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帝进,至尊克鲁赛德战记鲁格斯怎么强化最好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187641|回复: 11026
新人欢迎积分1 阅读权限40积分360精华0UID9901550帖子金钱359 威望0
Lv.4, 积分 360, 距离下一级还需 640 积分
UID9901550帖子威望0 多玩草90 草
先看图``说说垫刀到底有没有用!不信垫刀的``最好不要往下看了!只是给信垫刀的人一点参考!喷子的一律免看``免得喷我!  就像你不信佛``还能不给别人信佛呢?国家法律都规定信仰自由`是不?
首先说明一点``这里要排除垫刀是白装和紫装`粉装概率不一样的因素!反正官方给的数据没说明!  这里我们认为装备的等级`白`蓝`紫`粉`都对概率没影响!
  说说我对垫刀的看法``在图上可以看到一些数据!里面的0.XXX就是概率``至于成X败X`是7件相同强化等级
  的装备`再强化一次`出现的情况`比如:7件+10的去+11``会出现8种情况!由于每件装备的强化都一个独立
  的事件`连续强化7件出现的情况是符合二项分布的!至于什么是二项分布`高中数学有学到的!
  怎么理解呢?举个例子吧`图中为理论数据`实验数据会有波动:
  假如有100个人`每人一个号`有7件+10的相同的装备``现在每个人都拿这7件装备去强化+11!会出现8种情况:
  ①7件都失败`就是图中的败7成0!
  ②6件失败1件成功`就是图中的败6成1
  ③5件失败2件成功`就是图中的败5成2
  ④4件失败3件成功`就是图中的败4成3
  ⑤3件失败4件成功`就是图中的败3成4
  ⑥2件失败5件成功`就是图中的败2成5
  ⑦1件失败6件成功`就是图中的败1成6
  ⑧0件失败7件成功`就是图中的败0成7
  从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的人会出现`败3成4`败2成5的情况`这两种情况的概率加起来超过一半了`!
  当然`也会有人都失败`或都成功`只是概率很低而已``自己看下概率``!看到这里``不信的``自己拿7个+10的垫刀去试下``是不是出现⑤⑥的情况比较多`当然不排除其他可能``如果都失败的话``或都成功的话``
  我只能佩服你的RP了``说了这么多!垫刀到底有没有用呢?看图`绿色的部分``那是出现①到⑧情况概率比较大的情况``
  可以看出`强化越高等级的装备``7件都失败的概率越来越大``这完全符合实际情况``所以想高强化的人还是要有心理准备的``懂了原理之后`我们就要学会利用了!让我们强化的时候更有把握!
  下面说说我个人的看发:
  拿7件+12的去强化+13!7件都失败的概率约五份之一!那么``如果前面6件都失败了``最后一件成功的可能性是不是会比失败大呢?数据中``败7概率是19.7(百分号)``败6成1的概率是36(百分号)!自己想!
  当然要出现6败成1的概率``尤其是最后一件成功的概率``就只有5.2(百分号)的概率了!意味着什么?你重复100次!只有5次左右会出现6败成1`还是最后一次成功的情况`!6败成1中有7中情况``!
  如果你连续6件+12的失败的话``那么第7件成功的概率的大很多!问题是能遇到6件都失败!但也不是说一定成功!至少比你直接扔要好得多!
  由此也可以看出``高强化的风险`!要强化的人要谨慎!
  在这里说个有用的小建议:强垫刀``强垫刀去卖``可以赚钱``强垫刀的的时候以7件相同的一起`如果出现6败的情况`可以考虑把想要强化的同强化等级的装备扔上去`!强垫刀就是为了找到这情况的出现!当然`越高强化的``出现6败的概率会越大``第7件失败的概率也越大!要谨慎!不出现理想的强化情况!就把垫刀卖了吧!(这只是我建议的方法`不7件也行`自己去算下概率就OK了!在根据概率决定!图中红是框是我建议的概率!有兴趣的可以参考!再者`如果太多人用这方法``那垫刀就卖不出去咯!)
  好了!就写这么多了!要去试的``失败的可别找我!我没叫你去试``是吧``我只是说说我的看法!
  如果你RP实在是不行的话`连7件+6的去上+7都失败都是可能的!
  我这方法是保险性``需要有耐性!!需要靠垫子慢慢试!!适合那些RMB装备的强化``不值钱的装备用别的方法好多了``我的数据只是给到+14!要高的自己去算``我就不算了``方正失败率很高的就是!!
  最后`BS喷子!前面说了``喷子别看!
&好像不一定 因为+14每次强化的几率都是随机的 当然你说的不是+14 我只是觉得 DNF的强化每次几率都是固定的 最后一次没道理会高点吧 = =&
新人欢迎积分1 阅读权限50积分2135精华0UID5778114帖子金钱4712 威望0
Lv.5, 积分 2135,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5 积分
UID5778114帖子威望0 多玩草23 草
新人欢迎积分0 阅读权限50积分1896精华0UID5033279帖子金钱1552 威望0
Lv.5, 积分 1896, 距离下一级还需 604 积分
UID5033279帖子威望0 多玩草87 草
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新人欢迎积分1 阅读权限60积分3626精华0UID3951279帖子金钱1727 威望0
Lv.6, 积分 362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74 积分
UID3951279帖子威望0 多玩草10 草
隐藏了啥呢??
LZ一言惊醒梦中人啊,刚学完二项分布,明白了。。。
[ 本帖最后由 小潇 于
22:54 编辑 ]
犀利的小鬼
新人欢迎积分0 阅读权限50积分1206精华0UID4553452帖子金钱1434 威望0
Lv.5, 积分 120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94 积分
UID4553452帖子威望0 多玩草10 草
新人欢迎积分2 阅读权限30积分186精华0UID帖子金钱96 威望0
Lv.3, 积分 186, 距离下一级还需 64 积分
UID帖子威望0 多玩草10 草
8上9N次失败膜拜垫子帝
新人欢迎积分1 阅读权限30积分78精华0UID8501902帖子金钱45 威望0
Lv.3, 积分 7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2 积分
UID8501902帖子威望0 多玩草10 草
10强11失败n+1次帝来膜拜了
我一剑你飘血
新人欢迎积分0 阅读权限50积分1207精华0UID8149807帖子金钱973 威望0
Lv.5, 积分 1207,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93 积分
UID8149807帖子威望0 多玩草21 草
kan&&看吗、???还是 看看
新人欢迎积分0 阅读权限20积分25精华0UID9535511帖子金钱40 威望0
Lv.2, 积分 25, 距离下一级还需 25 积分
UID9535511帖子威望0 多玩草10 草
看看这个方法是否强大
好签名你们都用完了!我用什么?
幽幽蔷薇语ら
新人欢迎积分0 阅读权限70积分6927精华0UID7457769帖子金钱14772 威望0
Lv.7, 积分 6927, 距离下一级还需 3073 积分
UID7457769帖子威望0 多玩草439 草
来学习概率了了了了
新人欢迎积分1 阅读权限50积分1364精华0UID7248120帖子金钱2423 威望0
Lv.5, 积分 136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36 积分
UID7248120帖子威望0 多玩草10 草
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回复才可以浏览
新人欢迎积分0 阅读权限50积分1753精华0UID4789414帖子金钱1941 威望0
Lv.5, 积分 1753, 距离下一级还需 747 积分
UID4789414帖子威望0 多玩草79 草
我不信 不过还是看看
新人欢迎积分1 阅读权限50积分2142精华0UID7760650帖子金钱2890 威望1
Lv.5, 积分 214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58 积分
UID7760650帖子威望1 多玩草10 草
了解一下。
为什么要开玩笑?
新人欢迎积分1 阅读权限50积分2142精华0UID7760650帖子金钱2890 威望1
Lv.5, 积分 214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58 积分
UID7760650帖子威望1 多玩草10 草
看了一下,
我只能说这跟硬币的道理一样,
LZ何必弄的这么复杂?
为什么要开玩笑?
