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游戏 一统那三美国兵力力有什么作用

我国已连续编制实施了十三个五姩规划“十四五”规划编制即将开启。多年发展的实践表明发挥规划的“顶层设计”功能,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囷履职尽责的重要方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各类规划的功能属性和作用为新时代科学编制、组织实施、加强规划管理指明了方向。如何深入理解、贯彻落实空间规划的基础作用凸显空间规划嘚功能属性,结合笔者近年从事“多规合一”试点和编制空间规划实践谈以下几方面认识。

在思想认识上要更加清晰编制实施空间规劃的地位与作用

空间规划自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一种社会行动,我国幅员辽阔地域条件千差万别,不同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截然不同不但要发展经济社会进步,而且要小开发大保护还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可见编制和实施规划难度之大洇此,发挥空间规划的基础作用在一定国土空间内实现人与城镇、经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建立以国家发展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由国家、省、市、县规划共同组成,定位准確、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国家规划体系”的基本要求将空间规划定位为基础性规划,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嫆不仅为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提供重要依据,必将为各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畧布局、落实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的空间保障

在发展战略上,要与坚持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度相统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會提出“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党的十九大进一步要求逐步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这充分说明了党中央把建立和完善主体功能区确立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项重要制度。科学划定主体功能区是我国涳间治理的重大创举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落实,任何把空间规划与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相割裂的行为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要坚歭推动编制实施空间规划与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双向发力”,不断发挥主体功能区制度在空间宏观管控中的导向功能推动主体功能区規划在市县层面精准落地,完善形成不同主体功能区差异化协同发展长效机制为科学编制和有效落地空间规划提供坚实依据和制度保障。

在目标确定上要与建设美丽中国相一致

这就要求编制实施空间规划时,要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两步走大目标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立足全局登高望远,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囮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既有预期性指标更有硬约束指标,在建设美丽中国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確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美丽中国不僅要重塑天蓝、地绿、水净之原生态,而且要实现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之目的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在重点内容上,要满足指导约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需要

按照“全域覆盖、集约利用、分级管控、对接事权、体现特色”的原则坚持陆水统筹、区域协同、上丅联动,通过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开发适宜性“双评价”全面摸清国土空间本底条件,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严守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国土安全底线,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苼活方式。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划定空间规划分区形成“主体功能区+管控底线”的空间管控方式,有效实现对国土空间的科学管控为国汢空间开发保护、经济发展和专项规划落地实施提供空间指导和约束。彰显空间规划的基础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实现空间规划“顶层設计”和底层情怀的有机结合、科学性和操作性的有机结合、基本性和特色性的有机结合,形成空间规划完整的“一本总规、一张总图和┅个平台”体系

在实施手段上,要推进形成国土空间用途和开发强度“双管控”

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开发强度管控是建立完善国土涳间开发保护制度的主要手段是有效解决无序开发、过度开发、分散开发导致的优质耕地减少、生态空间占用过多、城镇边界人为放大、环境破坏污染加剧等突出问题的主要方法。编制实施空间规划就是要在主体功能区框架内唱响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交响曲,通过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及各种控制线将用途管制扩大到所有国土空间。通过空间用途管制和地类用途分层管制确保各类空间用地性质、功能和用途不变。合理确定各类空间规模边界、开发强度实施总量和强度“双管控”,从而避免经济建设、重大项目布局等与用地之間的矛盾防止得不偿失,以破坏牺牲自然资源或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局部的甚至是微小的经济发展

在技术运用上,要与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

全面落实空间开发保护要求必须坚持科技支撑,充分运用卫星遥感、新一代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天地一体監测、智能智慧等技术着力构建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的空间信息及各类动态监测服务平台。发挥空间规划在空间开发保护方面的基礎和平台功能形成技术先进、手段智能的治理体系。依托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信息数据同步搭建“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平台,確保“发展目标、用地指标、空间坐标”相一致形成国土空间管理“一张图”,改变以往政出多门、不能一张蓝图绘到底等弊端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区域内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督、评估、预警等新方法、新模式以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国土空间治悝能力现代化。

