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府2武家之殇殇我放附属国会跟幕府2一样叛变吗

《幕府将军2:全面战争》全面个人心得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幕府将军2:全面战争》全面个人心得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一、清朝与朝鲜的关系   
在清兴起以前,朝鲜与明朝保持着传统的亲密关系(明洪武元年.朱元璋遣使至朝鲜赐玺书,从而确立起两国间的宗藩关系)。l636年,皇太极率兵新征朝鲜,攻占朝鲜京都汉城,朝鲜国王李?在国家存亡之际,迫于无奈,接受了清军的条件投降,停用明朝年号,断绝与明朝的一切交往,并奉清朝为宗主。清朝定都北京以后,双方使节每年往来不断。朝鲜方面,每年除有贺冬至、贺正朔、贺圣节、纳岁币的四次固定朝贡使节外,还有多种不定期使节来华。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把侵略予头指向朝鲜。1876年1月,日本一方面派远征从对朝鲜进行侵略,胁迫朝鲜订约通商。另一方面派人来华交涉。当时总理衙门答称:中国向来不干预朝鲜的内政外交。日本趁此借题发挥说,中国既不过问朝鲜事务,所谓“属国”只是空名,日本决心以“自主之邦”对待朝鲜,遂于日迫使朝鲜签订了朝日“江华条约”。“江华条约”明显暴露了日本排斥中国在朝鲜“宗主权”的野心。此后,日本加快了侵略朝鲜的步伐,先后酿造了1882年“壬午兵变”和1884年的“甲申政变”。“虽然由于清军的迅速行动平息了这两次事变,但日本还是趁此迫使朝鲜签订了1882年的《仁川条约》和1885年《汉城条约》,扩大了日本在朝鲜的侵*略权益。由于日本并不满足于这些利益。在其准备就绪之后;就发动了侵略朝鲜继而侵华的甲午战争。清军战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确认朝鲜“独?立”,清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结束。
二、清朝与琉球的关系   
琉球是今天日本的冲绳。自明初以来,琉球与中国的关系就很密切。清朝建立以后,琉球使节于1646年来华,受到顺治帝的接见。从此,琉球使节与清廷往来不断。1662年,清廷派遣兵科副礼官张学礼为正使出使琉球。此后,每逢琉球新王继位,都有清朝使节前往册封与庆贺、1663年(康熙二年)和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清帝两次赐印给琉球国王,乾隆所赐之印写有“琉球国王之印”字样。直至19世纪60年代,琉球始终承认自己是清朝的藩属。1872年,日本明治天皇登极,讽示流球朝贺。琉球国王遣其子赴东京贡献方物。日本天皇下诏,以琉球为藩属,1873年又列琉球为府县。1875年5月.日本强令琉球国王停止对中国的“朝贡”,并派军队驻扎琉球;为了消失中流之间“宗藩关系”的痕迹,6月又强令琉球改用日本年号。1876年,日本在琉球设立司法机构,事实上将琉球置于其统治之下。琉球国王不堪日本的侵*略压*迫,于1877年4月密遣紫巾官向德宏等人来华,呈递国正密信,恳求阻止日本的吞并行径。清廷派何如璋到日本进行交涉,但未取得成果。1879年3月,日本政府派兵占领琉球,3月30日正式宣布琉球为冲绳县。日和23日,琉球国王又密令紫巾官向德宏两次赴天津拜谒李鸿章,请求清政府问罪于日本。10月24日,琉球耳目官毛精长等人到北京总理衙门“长跪哀号,泣*血吁*请”,希望清政府能在“俯怜二百年效顺属藩”的份上援救琉球。虽然清政府与日本再次进行交涉,但由于日本的蛮横和清政府的软弱,琉球终为日本所吞并。清朝与疏球的宗藩关系也就遂告结束。   
三、清朝与安南的关系   
安南是今天的越南,明建文帝时处在黎氏王朝的统治之下。16世纪初分裂为两个对立的封建集团.北方郑松集团控制了黎氏王朝的朝政,南方则为阮潢集团所控制。为了对付南方的阮氏集团,郑氏集团急欲结好清廷。1660年(顺治十七年),黎朝派遣使节到清朝朝贡,清朝随即同意册封黎维棋为安南国王。原来割据于安南南方的阮氏集团到17世纪末完全吞并了南方的占城国。1702车,阮福?派遣使节来中国,请求清廷册封,遭到清政府的拒绝,于是自立为王。1803年,阮福映改安南为越南国,清政府命广西按察使齐布森出使越南、册封阮福映为越南国王。19世纪40~50年代.法国开始武装侵略越南,1862年6月强迫越南签订了第一个《西贡条约》,把越南南部六省变为法国殖民地。1874年3月,法国迫使越南签订第二次《西贡条约》,在条约中法国“承认”越南“独?立自主”,但须由法国主持越南的外交,借以否认中国的“宗主权”和确立法国在越南的特权地位。1875年5月,法国将这个条约通知清政府,并要求中国约束黑旗军。清政府一再强调中国对越南的“宗主”保护责任,并指出在越军队是应越王之请去“剿匪”的。1877年,越南照例遣使来中国朝贡,法国也未加阻止。1883年,法国全面侵略越南,迫使越南签订了越法《顺化条约》,越南承认并接受法国的保护权。1884年6月,法国强迫越南签订了第二次越法《顺化条约》,确立了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中法战争结束后,1885年6月,中法正式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中法新约》),清政府承认了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放弃了对越南的宗主权。
