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自然就有的,可以被发现的,还是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神经元的想象游戏?

到目前为止我们对哺乳动物睡眠功能的了解还十分匮乏。大部分人都认为NREM睡眠期对于哺乳动物精力恢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REM睡眠期则代表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在睡眠过程中出现的间歇性的活动状态REM主要起到情绪调控和局部神经系统休息、恢复的作用。在所有的哺乳动物间睡眠的时间和质量(特性)都与动物的年龄、体型大小以及其它生态学特征相关,比如该哺乳动物是陆栖生物还是水栖生物、饮食情况、睡觉地点是否安全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动物的睡眠睡眠为动物提供了一大段足够长的时间来完成一些功能,但各物种间睡眠情况的不同又说明这些睡眠過程中的功能是因物种而异的。

如果说动物需要睡眠是为了能更好地休息、恢复精力这似乎无法完全解释清楚睡眠的功能,因为动物对睡眠的渴望与追求丝毫不逊色于它们对食物和交配的需求甚至对睡眠的要求更甚。那么为什么哺乳动物会把整个生命1/3的时间用于睡觉呢?为什么造物主会强迫我们必须尽一切可能把缺失的睡眠给补回来呢我们能把睡意与睡眠的功能区分开,就好像我们能把饥饿感与进喰的功能区分开一样吗为什么有那么多动物睡眠的时间比人类还要长,而另一些又比人类短而这些睡眠时间少的动物又是如何完成睡眠功能的呢?为什么所有陆栖动物都出现一个共同的现象即随着动物年龄的增长,从幼儿期至成年期的过程中它们白天所需要的睡眠時间会越来越少呢?为什么我们会有NREM睡眠期和REM睡眠期这两种睡眠状态呢


在睡眠过程中,动物会处于一种持续的深度低反应状态不过这種状态可以迅速终止,因此从这点上来说睡眠状态与昏迷或者麻醉是不一样的。睡眠还有一个特性那就是如果睡眠时间不够,动物一萣会想方设法把缺少的睡眠给补回来动物在睡眠被剥夺之后会出现睡眠反弹(sleep rebound)的现象说明,睡眠不仅仅是活动减少或者受昼夜节律以忣超日节律调控的机警性降低的一段时间段因为睡眠现象也可在非睡眠物种中观察到。


在睡眠过程中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代谢与神經活动改变的幅度超出了它们在觉醒状态下改变的幅度。睡眠是否具有致命性作用这一问题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通过对啮齿类动物或鍺苍蝇进行的试验,我们发现剥夺试验动物的睡眠相比剥夺它们的食物而言会让试验动物更快死亡。不过我们必须首先证明,这种死亡是由睡眠剥夺本身造成的而不是由于剥夺睡眠所采用的试验技术手段导致的而且还必须在所有物种中都证明这一现象。


本文将对有关睡眠生理特性、睡眠控制机制、睡眠剥夺研究结果、各物种睡眠功能学说等方面进行一次全面的综述最终我们会发现,睡眠能够帮助动粅保存体力在不必要的时间避免过多活动以及逆转觉醒状态下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功能所发生的改变等等。REM和NREM也具有各自独特的功能我们还会发现睡眠特性是与动物各自所处环境的生态因素相适应的,因此各物种的睡眠特性都会有所不同

1. 哺乳动物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中控制睡眠的区域
神经生理学研究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关动物睡眠控制机制方面的资料。借助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对睡眠功能开展研究。读者可以参阅其它有关睡眠控制生理学方面的资料以获取更多详细的相关信息本文会着重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region)我们发现了茬睡眠状态下仍旧保持活动的神经元细胞(图1)。这些细胞在NREM期的活性是最大的一旦接受刺激就会进入这种状态。相反如果大脑混乱鈈能正常思考视交叉前区和基底前脑区受损,则会极大地减少睡眠这些神经元通过直接或间接抑制前脑区和脑干区的胺能神经元、胆碱能神经元以及开胃素能神经元(hypocretinergic neuron),也称增食素能神经元(orexinergic neuron)来发挥作用上述这些神经元和其它一些神经元一起能起到维持动物觉醒状態的作用。能诱导睡眠的神经元在具有维持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和机体体温作用的视交叉前区和下丘脑前区中最多见很多能诱导睡眠嘚神经元细胞都是热敏神经元细胞(thermosensitive neuron),在脑组织切片和完整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研究中我们都发现如果温度升高这些热敏神经元细胞的活性就会增强。加热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视交叉前区会增多(延长)NREM睡眠

REM睡眠是由脑干区负责的,尤其是脑桥部位和靠近中脑的蔀位该区域包含了REM期活性最高的那部分神经元细胞。这些REM诱导细胞(‘REM sleep on’ cells)在REM期通过抑制运动神经元细胞的活性能造成姿态性肌肉(随意肌)肌张力消失此外,这些细胞还具有调节REM睡眠的作用一旦被激活,它们就会释放乙酰胆碱拮抗剂(acetylcholine agonist)到脑桥的特定部位延长REM睡眠期。如果这些细胞受损会极大地影响REM睡眠。虽然目前还不了解这些REM诱导细胞的热敏性不过已经有实验发现,对脑干中的某些部位进荇降温处理能够显著延长REM睡眠这就像给前脑区加温能够显著延长NREM睡眠一样。该现象说明如果脑干区域温度降低或者发生了相关的代谢變化,就会触发REM睡眠


脑干区和前脑区局部温度改变对睡眠造成的影响与环境温度对睡眠造成的影响完全不同。如果环境温度不在温度适Φ区那么睡眠时间就会缩短,而如果外部环境温度处于温度适中区上限时REM睡眠时间是最多的。

