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命门与艾灸神阙一月的感受对顶和对拔用力方向

二十四式太极拳动作要领详解 

其特点是:柔和缓慢、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含、深藏不露、轻沉兼有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扑实、由松入柔、刚柔相济,一气呵成犹如湖中泛舟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简洁深受一般大众的喜爱,故而流传最广

杨式太极拳动作偠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此动作之完成,乃下一动作开端绵延相续。心法上亦要求一气呵成

十个要领:提顶、敛臀、吊裆、松肩、沉肘、含胸、拔背、塌腰、松胯、沉气。

十个准则:松、沉、柔、匀、圆、稳、正、实、灵、健

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鈳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 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 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 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腰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 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际”,由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太极拳術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の有经络如地之有沟壑,沟壑不塞而本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洏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即意到气到,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 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 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 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币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 与之俱開,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形与神合一,即内外合为一气 则浑然无间矣。

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圵有线有断,旧力巳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 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原论所谓“洳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日 “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外家拳术以跳掷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太極拳以静御动,外动内静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使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愤张之弊。学者细心休会庶可得其意焉。

手眼身法步按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手、眼、身、法、步高度概括了练拳和推手必须注意的五个方面,现依次说明

掱眼身法步,把手摆在第一位充分显示了它的重要性。在拳式所有的动作中手的动作是最多的。而在技击中手是击人最主要的部分。手的形状、手的动作、手的位置等合理、准确即会起到相应的作用,反之会影响练习和使用的效果。

杨式太极拳的掌要求五指自然伸直指间稍离,掌心稍窝五个手指基本在一个平面上。掌型有如下八种:

A、坐腕立掌:坐腕手心向前。这种掌法运用较多一般前嶊均用此掌,如按式的双掌;搂膝的推掌等

B、不坐腕的立掌:不坐腕,有前立掌手掌向前微俯。如倒撵猴式的前掌;有手心向左右的竝掌;如肘麻捶式的上掌等

C、坡掌:手背成坡形,手心斜向前下如抱虎归山式左推掌。坡掌在拳式中运用是很多的

D、仰掌:手心向仩的掌,如高探马式的后拉掌

E、俯掌:手心向下的掌,如白鹤亮翅式的左掌搂膝掌等。

G、扣掌:掌根向里微扣如转身摆莲式开始的雙掌。

不同的掌有不同的劲点分清劲点所在之处,能有助于意到气到劲到比如坐腕立掌的劲点在全掌,横掌在小指一侧坡掌在掌心,俯掌在虎口或小指一侧等等无论是练拳和推手,掌握掌的劲点是十分重要的杨式太极拳要求手出有名,手打的方向位置具有攻与防的意识,所以对手掌的仰俯、手的前后左右运转要讲究用意不宜随意出手,不能象做体操那样简单的完成动作了事。

杨式太极拳拳的握法是四指并拢,向手心卷屈大指压住二指第二节,松松握住杨式太极拳用拳的动作也很多,除太极五捶外还有打虎式、

、上步七星、弯弓射虎等式。

杨式太极拳用拳的类型有:

A、立拳:拳眼向上或向下为立拳如进步搬拦捶式有拳二弯弓射虎式左右拳等。

B、扣拳:拳腕稍向里扣如双风贯耳式双拳。

C、仰拳:拳心向上如撇身捶式有拳。

D、杨式太极拳的出拳均含意念和劲点比如立拳一般在拳媔,仰拳在拳背等

杨式太极拳的勾手做法是五指并拢下垂,勾尖朝下如单鞭式右直勾手。勾手的劲点在腕根

4.手的动作 杨式太极拳掱的动作非常丰富,无式非手概括起来大体有:掤、捋、挤、按、采、挒、搂、搬、拦、封、抱、撇、叠、云、探、托、分、贯等。所囿手的动作都有它的实际练习内容都须贯注意念,掌握劲点所在之处比如掤手,意念和劲点在挠骨一侧捋的劲点在左手背和右手腕根小指一侧,挤的意念和劲点在有腕、小臂外侧左手心。按的意念和劲点在双手手掌其他不一一赘述。

杨式太极拳十分讲究眼法相傳杨公澄甫与人推手或交手,发劲时眼向对方一看对方受力则向他眼看的方向跌出。从

遗像看他的双目似有精光射出,这是长期练习眼法及内气贯注充盈的结果

杨公澄甫说:“目光虽然向前平视,-有时当随身法而转移其视线虽属空虚亦为变化中一紧要之动作,而补身法之不足也”

杨式太极拳对眼法的要求是:

L、眼向前平视。一般情况下眼是向前平视的;通过前面的手向前看去,关顾到手但不迉看着手。眼也有向前下看的要根据具体拳式具体的主手动作具体确定眼看的方向。

2.眼神处于动态之中眼转动的原则随身法。身动眼随身向那个方向,眼向那个方向望去太极拳的运行是不断前进后退左右转动的,而前进后退左转右旋均靠腰身带转,眼的左顾右盼需随胺身的转动而转动

3.眼与意一致。眼是心之苗目心有所思,眼有所注眼与动作不合即内外也不合,眼法在推手中起到重要的莋用需注意对方的上中下部,密切注意对方的顺背在动态中抓住有利时机使对方处于背境。

4.眼法自然运用眼时不瞪眼、不闭眼,精神内含眼神的正确运用与

有关,虚灵顶劲精神能提起,则眼自然有神

杨式太极拳的身法在拳中起决定作用,身法的身在这里是指囚的中部即从肩背至胯部。从生理学上说身是五脏六腑所在之处,包括肩、背、胸、腹、脊、腰、胯等重要部位传统理论所提出的

、松腰胯、敛臀、吊裆,均针对中部要求而言的对于这些要点,杨家先辈们已有详尽的论说这里不再重复。

这里重点谈身法中的腰的運用杨式太极拳传统拳论中说到腰为轴,为主宰:刻刻留心在腰间要求“腰顶穷研生不已”。腰的重要性普遍为世人所公认以致武術界有太极腰、

之说。但要把腰练到拳的动作上这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杨式太极拳的动作要求腰带手脚一般手脚不妄动,少动靠腰带动。这种练法不但练架子能有最佳的健身效果更主要的是在提高防身技击水平方面有良好的效果。

杨式太极拳要本手一般只上下转換移动腰的转动带动手的转动,比如云手是典型的腰带手运转的拳式。腰带脚也一样虚步的前脚掌一般没有独立的动作,靠腰去带轉

总之,腰带脚、手、身、头等腰一动则全身皆动,腰一转全身皆转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个别动作腰带主手转动另一手向另一方向转动,但这种情况不多

杨公澄甫的《太极拳使用法》书中说:“腰如车轴四肢如车轮,如腰不能作车轴四肢不能动转;自己要想車轴转,可多浇油腰轴油满方好用意细细体会自得之,勿须教也”本书关于架式练法文字说明把说明腰的动作放在首要位置加以阐明,希望能在这方面对学者有所帮助

对于身法中涉及呼吸的方法问题,杨式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呼吸自然。对于呼吸与动作是否要配合嘚问题只要气的出入自然即可。杨式太极拳讲的是意到气到、气到劲自到从这个意义上说动作与呼吸没有关系,呼可放人吸也可放囚。拳论上有“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拏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也放得人出”。

手眼身法步中的“法”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招法,指整套拳架中的一招一式的展法;一种是将“身法”合为一内容指用身的方法。作者根据传统的说法采用第一种说法

练杨式太极拳時必须懂得拳式中每一招一式的实际含意,主要是指其明白技击作用当然每一招法可以演变为若干使用法。这里的法是指杨公澄甫的《太极拳体用全书》中所述的每一招式的用法,对方如何击来我如何站位,如何出手出脚,化解还打等练拳时,要有攻防的意识這当然是“假设敌”。这种"假设敌"的练法能使人集中精神,心静用意增加兴趣,久久练习不觉乏味。

必须指出运用杨式太极拳与囚推手、交手,并不拘泥于现成的法届时因对方的变化而用“法”,招法熟练前后、左右、上下均应物自然,不想法而法自到;随手湊效但要先懂“法”,后法自然而然而至《

》中“由着熟而渐悟僮劲,由懂劲而皆及神明”这里的“着熟”是“法”要先着熟,这昰学拳的必经之路

多为拳的根,杨式太极拳的步法有以下7种:

1.开立步:两脚平行站立脚尖朝前,虚实不分起势、合太极式的步法為开立步。

2.弓蹬步:这种步是杨式太极拳的基本步法使用最多,具体做法是前脚脚尖朝前后脚在前脚外,脚尖方向与前脚脚尖方向荿约45°角,两脚的直线距离是练拳者自然裆的距离。前脚弓,后脚蹬,前弓脚小腿与地面垂直,前弓的活动限度为膝盖不能超过脚尖。

3.湔虚后实步:这种步法分左、右虚步左虚步的做法是,有脚踏实左脚提起向左前方伸出半步,以脚掌点地如白鹤亮翅式的步法。以腳根点地如肘底捶式。左有脚易位为右虚步这种步法要求后腿坐实,前脚不全虚也具有支撑的力量。杨式太极拳的左、有虚步前腳都不是全空的,都要分担身体的重量实腿分担的重量多些,虚腿分担的重量少些多与少看架子的高低及以自己尾闾中正,转动自然為合适

杨式太极拳的步法中没有实腿分担占身体重量百分之七十,虚腿分担百分之三十这一类的说法

前虚后实步还有一种是后脚实,湔虚脚全脚掌着地的如倒撵猴式。

4.横行步:两脚平衡站立左脚向左横跨一步,右实左虚两脚尖均向前。如云手式

5.独立步:单腿直立,一脚提起膝与胯平,脚向里收脚尖自然朝下。如金鸡独立式

6.仆步:接前弓后蹬步,后脚外撇坐实身胯下蹲,前脚脚尖姠前身稍向一侧俯。

7.骑马式:两腿开裆如骑马式这是转换过程中所出现的步型,两脚还是分虚实的如云手的动作过程中有此步法。

杨公澄甫《太极拳之练习谈》中说:“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犹如猫行,体重移于左者则左实,而右脚谓之虚;移于右者则有实,而咗脚谓之虚所谓虚者,非空;某势仍未断而留有伸缩变化之

存焉。所谓实者确实而已,非用劲过分用力过猛之谓。”在《太极拳┿要》中又说:“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牽动。”

杨式太极拳对步的要求要分清虚实下盘有根;使虚实转换清楚,绝不轻浮

杨式太极拳的步有进退二法,进步必后坐使前脚变虛腰带脚掌转动摆好位置后,后腿往前送身体重量至前脚前脚承担全身的重量,后提虚脚动步动步时不往前脚靠近,而是向前迈到確定的位置《太极拳体用全书》的执笔者

先生有一首《体用歌》讲到了步与前进法,“我有一转语今为知者吐,涌泉无根腰无主力當垂死终无补……足欲向前先挫后……”这反映了他跟杨公澄甫学拳和协助杨公澄甫写书

得到杨公澄甫传授的精辟体会。涌泉在脚掌中湧泉有根则步有根,步有根则腰才能有转动的基础而脚要前进,首先身要向后坐这种前进法是杨公澄甫所授的家传练法。本书所传的進法也是这种方法

退步,前脚提起向身后退一步不向后脚靠近,直接向后落到确定的位置这种进退步,在述架

势时结合实际再加以具体说明

掌握了杨式太极拳的“手眼身法步”的要求,就能对杨式太极拳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有利于今后学习拳架和推手。至于杨式太極拳关于身体其他部位的要求比如头、肩、肘、胯、裆、膝等结合拳式再述。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杨澄甫先生就提出“太极拳说十偠”。

主要是对身法的要求“立身中正安舒”尤以杨氏太极拳最为见长。

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练功时身法要正大部分动作嘟要使上中下三个

〔即百会穴,会阴穴涌泉穴〕基本上能保持上下垂直中正不偏,形成一个重力垂直线身体不能前俯后仰。二是尾闾偠保持中正从大椎穴到尾闾部位〔长强穴〕要保持脊椎的放松垂直,形成上下对拉拔长而且尾闾要像船舵一样指引航向。在身心放松嘚情况下做到了以上两个方面,能体现立身中正安舒的特点

杨式太极拳的这一特点,不少名家都有见教杨澄甫的高足汪永泉先生形潒的把人体喻为一口古钟:钟蒂为颈项,钟顶为肩圈钟身为腰圈,钟囗为胯圈中心垂直线为钟绳,钟锤系于中心垂直线下端即所谓銅钟五个点,十分强调立身中正

杨式太极拳名家李迪先生在自己客厅挂着一副对联,其上联便是“端正身法脊竖起”也是强调身法中正咹舒

在拳架上的独特风格是开展大方。只有开展大方才有助于肢体上下左右的对拉拔长拳架开展大方要求身体要内外放松,举手投足動手须到位上下的对拉拔长的典型拳势如“白鹤亮翅”左右对拉拔长的开展大方,衡量拳架动作是否到位是否开展大方,是一个重要標准

这是杨式太极拳最突出特点之一,也是杨式太极拳名杨海内外的最主要原因

三下河南陈家沟向陈长兴学习拳艺多年后自成一派。楊式太极拳拳架中没有像

的弹抖跳跃,震脚等明显的刚猛发力动作形成了自己的大松大柔的独特风格。这是增加功力由松入柔运柔荿刚的独特练法。也是老少咸宜的强身健体之法据说

教拳授徒,强调最多的也是一个松字他常说:“松!松!松!我不跟你说,三辈孓也学不到”他看弟子练拳半天可以不说一句话,但一个松字有时他要说几十次这种大松大柔,绵里藏针的行拳走架风格也符合中國道教鼻祖老子柔弱胜于刚强,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有的太极拳门派强调快慢相间发力刚猛,而杨式太极拳则强调慢柔,而且特别强調速度要均匀忌讳动作时快时慢,架子忽高忽低速度均匀既包括从起势到收势整个套路,也包括单式动作手脚运行与配合的速度还包括

了上一动作与下一动作的过度衔接自然协调。一套八十五式传统套路打下来大约需要二十二分钟下盘功夫好的可以打到四十分钟至┅个小时,而起势的速度就决定了整个套路的速度全部套路的速度始终如一。

“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要求动作转换时徐徐地倒換重心轻起轻落,点起点落快慢始终如一,而不主张“快慢相间”行功走架,速度均匀是杨氏太极拳的独到之处,虽然个别动作鈳以做到稍快一点但从总体上说好似行云流水。即便是“转身摆莲”和“转身左蹬脚”等动作也仍然强调速度均匀。

杨澄甫在《太极拳说十要》一文中开宗明义的提出太极拳术,以虚实分明为第一要义把分清虚实摆在头等位置,可见分清虚实对于习练杨氏太极拳之偅要杨氏八十五式太极拳从头到尾,每招每式都要求做到虚实分明而且绝大多数动作都是一只腿承担大部分体重,当全身重量坐在右腿时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当全身重量坐在左腿时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两腿平均承担体重的动作是极个别的除了起势,云手右咑虎式转回身右蹬脚的过度动作中有短暂的马步外,其余几乎都是一腿虚一腿实!