四、清朝与苏禄、缅甸、南掌和暹罗的关系   
苏禄是今天菲律宾的苏禄群岛。1726年(雍正四年),苏禄国王遣使到清廷朝贡。1754年,苏禄国王上表请以苏禄国土地、丁户编入中国版籍,乾隆帝婉言谢绝。1851年,西班牙侵占和乐岛,清朝与苏禄王国的交往遂告中断。   
清朝前期曾多次派兵出征缅甸。1769年,清政府派大学士傅恒督师入缅,缅甸国王孟驳惧而求和。双方议和之后,缅甸派使节朝贡清王朝,表示臣服中国。1790年,清廷派遣使节前往缅甸封孟云为缅甸国王。从1824年起。英国开始发动了侵略缅甸的战争。在英政府制造事端挑起侵缅战争的过程中,清政府曾经提出交涉。英国政府一面推倭说事先不知中国对缅甸的宗主权,表示不损害中国在缅甸的权利,一面又加紧侵略缅甸。英于1885年12月派兵攻占了缅甸首府曼德勒,俘虏了缅甸国王锡袍及王后,并于日宣布将上缅甸并入英属印度,完成了它对整个缅甸的吞半。英国吞并缅甸之后,清政府提出了抗议,中英双方进行了谈判,1886年7月,在北京签订了《缅甸条款》,清政府承认了英国在缅甸的特权,英国同意缅甸每届十年“循例”向中国“呈进方物”。清政府虽然达到了使英国“勿阻朝贡”的谈判要求,但实际上清朝与缅甸的宗藩关系已不复存在。南掌是今天的老挝。18世纪初,南掌发生分裂,在其北部建立了琅勃拉邦王国,清王朝仍称之为“南掌”。1927年(雍正七年),琅勃拉邦王国开始向清廷朝贡。1791年,琅勃拉邦王国遭到万象王昭南的干预,琅勃拉邦国王阿努鲁被迫逃往曼谷。不久,在清朝的帮助下,阿努鲁重新回到琅勃拉邦进行统治,直到其子曼塔图腊统治时,仍与清廷往来密切,清廷还对其颁发了敕印和诰命。1893年,琅勃拉邦沦为法国的“保护国”,清朝与南拳的宗落关系也告终结。   
暹罗是今天的泰国。1652年(顺治九年)暹罗派遣使节到清朝进行朝贡,开始了两国的交往。1767年,缅甸军队入侵暹罗,攻破了暹罗的国都大城。大城王朝的达府太守披耶·达信组织暹罗人民击退了入侵的缅军,重新统一了暹罗,被拥立为王。1768年,达信派遣使节到清朝,请求清廷封他为暹罗国王,但清政府认为他是乘机篡位,予以拒绝。   
然而,达信继续向清政府表示友好,清政府终于在1777年承认了达信建立的王朝,准许暹罗使节到清廷朝贡。在1823年(道光三年),清政府向暹罗国王拉玛二世赠送了“永奠海邦”的匾额。1855年,英国代表、香港总督鲍林强迫暹罗签订了《英暹通商条约》、(《鲍林条约》),此后法美德意等国也纷纷效法英国,强迫暹罗签订了类似的条约。暹罗沦为了西方殖民国家的半殖民地,与清朝的宗蕃关系也渐告结束。   
五、清朝与浩罕、阿富汗地区的关系   
浩罕是18世纪乌兹别克人在中亚建立的封建汗国。1759年(乾隆二十四),清军在追击新疆叛匪大小和卓的过程中与浩罕汗额尔德尼直接发生关系。额尔德尼主动以外藩附属于清朝,向清廷朝贡不绝。至19世纪初,浩罕在表面上仍装模作样地向清朝表示“恭顺”,而实际上却不断向中国侵略,吞食中国领土。1876年,沙俄吞并浩罕国,置费尔干省。浩罕与清朝的宗藩关系也就不复存在。   
清朝初年,阿富汗地区处于分裂状态。1759年,巴达克山东面的博罗尔都遣使向清朝朝贡。1878年,英国占领阿富汗,清朗与阿富汗的交往遂告中断。清朝与周边国家的宗藩关系及终止情况大体如此。另外,关于西藏和外蒙古的问题也需在此一谈。众所周知,清政府在西藏和外蒙古行使的是完全的主权。而当时的英俄等国则一直妄图以宗主权代替中国在上述地区的主权。英国一再否认中国在西藏的主权,认为清政府在西藏只拥有宗主权。英国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遭到了清政府的坚决反对,其阴谋也一直未能得逞。在外蒙古独?立之前,中国在外蒙古行使的也是完全的主权。辛亥革命后。俄国策动外蒙古“独?立”,迫使袁世凯的北洋政府同俄国订立《中俄声明文件》,使中国政府丧失了在外蒙古的领土、主权,只保留了一个宗主权的虚名.严重侵害了中国的利益。因此,对于主权和宗主权这一问题,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决不能因为清朝拥有对周边国家的宗主权,而把中国拥有主权的地区也说成是宗主权。我们必须坚决反对把宗主权与主权混为一谈,坚决反对以宗主权代替主权。   