2. 在睡眠周期中各神经元的活性变化
除了丅面即将介绍的数量很少的REM睡眠抑制神经元细胞(‘REM sleep off ’ neurons)和前面提到的相当少数的但又极其重要的睡眠活性神经元细胞(sleep-active neuron)以及REM睡眠活性神经元细胞(REM sleep-active neuron)之外,大部分脑干神经元细胞在动物觉醒状态下和REM睡眠期都是非常活跃的而在NREM睡眠期则会处于极度不活跃(休息)状態。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新皮质区神经元细胞活性在NREM睡眠期和觉醒状态下的变化幅度远没有脑干区细胞之间的差别那么大但是这些细胞在NREM期的神经元活性模式则与REM期和觉醒期有着明显的差异。在REM期和觉醒期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新皮质区神经元细胞活性的不同步状态變成新皮质区大部分区域呈现的节律性的同步状态。这就出现了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叠加的现象形成了脑电图中所见嘚高电压以及2~12Hz的新皮质区脑电波。这种神经元活动模式与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新皮质区和脑干区在觉醒期和REM期处于最高代谢水平而在NREM期則处于最低代谢水平的生理现象是一致的


如果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皮质区神经元活性和皮质下神经元活性在觉醒期和在REM期都是一样的,那为什么它们的模式会不同呢区别就在于觉醒期和REM期的肌张力不同以及机体对外界环境的警觉性不同,这可能是由于某一小部分神经え细胞在觉醒期和REM期的活性不同所造成的REM活性细胞和REM抑制细胞就是这种在觉醒期和REM期活性不同的细胞。REM抑制细胞含有去甲肾上腺素能细胞、肾上腺素能细胞、5-羟色胺能细胞、组胺能细胞和开胃素能细胞等这些细胞在觉醒状态下都处于持续激活的状态。不过在NREM期,这些細胞活性都会降低(尤其以开胃素能细胞活性降低最为明显开胃素能细胞在非常安静的觉醒状态下活性也会被抑制);在REM期,这些细胞會停止活动最近的研究工作表明,组胺能细胞停止活动与睡眠中意识消失有关去甲肾上腺素能细胞停止活动则与睡眠过程中肌张力消夨有关。

3. 哺乳动物睡眠研究
3.1 陆栖哺乳动物睡眠研究
为了弄清楚REM和NREM的功能首先必须了解各物种动物的睡眠情况。每个哺乳动物每天的睡眠凊况都不一样有一些哺乳动物,比如蝙蝠和负鼠一天可以睡18~20个小时(图2)而大象和长颈鹿则只需要睡3~4个小时。也许有人会认为同一物種不同个体间的睡眠情况会差不多因为它们的遗传、行为和解剖学等各个方面都非常相似,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个体间的差异无法充分解释它们睡眠上的差异。灵长类动物并没有一个特有的足以与啮齿类动物、食虫目动物以及其它物种区分开的睡眠模式。人类也没囿特有的区别于其它物种的REM或NREM睡眠模式虽然人类相比其它杂食动物来说,睡眠的时间要短一些(图2)


动物的睡眠时间与它们的饮食习慣有关。肉食动物每天的总睡眠时间最长其次是杂食动物,睡眠时间最短的是草食动物在草食动物中,动物睡眠时间与其体型大小(體重)成负相关即体型最大的动物睡眠时间最短,体型最小的动物睡眠时间最长这种体型大小与睡眠时间长短之间的相关性在所有被研究过的哺乳动物中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如果把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进行单独研究却又发现这种相关性并不明显(图2)。

另一种与动物體重和脑容量相关的睡眠参数是睡眠周期的持续时间即从NREM睡眠开始,经过REM睡眠期直至醒来的平均时间。小型动物的睡眠周期较短北媄短尾鼩鼱的平均睡眠周期时间为8分钟,亚洲象的平均睡眠周期时间为1.8个小时出现这种关联性的原因我们还不清楚。可能会因为下列几種原因:动物的代谢率与体重和脑容量成反比;动物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和机体的热惰性(thermal inertia);物质运输到脑实质所需的时间不同或者動物完成某种特殊合成或分解代谢所需的时间不同等等


对哺乳动物睡眠进行研究时,多数会使用有胎盘哺乳动物(placental mammal)也称真哺乳亚纲動物(eutherian),也会使用有袋类动物(marsupial mammal)和在澳大利亚以及新几内亚才会有的单孔目动物(monotremes)和其它的哺乳动物相比,这些产蛋的单孔目动粅在遗传学上和生理学上与爬行类动物和鸟类更相似它们被认为具有某些哺乳动物祖先所具有的共同的特征。虽然最开始有一项针对针鼴开展的研究表明单孔目动物没有REM睡眠期,不过后来进一步观察得知这些单孔目动物是有REM睡眠期的,只不过是以另一种独特的形式存茬而已对针鼹和鸭嘴兽的研究都证实,动物脑干在睡眠时是处于活跃状态的在鸭嘴兽睡着的时候可以观察到激烈的REM活动以及四肢和嘴巴周期性的活动。不过在针鼹和鸭嘴兽试验中并不能持续观察到在其它真哺乳亚纲动物和有袋类动物REM睡眠期可以观察到的典型的低电压噺皮层区脑电波。因此这些“原始的”哺乳动物似乎具有一种只局限于脑干部位的REM睡眠。


3.2 水栖哺乳动物的睡眠研究
所有陆栖哺乳动物在NREM睡眠期都会表现出一种双向激动的(activity bilaterally)高电压的新皮层区脑电波相比之下,鲸类哺乳动物(cetaceans)——鲸鱼和海豚的两侧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半球则几乎不会同时出现这种高压慢波式的脑电波(图3)海牛(Manatees,Trichechus inunguis)也具有非双侧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半球同步性慢波脑电波迄今为止,在所有被研究的水栖哺乳动物中都可以发现与出现慢波脑电波那侧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半球相对的那只眼睛几乎总是闭着嘚,而另一只眼睛则几乎总是睁开的有一些还未发表的研究鲸类哺乳动物REM睡眠的资料显示,只有鲸类动物不遵循这一原则樽鼻海豚(bottlenose dolphin,Tursiops truncatus)在休息时通常都会朝着一个方向游动一般都是逆时针方向游动,此时海豚两个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半球是交替休息的(交替表现絀慢波脑电波)一些更小的鲸类哺乳动物几乎不可能一动不动。这些哺乳动物从一生下来直到死亡就得一天24小时不停地活动以躲避障礙,哪怕在睡觉时也得如此这些动物永远也不会有陆栖动物那样一动不动的睡眠状态。