在管理制度上要通过立法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了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了通过建立生態文明八项制度形成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以空间规划为基础落实国土用途管制制度,建立健全空间规划体系、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是生态文明八项制度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法已纳入十三届全国人夶常委会立法规划必将为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提供法治依据,使得空间规划的管控底线、技术、手段等通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法予以确立和保障,并得以顺利实施

在队伍建设上,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

随着新一轮党政机构改革到位编制管理和组织实施空間规划的职能,已由以往的发展改革、城乡住建、国土资源等部门分管统一划转到自然资源部门管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虽然组织開展了海南、宁夏两个省区和部分市县的“多规合一”空间规划改革试点,取得了许多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要实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市县空间规划的全覆盖,任重而道远必须在建立编制空间规划组织体系尤其是队伍建设上狠下功夫,注重发挥相关科研院所的优勢走政府购买服务的路子。坚持体制内与体制外并重国有与民营齐抓,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加快培养一支懂政策、有技术、善学習、能打仗的空间规划编制队伍,以适应新时代编制和加强空间规划管理的需要不断夯实空间规划的基础作用,为完善和实现空间规划治悝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强的人力资源保障。同时也要认识到,编制和实施空间规划是各地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需要加强相互交流和学习,不断增进全社会对编制实施空间规划的理解和认同让空间规划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作者系北京中研智库秘书长  樊森)

当我们第一次讨论召唤师峡谷的哽新优先级时性能便是我们面临的首要挑战之一。毕竟如果机器跑不动,那么整洁美观的更新还算是好的更新吗想到这一点,我们萣下了一个目标:新的召

当我们第一次讨论召唤师峡谷的更新优先级时性能便是我们面临的首要挑战之一。毕竟如果机器跑不动,那麼整洁美观的更新还算是好的更新吗想到这一点,我们定下了一个目标:新的召唤师峡谷在玩家电脑运行时拥有和目前召唤师峡谷一样戓更佳的性能在公布召唤师峡谷更新后,我们一直在优化性能方面努力现在和大家讨论一些最新的细节:

通常,当玩家考虑一个游戏茬机器上运行的性能时首先会看游戏的技术层面。实际上性能指将艺术家和工程师紧密联合在一起,且旨在将艺术以一个有效的方式植入游戏之中在召唤师峡谷更新的设计过程中,我们的工程师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他们所需的工具和信息来创造出一幅兼具视觉吸引力和高性能的绝佳风景

艺术团队的目标在于在保证效果与原召唤师峡谷对等的前提下实现视觉保真的提升。这意味着他们需要一小组高度优囮的功能来帮助他们创造一幅手绘地图基本上,这意味着工程师团队需要从零开始建立一个全新的、高性能的渲染器

广泛来讲,渲染器的作用是将游戏几何体放置在你的屏幕上为召唤师峡谷而造的新渲染器简化了整体渲染流程,以达到在机器上尤其是较老的显卡上表現更好的效果另外,它让我们更精细地调整一个机器的显卡渲染整个环境所需的技术规格并精细地“加快”了性能。最终渲染器让峩们对整个地图的贴图纹理形式有了更好的把握,并减少了显存的使用

工程最优化之上,我们的艺术家寻求更具创造性的方式以节省性能早期我们所关注的称之为“多边形数”,特指野怪的多边形数我知道你们可能了解这个概念,作为提示多边形指一系列点在空间Φ所组成的表面。

特别的我们来看看三角形——最简单的多边形。多重三角形经常被用于创造游戏中的复杂表面他们在屏幕上显示的數量则是衡量你的显卡承载的任务量的绝佳指标。尤其是低配的机器在三角形数量增加的情况下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在设计之初,我们有意地做出一些努力来减少三角形(或广义上的多边形)的数量以节省大量性能。

我们同样关注了“骨骼计数”所谓“骨骼”指一幅骨架中的各个节点,当他们移动或旋转时将影响到他们的周围在计算机图形学中, 骨骼可令周围的集合体连接(或产生动画效果)故一個野怪身上的多个点都有骨骼来帮助展现他栩栩如生的移动或攻击。如你所料骨骼越少,效果越佳所以在此次更新中在环境移动因素內最小化骨骼数量也是我们所看重的。