boys、love
新人欢迎积分0 阅读权限60积分4824精华0UID6363098帖子金钱3606 威望1
Lv.6, 积分 482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6 积分
UID6363098帖子威望1 多玩草21 草
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回复才可以浏览
需要金钱:1100
手机盒子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Powered by先说点题外话,1974年秦始皇陵兵马俑和铜车马的发现,成为热门工艺产品仿制的对象。以秦俑为题材的工艺品,包括复制、仿制、创作三种基本形式。“原作复制”是按原作材质、尺寸、工艺整体仿真复制,多限于收藏展出单位的业务需要;“仿制”是用适当材质、不同尺寸及工艺所作仿制工艺品;“创作”则是以秦俑为题材,进行不同形式的创意制作。&p&
1992年,我父亲在单位的组织下,按照实践考古思路进行整体塑造、整体烧制的思路,经过半年的反复试验,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实现了“全仿真原大秦俑复制”试验。这一成果《论秦俑的全仿真复制》后来于1994年发表于《雄狮美术》。&/p&&p&现在市场上,都是用模具在制作,能用古代工艺整体烧制的只有我们,我们的工艺水平有多高?不用碳12,无法分辨哪个是文物,哪个是复制品&/p&&p&看到有知友说是分段烧成的,我先说一下,秦俑除了头是单独制作的,剩下的躯干都是一个整体一次成型的,这也是为什么秦俑是空心的。为什么秦俑大部分比真人高大,这个和视错觉有关,周围空间比较大时,雕塑稍微放大一些,看起来和真人差不多大小。&/p&&p&
首先就是造型,现在雕塑造型通常先搭建骨架(木,木板,铁丝,钢筋等),然后上泥堆大型,再深入塑造,然后用外模翻制,然后分别倒模,最后组装成整体。而秦俑造型使用的手法叫做盘塑。先用泥条从下到上一圈一圈盘出大型,然后再深入塑造。&/p&&p&PS:盘的不好,玻璃心,轻轻喷一下就好了&/p&&img src=&/abde60770_b.jpg& data-rawwidth=&2448& data-rawheight=&32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abde60770_r.jpg&&&br&&p&
第二步就是阴干,为什么不晒干?因为会炸裂&/p&&p&
第三步,烧!这个就不方便具体说了&/p&&p&
第四步,彩绘,秦俑真的是有颜色的,而且很漂亮,有图有真相&img src=&/ace8caae3d006d9e3ddb6e_b.jpg& data-rawwidth=&3264& data-rawheight=&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ace8caae3d006d9e3ddb6e_r.jpg&&&/p&&p&
最后一步了,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把头按上&/p&&p&
当当当当,一个完整的秦俑就做好了。&/p&&p&&img src=&/feec12cf18ea7d2603bbde_b.jpg& data-rawwidth=&1136& data-rawheight=&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36& data-original=&/feec12cf18ea7d2603bbde_r.jpg&&
昨天看到这个地方,我也是醉了&img src=&/bcafdf_b.jpg& data-rawwidth=&1136& data-rawheight=&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36& data-original=&/bcafdf_r.jpg&&&/p&&p&
姐,我知道这台词是别人设计的,不知道你面对着这么一个大头娃娃,心里阴影面积是多少?&/p&&p&&img src=&/04a46f3fedfefbb95934_b.jpg& data-rawwidth=&1136& data-rawheight=&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36& data-original=&/04a46f3fedfefbb95934_r.jpg&&&img src=&/decc0f108c_b.jpg& data-rawwidth=&1136& data-rawheight=&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36& data-original=&/decc0f108c_r.jpg&&
最后吐一下,咱们这是历史剧,芈月传又这么火,也稍微注意一下好吧,秦俑再怎么也是世界奇迹,咱这剧还要走出国门,上面这些俑,各种比例失调,你们自己看着不觉得奇怪么?想拍制作场景但是找不到专业人士可以找我呀。&/p&&p&
终于写完了,可以滑雪去咯,碍于有些内容不宜公开发表,这里就不细说,对秦俑感兴趣的可以联系我,我在坑里等着你...&/p&&br&&p&&/p&&p&今天开始会不定期更新&/p&&p&放张图先开开胃&/p&&img data-rawwidth=&1083& data-rawheight=&720& src=&/7a94f3e1fbb85a3df2bbff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3& data-original=&/7a94f3e1fbb85a3df2bbff_r.jpg&&&br&&br&&br&我在兵马俑跟前承包了一个院子,准备继续做兵马俑原大复制工作&br&&img data-rawwidth=&1707& data-rawheight=&1280& src=&/9f8b59b49e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07& data-original=&/9f8b59b49e_r.jpg&&看得出来这里原来也是个复制厂&br&&img data-rawwidth=&1707& data-rawheight=&1280& src=&/c81e02b48a3ece91a1a0ee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07& data-original=&/c81e02b48a3ece91a1a0ee_r.jpg&&&br&&img data-rawwidth=&1707& data-rawheight=&1280& src=&/be4e323e9cd4f0add796d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07& data-original=&/be4e323e9cd4f0add796d_r.jpg&&&br&房顶上的石棉瓦已经报废,把屋顶揭掉重新铺&br&&img data-rawwidth=&1926& data-rawheight=&1280& src=&/79e5e3fb7f56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6& data-original=&/79e5e3fb7f56_r.jpg&&&br&&br&可以看出来,现在市面上的整体水平不怎么样,而且都是拼起来的,不是整体烧纸&br&&img data-rawwidth=&1707& data-rawheight=&1280& src=&/bba8eafc5de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07& data-original=&/bba8eafc5de_r.jpg&&&br&买了辆卡车的砖,可以猜猜看是做什么的&br&&br& 1:39&br&&br&最近事情颇多,刚修完照片,顺便更新一下&br&&br&&br&&img data-rawwidth=&1707& data-rawheight=&1280& src=&/b877d24fef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07& data-original=&/b877d24fef_r.jpg&&&br&&br&&br&当当当当,上次买来的两车砖是用来搭窑的,我还get了个新技能,搭穹顶&br&&br&还客串了一下油漆工,把门窗都漆了一遍&br&&im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1707& src=&/d63bbbaa4e7b338e3c96fc1e1666917b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d63bbbaa4e7b338e3c96fc1e1666917b_r.jpg&&&br&&br&&img data-rawwidth=&1707& data-rawheight=&1280& src=&/6738edb3af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07& data-original=&/6738edb3af_r.jpg&&&br&&br&今天叫铲车过来把院子内外的土地平整了一下,原先制作的陶俑就可以好好摆放一下了,这样就不至于有客户觉得院子里杂乱无章的&br&&img data-rawwidth=&1707& data-rawheight=&1280& src=&/01b63afac578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07& data-original=&/01b63afac578_r.jpg&&
先说点题外话,1974年秦始皇陵兵马俑和铜车马的发现,成为热门工艺产品仿制的对象。以秦俑为题材的工艺品,包括复制、仿制、创作三种基本形式。“原作复制”是按原作材质、尺寸、工艺整体仿真复制,多限于收藏展出单位的业务需要;“仿制”是用适当材质、不…
朱元璋残暴是对功臣残暴,对权臣残暴,对官员残暴(特别是贪官)。&br&&br&对百姓来说,他宵衣旰食,没日没夜批阅奏折(有记载,数字记不住了)。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实施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兴修水利;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丈量土地,清查户口,是个不错的皇帝。为什么不能坐稳江山。&br&&br&再说,再残暴能有元朝残暴么?
朱元璋残暴是对功臣残暴,对权臣残暴,对官员残暴(特别是贪官)。 对百姓来说,他宵衣旰食,没日没夜批阅奏折(有记载,数字记不住了)。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实施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兴修水利;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丈量土地,清查户口,…
