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关于咏春拳的电视剧齐名的拳术

咏春拳与八极拳谁厉害? - 今日头条()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练的功夫是最厉害的功夫,但是中国门派众多,每个门派的功夫看起来都不错,所以选择起来就让我犯难了,咏春拳因为《叶问》而火了起来,八极拳也因为《一代宗师》而广泛被人认知,所以问题就来了,咏春拳与八极拳到底谁厉害?我们从两句武彥开始,“文有太极安天下,武人八极定乾坤”,八极拳与太极拳齐名;“北有太极,南有咏春”,咏春也是与太极齐名。所以,如果以太极拳作为参照标准的话,咏春拳和八极拳都非常厉害。咏春拳名人辈出,而八极拳则以广出大内高手而闻名。八极拳八极拳绝对是非常实战的功夫,蒋介石的贴身保镖,刘云樵,就是一位八极拳高手;而毛泽东的警卫也是八极拳高手,还有近代,在中国最受欺凌的历史,八极拳曾为国人争光,霍氏八极拳的传人打死个好几个日本高手,详细可以去看一下八极拳的历史。咏春拳所以,这两个都非常有名的功夫摆在我们面前,我们选择起来就犯难了,不知道到底该选那一个了?!这里,以我的浅显认识来介绍一下这两种功夫的特点,因为我是研习黄淳梁系咏春拳学的,所以对咏春拳相对熟悉一点;对于八极拳的了解全是资料,所以有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正!首先,这咏春拳与八极拳都是贴身近战的功夫。八极拳,称之为贴身靠打,多以肘为主,劲以十字劲和沉坠劲为主,硬打硬进无遮拦是八极拳的技击特点;咏春拳,称之为贴身短打,讲究自然,手法灵活,劲以寸劲为主,以攻势绵密以快打慢;贴身靠打,贴身短打,虽一字之差,但在练法上却相差很远。八极拳看起来更像传统意义上的功夫。八极拳有非常严格的“硬功”训练,有铁沙掌、靠树……等等,单一个铁沙掌,就讲究“三年一小成,九年一大成”,所以可想而知,练至大成,功夫是何等的厉害。所以传统的八极拳非常注重个人功力的练习。而咏春拳的训练系统里,天然的没有这样的“硬功”训练,不知道咏春拳的,以为木人桩是用来练手臂硬度的,其实完全不是。咏春拳讲究的是“结构”,从人体的特点里找这种天然存在的结构,然后就是手臂的“听劲”和绵密的手法,所以,咏春拳更注重与人的互动练习。我觉得,咏春拳和八极拳是两种不同的理念和不同的训练体系,没有谁高谁低之别。“千拳归一路”,就好比登山,各自从不同的山坡往上爬,出发点不一样,但终点都是一样的,都是山顶。每一种功夫,当你能潜心的去钻研时,你就能发现这种功夫的魅力所在,也就越是对一门功夫爱不释手。我的建议是:你有条件学到什么功夫就去认真的学吧,不要非学咏春拳或是非学八极拳不可,功夫本没有高低之别,只是习武的人有强弱之别!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没有最厉害的拳术,只有更厉害的人!!
三大内家拳太极八卦形意,有咏春什么事!小拳种而已。以为三大内家拳是白叫的?博大精深。
不要以为咏春拳出了个李小龙,咏春拳就能跟太极拳八极拳齐名了……说什么北太极南咏春,不怕风大闪了舌头……李小龙是厉害,但是抛开影视界的影响力不说,李小龙全胜时期都不见得能打出沧州地界……好好查查,民国十大武术家都是哪的……看看有叶问吗?
北有太极南有咏春?头一次听说,小编自己说的吧,我只是早听说了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
咏春拳?呵呵,都没有听说过,清末国术第一届,第二届大赛,大家百度下,几十大名拳,名家,有咏春吗?垃圾拳而已。
修为在个人没错,但两种拳都练到最高境界,八极拳秒杀咏春拳。咏春是女人创的。。。八极拳最出名的李书文没有一个咏春高手能比的!
咏春拳什么都不是,很难看,战不过少林拳,打不过武当拳,只是因为李小龙而出名,但是李小龙会的很多,
从来没有拳厉害,只有人厉害
叶问出名是因为李小龙,永春出名也是因为李小龙,这里不是故意去贬低谁,而是现代人把咏春捧的太高了,拳是好拳,但不是神拳。
没有那种拳术更利害,在于人的修为。
中国功夫咏春、太极、形意以及散打等中国功夫资讯及教学推广。
扬我国术精粹,铸大中华武术魂。
(C) 2016 今日头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公司名称: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KravMaga和咏春拳哪个实战力更强_百度知道
KravMaga和咏春拳哪个实战力更强
提问者采纳
然后一直没放弃过的练习,在于练武术的人是否能很好地运用武术,要求的就是一招制敌,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在世界各地军警部门KravMaga就是以色列军用格斗术,但是毕竟还是传统武术,那么我认为是马伽术比咏春拳强。毕竟马伽术是以色列军人和执法部门人员必修格斗术。你看历代宗师都是从小时候练起。真要说哪个强…由于马伽术是军用格斗术?如果论练了一个月马伽术和练了一个月咏春拳的人来说哪个强呢,也叫马伽术。但要说深奥。武术强不强。当然咏春拳也是世界各地特种部队必修拳术之一,而咏春拳则是中华传统的实战武术,不练个十年是不会出名堂的?我想应该会是马伽术,但是咏春拳也是要求以最短的时间击倒敌人,同时呢也是美国FBI必修的格斗术,这样造就了他们的强大。那么到底哪个强呢,那就是咏春拳比马伽术深奥,如果以单纯的搏击来说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国各大门派拳术简介
[转载]中国各大门派拳术简介&(上)
本文转自东方太极网
  中国武术如同浩瀚大海,深不可测,门派拳种,枝繁叶茂,穷毕业生精力能得其九牛二虎之一毛,已属不易。整理本文的目的,是为了使武术爱好者对中国武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坦率的说,由于武术的神秘性,不可能将所有门派(拳种)概括于本文之中。
一、 少林派
少林派是武术中一个约定俗成的技术流派。因以少林寺所传习拳械为基础形式,曾一度被民间誉为武林的“泰山北斗“。又称少林拳,少林武功等。
  少林武术的形成,除去托名和杜撰的说法,大都来自民间和军旅武术,少林僧人中,有的不容于世,遁入空门,削发为僧,以致把武术带进寺院,也有武林名家将自己的艺业传于少林。据传:韩通传通臂,马籍传短打,李叟传大小洪拳,白玉峰传龙、虎、蛇、豹、鹤五拳和气功等等。这些武技传入少林寺后,形成了少林派的基本部分。在流传过程中,由于社会需要的制约和禅宗文化的影响。逐步演进成明清间已相对稳定形成的少林拳派。
社会上许多著述和传说,限于历史背景和宗教意识的左右,假托、附会应运而生。少林寺武术推崇达摩老祖,只不过借助达摩在佛教中崇高的地位罢了。
发展到近现代,少林拳派的运动特点表现为拳禅一体,神形一片,硬打快攻,齐进齐退。
少林拳套路很多;包括有小洪拳,大洪拳、老洪拳、罗汉拳、邵阳拳、梅花拳、炮拳、七星拳、柔拳等等,对练套路有扳和六合、咬手六合、耳把六合、踢打六合等。此外,还有“心意把”等散招练法。器械有刀、枪、剑、戟等十八般武器齐全,其代表性的拳术有:
1、 少林五拳
少林五拳是少林龙拳、虎拳、豹拳、蛇拳、鹤拳的总称。载于《少林宗法》和由其脱胎而成的《少林拳术秘诀》。书中说:“龙拳练神、虎拳练骨、豹拳练力、蛇拳练气、鹤拳练精。五拳学之能精,则身坚气壮,手灵足稳,眼锐胆壮。”
2、 心意把
心意把是河南少林寺中传习的一种散招练习法。有人考证认为此技是心意六合拳鼻祖姬际可“读书古寺”、“传艺河南”时,传留少林寺的,心意把共十二大势,其名目有:起式把、左右把、(楔撅把)、翻身把、地磐把、起纵把、腾挪把、亮翅把、展翅把、推上把等。心意把只有单势练习形式,无套路,直线往返练习。此为少林派秘不外传之技。太极奸,八卦滑,论毒毒不过心意把。
