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在明代 使用鋄银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级别的武将级别

&p&&b&书接上文
&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魏晋:如何评价电影《绣春刀》?&/a&
本文从《绣春刀 2:修罗战场》中的火枪开始讲起,会聊到沈炼的鱼头刀、丁白缨的倭刀、郑掌班的流星锤以及丁泰的狼牙棒等影片中出现的武器与剧情的关系。&/b&&/p&&p&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之战中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沈炼,被后金士兵俘虏且准备斩首的陆文昭,两条原本在大明朝毫无交点的生命,因一场决定未来中国命运走向的大战紧密交织在一起,却最终又分道扬镳。《绣春刀2:修罗战场》重新赋予了沈炼这个人物“侠”的特质,同时还在片中给他安排了一位助手,南镇抚司的裴纶。裴纶作为沈炼身上缺失的那部分侠元素的补充,使故事更加臻于完善,同时也使得人物更加立体饱满。&/p&&figure&&img src=&/v2-8ab201bda392afba6a60b4c_b.png& data-rawwidth=&478& data-rawheight=&3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8& data-original=&/v2-8ab201bda392afba6a60b4c_r.png&&&/figure&&p&第二部依然是打着武侠片的旗号,不过严格来讲,本片不能简单的定义为武侠片,而是和第一部一样,可以简单的界定为一部“历史警匪片”。&/p&&p&影片《绣春刀2:修罗战场》的主要人物崇祯(朱由检)、魏忠贤都是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可见从题材的角度来说,本片是含有历史片的因子的,但是陆文昭、沈炼等人以及信王朱由检等人经历的案件却纯属虚构,有违史实,直接导致了本片主人公沈炼调查沉船案的故事也属编造,与历史毫不相干。此外,影片中关于沈炼、陆文昭、裴纶等人物形象的设置都是原创而来。因此,本片不属于历史片的类型范畴,只是包含借鉴了历史片的某些因子而已。&/p&&p&《绣春刀2:修罗战场》的核心叙事线索,是信王朱由检笼络江湖人士并联合明朝FBI内鬼陆文昭,制造各种推翻魏忠贤的机会,从而企图继承大统的过程,沈炼作为一名锦衣卫,被陆文昭引导着不断卷入其制造的各种案件当中。影片的故事基本符合警匪片的模式。然而,犯罪片(也包括警匪片)的特点是一开始就把犯罪暴露在观众面前,用罪犯的犯罪过程和落网过程作为主要内容,换句话来说,犯罪分子应该是影片的主要人物之一。而《绣春刀2:修罗战场》这部影片,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犯罪分子是隐藏着的,没有去展示犯罪的过程,其侧重点是放在沈炼这个锦衣卫身上,因此,本片有着一个类似警匪片的模式,但却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警匪片范畴。&/p&&figure&&img src=&/v2-8e2cfbce16aad21a7bfa_b.pn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3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v2-8e2cfbce16aad21a7bfa_r.png&&&/figure&&p&因此,基于上述两点分析,影片《绣春刀2:修罗战场》既不是历史片,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警匪片,它是武侠片杂糅了历史片和警匪片等类型来完成的一部作品,因此,是否可以将其定义为“历史警匪片”。&/p&&p&但是我还是认为本片在节奏上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跟第一部一样,有虎头蛇尾的毛病。按说结尾的大战应该是最精彩的,可是纵观全片还不如第一部的大战严公子一幕凶险。另外本片一直处在一种似紧非紧的状态中,而且在某些打斗场面上似乎照第一步还略逊一筹。在第一部中,动作导演就没有给手持长刀的丁修太多打斗的镜头,而在第二部中,片中人物使用的兵器最抢眼的无疑是陆文昭的长刀,动作导演依旧没有给陆文昭更多的镜头展示长刀的打斗,无疑是个遗憾。&/p&&p&&b&不管影片是什么类型,还是回到我们的重点上来,本次仍然图解片中出现的各种兵器,写第一部的时候,就说要补上火枪。恰好第二部中,导演给了火枪更多的镜头,那么就从火枪开始。&/b&&/p&&p&中国的早期火枪,在10世纪的宋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后经元、明两代发展,至明末终于有所大成。早期的火枪名字叫作“火铳”。火铳虽然威力不足,但是在中短距离内对付轻装骑兵却有着优于弓箭和长柄冷兵器的功效,元明时期火铳更多的是用在近距离的对目标射击上,其射出的不是弹丸,而是霰弹,在一定距离内,对一个单位面积实施打击,有效的弥补了弓箭和长柄兵器在对付骑兵时候的不足。明初大将沐英发明了火枪三段击:“置火炮劲弩为三行”,大破云南象阵。这种新式战法比后来的日本战国时期织田信长的三段击战术早了187年,比荷兰的尼德兰总督莫里茨编写的操典训练也早了二百多年。&b&陆文昭率领神机营在沈家大宅伏击沈炼的时候,能明显的看到是三段击战术。&/b&&/p&&figure&&img src=&/v2-5e5a1b21d827b34d98a13_b.png& data-rawwidth=&407& data-rawheight=&53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7&&&/figure&&p&明代崇祯年检毕懋康著《军器图说》中的轮流放铳图&/p&&p&明朝封建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火器的发展到明朝达到鼎盛时期,明末的兵书如《兵录》、《神器谱》、《武备志》、《西法神机》、《火攻挚要》、《筹海图编》、《军器图说》、《火龙神器阵法》等更是详细地记录了明军装备火器的制法、图谱以及火器部队的编制和战法。此外诞生了数位知名的火器(包括理论)专家如赵世祯、毕懋康、胡宗宪、茅元仪、孙元化和明末清初的天才武器发明家戴梓;十分重视火器运用的军事将领如戚继光、孙承宗、袁崇焕等。 15世纪初期,西欧的工匠们将原先的“火门枪”的木制握柄被重新设计过,射击时能够倚靠在士兵的肩膀上,而不再是架在支架或者地上,自此步枪的定义被正式确定为:单兵肩射的长管枪械。 15世纪中期,又创制了新式火枪――火绳枪,用火绳点火,并在火枪上加装了能够控制点火的机械装置――扳机,使火枪射速更快,射程更远。这种新式的扳机击发式火绳枪的口径一般为15~20毫米,管径比一般为40到45,而最大射程一般为60~80米(杀人距离)。&/p&&p&影片中明军使用的即是火绳枪,明代称火绳枪为“鸟铳”。《武备志》中说该枪“后手不弃把,点火则不动,十发有八九发中,即飞鸟在林,皆可射落。”&/p&&figure&&img src=&/v2-827a2dfcac152_b.png& data-rawwidth=&837& data-rawheight=&4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37& data-original=&/v2-827a2dfcac152_r.png&&&/figure&&p&第一部中就出现了赵静忠手持火绳枪设计的镜头,细节是火绳还亮着。&/p&&p&&br&&/p&&figure&&img src=&/v2-57c4af28115a32becded2e67c2a90cd1_b.jpg& data-rawwidth=&521& data-rawheight=&2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1& data-original=&/v2-57c4af28115a32becded2e67c2a90cd1_r.jpg&&&/figure&&p&上图(图片引用自《刀兵相见:近五百年中国战场轻兵器》)中是清朝初期的“鸟枪”,清朝时官方将鸟铳改名“鸟枪”,可以看得出来,在制造工艺和外观上与明代鸟铳几乎没有什么区别。&/p&&p&16世鸟铳一直是明清军队的单兵装备,明朝时期鸟铳又分为很多种类,比如鲁密铳、掣电铳、迅雷铳等等。&/p&&figure&&img src=&/v2-49c1b5cce9465fd47fcef10_b.jpg& data-rawwidth=&695& data-rawheight=&4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5& data-original=&/v2-49c1b5cce9465fd47fcef10_r.jpg&&&/figure&&p&
(鲁密铳及元件分解示意图)&/p&&figure&&img src=&/v2-a21facbe81f46fea7bfe8f_b.png& data-rawwidth=&1761& data-rawheight=&13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61& data-original=&/v2-a21facbe81f46fea7bfe8f_r.png&&&/figure&&p&
(同时期的土耳其火枪)&/p&&p&&b&鲁密铳&/b&是万历年间中国古代著名火器专家赵世祯在鲁密国(今土耳其)贡入的鸟枪基础上,创制了比普通鸟铳射程更远的火绳机枪,称之为“鲁密铳”。铳全重8斤,长5~7尺,装药4钱,铅弹重3钱,这款枪的优势是枪托尾部有钢刃,敌人逼近时,即倒转来作斩马刀用。鲁密铳射程远,威力大,在结构上也优于鸟嘴铳。《武备志》说:“鸟铣:唯鲁密铳最远最毒”。其实鲁密铳就是加大号的鸟铳,射程达百步之远,在当时对付后金士兵相当有效。个人认为尾部的斩马刀并不实用,貌似图上也没有展示。&/p&&figure&&img src=&/v2-ebe38494bdccafa1_b.jpg& data-rawwidth=&1051& data-rawheight=&3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51& data-original=&/v2-ebe38494bdccafa1_r.jpg&&&/figure&&p&&br&&/p&&figure&&img src=&/v2-9fb4afe3fd5cdc96f0d485_b.pn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1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v2-9fb4afe3fd5cdc96f0d485_r.png&&&/figure&&p&&b&掣电铳&/b&是明朝火器专家赵士祯结合鲁密铳与佛狼机,用燧石击发的发射方式,子铳的装填方式解决了火绳枪容易暴露目标,前装枪换弹速度慢的缺点。掣电铳长约6尺,重5斤,采用后装子铳的形式。子铳5个,各长6寸,重约10两,前有圆小嘴,后方有扁方笋,笋中有眼,用捎钉钉住,以防前撞后坐。装药2.5钱,铅弹重2钱。这铳的发火装置与鲁密铳同,但下面加有护圈。子铳预先装填好,轮流装入枪管发射,可以加快射击速度。掣电铳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战场上小号的子母铳。&/p&&figure&&img src=&/v2-8cbbef0495b_b.pn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8cbbef0495b_r.png&&&/figure&&p&&b&迅雷铳&/b&还是明代火器专家赵士桢(当时人送绰号绰号轰天雷的便是)创造的多管火绳枪,整合鸟铳和三眼铳的优势,铳身上装五个铳管,每发一枪后转动72度发射另一管,铳身前端还可发射火球焚烧敌兵。铳管配有圆牌做护盾,射击时支撑铳身的斧子还可在射完后用来防卫,据记载尾部的尖锐枪头也可掉过来杀敌,大约赵士祯想发明一个要你命三千,虽然这个东西功能强大,但依然存在弹药装填慢这一缺点。