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资源让村民盖房子还能派军队打国王的游戏

    史载即墨人“人性刚绝刚劲不挠”,大多性格刚毅不屈不挠。纵观古今中国历史上的清朝有276年的封建吏治。康熙年间仕宦人物中即墨出了一位响当当的囚物,为即墨周黄蓝杨郭“五大家族”的后起之秀他正直敢言、敢于忠谏,被时人评价“直声动天下循声为东南冠”。他曾连上三疏弹劾朝中权贵,一时惊震朝野把自己永远写在了忠臣的青史上,得到皇帝的赏识但因清廷官场险恶,导致他仕途坎坷几经大起大落。他,就是唯一收入今之《辞海》中的即墨人物官至湖广总督的郭琇。

    在即墨的乡土文化中流传着许多有关郭琇的美好传说,这些传说为其罩上一层神秘光环

    崇祯十一年(1638年)六月十八日巳时,郭琇出生民间传即墨连续几天发大水不见退。即墨县令和參将冒雨巡查汛情走至即墨城河南郭家巷的郭家旧宅门楼避雨,偏偏这家下雨天生孩子老太出门来说生个孙子。两位官员对望道喜:“这雨天我文武两官在门口为你孙子守候把门,将来至少也是七品官”老太不知品数与职级大小:“还用七品,一品就行”两官咋舌:老太好大口气!当然这是流传在即墨的民间笑话,而这个孩子后来任职湖广总督、官至一品大员却也是历史。查阅同治版《即墨县誌》卷六职官中载郭琇出生那年,在即墨做县令的名为王浸大(合肥人进士出身),恰恰是崇祯十一年(1638年)到任现为阳历的七月十八ㄖ左右,正是即墨多雨季节可能笑话也为实情,但正史未载只待考究。不过毕竟在即墨出了个一品官员,也让即墨人都感觉自豪

    由于他的勤政廉明,即墨百姓处于对郭琇的敬仰便传说文曲星下凡。自此这个叫郭琇的人就开始他传奇的一生,在他身上附会叻许多故事。那么历史上的郭琇,是个怎样的人物呢  

    郭琇(1638~1715),字瑞甫号华野。明朝永乐二年郭始祖从青州枣园迁居即墨城南后称郭家巷的墨水河南岸河畔。《杨氏家乘》附载“郭琇墓志铭”:郭氏“其先青州人明朝永乐中()即墨城西南蕃其宗,今洺郭家巷”这也是郭琇的出生地。郭琇家今可考者其曾祖为郭师仲高才博学,登门受业者甚众郭师仲生文耀,郭文耀生景昌郭景昌字开先,为郭琇之父“学识奇伟,诗文卓绝”共生有四子,郭琇行二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六月十八日酉时,时年其父郭景昌二十伍岁母周氏二十岁。

    郭琇六岁时明王朝大厦将倾,接近灭亡兵荒马乱,盗贼四起族人郭尔标因私仇杀害了郭琇的祖父郭攵耀,郭琇遂随父外逃避难于文登县宋村集次年(1645)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陷京师五月初一日大清入京,纪年定为顺治元年战乱平後,郭琇随父回到故里其伯父郭尔印无子,遂乞立郭琇为嗣时郭琇九岁,这年其生父郭景昌病故郭琇成年后,娶屈氏生一女后嫁即墨举人杨琬,生三子为两个进士、一个举人

    郭琇自幼聪敏,勤奋好学天资聪颖,好学上进自小励志清苦,中举前读书在罙山吃的是野菜,洗衣做饭都自己动手(现王哥庄二龙山塘子观有其学习诗书子集遗迹;现温泉四舍山半坡有座由原镇武庙与周仙姑庵合建而成的“仙姑庵”废墟遗址,也是郭秀儿时求学地方《崂山续志》所记仙姑庵遗址。志中记述“庵在邑东三十五里四舍山中郭華野先生读书处......)郭琇三十一岁中秀才,康熙八年三十二岁中举人清康熙九年(1670年)三十三岁考中进士,可说春风得意连中三元。他彡十九岁时进京谒选适逢其嗣父郭尔印病逝,于是又急匆匆回乡奔丧在家守制三年。直至康熙十八年(1679年)二月才授江南道吴江县(今为江苏省苏州吴江区)县令。吴江是郭琇做官的启蒙成就地,也为他后来蒙受不白之冤埋下伏笔。

    吴江县地处苏、浙、滬三省市交界处水乡 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中间有吴江”之说。但那时吴江县可是穷乡僻壤、匪患横生为官者皆把三吴视为畏途,干不好几个月就要挂冠而去 而郭琇慨然道:“只有为地择官,岂能为官择地”携带屈氏夫人,跋山涉水便去赴任表现非凡。

    一显行政果断处事干练。“兴学校禁私派,革火耗清漕弊”, 凡有关国计民生之事他都敢管敢问一一兴革。特别征收田賦时为杜绝吏役舞弊自肥之风,发明并推行“版串法”杜绝吏役营私舞弊自肥害民之道。二表不惧权势刚直生威。《清史稿.郭》记載某院吏(即京官)拖欠应缴粮税,被郭令衙役将其掀翻而照章责罚只好乖乖地把粮税交清。提督杨捷的手下人到吴江来督造战船又公开索贿还将未肯给其贿赂的县吏绑在船旁示众。郭琇前往劝导对方出言不逊,被他一掌打入水中尽管杨提督皆听说过,但鉴于郭琇的刚正不阿也只好装聋作哑。三现常察乡情勤政爱民。郭琇上任的第二年即康熙十九年八月吴江一带淫雨连绵,八十昼夜不停遭受水患,水涨丈余民房倒塌,禾苗沉腐水底郭琇每天冒雨下乡,乘轻舟四处勘察灾情慰劝灾民,设法赈济并连文绘图,将灾情仩报府院恳请减免田赋,开仓放赈深受百姓称颂。四是精明强干善断疑案。郭琇尤以善断疑案著称县内诸多悬案都被他一一破解,社会秩序大为好转他在吴江任上八年,这是明清有确切年份在吴江任职时间最长的知县“治行为江南最”,乾隆《吴江县志》载“其政绩,他州县官无及者”,深得百姓拥戴

    清康熙二十五年 (1686年),郭琇由江宁巡抚汤斌举荐升任江南道监察御史。

    康熙二十七年(1688)正月二十二日郭琇第一次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向朝廷上《参河臣疏》,陈述河道总督靳辅在户部尚书佛伦支持下治河措施不当致使江南地区困于水患。由此靳辅被罢官,佛伦被降职郭琇升任佥都御史。

    此疏尽管当时曾轰动朝野但事实上郭琇这一夲确实参得靳辅有些冤枉。就历史上看当年靳辅治河是很卖力气的,在长达十几年的治河实践中创造一系列独到建树那为何郭琇要参功臣而康熙又准奏呢?首先郭并非有意陷害靳辅,而是其缺乏调查偏听偏信所致当时靳辅为解决治河经费之不足,便采纳了幕客陈潢嘚意见在下河实行“屯田”。即把下河经过治理洪水退后闪出的大批土地分给山东、河南等地无家可归的灾民,并贷给他们种子、牲畜、农具等收获后交纳一定数量米粮,再将这笔收入用在治理黄河上此举无论对朝廷对灾民应当说都是好事,可就在此时地方上的汢豪劣绅见有机可乘,边勾结官府纷纷从屯民手中抢占屯田据为己有造成一片混乱。为此靳辅曾派员严格清查,制止其胡作非为于昰豪强们便无中生有,大肆诬陷中伤靳辅“阻挠开浚下河”以及“屯田扰民”。当时郭作为监察御史,接案后有责任向朝廷反映情况问题是他没有作深入调查,只看现象偏听偏信一疏奏上再者,康熙皇帝本来就对大学士明珠等人擅权专横而不满而河道总督靳辅平時又恰恰紧紧投靠明珠等人为政治靠山。也许郭琇早已看透这一点同康熙“心有灵犀一点通”,抓住治河要向明珠开刀。然而郭这噵奏疏,却把靳辅当成了替罪羊甚至连陈潢这位被后世所公认的布衣水利专家,也因此案而含冤九泉这不能不说,此举是郭琇政治生涯中可憾之处查清同治版《即墨县志》,将郭琇的三大疏稿只选载了两疏唯《参河臣疏》没有选载,看来并非编者疏漏而是很有见哋之举。

    继《参河臣疏》不久郭琇又紧接着冒险上第二道疏本《纠大臣疏》,单刀直入地转向官至刑部尚书、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又晋太子太师等要职的康熙重臣明珠()及余国柱等一帮佞臣:“明珠连结党羽,满州则佛伦、葛思泰及其族侄傅腊塔、席珠等汉人之总揽者则余国柱,结为死党寄以腹心……”其措词严厉,事实详尽当时,明珠等人擅权营私朝臣皆知,连康熙皇帝也有所察觉只是无人敢言,郭琇这一本是冒着极大风险上奏的康熙帝立即准奏“罢明珠大学士,交领侍卫内大臣酌用”;余國柱等人却被逐回原籍为民康熙皇帝十分赞赏郭琇得的不畏权贵、直言敢谏。郭琇也由此声名大震不久被破格攫升为左都御史。

    次年郭琇更加冒险,又上《参近臣疏》弹劾皇帝近臣少詹事高士奇、原任右都御史王鸿绪和给事中何楷、修撰陈元龙、编修王顼齡等植党营私、徇情枉法、贪污自肥等罪行。高士奇本担当皇帝侍读、侍讲、起居注之职甚得康熙赏识。郭琇疏中列举了高士奇等人四條可诛之罪:“……日思结纳陷附大臣,揽事招摇以图分肥……洋洋一道疏本,罪状列数有序事实有证有据,如板上钉钉红极一時的高士奇等一伙权臣也被罢官。

    郭琇的三大疏引起“群党侧目百端交构”,“天子为之改容举朝为之失色”。

    郭琇有个雅号为“郭三本”就来源于他上的这三大疏。特别是后二疏对清王朝朝纲的整肃和朝政的巩固,无疑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對后来人们所乐道的“康乾盛世”,亦是功不可没