炮拳,性烈刚猛,轻捷快灵,如爆似炮。谱曰:“青龙献爪追风炮;猛虎扑食飞门炮;狮子张口开路跑;白鹤亮翅连环炮;梅鹿卧枕转身跑;豹子翻山当头炮;白蛇吐信地雷炮;鸿雁斜翅冲天炮。”少林炮拳,既有钻翻上挑冲天之能,又有劈压下砸截之功。
4、 罗汉拳
罗汉拳共有十八路,意为具有降龙伏虎之罗汉那样的本领的拳法。歌曰:头如波浪,手似流星。身如杨柳,脚似醉汉。出于心灵,发于性能。似刚非刚,似实而虚,久练自化,熟极通神。
二、 武当派
俗称内家拳为武当派。源于湖北五不山。传为张三丰“夜梦玄帝授之拳法”,次日便身怀神勇杀敌百人,绝技遂此传名于世。此说无实可考。黄百家称:“张三丰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依此说,武当派是在少林派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近代有人将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合并为“内家拳”,称为“武当派”。实际上,张三丰是否创造了内家拳尚属悬案,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也并不出自武当山,少林派亦不能包罗那么庞杂的内容。
除上述名拳种外;武当拳具有代表性的拳术还有“九宫神行拳”、“九宫十八腿”、“太乙五行擒扑”等,更以武当剑法为最。
三、 峨眉派
峨眉派是中国武术的著名派之一。该系武技崇奉四川峨眉山为发样地。清初湛然法师在《峨眉拳谱》中写到:“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眉月,光辉满江湖。”“峨眉月“即指峨眉派武术。有人将近代四川流传的僧、岳、杜、赵、洪、化、字、等八门。黄林、点易、铁佛青城、青牛等五派,统归为峨眉派,即《峨眉拳谱》所谓“五花八叶扶”。此外还有余门拳和白眉拳等。其中,僧、岳、杜、赵称四大家,洪、化、字、会称四小家。
僧门是四川地方拳种,蜀称“四大家”之一,也称“申门”。
岳门是四川地方拳种,蜀称“四大家”之一,附会岳飞为创始人。
杜门是四川地方拳种,蜀称“四大家”之一,据说此拳是清乾隆时江西杜观印传入四川,故名“杜门”,又说“杜”是杜绝,阻止敌人进攻之意。杜门初无拳套,只练单操手法和功法。
赵门是四川地方拳种,蜀称“四大家”之一,附会宋太祖赵匡胤为创始人,故称赵门。此系拳法以“红拳”为基础。
洪门是四川流传的拳种,蜀称“四小家”之一。据说源自反清秘密组织三合会传习的洪拳,分为旱洪门,水洪门两系。靠近长江流域者称水洪,其余称旱洪。
化门是四川流传的一种拳术,蜀称“四小家”之一,又称缠闭。传自江西人黄吉川。
字门是四川流传的一种杂谈,蜀称“四小家”之一,湖北汉阳单回人李国操于1919年入川,传授此拳。据说此拳有一百零八字,此字练拳,以单操为主。
慧门是四川流行的一种拳术,蜀称“四小家”之一,亦称会门。近代传习者不多。
9、 余门拳
余门拳是四川地方拳术之一,传自四川简阳县余氏。
10、 黄林派
黄林派是四川地方拳术之一,亦称黄陵派。关于此拳的起源有两说:其一,此拳为嘉庆年间,四川荣昌和隆昌两县交界处,黄林僧(或黄林道人)传人,称为“黄林派”;其二,此拳由陕西传入四川,因轩辕黄帝陵在陕西,帮称“黄陵派”。
11、 白眉拳
白眉拳是四川地方拳术的一种,据传此拳是四川峨眉山道人所传,故名。
四、 内家拳
内家拳是一种“主于御敌”的拳种。所谓内家是相对于主于搏人的外家拳技而言。
内家拳又被统称为武当派。传习者说此拳传自宋代武当山道士张三丰。清末年初,有将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等概括为内家拳说法,这种说法在民间一直沿用着。
1、 太极拳
太极拳是武术拳种之一。清初始见传于河南温县陈家沟。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有几种不同说法,一说传自唐朝许宣平或李道子;一说传自宋代张三丰,一说传自陈家沟陈氏始祖陈卜,据唐豪、顾留馨等人考证,这些说法均淡附会,或者仅是没有依据的传说。
太极拳分为:
陈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庭;
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
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
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
吴式太极拳,创始人吴鉴泉;
赵堡太极拳,因在赵堡镇流传,故名。
太极五星推
太极五星推为太极拳系套路。
2、 六合八法拳
六合八法拳是一个拳术套路。1930年铁岭满族人吴翼军开始在上海传授此拳。吴自述此拳是从河南开封陈光兴、陈鹤侣三人学得。源自宋初道士陈搏,“见蛇鹤相争,而悟创拳。”一般认为,陈搏创拳说出于“伪托”。推测六合八法源自太极拳,兼取心意六合拳和八卦拳之长编成;或者源自心意六合拳,兼取太极拳和八卦拳之长编成。
3、 禅门太极拳
禅门太极拳是一个拳术套路。相传为少林和尚根据“广大圆满无凝大悲陀罗尼”经咒,演绎其意融入拳式而编成。初名“大悲陀罗尼拳”(简称“大悲拳”)。
4、 八卦掌
八卦掌为武术流派之一,原名“转掌”,后称“八卦掌”,亦称“八卦转掌”、“游身八卦掌”、“揉身八卦掌”、“八卦连环掌”。影响较大的有程派、尹派、梁派等,但都不外乎以下几种形式:
(1) 老八掌
老八掌为八卦掌系的八个基本组合动作的练习形式,据说传自创八卦掌始祖董海川,故言“老”。又以此八掌为变化衍生的基本掌法,称为“八母掌”。
(2) 六十四掌
六十四掌是八卦掌系的六十四个基本组合动作或单个招式的练习形式,亦称六十四式、六十四手。
(3)、新八掌
新八掌为八卦掌练习形式之一。河北沧州人姜容樵()创编。
(4) 形意八卦掌
形意八卦掌是近年流传的一种八卦掌练习法,传自任定财。其师张占魁,本从师刘奇兰,精形意拳,后拜入董海川师门,得八卦掌精要。
(5) 八卦掌对手
八卦掌对手是两人固定招法的对抗练习形式。亦名八卦对子、八卦对折、八卦散手。
5、 心意拳
心意拳全称心意六合拳,亦称六合拳。后代传习者以此拳强调心之发动曰意,意之所向为拳,而惯称之为“心意拳”。关于此拳的起源传说不一,一般认为此拳创自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姬际可(字龙凤)。有人附会为岳飞所传。
6、 形意拳
形意拳“取其以心行意之义”,亦称为行意,此拳讲究“象其形,取其意”;要求“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内意和外形高度统一”,故名。形意拳脱胎于心意六合拳而自成一系。
(1) 五行拳
五行拳是形意拳的基本拳。包括劈拳,钻拳、崩拳、炮拳、横拳五拳。形意拳将此五拳配以金、木、水、火、土五行,故名。
(2) 五行生克拳
五行生克拳为形意拳对练套路名称,亦名“五行”。此套路采用劈拳、崩拳、钻拳、炮拳、横拳(即五行拳)技法,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理论,自生互破进行演练。
(3) 五行连环拳
五行连环拳为形意拳本套路,亦简称连环拳,是以五行拳为基本动作编组而成的。
(4) 十二形
十二形是形意拳系传统套路之一,取十二种动作特点,结合动物的术招式编组而成。
“十二形”包括:
龙形、虎形、猴形、马形、龟形、鸡形、鹞形、燕形、蛇形、鹤形、鹰形、熊形。
(5) 八字功
八字功是形意拳系拳术套路之一,因其传者将其拳路要诀概括为八字而名。这八字是:斩、截、裹、胯、挑、顶、云、领。
(6) 百形拳
百形拳为新篇形意拳套,传自姜容樵。据姜说,这是他根据形意拳谱和周侗的百形图创编而成的。其弟子沙国正精此术。
(7) 意拳
