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的特征第六关第二节怎么过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第二节 石器时代和文明的产生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第二节 石器时代和文明的产生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正文
石器时代起源第六章四星过图要求 四星要求汉化解析
来源:NGA石器时代
作者:wytanmark07
编辑:追风男神
大小:275.00 MB
类型:角色扮演
扫一扫直接下载
友情提示:支持键盘左右键“← →”翻页
文章内容导航
第8页:6-8图
用手机访问
扫一扫,手机浏览
相关攻略:
开发:Netmarble Games
类型:角色扮演
新游排行榜
关注微信公众号
并回复密令领取
密令:10195
关注微信公众号
并回复密令领取
密令:10165
关注微信公众号
并回复密令领取
密令:10162
关注微信公众号
并回复密令领取
密令:10161
关注微信公众号
并回复密令领取
密令:10158
关注微信公众号
并回复密令领取
密令:1015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并回复密令领取
密令:10107
关注微信公众号
并回复密令领取
密令:10084
关注微信公众号
并回复密令领取
密令:10101
关注微信公众号
并回复密令领取
密令:10018
游民星空联运游戏卷13第六章& 农业机具
&&& 新石器时代,越人以石耜、骨耜从事耕作。殷商使用石铲、骨铲、蚌刀、蚌镰以及木耒等农具火耕水耨、刀耕火种。西周,始用铜镰割禾穗。春秋战国,越地出现犁、铧、锄、铲、?、镰等青铜和铁制农具,进行翻土、除草和收割。汉代,使用铁制耦犁牛耕;绍兴县漓渚镇汉代冶铁遗址中,有铁锄、铁镢等铁制生产工具出土。东汉灵帝时,华岗创造灌溉用的提水机具——龙骨水车,能连续提水,几经改良,被山阴、诸暨等地沿用。晋朝永嘉之乱(307-312),北方农民大批流徙江南,带入辕犁、蔚犁,其耜刃宽大,可以深耕。唐代,江浙发明江东犁和铁搭(铁扎);越州耕、耙、耖农具齐全。五代时,吴越相对安定,生产技术有一定进步,犁、铧、镰等铁制农具随之发展。元代,采用耘荡,“既胜耙锄,又代手足,况所耘田数,日复数倍”。使用畜拉耧锄,“其功胜过锄力三倍”。明代,山田垦辟,利用筒车、架槽。耘田工具使用改进的耘荡、耘爪,明陆世仪()《论区田》载:“今耘荡、耘爪,江浙间新制也。”清代,从翻耕播种到收获的各种农具已较齐备,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 50年代初,重视农业技术改造,着手改良农具。1953年,绍兴、诸暨、上虞县的稻棉区首先推广手摇喷雾器,用于防治病虫;嵊县、新昌等县的茶叶产区,推广手摇木质揉捻机和手摇杀青机。1955年,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农业耕作制度改革,开始推广脚踏打稻机;示范使用双轮双铧犁。各县还发展抽水机、碾米机等排灌机械和粮食加工机械。其时,农村逐渐架设低压电网,农田水利排灌和农副产品加工,开始使用用电动机械。?&&& 1958年7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迅速在农村展开农具改良运动的指示》,地、县建立农具改革委员会,由党委书记主持,下设农具改革办公室。按照“改良农具加将滚珠轴承就是半机械化”的要求,动员土法上马,“社社办工厂”;限期3个月内将滚珠轴承,安装在改良农具上,但多数不适用。1960年,省提出“十条龙上天”,即耕 作、播种、插秧、收获、排灌、运输、畜牧、茶叶加工、养蚕、炊事十个方面,均须使用新式机具并配套成龙;全面消灭老木犁、手插秧、小镰刀、老稻桶,又一次掀起农机具改良热潮。各县推广众多的“新式”农机具,其中茶叶加工机械、抽水机、打稻机、胶轮手拉车、喷雾器,改良成功,推广迅速。1964年,发展以手扶拖拉机为主的耕作机械,开始“耕田不用牛”。1968年,嵊县工农48A型珠茶炒干机研制成功,使珠茶初制加工向全程机械化迈进。&&& 1971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问题的报告》下达后,全地区掀起农业机械化热潮。各地加速推广以手扶拖拉机为重点的耕作机械,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机械、运输机械、排灌机械和植保机械。年,国家无偿支援全地区农业机械化资金1117万元,受援面涉各县多数公社。1980年,农机总动力52.03万千瓦。8年间,年均增长23.83%。?&&& 80年代,按照机械化、半机械化和手工工具并举、有选择地发展的方针,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办的农机经营形式,又一次掀起农业机械化热潮。随着乡镇工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兴起,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户营拖拉机、打稻机、喷雾器、手拉车等农机具大量发展。耕作、排灌、脱粒、植保、运输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199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116.27万千瓦,比1980年增长124.92%。?
