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龙雀刀长什么样

“十大名刀”中最靠谱的大夏龙雀刀,究竟长什么样?
网络上一直流传有中国古代“十大名刀”的说法,这十大名刀是:
但是,这种帖子着实有些胡扯的成分,比如唐刀是唐朝所有战刀的统称而非一把刀,其他的刀大部分都捕风捉影,几乎不见正史记载。但是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大夏龙雀刀。
上图:网上对大夏龙雀刀的配图,过于臆造
大夏龙雀刀,在很多正式文献中都有记载,而且这些文献大多距离大夏龙雀刀锻造的时间不远,当为可信资料。
大夏龙雀刀的主人是五胡乱华时期的匈奴族首领赫连勃勃,此人和同时代其他游牧民族首领一样,为人残暴,简直毫无人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赫连勃勃对武器的质量尤为关注,采取了很多极端的措施。
史书记载,每当验收一批武器的时候,赫连勃勃一定会斩杀一批的工匠。比如验收弓箭和铠甲的时候,如果弓箭射不穿铠甲,则杀弓匠,如果射穿了,则杀甲匠。在他统治时期,总共斩杀了数千名工匠。
上图:深绿色的“夏”为赫连勃勃统治区域
但也正因为如此的高压, 赫连勃勃统治下所生产的武器,都是世上珍奇的珍宝。这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大夏龙雀刀。
虽然这把当时闻名的宝刀没能流传下来,但是我们通过一些记载和同时代的其他文物,依然可以探究它的样貌,并推测它的工艺和性能。
《晋书》记载:
(赫连勃勃)造百练刚刀,为龙雀大环,号曰“大夏龙雀”,铭其背曰:“古之利器,吴、楚湛卢。大夏龙雀,名冠神都。可以怀远,可以柔逋。如风靡草,威服九区。”世甚珍之。
成书于南北朝后期的《古今刀剑录》(可能为伪作,或后人添油加醋)记载:
赫连勃勃,以龙升二年,造五口刀,背刃有龙雀环,兼金镂作一龙形,长三尺九寸,铭曰:“古之利器,吴楚湛卢。大夏龙雀,名冠神都。可以怀远,可以柔迩。如风靡草,威服九区。”宋王刘裕破长安,得此刀,后入于梁。
另外,南北朝成书的《水经注》等书也对大夏龙雀刀有记载,与《晋书》所记相同,这里就不加赘述了。
从记载上看,大夏龙雀刀的得名都和“龙雀大环”离不开关系,但是关于环的记载,《晋书》和《古今刀剑录》又有一个不同。
按照《晋书》的说法,大夏龙雀环应当为环首刀,龙雀环在首部,刀背刻有铭文;而《古今刀剑录》记载,大夏龙雀环类似后世的大环刀,背部有一个大环,大环和“金缕”构成一个龙形,没有提到铭文究竟铭在何处。
上图:大环刀
但是就可信度而言,《晋书》要高于《古今刀剑录》,从目前考古已经发现的魏晋南北朝包括隋代刀具来看,环首刀依然是这一时期的主流刀型,尚未发现大环刀形制的刀具。
上图:魏晋到隋的各种环首刀
不过魏晋时期的环首刀在装具上相比汉代环首刀有很大的不同,尤其以北方的入鞘式环首刀最具代表性,与汉代的环首刀有显著不同。
上图:北朝入鞘式环首刀
入鞘式环首刀,也称埋鞘环首刀。这种环首刀没有刀镡,刀鞘长且开口大,刀入鞘之后,几乎只露出一个环首,刀柄大部分都连同刀刃一起插入刀鞘之中,故而得名。当时的环首刀在环上都会系一个手绳缠在腕部,埋鞘刀在拔刀时应当是利用手绳和环首来拔刀。
上图:埋鞘细节图
上图:魏晋壁画中环首刀的手绳
这种环首刀最大的进步,体现在刀的悬挂方式上。传统的环首刀和汉剑是一样的佩戴方式,即腰带穿过刀剑的璏,然后别在腰间。这种佩戴方式只适合步行,在骑马的时候尤为不便。