意拳是拳术的名称。是形意拳的古名之一,传为清乾隆十五年(1750)成文的《心意六合拳序》云:“(岳飞)精通枪法,以枪为拳,另立一法,以教将佐,名曰意拳。“近代王芗斋的意拳又称“大成拳”。
五、 自然门
自然门为武术的一种,湖南慈利县人杜心五()所传。杜自称此术得自四川武师徐矮师。近代由万籁声广为传播。
自然门无固定拳套,不讲招,不讲相,以气为归,以不失自然为本旨;所谓:动静无始,变化无端,虚虚实实,自然而然。
长拳泛指遐举遥击、进退疾速的徒手攻防技术和运动形式,所谓长是相对而言。长拳是相对短打而言。
现代长拳拳术架式舒展、工整,动作灵活、敏捷,腿法和鼠窜跳动作较多。
查拳是长拳类的代表拳种之一,亦写作(插)叉步,插拳而名。现代统一写为查拳。
查拳拳系以十路查拳为本,另有滑、炮、洪弹诸拳。
2、 弹腿(附潭腿)
弹腿是一种以屈伸腿法为主,结合步法,手法编组成的拳术。因该拳发腿是出以激力,取弹射之势,故名。弹腿有“十路弹腿”和“十二路潭腿”之分。
华拳是长拳类的代表拳种之一。或说此拳始自华山蔡氏,故名“华拳”。或说此拳以精、气、神为三华,以“三华贯一”为理论基础,而称华拳。又称此拳源于西岳华山,故名。
华拳的代表套路为十二路拳。另有其它拳械,共计四十八路之多。有“华拳四十八、艺成行天下”之说。
红拳是长拳的一种。传说创自宋太祖赵匡胤,或说萌发于陕西关中,有的人将红拳写成洪拳,并称之为北派洪拳,以便与南拳系中洪拳相区别。
5、 梅花拳
梅花拳是长拳类拳术之一,亦称梅拳。此拳起源待考,据说源自少林寺拳技。
6、 六合拳
六合拳是长拳类拳术之一,源自少林拳。万籁声《武术汇宗》称此拳属少林韦陀门。传统拳套共十二趟。
7、 迷宗拳
迷宗拳是长拳一种,亦称燕青拳、迷宗拳、猊宗拳、迷宗艺。有关此拳起源的传说颇多。或称创自宋代燕青。故名“燕青拳”;或说燕青雪夜逃往梁山,一边前行,一边以树枝扫去足迹。后世取此意遂以“迷宗”名其拳;或说燕青之拳学自耍猴人“半夜仙”。其拳是取猊宗猴灵敏善跃的特点编成,故名猊宗拳;或说此拳是取各家招法编成,难明其宗,故名迷宗拳。这些传说多无史料凭据。拳械套路有三十六路,有“迷踪三十六,艺成天下行”的说法。
花拳是一种注重实用,以跌法为主,不讲套路的拳法。此拳创自清康熙雍正年间的江宁侠士甘风池。
八、 八卦拳
武术中取名为“八卦拳”的拳术有多种。西南地区流传有八套路,中州地区流传有阴阳八卦拳(亦称八卦捶),浙江地区流传有小八卦拳,两广流传的洪家八卦拳和内外八卦拳。体系较为完备的流传鲁、冀、豫地区的八卦拳。其要诀云:“你打俺不护,俺打(你)护不住。”
九、 三皇炮捶
三皇炮捶是短打类拳术之一,亦简称“炮捶”。以此杂谈发劲似爆炮,出拳似捶落,故名“炮捶”。所谓三皇,是附会此拳源自原始部落时三个酋长。又有一说源自少林。
八拳是一个拳术套路名称。因全套共八式,故名。据说创自清中叶湖南辰州人言某。
十一、岳氏连拳
岳氏连拳是短打类拳术之一。它是以“岳氏散手”为基础串组单式而成拳套。传说此拳是岳飞将《易筋经》行动与武技融合创成,显是附会。
十二、绵拳
绵拳是一种动作柔软如绵的拳术,以其动作连贯、劲力绵长又称“连贯绵拳”或“延手”。绵拳的远源不明,明代已有传习。
十三、戳脚
1、戳脚是一种以腿法为主的拳术。相传起源于宋代,戳脚的典型动作为玉环步、鸳鸯脚。小说《水浒传》中描写武松醉打将门神时,就用了玉环步,鸳鸯腿。
戳脚套路内容分为武趟子、文趟子两类,武趟子全名为“九转连环鸳鸯脚”,是戳脚的本源。文趟子是在武趟子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套路。
2、 戳脚翻子,是戳脚和翻子拳相互融为一体的拳术。
此拳兼有戳脚法灵活、翻子拳之手法密集,因而手领脚现,脚到手到,手防上,脚防下。
十四、通背拳
通臂拳,也称为通背拳,是一种典型的长击类拳术。一些拳家以此系拳法多上肢动作。两臂宛如通臂猿(或名长臂猿)舒使猿臂,贺论摔拍、直出穿点,而写作“通臂拳”。一些拳家以此系拳法强调以“通背”促成“通肩”、“通臂”、使两臂串通如一,而写作“通背”。
近现代传留的通臂拳。主要有“祁家通背”、“白猿通背”、“劈挂通臂”三种。
1、白猿通背拳
白猿通背拳属通臂拳系,因崇“白猿”为始祖,故名。
2、祁家通臂拳
祁家通臂拳以其拳系始传自祁姓而言名。初有“老祁派”和“少祁派”之分,后“少祁派”发展成“五行通臂拳”系,“祁家通臂”就单指老祁派技法体系了。
3、五行通臂拳
五行通臂拳由祁家“少祁派” 拳技发展而成。
通备拳此门拳法主张以“理(拳理)象(形式)会通,体(健体)用(技击)具备”和“通神达化、备万贯一”为宗旨,而名通备拳。
十五、劈挂拳
劈挂拳是典型的长类拳术,古名披挂拳、亦名抹面拳,因多用掌,又称“劈挂掌”。
十六、短打
短打泛指贴身近战,势险节短的徒手攻防技术和运动形式。所谓“短”是指相对“长”而言;“短打”是相对长拳而名。
八极拳是一种短打拳术。节短势险,爆发突然,以挨、崩、挤、靠、近身短打而著称。有人说“八极拳”就是戚继光《纪效新书》中所说的“巴子拳”,因该拳仅屈紧拇指、食指,其余三指半握,拳轮似钯,故名。明末清初必称八极。又有一说源自河南岳山寺又称岳山八极。有“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的说法。
翻子拳是一种短促灵变,近战快打的拳术。是以明代的“八闪翻”为基础发展形成的拳种。
南拳是武术的一类。在按拳术分布地域进行的武术分类中,南拳指流行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的拳术。
十七、南少林派
南少林派是武术流派之一。此派传习者崇嵩山少林寺为祖庭,以福建少林寺为发祥地。为与嵩山少林寺相别,该寺称“南少林寺”,所传拳技称“南少林拳”。
洪拳是南拳的一种。亦称“洪家拳”,传说清雍正时,由福建漳州茶商洪熙官所创。其从师至善禅师,曾两度入少林寺苦练,技成后立一家,创传“洪拳”。
、蔡李佛拳
蔡李佛拳是南拳一种。广东新会人陈享(1805-?)创编。陈享幼年随叔父陈远护习练佛家拳,后又以蔡福和李友山(有山)学蔡家拳和李家拳,青年时被聘为当地武术教头。后来他总结实战和教学体会,融三家碰撞法于一护,自成体系,故名“蔡李佛拳”。
3、虎鹤双形拳
虎鹤双形拳是南拳套路。清末民初,南海平州人林世荣创编。林出身武术世家,自幼习武得家传,又从程全美、黄飞鸿等习技。后融会贯通,以洪拳和佛拳为基础,取洪拳守势严密,取佛拳攻势凌厉,模仿虎、鹤的形象创编成拳套,故名“虎鹤双形拳”。
南拳的一种,亦称为“咏春拳”或“泳春拳”。此拳初传于福建永春县,为该县严三娘所创,此地名为拳名。故名“永春拳”。亦有以严氏名咏春,称之为“泳春拳”者。此拳传至广州,称为咏春拳。
侠拳是南拳一种。大侠李胡子所传。
鹤拳是南拳一种。原称“白鹤拳”,清康熙()年间,福建(现霞浦县)方七娘创,方原籍浙江丽水人。
方七娘后,其弟子郑礼、林榷、
虎等人在“白鹤拳”的基础上,创编出宿鹤拳(亦名宗鹤拳)、食鹤拳(亦称朝鹤或痹鹤拳)、飞鹤拳、鸣鹤拳四个支派。
五祖拳是南拳的一种。全称“五祖鹤阳拳”。创自晋江人蔡永明(年或年)。蔡初习白鹤拳、猴拳、罗汉拳、达尊拳和太祖拳,后从河南艺人鹤阳师(一说山东大侠和阳师)研武技。清光绪年间()融会所学五种拳技特点及鹤阳师遗技,创编成“五祖鹤阳拳”。
祖传太祖拳创于宋太祖赵匡胤,明代已见于记载。
字门拳是江西地方拳术的一种。此拳源传不详。传说是依鹰蛇搏斗之巧创成。
10、法门拳
法门拳是江西地方拳术的一种。此拳源传不详,据说是以字门八法为基础衍生而成的,故又称“法字门”。
11、巫家拳
巫家拳是湖南地方拳术之一。创自福建汀州巫必达()。后世以此拳鼻祖姓氏名之于拳,故称“巫家拳”。
十八、象形拳
象形拳是武术中的一类,泛指模仿某一动物的技能,特长和形态,或模仿某种特定人物的动作形态,结合攻防技法、艺术手法而编的拳术。
螳螂拳是象形拳的一种。据说,此拳创自明末山东即墨人王朗(或写为王郎)。王自幼嗜武,曾入嵩山少林寺学艺,后游访数省,寻求名师。因见螳螂捕蝉之巧,遂编之成拳。
(1)、七星螳螂拳
七星螳螂拳是螳螂拳的一种。称“硬螳螂”、“罗汉螳螂”。
(2)、梅花螳螂拳