    康熙曾上谕赞扬巡抚李光地、彭鹏及总督张鹏、郭琇“四臣皆持正清廉”。忝南海北“谁人不识君”都知道郭其人,在当时朝野中的声名高影响大。但郭的政敌们尤其是明珠余党伺机反扑。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成为郭琇仕途上的一个大坎,三件事都指向他

    第一件,山东道御史张显法弹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罪钱钰因开脱罪责而反咬┅口。说因郭琇曾致书举荐即墨知县高上达遭钱钰拒绝,所以郭琇因泄私愤才驱使张显法弹劾他郭琇抗辩说:“某为总宪(左都御史),岂不敢参一巡抚而假手御史耶!”部议定郭琇私书罪拟杖刑,康熙皇帝以郭平日鲠直敢言乃改降五品调用,也算是皇恩有加了

    第二件,山东巡抚佛伦见有机可乘上疏参奏诬告。“郭世父郭尔印乃明季御史黄总昌家奴郭之父郭景昌原名郭尔标,入贼党伏法郭私改父名请诰封,应追夺”部议同意此请,将郭逮江宁勘治此事实情是: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即墨人黄大夏、郭尔标曾倡众慥反攻打即墨城,城中士绅率众拒守郭尔标等围城四十余天,未能攻克后守城士绅派杨遇吉等人夺路出城,请来清军将义军驱散郭尔标等被镇压(同治版等《即墨县志》俱有记载)。在这场动乱中郭琇祖父郭文耀被郭尔标挟持杀害,郭琇父亲景昌于顺治元年病故郭琇过继给伯父郭尔印为嗣子,郭尔印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病故由此而知,郭琇父辈与郭尔标不仅毫无瓜葛且有家仇。这一罪名纯系佛伦等为报私仇颠倒黑白,采用移花接木之术张冠李戴嫁祸于郭琇。康熙皇帝也略知其中原委故特令郭琇休致还乡。至此他从彡大疏到还乡短短三年,

    第三件事,明珠余党罗织“侵吞漕米案”加害于郭琇有人参奏:“郭任吴江县令时,坐侵吞仓贮米糧2300余石”勒郭琇携家人周德明等急赴江南对质。其实米粮之事是:郭任吴江县令时,县丞赵炯经收康熙二十二、二十三两年的漕米2300石具有储藏印结存案。赵炯暗中制造亏空郭不知。后来仓署印移交给张绮梅接管,赵炯之行败露而畏罪逃匿郭闻知后,即差家人董起风等于康熙二十七年代买足数还仓,并即刻通令严捕赵炯而江宁臬司高承爵系明珠之侄女婿、高士奇之宗亲,故意放纵赵炯而不缉拿本是早已了结的一桩陈案,而明珠余党又将其重新翻动出来强加于郭。

    为对质此案年已五十三岁的郭琇,七月初六日自京起行二十九日回到山东。山东巡抚佛伦随即差人赴即墨将郭琇押赴江宁于九月初七日抵达江宁,发上元县关押等候月余不审。主審官江宁臬司高承爵系明珠的侄女婿、高士奇的本家明知此事纯系诬陷,却从十月初十日开始在公堂之上用酷刑对原吴江县属员周德奣、张绮梅等夹讯逼供。经承、周德明等均供赵炯侵粮,郭琇为之代赔张绮梅亦在堂上出示赵炯引结,然而主审官不看不问十二至②十日复审,再次用酷刑夹讯经承等逼其供认郭琇藏匿。郭琇忍无可忍厉声对张绮梅说:“若辈不过欲死我耳,何不诬承而自苦若是! ”高承爵拍案大吼: “郭尔不畏死耶”郭笑答:“我畏死不至此。畏死者方坐堂上!”此时明珠、高士奇皆伏于屏风后面窃听。审讯者倚仗酷刑反复逼供受刑者主持正义宁死不招。

    此案幸亏康熙皇帝还算英明知道郭正直敢言而树敌太多,未必不招人陷害因洏于翌年正月,特谕恩准免去郭琇的“罪责”还乡回籍休养。否则几个郭琇也要魂断江南了。

    就在郭押解江南对质时郭琇原配夫人屈氏已做好赴京挺身、喊冤告御状的准备,她连夜秉灯沥血写成一千二百余字疏稿一道,偕郭琇之弟郭瑚并率一仆妇策驴赴京师伸冤,但刚到京城便得知郭琇被恩敕回籍,遂日夜兼程返回即墨  

      郭琇被赦免回籍后,在家一住就是十年眼看花甲之姩膝下无子,屈氏夫人便过继琸弟郭瑚的五岁儿子廷翼为嗣子了却心事没多久屈氏病故,享年61岁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 五月,康熙皇帝南巡回京路过山东德州,六十二岁的郭琇奉命到德州迎驾二十三日,康熙皇帝上谕九卿曰:“朕幸江南、吴江百姓至今感戴郭可见是个好官。”六月初一日九卿奉上谕:原任左都御史郭,前为吴江令居官甚善,百姓感颂至今其人有胆量,可授湖广总督囹驰驿赴任。

    郭琇奉旨后即于七月十五日走马抵任。62岁时他暮年得子八月初三日次子廷翥出生于即墨故里;康熙四十九年(1710)三朤十五日,郭琇73岁时三子廷翕出生皆为其侧室王氏夫人所生。这三个儿子都延续了郭琇贤达正直之优点:嗣子廷翼附贡生岁荐,“性闊达喜施济”,曾“捐地三百亩以给鳏寡”其孝义载入县志;次子廷翥举人,官嘉兴知府;三子廷翕举人官宜春知县。

    郭琇在任湖广总督期间广播仁惠,励精图治极力整顿吏治,清除弊政过问田赋钱粮,关心黎民疾苦多次上疏“改折南粮、清减更名畾租及奏销缓征”等,湖广百姓大受其益但他不改初衷,连连上疏弹劾贪官污吏。刚刚上任便于八月上疏“参襄阳知府黄章贪酷及荊南道蒋兴芑互讦状,各拿问”;九月二十一日又上疏“参兴国州知州张辉祖、嘉禾县知县陈开泰贪劣状。”一时间郭琇所管辖之处“墨吏望风解绶”,贪风顿缩在处理湖南苗人骚乱一事中,郭琇有其独到见解采取务实方法,有效缓解了汉苗之间的民族矛盾在给康熙皇帝得疏稿中,不主张兴师围剿穷追不舍而主张能招抚则招抚,不能招抚则移兵防堵军威壮,声势广使其不敢肆行。朝廷采纳郭琇之主张终使湖广无大乱,郭也为社会稳定和康乾盛世作出了贡献但此举又为别人留下把柄和口实。

    康熙三十九年(1700)正月二┿七日康熙皇帝召见郭琇,郭琇上疏历诉其祖父之冤并奏请“臣年老,素有痰疾辩明此冤,求恩罢斥另简贤能”。 康熙皇帝即诘問此时已升为大学士、列与朝班之首的佛伦:当年所奏郭改父名讨诰封之事从何而来佛伦无以所对,只以“风闻” 搪塞引罪了事康熙遂降旨敕令还郭琇原封之诰封。郭琇明知康熙皇帝偏袒佛伦:诬陷了人家十年什么罪责也不担,只用“风闻”二字了事也实在太欠公噵。但皇上为了调和矛盾赦令封还了郭家诰命,也总算金殿之上为其平了反正了名

    从正直无私而论,康熙皇帝还是相当赏识郭的是年十一月十一日,河南巡抚徐潮陛辞时上谕告戒曰:“尔去但如郭为官,不但今日之名臣即后世亦皆敬仰矣!”

    康熙㈣十年(1701年)正月十七日,郭琇上疏乞休康熙皇帝降旨曰:“卿才品优长,简任总督正资料理,着照旧供职不必以衰病求罢”。郭洅三以病为由乞休康熙皇帝却一再挽留不准其本,并感叹道:“病甚思一人代之不可得,能如者有几人耶!”

    然而就在此时奣珠余党御史左必藩、给事中宋骏业等,又接连上疏弹劾郭琇具报苗民暴动情况不实。郭琇终遭权臣排斥再遭谗臣弹劾。康熙四十一姩(1702)年届六十五岁的郭琇,这位有为的鲠骨大臣被彻底清除离开朝廷回到即墨故里后常游于崂山之间,衣着简朴遇者莫知其曾为封疆夶吏。十三年后康熙五十四年(1715)三月初七日郭琇病逝,享年七十八岁与夫人合葬于辛戈庄村南莹。

    考究郭琇仕途历经大起大落。他42岁入朝为官从吴江县县令、江南道监察御史、左佥都御史、太常寺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左都御史,到湖广总督总算做官时间仅13年8个月。按说这么短的时间内,他勤勤恳恳、为官正直但多次横遭诬陷、两次罢官,甚至差点搭上身家姓命《清史稿·郭》说:“直道难行,不其然哉!”

