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仙2官网是什么神仙他是管平安建福的吗?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满族的民居解说词_0.doc 410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满族的民居解说词_0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满族的民居解说词
篇一:满族的民居解说词
气味、声音、光线,稍纵即逝,被时光切割的记忆构成了我们的生活,而对于这座城,我们几乎没有记忆,因为从前百姓不能进入这座城,他的记忆只属于皇帝,皇帝的记忆不能说,别人也无从知道,那些想象中已经褪色的历史,如今依然清晰的封存在这个空间散落的碎片里。一座城,一座大得令人茫然的城。
它是大地上长出的天空之城,人在天地间,也在历史和现实间。秦时明月,汉唐风度,在这明清的城里,我们生活中那些被称为历史的东西可以被真实的触摸,走进这座城,不论是有心还是无意,都会留下与这座城彼此映照的影像,成为它记忆中一部分,紫禁城是一面镜子,天空、大地、记忆、未来,所有的地方,所有的时光,所有有情的生命都刻在这一刻的映照中被唤醒
紫,是古人心目中的王者之星,紫薇,来自天上。
禁,是权力来自于人。
城,是这一片连绵殿宇在大陆上的辉煌建筑。
太和门广场和他身后的太和殿广场构成立紫禁城的重心。广场在中国的传统里叫做庭院,庭院源于古人聚居的居住形式,在共同的空间里,一家人围拢的不单是安全,更是中国文化里相互关怀照应和守望的伦理价值和亲情。一般来讲,家庭越大院子就越大,就像一棵大树那样,分枝抽条、开枝散叶、秩序分明。
皇帝以天下为自己的责任,以国为家,他所住的皇宫庭院也层层相约紧紧相连,成为现在我们所见到的伟大宫殿。帝王所在便是宫廷,在家为庭,在宫则廷。
传统民居中轴对称,院落重门的格局没有改变,放大的空间营造出超越民居的大格局,它不仅可以应付这个庞大家庭现实生活的需要,还处处殚精竭虑把王朝的秩序和信仰纳入其中,让帝王的生活成为权力的展示和伦理的示范。
这里曾经是皇帝一个人的庭院,体现着天下一人的权威,古代帝王以无限的权力在他的家国里俯仰天下。就体现在一个又一个巨大的空间里。
建筑的本质是界定生命活动的空间,正如杯子的意义是虚空的部分,而建筑物最重要的,正是没有建筑的部分。这些现代的语言,其实都是在重复着中国几千年的智慧。实者虚之,是这个文化自然而然的精华
它,是紫禁城里最大的门。它,矗立在紫禁城中轴线的开端,开启宫城的冷峻威严。它的布局、结构和形制,表达着中国人对神圣的理解。它所处的方位和拥有的形态,昭示着一种古老的和谐。它的造型和凤凰有关。它在曾经的国家仪式中,总是接受万人的跪拜。
它,就是午门,紫禁城正式的大门。
正午的太阳,总是出现在正南方向,所以南门叫做“午门”。坐北朝南的是天子,所以正南方向的午门,就是紫禁城里最尊贵的大门。
午门的形制,好像中国古代木建筑中的一个关键的连接部件“榫卯”。
方位上属性至阳的午门,却采取了带着阴性意象的凹形形制,这其中充满中国古代哲学意味,榫卯与它的外部空间,形成的凹凸结构,指向阴阳和谐,标明有界与无形其实相对存在,印证和象征中国人,对天地人关系的理解。有容乃大,是它的气魄。
古代典籍《周礼》中规定,皇宫的正门叫做“雉门”。雉,也叫朱雀,是传说中一种火红的神鸟。午门凹字台墩上,五座屋脊微翘的楼阁,形似五只举翅的大鸟。朱雀到底是怎样的,没有人知道,倒是凤凰好像近一些,所以民间往往称这里叫做“五凤楼”。门虽设而常关,熟练掌握开合之道,才是真正的帝王。
公元1760年,一场惨烈的战争后,战败者被千里迢迢押解到京师,当做战俘献给皇帝,这个仪式叫“献俘礼”。明清两代,都在午门上演,成千上万的战俘,颤抖着跪在广场上,不敢抬头。
午门城楼的最高处,皇帝端坐。在这个位置俯望,战俘皆匍匐于视线下方的地平线上。威严的气势中,君王忽然粲然一笑,下令赦免。一切罪罚与恐惧,忠诚与背叛,都化作乌有。
这就是午门,开合之间,威严与宽厚瞬间转换。
紫禁城的午门,从正面看有三个门洞,从背面看却有五个。其实,在午门正面东、西燕翅楼下方,分别还有两个掖门,就像两道暗门。于是,午门门洞便有了“明三暗五”的说法,这样设计自然会有特定的规制。五座门洞中,除了中门,剩下的四个门洞,都是为王公大臣进宫上朝设置的。
每当早朝,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大明会典》记载:凌晨三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就要排好队伍。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文武百官走东偏门,宗室王公走西偏门,东西两个拐角处的左右掖门平日不开,只有逢大朝之时,官员按文东武西,分别由掖门出入。
今天,人们进入故宫,可以完全不理会过去的规矩,随意出入午门的各个门洞,包括居中的那个门洞。而在100多年前,这座门洞是皇帝独享的通道。除了皇帝,只有很少很少的人能从这座门经过,所以,这条路又叫“御路”。皇帝之外,有一个人一生能从这里进入一次,有三个人能从这里出来一回。
进来的人是皇后。皇帝大婚,皇后的花轿在锦簇的仪仗簇拥中,沿着御道穿过午门入宫。这条御道就好像迎接新娘的红地毯。夫妻是人伦之本,中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一 天地之间 气味、声音、光线,稍纵即逝,被时光切割的记忆构成了我们的生活。而对于这座城,我们几乎没有 记忆。 因为从前百姓不能进入这座城,它的记忆只属于皇帝。 皇帝的记忆不能说,别人也无从知道。那些想象中已经褪色的历史,如今依然清晰地封存在这个空间 散落的碎片里。 一座城,一座大得令人茫然的城。 它是大地上长出的天空之城。人在天地间,也在历史与现实间。 秦时明月,汉唐风度,在这明清的城里,我们生活中那些被称作历史的东西,可以被真实地触摸。走 进这座城,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都会留下与这座城彼此映照的影像,成为它记忆中的一部分。紫 禁城是一面镜子。天空、大地、记忆、未来、所有的地方、所有的时光、所有有情的生命,都可在这 一刻的映照中被唤醒。 二 至大无外 紫,是古人心目中的王者之星——紫薇,来自天上。禁,是权力,来自于人,也施之于人。城,是这 一片连绵殿宇在大地上的辉煌建设。太和门广场,和它身后的太和殿广场,构成了紫禁城的重心。 广场,在中国的传统里,叫做庭院。 庭院,源于古人聚居的居住形式。在共同的空间里,一家人围拢的不单是安全,更是中国文化里相互 关怀、照应和守望的伦理价值和亲情。 一般来讲,家庭越大,院子也就越大。就像一棵大树那样,分枝抽条,开枝散叶,秩序分明。皇帝以 天下为自己的责任,以国为家,他所住的皇宫庭院,也层层相依,紧紧相连,成为现在我们所见到的 伟大宫殿。 帝皇所在,便是宫廷。在家为庭,在宫则廷。 传统民居中轴对称,院落重门的格局没有改变。放大的空间,营造出超越民居的大格局。 它不仅可以应付这个庞大家庭现实生活的需要,还处处殚精竭虑,把王朝的秩序和信仰纳入其中,让 帝王的生活成为权力的展示和伦理的示范。 这里曾经是皇帝一个人的庭院,体现着天下一人的权威。古代帝王以无限权力,在他的家国里俯仰天 下,就体现在这一个又一个巨大的空间里。 大不可测,多即无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高的状态是意会的境界。大意味着多,多意味着无穷无 尽,无穷无尽就是空。 既无穷莫测,故实则虚之。实则虚之,是中国人的文化密码,投射到每个人的心中。-1- 三 有容乃大 它是紫禁城里最大的门。 它矗立在紫禁城中轴线的开端,开启宫城的冷峻威严。 它的布局、结构和形制表达着中国人对神圣的理解。 它所处的方位和拥有的形态,昭示着一种古老的和谐。 它的造型和凤凰有关。 它在曾经的国家仪式中,总是接受万人的跪拜。 它就是午门,紫禁城正式的大门。 正午的太阳,总是出现在正南方向,所以南门叫做午门。坐北朝南的是天子,所以正南方向的午门就 是紫禁城里最尊贵的大门。 午门的形制,好像中国古代木建筑中一个关键的链接部件——榫卯。