明代还有一个跟迅雷铳类似的火器叫五雷神机,是明朝名将戚继光发明的连发铳,一般为五根铳管,也有三根或七根铳管的型号,其基本结构与三眼铳、迅雷铳类似,每根铳管长0.5米,围绕着铳柄排列,配有准星,铳管可以旋转,射击时两人一组,一人支架,转动铳管,一人瞄准射击,射程可达150米左右。但是国内似乎没有五雷神机出土实物,但是同一时期日本也仿造了这种火器,叫多管铳。可以看下图。&/p&&figure&&img src=&/v2-04e12ed781eebdb3591acc703e1200ba_b.jpg& data-rawwidth=&520& data-rawheight=&4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0& data-original=&/v2-04e12ed781eebdb3591acc703e1200ba_r.jpg&&&/figure&&p&另外在辽东边军中,还有一种骑兵武器是三眼铳,这是一种多管连发铳,这类火器是为了弥补火铳的慢射速而诞生的,三眼铳出现于嘉靖年间,即将三根手铳管合铸在一起,铳口呈品字形,每个铳管各有火门,使用时将火绳点燃,引燃引火药后发射,既可三铳齐射,也可以轮流连续发射。铳尾留有柄座,可用于安装木柄。三眼铳也属于复合武器,既可远距离射击,也可在近距离格斗时肉搏当锤子或者狼牙棒用。但三眼铳的射程近,且装填速度慢,难以瞄准,发展前景非常有限,而且仅仅很快便被淘汰,在《大明王朝1566》中就能看到三眼铳的身影。&/p&&figure&&img src=&/v2-dd31df3f9ccb7ba2ef0f82e7aaed6e0d_b.png& data-rawwidth=&380& data-rawheight=&42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0&&&/figure&&p&明代火枪种类众多,影片中也没有全部出现,在此就不多做解释,下面放一张火绳枪击发图片。&/p&&p&&br&&/p&&figure&&img src=&/v2-84df47ce703_b.jpg& data-rawwidth=&461& data-rawheight=&1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1& data-original=&/v2-84df47ce703_r.jpg&&&/figure&&p&接下来顺带讲讲影片中另外一款火器,明代手雷——震天雷。影片中大家会看到一个情节,某一位角色死前掏出手雷,扔了过来,主角赶紧跑路,此时手雷炸开,威力不亚于二战时期的手榴弹,当然影片中对这种武器的威力做了夸张的表现。震天雷起源于北宋,球星或者葫芦形的容器内装火药,外壳以生铁包裹,接有引信,目标越远引信越长。引爆后生铁外壳会炸成碎片,并打穿铁甲。震天雷分两种,一种是用火点燃,以投石机发射,射至远处爆炸;另一种是用火点燃,就地爆炸,如守城时从城墙上向下面投掷,类似手榴弹。&/p&&figure&&img src=&/v2-8abeb0acd6fb64f53a28658_b.pn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2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v2-8abeb0acd6fb64f53a28658_r.png&&&/figure&&p&正如片名一样,沈炼在这一部里面的刀变得比前一部更加华丽了。不过前一部中沈炼用的刀可不是这样的,从逻辑上来讲,这是不太通的。当然也有可能沈炼在后来三个月执行任务中,又砍断了老爹留给他的这把“绣春刀”。&/p&&p&&br&&/p&&figure&&img src=&/v2-0ae484bd4df9fea217fd9_b.jpg& data-rawwidth=&906& data-rawheight=&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6& data-original=&/v2-0ae484bd4df9fea217fd9_r.jpg&&&/figure&&p&沈炼父亲留给他的这把绣春刀,刀身不再如上一部中泛着寒光,而是透出黑黝黝的镔铁本色,靠近刀柄处还蚀刻有错金花纹。在片中东厂掌班口中,这就应该是锦衣卫正宗的绣春刀。这把刀,是典型的明代鱼头刀,当然文献中并没有这种刀的名字,是现代人根据刀尖形状命名。这种刀的形制是在距离刀尖10—20厘米的地方有一个波形凸起,然后向上收缩弯曲,这部分通常会开反刃,增加刀尖挑的功能,而且这种刀在打斗中很有利于刺击。这种鱼头刀的造型可能来源于蒙古或者中亚的弯刀。早期鱼头刀刀身狭长,多弯曲,与元代弯刀类似。&/p&&figure&&img src=&/v2-a806d7fa0914bdfbc8a480_b.jpg& data-rawwidth=&699& data-rawheight=&3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9& data-original=&/v2-a806d7fa0914bdfbc8a480_r.jpg&&&/figure&&p&明代后期,锁子甲(裴纶穿的就是锁子甲)盛行,鱼头刀也相应的做了改变,刀身变直,刀背和刀尖加厚,刀尖凹进去的部分更多,这样就能轻易刺穿锁子甲。由于鱼头刀实战性强,明清民造和官造都喜欢采用这种样式。清代火器盛行时候,灵活的锁子甲被轻便的棉甲取代,以劈砍刺杀为主鱼头刀逐渐被以划割见长的雁翎刀取代。另一方面,清代晚期出现的牛尾刀,也参考了鱼头刀的造型。&/p&&figure&&img src=&/v2-ceed0f4d3c5f4ade1fe9_b.jpg& data-rawwidth=&471& data-rawheight=&3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1& data-original=&/v2-ceed0f4d3c5f4ade1fe9_r.jpg&&&/figure&&p&两部《绣春刀》都有个特点,就是配角(尤其是反派配角)在某些方面要比主角出彩的多,无论是打斗场面,还是所使用的兵器。第一部中是魏廷的西洋剑,这部里是郑掌班的流星锤。&/p&&figure&&img src=&/v2-58c024f0edcc1a6a6bd7e_b.jpg& data-rawwidth=&2500& data-rawheight=&16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500& data-original=&/v2-58c024f0edcc1a6a6bd7e_r.jpg&&&/figure&&p&&b&郑掌班实在是个悲催的角色&/b&,武功虽然高强,人也精明能干,可惜被沈炼打成了植物人,拼着一口气想伸冤,还找错了人。东厂的人除了提督太监由司礼监秉笔太监(《大明王朝1566》中黄锦就是提督东厂)兼任之外,其余下属人员都由锦衣卫调拨,可以说东厂的人比锦衣卫更加精干可靠,掌班在东厂是仅次于提督的职位。片中人都称呼郑掌班为公公,可能他确实是个太监。&/p&&p&明朝战场上用锤的情况很少,流星锤更多情况是以一种暗器的形式存在。在《中国兵器诗稿》中,流星锤被归类到了“系兵”,即以绳索或者铁链系住一种兵器,手持索链一端,用力将另一端掷出去攻击对方的兵器。这种兵器最早也是狩猎工具,不常见于中原地区,游牧民族经常使用。明清时期民间将流星锤作为武器,也是受到游牧民族的影响。流星锤分双流星(两头有锤)和单流星(一头有锤)。茅元仪在《武备志》中说道“飞鎚就是流星锤,鎚有二,前面为正鎚,后面手中握着的是救命鎚”。&/p&&figure&&img src=&/v2-7f50ed243b7fcfc134d773b_b.png& data-rawwidth=&429& data-rawheight=&3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9& data-original=&/v2-7f50ed243b7fcfc134d773b_r.png&&&/figure&&p&郑掌班手中的锤算是救命锤,影片中似乎专门为了夜战而赋予了这个流星锤的手电筒功能。他左手中同时还握有一把刺,从影片中看似乎是螺旋形状,搭配流星锤使用,也就是起到了匕首的作用吧。&/p&&p&丁泰作为丁白缨的弟子之一,所使用的兵器也颇受大家关注。在写上一部影评的时候,我就提到锤棍之将,不可力敌,丁泰所使用的兵器也凸显了他力大无穷的特点。&/p&&figure&&img src=&/v2-46a0e50ebeea76fefe2eec7cf4d006b0_b.jpg& data-rawwidth=&857& data-rawheight=&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7& data-original=&/v2-46a0e50ebeea76fefe2eec7cf4d006b0_r.jpg&&&/figure&&p&丁泰所使用的狼牙棒,从视觉上更偏向于日本的鬼金棒。从现有资料来看,鬼金棒这种武器更多的存在于日本神话中,为鬼神所使用的武器。这种武器在实战中使用起来似乎不占优势,沉且舞动不便,破甲还不如鞭锏。&/p&&figure&&img src=&/v2-e10e7ba48f031cffa239907_b.jpg& data-rawwidth=&383& data-rawheight=&54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3&&&/figure&&p&(手持鬼金棒的日本武士)&/p&&figure&&img src=&/v2-ce46dca2f4cc5d_b.jpg& data-rawwidth=&636& data-rawheight=&2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6& data-original=&/v2-ce46dca2f4cc5d_r.jpg&&&/figure&&p&存世的鬼金棒,注意从下面数第二支,是不是跟丁泰的武器非常相似。&/p&
本文从《绣春刀 2:修罗战场》中的火枪开始讲起,会聊到沈炼的鱼头刀、丁白缨的倭刀、郑掌班的流星锤以及丁泰的狼牙棒等影片中出现的武器与剧情的关系。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之战中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沈炼,被后金…
&p&不想说故事,只谈武艺。&/p&&p&在竹林一战时,沈炼说出一个词——&b&“边军功夫”&/b&。&/p&&p&这个词乃是本文要借用的题眼。&/p&&p&《绣春刀:修罗战场》的世界观里,是有一种暗示存在的:军阵武艺、民间武艺、亲军武艺虽然各有联系,但彼此还是有明确区分,呈现不同的派别。这种明确的区分在传统武侠电影里并不多见。&/p&&p&在随之而来的剧情里,各种兵器和武艺轮番上阵,比之前作更加令人眼花缭乱,于是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武艺的宏大背景也徐徐展开——&/p&&p&&b&本部《绣春刀》,暗藏了军阵武艺衰退、并向民间武术大量流入的大变革。&/b&&/p&&p&我们还是从绣春刀说起。&/p&&p&&br&&/p&&h2&&b&绣春刀、戚家刀与倭刀&/b&&/h2&&p&这部《绣春刀:修罗战场》中的绣春刀仍然有严谨的考据,光是那个对明代实物还原度极高的吞口就超过同类片三年。&/p&&figure&&img src=&/v2-360dda0d6cfe_b.pn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4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v2-360dda0d6cfe_r.png&&&/figure&&p&(剧照全是在豆瓣找的官图,靴靴)&/p&&p&【二刷了,补一句,各人的刀盘(护手)这次看得清楚点了,沈炼是简单的圆盘,裴纶是两瓣瓜,凌云铠是八角(八卦),每个人有不同的设计,而且都是参照史上实物的。】&/p&&p&但是,沈炼那把刀的形制和前作略有不同,外观上看最明显的区别是从铜锤刀首变成了前探的云头刀首,与之匹配的是刀柄也较前作更弯。这个设置显然是为了突出单手刀的特点,因为刀首前探更利于单手劈砍。清代牛尾刀已经完全采用了这种刀柄。