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石经寺的正能隆藏法师在成都。

请教一下,净空法师是正是邪_百度知道佛门祈愿 福满人间:
您目前的位置:>&&&&&&
宏海法师:弘宗演教才是真正的佛门正事
日 10:29:00
评委宏海法师接受采访
编者按:日至18日,第八届少林问禅之“机锋?辨?禅”在河南登封少林寺举行,中国佛学院讲师宏海法师受中国佛学院委派出席活动并担任本次活动的评委。在比赛中途休息的间隙,本站记者采访了宏海法师。在采访过程中,宏海法师就“机锋?辨?禅”这一活动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佛教在线记者:宏海法师您好,非常感恩您在这么热的天来参加第八届机锋辨禅活动,您是第一次参加这个活动吗?
宏海法师:我是第一次,很荣幸。
佛教在线记者:您觉得“机锋?辨?禅”现场的感觉和您想象中有什么不同吗?
宏海法师:我这次来的时候感觉跟原来试想的还是不同的,觉得眼前一亮。在平时也有一些讲经说法的机会,抛去一般的经教来讲,禅宗是非常独特的。现在往往把禅世俗化了,如什么茶啊,什么香道啊,就说成禅茶一味的,类似这样的东西都出来了,但是真正中国佛法的精髓之所以浓缩到禅,这个内涵是极其的深。每一个宗派都有信解行的过程,都是方便,所有的教法都是从方便开始修的,禅宗是倒过来了,直接把究竟当做方便来用,这是通俗和禅法的区别。我们辨手在问答之中斗的全是禅机,非常精准的把禅从究竟到方便直接表达出来,直指人心,把个精髓表达的非常好,而且相互之间的碰撞,激发出来的灵光特别符合禅理,并没有把它稀释,让我们误会,这确实是让我眼前一亮,让我觉得从来没有跟“禅”距离这么的近,这是我自己的一点感悟。再一点就是现场的气氛,这次我们办的很圆满,禅的言语之间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把大家的心力往上提升,这个至少说离禅不远了。历届我虽然没有参加,但是这一届,我的感受是这样的。
佛教在线记者:法师您是从第一届讲经说法交流会走过来的,我看讲经说法交流会是按照一定套路的方式在传法;机锋辨禅则像散打,方式方法灵活多样,也是让人防不胜防的。那么您觉得机锋辨禅和讲经交流不同之处又在什么地方呢?
宏海法师:我倒是参加过两届讲经交流会,说到讲经交流弘宗演教。一般是从“教”入“宗”,“宗”的特色是没有那么多的说法,直接从最贴近、最真实的往下打。所以说这两种演绎从弘扬来讲都叫做“教”,如果根据我们的悟性去探本有的佛性来讲,都可以是“宗”。单就讲经说法来讲,我们遥想一下在隋唐时代,每一部经典的翻译,马上会掀起思潮来。隋唐时的长安,那个时候到处都是讲经说法的,不管“教”和“宗”都是主流的,随着后来讲经的多了,我们常说利益法生本,说着说着就没有真实的“悟”了。在这种情况下慢慢的,“讲”就成了弊病。我想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为什么达摩祖师说西来意,要面壁九年呢,就是为了纠正这一块,大家都在“讲”没有“悟”,所以要讲见性成佛。现在我们相关的主管部门、民间的宗教团体,大家都起来齐唱要讲经,要说法,要弘扬佛教。从这一点来讲,以前的弊病可能对照现在就成了病垢了,所以佛法也有飘零。不管讲经交流会也罢,或者是机锋辨禅也罢,都是对这个时代的及时的纠偏。可能现在大家见到烧香磕头都以为是迷信,殊不知真正的佛法的奥妙和义理,大家都没有走进去,就这一点而言,讲经交流或者是辨禅都起到弘宗演教的作用。
说到辨禅更痛快,根据听众的根器,他们所接受佛法的能力就是重在从信到行,但是辨禅为什么这么痛快呢?它直接锁定已知的,就是你对佛法最精准的把握,从这点来讲,辨禅本质上是平等的。从辨这个禅机的角度来说,的确是对上上根机是更为契合,这一直是禅的特色。反正我们的目的是让佛教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个是千古不变的。
佛教在线记者:法师您今天上午的点评非常精彩,在点评中您谈到两点,一点是说到宗风问题,再一点就是现场的大家在对机过程中的在语言的把握上您强调了一下。您能否就这两点再给我们详细开示一下?