方位上,属性至阳的午门,却采 取了带着阴性意象的凹形形制, 这其中充满中国古代哲学意味。 榫卯与它的外部空间形成的凹凸结构, 指向阴阳和谐,表明有界与无形其实相对存在,印证和象征中国人对天地人关系的理解。有容纳大, 是它的气魄。 古代典籍《周礼》中规定,皇宫的正门叫做雉门。雉,也叫朱雀,是传说中一种火红的神鸟。午门凹 字台墩上,五座屋脊微翘的楼阁,形似五只举翅的大鸟。 朱雀到底是怎样的,没有人知道,倒是凤凰好像近一些,所以民间往往称这里叫做五凤楼。 门虽设而常关,熟练掌握开合之道,才是真正的帝王。 公元 1760 年,一场惨烈的战争后,战败者被千里迢迢押解到京师,当做战俘献给皇帝,这个仪式叫 献俘礼,明清两代都在午门上演。成千上万的战俘颤抖着跪在广场上,不敢抬头。 午门城楼的最高处, 皇帝端坐。 在这个位置俯望, 战俘皆匍匐于视线下方的地平线上。 威严的气势中, 君王忽然粲然一笑,下令赦免。一切罪罚与恐惧、忠诚与背叛都化作乌有。 这,就是午门。开合之间,威严与宽厚瞬间转换。 四 五凤朝天 紫禁城的午门,从正面看有三个门洞,从背面看却有五个。 其实, 在午门正面东、 西燕翅楼下方, 分别还有两个掖门, 就像两道暗门, 于是, 午门门洞便有了 “明 三暗五”的说法,这样设计自然会有特定的规制。五座门洞中,除了中门,剩下的四个门洞,都是为 王公大臣进宫上朝设置的。 每当早朝,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 《大明会典》记载:凌晨三点,大臣到达午-2- 门外等候,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就要排好队伍。 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 文武百官走东偏门,宗室王公走西偏门,东西两个拐角处的左右掖门平日不开,只有逢大朝之时,官 员按文东武西,分别由掖门出入。 今天, 人们进入故宫, 可以完全不理会过去的规矩, 随意出入午门的各个门洞, 包括居中的那个门洞。 而在 100 多年前, 这座门洞是皇帝独享的通道。 除了皇帝, 只有很少很少的人能从这座门经过, 所以, 这条路又叫“御路” 。皇帝之外,有一个人一生能从这里进入一次,有三个人能从这里出来一回。进 来的人是皇后。 皇帝大婚,皇后的花轿在锦簇的仪仗簇拥中,沿着御道穿过午门入宫。这条御道就好像迎接新娘的红 地毯。 夫妻是人伦之本,中国文化更是强调阴阳和合,皇帝娶皇后入宫,自然要以天下最隆重的一条路迎接 她的到来。 春末夏初,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殿试,在紫禁城结束,这次考试的前三名:状元榜眼和探花,接 受皇帝的接见后走出皇宫,三位幸运儿得以享用了,只有皇帝和皇后才能走过的道路,这是天下读书 人梦境中最漫长的一段路。金榜题名的读书人走出紫禁城,把以文治国的传统,施于天下。 皇后从午门走进,为皇族血脉的延续带来希望;而从午门走出去的三个人,则肩负皇帝的重托,去实 现家国兴旺的理想。 五 四面玲珑 在紫禁城的四个角落上,各有一座角楼,它高居在紫禁城十米高的城墙上。作为城墙上的高点,它肩 负着观察、守望和防卫紫禁城的任务。 从明永乐十八年开始, 它静静地站在这里将近六百年, 它的形制, 它的玲珑, 护卫着这座宫殿的神圣, 那是一段浮动着守护与尊严、生与死的年代。 今天,那段岁月已经渐渐被遗忘,它褪去了防御、镇守的历史角色,成为被我们眺望的,那个美的存 在。 角楼,因为时光的洗礼,韵味十足,也许这时的它,才有了远离尘世的自由感,因为,它是天上的星 宿下凡,到紫禁城的栖息之所。 紫禁城的建筑,除了符合功能与审美的需要,也都符合八卦阴阳之理,所以角楼也不会例外。它的修 建,是为了让二十八星宿中的角宿住在里边,以镇守宫城。既然星宿下凡,那就要住大房子,而建筑 以楼阁为大,那这四座大房子便取名为“角楼” 。 从南往北眺望紫禁城,午门充满力量与庄严感,城墙则无处不让人感觉大气、厚重。而角楼的存在, 让城墙的延长线在末端向上微微翘起,厚重的城墙如大鸟的翅膀,顿时轻盈。 角楼,由六个歇山顶交叠而成,三层屋檐共有二十八个翼角。十面山花,七十二条脊,吻兽共二百三 十只,素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说法。-3- 这种科学而精妙的建筑结构, 使它成为紫禁城里, 造型最为复杂的建筑, 科学与美, 完美地融为一体。 一缕微风,如手指般,在角楼的梁柱之间,弹奏着潺潺音符,原来的它,静静地守护者宫城,凝望着 这个世界;而现在,却成为被人们观望的,最美的结构。它在水中的倒影如此宁静,如一位经历了风 风雨雨的老人般,波澜不惊。生命的跃动,在它自己的乐章中得到休息。 六 玉带天河 “御沟春水晓潺潺,直似长虹曲似环。流入宫城才咫尺,便分天上与人间。 ” 诗人笔下的玉河,就是皇宫里唯一的河流——金水河。 它的河水来自北京西北的玉泉山,山上的河水由北向南,一路变换着名字流入京师。 这里它叫昆明湖。这里它叫昆玉河。 而蜿蜒进入皇宫的这一支叫做金水河。 河水的源头在西边,西方属金,金生丽水,金水河的名字便由此得来。 小河从西而入,进入紫禁城的这个庭院。在冷峻威严的皇城前廷,留下这条柔软的弧线。 世上第一大皇宫的前廷,是小桥流水的格局,这是风水中背山面水的尊贵设置。 明代这里曾经种植荷花,同时兼备分区排水、供水、防火和装饰的功能。本来只是一条沟渠,经过一 番布置就成了一幅动人景象。 金水河隔开的两座空间,被五座石桥相连,相对于天安门太庙社稷坛的另外七座外金水桥,它们叫做 内金水桥。 路和桥,在中国文化里总被赋予各种意义,其中有家国的礼法,更有做人的信条。 五座内金水桥,居中的是御道桥,曾经作为皇帝的专用通道。桥面弧度比民间石桥更为平缓,皇帝坐 轿入宫,前后轿夫只需轻抬轻放,便可以顺畅通过。 御道桥边左右两侧是王公桥,只能进出皇亲国戚。最外侧两边的品级桥,才是大臣行走的通道。这些 都是内金水桥的等级。 这条弧线,像一把拉满的弓,而五座金水桥,像是搭在弓上的五支箭。按照中国人的理解,这五支箭 应该代表: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 这曾今是人人所要恪守的精神法则。 紫禁城里的这张弓, 似乎要把这五个信念发射出去, 让天下接收到来自家国中心的理想传递。 七 威猛铜狮 我是百兽之王,也曾叫狻猊。我是龙的儿子,也是佛的坐骑,我本来自西域,东汉才到这里,化身大-4- 门守卫,看护家宅官邸,进入紫禁城中,只管保卫皇帝,身影并不孤单,伙伴就在附近。 紫禁城里的龙不计其数,看门的狮子却只有六对,最大的一对就在这里。这对狮子一雄一雌,大概从 明朝开始,就一直守在太和门前,看着那些通过午门,跨过金水河,进入紫禁城的人们。 老百姓过年,家家户户放起烟花爆竹,祈福迎春。为了家宅平安,还会在家门上贴福字,请门神。 原来,紫禁城也画过门神,但现在人们只能看到我们,我们负责皇帝的家宅平安,也镇守国家的法统 威严。我们虽然来自西域,却在这里住了几千年,不知不觉我们的表达,已经变成这儿的语言。 他们的头和身体是圆形,底座是方形,体现中国古人天圆地方的地理认识。他们头上有 45 个发髻, 呼应皇帝九五之尊的称谓。东侧是雄狮,脚踩绣球,象征掌握社稷;西边是雌狮,抚摸幼狮,象征子 嗣昌隆。除了太和门,紫禁城后庭:乾清门、养心门、宁寿门、养性门和长春宫前,也各有一对形制 不同的狮子。 后廷的这些兄弟姐妹,和我们不一样,他们身上都是鎏金的,因为他们比我年轻多了。 其实我们原来也很光鲜,我们在前朝值班,要挺起腰板,睁大眼睛,竖起耳朵。这里是皇帝宣读诏书 的地方,我得时刻关注任何风吹草动。他们不用这么紧张,总是耷拉耳朵,眯缝着眼睛。因为那里是 皇帝休息的地方,不能多听多看多想。 最小的狮子,是在慈禧太后住过的长春宫。慈禧太后权力比皇帝都大,她还是低调地把狮子设成最小 的款式,曾经的威猛铜狮,此刻也变得温馨静谥。我已在这里看了几百年的世事变迁,不知道还要再 待多少年?还好,我并不孤独,因为身旁永远都有她相伴。 八 皇帝归宿 公元 1850 年 2 月 25 日,农历正月十四,元宵节的喜庆气氛已经弥散。道光皇帝在弥留之际写下一道 朱谕:死后灵位不入太庙,不立神功圣德碑。 庙,最早是指祭祀祖先的地方。 《礼记·曲礼》中记载:君子讲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次之,宫室 为后。