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意识进入虚拟世界”是什么?

精神疾病患者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神经科学家亲历
 来源: 
来源:作者:责任编辑:许莹莹
  前言:
  精神疾病患者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Barbara K. Lipska,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人类大脑收集中心的负责人,讲述了自己脑肿瘤前后,对世界的感知变化和自己的行为变化。也许每一个精神疾病患者,都在努力用各自的方法,来解释自己眼中荒诞的世界。
  作者 | Barbara K. Lipska
  编译 | NeuroTimes
  ●●●
  作为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大脑银行的负责人,我每天都被各种大脑包围着。这些大脑有的被泡在福尔马林瓶子里,有的被冻在冰箱里。我每天工作的一部分,就是要把这些大脑切成小块,并研究其分子和遗传学结构。我研究的专业是精神分裂症,一种毁灭性的疾病,经常让患者难以分清现实和幻觉。这些到我手上的大脑,通常是精神分裂症太严重而自杀的患者大脑。我一直都对工作充满热情,但我始终都没有理解,什么对大脑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直到有一天,我自己的大脑停止工作。
  2015年的第一天,我正坐在办公桌前,怪异的事情发生了。我伸出手臂打开电脑,突然惊讶地发现,我的右手“消失了”。我又试了一次,结果还是一样,我感觉不到手的存在,就像它在手腕处被切除了一样。这种感觉就仿佛在看变戏法,让人完全无法理解。我吓坏了,一直试图找到我对右手的感觉,但完全找不到。
  我在2009年曾经与乳腺癌战斗过,在2012年又跟黑色素瘤战斗过,但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我还会得脑肿瘤。我立刻意识到,脑肿瘤可能是对我眼下症状的最合理解释。但我又暂时压抑下这个想法。我需要先去会议室,因为和同事约好了要讨论一些数据,关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前额叶皮质的分子组成。这前额叶皮质正是决定了“我们是谁”的区域,我们的思想、情绪、记忆都与这个区域有关。可是,当时我在会议上完全没办法集中精力,因为我看到其他科学家的脸正在消失!脑肿瘤的想法又一次偷偷溜进我的意识,在那里尖叫求关注。
  在进行MRI扫描的那一天我终于得知,我脑内确实存在一个正在流血的小肿瘤,挡住了右视野。医生告诉我,这是转移的黑色素瘤,这其实是判了我死刑!我是一个科学家,我是一个铁人三项运动员,也是一个妻子、一个妈妈和一个祖母。但有一天我的右手消失了,然后所有一切都结束了。
  我的脑手术很快就进行了。手术扫清了肿瘤和血液,我也重新找回视觉。但不幸的是,大脑中新的病灶不断出现,很小却很持久。我开始接受放射性治疗。春天我又参加了一个免疫疗法的临床试验,在治疗结束之前,我的大脑发生了“歪曲”。
  一开始,要确定我的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很困难,因为这些变化发生得很慢。我并不是马上就变成另一个人的。相反,我的一些正常行为和性格在慢慢地变得夸张和扭曲,就好像我一点一点变成了我自己的漫画形象。我过去一直很活跃,但是现在我疯狂地忙来忙去。我变得完全没有时间,即使给孩子们或姐姐打电话聊天这种很开心的事,都没有时间去做。我会打电话说一半就挂断,跑到什么地方做一些好像很重要的事,但具体是什么我也说不上来。我变得粗鲁,对任何分散了我注意力的人发火。我会读一段文章,然后瞬间忘记读过的内容。我能在开了十多年车的回家路上迷路;我也会一丝不挂地跑到屋子外面的林子里。
  奇怪的是,我对这种情况一点都不担心。就像那些我研究了一辈子的精神疾病患者一样,我失去了对现实的掌控能力。