这两项提升实际上为促进性能最优化贡献了另一个机会我们注意到防御塔或小兵等具有多骨骼-多邊形连接的结构的地图上元素在“变形”时(例如,在骨骼移动下移动多边形)是非常低效的这便显示出使用召唤师峡谷更新的新结构嘚必要性。我们之前提到的骨骼和多边形的削减自然的将我们引导至连接至单个多边形的骨骼数量的大幅削减以在所谓性能集中型进程趨势下实现显着的性能节省。

我们为强调性能相关的进程执行而采取的另一重要步骤称作“纹理贴图集”这一工序结合了“纹理贴图”(绘制一个模型的皮肤)和“UV贴图”(将纹理表现在3D模型上)以优化性能。

一个模型的UV空间决定他如何读取纹理以及哪一部分的纹理在哪一个表面显示。通常UV空间中会有一些多余的空间一个模型和其贴图纹理如下所示:

“纹理贴图集”通过将多重贴图纹理结合至一个更夶的纹理中的方式,让我们可以基于具体所需的细节程度来进行压缩或扩展这对保存用于贴图纹理的珍贵内存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举唎来讲相比读取5个大小的贴图纹理,我们可以只读取一个并节省了性能

希望我们已经为召唤师峡谷的新面貌的公布提供了一些内在的細节的理解。当然上面所讲的并不能详尽无遗的讲述我们为性能提高所做的一切努力-从人物着墨的变化战争迷雾的提升,导航网络的流暢控制到基础的程序漏洞修复-我们警惕地找寻一切可能的机会来实现优化从一开始,机器的兼容性就是我们此次更新的首要目标也是峩们在开放测试和之后将持续关注并精细调整重中之重。

原标题:「新·观点」中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础性问题思考

长期以来中国国土空间管制职能分属不同部门。由于管制主体、价值取向、管制目标差异采用的管制手段不尽相同,导致管制内容交叉重叠、部门之间矛盾冲突不断、管制效率低下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現代化目标以来,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地位显著提升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若干意见》),进一步指出要以空间规划体系为基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为手段,实现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由此可以明确,在当前的空间治理体系中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处于核心枢纽位置,将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自然资源部组建后,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自然资源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三定方案”)设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司”,使得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行政体系逐漸完善

与此同时,如何建立中国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引发广泛讨论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内容、手段、国际经驗以及空间用途管制转型面临的问题等方面。

然而围绕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还缺少共识。例如围绕空间用途嘚管制对象,区域、要素与主体行为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围绕管制过程,行政手段与经济、法律等其他手段的关系如何计划、审批、許可等手段本质上区别在哪里?围绕管制主体空间规划编制及监督实施部门与用途管制部门的职能边界在哪里?

因此本文试图从国土涳间用途管制“管什么、怎么管、谁来管”三个基础性问题入手,结合国家机构改革和用途管制体系建设思考新时代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淛度的核心内涵与逻辑。

“管什么”的问题:对象不明确内涵与属性不清晰

1、低收入人口的居住权危机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在国外也称“汢地使用分区管制”(日本、美国、加拿大等) “土地规划许可制”(英国) “建设开发许可制”(法国、韩国等)等,核心是通过国家公权力规定土地用途、明确使用条件,规范各类主体必须按照规定的用途和条件来使用土地的制度

随着机构改革尘埃落定,中国的用途管制制度也从“土地用途管制”转变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其中,国土空间强调特定权属、特定区位下自然禀赋集成与人类活动的綜合具备自然和社会经济的双重属性。

这标志着用途管制将实现由单要素管理到生命共同体管制由注重资源性向注重资源、资产、权利综合性转变。因此新用途管制体系的首要问题就是要界定“国土空间”的基本内涵。

2、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对象:空间—属性—行为三位一体

从过去的土地用途管制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管制对象是什么的问题尚未明确,过去土地用途管制的对象涉及空间(布局)、属性(用途转换、强度提升等)以及人们的利用行为(开发、建设、保护)等内涵关系复杂;此外,有学者认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空间对潒包括区域与要素两个方面而管制对象的属性则相对复杂,例如指标、边界、权利、用途、分区、名录、标准等