古时候,人们在家中,有婚丧嫁娶等大事时,都要先去宗庙祭祀,为的是向祖先求得认可。 天下最大的家是皇帝的家。最大的宗庙就是太庙。当年永乐皇帝按照《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寝, 左祖右社”的规定,在紫禁城的左前方建造了太庙。这里曾经安放过明清两代帝后的神位。 太庙营建的规格,不亚于紫禁城里任何一栋建筑,就宫殿本身的建筑高度而言,太庙正殿的高度,甚 至超过了皇帝主理朝政的太和殿。 如今,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以金丝楠木为主体的宫殿,殿内六十八根大柱,及主要梁部件,全部使用 金丝楠木。 紫禁城自建成以来,经历了数次天灾人祸,但太庙都幸运地躲了过去。明清两代,这里一直上演着庄 严的帝国礼仪。 祭祖的三天前,皇帝和文武百官就开始斋戒。不饮酒、不吃荤、不处理刑事案件,甚至不看病,敬候 祭祀大典的到来。-5- 时光流转,道光皇帝在位之际,延续千年的礼仪,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签署了近代中国第一份不 平等条约,道光皇帝自感愧对祖先,更没有颜面像列位先祖一样,接受后世子孙的祭拜,这才留下了 那道亲笔朱谕: “死后灵位不入太庙” 。 这一有违祖训的决定,显然难住了儿子咸丰皇帝。如果遵从父命,无疑把自己排除在爱新觉罗氏孝子 贤孙之外。最终,道光皇帝的神位还是进入了太庙,不情愿地接受着后世子孙的祭拜。 皇家祭祖的香火,在 1924 年熄灭了。那以后,这曾经的皇家禁地,变成了人们参观游览的公园。 九 大地色彩 2011 年 9 月 21 日,北京中山公园的音乐堂里,一场西方古典音乐会正在进行,而在五百多年前,这 里却是戒备森严的皇家禁地。 在明清两代,这里被叫做:社稷坛,除了每年两次定期的祭祀外,如遇出征、班师、献俘等重要事件, 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典礼。 每年春、秋的祭祀日,皇帝都会在日出前一个小时赶往社稷坛。他要去祭祀的,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两 位重要的神仙:社和稷。太社之神名叫“句龙” ,专管土地;太稷之神名叫“弃” ,主管谷物。古人认 为,土地和粮食是养育人民的根本,也是一个国家建立和存在的基础,社稷后来慢慢演变成了国家的 同义词。 当年,永乐皇帝在肇建紫禁城时,按照《周礼》中左祖右社的规定,在紫金城西侧建造了社稷坛。 每次大祭前, 都会将社稷坛坛面上的土重新更换, 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 每年阴历的二月和八月, 工作人员都会将坛面上的土翻整一新,因为,这些土壤放在这里有着特殊的含义。 明朝在祭社稷前,要从河南取黄色的土;从浙江、福建、两广地区,取红色的土;从江西、湖广、陕 西,取白色的土; 从山东取青色的土, 而黑色的土则从北京取得。全国三百多个县,每县各取土百斤, 再从四面八方运往京城。 五种颜色的土,铺洒在社稷坛上,象征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代表着海内的一统。 清代取土的地方,自然与明代有所不同,但五色土也是取自全国各地,契合了四时时令,自然是对风 调雨顺最好的企盼。 古人敬畏自然,对于大地的膜拜,已延续了几千年,但这并不能给封建王朝带来江山永固。 1911 年秋天,这里在举行了最后一次祭社稷的仪式后,五色土的神圣地位,渐渐被人们淡忘,这里 也再没有了庄严肃穆的祭祀音乐。如今,人们来这里的目的,多是娱乐休闲,放松身心,聆听来自世 界各地的音乐之声。 十 国家仪式 每天早晨八点,故宫的门一扇一扇打开。 太和殿广场是游人必经的地方。但曾经,除了举行国家的重大仪式,这里没有人可以踏进。-6- 公元 1661 年,清朝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九,顺治皇帝驾崩后的第二天,8 岁的爱新觉罗·玄烨将举 行登极大典。凌晨 3 点,帝国最重要的仪式开始准备,皇帝的步辇、丹陛大乐、中和韶乐、卤簿仪仗 依次排列。皇帝登极的诏书、表文、御玺陈列完毕。 此刻,太和殿左右的大门都已打开,吉时已到,礼部尚书恭请玄烨登上太和殿宝座。 皇帝的面前,是全世界最大的建筑物内部广场,面积超过三万平方米。侍臣鸣鞭,广场上的官员,向 新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礼。 其实,广场上的人根本看不到殿内的皇帝,他们之间的垂直落差足足有十米。而皇帝坐在宝座上,视 线被丹陛遮挡,也完全看不见广场上的大臣,他们只是在上演程式化的正剧,惟有天在看。 笼罩在先帝丧礼气息中的登极大典,气氛肃穆,中和韶乐,丹陛大乐只是陈设,并不演奏,但这乐章 每年至少会奏响三场:皇帝的生日、元旦、冬至。这三天,这个广场上都会举行最盛大的仪式。 除了这些国家仪式,这个可以容纳十多万人的广场,绝大多数时间是空荡荡,静悄悄的。 1945 年,侵华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10 月 10 日,华北战区正式受降仪式在太和殿广场举行,这也是 它最后的一场国家仪式。历史大戏的主角们已经远去,留下这风云散尽的舞台,静静倾听着后来者的 足音。 十一 检阅天下 在佛教经典中,世界的中心有座须弥山。因此,在佛国,佛、菩萨的造像都供奉在须弥台座上。 在人世间,帝王也居于高台上。于是,紫禁城的建筑就有了须弥石座。中央者土,君宫也。 公元 1420 年,这里垒起了中国最高、最大的“土”字,八米高台,三层须弥座。 高台凝固了四千多年的古老记忆,材质从夯土变成硬石。 可以观天、望气、观敌、检阅,并能抬高木建筑,免受水浸。 关于石头与水,这三层台基还有更巧妙的设计:石栏杆的每块栏板边都有小洞,用来排水;每根望柱 下都有一个石雕兽头,嘴里有穿透的圆孔。它叫“螭” ,传说中龙的一个儿子,喜欢水。大雨白如练, 小雨如冰柱,1142 个螭首,宛若千龙吐水,这些奇妙的部件,将实用和审美融为一体。 没有建筑的台是“坛” ,祭神敬天的场所。紫禁城三大殿的高台,既有台的功能,又有坛的意象。 那些渴望与上天沟通的帝王,早已远去,一代人来,一代人往,惟有这三层高台依然伫立,静静守护 着,六百年的历史记忆。 十二 光影时间 日晷,掌握时间的象征,设置在紫禁城重要的宫殿前。 盘面和赤道平行,指针和地轴同向,有一些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上下两面的刻度,从子到亥,十二个 时辰均匀分布。 每年, 从春分到秋分的半年中, 太阳直射在北半球, 晷针的影子投在晷盘正面。 从秋分到第二年春分,-7- 太阳直射在南半球,要从晷盘的背面读取刻度。 古人心中的紫禁城,与天上的紫微星垣相对应,以紫微星垣为中心,划出天下大地。 在古代,人们就是利用太阳的影子制定历法。直到有一天,古老的方式遭到了挑战。 1669 年,正月,午门,一场历法的生死对决即将上演。 虽然在明代,传教士已经带来了西方历法,但中西两派一直争论不休,难分高下。这一天,历法之争 被权力之争推到了最高峰。15 岁的康熙皇帝登极已经八年,但实权一直掌握在辅政大臣鳌拜手中。 鳌拜支持的传统历法推算方式出现错误, 康熙意识到这是打击鳌拜的好机会。 康熙和鳌拜一同来到午 门广场,用不同的方法测算正午时分日影的长度。结果,传统历法再次测算失误,康熙一方的测算则 准确无误。 记录天时,颁行历法,是国家要政,掌握这项授时权力的只有一个人,就是国家的统治者。 科学带来了更精确的计时器,日晷的计时功能已经淡去,但作为时间的象征,仍然伫立在太和殿前。 十三 帝王心镜 2005 年,故宫博物院修缮太和殿时,发现木牌匾上依稀有满文的痕迹。 这些痕迹正在讲述着这个国家的变迁。 主人在更换,主人对这里的界定,也在改变。 1915 年,袁世凯登极称帝,他把满族皇帝镶嵌在牌匾上的满文抠掉,把汉文移到中间。 现在,故宫外朝大殿的牌匾,都只有汉字,而在后宫,却还保留着满汉两种文字。 1644 年,满族皇帝成为了紫禁城的新主人。