梅花螳螂拳是螳螂拳的一种。其发手多是三、五个动作连贯而出,意似梅花五瓣,故名。
(3)、六合螳螂拳
六合螳螂拳是螳螂拳的一种。称马猴螳螂。此拳以内三合(心与意、与气、与力)与外三合(手与脚、肘与膝、肩与胯)统一一体为拳技原则,故名。
(4)、摔手螳螂拳
摔手螳螂拳是螳螂拳的一种。据说由梅花螳螂拳衍生而成,故又称“梅花摔手螳螂拳”,此拳以摔手为技击精髓。
猴拳是象形拳的一种。是以猴形猴态和攻防技法融合而成的拳术。猴拳在明代已有记载,传有“猴拳三十六路”。
鹰爪拳是象形拳的一种。原称鹰爪翻子行拳或鹰爪行拳、鹰爪连拳。创自河北雄县陈子正(?-1933),······拳谚称为“沾衣号脉、分筋错骨、点穴闭气。”传统拳套有十二路行拳、五十路连拳。是由翻子拳变化而来。
鸭形拳是象形拳的一种。此拳是模仿鸭的形态,结合攻防技法编成的拳术。
蛇拳是象形拳的一种。此拳是模仿蛇的形态结合攻防技法编成的拳术。
醉拳是象形拳的一种。此拳是以醉形醉态和攻防技法融合而成的拳术。
象形拳的一种,拳语说:取形于鹰,但重在象形取意,以意领形。该拳主要流传于湖南新宁地区。
十九、地趟拳
地趟拳是拳术的一种。也称地功拳,古称“九滚十八跌”。
二十、二十四拳(苌家拳)
二十四拳系表苌乃周()创编,人称“苌家拳”。
二十一、地术拳法
地术拳法是南拳的一种,也称“狗拳”。主要流传于福建一带。
二十二、梅山派
亦称“新化派”流传于湖南梅山地区。该派武功简捷衫,粗犷有力,手法多,桩步稳,发声助力。
[转载]中国各大门派拳术简介&(下)
( 23:57:20)
转载▼
原文地址:中国各大门派拳术简介&(下)作者:
二十三、龙行派
龙行派起源于山西五台山铁林寺,有人称其为五台派。龙行派最初仅有三掌,其三掌要诀是“熟能生巧、巧能生精、精神融汇,变化无穷。”要求动则暴发寸劲,发即排山倒海。另外五台地区还流传着五郎棍、鞭杆等,不知是否都列为五台派之内。
二十四、青城派
以川西青城山取名,青城山系道教圣地,道家习武者众。同时这一带民风彪悍,武风很盛。近代有人将其归为峨眉派。因系古拳派之一,特此单列阐明。
二十五、昆仑派
据传昆仑派源于昆仑山地区,后来随移民传至河南一带,至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昆仑派独树一帜,技法奇特,内容丰富,既有技击护身之功,又有健身益年之术。其中昆仑拳是其代表之一。昆仑拳矫健有力,动作迅速快猛。讲究:刁滑、凶猛、吞吐、浮沉人法。手型多变,攻防结合,手脚并用,步法灵活、扎实。昆仑派长期秘传之气功——大雁功,则是模仿大雁的形态,结合气功导引法编成的一套高级功法,其功效能舒筋活血,防治疾病,保健强身。
二十六、五势梅花桩
五势梅花桩,简称梅拳,该拳盘架子、交手都可于桩上练习,拳场每步一桩,均有百根,此为该拳所独有。五势梅花桩在地上练习,仍按桩上步点、方位,行步严格,俗称“落地梅花”。或称“落地干枝五势梅花桩”。
二十七、拦手门
拦手门是中国拳派之一,其源一说为少林一支,清初传入天津,另说源于四川,最早为南方拳种,也有说最初传于关东朝阳一带。拦手门内容丰富,套路与拳术、器械和对练。另有童子功为基础功。
二十八、其它门派
武林中还有天山派、崆峒派等说法,由于未见其传人或流传不广,不详其内容。还有很多人名拳种,因无详细资料故没有列入。曾有人将少林、武当、峨眉、昆仑、华山(华拳)、青城、五台(龙行)、崆峒列为中国武术的八大门派,不可不明,本文除崆峒派外,都已作了介绍。
太极与八卦
太极拳、八卦拳都是内家拳,其理相通、取名同出一源,都是由古代太极八卦图取义得名。要知太极拳名称的由来,必先知太极之含意。“太”是大字加一点,所属指事字,盖大之有加焉。“极”,本是指屋极,取义为顶端或最高点。“极”又加“太”字组合,说明此量至广至大至精至微至中至正。太极即太虚。太虚为空空之境,真气所充,神明之宫府,无运不至,故主生化之本始,运气之真元。太极乘气,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这就是太极生阴阳之理。
“阴阳”是古代哲学理论的代名词。即今日马克思唯辩证物主义中的“矛盾”二字。它可用来解答一切事物存在,转化、消亡之理。矛盾对立统一规律表明:矛盾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太极拳就是符合阴阳对立统一规律的。练拳要求刚柔相济,顺逆缠丝,整个套路符合阴阳相合之理。因此,取名为太极拳。
太极拳不但蕴含有太极之义,而且还符合八卦图之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化的进步,太极文化也在不断深化。从太极图,又演变为太极八卦图。太极八卦图又形成三种特殊的表示法:伏羲的先天八卦,文王的后天八卦,孔子的八卦图。三幅图表示有异同,所示事物的目的不同,图形有它的不同之处。但是,三图的共性皆表示为:无极,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这些术语的内涵,在太极拳中,都能找出它相应的表述内容。
一、 略谈先天太极八卦图
太极八卦图,以同圆内的圆心为界,画出相等的两个阴阳表示万物相互关系。阴鱼用黑色,阳鱼用白色,这是白天与黑夜的表示法。阳鱼的头部有个阴眼,阴鱼的头部有个阳眼,表示万物都在相互转化,互相渗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合,相生相克,即现代哲学中和矛盾对立统一规律表示法。以圆心可分为四份定为四象。四象为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四象表述空间的东西南北,时间的春夏秋冬。任何一组矛盾加中心,就构成为三才。古代哲学认为天、地、人为三才,又在四象的学说基础上,更进一层,又增加了阳明、厥阳两面项,它与四象组成六合之说。四象若加圆心就构成五行之说,南方为火,北方为水,东方为木,西方为金,中间为土。六合加圆心称为七星。四象通过“一分为二”的切分,又构成八卦图,先天八卦方位表示为: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兑东南,巽西南,艮西北。八卦加轴心称之为九宫。配九宫数为乾九,坤一,巽二,兑四,艮六,震八,离三,坎七,中央为五。
二、 太极八卦图与太极拳理论照应说
太极图的圆形是创太极拳势的基本,阴阳互变为理论法则。太极拳取圆球之理的公转与自转,利用空间的三维性,运动的时间一维性,加之人脑思维控制,完成太极拳的缠丝旋转等动作。圆运动符合人体生理学、力学的原理。因此,它有运动灵活、击发力大、防守巧妙、合力最佳等优点。
拳谚曰:“太极阴阳少人修。”其意明讲研修阴阳者太少,暗指阴阳之理难以研探。然而练太极拳必然研修阴阳之理,方能求达真谛。
拳论曰:“妙手一着一太极。”指的是一有动作,就打一个圆圈。这一个圆圈当中,应该含阴和阳两种力量,有柔有刚,有虚有实,刚柔相济,虚实渗透,这才是太极拳的妙手。
从阴阳矛盾对立词语讲,太极拳相互对立的内容有:呼吸、合开、虚实、蓄发,屈伸,退进,起落,仰俯,来往,收放,化打,引击,柔刚,圆方等。
太极图的三才指的是天、地、人。借喻太极拳中为人体各部位的三节,练太极者须明三节。所谓三节,以全身而言,则头部为上节,头顶至咽喉之间即为梢节;胸部为中节,咽喉至下丹田之间,即中节;腿部为下节,自大腿根至两脚趾之间,即根节。若以腿部而言,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若以肩而言,则肩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照此推理,身体各部位都能分为三节,推手时,要求用三节、防三节。
人体还有三轴之说。坚轴,上起百会穴,垂直至会阴穴,再至两足中间之地面上;前后轴,肚脐后至腰之命门穴;左右轴,即两胯上左至右的轴线。三轴妙用尤为重要。练拳、推手要研究中轴。
太极拳架有三种:大架、小架、中架。高低而言,姿势分为上盘,中盘,下盘。劲别有三:明劲、暗劲、化劲;练功做到意识、呼吸、动作三位一体;求功要注意三法:练法、用法、研究法。达目的应做到精气神三者合一。