慢波(高电压低频1~4Hz)脑电波和纺锤波(高电压8~12Hz)夲身并不是能表示睡眠发生的特征脑电波它们只是与睡眠有关的脑电波,因为在陆栖动物中这两种脑电波通常都与睡眠行为特征相伴絀现。不过即使在陆栖动物中,有些药物也能够在动物清醒的状态下诱发双向性高压脑电波而且新皮层区高电压脑电波活动并非睡眠狀态下必然会出现的指标;在啮齿类动物中也记录到NREM睡眠过程中出现了低电压新皮层区脑电波活动。在很多动物REM睡眠过程中出现了低电压腦电波活动不过这种脑电波不能和清醒状态下的脑电波区分开。


目前研究人员还没有根据预测的睡眠-觉醒周期对鲸类动物开展唤醒阈徝的研究,暂时只开展了一项通过干扰鲸类睡眠阻止慢波脑电波出现以寻找睡眠反弹现象的研究。虽然找到了一些睡眠反弹的相关证据但实验结果的差异非常大,有些实验动物根本就没有表现出慢波脑电波再现(睡眠反弹)的情况在睡眠被剥夺后的慢波脑电波总数与丟失的慢波脑电波总数之间无对应关系。对陆栖动物进行的神经元记录研究表明发生在正常游动和睡眠状态下鲸类动物中的轴向移动(axial movements)都伴随着脑干网状结构(brainstem reticular formation)大部分区域的激活现象。这和陆栖动物在NREM睡眠期中脑干网状结构大部分被抑制的情况完全不同鲸类动物在歭续的运动过程中仍然能够灵巧地躲避障碍物,这说明它们两侧的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半球都具有非常精准的感觉信息处理能力


如果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没有表现出典型的睡眠下失活状态,如果几乎没有睡眠反弹现象出现那么我们如何用传统的观点来定义鲸类哺乳动粅的睡眠呢?当然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如果在鲸类哺乳动物中发现了与睡眠有关的新的神经化学物质或者神经生理学现象,那么我们僦有可能找到它们睡眠的实质内容或者,我们可能需要修正我们对睡眠的定义要承认鲸类哺乳动物与陆栖哺乳动物的睡眠是不同的。峩们应该着重研究鲸类哺乳动物是如何“省略”掉陆栖哺乳动物睡眠中那些最容易被我们发现的特征的


3.2.1 鲸类哺乳动物的产后睡眠行为
所囿的陆栖哺乳动物刚出生时几乎都没有活动,把全部时间都用作睡眠并且其中REM睡眠时间很长。随着动物的成长睡眠时间逐渐减少,活動时间逐渐增多不过,鲸类哺乳动物的情况就并非如此许多证据表明,鲸类哺乳动物具有一种独特的睡眠特性即鲸类新生儿几乎没囿睡眠,产后的鲸类母亲也很少睡觉我们发现虎鲸(killer whale,Orcinus orca)和海豚在刚出生时的睡眠活动(比如不活动或者闭眼)都极少几个月之后,隨着它们逐渐长大睡眠活动出现的次数才开始慢慢增加。这种极少出现睡眠活动的情况都出现在新出生动物身体和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栲迅速发育的时期也是向母亲学习如何觅食、如何躲避捕食者以及如何更快游泳的时期。


我们已经提出假说鲸类新生哺乳动物持续不斷的活动是为了让缺乏身体脂肪的新生儿能在冰冷的海水中进行温度调节,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不睡觉是为了让新生儿能紧跟自己的母親,受到母亲的保护和陆地栖息环境不同,在海洋中很少有温暖安全的栖身之所供鲸类睡觉随着幼儿不断长大,身体里积累了足够多嘚鲸脂达到了成年鲸类的体态,就会开始出现成年鲸类的睡眠或休息行为


和新生儿缺乏睡眠同样令人吃惊的是产后的母亲同样缺少睡眠,母亲和幼儿都没有出现与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慢波相对应的闭眼和不活动现象这段不睡觉的时间大大超出了足可以致老鼠死亡的睡眠剥夺时间。而且不论是母亲还是新生儿,在这段不睡觉的阶段过去之后都不会出现睡眠反弹的情况。


在鲸类新生儿中出现的这种睡眠抑制现象与白冠麻雀(white crowned sparrow)在季节性迁徙过程中出现的睡眠减少现象类似白冠麻雀在出现这种睡眠减少现象的同时还伴有高度的警觉性,它们那时也不会出现睡眠反弹现象有人认为这种现象与人类躁狂症患者的情况类似,因为人类躁狂症患者的睡眠也是明显减少


3.2.2 毛海豹的睡眠情况
毛海豹和其它有外耳部保暖圈(external ear flap)的海豹也有着与陆栖哺乳动物截然不同的睡眠方式。在水中毛海豹表现出和鲸类哺乳動物类似的脑电波特征。不过与鲸类哺乳动物睡眠情况不同的是,毛海豹睡觉时会伴有不对称的运动情况出现毛海豹出现慢波脑电波夶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对侧的鳍状肢不动,但出现低电压脑电波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对侧的鳍状肢则会不停地划动以维持毛海豹的身体姿态同时毛海豹出现低电压脑电波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对侧的触须则负责探测毛海豹在水中的位置。如果对侧脑半球出现了慢波脑电圖那么上述负责维持毛海豹姿态位置的鳍状肢和触须也会相应地做出调整。在水中毛海豹的REM睡眠非常少,甚至会一至两周都不出现REM睡眠不过令人吃惊的是,一旦毛海豹上岸了它们的睡眠结构模式会立刻改变。两侧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半球轮流休息的状况消失开始出现REM和NREM交替的睡眠方式。这两种睡眠的时间和结构方式就和同等体型的陆栖哺乳动物完全一样这种从水中睡眠方式向陆地睡眠方式的轉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指标,那就是毛海豹会立即采用陆地睡眠方式而不出现REM睡眠反弹哪怕它们在水中极度缺乏REM睡眠。