面对刚统一的国家,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和” 。第二年, 三大殿重修完成,命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旁边配上了满文。 太和殿,最初叫:奉天殿,之后,它又改过一次名字。那是在公元 1521 年,明朝正德皇帝驾崩时, 没有子嗣,作为最近支的宗亲,藩王朱厚熜继位,改年号嘉靖。那一年,朱厚熜 15 岁,他已经格外 在意维护自己的正统名分。 之后,他改建了紫禁城的多个地方,但在最重要的建筑上,还没有烙上自己的标记。 终于,在继位 41 年后,机会来了。烧毁的三大殿重建落成,沿用曾经的名字本是顺理成章,但朱厚 熜却下旨,改殿名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 极,就是在屋内正中间最高处的木件,引申为:中正之道。朱厚熜用这三个“极” ,标榜自己统治天 下,符合中正知道。 但这时的朱厚熜,沉浸于炼制丹药,已经快二十年没有上朝了,三大殿的名字,只是宣示着他维护了 大半辈子的名分。-8- 宽阔的广场上,大殿的匾额仿佛一幅中国画,盖上主人的印章,映照出主人的心意。 资料:太和殿: 1420 年落成,命名为“奉天殿” 。 和殿”【清】 。 1421 年焚毁。 1680 年焚毁。1695 年重 1440 年重建。 建。 1557 年焚毁。 1915 年被民国政府命名 1561 年重建,命名为“皇 为“礼堂” 。 极殿”【明】 。 1917 年再次更名为 “太和 1597 年焚毁。 殿” 。 1627 年重建。 2008 年大修。 1644 年战乱受损。 1645 年修缮,命名为“太 十四 金砖墁地 一两黄金,可以是明朝初年 1500 斤精米的价格;可以是清朝初年三个县令一个月的薪酬;也可以是 一块地砖的造价。 它们本是江南的土,黏而不散,粉而不沙。经过掘、运、晒、推、舂、磨、筛七道工序,露天放置整 整一年,去掉土性。 它们沉浸于姑苏的水,经过三级水池的澄清,沉淀、过滤、晒干、踏踩、摔打六道工序。 它们炼成稠密的泥。 它们将要成为紫禁城里的金砖。 用木板、木框做成模具。 把泥放入模具里,工匠在泥上踩,直到踩实为止。去掉多余的泥,用木棍磨平整,砖的另一面也要同 样磨平。放置在阴凉处,阴干八个月。 经过糠草烧一个月,去除水分;片柴烧一个月,棵柴烧一个月,松枝柴烧四十天,一共一百三十天烧 制才完成。 工匠爬上窑顶,向滚烫的窑内浇水降温,冷却四、五天,到了出窑的日子。 漫长的过程中,稍有不慎,整窑砖都会毁坏。 出窑的砖还只是半成品。又再经过复杂的砍磨,浸桐油,每人一天只能砍磨三块。 烧制着年代、规格、产地、督造府、工匠名的砖,由运河北上,直达北京通州。 再经过官府逐一严格检查,每用一块砖必有三块以上备选,没选上的一律销毁。 如此珍贵的金砖,也只有皇帝经常光顾的宫殿才有资格陈设,紫禁城大部分地方看不到它们的身影。-9- 无名工匠复杂而漫长的劳作,使原本不名一文的泥土,竟有了黄金的身价。 皇帝可以用四年的时间,肇建一座宫城;也可以用近两年的时间,仅仅打磨一块砖。速度与精致,都 微缩在小小的金砖里。 十五 座拥天下 五百年间,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一张椅子,坐到了这里就能坐拥天下。 “1959 年,我在一张光绪二十六年的旧照片上,看到了从前太和殿的原状:雕龙髹金大椅,这就是 皇帝的御座。 ”曾经在故宫工作多年的朱家溍先生,对第一次见到的太和殿御座,写下了这段文字。 御座是皇帝的符号,他是天下唯一的主人,2377 平方米的太和殿,乃至三万多平方米的太和殿广场 中,再没有第二张椅子。一切的焦点都汇聚在宝座上,它被七级台阶高高托起,香筒、香炉、瑞兽围 绕。 仙鹤保佑皇帝健康长寿。宝象,象征着国家安定稳固。宝瓶中盛着五谷。大象,驮宝瓶而来,带来了 丰收和吉祥,寓意:太平有象。 甪端,带来广博知识,显示皇帝身在宝座,通晓天下。屏风,周代诞生时专设在宝座背后,以示:天 子权威。 这把最重要的椅子,却在 1915 年被袁世凯撤换,从此,没有人知道它的去向。 于是,根据这张照片进一步查找,终于在故宫一处,存放着破旧家居的库房中,发现一个残破的雕龙 髹金大椅。 1963 年,故宫决定修复这件龙椅。 宝座虽然精美,但坐得并不舒适,也没有任何地方可以倚靠。雕饰的 13 条龙,时刻在警醒着皇帝: 他坐的不是一把椅子,而是天下。 国家的重心在紫禁城,紫禁城的重心在太和殿,太和殿的重心在皇帝的宝座之上。 屏风,内金水河,乾清门,外金水河,直向景山,长城,黄河,长江,如同层层涟漪,将宝座上发出 的决策,扩散向天下。 十六 六龙御天 薄如禅意,柔似绸缎,轻若鸿毛。金箔,在太和殿里造就一个神话。 古时候,人们把白天和夜晚,各分为六个阶段,传说每个阶段都有一条龙在天体上飞驰,六条龙相衔 接,驾驭时间的流动。 太和殿的中心,六根盘龙金柱,围绕出一个金光闪亮的神圣空间。大金柱高 12.7 米,直径 1.06 米, 三、四个人才能围抱起来。这么粗的柱子,至少要在木材外面批两层麻,抹六次灰,然后再用沥粉贴 金的工艺装饰图案。- 10 - 南京的一家金箔厂,至今还保留着这项工艺。 贴金,用的是纯度 99.99%的黄金。 经过多道工序,制成小片的金叶,夹在用煤油熏炼成的乌金纸里,再进行两万次捶打。 这道工序现在已经有机器完成,但在古时候,人们要手工捶打六到八个小时,才能把 1 克黄金,打成 大约 0.5 平方米的金箔,厚度只有万分之 1.5 毫米。 贴上了金箔,六条蟠龙便在水江崖纹上腾云驾雾。 东边三根金柱的龙头向西上方望,西边的向东上方望,和藻井中的金龙相呼应。 金色的空间里,蟠龙藻井、屏风、宝座,构成一个龙的空间,烘托出座上的真龙天子。 六根金柱,恰似一幅横着的乾卦,乾,是天运行的动力。 《周易》说: “时乘六龙以御天。 ”象征帝王 统御着时势的运转。 古人在这神圣空间内,演绎着天地的奥秘。 十七 为君之道 “建极绥猷” 。这几个字,曾经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俯瞰着这个国家。曾经,它也随同中国最后一个 王朝,消失在历史中。 1915 年岁末,袁世凯拿下了清朝乾隆年间悬挂的匾联,从此,它们就不见了踪迹。 苑洪琪,太和殿匾联修复总指挥: “当时恢复这个匾的时候,一点资料都没有,我们就凭着一张照片, 那张照片是 1900 年一个外国记者拍的。照片上,太和殿大匾的位置,我们跟实际的位置进行了对照, 设计出来的这个尺寸。 ” 照片上,匾额的字迹仍然清晰,这是乾隆皇帝的御笔亲书。上承天命的皇帝,应做九州万民的榜样, 这是多么艰难的事,怎么能不恭敬呢? 上天帮助同心同德的人,愿永远保佑天下太平。 极,是屋脊正中的梁;建极,就是要建立中正的治国方略。绥,是顺应的意思;猷,为道,为法则。 建极绥猷,是说天子上对皇天,下对庶民,都有神圣的使命,他应当中正地治理国家,顺应大道。 苑洪琪: “当年,皇帝在这块匾下面,无论是坐着还是站着,他都要考虑到自己的责任。匾联上的这 些警句,对他是一种约束。想着自己统治天下,行使权力的这些责任和义务。 ” 这幅楹联告诫皇帝:皇权受命于天,祖宗创业艰难,守业的君主须敬天爱民,执政公允,永保四海太 平,九州澄清。 西方的宫殿,雕刻具体的人物形象,人物也成为建筑的装饰。 而在中国,悬挂的是书法。抽象的文字,宣示着观念、诺言、祝愿、目标。- 11 - 2002 年,故宫博物院上百人协作,依据 1900 年的照片,历时一年,复制了这套匾联。 “建极绥猷” , 时刻劝诫着君王,要保有这样的治国理想。 苑洪琪: “尤其是我们作为宫廷历史研究者,就更应该把这件事情做好。因为,恢复历史,让人们知 道历史所发生的一切,这是我们的责任。 ” 每年冬至,太阳照在北半球的角度,是一年中最低的一天。这一天,阳光照进太和殿深处,照亮“建 极绥猷” 。 十八 镇殿神符 2005 年,距离太和殿上次重修过去了 310 年,故宫博物院对它进行全面修缮。 在天花板的上面,还有一个空间,称为:举架。除了当年修建的工匠之外,很少有人走进。 这次勘测中,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 专家们查阅史料发现,雍正九年八月十二日,雍正皇帝降旨,在紫禁城最重要的三个地方:养心殿、 太和殿、乾清宫,各安放一块符板。 