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勋章为什么没授予勋章杨承宗

中国研制两弹一星背后 苏联专家有多少功劳_百度知道字体大小:14
杨承宗:没有勋章的“两弹一星”功臣
来源:《百年潮》文/邵一江
[导读]杨承宗教授,是世界上大名鼎鼎的女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伊莱娜?居里夫人的高足,由钱三强先生专门从法国请回来,为原子弹研制作出了重要贡献。
  创办一所新型大学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8年,杨承宗被任命为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后来他又担任安徽省第六、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科协主席。在此期间,他创办了合肥联合大学&&建国后第一所自费走读大学。这是他晚年集中一生作为教育家和科学家两方面的经验和智慧,办成的最后一件大事。
  这创举的智慧火花来自于不经意中听到的同事之间的一段对话。1979年8月,在安徽省高教局召开的一次会议上,科大参加会议的几位同事在中午休息聊天时,有几句话飘进了杨承宗的耳朵。有人问:&你的孩子今年考上大学了吗?&回答是:&咳!别提了,只差0.2分。&
  杨承宗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高考择优录取这条很好,但能精确到0.2分吗?他做了一番调查,不同的老师评卷差个几分,非常正常。&文化大革命&后,累积了多年的中学毕业生同时进入高考场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某些好马失蹄也是常有的事情,至于考生因在不同省、市而高分落榜低分被录取更比比皆是。他不由得萌发出一个设想:能不能给那些分数接近高考录取线的学生提供一个深造的机会呢?1980年3月他参加全国科协大会时,听胡耀邦讲,全国有1600万失学青年怎么办?这更激起他探索高等教育改革的热情。日,方毅副总理视察安徽,并在中国科技大学全体师生职工大会上发表了讲话,他说:&我们需要千方百计地实验和探讨改革的途径,创造多种多样的办学形式和办法,广开学路。&对此格外敏感的杨承宗深受鼓舞:与其抱残守缺,何不独辟蹊径?遂正式提出了在不增加国家负担的前提下,综合利用合肥地区高等学校的师资、设备优势,创办一所自费走读大学的设想。
  日,《光明日报》记者胡羊首次独家报道了杨承宗关于招收自费大学生的主张。文章见报后,读者纷纷来信,更有一群教育志士积极拥护该项主张。真是&一呼百应&!同年7月,关于成立一所民办公助的自费大学的议题摆到了省领导的办公桌上。8月,省政府批准成立这所大学。但让杨承宗意想不到的是,省领导请他出任校长。他一再推辞,毕竟已是年近古稀,而且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当时他的双目几近失明,妻子从北京搬到合肥后就一直重病缠身。但省领导以那些被高考分数拒之门外的学生之名再三诚恳邀请时,他最终被打动了。
  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是确定校名,当时提议的校名有&安徽自立大学&、&星津大学&、&江淮大学&等等。他说:&抗战时期有个&西南联大&,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合办而成,办学效果很好。我们也叫联大,体现联合办学的精神。&
读者喜爱度:
《换换爱》:交换人生交换爱
好莱坞另类导演罗伯特 奥特曼
王家卫:爱情可能只是账单里..
济州岛--浪漫爱情正上演!
《血色将至》
会员特权购买
市场价:¥18.00
"人文"栏目其它文章
书库点击榜
“五四”时期,新青年们以反传统相号召,高扬个性解放旗帜,批判旧家庭制度,将以孝为核心的传统大家庭伦理斥之为“吃人的礼教”,掀起了家庭革命浪潮。在旧籍中刊印版次最多、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当首推沈复的《浮生六记》。
人文读本精选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
写信给编辑
您的邮件地址:
要发送的文章:
意大利民歌故乡苏连多
1.填上手机号码,然后点击获取验证码按扭,系统将会把验证码发到手机上.