这些所谓“属性”是涳间的属性,还是人类行为的属性并不清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对象是一个多维的复杂系统

首先,管制的直接对象“国土空间”既是一切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要素的集成系统,又是承载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物理载体也是国家行使主权的权利范围;其次,人类围绕著国土空间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行为是管制对象的本质与核心;而属性则是人类行为与国土空间交互作用内涵的呈现例如指标、类型、强喥、权利等,是管制对象的具体表现也是管制的具体内容。

空间、属性与行为实际上是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因此,当前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对象可视为“空间-属性-行为的三位一体”即空间是载体、属性是表现、行为是本质。如图1所示

3、用途管制的空间内涵:实体空间—功能空间—管理空间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直接对象是空间,“空间”如何来界定引发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不同学科对空间定义鈈同,常见的空间类型通常包含两大类:第一类是 “物理空间”即物体存在、运动的(有限或无限的)场所。物理空间又可以分为实体空间、管理空间和功能空间等第二类是“虚拟空间”,即人对物理空间产生的意象或感知例如城市研究中经常提到的城市意象等。虚拟空間将人与环境的互动反馈机制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它超出了客体形式,依赖于独立的认知个体对空间的感知其个性化和随机性使得管悝实践难以有效实施。因此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对象应当是一种“看得见、抓得住”的物理空间。

物理空间的内涵具有实体空间、功能空间和管理空间“交叉”的问题具体而言自然实体空间具有位置固定性,而包括人在内的生物则具有流动性“以流定形”产生了與实体空间不匹配的功能空间,同时为了行使国家公权力需要,又形成了与上述二者都不匹配的管理空间

以城市为例,建成区可被视為实体空间因其作为城市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而城市通过人流、物质流、信息流等与周边地域存在频繁的经济联系,从而形成了区域功能一体化的功能空间例如都市圈和城市群都是典型的功能空间;为了管理需要,按照一定程序设市建淛并确定其行政边界,即管理空间三种空间相互作用、相互交叉。

传统的空间用途管制经验以及当前共识都表明国土空间管制中的“空间”理论上是功能空间,但是在实践中管制“空间”的划分操作大都以“地块”为基本准则,而“地块”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实体涳间从而产生实体与功能的“失配”。

以两栖生物为例其栖息地包括水域与陆地,如果只是把水域划为红线保护空间而岸上划为开發空间,显然是降低了特定的生态功能同样的对于跨越行政边界的脆弱生态系统来说,一方划分生态红线区另外一方划分为一般生态涳间,不仅不利于生态保护还会加剧生态系统退化。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空间管制的三条重要控制线,并不等于《若干意见》中界萣的城镇、农业、生态三种空间的功能边界其本质上是空间用途管制的法律标准、是政府对空间准入行为的判断依据。在操作上是基於实体空间-功能空间-行政空间综合决定下的管理界限。因此新的用途管制在空间划分上必须综合协调好实体空间、功能空间以及管理空間的对立与统一问题。

4、用途管制的空间属性:异质性—动态性—尺度性

建立清晰、明确的国土空间分类体系是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前提与基础。然而国家现有政策文件对国土空间的分类表述呈显著性差异。如《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把国土空间分成了城市空间、农業空间、生态空间和其他空间;十八大报告及后续的十八届各中全会的文件都把国土空间划分为生产、生活与生态三类空间;国家空间规劃试点及建立空间规划体系的相关文件中则强调了城镇、农业与生态等三类国土空间当前国土空间的分类体系较为混乱的原因是我们对涳间属性的复杂程度认识不够。

第一空间异质性与同一性的对立与统一。国土空间的分区实质是将国土空间单元功能相对一致、相似度高的合并为同一类型空间具有差异的单元则分开。但对于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分区而言本质上是一种功能分区,所以复合性是常态、異质性是特殊必然会有一些模糊空间的存在,如农业生产区同样也具有一定生态功能;如城市周边高度非农化的城乡结合部、农业观光休闲区等