清朝与周边国家存在的宗藩关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宗藩关系表面上看来是一种以小事大的不平等关系,周边国家要向清朝“称藩纳贡”;受中国的册封,并由中国踢与印玺。而实际上这种宗藩关系只是维系中国和周边各国友好关系的一种形式,并不具有统治和被统治的实质性内容。并且,作为宗主国的中国统治者,是以一种“王者不治夷狄,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不治主义态度对待外国的、原则上并不干涉藩属国的内政。中国统治者为了显示自己作为“天朝上国”的富有与大度,总是本着“薄来厚往”的原则,对朝贡者给予大量的赏赐,其价值远远超过朝贡者所进贡的物品,所以,各藩属国总是乐于来华朝贡。有时中国统治者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也对各国来华朝贡的时间和规模作出种种限制和规定。虽然有些国家有时不按规定而提前来华朝贡,中国政府也都给予了热情接待。再者,各国在来华朝贡的同时,也与中国进行了贸易往来。由此可见,清朝与周边国家的这种宗藩关系和近代西方国家间那种表面上平等,而实质上却是弱肉强食的国际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和西方殖民国家的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那种控制与被控制、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更是有着不可同日而语的天壤之别。     
曾经的中国附属国-锡金   
尼泊尔,数千年中华帝国的最后一个宗藩。   
民国建立后,袁世凯曾想邀请尼泊尔加入五族共和,可惜尼泊尔当时已为英印所控制。清王朝和尼泊尔的宗藩关系是非常现实的国际战略关系。   
清前期,拉达克、哲孟雄、不丹等喜马拉雅山外诸国皆为中国藩属。后英印展开对这些国家的兼并和侵略,诸国纷纷向中国告急。但其文报中将英印称为“披楞”,昏聩闭塞的清王朝竟然不知道“披楞”就是英国,以为是一个什么远方的小国,而没有予以理会。拉达克、哲孟雄、不丹等喜马拉雅山外诸国相继沦英,英国进一步将侵略矛头指向中国西藏和尼泊尔。此时的清王朝已对国际形势有了明确了解,制定了结好尼泊尔,维护其藩属地位以遏制英印侵略和政策。尼泊尔也惩于南麓诸国相继沦亡的殷鉴,积极维护和中国的关系。   
中尼的宗藩关系从国际法上大大延缓了英印侵略尼泊尔的进度,对我国西藏也是一种很现实的保护。太平天国运动扰乱大清国,尼泊尔曾上书清廷要求出兵携带大炮到中国内地助剿。中国婉拒。   
被忘却的中国属土锡金这次印度总理访华,一项重要议题就是争得中国对印度1982年吞并锡金的默许,锡金何许国也,印度这个一厢情愿欲在南亚甚至全世界争霸,而且往往采取单边主义行动的国家,为什么要在自己的“内政”问题上争得中国的同意?印度究竟担心什么?又急于想要得到什么?难道锡金与中国之间还有什么连印度都无法逾越的瓜葛吗?   
这里有一个背景需要说明,那就是锡金、不丹等国历史上长期是中国的藩属国,而现实中又是中国的缓冲国。中国有充分的依据、实力和地缘优势重新影响这一地区。尽管作为中国属地的历史被当事各方阉割,而且中国也并不寄希望于21世纪再恢复历史上的宗属关系,但锡金对于中国仅存的缓冲区的作用和潜在的战略支点效应还是有必要让中国重新反思这段历史,并再次认识与定位锡金对于中国的战略价值。   
中国的藏属锡金变成印度的锡金邦的过程   
锡金古称哲孟雄,早为中国西藏的一部分。由于其与西藏有着深厚的历史、宗教与民族渊源,锡金虽后来成为独立的部落,但还是西藏的属地。由达赖喇嘛委托锡金部落王管理,其境内的寺院仍隶属于西藏各大寺,这种关系一直持续到1890年。   
181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侵入锡金。1887年,英国强占锡金,并派驻专员。1890年英军越过藏属锡金,占领中国一侧的隆吐、热纳宗、岗巴宗等地,并将锡金国王朵朗杰囚禁到印度。英国企图通过私与地方政府缔约,同时胁迫锡金王屈服的方式实现从法理到事实上对这一地区的占有,但锡金国王朵朗杰至死不愿发表脱离西藏的宣言,西藏地方政府也坚持以乾隆五十九年规定的边界为准。最后英国通过与日薄西山的晚清政府先后签订的《藏印条约》、《藏印续约》等条约获得了对锡金的“保护权”。   