&/p&&p&&br&&/p&&figure&&img src=&/v2-2706edfe9dbbd_b.png& data-rawwidth=&711&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1& data-original=&/v2-2706edfe9dbbd_r.png&&&/figure&&p&1的刀柄&/p&&figure&&img src=&/v2-d6ed20df250ed36da8925_b.pn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v2-d6ed20df250ed36da8925_r.png&&&/figure&&p&2的刀柄&/p&&p&与此对应的,是一路使用双手刀的人:月下竹林飘然现身的高手丁白缨,和最后一刻才现出自家刀法的陆文昭。二人的关系不在此剧透,但丁白缨出手时,沈炼一眼断定此刀为“戚家刀”、此法为“倭刀法”,可证这路势力收买的杀手是源自军阵。&/p&&p&戚家刀,广义上指明代仿制倭刀刀条,与中国刀结合后的一类刀。(狭义的戚家刀专指一种和铳搭配使用的长刀,评论也有朋友指出来了,不说那么详细了。)&/p&&p&它和旧式的中国明代刀最大的区别是:&/p&&p&1、比之雁翎、鱼头一类刀型,进一步变得狭长,且到刀头逐渐缩短,而不像大部分明刀那样,刀头作雁翎、鱼头等宽阔外形。这明显是模仿日本刀的刀型。&/p&&p&2、刀身无处不弧。明刀多在刀身处直挺,到大约前1/3处才开始有弧度,并带出上面说的宽阔刀头。&/p&&p&3、对镐筋(日本刀脊与刃区的界线)和横手(日本刀尖与刃区的界线)强烈模仿,尽管其呈现比日本刀模糊。&/p&&p&(单刀法选:“故制法,惟以刀背要厚,自下至尖,渐渐薄去,两旁脊线要高起,刀口要薄,此即轻重得宜也。”)&/p&&p&多认为,戚继光做这一改革的起因是中国兵器遇上倭刀常有不敌。有描述说倭刀经常砍断中方士兵的兵器或身体(具体是武器还是身体的争论快成公案了,本文哪个都不参考,全不作数)。这显然也是沈炼断刀情节的由来,有趣的neta。&/p&&p&&br&&/p&&p&沈炼断刀后,直接换了一把祖传的刀条,刀条略呈鱼头刀状。&/p&&figure&&img src=&/v2-10c3d5b585fffb156d7ae314a2fcd024_b.pn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4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v2-10c3d5b585fffb156d7ae314a2fcd024_r.png&&&/figure&&p&换刀装(日本称为“拵”)其实也是日本武士片和剑戟片常见的情节。古代的中国刀,零部件的替换没有这么方便,武士也未必会勤于拆装——但不管怎样,就是特别喜欢看国产片里出现这种变态细节。&/p&&p&&br&&/p&&figure&&img src=&/v2-7bc25b52778aaa51ac54_b.pn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4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v2-7bc25b52778aaa51ac54_r.png&&&/figure&&p&&br&&/p&&figure&&img src=&/v2-d5ea69651dbade5cbbcb1c_b.pn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4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v2-d5ea69651dbade5cbbcb1c_r.png&&&/figure&&p&《鲁邦三世:血烟的石川五右卫门》里面,五右卫门的拆刀特写。完事换了一把“白鞘”。&/p&&p&(一般认为白鞘只作收纳用,因为打仗、携带都不好使;但影视嘛好看就可以了。)&/p&&figure&&img src=&/v2-6cbd5ff298f790d10b82_b.pn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4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v2-6cbd5ff298f790d10b82_r.png&&&/figure&&p&五右卫门剑的两种形态拆解图。&/p&&p&&br&&/p&&p&附:实际上,借鉴日本刀刀型并不是戚继光的独创仿倭刀,也并不仅限于戚家军使用;反过来,日本刀匠打中国刀在明代也很常见。&br&胡金铨在拍《龙门客栈》的时候,专门去故宫做了考证,干脆就认为锦衣卫用的&b&绣春刀是从日本远洋订购的日本刀&/b&。但他觉得拍戏不能这么用,就还是改为稳妥的中国刀。判断绣春刀是倭刀,有可能是受故宫古画《出警入跸图》中刀式的影响。个人觉得画师所绘的弯刀是不是倭刀并不好说,古画也未必全然靠得住。&br&另一方面,日本在明代向中国输送的刀里,有颇多是中国雁翎刀形,柄和马蹄形的刀首也尽力模仿中国,也许是当时发了图纸过去做。但总归在过于明显的镐线、不算协调的刀姿等方面透露出不伦不类。&/p&&p&&br&&/p&&h2&&b&倭刀法,与军用刀法流传&/b&&/h2&&p&戚家刀既然把刀型学来,倭刀法也顺其自然地为戚家军所用了。这也是为什么沈炼在叫破戚家刀的刀名后,自然地接了一句“是倭刀法”。&/p&&p&事情经过一般认为是这样的,非常有传奇性:台州一战,戚继光俘获一本《阴流目录》,其实是爱洲移香斋(爱洲久忠)传下来的剑谱,里面画着猿猴用刀相斗。戚继光研究此书后写成《辛酉刀法》。其实明代诸多有战争经验的将领和武术家都对倭刀法有明确总结,比如我们熟知的程宗猷著《单刀法选》:“器名单刀,以双手执一刀也,其技擅自倭奴…余访其法…不吝授余,颇尽壶奥。”&/p&&p&其中内容不再详述,只是举一些电影里明显以这种明军仿倭刀法为基础的设计。(插一句,估计前作丁修也是此法)&/p&&p&比如丁白缨、陆文昭经常使用阴手持刀法,阴阳手常互换,尤其是陆文昭。(话说,官图太少了……)阴手刀是什么呢,设右手握刀,虎口冲刀尖为阳手,虎口冲刀首即为阴手。&/p&&p&&br&&/p&&figure&&img src=&/v2-f0ba7c538c87a4d9ed8bc5_b.png& data-rawwidth=&710& data-rawheight=&9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0& data-original=&/v2-f0ba7c538c87a4d9ed8bc5_r.png&&&/figure&&p&&br&&/p&&figure&&img src=&/v2-090add76f45ca0c1558a_b.png& data-rawwidth=&542& data-rawheight=&4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2& data-original=&/v2-090add76f45ca0c1558a_r.png&&&/figure&&p&《单刀法选》中的阴手刀。&/p&&p&&br&&/p&&figure&&img src=&/v2-56deebc45c33e_b.pn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29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v2-56deebc45c33e_r.png&&&/figure&&p&再来一张师父。&/p&&p&&br&&/p&&p&另外一例是锦衣卫常佩的一把小短刀,关键时刻可以飞出去的。&/p&&p&&br&&/p&&figure&&img src=&/v2-b32fecedb162a2dcf94d_b.png& data-rawwidth=&855& data-rawheight=&8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5& data-original=&/v2-b32fecedb162a2dcf94d_r.png&&&/figure&&p&《单刀法选》“飞刀势”:“此将小刀飞刺去,彼必招架,乘此之机,用刀砍入,乃短技长用也。”&/p&&p&另外从上面的复原图可以看出来,“用弩兼刀”的做法是存在的,《单刀法选》也说腰间挂弩的话,刀不可过长,否则会造成不便。&/p&&p&&br&&/p&&h2&&b&军阵功夫到民间&/b&&/h2&&p&明代军阵的一些招式,在明中后期颇多进入民间武术。&/p&&p&简单举个例子,丁白缨在吊桥大战中,有一个动作是单刀垂挂,左手扶刀格开对方来刀,转身进入对方的空当。不管是否有意设计,这都是一个从军阵刀法流传出来的招式,对付长枪最有效,是以刀为护身,滚进对方枪身范围,用转体来克服枪身长度进身,出刀杀敌。&/p&&p&几乎所有民间武术里所谓“单刀破枪”法,都是这类战场技术的遗留。比如丁白缨这一招,它在陈式太极刀里就是“迎锋(风)滚闭”接“腰斩白蛇”。随便截一本武术教材:&/p&&p&&br&&/p&&figure&&img src=&/v2-c256fbeded0b80ee7c59d_b.png& data-rawwidth=&711& data-rawheight=&5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1& data-original=&/v2-c256fbeded0b80ee7c59d_r.png&&&/figure&&p&&br&&/p&&figure&&img src=&/v2-0404d94ffeef1f6b4cd9f2d_b.pn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67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v2-0404d94ffeef1f6b4cd9f2d_r.png&&&/figure&&p&&br&&/p&&p&还有一例在电影之外,是抗倭名将俞大猷去少林挑战,发现少林棍法尽失,于是传授了他们棍法。&/p&&p&&br&&/p&&p&军阵功夫传承到民间的不只在刀枪上,还有一些现在所谓的“奇门兵器”。&/p&&p&比如丁翀的刀盾。这是古代战场上非常实用的组合,简直可以说是标配,但在当今武术中总算一个另类。&/p&&figure&&img src=&/v2-bb8d147fedab748bbd27d_b.pn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v2-bb8d147fedab748bbd27d_r.png&&&/figure&&p&&br&&/p&&p&还有狼牙棒:&/p&&figure&&img src=&/v2-76bbb28ddaa55ad_b.pn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v2-76bbb28ddaa55ad_r.png&&&/figure&&p&&br&&/p&&p&另外一例,不属于沈炼说的“边军功夫”,勉强可称为“亲军功夫”:郑掌班的流星锤。&/p&&figure&&img src=&/v2-8a27bcc95df7a1b7dd41b6c_b.pn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v2-8a27bcc95df7a1b7dd41b6c_r.png&&&/figure&&p&&b&【加粗表示我最喜欢的角色出现了!!!有点激动不好意思。】&/b&&/p&&p&&b&【因为是公公,所以1里面赵靖忠使枪,2里面郑掌班使流星锤。可以说是非常人身攻击了。】&/b&&/p&&p&&b&【值得一提的是郑掌班的扮演者,以前演过时迁和燕子李三,身法是这些演员里最好的,令人见之有喜悦之感。】&/b&&/p&&p&流星锤在明清时倒是有,但1、多是受游牧民族影响2、实战的流星锤没那么长。&/p&&p&然后到了清朝,民间流星锤多是两个作用:1、长的撂地卖艺2、短的缠腰里当暗器。&/p&&p&最后到了现代,在武术里完全沦为套路了。&/p&&p&但这是我头一次见国产电影里能把套路流星锤编排得那么适合影视打斗的,简直赞赞赞。&/p&&p&&br&&/p&&p&【应要求,多说两句明清的流星锤。&/p&&p&因为流星锤是双头或单头重物,中间用铁链拴着,铁链锈蚀、断裂比锤快,所以到了现在很少有当时的全貌保留了。