&&&&&&&&&&&&&&&&& 第一节& 耕作、播插机具?&&& 耕作机具?&&& 新石器时期,越人使用骨耒耜,石耒耜和木耒耜进行耜耕。耒耜木柄弯曲,柄下端捆绑较锋利的叶片石耜或较阔的片状骨耜。越地河姆渡遗址出土骨耜、木耜几百件,有的骨耜,柄与耜结合处捆缚痕迹清晰。绍兴县马鞍镇出土新石器晚期的石耜冠。嵊县崇仁镇下西山出土商代石耜。在耒耜的刃部,套有骨、石耜冠,使耒耜入土锋利。?&&& 西周,耒耜逐步改进为步犁,用人力或畜力牵引。春秋时,越国已用牛犁田。汉代使用铁制“耦犁,二牛三人”。南朝,从北方引入辕犁、蔚犁。唐代,江浙农民使用江东犁,亦称曲辕犁,由铁制与木制的11个部件构成,铁制部件有犁和犁壁,木制部件有犁底、压?、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和犁等。犁评控制耕作深浅,犁评“进之则箭下,入地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地也浅”。出现耙、耖,使耕作配套。“耖疏通田泥器也”,能熟化水田土壤。五代时,吴越王钱弘“募民能垦荒田者,勿收其税,由是境内无弃田”,铁犁铧等耕作农具较为普及。清代,适用于各种地形的铁犁铧日趋完善,犁、耙、滚、耖,成为耕作的主要农具。?&&& 1955年,浙江省召开新式农具工作会议,重点推广双轮双铧犁。绍兴县首先在嘉会、袍谷两乡和东浦农场定点示范。1956年,又在东湖农场和10个区农场扩大示范。1956年1月实施《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加快改良农具步伐。1957年,属县拥有双轮双铧犁3171部。1958年2月,农业部在浙江黄岩县召开全国南方双轮双铧犁使用经验交流大会后,绍兴等县推广改进型双轮双铧犁,因犁体笨重,在水田耕作,耕牛拉力不足,南方耕牛没有合群习惯,加以双牛拉犁,难以驾驭,未能坚持使用。其间,曾推广华东水田犁,形状类似步犁,全部铁制,因犁体重量的阻力大于牛力,也不适用。嵊县推广2600部,不久停用。&&& 1959年,开始使用电耕犁。是年11月,诸暨县工具革新厂试制第一台电犁,在中共诸暨县委试验畈试耕。同年12月,绍兴县柯桥农机厂试制双向电耕犁,在东湖公社万亩畈示范试耕。随后,在平原水网地带和诸暨湖畈地区推广绍产6340Ⅱ型电耕犁。绍兴、诸暨、上虞、嵊县4县拥有电犁731套。电犁翻土、盖土性能好,但由于农村电网建设投资大,电犁移动使用不方便,逐渐被手扶拖拉机所取代。?&&& 1956年3月,诸暨东白农场首次引入2台履式55马力拖拉机。1958年,省农业厅拨给绍兴东湖农场德特15马力四轮拖拉机1台,用于示范耕作。是年7月,诸暨原种繁育场购入1台日本产K保田KWD-7手扶拖拉机和2台捷克产热托Z-25K型和A型轮式中型拖拉机。1959年冬,绍兴柯桥区建立拖拉机站,购入捷克产、英国产四轮拖拉机10台。1961年3月,建立绍兴县国营拖拉机站,柯桥区站并入县站。每季农时,可机耕土地3000亩。1964年开始,农村社队发展以手扶拖拉机为主的耕作机械。是年,上虞引入10台工农7型手扶拖拉机,在梁湖、小越两公社使用。1965年,诸暨、上虞两县定为省农机化试点县。诸暨选择红门、安平两公社为试点,引进工农7型手扶拖拉机和丰收35型中型拖拉机。1966年,诸暨枫桥、红门、大侣等公社先后建立公社拖拉机站,其中枫桥拖拉机站,购入中型拖拉机3台。绍兴柯桥、兰亭、安昌公社引进工农11型手扶拖拉机。1967年,嵊县白鹤、中爱两公社购入常州产工农7A型手扶拖拉机,配有旋耕机,双铧犁,功效比牛力提高5倍。1969年起,全市先后引进丰收35型等大中型拖拉机600多台,由于耕田灵活性不及手扶拖拉机,大中型拖拉机多用于运输。随着机子老化,拥有量逐年减少。手扶拖拉机逐渐发展,型号众多,有浙江5型、红旗5型、工农7A型、工农7型、工农12型、东风12型等7种机型。70年代,要求农机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便于维修配套,选定推广工农12型和东风12型两种机型。配套耕作机具有机引犁、耙、耖和旋耕机,并有动力机牵引的暗沟犁(鼠洞犁),开沟机,深沟犁。70年代中期,部分社队试用机耕船(船形拖拉机),诸暨达到181台。由于其性能不及手扶拖拉机,以后逐年减少。1980年,全地区有手扶拖拉机9596台、89474千瓦。1982年5月,上虞县农机具研究所、东关农机厂和东关木器厂联合研制娥江—2.4型水田耖,通过省级鉴定,获省科委优秀科技成果四等奖。?&&&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全市引进适宜家庭使用的工农3型手扶拖拉机3205台。这种机型重160公斤,轻巧灵活,适合于小块田犁、耙、耖作业,可抵两头牛使用。多数农田耕作,机、牛并用,机耕、牛耖,或牛耕、机旋、牛耖;部分农田犁、耙、耖均由机械耕作。1990年底,全市共有大中型拖拉机323台,8849千瓦;手扶拖拉机27480台(其中工农12型22071台),22.21万千瓦;机引配套农具20281台。机耕土地面积158.36万亩。?