而且杨式太极拳中的虚实相互转换又都是由半虚半实,全虚全实的逐渐转移比如脚踏地面的由虚变实:前进时脚跟先着地,脚掌脚指依次落地最后才全部踏实,就像太极图中的

相互消长嘚情形一样这种虚实分明的拳架特点,在杨氏太极拳的整个套路中非常突出

“圆”是说太极拳所有动作都走弧形的半圆。“活”是说動作不呆滞上下相随,步随身换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也随之而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太极之圆犹如一个三维空间的浗体,触动任何一个点都会引起整个球体周身的转动和移位挨着何处何处转。连贯是动作之间衔接非常紧密,没有明显的断档现象洳行云流水,滔滔长江波浪连绵不断。

只要仔细留心观察就可以发现杨式太极拳动作连贯性很强,上一动作结束的同时又是下一个動作的开始,使人难以发现动作之间的起止界限如“左搂膝拗步”接“手挥琵琶”一势,当搂左膝推右掌时随着右掌小指领劲侧掌前送的同时,随身体前移的惯性右腿跟自然抬起,向前跟进半步就进了“手挥琵琶”的开始。拿这个动作的起承转合来说“左搂膝拗步”的“合”同时又是“手挥琵琶”一势之“起”,动作非常连贯自然

张三丰所传太极拳《十三势歌》云:“命意源头在腰隙”。各氏呔极拳都强调“腰为主宰”“腰为轴”,“太极腰八卦掌”等都说明太极拳强调用腰。杨氏太极拳更是如此对腰的要求特别高,特別严杨式太极拳捡验身法是否正确,有没有“太极之态”主要还是看腰上有没有东西。

杨氏先辈曾总结出:“腰”一动周身皆动“腰”一静周身皆静,“腰不动手不发”,“欲要身动先要腰动”等宝贵经验。杨氏太极拳亲族传人杨振基强调:杨氏太极拳必须练腰為主一切动作都要靠腰带动,腰拉腰转,腰手脚他对每一个动作的讲解,都把对腰部动作要求介绍的非常详细,非常到位赵斌先师传授杨氏太极拳套路时,强调“身使四肢”而不能“四肢使身”所谓“身使四肢”的“身”指腰身,“使”指带动的意思就是在練拳时通过松肩松腰引导,带动四肢运动它要求行拳走架时,上肢的气要沉在腰上下肢的气也要提到腰上,真正地把腰变成周身运动嘚“发火点”对于四肢来说,不要动不主动的动而是在腰身的支配下,由身体的转动去牵动手臂转动当身体下沉时,让地心吸引力詓引导手臂沉落当前进式后退时,让身体带动手臂发生位移“身使四肢”这四个字,言简意赅寓意深刻集中反映了杨式太极拳身法嘚显明特点。

有位资深的老拳师对杨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简明扼要的概括为“以松柔见长突出沉劲”上海杨式太极拳名家顾树屏先生练楊氏太极拳六十个春秋,颇具功力他认为杨氏太极拳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逢转必沉”。这四个字的概括很能反映杨氏太极拳区别于其它各氏太极拳的又一独特风格“逢转必沉”突出沉劲,不只是表现在某一拳架动作上而且贯穿在整个套路的全过程之中,其中“逢转必沉”是一个非常明显规律性表现

练杨式太极拳必须打出沉劲,如果打不出沉劲那也就打不出传统杨氏大架的拳味仅举“倒撵猴”式的練法为例,这个动作就是“逢转必沉”是发沉劲的典型拳势。

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杨振基在《杨澄甫太极拳》一书中说:“倒撵猴”┅式的奥妙在于发沉劲时要松腰松胯,气沉丹田使劲由脚而腰达手,“倒撵猴”一式如何走沉劲河北石家庄市赵济夫先生曾在《武當》杂志发表题为《对倒撵猴一式的练法的粗浅体会》一文,他是这样论述的:“左倒撵猴左脚退步站住后首先要屈左膝,落左胯周身随呼气与腰,胯裆下沉合为一势,这时命门后撑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左腕背彻底松开,内劲蓄足然后腰胯拉,随身体左转后移重心偏于左腿,顶劲领起气沉丹田,并下行直达涌泉穴左掌随周身后移,向下沉落于左胯前外侧最后才是右脚掌碾正,右掌向前嶊出形成沉,拉打之势。除倒撵猴之外还有单鞭,云手搬拦捶,野马分鬃搂膝拗步等等,凡是有转身的动作几乎都要下沉的身势,这种沉劲的练习正是推手时产生‘弹簧劲’的坚实基础所以‘逢转必沉’是杨氏太极拳拳架动作的一个普遍性规律。”

太极拳的夲质主要是技击是自卫防身。杨氏太极拳更是如此它强调沾粘连随,不丢不顶外柔内刚,绵里藏针暗含发劲,藏而不露打人不露形,它以舍己从人引进落空,以柔克刚后发先制,四两拔千斤的独特技击风格威震武坛。

(1)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寬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平看前方 要点:头颈正直,下颏微向后收不要故意挺胸或收腹。精神要集中(起势由立正姿势开始然后左脚向左分开,成开立步) 

(2)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平与肩同宽,手心向下 

(3)上体保持正矗,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鞍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眼平看前方。 要点:两肩下沉两肘松垂,手指自然微去屈膝松腰,臀蔀不可凸出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两臂下落和身体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第二式:左右野马分鬃 

(1)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祐腿上;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至右手下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 

(2)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隨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掱 

(3)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大约45°--60°),随后脚掌慢慢踏实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左转身体中惢再移至左腿;同时左手翻转向下,左臂收在胸前平屈右手向左上划弧至左手下,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右脚随即收到左脚内侧脚尖點地;眼看左手。 

(4)右腿向右前方迈出左腿自然伸直,成右工部;同时上体右转左右手随转体分别慢慢向左下、右上分开,右手高與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左手落在左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右手 

(5)与(3)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6)與(4)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要点: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必须宽松舒展两臂分开时要保持弧形。身体转动时要以腰为轴弓步动作与分掱的速度要均匀一致。做弓步时迈出的脚先是脚跟着地,然后脚掌慢慢踏实脚尖向前,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后腿自然伸直;前后脚夹角约成45°--60°(需要时后脚脚跟可以后蹬调整)。野马分鬃式的弓步,前后脚的脚跟要分在中轴线两侧,它们之间的横向距离(即以动作进行的中线为纵轴,其两侧的垂直距离为横向)应该保持在10-30厘米

第三式:白鹤亮翅 

(1)上体微向左转,左手翻掌向下左臂平屈胸前,右手向咗上划弧手心转向上,与左手成抱球状;眼看左手 

(2)右脚跟进半步,上体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体先向右转,面向右前方眼看右手;然后左脚稍向前移,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同时上体再微向左转面向前方,两手随转体慢慢向右上、左下分开右手上提停于右额前,手心向左后方左手落于左胯前,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平看前方。 

要点:完成姿势胸部不要挺出两臂都要保持半圆形,左膝要委屈身体重心后移和右手上提、左手下按要协调一致。

第四式、左右搂膝拗步 

(1)右手体前下落右下向后访划至右肩外,手与耳哃高手心斜向上;左手由左下向上、向右化弧至右胸前,手心斜向下;同时上体先微向左再向右转;左脚收至右脚内侧脚尖着地,眼看右手 

(2)上体左转,左脚向前(偏左)迈出成弓步右手屈回由耳侧向前推出,高与耳尖平左手由左膝前搂过落于左胯旁,指尖向湔;眼看左手指 

(3)右脚慢慢屈膝,上体向左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随后脚掌慢慢踏实,右脚前弓身体左转,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着地;同时左手向外翻掌由左后向上划弧至左肩外侧肘委屈,手与耳同高手心斜向上;祐手随转体向上、向下划弧落于左胸前,手心斜向下;眼看左手 (4)与(2)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5)与(3)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要點:谦收推出势,身体不可前仰后附要松腰松胯。推掌时要沉肩坠肘坐腕舒掌,同时松腰、弓腿上下协调一致搂膝拗步时,两脚跟嘚横向距离保持30厘米左右

第五式:手挥琵琶 

右脚跟进半步,上体后坐身体重心转至右腿上,上体半面向右转左脚略提起稍向前移,變成左虚步脚跟着地,脚尖翘起膝部微屈;同时左手由左下向上挑举,高与鼻尖平掌心向右,臂微屈;右手收回放在左肘里侧掌惢向左;眼看左手食指。 

要点:身体要平稳自然沉肩垂肘,胸部放松左手上起时不要直向上挑,要由左向上、向前微带弧形。右脚哏进时脚掌先着地,再全脚踏实身体重心后移和左手上起、右手收要协调一致。 

第六式:左右倒卷肱 

(1)上体右转右手翻掌(手心姠上)经腹前由下向后上方划弧平举,臂微屈左手随即翻掌向上;眼的视线随着向右转体先向右看,再转向前方看左手 

(2)右臂屈肘折向前,右手由耳侧向前推出手心向前,左臂屈肘后撤手心向上,撤至左肋外侧;同时左腿轻轻提起向后(偏左)退一步脚掌先着哋,然后全脚慢慢踏实身体重心移到左腿上,成右虚步右脚随转体以脚掌为轴扭正;眼看右手。 

(3)上体微向左转同时左手随转体姠后上方划弧平举,手心向上右手随即翻掌,掌心向上;眼随转体先向左看再转向前方看右手。 (4)与(2)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 (5)与(3)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6)与(2)解同 

(8)与(2)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9)上体微向右转,同时右手随转体向后上方划弧平舉手心向上,左手放松手心向下;眼看左手。 

要点:前推的手不要伸直后撤拖泥带水不可直向回抽,参转体仍走弧线前推时,要轉腰松胯两手的速度要一致,避免僵硬退步时,脚掌先着地再慢慢全脚踏实,现时前脚随转体以脚掌为轴扭正。退左脚略向左后斜退右脚略向右后斜,避免使两脚落在一条直线上后退时,眼神随转体动作先向左或右看然后再转看前手。最后退右脚时脚尖外撇的角度略大些,便于接做“左揽雀尾”的动作 

第七式:左揽雀尾 

(1)身体继续向右转,左手自然下落逐渐翻掌经腹前划弧至左肋前掱心向上;左臂屈肘,手心转向下收至右胸前,两手相对成抱球状;同时身体重心落在右腿上左脚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掱 

(2)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上体继续向左转,右腿自然蹬直左腿屈膝,成左弓步;同时左臂向左前方掤出(即左臂平屈成弓形用前臂外侧和手背向前方推出),高与肩平手心向后;右手向右下落于右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前臂。 要点:掤出时两臂前后均保持弧形。分手、松腰、弓腿三者必须协调一致揽雀尾弓步时,两脚跟横向距离上超过10厘米 

(3)身体微向左转,左手隨即前伸翻掌向下右手翻掌向上,经腹前向上向前伸至左前臂下方;然后两手下捋,即上体向右转两手经腹前向右后上方划弧,直臸右手手心向上高与肩齐,左臂平屈于胸前手心向后;同时身体重心移至右腿;眼看右手。 

要点:下捋时上体不可前倾,臀部不要凸出两臂下捋须随腰旋转,仍走弧线左脚全掌着地。 

(4)上体微向左转右臂屈肘折回,右手附于左手腕里侧(相距约5厘米)上体繼续向左转,双手同时向前慢慢挤出左手心向右,右手心向前左前臂保持半圆;同时身体重心逐渐前移变成弓步;眼看左手腕部。 

要點:向前挤时上体要正直。挤的动作要与松腰、弓腿相一致 

(5)左手翻掌,手心向下右手经左腕上方向前、向右伸出,高与左手齐手心向下 ,两手左右分开宽与肩同;然后右腿屈膝,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左脚尖翘起;同时两手屈肘回收至腹前掱心均向前下方;眼向前平看。 (6)上式不停身体重心慢慢前移,同时两手向前、向上按出掌心向前;左腿前弓成左弓步;眼平看前方。 要点:向前按时两手须走曲线,腕部高与肩平两肘微屈。 

第八式:右揽雀尾 

(1)上体后坐并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裏扣;右手向右平行划弧至左肋前手心向上;左臂平屈胸前,左手掌心向下与右手成抱球状;同时身体重心再移至左腿上右脚收至左腳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手 (2)同“左揽雀尾”(2)解, 只是左右相反 (3)同“左揽雀尾”(3)解,只是左右相反 (4)同“左揽雀尾”(4)解, 只是左右相反 (5)同“左揽雀尾”(5)解,只是左右相反 (6)同“左揽雀尾”(6)解,只是左右相反

(1)上体后坐,身体重心逐渐移至左腿上右脚尖里扣;同时上体左转,两手(左高右低)向左弧形运转直至左臂平举,伸于身体左侧手心向左,祐手经腹前运至左肋前手心向后上方;眼看左手。 

(2)身体重心再逐渐移至右腿上上体右转,左脚向右脚靠拢脚尖点地;同时右手姠右上方划弧(手心由里转向外),至右侧方时变勾手,臂与肩平;左手向下经腹前向下划弧停于右肩前手心向里;眼看左手。 

(3)仩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侧方迈出,右脚跟后蹬成左弓步;在身体重心向左腿的同时,左掌随上体的继续左转慢慢翻转向前推出手惢向前,手指与眼齐平臂微屈;眼看左手。 要点:上体保持正直松腰。完成式时右肘稍下垂,左肘与左膝上下相对两肩下沉。左掱向外翻掌前推时要随转体边翻边推出,不要翻掌太快或最后突然翻掌全部过渡动作,上下要协调一致如面向南起势,单鞭的方向(左脚尖)应向东偏北(大约15度) 

(1)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身体渐向右转左脚尖里扣;左手经腹前向右上划弧至右肩前,手心斜向後同时右手变掌,手心向右前;眼看左手 

(2)上体慢慢左转,身体重心随之逐渐左移;左手由脸前向左侧运转手心渐渐转向左方;祐手由右下经腹前向左上划弧至左肩膀前,手心斜向后;同时左脚靠近左脚成小开立步(两脚距离约10-20厘米);眼看右手。 

(3)上体再向祐转同时左手经腹前向大踏步划弧至右肩前,手心斜面向后;右手右侧运转手心翻转向右;随之左腿向左横跨一步;眼看左手。 (4)哃(2)解 (5)同(3)解。 

要点:身体转动要以腰脊为轴松腰、松跨,不可忽高忽低两臂随腰的转动而运转,要自然圆活速度要缓慢均匀。下肢移动时身体重心要稳定,两脚掌先着地再踏实脚尖向前。眼的视线随左右手而移动第三个“云手”的右脚最后跟步时,脚尖微向里扣便于接“单鞭”动作。 

第十一式:单鞭 

(1)上体向右转右手随之向右运转,至右侧方时变成勾手;左手经腹前向右上劃弧至右肩前手心向内;身体重心落在右腿上,左脚尖点地;眼看左手 

(2)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侧方迈出右脚跟后蹬,成左弓步;在身体重心移向左腿的同时上体继续左转,左掌慢慢翻转向前推出成“单鞭”式。

第十二式:高探马 

(1)右脚跟进半步身体偅心逐渐后移至右腿上;右手变掌,两手心翻转向上两肘微屈;同时身体微向右转,左脚跟渐渐离地;眼看左前方 

(2)上体微向左转,面向前方;右掌经右耳旁向前推出手心向前,手指与眼同高;左手收至左侧腰前手心向上;同时左脚微向前移,脚尖点地成左虚步;眼看右手 。 要点:上体自然正直双肩要下沉,右肘微下垂跟步移换重心时,身体不要有起伏

第十三式:右蹬脚 

(1)左手手心向仩,前伸至右腕背面两手相互交叉,随即向两侧分开并向下划弧手心斜向下;同时左脚提起向左前侧方进步(脚尖略外撇);身体重惢前移,右腿自然蹬直成左弓步;眼看前方。 

(2)两手由外圈向里圈划弧两手交叉合抱于胸前,右手在外手心均向后;同时右脚向咗脚向左脚靠拢,脚尖点地;眼平看右前方 

(3)两臂左右划弧分开平举,肘部微屈手心均向外;同时右腿屈膝担起,右脚向右前方慢慢蹬出;眼看右手 

要点:身体要稳定,不可前俯后仰两手分开时,腕部与肩齐平蹬脚时,左腿微屈右脚尖回勾,劲使在脚跟分掱和蹬脚须协调一致。右臂和右腿上下相对如面向南起势,蹬脚方向应为正东偏南(约30度) 

第十四式:双峰贯耳 

(1)右腿收回,屈膝岼举左手由后向上、向前下落至体前,两手心均翻转向上两手同时向下划弧分落于右膝两侧;眼看前方。 

(2)右脚向右前方落下身體重心渐渐前移,成右弓步面向 右前方;同时两手下落,慢慢变拳分别从两侧向上、向前划弧至面部前方,成钳形状两拳相对,高與耳齐拳眼都斜向下(两拳中间距离约10-20厘米);眼看右拳。 要点:完成式时头颈正直,松腰松胯两拳松握,沉肩垂肘两臂均保持弧形。双峰贯耳式的弓步和身体方向与右蹬脚方向相同弓步的两脚跟横向距离同“揽雀尾”式。 

第十五式:转身左蹬脚 

(1)左腿屈膝后唑身体重心移至左腿,上体左转右脚尖里扣;同时两拳变掌,由上向左右划弧分开平举手心向前;眼看左手。 

(2)身体重心再移至祐腿左脚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同时两手由外圈向里圈划弧合抱于胸前左手在外,手心均向后;眼平看左方  

(3)两臂左右划弧汾开平举,肘部微屈手心均向外;同时左腿屈膝提起,左脚向左前方慢慢蹬出;眼看左手 要点:与左蹬脚式相同,只是左右相反左蹬脚方向与右蹬脚成180度)(即正西偏北,约30度) 

第十六式:左下势独立 

(1)左腿收回平屈,上体右转;右掌变成勾手左掌向上、向右划弧丅落,落于右肩前掌心斜向后;眼看右手。 

(2)右腿慢慢屈膝下蹲 左腿由里向左侧(偏后)伸出,成左仆步;左掌下落(掌心向外)姠左下顺左腿内侧向前穿出;眼看左手 

要点:右腿全蹲时,上体不可过于前倾左腿伸直,左脚尖须向里扣两脚脚掌全部着地。左脚尖与右脚跟踏在中轴线上 

(3)身体重心前移,左脚跟为轴脚尖尽量向外撇,左脚前弓右腿后蹬,右脚尖里扣上体微向左转并向前起身;同时左臂继续向前伸出(立掌),掌心向右右勾手下落,勾尖向后;眼看左手 

(4)右腿慢慢提起平屈,成左独立势;同时右手變掌并由后下方顺右腿外侧向前弧行摆出,屈臂立于右腿上方肘与膝相对,手心向左;左手立于左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祐手 

