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科与剑头蝗科的区别

纠纷处理 (9:00-18:00)
图书审核 (9:00-18:00)
成功加入购物车
艺术品藏品
&中国科学院中国动物志编辑委员会主编
出版时间:&
印刷时间:&
中国科学院中国动物志编辑委员会主编
出版时间:&
印刷时间:&
请选择所在地
仅1件在售,欲购从速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商品分类:
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第四卷 直翅目 蝗总科 癞蝗科 瘤锥蝗科 锥头蝗科
艺术品收藏蝗总科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的1。触角短,产卵器瓣状、听器位于腹部。世界性分布,已知1万余种。中国已知700余种。陆栖性,多数种类为植食性,并且是典型的多食性。在中国有2个亚种:和。
蝗总科简介
成虫体中型至大型,较粗壮。头短,头后部缩入前胸内。发达,通常单眼3个。触角较体短,较前足腿节长,丝状、剑状或槌状。前胸背板发达,盖住中胸背板,近马鞍状。
后足腿节特发达,胫节较长,在其两侧缘各具刺1列;跗节3节,第1跗节的腹面具有3个内垫。多数种类具有2对发达的翅,少数种类为短翅或缺翅。前翅狭长,后翅膜质,常具艳色。尾须较短小,不分节。产卵器粗短。雄虫能以后足与前翅摩擦发音。听器着生在腹部第 1节的两侧。。卵常有分泌物形成卵囊,卵囊的形状因种类而异。多数种类产卵于土中,以卵越冬,1年发生1~2代。若虫称,外形与成虫近似,通常有5龄。在发育过程中,触角节数的增加与翅芽的增长可作为龄期鉴别的依据。
嗜食玉米、小麦、粟、黍、水稻、高粱、大麦等,也吃植物,是农业上的重要害虫。少数种类的形态和行为因生活区内虫口密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异。在虫口密度小时,它们分散生活,个体间相互没有影响,成为散居型。也不成群迁飞。一般体色较淡。在虫口密度大时,它们互相接触,形成群栖生活,成为群居型。可成群地由发生基地迁飞到远处为害。一般体色较暗。
蝗总科种群分布
Locustamigratora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蝗虫,已知有10亚种,其分布遍及欧、亚、非、澳四大洲。中国有3个亚种: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L.mgratoriamgratoria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草原区、LocustamigratoriatibetnsisChen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寒区的许多河谷与湖泊沿岸地带。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亚飞蝗发生面积约521万hm2,经过贯彻“依靠群众,勤俭治蝗,改治并举,根除蝗害”的治蝗方针,年间,全国已累计净改造蝗区面积367.8万hm2,使蝗区面积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减少70.6%。现有蝗区县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28个减少到151个,取得了世界治蝗史上引人注目的成就。
蝗总科危害
蝗虫是农、林、牧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有害蝗种对农、林、牧业可造成不同程度危害。全世界的蝗虫已有1万种以上,其中对农、林、牧业可造成危害的蝗虫约300种左右,全球除南极洲、欧亚大陆北纬550以北地区外均可发生蝗虫。全世界常年发生蝗虫的面积达4680万km2,全球1/8的人口经常受到蝗灾的袭扰。全世界发生为害最严重的蝗虫为沙漠蝗Schistocercagregaria,其中最大扩散面积可达2800万km2,包括66个国家的全部和部分地区,约占全世界陆地面积的20%,受灾人口约占全世界人口的1/10以上。中国于1971年在西藏自治区聂拉木县的樟木地区曾采到散居型沙漠蝗虫。
80年代以来,中国北方牧区及农牧交错区的各季草场的蝗虫,其发生特点是种类多、密度大、最大发生面积据不完全统计,1985年可达2000多万平方百米。近十几年来,常年受灾面积约460多万平方百米,实际防治面积约100万平方百米左右。1998年,中国牧区及农牧交错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阿尔泰以及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均发生了高密度蝗群,发生面积达数百万公顷以上。199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阿尔泰、昌吉、巴里坤等地区上报的蝗虫发生面积约4000万亩,发生蝗虫种类主要为、戟纹蝗、、等,发生密度600~8000头/平方米,个别地区可高达10000头/平方米。各蝗区已经分别采取超低量制剂、、招引纷红椋鸟和牧鸡治蝗等多种方法进行了治理。