2.留意手机短信,把收到的验证码填在下框中,点击发文章到手机即可
填写验证码:
读后感主题:
读后感内容:
您的邮件地址:
给这篇文章投票
杨承宗:没有勋章的“两弹一星”功臣
本文目前喜爱度:
&【喜爱度】有0个人觉得这篇文章很好,0个人觉得还可以,0个人觉得很一般
你觉得这篇文章:
期刊网通行证登录
您要使用的功能只对会员开放,您已是会员的话请先登录,不是会员请先
正在抽奖中,请稍后...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
All Right Reserved 中国期刊网 版权所有归侨杨承宗:没有勋章的“两弹一星”功臣
_滚动新闻_新浪财经_新浪网
归侨杨承宗:没有勋章的“两弹一星”功臣
  师从居里夫人长女
一个口信改写中国核发展进程
50多年前,他婉谢了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年薪55万法郎,另加补贴”的聘任,毅然选择了回国。回国后,他的薪酬是“每月1000斤小米”。
回国前,居里夫妇送给他10克珍贵的碳酸钡镭标准源,还特地请他传话给毛主席。
他的很多同事、弟子蜚声国内外,其中不少人因“两弹一星”的特殊贡献戴上了共和国勋章,但他却什么都没有。对此,他总是付之一笑:“事情做出来就好,别的什么都不要去想。”
  大街这个不起眼的宿舍区里,有3栋掩藏在林阴深处的小楼,被称作特楼。它们是上世纪50年代初,专门为从海外归来的科学家特别建造的高等级宿舍楼。14号楼里,住着98岁高龄的放射化学家杨承宗。
  本报记者/王晓波
通讯员/赵娟
  捎话给毛主席
杨承宗1911年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21岁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后转入北京研究院镭学研究所工作。1936年,为应对日本帝国主义者在华北挑起的事端,杨承宗受严济慈先生之托,单枪匹马赴上海建立起一个实验室,为北京的研究所南迁作准备。
  抗战胜利后,在严济慈的推荐下,钱三强向玛丽?居里的长女、著名科学家伊莱娜?居里介绍了杨承宗的爱国事迹,伊莱娜?居里深受感动,欣然接受杨承宗到居里实验室学习和工作。
日,杨承宗刚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就接到了钱三强欢迎他回国的信函,同时托人给他带去了一笔钱,请他代购一些仪器设备。对此,杨承宗兴奋得夜不能寐。
回国之前,杨承宗接到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聘书,聘书特别说明:“年薪为55万法郎,另加补贴。”这在当年可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虽然明知回到祖国后,他的薪酬只是每月1000斤小米,但他仍婉言谢绝了法国研究机构的聘请。
得到钱三强托人给他带来的美元,杨承宗展开了“疯狂大采购”。同时,通过居里夫妇的帮助,他得到了10克碳酸钡镭的标准源和一台测量辐射用的100进位的计数器,这些都是原子能科学研究的利器,当时不是能随便购买得到的。
  1951年10月,杨承宗带着十几箱资料和器材,历经曲折,从香港回国。家庭穷困,他不得不变卖了自己心爱的蔡斯牌照相机和欧米茄手表。在此后的近40年里,这位业余摄影爱好者竟没有钱再买一台像样的照相机。
在杨承宗踏上归国的征途之前,当时担任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主席的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特地和他进行了一次十分重要的谈话。约里奥?居里说:“你回去转告毛泽东主席,要反对原子弹,你们必须自己拥有原子弹。原子弹不是那么可怕的,原子弹的原理也不是美国人发明的。你们也有自己的科学家。”杨承宗激动不已,当他将这番话转述给钱三强时,钱三强收敛了笑容,郑重地对他说:“我要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汇报。这是非常机密的大事,我们对谁都不要说,哪怕是我们的妻子,也不要讲。”
钱三强把约里奥?居里的话报告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后来,中央又专门派人找杨承宗核实了约里奥?居里的口信,并且再一次强调了这件事的保密性。杨承宗是个心直口快的人,可是这件事他却一直守口如瓶。后来人们知道,这个口信对新中国领导人下决心发展自己的核武器起了积极作用。直到30多年之后,杨承宗才向原子能所的领导谈到了这件事。
  研制原子弹
杨承宗回国后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原子能研究所的前身)工作,所长钱三强请他担任该所第二研究大组的主任。他亲自编写放射化学方面的教材,开设“放射化学”和“铀化学”等专业课,为那些从来没有接触过放射化学的大学毕业生们系统讲授放射化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并筹建了全国第一个放射化学实验小楼。
到1956年下半年,近代物理所从事放射化学的专业人才已从他回国时仅他和郭挺章及两位年轻大学毕业生,发展到两个研究室近30人。1961年3月,杨承宗的人事关系从原子能所调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个星期以后,他又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借调到二机部所属第五研究所兼任副所长,主持全所业务工作。
  杨承宗刚到五所时,面对的是一个苏联停止援助、撤走专家的摊子。他随即开始整顿所内的科研秩序。不久,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水冶流程、新的分析方法和新的有机材料等重大研究成果便不断地从五所产生。