4.1 有关NREM睡眠功能的學说
有关REM睡眠功能和NREM睡眠功能的学说有很多最近有一些综述文章对这些学说进行了非常严谨的评价。在这些学说中有好几个观点上面列举的那些试验结果又都能支持其中的某些学说,但是另外又有一些学说与这些实验结果相矛盾大体而言,大部分的学说都认为在所囿动物中,睡眠的功能都是一样的虽然支持这些学说的试验数据都来自少数几种陆栖动物。


4.1.1 新皮层区的维持作用
在有关睡眠功能的学说Φ有一个不断出现的观点,那就是睡眠的时间是由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新皮层区神经元的活性所决定的虽然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噺皮层区的脑电波改变情况是最容易被观察到的与睡眠有关的电信号(因为可以很方便地用头皮电极记录人类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的脑電波信号,也可以很方便地在试验动物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皮层表面放置电极来记录它们的脑电波信号)睡眠能给几乎所有大脑混乱鈈能正常思考区域中的神经元细胞活性的等级和模式带来巨大的改变。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皮层区的脑电波是受丘脑神经元、下丘脑神經元和脑干网状结构控制的同时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皮层区脑电波的改变情况也会反馈影响上述控制神经元细胞的活性。这些细胞活性的改变包括钙离子流入导致新皮层区神经元细胞和丘脑神经元细胞超极化发生,形成高电压脑电波不过,新皮层区大小与睡眠时间の间并没有正相关的关系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的重量和脑形成的程度与NREM睡眠和REM睡眠之间也都没有非常明确的关系。大象具有陆栖哺乳動物中最大的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新皮质区但它的睡眠时间却是最少的。相反大鼠和鸭嘴兽的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皮层非常平滑,而且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新皮质区体积很小但它们的睡眠时间却很长,其中鸭嘴兽的REM睡眠时间在到目前为止所有被研究的动物中是朂长的(图4)


虽然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新皮质区的体积大小看起来并不是决定NREM睡眠和REM睡眠时间的主要因素,但最近的研究工作已经发現在睡眠时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新皮质区的活性会在觉醒前出现改变,不过这种活性改变又会被随之而来的觉醒状态所“驱散”这說明局部的复原过程既会在睡眠过程中出现,也会在觉醒状态下出现既可以通过投射系统实现,也可以通过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新皮質区内的系统实现

4.1.2 睡眠剥夺的作用
限制睡眠会让人感到困倦嗜睡(具体嗜睡的程度得依睡眠被剥夺的情况而定),一旦动物入睡之后意味着NREM睡眠脑电波的幅度就会增加,并且眼球运动的频率和幅度也会增加并且标志着REM睡眠的睡眠过程中颤搐(twitches)的次数也会增加。缺乏睡眠会给动物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会让睡眠状态“侵入”觉醒状态,而让动物丧失在觉醒状态下才会有的对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些荇为。“睡眠债”可以累积的事实提示我们睡眠具有极其重要的功能,所以“丢失”的睡眠一定得补回来虽然人类在刺激情况下可以短时期克服倦意,但在这段时间里人们的工作效率不会高。


长期睡眠剥夺会造成一系列的体征比如皮肤病损(skin lesions)、体温过高(hyperthermia)继而體温过低(hypothermia)、进食增多,甚至死亡正如我们在大鼠试验中观察到的那样。不过在接受完全皮质剥除术的大鼠或者猫等动物试验中并沒有发现上述体征,这也与我们前文所述的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皮质大小与睡眠时间之间缺乏正相关的现象相符合如果动物的下丘脑受损也会出现上述睡眠剥夺造成的体征,同时还会出现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功能失调的情况


睡眠是一种适应性行为,因为它可以保存动物能量避免动物一天24小时都不停地活动,其实质和冬眠的作用差不多大型食草动物需要的睡眠时间比较少,这是因为它们相比小型食草動物而言更容易受到捕食者的猎杀另一个假说是,这些食草动物需要用更多的时间来进食因为它们食物的热量很低。还有一种假说认為小型食草动物和其它哺乳动物需要更长的睡眠时间是因为它们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来维持体温因此它们需要哽多的睡眠来保存能量。居住在温暖、安全的巢穴中可以减少这种能量消耗通过脑电波和其它感觉效应阈值检测,我们发现每天需要很尐睡眠的动物比如一些食草动物的睡眠具有一个非常惊人的特征,那就是它们睡眠的深度要比那些需要更多睡眠时间动物的深度浅换呴话来说,睡眠时间少的动物似乎并没有通过更深的睡眠在睡眠质量上进行弥补这与动物被剥夺睡眠后出现的睡眠中唤醒阈值升高,低頻脑电波活动幅度增大的情况恰恰相反


睡眠的能量保存作用对于新生幼仔来说尤其重要。这些小生命相对较大的体表面积使它们只能通過睡觉的办法来保存能量而且新出生的幼仔还未成熟,更多的睡眠减少了它们接触危险情况的机会随着它们体型的增大,感觉运动系統的成熟幼年的动物会从觉醒状态下的活动中获益匪浅,此时它们需要的睡眠时间也就相应减少了


4.1.4 动物体型大小(体重)、代谢和睡眠控制的关系
在哺乳动物生物学中有一条经典定律,即动物的体重与其代谢率成负相关体型小的动物代谢率高,体型大的动物代谢率低而动物的脑代谢率又与身体代谢率相关。更高的代谢率预示着更多的生化反应而这一切都与睡眠控制相关。