&&& 播插机具?&&& 水稻插秧历来是“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弯腰手工插种。年,各县按照“农业机械制造以地方为主”的方针,相继引进、仿制或试制人力插秧机。插秧机由机架、秧箱、船底、送秧机构及分插机构构成,用于水稻插秧。?&&& 1956年,上虞首先试用人力插秧机。1958年,诸暨草塔木器厂试制成功革新号人力插秧机。1959年,绍兴插秧机厂和10区木业社仿制革新号人力插秧机1170多台。嵊县、新昌仿制余姚式人力插秧机3778台。1960年,绍兴、嵊县又引进试制浙江一号、宁波一号人力插秧机10800台。是年,诸暨成立县插秧机总厂和檀溪、草塔2个分厂,全县共制造、推广人力插秧机7249台,形成第一次制造推广人力插秧机高潮。70年代中期,绍兴专区掀起推广插秧机第二次高潮。各县推广绍地77型大小苗两用人力插秧机213台、广西65—Ⅱ型人力插秧机482台、浙江—3型和上海—1型机动插秧机165台。诸暨平均每台插秧机日栽插41亩,全年机插面积15727亩。嵊县部分公社插秧机手操作技术熟练,机插质量较好。由于插秧机机具性能不过关,育秧方式不配套,操作技术不熟练,机插时,产生伤秧、漂秧、漏秧和壅泥。各地继续研制改进。?&&& 其间,各地试制推广木制插秧船,诸暨五洩等地农民试制谷种点播机和麦类畜力播种机。绍兴东湖农场研制谷种密点播、等距育播机,绍兴地区农科所研制麦田密点播的精量穴播机,均未投入正常使用。1968年,省农机研究所和上虞县农机实验厂联合试制3马力滚筒式拔秧机,因农艺改变,秧田规范化程度不高等原因,未能坚持使用。1977年,嵊县大小麦播种推广盖麦机。翌年,大面积推广使用。1979年,绍兴县机械化试点垦植队1000亩水稻,由中国民航飞机播种、施肥和治虫。?&&& 1984年,嵊县城关镇东圃村引进一套水稻工厂化育秧设备。经适应性试验表明,工厂化育秧有利于避早春低温,提早育秧,防止烂秧,比传统育秧省种、省秧田、省工、省肥,不需拔秧工序,能为插秧机提供规范化带土中小秧苗和供秧商品化。1987年,省确定绍兴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机化配套3个试点村,其中绍兴县2个村、上虞县1个村,引进工厂化育秧流水线3条、插秧机5台和其他配套农机具。1990年,全市有水稻工厂化育秧设备16套,配套机动插秧机10.53万千瓦。&&&&&&&&&&&&&&&&& 第二节& 排灌、植保机具?&&& 排灌机具?&&& 商代,使用桔槔,亦称“拗捅”,作为提水工具。井旁高设木架,架上悬横木,一端垂重石,一端吊木桶,由井里汲水吊上地面溉田。山区普遍使用。?&&& 西周,装置辘轳汲取井水。井上竖支架,装有可用手柄摇转的轴,轴上绕绳索,两端各系水桶,摇转手柄,水桶一起一落提取井水。(今部分山区,仍有以辘轳提水的)。还用戽斗提水,即用粗绳缚于木桶或笆斗的两边,两人对立,各执一绳,以协调一致的动作,将塘水戽入田间。?&&& 东汉,使用龙骨水车,亦称“翻车”。利用人力、畜力、风力,以齿轮带动循环的木链(龙骨),由装在木链上的刮板,将水刮入车槽,水沿车槽提升至高处流入田间。龙骨水车是境内传统的灌溉农具,足踏者称踏车;手牵者称牵车;利用畜力的称畜力翻车,又叫牛盘车;利用风力称风力水车。1955年,诸暨、嵊县尚有各类水车62622部。1957年,绍兴福全乡新联农业社13生产队,仿制第一台风力水车,灌溉水田38亩。中共绍兴县委召开现场会议,大力推广。1958年,全县风力水车2847部,遍布20多个公社、370个生产大队,灌溉农田86000多亩,节约劳动日77.4万个。是年,诸暨制造风力水车900部,在直埠、湄池、姚江、城南等地使用。后因风篷质次、成本高、风力不足而逐渐停用。?&&& 民国时,农田排灌开始使用抽水机,由水泵、动力机械与传动装置组成。民国17年(1928),嵊县城关东圃村民,从杭州购入12马力柴油机带动的抽水机一台,灌田100余亩。23年9月,绍兴县国民政府建设科购入抽水机14台,配机手18人,巡回43个乡,灌溉农田4万亩。25年,诸暨阮市孙家坞村民,在白塔湖长东埂下大潭,安装12马力抽水机1台,用于排涝。1954年,嵊县人民政府组织私营动力机17台投入抗旱。1955年,绍兴县10个区供销合作社,各购入6至9千瓦柴油机带动的抽水机10台,为当地农业合作社灌溉农田7700亩。?&&& 1956年,开始电力排灌。绍兴漓渚、胜利、亭山乡5个农业合作社,购入电动机5台(66千瓦)和水泵6台,由大明电气公司架设3.2公里专线供电,灌溉水田5000亩。诸暨县建成电力抽水机站,装有电动机和水泵各6台,由县电厂架设专线供电。1957年,5县有排灌机械动力1089千瓦。1959年,绍兴东湖、柯桥等9个公社、39个生产大队安装电动抽水机42台、407千瓦,机灌面积2万亩。1960年,开始使用潜水泵,亦称潜水电泵,将电动机和水泵组装成整体提水。潜水泵体积小,便于移动,用于临时性提水、排水。1961年,华东电网通电后,电力排灌机械迅速发展,柴油机换成电动机,工效高,成本低,很快普及。1965年,全地区排灌机械有农用水泵1347台、9229千瓦,机灌面积131.2万亩。丘陵山区推广多级高扬程机埠,嵊县显潭公社相牢固大队建立五级电灌机埠,扬程115米。?&&& 70年代推广喷灌机,也叫“降雨机”。由动力机、水泵、输水管和喷头等组成,将灌溉用水喷成雨状,淋浇作物。1976年,绍兴红山公社上旺大队,嵊县显潭公社相牢固大队,新昌儒岙公社儒一大队,东溪公社长乐大队首先采用喷灌机械,淋灌茶园。1978年发展固定喷灌。喷灌机省工,省水,能改良小气候,保持水土,促进增产,以茶、桑、果、菜园等旱坡地使用为多。1985年,嵊县喷灌机械遍及543个村,拥有喷灌机1286台,受益4.88万亩。1990年,全市排灌机械总动力29275台、15.67万千瓦,农用水泵30625台,喷灌机械2287套,基本上形成以水库自流灌溉和动力排灌相结合的配套系统,大多数农田实现排灌自流化和机械化。?