而入鞘式环首刀则有了两个挂耳,挂耳链接皮带或者绳索,让刀剑悬挂在腰间,而且是两点悬挂,非常适合骑兵,故而在北方先流行开来,并逐渐成为主流。直到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款骑兵战刀65式军刀,依然是这种两点悬挂的方式。
上图:日本圣德太子像,刀为两点悬挂
大夏龙雀刀作为当时北方刀的代表,极有可能也采取了这种埋鞘和悬挂的设计。而大夏龙雀刀得名的装饰“龙雀大环”,应当说的是其独特的环首。
在当时,环首的装饰有三种方式,一种是在刀环内部加一个装饰,一般是刀柄在刀环内有一个延伸,这个延伸有特定的造型,比如花草或者禽兽;一种是刀环本身具有特殊的造型,雕成草木藤蔓或者蛟龙虬蟒;还有一种就是两者兼得。
上图:刀环的装饰
笔者个人猜测,这里的龙雀应当不是简单的一只鸟,而是龙和雀。大夏龙雀刀的刀环,应当是刀环为龙形,环内有一只龙雀。并且为了让刀环内的装饰不影响缠手绳和拔刀,赫连勃勃的工匠可能刻意将刀环进行放大,以方便实用,故而史书称之为“大环”。
上图:想象中的一种龙雀环,但是这样的刀环有些影响拔刀
类似的刀环装饰在稍晚些的中国和朝鲜半岛甚至日本都有出土。可见大夏龙雀刀的设计应当极富美观,并且成为当时东亚各国名贵刀剑的模仿样本。
上图: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隋代环首刀,刀环为龙形,环内有火焰纹饰
上图:稍晚的朝鲜半岛环首刀装饰,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而作为刀剑最重要的数据,尺寸,《晋书》却没有给出任何记载,《古今刀剑录》记载为三尺九寸,然而当时有南朝尺、北朝尺两种,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
中国从汉代开始,就有在刀剑背部刻铭文的习惯。而刀背的尺寸有限,铭文只能竖着写一行,故而我们可以通过铭文长度,再结合实际可能的使用情况,推测刀身的长度。
上图:刀背铭文
文献记载中,大夏龙雀刀的刀背铭文正文共有三十二字,注意这只是正文。环首刀的铭文,往往还有个“前言”,表明这把刀的“出厂日期”和材质。比如日本发现的一把东汉环首钢刀上的铭文:
中平△年,五月丙午,制造文刀百炼清刚,上应星宿,下辟不祥。
这其中共有二十四字,只有后面八个“上应星宿,下辟不祥”是正文。
还有一把东汉永初六年的钢刀,刀背有铭文: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湅大刀,吉羊宜子孙。
上图:铭文,“永初六年”
这其中,只有“吉羊宜子孙”是正文。
如此算的话,大夏龙雀刀的铭文数量应当接近五十字,前面还有“龙升二年,某月某日,百炼精钢”等等。国家博物馆馆藏有一把东汉永寿二年的环首刀,刀背铭文字数也有五十多字,该刀铭文非常紧凑,全长约80厘米,大夏龙雀刀应当不短于这个数值。
上图:东汉永寿二年环首刀的超长铭文
《古今刀剑录》记载大夏龙雀刀长度为三尺九寸,如果按南朝尺,则刀长有九十公分;如果按照北朝尺,则刀长接近1.2米。两者都有可能。
赫连勃勃作为一个游牧民族首领,佩刀应当考虑马上的便携性,不会太长。而且《古今刀剑录》为南朝的书,此刀后来又被南朝宋武帝刘裕所得,并且一直在南朝流传,故而用南朝尺计算应更为合理。目前出土发现的北朝环首刀,长度也都在90公分上下,可以作为旁证。