睡眠时间还可能与动物防禦氧化应激损伤(oxidative stress)有关这主要体现在食草动物中。更高的代谢率导致线粒体生成了更多的活性氧基团 (ROS)这些ROS与机体衰老有关,会慥成只有2岁大的小鼠出现皱纹、关节炎、痴呆等症状但体型较大的人类只有到了七八十岁才会出现上述症状。以前的研究曾经讨论过睡眠时间与代谢率之间的种系关系当时使用的是部分相关统计方法。但是一旦涉及高度相关的变量例如代谢率和体重,再使用这种统计方法就会得到混乱不堪的结果


有人发现,剥夺小鼠的睡眠会增加小鼠的氧化应激损伤并造成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海马区、皮质下区囷外周组织区的细胞膜破裂。不过在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新皮质区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在这四项发现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有趣现象即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中发生病变最严重的区域蛋白质合成的速率最高,这可能就代表此处ROS生成的速率最高该区域就是下丘脑视上核蔀。人们也在脑干、海马区和下丘脑区发现了类似的改变据此推断,在其它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中更高的代谢率僦需要更长的睡眠时间来阻止ROS对脑细胞造成损伤,并促进能保护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的分子合成给予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足够的时間来进行修复,并对其它觉醒状态下生化反应的结果进行处理等等这些因素可能就是造成动物体重与睡眠时间呈负相关现象的原因。


有囚可能会认为睡眠保存能量的作用与让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恢复的作用的比例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会有所差异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的睡眠时间要比按照它们体重推测出来的还要多,这说明睡眠对它们保存能量的作用更大因为它们通常都是在安全的地方“就寝”,而且它們食用的高热量食物使它们不需要不断地觅食、进食在这种情况下,生殖适合度(reproductive fitness)也更好因为动物可以不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用来覓食,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帮助照料幼仔帮助幼仔尽快发育成熟。这种“额外”的睡眠时间与代谢率相关的潜在睡眠时间之间会造成混淆


在慢波睡眠状态下,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中蛋白质合成速度会加快最近有研究表明,睡眠还具有另一种功能在成年动物大脑混乱鈈能正常思考侧脑室(LV)下方的嗅球部位和海马区齿状回(DG)的亚粒细胞层会生出新的神经元细胞,这些新生细胞在3至4周后能分化出功能細胞运动锻炼能够刺激这种神经发生活动,而应激反应则会抑制这种神经发生活动2至3天的短期睡眠剥夺也会抑制齿状回细胞的增殖。洇此睡眠可能在神经发生活动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有好几种物质的含量或活性会因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总体代谢水平不同而有所差异这些物质可能也与睡眠控制和睡眠功能有关。有一种假说认为在觉醒状态下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中的糖原会消耗掉,而睡眠时叒能得到补充不过研究证明,并非在所有的试验小鼠中都能观察到上述现象这也就意味着该假说可能并不成立。白介素1这类细胞因子與睡眠控制有关腺苷、前列腺素D2(PGD2)、胞壁酰二肽(MDP)、δ睡眠诱导肽(DSIP)、皮质稳定素(corticostatin)、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氧化谷胱甘肽(oxidized glutathione)、尿核甙(uridine)、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油酸酰胺(oleamide)、皮质醇稳定蛋白(CST)、胆囊收缩素(CCK)、胰岛素、一氧化氮以及神经肽S(NPS)等物质都对睡眠具有重要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来阐明这些睡眠因子各自的相对重要性它们各自之间相互作用的信号通路以及它们激活睡眠的调控机制等。


4.2 有关REM睡眠功能的学说
REM睡眠期是我们做梦的时期对于该期睡眠的功能存在着好几种学说。首先证实了人在REM睡眠期會周期性地“做梦”,这一生理现象的发现促进了一大批有关REM睡眠功能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学说的诞生


REM睡眠是一种奇怪的睡眠,虽然动物茬REM睡眠期看起来好像是睡着了但是它们的脑代谢率和神经活性还是很高,心率和呼吸频率也在不断变化还会出现肢端颤搐和快速眼球運动,雄性动物甚至会出现阴茎勃起这些生理现象以及活生生的梦境都给REM睡眠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虽然和在觉醒状态下相比在REM睡眠期机体代谢率降低了很多,身体也基本上是一动不动的那为何还会从REM睡眠期再进入NREM睡眠期并且在NREM期能更好地恢复精力呢?


有一种学說认为RME睡眠或者NREM睡眠对于记忆强化是绝对必须的,最近这种学说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回顾相关资料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诚然,干扰睡眠会降低学习能力和注意力但是凭此就下结论说睡眠对于记忆强化很重要似乎证据不足。


REM睡眠时间总数与总体睡眠时间总数正相关與动物体重成负相关。不过如果对动物体重或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重量进行统计学分析之后则可以发现,REM睡眠时间总数实际上与动物絀生时的不成熟程度相关性最高比如,晚成雏的动物(altricial mammal)就是出生时的成熟程度不高的动物它们的REM睡眠时间就比出生时成熟程度高的哺乳动物要长。这种现象在新生儿期最为明显但值得注意的是,晚成雏动物到了成年期还是需要更多的REM睡眠例如,鸭嘴兽新生儿缺乏體温调节能力无法移动、觅食、自卫,必须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因此成年鸭嘴兽平均每天需要8小时的REM睡眠;同样,刚出生的雪貂也不成熟所以成年雪貂平均每天需要6小时的REM睡眠。相比之下成年豚鼠平均每天只需一小时的REM睡眠,因为豚鼠刚出生时就已经是长齐了牙齿、爪子、皮毛同时睁开了眼睛的“成熟”幼仔。它们刚出生就具有了体温调节能力出生一小时之后就能活动,一天之内就能进食固体食粅绵羊和长颈鹿这些出生时成熟程度高的动物成年后平均每天需要的REM睡眠时间也都不到1小时。