&&& 植保机具?&&& 年,5县先后推广使用单管喷雾器,551型、552型压缩喷雾器和手摇喷粉器。1958年,绍兴有背包式手摇喷雾器2480台,诸暨使用进口的往复式手摇高压喷雾器和背包式压缩喷雾器。1960年,各地开展农具改革,试制和推广手摇喷雾器等植保机具。1965年,上虞有人力喷雾器10263架。是年7月,嵊县茶场引进工农36型喷雾器用于茶园防治病虫害。1966年,各县开始推广机动喷雾器。60年代末,普及工农16型、联合14型背负式手摇喷雾器。1973年,全地区有手摇喷雾器82760架。1979年,引进东方红18型机动弥雾喷雾器,雾滴小,工效高,每小时喷雾8至10亩,每机可负担400亩,对大面积突击防治病虫害,效果较好。1980年,全地区共有机动喷雾器2722架。?&&&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机动喷雾器在一些茶、桑、果、棉、麻专业场和专业大户中继续使用。农户普遍使用工农16型手摇喷雾器,1984年,全市共有31.33万架。为提高植保机具使用效益,嵊县友谊乡成立植保服务公司,拥有14台东方红18型机动喷雾器,每台配机手、查定员、配药员3人,组成专业队伍,由乡统一领导,统一调度,分组划片,适时防治,把病虫害扑杀在幼发期。1990年,全市共有工农16型手摇喷雾器50.20万架,机动喷雾器1177台,2051千瓦,机械植保面积6.36万亩。&&&&&&&&&&&&&&&&& 第三节& 收获、运输机具?&&& 收获机具?&&& 新石器时期,越民使用石刀、陶刀、蚌刀收割禾穗。嵊县普义乡孙村和三合乡朱孟村出土的有石刀、石锛、石镞等遗物。春秋时,使用铜镰。绍兴县城东西施山(土城山)、昌安门、上灶乡万家山、斗门镇五一村等处出土青铜镰和铁镰。汉代,使用铁制镰刀,一直沿用收割稻麦。1958年,开展农具改革,绍兴县引进山东长柄大镰刀3万多把,因农民难以适应而逐渐废弃。1959年,上虞推广手推式镰割器,绍兴、嵊县生产使用快速收割器。1962年,嵊县推广甬式收割器500把,随后又引进浦江产收割器,都因操作不适应而搁置。1968年,诸暨县农科所与省东风农场农机技术人员合作,试制丰收35悬挂式联合收割机,投入县良种场使用。后因脱粒破碎率高,不适宜在种子田收割而搁置。1972年,各县先后推广嘉兴产100-3型割晒机,每台机时割3至4亩,工效比人工提高数十倍。但由于机型不适宜水田作业,输送部件易生故障,难以推广。1978年,地区农机局牵头,地区财政拨款15万元,由绍兴县工程机械厂生产三圆盘联合收割机15台,分配给15个农机试点使用。经当年晚稻田试割,机具的实用性和适应性较差,由地区回收处理。1979年,绍兴县农机化试点垦植队引进珠江2号联合收割机4台、珠江3号联合收割机1台。1989年,全市引进机动割晒机29台、联合收割机26台,主要型号是桂林2号、桂林3号、江南120型、湖州100-B型等,效果均好。?&&& 稻桶是传统稻麦脱粒农具。50年代,引入打稻机。主要部件是弓齿式或齿杆式滚筒,有脚踏式和机动(包括电动)式两类。1952年,嵊县太平乡石砩村一农户,从上海引进首台人力弓齿滚桶打稻机,用于稻麦脱粒。各地国营农场相继使用。1955年农业合作化,新式农具多点示范,各地普遍举办打稻机培训班,打稻机迅速推开。1956年,诸暨共有人力打稻机2050台。是年,嵊县甘霖乡孙村大队,首先使用电动打稻机。1958年,贯彻农业“八字宪法”,打稻机以每年增加二三千台的速度推广,多数社队实现脱粒半机械化。1959年,5县有人力打稻机14799台,工效比人工脱粒提高1倍以上。70年代,为适应三熟制,在夏收夏种中抢时间、争季节,促使机动打稻机迅速发展。嵊县、新昌试制成功稻捻机进行复脱,使水稻脱粒干净。1980年,全地区有机动打稻机36054台、人力打稻机24602台。嵊县有稻捻机1027台。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购买农机热情提高。1982年,诸暨丰山公社宋家大队引进江西产外齿单边传动人力打稻机,经改装后,踏脚省力,搬运方便,定名为诸暨5T-700型人力打稻机,获省技术改进三等奖,先后生产23948台。1985年,上虞发展与打稻机配套的机动脱粒机、扬净机724台,谷粒烘干机39台和种子精选机5台,全县机械复脱面积85.32万亩,占总脱粒面积90.6%。1990年,全市共有联合收割机39台,机动收割机28台、机动脱粒机99598台、人力脱粒机16.14万台,总动力13.79万千瓦。机收面积1.33万亩,机械脱粒面积315.51万亩。?