作为当时的第一名刀,大夏龙雀刀所采用的工艺也必然与众不同。当时炼钢法有两种,一是炒钢,二是灌钢。炒钢应用最为普遍,出来的钢材多为低碳钢或者熟铁,虽然经过折叠锻打(百炼钢)之后可以减少杂质含量,但是低碳钢硬度较低,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谈不上先进。
上图:炒钢技术想象图
而灌钢则是将生熟铁交替夹杂,以泥封闭放入炉中加热,利用生铁熔点较低的特性,将生铁液熔渗到熟铁中,然后再加以锻打,即可得到品质精纯的钢材。灌钢也称“宿铁”,之前学术界一度认为灌钢技术的发明人是北齐时代(晚于赫连勃勃约一百年)的道士綦母怀文,但是近期的考古显示早在东汉就已经开始尝试使用灌钢工艺。
上图:东汉的一把错金银刀,可能采取了早期的灌钢工艺
应当认为,綦母怀文是改进灌钢技术的人而非发明人。赫连勃勃的大夏龙雀刀,极有可能是采用了灌钢技术,并且将灌钢法生产出来的含碳量不同的钢材(高碳钢为主)经过多次的折叠锻打(百炼)成形的钢刀。
上图:传世明代宝剑细节图,运用了灌钢加折叠锻打技术
如果当真如此的话,大夏龙雀刀在技术上是非常先进的,韧性和硬度都会非常出色。不仅领先于世界其他文明,就是和两百年后的隋唐刀剑甚至明代刀剑比起来,在性能上也毫不落下风。
上图:出土唐代环首刀的刀尖(研磨后)
当然,大夏龙雀刀毕竟没能传世,以上这些都是笔者根据典籍记载和其他文物做出的个人猜测。如果您有更好的想法,也可以通过留言跟我们一起讨论。
注:本文为微信公众号中华冷兵器原创原创。投稿作者毛锥。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十大名刀”中最靠谱的大夏龙雀刀,究竟长什么样?
“十大名刀”中最靠谱的大夏龙雀刀,究竟长什么样?
中华冷兵器
传有中国古代“十大名刀”的说法,这十大名刀是: 但是,这种帖子着实有些胡扯的成分,比如唐刀是唐朝所有战刀的统称而非一把刀,其他的刀大部分都捕风捉影,几乎不见正史记载。但是有一个例外,那就是 大夏龙雀刀。
上图:网上对大夏龙雀刀的配图,过于臆造大夏龙雀刀,在很多 正式文献 中都有记载,而且这些文献大多 距离大夏龙雀刀锻造的时间不远 ,当为 可信资料 。大夏龙雀刀的主人是五胡乱华时期的匈奴族首领赫连勃勃,此人和同时代其他游牧民族首领一样,为人残暴,简直毫无人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赫连勃勃对武器的质量尤为关注,采取了很多极端的措施。 史书记载,每当验收一批武器的时候,赫连勃勃一定会斩杀一批的工匠。比如验收弓箭和铠甲的时候,如果弓箭射不穿铠甲,则杀弓匠,如果射穿了,则杀甲匠。在他统治时期,总共斩杀了数千名工匠。 上图:深绿色的“夏”为赫连勃勃统治区域但也正因为如此的高压, 赫连勃勃统治下所生产的武器,都是世上珍奇的珍宝。这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大夏龙雀刀。虽然这把当时闻名的宝刀没能流传下来,但是我们通过一些 记载 和 同时代的其他文物, 依然可以探究它的样貌,并推测它的工艺和性能。《晋书》记载:(赫连勃勃)
造百练刚刀,为龙雀大环,号曰“大夏龙雀”,铭其背曰:“古之利器,吴、楚湛卢。大夏龙雀,名冠神都。可以怀远,可以柔逋。如风靡草,威服九区。”世甚珍之。
成书于南北朝后期的《古今刀剑录》(可能为伪作,或后人添油加醋)记载: 赫连勃勃,以龙升二年,造五口刀,背刃有龙雀环,兼金镂作一龙形,长三尺九寸,铭曰:“古之利器,吴楚湛卢。大夏龙雀,名冠神都。可以怀远,可以柔迩。如风靡草,威服九区。”宋王刘裕破长安,得此刀,后入于梁。