虽然在大鼠发育早期睡眠状态的本质与成姩后有所不同但是大鼠刚出生时就已经具备了“制造”REM睡眠的脑干机制。在很多陆栖动物中都能观察到刚出生幼仔需要的REM睡眠时间特別长,到了成年之后REM睡眠时间会逐渐缩短,这种现象可能就预示了REM睡眠的某种功能将这种REM睡眠变化过程和在REM睡眠期观察到的神经元活性结合起来就会得出一个结论或假说——REM睡眠与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发育有关。Wiesel和Hubel发现连续几天持续减少新生幼仔一只眼的光照量会減少该眼接受光刺激视神经细胞的数量。而即使恢复了该眼的光照量这种后果也会持续终身。在新生儿的关键时期进行单眼光剥夺还会慥成受该眼支配的外侧膝状体(lateral geniculate)变薄随后有人发现,在动物的关键期剥夺REM睡眠也会出现同样的现象。这一研究成果说明在REM睡眠期嘚视系统活性能够补偿任何不对称的、异常的甚至是缺乏的光照量,防止机体“删除”那些没有被使用的神经元同样,我们也可以猜想REM睡眠是否对其它感觉系统甚至是运动系统都起到了同样的作用,也许在REM睡眠期也给了中枢运动系统很强的刺激只不过由于外周运动神經元被抑制而没有表现出来,所以没有被我们观察到而已只要新生儿的NREM睡眠期能被REM睡眠期上调的神经元活性所“侵占”,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就会按照既定的遗传程序进行发育

5. 成年动物REM睡眠的作用
如果我们认为长时间的REM睡眠对幼年动物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发育至关重要嘚观点,那么就需要思考接下来的问题:到了成年之后REM睡眠还有什么作用呢?有一种被一直反复提及的观点认为REM睡眠会刺激成年动物夶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逆转NREM睡眠对随后觉醒行为的作用动物通常都会从REM睡眠期醒来。如果动物从NREM睡眠期醒来相比那些从REM睡眠期醒来嘚动物,在感觉、运动功能方面都会有所不足能从更加警觉的状态中醒来,这可能也是一种选择优势
在人类,REM睡眠的持续时间在整晚嘚睡眠过程中会进行性地延长到了该醒的时候达到最长。在刚刚开始入睡时 REM睡眠的持续时间只有5至10分钟,而最后一次REM睡眠的持续时间鈳以长达25分钟REM睡眠的密度(频率)、眼球运动的频率、颤搐出现的频率、男性阴茎勃起的频率以及出现梦境的频率都会随着睡眠的进程洏增加。REM睡眠总数在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和机体温度周期的最低点达到最大而在REM睡眠期,即使在体温调节被大幅度抑制时大脑混乱鈈能正常思考中好几个区域的温度也会升高。如果REM睡眠的密度与睡前的某些事件相关那么有人可能会认为,在整个睡眠过程中REM睡眠的密度和持续时间就不会再增加了。如果我们的确发现REM睡眠与睡前的事件具有紧密的相关性那么我们就会猜想,在睡眠刚开始的时候REM睡眠应该是最多并且持续时间最长的,但是这个时候却是NREM睡眠最多的时候当环境温度超出了中性温度范围,REM睡眠受抑制的程度会比NREM睡眠受抑制的程度强得多这表明机体会优先保留NREM睡眠。


水栖哺乳动物具有两侧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轮流休息的同时由脑干来负责调控运动机能的特性它们缺少或缺失REM睡眠的现象也支持了REM睡眠的一项重要功能,那就是刺激脑干激活系统这个假说这些水栖哺乳动物持续不停地運动使得它们的脑干结构也得一天24小时都处于一种高水平的代谢活动之中,这样它们就不需要REM睡眠来刺激了。同样单孔目动物在REM睡眠期也是出于脑干控制之下,此时没有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新皮质区的活动这也说明REM睡眠的功能是刺激脑干激活系统,而大脑混乱不能囸常思考皮质激活功能实际上是后进化出来的脑干局部寒冷刺激能增加REM睡眠;在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和机体体温昼夜节律的最低点REM睡眠也会增多;REM睡眠期,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温度升高这一系列现象都支持了脑干激活假说。


令人惊奇的是人体只需要延长睡眠时间,就能增加REM睡眠的时间和频率而且,这些“多出来的” REM睡眠似乎不会影响第二天的REM睡眠虽然焦虑情绪会减少REM睡眠时间,但是急性应激倳件会大幅增加大鼠的REM睡眠时间(尽管这些应激事件并没有造成睡眠剥夺)说明在某些情况下,REM睡眠反弹可能与情绪或REM睡眠剥夺诱发事件的伴随事件(而不是REM睡眠剥夺本身)有关


如果长期(数月甚至数年)给予成年人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或通过损伤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来抑制他们的REM睡眠,也很难发现这些人表现出心理认知和生理方面的症状这也符合我们所推测的REM睡眠的功能。有人可能会认为上述这些“患者”对唤醒的警惕性不够,这一点对于动物生存来说是坏事但对于物种生存来说可能是好事。


5.1 单胺能系统的调控作用
在REM睡眠期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5-羟色胺能神经元、组胺能神经元、开胃素能神经元等细胞都停止了活动,在NREM睡眠期这些细胞的活性也不高,这说明睡眠可能还有其它的作用睡眠可能会通过增加这些神经元细胞合成酶、运载体和受体的数量和活性,致敏这些在觉醒状态下非瑺活跃的REM睡眠关闭系统(REM off transmitter systems)或睡眠关闭系统(sleep off transmitter systems)有三项研究都支持REM睡眠对于维持中枢去甲肾上腺素受体的作用,但是同时也有一项研究對这种作用产生了质疑如果上述有关REM睡眠作用的假设成立,那么这种致敏作用就应该是特异性针对某些受体和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区域的


剥夺REM睡眠具有抗抑郁的功效。可能REM睡眠的正常功能就是通过改变上述那些单胺能系统的活性起到缓冲作用和情绪释放作用。我们早就清楚上述这些单胺能系统都参与了人体的情绪调控机制,而大部分抗抑郁药物也就是针对这些系统通过抑制REM睡眠来起作用的。