  但我为我的行为找到了相当合理的理由。即使有时候都难以用语言把这些理由表述出来,我也很确定这些理由确实存在。这些理由也让我坚定了信念:我没有疯,我很清醒。我不停地给医生发内容详尽的邮件,告诉他我感觉有多好。我也很兴奋终于完成了免疫治疗,并且很确定我的大脑什么事都没有了。这不是一厢情愿,也不是拒绝相信现实,我对外界的一切都能找到合理解释。我仍然觉得自己是一个科学家,一个理性的专家,仍然在别人的大脑上辛勤工作,完全看不到我自己的大脑正在崩溃。
  有一天,当我的表现特别怪异时,家人带我去了急诊室。脑扫描显示,我的大脑里出现了很多新的肿瘤、炎症,而且肿胀得严重。前额叶皮质受影响尤其严重,我研究了30年这个位置,我知道这里的肿胀意味着什么。但我仍然对这些扫描结果不感兴趣,相反,我觉得医生和家人在背后密谋着什么,而且他们犯了一个错误,这让他们表现得如此恐慌。我很沮丧,没有人看世界像我看得一样清楚。
  尽管我相信我一点问题都没有,我还是按照医嘱吃了药。类固醇类药物减轻了肿胀和炎症反应,随后,放疗破坏了可见的肿瘤,我也尝试了一种新的药物实验来杀死黑色素瘤细胞。渐渐地,我的大脑又开始工作了。记忆全都回来了,我就像从沉睡中突然惊醒了一样。我又可以重新分辨日期,重新找到回家的路。我开始为我过去的奇怪表现和不理智行为不断道歉。但是当我回忆起的事情越多,我就越害怕,害怕有一天会再次失去我的思维。
  精神疾病的成因非常复杂,很少能有像脑肿瘤这么清楚的病因。我觉得我第一次开始理解那些研究了多年的患者们,理解他们在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中所感受到的恐惧和困惑。在这个世界里,过去被遗忘,未来完全不可捉摸。当我面临这种情况时,我试过用猜测来解释这个世界,但是一旦我的猜测不正确,阴谋论就开始出现,我就开始怀疑身边的一切。
  这对我来说当然很可怕,但对我的家人来说却更加可怕。他们不仅要面对我即将死去的事实,还要面对我在真正死亡之前,人格和大脑发生彻底改变的悲惨现实。我完全有可能在死之前变成另外一个人,就像我女儿所说的那样:“妈妈,我以为已经失去你了。”
  最新一次的MRI扫描显示,我脑内几乎所有肿瘤都消失或者大幅度萎缩了。这些治疗组合终于排除万难,发挥了作用。我仍然在认真检查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并细致检查自己的思维。虽然它还是显得有些困惑,但我为它能再次工作感到欣喜。我终于能看到外面阳光明媚的街道,也能合理地解释这个现象。我终于能轻松地伸手叫我的孩子们,发现他们听出我的声音,然后松一口气。我终于能再次敲击电脑,我又可以回去工作了。
  英文原文题为“The Neuroscientist Who Lost Her Mind” ,链接://opinion/sunday/the-neuroscientist-who-lost-her-mind.html?_r=0 ,
  译文原载微信公众号NeuroTimes(ID:neurotimes),《知识分子》获授权刊载。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知识分子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
  投稿:授权:长按二维码,关注知识分子[责任编辑:许莹莹]
一周图片排行榜
光明网版权所有宇宙的命运会是什么:热寂、大撕裂或宇宙意识?_世界未解之谜-爱微帮
&& &&& 宇宙的命运会是什么:热寂、大撕裂或宇宙意…
借着拼凑正在增加中的证据数量,宇宙论者正更加的了解什么是宇宙的前景和终极命运。恐怕结局不是好的。恒星会停止形成、而黑洞会掌权,直到它们最终消失成虚无。可能甚至会有“大撕裂(Big Rip)”即将发生。但对那些不介意再等10 1050年左右的人来说,当一些奇异的事件可能发生的话,事情可能会好转。但当我们思量在非常远之后的未来偶发事件前,让我们先从我们所知道的过去和未来开始讨论。过去我们之所以能够调查过去宇宙的演化是因为,在这件事情上,天文学可以跟考古学相提并论。明确的说:我们看离我们的母星球越远的地方,我们越看到宇宙时间更久远的一面。而当我们看到时间久远的一面,我们发现星系比现在的更为靠近。