养心殿,是雍正皇帝起居,和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 乾清宫,是接见廷臣和使臣,举办筵宴的地方。 太和殿,是整个紫禁城的核心。 太和殿顶棚上的符板,有五座:建筑中心的藻井正上方一座;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朝向正中各 供奉一座。上面刻的内容大致相同,只有守护五个方位的尊神名号不同。 灵芝、烛台、香炉,这些供品既用于佛教,也用于道教。 符板的正面,刻着四层内容:汉传佛教的经文;佛教与道教融合的方位神的名号;藏传佛教的咒语; 道教的璇玑八卦。八卦中的北斗星,在道教中是天子的象征,被视作:斗神,主宰生死。 雍正八年起,紫禁城多处供奉斗神。这一年,雍正皇帝得了一场大病。第二年,皇宫里就安放了这些 神秘的符板。 雍正皇帝相信,不论修心还是治国,儒释道都是共通的,只要心诚,愿望就能实现。 符板背面,七十二道太上秘法镇宅灵符,也是七十二个愿望。 符,在汉代已经出现,许多民居的墙角,或者屋顶都会安放符。镇宅保平安吉祥,驱鬼辟邪,厌除疾 病,不做噩梦,招财进宝,家畜农田丰收,和睦,长寿,孕妇顺产,盗贼不侵,万事如意。 雍正皇帝,想借助大千世界,五方诸神,紫微天帝,来庇佑家国天下。 十九 巧夺天工 中国木构建筑,好似一棵树的演化,其中,技术最复杂的就是斗栱;最简单的组合,也是斗栱。- 12 - 一块像盛米的斗,一块像挽起的弓。斗上置栱,栱上置斗,斗上又置栱。结构千篇一律,造型却又千 变万化。清代《工程做法则例》列举的斗栱形式,就有三十多种。 斗托着栱,栱又托着斗,由一点绽放开去,使宫殿如同一棵参天大树,舒展,沉稳。 中国建筑,如果把所有的墙都拆除,依然会结结实实地站在那里。斗栱,一层一层伸展开,扩大了横 梁的着力面积,将大屋顶的重量,向下传给立柱,架起一座木建筑。 其实,到了清代,建筑结构已经变化,梁的承重功能加强,斗栱变得更精巧、更漂亮,成为建筑装饰 的一部分。它自身也被画上隆重的色彩,承载木建筑辉煌的美。 斗栱的数量,也成为彰显建筑等级的标志,斗栱层数越多,建筑等级越高。 现代力学认为,这种顶上不固定,地下不生根的几何可变体系,是站不住的,但太和殿已经站了三百 多年。而且,当地震来临时,它好似弹簧般,在一阵颤抖后又恢复一个整体。 这就是榫卯结构的虚位,相互吻合,又相互留下余地。这份余地,在有形的木与木之间,也在无形的 心与心之间。 斗栱承接的,不仅是椽梁柱枋,更是中国建筑的物理、心理、哲理。 二十 金光灿烂 中国古代的房子,其实,就是在讲述木头与泥土的故事。泥土夯实为地基,托起这根根木构。泥土也 可飞升到屋顶,化作这片片琉璃。 琉璃瓦,皇家的瓦。 琉璃厂古玩街,烧制过元明清三朝的琉璃瓦,乾隆皇帝大概觉得这个地方离皇宫太近,烧制琉璃的浓 烟污染了蓝天,刺鼻的气味影响了空气质量,于是,他下令将琉璃烧制基地,迁到了西郊的门头沟, 现在那个地方还叫:琉璃渠,也还在烧制琉璃瓦。 给成型的瓦片上釉料,再次入窑,就能烧得色泽光鲜,如同琉璃。不同的颜色,正是因为釉彩中含有 不同的金属氧化物。 红色的氧化铁釉料,将烧成黄色的琉璃瓦。氧化铜的釉料,烧成翠绿色。氧化钴烧成蓝色。 在一切都有规矩的紫禁城里,这些颜色的使用也是有秩序的。五行中的五种元素,各代表一个方位, 一种颜色。 黄色属土,土居中。帝王居天下之中,紫禁城绝大多数屋顶是黄色的。 南三所位东,属木,主青,主生。年幼的皇子皇孙学习成长的地方,屋顶是绿瓦。 北方属水,主黑。神武门内东西大房用黑顶。 不同规格的琉璃瓦,彼此咬合,层层叠叠,一直延伸到屋檐末端的瓦当。它的背上留有一个圆孔,钉- 13 - 入瓦定,防止下滑。整个屋顶的琉璃瓦,就此连接成密不透风的保护伞,为宫殿挡风遮雨。 琉璃瓦本是泥土, 生于大地, 经过活得淬炼,水的洗礼,有了金子般的秉性,高高居于紫禁城的屋顶。 这一刻,雨水滑过它们,带着它们的气息,滴落庭院,回归大地。 二十一 吉祥瑞兽 大家叫它真人,或者仙人,它是齐闵王的化身。作战失败,走投无路,被飞来的凤凰所救。它安坐于 屋脊,会带来绝处逢生的好运。 它们从清朝时就站在屋顶上,身上的釉彩已经斑驳。 龙,是天下动物的领袖,能在水里游,云中飞,陆上走。凤,是百鸟之王,带来天下太平。狮子,是 万兽之王,威武的护法神。天马,日行千里,追风逐日。海马,忠勇智慧,通天入海。押鱼,能祈雨, 灭火防灾。狻猊,骁勇善战。獬豸,是忠诚、正义的化身。斗牛,擅长吞云吐雾,能逢凶化吉。它, 只在太和殿出现, 它是举世无双的第十只角兽, 大家不知道给它起什么名字, 看它排行第十, 就叫它: 行什。清代人说它是猴子,其实,它有翅膀,手拿金刚宝杵,会降魔。它是传说中雷震子的化身。中 国木构建筑,最怕遭遇雷击,它是人们防雷的希望。 它们也有建筑功能。 屋脊的坡度, 会使脊瓦下滑, 交梁上需要铁钉固定。 为了保护铁钉免受雨雪侵蚀, 角兽就用来当做铁钉的帽子,并起到装饰作用。垂兽,戗兽,套兽,也都是一样的作用。 (关怀,气魄,正直,勇猛,吉祥,聪慧,灵敏,威武,高贵,尊贵,坚忍——从行十到龙)它们身 上寄托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望。 角兽最多的太和殿(8 条垂脊,8 位仙人,80 只角兽) ,除了举行国家重大典礼,平常的日子空无一 人,惟有屋顶上的小兽,默默守望着几百年的寂寞。 二十二 木建筑 以农立国的中国民族,一直都和树木结下不解之缘。 在自己田边种着树,在树边搭建屋。 世世代代在木建筑下生活。 在梦中,隐约看到祖先如何在广袤森林外,再造一座森林。 紫禁城,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木建筑群。 皇帝重新将一棵棵树,种出世上最华丽的大森林。 纵观西方著名建筑,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中世纪欧洲的大教堂,无一不 是砖石结构。而中国的紫禁城,成千上万的构建,不靠一枚钉就能紧紧扣在一起。木材,是这个庞大 建筑群最重要的材料,是这个民族对树的感情,对木材的了解,和是否缺乏石材无关。 与西方砖石的层叠结构相比,中国传统木建筑所运用的构架,像一座房屋的骨架,其中一个最大的特 色:墙倒屋不塌,正是对木构建筑原则的描述,本质上和现代框架楼房并无二致。- 14 - 木作的构件规格多样,可以事先预制加工,然后现场组合安装。 在四根立柱的上端,以梁枋纵横连接成一间。 一间一间又一间,从一座小房子,一直搭建出最大的皇宫。 西方在开拓世界的旅程中,用石头留下一块块凝固的作品。 中国在顺应自然的生命中,生生不息,为我们搭建出另一种淡然而又轻巧的永恒。 二十三 中间意味 这间房子,居于三大殿的中心,在壮阔的紫禁城里,显得低矮,狭小。像旅途中歇脚的凉亭,更像僧 侣们冥想的禅房。 四角攒尖的屋顶,安装了圆形宝顶,正方形的房体四面开窗,周围的风景尽收眼底,它的名字叫:中 和殿。 中,天地万物最神秘的那个点,静与动,爱与恨,进与退,治与乱,大千世界的平衡就决定在某个微 小的点上。 中和殿的圆形宝顶,或许就是紫禁城保持平衡的中点。 在这尊宝顶下的思考,或许就是天下和谐的关键。 紫禁城,前朝三大殿,礼仪与盛典,宏大热闹中,只有这间房子可供皇帝独自一人静静思索。 康熙十八年,京师强烈地震,紫禁城里多处宫殿受损,皇帝不得不住进帐篷,所幸中和殿保存完好。 八月十四日早上,康熙皇帝前往中和殿,审阅天坛祭文,为第二天的祭祀做准备。 在这间小房子里,康熙陷入了沉思。 中和殿里的冥想,是皇帝出席重大活动前的必修课。出宫祭祖,祭祀社稷、太庙,皇帝要在这里审阅 祭文。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皇帝也会先到这里稍事休息。 在前朝,惟有这里,皇帝可以躲开随从静静独处,审视自己的责任与过失。 刚刚发生的大地震,被认为是上天的警示,天子必须做出回应。 祭祀后, 皇帝的罪己诏出来了, 他认为发生地震, 是由于自己对于各地官员管束不当, 以致吏治松弛, 天怒人怨。 在这间房子里的独处,自省,或许会使皇帝更深刻地体味到中和的意味。 中,天下之本;和,天下之道。 二十四 皇家殿试- 15 - 如果你能站在这里,你已经是帝国顶尖的知识分子了。 你有机会执掌帝国重权,你能荣华风光几世几代。这里,就是中国读书人梦想登上的殿堂:保和殿。 清帝国三年一次的殿试就在这里举行。 