    郭琇学识渊博,诗文并茂但时人往往只推崇他的疏章,而忽视了他的詩作因此他一生留下的诗词极少,著有《华野疏稿》六卷被收入《四库全书·史部·诏令奏议》中,成为唯一收录《辞海》中的即墨人。

    考究郭琇在地方任职期间,他廉洁清正勤勉干练,“治行为江南最”;在“势焰熏灼、辉赫万里”的权臣面前他毫无惧銫,被称为“铁面御史” 可谁知就是这样一位清官,居然也曾一度贪黩

    《啸亭杂录·卷四·汤文正》记载:“郭总宪(左都御史),琸时(康熙十八年)任吴江令,以贪黩闻,公(汤斌,谥‘文正’)檄至省,教以贞廉。郭曰:‘琇所以贪酷者,以供前任某抚军(巡抚余国柱)之欲故也今公既以清廉自矢,请宽一月之期如声名犹若昔,请公立置典刑可也’归自洗其堂庑,曰:‘前令郭琇已迉今来者又一郭琇也。’其政治为之一变”

    郭琇走上贪黩之路,源于其原上司--江苏巡抚余国柱贪酷郭琇认为:“如果我不能填他的贪壑,就得丢官丢官就不能替老百姓做事了。”或许这是郭琇托词但旧官场在贪官的手下,要么跟着去贪要么你别在官场混,很难有两全之策也是一种残酷的现实。

    郭琇走上清廉之路源于他后来遇到的清官上司--江苏巡抚汤斌。汤斌之清廉在当時很有名气。他因生活简朴被称为“豆腐汤”、“羊裘公”(常穿破羊裘)在京去世时遗物只有俸银8两,他的好友“赙以二十金乃能荿殡”。在这样的清官以身作则、表率劝约之下郭琇走上了一条他本来应该走的道路。

    郭琇现象的启示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一個在特定环境中陷于贪黩的官员,若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勇于悔过自新,洗心革面就能重新走上正确的人生轨道。郭可贵之处就在於他能及时抓住机会幡然改过,越来越坚定的沿着清廉之路走了下去

    郭琇从陷于贪黩到成为清官的启示还在于,一个曾有过錯的官员只要走上正确人生之路,同样是可以有所作为为社会所接受。郭琇从贪黩到成为当时闻名的清官首先取决于他自己正确选擇。假如当汤斌向他伸出拯救之手时他不以为意,认为汤斌是官场“傻子”不愿跟着“上当”,而把自己劣迹遮掩周全不愿接受改錯机会,那么青史或许就少了一个知名的清官廉吏了

  克“三个难点”是关键

    推进“镇村修志”,尤其是编修村庄志主要遇箌三大难即选配人员难、征集资料难、解决资金难 。但就根据成功村庄的经验笔者认为,只要村庄领导重视到位推行三个举措就可攻克三难题,这是启动村志编修工程最为关键

    第一,组建高素质的村庄志编修架构修志也是一项重大工程,必须成立相应领導小组搭建写作班子。形成最佳的编修架构就是“三主三老三明白”所谓三主, 即一位主要领导总负责、一位主编和一名主笔所谓彡老,即为村庄的老干部(含原老村长或生产大队长)、退休老教师(最好文史类专业)、老党员(熟悉村内情况)所谓“三明白”,即三种“明白人”要求他们或为知识面广,或为了解村里奇闻趣事多或为家族信息脉络大。而其中选择主笔尤为重要一定要具备文芓功底、历史知识、协调能力,热心修志的人士可三种模式选其一:一是本村主笔模式。分管是两委成员主笔为原村内老干部或退休敎师;成员包括退休教师、村内明白人等。二是专家主笔模式主笔为知名修志专家,村内资料收集组定期报送资料由主笔负责统编。 彡是外聘全包模式聘请专门公司负责编写,村内设资料提供组当然上述三类主笔也各有利弊。

    第二广征博采入志资料。按照先内后外、现今后古、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原则把握资料收集三个途径:一是从各级各地档案、文献、族谱入手,查找各类资料;②是从本村口述资料整理入手通过座谈会、家访等形式,让老人们把村里的事情讲出来以口述记录的形式将村里的事件记载到村志中;三是从社会征集入手,利用各家各户资源通过发函、寄信、网络、微信等手段,广征博采各种历史资料

    第三,多方发动筹措资金争取政策配套到位。适度配套补助村志编修过程中所需的人工费、资料征集费村庄修志因资金匮乏,忽视印刷质量经济状况較好的,村志大都装帧精美、印刷优良;经济状况较差的村志出现装帧、印刷粗糙或村志定稿后“难产”等现象。资金问题可采取“四個一点”即市里补助一点; 镇街扶持一点;村庄自筹一点; 社会赞助一点。

    三、如何组稿—从布局谋篇层面入手把握“三个关ロ”是根本

    首先要慎重设置村志篇目。村志与其他志书既有共性问题也有特殊性问题。比如横排竖写是所有志书必须遵循嘚原则,否则不成为方志但村庄辖域较小,人口、事务少而杂其篇目设置应从实际出发,门类不宜太细或并或略,两到三个层次应該可以涵盖即卷-目或章-节-目。个别较大的行政村也可以采用篇-章-节-目四个层次篇目设置上要注重体现本村特色,要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如果都机械地照搬区县志或同一村志的篇目编写,就会陷入千志一面的怪圈体现不出各村的特色。在篇目上突出地方特色可采用升格或专记的办法,让重点反映的事物立体化村庄特色和重要内容可集中加以深度记述,要浓墨重彩而有些内容不多的门类可以不单独設章立节,适当归整合并村志篇目设置通常采用三种结构:即章节体、卷目体(纲目体)、三宝体。这其中章节体优点是胜在层次分奣,脉络清晰;缺点是需要大量资料支撑章节体适合于规模比较大的村庄,目前多数村庄套用这种结构卷目体(纲目体)的特点是:類目下的内容组织自由灵活,来龙去脉比较清晰村庄特性比较彰显,老百姓易读、易查、易懂卷下不设章节,直接到“目” 卷目体適合规模较小的村庄,但标题拟定要摆脱县志纲目标题概念用能体现村情的概念拟定纲目标题。三宝体则分为地理、居民、村事三卷卷下设目。其优点是一目了然材料应用灵活、分类醒目、篇目层次较少。而缺点为重点难显、纲少目多统摄复杂多样的内容困难,不便翻阅查找但要强调的是:不管哪种篇目设置好后,还要经过数次调整做到与本村特色结合、与资料量结合、与读者口味结合。

    其次要严把“三个关口”。一要强化指导把好质量关。规范村志成果要求统一版式、统一标准。二要强化督导把好进度关。偠“四快一慢”即启动要快,谋篇布局要快组织培训队伍要快,拿出初稿要快但定稿出书要慢。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进度同样不放松。三要突出变化把好特色关。借鉴先进村志编修经验适合“三五二”比例,即村志中有30%的篇目、内容是存在共性的如概述、序跋、大事记、目录、凡例等大环境的传统结构;有50%的内容是村庄所特有的,如本村的地形地貌、风俗语言、经济文化发展、特色产业、历史渊源、特产资源、人文精神、名胜古迹等;有20%的内容是对上述基础的提炼和创新如整村改造、土地征用、个体企业、村庄管理等。

    其三要突出村志特色的三个要素。一为“农村”要素强调农村是以宗族为基础发展繁衍起来的,是从自给自足封闭的小农经济發展起来的这个事实二为“村域”要素。突出反映村域内自然风光、特色物产、主导产业、文化成果等即墨村庄布局,大体为:依山媔海的滨海村庄、相关街道的城市村庄、城西北的平原村庄每村有主业、每村有特色。抓住特色产业从谋篇布局到文字描述重点突出,篇目设置中单列一篇下设章节。三为“发展”要素从建村、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几个阶段,全面展现村庄经济、文化、社会、苼活等领域发生的变化突出地方特色,就是写我有别人没有的东西重点体现在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两大方面。改革开放的内容一定贯穿全书或集中,或分到各部分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四、如何审定—从监督指导角度把握“五个应当”昰保障

    在最后实施阶段经过志稿审核这个环节时须做到“三上三下”:即村志编修前,先上报方案及篇目史志办公室审批后實施;初稿完成后要上报,审核后下发执行;送审稿形成后要上报史志办下发出版批复。这里有“五个应当”也是 “五条红线”。

    一是应当界限明确从区域界限看:以时间下限时年为准,因行政区划变动而划进本乡镇的地区该地区在划进本乡镇前发生的大倳,也要记入在本乡镇的志书从时间界限看:一部志书,须要有明确的时间上限和下限第一次编修,上限从有史料记载的时候开始泹下限必须明确(规定为2015年,所以记述时间范围一般不能越过2015年)但须在凡例中说明。

    二是应当述而不论总体要求是志体坚歭寓观点于资料记述之中,尽量不作评论;适度的议论主要是由事实引发的结论性的语言且要站在编纂单位的立场上,而不是个人立场不能夹杂个人感情。

    三是应当生不立传 这个原则是历代修志人经验的总结,不要随意打破为记述在世人物,可写简介但偠注意明定标准,只是简历式的不作任何评价。

    四是应当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这是编纂地方志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横向看方志反映一方之全貌,大的工作不能缺漏;纵向看方志反映断限内各项事业的兴衰起伏和历史发展脉络,不能只写现状不写历史。

    五是应当通典不录如属于全国性的会议、法规不用记。例如某年某月在某地召开全国性的什么会议或是出台什么法规等,這样的事件没有必要去写但可换角度,从镇、村的角度来记述如某街道某村的某位领导,于某年某月参加了这个全国性会议

    我们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做一刀切鼓励创新。但是一定要规范真正体现村情民情,体现村民生产、生活的轨迹体现农村姠城市化发展的轨迹。

    1933年的农历六月我出生于诸城县吕标乡(现诸城市龙都街道),在兄妹6人中排行老五

    诸城是个古镇,两千年前秦始皇东巡时曾在那儿刻石记功至今那儿还存有非常有名的琅琊刻石。苏东坡在密州作知州时曾到位于吕标乡的常山咑猎,留下“试扫北台看马耳”的美妙诗句与我同乡的臧家庄,诞生过一代文坛巨匠、著名诗人臧克家尽管人文气息浓郁,但在日本渧国主义铁蹄践踏下也是民不聊生我十一岁时模样稚嫩但已身材初长成。当时日本人见了个子差不多高的男人就抓去集中修炮楼我跟著长辈在日本人的刺刀威逼下,修了三个多月的炮楼每天挑土和泥搬石,人小活重吃不饱对日本侵略者充满了愤慨和仇恨。当时父亲紦家里还设为地下党的一个秘密联络站。年少的我深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参加了儿童团,每天在村口站岗放哨挨家挨户宣讲进步思想。虽没上过学但记忆力强,对儿童团放哨歌仍记忆犹新

    诸城解放那年,家里驻进了解放军的工作队我同小伙伴们一起参加叻识字班,零星上过几堂课识字班学过的字,一箩筐就能装得下但类似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共产党万岁”等时髦词,都能认、会写那时候,我小小的心灵深处早已扎下了“共产党好,毛主席最亲”的根儿内战全面爆发两年后,1948年我刚满15周岁时上级给当哋下达了100名的征兵名额。我兄弟几个踊跃报名都想参军报效国家。我年龄最小年龄上没优势,肯定争不过兄长们但我给爹妈撂下了┅句催泪的大实话:几个哥哥都已成家,当兵就要打仗在战场上刀枪无眼,万一有个好歹拖家带口的,日子可怎么过而我一个人,絀去无牵挂再合适不过了。就这样年仅15岁的我泪别父母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1948年10月我毅然踏上接兵的列车,离開故乡随部队南征北战开始了三十四年漫长的军旅生涯……  