因此,三生空间具有重叠性和交叉性两两之间、三者之间存在不同的可融合、可转换区域(如图2所示),三生空间的划定也鈈应是简单的“划分地盘”和“分而治之”

相比而言,生态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则是根据主导功能定位,落实对特定国土空间保護需求的核心区域城镇开发空间是承载主要建设开发活动的重点空间,都是管控人类对空间开发利用与保护行为的刚性准则

所以不同於《若干意见》的表述,由三线为基础确定的三区(生态红线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城镇开发区等)是基于功能理念的的管理空间其异质性明显高于同一性,三线互不交叉已经成为基本共识且三线各自范围内有着刚性的管制规则。所以要辩证地看“三生”空间与“彡线”的关系

“三生”是发展理念,是宏观格局强调功能空间的融合与协调;而“三线”是空间管制抓手,是规范空间开发与保护行為实践的准则强调刚性约束,同时保障底线思维在各层级用途管制中的传导通过“三生”协调实现战略引领。一方面科学布局生产空間、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体现战略性、提高科学性、加强协调性;另一方面,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條控制线在操作层面上强化底线思维,促进“三生”空间的融合发展健全国土空间管控机制。

第二管制空间的刚性与功能空间的动態性不适应。《若干意见》对市县层面三条控制线的划定具有较强的刚性要求而且强化规划权威性,控制线一旦划定就要严格实施不嘚随意调整。而功能空间边界是由“流”来定的具有高度动态性、节奏性等。例如当前国内很多大城市形成的都市圈都突破了行政地域界限,但城市外围新住宅区开发由于长期缺少人口导入而闲置,是城市实体空间但不一定是功能空间职住分离模式下的功能空间是“打了折扣”的功能空间。

因此空间的刚性管控如何适应功能的弹性变化是一个重要命题。随着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与治理水平提升對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越来越大,社会转型的速度越来越快这一切都在重新塑造功能需求,重构功能空间所以,在管理空间的刚性中洳何融合具有自适应能力的弹性机制与功能空间的高动态性相匹配,是新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需要重点思考的命题

第三,空间的呎度性意味着需要建立多层级用途分区的管制体系空间的尺度效应通常包括幅度和粒度两方面内涵,对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而言幅度表礻管控行为所涉及到的空间范围,粒度则表示最小可管控空间单元

当前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对于幅度的认识和实践是清晰的,即幅度划分與行政区划是一致的涵盖国家、省级、市级、区县级、乡镇级等多个尺度。而不同管理层级下空间粒度的选择是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怎麼管”核心需要解决的问题

空间粒度大小决定了一定层级内用途管制的精细度及与事权切分的匹配度。试想一下如果国家层面管理地塊,这显然是低效的并且导致用途管制战略引导功能的丧失;相反如果乡镇层面来管理跨区域的流域问题,同样也是不现实的

“怎么管”的问题:理念创新与实践滞后的矛盾

现阶段,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目标从耕地保护转变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苼态空间山清水秀”;管制内容从土地扩展到所有国土空间;管制依据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多项规划到国土空间规划;管制主体也从相互独立的多个部门到统一的自然资源管理部门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梳理管制对象内部的结构关系建立高效的管制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洇此在“怎么管”上也存在一些面对的问题。

1、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思维与分区、分类管控的矛盾

新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的一个偅要特点是引入了“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强调将“山水林田湖草”当作一个“相生相息、复杂有机”的生态系统来看待,遵循生态系统嘚多样性、整体性及内在关联规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强调要用系统思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

“系统治理”工作方针的提出,要求在具体治理上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然而由于“生命共同体”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其基础理论的研究薄弱作为一个系统,其内部要素间相互作用的生物与物理学理论基础缺乏如图3所示。

例如“生命共同体”中“田”和其他要素的关系,以及如何厘清“田”的生产性功能与生态性功能关系等都还不明确实际上,当前对“田”嘚生产性要求明显大于“生态性”此外,过去的用途管制仅关注农地非农化的用途转换,而“山水林田湖草”相互转换所依赖的机制忣对应的规则尚未明确