&/p&&p&但从仅存的一些实物看,临阵的流星锤还是以短到半臂至一臂为多,携带方便。其用法,远可以整个旋转抛掷出去形成撞击和缠绕,近可以抡圆了击敌,贴身肉搏可以绞杀。&/p&&p&还有一种,重物不是球形或多面体,而是成近纺锤的棒状,称“&b&流星胆&/b&”,大同小异。&/p&&p&郑掌班使的这种过于长的流星锤,在后期用作武术套路为多,简单说就是直接供给卖艺……绳镖也是一样的道理。但是这种长的流星锤,特别适合郑掌班的“大内高手”身份,也不违和。&/p&&p&演员是刘峰超,他这段表演完全是把套路流星锤的精华给表演了出来,武术套路的俗套一面却被锻打得踪影全无。这段可以成为经典。&/p&&p&郑掌班碎碎念的气质非常有徐克风。相比之下,丁白缨出场时倒是挺胡金铨的。】&/p&&p&&br&&/p&&p&最后一个例子就是裴纶那个变形金刚一样的棍,还是与长柄的骨朵或金瓜有一定相仿的。&/p&&p&它和刀盾、狼牙棒、流星锤这些东西其实都是有史可依的实战兵器,但现在基本上都沦为“奇门兵器”而衰落了。真正有用的奇门兵器反而多出自清末,因为江湖的大环境成熟了。比如《师父》里的那个子午鸳鸯钺。&/p&&p&&br&&/p&&h2&&b&《绣春刀》后,武术发生了什么&/b&&/h2&&p&前作里面有个“金刀门”,就是被一顿乱砍清理干净的那户“严家”。虽然门派这概念在绣春刀系列里出现得有点为时过早,也很不耐打,但还是代表了民间武术在“开宗立派”方面的尝试。&/p&&p&两部电影一结合,咱们大致能拼出一个后绣春刀时代的武林图景来。&/p&&p&&br&&/p&&p&1、&b&明代民间武术套路开始复杂化。&/b&&/p&&p&以刀为例,明末清初王余佑著有《十三刀法》,计一百零八势。&/p&&p&2、基本的刀枪棍棒法里面,有很多&b&实战招数融入民间武艺&/b&。&/p&&p&比如刚才所说,民间单刀法里面的战阵技巧。但兜兜转转,现在我国的一些军警肉搏技术也还吸收了其中的营养。&/p&&p&3、刀法枪法等器械成为&b&拳法的从属&/b&,拳法又在清代形成&b&门派&/b&。&/p&&p&同时,一些实战器沦落为门派里的奇门兵器。&/p&&p&4、但战阵兵器技术很可能对拳法的生成有很大启发,甚至&b&催生了太极、形意等内家拳流派&/b&。&/p&&p&比如陈家沟的拳谱里面有二十九个势子与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名称动作相符(后者拢共也就三十二个势子……)。形意拳是“脱枪为拳”这一说,也不必多讲了。也有考证,说太极拳的单式都是刀盾招式的。&/p&&p&《绣春刀》系列里,丁家虽然迅速衰落(目测吧,谁知道第三部会怎么样呢)。&/p&&p&但&b&丁家实际上对中国武术做出了承上启下、影响深远的大事。&/b&&/p&&p&也可以想象,在这次大变革中,民间武术还是呈现一副欣欣向荣的形象,不奢谈五行八卦,内气外放,还是注重实战特点的,一些军阵技法也得以保留,清代镖行、漕帮、团练、会道门等有武装性质的民间势力发展,也证明了传统武术曾经的实战性。&/p&&p&但走出电影院,你再看看铺天盖地的闫芳啊之类的大师……&/p&&p&真是令人仰天长叹了。&/p&&p&&br&&/p&&p&彩蛋。&/p&&p&1、脑补下来感觉,一二部女主关系真的更像姐妹,网警对美少女博主(或本子画师)是恋爱,对色情主播则没什么感觉,其中可能有和美少女博主有关的故事。姐妹俩都习惯千里送。&/p&&p&2、主角网警太实诚了,到美少女博主销号前都只知道她网名(还是个男的网名),连身份证上的名字都不知道。几个人觉得太平洋没加盖,想肉身翻墙还失败了,惨。&/p&&p&3、重要数据要做好备份,批量删数据前常备U盘。遇见使流星锤的杀毒软件也不要惊慌,可以利用它本身来使系统过热,甚至烧掉整个硬盘阵列。&/p&&p&4、当然,U盘也是网警必备的,主要用来放别人聊天记录的截图,盘不离身。截图也可以截一部分以歪曲事实,男二就精通此道。主要是把百度戒色吧的吧主给抓起来了。&/p&
不想说故事,只谈武艺。在竹林一战时,沈炼说出一个词——“边军功夫”。这个词乃是本文要借用的题眼。《绣春刀:修罗战场》的世界观里,是有一种暗示存在的:军阵武艺、民间武艺、亲军武艺虽然各有联系,但彼此还是有明确区分,呈现不同的派别。这种明确的…
&p&&b&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绣春刀》中出现的冷兵器&/b&&/p&&br&&br&&b&写在前面:&/b&经过了几天的发酵,本文居然被顶到了第一个位置。当然本文可能偏离了一些主题,但是我最开始的目的,就是看完这部片子之后,感慨一下本片的服装道具精致,导演用心做了时代背景的功课。 所以我就真对影片其中一点,也就是里面的冷兵器写了一个类似于评论的文章,毕竟冷兵器在这片子里的分量很重,而且又当片名,又有很多特写。 &br&&br&我认为,影评是多元化的,你可以评价剧情、可以评价服装和美术、可以评价表演、可以评价音乐,可以评价摄像镜头等等,可以全面的写,也可以写其中的一部分。就我本身掌握的知识,我只能写这个。所以想看其他关于剧情和表演甚至影片好坏的知友,请移步下方,看别人的影评。&br&&br&然后呢,本文存在一些错误,我不是专家,也不是知乎日报上说的考据狂,顶多算个爱好者,可能在兵器方面我比各位多看过那么几本书,多见过那么点实物,但是照着专家的距离还是很有差距,这个不可避免,还有吐槽本文很多兵器的现代仿制品造型奇葩,不能作为论据。其实我是想告诉大家,这种兵器在古代是什么样子,现在做出来是什么样子,没有作为论据的意思,不过这一点我不用多说,可能电影的导演美术指导更有发言权。&br&&br&还有,本文的部分文字和图片引用了一些《刀兵相见:近五百年中国战场轻兵器》(彭鹏著)的内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搜一搜这本书看看。本来想在结尾再标注的,但是还是写在前面吧。&br&&br&有知友指出我的日本刀长卷的图不对,我也更换一下。还有作为题目的那句诗:也是听评书定场诗就顺手写了出来,其实有俩字错误,我也改了一下,本来也看过这首诗,可是评书是影响比较深,没仔细查证,就那么写了。&br&&br&还有,哪位知友看到我其中有错误,可以在下面说,大家取长补短,互通有无。&br&&br&====================================================================================================================下面是正文&br&&br&&p&电影《绣春刀》上映之后,我先去豆瓣看了一下评分:6.7,说实话一个国产古装片能到这个分数也还凑合,《通天帝国》分数也不高,现在要是谁拍古装片,简直就是找死,上映之后肯定是考据狂一顿喷,什么这个服装不合理,那个道具不合理,或者是话不能这么说,动作不能这么做,等等。&/p&&p&我仔细看了下评论,原来是刘诗诗拉低了影片的分数,很多人电影都没看,看到有刘诗诗主演,立刻给了一星,这不太合理。于是今天我特意去电影院看了这个片子,说实话从动作角度和表演角度我都给不出什么专业意见,但是感觉很不错,金士杰、周一围的表现出乎意料的好,王千源李东学都是演文艺片和电视剧出身,动作做起来也看不出丝毫迟滞感,张震此前学过八极拳,并且将其带到了这部片子中。就连演魏廷的朱丹,表现也很抢眼。&/p&&br&&p&下面就说说正题:说一说电影中几位主要演员的兵器吧。&/p&&p&说实话这部片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里面的冷兵器,太美、太帅、太漂亮了。而且影片中还不厌其烦的总是给兵器进行局部和全景特写。说实话这几年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很少有一部片子能把冷兵器做的如此符合时代背景,就连考据狂也说不出太多的毛病。&/p&&br&&p&影片一开始,两位巡街的差役从黑暗中走出,这时候一个特写镜头给到了差役腰上所带的腰刀。&/p&&br&&p&找不到影片截图,但是明显看到那把刀是一把官制腰刀,绿鲨鱼皮鞘,大约是铁质刀装(也有可能是铜质,当时光线暗,看不太清)。按理说这种级别的佩刀是不应该由巡街的差役佩戴,而是更高级别的武官所佩戴。但是由于是开场就给兵器一个特写,太破烂的兵器估计压不住整个场子(一个想法,不一定对)。我找了张图,应该是差不多的。&figure&&img src=&/a0fa6ca2603fedff27c8690b_b.jpg& data-rawwidth=&646& data-rawheight=&7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6& data-original=&/a0fa6ca2603fedff27c8690b_r.jpg&&&/figure&&/p&&p&&b&然后两位差役遇到了锦衣卫的总旗沈炼,沈炼出场捉拿许显纯,遇到了持械拒捕,对方用的是一柄剑,而沈炼用的则是一把雁翎刀,这种刀的样式在明代比较普通。有人说了片名叫《绣春刀》,沈炼是锦衣卫那他所持兵器也一定就是绣春刀。&/b&其实绣春刀这种武器并无实物出土,也许绣春刀就是普通的明官制腰刀。先上一张的图,能清楚看到三位主演所持刀的形制。沈炼手中的绣春刀,与明末清初的雁翎刀样式并没有什么差别。&br&&/p&&p&&figure&&img src=&/ee5ba5f2954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6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ee5ba5f2954_r.jpg&&&/figure&下面是三张雁翎刀的实物图,第一张为明末至清初的雁翎刀样式,刀姿舒展,刀身血槽整齐有力,刃口锋利,造型优美,实战与礼仪兼备,下面两张是龙泉某厂仿制清代腰刀,造型与明末清初雁翎刀几乎无有差距。&br&&/p&&figure&&img src=&/2e52c72dc4dd9fd_b.jpg& data-rawwidth=&785& data-rawheight=&10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85& data-original=&/2e52c72dc4dd9fd_r.jpg&&&/figure&&p&雁翎刀这种刀型始于南宋时代,宋金对峙时期,最初的雁翎刀雏形是宋代腰刀与金代弯刀结合的一种产物,当时金代出土的铁刀刀身较直、近刀头处刀身开始变弧,刀尖上翘,开始适合劈砍刺击。但是到了元代与明代前期,雁翎刀并不作为大规模制式武器出现和装配士兵,当时士兵普遍为延续自宋代的重甲步兵和元代以来的草原骑兵,雁翎刀在对付重甲步兵性能不如宋代直刀和进口自日本的倭刀,马战对付骑兵效果又不如元代弯刀。明代中期以后,火枪逐步流行(后面还会说到片中出现的火枪),士兵甲胄逐渐变得轻薄,兼备了劈砍、刺击、挑杀的雁翎刀开始盛行。这种刀型结合了直刀和弯刀的优点,一般为单手持握、单刀重量不会超过1.5公斤,操作灵活、实战性能较强,刀背较厚、刀身后部平直、便于用力劈砍,刀身前端开始产生弧度,刺、割、挑的功能变强,也比较适合骑兵马战,刀背近刀尖处开反刃,可以刺穿明中期以后流行的锁子甲和其他金属盔甲。&/p&&br&&p&雁翎刀适合骑兵作战,所以清军的制式武器逐渐更换成了雁翎刀这一刀型,清朝建立后,明代的典章制度也被延续,雁翎刀作为明代职官佩刀受到了清代宫廷和官场的青睐,上至皇帝、王公贵族,下至侍卫职官兵丁佩刀等腰刀刀型,大部分也是雁翎刀的形状。&br&&/p&&br&&p&片中沈炼在与敌人交手时,所用刀法也以劈砍和刺击为主,同时还在持刀搏斗中加入了八极拳的膝顶和肘击的动作,张震也算不白拿一个八极拳冠军。&/p&&br&&br&&p&&b&前面说到了沈炼的雁翎刀,接下来讲一讲王千源饰演的卢剑星所使用的兵器。&/b&&/p&&br&&p&通过影片可以看得出导演在三兄弟兵器的设置上是下了功夫的,老大卢剑星手持双手雁翅刀,刀法大开大阖,气势如虹;老二沈炼使雁翎刀,刀法劈砍刺挑、气势逼人;老三靳一川使双短刀,刀法简练纵横、快准狠稳。这种兵器的设置也对应了人物性格,老大忠厚、老二机智、老三活泼。&/p&&br&&p&还是发一张图,看看老大卢剑星所持雁翅刀是什么样子。&/p&&figure&&img src=&/4b42f1a20f9f116c9eb4ff98dc1179da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4b42f1a20f9f116c9eb4ff98dc1179da_r.jpg&&&/figure&&p&雁翅刀存在于雁翎刀的同时代,身为锦衣卫总旗官的卢剑星,理论上是有权选择自己的佩刀的,所以他的刀区别于沈炼所持的官制雁翎刀。