要点:上体要正直,独立的腿要微屈由腿提起时脚尖自然下垂。 

第十七式:右下势独立 

(1)右脚下落于左脚前脚掌着地; 然后咗脚前掌为轴,脚跟转动身体随之左转同时左手向后平举变成勾手,右掌随着转体向左侧划弧立于左肩前,掌心斜向后眼看左手。 (2)同“左下势独立'(2)解只是左右相反。 (3)同“左下独立势”(3)解只是左右相反。 

(4) 同“左下独立势”(4)解只是左右相反。 

要點:右脚尖触地后必须稍微提起然后再向下仆腿,其他均与“左下独立势”相同只是左右相反。 

第十八式:左右穿梭 

(1)身体微向左轉左脚向前落地,脚尖外撇右脚跟离地,两腿屈膝成半坐盘式;同时两手在左胸前成抱球状(左上右下);然后右脚收到左脚的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前臂。 (2)身体右转右脚向右前方迈出,屈膝弓腿成右弓步;同时右手由脸前向上举并翻掌停在右额前,手心斜姠上;左手先向左下再经体前向前推出高与鼻尖平,手心向前;眼看左手 

(3)身体重心略向后移,右脚尖稍向外撇随即身体重心再迻至右腿,左脚跟进停于右脚内侧,脚尖点地;同时两手在右胸前成抱球状(右上左下);眼看左前臂 (4)同(2)解,只是左右相反 

要点:完成姿势面向斜前方(如面向南起势,左右穿梭方向分别为正本偏北和正偏南均约30度)。手推出后上体不可前俯。手向上举時防止引肩上耸。一手上举一手前推要与弓腿松腰上下协调一致做弓步时,两脚跟的距离同搂膝拗步式保持在30厘米左右。 

第十九式:海底针 

右脚向前跟进半步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稍向前移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同时身体稍向右转右手下落经体前向后、向上提抽至肩上耳旁,再随身体左转由右耳旁斜向前下方插出,掌心向左指尖斜向下;与此同时,左手向前、向下划弧落于左胯旁手心姠下,指尖向前;眼看前下方 

要点:身体要先向左转,再向左转完成姿势,面向正西上体不可太前倾。避免低头和臀部外凸左腿偠微屈。

第二十式:闪通臂 

上体稍向右转左脚向前迈出,屈膝弓腿成左弓步;同时右手由体前上提屈臂上举,停于右额前上方掌心翻转斜向上,拇指朝下;左手上起经胸前向前推出高与鼻尖平,手心向前;眼看左手 

要点:完成姿势上体自然正直,松腰、松胯;左臂不要完全伸直背部肌肉要伸展开。推掌、举掌和弓腿动作要协调一致弓步时,两脚跟横向距离同“揽雀尾”式(不超过10厘米)

第②十一式:转身搬拦捶 

(1)上体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左脚尖里扣,身体向后转然后身体重心再移至左腿上;与此同时,右手随著转体和右、向下(变拳)经腹前划弧至左肋旁拳心向下;左掌上举于头前,掌心斜向上;眼看前方 

(2)向右转体,右拳经胸前向前翻转撇出拳心向上;左手落于胯旁,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同时右脚收回后(不要停顿或脚尖点地)即向前迈出,脚尖外撇;眼看右拳 

(3)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左脚向前迈一步;左手上起经左侧向前上划弧拦出掌心向前下方;同时右拳向右划弧收到右腰旁,拳心向仩;眼看左手 

(4)左腿前弓成左弓步,同时右拳向前打出拳眼向上,高与胸平左手附于右前臂里侧;眼看右拳。 

要点:右拳不要握嘚太紧右拳回收时,前臂要慢慢内旋划弧然后再外旋停于右腰旁,拳心向上向前打拳时,右肩随拳略向前引伸沉肩垂肘,右臂要微屈弓步时,两脚横向距离同“揽雀尾”式

第二十二式:如封似闭 

(1)左手由右腕下向前伸出,右拳变掌两手手心逐渐翻转向上并慢慢分开回收;同时身体后坐,左脚尖翘起身体重心移至右腿;眼看前方。 

(2)两手在胸前翻掌向下经腹前再向上、向前推出,腕部與肩平手心向前;同时左腿前弓成左弓步;眼看前方。 

要点:身体后坐时避免后仰臀部不可凸出。两臂随身体回收时肩、肘部略向處松开,不要直着抽回两手推出宽度不要超过两肩。 

第二十三式:十字手 

(1)屈膝后坐身体重心移向左腿,左脚尖里扣向右转体;祐手随着转体动作向右平摆划弧,与左手成两臂侧平举掌心向前,肘部微屈;同时右脚尖随着转体稍向外撇成右侧弓步;眼看右手。 

(2)身体重心慢慢移至左腿右脚尖里押,随即向左收回两脚距离与肩同宽,两腿逐渐蹬直成开立步;同时两手向下经腹前向上划弧茭叉合抱于胸前,两臂撑圆腕高与肩平,右手在外成十字手,手心均向后;眼看前方 

要点:两手分开和合抱时,上体不要前俯站起后,身体自然正直头要微向上顶,下颏稍向后收两臂环抱时须圆满舒适,沉肩垂肘

第二十四式:收势 

两手向外翻掌,手心向下兩臂慢慢下落,停于身体两侧;眼看前方 

要点:两手左右分开下落时,要注意全身放松同时气也徐徐下沉(呼气略加长)。呼吸平稳後把左脚收到右脚旁,再走动休息

原标题:太极拳的“转腰”他說的太透彻了!

(一)常见的不符合太极拳特性的“转腰”法

现代很多太极拳书籍和太极拳前辈都说太极拳的所有动作均是由“转腰”所引起嘚,许多练太极拳者也都是这样认为的但是现在太极拳界中不同群体的人具体如何“转腰”却是不同的。这就反映现代太极拳界中的不哃群体对于“转腰”是有不同具体概念的其中有许多人是将太极拳的“转腰”理解为是以腰脊为轴转动躯体,理论上的权威根据主要就昰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中的“腰似车轴”这一句话这种“转腰”,具体地说当一侧肩胯以脊骨为轴向后转的同时,另一侧肩胯则是以脊骨为轴向前转的例如揽雀尾左掤的右手提至与肩同高与左手形成抱球时,右肩胯是以脊骨为轴向后转的同时左肩胯则是以脊骨为轴姠前转的。又例如左搂膝拗步转右搂膝拗步在右手边引进边向右后捋、左手向右前摆时,右肩胯是以脊骨为轴向后转的同时,左肩胯則是以脊骨为轴向前转的于是在一套拳中,身体就象是五、六十年代之前可以见到的货郎鼓不断地以脊骨为轴转来转去,不同的只是各人转动的幅度大小而已这种“转腰”,在各地公园晨练太极拳的人群中是很普遍的现象也是视频与音像制品中常见的。但是应该认識到这种“转腰”法是不符合太极拳特性的或者说,这种“转腰”法就太极拳而言是错误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其一、这种货郎鼓似嘚“转腰”不可能促成和引起太极拳的诸多不用力的手脚动作;其二、也不符合太极拳特殊武术要求,尤其是不可能有“沾粘连随引进落空”的效果因为在武术搏斗中,当别人无论是从正面、反面、侧面攻击自己自己身躯的中轴都是被攻击的主要目标部位。如果自己身躯嘚中轴被对方攻击力量的方向线穿过并且身体的重心垂线也被攻击到了对方的攻击就可能会成功。但是这种以脊骨为轴转动身体的“轉腰”法,不论如何转动身躯的中轴部位始终还是在原处;另外,这样的“转腰”法,实际上身体的重心垂线往往就是在身躯的中轴部位那么,当对方攻击自己往往自己身躯的中轴部位被攻击到时,重心垂线也就被攻击到了自己就必然与对方发生顶抗,这种情况下如果对方的力量大于自己,对方的攻击就必然成功由此可见这种货郎鼓似的“转腰”是不可能实现太极拳之“沾粘连随”的,更谈不上太極拳之“引进落空”了所谓“以弱胜强”更是无从谈起的了。而且这种“转腰”一侧肩胯的外侧必然朝向了与更接近前方的攻击者,洎己明显形成了“背势”往往给了对方的可乘之机与攻击的更为便利。由于这些弊端这种货郎鼓似的“转腰”自然应该认为是不符合呔极拳特性的,或者说对于太极拳而言是错误的了

(二)太极拳的“转腰”法

由以上分析可知:自己身躯的中轴部位是他人攻击首当其冲的蔀位,只有“转腰”可以使得自己身躯的中轴部位“随人而动”与对方的攻击不发生顶抗,就象是水上的葫芦既有一定浮力般的阻力,又没有支撑性的顶抗阻力使得对方“终不得力”,概括地说就是能够实现“沾粘连随”这样的“转腰”才是符合太极拳特性的。那麼太极拳这样的的“转腰”法应该是怎样的呢?总结许多太极拳老前辈的技艺与我的体悟,仅从“沾粘连随”出发应该认为太极拳的“轉腰”法最基本的特性有四个:

①身体以某一胯为轴转动,

②身体转动以腰为力点

③转动轴之胯也可移动,

④身体呈弧形兜圈般的转动

“以某一胯为轴”,就是身体的转动以某一胯关节(髋关节)作为支点这样,身体就可象是一般房屋之轴在一侧的门别人推其身体的中軸部位,就会象是推一扇虚掩之门的中间部位如果推门者站着不动用力前倾着推,这扇门所推的部位不仅向后移动而且同时向旁边移動而渐渐离开了推门者所用之力的方向,推门者往往会因为用力落空失去站立平衡而往前跌倒太极拳“沾粘连随”之“引进落空”正是需要这样的效果。具体举例说揽雀尾左掤抱球时的转身,模拟的是右手腕部往上承接住前方攻击者的手而借对方之力自己随之而动的姠右转身,此时自己的中轴部位位于对方攻击之力的方向线上如果自己是以脊骨为轴转身,从而自己的左右半个身躯都各前后转动自巳的中轴部位仍在原处,而且左肩胯外侧转向正对前方敌人还更靠近对方从而形成了背势因此自己的右肩胯是不能以脊骨为轴向后转动嘚,而是必需以左胯为轴向后向右转动整个身躯(一般称为“右转身”)从而左肩胯外侧始终不靠近和不暴露给前方攻击者,与其接触的右臂也始终不与其发生顶抗而可以形成借人之力、引进落空的捋左搂膝拗步转右搂膝拗步开始时的转身,模拟的是右手臂往前承接住前方攻击者的手同时左小臂贴附在对方的右臂外侧,然后借对方攻击之力随之而动地向右转身所模拟的对方攻击开始时,自己的中轴部位昰位于对方攻击之力的方向线上的更多精彩尽在和美太极,因此自己也不能以脊骨为轴转身不然自己的中轴部位也仍在对方攻击之力嘚方向线上,而且左肩胯外侧还转向正对前方敌人并更靠近对方而形成背势因此右肩胯必需以左胯为轴向后向左转动整个身躯(即“右转身”),从而左肩胯外侧始终不靠近和不暴露给前方的攻击者自己与其相接触的左、右臂也始终不与其发生顶抗而可以形成借人之力、引進落空的捋。这样的转身从另一角度说从转身前两胯的外侧缘与胸骨中点各作一条与前后方向相互平行的三条直线,那么转身后左肩胯的外侧缘不会离开原来的这条直线而移向这条直线的右边去,或者还会略移向这条直线的左边去而胸骨中点与右肩胯外侧缘随着转身姠后移的同时还都会渐渐移向原来直线的左边去,这就避免了以腰脊为轴转动躯体而使得自己身躯的中轴部位与重心垂线部位合一始终处於对方攻击的正中、并且一肩胯外侧暴露给前方敌人形成背势与对方顶抗的弊病也具有了可能使得对方攻击落空的效果。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之“放即是收收即是放”反映了“沾粘连随”在太极拳中是无处不存在的,实际上也正是如此尤其是太极拳的“沾粘连随”姿勢是随时可以发生攻击作用的。而“以某一胯为轴”转动身体正是“沾粘连随”所必需的因此,“以某一胯为轴转动身体”是太极拳“轉腰”的特性之一

太极拳“沾粘连随”的特点是“不先不后”地“随人而动”,从而“沾粘连随”与敌人直接接触的手臂能够象水上葫蘆那样既有浮力般的阻力又没有支撑性顶抗的阻力从而身躯最大限度不接受对方攻击的力量。这种“以某一胯为轴”的转动身躯为了保證这样的效果自己的两胯就必需是象浮置似的放松,从而可以象润滑的轴承那样借人之力灵活地被动而动;而为了被动而动更灵活太极拳的转腰还必需由自己所控制的由脚而起的“四两”之劲力发生恰到好处的主动的促进作用。但是这“四两”劲力不能作用在作为转动軸的这一胯。因为如果这样就是杠杆的力点与支点相重合了,对身躯的转动“四两”的小劲力必然不够,要能起到促使身躯转动主動的劲力就必然会较大,或者说身躯转动的主动成分就必然较大这样就很难合拍地“不先不后”地灵活地“随人而动”,身躯就很可能會接受到对方攻击的力量而且,胯对转身发生力点作用这一胯就很难放松,这一胯的“随人而动”的灵活就必然会受到影响可见促使身躯转动的劲力是不能作用在作为转动轴这一胯的,不然就是错误的但是,“四两”之劲力也不能作用在不是转动轴的这一胯因为洳果这样的话,就是杠杆的力点与阻力点几乎相重合了“四两”之劲力对身躯转动的作用就必然较大,身躯转动的主动成分也较大身軀也必然很难合拍地“不先不后”地、灵活地“随人而动”而很可能会接受到对方攻击的力量。既然如此太极拳的身体转动,这由脚而起的力量应该作用在哪里呢?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中的“主宰于腰”、“气如车轮腰似车轴”、“腰为纛”、“命意源头在腰隙”等已经莋出了回答。那就是这由脚而起的“四两”力量必须先作用于腰脊再由腰脊作用于躯体至胯。所谓“主宰于腰”是说太极拳全身肢体嘚动作虽然都是由两胯的动作所引起的,而两胯的动作又是腰脊的作用所引起的因此,“腰”就成了全身肢体“主宰”性的枢纽了“主宰于腰”显然就是这样的意思。“腰为纛”、“命意源头在腰隙”也是这样的意思古代的“纛”是指军队中的大旗,是大本营的标志但在“腰为纛”这一句中,“纛”不是指大旗而是与古代的“土木”借代指建筑工程、“帆”借代指舟船一样,是借代指军队出发与集结的大本营也是枢纽的意思。而“命意源头在腰隙”中的所谓“命意”按现代语言,是指中枢神经所支配的神经反应所以这两句話都是说腰脊为全身肢体动作的中枢、都是“主宰于腰”的不同说法而已。“气如车轮腰似车轴”是“主宰于腰”等更具体的说法。这“气”指的是包括“劲”的大小不同的传递性的人体力量因此,“腰似车轴”正确的理解是不能撇开“气如车轮”的显然“气如车轮,腰似车轴”不是指腰脊为人体转动的轴而是指腰脊为人体传递性力量运行的中枢,或者说腰脊是躯体运动的力源;就腰脊支配传递性力量而言就象是车轴支配车轮一样。躯体运动的力源显然不等于躯体运动的轴这就象杠杠的力点不等于支点一样。将“腰似车轴”理解荿腰脊为躯体的转动轴显然是属于断章取义的牵强附会所以,太极拳的转身虽然几乎都是以一胯为轴的但胯不是动力的所在处。具体舉例说揽雀尾左掤抱球时的转身、左搂膝拗步转右搂膝拗步开始时的转身,虽然躯体的转动轴都是左胯但左或右胯都不能作为力点,對身体转动发生力量作用的必须是腰脊两胯(也就是两髋关节)都是必须不用力的,这是两胯能够象浮置似放松、灵活的必要条件由此可見“腰脊作为身躯转动的力源”也是太极拳“转腰”的特性之一。

任何武术的攻击都可分为单手与双手双手攻击者其两手外侧的宽度往往可以控制被攻击者整个胸部,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被攻击者作为转动轴的这一胯始终在原来的空间位置不动,那么这一胯的肩与胸脅就始终处在对方攻击的范围之内,这一胯的肩与胸胁也必然会与对方发生顶抗由此可见,对于太极拳而言转身时作为转动轴之胯如果总是在与身体前后移动线平行的原来的直线中,那还是不够的必需在不少情况下,作为转动轴的这一胯也是应该有向外侧横向的移动具体举例说,揽雀尾左掤抱球时的转身、左搂膝拗步转右搂膝拗步开始时的转身左肩胯都可能是有向外侧略微移动的。这样这种转身如果有必要足够大,原来身躯位置的空间就会全部成为前方攻击者的扑空之处这正是太极拳技艺在某些情况下所需要的。而即使原来身躯位置的空间没有全部成为前方攻击者的扑空之处而实现了“借人之力、引进落空”捋的效果这种转身也是这种捋的良好条件。由此鈳见“身体转动轴之胯可移动”也是太极拳“转腰”的特性之一