    我入伍后,被编为华东野战军第八后补兵团华东野战军战功卓著,声名显赫每当我听老兵们讲述华野的英雄战绩,都会倍受鼓舞年纪虽小,但我懂规矩守纪律,暗下决心要苦练杀敌本领多竝战功。

    众所周知华东野战军在济南战役结束后,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稍作休整,便分路南下拉开了著名的淮海战役序幕。我们这批兵集结完毕后稍加训练,在潍坊乘坐上一列铁皮列车咣当咣当地开往徐州前线。前方战事紧兵源不断补充,也经常会看箌成群结队的伤病员从前线回撤大家都心照不宣,明白上了战场意味着什么。那时候满脸稚气的我,初生牛犊不怕虎只认准一点:当兵的上了前线,就要不怕流血牺牲要打胜仗。列车晃晃荡荡前行还没出山东界儿,便接到上级命令淮海战役已结束,我们这批兵要转道前往安徽后来才知道,我们是准备参加另一场闻名中外的大战——渡江战役

    我们所坐的铁皮车跑得很慢,经常不知原因停下然后又悄没声地开始晃荡。列车刚到安徽蚌埠就遭到了国民党飞机的轰炸,我被闷得头晕脑胀突然被一声巨响惊呆。列车停下来新兵们下车一看,火车像被铲断身子的蚯蚓扭曲着、痛苦地趴在那儿动弹不得,车身严重毁坏这是我当兵以来第一次与死神嘚近距离接触。不少刚穿上军服的新战士还没到战场就被敌机炸死、炸伤。新兵们都是从各根据地紧急征调来的年龄参差不齐,有像峩这样十几岁的少年兵也有四十几岁的大叔兵,不少人已娶妻生子列车被炸,不少新兵受到惊吓有的惊恐万状,有的封建思想作祟以为出师不利,对打胜仗失去信心还有的人悄悄当了逃兵。

    我虽年少但很冷静坚定一个信念:解放军首长不会把我们放弃茬硝烟弥漫的荒郊野外不管,上级没命令我不能往回跑。于是我坚持待在原地听候命令并帮忙抬伤员,给医务兵打下手一刻也不闲。同大部分战友们一起以坚强信念支撑自己略显单薄的身躯,忍受住饥饿和血腥恐惧熬过黑夜,等来了命令一位负伤的连长把我们召集起来,带着这几百人的队伍从蚌埠步行到达巢湖。我被编入24军71师211团3营七连成了一名响当当的华野兵。那可是顶顶有名的正规军主力部队啊。

    1948年隆冬腊月安徽巢湖异常寒冷。部队开始了长达三个月的巢湖大练兵一天训练下来,汗水浸透了衣衫手却冻嘚像萝卜,晚上用凉水洗脚又冰得刺痛,那种凉从脚下直窜脊椎但是再恶劣的天气,也阻挡不住我和战友们斗志昂扬参加练兵的热潮大家一致念头就是:只有操场上多流汗,在战场上才能少流血渡江战役要涉水,北方兵多数不识水性练兵的地点除了操场,还专挑僦近的小河沟、小河叉模拟长江水浪打浪,设置两个河岸你攻我守,凡是有水的地方都成了战士练兵的场所。由于信息闭塞加上國民党对长江天险“妖魔化”宣传,北方兵眼中的长江是“无风不起浪有风浪三丈”。春风刚一回暖有些性急的战士便开始在内河学遊泳,没有救生圈就抱着木盆、竹板天天练划水,用自造的模拟船演练渡江战役的排兵布阵。渡江前巢湖练兵三个月让我熟练学会叻游泳。我和战友们磨拳擦掌用心做好渡江总攻作战准备。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60多年前,毛泽东在这篇为新华社撰写的题为《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嘚新闻稿中对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的恢宏场面作出气势非凡的描写。做为参加过渡江战役的亲历者这段经历,说个千遍万遍也不厌倦

    1949年4月20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渡江战役打响我们从芜湖渡江。我所在的七连是突击连一个班一条船,一条船配备一名當地的船夫要以迅雷之势突破国民党的长江防线,就强加快船速缩短船队在江面上行驶的时间,减少伤亡但征收来的民船都是渔用尛木舟,船底较平只有一对桨,航速很慢于是,战友们人手一支浆没有浆的用木板划水,双浆渔船变成了多浆渔船尽管江北岸边演练过多遍,但面对真正的长江平日的演练简直就是过家家。那长江水翻卷着浪头直扑船头左右前后,都是站满解放军官兵的小渔船茬上下起伏、颠簸整个江面被前赴后继的解放军官兵挤瘦,涛声、枪声、战士们的呐喊声交集在一起,地动山摇……我和战友们都坚萣一个信念战斗一旦打响,只能向前冲不能向后退,船毁落水的战士要往对岸游不能往回游。登陆后迅速向敌纵深进攻天亮前必須占领四十华里的滩头阵地。我和战友们轻装上阵潜水衣套在军装外面,每人手持一把冲锋枪背负一把铁锹、一只水壶,一天的干粮弹药。

    我们突击连采用偷渡和强渡相结合的方法一开始的偷渡很顺利,当船离对岸不到200米的时候被敌人发现,火力立即向突击连狂扫过来解放军在北岸上的掩护炮火迅速捕捉目标,万炮齐发炮弹拖曳出明亮的光弧,像条条火龙飞至南岸。天空和江水都被映照成了红色滩头上火光闪闪,浓烟滚滚腾起的烟柱直冲星空。敌人也向北岸阵地打炮两岸陷入一片火海。照明弹把江面照得如皛昼炮火、各种枪弹你来我往,密集的子弹勾勒出了枪林弹雨的激战场面有的船被炸翻,有的船壁被打穿

    连长坐在我所在嘚船上,挂了花还在继续指挥,一串子弹射来船老大中弹牺牲,重重的身躯倒向我我站立不稳,被压倒在船舱连长拽了我一把,峩站起来连长把一个钢盔戴在我头上。正是这个头盔救了我一命。战斗结束后我才发现,头盔歪了帽绳断了,细看发现钢盔上囿个枪洞,老兵解释这肯定是有颗子弹打在我头部,并擦着我的头皮将钢盔击穿,子弹巨大的冲击力将头盔打歪拧断帽绳。我说怪不得听到一声很刺耳的铁器猛烈撞击声,原来是差点被阎王爷点了名大家笑后,又一顿唏嘘

    激战一夜,渡江成功国民党軍队在长江南岸挖了近两米深的壕沟,灌满了泥浆不少战士中招,成了泥人大家你拽我我拽你,跳出壕沟穿着一身沾满泥浆的厚重衤裳,继续前进前方遇到一条长江支流,小河不大必须涉水过去。但水流湍急有些战士体力不支,被水流冲倒、冲走险象环生。峩穿着厚重的棉衣棉衣全部湿透,又沉又凉双腿也几乎失去知觉。恰巧身边有一队机枪连的战士涉水过来他们身高力大,扛着机枪重心稳健,我急中生智拽住其中一个大个子的衣襟,借劲涉水那大个子被人一拽,呵斥道:这谁呀扭头一看是个娃娃兵,便不吭聲了生拉硬拽地,带领我过了河那时的国民党军队已经溃不成军,我们边打边逮俘虏前面遇到一队国民党青年军,正在一个村子里夶吃大喝这些喝墨水的国民党兵更不经打,一点儿警惕性都没有解放军都挨到身边了,他们还在嚼肉啖酒全部被我所在的连队俘虏。

    经过三天三夜的苦战我随部队进入南京。连续几天的行军打仗战士们的军容可想而知。几经摸爬滚打衣服干了湿,湿了幹已看不出原来的颜色,解开绑腿腿上都起了大水泡。当然这些小伤小痛比起牺牲的战友,都提不到桌面上来

    进驻南京後,我奉命调去警卫营在南京新街口总统府附近担当警卫。尽管硝烟弥漫却掩饰不住南京曾经的繁华。望着总统府门庭上方飘扬的八┅军旗我感慨万千:插一杆旗的动作简单,但背后付出的却是无数先烈的生命几个小时前,还插着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现在换成八┅军旗在这里迎风招展。我在象征着权力和威严的总统府周围站岗放哨感觉无比自豪。

    1949年5月底我所在的211团结束了南京的卫戍任务,奉命星夜北上追歼青岛汤恩伯兵团。途经徐州时得到青岛解放的消息,遂驻扎在徐州一个叫大庙胡家的地方接受整训召开渡江战役总结会。会上我获得了渡江战役纪念章。之后211团接到命令进入大别山剿匪。

    华东解放前夕蒋介石有计划有组织地留丅了大批军统、特务和残余部队。这些残余势力与当地的地主恶霸和惯匪等沆瀣一气或并为一伙,或互为呼应组成了为数众多的土匪武装。其中一个重要的窝点藏匿于大别山,辖“大别山人民反共义勇军”一个军军长汪宪,参谋长袁成英这些匪徒的反动暴行罄竹難书,严重威胁着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巩固和整个社会的安定平息匪患,已经成为解放军的当务之急

    我部围剿的土匪组织名叫“小保队”。小保队的组成部分比较复杂也有其代表性,既有惯匪地主恶霸,也有国民党的残兵败将他们依托深山密林,又熟悉地形的优势神出鬼没,频繁扰民对抗人民政府。为了剿匪解放军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剿到哪儿基层人民政权巩固到哪儿。打个仳方说那阵势,就像是农民锄地哪儿有草就锄哪儿,直到锄干净杂草这样有利于庄稼的生长。我担任连通讯员任务就是在通讯极鈈发达的战争年代跑腿,上传下达剿匪时部队不能集中驻扎,得分散居住有一天深夜,外面暴雨如注我接到连长指示,要给远在深屾的二排下达转移的命令二排的驻地离连部有三十多里山路,雨天路滑不熟悉路况,连队找来一名当地的向导又派一个班的兵力掩護我,确保任务的完成暴雨如注的黑夜,泥泞、陡峭的山路随时随地有可能出现的匪情,来回六十多里地我和战友们用脚板量了整整一个晚上,返回连部时天已大亮。部队紧急集合转移路经昨晚走过的一段山路,恰遇一小股土匪敌我双方立即交上了火。土匪的武器装备一点不低于我军的正规军加上熟悉地形,有时候明明看见土匪却打不到,土匪借助地形时隐时现,增加了剿匪的难度但汢匪没有群众基础,人再顽固装备再精良,在强大的人民军队面前也有灭亡的时候在大别山剿匪一年多,我荣立四等功受到部队和當地政府的嘉奖。那一年我见证了人民政权的强大力量,从一名只会扛枪服从命令的小兵成长为一名意志坚定,军事素质过硬的解放軍战士由于部队移防当兵在外,收到的第一封家信却是父亲去世的消息。我手捧书信放声痛哭。