&br&&/p&&br&&p&雁翅刀的形状像是大雁的翅膀,它虽然与雁翎刀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刀型上差距很大,雁翅刀的雏形应该也是起源于宋元时期。应该是宋代手刀和雁翎刀结合而来,雁翅刀刀身沉重、明代的中早期的雁翅刀刀柄较长,刀剑厚实,具备一定穿刺功能,一般为双手持握,便于劈砍;明朝后期至清代,刀柄变短,刀尖变薄可以单手使用。&/p&&br&&p&下图中第一张为《武经总要》中记载的刀八色中的手刀样式、下面两张为宋代手刀实物图。&/p&&figure&&img src=&/8bd9ea13de932ac435423b_b.jpg& data-rawwidth=&490& data-rawheight=&6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0& data-original=&/8bd9ea13de932ac435423b_r.jpg&&&/figure&&p&通过下面的图可以看到,第一张图为明代双手雁翅刀,平造,错银龙吞口,工艺精湛,造型完美;图二三均为明末清初的官制雁翅刀实物,均为单手使用,图四民间打造的双手持握的雁翅刀,可以看出与电影中卢剑星手中的雁翅刀差距不大,尤其是第一张图,几乎是卢剑星手中所持的雁翅刀的翻版,最后一张图为现代仿制的雁翅刀,造型优美、做工精良。&/p&&br&&p&另外、卢剑星手中的雁翅刀刀柄可以抽出,变得更长,这里是电影中比较有意思的道具设计。&/p&&br&&figure&&img src=&/461c5d1cfa5cbeae91436_b.jpg& data-rawwidth=&598& data-rawheight=&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8& data-original=&/461c5d1cfa5cbeae91436_r.jpg&&&/figure&&p&雁翅刀到了清朝中期,不再流行于军队和实战、逐渐演变为装备绿营的双手带砍刀和牛尾刀,牛尾刀不但兼具雁翅刀的劈砍功能,还有刺击和划割功能,这种刀一出现就替代了功能单一的雁翅刀,成为战场上的主要实战刀类。&/p&&br&&p&这种发展与满人入关后这个民族的审美风格有一些关系,满族人的审美从瓷器、家具、等日常器物上造型丰满,宽大厚实,这种审美也影响到兵器的造型,从牛尾刀来看,刀身狭窄到刀头宽大,是一种夸张的表现形式。下面的图就是清朝中期到清末民国时期牛尾刀发展的一个大概过程,然后是我自己收藏的现代仿制的一把牛尾官刀。&/p&&figure&&img src=&/d72e44ab075dce26de88135b1adb70cd_b.jpg& data-rawwidth=&654& data-rawheight=&6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4& data-original=&/d72e44ab075dce26de88135b1adb70cd_r.jpg&&&/figure&&br&&p&&figure&&img src=&/e7e2083407cce66e2eed10e87b964509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e7e2083407cce66e2eed10e87b964509_r.jpg&&&/figure&&b&然后接下来讲讲靳一川的双短刀,从影片中他使用的刀法来看,似乎有蝴蝶刀法的影子,这种短刀我没有找到实物,可能是编剧和道具临时发挥,创造出来的一种刀,但是并不代表这种刀在当时不存在。&/b&图中的刀刀姿笔直,刀尖弧度较大,便于刺挑,刀柄应该是一体纯铸铜装具,可分开当做双刀使用。&br&&/p&&br&&p&&figure&&img src=&/e57b431a4d4faaf48cec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e57b431a4d4faaf48cec_r.jpg&&&/figure&《武备志》对短刀的介绍就像刀一样短:短刀,与手刀略同,可适用于马上。下面是一些明代短刀的样式:图一为明代西南地区流行的短刀,S型护手,可以格挡锁住对方兵器,图二为官造短刀,装备骑兵。&figure&&img src=&/bcce0a7a1c2f01_b.jpg& data-rawwidth=&646& data-rawheight=&94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6& data-original=&/bcce0a7a1c2f01_r.jpg&&&/figure&很明显上图的刀与靳一川所使用的有很大区别,而他所使用的短刀在刀姿上和日式平造短刀有些类似。鉴于当时中日交流频繁,受日本文化的影响,武器方面向日本学习,也是当时的一种流行趋势,甚至有些武官直接使用或者仿制日式刀条,装上中式的装具,当做雁翎刀使用。&figure&&img src=&/f37660bdcd7_b.jpg& data-rawwidth=&620& data-rawheight=&7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0& data-original=&/f37660bdcd7_r.jpg&&&/figure&(先写到这,回头分析丁修的苗刀和魏廷的西洋剑)&/p&&br&&p&&b&终于到了丁修出场了,这个人物在电影中的设置很有意思,说他亦正亦邪有些抬举他,他和师弟相爱相杀、一身武功却乱杀无辜、最后又帮沈炼复仇、安置老婆。&/b&影片中前后的表现也有很大差别,这个转变有些突兀,可能是背景没有交代清楚的缘故,但是丁修的一举一动,他的着装、他的发型、他用的兵器,有没有人感觉到像是日本浪人。&br&&/p&&figure&&img src=&/1b4eb8f34fc5bda64bf93d411a0403d2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1b4eb8f34fc5bda64bf93d411a0403d2_r.jpg&&&/figure&&p&当然他所持的兵器并不是日本浪人所惯用的薙刀和长卷,而是流行于明代中晚期的御林军刀。御林军刀这种刀型其实就是现在所说的苗刀,由明朝中期抗倭将领戚继光所创。当年倭寇的战斗力远高于明军,其中一种原因就是武器优势。戚继光与精通剑术的俞大猷分析认为,倭寇战斗力强的主要的原因是寇倭很重视日本刀本身的性能,倭寇使用倭刀上,身法轻盈敏捷、刀身又锋利,在许多方面皆占尽优势,无往不利。&/p&&br&&p&故而戚继光在研究了日本《阴流剑术》之后,在日本各种刀型的基础上,改制了专门用以克制倭刀的苗刀(即御林军刀),并写成了《辛酉刀法》。这是在宋朝时中国本土双手刀刀术失传以后,再次出现的双手刀法新著作。&/p&&br&&p&据明朝末年程冲斗所编著的《单刀法选》一书中这样记载:古云:快马轻刀。今以倭刀为式,刀三尺八寸,靶一尺二寸,则长有五尺…………如用弩带刀,刀长二尺八寸,靶长九寸,共长三尺七寸,不可过长,恐悬带腰间,用弩不便,鞘用皮制……&/p&&br&&p&说白了就是雁翎刀刀身刀柄都加长,变成了总长五尺、刀长三尺八寸、刀柄一尺二寸,兼集中了刀、枪两种兵器的特点,既能当枪使,又能当刀用,既可单手握把,又可双手执柄,因为单、双手交换使用时便于发挥腰背整体力量。且结构优良,所以在临敌运用时,辗转连击、疾速凌历、身摧刀往,刀随人转,势如破竹,实用价值及高,杀伤威力极大!非一般兵器可抵挡。&/p&&br&&p&下图中是《单刀法选》记载的《辛酉刀法》,回想一下丁修的刀法,是不是有些类似。&/p&&figure&&img src=&/be5c363acf452ae95ec44b_b.jpg& data-rawwidth=&442& data-rawheight=&5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2& data-original=&/be5c363acf452ae95ec44b_r.jpg&&&/figure&&p&另外《单刀法选》中说的用弩带刀,电影中也被沈炼完好的表现了出来,沈炼的三连弩,皮质弩鞘,他所持的雁翎刀也是三尺有余。弩这个兵器我们后面也会说到,此处不做赘述。&/p&&br&&p&下图为日本长卷:&/p&&figure&&img src=&/adccdb30b2ebc_b.jpg& data-rawwidth=&220& data-rawheight=&38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20&&&/figure&&br&&p&下图为明代御林军刀,第一把为明代御林军刀实物,第一把更偏向于现在的苗刀,下面的为现代仿制:&figure&&img src=&/fc9e1be77a_b.jpg& data-rawwidth=&621& data-rawheight=&10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1& data-original=&/fc9e1be77a_r.jpg&&&/figure&下图为现代苗刀:&br&&/p&&figure&&img src=&/7deecf0561ad3_b.jpg& data-rawwidth=&620& data-rawheight=&111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0& data-original=&/7deecf0561ad3_r.jpg&&&/figure&&p&其实苗刀这个称呼到了民国曹锟邀请沧州武术家刘玉春为武术教官,才正式定名,到了如今,御林军刀在一代代武术家的改革下,刀身变得逐步狭窄,成了今天的苗刀这种样式。&/p&&br&&p&前面说到丁修的一举一动像是日本浪人,而他师弟靳一川所使用的双短刀又有日本短刀的样式,是不是可以推断丁修的师父是不是出身于戚继光的军队,丁修又说自己是贼,或者说他师父跟戚继光的军队有恩怨也未可知。(个人猜想)&/p&&br&&p&&b&整部电影出场最惊艳的不是沈炼、不是卢剑星(此时丁修还未出手)而是朱丹扮演的魏廷。&/b&她发现屋顶有黑影闪过,顺手抓过一支投矛扭身掷出,紧接着拔出的西洋剑、左手后背,向前一步接连三个突刺,逼退了靳一川,整套动作一气呵成。当时就感叹:这特么才是高手啊。&/p&&br&&p&国产武侠电影中很少有人用西洋剑,然而西洋剑出现在本片中却不显得突兀,结合时代背景来看,崇祯初年恰好是十七世纪早期,再此之前明朝海外贸易繁盛,此时也是大仲马小说《三个火枪手》故事所发生的时代,西洋剑流入中国,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p&&br&&figure&&img src=&/ca8e6e3baaf4d3cb987104_b.jpg& data-rawwidth=&620& data-rawheight=&12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0& data-original=&/ca8e6e3baaf4d3cb987104_r.jpg&&&/figure&&p&确切来讲,魏廷所使用的剑为欧洲刺剑、这种剑的特点是双刃菱形剑身、不带血槽、弯曲的剑锷设计能锁住敌剑并使其攻击转向(当然这种设计对于刚猛的雁翅刀并无实际效果),带有穿孔的双片椭圆形护手能对持剑者的手提供更多的保护。这种刺剑为欧洲军队的制式武器,这种武器既可以马上攻击敌人也可以步战,欧洲人认为标准的军用剑的形制在强调其实用的同时也注重样式、使他们更为优雅但同时又不减轻其致命的威力。&/p&&br&&p&同时魏廷的左手小臂上还有一个雕花镂空金属手挡,起到一个微型盾牌的作用,配合刺剑使用,如同行云流水一般流畅。所以片中魏婷的动作一直是很优雅,但是也很致命。&/p&&br&&p&下图是现代仿制的欧洲刺剑,出产自德国索林根与美国冷钢公司。&/p&&p&&figure&&img src=&/ece5b4fa369_b.jpg& data-rawwidth=&497& data-rawheight=&4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7& data-original=&/ece5b4fa369_r.jpg&&&/figure&(由于后续文章是我在微信公众号写完了之后保存的,所以图片上带有公众号的水印,大家可以自动忽略,这个不是广告。)&/p&&p&明天我继续写赵靖忠的长枪和其他杂项兵器,比如锤、弩和火枪。