宏海法师:这个的确是很惭愧。因为我是首次参加,从我来讲,我还没有这么好的资历。但是抱着学习的心情我也分享了一下,像宗就是重在宗风,从选手来讲每个人都有宗风,之所以后来有五家七派的风格,就是在接引人的时候,显示出来自己的角度。有的可能捏鼻子、扇耳光,就是无所不用其极,最归是让你归到佛性,就像火药桶一样,我点就是让你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风格,这个宗风就是对禅的领悟以后又传达给别人的一个路径。禅宗的明心见性,师父知道徒弟开悟以后的一个勘验,但这个也造成一个弊病,没有开悟就说自己开悟了,勘验你真开悟还是假开悟,到时候要烧死你的时候就露馅了,开悟的人是不怕死的。这个就是我们说的宗风,以呈现出来的独特的气质。
第二个也要会演绎。演绎要恰到好处,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如果不及你到不了点上,到不了悟性,但是如果一“过”的话,就会有一种似乎表现的很无意,的确是特意出来的无意,因为有造作,直心才是道场,所以在这个方面我想我们的辨手还是用自己最直心的,就是我对它理解是什么样的把它传达出来。这一点特别难把握,因为这的确要考验到每一个选手的灵性,表达能力,为什么你辩才无碍,你在大众面前心不会乱,心不乱,言语就不会乱,这时候就是不要为外境转,自己坐在这里,把自己的东西表达出来就可以了。这就是我们说的“点儿”,度化就是这么做的。至少你对禅的境界,哪怕现在没有什么成就,也要有信心,这个信心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气场,这是一个信仰的问题,一定要信三宝。
再一点就是契机和契理,这是我们讲法说法一个永远不能坏乱的原则。有一种说法诸佛以二义地以说法,第一个就是不能歪理佛所说的法,同时你还要把它消化以后,再呈现出来给大众的时候要一目了然,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要契机,故而说真的弘法不是那么容易的,契机的话你不好说,若是讲到闻法的大众每一个都生欢喜心簇拥而去,这才证明他听懂了。
所以我作为一个年轻法师还是呼吁一下,就是希望诸位法门兄弟们能够来弘宗演教,自己来讲经说法,或者成就别人来讲经说法,这是佛门的正事。
佛教在线记者:少林问禅之机锋?辨?禅已经举办第八届了,从形式上讲在第三届的时候就定了,就是转法轮的形式。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命题上,还是从传播的手段上,法师您是否有更好的建议和方式?
宏海法师:首先我还是比较赞叹的,做这样的事是特别难的,我是身有体会的。因为一开始可能是激情、涌动的发心在里面,但是久而久之,人的心都会平淡的,所以你坚持下来不容易。包括场地的布置等,像现在这个布置特别契合佛教的六合精神,六合精神就是两个字“平等”。我想现在这种形式,我是第一次参加,也觉得蛮不错的,以后肯定还会有新的创意。我们可以尝试一下,慢慢随着僧俗的大众参与,可以分两组僧是一组,俗是一组。比如说在僧的话,跟居士辩的时候,可能下来居士就会想师父怎么怎么样。我是师父你是弟子,可能始终有一个地位认知,要打破这个,并不是说僧俗是完全不沟通的,但是可以僧俗分开两组。
在互动的环节,可以把大家的问题集合起来,筛选审核完后,再一一呈现出来,就更方便现场互动问答了,这样会更好一些。但是不管怎么样,百尺竿头再进一步。祝福机锋辨禅能够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
编辑:晓岚
欢迎投稿:
(国内) &(国际) &&&&
QQ:& &&电话:010-05&&&&&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信箱:(国内)&&(国际)&& QQ:
传真:010-13 && 客服信箱:&&