二战结束英国离开锡金后,当年的300年不曾反抗殖民统治的英国奴才印度突然找到了做主人的感觉,在锡金问题上全盘继承了殖民主子的衣钵。1947年,英国撤走后,印度马上与锡金签订了《维持现状协定》,意在填补此地的政治真空。他们一方面继续往锡金派驻专员,一方面授意其扶持的锡金国大党发起“不合作运动”,要求国王进行“改革”。同年5月9日,国大党政府正式成立,但遭锡金王族强烈反对,群众运动也日渐兴起。1949年6月初,印度以“防止动乱和流血”为由,派兵进驻锡金,接管了成立不到一个月的新政府,并委任印度人拉尔为锡金首相。1950年12月签订《印度和锡金和平条约》,锡金从此成为印度的&保护国&,国防、外交、经济等均由印度控制。1968年8月,锡金首都甘托克爆发反印示威,要求废除印锡条约。印度政府于1973年4月对锡实行军事占领,5月8日印锡签订《锡金协定》,规定锡内政、外交、国防、经济均由印度政府负责。日,锡议会通过了由印度拟定的锡金宪法,规定印度政府派驻的首席行政官为政府首脑和议会议长。同年9月《印度宪法修正案》规定锡金为印度的“联系邦”,在印度两院各为锡金设一个议席。1975年4月,印度军队效法当年英国主子的做法软禁了锡金国王。不久,印度议会通过决议,正式把锡金变为印度的“锡金邦”。   
目前锡金王室仍流亡海外,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地图上,锡金已赫然成为印度的锡金邦了。   
失去锡金一个点丢掉西南一个面   
锡金、不丹、尼泊尔等国是中国的前藩属国,同时在客观上又是中印的缓冲国,悠关中国的发展大计和战略利益。三国中尽管锡金的面积狭小,但其地缘关系决定了其战略地位不可小觑。可以说小小的锡金攸关周边六国的战略利益,特别是藏属锡金被吞并的后续效应将直接作用于中国西南的地缘形势。   
锡金及其两边的尼泊尔、不丹国土面积狭小,无缓冲空间,易受制于人。故而三个内陆山国在面对印度的地区霸权战略,欲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权益时,一方面需仰赖中国的支持,另一方面,需加强内陆三山国与孟加拉之间的协同。而锡金位于尼泊尔和不丹之间,印度吞并锡金将使尼泊尔、不丹等国被印度领土分割,失去了战略上协同的可能,如果中国在战略上实行收缩政策的话,三国从此将孤军作战,更无法与印度抗衡。   
尼泊尔与印度从孟加拉国侵占的领土西孟加拉邦直接相邻,有约50公里的边境接壤。而锡金位于印度狭长的东部走廊北侧,西孟加拉-锡金一线构成了印度国防的软肋。如果尼、孟、锡三方协调,印度东西部联系极易被拦腰切断。而若锡金被吞并,则印度无疑拓宽了东方走廊,缓解了孟加拉与内陆山国在有可能被外力利用情况下对印领土的威胁,同时使自己威胁中国、缅甸,控制孟加拉的能力大大增强。而藏属锡金被印度并吞后,面对印度的攻势,尼泊尔只能单兵作战,也不可能撑多久。   
目前印度显然正按照既定战略实施着自己的攻势。在吞并锡金后,印度通过威胁、利诱、封锁与外界交往等下三烂手段,对不丹实行渐进式的控制,甚至在不丹加入联合国这样的问题上,印度也百般阻挠。在缺乏中国驰援的情况下,不丹已沦为印度的仆从国。在未来可预期的时间内,如中国不加干预,不丹将来也不可避免的变成印度的另外一个邦。   
尼泊尔离奇的宫廷血案后,尼直系皇室统统被杀死,而与印度有姻亲关系,血案时“恰巧”在印度的尼泊尔皇叔则急忙从印度回国执掌“突然”掉在自己头上的王位。可以说形势发展得很快,整个西南缓冲地带已被印度控制。   
失去了战略缓冲区,中国西南将门户洞开。印度可以为美国对中国的战略牵制,或美印、日印的联合牵制提供一个全天候的战略平台,有这样一个东西通透,漫长边界线的庞大战略平台,一旦中国遇到诸如统一台湾、钓鱼岛领土争端事发、南海领土争端激化、西北边乱一类有关存亡的事变,中国还能东西相顾、南北呼应吗?   
西南门户洞开后还将带来一个严重问题。锡金、不丹、尼泊尔三地拥有大量的藏民,(不少都是西藏流亡势力及其后裔),有鉴于印度支持藏独的不良纪录,这一地区被印度操控,用作反华藏独基地的可能性将更大。   
重新干预锡金前途问题的法理依据、现实需要与道义责任   
中国有干预锡金前途问题的法理依据、道义责任、现实条件。   
首先,为了维护中国的领土主权,必须关注锡金的前途和地位。且不说根据乾隆五十九年规定的边界,藏属锡金地区的热纳宗和岗巴宗等地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必须讨还。就是考虑到索回中国山南地区因同样原因的被占领土也要支持锡金的法理与事实独立。山南有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占,解放军作家金辉对那片土地这样换算:相当于一个江苏省、一个浙江省;相当于三个台湾、六个北京;相当于一个匈牙利、两个丹麦、三个比利时;相当于六个科威特;相当于十个英阿争议的马尔维纳斯群岛;相当于二十个日俄吵得不可开交的北方四岛;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上一国被另一国强行侵占的最大一片土地;是中国版图的一百零一分之一。   
印度占领这里的所谓依据是“伪麦克马洪线”,而我们要通过支持锡金的独立,击碎他事实占有即可法理占有的妄想。   
中国是唯一有条件持援锡金的国家,只要中国的实力在,只要锡金的王室在,那么中国这个大国(当事国)不承认,世界上其他国家所谓的表态的价值等于零。这也正是印度竭力说服中国承认既定实事的重要原因。   
其次,维护锡金的法理独立,是中国扩大自己的国际影响,拓展自己的战略空间,恢复传统利益区的需要。   
