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系统不收分,说分是刷的

听说不能刷分了?!
第十八条 学校应当健全学生学业成绩和学籍档案管理制度,真实、完整地记载、出具学生学业成绩,对通过补考、重修获得的成绩,应当予以标注。
这是来自教育部41号令中的一条,自2017年9月1日——本学期起施行。这条也涉及到了诸多出国党最为关心的问题:刷分。
到底还能不能刷分了?刷分后成绩如何计算?GPA怎么办?想必很多同学都很关心。正好这两天退补选,平台就带大家“扒一扒”这41号令。
对我们有影响吗?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以后刷分成绩不能覆盖。
对于日前已经取得的成绩,成绩单上会取历次成绩中的最好成绩做唯一记载,不标注补考、重修。
但是对于日以后的所有成绩,都会按照新规定真实、完整记载,并标注重修。
也就是说,如果你在这学期之前已经刷到了满意成绩,那么恭喜你,不需要再为这个头疼。但是如果没有,那就很遗憾,今后分刷得再高,也不能覆盖原始成绩了。
GPA怎么办?
针对这条规定,各高校可以有三种选择:1.取原始绩点,不覆盖;2.按一定比重取平均绩点;3.仍然取最高成绩的绩点。
而我校于7月发布新规定,采取了第三种方式,可以说对刷分党来说是最有利的。
详细规定为:
刷分后,绩点取最高成绩换算。
但是挂科重修,绩点会按原换算方式减去0.5,最低为0.5。
(具体参见校内通知)
为什么会进行这样的修改?
和国际接轨。
在国外,很多高校都会在成绩单上标注这些,有些甚至还有难度系数、作弊等标记。
这样的做法一方面可以更公平地反映大家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也能杜绝考不好可以以后刷分的思想。
所以,各位小伙伴们,请从现在起,好好学习。
那已经考砸了的课程怎么办?
仍然建议刷分。
首先,绩点还是可以覆盖的。
其次,虽然成绩单上会体现两次成绩,但也体现了你这门课的提升,反映了你的学习状态。
再者,它的最终分数代表了你对这门课的掌握程度——是否能满足下一阶段的学习。这也是招生官会考虑的因素之一。
最后,招生官也是人,是会灵活变通的,不会很僵硬地揪着你的最低分不放,毕竟GPA重点展现的是学习能力。假如你有一门选修考得很糟糕,解释一下,只要合理,想必也不会太为难你。
因此,如果你的个别科目过差,还是建议刷分弥补一下。
这里存在一个问题,以上的这些优点都是建立在你每一次刷分都比上一次考得好的情况。如果你本学期课程就很忙碌,无暇兼顾刷分,不能确保得到更高的分数,那么你要清楚,如果你比上次考得还差,也是会被如实记录在案的。
不想学习还想考更高分,心里没点*数吗?
确实,对于部分同学,新的规定带来了很多不便,但说到底,无论怎么变,认真学习是没有错的。这次调整更是告诉我们了要更加重视学习,不要老想着走捷径。只有这样,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更好的选择。
感谢您的关注!如对平台建设有任何建议,欢迎您的邮件:
投稿邮件:maths_media_学院网站:http://math./
编辑:胡坦 审阅:刘璐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同样是刷题,为什么你的分数提不上去?
点击上方蓝字成“公”上岸
刷了那么多题,为什么成绩还是上不去?
相信很多考生都有这样的困惑吧!那么,请先扪心自问一下,你们的卷子是不是一做完就变成了废纸?你们都不珍惜它,它凭什么给你们回报?
那么,如何有效的利用“题海战术”向高分冲刺呢?
公务员考试做题速度和做题准确率,需要靠多做题的方式来提升,也就是俗称的“题海战术”。对于公务员考试行测科目而言,做题的准确率与速度将直接决定分数高低,决定与竞争对手的排名,半分之差就可能导致无缘公务员面试。正因如此,不少考生觉得只要平时复习题目做得多,就可以拿高分了。
在此提醒考生,千万不要把“题海战术”理解的很狭隘,不要简单地认为“题海战术”就是多做题。“题海战术”除了强调做得题多,更强调做题要有策略有方法,尤其是基础阶段的复习。下面,本文就来具体说一说考生在平时复习中该如何科学运用题海战术。
只追求数量不要求质量要不得
目前市面上以公务员考试模拟题预测题形式出现的辅导资料很多,建议考生不要因贪多而购买很多版本的题目来做,这很容易造成做题疲倦,也会因埋于题海导致手忙脚乱,选择一套权威度高的题库来做,专心吃透,通过题目来掌握答题技巧,训练做题速度和准确率,这就够了。要知道做会一类题永远比做对很多题重要。
充分利用好历年真题是制胜的法宝
模拟题可以做,但绝对不能代替真题,因为没有任何习题可以超越真题的价值。考生在做历年公务员考试真题时,不仅仅要做题,更要把真题当成教材来使用,以真题为轴心,来展开复习,会事半功倍。
把真题当作自己的复习指导材料要做到如下几点:1.通过查看历年真题题型题量,了解公务员考试题型题量;2.总结历年真题各模块考查知识点,在备战2017年省考中重点复习那些高频考点;3.通过历年真题做模拟练习,把握真题的难度,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答题顺序。
准确阅读题目的题干,快速理解题意
题目做的多了,不少考生就会发现不少题目自己做错了,并不是因为自己不会做,而是因为理解出了错。 很多考生在笔试的时候,因为要抓紧时间答题,于是对题目就一眼扫过,然后就迅速判定答案,这样盲目做题,连题目都没有看清就直接答题,错误率肯定很高。
怎么样才能使自己的理解不出偏差 ,快速理解题目问题指向呢?答案就在于准确阅读题干,搞清楚题干要求的是什么,然后再动笔答题。由于公务员笔试时间分秒必争,快速理解意显得尤为必要。
“和每道错题死磕”
不会做的题
出现不会做的题,最主要原因即自己某一块知识点出现了极大的漏洞,或是出现知识结构性错误(知识结构性错误是我们在初步学习时,没有建立起自身知识结构体系,或者在建立自身知识结构体系时存在了一些漏洞与错误认识。)简单的说,就是这个知识点你没有掌握,或者是理解上出现偏差。
对策:重新认真学习有漏洞的知识点,并狂刷这块儿的题,直到完全掌握。重做几遍这类错题是十分必要的,至于具体是做几遍,要视你自己对错题的把握程度而定。
眼熟却不会的题
“这题好像以前做过呀,怎么现在又不会做了?”