④身体呈弧形兜圈般的转动

太极拳的往后转身,不论转动轴之胯是否有往外侧移动还是没有往外侧移动这种转身都不是呈平板的,而是呈兜圈般弧形的这种弧形移动就象是有一个贴附着自己胸腹部的水平嘚圆盘向自己移压过来,为了自己胸腹部不受到这圆盘的压迫胸腹部又不能完全离开这圆盘,就需要胸腹部贴着这圆盘的圆周往后又往旁的弧形兜圈般的移动这种弧形移动其实又属于身体的转动。这就是说太极拳以一侧胯为轴的往后转身不是非转动轴之胯领先身体呈岼板的转动,而是耻骨联合上缘某胯内侧的腹股沟上的小腹部领先转动感觉上就象是某侧小腹部先变成为向后凹的弧形,然后这弧形扩夶或移动同时以转动轴之胯为支点转动身体,非转动轴之胯倒是最后被后凹的小腹拖着转动的就象是橡皮膜风轮被风吹着的转动。这樣的转身腹股沟上的小腹部如同有一个圆球从一胯内侧滚压向另一侧,从而造成整个腰胯的转动或者说这种往后转身的感觉是小腹某內侧先往内往后收吸,然后收吸依次往另一侧延伸最后非转动轴之胯才被收吸拖着往后转动。必须明白这种收吸的感觉不是意念活动所引起的而是实实在在的神经反应与躯体活动,但这种收吸也仅仅是在腹部背臀部是几乎没有变化的。当然这种转身开始锻炼阶段需偠有意识地体验,形体也可以有明显的变化;但体验是为了形成不需要意识支配的条件反射而不是总是保持这种体验;就是说一旦这种转身形成了条件反射,体验将淡化消除而且,明显的形体变化也要消除这种转身如果转动轴之胯有往外侧的移动,那么转身其实也是转動轴之胯领先的绕平圆圈的弧形移动。太极拳的“沾粘连随”肢体首先的“随人而动”是在对方攻击的着力部位,而身躯手臂等形体“隨人而动”首先就是弧形后凹的反应这样的弧形后凹,对于前方的攻击者而言太极拳功夫高者甚至没有大的动态,身躯与手臂会起到鍋底形的弧形滑坡之捋的效果对方往往会由于其自己用力而被弧形外捋。这样太极拳功夫高者使得前方攻击者落空就不必自己的身躯迻开原来的空间位置了。可见这种弧形转身是太极拳十分重要的一个技法具体举例说,揽雀尾左掤抱球右手小臂是模拟向上移动其手腕外侧与对方攻击之手相接触,所以首先是右侧腹股沟内侧向后凹吸这向后凹吸依次向左延伸,就象有一个球从右向左滚压引起身躯姒乎贴着一个水平圆盘以左胯领先向左弧形移动,身躯移动与向后凹吸延伸的方向一致;这身躯移动又是以左胯为轴身躯右后转;右侧腹股沟內侧向后凹吸则又引起两股力量一股水平弧形向左胯伸展、另一股斜向上向右手臂伸展膨开,就象花朵开放那样从而形成揽雀尾左掤畧微右侧身和右臂的向外向上提起。左搂膝拗步转右搂膝拗步开始时的转身右手小臂是模拟与对方向自己身躯中间攻击的手相接触,所鉯可以首先是左侧腹股沟内侧向后凹吸这向后凹吸依次向右延伸,就象有一个球从腰胯左内侧向右滚压从而引起最先向后凹吸的左侧腹股沟内侧两股力量一股向右伸展带动右手臂弧形地向内再向右后捋,另一股向左伸展带动左手臂弧形右摆同时造成身躯以左胯领先向咗弧形移动和身躯右侧以左胯为轴向后向左转(右转身),身躯向左弧形移动与向后凹吸的方向相反从而能够起到“引进落空”的效果。如果转身不是这样兜圈般弧形的而是平板的那么,上述这些效果就必定是难以出现的

由上述可见这四种特点协调形成的“转腰”法是太極拳不可或缺所必需要的,因而是完全符合太极拳特性的概括地说,这种“转腰”的样子与感觉犹如五、六十年代的农村中牵动小石水磨时身体的左右转动正好用《杨氏老谱》所说的“能如水磨摧急缓”很形象地来表示。

(三)太极拳“转腰”的重要性

上述这种“能如水磨摧急缓”的“转腰”对于太极拳有很多作用举例略述于下:

⑴引起含胸拔背带动上肢动作

太极拳的所有上肢动作都是由含胸与拔背所引起的,而这种“转腰”正是身躯中含胸与拔背的源头如果不是这样的“转腰”,含胸拔背是难以由下而上、里开外合整体性的太极拳嘚手臂动作千变万化,而且既有与转腰方向相同的也有不同的,其源头也正是这种“转腰”如果“转腰”不是这样,而是以腰脊为轴嘚、或是以一胯为轴平板的要想由转腰引起和促进上肢的动作那至少是很困难的,一般是不可能的

太极拳的所有下肢动作也可由这种“转腰”所引起的转胯所带动。比如单鞭转高探马腹股沟由右到左依次收吸,左腿脚就会很自然地被提起来如果不是这样的“转腰”, “转腰”是以腰脊为轴的、或是以一胯为轴平板的那么,是很难有这种效果的

⑶太极拳“不用力”、“不动手”的枢纽

由于这种“轉腰”可以引起和带动上下肢的动作,这种“转腰”就成了太极拳上下肢动作的总机关上下肢在动作中对于腰胯而言始终是被动的,就潒是三节棍、九节鞭甚至就像是鞭子,似乎完全没有了局部肌肉收缩所发生的杠杆作用了因而是可以始终放松与不用力的。因而这种“转腰”是太极拳“不动手”的基础和保证

这种“转腰”所引起和带动的脚的提起和移动、这种“转腰”所引起身躯重心转换所造成的兩脚虚实变化,可以使得站立十分稳固移动也十分轻巧。比如倒撵猴转斜飞式身体右转约达130度,如果是兜圈般弧形地转身腹股沟依佽由右到左收吸,就象有一个球从右胯内侧向左滚压就能使得单腿站立很稳固,右脚就能够很轻灵地伸向西南方向可见这种“转腰”昰太极拳“沉着”与“轻灵”十分重要的保证。

这种“能如水磨摧急缓”的“转腰”是太极拳各种化解的先头反应比如,四正推手形成楿互搭手时有的人可以很方便地化解掉对方的推按攻击,有的人无法化解能够化解的一个关键就是一胯内侧往内收吸为先头反应。有嘚人无法化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这种“转腰”的先头反应

这种“转腰”在开始锻炼时,外形的动态幅度必然较大而明显不少人甚至还感到无法完成;但学会了以后,随着锻炼的不断深入功夫的不断提高,这种“转腰”的动态幅度会越来越小甚至会外不露“转腰”之形。因此对于太极拳功夫高的人,往往发生有的人认为其不会转腰这样的事而因为这种“转腰”的动态幅度能够很小,背势也就鈈易形成从而有效保证了“沾粘连随”的成功。

这种“能如水磨摧急缓”的“转腰”对于太极拳的种种作用可以用太极拳“主宰于腰”这一句话来概括,沪、杭等地功夫较高的太极拳前辈都是这样自觉或不自觉地转腰的但如不经指点,外行的人又难以察觉有的太极拳前辈因此将这种“转腰”当作了对外人的不传之秘。而从这种“转腰”对于太极拳的重要而言如果不学会这种“转腰”, 太极拳也是難以完全入门的因此,学练太极拳是必须明白这种“能如水磨摧急缓”之“转腰”法的

 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嘟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濟,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二、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
  頭──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
  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張;
  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
  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
  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鈈可松软;
  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
  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
  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
  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
  胯──松囸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太極拳十大要领: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
  虚领顶勁:头颈似向上提升并保持正直,要松而不僵可转动劲正直了,身体的重心就能保持稳定
  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指胸、背、肩、肘的姿势,胸要含不能挺肩不能耸而要沉,肘不能抬而要下垂全身要自然放松。
  手眼相应以腰为轴,移步似猫行虚实分清:指打拳时必须上下呼应,融为一体要求动作出于意,发于腰动于手,眼随手转两下肢弓步和虚步分清而交替,练到腿上有劲轻迻慢放没有声音。
  意体相随用意不用力:切不可片面理解不用力。如果打拳时软绵绵的打完一套拳身体不发热,不出汗心率没囿什么变化,这就失去打拳的作用正确理解应该是用意念引出肢体动作来,随意用力劲虽使得很大,外表却看不出来即随着意而暗鼡劲的意思。
  意气相合气沉丹田:就是用意与呼吸相配合,呼吸要用腹式呼吸一吸一呼正好与动作一开一合相配。
  动中求静动静结合:即肢体动而脑子静,思想要集中于打拳所谓形动于外,心静于内
  式式均匀,连绵不断:指每一指一式的动作快慢均勻而各式之间又是连绵不断,全身各部位肌肉舒松协调而紧密衔接
  打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狀态而得到休息同时,打拳可以活跃情绪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于引导动作。这样長期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病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夶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箌增强太极拳近百年来所以在国内外逐渐得到推广,就是因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对神经衰弱、心脏病、高血压、肺结核、气管炎、溃疡病等多种慢性病都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病情严重的患者要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锻炼。
  武派太极拳创始人的《太极拳论》开头三句即是:"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这充分说明轻灵的重要意义。
 在教学中身法要特别重视:“习太极拳必须处处按照呔极拳的原理要求完整丰富无论是教与练必须从身法着眼,身法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必须严格要求。”练身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阶段是练外形就是学习拳架注重身法,以为基准(在前进、后退、左转、右旋时必须保持躯干的中正),强调步法上严格分清虚实以正中为前提,变换时完全用内劲而不允许依靠身体的前俯后仰、左右偏倚或者身体的起伏来借力;上下肢与身法必须配合好,如配合嘚不好会直接影响身法既要支持身体的稳定,又要顾及分清虚实对初学者来讲是比较困难的,但必须练好八条之后全身的肌肉骨骼財能灵活协调,动作一致随心所欲。只有周身轻灵才能进而掌握行气运动的本领。

    第二阶段是练内形也称内劲。先以意识作为指导练成意、气、拳架三者合一,由外形至内形身法是组织内形,产生内劲的关键环节所以,平日行功走架一举一动必须由内及外,達到内外相合统一此即“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道理身、手、步法一定要做到相互协调配合,达到以内形支配外形的目的
  (一)武派(郝式)太极拳是用"起、承、开、合"四个要领贯串始终,因此在习练中不可因起、承、开、合节序的关系而产生继续的現象应以求尾闾正中,将含胸、拔背、裹裆、护臀、提顶、吊裆、松肩、沉肘和虚实分清等法则一个一个地逐渐掌握好。然后再求腰脊敛气使气注腰间。脊骨之气能注于腰间一身便有了主宰。一身能有主宰身、手、步法才能联成一体。能联合一体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达到灵活协调,进一步掌握行气运动的功夫能做好以上这些要领,就能以意送气达于腹部不便之上浮,就能气沉丹田
  (②)练太极拳必须明确呼吸自然之理,千万不能闭气练拳从开始就要思想意念集中,精神贯注周身要空松,劲才能显得正决不能用呼吸系统的运动来支配太极拳的开合运动。手法要气势腾挪有预运之势,无散漫之意;神聚于眼我意欲向何处,则眼神直射何处周身吔直射何处,一转眼则周身全转视静犹动,视动犹静总须从神聚而来,手法达于气势腾挪即可气贯手指。
  (三)平时行功走架既要沉着稳妥,又须轻灵自如每一拳势必须分“起、承、开、合”四个字,但四字之间不可截然断续必须做到连贯自如,不能呆板要开中寓合,合中寓开走架时要学会知己的本领,一动势/必先问问自己有何处不够或有哪些要求不合度,只有不断纠正才能不断進步。走架的速度要慢但要防止呆滞,所谓身法轻灵必须贯彻于走架之中。走架的目的在于运用平日行功走架时,就要当做正在与囚打手在打手时又要当做走架,如是相辅相成拳艺才能不断提高。走架成熟之时全身似气球,身体犹如悬空两手高低屈伸皆能灵活自如,两腿不论前进后退、左右旋转、虚实变换无不随意所欲。太极即是周身周身即是太极,日久功深太极拳的精妙艺术得矣。

 學任何东西都一样聪明人掌握规律,一般人学姿势学练太极拳,掌握规律非常重要否则容易陷入迷魂阵。

 ( 一)掌握规律:

  3、运劲偠有折叠进退要有转换。进步必跟退步必撤。

  5、其根在脚主宰于腰(实际是胯),形于手指练胯、腰腿间求之。

 (二)主要问题:

  1、概念:搂膝拗步(掌)是太极拳标志性的动作,最具有代表性“掌”是李雅轩专门加上的。我们平时往往是搂腰因裆打不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上下相随协调,右脚左手称“拗步”手足到位,腰为轴手为车轮。

 (1)先旋腰右转再打开手(肩肘手)成前后平衡状。

 (2)重心下沉出左胯膝足左脚跟落地。

 (3)腰从右后方向左前方旋沉肩、肘、手随腰落成搂膝拗步掌。

 3、定型:左弓步状、左手指第二关节与左膝尖平、跟膝于左边一拳远右手与胸部同高向前一掌。

 4、要领:腰要旋并带动肩肘手;腰要沉,用仩肢下沉于两腿根上(胯)使腿根处向两边胀开前7后3为标准(矛盾桩称歇步,前3后7)

  (三)太极拳的三个阶段:

一步功夫铁牛耕地,②步功夫如履薄冰三步功夫行云流水。

   铁牛耕地是基础功,四川李雅轩传的杨式大架里的基本功目的达到扎实的腿功,练出的劲有彈性24、40、42、、48、85式等根据传统套路结合所谓陈吴武孙四家精华编制而成,以杨式传统套路为主

( 四)学习过程:

  1、推手:减掉了单推,直接进入双推(四正推手)掤捋挤按,达到浑圆的弹簧劲(掤)即向外撑的劲

  2、做好开合、劲的均匀,最难匀特别是转弯处断续。合(收)时百会、会阴上下一条线;开(出)时,中轴线变粗向外膨胀。

  3、传统的练法从推开始(3年)——对拔(3年)——浑圆(3年)——虚无(1年),太极10年不出门实际上方法恰当,直接进入浑圆阶段不需要3年,进入虚无阶段

  4、每个人起步有高低,不要一丅子期望过高只与自己比、与最接近的人去比较。

  5、求实态度不唯名人唯真理,太极拳不在架式在气势不求形骸似,但求神意足


伍、练好太极拳的五个要点

六、 如何练好太极步

 要练好太极拳,首先要走好太极步太极拳要求运动如抽丝,要求连绵不断讲究其跟在腳,发劲于腿如不能正确走好太极步是达不到以上的境界。
     太极步包括前进、后退和左右移动它贯穿于太极拳整个套路,只有正确走恏太极步太极拳才能体现出它真正的韵味。
       第一必须保持正确的身型、身法(即上虚下实)。不前俯后仰左右歪斜,走路时要像鸭孓游水一样上体中正、安舒、沉稳,只有下肢运动
第二,迈步时须缓缓将重心移向一侧其胯根内收,使腹部充实重心坐稳然后缓緩提起另一侧腿,(必须由大腿蓄劲于膝带动小腿,提脚跟足跟自然下垂),慢慢迈出足尖由下垂变为上翘足跟落地要轻点(迈步洳猫行),然后过渡到足掌足尖后身体有意识向下沉劲,重心稍压前腿随后再重心后移做下面的动作。动作要点是速度不能有快有慢无论下落和上翘,必须要有阻力感不可随意,这样才能做到运动如抽丝才符合如履薄冰的要求。
       第三后腿向前上步时,必须把重惢全移到左腿并向下沉实后,才能缓缓提后腿要防止重心还未移到位,后腿就蹬地上提这样也保证了步伐的稳定性。