四象之说借喻太极拳静立空间的四个方向,同时表明人体四肢活动的定向。
技击动作,要精通四法,即闪、战、弹、抖。内气修炼要注意四程序,即通、充、疾、冲。防御要求:堵、截、绕、理。技击四步骤为听、化、拿、发,它是内劲的基本劲。
五行相生相克之理,太极拳中处处有之,可把金、木、水、火、土五行喻为人体五脏、五体、五官等五个功能的活动系统。它阐明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和周围环境之间的统一性,这一原理与太极拳之本又合归一道。太极拳有五种步法,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有太极五捶之说,即掩手肱捶、击地捶、指裆捶、撇身捶、护心捶。太极有五弓,即躯干为主弓、四肢为次弓,共为五弓之说。
图中六合之理,借用以太极为形。有外三合,内三合。外三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技法有六种,即踢、打、摔、拿、跌、推,六法随机兼互用之。
所谓七星,指的人体进击时用的武器部位。七星表示为肩、肘、手、胯、膝、足、头,这是技击时的七种武器。用肘切记要谨慎用之。
七星对人的情感而言,人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练功七情要适中,要用意导控制,如不慎重,会导致人体气机方面的病变。
太极拳与八卦拳有相通之处。三种八卦图虽标向有变,但都有八向。借用于太极拳八大劲别,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太极十三势就是八大劲别加五行步法而得名。所谓九宫之说,借用以太极拳之中就是八大劲别加中心轴。这中心轴是人必居之位。人既有客观位置,又有主观位置,主观位置尤为重要。求中庸是练太极拳的一个原则。太极拳为意拳,拳论强调说“运用在心,此是真诀”“妙机本是从心发”“打拳心是主”等。因此,练拳、用拳要注重锻炼自已的思维能力
中国武术的七大拳系
中国武术究竟有多少拳派,多少套路,至今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风俗民情也互有差异,所以各地区之间的武术风格也常常是各具特色,互不重复。
武术是一种文化形态,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地域因素的影响,又由于它基本属于纯粹的民间文化,所以它一直保留着原始古朴的风貌,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中国武术的主要流派都是从地域性文化派生出来的。我们把这些主要流派称为“拳系”,第一个拳系中又包括若干个拳种。
中国武术至少有七大拳系,即少林、武当、峨眉、南拳、太级、形意、八卦。一些少数民族还有自己独特的武术,有些无法包容在这七大拳系之内。此外,中国武术还包括跤术,在汉、回、蒙古、满等民族中流传很广,蒙古族跤术更是独具一格。跤术的基本规则是双方要互相抓住,与拳术颇有不同,所以也无法包容在拳系之内。
1、少林拳系
俗话说:“天下武功出少林。”名驰中外的嵩山少林寺,就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
嵩山位于河南省中部的登封市境内,气势雄伟磅礴,被推为五岳之首。少林寺坐落在少室山脚下,依山势而建,直至山腰,异常宏伟。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第一位入主少林寺的是东天竺高僧跋陀。其后不久,南天竺高僧达摩也曾去过少林寺,但他并没有在寺内久住,更没有什么“面壁九年”之事。后人传说达摩曾写有《易筋经》,创编了“罗汉十八手”,于是开创了少林武术。这是没有任何根据的。少林寺内有“面壁石”一块,也是后人的伪造。
少林武功的渊源是中原地区的民间武功。据考古发现,至迟在两汉时期,中原一带的武功已发展到相当水平,行气导引之术(气功)也已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少林寺的和尚多数来自中原一带,有些人入寺以前就会武功,入寺之后又在僧众之间相互传授切磋。在武功方面,少林寺一向有兼收并蓄、善于学习的传统,所以能广泛吸收僧俗两界的武功精华,不断总结提高,并有所发展创造。
少林寺以武功名扬天下是在明清时期。
明朝嘉靖年间(年),倭寇窜扰东南沿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当时有少林派武僧八十余人在月空的率领下勇赴沙场,屡挫敌掐。这些武僧“俱持铁棍,长七尺,重三十斤,运转便捷如竹杖,骁勇雄杰。官兵每临阵,辄用为前锋”。倭冠多是日本的失意武士,手持长刀(倭刀,类似后来的日本军刀),凶猛异常,但每次都被少林武僧杀得一败涂地。在这次抗倭战争中,先后三十余名少林寺派武僧为国捐躯。
嘉靖四十年(1561年),抗倭名将俞大猷(福建人)途经嵩山,曾拜谒少林寺。俞大猷本是一代武林宗师,他发现少林寺的棍法“传久而讹,真诀皆失”,于是将自己精研的棍法传给少林寺僧。少林寺棍法由此精进。经过七八十年的努力,到了明朝末年,少林棍法已被推为诸家棍法之首,被公认为棍法正宗。此后,少林寺僧又专攻拳术,以使拳术与棍术齐名。明末时,少林僧洪记又从一位名叫刘德长的高手那里学得独步天下的峨眉枪法。
明末清初之际,少林寺广泛汲取了北方许多拳派的精华,又学习了福建的棍术和四川的枪术,在本寺武功的基础上加以融会提炼,终于形成了内容博深、技艺精湛的少林拳系,全面取得了武术正宗的崇高地位。同时,由于少林武功的名气越来越大,北方的不少拳派也托名少林以自重。这样,少林拳系实际上就涵盖了中国北方地区的几乎所有的武术门派,少林武术也就成了中国北方地区武术的总称。
目前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多数拳种,如梅花、炮拳、洪(红)拳、功(弓)力、劈挂、通臂、短打、燕青(秘踪)、拦手、螳螂、七星、朝(昭)阳、关东、八极、戳脚、鹰爪,以及长拳、猴拳、苌家拳、岳氏连拳等等,都被认为属于少林拳系。上述每一拳种都又分别拥有若干拳械套路和功法。据少林寺弟子讲,目前仅少林寺内秘传的拳路就有234种,器械套路137种,合计371种,另外还有许多功法,可谓集中原武功之大全了。
少林拳多走刚猛一路。中原人身高体壮,伟岸多力,性格憨厚,所以拳路多是大开大合,劲力迅猛,充分发挥臂长腿长的优势,放长击远,讲究“一寸长,一寸强”。中原人重心较高,因此特别注意发挥腿击的优势,主张“手打三分,脚打七分”,又有“手提两扇门,全凭腿打人”之说。
少林拳质朴无华,很少搞花架子,其编排完全从实战格斗出发,来去一条线,起横落顺,即横身而起,顺身(侧身)而落,在击敌的一瞬间,使自己身体的受敌面积变到最小。少林拳要求“拳打卧牛之地”,意思是与敌接战,或进或退,不过是两三步之间,套路编排要合乎这种实战需要。
少林寺是中国佛教中禅宗的祖庭(发源地),所以少林拳属于佛门武功,少林僧人练拳的本意在于护寺护法。禅宗的和尚都要练习参禅,日日坚持,不得间断。参禅时,必须端坐蒲团之上,澄心空虑,心念集中于一点,其他什么都不能想。久而久之,便有可能豁然开悟,参悟禅理。少林寺的人在习武的同时,也要坚持参禅。禅法本是一种心法,也可变通成为内功。少林寺武僧历代多出高手,与他们坚持参禅有一定关系。
2、武当拳系
在中国武林中,一向有“外家少林,内家武当”之说。少林与武当,可谓双峰并峙,各有千秋。
武当山雄踞于湖北省西北部,为大巴山余脉,北接豫陕,南控三峡,西邻巴蜀,东瞰武汉,方圆八百里,其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高于泰山和嵩山。武当山古属均州,为襄阳府所辖,今属丹江口市。从武当山向南不远,便是著名的神农架地区。