客服电话:400-706-8559&&
客服QQ:&&
吉祥宝塔迎请: &&010-26&&010-
&&&联系人:子桑&&&联系电话:
办公地址:北京朝阳区外馆斜街甲1号泰利明苑A座公寓9B-11C&&邮编:100011&&
&&义工报名&&QQ:&&QQ群:&& &&技术支持:010-23
京ICP证130013号 Copyright & 佛教在线版权能做弟子的五个条件:正住、具慧、希求、敬法法师、属意--智敏上师的博客--凤凰网博客
浙江三门多宝讲寺、上虞多宝讲寺住持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能做弟子的五个条件:正住、具慧、希求、敬法法师、属意
&丁二 能依学者之相 第二能依学者。所以“第二能依学者”,能依的学者就是弟子了,他有什么条件呢?“《四百论》曰:说正住具慧,希求为闻器,不变说者德,亦不转听者。”“《四百论》曰”,《四百论》里边这么说,“说正住具慧,希求为闻器,不变说者德,亦不转听者。”那么就是说要做听闻的弟子他要求的功德有三个,他是要“正住”的、要“具慧”的、要有“希求”的。“不变说者德,亦不转听者”,不把善知识的功德看成过失,也不把其他的听众的功德看成过失。下边广讲。“《释论》解云:说具三法堪为闻器。若具其三,则于法师所有众德,见为功德不见过失。犹非止此,即于听众所有功德,亦即于彼补特伽罗,见为功德非见过失。若不完具如是器相,说法知识虽极遍净,然由闻者过增上故,执为有过。于说者过,反执为德。”“《释论》解云”,解释《四百论》的一个《释论》,他就解释,那么我们就看他的注解。“说具三法堪为闻器”,就是说,《四百论》里边说,具足三个法的可以是听闻的弟子的根器,否则的话不是器。不是器那就水倒下去漏掉了,不行了。那么狮子乳呢,一定要琉璃做器,其他的瓦的要炸掉的。所以说不是器的话,不但是盛不住,反而自己都炸掉了。“若具其三,则于法师所有众德,见为功德不见过失”,那么这个三个功德有的话,那么法师就是善知识,他有的功德你能看到,这是真是功德,不是当作过失看了。看不清楚的呢,把功德当过失,过失当功德,那就搞错了。没有这三个功德的话,这个弟子就搞错。“犹非止此”,不但如此啊,“即于听众所有功德,亦即于彼补特伽罗,见为功德非见过失”,不但是对法师,他的功德不能看做过失,要见到是功德,就是听众,在听讲的其他那些人,他们的功德也不能把他们,“彼补特伽罗”,就是听众,他功德是功德,不是过失。要看清楚,不要把功德看成过失,不要把过失看作功德。“若不完具如是器相”,假使这三个条件不够,不成为器的话,“说法知识虽极遍净,然由闻者过增上故,执为有过”,那么这个法师虽然极清净的,没有过失的,但是闻者他本身自己有过,就看到他有过失。那就是有色眼镜,你戴的是黑眼镜,看到的都是黑漆漆的,本来是洁白的你看成是黑的,那么过不在法师身上,在你自己身上。“于说者过,反执为德”,有的时候,那些说法的他有过失,你反执为是功德。为什么?跟你相应,认为这是对的嘛,那么你本身有过嘛!所以说,不具备这三个条件的话,功德会当成过失,过失会当功德,全部颠倒了。所以说,听者,能学者也要有条件的,具足这三个条件,才够格做个学者。这三个条件没有的,不够格,学了也没有用。反而来毁谤,把过失当功德,把功德当过失。这里所说的法师,听众当然同样也在里边。“是故纵得完具一切德相知识,然于其师亦难了知。若知彼已能亲近者,必须自具是诸德相。”所以说,即使你得到了完具一切功德的善知识,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具足十个功德的善知识,即使你碰到了,但是你也不知道他有那么的功德。“若知彼已能亲近者”,假使说你要知道善知识确实有功德而能亲近他的,那你必须自己要有弟子的三个德相。弟子的三个德相没有,即使碰到善知识,你也不知道他是善知识。即使他功德具足的,你当他过失很多,这个没有用了。所以弟子没有这三个条件呢,择师你择不来的,选择不了的,你选的标准不对的。