光绪三十年春天的一个清晨,273 名书生,就怀着这样的心情,走进了紫禁城。经过层层高墙和众多 宫门,他们来到了见证荣耀的地点:保和殿。 如果说,太和殿就像毛笔字的起势,那么,中和殿就是转笔,而保和殿是一个秀丽的收势。三大殿层 层叠叠的白色丹陛,如同云彩,托起考生心中金碧辉煌的梦幻。 来自广东的书生商衍鎏,也在考生队伍中,后来,他撰文描述了这次难忘的经历: “我在光绪三十年, 参加甲辰科的殿试,进入保和殿坐下来答题的时候,我发现皇帝并没有像传闻那样亲临现场,正中龙 椅空空的。 殿试所用的考试桌, 样子像炕几一样, 只有一尺多高, 盘着腿坐下来写文章, 一般的考生都很不习惯, 所以他们自带考试的桌椅。桌面是薄木板,四条灵活折叠的铁条扣在背面,就可以随身携带,拉伸开 来就可以做桌腿。考生用藤筐装着布箱,里面放着考试用的物品。这个藤筐刚好可以当椅子用。 安坐完毕,将是整整一天的笔答,每个考生要把毕生所学,在这短短的一天时间里,做出完美阐释, 书写天下。 ” 此次殿试的答卷,商衍鎏并没有描述。这份清朝乾隆年间的殿试答卷,现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考生以工整的楷书,完成皇帝亲自拟定的考题,在太阳落山前交卷。 卷首写有考生的年龄,籍贯,本人、父亲、祖父的名字,身份,参加科举考试的经历,之后,严密封 存。 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是探花。明清两代 600 多年,累计文状元不过 208 名。 这一年殿试,商衍鎏高中探花,他有幸享受了皇帝才有的待遇:从正中御道出宫。 当时他不知道的是,这种仪式,在他之后,再也没有人享受过。第二年,清廷就废止了实行千年的科 举制度。商衍鎏因此成为末代探花,中国也进入了变革的时代。 二十五 最大构件 明朝永乐年间,冬季的北京城,常常可以看到一支庞大的队伍缓慢前行,这是向紫禁城工地运送石材 的队伍。 肇建紫禁城,需要大量的巨型石材,这些巨石来自于北京西南郊房山的大石窝,距离紫禁城 90 公里。 运送的道路,漫长而艰难。那时,这条道路上出现了很多凿井的人。井,凿得很密,一里地,一口井, 这让沿途百姓颇为费解的举止,其实,正是解决运输难题的关键。 待冬天到临,运送的先头部队从井里汲水,泼洒在路上,使路面结冰。于是,工人和骡马便可以拖拽 石头,在冰面上滑行。- 16 - 其中,最大的一块,即使用这种方式,仍要动用超过两万民工,两千头骡马,每天只能缓慢移动 3 公里左右。经过 28 天的艰苦旅途才送到工地。 它被安放在前朝三大殿的北端, 经过能工巧匠的精心雕琢, 紫禁城里最大的一块石雕, 终于浮出水面。 汹涌的波涛,荡漾着仙草;流动的浮云,九条蟠龙翻腾其间,寓意着皇帝生活在高高的天宫。这块最 大的石雕,重达 200 吨,被安放在保和殿后面,称作:云龙阶石。 当时,其实还有一块同样体积的巨石,因为搬运工程实在太艰巨,而只得放弃,那块石头,至今还静 静地躺在石场里。 那些同样费尽心力,运到紫禁城的巨石,大部分都被安放在故宫中轴线上。 百年之前,这条路是没人敢走的,只有皇帝才能通过,它被称为:御道。 御道,不用最好的石材,而是用最大的体量和最浩繁的人工,显示这条道路的至尊地位。 云龙石雕,就是前朝御道的终结处,呈现给世人的,一个巨大的感叹号。 二十六 王者中轴 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 这是最小的一扇门。门后,是紫禁城唯一的道教建筑:钦安殿。殿上的金顶里, 藏着 3000 多部藏文经卷,镇守着这条王者的轴线。 当晨霭升起,呈现出一派祥和,此时此景,你愿意相信万物是有神灵庇佑的? 中轴线上的空旷之地,有明显的石道,是由两万多块巨石铺成的,被称作:御道。 太和门前的御道,又配以五座石桥,以扇形拱卫,称为:金水桥。御道贯穿的,就是那片梦幻之城。 往南,顺着午门屋顶,无数个瓦片形成了一种节奏,一种秩序;形成了无数伸展的线条,遥指帝国广 袤的疆土。这些线条,和中轴线上雄伟的建筑合作一处,把王者的气势,发散出去。 轴线贯穿的,是一个王朝的气脉,所以,每一个王朝之始,总要确立自己的轴线,以此轴线为中心, 为平衡点,从上至下,建立国家的秩序。元大都的中轴线,在今天故宫武英殿东边的断虹桥上,和现 在的中轴线相距 150 米,两条轴线平行延展向北,指向不同的宿命。 中轴线笔直、简洁,却绝不单调。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宫殿群,令原本僵直的空间,具有了音乐的 节奏。它是北京城的脊梁,是穿行于大地的龙,是将天意融入人心的通道。只有阳光普照之日,它会 呈现出更夺人的气魄。微蓝的天空之下,红色,黄色,更具诱人的迷幻。它是远古走来的梦幻之都, 它是浩如烟海的记忆之城,它是无数生命叠加的精神之城。 这座依据最隆重,最严谨的秩序,所筑成的宫殿之城,正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王朝,用木石砖瓦,给 我们行的最后一个大礼。洋洋 72 万 3633 平方米,一直留在那里,由一条惟王者才有资格拥有的轴线 贯穿,从辉煌的过去,直笔笔的画到现在和未来。 二十七 龙飞在天- 17 - 又是一个龙年,龙的形象无处不在。而最多数量的龙,在紫禁城。 作为华夏先民的图腾,起初不过是采自荒山的一块毛石,粗犷而简陋,在历史老人的手中,它被不断 裁切,琢磨。商周予它威武,汉唐给它大度,在魏晋有了仙风道骨,在辽金则如草原野马、恣肆奔腾。 明清时期,龙的形象更加精雕细刻。 最早将皇帝和龙等同的记载,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 。 他在《秦始皇本纪》中写道:秦始皇三十六年的秋天,秦始皇的一位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 有人对这位使者说: “今年祖龙死” 。祖龙,就是指秦始皇。 中国的第一位皇帝既然是龙的化身,那么历代君主,则无不自称自己是真龙天子。 皇帝的脸叫龙颜, 皇帝的身体叫龙体, 皇帝的孩子称龙种, 皇帝穿的衣服叫龙袍, 皇帝用的床叫龙床, 帝王贵胄使它至尊至贵。 最后一位以龙自居的人,已经在 100 年前退位。龙,不再是某个人独享的尊号,它落入凡间,融入十 几亿人的生命,在每一次呼吸,言语,举手投足间,彰显着龙的传人的尊严。 二十八 龙宫未故 公元 1421 年 5 月,一个阴云密布的夜晚,一道霹雳直中奉天殿屋顶,刚刚落成四个月的三大殿,化 为灰烬。既使贵为帝王,面对雷火也无可奈何,保佑宫殿的希望,被寄托在传说中的神兽身上。在故 宫众殿的正脊两端,有一种被称为螭吻的神兽。相传,螭吻喜欢吞火,所以,它多安在屋脊两头,作 消灾灭火的功效。 《明史?五行志》中记载:紫禁城,在明朝共遭受 13 起雷击,其中有 6 次是击中宫 殿的螭吻,螭吻受损,而宫殿安然无恙。 这个螭吻,是龙的第九个儿子。龙生九子,各个不同。龙的大儿子囚牛,平生爱好音乐,常常蹲在琴 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二龙子睚眦,平生好斗喜杀,刀环,刀柄,龙吞口的龙纹,便是睚眦的 像。龙三子嘲风,喜欢蹲在险要的位置上,向远处张望,它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还具有威 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龙的第四个儿子蒲牢,是形似盘曲的龙,蒲牢喜欢鸣吼,于是,人们只要 铸造大钟时,就把蒲牢铸为钟纽。排行第五的龙子狻猊,形状像狮子,狻猊喜欢静坐,又喜欢烟火, 因此,佛坐上和香炉上的脚部,多用狻猊装饰。第六个儿子负屃,形象最像父亲,重文采,因为喜欢 碑碣上的碑文,甘愿化作龙纹图案,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装饰碑座,和人底座的霸下相配在 一起,更觉壮观。老七霸下,又叫赑屃,形状像一只乌龟,有一排牙齿,喜欢负重,力大无穷。第八 位龙子狴犴,又名宪章,形状像虎,它重义气,能明辨是非,仗义执言,因此,古人将它装饰在门上, 让它虎视眈眈地对来者环视察看。九子螭吻,又叫鸱尾,就是我们在开篇提到的保护宫殿的神兽。