另外,南北朝成书的《水经注》等书也对大夏龙雀刀有记载,与《晋书》所记相同,这里就不加赘述了。从记载上看,大夏龙雀刀的得名都和“龙雀大环”离不开关系,但是关于环的记载,《晋书》和《古今刀剑录》又有一个不同。按照《晋书》的说法, 大夏龙雀环应当为环首刀,龙雀环在首部,刀背刻有铭文; 而《古今刀剑录》记载,大夏龙雀环类似后世的大环刀,背部有一个大环,大环和“金缕”构成一个龙形,没有提到铭文究竟铭在何处。 上图:大环刀但是就可信度而言,《晋书》要高于《古今刀剑录》,从目前考古已经发现的魏晋南北朝包括隋代刀具来看,环首刀依然是这一时期的主流刀型,尚未发现大环刀形制的刀具。 上图:魏晋到隋的各种环首刀不过魏晋时期的环首刀在装具上相比汉代环首刀有很大的不同,尤其以 北方的入鞘式环首刀 最具代表性,与汉代的环首刀有显著不同。 上图:北朝入鞘式环首刀入鞘式环首刀,也称埋鞘环首刀。这种环首刀没有刀镡,刀鞘长且开口大,刀入鞘之后,几乎只露出一个环首,刀柄大部分都连同刀刃一起插入刀鞘之中,故而得名。当时的环首刀在环上都会系一个手绳缠在腕部,埋鞘刀在拔刀时应当是 利用手绳和环首来拔刀 。 上图:埋鞘细节图 上图:魏晋壁画中环首刀的手绳这种环首刀最大的进步,体现在刀的悬挂方式上。传统的环首刀和汉剑是一样的佩戴方式,即 腰带穿过刀剑的M,然后别在腰间 。这种佩戴方式只适合步行,在骑马的时候尤为不便。 而入鞘式环首刀则有了 两个挂耳 ,挂耳链接皮带或者绳索,让 刀剑悬挂在腰间 ,而且是 两点悬挂 ,非常适合骑兵,故而在 北方先流行 开来,并逐渐成为 主流 。直到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款骑兵战刀65式军刀,依然是这种两点悬挂的方式。 上图:日本圣德太子像,刀为两点悬挂大夏龙雀刀作为当时北方刀的代表,极有可能也采取了这种埋鞘和悬挂的设计。而大夏龙雀刀得名的装饰“龙雀大环”,应当说的是其独特的环首。在当时,环首的装饰有三种方式,一种是在刀环内部加一个装饰,一般是刀柄在刀环内有一个延伸,这个延伸有特定的造型,比如花草或者禽兽;一种是刀环本身具有特殊的造型,雕成草木藤蔓或者蛟龙虬蟒;还有一种就是 两者兼得 。 上图:刀环的装饰笔者个人猜测,这里的龙雀应当不是简单的一只鸟,而是龙和雀。大夏龙雀刀的刀环,应当是刀环为龙形,环内有一只龙雀。并且为了让刀环内的装饰不影响缠手绳和拔刀,赫连勃勃的工匠可能刻意将刀环进行放大,以方便实用,故而史书称之为 “大环” 。 上图:想象中的一种龙雀环,但是这样的刀环有些影响拔刀类似的刀环装饰在稍晚些的中国和朝鲜半岛甚至日本都有出土。可见大夏龙雀刀的设计应当极富美观,并且成为当时东亚各国名贵刀剑的模仿样本。 上图: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隋代环首刀,刀环为龙形,环内有火焰纹饰 上图:稍晚的朝鲜半岛环首刀装饰,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而作为刀剑最重要的数据,尺寸,《晋书》却没有给出任何记载,《古今刀剑录》记载为三尺九寸,然而当时有南朝尺、北朝尺两种,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中国从汉代开始,就有在刀剑背部刻铭文的习惯。而刀背的尺寸有限,铭文只能竖着写一行,故而我们可以通过铭文长度,再结合实际可能的使用情况,推测刀身的长度。 上图:刀背铭文文献记载中,大夏龙雀刀的刀背铭文 正文共有三十二字,注意这只是正文。 环首刀的铭文,往往还有个 “前言” ,表明这把刀的 “出厂日期”和材质 。比如日本发现的一把东汉环首钢刀上的铭文: 中平△年,五月丙午,制造文刀百炼清刚,上应星宿,下辟不祥。