那么碰到善知识在你面前呢,你还不知道,你当他是过失很大,还要诽谤。那么这三个条件是什么?下面会慢慢的一个一个讲了。这个一段是讲做弟子的,能依的学者决定要有三个功德;如果没有的话,善知识会当面错过,不但错过,甚至会诽谤他是过失。“其中正住者,谓不堕党类,若堕党执,由彼蔽覆不见功德,故不能得善说妙义。”“其中正住者”,那么三个条件,第一个正住,什么呢?“谓不堕党类”,不要心里有党的思想,什么“党”呢,就是自己的宗派见。“若堕党执,由彼蔽覆不见功德,故不能得善说妙义”,假使说你有党执,你执着自己的宗派是对的,善知识说的是不对的,跟你不一样的。那么“由彼蔽覆”,由这种党执把你盖住了,善知识的功德看不到了。“故不能得善说妙义”。即使他说得很好,有很深妙的意思,你还得不到。因为你这个党执把他盖覆掉了,功德当过失了,妙义也得不到了。“如《中观心论》云:由堕党恼心,终不证寂静。”因为你堕党,有党执在心里边,恼害了自己的心,你要证到寂静的涅槃,那是做不到的。因为你党执的心有偏执,听的善法不能如量的接受,你怎么证呢?“堕党类者,谓贪着自宗,瞋他法派。应观自心,舍如是执。”什么叫堕党类?下边就说了。“谓贪着自宗,瞋他法派”,自己的宗派执为第一,其他的派就瞋恨,人家有功德就诽谤了。“应观自心,舍如是执”,那么你应当反照自己的心,把这种党执要舍掉,才能够公正地去听法。以党执的心去听的话,绝对是偏见,绝对得不到妙义的。“《菩萨别解脱经》云:应舍自欲,敬重安住,亲教轨范,所有论宗。”“《菩萨别解脱经》云”,菩萨戒的一个经。“应舍自欲,敬重安住,亲教轨范,所有论宗”,那么把自己的欲要放下,自己欢喜什么要放下。要什么呢?要恭敬尊重而且“安住”于“亲教轨范”的,善知识的“所有”的“论宗”。他怎么讲的,要敬重他,要恭敬他,要尊重他,要安住,就是安住于他所讲的论宗里边。不要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把他顶住了,那就是不能,既不敬,又不重,又不安住,那你听了法你就没有用了。这是第一,“正住”,心里不要有偏见,没有党执,党类的执不要有。“若念唯此即完足耶。”单是没有党执是不是够了呢?“虽能正住,若无简择善说正道、恶说似道二事慧力,犹非其器。故须具慧解彼二说,则能弃舍无坚实品取诸坚实。”单是一个正住,没有党执,就是心没有邪执,没有偏执,是不是够呢?还不够!就是假使你没有智慧,没有一种“简择善说正道”,这个说的是“正道”,是“善说”,那个是“恶说”,说的是相似佛法。那么这个二个事的简别力的智慧没有的话,“犹非其器”,还不是听法的器。所以说要“具慧”,要有智慧。“解彼二说”,“解”,能够了别这是善说,正法和这是恶说、似法,这个能力要有。“则能弃舍无坚实品”由这个能力,“无坚实品”,不是重要的就把它放下。“取诸坚实”,那是心要、重点的东西把它抓住。有的人他没有简别力,把一些不重要的抓了很多,重要的舍掉了,忘掉了,那没有用。甚至于把错的、不需要的东西你抓住,要的,珍贵的他不要了。所以说没有这个智慧,听法也没有用。那么我们现见很多听法的人他智慧太少了,听下去的时候得益也不大的。因为他听哪个都是对的,这个人讲也对,那个人讲也对,到底哪个错?哪个对?他搞不清楚的,这样听了没有用的。如果你说信法轮功的,那是偏党了,他只会认为他对的,你说的都不对的。那这样的人根本听不进去的。那么没有智慧也不行的。所以说,我们说要有智慧。没有智慧,我们中国人总有这个看法,这个人老实就是好的。就是老实,就是不坏嘛,就是好人,他是可靠的,可相信的。但是印度就不一样,印度我们说看一看,斯里兰卡的那些翻译,都是强调要有智慧。没有智慧,再老实会上当。我们现在也有这个话:“老实就是笨蛋的一个好听话”,这个人很老实就是很笨,没有智慧的。我们说,老实就是不奸诈是好的,但是没有智慧不行的。贪瞋痴,有贪有瞋固然不好,有痴也不好。不要认为我们中国人的标准,痴没有关系的,不贪不瞋好了。痴好像过失不大,其实很大,过失极大。不要有痴,没有智慧是不行的。