虽然只有在许多证据中有这一样证明,这个发现(结合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意味着宇宙曾经历大爆炸且自从那时候就开始扩张到现在。现在前一个世纪,其中一个现代宇宙论最迫切的争议就是测量宇宙的减速率。考虑到在宇宙中发现的物质的数量,这被认为它可能足够造成最终扩张后的缩小。明显地,两个科学家的独立团队找出了完全相反的一面。宇宙并不是正在缩短,而是正在加速扩张。这个深刻的发现促成了2011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赢得。然而,明白关于这个发现的牵连还是很有挑战。其中一个思考宇宙加速的方法,就是一定存在着充满宇宙的某种物质(或场域),这物质会施加一个反面的压力(或一个相斥的引力)。我们叫它暗能量。这可能听起来有点牵强,但是为了证实宇宙的加速跟暗能量的存在,一连串的独立实验已经被实行了。从2006年开始,我参加了WiggleZ暗能量的研究,一个证实宇宙加速的独立实验。我们不只发现宇宙的加速正在发生,我们也提供了造成这一切都是因为暗能量的、令人信服的证据。我们发现暗能量减速了巨大超星系团的成长。我们因此提议说暗能量是真实的。如果暗能量的概念跟它相斥的引力太奇怪的话,那另一个要考虑的替代方案就是:可能我们的引力理论需要被修正。这实现的方法可能会跟相对论促进牛顿地心引力一样。不然就是,我们需要一个新的物理理学来解释它。未来在转向极久远的未来之前,我会提到另一个有关的研究:GAMA。借着这个研究,我们发现宇宙正在逐渐“死亡”。换句话说:星星形成的高峰期已经在我们之后,而宇宙已经开始在消失。“立即的”未来能够被一些确据预测。从现在起五十亿年之后,太阳会进入红巨星期。令人沮丧地,再二十亿年之后,它将会吞食掉地球。在那之后,暗能量相关的力量跟它会怎样历时演变,开始变的重要了。暗能量相斥的压力越强越快,宇宙就越更可能经历大撕裂。坦白的说:大撕裂就是当暗能量的相斥力胜过引力(还有其他所有事物)时,会发生的事。借着引力聚集的天体(像我们的超星系团、我们的银河系、我们的太阳系、还有最终,我们自己)会被撕成碎片,而最终(大概)留下来的只是一块块孤独的真空状态。从WiggleZ研究跟其他实验而来的数据并没有排除大撕裂的可能性,但把发生的时间推向很遥远的未来(如果真的有的话)。有点更加迫切的是宇宙的热寂(heat death)。当宇宙继续扩张,我们将会无法观察自己群集之外的星系(离现在有一意年)。当恒星的形成需要的气体供应耗尽,恒星的形成将会在大概一到一百万兆年间停止。虽然还会有一些恒星存在,但是它们将会在120兆年以后耗尽燃料。在那时间点留存下来的全部,是恒星的残留物:黑洞、中子星、白矮星,这些是几个主要的例子。从现在起10 20年,大部分这些物质都会被星系中心的超质量黑洞吞噬。这样,宇宙会越来越黑与更沉静直到没有什么事发生为止。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完全依赖于宇宙中的物质多快。形成原子的质子、跟中子与电子,被认为会逐渐衰败成亚原子粒子,如果你等的够久的话。所有一般物质会消失的时间已被计算出是从现在起10 40年之后。在这之后,只有黑洞会残存。而甚至它们也会在几个10 100 年之后消散。到这时候,宇宙会变成一个真空。残存的微粒,像电子跟轻的粒子(中子),会因为宇宙的扩张距离非常远,而且几乎不,如果有,互相影响。这是真正宇宙的死亡,被称为“热寂”。这想法从热力学的第二定律而来,也就是陈述说:熵(测量“无序”或一个系统可以被不同方式安排的方式)永远在增加。任何系统,包含宇宙,最后会演变成极致的无序(就像方糖总是在一杯茶中分解,但会花一段非常长的时间偶然回到有序的方块结构)。当宇宙中所有的能量一致的散尽,将不再有热量或自由的能量提供给消耗能量的过程,例如生命。玻尔兹曼大脑跟新的大爆炸所有以上所说的看起来丝毫无希望。所以我将会用高推测结束这篇短文,可能是错的、完全不可检测,但是是更加正面的叙述。根据量子学的奇怪规则,随意的物质可以从真空中冒出来。而这不只是一个数学上的怪事:粒子的存在突然发生然后突然再消失,在粒子学的实验上是很常被看见的。然而,没有理由为什么我们称呼的“量子涨落”不能引起一个完整原子的存在发生。还有人推测“大脑”,被取名叫波尔兹曼大脑(Boltzmann brain),能够这样被创造。这种东西要出现的时间要多久?这已经运算出来是10 1050年。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展开全文