武当山奇峰竞秀,风景幽丽,其险奇诡异之境,雄浑涵厚之态,较泰山有过之而无不及。武当山地处偏远,迥出尘表,历来为道教圣地之一。相传真武帝君曾在此修练,久而得道飞升。
武当山的道士很早就有练拳的传统,清初学者黄宗羲说武当拳为武当道士张三峰(一作张三丰)所创,其实是没有根据的。据史料记载,张三峰生活在元末明初时期,他曾在武当山修练气功,但是不会拳术。
道家讲究清静无为,又最讲究养生之道,所以武当拳的特点是技击与养生并重,融养生于技击之中。几乎所有的道家拳派都是如此,这与偏重技击的佛门拳派少林拳有所不同。
武当拳以养气健身、制敌自卫为目的,其技击原则是后发制人,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后发先至,乘势借力,要求斗智不斗力,尚意不尚力。在对敌时,要求化去对方的劲力,而不宜以硬对硬(贵化不贵抗);步走弧形(圈步),进以侧门(从敌方身侧抢进);动如蛇之行,劲似蚕作茧,心息相依,闪展巧取。
武当拳手法多变,以翻钻为主,多用掌而少用拳,不像少林拳那样,多是出拳直击。武当拳法较少跳跃动作,步型低矮。多用掌,与重在打穴有关;少跳跃,与重在实践有关;步型低,与重在擒拿有关;走圈步,与重视跌法有关,由此形成了武当拳的独特风格。
道士们过的是与世无争清静生活,所以练武当拳的目的在于自卫,除非遇到危急情况不许动手,而一旦动手,则是柔中有刚,软里藏硬,化劲用柔,发劲用刚,具有较大的威力。
清代初期,武当拳曾在宁波一带流传,出现了张松溪、叶近泉、单思南、王征南等高手。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字主一)就是王征南的弟子。
由于武当派极秘其技,择徒甚严,又向来不爱炫耀,所以武当拳的流传并不广。黄百家之后,武当拳似乎突然消失,人们多以为失传,实际上并非如此。
大约在明代中期,武当拳分为两支,一支留在本山,一支据说由张松溪南传至四川。晚清光绪年间,武当山道士的后人邓钟山又在江苏江宁(今属南京市)开堂授徒,于是武当拳又东传至江苏。四川、江苏两支至今繁盛。留在武当山的一支也未失传,至今武当道士仍然保持着练武传统。
据粗略统计,流传至今的武当派拳路不下六十种,包括太乙五行、纯阳、太和、启蒙、六步、咫尺、光明、问津、探马、七肘、七星、两仪、指迷、鹞子、长拳、六路、八极、醉八仙、云帚、刚拳、五朵梅花、柳叶绵丝掌等等。武当派的器械套路也有几十种,如六乘枪、四门枪、雁门神枪、岳家枪、龙门十三枪、一苇棍、撼山易棍、玄武棍、棍元铁棍、武当剑、八仙剑、三合刀、四门刀、戒刀、春秋大刀、雁尾单刀、虎尾鞭、连环锏、板凳拳、太极球等。武当拳派中还包含若干功法,比较著名的有活气功(类似“铁布衫”功)、和血功(重在养生)、打穴功、浑元阴阳五行手、黑砂迷魂手、红砂勾魂手、五毒断魂手、五雷闪电手等。
武当拳系的形成时间,大概在明末清初,约与少林拳系同时。就目前影响而言,武当拳系远不如少林拳系,是七大拳系中影响最小的一个。
3、太极拳系
在中国武术中,最能体现中国人性格气质的,莫过于太极拳了。
太极拳合技击与养生为一体,是一种意气运动。它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动形动,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劲由内换,柔中有刚,刚柔相济。在技击时,太极拳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小力打大力,从不以拙力取胜。太极拳由一系列螺旋缠绕动作组成,每个动作都呈圆形。从外观上看,太极拳全部是划圆的动作,与其他拳派迥异其趣。
在行拳时,它要求以腰为轴,节节贯穿,以内气催动外形,示柔缓于外,寓刚疾于内,沾手即发,以此体现出避实击虚、蓄而后发、引进落空、松活弹抖的独特技击风格。
在技击原则上,太极拳坚持重在防御,以守为攻,以退为进,即所谓“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太极拳高手们一般不主动进攻,而是防范周严,后发制人。他们多是等待对方进攻,一搭上手,即粘住不放,舍己从人,顺对方进击的方向,以弧形动作化开对方的劲力,借力打力,发挥“四两拨千斤”的特长。太极拳利用离心力原理,以腰脊为中轴,自己一切动作皆为内圈,而始终置敌于外圈。这样,即便内圈的动作慢些,仍可胜过外圈的“快”,易使对方失去重心。行拳者在舒缓潇洒的旋转之中,随时可以骤然发劲。
太极拳的发力多是弹抖之劲,称为“寸劲”,即在极短距离内,无须大幅度作势,即可将内劲发出。这是由意气引导,身体诸大关节高度谐调,而于刹那之间爆发出来的一种合力,其劲甚短,其发极速,其力冷脆,具有较大的威力。不少人以为太极拳动作迟缓,无法用于技击,其实是一种误解。
太极拳讲究以弱胜强,以慢胜快,以少胜多,以巧胜拙,最忌以拙力死拼滥打,最忌硬顶硬抗。它是一种蕴含着深奥哲理、充满了智慧的拳种,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体现了中国对人生、对宇宙的悟解,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多数意见认为太极拳起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为陈王廷所创。陈王廷为明末清初人,原学家传武功。清军入关以后,陈五廷曾在登封玉带山参加反清武装斗争,事败后回归故里,隐成三十年,潜心研究武学,终于创编出独具一格的太极拳。
陈王廷之后,太极拳一直在陈氏族人中传授,人称“陈氏太极拳”。直到晚清时期,太极拳才开始外传,以北京为中心,衍化出杨、武、孙、吴四大流派。
杨氏太极拳始于杨福魁(字露禅,1799年-1871年)。杨福魁是河北永年人,早年家贫,被温县陈家沟某陈姓大户购为僮仆,得以到陈家沟,遇陈氏第十四代陈长兴(1771年-1853年),学艺十余年,技艺大成。杨福魁后来在北京屡挫名手,人称“杨无敌”,被推荐到王府授拳。当时,在王府学拳的多是王公贵族子弟,体质娇嫩,杨福魁便将陈氏太极拳中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作了修改,使之不纵不跳,趋于简单柔和,又经福魁三子健侯、健侯之子兆清(字澄甫)的修改,就成了目前流行很广的杨氏太极拳。
武氏太极拳始于武禹襄(1812年-1880年)。武禹襄也是河北永年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杨福魁从陈家沟艺成回永年后,武禹襄从他学拳。不久,武禹襄又慕名到温县赵堡镇,拜陈氏第十五代陈青萍为师,学习陈氏小架(即“赵堡架”)。其后,武禹襄把杨氏大架和陈氏小架结合起来,形成了武氏太极拳。
孙氏太极拳始于孙禄堂(1861年-1932年)。他是河北完县人,早年为形意、八卦名家,在北京有“活猴”之称。孙禄堂在五十岁那年,拜武禹襄的再传弟子郝为真为师,融形意、八卦、太极为一体,创编了架高步活、开合鼓荡的孙氏太极拳。
吴氏太极拳始于吴鉴泉(1870年-1942年)。吴鉴泉是北京人,满族,后改汉姓为吴。他的父亲全佑曾先后从杨福魁、杨班侯父子学拳,鉴泉得其父传。后来,吴鉴泉在杨氏父子拳架的基础上,又加以改进修润,使之更趋于柔和,于是形成了吴氏太极拳。
到了民国初年,由陈氏太极拳衍化而出的杨、武、孙、吴各成一派,形成五花竞放之势,大名鼎鼎的太极拳系才算真正形成。它是中国诸大拳系中形成最晚的一个,但也正因为如此,它又成为中国诸从拳系中最富于活力的一支。
从陈王廷开始,陈氏族人一直是耕读传家,保持着文武兼修的优良传统,不仅历代多有技击高手,而且出现了杰出的技击理论家。陈氏太极拳的这一传统也影响到其他四支太极拳。所以,直到目前为止,在中国的诸大拳系中,太极拳始终具有文化层次上的明显优势。研究太极拳的著作,不仅数量最多,而且有理论深度,在功法和技击方面较少保守性。再加上太极拳融技击与养生为一体,老少咸宜,所以能在短短几十年间,由北而南,风靡全国,成为发展势头最快的一个拳系。