&&& 运输机具?&&& 民国时,农业陆路运输使用扁担、冲杠加担柱,靠人力肩挑背负;山区半山区有部分羊角车,即木制独轮车。水路运输用竹排、小木船。50年代中期,一些农业合作社陆续添置农用船只、独轮手推车和双轮手拉车,减少人负肩挑劳动。1958年,开展农具改革,提出“运输车子化、轴承化”,到处造胶轮车,制滚珠轴承,把传统手推车、手拉车的木轮改换成充气轮胎,在车轴和轮毂间安装滚珠轴承,单车载重由原来325至400公斤增加到650至800公斤,载运能力提高1倍。是年,诸暨、嵊县两县有胶轮、木轮车38751辆。绍兴、上虞两县发展农用船只,用于罱河泥、运载农用物资和农产品。60年代,车、船数量不断增加,成为水陆两路的主要农运工具。70年代,农用拖拉机成为农村重要运输机具,轮式拖拉机牵引2吨、3吨拖斗,在乡村进行短途和田间运输。水路运输也由农用机动船替代木船。1974年,诸暨云石公社购入第一辆农用汽车。1980年,全地区有农用运输汽车114辆、运输型拖拉机5443台、农用机动船550艘。80年代,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兴起,农用机动运输工具迅猛发展。1990年,农用运输机械总动力30.01万千瓦,全市共有农用载重汽车1693辆、农用运输车184辆、运输型拖拉机9584辆、农用机动船10864艘、农用各式拖斗车22999辆、农用水泥船和木船63850只、胶轮手拉车74.04万辆。
&&&&&&&&&&&&&&&&&&& 第四节& 其他机具?&&& 传统的农村粮食加工工具有捣臼、踏碓、水碓、木砻、石磨;油料加工用手工操作的木制麻车。民国时,属县治所已有私营碾米厂。1956年,嵊县、诸暨两县有136家私营碾米厂、近200台碾米机,改为公私合营,于1958年下放农村。加上农村一些社队综合利用排灌动力,使农村粮食加工业兴起。60年代,随着粮食、畜牧和经济作物的发展,各地乡村集体相继添置粮油等加工机械。碾米机有浙碾2号、浙碾3号和浙碾2号四分离米机;磨粉机有F4425型和250型;还有95型榨油机、饲料粉碎机和轧花机。70年代,粮食、饲料加工逐渐普及到生产大队,农副产品加工动力由电动机替代柴油机,还添置淀粉机、年糕机、粉条机,均由动力机驱动。部分公社、大队开办榨油厂,实现粮、油、饲料加工和轧花机械化。80年代,兴办饲料加工厂,生产、供应配合、混合饲料和颗粒饲料。1989年,全市农村共有碾米机6137台、磨粉机7078台、轧花机461台、榨油机146台、饲料粉碎机4969台、淀粉加工机1909台。1990年,农村有农副产品加工机械33343台、1988万千瓦。?&&& 80年代,绍兴县试制机动吸泥船。1987年由绍兴县农林局农机股设计,南钱清乡农机厂生产组装SX机动吸泥船(5吨位),日积河泥可达25至30船,比人工罱泥工效提高10倍以上。还可以两级吸肥,把吸入河泥送上岸后,再把河泥送入里进头田,最远可吸送200公尺路程。1989年9月,全省在绍兴县袍谷乡召开推广吸泥船现场会。是年,绍兴县推广机动吸泥机80套。?&&& 属县盛产茶叶。制茶历来手工操作。50年代,茶叶初制实现半机械化。1978年,茶叶初制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茶叶加工机械的发展历程,详见工业卷《茶叶加工》章。?&&& 1959年发展机动渔船,80年代逐步实现机械化。渔业机械的发展历程,详见本卷《渔业章》。&&&&&&&&&&&&&&&&&&&& 第五节& 农机管理?&&& 境内各县均设有农机管理机构,其主要任务是改良农具、推广新式农机具、发展农机化事业。1975年,建立公社农机管理站,配置农机管理员。各县建有农机培训基地,负责对基层农机管理员和农村拖机机手的培训。1981年,农村进行体制改革,试办公社农机服务站(公司),由原来公社农机管理站以行政管理为主,变为经营服务的经济实体。服务站以农为主,综合经营,负责全公社的农业机械供应、维修,人员培训和使用管理;根据农户要求和生产需要,开展代耕代运等社会化服务。1984年底,全市建立市、县、区、乡农机服务公司175家,职工1510人,农用机械1083台(件),农修设备256台。四级农机服务公司的建立,形成农机服务网络。?&&& 1985年,成立农机监理所,负责对拖拉机及驾驶员的年度检验、审验、安全监理和技术考核。各县农机监理站从区、乡农机管理员中,确定农机安全检查员,发给检查证,形成农机安全检查组织网络,每年配合公安交通部门进行路检路查。1989年,市、县农机监理机构有职工38人,其中科技人员25人,农机安全监理车8辆,摩托车14辆;全市有县级农机培训站5个,专职人员23人,其中教师11人,培训区、乡农机管理员、机修人员和机手8986人。县、区、乡农机服务公司为农户代耕农田98.89万标准亩,修理各种农具19.69万次,供应零配件498.69万件,运输物资3991万吨每公里,加工农副产品507.4万吨。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
第四章 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
第一节 概述
新石器时代(Neolithic Period)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年代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一般认为新石器时代有3个基本特征:开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发明了陶器;出现了农业和养畜业。很多学者特别强调农业起源的意义,认为它才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农业的兴起被称为“新石器时代革命”,因为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文明才得以在某些地区出现,并最终传播到全世界。
世界各地这一时代的发展道路很不相同。有的地方在农业产生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没有陶器,因而被称为前陶新石器时代或无陶新石器时代;有的地方在1万多年以前就已出现陶器,却迟迟没有农业的痕迹,甚至磨制石器也很不发达。所以并不是3个特征齐备才能称新石器时代。