中国已知蝗虫在900种以上,其中对农、林、牧业可造成危害的约60余种。对可造成较大危害的蝗虫主要有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Ox-yaspp、蔗蝗Hieroglyphusspp 和尖翅蝗Epacromiusspp等。危害豆类、马铃薯、甘薯等作物的种类有CalliptamusabpeviatusIkonnikov、苯蝗HaplotropispunerianaSaussure、Aractomorphaspp等。Chondracrisrosearosea和负蝗可危害棉花。Ceracrisspp可严重危害竹林。在广大牧区,危害牧草的种类也很多,主要有Gomphocerussibiricus、戟纹蝗Dociostaurusspp、Oedaleusspp、牧草蝗Omocestusspp、雏蝗Chorthippusspp、痂蝗Bryodemaspp 以及Calliptamusitalicus等,大发生时可严重为害牧草和农作物并直接影响农牧业的发展。根据中国几千年来史籍的记载,造成农业上毁灭性灾害的蝗虫,主要就是飞蝗,并认为干旱与飞蝗同年发生的机遇率或相关性最大,其次为前一年干旱以及先涝后旱,蚂蚱成片;蝗虫灾害与水、旱灾害常此起彼伏,交替发生,一直是严重威胁中国农业生产、影响人民生活的三大自然灾害。
蝗总科东亚飞蝗
80年代以来,受全球异常气候变化和某些水利工程失修或兴建不当以及农业生态与环境突变的影响,在黄淮海地区和海南岛西南部频繁发生,每年发生面积约100~150万hm2,设计9省的100多个县,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威胁。年的12年间,东亚飞蝗在黄河滩、海南岛、天津等蝗区连年大发生。1985年秋,天津北大港东亚飞蝗高密度群居型蝗群将10多万亩苇叶和几百亩玉米穗叶吃光后,于9月20日中午起飞南迁,蝗群东西约宽30余公里,降落到河北省的沧县、黄骅、海兴、盐山和孟村5个县和中捷大港两个农场,波及面积达250万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群居型东亚飞蝗第一次跨省迁飞。  1998年,东亚飞蝗的夏蝗在山东、河南、河北和天津等8省发生在80万hm2以上。1999年,东亚飞蝗的夏蝗在山东、河南、河北和天津等9省又发生80万hm2以上。蝗虫又肆虐河南,受灾面积237.5万亩,部分地区蝗虫密度达到4000余只/m2,面积之大,虫口密度之高,是河南25年来所未见。虽然已经控制了其危害,但必须加强扫歼并监测夏季残余成虫的产卵区域,准确了解并掌握秋蝗发生和水、旱发展趋势与气象动态,并及时做好秋蝗和三代飞蝗的防治工作,以减少飞蝗发生的面积与数量。  亚洲飞蝗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内蒙古和陕、甘、晋、冀等省的北部某些河谷与滨湖地带。新疆的塔城地区年和1986年均发生群居型飞蝗危害,1987年在阿勒泰地区发生群居型飞蝗46群,平均密度头/m2,发生面积约5.15万hm2。新疆蝗虫受灾面积达3005万亩,在塔城阿勒泰地区密度达每平方米上万只。
蝗总科西藏飞蝗
在西藏于年间,曾有45处发生蝗灾,年则连续12年发生蝗灾,并波及到18个地区,重者连年庄稼颗粒无收,青稞、麦子亦荡然无存,草场则寸草无收。、和1991年,西藏飞蝗先后在林芝、米林、白朗、拉萨、林周和达孜等地暴发为害,严重影响了农牧业的生产。日,米林县强那区发生群居型西藏飞蝗1000多亩,并飞越雅鲁藏布江为害青稞。1999年,在拉萨、日喀则等地部分地区也发生了高密度的飞蝗蝗群。
蝗总科竹蝗
80年代以来,中国10多省部分稻区发生稻蝗460多万平方百米。对南方竹林为害达300万平方百米以上。
蝗总科澳大利亚灾蝗
1984年,在澳大利亚仅由澳大利亚灾蝗Chortoicetesterminifera的大发生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00~200万美元。自1985年年底以来,非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发生了多种蝗虫同时猖獗发生并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失。在美国西部的17个州,每年因草原蝗虫所造成的草场损失约为800万美元。1999年在俄罗斯的中部、东西伯亚南部等20多个州、里海附近以及与哈萨斯坦接壤等地区,已有100万平方百米农田遭到蝗虫袭击。
蝗总科飞蝗
公元前707~公元1935年的2641年间,中国有史可查的重大蝗灾共有800多次,平均每隔3~5年大发生一次,它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灾害。如今,由于大力消灭发生的基地并利用飞机治蝗,中国已经基本上控制了飞蝗的为害。
蝗总科西伯利亚蝗
在草原地区为害牧草,严重时,牲畜因在冬春两季缺草而成批死亡。
中国南方地区的稻蝗和竹蝗分别为害水稻和竹,大发生时也能造成严重的灾难。和分别为害棉花和甘蔗,严重时能给棉花和甘蔗带来极大的损失。
蝗总科防治
蝗总科农业防治
⑴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
⑵做到大面积荒滩垦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发生基地的面积。
⑶植树造林,改变蝗区小气候,减少飞蝗产卵繁殖的适生场所。
⑷提高耕作和栽培技术,达到控制蝗卵的作用,因地制宜,改变作物的布局,减少蝗害。