4、形意拳系
形意拳又名心意拳或心意六合拳,与武当、太极、八卦并称内家四大拳派。但是,形意拳的风格却是硬打硬进,几如电闪雷鸣,在内家拳中独树一帜。
形意拳出现于明末清初,为山西蒲州(今永济)人姬际可(字龙峰)所创。相传姬际可早年曾到嵩山少林寺学艺十年,颇得少林秘传,尤精枪术。当时正值天下大乱,姬际可考虑到处于乱世可执枪护身,倘若处于太平之世,不带兵刃,一旦遇到不测,将何以自卫?于是他变枪为拳,取“以意为始,以形为终”之意,创编出迅猛雄悍的形意拳。
后来,形意碰撞逐渐衍化成三大流派,内容也不断丰富。第一是山西派,代表人物是山西祁县人戴龙邦。第二是河北派,代表人物是李洛能。李洛能是河北深县人,以经商为主,拜戴龙邦次子戴文勋为师,学艺十年,人称“神拳李”,回到河北原籍后传授不少弟子,形成河北一派。第三是河南派,代表人物是戴龙邦的师兄弟马学礼。马学礼是洛阳人,回民,所传多为河南回民,形成河南一派。民国初年,河北、河南两派形意先后南传至四川、安徽、上海等地,其后又远传海外。山西一派至今流传不广。
形意拳系的最终形成应在清末。
形意拳基本属于象形拳,它的主要套路多是摹仿一些动物的捕食及自卫动作而成,即所谓“象形而取意”,如龙、虎、猴、马、鼍、鸡、鹞、燕、蛇、鸟台、鹰、熊、等等。山西、河北两派多用梢节(拳掌),河南派更注意发挥中节、根节的作用,多以肘膝和肩胯击敌。
形意拳雄浑质朴,动作简练实用,整齐划一,讲究短打近用,快攻直取。形意拳的基本套路,如五行拳、十二形等,多是单练式,一个动作左右互换,来回走趟。日积月累,年复一年,一个动作可重复演练达数万次之多。一旦遇敌,在速度、力量、准确性方面均可达到惊人的进步。
在技击原则上,形意拳主张先发制人,主动进攻,抢占中门,硬打硬进。拳谱说:“视人如蒿草,打人如走路。”“练拳时无人似有人,交手时有人似无人”。在交手时,则要求“遇敌犹如火烧身,硬打硬进无遮拦”,“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形意拳要求在最短时间内解决战斗:“不招不架,只是一下”。意思是敌人打来,我根本不必招架,只须致命一击,便可取胜。清末时,有的形意高手常常是一拳即将强敌打飞(如李洛能、郭云深),乃至一拳将强敌击毙(如马学礼的外甥马三元)。所以形意拳门规甚严,不准轻易与人交手。河南派形意规定:凡忤逆不孝者,贪财如命者,逞能欺人者,贪酒好色者,概不得收为弟子;凡练此拳者不得惹是生非,遇事必须忍让,也不准在街头卖艺。
1954年,美国有一位名叫吉尔比的格斗高手在菲律宾的马尼拉市见识了一位华人拳师演示的形意拳,大为惊佩,认为它是“拳术中的最高形式”,“但要小心它的危险性”。
形意拳也属于道家拳派,讲究内功训练,在应敌时要求以意念调动出体内的最大潜能,以意行气,以气催力,在触敌前的一瞬间发劲,而且要求肘部不得伸直,缩短了出拳距离,使得形意拳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往往可对敌人内脏造成伤害。所以,形意好手们在一般情况下,绝不轻易出手,也不敢轻易出手。
形意拳以少胜多,以拙胜巧,以快击慢,以刚摧柔,其动作却是质朴无华,甚少跳跃,几乎没有什么观赏价值。20世纪20年代,王芗斋(郭云深弟子,1885年-1963年)又在形意拳的基础上舍形而取意,创立了意拳(曾名“大成拳”)。
意拳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武术的一次革命。王芗斋大胆舍弃了武术的所有传统套路和固定招法,将站桩功提高到首要位置。意拳没有套路,没有招式,只讲究随机应势,应感而发。王芗斋曾在一招之内,击倒世界最轻量级职业冠军英格(匈牙利人)。他又曾多次应战日本高手,均是一招将对方击倒。
形意拳动作简约,切于实战,顺应了武术发展的潮流,所以传播很快。此外,该拳系的历代传人较少保守性,并致力于理论研究。它与太极拳系一样,都是以其潜在的文化优势而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5、八卦拳系
八卦拳就是八卦掌。八卦原指八个方位,即北、南、东、西、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八卦掌以掌法为主,其基本内容是八掌,合于八卦之数;在行拳时,要求以摆扣步走圆形,将八个方位全都走到,而不像一般拳术那样,或来去一条线,或走四角,所以称为“八卦掌”。其实,八卦掌与八卦并无什么内在联系。
目前流行的八卦掌,又名“游身八卦掌”或“龙形八卦掌”,为董海川(1796年-1882年)在北京所传。
董海川是河北文安人。相传他早年喜好武术,精罗汉拳(属少林拳系)青年闯荡江湖,曾遍游吴越巴蜀,后在江皖深山中遇一道人,得授八封掌,武功大进。但不知何故,董海川在中年时突然变成太监,入了皇宫。不久,他的行迹便引起猜疑,只得设法退出皇宫,转入京师肃王府,当上武术总教师,开始传授弟子。
董海川所传弟子极多,几近千人。他因材施教,弟子们所学各有所得,迅速衍化出多种流派。其主要流派有:
尹氏八卦掌,为尹神速(1840年—1909年)所传,尹福为职业武师,长住北京;
程氏八卦掌,为程廷华(1848年—1900年)所传,程廷华在北京开眼镜铺,人称“眼镜程”,八国联军入侵时,被德军抢杀;
宋氏八卦掌,为宋长荣所传,宋长荣住北京地安门内;
宋氏八卦掌,为宋永祥所传,宋永祥住北京北城;
梁氏八卦掌,为梁振蒲(1863年—1934年)所传,梁振蒲在北京经营估衣,人称“估衣梁”。他14岁拜董海川为师,艺成后曾在河北冀县等开设“德胜镖局”。
由此可知,八卦掌传至第二代时,已经衍化出尹、程、二宋、梁等五个支派,于是在清末民初,以北京为中心,初步形成八卦拳系。
大约在光绪初年,形意名师郭云深(1855年-1932年)慕名到北京,与董海川比试。双方以武会友,连战三日。至第三日,董海川之掌法愈变愈奇,郭云深才大为叹服。两位高手又潜心切磋数月,议决合形意、八卦为一门:习形意者,调剂以八卦掌,可消偏刚偏进之弊;习八卦者,兼习形意,则有刚柔相济、攻坚克锐之功。张占魁既从董海川学八卦掌,又从刘奇兰学形意拳,遂融二者为一,创编出“形意八卦掌”,目前在四川、上海等地都有流传。
八卦掌以掌代拳,步走圆形,突破了以拳为主、步走直线的传统拳法,为中国武术开辟了一方新天地。其步法以提、踩、摆、扣为主,左右旋转,绵绵不断。八卦掌以走为上,要求意如飘旗,气似云行,滚钻争裹,动静圆撑,刚柔相济,奇正相生。好手行拳,真个是行如游龙,见首不见尾;疾若飘风,见影不见形;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常常能使对手感到头晕眼花。以此应敌,则避实击虚,手打肩撞,皆可以意为之。
八卦掌另有对练和散手,器械有刀、剑、棍、鸳鸯钺等,其步法要求与掌法相同。八卦刀又名“八盘刀”,长1.4米,重2公斤,其长度和重量都超过一般的单刀。
6、峨眉拳系
峨眉拳系是指以峨眉山为中心的四川拳系,它是在中国南方地区仅次于南拳第二大拳系。
峨眉山雄跨于四川中部,北瞰邛崃,南邻小相、大凉众山,东有岷江,西有大渡河,雄浑高峻,绵亘百里,尽得巴山蜀水之灵气。其主峰高达3099米,远在武当,嵩山之上,原来为游览胜地。
峨眉山是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相传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山上寺观众多,有不少名刹。
据说峨眉山上的和尚道士很早就有练武的传统,但史料很少记载。明代中期,抗倭名将唐顺之写了一首《峨眉道人拳歌》,生动描写了峨眉拳法的快速灵巧。唐顺之本是武林高手,曾向戚继光传授过枪法。他以行家眼光看拳,其描写自然不同于一般文人的夸诞之笔。由此可见,当时的峨眉拳法已相当成熟,在少林拳法之外自成一格。
大概在唐顺之推许峨眉拳法的同时,峨眉的器械水平也正在悄然完成着质的飞跃,其标志着峨眉枪法名扬天下。