民 间传说中的龙子,远远不止这九个,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往往以九来表示极多,而且有至高无上的 地位。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了九个儿子,九是贵数,又是虚数。故宫,因凝固着龙与它的儿 子们,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龙文化的圣地。 龙纹,是这里的主要装饰。据统计,仅太和殿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及殿内陈设上,造型各异的行龙、 围龙、蟠龙等,就有 13844 条。 曾经坐在这轩辕镜下, 九龙屏风前, 宝座之上,那个身穿龙袍的人,也就是这座皇宫的主人,被称为: 九五之尊。- 18 - 然而,遍布紫禁城的龙,并不能护佑帝王的江山永固。而今,帝王时代早已终结,宝座已空,皇宫已 故。故宫里无法数计的龙,仿佛在对我们说:如今,只有龙宫犹存。 二十九 门钉纪事 这一年的故宫大修,工人给宫门换装了新的门钉。 紫禁城,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和宫城里每一个院门上,都有一排排门钉,朱红色的大门,镶嵌着饱满 厚重的金黄色。 据说,门钉是鲁班发明的,它不仅具有构造功能,也是装饰品,更体现着中国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在大门上装门钉,本来出自构造的需要。 在大门本板和穿带部位钉上铁钉,是为防止门板松散,但 钉帽外露,有碍美观,古人就把钉帽打成泡头的形状,这样,门钉就有了装饰的功能。自隋唐以来, 人们就在大门上使用门钉了。 普通的门钉进入皇宫,身份需要进一步提升,这里的门钉不仅有加固和装饰大门的建筑意义,也充满 权力与等级的政治意义。皇家建筑,体量大,门也大,需要门钉的路数也多。通常皇家门钉,设竖九 路,横九路。亲王家设七路乘九路;王府家设七路乘七路;再往下就是五路乘五路。紫禁城,作为明 清两代的皇家建筑,门钉规格为每扇门的门钉,横九路竖九路,一共是九九八十一颗门钉。九,在中 国古代数字中,被认为是最高的阳数,属于天子的礼制。门钉采用九,来代表至高无上的皇权。 紫禁城南午门,北神武门,西西华门三门,都设九路门钉,也就是九行九列,共八十一颗门钉。唯独 东边的东华门,是八行九列,共七十二颗门钉。为什么这里用代表阴数的偶数门钉,而不用代表阳数 的奇数门钉,至今无处详考。有人说东华门是鬼门,所以用阴数门钉,因为皇帝和皇帝家人死后,灵 柩要从这里出入,然而皇帝外出巡幸,走的也是东华门,而西华门,也有出入灵柩的记载,所以鬼门 的说法有些牵强。还有一种说法,东华门设置偶数门钉,是为了五行生克,这里面充满复杂的中国古 代风水理论。事实上东华门门钉的设计,与古代的堪舆理论有关,是古人文化心理现象在紫禁城设计 中,采取逢凶化吉、趋吉避凶的体现。 门钉,如同这座建筑里的每一个细节,经历了从无意成形到有意为之的过程,通过实用、装饰与意义 的结合,成为神秘的信息载体,拥有了特殊的魅力与含义。 三十 紫禁天街 在故宫,守卫皇宫的官兵都发有一块腰牌,这是一枚特别通行证,颁发时再书写上使用者的相貌和编 号等,以便查实。 通行重要的禁门,则必须使用由阴阳两扇组成的合符。 通行者持阳文,守卫存阴文,两相和合无误才能通行。 在合符分与合的森严戒备中,有一条特殊的通道。这条通道,它连接着前朝与后宫,它是分隔国与家 的界限,它是清朝后宫女性,一生走不出去,前朝大臣若非奏召,严禁进入的地方。 这就是景运门与隆宗门之间的这条天街。 中国古人,视空间为一个阴阳的组合概念。紫禁城布局在阴阳融汇的环境里,而阴阳又把紫禁城划分- 19 - 为两极,天街与中轴相交,形成紫禁城的中枢,而天街,就位于紫禁城最平衡的中心。 紫禁城的中轴天街,既是左右、前后、内外、阴阳的划分,同时又恰好是一切划分的汇合。这是以空 间来分隔,以空间作缓冲、黏合的巧妙布置,骤看,并不突出,却非常重要。 这个过渡的空间, 南北宽度最窄处只有约 30 米, 清代的御门听政、 斋戒等典礼仪式, 都在这里举行。处 于内外朝之间的天街,也成为内朝与外廷两个势力圈的中心点,皇帝就在中心点做出平衡。两方势力 在这里渗透,博弈。 在古代,任何获准踏足这里的官员,都只能从广场东西两端的禁门进入,他们所见的,就是一个纵深 两百米的深邃庭院,长长的天街了。 这座禁城,这样一条戒备森严的要道,也曾发生过历史的意外。清嘉庆十八年,公元 1813 年,中原 一带发生天理教农民起义。京城附近一支队伍,直接攻打入天街西侧的隆宗门。当年激战时,有两支 利箭射在隆宗门上。一支射在隆宗门内,东侧北起第二排第四根椽头上。 另一支射在隆宗门外悬挂的门额上。 两支箭的箭杆今已不存,箭镞深深地射入椽头和门额的木质中,不知何故,当年未被拔去。 这两支射向相反方向的利箭,仿佛清朝皇家的警示,被封存在这天街的一角,距今已经 190 年了?? 三十一 御门听政 讲解员: “这个地方就是故宫城内廷和办公场所,就是皇帝居住的一个明显的界线叫作乾清门。“这 ” 里是御门听政的地方,··· ···” 如果能把紫禁城折叠,正中的地方就是乾清门。 这,是紫禁城的一条分界线,之前为国,之后为家,家国之间共有 7 道门连接,其中,最重要的门就 是乾清门,它是天子居所的门户。 乾清门,不仅仅是一道门,还是一个舞台,国家最高级别的会议“御门听政”就在这里举行。 明清两代的御门听政不尽相同。明代,皇帝在皇极门举行听政,也就是今天的太和门。而清代,皇帝 选择在乾清门听政。 一个选择在国门口听政,更重仪式。一个选择在家门口听政,就近从简,更加务实。 讲解员: “文武百官按照文东武西站在两边,文官站在东边,武官站在西边,··· ···” 不管是太和门,还是乾清门,明清两朝的听政,都选择了露天的方式。而且,每天一早,天没亮,大 臣们就得从家出发,不管酷暑严寒,风雨无阻。 为什么不选择在殿内进行呢?这里面有个说法:作为天子,承天命而治百姓,与臣民商量的事情,也 要让上天知道。露天听政,表明了恭谨的态度,和坦诚的胸怀。 但是,一些私密性的接见和递呈,也需经过乾清门。公开或隐秘的政治游戏,在乾清门前交替上演。- 20 - 讲解员: “摄政王多尔衮就在这封的,包括御门听政,清朝的时候乾清门御门听政,也是在这个地 方···” ··· 从远处看乾清门,就像一个宝座,两个影壁梯形展开,更增添了宝座的气势。从更远的地方看过去, 乾清门,如同张开的怀抱。 最令人叫绝的是,左右两边长长的红墙,又将后宫遮盖得严严实实,只在红墙上方,留下一抹金黄, 一抹遐想?? 庄严,平和,开放,而又内敛。这,也许就是王者的姿态吧。 三十二 正大光明 1644 年,满清入关,年轻的顺治皇帝,成为清朝入住紫禁城的第一位皇帝。他把寝宫选在了乾清宫, 后来,他在殿中央挂了一块匾额“正大光明” ,这是新王朝的治国宣言。 后宫的建筑以乾清宫为首,很多关乎国家命运的决策,从这里下发全国。顺治帝的治国宣言,后来逐 渐演化出另一种味道。 就在这块匾额下,康熙的众多皇子为争夺皇位,兄弟反目,明争暗斗,耗尽了老皇帝的心力,此情此 景,不过是千百年来皇位传承,戏剧的重演而已。 最终的胜出者雍正,也许太有感触,所以,痛定思痛,创建了秘密建储制度。所谓的秘密建储,就是 皇位继承人的选定,从此不再公开讨论,而由皇帝将自己选中的人名书写两份,一份随身携带,一份 封入匣子,放在“正大光明”匾额背后,等皇帝驾崩后,取出匣子,两份对照,拥戴新皇即位。 雍正,可以说是清代历史上最具争议的皇帝。他是生性多疑,手段残酷,刻薄寡恩,擅弄权术,喜怒 无常的雍正。他也是刚毅果决,勤于理政,勇于革新,讲求实际,承先启后的英明君主。两种截然相 反的评价, 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 说明雍正本身,具有极强的矛盾性。正大光明,和它背后的匣子, 尤其凸显了这种矛盾。最公正的宣言,却隐藏着一个最不公开的秘密。 【由秘密建储制度确立的四位皇帝:乾隆、嘉庆、道光、咸丰】 秘密建储制度确立之后, 乾清宫开始了优雅的假面舞会。 每个皇子都戴上假面, 表演优雅的人格魅力, 以博得皇帝欢心。 而在日复一日的舞会中,内心也许越来越焦虑,越来越扭曲。 秘密立储的盒子已不知所踪,只留下这块匾额,为那些已被遗忘的戏剧,默默做着注解。 