所以佛教里边强调智慧,佛是觉,觉是智慧,没有智慧怎么觉呢?“若念仅具二德足耶。纵有此二,若如画中听闻法者,全无发趣,仍非其器。故须具有广大希求。”“若念仅具二德足耶”,那么再进一步说,是不是单单有前面两个正住、具慧够不够呢?“纵有此二,若如画中听闻法者,全无发趣,仍非其器”,你说这两个有了够不够呢,那么纵使你这两个具备了,但是如画中听闻法的,画一个画,又在讲经,这个画的听经的人,他“全无发趣”,就是说没有意乐心的,他是画出来假的,做做样子的,那个有啥用处呢?如果我们说讲经,摆了很多的偶像,就是这个做人的样子,坐在那里,有没有用处啊!他又没有意乐心,他又不要听经,这个毫无用处。所以说像这样子画一样的,画出来听经的人一样的东西,根本内部没有意乐心的,“全无发趣”的,还不是器。所以还要加一个,“具有广大希求”,有求法的意乐心的。那么这个才是具备了能学的条件,那就是说,要正住、要具慧、还要希求。“《释》中更加敬法法师、属意二相,开说为五。”“《释》中更加敬法法师”,一般说是月称论师著的,他又加一个要“敬法法师”,不但是具备正住、具慧、希求,还要敬重法跟能说法的法师。“属意”,一心听,“属意”就是一心属耳地听,一心地听。还要加这两个。那么总的来说,变了五个了。前面说的,《四百论》是三个,《释论》里边又加了二个,五个。那么宗大师把它综合起来,他说可以合成四个。“若如是者可摄为四,谓于其法具大希求,听闻之时善住其意,于法法师起大敬重,弃舍恶说受取善说。此四顺缘谓具慧解,弃舍违缘谓正直住。”“若如是者可摄为四”,那么哪四个呢?“谓于其法具大希求”,这是希求,对法有意乐心的,你没有意乐心的,你坐在那里,他也不想听,那听不进去没有用的。那么第一个就是有意乐心的,有希求的心。“听闻之时善住其意”,属耳属意,听的时候一心专注,一心专一地听。“于法法师起大敬重”,就是对于法法师起极大的尊重。“弃舍恶说受取善说”,智慧。那些恶说、不好的东西,能够弃舍,那些好的、善说要接受。那么这个宗大师归纳的四个。前面的不是还有具慧、正住不要了吗?这个还是包在里边的。“此四顺缘谓具慧解”,能够做到的顺缘就是具慧解。这个四个它的违缘,把它舍弃的正直住,那就是说不偏党,把四个违缘都去掉了,有智慧,这个四个就做得到了。那么这个还是包在里头。虽然分了四个,五个东西还是全的。那么这里边有三个样子,《四百论》说的三个,《释论》加了二个成五个。宗大师把它归纳成四个。意思是一样的。“是诸堪为尊重引导所有之法,应当观察为具不具。”那么就是说“堪为尊重”,能够被善知识“引导”,“堪”就是说有这个堪能性,为善知识所“引导”的那些“法”,就是说前面做弟子该具的法,“应当观察为具不具”,自己做弟子的就要观察,这些德相我有没有,就是正直住、具慧、希求,尊重法及法师,属意而听,有没有?“若完具者应修欢慰,若不具者须于将来能完因缘励力修作。”假使说检查一下,所以说我们照镜子,尽量照自己镜子。我说很感叹,有的人专门照人家,总是到我这里告状,说了半天,自己从来不说一句话,都是我很好。这样的人是很难教的!我们说自己照镜子,自己找缺点,才能有进步,专门找人家缺点,你自己越抬越高,经再学得多,天变成魔!糟糕了!那么自己要检查,这些功德有没有,假使有的,完具的,五个都有,应修欢喜,那很高兴,要把它继续保持,继续下去,好好地再学,不要给它失掉,更进一步的完善。“若不具者”,假使这个功德不够,那怎么办?“须于将来能完因缘励力修作”,将来能够完成这个因的,它的因素,就是能够完成这些功德的因素,好好的把它修起来。就是说我们因缘么,缘起论么,要达到这几个果,它的因、它的缘把它兜起来。那么你假使这五个条件你达不到,把它的因把它修起来,将来要得到这五个德相的果。那就是说不要自暴自弃,没有就算了,随它去,反正我就是没有。凡夫么,就是这样子的。这个话最好不要说,你要学佛的话,就不要把自己拉得很低,所以要向上看,不能往下去。自己达不到呢,好好的从因上去修起来,补起来。“故应了知能依诸法,若不了知如是德相,则不觉察,由此退失广大义利。”所以说,能依的诸法这五个条件应当要了知,不了知的话,假使你不了知这个德相有什么坏处?“则不觉察”,那自己到底有没有自己就不知道了。你不知道有什么坏处呢?“退失广大义利”,不知道这个,善知识碰到也不知道,跟你说好的话你也当成过失,那一切义利都完了。所以说能依的学者,要具的功德,一定要自己具备。不具备的话,广大的义利全部退失,没有了。那么你自己要好好检查,不要专门看人家。这是鼓励我们学法的人,应当自己要好好照镜子,自己这五个条件够不够,够的生欢喜心,再把它扩大。不够的,努力把它补起来,否则的话,你要丧失很大的义利。(节选《广论讲记o第十讲》)