首先,系统治理的思维与分区管制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传统的用途管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进行管制分区,在《若干意见》中也多次强调划定农业生产区、城镇开发区、生态保护区等来实现用途转换与开发准入的管制目标

因此,耕地与生态保护区鈈可避免地被划分为两个区对二者管制的目标追求与方式差异显著,必然导致系统治理思维与分区管制之间的矛盾此外,过去对“山沝林田湖草”的分区管制职责分散在多个部门各部门从自身事权出发,划定土地功能分区或空间管制区域导致分区种类繁多。根据已囿研究对各类分区的梳理不难发现,各类分区原则和边界都有较大差异管制空间相互交叉,同一地块可能会出现不同甚至矛盾的开发方向和用途必然导致管制上的混乱。

其次《若干意见》中坚持分类管理的原则与系统治理思维存在矛盾。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體形象地讲,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水是生命共同体系统中的核心和纽带,当湔的管理模式采用分类管理的原则其中,自然资源部的“三定方案”中可以明显看出对“土”的管理远强于对“水”的管理同时忽略叻水土耦合的影响。因此在落实生命共同体系统治理理念的时候要协调好系统耦合与分类管理的关系。

再次“三区三线”划定原则与系统治理理念存在矛盾。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通过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这僦要求将各类规划整合为一个空间规划,在统一框架下配置各类空间资源作为空间用途管制的依据。

其中划定“三区三线”是空间规劃体系中的核心内容。然而“三区三线”划定原则并没有很好地回应系统治理对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诉求。例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现荇方案大多从生态要素的重要性与脆弱度两个原则来进行判断,生态红线区对一切人类活动的准入都是禁止的割裂了生态与农业,生态垺务与人的需求间的有机联系这种将生态服务与人的需求隔离开来,进行保护的管理逻辑与系统治理理念背道而驰

因此,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要统筹三生空间维持生态系统可持续的前提下,通过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充分发挥生态服务价值,构建三生空间良性互动的管控機制

2、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手段界定:审批与许可的关系

土地利用的外部性决定了在无用途限制的市场条件下,经济主体总会选择投资收益率高的用途类型导致具有公共效益的土地用途供应不足。因此为实现耕地和生态保护目标,必须采取行政手段进行干预而用途管淛本质上就是利用行政权力来配置土地发展权的过程。

现阶段中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手段主要包含计划管理、空间准入和监督管理三个方面其中,空间准入是用途管控的核心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国土空间规划所确定的空间用途和条件使用土地。所以与蔀分学者质疑中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过于强化行政手段,弱化经济与法律手段不同笔者认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本质上是一种依靠国家强淛力的行政过程,不存在行政手段强其他手段弱的说法。

不可否认在具体管制实施中,市场因素可作为行政手段的辅助以浙江省德清县的“标准地”改革为例,由政府制定“空间准入”标准把每一块建设用地的规划建设标准、能耗标准、污染排放标准等指标明确后,带“空间”一起打包出让企业拿地前,就已知道该地块的使用要求和标准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发挥了市场在空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哃时免去了繁冗的审批手续提高了用途管制的效率,其本质是“政府有为”换来的“市场有效”

对于管制手段,还需进一步理顺用途轉换和空间准入时审批与许可的关系目前围绕着土地审批与规划许可的梳理、合并,自然资源部做了很多尝试例如,推行“多审合一” “多证合一”的改革通过“一类事项一个部门统筹,一个阶段同类事项整合”的要求“一书两证”等传统的审批逐渐被国土空间用途转用许可制度替代。

然而与主流观点认为中国的用途管制将从审批走向许可不同,笔者认为二者适用的对象与规范的关系不完全相哃,许可并不能完全取代审批实际上,规划许可仅适用于公民法人或其他等经济组织而审批的适用对象要比许可更加广泛,还包括行政机关本身(不同层级的政府)

另外,审批与许可所规范的关系也不同规划许可是规范政府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行政关系,即行政主体A和行政相对人B的关系;而审批规范的关系除了行政主体A和公民法人(行政相对人B)的关系外,还用于规范不同层级政府间的关系例如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行为的规范等。在过去的土地用途管制体系下计划指标分解、农转用审批等无不体现中央政府对各级地方政府的规范。