蝗总科生物防治
⑴在蝗灾区,使用高效低毒的农业和生物农药,保护蝗区的捕食性天敌。也可在山坡放养鸡、鸭、鹅等家禽防治。
⑵大面积施用微孢子虫。
蝗总科中国蝗总科分类
根据印象初提出的新分类系统,中国蝗总科分为6科、32亚科:
科  亚科  癞蝗科癞蝗亚科垛背蝗亚科  瘤锥蝗科沟背蝗亚科瘤锥蝗亚科云南蝗亚科澜沧蝗亚科  锥头蝗科锥头蝗亚科负蝗亚科  板胸蝗亚科瘤蝗亚科斑腿蝗亚科丽足蝗亚科稻蝗亚科秃蝗亚科裸蝗亚科丝角蝗亚科痂蝗亚科飞蝗亚科异痂蝗亚科竹蝗亚科网翅蝗亚科无声蝗亚科霄蝗亚科  槌角蝗科皱腹蝗亚科槌角蝗亚科驹蝗亚科  剑角蝗科长腹蝗亚科细肩蝗亚科绿洲蝗亚科荒地蝗亚科佛蝗亚科剑角蝗亚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剑角蝗科几种蝗虫的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下载_生物农医毕业论文(设计)_资源天下
>> 剑角蝗科几种蝗虫的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剑角蝗科几种蝗虫的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生物农医毕业论文(设计)
课程(专业)
蝗虫|遗传多样性
&内容简介:
&  毕业论文 剑角蝗科几种蝗虫的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共13页,6724字  
用等位酶电泳分析方法对细肩蝗属(Calephorus vitalisi)、菊蝗属(PhlaeobidaI.Bol)和威廉剑角蝗(Acrida willemsei)3个自然种群8种酶(EST, GPD, IDH,LDH,MDH,M E,PGI,PGM)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三种蝗虫在基因座上共享等位基因pgi-a;除个别基因座的基因型频率在部分种群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外,三种蝗虫的大多数基因座的基因型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菊蝗的平均每个基因座的等位基因数(A)为1.7-2.3,多态基因座百分率(P)为70%,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144-0.264,平均预期杂合度(He)为 0.223-0.357;威廉剑角蝗平均每个基因座的等位基因数(A)为2.0-2.2、多态基因座百分率(P)为100%、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283-0.379,平均预期杂合度(He)为 0.446-0.484;细肩蝗平均每个基因座的等位基因数(A)为1.4-1.8、多态基因座百分率(P)为60%、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225-0.419,平均预期杂合度(He)为 0.209-0.367。从A、P、Ho 3个参数可知,威廉剑角蝗遗传多样性最高,其次是菊蝗,细肩蝗的遗传多样性最低(表4)。菊蝗和剑角蝗的平均观察杂合度均低于Hardy-Weinberg平衡预期值(表4),表明菊蝗和剑角蝗出现了杂合体缺乏现象。而细肩蝗的平均观察杂合度高于Hardy-Weinberg平衡预期值(表4),表明菊蝗和剑角蝗出现了杂合体过剩现象。3个属种的I值为0.352-0.582,根据Nei’s遗传相似度进行的聚类分析表明,菊蝗和剑角蝗间的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剑角蝗和细肩蝗,菊蝗和细肩蝗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远;而D值为0.517-0.682,根据Roger’s遗传距离进行的聚类分析表明,三种蝗虫被不明显分为两支,在3个种群中,剑角蝗和菊蝗遗传距离最小,基于Roger’s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中二者也首先聚在一起,然后与相距较远的细肩蝗相聚。  
关键词: 菊蝗;威廉剑角蝗;细肩蝗;遗传多样性;等位酶
&相关说明:
&&&&1、下载本站部分资料,需要注册成为本站会员。如果你尚未注册或登录,请首先或。
&&&&2、48小时内下载同一文件,不重复扣金币。
&&&&3、下载后请用或解压缩后使用。
&&&&4、如采用迅雷等下载工具下载失败,请直接用浏览器下载。
&&&&5、如仍有其他下载问题,请看。
&下载地址:
相关毕业论文(设计)
推荐毕业论文(设计)
网友评论():
设为首页&&&&&&&&&&&&&&&&&&&&&
资源天下(www.zytxs.com) 版权所有熟悉却不熟悉学名的生物-----中华蚱蜢之蝗科,剑角蝗属_熟悉却不熟悉学名的生物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778贴子:
熟悉却不熟悉学名的生物-----中华蚱蜢之蝗科,剑角蝗属
中华蚱蜢Acrida chinensis蝗科,剑角蝗属
应为中华剑角蝗的同物异名。
正名:中华剑角蝗。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