经过两年多的日夜苦战,纯化处理了上百吨各地土法冶炼生产的重铀酸铵,生产出了符合原子弹原材料要求的纯铀化合物2.5吨,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试爆提前3个月准备好铀原料物质。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后,站在学科最前沿的杨承宗马上为二机部五所的前途担忧起来。他多次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有五所这样上千人规模的铀矿选冶研究所;中国的铀矿资源并不丰富,总有挖空的一天,到时没有饭吃就来不及了!原子弹不能当饭吃,五所要改变单一方向,要注意应用。今天看来,这是何等的远见卓识。
身为“洋博上”的杨承宗不仅开创了我国的放射化学研究,在危险工作面前也身先士卒。解放初期,在北京协和医院镭辐射源的修复中,杨承宗在当时毫无防护设备的情况下,挺身而出,连续奋战,终于以他精湛的技术将其修好,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可这却导致了他后来一只眼睛失明,另一只眼睛视力也大幅下降。
  创办新大学
1978年,杨承宗被任命为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后来他又担任安徽省第六、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科协主席。在此期间,他创办了新中国第一所自费走读大学。
1979年8月,在安徽省高教局召开的一次会议上,科大参加会议的几位同事在中午休息聊天时,有几句话飘进了杨承宗的耳朵。有人问:“你的孩子今年考上大学了吗?”回答是:“咳!别提了,只差0.2分。”杨承宗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高考择优录取这条很好,但能精确到0.2分吗?他作了一番调查,不同的老师评卷差个几分,非常正常。
日,方毅副总理视察安徽,并在中国科技大学全体师生职工大会上发表了讲话。他说:“我们需要千方百计地实验和探讨改革的途径,创造多种多样的办学形式和办法,广开学路。”对此格外敏感的杨承宗深受鼓舞,正式提出了创办一所自费走读大学的设想。
同年8月,省政府批准成立这所大学。合肥联合大学“联办公助,自费走读,不包分配,择优录用”的办学模式,在当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一种创新。2002年,合肥联合大学与合肥教育学院、合肥师范学校合并组建合肥学院,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杨承宗虽然早已退休,但他对此仍是高度关注,非常高兴。
如今,这位亲身经历了中国早期核武器研制的科学家,每天都会由小女儿陪着出来散散步。或许,一生的艰辛和努力,就是为了这样安静平和的生活。
&nbsp&nbsp&nbsp&nbsp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杨承宗:没有勋章的“两弹一星”功臣
来源:上海侨报
  中国科学院“坚持科教结合,培育创新人才”50周年报告会6月22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著名科学家、放射化学奠基人杨承宗教授(右)与“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先生的夫人、中国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李佩(左)等老一代科学教育工作者、院士及科技院校代表近300人出席大会。 中新社发 徐曦弋 摄
  50多年前,他婉谢了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年薪55万法郎,另加补贴”的聘任,毅然选择了回国。回国后,他的薪酬是“每月1000斤小米”。
  回国前,居里夫妇送给他10克珍贵的碳酸钡镭标准源,还特地请他传话给毛主席。
  他的很多同事、弟子蜚声国内外,其中不少人因“两弹一星”的特殊贡献戴上了共和国勋章,但他却什么都没有。对此,他总是付之一笑:“事情做出来就好,别的什么都不要去想。”
  中关村大街这个不起眼的宿舍区里,有3栋掩藏在林阴深处的小楼,被称作特楼。它们是上世纪50年代初,专门为从海外归来的科学家特别建造的高等级宿舍楼。14号楼里,住着98岁高龄的放射化学家杨承宗。
  捎话给毛主席
  杨承宗1911年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21岁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后转入北京研究院镭学研究所工作。1936年,为应对日本帝国主义者在华北挑起的事端,杨承宗受严济慈先生之托,单枪匹马赴上海建立起一个实验室,为北京的研究所南迁作准备。
  抗战胜利后,在严济慈的推荐下,钱三强向玛丽?居里的长女、著名科学家伊莱娜?居里介绍了杨承宗的爱国事迹,伊莱娜?居里深受感动,欣然接受杨承宗到居里实验室学习和工作。
  日,杨承宗刚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就接到了钱三强欢迎他回国的信函,同时托人给他带去了一笔钱,请他代购一些仪器设备。对此,杨承宗兴奋得夜不能寐。
  回国之前,杨承宗接到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聘书,聘书特别说明:“年薪为55万法郎,另加补贴。”这在当年可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虽然明知回到祖国后,他的薪酬只是每月1000斤小米,但他仍婉言谢绝了法国研究机构的聘请。
  得到钱三强托人给他带来的美元,杨承宗展开了“疯狂大采购”。同时,通过居里夫妇的帮助,他得到了10克碳酸钡镭的标准源和一台测量辐射用的100进位的计数器,这些都是原子能科学研究的利器,当时不是能随便购买得到的。
  1951年10月,杨承宗带着十几箱资料和器材,历经曲折,从香港回国。家庭穷困,他不得不变卖了自己心爱的蔡斯牌照相机和欧米茄手表。在此后的近40年里,这位业余摄影爱好者竟没有钱再买一台像样的照相机。