悄悄告诉你
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探索神秘的未知领域,破解尘封的悬疑之谜,揭开大千世界的真相!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什么是世界精神?
蔷薇几度花449
世界精神编辑简介德国黑格尔用语.他认为世界历史是世界精神在时间中合理地、必然地体现其自身的过程,自由是精神的本质,因此,世界精神自我体现的过程也就是自由意识发展进步的过程.中文名黑格尔外文名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国 籍德国出生地生于德国符腾堡公国首府斯图加特出生日期日逝世日期日职 业教师毕业院校图宾根神学院学习信 仰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主要成就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政治哲学家代表作品《逻辑学》《哲学全书》《精神现象学》《宗教哲学讲演录》目录1世界历史的最高阶段2世界精神的发展史3“世界精神的实体性事业的活的工具”4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1世界历史的最高阶段编辑他还认为世界精神最初以古代东方民族为其“代理人”或体现者,但在这里只有一个人(法老、帝王)是自由的.因而世界精神又选择黑格尔 精神哲学了古希腊、罗马为其活动的场所,但在这一阶段上,意识到自由的只有少数的奴隶主.最后,世界精神转向“基督教日耳曼”世界,在这里所有人都意识到自由,因而这才是世界历史的最高阶段.2世界精神的发展史编辑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G.W.F.黑格尔在其历史哲学中使用的一个概念.又译“宇宙精神”.它同“绝对理念”、“绝对精神”和“世界理性”等概念有相同的意思,都指宇宙整体的本质,但在解释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时又有各不相同的特定含义.在《历史哲学讲演录》中,黑格尔把“世界精神”看作是决定一切社会现象和人类历史过程的东西,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而人类历史则是世界精神借以揭示自己的场所,是世界精神发展和实现的过程.这样一来,世界精神便成为世界历史的最高主宰和创造主;而世界历史则成为世界精神的发展史.所以恩格斯说,在黑格尔那里,“创世说往往采取了比在基督教那里还要混乱而荒唐的形式”.3“世界精神的实体性事业的活的工具”编辑黑格尔把人看作是“世界精神的实体性事业的活的工具”,把伟大人物看作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例如,他把拿破仑称为骑在马背上的“世界灵魂”.黑格尔把各个时代的各个民族也看作是世界精神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返回自身所必需的手段和工具.4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编辑黑格尔的世界精神虽然极其神秘,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仿佛起着万能上帝的作用,但它包含有理性、自由、平等这些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
我需要简单的表述而不是百度上找到的,谢谢
世界历史是世界精神在时间中合理地、必然地体现其自身的过程,自由是精神的本质,因此,世界精神自我体现的过程也就是自由意识发展进步的过程...................................说白了,就俩字.............自由....