出现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错题,主要原因是某块知识点没有彻底掌握。换了件衣服,你就不认不得谁是谁了?简单粗暴的说,你以为你懂了,其实你根本没懂。和那些完全不会做的题相比,这类题非常容易被人忽视。因为你总会认为自己是弄懂了的,只是没有认真罢了。实际上,做错是由于概念模糊,或者是自身知识结构体系脉络不清,以致给出错误答案。另外,巧妙设置在题中的隐含条件、限制条件和关键词语等等也会让你掉入陷阱。
对策:复习似懂非懂的知识点,不留任何模棱两可的余地。重复做错题,并归纳总结某类题目的常规解法和特殊解法。
会做却做错的题
“这道题我明明会做,怎么做错了呢!”
这类问题最最最容易被人忽视,常常自以为是粗心所致,只需下次注意就行了,觉得自己是不会再犯这个错误。然而,下一次考试你又会打脸,犯相同的错误。
确实,做错这类题,并不是因为知识点出现漏洞,或者似懂非懂。做错的原因很多,包括:没看清条件就急忙解题,观察得不够仔细,判断得不够准确;也可能是考试策略不当;或是心态不稳;还有可能是缘于外界的干扰刺激……
知道为啥人家是学霸,你是学渣吗?最大的差距,不是他们总能做对难题,而是他们永远能够排除一切不利因素,百分百地完美做对每一道他们会的题。而你,则被各种理由绊倒在这里。试着把那些会做却错了的题所扣的分都加起来,分数是不是一下子上去很多?这就是你至少本应该该拿到的分数。
对策:刻意训练审题能力,做到快速和准确。不断刷题,直到你看到这类题就能条件反射地做对。考试策略:先把会做的做对,才钻难题。
粗心大意而错的题
“这些题我都会做,只是因为粗心,要不就拿满分了。”
由于马虎出错导致丢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于是大家往往就变得心安理得,还会原谅自己:说说能改吗?
马虎比知识点漏洞更可怕!不会的可以再学,坏习惯却不好改。
对策:在考试的时候,心理不断暗示自己要多加细心,宁可慢,也不要马虎。养成检查的良好习惯。别做完试卷就以为大功告成了,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最好把每一道题重新再做一遍。你想说,题都做不完,怎么可能还有时间检查?那就只能靠刷题,来提高对题目的熟练程度和解题速度了。
针对不同的模块有没有快速解题的方法呢?当然!
1、常识部分:看清题目就可以了,这种题目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直接选,不要过多纠结。
2、言语理解:关键词、句识别法是最基础的技巧,可以解决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的各类题型,考生阅读题干时要学会找关键词句。下面是常见的关键词句,考生注意查看:
(1)从逻辑层面上:表示重点的词汇(特别是、尤其是...);表示转折的词汇(然而、但是...);表示并列的词汇(又、还...);表示总结的词汇(因此、总之...)
(2)从内容层面上:表示观点(指出、强调...);表示对策(建议、应该...);表示原因(由于、因为...);表示影响(意义、有利于...);指示代词(这些、那些...);动词,表示做法(举办、修订、开展、公布...)
3、数学运算:对于这一模块来说,只有真正掌握了各个考点的答题方法,才可能快速解答,从题干出发解题难度大,考生还是安安心心先学习答题方法,然后在做题中慢慢巩固吧。
4、判断推理:以定义判断和逻辑判断题为例,要先看清问题,带着问题阅读题目,提取出有用的信息。这类题型考生很容易因为失误丢分,在每年的公务员考试结束后都有不少考生反映不是不会做,是看错了题目,如题目问的是“不能削弱",看成了"能削弱",如果因为这样失分就太可惜了。
5、资料分析:重点要掌握专业术语,如果考生连基本的专业术语都不懂什么意思,就更不谈解题作答了。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辰龙游戏收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