有不一样的发现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1927年生于苏州市,后随父母到杭州、上海市。1954年于五台山依上清下定上师披剃,依止当代高僧上能下海上师座下学修十三载,深得海公上师显密修行之心要。1992年兴办三门多宝讲寺。1995年,大吉上师授于敏公以上师位。1999年创办上虞多宝讲寺。至今讲授经论20余部,文集正在陆续出版中。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释正智, 正智法师 - Z - 人物 - 巴蜀网 top&&正智法师 Zhengzhi Fashi (1966-~) ⊙/编  属,俗名周启后,出生在市的县的安居镇淘河村四社,大专文化。  1974年,8岁,发蒙读书。  1982年,16岁,初中毕业,毕业后,在家务农。  1984年7月,于市的,依法师剃度出家;并参加棉线厂的生产劳动和管理,任车间主任;依止恩师修学佛法,培养德行,生起弘法大愿。  1987年,在四川省区的,依止明高老和尚受具足戒。  1988年3月,去浙江佛学院报考,以第六名的成绩考入该院。  1990年3月,佛学院预科班毕业,毕业后继续深造。  1993年3月,佛学院天台宗专修班毕业。毕业后,分配到佛教协会办公室工作。工作不久,就被提升为办公室副主任、普济寺堂主。  1999年9月,受邀到县的波仑寺任住持,全面负责管理及修庙工作。  2000年11月,受市佛教协会指派,任区的法雨寺管委会筹备组主任,负责处理一系列的遗留问题、理顺各种关系、推进寺院规范化管理。  2001年11月,任法雨寺住持、管委会主任。  2002年10月任市佛教协会副秘书长。  日到的大觉寺任住持。『仅罗列直系上下各一代,欢迎补充、修订』  师父:法师。正智法师出席恩师法师的八十七寿的寿宴地点:加州花园酒楼·区·市时间: 18:11:54正智法师代表四众弟子致贺辞地点:加州花园酒楼·区·市时间: 18:19:45(一)姓|属||&最佳浏览:IE 7.0, | 维护日期:&&bottom果正法师生于1923年,四川省峨眉人,1936年发心在仙峰寺礼上圣下康剃度出家。1949年于礼上妙下能,后调至位于高桥的灵岩寺。“文化大革命”期间,师被迫离开寺院回到农村,1981年重回僧团。此后,师洗象池,2002年常住峨眉山萝峰庵至今。 师爱国爱教,信仰纯正;持戒精严,通晓佛事;以庙为家,待人和蔼;为人乐观豁达,深受后学敬重。
查看: 1854|
佛缘网站的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及人力,以下法宝流通的收益将用于佛缘网站的建设。感恩您的支持!
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备案: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金湖一里6号409室 邮编:361010 联系人:陈晓毅
电话:(值班时间:9:00-17:30) QQ群:8899063 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都龙泉石经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