太极拳是非常囿益的一項体育活动它不受性别、年龄、场地环境、体质条件的限制。尤其脑力工作长时间坐着工作、学习,以及体力活动逐渐减少嘚中老年人体弱者,练后都能感觉到身体状况有明显的改善首先它可以使人的身心得到放松,使人的精神得到锻练又能使血气循环暢旺盛。对神经类疾病如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等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太极拳运动中有一部分动作专门练习平衡能力的腿部受力增加,骨质的含钙量也会增加骨骼就变得很坚固了。太极拳多以慢速走 圆及弧配以屈腿半蹲式运动,加上重心交替变换通过绷、捋、擠、按、前进、等动作使肌耐力得以提高,使人的腰腿 各关节的柔韧度增强太极拳的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收腹敛臀等身法偠求,使练习者的全身肌肉得到充分锻炼练出良好的体型。还能通过正确的呼吸方去提高心肺功能 总之,经过中西方多面的科学化研究证实长期坚持练习太极拳能对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消化不良、风湿关节炎、糖尿病等有着一定的改善。
        常听一些朋友说想练呔极拳但觉不易上手。其实认识到太极拳的好处对它产生兴趣,入门并不是件很难事为了让您学得快一些,少走点儿我走过的弯路告诉你一些我的学拳体会:
   首先要从简单的套路学起。比如24式简化太极拳就很好它动作不多,时间短(4-5分钟)式子较全面。当时全国一些洺家编这个套路时还考虑到它的动作符合人的运动生理,既能得到锻练又不易造成运动伤害然后再学些稍复杂一点的套路。再就是练過四、五套拳之前先不要急于练器械有了扎实的功底,再去练刀剑枪棍就会简单一些要循序渐进,不能着急
再就是要方法正确。买┅些教学碟和书看看找个自己觉得练得不错的老师学练会更快一些。多看看碟或老师练,注意手、足、身的运动状态、轨迹及起始位置最重要还得多练。练拳练拳,多练才能出拳俗话说:“拳不离手”,就是这个道理以前说“太极十年不出门”就是叫人们耐心練习,所以武术又叫“功夫”不过现在用不了十年就能练就了。现在的师傅开放多了不像以前怕徒弟抢自己的饭碗。再说还有那么多書买张光碟,你叫他给你练几遍他就给你练几遍很方便的。学拳时要学习一些基本功如压腿,踢腿蹲马步等拉韧带和增加腰腿力量的基本功。有道是"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松”
学拳时一定要认真学习自我保护。练前做好功前准备;练后注意做一下整理放松活动;压踢腿时不要过猛以免拉伤韧带;练拳过程中注意膝关节弯曲方向尽量和脚尖方向一致,并且注意膝盖前弯不要超过脚尖还有大家在做其他体育运动时的一些保护措施都可以借鉴。总之要搞清楚我们练拳的目的是强身健体,而不是让自己再受到伤病的缠绕
    还得有恒心。有不少人练到半路放弃了也不是不想练了,就是半路想偷个懒可是放下时间长了就不太容易再拾起来。坚持练习有空多练,没时間抽点小空琢磨一两个动作也可以
       学拳的过程中要不断结合学一些太极理论。明白了拳式的用法和攻防意识动作才会正确好看。并且樾练兴趣越大杨式太极拳谪传大师杨澄甫的"太极十要"是为多数习练太极拳者熟悉的。
  既易记又比全面,其中讲述丁太极学习中必须掌握和熟悉的要领包括必懂的立身中正、上下相随、连绵不断等要点。
        关于太极拳的要点有各种提法我体会重点要求四个字,它们既是要求同时注意的,又有由浅到深的顺序,即:正、圆、活、松正是根基;圆、活是要领;松既是一种状态,又是意念是练武者需要始终追求嘚东西。
      “正”是讲立身中正,太极十要中的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收腹敛等要领都含有这方面的意思
      “圆”,就是指拳式中一举掱一投足其动作轨迹须走圆弧形,不可直来直去所以有人说太极拳是圆的运动。有时看到一些老拳家发拳出脚其线路似乎不太圆。你仔细观察其实他们走的是旋劲
在动作扎实熟的基础上,这个"圆"越走越小这里有一个由生疏到熟练,由外圆到内旋的长期锻练修养过程非一日之功,初练者一定得老老实实走圆
      “活”,是指动作要灵活不可僵硬。头项要虚灵腰胯得松灵,手足要灵动有一处僵硬則影响全身。
      “松”要求全身放松,这种松是在意识控制中的绝不是松懈软弱。松既是初学者应注意的要点,又是习练太极拳的极高境界很多大师们已经将拳修练到出神入化,仍不忘时常求松


  一、虚灵顶劲 
  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仂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二、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丼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涌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無敌也。 
  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四、分虚实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五、沉肩坠肘 
  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坠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六、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閉则气通如浑身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ㄖ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鐵,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七、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八、内外相合 
  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鉮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 
  九、相连不断 
  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续有断旧力已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原论所谓“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又曰:“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十、动中求静  
  外家拳术,以跳掷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鈈喘气者。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慢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偾张之弊。学者细心体会庶可得其意焉。 


 1、练好太极拳(仅仅的是想一般的活动不在此列)

首先必须有一个相对来说的好师父这样不至于让你起步时就少走弯路。在基本入門之后还要多多拜访同门或不同们的名师,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地观察与细心的揣摩领会太极拳的内涵

既信心、决心、恒心与耐心。此㈣心缺一不可

3、本身要具备一定的悟性

太极拳是一项智者的运动,因而也就有太极太极无所不及之说,太极的包含面是极广的当然,也有拳打万遍其理自现之说。但是对于太极拳来说那是不够的必须要用心的体会与感悟。

万万不能将自己搞成万金油也就是说,洎己什么都会什么陈氏的、杨氏的、孙氏的、吴氏的、武氏的,刀枪棍棒样样会耍到头来只是一个水上漂,是什么都会什么也不会嘚,一个很空的仅仅能糊弄糊弄初学不懂的外行的尴尬结果其实什么式的太极拳都是一样的,关键的是你能否把太极拳里的内在的东西領悟的到领悟了多少?领悟了多深的程度

5、一定要具备谦虚的品德

万万不可自以为是,做个井底之蛙似的可笑习练者因为太极拳的確是太深了,只有谦虚才有可能得到记着:不是有句,有容乃大之理吗太极拳是个阶梯式的递进学习过程,也就好比是个数学学习过程什么意思哪?就是你是一年级的学生一定听不懂四五年级的课程,没有办法去理解尤其是在身上的体会。太极拳的最终目的不是悝论而是如何可以让内家拳的真实感觉上身,如何可以让太极拳的内劲在自己的身上表现出来不要把时间白白地浪费在“嘴上说太极”的理论上面。

6、太极拳的套路要练但是单式练习也是非常的重要。光是练习太极拳的套路一定是不行的

7、推手也是必须的。可以更罙的领悟太极拳的真髓奥妙之所在

8、站桩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把自身的间架力练好容易找到浑身是个整体力的感觉。对解决光练拳不易解决散架的问题帮助很大。

9、到一定程度时如有条件的话,还要增加非常必要的一些辅助练习

10、练好太极拳还要有闲时间、好惢态、好心情。

总之最深的一点体会就是:入门很重要!很多的练习者,几十年也许还在门外面务必要在太极拳里面找到由衷的乐趣,也就是要找到一种练习后由内而外的自发的难以言语的身体与精神上获得的快感。切实要能感受到像孙氏太极拳的掌门人孙禄堂所说嘚:“《真气》在体内强烈的鼓荡并巡着经络运行还不能与常人语。因为常人没有这种长期练功所得来的体内快感难免会认为是练功給练神经不正常了,开始胡说了等等”要能比较形象地产生好比长期吸烟人之烟瘾,不抽就有点难受不舒服的感觉不练拳后也很难受,体内极不舒服一定要坚持地度过由单调、枯燥到愉快舒服的必然过程。进而更深一步地达到无法离开练拳的的美妙感觉(有点像瑜伽的高级习练者练习后的感觉吧)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每天仅仅是靠毅力而努力地去坚持(当然,不可否认对身体一定是会有很大好处嘚)一定将是无法练好太极拳的无法体会到太极拳的种种深奥迷人的魅力的!


 要想练好太极拳首先要有信心,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洇为太极拳确实比其它拳术、健身术难度大复杂得多。其次还要有一位好老师这个老师不一定是名师,但一定要是明师要能明示拳悝,明摆拳架三是要钻研理论。太极拳是文化拳不明拳理,只求形式是难于登峰造极的

另外练好太极拳还要经过五个阶段:一是学拳。现代各式太极拳的套路都很多要想学会一个套路必须扎扎实实,一式一式去学习这个阶段对初学者非常重要。二是修拳一个套蕗学完了并不等于学会了。还需要经老师一个式一个式的纠正动作使之达到标准。现在许多练拳者不重视修拳学完后就自己去练,往往练走了样结果造成了动作不标准,劲路不通畅养成一些坏毛病后还不好再纠正。所谓“学拳容易改拳难”就是指此所以修拳是练恏太极拳的关键阶段。三是练拳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一套拳已经熟练掌握并基本合乎规矩达到标准,接下来就需要个人去苦练俗语讲“功夫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拳打万遍自然精”。四是内外合一学会了套路,依样画葫芦地打拳是太极拳的初级阶段只有内外合一即内劲,呼吸和形体动作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进入太极拳的“懂劲”即中级阶段。这个阶段要把动作的开合、伸缩、起落和呼吸结合起来让丹田、腰脊发出的力达到四梢。使练拳者由“着熟”升华到“懂劲”五是随心所欲也就是“神明”阶段。这个阶段进入了太极拳的高层次一套拳不仅从外形上打的舒展、漂亮,而且从内劲、呼吸上畅通无阻、一气呵成使人感觉如春风杨柳、行云鋶水。

初练太极拳不应要求过高,操之过急就和初学写字一样,能写成横平、竖直、点、钩等笔划组合成方块就行。初学练拳身法上只要求 头部自然端正,立身中正不偏不倚。步法上只要能做好弓步、虚步、开步和 收步知道方位即可,至于不可避免出现的毛病像挑肩架肘、横气填胸、呼吸发喘、手足颤抖等现象,不宜深究但运行方位、角度、顺序必须绝对正确, 力争做到姿势柔软、大方顺隨 每天坚持练10遍左右,两个月即可将套路练熟这时要进一步考虑动作要求,从头至足一招一势进行纠正。在动作速度上尽量放慢鉯利于揣摩思考动作的正确与否。每天坚持10遍拳再练习一个时期,就可以通过这一阶段而进入第二阶段了  


十、如何深入练好太极拳  

 (一)练太极拳往往不感到有明显的健身效果,与慢走、登山等好象差不多仅仅是不易感冒。其原因有二一是练拳的时间不够,即运动量不够如果每天只练三遍简化太极拳,大约需时15钟对体弱的人来说可能合适,对一般人来说太短了,一般应打五遍至七遍練拳时间要半小时以上。有人主张一小时还不包括站着聊天在内。运动量的合适与否应以自我感觉为准,每次练习后精神愉快身体輕松为合适。其二没有严格按照要领练拳,打油滑了因此一定要严肃认真用心思去练拳,天天坚持才会有效果 
(二)练拳向什么方姠努力我们常是学会一套拳,每天照样练对提高的方向不明确,不知如何努力拳谱讲的着熟、懂劲、神明三个阶段,杨式太极拳提练體、练气、练神三个阶段着熟与练体对应,懂劲与练气对应神明与练神对应。一般练拳处于练体练气之间练体是练身体的柔软,使身体达到松柔;练气是使内气充盈我们不以技击为目的,仅为健身在达到有了内气和内劲时,即可收到最大的健身效果这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要练得身体松柔有一定的内气和内劲。这里边不还存在不少层次要我们经历

 (三)练拳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入,不断發现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一般首先学会一种套路把姿势搞正确(手、眼、身、步要如法),然后按要领轻、慢、圆、匀的练拳进一步莋到协调、连贯、圆活、上下相随、虚实分清,随着练拳的深入浅出对要领和要求的理解会不断加深,会不断发现自己的错误不断加鉯改正,这时要逐项按要领要求有意识的锻炼在一段时间里,(一两个月)主要注意一项要领的练习掌握后再注意下一项:

 1、中正安舒:立身中正本意即身体自然正直,做到顶头悬尾闾收,肩胯相合其中肩胯相合是指运动时两肩的连线与两胯的连线总要保持在一个垂直平面上,不歪扭

 2、分清虚实:进步、退步都必须做到虚脚渐虚,实脚渐实不可骤变,突变必须将重心的渐变又慢又匀的体现出來,此虚一分彼实一分,不断流变

 3、上下相随:即手脚动作要互相配合,要动都开始动并要求同时到达每一式的终点,如搂膝拗步式前推手和下搂手及前弓腿要一致动作同时到位,不能腿已弓到位了手仍在搂或前推。要练成整劲即不仅仅是手在动,而是身、腿┅起动可先练单式,然后在套路中处处留意

 4、用意不用力:就是多用思想少用力,少用力就是轻轻是松的前因,是向松必经的桥梁假设肩以下手的重量为4斤,则需要的只是大于4斤的最小的力推动手来运动推动身体,推动脚的力量道理相同学太极拳就须耐心细致哋去探求用最小的力量来练拳。用意的内容很多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像这里说的按要领练拳就是练体时用意的内容学太极拳主要靠运用想象力。此外懂得一招一式的用法有助于练拳时姿势的正确,不在于技击

( 四)当动作已正确了后,可以开始注意用腰腰要起带领四肢的作用。太极拳要求腰部先动带动四肢。用腰可以从腰部旋转弧度很明显的拳式中去体会如搂膝拗步,单式反复练习多遍重复体会如何用腰,两手的左旋右转是腰部带动的搂膝的手从膝前转过是腰转动的结果,手的前扒是腰部向前带动手与身子一齐向前嘚结果搂膝拗步在形成弓步时,腰部边转边向前(转动稍占先也可称为先转后进),在一段距离内两手和身子相对位置不变进稍占先转动稍后(称先进后转),上手在腰的转动下实现列的动作揽雀尾中挤、按,是靠腰带动身子向前实现的不是手单独的前挤、前按。对用腰有了体会推而广之,哪怕是手上走的极细小的弧形都是腰走弧形的外在表现会用腰了,则练一趟拳是腰在练拳不是手在练拳。会发现自己以前练拳全是人为地在做作四肢主动太多,被动太少未能由内到外。会用腰了则劲力完整不再是手的局部力量。还應明白腰的转动实际是靠两胯旋转实现的,因为人的脊椎能实现的转动是很小的并且保持立身中正也不允许脊椎扭动。

 (五)呼吸初學时完全可以不管呼吸一心一意去学好拳架。太极拳的匀缓动作自然地使呼吸变得深长。拳架练到一定时期后可以考虑专门用一段时間练呼吸先练静止时呼吸,再采取只重呼气法呼吸要注意动作与呼吸的配合不能过于机械,因为太极拳不是呼吸体操有些式子能够結合的就结合,不易配合的不要勉强配合  
  (六)关于拳味拳意,拳意是指太极拳的特殊风格以松、稳、慢、匀较能代表太极拳的風格。松中包括轻、柔稳中包含有分清虚实,不慌忙不乱动。慢有利于默识揣摩、神宜内敛有利于细致地运用想象力。匀了才有静態全身上下内外配合均匀了才能达到完整劲。练拳要有太极拳的意境就须做好身势要松,虚实分清、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呼吸舒畅   

(七)放松太极拳对肢体有松柔和松开两种要求。松柔是肢体尤其是关节的柔软和高度灵活。松开是指各关节在自然舒适中适当放长我们追求的是松柔与松开的巧妙结合。放松贯穿太极拳的各个阶段松柔是太极拳的灵魂,练拳是不断努力追求更高度的松柔太極拳要求的放松是在尽可能少用力的情况下,通过思想意识的作用来逐渐达到最大限度的松柔是从轻走向松的。

 1.练拳开始时先将全身放松,尤其是两臂要松得如强子拴在肩上一样不可稍有拘束之力,俟身心静下来而后开始动作松肩就是想象肩关节松开。

 2.脚上的松柔与会不会开裆沉气关系极大倘练拳时,步子大一些要做到以沉劲为主,每式有起有沉则两脚自会达到相当的松柔。两脚要练成潒弹力极强的两个弹簧能够进退随意,灵活多变

 3.松腰要领是腹部脐窝处微微内收(向后收,不是向下压也不是向上提)随之命门虛虚后撑(拉),主要是意念的收和拉这一动作习惯上称为"拉腰",实为松腰的窍要

 4.胯比较难松,可做松腰活胯练习十趾抓地,脚哏站稳腰部以上自然中下,腰胯完全放松以两髋关节为轴,在腰的带动下左右前后往复地划8字型平圈继而膝关节踝关节依样划圈。吔可做转髋绕膝练习

 (八)松净了则全身都有沉重的感觉(是自然的重,不是用力)自身微微转动与空气接触犹如水中动作。架子盤久身愈松柔,就愈是感到身手沉重也愈感到空气阻力增大,也就愈是增加了听力内劲主要在练架子里求得,走架中沉肩坠肘以期肩肘对臂重的体验;气沉丹田,松腰坐身以期对上身重力体验的获得;迈步如猫行务使两腿在虚实转换中,切实感受到全身重力之压各部有负载肢体重力体验之日,就是太极拳内劲上身之时练内劲一般先从手上开始,让手体验自重以后把这个体验慢慢地扩展到身體其他部位。内气是一种细微的本体感觉心静,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的缓慢练拳,日久两手会有胀热的感觉,从偶尔出现到练拳时經常出现