&/p&&br&&p&&b&终于要说到聂远扮演的赵靖忠了,这个角色在电影里面用的是一杆钢制长枪,枪头和枪身均为钢制,这样的设定可能与聂远之前在电视剧《三国》扮演赵云和《隋唐演义》中扮演的罗成有些关系。&/b&&/p&&p&&br&&/p&&p&这二人都是白衣翩翩少年郎,金枪一杆抖威风的角色,他对枪太熟悉了,虽然这个片子还是没能落了武侠片的俗套,里面的终极BOSS是个武功高强的太监,但是这种年轻版的太监设定,要比白发苍苍妖异诡谲的糟老头子要好的多。不过我有个问题整不太懂,按说这男人去势之后,动作行为气质都会变得阴柔,怎么能有这么大的力气去练武术呢,难道是当了太监之后每天就是打熬筋骨?说不太通,除非是他在进宫之前就是个高手,像董海川一样。话说魏忠贤也是成年以后混不下去才自宫进入内廷当的太监。&/p&&br&&p&枪是百兵之王,俗话说年刀月棍一辈子枪,暖香阁之战,赵靖忠长枪甫一出场,终极BOSS的气场立马暴露无疑,他的枪法压制的沈炼步步后退,虽然此时沈炼破了四人锤盾阵,此时交手有占便宜的嫌疑,但是赵靖忠亮招式的时候,高下立判。那位又说了,最后赵靖忠不是被沈炼给干晕在妓院了吗,这里有个问题就是打架的勇猛。所谓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还有一句是乱拳打死老师傅,这时候沈炼就是那个不要命的,而赵靖忠最多算是横的,他有顾忌,他想活命,他想去辽东继续享受荣华富贵。沈炼不是,沈炼想的就是我要不玩命,我跟我媳妇都得他么的死咯。所以沈炼最后就是各种无赖招式都上,最后干晕了赵靖忠。&/p&&br&&p&这部片子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每个角色的武功高低都很明显,丁修的武功跟赵靖忠伯仲之间,高于三兄弟,三兄弟中又尤以沈炼最强,卢剑星次之,靳一川再次之;而魏廷的武功远高于靳一川又稍弱于沈炼,但是她在对决卢剑星的时候吃了武器上的亏,这所谓就是一寸长一寸强了,西洋剑无论从招式和制式,都不可能是双手雁翅刀的对手。所以我很佩服本片的武术指导,人家做的这活就是专业。&/p&&br&&p&赵靖忠亮大枪(他是个太监我这么说会不会不太好,不过不要在意这些细节),几招之内打飞了沈炼的刀,并且戳了他一枪,从片中一招一式来看,聂远这个演员在枪的功夫上应该是很深了,虽然不像是专业武术运动员那么招式标准,一丝不苟,但是他的动作行云流水,至少让外行看不出破绽。&/p&&br&&p&然后说枪,枪在宋代以前叫马槊,枪头那时候叫槊锋,比较长,一般在三到五尺左右,最低也没有低于三尺的,汉尺的五尺大约的一米左右了,汉唐之际很多牛逼的将领都用槊,比如秦叔宝、尉迟恭等人。当时看一个人是不是正经师傅教出来的科班出身,就看武器,用槊的都是行家,用刀的基本都是野路子,宋代丢了燕云,没有地方养马,骑兵也跟着完蛋了,于是本来该是骑兵用的槊,慢慢的变成了骑兵和步兵用的枪,这时候的枪就是用来对付北方游牧民族,枪头变短,枪杆变长。明朝以后,骑兵用的枪尺寸变得更短,因为要马战要灵活使用,叫小花枪,步兵用的又大又长的枪叫大枪。&/p&&br&&p&明代中早期的骑兵枪头,还保留着宋元时期的特点,枪刃较宽,头部圆滑,尾部有倒钩,当时重甲步兵会导致过于锋锐的枪头折断,圆润的枪头则更加坚固,利用战马的冲击力直接破甲。&/p&&br&&p&明代步兵枪头枪刃就狭长、锋利,中间起厚脊,这样的造型应对明朝流行的锁子甲非常有利于穿刺,有些枪头还设计了血槽,用以适当的减轻重量和增加杀伤力。&/p&&br&&figure&&img src=&/85e6db10e04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85e6db10e04_r.jpg&&&/figure&&br&&p&片中赵大人用的枪不太长,估计也就在两米一二左右的样子,看制式当属于骑兵枪,枪头不长,开双血槽,枪身精钢打造,枪尾部有枪纂(宋元以前是枪墩,明清时期就是枪纂,可以戳到地里,赵大人的枪是骑兵枪,所以不用尖头,用钝头)。这里有个问题就是枪身,精钢枪身我估计会震手,因为当时都用积竹木柄,就是在木质或者铁质枪杆外面再加一层竹片,外面再缠以丝线、皮革、或者葛布、藤皮等然后上大漆和桐油,这样可以有效的减震和增加摩擦力,冬天抓呢也不会冻手,不会把手粘在枪杆上,一扯一层皮。对这不了解的同学可以找个冬天严寒的日子用舌头舔舔户外的金属栏杆。&/p&&br&&p&赵大人的枪还能从中间扯开,变成双短枪,从他出枪一开始我就觉得肯定得有这个变化,这年头谁要是不在枪上搞点机关动作就不像武侠片了。但是这样的动作虽然能取巧,但是对于一个用枪的人来讲,简直就是对他职业生涯的侮辱,枪练好了所向无敌,方圆两米近不得身,为毛要缩小攻击范围让对手近身,这不是自己找死么?&/p&&br&&p&下图是明代枪头左一为枪头骑兵枪枪头,开双血槽(类似赵大人所用的,老版水浒林冲用的也是这样的枪头),其余两张图枪头不开血槽。&/p&&br&&p&&figure&&img src=&/369c5ce533b6f88cacfc264e_b.jpg& data-rawwidth=&512& data-rawheight=&6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2& data-original=&/369c5ce533b6f88cacfc264e_r.jpg&&&/figure&下图为清代枪头,与明代的差距不大。枪这种武器到了清代以后,动荡的社会(主要是太平天国)导致了铜的使用量增加,这种增加就影响到了枪的制造。清朝中后期火器的重要性终于被朝廷所重视,兵器现代化终于由冷兵器开始转向热兵器,军队的制式武器中枪就逐渐退出了舞台。直到几十年后,中国另外一支军队又开始装备长枪(主要是因为穷),那时候叫梭镖了,你猜的没错,就是红军。&br&&/p&&br&&figure&&img src=&/20ae65eae5fc784e463a8_b.jpg& data-rawwidth=&589& data-rawheight=&50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9& data-original=&/20ae65eae5fc784e463a8_r.jpg&&&/figure&&br&&br&&p&今天先补充这些,剩下就是杂项兵器中的锤和弩了,顺带再介绍一下片中出现的火绳枪、就OK了,明天再补充。&/p&&br&&p&昨天做饭比较累,停了一天,今天写锤吧,如果时间够用的话把弩写完。&/p&&br&&p&暖春阁一战,对方先用弩攻击,后用锤阵围攻,但是锤阵战斗力实在有些差劲,开始彼此配合挡住了沈炼的弩箭,又干掉了他的刀,锤了他后背两下之后有被他逐个击破,结果都挂了。&/p&&br&&p&连说评书的都知道:锤棍之将,不可力敌,能用锤的人,膂力很大,目测那个锤要是实心纯铁的话,不会低于15斤,论起来砸在身上,真不是闹着玩的。&/p&&br&&p&锤最早叫“椎”,宋代叫骨朵。古代中原地区用的少,游牧民族草原骑兵用的多,最早是蒺藜型的,借助马的冲击力一下子轮过来,能把人从马上砸飞,也能给人脑袋砸碎。南北朝时期他们把尖刺加长,后来变成了狼牙棒这种大杀器,后来草原民族的冶炼技术稍有提高之后,他们还有用铁锏和八棱铜的,锤也好,狼牙棒也好,铁锏也好,其实都是对付中原的重甲步骑兵,步兵无马,骑兵有马,就是这么分的,主要目的就是我刀砍不死你我砸死你。&/p&&br&&p&唐朝中原军队用锤的还少,因为他们有槊和陌刀,宋代可能锤的应用可能多了起来,但是中原地区还少大多数把它当做依仗来用,有一个威严的感觉。直到后来明清时代中原军队一直没有把锤当做制式武器装配军队,相比而言它更像是一种防身武器,江湖气太重,所以后来就又有变化,演变成流星锤和流星胆这种方便缠在腰间易于携带的武器。&/p&&br&&p&电影中锤前有半尺左右的类似剑尖,与盾牌搭配,个人认为这样的东西可能只存在电影里。锤的重心靠前,刺的话怕是不好用,然后用锤基本是大开大阖的招式,用腰腹带动胳膊发力,左手拿着那么大的盾牌肯定又挥洒不开,盾牌小点还好,再说在狭窄的过道里,四柄锤一起轮,肯定是轮不开的,不互相砸到就不错了,这也就解释了沈炼为啥挨了两下之后只是吐了一口血,如果对方是马上使锤,你看他会不会骨断筋折。他们用的阵法,有人说是鸳鸯阵的变形,我觉得不像,戚少保这种军神级别的人物,不会搞这种看上去就很抽风的阵法。&/p&&br&&p&下面就是骨朵、明代铁锤、和清代的铁锤和流星锤,锤头一般都是蒜瓣形、圆鼓形、灯笼形和八棱形状。现代仿制的锤都丑爆了,就不上图了,免得又被人喷&br&&/p&&figure&&img src=&/68817cc7bfa6fd76b4fdf78_b.jpg& data-rawwidth=&520& data-rawheight=&14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0& data-original=&/68817cc7bfa6fd76b4fdf78_r.jpg&&&/figure&隔了好几天,该写弩了。&br&弩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很长,据说可以追溯到周代以前,但是没有更确凿的证据,仅仅是通过一些青铜弩机上古朴的文字进行推断,这里不加论述。&br&到了战国时期弩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孙膑庞涓马陵道之战,也用了很大一部分弩,否则单凭弓箭抛射不太容易精确命中目标。国师拍的电影《英雄》满篇的问题唯有表现弓弩那一块,算是稍微靠点谱,当时弩是大杀器,秦军灭国的重要工具之一。&br&&figure&&img src=&/122a81c8daf18b371efc27_b.jpg& data-rawwidth=&432& data-rawheight=&6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2& data-original=&/122a81c8daf18b371efc27_r.jpg&&&/figure&&br&汉代的弩在“望山”(一种构件,类似于步枪的标尺)上增加了刻度使弩的精度提高,西汉时期弩已经大批量的装备军队,弩兵成为兵种之一。到了三国时代,诸葛亮发明了可以连发十支箭的连弩,相当于弩中的冲锋枪。电影中暖春阁一战,窗外冒出的两个刺客就是用的连弩,周妙彤还中了一箭。下图为《武备志》中记载的诸葛连弩。&figure&&img src=&/6ccf0a7dafcd6b89e030f6c9a2bb5234_b.jpg& data-rawwidth=&828& data-rawheight=&5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8& data-original=&/6ccf0a7dafcd6b89e030f6c9a2bb5234_r.jpg&&&/figure&&br&&br&有一部电影也在里面详细的表现了这种弩的作用,那就是《赤壁》,但是这种弩有个问题,就是瞄准不太好,不知道茅元仪在《武备志》里搞的这个图是不是诸葛弩的原本样子。即使不是原本的设计图,茅元仪自己能研发出来也不奇怪,他还发明过字母铳,就是最早的能换弹夹的火药枪。这部片子出来之后满大街都是卖诸葛弩的,几乎每个旅游景点都有卖,我还试过这种弩的威力,一般用一次性竹筷子当箭,反正要是箭头装上金属尖,十米之内扎伤人是不成问题。(下图就是大街上买的连弩仿制品,这个算是比较精致,能买的上价格的,一般都是粗制滥造的,三十块钱一个。属于危险品)&figure&&img src=&/63e1693c8bfd339fe486ed114770cda3_b.jpg& data-rawwidth=&626& data-rawheight=&4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6& data-original=&/63e1693c8bfd339fe486ed114770cda3_r.jpg&&&/figure&&br&沈炼的三连弩比较有意思,应该也算是导演的发挥吧,我这几天又看了一遍手头的资料,没有发现那个弩的原始样本。不过《单刀选法》中记载:如用弩带刀,刀长(二尺八寸),靶(刀柄)长九寸,共长三尺七寸。不可过长,恐悬带腰间,用弩不便。鞘用皮制,其法载前用弩兼枪刀说中。沈炼用三尺腰刀,带弩,长短配之,攻守兼备。&br&&br&隋唐时期出现了威力更为巨大的床子弩和车弩,箭得有咱们胳膊粗,尾羽都是铁的,箭头都是跟大个斧子差不多,能把人打碎。还出现了骑兵使用的伏远弩,可以单手在马上使用。李世民打王世充的时候,王世充就用到了床弩。可见隋朝兵力之盛,科技发展之迅速。