峨眉枪法为峨眉山普恩禅师所传,至明末时已传四代,少林僧洪记也曾学得这一枪法。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吴殳是普恩禅师的第四代传人。吴殳是一代武林高手,尤精枪法。他曾汇集各种枪法五百余种,推峨眉枪法为第一。明代中期,峨眉的枪法,福建泉州的棍法和剑术,都曾独步天下,其水平远在嵩山少林寺之上,而且后来都曾对少林武术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同样地,少林拳法对峨眉拳系的最终形成也产生过重大影响。
四川向称天府之国,经济文化发达很早,与北方交流频繁,历史上北人入川络绎不绝,将少林拳法带入四川。四川民风勇悍,人民富于斗争精神,习武之风几乎不亚于中原。峨眉拳术就是在四川地方拳术与少林武功互相交流融会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四川流传较广的僧门拳、明海拳、洪门拳、字门拳、会门拳、盘破门等。据说均源于嵩山少林寺。赵门拳、山东教等也与嵩山少林寺有渊源关系。但是,上述诸多拳派,多以短拳为主,“多拳少腿”,与“多腿少拳”的少林风格已有明显区别,已经四川化了。有些拳种在北方早已罕见,却在四川扎下根来,像在四川南充地区流行的江河拳,相传源于河南开封,可是如今在开封倒是失传已久了。
峨眉拳系中也包括一部分土生土长的拳种。像余门拳就是东乡县(今宣汉县)余氏家族的祖传拳术,到清乾隆中期始传外姓。白眉拳相传为峨眉山白眉道人所授。化门拳相传为峨眉山修德禅师所传。峨眉拳系中还有一些罕见的象形拳,像慧门拳中有蛤蟆拳、蝴蝶拳各一路。余家拳中有一路“攀花拳”,动作模仿蜂蝶飞舞花丛之态,轻盈灵巧,多纵跳闪躲,讲究沾手连发。峨眉拳系中还有一套黄鳝拳,为安岳陈氏家传拳术。
此外,武当、南拳、形意、太极、八卦者大拳系也都有拳路传人四川,有的已经衍化为峨眉拳系的一部分。
据近年统计,目前四川省内共有67个拳种,流传1652种拳械套路,另有276种功法。在这67种拳种中,属于四川本地的拳有28个,占总数的41·79%。明显属于少林拳系的拳种有27个,占总数的40·30%。另外12个拳种属于其他拳系。
四川是西南经济文化大省,历来具有胸襟开阔、兼容性强、求新求变的特点。巴蜀文化是中国最富于包容性的地域文化之一。它既不像中原文化那样,具有顽强的民族主导意识,以致为自尊和历史因袭所累;又不像岭南文化那样,带有鲜明的临海地域色彩,表现出强烈的功利趋向和物欲追求,以致偶尔失落了自我;也不像吴越文化那样,浸润着历史的自豪感,在轻松与小巧之中沉醉于那悠远的神韵,以致很难显示出大度,而是襟胸阔大,兼收并蓄,在广泛汲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熔铸出饱含巴蜀情调的地域文化来。
峨眉拳系正是巴蜀文化的一个缩影。
7、南拳拳系
这是一个浸润着亚热带海洋情调与丘陵丛林气息的拳系。它以福建、广东为中心,广泛流传于长江以南地区,故称“南拳”。
关于南拳的起源,从前流传着一个故事,说是福建有一座少林寺,为嵩山少林的分支,人称“南少林寺”,寺中僧人世人习武。康熙年间,西鲁国来犯,无人可敌,福建少林寺僧人请缨出征,大破西鲁国,班师凯旋。不久,有奸人进谗,清廷派兵围剿福建少林寺,将该寺焚毁,寺中仅有五僧幸免于难。这五位僧人四处寻访英雄豪杰,创立了洪门(天地会),立誓“反清复明”。福建、广东、湖北一带的南拳都由这五位僧人传出,因此尊他们为南拳“五祖”。
事实上,清代康熙年间根本没有什么西鲁国,更没有来犯这事,当然也不会有南少林寺僧人为国出征的壮举。这是洪门中人社撰的故事。但是,福建究竟有没有一座少林寺,倒成了历史的悬案。有人认为这座少林寺在福建莆田,有人认为在福建泉州,甚至有人说在广东连平。1996年,在福建福清发现了一处寺址,陆续出土了不少刻有“少林”字样的文物。经学者初步考订,此处即为福建少林寺,其存在年代约为从北宋到清雍正年间。
关于福清少林寺与南拳拳系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毫无疑问的是,这座南少林寺在南拳拳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曾经产生过重要作用。同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到福建地方武功的因素。
福建民风强悍,特别是闽南一带,素以悍勇好斗著称,其聚众械斗之风名闻全国。福建地区的武功,早在明代中期就已崭露头角。
与戚继光齐名的抗倭名将俞大猷(1504年-1580年)就是一位武术大师。
俞大猷是福建晋江(今泉州市)人。他出身于军官世家,少年时学兵法,习骑射,后从李良钦学剑,成为罕见的剑术高手。在任职广东都司佥事时,俞大猷曾仅率随从数人,深入荒山密林,以一手剑术震慑多处叛民,使他们归顺。他又精于棍法,曾广教士卒,当时泉州一带的棍法几乎全是俞大猷所传。那时,泉州的剑术和棍术,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连嵩山少林寺也自愧弗如。
明末时,泉州有一位名叫定因的僧人,武功高超,曾在漳州击毙猛虎,传有弟子数百人。清军南下后,他的弟子中有不少人渡海赴台湾,参加郑成功义军。
南拳拳系的形成,也曾受到北方武功的影响。
从公元4世纪起,中国境内由北而南出现过三次大规模移民。第一次是在两晋之际,当时就有一部分北方人辗转迁移到福建,被称为“福老”。第二次是在唐末僖宗时期,由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兵5000人及大批眷属南迁至泉州、福州。第三次是在两宋之际,南迁军民超过百万。以上三次移民,都是从河南出发。这些北方移民,统统被称为“客家人”。他们定居在南方的同时,也把比较成熟的北方武功带到了福建、广东一带。
明代中期,另一位武学大师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参加平倭战争,转战浙闽粤三省。戚家军曾在福建征战多年,并曾在福州、泉州等地驻防。戚继光是山东蓬莱人,祖上六代都是军官。戚继光的武功当属于北少林一系。在戚系军的武功训练中,所有的拳械套路都由他亲自编写,剔除了那些华而不实的动作。戚家军百战百胜的辉煌战绩,也必将使这种带有明显北方特色的武功对闽粤武术的发展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南拳的基本特点是门户严密,动作紧凑,手法灵巧,重心较低,体现出以小打大、以巧打拙、以多打少、以快打慢的技击特色。闽粤一带人体形较为瘦小,力气也相当弱些,因此特别重视下盘的稳定性,讲究步法的灵活多变,多有扭拐动作(如骑龙步、拐步、盖步等),使身体可以灵活转向。南拳的上肢动作绵密迅疾,极富变化,有时下肢不动,拳掌可连续击出数次,力求快速密集,以快取胜。在发力时,南拳大多要呼喝作声,吐气催力,以增大爆发力。南方人四肢较短,所以讲究贴身靠打,多出短拳,充分发挥“一寸短,一寸险”的优势。南拳拳系中有许多象形拳,不仅有龙、虎、豹、象、鹤、蛇、马、猴、鸡等常见的象形拳,而且有狮、彪、鱼、犬等罕见拳种。其象形拳数量之多,居全国诸大拳系之冠。
南拳的总体风格是威猛迅疾,灵巧绵密,刚柔相济,上肢及手型尤富于变化。它不像少林拳那样雄浑朴茂,舒展大方,但其刚烈之气,威猛之势,却灏然自成气象。
南拳拳系的形成时间,大概在清初到清代中期,即从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它包括上百个拳种,广泛流传于福建、广东、湖北、湖南、台湾等省以及香港、澳门地区,并很早就流传到海外,在东南亚以及美洲、大洋洲扎下根来。若论传播中国武术的贡献,南拳拳系自当首屈一指。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咏春拳的创始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