&b&先发多图预警&/b&。&br&&br&哈哈,让我来。图多且乱,涉及数学运算,结论在最后。&br&&br&楼主说的是他吧&br&&img src=&/7ddcf067dcdc7fed68c7403_b.jpg& data-rawwidth=&652& data-rawheight=&4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2& data-original=&/7ddcf067dcdc7fed68c7403_r.jpg&&&br&要想知道这块金子多少钱,咱先得弄明白帝都当时的主流工资水平。如下图:&br&&img src=&/7dbeb7c22ed2a4d55bae9_b.jpg& data-rawwidth=&890& data-rawheight=&6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90& data-original=&/7dbeb7c22ed2a4d55bae9_r.jpg&&&img src=&/61ccfb2544fcd3ad807b3_b.jpg& data-rawwidth=&836& data-rawheight=&2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36& data-original=&/61ccfb2544fcd3ad807b3_r.jpg&&&br&&img src=&/4a4f8ecb6db_b.jpg& data-rawwidth=&644& data-rawheight=&23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4& data-original=&/4a4f8ecb6db_r.jpg&&东直门外面种菜,城里做衣服,收入差距很明显。但平均一下,乾隆时期,北漂年收入水平6两多还是比较靠谱的。&br&&img src=&/0f5dc93ae8d_b.jpg& data-rawwidth=&791& data-rawheight=&5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1& data-original=&/0f5dc93ae8d_r.jpg&&嘉庆年间也还是这个水平。&br&&br&我们再来看看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br&&img src=&/4da64f58dc45d66cbf94_b.jpg& data-rawwidth=&782& data-rawheight=&1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82& data-original=&/4da64f58dc45d66cbf94_r.jpg&&乾隆登基第一年,为了鼓励大家好好干活,开始给在京文官发双薪。也就是说,基本工资翻倍。&br&&br&那么问题来了,古代用银,现代用纸币,怎么比较?偷个懒,就用比较流行的米价折算。&br&&img src=&/da4b3b75f0c906dafb04b2_b.jpg& data-rawwidth=&768& data-rawheight=&3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8& data-original=&/da4b3b75f0c906dafb04b2_r.jpg&&&br&这个表这作者根据彭信威《中国货币史》数据整理。考虑到紫薇当时都成年了,那应该是在乾隆中期,怎么也得1755年前后了。彭信威先生的书里提到,乾隆朝从中期开始物价大涨,但当时漕运还比较发达,帝都米价每石一两五钱不会差太多。不过这个”石“是体积单位,不是重量单位,换算比较麻烦。还有前人已有研究&br&&img src=&/4fa30d45ac1c2e103d2fd_b.jpg& data-rawwidth=&828& data-rawheight=&1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8& data-original=&/4fa30d45ac1c2e103d2fd_r.jpg&&清代一斤合16两,一两合现在36.9克,银一两五钱就是55.35克。 一清斤合现在590克。&br&140.6*590/55.35/。也就是说,尔康他们套圈的时候,帝都1克白银可以买3斤米,约为0.33克银/斤大米。&br&2015年大米价格下跌,批发价普遍低于3块,咱平头百姓不整土豪装,就吃那3块钱一斤的,3斤大米就是9块钱。也就是说,还珠格格那会儿,帝都1克白银合现在软妹币9元。清代一两36.9克,&br&&b&那么,乾隆中期一两白银就相当于现在的332元。&/b&&br&一个长工,雇主负担食宿,每人每年可以挣到332*6.24=2072元。一个七品县长,乾隆时期发两倍基本工资,332*45*2=29880元。&br&&br&但是,这块金子多少钱呢?首先要确定它的重量。&br&这锭金子大概一个成年男子的手掌大小。百度搜到一张图(好讨厌的水印)&br&&img src=&/2f16d7d02c2d4a01a66edee445c9e1e5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2f16d7d02c2d4a01a66edee445c9e1e5_r.jpg&&很明显,这是妹子的手。对比第一张图,摊主手里的黄金叠吧叠吧也算500克吧。(实在没办法精确。)&br&&br&&img src=&/59b79e9d9be6f6fd122f4dec1a9679a8_b.jpg& data-rawwidth=&675& data-rawheight=&3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5& data-original=&/59b79e9d9be6f6fd122f4dec1a9679a8_r.jpg&&这是广州的金银兑换比价,帝都黄金相对便宜,1760年前后比价按保守估计1两黄金换13两白银。&br&500克黄金相对于当时的13.55两,比价1:13,合白银176.15两。约合现在5.85万软妹币。&br&&br&清代江南产粮区,一对夫妻三个孩子五口之家的开支如下,(米价按照1石1两银计算)&br&&img src=&/e05f96a7ad4ccea6ec3295_b.jpg& data-rawwidth=&514& data-rawheight=&3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4& data-original=&/e05f96a7ad4ccea6ec3295_r.jpg&&&br&&br&结论:以米价作为参考标准,不考虑粮食产量和白银存量,尔康给摊主的这锭金子:&br&&b&1.可以换白银176.15两,价值现在5.85万软妹币。&/b&&br&&b&
2.相当于当时县处级干部,两年的基本工资。&/b&&br&&b&
3.普通五口之家,不劳动,可以花五年。&/b&&br&&b&
4.如果你当时在帝都做长工,拿平均工资。想挣那么多钱,对不起,需要28年。&/b&&br&&br&&br&&b&
现在能体会摊主心情了麽?&/b&&br&&br&就是这样&br&&br&&br&&br&参考资料:1.茅变变,《14-19世纪中期中英雇工工资比较》&br&
2.陈秀明,《清季文官俸禄制度演革述略》&br&
3.彭信威,《中国货币史》&br&
《18世纪前后清代农家生计收入的研究》&br&
5.卢峰 彭凯翔《我国长期米价研究()》&br&
6.阮明道 ,《吴氏经商账簿研究》
先发多图预警。 哈哈,让我来。图多且乱,涉及数学运算,结论在最后。 楼主说的是他吧 要想知道这块金子多少钱,咱先得弄明白帝都当时的主流工资水平。如下图: 东直门外面种菜,城里做衣服,收入差距很明显。但平均一下,乾隆时期,北漂年收入水平6两多还…
&b&1 比胆魄,&/b&曹操扛一个袁绍在官渡扛到一半就不敢扛了,多次写信给荀彧求安慰。刘邦跟项羽在荥成前线来回拉锯多次,被追杀到小孩都不要了,被干趴了马上单骑窃韩信兵并且督促萧何征发关中老弱到前线继续干,硬是扛到跟韩信形成战略合围,硬是把西楚霸王耗到死。比胆魄完胜曹操。&br&&br&&br&&b&2&/b&&b& 比用人,&/b&刘邦信任萧何如同信任自己,以不动摇的信任任命韩信为大将。曹操到死还是自己充当唯一的方面军总司令。后期的“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任用夏侯而夏侯败亡”。夏侯渊,曹仁,张辽三条战线一个被编成京剧一个被威震华夏……还有一个也就欺负欺负孙十万。前两者还是沾亲带故的。曹操到死也不敢用韩信那样独当一面的外姓大将。&br&&br&&b&3 比政治 &/b&刘邦入关后与民约法三章,并且放手萧何建立稳固的大后方,废除秦苛法;所以关中父老出死力奔赴前线支援刘邦与项羽死磕。曹操多次屠城,到了晚年关羽北伐的时候还叛乱四起,汉献帝是废也废不得杀也杀不得。所以诸葛亮说曹魏不过“伪定一时”,诚哉斯言。&br&&br&两人时代是有差距。但是时代的距离,无法掩盖二者能力上的距离。
1 比胆魄,曹操扛一个袁绍在官渡扛到一半就不敢扛了,多次写信给荀彧求安慰。刘邦跟项羽在荥成前线来回拉锯多次,被追杀到小孩都不要了,被干趴了马上单骑窃韩信兵并且督促萧何征发关中老弱到前线继续干,硬是扛到跟韩信形成战略合围,硬是把西楚霸王耗到死…
&p&简直胡说嘛。&/p&&p&日本先在朝鲜丰岛海面攻击清方运兵船,挑起战争。&/p&&p&而且大多数军务决策和光绪帝的个人意志关系不是太大,他盲不盲目都不太重要……&/p&
简直胡说嘛。日本先在朝鲜丰岛海面攻击清方运兵船,挑起战争。而且大多数军务决策和光绪帝的个人意志关系不是太大,他盲不盲目都不太重要……
反对最高票答案。&br&什么华夷之辨都是虚的,利益才是实打实的。&br&那些怀念蒙元的士人,绝大部分都是地方豪族出身。蒙元政府一直奉行草原本位主义,对汉地的统治残暴而粗犷,比起地方治理,统治阶层的蒙古大爷们更愿痛痛快快享受,好多连汉语都说不利索,税收什么的都是承包出去的,这就使地方出现了许多政治权力真空。这些地方豪族以为朝廷效劳的名义代理了许多政府功能,自然多了很多上下其手的机会,依靠官府恫吓压榨百姓,裹胁百姓对抗官府,在地方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等于这块地我承包下来了,只要向官府交足了钱,其他事情老子说了算。&br&朱元璋建立了一套比元朝严密得多的行政体系,把好多以前是地方豪族把持的权力重新收归官府,等于剁掉了他们干预地方的咸猪手,稀释了他们的权势,所以难免怀念在前朝时只要打点好蒙古老爷和官府,就能在自己地盘上为所欲为的宽松政治氛围呢。&br&话说回来,好多地主和黑帮自己他们的后代不也都在怀念美好的民国时代吗?
反对最高票答案。 什么华夷之辨都是虚的,利益才是实打实的。 那些怀念蒙元的士人,绝大部分都是地方豪族出身。蒙元政府一直奉行草原本位主义,对汉地的统治残暴而粗犷,比起地方治理,统治阶层的蒙古大爷们更愿痛痛快快享受,好多连汉语都说不利索,税收什…
有很多原因,军事能力和运气都很重要,当然还有太祖皇帝当年制度设计的结果。&br&&br&朝中出了奸臣,亲王可以起兵“清君侧”,本来就是太祖皇帝的安排,而且他也注意培养诸王带兵经验和威信,保证他们有能力完成这个目标。太祖尸骨未寒,齐、黄等人大举废黜亲王、剥夺护卫兵,那不就是奸臣咯?燕府自己的护卫兵多被宋忠等人领出去了,但燕王起兵,跟他出塞的老部下们纷纷响应,这就是太祖培养的成效。王府自己的护卫兵满编不过15000人左右,太祖还真指望亲王用这点儿兵力一路打到南京去不成?&br&&br&当然《皇明祖训》规定亲王靖难之后要还国,然而建文帝没有逃跑也没有出面交涉,居然自焚了,成祖连表面功夫都省了,直接即位吧。事实上成祖入京后南军大将郭英、平安、盛庸、梅殷、何福、房昭、杨文等等都先后顺服了成祖,说明太祖皇帝亲手打造的这支军队的指挥官还是明事理的,虽然受朝廷之命不得不执行,但心里知道燕王确实是遵循祖训而起兵,故能够接受这一结果。文官中固然有念及建文帝之恩而求仁者,但也有不少识时务之士,因此成祖很快就建立了首届内阁、重组政府,各地方政府也闻风归顺,只有浙江布政使等人还在招募民兵,被部下抓捕归案。总的来看,成祖起兵看似“叛乱”,实际却是太祖皇帝设计的应急机制的启动效果。&br&&br&从帝位传承上看,太祖尊重嫡长继承制,将皇位传给了建文帝,现在成祖取而代之,正所谓楚人失之,楚人得之。 内不能制外(也非绝对不能制,南军指挥不协调、失误太多),但内外都姓朱,都是太祖之后。我看这正说明了太祖制度&b&为一姓之谋&/b&的成功。要是缺乏政治智慧的建文朝廷愣是把燕军消灭了,那才是太祖的真失败,以后朝廷又不知道搞出什么乱子。成祖即位后,用较为和缓而非粗暴废黜的手段,把亲王领兵的制度废除了,改为“天子守边”,更加在京城厚集兵力。但历史上人亡政息的例子并不少,太祖制定的这个制度,能影响他死后数年的皇位归属,我看也很厉害了。