锡金、不丹、尼泊尔三国多信仰锡克教或中国藏区的喇嘛教,与中国藏区山水相邻,文化相通,与中国的历史联系源远流长。   
锡金自不必说。不丹也是一个与中国有着密切联系,并深受中国影响的国家。不丹被称为银龙之国,其国旗图案、国徽图案上均有典型的中国化图腾——龙,不丹是除历史上大清帝国的龙纹国旗外,世界上唯一将中国龙绘在国旗、国徽上的国家。因中国是不丹的宗主国,五爪龙只能中国皇帝使用,故不丹的龙为与越南、朝鲜、琉球等国相同的四爪银龙。不丹对中国的历史、民族和宗教渊源和情感一点不比锡金差,1888年3月,英兵取道锡金入侵中国一侧的隆吐山,不丹国王还主动派来1700人组成的军队与中国共同抗英。   
尼泊尔在历史上与中国有隙,但在拉达克(今属巴基斯坦)、哲孟雄、不丹等喜马拉雅山外诸国相继沦英的情况下,惩于南麓诸国相继沦亡的殷鉴,中尼藩属关系发展的最稳固。由于中尼的宗藩关系大大延缓英印侵略尼泊尔的进度,尼泊尔王国感恩戴德,以致太平天国运动扰乱大清国时,尼泊尔曾上书清廷要求出兵携带大炮到中国内地助剿。   
再次,我们有维护锡金独立自主的道义责任。我们与锡金有着历史与文化渊源和宗教情感,为了维护国际正义,必须关注锡金。在这个问题上不要期待什么国际支持或顾虑什么国际舆论,锡金问题从来都是中国的半个内政问题。流亡在美国的锡金国王虽一再向国际声明,印度的吞并是非法的,但是又有谁来关注并响应这种声音呢?要美日响应吗?要俄罗斯响应吗?要英联邦、欧盟、东盟响应吗?印度是他们的战略协作伙伴,是他们的民主样板,是他们遏制中国的战略棋子……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响应。国际社会对锡金的合理诉求表现得那么冷漠,如今世界似乎集体遗忘了锡金,就和当年遗忘琉球一样。但我们中国人不能够遗忘!一个小小的内陆山国无关乎其他大国的利益,也无关乎世界的利益,而只关乎一个重要的国家的利益,他就是——中国。   
以锡金为支点盘活南亚大棋局长期存在的有利形势   
对锡金的并吞,不论中国承认与否都不可能改变印度的反华态度。印度会利用暂时的左右逢源,加紧实施梦想的大国战略,这一切是以摆脱并遏制中国的影响为前提的。特别是在印度1992年开始放弃不结盟政策,并日益与美、俄、日协同后,其积极充当遏制中国的地区急先锋角色更不可能因认可一个吞并锡金的既成事实而改变。放弃尼共(毛)的支持,中国已错失了一次扭转西南困局的良机,而再一次放弃锡金,局面将变得对中国更加不利。藏独(势力)问题、西南被占领土问题都变得更加复杂了,对中国没有任何好处。   
印度的国际环境当前阶段似乎甚好,但中国在这一地区却有印度赋予的独特的优良的国际环境。印度立国以来侵犯了所有的8个周边国家,并从其中7个掠夺了领土。中国、孟加拉国、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都不希望印度在本地做大,因而印度的从锡金俯瞰被上述周边六国环抱的东部三角地区其国际小环境可谓极差。这些地区距锡金直线距离均较近,只要谋好局,中国在此地大有文章可作。届时周边国家复国的复国、复土的复土,那个所谓“阿鲁纳恰尔邦”只能成为历史名词了。现在这一地区只待中国出棋,而锡金具有盘活全盘棋子的作用。   
印度是一个野心勃勃又自不量力的民族,当年占据东部三角地区后还曾试图携割占西孟加拉、蚕食南尼泊尔、并吞锡金的“余威”干涉缅甸内政,结果被缅甸政府给收拾了。难道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和这一地区的前宗主国,还不如当年的属国缅甸有作为。   
通过1962年的中印战争和印度建国后对周边邻国无一例外的不间断的侵略,中国对印度的野心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中国不能让印度再产生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过去他们在中国君子般的默许下,白捡了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今天任由他们吞并锡金,明天他们就会占领不丹,后天他们又要图谋你新疆的阿克塞钦地区了。   
维护锡金的独立自主,是维护国际正义的体现,是拓展中国战略空间、国际利益和影响力的有效步骤,也是中国西南与印度周旋唯有的几张牌。历史对印度的一次次厚爱完全是中国在西南的无所作为使然,将本属于自己的利益拱手相让的事再也不要发生了,这种不正常的历史该过去了!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楼主果然强,这么厉害的帖都能让你找到,但沙发我做了哈哈!
  很详细的资料。。。
  沙发没坐到,大哭!!!!!
  让中央政治局好好的看看楼住帖子
  好贴!  顶上!!!!!
  中国需要锡金来缓冲??  楼主开玩笑吧??
  以后再收回来!
  楼主是SB,大小勃律\昭远九姓\河中府是谁的?