  在杨承宗踏上归国的征途之前,当时担任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主席的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特地和他进行了一次十分重要的谈话。约里奥?居里说:“你回去转告毛泽东主席,要反对原子弹,你们必须自己拥有原子弹。原子弹不是那么可怕的,原子弹的原理也不是美国人发明的。你们也有自己的科学家。”杨承宗激动不已,当他将这番话转述给钱三强时,钱三强收敛了笑容,郑重地对他说:“我要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汇报。这是非常机密的大事,我们对谁都不要说,哪怕是我们的妻子,也不要讲。”
  钱三强把约里奥?居里的话报告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后来,中央又专门派人找杨承宗核实了约里奥?居里的口信,并且再一次强调了这件事的保密性。杨承宗是个心直口快的人,可是这件事他却一直守口如瓶。后来人们知道,这个口信对新中国领导人下决心发展自己的核武器起了积极作用。直到30多年之后,杨承宗才向原子能所的领导谈到了这件事。
  研制原子弹
  杨承宗回国后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原子能研究所的前身)工作,所长钱三强请他担任该所第二研究大组的主任。他亲自编写放射化学方面的教材,开设“放射化学”和“铀化学”等专业课,为那些从来没有接触过放射化学的大学毕业生们系统讲授放射化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并筹建了全国第一个放射化学实验小楼。
  到1956年下半年,近代物理所从事放射化学的专业人才已从他回国时仅他和郭挺章及两位年轻大学毕业生,发展到两个研究室近30人。1961年3月,杨承宗的人事关系从原子能所调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个星期以后,他又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借调到二机部所属第五研究所兼任副所长,主持全所业务工作。
  杨承宗刚到五所时,面对的是一个苏联停止援助、撤走专家的摊子。他随即开始整顿所内的科研秩序。不久,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水冶流程、新的分析方法和新的有机材料等重大研究成果便不断地从五所产生。
  经过两年多的日夜苦战,纯化处理了上百吨各地土法冶炼生产的重铀酸铵,生产出了符合原子弹原材料要求的纯铀化合物2.5吨,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试爆提前3个月准备好铀原料物质。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后,站在学科最前沿的杨承宗马上为二机部五所的前途担忧起来。他多次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有五所这样上千人规模的铀矿选冶研究所;中国的铀矿资源并不丰富,总有挖空的一天,到时没有饭吃就来不及了!原子弹不能当饭吃,五所要改变单一方向,要注意应用。今天看来,这是何等的远见卓识。
  身为“洋博上”的杨承宗不仅开创了我国的放射化学研究,在危险工作面前也身先士卒。解放初期,在北京协和医院镭辐射源的修复中,杨承宗在当时毫无防护设备的情况下,挺身而出,连续奋战,终于以他精湛的技术将其修好,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可这却导致了他后来一只眼睛失明,另一只眼睛视力也大幅下降。
  创办新大学
  1978年,杨承宗被任命为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后来他又担任安徽省第六、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科协主席。在此期间,他创办了新中国第一所自费走读大学。
  1979年8月,在安徽省高教局召开的一次会议上,科大参加会议的几位同事在中午休息聊天时,有几句话飘进了杨承宗的耳朵。有人问:“你的孩子今年考上大学了吗?”回答是:“咳!别提了,只差0.2分。”杨承宗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高考择优录取这条很好,但能精确到0.2分吗?他作了一番调查,不同的老师评卷差个几分,非常正常。
  日,方毅副总理视察安徽,并在中国科技大学全体师生职工大会上发表了讲话。他说:“我们需要千方百计地实验和探讨改革的途径,创造多种多样的办学形式和办法,广开学路。”对此格外敏感的杨承宗深受鼓舞,正式提出了创办一所自费走读大学的设想。
  同年8月,省政府批准成立这所大学。合肥联合大学“联办公助,自费走读,不包分配,择优录用”的办学模式,在当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一种创新。2002年,合肥联合大学与合肥教育学院、合肥师范学校合并组建合肥学院,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杨承宗虽然早已退休,但他对此仍是高度关注,非常高兴。
  如今,这位亲身经历了中国早期核武器研制的科学家,每天都会由小女儿陪着出来散散步。或许,一生的艰辛和努力,就是为了这样安静平和的生活。(王晓波 赵娟)
  本书分别介绍了韩国教育发展整体情况、教育发展规划沿革、李明博政府教育政策与改革等。中国科大58级校友毕业五十周年纪念专题
杨承宗与中国科大
58级2系校友 阮耀钟
杨承宗总结一生时,谦虚地说:“我这辈子只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制备原子弹所需要的铀,第二件事就是在中科大办了一个专业。”1958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杨承宗任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系主任。其他几个系主任,是钱学森、赵九章、贝时璋等。杨承宗在自己领域的学术地位不亚于这些大师。1986年秋,北京召开国际核化学和放射化学会议,闻名世界的法国居里实验室主任莫尼克·帕杰丝教授也在邀请之列。35年前,杨承宗在法国居里实验室研修时,18岁的帕杰丝一直是杨承宗的助手。这次站在北京科学会堂讲坛上,她激动地说:“我的第一位启蒙教授是中国人,他现在就在会场,他叫杨承宗。我将永远感激他!”