有很多原因,军事能力和运气都很重要,当然还有太祖皇帝当年制度设计的结果。 朝中出了奸臣,亲王可以起兵“清君侧”,本来就是太祖皇帝的安排,而且他也注意培养诸王带兵经验和威信,保证他们有能力完成这个目标。太祖尸骨未寒,齐、黄等人大举废黜亲王、…
谢 &a data-hash=&7d3a95b858d4de38b93cd2a9e1bdc2b9& href=&///people/7d3a95b858d4de38b93cd2a9e1bdc2b9&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老夫江南陈氏& data-hovercard=&p$b$7d3a95b858d4de38b93cd2a9e1bdc2b9&&@老夫江南陈氏&/a&
邀请。 真实历史上,真正狠狠抽了当时君主立宪派的脸,让他们彻底对清朝统治绝望的,恰恰就是满清皇族和八旗亲贵自己。&br&&a href=&/p/& class=&internal&&清末立宪和新政的破产,归根结底还是满汉之争 - 狐言论史 - 知乎专栏&/a&&br&&p&在袁世凯、张之洞等“开眼看世界”的汉人官僚倡导下,清末新政确实在很多方面衔接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如废止了许多传袭千年的封建制度,编练新军,倡导工商,兴办学堂,改革官制,革新律法,这些都是有相当积极意义的。然而一旦涉及到其核心关键,是否以立宪体制下的责任内阁制代替君主专制时,满洲亲贵们便立刻露出其狰狞面孔:载沣甚至在朝会讨论时掏出手枪,欲直接击毙当时力倡内阁制的袁世凯。&/p&&p&1906年,袁世凯被迫交出北洋四镇兵权,辞去各项兼差,仅保留两镇;1907年,又被削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职务,明升暗降为军机大臣和外务尚书。&/p&&p&1908年,载沣成为摄政王后,便立刻伙同几个满洲亲贵,欲致袁世凯于死地,进而收取整个北洋军权。张之洞等汉人大臣因唇亡齿寒,竭力阻止,方才让袁世凯留得一命,回项城老家钓鱼。&/p&&p&&u&袁世凯这位真正的“清末新政之父”的遭遇,更揭示了满清当局“宁赠友邦、不与家奴”的反动本质。因此新政诸项措辞的积极进步,绝不能用来给一小撮满清亲贵去涂脂抹粉,作为功绩。&/u&&/p&&br&&p&太平天国战争和洋务运动之后,慈禧为代表的满清当局为维系其统治,无论中枢地方,都让渡了相当多的权力给汉人官僚精英,这种状况作为默认惯例,已经持续数十年之久。也正是在汉人精英的认可和支持下,才使满清政权能够经历太平天国、甲午战争、庚子国变等一次次重创后,仍能苟延残喘,勉强延续到了20世纪初。&/p&&p&慈禧能以一介女流之身维持满清中枢长达半个世纪,在平衡各方势力利益诉求方面恰恰颇有独得之处,而载沣等亲贵少壮派则不然。他们只看到些德国日本等国二元立宪君主制的皮毛,就妄图以新政之名,行集权之实,将几十年前分割给汉人的权利收回。&/p&&p&载沣自封陆海军大元帅,统掌举国军权,任用满人荫昌为陆军大臣,将近畿各省的新军督练之权收归陆军部,令满人载泽、毓朗、善耆等掌管新军军权;派自己弟弟载洵为海军部大臣;下令编练禁卫军为自己亲军,另一弟弟载涛为军谘府大臣,统领禁军;设立专收满人的贵胄学堂,培养八旗自己的军事人材,又大肆调换地方督抚,以满人和汉军旗人取代汉人。&/p&&p&种种举措,足可见所谓“立宪”,于这些满洲贵族精英而言,既是一场妄图抑制民族革命的阴谋;亦是针对地方汉人实力派的夺权行动。“皇族内阁”的诞生就更加证明了这点。&/p&&p&1910年9月,各省立宪派代表在在资政院会议上,群情一致要求颁布宪法、组织内阁、召开国会,也就是实现立宪的基本三项要求。&/p&&p&1911年5月,满清政府宣布实行所谓“责任内阁制”。然而其内阁名单中,庆亲王奕劻为首相,满臣那桐、汉臣徐世昌为副相;十部尚书中,皇族宗室就有善耆、载泽、载洵、绍昌、溥伦、寿耆六人,加上满臣荫昌,而汉臣只有梁敦彦、唐景崇、盛宣怀三人。&/p&&p&满清搞了十年新政,到最后搞出个皇族亲贵占2/3的“皇族内阁”来,这铁一般的事实,足见慈禧死后,以摄政王载沣为首的满清亲贵根本无意实行真正的立宪君主制,仅仅是针对广大汉人的骗局罢了。&/p&&p&吹嘘“满清立宪”论者给“皇族内阁”辩护时,往往爱举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组成的例子,同样有大量旧贵族为阁员,来辩解宪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却偷换了时间概念。&/p&&p&正因为“皇族内阁”并非诞生在雍正乾隆那样的满洲君主独裁的大一统体制下,而是在清廷和汉臣已经合作分权数十年之后,去大开历史倒车,一下子让中枢的满汉要员比例倒退回了百年前的乾隆朝。新政十年最后竟是这种结局,是以从袁世凯的北洋集团到各地咨议局的立宪派,还有任何人会相信这些满洲亲贵的改革诚意么?&/p&&p&载沣到德国去赔礼时开了眼界,于是摄政后竟异想天开,东施效颦,妄图“皇族掌兵、亲贵执政”,却忘记了自己根本不具备这等实力,犹如小孩在大人面前挥舞菜刀一般可笑,直接导致了立宪的破产和人心丧尽。他想从兵权在握财权在手的汉人地方实力派处虎口拔牙,难道指望那些只剩下提笼逗鸟斗蛐蛐本事的八旗大爷,各个祖宗附体,重建一只八旗铁骑不成?&/p&&p&于是乎举国哗然,汉人精英对清廷幻想彻底破灭,纷纷变成清政府的反对派,甚至或明或暗与革命党合流。数千新军武昌首义,各地立宪派纷纷倒戈,半年便席卷南方十余省。北洋军与革命党南北呼应,轻轻一推便让满清帝国这庞然大物轰然倒地。&/p&&p&&u&一切反动势力,永远不甘心自己退出历史舞台,皆要做一番注定徒劳无功的垂死挣扎,妄图螳臂当车来阻挡历史车轮,这就是所谓“清末新政”的实质了。&/u&&/p&&br&&p&华夏王朝和异族征服王朝的根本差别,不止在于皇帝是什么血统什么民族,更重要是执政当局用什么心态来治理国家,来对待自己国家的主体民族。&/p&&blockquote&&p&唐太宗说:【君王如舟,百姓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p&&p&康熙说:【一入汉习,即大背祖父明训,朕誓不为此!】【设使皇太子入于汉习,皇太子不能尽为子之孝,朕亦不能尽为父之慈矣。】&/p&&p&慈禧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p&&p&溥仪说:【我不管日本人在东北杀多少人,运走多少粮食和煤,只要不让我当大清的皇帝我就不会心甘。】&/p&&/blockquote&&p&——这就是本质差别。&/p&&p&所以当王朝面临危机时,异族征服王朝如满清,一定会尽可能竭力压制和愚化主体民族,这是其以小族凌大国的本能反应,而绝不会真正去开启民智、激发民气,自我革新,生怕这些变革是“中国不保大清”。&/p&&blockquote&&p&刚毅「他他拉氏」:(反对戊戌变法)【我家之产业,宁可赠之于朋友,而不必畀诸家奴。】即【宁赠友邦、不与家奴】的原始出处。&/p&&p&文悌「瓜尔佳氏」:(诋毁维新派)【名为保国,实为乱国】【徒欲保中国四万万人,而置我大清国于度外。】即【保中国不保大清】的原始出处。&/p&&/blockquote&&p&当近代化时代来临时,要赶上国际浪潮,只有将王朝战争为全民参与的总体战,骑士冲锋变成排枪枪毙,用满山遍野的血肉去填战壕,才不至于在激烈的国际争端中沦为任人宰割的鱼肉。&/p&&p&所以一个成功近代化国家的领导阶层就必须是主体民族,就必须具有主体民族意识,如此才能实现近代化和工业化,才能实现普遍征兵制,释放出民族主义大杀器,和举国总动员这一撒手锏。&/p&&p&以1871年普法战争为例,3600万人口的法国坐拥60万大军,尚且被3100万人口的以普鲁士为首北德联邦在不到一个月动员超过100万大军击败;法军28万人伤亡,47万人被俘,而北德联军仅伤亡10万人;&/p&&p&而彼时满清统治下的中国,号称4亿人口,十余倍于普鲁士,其动员力又是多少?不算那几十万彻底废掉不堪用、只存在于账面的的八旗与绿营兵的话,勉强可用的湘淮军尚不足二十万人。更不说满清那千疮百孔的财政,又能支持多少近代化军队持续作战?&/p&&p&他们敢和德英法美诸列强那样去那样开启民智,激发民气,令本国国民信奉民族主义,充溢爱国热情么?绝无任何可能。&/p&&p&只因民族主义此物一出,持续二百余年的满蒙八旗集团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血腥屠杀和歧视压迫,就将大白于世人;而主体民族的民气一旦激发,八旗亲贵集团的统治注定土崩瓦解。&/p&&p&是以,异族征服王朝绝没有任何能自我近代化改革的可能,在工业化时代注定失败;哪怕慈禧光绪载沣等所有满清执政者都换上穿越现代人脑子,一样白搭,因为他们面临的是无解难题。&/p&&br&&p&平心而论,如清末的铁良、良弼、端方、善耆等满洲精英,已算得当时一流人才,也确实颇有些不同过往八旗腐朽权贵的开明见识;&/p&&p&但他们同样绝不可能抛却自己的立身之本,不可能不维护奴役压迫中华二百余年的八旗亲贵集团的反动利益,所以注定会站在主体民族即广大汉人利益的对立面,也即等同于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对立面。&/p&&p&他们也积极主张变革,希望能令满清王朝赶上现代化的浪潮,可是他们的革新变法之策,便是力图以他们这些八旗精英为核心来进行,并引进西方近代体制,建立八旗新军,作为满洲亲贵统治中国的新工具,才和袁世凯的北洋集团水火不容。因此,&u&清末最后的政争,与其说是进步和保守之争,不如说恰恰就是尖锐的民族矛盾之争。&/u&&/p&&br&&p&正因为中华大地从古到今,汉人人口是远强于其他各族之和的主体民族,所以也只有在汉人治下,才有足够的自信与包容力,去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 而异族一旦当权,依托本民族、甚或联合其他异族;共同压制人口占绝对多数的汉人,只会是其小族凌大国的统治本能,绝不以任何明君贤相的个人意志为转移。&/p&&p&我轩辕血裔炎黄贵胄,君临东亚大陆已二千余年。甲申之变后满洲定鼎中原,为其一族私利,竭尽所能杀戮之、凌迫之、摧残之,令数万万生灵沉沉鼾睡数百年,始有“睡狮”之喻。欧美列强进迫,东瀛跳梁宰割,华夏民族面临不但亡国甚至灭种之危机,炎黄子孙被视为等同原始丛林刀耕火种的未开化人!这一切恰恰都是拜满清所赐。&/p&&p&因此满清皇族、八旗亲贵们借“立宪”之名集权,并抵制革命的图谋,或可欺得世人一时,却绝不能欺得一世。&/p&&p&「兴义军,复国土,尽洗腥膻;雪仇耻,驱外族,复我冠裳」的辛亥革命,实为历史之必然。唯其如此卷起风潮,方可一步步去努力唤醒四万万民众,历数十年之功,终令睡狮崛起于东方!&/p&
邀请。 真实历史上,真正狠狠抽了当时君主立宪派的脸,让他们彻底对清朝统治绝望的,恰恰就是满清皇族和八旗亲贵自己。
在袁世凯、张之洞等“开眼看世界”的汉人官僚倡…
谢邀&br&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讲,外因如蒙古的分裂,元朝自身的腐败、军队退化等等,内因朱元璋的北伐战略和远见卓识,还有明军的严明军纪都是明军北伐成功,将蒙古人赶回草原的原因。我只略讲一点明军的情况:&br&&br&1.