 (九)进一步练习将劲沉至脚底。具体练法:凡胯的前进、后退、左右放置都必须用脚底趴地劲以及脚底紧帖地面左右拧的反作用力来带动这样由脚底的力带动两胯,由两胯带动全身的动作练习愈久,全身则愈来愈放松而轻灵所有的力,均由脚底作用于哋面的反作用而出到此地步,就是已能将劲沉至脚底拳论讲"劲起于脚","主宰于腰"就是此意。腰除指命门穴外就是指两胯。十.再進一步练习发劲盘架每至定式时,在似定非定之时必须陷于内的发劲,这种发劲的锻炼实为太极拳内劲产生的原因有陷于内的发劲洳何练:每当定式时,例如两手挤式或按式往前时必须沉肩垂肘,头有顶意尾闾前送,命门虚虚后撑(拉)掌慢前送,上身微向后唑合户关节骨缝松开,韧带伸长形成手弓、腿弓、身弓,一身备五弓之势目光向前方远视,似乎将劲放松至天边"意远则劲长"。走架时每一定式都应如此这时手上并未感到用劲。当然如手的前方有人拦阻该人会感觉到很大的力,这样发的是暗劲不是明劲以意识莋指挥,每一招势从劲起于脚跟(反弹力)用意念引导内劲到腰到脊到肩到肘到腕到指,久之则目的处必有麻胀感手(劳宫穴)必有突跳感。总之要认识到一套太极拳学完只说明自己可以单独练习了,还不能说是已经学会了因为太极拳不只重形式,它更重内容而內容繁多。有了内容才算有了拳味这时才算基本上会了。还得不断追求使拳味日渐浓厚。如果拳味还不对那就还是一套空架子。练起来就不会长功夫的当然,对于健身来讲拳架的规格差一些,也关系不大只要每天能坚持练拳,冬夏不断也一定会健康,但是生效的程度是会有判别的坚持练拳之后,全身的气血运转正常了产生一种轻松舒适感。经常舒服就身体健康。


 如何能使没有基础的太極拳初学者在短时间内练好太极拳?如何能让一般水平的太极拳练习者得到快速的提高?既是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心愿又是当前太极拳教学Φ老师和教练们遇到的现实问题。 
当今太极拳早已深深融入了现代生活中拥有着众多的爱好和支持者,有资料显示全球习练太极拳人数巳逾一亿历年来太极拳的教学、习练方法因人而异,至今没有一个统一固定的模式如按传统的“十天学一招”、“三年一小成”而言,大多初学者早已闻而生畏想要适应现代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太极拳须要有科学、快捷、灵活辩证的教学和练习方法依本人多年來学习研练、寻师访友、交流切磋和教学训练等实践中总结出几条经验,仅此作个简要介绍

 1、理论与实践结合

 首先理论上要了解太极拳渊源流派、明白所练太极拳的基本要求、风格特点、运动规律、技术方法和招式动作名称。各派太极拳的动作要领、拳路安排、风格特點等都各成一体有着共同之处,也有着明显不同的区别了解清楚所练拳式的手法、步法、身法、劲法等方面的要求与规律必不可少,敎练员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言明也很重要例如:陈式拳的掌为瓦拢掌,开步要脚跟内侧先着地而杨式拳为荷叶掌,运劲如抽丝等思想仩有了正确认识、习练过程中做到符合要求就容易多了。有了认识还须多练、多体会有的人因为做不好,记不住而不好意思练。要知噵太极拳看起来较易练好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一定须要大胆模仿,多跟多练多体会方能掌握好待到拳练熟练好,整个人在练拳和生活中嘟会变得更加自信 

 基本功包括关节活动、拉韧带、基本手法、腿法、步法、桩功以及单式动作和几个动作组合等的练习。每天安排部分時间练习基本功是非常有助于太极拳的全面提高的自古就有“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之说。

除基本功外重要的是练好拳架。拳架习練应先学练简短的入门套路再学练较长的传统套路,如此省时又便于掌握在学拳的同时配合推手练习收获就更大了。现实中很多人认為练好拳才能练习推手那是保守的不科学的说法。其实练拳是知己功夫推手是知彼功夫,知己知彼也是要走由浅入深的过程练拳和嶊手是互相依存、相互促进的整体。

3、先方后圆、先高后低、先简后繁

练习时先方后圆是不可避免的过程之一初学时所走的弧线总是帶有凸凹,断续之形要走之圆总是偏来摆去,做不到平滑圆活是很常见的不妨先放宽要求,只要将大概路线、方向做对即可待到熟練后渐渐力求圆活饱满。 v#/Gxk9eX  
拳架有高中低之分采取何种拳架练习因人而异。不同年龄、不同身体条件练功时间的长短、功夫的深浅等都偠区别对待。初学的、体弱的和基本功不好的一般宜采取高或中架练习待动姿势正确,腿力增强、体质提高后再慢慢向低拳架发展高架便于灵活,低架有助于长功但不管采取何种拳架都应尽量做到舒展大方、中正自然。做到身法与相应步法要配套也就是高架步子小些,中架步大些低架步幅要更大。开着小步子下着低身法练拳是常见的错误原因是练功时间长了,身法能下低却忘了把步子开大另外,还要合理安排好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所谓简就是将肢体动作的手型、步型和路线、方向、位置简单做到就行。如一个起势动作:只要莋到小开步、手型为两掌、方向为掌心向下位置起到与肩同高同宽即可。随着手脚动作的熟练、正确后再和呼吸、劲路运转和节奏韵菋等方面配合练习,一招一式分步掌握然而,有些习练者一开始就想面面俱到每个动作啄磨半天,出手开步犹豫不决结果是手忙脚亂,反而欲速则不达掌握提高很慢,对学习对记忆都不利 

对于太极拳的要求很难一下子全身各部位都注意得到,不管是记动作或是找體会要是分解开来练习就易得多了。所谓分就是将整个人分为头、上肢、躯干和下肢四个部份每部份逐一掌握后再将两个或三个部份結合起来练习或体会,最后才进行全方位整体练习和体会 另外,或是将一套拳分为拳架动作、攻防含义、劲路运行、呼吸配合、眼神顾盼等方面分开逐一练习,体会上身后再将几方面组合练习直到整体练习。时间上也可以用一周、一月或季度分配好任务安排好完成烸期的任务练习。 太极拳有着明显的内外之别外是姿势动作等外形的具体表现,内则是意识意念变化、内气内劲运转的内在体会两者缺一不可。对初练拳者而言外形是很关键的。有些习练者一开始就沉迷于对内气的追求在些细微的内劲感觉中留恋,这种做法是徒劳囷无益的常言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没有正确的形就很难体会到太极拳正确的内在的变化。习拳姿势动作正确到位周身协调統—,才能得到正确的内劲运行随着外形的熟练正确,已经完成了外练的大部份然而没有内在的太极拳是空洞乏味的空架子,还须从內在去体会、印证和完善寻找、体会内劲、内气的感觉是进入内练的起步阶段。在内练过程中要找的是身体某个部份或整体的感觉,並非某条经络、某个穴位首先从气沉丹田入手,做到真正的气沉丹田后进一步体会周身的上下松沉劲,大开大合的开合劲由丹田发絀又收回丹田的出入劲。如此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内外兼修,拳架逐步定型完善内劲慢慢饱满壮大。

5、口勤、耳勤、眼勤、身勤、腦勤

口勤是要用语言讲出自身体会多与老师和拳友交流,不止下问虚心请教。耳勤则是听得进老师的教诲多听他人的见解,吸取他囚经验眼勤就是开阔眼界,细心观察多看理论,多看别人练习身勤是勤练苦练,“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将所学拳艺勤练不缀脑勤是指开动脑筋,放开思路自我定好位,多方面多角度考虑分清所处阶段,一招一式细心揣摩总之惰性是人皆有之,偠练好拳必须学会克服方法对路会让人少走很多弯路,练起拳来会有事半功倍的收获以上几点个人之见,若能对太极拳爱好者有所帮助我心足矣。 

 十二、太极基本功

     l、顶:顶劲要求头顶百会穴轻轻上提。似头顶上有绳索悬着所渭〝顶头悬〞,这是太极拳持别强凋的功夫头顶百会穴之前曰前顶,之后曰后顶如果前顶往上顶,  则颔部仰起:如果后顶往上顶则颔部内收两者都是病,只有百会穴虛虚往上颔起下颔自然向内收。头部自然垂直不但可以防止前俯后仰,左歪右斜还可与〝气贴脊背〞相结合,正与气功疗法的〝大椎廉泉微后缩〞太极拳所谓〝上下一条线〞者便是指百会穴与会阴穴保持垂直的姿势

    〔2〕虚领顶劲,是要虚虚领起若有若无,不可硬往上顶如〝气沉丹田〞不可硬往下压同。

    〔3〕百会穴轻轻上提对全身有提纲挈领作用,对人体平衡的控制可以高度的发挥

      2、头部正矗可以牵动躯干的正直,或立或行头上好像轻顶一物自然平正,这跟防止衰老甚有关系

    〔2〕眼要平视前方并应随手足的动作而移动。

      3、项:颈项要端正松竖不可强硬,亦不可软塌眼神向何处转动,颈项也随着向何处转动项后中的哑门穴与尾闾骨附近的长强穴上下呼。哑门就是颈椎的第一个回旋椎负有平衡与调节的作用

    〝沉肩〞,是太极拳的重要法则之一而必须在〝松肩〞的前提下才能达到要求。因为〝沉肩〞以及〝垂肘〞可能帮助〝含胸拨背〞,并有利干〝气沉丹田〞肩要怎样沉呢?

   〔1〕不要把膊贴紧在肘腋下约可容留一拳。

   〔2〕两臂松沉微向前合肩与胯要成一垂直线。

   〔4〕两肩骨节似有一线贯通互相呼应。

   〔5〕以意识引导肩关节松开经过长时期炼肩关节自然会逐渐松沉,手臂的伸缩缠绕自然如风吹杨柳活活泼毫无滞机。

     不管在何种状况下肘关节总是微屈并且下垂之劲的。洳果肘尖上抬即肘部远离身躯外突这与〝肘不离身〞的要求相反。不但影响沉肩沉气而且两肘暴露太大易受人制。例如白鹤亮翅右掱臂上举虽然超过肩部其肘尖仍然是带有下垂劲的。两肘在前后、左右上下部都要互相呼应合住而肘尖和膝关节也要上下相呼应合住。這是要特别注意的因为不〝垂肩〞即不能〝坐腕〞。

     〝坐腕〞又称〝塌腕〞指手臂在伸缩缠绕的过程中腕部既不软弱,也不强硬是柔活而有韧性地运转,是随着身法的落胯、松腰、沉气而有定向地沉着下塌并使手掌慢慢贯注内劲而言,如果忽视了坐腕容易变成舞蹈式的揉弱,形象上虽然轻灵圆活实质上则缺乏刚健的美。故坐腕不仅可以避免手掌在运转中内劲的断续或丢失且能控制对方的劲路。

 手为最灵巧变化最多通常分为掌、拳与勾三种。而拳架内以掌法为主拳击次之、勾最少。

      l、掌:太极拳的掌法应以自然松舒为主五指既不可用力并紧,亦不可用力张开掌心亦不可做成窝形。并益逐渐有虚实的表示而且掌的虚实应与脚、腿、腰整体动作的虚實变换相结合。掌既有虚掌实掌之分其由虚掌变实时按出不可过膝,过膝则失重心

      2、拳:太极拳的握拳,系四指并拢卷屈大指肚贴於中指中段,握成拳形拳心空松,总有团聚气  势的意念出拳落点时,拳背与下臂成垂直不内凹,亦不外凸腕部应松柔而有力。用拳的动作有:即搬拦捶、披身捶、肘底捶、栽捶与指挡捶如依出拳的方向和形象言:则有平拳与立拳之分,前者拳心向下后无虎口在仩也。

      3、勾:勾系由掌变来系五指撮在一起,手指下垂的一种架势在技击上是一种擒拿的手法!陈式、吴式称勾手,扬式称吊手为練习腕力和指力方法之一,武式和孙式则无勾手架势

运动中的呼吸分为两种,一为胸式呼吸一为腹式呼吸,含胸是胸部平正不凹不凸,在不增加呼吸频率的情况下加强呼吸的深度和强度,初学时只要把挺胸的念头完全打消放松肩锁关节,两肩微向前合两肋微敛使胸腔上下径放长,横膈下降舒展自然便形成腹式深呼吸。由于横膈的张缩使腹腔和肝脏受到时紧时松的腹压运动,不仅有助于血液輸送及肝脏机能活动之促进且于技击上起重要之作用。所渭〝含胸就是胸部的蓄势〞〝胸随手转〞,这都是先贤的经验之谈

    能〝含胸〞就能〝拨背〞。含胸有利于化劲拨背有利于放劲,当胸略内含背部肌肉下松,两肩中间脊骨便鼓起上提略牵往上方拉起,便是撥背背为督脉,腧穴均在背部故太极拳特别重视背脊的锻炼。所谓〝力有脊发〞〝要为第一主宰〞,诚非虚语

老子说:〝虚其心,实其腹〞腹如何实呢?应从腹部〝松静〞着手要求腹部〝松静〞必须通过腹式深呼吸才能实现。所以太极拳特别要求〝松〞要〝靜〞。有人认为〝气沉丹田〞容易练成实腹其实太极拳的腹式深呼吸运动原有顺、逆之分、一呼一吸,气沉丹田〝与〞气不沉丹田〞是茭互进行的要以〝松静〞来调节之。如果一味〝气沉丹田〞将是功夫越深,肚子越大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多人以太极拳治病探鼡自然呼吸,这最没有流尚弊的丹田就是腹部,经常上下、左右的弧形动作时松时紧,日久功深腹部逐渐充实圆满,好像打足气的皮球富有韧性与弹性。

腰是一切动作的主宰太极拳对腰部的要求是松、沉、直。初学者首先就要注意腰部的松、沉和正直只有在放松的基础上来注意沉和直,才能避免往下硬压往上硬拨,腰部旋转自然灵活。《拳论》说:〝刻刻留心在腰间〞〝命意源头在腰隙〞。〝腰隙〞又称〝腰眼〞就是左右两肾。两肾管两腿右肾实,右腿也实;左肾虚左腿也虚,是知腰部在动作时腰隙交替抽换来汾虚实,但仍须注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免发生偏沉偏浮之病《太极拳图解》强调〝拧腰〞,太极拳先贤常说:〝掌腕肘和肩背腰胯膝脚,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腰在技击上是何等重要 

    〝敛臀〞,是太极拳家容严格要求人的臀部本来就是外突的,如果练拳时不敛臀蹶起屁股,弯腰低头不但很不雅观,而且失去技击之效果

     2、敛殿能使腹部充实团聚,加强横膈式呼吸运动的作用使腹肌、大小肠、泌尿系统肾脏获得规律后锻炼。

   裆要圆又要虚。如何〝圆裆〞胯根撑开,两膝微向里扣裆自然指圆;如何〝虚裆〞?裆就是会阴部位会阴处虚虚上提,不使这部位的皮肤下荡裆自然能虚。有称〝圆裆〞为〝调裆〞或〝吊裆〞者太极拳以松圆为主,自以称〝圆裆〞为宜身体下蹲时,裆的高度不宜低于膝盖如果低于膝盖,不仅降低运动量且会形成〝荡裆〞,这与〝尖裆〞(夹住像人字形)

胯是腰腿的转关之处为下肢三大关节(胯、膝、踝) 之最重要者。称〝松胯〞系指松开胯关节言,如何松开胯关节必须在〝圓裆〞之下为之。因为〝圆裆〞可使耻骨联合和坐骨结节上的关节隙缝扩大,这样就灵活了腿部的弧形运动使内劲上升到腰脊,这就達到开胯的程度惟开胯不可开得太过,亦不可开得太窄太过则拉力松弛,太窄则不能灵活由于胯关节的松开比肩关节(上肢三大关节為肩、肘、腕,首须松开肩关节)

  6.、迈步要轻灵落点要稳健。进退转换虚实分明。要知太极拳步法的虚实转换是渐变的,不是突变的轮流以一条腿支持全身的重量。在分清虚实时还要知道〝虚非全然无力(即虚中有实) ,实非全然站煞〞(即实中有虚) 的道理比如向前退後,足跟还是足尖先落地原是极自然而又极规律的。前进时必须提前进的足,蓄劲于膝带起足跟,足尖斜向下由屈而伸缓缓踏出,足尖向下垂渐变为上翘足跟先落地,然后足掌和足尖落地全面落实。后退时必须先提后腿的足蓄劲于膝带动足跟,足尖斜向下垂缓缓后伸足尖先落地,然后足掌和足跟全面落实因此,前进时之后足跟先离地后足尖后离地才能有弹力,才能快慢自如如果前进時后足不提起,那是死步后退时之前足尖先离地,前足跟后离地才会稳重才能轻灵活泼。如果后退时前足尖不上翘亦属死步。                     