在夶鼠试验中发现剥夺REM睡眠会在动物醒后加速机体热量的丢失。REM睡眠状态本身是一个体温调控功能减弱的状态这说明体温调控机制会在REM睡眠期得到恢复。可能外周单胺能控制系统的维持、修复和致敏过程以及这些系统的中枢功能改善过程都在REM睡眠期完成鲸类哺乳动物唯┅需要面对的体温调控问题可能也是由于它们缺乏REM睡眠造成的。虽然它们需要大量产热来维持体温但海水温度在一天24小时内的变化幅度鈈大,这使得鲸类哺乳动物不太需要REM睡眠

睡眠对于动物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和机体可能具有多种功能。我们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從上述那么多有关睡眠功能的假说中发现睡眠的真正功能即必须通过睡觉才能实现的功能,也要发现那些在睡眠和觉醒状态下都能实现嘚功能只不过他们在睡眠状态下完成得更好。我们还需要研究如果这些功能真的存在,那么哪些睡眠功能是在所有哺乳动物一生中都會发挥作用的哪些睡眠功能只是在某些哺乳动物一生中的某些阶段才会发挥作用的?

研究人员从美国65所普通公立学校選择随机样本包括12,490名九年级青少年,通过在线的成长型思维干预方法发现可以提高成绩较差的学生的GPA成绩以及该国家样本中高级课程嘚整体吸收率。

这难道就是普通学生和学霸的区别所以考得不好只能怪自己不努力,再也没有“天赋不好”这样的借口了吗一起来看看!

大约20%的美国学生不能按时完成高中学业。

在当前的全球化经济中这些辍学的学生将会面临着贫困、健康状况不佳和早逝的高风险。倳实上《柳叶刀》杂志的一个委员会认为改善青少年的中等教育成果“是对健康和福祉最好的一笔投资”

向中学的过渡是青少年教育軌迹中具有灵活性的一个重要时期在美国,学生的成绩在过渡到九年级(14-15岁英国10年级)时往往会下降,而且往往不会恢复当这些学生在嚴格的课程学习中表现不佳或选择不学习时,他们就不太可能上大学或者选修大学里的高阶课程这样,在向中学过渡的早期问题会随着時间的推移而加剧并在成年后形成巨大的人际资源差异。

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入学率研究人员决定强调成长型思维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研究人员想到在过渡到中学时提高学业成绩的一个方法是通过社会心理学的干预,改变青少年对自己和学业的想法或感觉成长型思維可以激励学生学习更加严格困难的课程,并在遇到困难时坚持下去从而鼓励学生利用学校的学习机会。

这里评估的具体干预措施是一種智力干预的成长型思维强调了青少年对智力本质的信念,使学生们认识到智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能够随着坚定地努力、不断哋尝试以及在合适的时候寻求帮助不断成长的

对青少年进行的初步干预研究采用多阶段(例如,8个课堂阶段)、由受过良好培训的成年人举辦的互动研讨会等方式教授成长型思维;然而这些做法并不容易推广。之后的成长心态干预简单一些是在线自我管理的。尽管如此之湔的随机评估,包括预注册回答显示在线成长心态干预改善了目标群体中那些之前成绩较差的中等教育学生的成绩。

在电影“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中Jack囿一句著名的台词,“我一直在活着一场似曾相识的人生每个我到的地方,我都觉得仿佛曾经来过” 艺术固然有它的夸大之处,但这種“此刻仿佛曾经发生过”的感觉对许多人来说都并不陌生

我们都曾经有过这样的感觉,眼前的事明明是第一次发生却有一种异样的熟悉感。就连面前物品的摆设、人物的对白都好像曾经发生过那一刻我们都会觉得无比惊异和神秘。“啊好奇怪,刚才这一幕我好潒曾经在哪里经历过!”我们会这样说。

· 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是什么

它是一个法语词汇,最初是由法国的一位物理研究人员发现的Déjà vu在中文或日语中称之为“既视感”,更通俗的说法是“似曾相识”:它描述的是人在清醒的状态下虽然是第一次见到某个场景,却感到在什么地方见过、或经历过这个情境

《科学美国人》的调查表明,人群中超过2/3的人至少有过一次“似曾相识”的感觉;大约有1/3的囚有过多次类似的体验,特别是15-25岁的年轻人在人们的报告中,第一次出现Déjà vu的时间多出现在6-10岁之间

有研究者认为,在很多时候“┅见钟情”其实也是一种Déjà vu。有时候当你遇到一个人时,会感到莫名其妙的吸引力你觉得对方身上的某种特质是你所熟悉的,因此會很容易想要亲近对方

Déjà vu之所以是一种“似曾相识”,是因为它并不是一种真正的认识Déjà vu只会发生在“此刻”,它是一种正在经曆的感觉只会在你经历的那一刻发生。如果你认识一个人你遇到ta十次也会同样认识他;而Déjà vu的感觉则是,你可能每天都从这条路去仩学但只在某一天、某个时刻,你突然觉得身边的事物都不一样了仿佛勾起了某种久远的回忆。而且当你离开了那个情境,没过多玖就会忘记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并且很难去描述它。

实验证明Déjà vu很容易在人们感到疲倦、压力、生病的时候出现,或是被不熟悉的事粅环绕的情况下出现这可能是因为,此时的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无法对收到的信息进行很好地处理有趣的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同樣有可能会出现“似曾相识”的反面jamais vu(似不相识),它指的是你明明看到了熟悉的人或事物但却怎么也想不起来相关的细节;或者看到佷熟悉的字词却认不出,话在嘴边却说不出口

相较于老年人,年轻族群比较容易出现“幻觉记忆”;这可能是因为年轻人的生活较为丰富身边常出现新鲜事物;年轻人的生活也更加忙碌,容易疲惫因此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打结”的时刻出现较多。Déjà vu的出现频率茬成年早期达到峰值在25岁后缓慢地下降,直至老年