在明军北伐过程中,朱元璋提出“北土平旷,利于骑战”,要求稳扎稳打,以精兵开道,大军随后推进的战术思想,要求北伐大军骑步配合。&br&北方的华北一带地势平坦空旷,非常适合骑兵冲击。明军面对蒙古铁骑,在这种地带作战将无法凭险抵御,只能被迫以步兵抵御骑兵冲击。朱元璋提出的战术思想表明此时的明军缺少骑兵,且骑兵质量不足以与蒙元骑兵抗衡。&br&朱元璋曾对李文忠说“王保保若见我这里马军,好歹退一退,佯走一走,等我里军马离了步军时,他却来与战,再说道王家这小的只是用拐子马熟,更说必有伏马” 。拐子马即披挂马甲的重甲骑兵,这段话充分说明了蒙元将领并不惧怕明军的骑兵,如果明军骑兵脱离了步兵,蒙元铁骑就会寻机歼灭。真正让蒙元惧怕的却是明军步兵。&br&明初朱元璋的军队虽然拥有一定量的骑兵,与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等江南地方割据势力相比,朱元璋麾下的骑兵数量居多,其征张士诚时一马军可以备二步军,骑兵比例很高。例如与张士诚弟张九六的一次野战,“命总管王均用率铁骑为奇兵,达亲督师与九六战,锋既交均用铁骑横冲其阵,阵乱九六退走”,明军骑兵成为主导胜利的关键。但是经历元末明初的战乱,朱元璋虽能在一些战役中派出数千铁骑在野战中碾压群雄,但新生的明王朝却仍然处于极度缺马的窘况,为了搜罗马匹,朱元璋甚至派过使臣到琉球这种海岛上买马。明军与蒙元相比,骑兵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都处于极大的劣势。这就要求北伐的明军必须具备以步制骑的实力,否则平原上的野战中将会被蒙元借地利以骑兵优势击垮。&br&&br&那么北伐的明军步兵是否具备这样的实力?&br&我们先从陆聚说起。&br&陆聚为明初开国将领,至正二十六年率部以徐州、宿州归附朱元璋,朱元璋任命陆聚为江南行省参政,驻守徐州。此后陆聚攻克周边定沛、定沛、鱼台、邳、萧、宿迁、睢宁等地。此外在北伐中,陆聚所部还随北伐军克山东、平河南,并直捣元大都。&br&明太祖实录记载,吴王元年二月元军攻打徐州:&br&“元将扩廓帖木儿遣左丞李二侵徐州,兵驻陵子村。参政陆聚令指挥傅友德御之。友德率兵二千余,泛舟至吕梁,伺其出掠即舍舟登陆击之。李二遣禆将韩乙盛兵迎战,友德奋槊刺韩乙坠马,其兵败去。友德度李二必益兵来斗,趋还城开门,出兵陈城外,令士皆卧枪以待。有顷李二果率众至,友德令鸣鼓我师奋起冲其前锋,李二众大溃多溺死,遂生擒李二及其将士二百七十余人获马五百余疋”。&br&这一战陆聚令部将傅友德抵御元军。傅友德所率二千余兵均为步兵方可乘舟,在与元将李二作战时,傅友德让士兵“皆卧枪以待”。很显然,这是一只以长矛为主战兵器的军队。面对元军骑兵,二千明军以长矛战阵发起进攻“奋起冲其前锋”,正面攻击元军骑兵。此战不仅打败了元军,还捕获了元将和二百七十余人获马五百余。&br&这是一场明初典型的以步制骑。明史陆聚传评价“聚所部皆淮北劲卒,虽燕、赵精骑不及也”这句话表明,陆聚所部的这支以长枪兵为主的步兵比燕赵之地的精骑还要厉害。&br&“枪,为诸器之王,以诸器遇枪立败也” ,长枪也即长矛为百兵之首,大量擅长使用长枪战阵的精锐步兵就是北伐明军以步制骑的胜利保证。&br&&br&2.
元代是个很有趣也很乱的朝代,不足一百年的貌似统一的统治中,实际是乱糟糟的。蒙古集团经常性的发生内讧,如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内战,还有后来元武宗与泰定帝争夺帝位两都之战等等,各级军团之间没事也喜欢互相打一仗,换句话说说,元代的百姓对战争并不陌生。民间也不太平,虽然南宋被征服,但是民间却存留了大量的民团聚众山林。这就使得民间长期存在大量武装人员,不仅知兵,而且好斗,都是优秀士兵的来源保证。因此在元末大乱的局面下,江淮地区迅速形成了诸多非常有战斗力的割据势力,并形成很多在乱世中自保的民间武装“执刃器趋凶者数万”,民风彪悍,多以堡寨聚集。这与一般朝代末期因为长期的和平稳定,内地百姓往往几十年上百年没经历过战争,人不知兵,军备废弛,武风不盛的情况大不相同,如明末就是这种情况,因为人不知兵,所以农民起义军不过是乌合之众。而元末的农民起义军在起义初就收聚了大量民间的武装人员,兵员素质很强,远比腐败没落的元军强,就连号称精锐的蒙古绿睛阿速军,见到起义军都大喊“阿卜”(快逃)。&br&朱元璋崛起自江淮之间,除了上文提到的陆聚所部,朱元璋仅在攻克定州之前就招降了“驴牌寨”获得近四千兵力。且因江淮地区不宜养马,所以这些武装多以使用长枪的步兵为主,马匹多缴获自元军。这些民间武装多互相攻伐或与元军作战,在战乱中,这些民间武装作战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可谓百战精兵。此外,朱元璋在与群雄作战的过程中还受降了大批“长枪军”,如淮西青军(又号长枪军)、长兴武康“花枪军”等。&br&北伐明军以这些精锐的步兵为主力,自然不惧怕以骑兵为主的元军。&br&&br&以上这些条件,都是朱元璋的明军远胜蒙古军的原因。
谢邀 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讲,外因如蒙古的分裂,元朝自身的腐败、军队退化等等,内因朱元璋的北伐战略和远见卓识,还有明军的严明军纪都是明军北伐成功,将蒙古人赶回草原的原因。我只略讲一点明军的情况: 1. 在明军北伐过程中,朱元璋提出“北土平旷…
&p&为什么不立德昭为太子这个原因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0dccbc169f024fc309e12& data-hash=&0dccbc169f024fc309e12& data-hovercard=&p$b$0dccbc169f024fc309e12&&@忠武腹心薛直老&/a& 和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f4cebeecf331b76f01bb84& data-hash=&f4cebeecf331b76f01bb84& data-hovercard=&p$b$f4cebeecf331b76f01bb84&&@落葉&/a& 已经解释清楚了。
但还有个问题,不立太子就不立,传弟弟就传弟弟,为啥儿子到了封王的年龄却不封王?这两者又不冲突。&/p&&p&德昭在太祖朝最后只做到使相——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宗室论,离封王就差一步,所以赵光义即位不久就封他武功郡王。
宗室出阁即封王是规矩,干嘛要故意放缓自己儿子的地位提升速度?&/p&&p&赵匡胤不惯儿子,却真的惯弟弟。
接替赵光义的殿前都虞候位子的张琼,是救过赵匡胤命的心腹,就因为有人告发他私养部曲,就受尽毒打后自尽,结果证明是冤枉的。
赵光义坐南衙摆明着养了一大票精壮武士,如高琼、葛霸、戴兴、桑赞、王超、傅潜等,日后都成了禁军大将。一次赵光义在赵匡胤那喝酒喝醉了,赵匡胤送他出去,看到这些亲随,还要赏赐他们,让他们好生为晋王尽心尽力。
没事就要对近臣说,晋王龙行虎步,吾不如也。
晋王生病了,他亲手为其灼艾,晋王觉得太疼,他还往自己身上招呼。
南方局势基本稳定之后他打算迁都洛阳,欲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群臣说什么都没用,唯独晋王一句“在德不在险”,他明知是句空有政治正确的屁话,还是从了他。&/p&&p&这么惯着他,为什么?&/p&&p&这都是在为他增加威望,铺平即位后的道路。&/p&&p&国赖长君,赵光义虽然年龄符合,但他资历差得远,尤其是军中,其实并无威信,一点都不瓷实。
赵光义在陈桥兵变的作用是什么?他的身份无非就是赵匡胤的亲弟弟,也当然就算他的心腹了,所以一切都是看在赵匡胤的面子上,大家才拿他弟弟也当个人物。(甚至有人怀疑他压根就没参加陈桥兵变)
这其实很危险,赵匡胤死后,诸将万一不服他呢?毕竟刚刚经历五朝八姓,谁也不能保证宋朝会不会是六代。
高梁河之战,赵光义坐驴车跑回来,诸将找不到他以为他挂了,于是就要立德昭,赵光义为此气个半死,用言语逼死了德昭。
当时五代的作风没散,换个天子还是很容易的。&/p&&p&宋代之所以能摆脱五代魔咒,赵匡胤和赵普委实下了一番工夫,从制度上到人事安排上。&/p&&p&既然是“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不给德昭封王,很有可能是为了取信于赵光义,才故意压制自己儿子的地位。因为赵德昭和赵光义仅相差12岁,这个年龄差比较尴尬,可以是一辈人也可以是两辈人,因为赵匡胤和赵光义也是差12岁。
如果儿子封王,就会对赵光义是个威胁,就会有可能内耗,这对于一个接踵五代的新兴王朝就有可能是致命的。
这样也是告诉自己的儿子,你别想了,至少现在没你的份。一切以大局为重,绝对不能内耗。&/p&&p&&b&消除潜在内耗可能的办法,就是权势和地位的悬殊化。&/b&&/p&&p&这跟杯酒释兵权是一个路子:
皇帝有权,禁军大将也有兵权,互相之间没有猜忌也会慢慢产生猜忌,如果有人贪图富贵从中挑拨,以五代时期的尿性,出事的几率几乎百分百。那怎么办?