  头晕中~~~~~~~~今年精神病人特多
  好帖.值得我们每个人看看,锡金地方不大,但战略地位很重要!  --------------  发自UCWEB手机浏览器
  谈的不错,有道理  
  关于流求,它在清朝时已经陷于两边纳贡的尴尬状态。明末,日本萨摩藩已经派军队征服该地,虽然保留政权,但是建立了日本和德川幕府及萨摩藩的羁縻关系。但流求同时仍旧保持和清朝的朝贡关系。这是因为德川幕府希望突破之前的丰臣政权侵朝所造成的和大陆的隔阂,其征服流求的本意就是借流求这个长年的大陆附属国为中介,和大陆开展朝贡贸易。从那时起,流求就已经向日本靠近了一大步。
  作者:傲慢的汉人 回复日期: 23:11:12 
    楼主是SB,大小勃律\昭远九姓\河中府是谁的?  =======================================================  这位网友,我尝试解答一下您的问题:  古西域有大小勃律,均在今克什米尔。大勃律在今巴尔提斯坦,小勃律在吉尔吉特。两国与唐有交往。    恕我无知,您说的“昭远九姓”似乎就是“昭武九姓”吧:&昭武九姓&在唐代以后的历史上,西域地区又经历了人种上的进一步蒙古化,语言上的突厥化,和宗教上的伊斯兰化的漫长过程。此前,中国历史则常以&昭武九姓&来记载葱西诸国,而&康国&又是它们的强权和中心。《魏书 西域传》说:康国者,康居之后也。迁徙无常,不恒故地,自汉以来,相承不绝。其王本姓温,月氏人也。旧居祈连山北昭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遂有其国。支庶各分王,故康国左右诸国,并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也。……米国、史国、曹国、何国、安国、小安国、那色波国、乌那曷国、穆国皆归附之。……人皆深目、高鼻、多髯。善商贾,诸夷交易多凑其国。……婚姻丧制与突厥同。……奉佛为胡书。《新唐书 西域传》则说:康者,一曰萨末犍,亦曰飒秣建,元魏所谓悉万斤者。……君姓温,本月氏人。始居祈连北昭武城,为突厥所破,稍南依葱岭,即有其地。枝庶分王,曰安,曰曹,曰石,曰米,曰何,曰火寻,曰戊地,曰史,世谓&九姓&,皆氏&昭武&。这两则记载中的&昭武九姓&大同小,&康&、&安&、&曹&、&石&、&米&、&何&、&史&、&穆&等,都是简化了的汉字族国名,《新唐书》对上述诸国有颇详细的记载;而&乌那曷&、&火寻&、&戊地&、&那色波&,则可能是&乌洛侯&、&乌孙&、&兀者&、&芮奚&的变写。由于&九姓&的内涵复杂,将它们泛解为&西戎之后&,或许比单指&月氏之裔&更为恰当。《汉书 地理志》云:&张掖郡……。县十:……昭武,莽曰渠武&。&昭武&或&渠武&无疑也是&西戎&或&月氏&的一个部名。十世纪前后,敦煌-高昌-且末地区有个善战的&仲云&(《新五代史》卷七十四,《四夷附录》,标点重印本,中华书局,曰:&沙州西曰仲云,其牙帐居胡庐碛。云仲云者,小月氏之遗种也。其人勇而好战,瓜、沙之人皆惮之&。)民族,它是&小月氏&之裔族,也因此&昭武&和&仲云&应该都是河西民族之后人。东欧族名&楚瓦什&与河西族名&昭武&、&渠武&、&仲云&等也很相近。楚瓦什学者认为,他们的族名Chuwa-sh是从Savir、Suvar、Suwar等字演变来的( V. Shnirelman, Who Gets the Past?, Washinton D.C.,Woodrow Wilson, 1996, p.32.  );而有着Hun人语言背景的楚瓦什语,又表现出与东胡-鲜卑-蒙古系语的亲缘关系。这提示了我们:&昭武&、&渠武&、&仲云&和&楚瓦&,可能都是&室韦&一字的转音。&昭武九姓&时代的人名、称谓,亦均表现出东北亚民族的特征,如《新唐书 西域传》所说的&康国&王族的情况:高宗永徽时……,即授其王拂呼缦为都督。万岁通天中,以大首领笃娑钵提为王。死,子泥涅师师立。死,国人立突昏为王。开元初。……其王乌勒伽与大食亟战不胜,来乞师,天子不许。久之,请封其子咄曷为曹王,默啜为米王,诏许。乌勒伽死,遣使立咄曷,封钦化王,以其母可敦为郡夫人。其中:  拂呼 缦 女真姓氏&夫合&(《元史》卷一百四十九,《耶律留哥传》,标点重印本,中华书局),&缦&可能同乌孙  酋长的称号&靡&,  笃 娑钵 提 人名&娑钵&为族名&须卜&之转,&笃&    泥涅师师 不详,或许是&女奚烈&或&芮奚&,  突昏 族名&吐浑&转作的人名,  乌勒伽 族名&乌洛侯&转作的人名,  咄曷 族名&屠何&转作的人名,  默啜 族名&??&转成的人名&满柱&,  可敦 鲜卑-蒙古语之&夫人&。      &昭武九姓&时代的地名[86],也同样表现出东北亚民族的特征。如:    悉万斤(撒马儿罕) 乞伏、石抹、Sarmatian,  布豁、捕喝 钵和、仆骨,  贰师 女奚烈?芮奚?  俱战提 厥机、沮渠、主儿扯、朱里真,  野叉、越于底 兀者、讹者,  瑟底痕 ?狄干,  柘折、乞史 赤狄、赤沙、车师,  瞰羯 弘吉剌、捍蛭,  奥犍 阿干。    汉代西域诸族国名,与东北亚诸族之族名相关的结论:&月氏&即是&兀者&;&乌孙&即是&爱新&;&大宛&、&大夏&、&吐火罗&、&睹货逻&即是&达斡尔&;而&昭武&即是&室韦&。