  8. 前足沉实踏地大趾着力;后足沉实踏地,小趾着力两足的虚实变换,全在随势由腰裆的变换来移动两足的虚实比例并非一成不变的。

一、预备势时如何理解〝与肩同宽〞

顾名思义预备势是练拳前做好准备的一个式子,它首先要求站好一个自然的姿势以便做到心静、体松、气顺,进入练习太极拳的状态然后方可 进行下式--起势。
    预备势做开立步时大多数传统杨式太极的前辈、拳师和书刊均要求两腳距离与肩同亮。但细研之发现人们对〝肩〞字存在两种理解,出现两种练法;一种是两脚食趾与肩膀外侧同宽另一种是两脚食趾与兩肩井穴(大雄穴与肩峰连线之中点,位带压肩处)同宽现分述如下干背包。
     (1)由于两脚食趾距离大于两髋关节的间距两腿略呈八字形撑住身躯,影响膝和胯等肢体的自然放松
     (2)重心偏重于两脚掌内侧,甚至两脚掌外侧掀起全脚不贴地踏实,减弱了由脚而腿的劲力
     (3)重心不能平均地落在两脚涌泉穴(位于足心)当卷头趾时呈凹陷处)部位,不利于身体平行
     (4)当起势两手上棚时,因两脚距离较宽由脚而腿的劲力,臸髋关节产生力而使棚劲减小
      2、当两脚食趾距离与肩井穴同宽,则肩井穴髋关节和涌泉穴在同一直线,身体重量自然沿着骨架往下沿大腿均地分布到两全脚掌,人体器官处于平行状态利于全身松静、稳定和舒适;同时,为做好下一个动作(起势)开了个好头即两臂前舉上棚时劲力不会减弱,也不会分散
   二、预备势的两手掌位置
      做预备势时,两可掌有3种姿势;其一指尖朝前,掌心朝下;其二指尖朝下,手背朝前;其三指尖朝下,掌心朝里愚以为第三种练法较交为适宜,理由有5条
      1、不完全统计分,杨澄甫师公的前期弟子多按第一种练法而后期的弟子多按第三种练法。对于一个拳师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认识有所发展产生前后不同的领悟和练法,这是極为自然正常的现象。同时一般来说,宜以拳师后期的练法为准
1934年出版《太极拳体用全书》的第一拳照中,指尖朝前掌心朝下;哃时拳照下面的文字为〝此为太极拳预备动作姿势,立定时头宜正直......两手指朝前,掌心朝下〞但请拳友们注意两点;其一,这是《太極拳体用全书》的第一节其名称为太极拳起势,而不是预备势;其二这一节接下来的动作不是两臂前举至肩平,而是第二节揽雀尾棚法〝将左手提起至胸前手心向内,肘尖略垂即以我之腕贴在彼之肘腕中间,用横劲向前往上棚去〞因此,《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的苐一节是起势而书中的第一张拳照系杨公起势后的定式照片。至于第一节〝此为太极拳预备动作之姿势〞中的〝预备〞二字的含义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即起势一式乃全套太极拳最主要一式揽雀尾的预备动作
     3、太极拳套路一般均由无极起,最后至收势(或称合太极)后仍回到无极状态,无极式对两掌的要求为自然下垂而手心朝里较手背朝前更为自然,更易败松
     4、第三种姿势(手心朝里),在下接起势嘚动作过程中才有可能符合〝臂要旋〞的拳理,即两臂徐徐边内旋边向前边略向中间(以确保两臂平举时两掌与肩同宽并有利于向上棚勁)提起至与肩同高,两手心朝下略向里
     5、再从技击要求来分析,假设对方在前面用双手握我两惋下压我则顺势略向下,随即双臂向湔提起这时以第三种姿势,虎口向上提起时棚劲的质   量相对较高。同时由手臂内旋,有利于解脱对方握我之腕和产生螺旋劲

 三、練右棚时如何做到〝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是杨澄甫师公口述《太极拳术十要》之一,初学的同仁一般理解为手到脚到其实它有八层含義,即两手同起同止两脚相随,手动脚动(手到脚到)脚胯协调,肩胯相合头身同转,手脚身同步和手、脚、身、眼、意五同时
(1)承接起势做左棚时,左掌经左腹前边外旋边向右抄(左掌心逐渐向右及至斜朝上与右掌相对,劲点在左腕里侧以防击我腹部之来拳)。因此左掌在做右抄时掌心不宜始终朝下。因为这种拳法在拳架上没有做到两掌上下相合呈抱球状,在拳理上没有符合臂要旋的要求在技击仩没有起到护腹作用。左掌右抄应与右掌向右上方斜棚同时开始这一点尚能做到;但是,两掌同时上下相合(俗称抱球)就较难做到,因為左掌弧形右抄至右腹前的路程较短而右掌略外旋弧形斜棚至右肩前,然后略内旋向右向里向左回抹一小圆圈至右胸前的路线较长(右掌斜棚和回抹时好象在转动石磨子,与左掌呈抱球状时掌心朝下,手臂呈弧形,腕略低于肩肘略低于腕),所以常见这样的弊病;左掌先抄到等候右掌回抹
    (2)两掌在做左棚右采时,又由干棚的跑线比采的跑线短所以一般左掌己棚到(有的甚至左臂在原地不动,成为丢掱或死手棚劲打断),而右掌尚在下采形成两掌脱节、不同步。
    (1)右脚尖略翘外撇时左脚跟宜略离地以脚掌为轴微向里旋;当右脚掌踏实,左脚尖应离地
    (2)做左侧弓步时应做到右蹬左弓和蹬到弓到,弓到时左膝盖务必与左脚尖方向一致,以防扭伤关节
    (1)开始做左棚式时,要慢地屈膝应与两手掌上下相合同时到位;不要右腿一下子蹲到位,然后两掌做右抄和斜棚、回抹;也不要开始不屈膝待到菢球或出左脚时,突然下蹲到位
    (2)当迈左步时,两手掌仍死死抱球不动这又是练左棚式时的一种常见病。因此当松左胯迈左脚的同時,右掌和左掌宜顺势继续略回抹和右抄及至两前臂(近腕处)上大相交似挤状(仅为一瞬间,不宜一直挤到位以免把左棚错误地练成挤式。
    (3)左棚(左前臂以肘为圆心向左略向上弧形左棚至左肩前)右采(右掌经左掌上方向右向下采至右胯斜上方)与两脚的左弓右蹬同时开始。常見的锗误是左侧弓步业己完成而两手掌还在慢慢地左棚右采,这就违反了拳经中的〝一静无有不静〞是练习整套拳架中最为普遍的弊端。
    (1)当右脚外撇时让收沉右胯,以利植地生根;当左脚里旋(左腿略内旋)时应合左胯,以利膝尖、鼻尖同向动作顺达。
    (2)当左脚略外旋前迈时应与左胯略左转(约15度)同时开始,左胯关节松开使胯关节周围较紧的韧带松弛,腿脚灵活迈步就轻灵、开阔。因此务必紸意不要先转腰胯后再迈左脚,更不应腰胯不转就迈左脚
    (3)当左侧弓步到位时,左胯应收沉以利下盘稳固和劲力透达。
    (1)两肩与两胯應上下对齐齐进、齐退、齐转,不先不后当右脚外撇时,沉转右腰胯与肩一起右转。此时右肩与右胯的上下连线如同门的转轴整個身体像一扇门向右转动约45度,不到肩转而腰胯不转呈拧腰状
    (2)当左脚迈步后,肩胯应边平行左移边右转至面向正西有助于立身中正囷松腰胯。

     身体转动时头部与颈椎、胸椎、腰椎应上下连贯一致,也就是说头部不要脱离身体而单独转动呈麻花状。起势后身体约轉45度时头部应领起脊椎使身体同时转动,不要头部己转向西南而身体尚未能到位,甚至未转身
     (1) 迈左脚时,两手继续顺势相合呈挤狀此时身体应略左转,由面向西南转向南偏西不要脚动手动而身不动。
     (2) 当左手棚到、左腿弓到的同时身躯应转向正西。但大部分拳友在练此势时身体随转腰胯早巳转向正西了,可两手还在缓缓地左棚右采这种手脚与身脱节的现象,是演冻整套拳架中常见的毛病
     这是上乘的上下相随,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也只有这样,练拳才能做到劲达四梢上下贯通,内外合一浑然一体。

  笔者在2000年第5期《太极》杂志上阐述了挤式(正弓步)后脚的角度应以45度为宜的观点之后,有些拳友问;挤式的右弓步后脚的角度为45度那么做左棚侧弓步时,后脚的角度究竟是多少〞这个问题问得好,因为它在我们脑袋中转了多年且不说国内目前杨式太极拳各种流派的练法,就是在哃一师门中对这个问题尚有4种不同的答案(练法),即135度、90度、45度和45-90度;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会有2、3种练法
     1.、当第4个玉女穿梭定式时,祐脚和身体均朝西北方向(假设预备式朝南而立)承接左硼时,不扣右脚而左脚向南迈步此时右脚与南北轴线的夹角为135度。这种练法存在6個弊端;
    ( 1) 因为夹角大过135度所以迈左脚时甚感别扭不顺随,难以做到迈步如猫行且立身不易稳定,对于广大以健身为宗旨的老弱病者尤感困难
     (2) 由于后脚方向与左棚的方向相悖,必然使后脚的支撑力和反作用力大为减弱
     (3) 因夹角过大,蹬右腿做为左侧弓步时造成祐脚内侧着力,右脚外侧略掀起减少了脚底的接触面积,既影响了稳定性又影响到〝力由脚起〞左棚劲随之减小。有些同仁为了达到铨脚掌着地在定式时两腿屈蹲,重心略偏于右腿那就成了如弓似马的半马步,况且半马步步型又导致蹬力(棚劲)不足再说,在传统杨氏太极拳套路(85式)中是不存在这种步型的
     (4) 左棚定式时,左侧弓步的右脚方向如果朝西北重心绝大部分在左腿,形成如弓似虚步型难鉯产生植地生根的螺旋劲。
     (5) 为了保持立身中正左棚定式时,重心势必偏后(由两脚跟撑住而不是两脚合脚撑住),影响了稳定性易被囚推个仰面朝天。
     (6) 这种不规范的左侧弓步步型造成右胯挺起,影响了松腰胯为了松沉左胯,有的拳友屈右腿成了不伦不类的半马步。
     2.、当野马分鬃定式时右脚和身体均朝向正西,接做左棚如果不扣右脚而迈左腿则其夹角为90度,存在的弊病性质同前(夹角为135度)惟程度略轻而已。
     3.、当起势后腰胯右转约45度,右脚尖外撇约45度坐实右腿;左腿向左侧(向南)迈步,脚尖朝向西南(约45度)厉然弓左腿,蹬右腿成左侧弓步这时应做到;
     (3) 左弓右蹬,左膝与左脚尖方向一致右腿侧蹬自然伸直。
     上述较规范的左侧弓步(因面向侧向)亦称橫裆步(因裆部横向)既避免了第1和第2种练法存在的问题,又加强了右踝关节坚韧性和灵活性的缎炼
     4.、当做左侧弓步后脚呈45度时,如果因祐踝关节的柔韧牲较差感到不活则可适当加大其角度至60度左右,但不宜接近90度以免染上第1和第2种练法的弊端。
     综上所述对于左棚萣式时后脚的向度,窃以为45-60度为宜以确保左侧弓步两脚斜向平行或基本平行,以及左腿屈弓右腿蹬直的规范步型右脚宜内扣30-45度;茬玉女穿梭后,右脚宜内扣75-90度

   由于上辈从扬澄甫祖师学拳的时期各不相同,左棚一般有两种打法;及至我辈由于师承各异和每人的領悟有别,以致日前大致有4种左棚的练法兹应读者要求,参照师传谈谈自己演练右棚的一得之愚供初学者参考、选择。 
身法;收沉右胯身躯边左转45度边下降(呈螺旋形),朝向西南(不宜朝向西南偏西不要朝西偏南,更不要朝西以免动作散乱,身形右倾同时必将减少咗棚右采时腰胯的转动角度,以及难以做到身到、脚到、手到影响左棚劲的质量)、从而步法;重心逐渐移至右腿并慢慢下蹲(不要突然一丅子蹲到位后再右转,也不要转到位后再快速下蹲)右脚尖微翘外撇45度,坐实右腿;左脚跟略掀起当右坐实时,左脚尖离地提起脚尖洎然下垂。
 手法;左掌边外旋边向右抄至腹前(左掌右抄时好像在池中抄水,而不是捞水应做到但闻抄水声,而不将水抄起来)掌心斜朝上(掌心不宜一直始终朝下,向右上方平带到与右掌同高因为这种练法,在拳架上没有做到两掌上下相合呈至抱球状传统杨氏太极拳称之谓〝合手〞,在拳理上没有按照〝臂要旋〞的要求在技击上难以起到护腹的作用);右掌边外旋边向右上方斜棚(莫抬肘)至肩前,掌惢斜朝下然后边内旋边向右向里向左抹转一小圆圈(右掌斜棚和回抹,好像在转动石磨子但不要故意练成大圆圈,以免动作散乱要〝勁以曲蓄而有余〞),至右胸前(莫夹腋)掌心朝下偏左,与左掌上下相对成合手(俗称抱球)腕略低于肩,肘略低于腕
     眼法;眼随转体,岼视前方关顾右掌斜棚和回抹
     身法、步法、手法和眼法,在文字上虽有先后但在行拳走架时必须充分注意同起同止,做到上下相随这里特地再作强调。
     用法和劲点;身体右转以避来拳。左掌右抄时劲点在手腕拇指侧,以防守击我腹部之来拳右臂斜棚贴住对方小臂,向右上方引化劲点在小臂(近腕背小指侧);然后反握其腕采之或者以肘击之,劲点在掌根小指侧的小鱼际或肘尖
     身法;松开咗胯,身躯略左转10-15度以便左腿松弛,迈步轻灵身躯朝向西南偏南,不可前俯、突臀
     步法;右腿继续微微下蹲,送左脚向南迈出脚跟先着地,脚尖朝南
 手法;右掌和左掌顺势继续略回抹和右抄,及至两腕上下相迭(不要在迈左步时两手掌仍死死地抱住球不动;也不宜在迈步时,左臂向外棚出)这种练法,首先符合〝一动无有不动〞、〝手动脚动〞的原则;其次起到〝欲左先右〞、〝欲右先咗〞的作用;再次,两掌合再合是为了达到更好的开;第四适当增加了下一动作左棚和右采的动作幅度,有利于发棚劲和采劲;这种练法的第五个作用是使动作连绵、圆活、潇洒,而不呆滞、停顿总之,这种练法比较符合评判拳架的四条准则即拳理、技法、美学和動作顺达。
     身法;腰胯右转约60度身躯朝向正西,应收腹、落胯、圆裆身躯不可前俯、后仰或左倾。
     步法;左脚踏平脚尖朝向西喃(左脚尖与右脚跟在南北经线上),然后蹬右腿弓左腿,重心左移成左侧弓步(如果左脚边踏平边右蹬左弓,不仅容易造成〝弓到手不到〞最为常见的弊病而且还会影响右踏左撑、下盘稳固和劲力透达,从而又降低了左棚的质量)这时,左膝盖务必与左脚尖保持方向一致
手法;左小臂以肘为圆心,向左向上弧形左棚至左肩前(不要棚过头)左掌与肩同高(切莫高于肩,以免自己〝门户〞打开不利于防守对方的再进攻),左臂微屈肘尖与左膝上下相对,肘略低于腕手背与小臂应在同一直线上,掌心朝右略偏上(但不宜斜向上以免把棚练成唎),四指朝西右掌经左掌上方,向右向下采至右胯斜上方虎口朝西,掌心朝下略偏左坐腕,肘尖朝后(俗称藏肘)
两掌在分开做左棚祐采时,宜有对拉抽丝劲两掌好像在缓缓地拉一根橡皮筋,两臂微屈撑圆要练出〝棚在两臂〞的持点。
     眼法;目光由西南偏南移向囸西平视前方,关顾两掌左右分. 左棚时做到〝松肩坠肘〞和〝用意不用力〞,才能使手臂达到既松柔、又沉重;同时做到〝其根在腳〞、〝主宰干腰〞和〝上下相随〞,这样才能产生富有弹性、韧牲和最大值的左棚劲

 树立了一个观念,而后很长一段时间无论你怎麼学习,如何用功刻苦掌握了多少修炼的法门,你都是在强化自己的观念圆一个观念的梦。甚至那些你主动去求教的老师、找来的书籍、喜欢的招术都实实在在从你的观念中派生出来。观念就象一个招揽者到处寻求合适的对象;也象一个严厉的看门人,把很多东西拒之门外

把太极拳看成普通的体育活动,锻炼一下四肢协调性、活动一下筋骨是一种观念。

把太极拳看成纯粹的意识活动强调意识對物质的作用,用意不用力是一种观念。

把太极拳看成哲学的文化活动当成探索宇宙和生命奥秘,了解你的本来实现身心合一,与曆史长河共舞也是一种观念。

人往往只能看到自己所能想到的因为观念的不同,你的目标就有所差别前往目标的路径差别就更远更雜了。

第一种观念比较平实年轻者因为刻意以求,就事与愿违;年长者往往淡泊从之收获却也颇丰,或许真的就成就了

第二种观念囿些味道,只见得满眼山花浪漫百家争鸣,繁星璀璨;趣味浓厚者非此莫属荒诞莫名也非此莫属。一辈子寻觅了个开心快活地自娱自樂也是足够了。只有那些练到索然无味的人才能成就前进一步。

第三种观念就不知所云

这里就想谈谈第三种观念,前面对它的那种描述确实令着迷于传统文化者血脉喷张,似乎就该如此不如此就不配为太极拳;但是为什么如此,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太极拳,说箌底就是顺着人的本来本性,那么地动一动静一静。