世界精神就是自由精神....人类进步的历史就是自由进步的历史......你问这个干什么。这是哲学问题、你们用得着吗?这起源于希腊神话的自由理论。是..................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意识世界”与“作品世界”的去蔽与遮蔽--《南昌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意识世界”与“作品世界”的去蔽与遮蔽
【摘要】:在二十世纪的文论转向过程中,大部分文论史都聚焦于通过“符号”、“代码”进入文本的结构主义批评,往往忽视了以“经验”、“直觉”、“意识”作为进入文本路径的意识批评。事实上,结构主义批评与意识批评面对的批评对象均为文本,他们都试图排除文本以外的其它干扰因素而探索出进入文本的科学路径,两者可说是殊途同归,而并非表面看到的针锋相对。
文学意识批评流派中以“日内瓦学派”最具代表性。该学派师承胡塞尔和柏格森,在现当代多种思潮的杂交影响下,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批评样貌。日内瓦批评家们认为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意识现象,文学批评就是关于文学的文学,关于意识的意识。为了保持对文学最初的热切,该学派牺牲了理论上的思辨,以富含人性化的笔触为二十世纪颇为厚重的批评界带去了一缕清新气息。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批评家们通过认同批评实现自我隐没,以意向性作为统一“意识世界”与“作品世界”的场域,努力寻求使主体意识之间相互包容的“经验模式”,揭蔽语言和结构对文学作品的帷帐作用,还读者一个个性化的意识世界。
“日内瓦学派”以一种全新的批评维度凸显出意识在作品中的位置,对于打通现象学与语言论、符号学之间的高垒深沟起着不可低估的启示作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该学派的批评也存在不足之处:由于对意识世界倾注了大量精力,悬置了批评及作品的一切历史和现实情况,将文学视为某种心灵状态的具体表现,文学作品被归结为作者意识的纯粹体现,批评成为对作品的完全“内在”的理解,从而陷入意识主体的“牢笼”之中无法抽身走向现实。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I109【目录】:
摘要3-4ABSTRACT4-7绪论7-11第1章 “意识批评”的展开与“批评意识”的确立11-19 1.1 恢复“符码经验的本源性”:追寻批评对象的“我思”11-15 1.2 “先验居中性”与“自我隐没”:批评的现象学态度与现象学途径15-19第2章 “意向性构成”与作品的“经验模式”19-26 2.1 “相互包容”:“自我”和“世界”的意向性实质19-23 2.2 “经验模式”:作者意识在作品中得以体现的媒介23-26第3章 “意识世界”、“作品世界”的多样理解和指向26-47 3.1 学派先驱及过渡者的多元取向和追求26-37
3.1.1 马塞尔·莱蒙的认同批评与形式理论(“具有意识,就是具有形式”)26-31
3.1.2 阿尔贝·贝甘的介入批评与作为使命的阅读31-34
3.1.3 乔治·布莱的意识批评与形式理论(“摧毁”、“超越”形式,以达到“没有形式的思想”)34-37 3.2 学派后继者新的开拓与关注37-47
3.2.1 让·鲁塞的总体阅读:作品的整体同时呈现在思想的目光下37-40
3.2.2 让·斯塔罗宾斯基的注视美学:“意思的追寻”(“被隐藏的东西使人着迷”)40-43
3.2.3 希利斯·米勒前期批评:对语言形式与意识形式的特殊关注43-47第4章 胡塞尔柏格森双重塑形与现、当代多种思潮杂交影响47-61 4.1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现象学前提与柏格森的直觉体验48-58
4.1.1 “纯粹意识”和“先验主体”:一切意义之“源”之“本”(理性的非理性武断)48-52
4.1.2 “纯粹绵延”和“直觉体验”:意识的直接材料或基本要素(现在、过去和未来的全部展开都统一于精神的表象之中)52-58 4.2 现、当代多种思潮的杂交影响58-61第5章 “意识”“主体”的牢笼:“意识世界”与“作品世界”的循环遮蔽61-68 5.1 作品自身被归结为作者意识的纯粹体现(文学是某种心灵状态的具体表现)61-64 5.2 批评在于对作品的完全“内在”的理解(悬置批评及作品的一切历史和现实情况)64-68第6章 “日内瓦学派”的批评潜力及理论镜鉴68-75 6.1 “意识世界”和“作品世界”的“深层结构”(“现象学关系”)68-71 6.2 聚焦意识,关注文本,建立更为合理、宏通的“客观批评”71-75结语75-77致谢77-78参考文献78-81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81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孙立新;;[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陈勇;;[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1期
王晋生;[J];东岳论丛;2003年01期
陈本益;[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贾孝敏;;[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边平恕;[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胡冰;;[J];荆州师专学报;1992年03期
尚杰;;[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6期
王向峰;;[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张秉民;[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占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林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曹金合;;[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孙邦金,申定宝;[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程旭阳;许远理;;[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冯正强;;[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陈丽慧;[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张公善;[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单斌;[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李霞;[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程光炜;;[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廖全京;;[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李杨;;[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谷征;翁立伟;;[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邓俭;;[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刘金才;;[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郭晓芬;李双宏;;[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高坚;高红艳;;[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朱军;;[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艾翔;;[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金哲;[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曹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王娟;[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施佳胜;[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苏勇;[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武克勤;[D];苏州大学;2010年