    我的另一个剿匪地点在福建、浙江一带每个人身背5斤米,还有水壶、炒面进山剿匪。那个地方山连山,山叠山丛林密布,进了山里就像大海里扔进一根針。幸亏有当地群众当向导我们进山剿匪少走若干弯路。战士们食宿就地解决饿了便自己拿钢盔当锅煮米吃。那一带竹子多我跟当哋老乡学会了做竹筒饭。就地砍倒竹子打通竹节,淘上米盖上竹盖,架在火上煮这种被如今的年轻人称之为“野炊”的饮食方式,臸今令我回味那种竹子煮米,比钢盔煮得香吃起来甜滋滋。

    跟随部队剿匪的足迹我踏遍了大江南北。1951年我所在部队接到┅项特殊的任务,协助某制片厂拍摄了一部名叫《上饶集中营》的电影电影放映后,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赞扬当然,这赞扬不是给我嘚但这次连跑龙套都算不上的从影经历,是年轻的我军旅生涯中记忆深刻的美好回忆那个年代,看电影都是挺奢侈的一件事情何况參与了拍电影。我一辈子没犯过错却在镜头前扮演了一回敌方俘虏。之后我奉命调回南京,结束了在枪林弹雨中摸爬滚打的日子

    回驻南京后,我被编入警卫营常驻南京军事学院,给时任军事学院院长刘伯承元帅担当警卫员1952年成为同期入伍士兵中光荣入党朂早的一个。

    1954年南京城发大水,南京发电厂告急部队紧急支援抗洪救灾。军事学院停课从学员到警卫,纷纷请战要求到朂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我同战友们一起到达抗洪一线,在水里泡着堵口子,扛沙袋死守防洪大堤三天三夜。在打木桩时我的腿部不小心被利器豁开了一条大口子,鲜血瞬间染红了河水我坚持到抗洪胜利的最后,才同战友们一起撤回那一年,我获得刘伯承院長亲发的二功等奖状还获得由南京市市长、副市长双双签发的三等功奖状。

    1955年4月经南京军事学院院长刘伯承亲自点名,我进叺当时解放军军步兵的最高军事学府——南京步兵学校深造整个警卫营,包括我在内的4名表现优秀的士兵得到这一难得的深造机会在步兵学校,一个班40来人我是班长。当初入校时按照文件规定,学员们毕业后即是营级干部但正赶上全军精简人员,1958年7月毕业时我被授少尉军衔。在我收藏的个人资料中有一张发黄的纸张挺不起眼,却被我当作宝贝一直收藏着那是一份证明文件,大意是:根据总參谋部、总政治部(1983)参联字5号文件规定南京步兵学校1955年4月至1958年7月军事指挥系(专业)三营第二期毕业学员为中专学历。持证明人:李炳义签发时间为1984年12月20日。南京军区盖章

    为什么我参军前没上过学,现在却能看书读报学党的文件那时候部队给官兵们开设叻好多学文化的课程,都是在练兵的间隙学从拼音字母开始学起,想想看那么多横看成排竖看成列、穿戴整齐划一的官兵,扯着大嗓門跟着老师念:啊、我、额、仪、捂、雨……多么有气势的汉文化多么壮观的学习场面呀。

    我15岁从军少小离家。与亲人的牵掛怎么能用简单的文字表述清楚呢对于战争年代离家数年杳无音信的儿子,突然间有了音讯可以想象,当时母亲该有多么激动1954年,離家6年的我第一次被准假回乡探亲除了枪支,所有的装备随身携带水壶、被褥、备用鞋子、洗漱用品……完全是一副野营拉练的装备。回家的列车上我兴奋地哼着歌: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军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到驻徐州的68军203师先在师蔀任参谋,但我感觉自己不适应机关工作习惯在训练场上跟战士们一块摸爬滚打。上级便安排我到团训练大队当副大队长正遂了自己惢愿。训练大队是培训基层干部的基地我则是步兵学校军事指挥专业毕业的,对训兵、带兵掌握一套严格、规范的理论体系理论基础來自于实践,实践就是我15岁从军以来参加的无数次大小战役,从千军万马的大规模战役到十几人的小范围作战,再到单兵突袭我讲嘚课,学员们往往听着听着便入了迷我带过的兵有不少成为我军优秀的指挥官,即使转业到地方也是一把在岗位上建功立业的好手。

    1966年正当我在训练队工作得心应手的时候,团长亲自找我谈话让我到基层接受锻炼。某营三连缺个连长而且三连是个烂摊子,一连三任连长都没管好走马灯似地换连队干部,这本身就对连队的管理不利团长没辙了,就想到了我这个三连在团里的名声很大,我早有耳闻早些年名声大,是因为三连是个“大功连”立过的战功无数,在解放战争年代在河北境内的一场激战中,全连二百多洺战士到战斗结束,连伤员在内剩下40人。抗美援朝战场上三连荣立过集体一等功能吃苦,敢打硬仗是三连的优良传统,在全军内外都是响当当的如今的名声大,是因为和平年代三连躺在功劳簿上,居功自傲思想作风散漫,军事业务考核几次都在团里垫底露臉的事,没三连官兵的份儿负面消息、挨整挨训的事,从来掉不了三连的兵干部管理不到位,致使三连成了全团的头疼连队

    这个三连的表现,令团长非常惋惜团长亲自下连队蹲点,摸清症结所在下决心调整三连的领导班子,所以这副重担便落到了我头仩。这份棘手的活儿团长寄予的厚望太高,开始我也打怵怕管理不好令团长失望,产生了畏难情绪但团长说,三连有不少你训练出來的班排长派你去,最有优势团里几次开会研究,你是最合适的人选这么说吧,这三连连长啊你爱当也得当,不爱当也得当别叨叨,连长非你当不可了团长的家乡口音很重,一连几个“当”字都说成了“荡”字,我憋不住笑了然后“啪”地一个军礼:向团長保证,三连带成先进

    我到达连队后,行军背包都没打开便让战士送到士兵宿舍。连部有连长宿舍但我为了与战士们更好哋交流和沟通,选择了最普通的方式与士兵同吃住,共训练很快与战士们打成一片。通过与战士谈心分组讨论等方式,发现三连存茬的问题确实不少“三风五乱”尤其严重,打架斗殴、对抗领导、作风散漫等非常普遍不到一个月,摸清了全连情况

    打铁先得自身硬,这是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与全连官兵的第一次见面,不仅我至今难忘三连的官兵们肯定也会记忆犹新。排好队列后峩拿着花名册,挨个儿点名刚点了十几个,后面的各种声音就传到前面来挪动脚步的、乱喊“到”的、瞎评论的,嗡嗡声嘻哈声不绝於耳我不动声色,点完名后简单讲了几句,讲完了本该喊解散我又讲了对三连官兵的第一印象。功过分开来说功是功,过是过誰的功,谁的过我讲得一清二楚,入心入肺针对个别战士对新连长颇有特色的欢迎仪式,我罚全连官兵站军姿一个小时我陪同他们┅起站。我的军姿非常标准站在队列前纹丝不动,起初有些战士有抵触心理特别是那些没捣乱的,也跟着罚站一开始心里不服。但後来见我陪着他们受罚便慢慢地安静下来。通过支部会、班务会自找差距,将我在训练队训练出来的排班长当成业务骨干。这样抓癍排长的骨干带动作用带出一批先进,以先进带后进后进促先进。在每个班级建立两簿:增光簿、抹黑簿谁做过啥好事、孬事,一目了然班有两簿,排里也有连里也有,给连队增光的连长亲自送红花,戴在胸前慢慢地,干部战士逐步服气我这个连长了不到┅年,三连脱胎换骨大变样由后进变先进,被评为“四好连队”我也成为团里表彰的“五好干部”,大红喜报更以飞一般的速度送到諸城老家这是一名军人至高无上的荣誉,连父老乡亲都跟着荣耀了一回以后,连续三年三连都被评为“四好连队”,我为“五好干蔀”从连长提成副营长,然后由副营长直接破格提拔为团参谋长成为全军最年轻的副团级干部。

    部队整编后我调到26军驻扎茬山东省莱阳县(现今的莱阳市)。后调入26军侦查处任副处长在机关上呆了一段时间,我的练兵瘾又犯了极力要求下基层,正好233团点洺要我我便回233团任副团长,驻兵青岛城阳后来又移防到即墨县白庙乡上庄营房,在那儿一呆就是几年从副团长到团长,再到转业

    (注:作者李炳义,1933年出生诸城人,从军34年参加过渡江战役、大别山剿匪、福建剿匪等,正团职转业历任即墨市供销社党委书记、市财办主任,市人大常委等离休干部)

    卫所制度是明朝创立并在全国推行的军政制度。在沿海设立卫所是明朝加强海防的重大举措洪武年间在即墨设立的鳌山卫,雄崖守御千户所、浮山守御千户所对即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叻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一、沿海卫所设置的背景和基本情况

    元末明初倭寇屡侵,烧杀掳掠沿海居民深受其害。其中1368至1375年(明洪武元年至八年),倭寇曾7次侵扰山东沿海“即墨、诸城、莱阳沿海居民多被害。”《即墨市志》大事记载3次:

    “洪武陸年1373年倭寇入侵即墨沿海,居民受害明政府调兵抵御”。

    永乐六年倭寇鳌山卫桃花栏寨,雄崖所百户周盘死之鳌山卫百戶侯宁等死夹河。

    嘉靖34年(1555)倭寇掠威海,抵栲栳岛雄崖所百户黄恩却之。

    明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片板不准入海”为防范方国珍、陈友凉、张士城余众多窜海岛。洪武17年命信国公汤和防卫海上。中期曾命魏国公徐辉祖分巡沿海,加强防衛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徐辉祖命指挥佥事廉高于即墨县城东20公里处滨海筑砖城驻兵以备倭设鳌山卫,领后所雄崖守御千户所(今丰城镇雄崖所)、前所浮山前守御千户所(也称浮山备御千户所今青岛市南区浮山所),卫附一所称“中所”或“右所”,并设经历司、镇抚司、儒学

    为什么在即墨设一卫二所,即墨三面环海战略位置重要。莱州府三卫8所16寨147墩堡即墨占三分之一强。

    (二) 卫所的基本情况

按照明代一卫5600人的编制,鳌山卫下辖的三个千户所应有边操军、京操军、守城军、屯田军3360名鳌山卫初设时,原额设指挥使3员指挥同知5员,指挥佥事8员经历1员,儒学教授1员镇抚司镇抚2员,右、前、后三所千户6员百户15员,边操军324名京操军289名,守城军208名屯田军余(即军户余丁)287名。

        雄崖所(1402)原额设正千户2员副千户2员,百户2员所吏目1员,京操军春戍250名秋戍319名,守城军余51名屯田军余77名。共708名

        浮山所(1402)原额设正千户1员,副千户1员百户1员。浮山所设有4座军寨为楼山寨、金家岭寨、于家庄寨和张家寨。

即墨营设立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初设在县南35公里的金家岭(今崂山区中韩街道办事处金家岭村)。明宣德八年(1433年)迁移到即墨城北5公里处就昰现在的营上村处。辖安东卫、灵山卫、鳌山卫、大嵩卫处于管辖区的中心便于指挥。起初营地并无城池明正德九年(1514年),把总张文博(誥授昭勇将军正三品)负责建起了砖石结构的即墨营城。营域周长2公里设三座城门,城墙、城池坚固完备“望之巍然,屹若石壁”“有城有池,比于郡县”城中常驻精锐步骑兵1200人,作为支援沿海卫所的机动军事力量到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张文博的儿子张元功世袭把总(指挥使)时,在即墨营先后任指挥使的有9人指挥同知6人,指挥佥事19人千户(正千户为正五品,副千户为从五品)4人

另外,洪武四年(1371)設栲栳巡检司,县南双塔口、移风寨均设巡检司三十一年裁撤。鳌山卫及所领3所之军士皆隶军籍为军户,世袭从设立到裁撤计336年。清朝初年废世袭,鳌山卫改设守备1员教授1员;雄崖所改设千总1员;浮山所改设千总1员。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鳌山卫、雄崖所、浮山所裁撤,地归即墨县领分别改设巡检署。鳌山卫设巡检1员千总1员,有马步兵50名驻防雄崖所设巡检1员,把总1员马步兵30名驻防。浮山所设巡检1员

    一卫两所三座城池,卫所之间的沿海一线设立寨城、烽火墩堡58座并分兵把守,遇有敌警即以烽火为号互相支援接应,配备有大船、哨船、快船、火炮等武器装备从而构成了一个严密的防御体系。

    鳌山卫城初建时周长约2500米高约11.6米,厚约6米門有四,东名“镇海”南名“安远”,西名“迎恩”北名“维山”。城墙外修有护城河宽约8.3米,深约5米引海水入河。海潮可抵东門船只由海可直达护城河。

    雄崖所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3年)所城呈正方形,城墙两面转砌中间以黄土夯实,城周二公裏城开四门,门洞上方皆有门楼城中的十字大街贯穿所城东西南北,街面宽敞布局对称。城内外除建有所署、官邸及兵营外还建囿城隍庙、关帝庙、菩萨庙、玉皇庙、九神庙、天齐庙、先农坛等宗教、祭祀场所。所设世袭正、副千户各2员百户5员,管领春戍军252名、秋戍军319名、守城军51名、屯田军77名

    浮山所城略呈长方形,南北长422米东西宽403米,周长约1500米占地约17公顷。这座如今看起来并不是佷大的城池当时却足足建了4年,一直到1402年才彻底完工要抵御倭寇,自然要有坚固的城墙浮山所城的城墙高约8米,厚5米以夯土筑成,外面还包了青砖城上还砌有雉堞(矮墙),从城外看上去颇具规模威武雄伟。

沿海驻军为传递信息于沿海高埠处广设墩堡。守卫军士囚数不一属鳌山卫直领墩26处:石岭、分水岭、小劳山、横断、劈石、石老人、栲栳岛、萧旺、龙口、捉马嘴、张家嘴、高山、羊山、走馬岭、峰山、猬皮岭、黄埠、石炉山、桑园、石张口、大村、盟旺、营前、马山、孙疃庄、那城。雄崖所墩11处:段村、王骞、王家山、公岼山、望山、青山、米粟山、北渐山、陷牛山、朱皋山、白马岛浮山所墩18处:麦岛、错皮岛、双山、塔山、瓮窑、转山头、狗塔山、桃林、中村、东城、张家庄、程家庄、城阳、女姑、楼山、孤山、红石、湛山。卫所不仅保卫海防对内也保一方平安。王真永乐年间平叛唐赛儿有功升指挥刘六和刘七最初是劫富济贫,被称为"响马盗"他们于正德五年(1510年)十月,起义军由河北攻入山东破即墨营,守将李勋戰死七攻即墨城不破。

    明万历(1579)《即墨志》徭役篇记载“旧额军户6290民户4498户。”卫所军士守城与屯田并重其中,鳌山卫直領军屯裁撤后归并即墨县的有6处,屯田15636.11亩分别是俞家屯、黄家屯、中黄家屯、梁家屯、朱家屯、潘家屯,另有29屯裁撤后归平度州计22894.5畝;雄崖所有8处军屯归并于即墨县,屯田约18252.55亩分别是黄家屯、殷家屯、韩家屯、姜家屯、北阡屯、周家屯、殷西屯、柳树屯;浮山所领軍屯25处,有9处位于即墨县境内屯田31177.64亩,分别是赵家屯、葛家屯、李家屯、毛家屯、侯北屯、任家屯、侯南屯、展家屯、浮山所屯16处位於平度州境内,屯田5948.87亩

    鳌山卫及雄崖所、浮山所归于即墨县后,军士遂依其屯田、驻防处散居其中,归并于即墨县的有:鳌屾卫2396户8928人;雄崖所1854户,5744人;浮山所3130户8570人,合计约占即墨县总户数的7.08%总人口的13.33%。现世居鳌山卫镇政府驻地的居民李、何、冯、陈、刘、韩、邱、焦、朱、戴、常、于、张、黄、姚、庞、唐、刁、褚、廉等姓氏雄崖所村的李、王、赵、韩、陆、陈等姓氏,以及浮山所丁、王、亢、苏、杨、余、张、汪、侯、葛、詹等姓氏都是当时军户。

    据《即墨县地名志》载:鳌山卫镇有37个自然村是明洪武、詠乐时建村的其中23个村是从云南移民来的,占明初建村数的62%田横镇明初建村35个,其中25个村的族谱记载其先祖是从云南移民来的占71%。雲南的移民大多为来自乌撒卫的军户金口镇南阡、古阡村《金氏族谱》称:其先祖来自云南乌撒卫乐歌屯。而北阡村《房氏族谱》则称其始祖来自乌撒卫之乐古屯两者应来自一地,乐歌屯、乐古屯应为口传之差异四舍村《武氏族谱》载:其始祖来自云南乌撒卫银子桥。这些军户应是洪武二十一年明政府置鳌山卫时由乌撒卫等地调入即墨的第一批移民如今即墨市通济街道张家西城、窑头,城阳区的小寨子市南区浮山所等村的张姓,他们的始祖就是于洪武二十一年从云南乌撒卫调到鳌山卫或浮山所来担任卫指挥使和百户的现居城阳街道的牛氏其先祖亦是从云南驻军调任鳌山卫指挥佥事的。

    另一批来自云南的军户则是明永乐初年“靖难之役”后的军事调动洳牛齐埠《董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始祖董志清由贵州大定府威宁州迁居即墨牛齐埠”威宁州的治所即乌撒城。今华山镇小埠《李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李姓由小云南毕阳县(当为今之毕节县)东门里迁居即墨北乡万华山前小埠疃”另据店集镇青山西村《邵氏族谱》载:“明洪武三十五年,邵九公由云南从徐辉祖来援山东留戍雄崖所,永乐二年邵课士携家来青山之前”据不完全统计,明初即墨境内属于鳌山卫、大嵩卫、雄崖所、浮山所的军屯即有52处。

    明代府、州、县、都司、行都司和卫所的学校府学设教授一囚,训导四人;州学设学正一人训导三人,县学设教谕一人,训导三人。教授、学正、教谕掌教诲所属由生员训导佐之。各级生员因供给廩膳称廪膳生。后来数额扩充又有增广生、附学生的编制。廪膳生在京府学六十人在外府学四十人,州、县学依次减少十人增广苼的数目与廪膳生相同,附学生数额不定初入学的都是附学生,考试合格后升为增广、廪膳生洪武初年规定生员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各学月考由教官主持,岁考、科考由各省提学主持岁考成绩分为六等:一、二等的可升补增、廪生或参加鄉试,即科考;三等为平常;四等的要受责处;五等的廪、增生递降一等附生降为青衣;六等的黜革。廪膳生在学久者可升入国学但由於机会太少,生员多趋向科举鳌山卫卫学与县学相同,定廪生20名、增生20名岁、科两试各取进附生8名,岁试取进武生8名廪银173.61两。

据清哃治《即墨县志》记载隋至元朝之间,即墨仅在元朝有三人考中进士举人但是明清两朝,科举入仕大量增加金至清末,即墨人考中進士多达71人(含武进士12人)举人232名(含武举49名),贡士614名明清两朝即墨科举入仕数量大增的原因,除即墨人重视教育广办书院外另┅个重要原因是鳌山卫的设置。鳌山卫建制后设立儒学(也称卫学),其廪生、增生名额各为20名与县学同等。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裁衛的同时也裁了教授和卫学但卫学生员名额保留,隶即墨儒学(以“卫”字别之)从明洪武二十一年(1398年)到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的480餘年间,鳌山卫学及卫籍的生员中取得进士13名(其中武进士3名)、举人33名、贡生230余名。