宋代为了对付草原骑兵并守城之用,大弩的种类丰富到了七八种,从四人到七十人操作不等,射程最远可以达到三百步(将近400米)远。即使是单兵可以操作的弩,也一般需要用脚蹬或者膝盖顶住才能上弦。&br&&br&到了明代,弩就逐渐没落了,首先的单兵弩的威力没火枪大,射程也没有火枪远。单兵弩一般只能在六十步之内杀伤目标。而火枪的威力能达到100步左右。其次弩的火力密度不足,弩一次射一支箭,火枪打出的铅弹丸则是呈扇形铺开,说白了就是霰弹。这种优势一比较,自然而然弩的地位就下跌,到清代以后逐步流入民间,当做看家护院的家伙。&br&&br&下图是宋明时期的弩,其中一个窝弩能上三支箭,这个东西类似于机关,隐藏在暗处,挂弦使用,脚一蹚道弦,三支箭就能射出来。&br&&figure&&img src=&/b8ec95abf04bb843d1821_b.jpg& data-rawwidth=&452& data-rawheight=&22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2& data-original=&/b8ec95abf04bb843d1821_r.jpg&&&/figure&&br&虽然单兵弩在明末已经衰落,但仍然有人使用弩,这时候弩用的就出了花样,箭淬毒(不是好汉所为)书上说毒弩箭射中就死,但戚继光不太赞同:“毒弩中人不深,必待解乃死,尚可以败我于阵。”当时戚继光抗倭的时候统率的步兵营、战船部队装配过毒弩,但是性能不强:凡鸟铳,遇贼不许早放,今遇贼至百步之内,听本管放铳一个,才许放铳。凡弩手射手,候鸟铳打完,贼至六十步之内,方许铳后射箭,无令不许擅发。弩弓不可远,远则无益,徒费矢竭力。凡弩弓,要力大新坚,每弩毒药一瓶,铁箭一百枝,每人腰刀一把、解首一把。骑于弓矢之外,可用毒弩,平野之地,衡骑散列,直冲贼营,以毒弩射之,尤非弓矢所能比也。”当时他们用毒弩,可能跟当时的作战对象有关,当时是主要剿灭倭寇,倭寇基本不骑马,冲锋速度慢,火枪与弩兼用,弩的话可以弥补一下火枪放完之后的一个时间段。&br&&br&但后来戚继光北上的时候当蓟州总兵的时候,统率的步兵营与骑兵营就基本不用弩了,那时候他是提倡用火枪的。戚继光当时兼任了神机营副将。神机营大家都知道,就是以火枪为主么。当时戚继光面对的北方鞑靼,基本都是骑兵,三轮火枪过后,拎着三眼火枪就当狼牙棒用,砸也能把蒙古人砸跑。当时不光戚继光不用,当时明军正规的士兵也已经很少用弩了。后来的朝鲜战争中,缺少鸟铳的北方明军也装备不少弩,但由于射程短,基本不再阵前攻城使用,而是拿着火枪和大炮远程同日军远程对轰。&br&&br&明后天的抽空写写火枪,本文虽然叫冷兵器,但是片中出现了火绳枪,那个属于前装热兵器,也表现的不错,顺便写写吧,明代也是中国火器发展的高峰期。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绣春刀》中出现的冷兵器 写在前面:经过了几天的发酵,本文居然被顶到了第一个位置。当然本文可能偏离了一些主题,但是我最开始的目的,就是看完这部片子之后,感慨一下本片的服装道具精致,导演用心做了时代背景的功课…
应广大朋友要求在这贴上&br&
【多图预警】&br&
【手机党慎重】&br&
【月底了小心流量】&br&&br&小时候喜欢历史就是从喜欢古装剧开始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拨开重重迷雾才发现影视电视剧的道具各种坑爹,坑姥爷。&br&
不说别的,就说张艺谋拍的那个&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s%3Fwd%3D%25E3%E6%25BB%25A1%25E5%259F%258E%25E5%25B0%25BD%25E5%25B8%25A6%25E9%25BB%%E7%%25E3%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满城尽带黄金甲》&i class=&icon-external&&&/i&&/a&坑爹程度,直接爆表。他如果拍舞台剧咱肯定闭嘴,但他拍的是电影。还好几亿呢,就把道具搞成这个样。当是春晚群舞还是朝鲜《阿里郎》人多就是震撼,在咱眼里最多也就算广播体操。&br&
竟还动用解放军那么多资源,画蛇添足跑那么整齐。直接整国庆阅兵式呗,好了废话不多直接上图。&br&
说铁甲前先看一下先秦的皮甲。&br&
都知道什么玩意都讲究个历史传承问题,大到国家如新中国传承的是民国的烂摊子,民国传承的是大清国的版图。而大清承自大明还把自己娘家满洲和蒙古一起当嫁妆嫁了过来,嫁过来以后又开疆辟土开辟了新疆。&br&
那铁甲的形制传承自什么呢,呵呵当然是皮甲,中国的铁甲都是由皮甲演变而来,而在先秦的皮甲之中,,就已经可以看出未来铁甲的影子。&br&
看《麦田》里的秦锐卒铠甲。&br&&figure&&img src=&/98bb2dc9deea9dca4862fcd_b.jpg&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3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98bb2dc9deea9dca4862fcd_r.jpg&&&/figure&&br&&br&上一张不是很清楚看这一张&br&&figure&&img src=&/55954ecaa696de843cf48a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55954ecaa696de843cf48a_r.jpg&&&/figure&这一张电影上说是赵国的铠甲,但除了颜色不同款式跟秦兵马俑]差不多,就当也是秦甲吧。而且他的头盔就是秦军头盔的样式。&br&&figure&&img src=&/c23bedbf01d9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c23bedbf01d9_r.jpg&&&/figure&注意战车上戴头盔的御手,他头上戴的头盔很好地弥补了扎甲的缺点,上下有缝。头盔上下之间的甲片遮掩住了。&br&&figure&&img src=&/6ea47e4015abf3856d38fcf6ef6ce2dd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5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6ea47e4015abf3856d38fcf6ef6ce2dd_r.jpg&&&/figure&先上图&br&取自《成吉思汗十勇士传奇》&br&&figure&&img src=&/ac536a5754acc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3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ac536a5754acc_r.jpg&&&/figure&
这身蒙古扎甲,横向铁片密密麻麻叠加,只是上下甲片之间的缝隙有突破口。就是由上图的皮甲演变而来。这样的铠甲是中国历朝历代铁甲里边,炮灰小卒的必备装备。&br&
电影《赤壁》是我看到的复原古代铠甲最好的电影,(虽然表现的是汉初的铠甲)从电影里不仅能看出主人公的等级而且非常古朴漂亮。&br&
先上几张汉代小卒和精骑的扎甲图片。&br&取自《赤壁》电影&br&&figure&&img src=&/f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38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f_r.jpg&&&/figure&&br&&figure&&img src=&/5cb1cff6fe37a6f47acea_b.jpg&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3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5cb1cff6fe37a6f47acea_r.jpg&&&/figure&从这张骑兵的照片,也可以看出。汉随秦制,头盔的样式跟楼上《麦田》的赵国头盔有传承关系。&br&&figure&&img src=&/e891ffdedc54d72a46fce30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30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e891ffdedc54d72a46fce30_r.jpg&&&/figure&
上面说过,《赤壁》里通过角色们穿的铠甲可以看出等级。就是通过它们身上的鱼鳞甲,扎甲其实跟同时代的鱼鳞甲相比,其实是有炮灰属性的。&br&
为什么说扎甲是炮灰必备呢,因为扎甲甲片上下之间的不连接防护不给力,对于大量使用弓箭的中国古代,这身装备相对于同时代的鱼鳞甲而言,是很没安全感的。&br&
下面咱们就说鱼鳞甲(也不可以说是纯粹的鱼鳞甲,应该是一种扎甲到鱼鳞甲的过渡型。有人称为半悬挂式扎甲)&br&
上一张&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s%3Fwd%3D%25E7%25A7%25A6%25E5%25A7%258B%25E7%259A%%%26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秦始皇陵&i class=&icon-external&&&/i&&/a&出土的鱼鳞甲图片&br&
上图。秦代鱼鳞甲(或称半悬挂式扎甲)&br&&figure&&img src=&/2ad6a1f8f16_b.jpg& data-rawwidth=&475& data-rawheight=&6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5& data-original=&/2ad6a1f8f16_r.jpg&&&/figure&电影《赤壁》里关于鱼鳞甲都是大BOSS级的人物才可以穿戴的,例如曹操,刘备和孙权。还有一个穿鱼鳞甲的是关二爷谁让人家跟刘备是兄弟呢,也跟着沾光。&br&上图&br&取自《赤壁》&br&&figure&&img src=&/694bba4bcc92d2f025ae2e9f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38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694bba4bcc92d2f025ae2e9f_r.jpg&&&/figure&&figure&&img src=&/1cc90dcac0aeb06c95755a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24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1cc90dcac0aeb06c95755a_r.jpg&&&/figure&&figure&&img src=&/ed9e18ded237e1f1b3b15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38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ed9e18ded237e1f1b3b15_r.jpg&&&/figure&
关二爷这身装备还是很流弊的,但他身边这把朴刀我是怎么看怎么碍眼。终究不是真的历史剧,哎也就这样吧。其实真正的古代战场上南方步战还好说,北方的马战根本不能用长柄的朴刀或是青龙偃月刀刀。因为在马上根本甩不开,用长槊和白杆枪还好说。都是一击而走,你玩青龙偃月刀甩一下子,正好就有空门露给敌人。找死呢!!!&br&&figure&&img src=&/5abd8bbea31e99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24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5abd8bbea31e99_r.jpg&&&/figure&除大BOSS以外,即使是周瑜这样的特高级打工仔,也只能用用扎甲和鱼鳞甲的混搭品。更不用说路人甲乙丙丁那些高级的打工仔。&br&&figure&&img src=&/56efd2d0754cbb4fb53337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41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56efd2d0754cbb4fb53337_r.jpg&&&/figure&