第二节 中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定义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人类发展过渡性阶段。距今1年至8000年前。这一时期人类逐渐开始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并逐步产生了农业的萌芽。地质时代属于全新世。在世界范围内约开始于距今1.2万年,结束的年代在各地区很不一致。
许多学者坚持在世界大多数地区应当划分出中石器时代。也有的学者认为中石器时代并无普遍性意义,或认为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增加一个续旧石器时代、先新石器时代或前陶新石器时代等,而不接受中石器时代的概念。
即更新世冰期结束之后,在全新世初期,欧洲绝大部分地区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类,为适应新的生态环境而采取了新的生活方式,因而产生了新的文化。在农业文化自西亚经东南欧逐渐向整个欧洲散布的过程中,这种全新世早期的非农业文化才逐渐消失或融进早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欧洲的学者把这一特定的史前历史发展阶段称为“中石器时代”,在这个时期产生的新文化则称为“中石器文化”。
中石器时代,更新世最后一次冰期已经消退,气候由严寒转为比较温暖。经济生活仍然基本上是渔猎和采集。因原来适应寒冷气候的大型动物消失,人们面对现生的动物群,改以猎取中小型野兽为主,其中大宗的猎物是鹿类。狗已成为家畜,在欧洲和西亚的一些地方,可能已开始驯养猪或山羊。随着人们采集活动经验的积累,在西亚一些地区,采集目标逐渐集中于大麦、小麦等野生植物,这可看作是农业起源的前奏。人们还从水域获取更多的鱼、贝类,以丰富食源。此时继续使用直接打制的大型石器,而占主体地位、间接打制的细石器工艺更为成熟,出现用细石片镶嵌在骨木柄上的箭、刀等进步的复合工具。镖、锥等骨器也较为精良实用。弓箭的普遍使用,使◇◇效率大为提高。总之,整个渔猎采集经济比旧石器时代有了长足进步。埋葬死者的习俗比旧石器时代也更加复杂。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革命—农业的兴起
第一小节 概述
一般认为,随着最后的冰河时代的逝去,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涨,陆地减少到原来的4/5。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却逐渐增加,采集/◇◇方式以很难满足人类的需要,于是对野生动植物的栽培驯化开始成为新的生活方式,农业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起来。
阿诺德&汤因比(Amold J.Toynbe) 认为,农业和畜牧业无疑是人类迄今最重要的发明。它们一直是人类生活的经济基础,尽管某些时候和某些地方它们被商业和制造业夺去了光彩,但它们一直是人类生活的经济基础。
第二小节 农业的出现
人类从采集/◇◇到从事农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事采集的妇女必然对其居住地的植物的性质和生长情况非常熟悉,采集食物的人们肯定了解植物如何从种子发芽生长,在哪一种土壤里长得更好以及要多少水分和阳光的知识。如是人们开始逐步对各种植物进行栽培驯化,在大约1万年前这些工作开始在各地出现。
人类在各地广泛地试验驯化各种动植物,某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一些具有高产量的、能适应多种环境的植物被驯化成农作物,例如水稻、大麦、小麦和粟等,另外,一些动物被人们驯化成为家畜。人们的生活逐渐移栽培这些作物和蓄养动物为中心,这被称为农业的革命。
研究者认为,农业的起源有多个中心,最早出现原始农业的地区包括中东、中国地区和墨西哥等。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一般认为,中东即使不是最早的农业中心,那么也是最重要的农业起源中心。现代的小麦、燕麦、裸麦以及现代的山羊、绵羊、牛、猪均起源于中东。
第三小节 农业技术的发展
原始农业一个特点是,在原始农业阶段,植物的栽培时断时续,常要转换地方.一块土地经开垦、种植若千年之后,就得放弃让它在八年、十年,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自然生长状态以恢复土壤的肥力。所以最简便的办法就是放弃以耕种的土地,移居到新的土地上去。这被称之为“流浪式农业”。人们并不永久性的定居在一个地方。但逐渐的,人们学会人工对土地进行施肥的技术,最初是焚烧草木,用草木灰对土地进行施肥。后来开始使用牧畜粪便。这样可以保证一块地在耕种后一段时间又可以从新耕种,这被称之为“轮作式农业”。人们开始定居在一片土地上,经过数千年的时间,发展出划时代的灌溉农业技术,开始了人类文明的历程。
伴随着农业的进步,新的农业生产工具也开始出现,犁的出现很大的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后来人们开始役使被驯服野生动物来耕地,大幅度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第四节 新石器时代技术发展
第一小节& 陶器的出现
陶器伴随着定居生活出现,因陶器笨重易碎,不适合经常迁徙的人群。陶器出现时间大概在15000年前,关于陶器的发明,一般认为从编织的容器涂上灰泥和粘土防水的习惯发展而来,日光晒干的黏土容器也许发展过程是这样的,许多研究者认为,烧制陶器可能有不同的起源。
最初陶器制作使用一整块粘土按压而成,后来发展出来所谓的“泥条盘筑法”,即用一根长的黏土条从底部一圈一圈盘上去,一直达到所需的高度,然后用石头或者木片把器物内部和表面抹光。到文明出现的初期,人们开始使用陶轮设备制造陶器。一般来说,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都是露天烧制的,近东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开始出现上釉的窑烧陶器。
制陶的发明,使文化的差异有了一种看得见的记录。不同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陶器的形状和纹饰有非常明显的差异。对于不同文化的地理分布,它也是一种最可靠的勘测器,还可以指示出不同文化通过技术的传播、移民和征服而进行的混合与熔化。