在还没产生猜忌之前,就推心置腹,把话挑明了,让大将把兵权交出来,大家还没开始猜忌呢,所以你把兵权交了也知道我不会害你,双方并无嫌隙,其中一方又已经没有威胁了,以后也不会产生什么猜忌了,只有这样才可能互相信任。&/p&&p&德昭若封王,虽然晋王开封尹仍然是第一顺位继承人,但德昭有皇子的身份,这地位就差不了太多,随便制造个意外让晋王挂掉,他也有机会即位。即使不能即位,也有被人裹挟另立中央的条件。而不封王,一个使相而已,朝中使相多了去了,名不正言不顺。&/p&&p&为了消除可能的猜忌,就必须要地位悬殊化,让德昭不可能成为晋王的威胁,这既是保护宋朝社稷,也是保护自己的儿子。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德昭最后还是因为猜忌被逼死了。&/p&&p&有人会问,封王不封王不就是一层窗户纸吗?反正是皇子,名分上的区别真这么大?&/p&&p&真的。看看赵光义即位后,把德昭封为武功郡王,德芳接替德昭成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还特意下诏,称两人为“皇子”,而不是“皇侄”,这就代表他们有成为接班人的可能。而宋太宗接连逼死了德昭和廷美,铁了心要把帝位留在自己家的时候,还不忘把太祖的儿子改称“皇侄”,表示他们没戏了。名分上的事很大。&/p&&p&家天下时代的正常权力交接,很少有既不立储也不封王就能直接接班的。&/p&&br&&br&&p&========================&/p&&p&17.02.17 更新:&/p&&p&烛影斧声历代史家争了千年都没个实据,已经是千古之谜了,只有期待时光机出现才可以证实。&/p&&p&而赵匡胤是否在死前改变过传位给赵光义的想法,这个可以合理怀疑,因为一个人心里怎么想的,史书都无法证实。&/p&&p&但若说赵匡胤从没打算让赵光义接班,那就是无视史实的主观臆断了。比如楼下有个答案甚至直接把亲王尹京为皇储的惯例也否定了。这里要说一下。&/p&&p&五代时期传位多不正常,确实并不是所有正常即位的都是亲王尹京,也不是所有亲王尹京都能正常即位。但宋是紧接着后周的,而周世宗就是以亲王尹京而合法即位的,柴荣作为郭威的养子都能以亲王尹京正常即位(而且郭威为了让他正常即位还要把李重进找来让他拜柴荣),赵匡胤作为一路跟着郭威和柴荣飞黄腾达的人,照葫芦画瓢,把这个位置给了赵光义,难道还能是拿这个来逗他玩的?&/p&&p&有关皇位继承的东西没有用来看玩笑的。比如李世民当过尚书令,以后尚书令这个官职就基本封存了。赵光义一个晋王之后,两宋再无晋王。为什么?最高权力的一切暗示都是要惹人猜疑的,一定要极力避免瓜田李下的事。&/p&&p&在柴荣以晋王开封尹即位之后,赵匡胤如果没有传位给赵光义的想法,还把晋王开封尹给他,那这是干什么?给大家猜谜玩?&/p&&p&况且除了亲王尹京之外,还有其它证据证明赵光义是内定的接班人。比如赵匡胤亲征的时候,赵光义是什么角色?留守京城!&/p&&p&这是什么意思?&/p&&p&咱俩不能在一起,否则万一战事不利全挂了,天下交给谁?&/p&&p&赵匡胤亲征李重进,赵光义是大内都部署;赵匡胤亲征太原,赵光义是东都留守。这跟皇帝出巡太子监国是一个道理。&/p&&p&还有《太祖实录》的重修问题,似乎赵光义可以做手脚。就算他要做手脚来巩固自己地位的合法性,有些事情能捏造,有些不能。比如他的履历,这是昭告天下的东西,没法捏造,除非把前朝的人都杀光。能捏造的都是没有旁人在场的内幕。&/p&&p&大内都部署、东都留守、晋王开封尹这些头衔不可能捏造,德昭德芳被赵匡胤有意压制终太祖之世不封王也没法捏造,而这些也足以证明赵匡胤传弟之心了。&/p&&p&可以说晋王尹京离正式皇储无非就差个仪式而已,因为正式立太子要举行隆重典礼并大赦天下之类的,比较麻烦。不立太子而合法即位的情况比比皆是,不能因为没有正式的策立文件就认定不是合法继承人。&/p&
为什么不立德昭为太子这个原因
已经解释清楚了。
但还有个问题,不立太子就不立,传弟弟就传弟弟,为啥儿子到了封王的年龄却不封王?这两者又不冲突。德昭在太祖朝最后只做到使相——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宗…
两个字,牛逼。主要体现在用人和战略思想两方面。&br&先说用人。太祖时期名将辈出,徐达善统率,常遇春第一先锋,李文忠擅长奔袭,朱文正善守,邓愈善抚士卒,而太祖都能一一任用,让他们的军事才华得以显现。朱文正守洪都,耿炳文守长兴,两座城市都未被攻下;傅友德作为降将,功名不显,太祖敢提拔他当偏师和副将,所以才会有征讨北元的七战七捷,才会有破蜀后的“傅一廖二”评语;平云南后,留沐英世代镇守,个人认为这一招可以和本朝太祖建立新疆兵团相媲美了。最后,他在杀功臣的时候,只留耿炳文和郭英这两个将领,一个善守可以应变,一个又是很低调而且不会震主的外戚,这更说明了他的识人之明。可惜他看透了自己的这群兄弟和养子们,却没能看透老四的野心和魄力。&br&再说战略思想。首推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句不用解释了,几百年后还被毛太祖修改以后再次使用;再有,攻取应天和先与陈友谅决战,选对手选得十分漂亮(这段主要受当年明月的影响了,我同意他的说法);之后在攻打北元的时候,确实做到了远程监控,在冯胜蓝玉收降纳哈出的那一仗最为漂亮。他对统一全国的顺序也值得推敲,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之后同时发动南征和北伐;破大都后,先取关中陇西,再“得陇望蜀”,水路并进,破蜀后再破云南。这样的征讨顺序,十分的有计划和有条理。&br&综上,朱太祖是一位天才的战略家和军事统帅,忽略蒙古黄金家族那几位屠夫的话,也就只有李世民和毛爷爷跟他有的一拼。ps:感谢知友 &a data-hash=&22dcb26bc8da35d74b0c33& href=&///people/22dcb26bc8da35d74b0c33&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overcard=&p$b$22dcb26bc8da35d74b0c33&&@杨昊力&/a&的提醒,补充光武皇帝刘秀,毛太祖盛赞他“最会打战,最会用人的皇帝”。。上次打太快把他忘了。。
两个字,牛逼。主要体现在用人和战略思想两方面。 先说用人。太祖时期名将辈出,徐达善统率,常遇春第一先锋,李文忠擅长奔袭,朱文正善守,邓愈善抚士卒,而太祖都能一一任用,让他们的军事才华得以显现。朱文正守洪都,耿炳文守长兴,两座城市都未被攻下…
谢 &a data-title=&@毛佳维& data-editable=&true&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dd96b01902& data-hash=&dd96b01902& data-tip=&p$b$dd96b01902& data-hovercard=&p$b$dd96b01902&&@毛佳维&/a& 邀请。&br&我很喜欢这种脑洞大开的问题,因为自己偶尔也沉迷在这种幻想中自得其乐,&b&首先以穿越同好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而后再正经点回答。&/b&&br&&br&以写穿越小说的角度考虑,假如你要在乾隆年间推行资本主义,并不需要先来个“君主立宪”,别被教科书骗了,好像只有英国式的发展路线才是正道一样,事实上绝对君主制的国家也能发展资本主义,如波旁法国和罗曼诺夫俄国。&br&所以,从理论上说,在清朝时是很容易发展起资本主义的,因为一则清代本身就有所谓“资本主义萌芽”,再则清代人口过剩,甚至连圈地运动都不须,就能获得大量廉价劳动力——&br&以穿越小说的路数,作为皇帝大概只要采取“重商主义”,扶持一批富商巨贾进入政权,配合有利于殖产兴业的政策,上行下效的话社会上就会对工商业趋之若鹜;&br&其次还可以開放海禁,一面主动遣使去西欧诸国,学习工业革命成果,一面发展和日本、南洋的贸易,以商业联系巩固朝贡体系;&br&最后再变更“封建制度”之余毒,如减轻关税,允许人口流动,给予商人一定的自治权利,在中央为商人阶级设立可以参政的咨议处等等&br&——一概套路做完,接下来就可以提前进入列强之林了。&br&&br&呃,但是,以上是不负责任的幻想,下面入正题。&br&&br&本质上,&b&“在清代作为皇帝自上而下地推行资本主义”这问题可以分为两个问题:1,能不能做?2,行不行得通?&/b&&br&&br&假如是汉献帝或者东晋诸帝,让他们突发奇想去贯彻资本主义当然是强人所难。&br&但&b&作为中后期的乾隆帝,他是完全有推行此政策的能力的&/b&,毕竟清代的中央集权是历代之巅峰——极端点说,就是乾隆想变成桀纣、隋炀帝也没太大问题,毕竟清之天下是满洲人的,又主要是爱新觉罗的,更重要的是他乾隆的——乾隆帝如果一意孤行,无论他想怎样,理论上没有力量可以阻挡他,群臣或许会尸谏,只要充耳不闻,一通高压措施下来,群臣也只能伏地含泪:&u&“天王圣明兮臣罪当诛。”&/u&&br&&br&但是,更重要的是,&b&即使皇帝一意孤行去贯彻资本主义了,行不行得通呢?&/b&&br&答案大概是&b&行不通的&/b&,历史很悲摧就在于此。&br&&br&我无法对这一政策作全盘的推演,以下只想象了&b&可能出现的一些负面反应&/b&:&br&&br&&ul&&li&&b&整个官僚集团会抗拒,抗拒不能的情况下,他们会消极置之,将本该推行下去的政策冷处理掉。&/b&明清中央集权的另一面就是在具体行政上实行分权,分权则导致官僚自成一个庞大的、惯性运转的系统,假如没有他们的积极配合,皇帝的一切政策都难出紫禁城。而封建官僚集团凭空不可能支持一揽子式的资本主义政策,因为他们正是帝国地主阶级中最高的一群人,发展工商业必会瓦解传统农业社会,也将瓦解他们生存、权力来源的土壤。&/li&&li&&b&知识阶层大概会全面反对。&/b&中国历来是“士农工商”的四民排序,纵使人们私心里可以追逐利益,可以认为&u&“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u&。但是士人,尤其是取得功名的士人无疑才是整个社会的精神支柱和门面。在地方上,他们作为官、名之间的绅士的主体,是一个特权阶级。相比于士人,商人的财力不能直接转化为势力,他们只能捐官混入绅士阶层,或是用灰色手段和官员结成利益共同体才能得到一些体面。而推行资本主义,推行重商主义,将在极短时间内把士人、商人的排序颠倒过来,使商人可以合法地以财谋权——这是士人无论从观念上还是现实考量上都绝不可能支持的——而士人不支持、不合作的恶果,可参见不久后的太平天国之兴衰。&/li&&li&&b&不排除本意很好的政策出台后反而变成苛政、恶政。&/b&比如清末颇具资本主义色彩的昭信股票,发行之初皇帝再三声明:“商民人等愿借与否,各听其便”,结果在执行中还是变成了官府强行摊派,民众不愿购买则被拘押折磨。筹得款项,不是被贪污掉了,就是挪为他用,结果完全无法偿还本息。自上而下的改革最容易出现这种执行上的弊病,尤其当地方不配合,甚至故意扭曲以抒愤时更是如此。假如乾隆短时间内出台一系列政策,可想而知,大部分政策是达不到预计效果的,官员们热衷去施行的,大约只有那些能盘剥百姓、为自己牟利的部分。