最扎眼的就是赵云,为了显示与众不同有不怎么高贵弄了身锁子甲。听穿越的,但职位太低,找存在感吧。&br&&figure&&img src=&/258d551cd5be51e5fca06bce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38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258d551cd5be51e5fca06bce_r.jpg&&&/figure&曹操身边的高级打工仔&br&&figure&&img src=&/fe015cacdb3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38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fe015cacdb3_r.jpg&&&/figure&孙权这一边的都一样&br&&figure&&img src=&/e348ed65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e348ed65_r.jpg&&&/figure&&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s%3Fwd%3D%25E9%25B1%25BC%25E9%25B3%259E%25E7%%26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鱼鳞甲&i class=&icon-external&&&/i&&/a&补充的是扎甲上下甲片之间的缝隙。鱼鳞甲上侧固定下侧悬摆可以有效防范弓箭从空中抛射和平射。&br&
但却也有漏洞,防范不了从下往上的攻击。这样的情况在攻城战的时候是很有可能发生的,如果敌人没节操的从城下往上射即使穿着&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s%3Fwd%3D%25E9%25B1%25BC%25E9%25B3%259E%25E7%%26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鱼鳞甲&i class=&icon-external&&&/i&&/a&,防护也有漏洞。想象一下到菜市场买鱼,卖鱼的处理鱼鳞的手法。&br&
所以为了不被刮鱼鳞,中国铁甲的终极BOSS出场了。铁铠中的贵族,山文铠。&br&
遗憾的是山文铠至今已经失传了,即使有复原也不知对不对。&br&&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s%3Fwd%3D%25E3%E5%25A4%25A7%25E6%E5%258A%25AB%25E3%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大明劫》&i class=&icon-external&&&/i&&/a&的导演是很有节操的,里面的&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s%3Fwd%3D%25E6%E4%25BB%25A3%25E6%259C%258D%25E9%25A5%25B0%26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明代服饰&i class=&icon-external&&&/i&&/a&是我看的影视剧里关于明代服饰考据最靠谱的一个。但无奈经费有限,所以.....&br&
咱说的是铠甲, &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s%3Fwd%3D%25E3%E5%25A4%25A7%25E6%E5%258A%25AB%25E3%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大明劫》&i class=&icon-external&&&/i&&/a&里的山文铠。虽然外形看起来很像,但山文铠是铁甲,而且是一个摞一个叠加在一起的,而不是剧照里的拼接式的。具体的山文铠制作方法,好像已经失传了。&br&
先上图&br&
取自&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s%3Fwd%3D%25E3%E5%25A4%25A7%25E6%E5%258A%25AB%25E3%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大明劫》&i class=&icon-external&&&/i&&/a&&br&&figure&&img src=&/f8ebb360ac403d6fd0c75c9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9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f8ebb360ac403d6fd0c75c9_r.jpg&&&/figure&&br&甲片之间的感觉上,应该是这样的。&br&&figure&&img src=&/228db8adfd77d5c4bc0f55d5b703a6ec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4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228db8adfd77d5c4bc0f55d5b703a6ec_r.jpg&&&/figure&
宋时的山文铠是这样的。这张图手里的兵器不合理,一是枪杆它用了不锈钢。抢走如龙说的就是枪杆的韧性,如果用白杆枪就好了。唐以前世家子弟都爱用槊,槊杆的讲究下面跟枪杆一样不过更高级先问在表。&br&
另一个兵器是单耳戟,单耳戟其实在真正的实战中就是鸡肋。所以后来就成为了装饰品,枪头两边的重量不一很容易影响到战斗力。而且这样的单耳戟单耳的固定也不好十分影响作战。&br&
不过这张图讲的主要是铠甲,就不要注意这些武器的细节了。&br&&figure&&img src=&/017c2e478f2db1381cafa857f1030a78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4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017c2e478f2db1381cafa857f1030a78_r.jpg&&&/figure&
真正的山文铠已经失传了,所以楼上的都是一些只防其型的至于真正的什么样谁也不清楚。只能从宋代的石雕找点灵感。&br&
这是楼上山文铠的细节&br&&figure&&img src=&/933d392a2ea13399d0dbf6c3d109668b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67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933d392a2ea13399d0dbf6c3d109668b_r.jpg&&&/figure&这是宋代石雕的山文铠&br&&figure&&img src=&/5fb383d9cac_b.jpg& data-rawwidth=&725& data-rawheight=&9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5& data-original=&/5fb383d9cac_r.jpg&&&/figure&山文铠的局部细节,跟楼上防的还是有些不一样的。&br&&figure&&img src=&/45df2eb39a202dc641f12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6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45df2eb39a202dc641f12_r.jpg&&&/figure&&br&
宋的时候石雕木雕泥塑神马的水平已经发展成熟,写实度很高跟&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s%3Fwd%3D%25E6%25AC%25A7%25E6%25B4%25B2%25E6%E8%2589%25BA%25E5%25A4%258D%25E5%%26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欧洲文艺复兴&i class=&icon-external&&&/i&&/a&差不离,且意境和写实兼顾。不过悲剧南朝无马。。。。。所以就没有所以了。。。&br&
而且听说关于山文铠,明朝的时候好像已经失传了。&br&
额,也不知是不是真的。&br&&br&说说《画皮1》吧。&br&现在就扒一下《画皮1》里的铠甲。&br&《画皮1》里边的铠甲,&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s%3Fwd%3D%25E9%E5%25AD%%%26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锁子甲&i class=&icon-external&&&/i&&/a&。看样是应该是明代的,有明一代&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s%3Fwd%3D%25E4%25B9%259D%25E8%25BE%25B9%26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九边&i class=&icon-external&&&/i&&/a&的边军一般每人都至少备有两副铠甲。&br&一副铠甲是样子货,在军区检阅的时候穿出来摆一摆。而另一副则是真正打仗的时候穿起来防护的。&br&而&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s%3Fwd%3D%25E9%E5%25AD%%%26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锁子甲&i class=&icon-external&&&/i&&/a&我知道的是,在元朝之前这东西在中原很少有。虽然唐的时候&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s%3Fwd%3D%25E5%E8%E4%25BA%25BA%26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吐蕃人&i class=&icon-external&&&/i&&/a&喜欢穿锁子甲,但就是没在中原大规模装备过。&br&直到元以后才大规模普及,而明朝的时候这玩意好像是因为美观也不知是什么原因检阅的时候不穿,只有真正打仗的时候才传出来防护。即使防护也穿在里边,具体什么原因我也不是很清楚。&br&&figure&&img src=&/bbb9c8f7462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bbb9c8f7462_r.jpg&&&/figure&&figure&&img src=&/daa151f2fdff24c7dbe0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34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daa151f2fdff24c7dbe0_r.jpg&&&/figure&&figure&&img src=&/e5d5cac50ab712e394ea_b.jpg& data-rawwidth=&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级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