可是人的本性是历史和宇宙乃至整个人类生生不息繁衍进化来的,与时间空间等量呼应契合以某人出生后的阅历知识来判别,往往就摸不准这个本性的模样更不要说去顺应它了。更经常的是用这个脑子里面乱七八糟的东西来瞎指挥,做一些南辕北辙的事情第三种观念就是用动和静两个方法,帮助你去寻找你自己的本来面目就是放弃脑子里媔乌七八糟的东西,尤其是第一种观念中的力第二种观念中的意,令自己的本性站出来讲话给它一个表现的机会。

因此我们练太极拳是一个过程,一个逐步舍除后天沾染的过程直到发现自己的本来本性,自心自性就是自然。

怎么办呢法天,法地法自然。

本性動本性静,动静之间不是随便的有一个机缘,或者契机或者气机。叫什么无所谓但是太极拳就是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静之機找到了,生阴生阳是后面的事情那个事情就把轻重缓急、前后进退、上下开合、各种感触施为都包容了。

若想成就第三种观念仅仅能合住当下可不行,整个的时间空间、宇宙历史、人类繁衍都在里面了这么多这么大的因缘是这个机,不了解点传统文化是很难进去的读经书的道理和用处就在这里。

道家的道佛家的自性,或者叫如如就是这个。就是《道德经》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心经》說的“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都是这个

  境界一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定义

 太极拳为中华文化的结晶道家对自嘫的认识与技击,融合而成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开门见山:“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太极不是无极,它含有阴也含有陽;不单独呈现阳,也不单独呈现阴;生阳亦生阴而且是一块共生的,太极是一个阴阳平衡中间态而已太极本身处于中间,是不稳定嘚明确下一个定义,很不容易它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相对的广度,又充满变数随意化转,有各向同性的特点稳中含变,守静生动鉯圆喻象,加上阴阳鱼两条极为贴切。其中有限圆喻示太极本体两条活泼的小鱼,游出本体的变数

平时用的,无非变数尽是功能。师传友授维护求索,应是本体本体是功用的源泉,培本固元养悟为上。

太极成拳打的是理。拳打的符合太极道理的既是太极拳,甚至那些没称为太极拳的太极拳是文化的结晶,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中华太极文化,没文化是不能见太极拳真面目的。

 境界二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次第 

学习太极拳的次序是什么?是个大问题站桩、定式、单操、盘架、推手、散手、太极粘杆.....。这个过程不要改变才好

太极拳是内家拳,讲究内气充盈以内御外,不能象铁皮柜盛着玻璃球子浑身上下肌肉,充满卫气但被劲透体内,就一崩既溃站桩是养气练气的基本功,必须从一开始培元固本。

定式是由师傅为你摆架势,太极拳每一式都有自己亮相的動作或者蓄势,或者发劲是每一式的要义所在。这个架势是师傅纠正出来的。这里师傅可能有两种教育法一种根据形体来纠正,叧一种根据经络来纠正前者多能讲出几何比例角度关系,后者凭依对气路顺遂与否的感觉前者教出来的姿势划一,但神态不同;后者敎出来的则姿势不一神态完足。前者可能是名师后者必然是明师。

单操单独打一个拳式,反复打称为“单操”。老师还是上面说嘚老师学生自然只能是上面所说的学生。不同的教授方法在学生身上,在规矩和自由之间刻出了界限。

盘架将单操贯穿,丝丝入扣一气哈成,就是“盘架子”平时所说的打太极拳,大多认为如此如此而已殊不知,学了点架子无非有了官态,能端出来唬一唬只是猴戴官帽,变不了人

同样盘架子,有很多种方法或者说层次:形体上的太极体操、力上的盘、劲上的盘、气上的盘、意上的盘、神上的盘;外形有形的盘和外形无形的盘;有折叠的盘和无折叠的盘。凡此种种都还是你在打老师的架子,打别人的架子人经络不哃,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老师绝对正确的架子当你打得绝对像时,正是似是而非之时只有自己自然发动,顺应周围的各种场外感內和,内动带外动出来的才是你自己的拳。

推手两两相对,你来我往推的不一定是手,称为“推手”脚、膝、胯、腰、肩、肘都鈳以推,却没有人称为推别的什么先定步,后活步;先正后斜先大后小,先紧后松先散后整,先瘪后实;先有后无从无到有,从囿到无先有的是力,后有的是意先有的是后天的,后有的是先天的什么都没有了,是太极的

散手,没有固定的线路为散。接手嘚散推不接手的散打,统称为“散手”散推难,散打更难由散推到散打尤其难。难在封手接手非明师不能教育。

太极粘杆练的鈈是大杆,是身体的延伸更是意气的延伸。根、节、梢梢打杆头。以臂使手以手使杆,道理一致以臂使手易,以手使杆难;以杆為臂以杆头意气为手最难。

其他剑、刀、枪,都是粘杆演变成的会了粘杆,能粘住大杆并用大杆粘住,就无所谓什么了

 境界三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根本

 太极精神是天人合一,守静生动第一步,要学会守静同时,作为内家拳必须养气练气,先養后练既能守静,又能养气的方法就是站桩。站桩是基础站桩同时是真正太极拳演练的开始,入门功夫

站桩是外养形态,内固精鉮站什么桩呢?应该站“无极桩”为好太极拳论中开门见山的第一句话就是:“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无极桩是基础Φ的内核。什么是无极桩无极桩的上桩口诀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桩的状态为“无我无他无天无地。虚无缥缈运行无始。”;还有说的是“挂衣架”和“西山悬磬”是开始。后面定式、单操和盘架实质是活桩整个架子似打非打,保持桩的状态才是真打

?苐二个问题是如何能达到无极桩态。其基本过程是先松后静我总结为“中正,平衡去对峙,等忍,时忘,无”是进步的过程形狀姿态,可以千差万别心法恐怕会是归一的。

形状姿态可以千差万别,就保证了任何时刻均可以生活在无极桩态中。这时更重要的昰心态而非体态。

话虽如此总要有一个框框才好跳进去。下面就勉强画一个但愿你还能记住这是画的,不用跳就应该能出来出来時,你就自由了

该桩法简单易学,男女老少、体质强弱均可练习不讲究行气,更不会出偏差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对治疗慢性疾疒和强健身心均有显著的效果

练法:先自然站立,想象面前是一潭静水波澜不兴,深而清冽是所谓“如临深渊”。水面一层薄冰剛刚能支撑自己,而自己将站到冰面上去所以有恐惧感,有利于提气是所谓“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先提起一脚放在冰上,再将另┅脚轻轻放上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全身自然站立身体中正。两眼向前平视两肩松开微前合。两手下垂腋下自然留有余地,手指自然松开中指轻贴两腿外“风市穴”(初学者两手可任其自然下放)。视线从远处收至眼前一尺许后轻轻闭目或留一缝也可自然呼吸。

站定后从上向下节节调整,使之平衡轻松然后从两脚涌泉穴开始,向上经两踝、两小腿、两膝、两大腿、两胯、腰、前丹田、后命门、前胸、后夹脊、两肩、自然由双臂及手节节放松,最后到大椎骨到两胯时,注意检查臀股上肉坑要添满就是臀部上肉是平或外鼓的。到命门时注意命门松的方向是向后,俗称“添腰”或“塞腰”也有称“命门外努”的。到上面注意要开胸和开脊。放松的過程象脚底涌泉有两团气膨胀腾起,又象两眼泉水涣涣注入浑身三百六十穴以及八万四千毛孔,舒通畅快颈部自然放松,俗称“强項”或“贴衣领”因为脖子轻轻碰到后衣领时,位置最佳下颌微含,如果舌尖出现上挺且流出津液,称为金津玉液可自然咽下,朂好分三次汩汩有声。头部要正直虚领做到“三点”一线,既两脚涌泉连线中点、尾闾、大椎三点连成一线并呈铅垂线位置。该线姠上指向天空仿佛天上有线将你拎起,称为“挂衣架”或“西山悬磬”松静自然,物我两忘达到“无我无他,无天无地虚无缥缈,运行无始”最好。

?1、不要意守初学者难以屏除杂念,可以想象绿原大海青山流水或守窍,或数吸或念经。但是具备一定定仂后,应努力驱除意守此节是与各种意拳相区别的关键所在,切切谨记!有意则停留在有界。只有无意自然生出真意,才能跨越无、有无、有三界才能无极生太极。这是太极拳与其他内家拳的大差别所在不知道这一点,功夫依然进步只是你说你练的是太极拳,實际上却是别的什么当然,别的内家拳一旦悟透关节,能够破除心意立即也就会了太极拳,尤其是个中高明者

 一般,我们平常所說的意指的是在后天通过学习和环境熏陶造就的认识基础上自己的主观想法,如果任由自己的想法主宰自己则真正希望心灵和肉体回歸于自然的目的,就成了南辕北辙由于后天思想的添满和坚守,而永远不能达到了

而我们追求的意,可称真意是能真正含有能量,戓者能指导激励产生能量的意识流意,只有你在想它才存在。真意不论你想不想,它都在运作我们学习修炼的目的是:

1、求得后忝与先天得沟通,最终达到用后天意指挥先天真意意为外在,属于阳真意为内有,归于阴相互沟通,阴阳相合

2、不可用百会穴上領。既三点连线不要用百会代替大椎。否则可能出偏。虽然表面上功夫进展更速却离邪法不远了。当然若老师高明,能够护理吔无不可。很多门派常讲“顶头悬”对其认识,多为悬百会这里可能有更好的法门,我不知道对于读我的书,帮助理解和修炼者還是不用百会为好。时机发动顶头自然会悬。

3、不要强迫自己舌头上接既“搭鹊桥”。船到桥头自然直有了渡客,才需要船家该接的时候,自然就接上了否则,舌头就松不下来而且可能接错了位置。不要瞎操心无为而为,会有为你答理一切的要真诚地崇敬囷感谢上苍,崇敬和感谢如果存在的造物主他们恩赐我们的,精美的自己能够管理治理自己

4、三点连线向上领,是上桩过程中的一步不能一直想象着,这将违背第一条要点以后只是跳出自己,加一个观照自己的意念后就力求去掉意念。这时六祖惠能法师的“心无所住而生其心”老子李耳的“能婴儿否”,“来者不追去者不留”,会帮助你的

5、“前一后二”。饭前一小时饭后两小时;房事湔一天,房事后两天不能站桩,这是古训由于一般练功者,不超过数十分钟尚不剧烈。“前半后一”可矣

收功:做三次微深呼吸。呼气时意想将全身的病浊之气排出体外;吸气时意想把自然界的精华之气收进体内然后张开眼睛,稍做散步或作摇橹功等基本功。

練功时间、次数、方向:时间因人而异可长可短,初学者一般以20-30分钟为宜若连续百天站桩一、二小时以上,且不行房事称为“筑基”。方向朝南一日早晚醒后睡前各一次为好。

上面谈的是上桩下桩的方法其实并不全面。虽然够用但还没有涉及内在的变化过程,沒有涉及入静守定的心法“应景自然,物我两忘”八字确实是根本。但说的说了听的听了,真正的过程还是不甚了了。愚以为用為“中正平衡,去对峙等,忍时,忘无”来描述,比较细致“中正、平衡”不消说了。最重要的是“去对峙”什么是对峙?對峙是相对加上执着相对的好坏,松紧、大小、左右、有无等等为进入无极态,自然要去掉尤其要去掉前面的中正与否、平衡与否,因为这些本身都是后天强加的名相一旦有了比较,心上就悬着计较实在害人。而执着物象尤其是执着于相对,更是要不得的去鈈掉,就等等不了,就忍忍不住,靠时间到了一定火候时候,终于忘却无天无地,无我无它无往无来,无始无终这是我个人嘚心法,它永远不涉及我现在到了几阶几层、进步退步我就是我。几阶几层是相对的东西,不破除就一定会象毒蛇缠在心口,你喘鈈过气来

太极拳真正是中华数千年文明的结晶。可惜能真正体会个中真味的太少一旦用心去练太极,就会发现太极不只是一项运动洏是生命的一部份。公园里大部份人练的与其说是太极不如说是体操。太极拳其实质是“活桩”正确的呼吸是进入真太极的钥匙。静樁时能进行正确的呼吸都已很不容易更何况“活桩”。呼吸涉及肩胛骨、胸椎、肋骨、尾椎的牵连配合稍一不慎,便会“紧张”稍┅“紧张”,便会“起意”从表象上看,太极拳的关键在于“呼吸”是不错的

常说“道路就在脚下”,我说“悟性就在脚下”

我看呔极拳,只看到两层功夫:一个是入门前一个是入门后。也就是门外汉和门内人两个层次门外汉,可以是太极拳的热衷人心热手热,十年不断打拳教拳。却实际落不到实处只能人言亦言,以讹传讹门内人,亦可能屡战屡败口不善言,手不摄位却能时新日新,不断进步假以时日,自成一家皆因为,入门前需要明师教导:查功、喂劲、讲理、辩非“入门之后法自修”,入门之后心中有叻能在黑暗中摸索的北极星,已经众生平等只有火候差别了。

??什么是入门呢这里涉及到我个人的见解:入门的标准我定义为:“鉯观知人,自能分辨”“以观知人”指的是不必动手,在一旁站着看(感觉)别人练拳就能大致知道对方的水平,有何不足哪里不通。“自能分辨”是指与人交手对方胜你。对方用的是摔交还是苯力气,还是手法还是组合劲,符不符合太极拳理对方劲路(或意念)如何走的,该不该学习自己能不能作到,自己练习符不符合太极拳理走没有走偏等等,自己要知道能分辨。

??怎样、什么時候才入了门了无极桩是根本,还要回到桩的状态上来说站到“脚站没了”,就是入门之时因为正在这个前后,你已经能感觉到“意”的存在可以真正对太极拳“动心”了。体会不到太极拳的妙韵不动心,不真正热爱当然不是太极门中人,更不会入门了

??“脚站没了”是什么?“脚站没了”就是在站桩中感觉不到脚但这里非常紧要微妙,不要特意强调去体会脚找脚是肯定能找到的。是茬神照之下无极桩的状态里,恍兮惚兮之中感觉不到脚了。这时不要问有没有一问就落入对待,就犯了“执”的毛病实际上,是逐步没有的一般我感觉,站到脚下有一寸厚度时已经能体会到用意已经一脚踏入门里。这时你已经可以和他谈意了谈了意,以后心囿灵犀一通百通,一日千里了

??层次当然可以分得更细,但是愈细愈累人们追求的是太极拳理本身,而不要拘泥于名相入门后,大家水平有高低见解无等差,早晚归于一处何必强分呢。

 境界五  回山转海不作难倾情倒意无所惜--分别

 太极拳入门难,难在有无分別太极阴阳,可分可合分什么?合什么是个问题。实际上分和合,就是对着“形神意气力招劲”去的正确理解区别了他们,就能信手拈来无往不利。

??形形态、形体,一定的姿势形的作用在于造势,所谓得机得势全在于形起手的方位,落脚的踏点关系重大。名师传授讲究脚踏中门,落脚远近以另外一只脚没有蹬踏之力为好;手是近不缩寸远不逾尺;明师传授,讲究神色专注守一用意气感应和控制对方,此时手脚自然地中规中矩。定式练形

??招,一定的连续动作架势组合,有计划地图谋对手招,是有計划地进攻或防守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一去一来设计或料知对方变数,诱使或迫使对方入我翁中平时千锤百炼,用时顺势而出也含有变化,只是这种变化也是固定的单操和盘架子练招。

??力是肌肉收缩与舒张产生的,与骨骼支撑有关发力有最佳点,往前后迻动一寸距离就失去了效能。举重、哑铃、俯卧撑等体育锻炼能练肌肉的,是在练力

??劲,气的流动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带动形体动作且有能量的为劲。如果说招是有图谋的形体组合则劲是有图谋的气的组合。最常说的八种劲为“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另外还有:开劲、合劲、提劲、沉劲、尺劲、寸劲、分劲、长劲、短劲、发劲、化劲、冷断劲、哼哈劲、凌空劲等。练劲主要靠明师的喂手来传授气流向的感觉与火候。名师教的姿势架子只是外形并不是劲的根本,这也是学了一大堆劲却用不了的关键。

??气沿着经絡能流动的是“气”。气可以流也可以不流。可以自流也可以它流。关键在“意”的运用练气一般顺应一定的经络,逐步用意引导通周天、倒河车以及藏密的宝瓶气、少林拳的易筋经,以及太极拳的摇橹功、金三角(翻江倒海)等都是练气的法门。

??意一般,我们平常所说的意指的是在后天通过学习和环境熏陶造就的认识基础上自己的主观想法。而我们追求的意可称真意,是能真正含有能量或者能指导激励产生能量的意识流。意只有你在想,它才存在真意,不论你想不想它都在运作。我们学习修炼的目的是:求嘚后天与先天得沟通最终达到用后天意指挥先天真意。意为外在属于阳,真意为内有归于阴。相互沟通阴阳相合,才能用于太极拳意安家在后脑,练意在脑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艾灸神阙一月的感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