它们应该都是一些由远东部落融合而成的人类集团。&昭武&出自&月氏&,&月氏&又自称&昭武&;&兀者&和&室韦&就是两个如此&剪不断&的东北亚民族。可能在早于春秋的时代,它们便结伴进入了陕甘宁青地区,并由&北狄&演变成了&西戎&。由于特定机遇,它们中间的&周&、&秦&(可能还有&夏&)部落,成为了中原农业民族的主人;亦由于种种动因,它们中的许多集团被推入了中亚沙漠中的绿洲,而成为那里印欧人种原住民的统治者。    这些至少在三千年前就开始西迁的蒙古人种的先民们,先后被西方历史记载为Scythians(&息慎&?)、Sarmatians(&悉万斤&?)、Saka(&?狄&?)等,它们中间的许多部落,沿着欧亚草原上的多条通道,骑马射箭陆续进入欧洲,很早就&无声无息&地融合到欧洲民族中去了。那时候,&轰轰烈烈&的阿提拉的Hun人们还无影无踪。  ----------------------------    关于河中府:河中府即今山西永济,故名蒲州,又称河中位于山西省西南隅,南距黄河大转弯处的风陵渡越千米。黄河大转弯处故名河曲,历为秦晋交通要道,是黄河主要渡口之一。加以蒲州处于长安、洛阳之间,负山面河,形势险要。唐李吉甫运:“河中之地,左右王都,黄河北来太华南倚,总水路之形胜郁关河之气色”,确能说明蒲州所处的战略地位。除此之外,蒲州也是一座古都,传说中的舜禹曾建都于此,夏代为有之墟,商代曾在此封缶国,唐王朝在此设中都河中府,识别都之一。永济今已设市,从而成为一座古都城市。春秋至秦汉,古籍屡有记载,战国时为魏蒲邑,秦设蒲反县,西汉继之,属河东郡。王莽改称蒲城,东汉该名蒲坂县。由此至隋代,铺板之名长期不改。晋时蒲坂县先后为秦州、雍州所治。北魏为河东郡治。故治在今蒲州老城东南二里。隋蒲坂县移城东,置河东县。607年,将蒲坂县并入河东县,以后蒲州长期称河东迄于元代。十六国时期,中原烽火遍地,战争不断。汉、西晋、前秦、后秦、后赵、东晋刘裕、赫连夏等都曾在此展开战争。凡能固守蒲坂者必能保关中,凡夺关中者,必先取蒲坂。晋永嘉初,汉刘渊南下,由于西晋固守蒲坂,使攻势受阻。后来守将投刘聪,长安瞬即沦陷。十六国时期,在长安立国的政权由于势力达不到山西中、北部,大多将蒲坂作为并州治所,提高了蒲坂的政治、军事地位。南北朝时,蒲坂初为雍州,后为秦州。西魏仍为河东郡。北周改为蒲州,是蒲州得名之时。此后一直沿用到清代。蒲州的最繁荣期在唐至五代,汤蒲州与陕、汴、郑、怀、魏各州并称天下六雄。开元九年,改为中都河中府,亦称中畿,并拟大规模兴建城池宫室。六个月后因韩覃上疏谏阻而废止。安史之乱后在蒲州置节度使或防御观察使。760年又改名为河中府。762年又设河中府为中都,但为时不长即废。唐代蒲州三度设都,虽为时短促,但说明其所处的地位的重要,其作用仅在东、西二都之下。元置蒲州,亦设河中府。1369年,河东县并入蒲州。清置蒲州府将附国县改为永济,得永济之名。        
  五千余年古国古,是我完全土...  哎,沧海桑田
   五千余年古国古,是我完全土...    哎,沧海桑田    
  长歌当哭
  1你的题目是中国属国,不是清代属国,你的观点在和印度的领土争端中对中国不利.  2大小勃律都是我属国,是汉人流血牺牲保卫的领土  3昭武9姓是被汉人征服的中国的少数民族,其领土当然为中国领土之延伸  4河中府是中国西辽政府击败塞尔柱突厥后政府的中亚以撒马尔罕为中心的药杀水流域总称.  5你还忘了丁零\坚昆等中国北方少数民族  6月氐巴氐同源,论及历史权利,中国对月氐人建立的贵霜全境也不能说一点关系没有
  作者:傲慢的汉人 回复日期: 15:04:12 
    1你的题目是中国属国,不是清代属国,你的观点在和印度的领土争端中对中国不利.    2大小勃律都是我属国,是汉人流血牺牲保卫的领土    3昭武9姓是被汉人征服的中国的少数民族,其领土当然为中国领土之延伸    4河中府是中国西辽政府击败塞尔柱突厥后政府的中亚以撒马尔罕为中心的药杀水流域总称.    5你还忘了丁零\坚昆等中国北方少数民族    6月氐巴氐同源,论及历史权利,中国对月氐人建立的贵霜全境也不能说一点关系没有  ======================================================  受教了,特别是关于河中府,我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    特别补充一下:  耶律大石西征和西辽的建立      1124年(辽保大四年)七月,耶律大石率部200骑,从夹山夜逃,北行三日,过黑水,至白达达详稳床古儿管辖区。床古儿献给大石马400匹、骆驼20峰和许多羊只。耶律大石继向西北行,到达可敦城。可敦城是辽朝的西北重镇,位于今蒙古国土拉河畔,是辽朝西北路招讨司及镇州的治所,驻有诸部族骑兵2万余人,附近牧放着辽御马数十万匹,并拥有丰富的军备资源。耶律大石在这里得以大为扩充他的军事实力。      耶律大石在可敦城召集成武、崇德、会蕃、新、大林、紫河、驼等七州,大黄室韦、敌剌、王纪剌、茶赤剌、也喜、鼻古德、尼刺、达剌乖、达密里、密儿纪、合主、乌古里、阻卜、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糺而毕等18部的首领开会,要求大家灭金复辽。