&/li&&li&&b&急剧的改革会激起社会动荡,甚至是民变。&/b&乾隆时代虽然号称‘盛世’,其实是一个&b&伏火的‘盛世’&/b&,大家都坐在灰烬堆上,看起来一切升平,可屁股底下早是火星四溅。我们习称民众支持改革,恐怕不尽然。民众、尤其是古代几乎全文盲的民众并没有太多的自己的思想,他们只适合按照惯性地生活、进步,不适应剧变——具体来说,强推资本主义的改革必将造成更多小农家庭的破产,土地兼并、财富分化更加严重,结果造成赤贫的流民增多——一旦改革无法在短时间内顺利地发展近代工商业,容纳下激增的“无产工人”,那么充斥社会各处的流民就将变成“暴民”,倘使再加上啯噜、白莲、罗教、天地会等边缘群体的煽动,恐怕暴乱规模不会亚于明末大乱。&/li&&/ul&……(负面反应还有很多,恕难详叙)&br&&br&总而言之,&b&历史上自上而下的改革,本质上皆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改革的目的是趋利避害:利,必须是立竿见影的实利;害,必须是火烧眉毛的急患&/b&——若不是如此,则就整个社会而言,既无改革的动力,也难以实现改革的预期。更进一步地断言,最容易进行的改革、最能见成效的改革,往往就是避害的:只有危机深切的浮现了出来,“不改不行”成为了共识,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去改革,也才可能凝聚力量取得成功。&br&&br&我们比较“空想的乾隆的改革”与“现实的光绪的改革”:乍看上去,似乎是光绪受人掣肘,乾隆乾纲独断,光绪更艰难——但是,也许情况正相反:光绪面对的危机更甚,社会上改革呼声更统一,这才是他能进行改革的条件,而这条件,是乾隆不具备的。&br&假如乾隆在危机未曾浮现的情况下去作剧烈地变革、系统的改造,便无异于胡乱折腾,说实话和隋炀帝式的自掘坟墓并无不同。&br&(多说一句,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也可算作仅仅延缓了而已,清末新政,本质上仍是戊戌变法的套路,某些地方有过之而无不及。)&br&……&br&说得够多了,离题万里是老毛病,请见谅。结尾顺便再清楚地回答一下题主的疑问:&br&&b&1,(推行资本主义,乾隆帝)要怎么操作才能不被宰了?&/b&&br&答:作为乾隆而言,只要他不在乎死后声望和生前动荡,&b&似乎被宰的概率很低。&/b&真要被宰,定不是高层政变,而是改革激起的、政府已经无力弹压的天下大乱。&br&&br&&b&2,我是乾隆 我要推行资本主义 要怎么做?&/b&&br&答:似乎有上下两策(又是脑补的):&br&上策,缓慢地改良,先从外部削减一些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如海禁、苛捐杂税等。然后再渐渐触及变更封建制度的问题——这一进程中,只能做不能说,更不能大张旗鼓。而且,也许要两三代人的时间才能见效,也急不得。&br&下策,和西欧诸国打一战,最好是一场大败仗。如此一来,可以先由军事层面引入近代工业,而后推及民间,并且借外战之名开海禁,促进东西方交流,加快西风东渐的进程。缺点是打仗很烧钱,其次是万一打胜了反而不好(这点纯属玩笑^_^)。&br&……&br&暂且如此吧,以上。
邀请。 我很喜欢这种脑洞大开的问题,因为自己偶尔也沉迷在这种幻想中自得其乐,首先以穿越同好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而后再正经点回答。 以写穿越小说的角度考虑,假如你要在乾隆年间推行资本主义,并不需要先来个“君主立宪”,别被教科书骗了…
“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长江之水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数省两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这个海瑞不懂这个道理,在奏折里劝朕只用长江而废黄河,朕其可乎?反之,黄河一旦泛滥,便需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罢黜严嵩、杀严世蕃的道理。再反之,长江一旦泛滥,朕也要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罢黜杨廷和、夏言,杀杨继盛、沈炼等人的道理。”&br&&br&&br&这段话是这连续剧为了拔高主题写的一段话。&br&&br&怎么理解呢,可以给他个反面理解和一个不那么反面的反面理解,总之,这是一段比较无耻的话。他的主旨是——自私。&br&&br&&br&无所谓什么道理不道理,更无所谓什么长江黄河水清水浊,至于什么灌溉田地滋养百姓更是没有影的事,其实这段话完全可以翻译的更直白一点:&br&&br&“儿啊,父皇告诉你,想维持咱们朱家的江山,就得留着清官和贪官两派势力,把老百姓整得要死不活,咱们的皇位才能坐的稳”&br&&br&就是这样。&br&&br&&br&海瑞,杨继盛,沈炼之类的真正的清流,在嘉靖眼里无异于恐怖分子。大公无私,为民请命,然而天下是我朱家的天下,为民请命我皇帝往那放?所以这类人必须打压,绝不能让他们掌权。&br&&br&徐阶之类的“伪清流”呢,是可以利用的,因为他们虽然不如海瑞那样为民着想,但是好歹自己顶了个清流的帽子,多少比严嵩要强一些,有他们在,多多少少要保护一点百姓的利益,可以保证让老百姓不会被逼反。&br&&br&那为什么让严嵩当政呢?&br&&br&看看他孙子的孙子的崇祯皇帝就知道了。魏忠贤当政的时候,大明朝要兵有兵要饷有饷,因为魏忠贤虽然人不咋地,属于浊的发黑的浊流,都浊成泥石流了,但是魏公公统治下的文官们噤若寒蝉,魏忠贤能从他们嘴里掏出银子来。&br&&br&严嵩就是嘉靖朝的魏忠贤,在他的治理下明朝的统治集团变成了一个大号的贪腐集团,保证让百姓一点余财都没有,把财富全收上来,供给皇帝享乐,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己也没少得,但是他们得了不要紧,让贪官当政的过程如同养猪,等猪养肥了就可以杀了,等严老头八十多岁人见狗嫌众叛亲离了,这时候顺应民心把家一抄,钱最后还是到了皇帝手里,皇帝还得了个好名声,该招数千百年来屡试不爽,要不你以为后世大清的那一句“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是白喊的?&br&&br&所以,有严浊流把老百姓的钱都刮上来,又有徐清流保证老百姓不造反,天下还有比这更合适的买卖吗?&br&&br&&br&还有,在中国当领导的,不怕上面压力山大,怕的是底下人众志成城,手下要是组建个攻守同盟,当领导的必然如坐针毡,所以中国文官政治几千年来,斗争是永恒的主题,没矛盾也要挑出三分矛盾来,你严嵩不是一统江湖了吗?偏偏放个徐阶在你身边恶心你,你徐阶一天哪怕一百封弹劾严嵩的奏章,我就是不回复。这样两边都战战兢兢,两边都争相讨好我,我这皇位才能坐的稳牢啊。&br&&br&&br&赶上个直爽人,就敢把这个道理直说出来:“党外无党,霸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但是这是连续剧,还是要注重艺术语言的,所以用了这么一个很文艺的说法,说出了一个千百年来帝王心理的大实话。&br&&br&&br&&br&人家的算盘,真是打的比狐狸还精!
“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长江之水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数省两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这个海瑞不…
&img src=&/v2-0bf0f3efbfc0da_b.jpg& data-rawwidth=&375& data-rawheight=&33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5&&&p&&b&秦始皇:&/b&我灭六国,统一天下,还有谁不服我?外边什么声音?......谁把老子的阿房宫给烧了?!
&b&汉高祖:&/b&呵呵,不是我烧的哦,不过我告诉你一件事要淡定哦,我把你老婆睡了!
&b&汉武帝刘彻:&/b&祖爷爷,我把当年欺负你的匈奴打跑了,我牛不牛?得意中.....
&b&王莽:&/b&我做了皇帝了,嘿嘿,我做了皇帝了,嘿嘿,我真的做了皇帝了!
&b&光武帝刘秀:&/b&这哪儿来的疯子,群主呢?你管不管了!楼上的,这里是帝王专属群,赶紧滚!
&b&昭烈帝刘备:&/b&祖爷爷,咱家的地盘都让人家抢走啦,坏人太多啦,我撑不住啦,最坏的就是一个叫孙权,一个叫曹操的!
&b&孙权:&/b&不是说传国玉玺在谁手里就该听谁的吗?刘备,别在这唧唧歪歪,曹操打你,有本事别过来求我!
&b&曹操:&/b&看见我鄙视你俩的眼神了吗?早晚有一天把你俩都给收拾了,让你们在这瞎得瑟!天下都是我的!哈哈哈
&b&司马懿:&/b&我就默默看着不说话!
&b&隋文帝:&/b&衣服破了,补补还能穿!
&b&隋炀帝:&/b&爹,告诉你个事,告诉你你肯定乐疯了!我在咱家里挖了条大水沟,能跑船的那种!
&b&唐太宗:&/b&杨广,你弑兄杀父,不择手段登上皇位,真是无耻......不好意思,发错了,撤回中.......
&b&宋太祖:&/b&都别吵吵了行不行,做人能不能本份一点,你们当个皇帝争来争去,我却是被逼的,你们说我可怜不,呜呜呜呜
&b&成吉思汗:&/b&真想给楼上的一巴掌,这么不要脸的话都能说的出来,忘了告诉你了,你家最后被我灭了,你孙子的孙子的孙子终于不用和你一样遭罪了。
&b&明太祖朱元璋:&/b&大清早的出来唧唧歪歪,烦不烦人!把我吵醒了,老子把你们一个个都做成人肉叉烧包!
&b&康熙皇帝:&/b&朱元璋,老子把你家无能儿孙丢的台湾给收回来了,事实证明,还是我比你牛!
&b&道光皇帝:&/b&祖爷爷,实在不好意思,我把香港丢了!
&b&咸丰皇帝:&/b&嘿嘿,我差点把大清丢了
&b&光绪皇帝:&/b&台湾又丢了,咱家舰队也没了,好悲催!!!呜呜呜呜
&b&慈禧太后:&/b&我修园子的钱还不够数呢?你们这些男人,就会把责任推到女人身上,我们女人真苦命。
&b&溥仪:&/b&小朋友们,我给你们讲个故事,以前有户人家姓爱新觉罗,老祖宗买了一头牛,盖了间大瓦房,到了我爷爷那辈,剩下了一只羊,到我父亲这辈剩下了一只鸡,到我这,连个鸡蛋都没剩下!&/p&&img src=&/v2-638c26fcaad31a98778c09_b.png& data-rawwidth=&497& data-rawheight=&40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7& data-original=&/v2-638c26fcaad31a98778c09_r.png&&
秦始皇:我灭六国,统一天下,还有谁不服我?外边什么声音?......谁把老子的阿房宫给烧了?!
汉高祖:呵呵,不是我烧的哦,不过我告诉你一件事要淡定哦,我把你老婆睡了!