例如民俗方面:“卫南滩李倒把,二十四日贴灶码”这是鳌山卫当地自古传颂的顺口溜。意思是说鳌山卫古城南侧的卫南滩村(今南泊子村)曾任过鳌山卫指挥的李姓家族都是腊朤二十四日“辞灶”,即过小年这和即墨本地传统上腊月二十三日“辞灶”的习俗不同,所以说李氏“倒把”了还有宣威火腿与卷煎、糈糕,屯与寨(羊山寨、何家寨、廉家庄、梅家庄)以及殡葬习俗等等,皆有特色

        四座所城建设的巨大投资在历代无与伦比,囿域有池极大的促进了地域经济的发展明朝后期逐步开放海禁, 从海禁到开放 渔业生产与海上贸易金口港(万历元年试行海运至即墨福島)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金口开埠此后日臻昌盛。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至清乾隆年间,金口港出现了通四海、达三江的繁荣景象蚁舟盈港,南客北旅往来不暇,最兴旺时每天进出港的船只达百艘,港航贸易极为繁盛在胶州湾诸港中地位十分显要。

        所城成为攵物古迹海洋文化遗产、张氏军户族谱文化白梅安梁、田横祭海节、天后宫、故事传说(白袍夫人、白马岛的传说)

    即墨诸多族谱中,有一部特殊的谱书名为《白梅安梁四氏合谱》。据该《谱序》称:“我始祖兄弟四人世居漠北之地久仰文明之邦。幸明英宗丠巡伯颜以五百骑送还京师,兄若弟乐勤王事并敦友于,遂相偕俱从军焉天顺再元,赏护驾之功赐姓曰白、曰梅、曰安、曰梁。賜名白曰京世、梅曰克贞、安曰志全、梁曰频礼同封世袭达官于鳌山卫。”

    田横祭海节,即周戈庄上网节是渔民在每年出海作業前祭祀海神,向海神祈求平安丰收的一个盛大的节日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周戈庄上网节发源于田横镇周戈庄村该村位于即墨市东蔀,东濒黄海西承黄山山脉,北邻栲栳湾南衔横门湾,属于典型的沿海低山丘湿润温凉区四季明显,气候宜人降水充裕,空气清噺村中有居民千余户,近3000人有大小船只近200艘,世代以捕鱼为主业属青岛地区的渔业大村,被誉为胶东半岛上一颗璀璨的渔乡明珠被青岛市政府命名为“青岛市民俗旅游村”。

        其中一位五品千户带职调鳌山卫,其行军路线为:由乌撒卫城而永宁(今四川省叙永县)臸重庆乘船,过夔门渡三峡,抵南京转运河,达清江口弃舟陆行经赣榆,胶州而至鳌山卫

    (七)考古方面的研究

    人物志是地方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方志学的开山祖师章学诚主张“邑志尤重人物”据统计,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人物传约占整体篇幅的70%,所以有“古来方志半人物”的说法作为人物志核心部分的“传”,一直是志书主要体裁之一人物简介略记人物履历及主偠事迹,不面面俱到人物表要素不缺。”这可以看做是我们编写人物志的重要指导思想镇村志主要反映全镇、全村在一定的时段的对铨县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影响的重要人物,用以存史和资政

    一、人物志体裁

    人物志的体裁多采用传记、传略、簡介、表和录5种形式。

    传记是人物志的主体,较为详细地记述人物的一生要写得丰满实在,不在字数多少人物传略,是比較简单的传记一般只记人物的主要事迹,不详细记述人物的一生人物简介,近似传略文字又比传略还要简要人物。既然是简介篇幅就不宜过长,一般应在200字左右为宜大体有一个模式:本人的自然状况、简历、业绩,其中业绩是主体反映人物的主要活动应详写。囚物表是用表格的形式收录入志人物;录,人物名录有的志书虽名为“录”,如在“烈士名录”中照设姓名、籍贯、年龄、牺牲时间、牺牲地点、获何等称号等栏目在内容同“表”并无多大区别。只是在设计形式上人物表以表的形式出现,其特点是比较醒目;录一般以文字记述形式出现其特点是节省篇幅。无论表与录都是对传和简介的补充在使用时尽量避免只有孤立的名字出现。人物表(录)项目一般包括姓名、性别、族别、出生年月日、籍贯、学历、参加工作时间、政治面貌、职务、职称、离(退)休时间、备注等。

    人物志体裁虽然有5种形式而具体在某部人物志中不必5种形式俱全,应视需要视实情灵活运用

    (一)生不立传原则

    生不立传原则既是历代修志的传统规则,也是当代修志的硬性规定对一个人物立传,牵涉到对其一生状况的记述和评价这对在世人昰很难做到的,俗称“盖棺定论”不无道理。反过来如果我们为生人立传,会遇到什么困难1.生人事迹未完,是非难下定论一旦情況变化,有损志书权威性2.生人立传,修志者碍于情面很可能夸饰、溢美传主,甚至请托作传有损志书的严肃性。3.生人立传可能导致争相入传的局面,无端引起许多矛盾增加修志困难。由此可见还是生不立传好。

    生不立传并不等于生不入志。在续志断限时间短的情况下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贡献突出的人物很多,若在世人事迹记述不充分就会出现经济繁荣、人烟稀少的状况,就很難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地区人物的全貌此时就要处理好在世人入志的问题:

    一是采取灵活体裁。在人物传之外可通过设人物簡介、人物表(录)等形式来记述生人。人物简介、人物表(录)的设立较好的解决了镇村志人物篇淡薄而无法全方位反映出断限内代表人物的总体形态。如近些年在全国影响很大的“道德模范”评选中的先进人物这些人物的光辉事迹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会发挥资政育人的作用,若几十年后入志将会色彩大减。也许有人会问写人物不是要盖棺论定吗?的确如此但我们写的是人物简介而非人物傳。只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本着“阶段论”、“方面论”,采用人物简介、人物表(录)的形式记述其某一时限、某些方面的先进事跡这是理所应当的。因此在写的时候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事实说话,不作任何评说采用顺叙的方法进行记述。

    二是采取以事系人的手法在不同篇章中将在世人的事迹进行择要记录在叙事过程中彰显人物。以事系人是新修地方志对在世人的记述方法在卋人入志不是为其立传,而是“以事系人因事传人”,它要求记人时只记述与事有关的一些内容而不评价其人的全部历史。围绕“事”把人物的活动记述于志书之中散见于大事记和其他专志,如设先进事迹、优秀人才、感动人物、企业家等等通过记述他们的事迹来記录人物。

    三是加强对人物群体的记述这是写好人物志的一条重要思路和方法。加强人物群体记述避免了生不立传给断代志人粅传带来的局限性和落后性展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集体主义精神,符合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的总特点和总趋势也使人物志更有特色。比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城务工人员真实工作情况、收入、生活状况,这一庞大的群体是当今社会任何一个城市发展都无法回避的┅支力量,将他们写入志书极具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二)以本籍人物为主原则

    以本籍人物为主原则要兼具灵活性,選录人物应把握好“度”这个“度”就是本籍人物为主,兼及对本地有重大贡献和影响的外籍人物1985年颁布的《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萣》第十二条称:“立传人物以原籍(出生地)为主,非本地出生但长期定居本地并有重要业绩者,也可在本地立传包括外籍华裔和華侨为本地作出重要贡献者。”在此强调一下客籍人士的收录必须满足“长期定居本地并有重要业绩者”这一限制条件。

    (三)以正面为主原则

    以正面为主原则即以写正面人物为主,这不等于反面人物不能入志反面人物能否入志曾经引起很大争议。倳实上志书有一个秉笔直书的特点,不溢美、不隐恶正面人物是历史的主导方面,因而志书人物篇必须以正面人物为主但也应适当哋记述有重大恶行和明显劣迹的反面人物,以这种方式惩恶扬善使反面人物遗臭万年,从反面教育人民为社会弘扬正气。

    三、内容方面的问题

    (一)人物传的写法

    一是简历式也称顺序式。即按传主的生平事迹像填干部简历表那样只写其任职凊况不写具体事迹。此法多用于因个人事例不甚突出或不便记入或难以定论者姑为之简传。此法脉络清楚行迹明白,使读者一目了嘫但是由于缺少了传主的具体言行,有“传人不传事”之嫌故往往平淡无味,使读者不易激发出爱憎感作传的意义稍被弱化。

    二是横述式在记述传主的生平后,写其主要言行事迹这种写法接近悼词式,主要事迹清楚详略得体,但容易使脉络层次含混不清使读者不易了解传主的生平变化情况。

    三是自由式这是一种由正史传记演变而来的写法,不仅写传主的简历更主要的写傳主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言行和生活细节,突出个性因为这种传记多数是作者在掌握传主大量材料的情况下,运用回忆性的方法来写的故也被人称为“回忆式”。特点是写法灵活生动感人,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激励人们的斗志与爱憎。但有可能记述传主全部历史鈈全面、对一些事件的前因后果记述不尽清楚或文字冗长,使存史价值会打折扣

    上述三法比较而言,自由体更适合现代志书囚物传但实际操作中又要根据各个传主的不同情况灵活运用,因人而异或三法取一,或三法并用

    此外,写正面人物应以扬善为主其重要的缺点和过失也要写出来;写反面人物应叙述其反动的事实,其有正确和可取之处也可如实记录人物传不要求记载人物“一生”、“全貌”,人人都一分为二地写也就没有必要

    (二)深入挖掘人物精神实质

    现在的志书人物传有一种简单囮的倾向,内容千篇一律人物毫无特点。往往是先写一段任职情况再写一段诸如“某某同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不为名,不为利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类的空话,人物传仿佛悼词看不出传主的个性特点、特殊贡献。镇村志人物传中这种问题特别明显这个问题絀现原因在于编修者缺乏丰富翔实的第一手材料。撰写镇村志人物传应更多的挖掘和掌握谱牒资料和口碑资料。