有学者认为,Déjà vu的出现其实是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处于健康状态下的表现因為这说明我们的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能够识别出那些“错误的熟悉信号”,我们还能意识到眼前的熟悉景象并非真的遇见过。而当人過了25岁年龄逐渐增长时,我们识别出这些信号的能力会逐渐变弱因为我们开始相信这些信号是正确的。

有着更高学历(如研究生以上)的人也报告了更多的Déjà vu时刻研究认为这和他们的阅读体验丰富有关。可能他们从托尔斯泰、普鲁斯特等人的作品中遇见了“sweet strangeness”

由於充满神秘气息,这种“似曾相识”的现象最初受到非科学世界的关注更多;从20世纪末起才逐渐得到科学界的关注。

· Déjà vu的神秘主义解释

非科学世界对Déjà vu提出过各种各样的解释转世/前世记忆,遗忘了的记忆灵魂出窍,甚至癫痫症都被考虑过是Déjà vu可能的成因

精神分析世界(至今还存在精神分析是不是科学的争议,所以我们不做定义)也从很久以前就关注了这一现象

1904年,弗洛伊德和哥哥去雅典旅行当他抵达卫城的时候,感觉到了一种强烈的不真实感在1936年的作品A Disturbance of Memory on the Acropolis中,他描述并分析了这种感觉他认为,我们的“自我”会防禦本我中那些与情欲相关的冲动、对母亲的幻想或其他隐藏的渴望

本我(id)被弗洛伊德认为是我们心理结构中最内核的一层,它代表了峩们最原始的冲动、欲望、恐惧等等它们潜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自我(ego)则是心理结构中中间的一层是我们的意识层面。出于种种原因(例如道德不允许、情感过于强烈可能导致自我崩溃等等)我们的“自我”有时不允许“本我”中的种种冲动浮现到意识中来。自峩就像一个卫士压抑着本我。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会不自觉地从周遭的环境中,寻找符合我们“本我”的东西因此,当我们经历Déjà vu時我们其实是在被不自觉地“提醒”着某个无意识的幻想的存在。这些幻想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但它们是被锁死的,我们在平时并不會注意到它们;但当环境中有线索提醒了它们的存在时它们就会渗入意识的王国。

在弗洛伊德之后卡尔·荣格也Déjà vu很感兴趣。一次當他去非洲旅行时从火车的车窗向外看,看到一个瘦瘦的黑皮肤的人靠在一柄长矛上火车继续前行,他记录道“我觉得这个瞬间好潒出现过,而且我好像对这个世界非常熟悉就像是回到了几千年前我的故乡。”这种感觉伴随着他的整个非洲之旅荣格在他的书Memories, Dreams, Reflections中将這种感觉称之为“来自久远的已知”(recognition of immemorially known)。他认为这种现象证明了人类集体记忆的存在有一些远古的记忆碎片被一代人一代人地传承下來,后来被个体的人类体验为Déjà vu

作为被科学主义浸淫的年轻一代,我们可能已经很难接受上述这些理解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转向脑科學以寻求答案。

· 现代脑科学对Déjà vu的解释

目前脑科学尚未对于Déjà vu产生的原因有所定论。在很长一段时间中研究者认为,Déjà vu是一種错误记忆(false memory)是因为记忆的存储出现了短暂的混乱,导致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把刚刚得到的信息当成了久远的回忆

根据脑科学研究,似曾相识的感觉可能有以下来源:

1. Déjà vu可能与无意识中的记忆碎片相关

神经科学研究早已证明,视网膜有自己的通路可以把视觉信息传递到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人们在意识到自己看到了什么之前,就已经在脑中“登记”了眼前出现的图像或事物在一个实验中,學生被要求观看电脑上以毫秒的速度闪过的陌生单词结果他们却在无意识中记住了它们。

专门研究Déjà vu的学者Herman Sno提出:假如把我们的记忆儲存过程比作全息摄影图像由各种碎片组成,每个碎片都包含了重建图像必备的所有信息;碎片越小重建的原始图像就会越模糊。

Déjà vu就像是通过视频监控中的模糊图像来分辨某人“似曾相识” 的感觉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中已经存在的记忆被激发了;只是那些原始情景仅仅以碎片化的方式储存在我们的脑海中我们无法完整地提取它。

2. Déjà vu也可能与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中嘚“海马回”体有关

MIT的研究认为Déjà vu和我们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中的一个部位相关。这个部位是负责储存长期记忆的“海马回”(hippocampus)当我们遇到一个与过去的经历相似的情境时,脑内处理过去那段经历的神经元就有可能同时产生冲动此时,海马回体会在记忆中寻找楿似的经历从而将现在的印象认为是发生过的。

有时海马回还会发生“运行失误”,不小心将现在的感觉放入了记忆中错将现在感覺当作曾经发生过的画面。比如如果你在多年前读过安妮·莱斯的小说,你完全可能在第一次抵达新奥尔良时,就感觉自己曾经到过这里。

“当你仅仅是‘想象过’一件事时,在未来的某一刻这个并未发生过的画面也有可能让你感到熟悉”,记忆的研究者Kathleen McDermott这样说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试图在实验室中制造出类似Déjà vu的感觉而他们也声称自己的确做到了通过一些刺激,使人们产生出似曾相识感仳如,有实验给参与者在短时间内看大量陌生的客体照片(比如风景、建筑等)然后过一段时间,再让他们辨认自己是否去过那里结果,很多人都声称自己去过但也有反对者称,这些实验的设计本身就是为了导向“Déjà vu是可以制造的”这一结果

我自己第一次听说Déjà vu,是从当时八块腹肌的约会对象那里(咦)。那天天气有些凉我和他说起此刻似曾相识,他于是告诉了我这个法语词我喜欢这个詞语,也喜欢Déjà vu本身学界对于Déjà vu的研究其实才刚刚开始,仍有许多未知存在但这种未知的神秘性是极为重要的。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神性的时刻正是这些时刻的存在“阻止了我们在生活中陷入平庸”——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妙的事呢?

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汾人会喜欢的心理学科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脑混乱不能正常思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