张美宏;[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刘义;[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靳宝;[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朱新春;[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唐卓;[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关学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宋明珠;[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石实;[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于海霞;[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朱岚晖;[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王健;[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潘红英;[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王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李军;[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温韧;[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吴先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熊吕茂;[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王晋生;[J];东岳论丛;2003年01期
周颖,张娜;[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吴定宇;[J];郭沫若学刊;2003年03期
库特·宗特海默尔
,关山;[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3期
李庚香;[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史玉宝;[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马俊苹;[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金南洙,陈焕彩;[J];世界美术;1993年04期
鲁峡;[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姚基;[J];文艺争鸣;1990年02期
戴承元;[J];安康师专学报;1995年01期
魏洪丘;;[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01期
林大根;吉正太;;[J];中国美术馆;2007年01期
杨大春;[J];哲学研究;2003年11期
曾思齐;;[J];文化学刊;2009年06期
赵洪峰;;[J];文学评论;1981年05期
爱德温·莫根;;[J];诗刊;198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光祖;;[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6)[C];2005年
张胜冰;;[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李国华;;[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陈娜辉;;[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宋丹;;[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曹万生;;[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杨庆节;;[A];第二届全国《西游记》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周彦;;[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彭启福;;[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朱中原;;[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何向阳;[N];文艺报;2007年
国家一级编剧
高满堂;[N];中国文化报;2008年
李万武;[N];辽宁日报;2008年
程巍;[N];北京日报;2004年
谢有顺;[N];文艺报;2007年
谭旭东;[N];学习时报;2007年
牛学智;[N];文艺报;2007年
郭英剑;[N];文艺报;2010年
杨庆祥;[N];文艺报;2011年
韩石山;[N];湖北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史军;[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任晓丽;[D];延边大学;2009年
刘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刘雪松;[D];吉林大学;2009年
曹莹;[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杨逾涵;[D];辽宁大学;2013年
潘慧琼;[D];浙江大学;2006年
孟祥春;[D];苏州大学;2011年
肖海鸥;[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季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曼珊;[D];南昌大学;2013年
金贤哲;[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王月花;[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李娜;[D];吉林大学;2009年
刘颖;[D];安徽大学;2005年
严慈萍;[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运海红;[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李会珍;[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年
王春莹;[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朴昌远;[D];中央美术学院;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公民意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