第二小节 冶金术的发展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西南亚出现了所谓的“铜石并用”时代。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冶金术的发明,人们在使用石制工具的同时开始使用金属工具。
显然,人们最早认识的金属都是天然的纯金属,包括金和铜等金属。人们发现这些天然金属受热可以变软,加热到一定温度可以液化,于是对这些金属进行加工并制成不同的物品。一般认为,最早用来制造工具或武器的金属是红铜。后来,人们逐渐发现可以从矿石中分离出纯金属,于是金属冶炼技术和采矿技术开始发展起来。到公元前3000年前的文明时代,中东和印度的人们已经普遍知道,& 在铜里面加少量其他金属后,可以冶炼出更为真正实用的青铜合金。
第三小节 轮子的出现
轮子的出现是机械技术的一大进步,自从有了轮子,人们开始制作车,并使用畜力来拉车,人类的运输方式有了根本性的变革。轮子大大提高了人类运输的效率和速度。
在机械技术方面,滑轮很早就被人们使用,人们还使用轮子来提高制陶技术,这被称为“陶轮技术”,这一方法极大的提高了陶器生产的效率。
第四小节 编织和纺织
把植物纤维有规律地连结起来以生产容器,槽子,筛子和其他编织物,这都届干“编织术。在新石器时代,人们使用植物藤条、竹子等编织各种容器如篮子等,使用植物纤维编织绳子、渔网和套索等。
纺织技术从编织技术发展起来,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后发明了纺锤,人们使用纺锤从各种植物纤维中抽取细丝扭绕成线。人们接着发明了织布机,将纤维线织成布,并且发展出染印技术对布料进行着色,形成各种不同色彩的衣服。
最早制造线的材料都是植物纤维--香蕉树的韧皮,荨麻、大ma和棉花等。羊毛作为衣料的起源比较晚。早期这些植物纤维是野生的,后来人们逐步驯化了一些植物,如荨麻、大ma和棉。
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地区出现了独特的纺织产品--丝绸。一直以来,丝绸就是高贵身份的代表。
第五小节 磨制石器
在新石器时代,人们进一步改进了石器的制作,把经过选择的石头打制成石斧、石刀、石锛、石铲、石凿等各种工具,并加以磨光,使其工整锋利,还要钻孔用以装柄或穿绳,制成组合工具。人们使用的石材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在一些地区,人们建立采石矿,矿工们使用鹿角镐在矿井中工作,已获取良好的石材。
石器的制作越来越精良,用途越来越广泛,实际上,即使直到文明时代,生产工具也主要是石器工具,直到廉价的金属铁的大量生产,石器工具才逐渐被铁器工具替代。
第六小节 建筑技术
定居生活的出现,刺激了建筑技术的发展。新石器时代的建造技术可以说是突飞猛进。在距今一万年前的西亚地区的杰里科,出现了大型的泥砖村落,人们使用一条石凿的沟渠和筑有坚固圆塔的石墙所护卫村庄。房屋中有粘Tu制成的炉灶,地面是磨光的灰泥。而在欧洲,在大约8000年前,瑞士的日内瓦湖上,人们开始大量建造两坡式的木材房屋。这里的人们是技巧熟练的木匠,他们用坚实的木钉来固定横梁,或在两头各用榫眼,或用横梁切入V形凹槽来加固两侧。地板铺上粘土,墙壁则用篱笆编成支架,再敷以粘土,屋顶用树皮、稻草、灯心
草或芦苇铺成。
作为“新石器时代”最著名的纪念碑,英国史前巨石阵建造在索尔兹伯里平原一块神圣的地方,工程分几个阶段先后进行。从外形上看,英国史前巨石阵是一系列立石形成的同心圆,圆心位置是一个石圣坛。第一个圆环呈马蹄形,由五个石牌坊构成,每两块立石撑起一块巨石梁。此外,首先是一个更小的、由直立的“蓝色”圣石形成的圆环,建造所需的“蓝色”圣石从威尔士南部运送至此。接着就是13.5英尺高的砂岩巨石环绕的外圆环,该圆环曾经支撑起一条横梁。除此之外,一个由稍小的、可移动的“标记石”构成的圆环深埋到坑内,远远的向外突出。这样一道起美化作用的壕沟把这一建筑与周围的土地分离开来。由直立巨石排列而成的长长大道形成了一根轴,人们把它称为“踵石”-----是一种有尖顶的巨石。
在当时情况下,该建筑具有极高的精确性。工程建造所要求的石材搬运、雕凿成型、抬起和连接以及根据天文现象准确定位,都充分展示了巨石阵建造者们非凡的知识和高超技能。
第五节 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
新石器时代最大的改变就是人们开始了定居的农业生活。如果你曾经到过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地区的农村,你会发现那里人们的生活和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生活并无本质区别。实际上在没有发生工业革命的各个文明社会,这种生活一直居于统治地位。
&很显然的是,各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人们的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一般的说,新石器时代的中心区域是西亚地区。农业革命从西亚中心传播到各地,并最终导致文明的诞生。
中国地区虽然被认为是早期的农业发源地之一,但是相对来说,中国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明并不如西方地区发达。至于美洲地区,在旧大陆已经发展若干千年后,美洲地区某些地方才出现比较原始的文明。
第一小节 早期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社会关系
新石器时代是人类开始飞速发展的时代,从新石器时代到各地古代文明的出现,人类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平等和社会地位相同是早期新石器时代的村社的明显特征,每个家庭都拥有生产生活用品所必需的技能和工具,而且同样重要的是,每个家庭部有权使用维持生活所些不可少的基本自然资源。
第二小节 社会分工的出现
随着定居生活的开始,生产技术开始飞速发展,新技术不断的出现,生产率也在不断的提高。农业技术的提高,使一些人摆脱农业生产而开始从事专业技术人员。例如制陶工人、专业编织者等。这些人不再从事直接的食物生产活动,而通过提供专业化的产品来交换食物。在新石器时代后期,随着金属的出现,采矿工人和锻工也分化出来,成为专业技术人员。这些技术是如此专业,以致他们只能成为全职人员。