中科大校长侯建国在致辞中说杨承宗先生不仅是新中国放射化学的奠基人,为我国放射化学的建立和“两弹一星”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还是中国科大的建校元老,是科大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学科的创建者,为科大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58年中国科大建校时,杨老担任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系主任,负责全系的课程设置和教师及教学安排,并组建了放射化学教研室。杨老亲自为学生主讲“无机化学”课程,注重传授国际化学前沿知识和创新思维方法,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他经常教育学生说,“科学就是前沿,科学就是尖端,科学就是创新”。在杨老的领导下,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急需的专门人才,许多毕业生后来都成为著名的科学家,为我国的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杨老兼任二机部五所副所长之后,由于工作出色,二机部曾三次给杨老发放补贴,杨老都用在了学校的建设上,第一次是为学校建了一个卫生所,第二次是建了一个图书馆,第三次原打算建设放射化学实验室,但因“文革”爆发而被迫中断。
侯建国深情地说,杨承宗先生还是科大二次创业的元勋,与科大相伴相守、不离不弃,为科大的重新崛起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70年科大南迁,当时杨老已年近六十,但仍携家带口和学校一起迁到合肥。那是科大最艰难的岁月,杨老不畏艰辛,始终坚持学术研究,培养年轻人才。“文革”结束后,杨老于1977年率先提出在科大建立同步辐射加速器,并在全国自然科学学科规划会议上,与学校领导和青年教师一起积极争取同步辐射项目的立项。最后,中国科大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同步辐射加速器。年,杨老担任科大副校长,为八十年代初学校的快速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外,杨老还主持创建了学校第一个化学博士点——放射化学博士点,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放射化学人才。
杨承宗先生把自己数十年为新中国科技教育事业奋斗的人生历程,化为几个淡淡的剪影,简约而饱含岁月的厚重。他特别指出:“从1958年中国科大建校到现在,我一直是科大人,我以中国科大为荣。我与科大师生不离不弃地度过了最困难的下迁时光,又一起为科大的二次创业努力拼搏,共同奋斗。我在科大搬迁到安徽后又在科大工作服务了二十五年。”
1978年,杨承宗被任命为中国科大副校长。上任伊始,他就对外语教学进行改革,提出外语教学应以英语为主,全面兼顾。从此,中国科大不仅在全国高校中由俄语向英语转向最快,而且外语成绩多年来一直名列全国高校前茅。
中国第一代放射化学的骨干力量基本都是杨承宗培养出来的。这支队伍逐渐生根发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王方定院士也是杨承宗的学生。在他看来:“先生为核燃料化学卓越贡献,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为高。”
科大建校之初,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所有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任课老师的选择,都是杨承宗亲自编写、亲自确定。他经常对同学们说:“科学就是前沿,科学就是尖端,科学就是创新。”
58级放射化学专业学生俞书勤教授至今还记得,他们进校上的第一堂课即是杨承宗的无机化学课。在课堂上杨先生详细地介绍居里夫人从铀矿中化学分离钋和镭的方法,在黑板上还写下了分离的流程图,深入浅出、概念明确、丝丝入扣。
杨先生说,师者最大的心愿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是看到学生超过自己。在科大,他提倡学生敢于指出老师错误的新风。
1970年,科大迁往合肥,杨承宗携家带口来到合肥。他曾在马鞍山南山矿参加劳动,并且长期和师生一起到安徽大学西门外的小院值班,因为那里存放着放射性物质和标准源。为安全起见,放射化学专业的老师要24小时轮流值班,杨承宗从不间断,无论刮风还是下雨,坚持步行。多年后,当放射化学专业的学生在北京与老人谈到合肥的巨大变化,他还非常高兴地说:“我还和你们一起去那里拉过砖呢!”
&(本文摘自作者博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两弹一星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