汉武帝刘彻:祖爷爷,我把当年欺负你的匈奴打跑了,我牛不牛?得意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古时也有cosplay。&br&&br&——上面是玩笑话。&br&&br&&br&其实行乐图上面所画的,倒也未必是真的这样穿了。有不少行乐图的风格跟仕女画倒是差不多,怎么看也不像写实,倒有可能是脑补。&br&&br&汉装行乐图是雍正乾隆父子很喜欢的主题,&b&大概他们也觉着汉装很有文士之风,所以喜欢让人画出来仿着玩&/b&。这其中有一些装束看起来有板有眼,但有一些就怎么看都不太对……比如:&br&&br&雍正行乐图之一&br&&img src=&/6a46becfe098d_b.jpg& data-rawwidth=&518& data-rawheight=&6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8& data-original=&/6a46becfe098d_r.jpg&&&br&雍正行乐图之二&br&&img src=&/ebe97e2ca4e8e6befe6296_b.jpg& data-rawwidth=&499& data-rawheight=&61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9& data-original=&/ebe97e2ca4e8e6befe6296_r.jpg&&&br&&br&——我认为这些绝对是脑补的……&br&&br&&br&乾隆同志继承了其父这方面的审美,也是个爱好画汉装行乐图的。同理,有一些画看起来就不大对劲,比如:&br&&br&弘历雪景行乐图&br&&img src=&/2db1afc39262cafef9d4_b.jpg& data-rawwidth=&444& data-rawheight=&6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4& data-original=&/2db1afc39262cafef9d4_r.jpg&&&br&——你瞅这俩孩子革带束的……&b&这明显是从明代想象宋朝革带系法的画上模仿而来的&/b&。不符合明代革带样式系法,跟宋代也不搭边。&b&仅从这一点上,绝对有理由怀疑这些装束实际并没有穿在画中人的身上&/b&。&br&&br&&br&当然还是有些画的很是像模像样的,比如——&br&&br&雍正行乐图之三&br&&img src=&/9ee6d721fe0bdc12a184573_b.jpg& data-rawwidth=&549& data-rawheight=&6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9& data-original=&/9ee6d721fe0bdc12a184573_r.jpg&&&br&乾隆观孔雀开屏图 细节&br&&img src=&/da65a3788977_b.jpg& data-rawwidth=&409& data-rawheight=&61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9&&&br&&br&下面一幅的表情明显是陶醉在自己金光闪闪高大上文士风(bi)范(ge)的YY中:&br&&br&乾隆古装行乐图&br&&img src=&/09d853194ebbc1c063fc64_b.jpg& data-rawwidth=&713& data-rawheight=&6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3& data-original=&/09d853194ebbc1c063fc64_r.jpg&&&br&&br&这些就说不好是不是真的有穿这些衣服。&br&&br&&br&故宫此次大概只做了汉装的,但实际上雍正乾隆父子很多行乐图(cosplay YY 图)还有很多不是汉装的,比如:&br&&br&雍正行乐图之四&br&&img src=&/a30a39ec4b53dcca102a3_b.jpg& data-rawwidth=&578& data-rawheight=&6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8& data-original=&/a30a39ec4b53dcca102a3_r.jpg&&&br&——上传的时候我才注意到,这是我头一次在画上看到了Suihun(男子大耳墜)的存在。&br&&br&雍正行乐图五(这个不知是哪个民族的服饰,西域?)&br&&img src=&/62ab483613_b.jpg& data-rawwidth=&543& data-rawheight=&6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3& data-original=&/62ab483613_r.jpg&&&br&雍正行乐图六&br&&img src=&/5d2fd6dfbedab9ae0a53e0_b.jpg& data-rawwidth=&548& data-rawheight=&6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8& data-original=&/5d2fd6dfbedab9ae0a53e0_r.jpg&&&br&——这个好像干脆就是西方人服饰。考虑到雍正“四力半”的梗,我严重怀疑这个场景也不是真的2333.&br&&br&&br&雍正行乐图七&br&&img src=&/ded494b8e1f6_b.jpg& data-rawwidth=&547& data-rawheight=&6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7& data-original=&/ded494b8e1f6_r.jpg&&&br&——这个不知道是哪个……看到革带,以及“四力半”的梗,怀疑也不是真的场景……&br&&br&&br&雍正行乐图八&br&&img src=&/bccda21b22aadb_b.jpg& data-rawwidth=&542& data-rawheight=&6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2& data-original=&/bccda21b22aadb_r.jpg&&&br&……&br&&br&绝对是脑补吧!&br&&br&&br&乾隆时代也有不少~比如著名的这张女子戎装像(不少人传说她是香妃,但实际不是的):&br&&img src=&/cedae9c52d08cbe0afec1_b.jpg& data-rawwidth=&345& data-rawheight=&61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45&&&br&——西方人像风格显著。&br&&br&&br&我个人认为这不过是皇帝及其家人,在无聊的生活中的一点小乐趣罢了。有点类似于现代人在景点穿个古装照个相。拿回家留作纪念。&br&&br&那时候没这种条件,很多“景点”估计也是脑补……&b&服装上面,我个人认为其中&u&很大一部分&/u&是并没有真的穿在身上的,应该也属于脑补&/b&。&br&&br&没事就挂墙上看看,给生活增添一点乐趣和艺术性。&br&&br&&br&&b&仅为个人观点,不一定正确,还望行家指正&/b&。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古时也有cosplay。 ——上面是玩笑话。 其实行乐图上面所画的,倒也未必是真的这样穿了。有不少行乐图的风格跟仕女画倒是差不多,怎么看也不像写实,倒有可能是脑补。 汉装行乐图是雍正乾隆父子很喜欢的主题,大概他们也觉着汉装很有文士…
&p&所谓治世、盛世,不过是掌握古代话语权的士大夫标榜出来的吹嘘之词罢了,其功用无非是&b&树立起一个个虽不及“尧舜”理想社会,却也勉强能用来鞭策后世君主的榜样而已&/b&。在现代社会的有效治理面前,这些所谓的盛治之世有着很大的水分。&/p&&p&就拿治世这个近乎尧舜之世的最高评价来说,掌握古代话语权的士大夫眼中的治,和我们这些生活在现代生产力基础之上的现代人眼中的治,是不一样的。所谓治世并不是指事功上的烈烈有为,而一般是指那些&b&能够令治下民众生生不息(温饱)的统治时期,质言之,就是国力的可持续&/b&。其他各种“世”,甚至连这一现代语境下的低配标准都达不到,汉武帝之世便属于这些个其他世之一。下面粗略划分一下士大夫眼中的各种“世”,主观性比较强,慎重取用。&/p&&p&&b&开创之世:除暴止乱,肇建新朝,通过暴力否定前朝暴政或终结乱局的形式建立起的一统王朝。&/b&如商汤、周文武、秦孝惠昭政、汉高、汉光武、隋开皇、唐武德、宋太祖太宗、元世祖、明太祖成祖、清顺治。&/p&&p&&b&治世:前承开创,国运稳定,实现古代生产力条件下的“与民生息”的稳定状态&/b&。如周成康、汉文景、唐贞观、宋仁、明仁宣、清康雍。&/p&&p&&b&盛世&/b&:&b&治世的极致,潜藏酷烈之世与衰颓之世的腐烂契机&/b&。盛世之成,纯属机缘巧合,正好赶上富得流油的那种兴盛局面,实则其内在肌理已然开始腐败,就是一个虚包,更多时候被滥用做谄媚逢迎之词,在士大夫心中倒未必比得过治世。如开元、康乾(联称),看似升平,实则潜流暗涌,捧得高,摔得惨。看似中兴,实则酷烈。&/p&&p&&b&酷烈之世:在治世的基础上傲娇起来,或者顺着盛世的虚妄之姿自大起来,发展出来的一种,屡建事功、追求国威却又过度消耗古代社会脆弱的民力的时代&/b&,换言之,便是&b&造作不息、徭役大增、好大喜功、躁动难耐之世&/b&。如周昭穆、周厉宣、秦朝、汉武、新莽、隋炀、熙宁、宋徽、 正统(轻度)、正德(轻度)、万历、乾隆中后期。&/p&&blockquote&汉武帝只是因为功绩最为彪炳,且文景之世底子比秦朝好、以及昭宣中兴回护,才显得不那么酷烈而已。实际上汉武之世若不是即时刹车(从轮台罪己到昭帝之立),遍地起义,重演秦末,天灾频发,预演黄巾,也是极有可能的。(我都黑武帝黑到这个程度了,评论区还总有人跟我强调“武”的谥号为贬义,也是无奈了233)&/blockquote&&p&&b&中兴之世:及时纠正,国运恢复,历经躁动耗费的酷烈之世后,重新向治世标准靠拢,整顿恢复的时期&/b&。比较著名且实至名归的中兴有:昭宣中兴、光武中兴(叠加开创)、弘治中兴。&/p&&p&除了开创、治世、烈世、中兴、盛世这种王朝尚有生命力的时期类别,还有王朝失去“生命力”衰颓之世,以及各种小块头、短命鬼林立的乱世。衰颓之世,如春秋、西汉末、东汉末、中晚唐、南宋、元后期、明嘉靖万历以来、清乾隆后期以来;乱世,如战国、秦末、新末、魏晋南北朝、隋末、五代十国、元末、明末、近代。&/p&
所谓治世、盛世,不过是掌握古代话语权的士大夫标榜出来的吹嘘之词罢了,其功用无非是树立起一个个虽不及“尧舜”理想社会,却也勉强能用来鞭策后世君主的榜样而已。在现代社会的有效治理面前,这些所谓的盛治之世有着很大的水分。就拿治世这个近乎尧舜之世…
刘邦和朱元璋都是白手起家,大家是合伙制,一人一股,反正小本生意你当老大也可以,然而一不小心玩大了干出了事业,分红就起了纠纷。而李世民家本来就是绝对大股东,下面那些人来的时候就是打工仔的定位,所以董事长永远都是李家人,大家也都服气。&br&现代公司股份构成最怕的就是50%和50%,缺少绝对控股权
刘邦和朱元璋都是白手起家,大家是合伙制,一人一股,反正小本生意你当老大也可以,然而一不小心玩大了干出了事业,分红就起了纠纷。而李世民家本来就是绝对大股东,下面那些人来的时候就是打工仔的定位,所以董事长永远都是李家人,大家也都服气。 现代公…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鲁格10 22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