第三小节 贸易的出现
在某些新石器时代的某些定居点,可能比较适合农业生产,但一些必要的生产资料却比较缺乏,例如能够生产出良好石器工具的石材等。在欧洲新石器时代曾经存在过有名的黑曜石贸易,这些东西必须通过贸易从比较遥远的产地运送过来。在人们发现铜的作用后,铜的贸易也开始兴旺,因为铜必须在山区富矿地带才出产,而不能在本地生产。随着生产率的提高,人们除了生活必须品外,逐渐对一些奢侈品的需求也开始产生,这些都促使贸易发展起来。
第四小节 父系制家庭和财产私有制
不管是不是存在普遍的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转变,研究者认为,新石器时代基本上是父系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私有财产制度开始出现,虽然人们仍然以血缘关系聚居在一起,但是村庄周围的土地和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家畜等不再属于农业公社全体成员而分别属于不同的家庭。由于不同的地块肥瘠不同,每个家庭生产能力的不同,以及其他的一些原因,村社内部开始出现贫富分化。考古学家们在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发现,同一地方的某些墓葬中陪葬品明显要多于另外的一些墓葬。
第五小节 新石器时代的战争
新石器时代的战争源于多个方面,首先,农业依赖于适合耕种的土地,随着农业的传播,农人们扩散到世界各地,他们和◇◇/采集人群之间必然发生争夺土地的斗争。其次,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定居点的财富也逐渐聚集,定居点贮存着粮食,饲养着家畜,这对在农业定居点周围游荡的◇◇/采集人群来说充满you惑,特别是在生存环境变得恶劣的时候。考古学家发现,绝大部分的新石器时代村庄都有防御系统,例如壕沟和围墙。再次,肥沃的土地是有限的,这导致了不同农业部落的竞争。随着新石器时代人口的膨胀,人类对资源的争夺也变得更激烈,这导致新石器时代频繁的战争。
第六小节 新石器时代的宗教
宗教在新时期时代获得了发展,考古学家发现在新石器时代神龛在美索不达米亚的有文字以前的村庄里占据着中心地位,是当时的社会宗教生活的中心。英国大多数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周围高地上的长冢(Long barrow)也可能是祖先的圣地,它会聚了村民们的情感和礼仪活动。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宗教建筑是以英国地区著名的巨石建筑,很多巨石建筑的建成的年代比最早的金字塔还早好几百年,有新石器时代的欧洲人建造。
历史学家认为,新石器时代还没有专职的祭司。随着人类从采集/◇◇向农业/畜牧业的转变,新的神出现了,代表农业和丰收的神称为人们膜拜的对象,墨守和农业相关的种种宗教仪式(如求雨的仪式)对新石器时代的农人来说,是至为重要的,所以巫师成为最有权势的人物。这些巫师一般都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逐渐负起不断增加的管理社会的各种职责。这些职责对一个日益复杂化的社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第七小节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关系
作者认为,历史性的突破前总有一段力量的聚集期,新石器时代晚期相当于文明出现前的力量聚集期,在这一时期,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组织的发展互相促进,终于导致文明在苏美尔的出现并且传播到全世界。
新石器时代晚期最大的变化就是人类社会开始从平等的社会变成不平等的社会,这一不平等社会一直延续到现在,并且作者认为还将延续很长的一段时间。
我们认为,不平等社会是由一系列的事情导致的,它是如此深刻的变化,我们即可以说到目前为止的人类所有的文明都是建立在这一社会基础上,也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发展必然的导致不平等社会的出现。不平等社会的出现显然不是人人得益的帕累托改善,但是似乎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不可避免的阶段。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技术进步开始提速,社会分工出现,短途和长途贸易得到迅速发展,人类社会的结构也开始出现变化,基本家庭开始逐渐脱离氏族变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基于基本家庭的财产私有制开始出现,从而人们开始出现贫富分化,社会变成由多数穷人和少数富人构成的。随着社会结构的日益复杂化,对社会的管理也变得越来越不可缺少,巫师这一最具有智慧的角色逐渐担负起这一功能,并最终转变成文明时期的祭司阶层,成为最早的脱离生产的社会管理阶层。
随着新时期时代后期人类战争的频繁发生,军事组织结构越来越重要并逐渐固定,军事领导人员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的地位也越来越高。新石器时代村社的人们开始联合,形成较大的部落、部落联盟和酋邦等原始的国家组织。总个过程可以看作是逐步发生和互相叠加影响的。我们认为,这一变化在近东、非洲北部、欧洲和东亚各地出现,并缓慢的发展,直到苏美尔人建立起真正的文明,并且传播到全球,各地才相继进入文明时代。
第八小节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两xing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两xing关系也从平等变为不平等。妇女开始出于从属地位,成为男人的奴隶。目前随着妇女解放运动,妇女的地位在逐步提高,但其从属地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
被转藏 : 1次
被转藏 : 1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父亲关爱小群第二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