像(选自明万历刻本《三才图会》)&&&&&&①李林:《满族宗谱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28~40页。&&&&&&②李林:《满族宗谱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281页。&&&&&&①李林:《满族宗谱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28~40页。①李解:《东北白氏祖孙山东寻根70年》,《山东商报》日第19版。&&&&&&②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02页。&&&&&&③徐淑彬:《山东沂源县骑子鞍山发现人类化石》,《人类学学报》1986年第4期。“沂源猿人”遗址&&&&&&《说文解字》中的“夷”字&&&&&&&&&①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济南市博物馆:《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74年版。&&&&&&②参见于中航:《大汶口文化探源——纪念大汶口文化遗址发掘三十年》,《华夏考古》1989年第2期。&&&&&&③杨子范:《对山东史前考古的追述与瞻望》,载山东省《齐鲁考古丛刊》编辑部编《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1~16页。&&&&&&①引自张振标:《现代中国人身高的变异》,《人类学学报》1988年第5期。&&&&&&②引自张振标:《现代中国人身高的变异》,《人类学学报》1988年第5期。①[苏]雅?雅?罗金斯基、马?格?列文:《人类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②张振标:《现代中国人身高的变异》,《人类学学报》1988年第5期。汉画像石“羿射九日”图&&&&&&山东滕州岗上遗址出土的人面纹装饰品&&&&&&潍坊姚官庄遗址出土的陶塑人面像&&&&&&左图为甘肃天水柴家坪出土的仰韶文化陶塑人面,右图为陕西扶风姜西出土的仰韶文化陶盆贴塑的人面。从这两件塑像来看,与大汶口文化人面像的大眼阔鼻有所不同。大汶口文化红陶兽形壶&&&&&&(1959年山东宁阳大汶口出土)①吕尊谔、黄蕴平、李平生、孟振亚:《山东沂源猿人化石》,《人类学学报》1989年第11期。①参见拙著:《解读山东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3页。&&&&&&①张宗纲:《青岛奇观》,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88~92页。&&&&&&②《宣宗实录》卷九十。&&&&&&①《荀子?形势解》。&&&从《乳山市志》看云南移民胶东夷先生多次提出,胶东在明以前有很多土著,移民只是一部分。我同意这个观点。但这与我们探讨胶东移民特别是云南移民并不矛盾,从史料、传说和各姓家谱来看,明洪武特别是永乐时期,确实有一批从云南迁徙到胶东的移民,其中有不少是军户调到胶东卫所的。虽然有的家谱不一定可靠,但从云南迁徙到胶东的传说决不可能是谬传,因为这一传说在胶东太普遍了,我们无法凭想当然就轻易否定它。《乳山市志》在威海各市区的志书中是编撰最好的,乳山史志办对乳山境内主要姓氏的渊源调查的比较细,大多比较可靠。因为乳山市海阳所镇在明时曾设置为海阳守御千户所,沿乳山南海岸向东环绕到威海,依次还有靖海卫、宁津所、成山卫、威海卫、百尺崖后所等,所以从云南移民(从军)到乳山的姓氏比较多。《乳山市志》记载:乳山境内,千户以上的姓氏有40多,其中原为土著的主要是明以前的于姓、王姓、宋姓、姜姓、孙姓、高姓、宫姓、隋姓、兰姓、史姓等,其他各姓大多系明时移民,而且明确记载为明洪武或永乐从云南(或直指从安徽、河南、江苏)迁徙到乳山的近30姓,详情如下,请各位参阅:于姓约1.6万户,多直接由荣成县赤山迁入,部分由赤山徙文登县大水泊后次迁境内,为胶东土著。少数为明代军户落籍,其中,芦头、水头两村于姓系明永乐年间后由云南从军海阳所落籍,其后裔析居封赠山、姜家庄等村。王姓约1.5万户,大部系元至元年间从山西省鸡头村先迁莱阳县岘子湾,明永乐年间后渐次东移至乳山境内。明永乐年间,小云南王姓从军海阳所落籍,后裔析居所后王家庄、望海庄、翁家埠、祉家庄、桃村王家、二甲等村。刘姓约1.2万户,主要系元至元年间山西省云岗刘姓一支和明洪武二年河南省固始县刘姓一支(先移居文登县鸭湾崖,后渐次西迁)移居境内。明永乐年间,刘党由小云南从军海阳所落籍,后裔析居海疃、薛格、姜家庄、刘家庄等村。宋姓约1.2万户,皆为元代搬阳路总管宋信(原籍江西吉水县人)后裔,应属胶东土著。姜姓约1万户。系土著旧族。李姓约1万户,主要一支系元至正年间由金乡县迁入,后裔析居各村。其次,明永乐年间,金乡县李姓从军海阳所落籍,嘉靖年间迁居李家,后裔析居李家疃、孔家庄。张姓约8000户,主要有:明洪武年间,张霖由江苏省赣榆县哲望村从军落籍宁海城,正德年间,第四代孙张珂迁入境内,其后裔析居各村。另有一支系明洪武年间由河北省清河县先迁莱阳县水头沟(今莱西市城区),嘉靖年间以后移居境内。还有一支系明永乐年间由小云南从军海阳所落籍所后张家庄,后裔析居李家、常家庄、六村屯等村。另有一支系明成化年间由海阳县坛山迁入。孙姓约7000户。共有七支,其中一支为土著旧族,另有四支分别系明正德年间由莱阳县城里迁入、明成化年间由贵州锦屏县乐桑屯迁入、明末清初由牟平县城里迁入、清顺治年间由荣成县虎台迁入,还有两支系明永乐年间由小云南迁入。2007年全市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村庄公示&水母网&&日期: &&来源: 烟台日报&&&  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是市政府为民服务实事的重要内容。今年我市共确定了600个村庄为通自来水项目村。为增强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根据省财政厅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现对2007年度全市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村庄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天,项目公示期间发现问题,均可向市项目主管部门或财政局反映。  咨询电话:市水利局:6253402;市财政局:6688060。  日&    牟平区  (35个)  观水镇:岔河庄、泥村、许家、下扬家、埠西头;武宁镇:陡崖子、侯家疃;姜格庄镇:序班庄、沙家疃、东杭格庄;王格庄镇:杜家、下费、清泉埠;水道镇:邱家、山上里、半埠店、上朱车;莒格庄镇:孔家庄、杨家夼;玉林店镇:尺坎、西柳庄、沙子、后庄、小宅、前庄、大囤圈、共和庄、徐家疃、上口、张家口、贺家屯、埠后、西桑杭埠;大窑镇:刘家口;高陵镇:双山埠  县市区  村 庄  福山区  (24个)  门楼镇:仉村张、仉村王、蓬莱庄、绍瑞口、肖家;回里镇:前富村、土峻头、善疃、茂芝场;高疃镇:儒林沟、十里铺、桃园、王家庄、东厅、南庵沟、义井、松岚、南厚滋沟、北侯旨沟、庞家沟、下夼、吕家沟、赵家庄;张格庄镇:张格庄  海阳市  (100个)  发城镇:多英、黄龙夼;小纪镇:安夼、西口、西三关、东苇园、上虎龙、石马疃头、纪家店、亭儿崖、小杨格;行村镇:周家庄、迎春、丁格庄、鹏化庄、孙家夼、马家庄;辛安镇:徐家铺、台子头、瓦罐窑、北马家、朱村、木桥、南茂梓、床子头;里店镇:上于朋、中于朋、下于朋、炉上、崖底、埠峰、河南庄、孙格庄、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紫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