因得诸部支持,征集精兵万余,并“置官吏,立排甲,具器仗”。“松漠以北旧马,皆为大石林牙所有”。至此,耶律大石的政权初具规模,并组建了一支强劲的骑兵部队,打下了西征的基础。 1130年(金天会八年),因金朝派遣耶律余睹、石家奴、拔离速等北伐耶律大石,大石于是年二月二十二日(甲午),以青牛白马祭天地、祖宗,整旅西征。      耶律大石先遣使送信给高昌(西州)回鹘王毕勒哥,要求假道西行。当大石到达后,回鹘王欢迎,大宴三日。大石临行,回鹘王赠马600匹、骆驼100峰、羊3000只,并表示愿送质子为附庸。      耶律大石离开高昌回鹘北廷后,北进辖戛斯(今柯尔克孜)族所控制的地区。受阻转入叶密立(遗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额敏县东南额敏河南岸),筑一城。耶律大石在叶密立得到附近操突厥语诸部族的支持,时统辖的居民已达40000户。      1132年二月五日,耶律大石在叶密立城称帝,建年号“延庆”(汉文),上汉语尊号“天祐皇帝”。又根据当地人民的习惯叫法,称菊儿汗(亦作葛儿罕,即“大汗”)。迫谥祖父为嗣元皇帝,祖母为宣义皇后,册立元妃萧氏为昭德皇后。哈剌契丹国正式建立,史称“西辽”或“西契丹”,“后契丹”。哈剌契丹,亦作“合剌乞答”;哈剌,契丹语,黑之意,即“黑契丹”,既是国名,亦是族名。      耶律大石称帝以后,向四方拓展。首先南下,将高昌回鹘收为附庸。      1134年初,应东黑汗王朝汗伊卜拉欣之请,西进七河流域都城八剌沙衮,以助其抵御葛逻禄和康里的侵扰。耶律大石将伊卜拉欣降封为伊利克一伊·土库曼(土库曼王),以喀什噶尔与和阗一带留给东黑汗王朝,并使之成为自己的附庸国,而攫取八剌沙衮地区为己有。      八剌沙衮位于楚河谷地,左山右川,平地广袤,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农桑发达,瓜果繁多,盛产葡萄美酒。耶律大石得此“善地”,即奠都于此,并改地名为虎思斡耳朵。又改年号延庆三年为康国元年(1134年)。      是年三月,作为西辽皇帝的耶律大石,为了实现“以光中兴”,恢复辽朝大业的夙愿,以六院司大王萧斡里刺为兵马都元帅,率领7万骑兵东征。东行万余里无所得,牛马大多死亡,不得不勒兵西回。耶律大石叹云:“皇天弗顺,数也”。      东征未果,耶律大石又继续西征。1137年(西辽康国四年),进入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同年五六月间,大败西黑汗王朝军于苦盏。当时,西黑汗王朝是塞尔柱突厥的附庸。塞尔柱王朝苏丹桑贾尔为了保护西黑汗王朝,于1141年(康国八年)七月,亲率忽儿珊、吉慈尼、祃咱答儿、西吉斯坦和古尔王国等联军十万人,北渡阿姆河来拒。耶律大石则带领契丹人、突厥(包括葛逻禄)人和汉人组成的西辽部队,进军撒马尔罕。1141年九月九日,两军在撒马尔罕北面的卡特万草原相遇,相距二里许。耶律大石对将士们说:“彼军虽多而无谋,攻之,则首尾不救,我师必胜。”即遣六院司大王萧斡里刺等率2500名骑兵攻其右翼,枢密副使萧刺阿不等率2500骑攻其左翼,自将众军从中突击,三军俱进。桑贾尔的联军大败,横尸数十里。桑贾尔的妻子和左右两翼指挥官均被俘,自己仅以身免。      卡特万会战是中亚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它使塞尔柱突厥的势力从此退出阿姆河以北地区,并使西黑汗王朝成为西辽的附庸,耶律大石封原国王之弟为桃花石汗(中国汗)继续统治西喀喇汗朝,而留一名沙黑纳监督其国。 西辽又出兵花刺子模,迫使该国归附,并年纳价值3万金第纳尔的贡品。      耶律大石将西黑汗王朝的都城寻思干(撒马尔罕)改名为河中府,驻军90日。又西至起儿漫。班师回虎思斡耳朵。      1143年(康国十年),耶律大石病逝,享年49岁,在位20年,庙号德宗,他生处中国北部契丹族政权辽朝灭亡之际,毅然挥师西进,重建西辽于中国西部新疆及其迄西的中亚广大地区,使祖国汉和契丹等族的政治、经济制度及灿烂文化传统发扬于西部,厥功甚伟。后来,元代名臣耶律楚材称赞之为:“颇尚文教,西域人至今思之”云。    ----------------------------  我之所以专提清代,是因为我个人认为清代离近现代最为近,清代中国的国际关系对现在中国的国际关系,特别周边国家的关系的影响也最为现实。  
  转中央政治局
  我闻多言获利,不如默而不言.土地者,国之根本,出言未可不慎也.自古至今,土地为有力者夺之,有德者守之,善修皇汉王道之德,睦民利兵养皇汉之力,彼失之土,归来有日焉
  看到强人
  没有了印度西南的利益全是中国的!
  犯我中华国威者,虽远必诛!!!
  东南亚才更重要  因为后面是美国
  五千余年古国古,是我完全土...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幕府战争2武家之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