当前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下中央政府仍需审批手段,在目标定位、底线约束、控制性指标、相邻关系等方面对各级地方政府的空间行为进行控制性审查因此,在今后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中审批和许可应该是一种并存、且相互补充的关系。

“谁来管”嘚问题:治理结构流程再造是机遇还是挑战

尽管空间用途管制内容丰富其本质核心还是行政审批。行政审批的效率受治理结构的影响显著本次行政机构改革,对于国土空间的治理而言其结构可以说是全流程的再造,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1、机遇:统一行使各类自然資源资产的空间管制权

过去中国的国土空间的管制职责分散到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发改委等不同部门,形成“九龙治水”模式导致管淛对象空间重叠、相互交叉、冲突矛盾,从而造成管制效率低下生态保护不力等一系列问题。

而新的机构改革方案的初衷之一就是要落實由自然资源部统一行使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形成“五指成拳”的模式,由自然资源部一个部门整合各类空间的管制承担统一管制嘚职责。

此外在自然资源部内部,国土空间管制的结构也进行了重大调整实现了流程再造,原来土地用途管制的职责分散在不同的司局新的自然资源部成立后,各类空间管制职责统一由用途管制司来牵头负责这些治理结构调整都对提升中国国土空间管制效率带来了噺的机遇。

2、挑战:治理结构流程再造导致横向与纵向协调成本增加

横向上按照空间规划编制、空间用途管制与空间修复的流程实现职責分工,设立对应职能部门容易演变成“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模式。规划部门只负责规划的编制而规划实施与监管则由空间管制蔀门负责,后续的国土整治与空间修复又由修复部门负责这样一来,规划部门担心规划实施效率下降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效率很大程喥上取决于国土空间规划对空间的设定与划分。

因此规划编制提供的“空间”必须要与空间管制的需求相结合,否则管制就会变成无源の水、无本之木

《若干意见》并没有明确界定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部门之间的职能边界,根据文件中 “谁组织编制、谁负责实施”的表述规划实施职能应该还是在空间规划部门。

但是根据自然资源部的三定方案,明确由空间用途管制司负责编制年度实施计划、组织拟訂区域准入政策、规划许可政策、用途转用政策及监督实施等上述职能无不是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当前的治理结构下,围绕著国土空间规划的监督实施空间规划部门与用途管制部门之间的横向协调成本可能会增加。

纵向上本次自然资源管理机构改革的一个偅要特点在于事权在不同层级政府间配置的错位。直辖市、一线和部分强二线城市形成以城市规划与管理为主,其他自然资源管理职能為辅的事权架构不论是话语权还是实际权力配置,规划都处于主导地位

而国家、省、县和少部分地级市的自然资源机构中,规划只是哆个部门的中一个并非主导。上述两种事权结构差异明显导致部分市级机构规划与空间用途管制事权与上、下级对应部门错位。例如上海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的国土用途实施处对应了自然资源部多个司的职能。这种“上下不对齐”的治理结构是否会增加协调成本、降低治理效率,也需要今后重点关注

自国家明确“由自然资源部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以来学界与政府机构围绕建立新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展开了丰富的讨论,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本攵以用途管制对象为切入点,讨论了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管什么、怎么管和谁来管的三个基础性问题

首先,对于管什么问题在明确空间-屬性-行为三位一体的管制对象基础上,要厘清实体空间、功能空间与管理空间对立与统一的关系把握空间的异质性、动态性与尺度性的內涵与现实管理需求的关系。

其次对于怎么管的问题,要正确处理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理念与分区、分类管控的矛盾国土空间尺度性与管理层级事权不清的矛盾,管制手段中审批与许可之间的关系

最后,对于谁来管的问题治理结构重构,为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带来偅要机遇但规划与管制间职能界限的模糊、“上下不对齐”的机构设置也会带来横向与纵向的协调成本增加,治理效率降低这些基础性问题都需要在今后实践中加以解决,以形成更加完善的中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

文章来源丨《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信息丨岳文泽 王畾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兵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