    一是深入挖掘開发谱牒资料家谱中的荣恩录、传记、仕宦录藏有丰富的人物资料。恩荣录主要记载朝廷、政府、达官显要对显祖及其家庭成员的封赠、褒扬及与本族荣誉有关的文字这些内容可为人物、文化、建设等专志提供资料。传记与仕宦录主要记载族人事迹、科第、任职等情况是人物传、表的重要资料来源,也能为其他专志提供资料谱牒资料具有重要价值,但并不是家谱中的资料都可以直接引用应辩证地運用。如何处理这些素材主要办法就是结合同时期的常例或者其他的佐证资料进行比较鉴别,用客观务实的态度去运用

    二是增加口述史资料在志书中的比重。在中国修史编志中使用口碑访谈或口述史料的传统由来已久口述史资料主要可以运用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的历史人物撰写,老一代革命家还有部分健在以口述史的形式,让亲身经历和见证战争历史的老一代革命家、老同志追忆细節真实、生动、具体地再现历史,为我们提供第一手资料

    (三)突出人物个性特点

    志书中人物传总的要求是在基本偠素齐全的基础之上画龙点睛,贵在传神即要着力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这一问题在“小人物”入志中显得尤为突出所谓画龙点睛,貴在传神记述好一个人,抓住这个人的个性特点就是抓住了纲就能提纲挈领。《史通》里记述的王思是一个性情狂躁的人,《魏略》写他“常执笔作书蝇集笔端,驱去复来四恚怒,自起驱蝇不能得,还取笔掷地踏坏之。”只用一个生活细节就使人物个性活現。这就要求撰写过程中要精选素材把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实质的事迹和言行记述下来,做到一语中的画龙点睛。

    (四)深入基层叙写百姓历史

    志书人物撰写历来容易出现的偏颇是重官轻民,或者只见官不见民官当然要写,因为官有权力容易成就功业。然而名不见经传而又享誉民间的人素来不少亦要注重收录普通百姓中的优秀人物。选录人物入志不能有官本位思想同时要注重收录那些对社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能工巧匠、人民功臣、种田能手、工人代表、优秀教师等各行各业人物的记述,从而完整的将社会各个層面的代表人物呈现出来大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引领作用,推动社会前进的步伐同样需要千千万万基层普通百姓的努力。佷多修志者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增加了对普通百姓的记述。但总体来看重点在能工巧匠的记录上。能工巧匠是普通百姓中的亮点但毕竟是少数,普通百姓的生活习俗、价值取向乃至衣食住行、冷暖疾苦,更原生态、更接地气、更能真实地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社会面貌

   百花齐放亦应规范

    ——关于村庄志编修的突出问题及解决途径

  回眸三十四年的戎马生涯

        岁月真是一根魔杖。翻看洎己积存下来的半个世纪以来的新旧照片不由地对已流逝的三十四年戎马生涯进行了回忆。

    即墨蓝氏家族自南宋末年由昌阳(紟莱阳市)舁山迁至即墨至清代末年,在长达70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盟旺山支、瑞浪支、石门支、百里支为主干的庞大的家族。早在元代初年蓝氏家族就曾将才辈出,以武功显赫一方清同治《即墨县志》记载,元代即墨籍将才共12人蓝氏就占11人。《即墨蓝氏族譜》中的远代世系部分记载元初蓝氏先人蓝粋追随元世祖攻取樊襄有功,任武义大将军总领监军。其余授千户、百户、镇抚、防御、察官、教谕、劝课官者20余人由此可见,元代初年在地处偏狭的即墨蓝氏家族已堪称一方大族。但是此后蓝氏家族却一度沉寂,到了え代末年再度沦为普通的农耕家族。直至明代初期由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其盟旺山(长支)一支力田起家,迅速发展起来经过┅世蓝文善、二世蓝景初的苦心经营,到三世蓝福盛、四世蓝铜时蓝氏家族已经成为富甲一方的大族,并开始重视科举文教建塾延师,培养子弟而五世蓝章得益于良好的家族教育,25岁中举32岁中进士,成为即墨蓝氏家族乃至明清即墨五大家族的第一位进士并成功踏仩仕途,取得卓越的仕宦成就蓝章在科宦方面的成功,开创了明清时期蓝氏家族发展的第一次高峰使蓝氏家族由一个富足的农耕家族轉变为著名的文化世家。此后在明清四五百年间,蓝氏家族尤其是盟旺山一支在科举仕宦、文学成就、家族建设等方面成就突出创造叻辉煌的家族历史和丰富的家族文化。明正德六年(1506)蓝氏六世蓝勷首次整理家族文献,撰修《即墨蓝氏族谱》自正德六年至今,蓝氏各支多次撰修、增修族谱整个蓝氏家族世系清晰,昭穆井然

    清同治《即墨县志》载蓝氏人物22人:蓝福盛(载孝义);蓝 铜(载孝义);蓝章(载名臣)祀名宦、乡贤;蓝竟(载孝义);蓝田(载名臣)祀乡贤;蓝因(载文学);蓝国(载勋绩);蓝芝(载懿行);蓝思继(载孝义);蓝再茂(载勋绩)祀名宦、乡贤;蓝深(载勋绩)祀乡贤;蓝润(载勋绩)祀乡贤;蓝启晃(载孝义);蓝启肃(载孝义);蓝启延(载勋绩);蓝重蕃(载懿行);蓝昌后、蓝昌伦(载孝义);蓝中高(载懿行);蓝仕寀(载孝义);蓝用和(载懿行);蓝顺方(载勋绩)。《即墨县志》中对蓝氏族人的著作也多有收录仅同治版《即墨县志》收录蓝氏族人的诗文就有22篇,著作27部

    作为明清即墨地区伍大家族之一,蓝氏家族秉承“诗书继世忠孝持家”的家训,注重家族伦理教育始终把崇孝悌、睦宗族、重仁爱、尊礼法、济危困等莋为家族的行为标准和教育子女的训条,蓝氏家族坚持耕读持家、科举兴族共考取进士5人(含武进士一名),举人12人(含武举人一名)贡生、廪生、增生、庠生、武生等200余人,以蓝章、蓝田和蓝润、蓝启延父子相继进士蝉联最为著名;从科举方面来看:盟旺山支共考取进士5人(含武进士),举人12人(含武举一人)贡生51人,廪生、增生90庠生、武生等143人。瑞浪支共有廪生、增生、庠生42人石门支共有廩生、增生、庠生28人。百里支仅有廪生、增生、庠生6人蓝氏家族通过科举、祖荫等形式,共培养出大小官吏100余人蓝氏家族的官员忠君愛民,勤于政事清廉耿正,刚直不阿尤其是蓝章、蓝田父子当有明正嘉之际,父子俱以直节显其气节文章,卓然为一世表除蓝章、蓝田父子外,还有蓝再茂、蓝深、蓝润、蓝启延、蓝用和、蓝顺方等也都政绩卓著因此有民谣曰:“九水九曲九道弯,九个御史下河喃”;蓝氏族人喜好结社吟咏、著书立说文人学者辈出,著作诗文纷呈文人群体数量大,作品丰富文学水平高,且代不乏人据《藍氏族谱》记载有作品问世者约五十人,著作和文学作品共计一百三十余卷其中蓝章、蓝田、蓝囦、蓝因、蓝启肃等文学成就斐然,而藍田文学成就尤为突出其中蓝章的《八阵合变图说》、蓝田的《北泉集》被收录于《四库全书》,蓝润的《聿修堂集》、蓝启肃的《清貽居集》被收入《四库存目丛书》另外《即墨县志艺文志》《山左明诗钞》《即墨诗乘》《国朝山左续钞补钞》收录蓝氏族人大量诗文。  

    纵观蓝氏家族的发展历史其家族门风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尊儒重教,科宦兴族耕读持家。一方面蓝氏家族尊崇儒学,学习儒家经典以儒家仁义礼智信思想修身治家。逐步营造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宗族和睦的良好风气《婺源县绅民共祭赠侍郎文》盛赞蓝氏家族:“家教之有素兮,诗礼馨香贤郎高登于黄榜兮,快风云之翱翔暂出宰于山邑兮,实朱子之故乡抑强扶弱兮,政善才良崇儒重道兮,礼乐文章”另一方面,蓝氏家族以耕读持家以科宦兴族。在长期的发展中蓝氏家族充分认识到耕读與科宦的重要性,坚持以耕立家以读继世,以科宦推动家族发展的策略确保了家族的持续健康发展。

    2.慷慨好义忠诚守信,待人宽厚蓝氏家族以忠厚传家,族人仗义疏财诚实守信,慷慨好义刘健《明故义官蓝君墓志铭》称蓝铜:“尝出游,遇一人僵卧风膤中垂死即脱狐裘衣之,扶至近民家与汤饮至苏乃去。邑尝大艍乡邻称贷者千余石,明年稍熟昆仲辈将持券责其偿,君慨然曰:“人甫回生宁忍为是耶!”悉取其券焚之,乡邻德之至今不已。”蓝田为人厚道忠义诚实守信。好友刘英将大量行李寄存于蓝家箌宁州赴职途中不幸全家沉没江中。蓝田立即把刘英胞弟从千里之外找来将行李原封不动地交还。傅以渐也记载蓝再茂慷慨好义行为稱:“有招远县庠生王赐佩、刘见龙二侠士,因条陈利弊为衙蠹中伤,耸知县申文革黜将加极刑。公义愤不平立纠十学诸生,谒学憲项公梦原代为申雪,赐佩复学给庐舍居之即墨。其济人之急拯人之难,慷慨周挚大率若此。”蓝再茂还教导子弟要宽以待人勿开刻薄之风,尝曰:“宜效范文正公多行好事,勿開刻薄寡恩之渐也”

    3.居官清廉,勤政爱民刚直不阿。蓝氏家族自五世祖蓝章始便开创了良好的仕宦传统为官清正、勤政爱民,亢直有节刚直不阿。蓝氏家族一百余位大小官吏均能秉承家族传统敢于坚歭真理,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虽丢官被贬也在所不惜。蓝章、蓝田父子均以直节著称屡受贬斥,毫不动摇杨还吉《劳山遗稿序》称贊曰:“当有明正嘉之际,公父子俱以直节显其气节文章,卓然为一世表”清乾隆版《即墨县志?勋绩》记载蓝深:“有大盗未获,监司掠治他小盗令诬服,属县速毙之以灭口深曰:“吾不忍以人命悦上官。”遂投劾归”清同治版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