这其中共有二十四字,只有后面八个“上应星宿,下辟不祥”是正文。还有一把东汉永初六年的钢刀,刀背有铭文: 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大刀,吉羊宜子孙。
上图:铭文,“永初六年”这其中,只有“吉羊宜子孙”是正文。如此算的话,大夏龙雀刀的铭文数量应当接近五十字,前面还有“龙升二年,某月某日,百炼精钢”等等。国家博物馆馆藏有一把东汉永寿二年的环首刀,刀背铭文字数也有五十多字,该刀铭文非常紧凑,全长约80厘米,大夏龙雀刀应当不短于这个数值。 上图:东汉永寿二年环首刀的超长铭文《古今刀剑录》记载大夏龙雀刀长度为三尺九寸, 如果按南朝尺,则刀长有九十公分; 如果按照北朝尺,则刀长接近1.2米。两者都有可能。赫连勃勃作为一个游牧民族首领,佩刀应当考虑马上的便携性,不会太长。而且《古今刀剑录》为南朝的书,此刀后来又被南朝宋武帝刘裕所得,并且一直在南朝流传,故而 用南朝尺计算应更为合理 。目前出土发现的北朝环首刀,长度也都在90公分上下,可以作为旁证。作为当时的第一名刀,大夏龙雀刀所采用的工艺也必然与众不同。当时炼钢法有两种, 一是炒钢,二是灌钢。 炒钢应用最为普遍,出来的钢材多为低碳钢或者熟铁,虽然经过折叠锻打(百炼钢)之后可以减少杂质含量,但是低碳钢硬度较低,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谈不上先进。 上图:炒钢技术想象图而灌钢则是将生熟铁交替夹杂,以泥封闭放入炉中加热,利用生铁熔点较低的特性,将生铁液熔渗到熟铁中,然后再加以锻打,即可得到 品质精纯的钢材 。灌钢也称“宿铁”,之前学术界一度认为灌钢技术的发明人是北齐时代(晚于赫连勃勃约一百年)的道士綦母怀文,但是近期的考古显示早在东汉就已经开始尝试使用灌钢工艺。 上图:东汉的一把错金银刀,可能采取了早期的灌钢工艺应当认为,綦母怀文是改进灌钢技术的人而非发明人。赫连勃勃的大夏龙雀刀,极有可能是采用了灌钢技术,并且将灌钢法生产出来的含碳量不同的钢材(高碳钢为主)经过多次的折叠锻打(百炼)成形的钢刀。 上图:传世明代宝剑细节图,运用了灌钢加折叠锻打技术如果当真如此的话,大夏龙雀刀在技术上是非常先进的,韧性和硬度都会非常出色。不仅领先于世界其他文明,就是和两百年后的隋唐刀剑甚至明代刀剑比起来,在性能上也毫不落下风。 上图:出土唐代环首刀的刀尖(研磨后)当然,大夏龙雀刀毕竟没能传世,以上这些都是笔者根据典籍记载和其他文物做出的个人猜测。如果您有更好的想法,也可以通过留言跟我们一起讨论。注:本文为微信公众号
中华冷兵器原创原创
。投稿作者毛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中华冷兵器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解密冷兵器之谜,解密流传百世的名刀名剑
作者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雀马鱼龙是什么生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