三十三 深宫传说 乾清宫,紫禁城的中心,明清十多位皇帝的居所,自从四百多年前火灾重建后,这座宫殿就一直保存 到今天,见证了两个王朝的沧桑变迁。乾清宫重修后,住进来的主人是以藩王身份继承大统的嘉靖皇 帝。 据说,嘉靖皇帝在此居住期间,曾经放置过 27 张床。皇帝一人休息,何以需要如此众多的床榻?故- 21 - 宫宫廷部专家王子林曾在乾清宫做过考察。 王子民:“现在我们看见的这个乾清宫是清代修建的。在明代,跟这个格局完全不一样,明代这个柱 子后面是暖阁,一共有 9 间房子,每间房子里面摆了 3 张床,一共里面有 27 张床。” 明代乾清宫的布局,和现在西暖阁柱子后面的阁楼有些相像,这样的阁楼,在明代共有 9 间,均匀分 布在大殿的柱子之间。而明末崇祯年间的一个官员的笔记中,也曾描述过皇帝在乾清宫的居所。 王子民:“(官员笔记中说)崇祯皇帝就寝的地方,是在一个木台上面,这个木台高一丈多,梯子爬 上去,里面摆的就是床榻,崇祯皇帝睡的是在高的地方。那就跟嘉靖时候的 27 张床在高处是一样的, 所以说,可以肯定明代的时候,乾清宫里面有 27 张床。” 嘉靖住进乾清宫十几年后,紫禁城发生了一件惊天大案,十几名宫女合谋刺杀皇帝,史称“壬寅宫 变”。 这一离奇案件为何会发生?正史中的说法,是嘉靖沉迷炼丹术,修炼手段神秘而残酷,甚至给身边的 宫女带来性命之忧,宫女们不堪忍受,终于铤而走险。 王子民:“说咱们动手吧,不然就死在他手下了,这怎么都是死,那咱们不如先动手呢。 但是,因为绳子打了一个死结,没有成功,嘉靖皇帝幸免于难。” 慌乱中的宫女,最终没能勒死嘉靖,失败后被处以极刑。由于事涉宫闱隐私,皇家极力掩盖此事,但 终归无法阻止传言的滋生,27 张床的传说,就是在这时被渲染出来的。 王子民:“第一种传说,就是“壬寅宫变”之前,这里面就有 27 张床,它本来就存在。另外一种说 法,“壬寅宫变”的时候,这里面没有 27 张床,“壬寅宫变”之后,嘉靖皇帝害怕了,我在里面设 置了 27 张床,我睡在哪个地方以后别人找不到了。” 27 张床何时设置,至今没有定论。 “壬寅宫变”后,嘉靖不顾大臣的反对,搬出了紫禁城的中心——乾清宫。二十多年间,嘉靖驳回了 大臣们一次又一次移驾乾清宫的请求, 但终究无法彻底违背祖制。 皇帝去世, 灵柩必须停放在乾清宫。 终于,在弥留之际,回到了乾清宫,回到当初他登上皇位时的居所,一个带给他终生梦靥的地方。 三十四 传国宝玺 一个神秘的人,一个神秘的包裹,包藏着神秘的传国玉玺。紫禁城建成后的五百多年间,这一幕总是 重复上演。那些献宝的人总是说,他们手中,是秦国的那方,用和氏璧打造的传国玉玺。它虽然没能 护佑秦王朝千秋万代,却是千百年来,无数帝王梦寐以求的宝物。 这是存放在紫禁城中,不知何时、何人敬献的一块所谓传国玉玺。据专家分析,它其实是用泥土制成 的。 乾隆皇帝对和氏璧的传说,并不以为然,他更看重的是本朝玉玺。 交泰殿,清代 25 方皇家宝玺曾经都收藏于此。 它们是皇权的象征,也是发号施令的凭证。- 22 - 交泰殿,中轴线上的后三宫之一,外形与前朝的中和殿相同,是座四角攒尖,镀金圆宝顶的方形殿。 交泰殿, 是中轴线上最年轻的宫殿, 大约建于明代后期。在明代,皇帝寝宫为乾清宫,皇后为坤宁宫, 交泰殿建在两宫之间,意味着:乾为天,坤为地,天地交泰,阴阳合和。 紫禁城宫殿的纹饰图案,到交泰殿第一次出现了凤,人们推测,这是一座为帝后过夫妻生活而设计的 宫殿。 到了清代,多数皇帝、皇后不再入住乾清、坤宁两宫,交泰殿成了内廷的小礼堂,象征皇权的 25 宝, 存放在位置重要,寓意深刻的交泰殿,可能是皇帝特意为之。 在乾隆 11 年以前,交泰殿贮藏宝玺曾经多达 39 枚,真假混杂,其中就包括那枚假的传国玉玺。乾隆 认为,即便是真的秦代玉玺,也不能与大清国的宝玺放在一起。 乾隆最终确定了可用的御宝 25 枚。自古以来,没有任何一个王朝能永远不灭亡。 《周易》称:天数二十有五。 乾隆皇帝将宝玺的数字定为 25,就是借《周易》所记,祈求上苍,保佑大清的江山能延续二十五代。 但实际上,乾隆之后,王位仅仅往下传了六代。 今天,交泰殿依然收藏着当年存放印玺的盒子,供参观者品味历史。 三十五 天地交泰 面对不可测度的时间,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计时器。他们或许没有想到,他们的创造,使得他们子孙的 生活,从此被无形的刻度所分割:每一小时,每一分钟,每一秒。 紫禁城里的计时器,矗立在交泰殿,自鸣钟报告着皇家的时间。 每天,它响过之后,神武门鸣钟鼓,钟鼓楼也接着鸣钟鼓。京城里的人,都以此为标准,给自己的钟 表上发条。 制定时间标准的自鸣钟,高达 5.8 米,按现代楼层计算,接近有两层楼高。钟楼背面有一个小阶梯, 每月会有一名太监,登着梯子爬上去开锁上弦,一次上满弦,可走一个月。这座钟能报时报刻,一时 一鸣,一刻一响。 这种自动按时打点的钟表,最早由明代外国传教士带入宫廷。 随着欧洲钟表的传入,我国也能制造具有民族特点的各式钟表。 现在这座大自鸣钟,是清代嘉庆三年,宫廷造办处制造的,而在它到来之前,报告时间的计时仪器是 它——铜壶滴漏。 滴漏,是我国古代人民三千多年前就发明出来的一种计时器,交泰殿内这个大型滴漏,是乾隆十年制 造的,每天注水 100 公升,就可以滴漏报时刻了。 乾隆年后,滴漏就不再使用了,虽然已失去了实用价值,但,由于左安铜壶刻漏,右安自鸣钟,已成 一种格式, 也就没有把滴漏移走, 而作为一种装饰,长期陈设于此,东西方的交泰,也在交泰殿上演。- 23 - 以后的岁月,这样的组合,还会出现在中国其他地方。 三十六 皇帝大婚 这是一场历时 104 天的漫长婚礼,清代 260 多年间,这样的婚礼只举办过 4 次。最后一次,也是最盛 大的一次。 光绪十四年,宫廷画家庆宽等人接到了一个任务,要为当朝皇帝的大婚绘制图册,展现光绪皇帝迎取 皇后的全过程。 紫禁城里最喜庆,最热闹的活动,就是皇帝大婚。清代只有顺治,康熙,同治,光绪思维幼年登基的 皇帝,才有幸在紫禁城举办过婚礼。 极为尊贵的中轴线建筑,只有在皇帝大婚的时候,才能最完整的得到使用。因为大部分庆典,都集中 在紫禁城的政治区域——前朝的三大殿, 只有大婚那天的新皇后, 才能乘坐凤舆, 从午门, 沿中轴线, 直达内廷的坤宁宫。 光绪大婚,礼仪非常复杂,从选后到洞房,历时 104 天才完成。 庆宽等人,最终出色完成了这一套《皇帝大婚图》 ,它共分为八册,以连环画的形式,为我们重现了 光绪皇帝大婚的全过程。 然而,有一个场景,是光绪大婚图中所没有的,那就是坤宁宫,也就是大婚洞房。坤宁宫,这座明朝 皇后的寝宫,自清朝入关后,被改为祭神和节庆朝贺的地方。大婚时,坤宁宫东暖阁,就是新婚帝后 的洞房,他们将在这里共度三天。 画家们或许是奉旨替皇帝留点隐私的空间,但这一举动,显然阻止不了人们想象和探秘的热情。 坤宁宫东暖阁,依然保持着百余年前,光绪大婚时的布置。 最能传递新婚之喜的,是龙凤喜床上铺的被子。来自江南的精工织绣,一百个天真烂漫的儿童,称作 “百子被”,以象征皇帝多子多孙,江山万年。 古人认为: 皇帝多子多孙, 国运才能昌盛,而无后,对于皇室来说,是一个王朝行将覆灭的不详征兆。 洞房的精心设计,寓意不言自明。 而这精心设计的苦心,终究落空。这间看似喜乐的洞房,对没有爱情的帝后来说,只是苦闷生活的开 始。 三十七 萨满祭祀 子夜三刻,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打开了,宫禁森严的紫禁城,每天最早进入的,是一个老妇人 和两头活猪,这一行,即将前往坤宁宫。坤宁宫,位于中轴线上,地位非常尊贵,明代是皇后的寝宫。 来到坤宁宫的老妇人, 并不是来见母仪天下的皇后, 而是来参加一项每天都要进行的活动——萨满祭 神,老妇人就是主持活动的萨满。- 24 - 每次祭祀,萨满必跳舞,俗称“跳神”。每次祭神,都要在神位前杀猪,在这里用清水煮熟,再向神 贡献。两头活猪,就是祭神时要宰杀和敬献的牲口。 杀猪跳神,本是满族在关外的传统。清朝入住紫禁城,皇宫的格局几乎全部照收前朝,中轴线上唯一 重大的改变,就在这坤宁宫。 满族入关前,皇后的寝宫,就是皇室进行传统的萨满教祭神活动的场所,入关以后,他们把民族记忆 搬进了紫禁城的坤宁宫。 这里每天早晚都有祭神活动,凡是大祭的日子,和每月初一、十五,皇帝皇后都亲自祭神,祭神后, 皇帝会率领王公大臣吃祭神肉, 进坤宁宫吃肉,名为“分福”,一向被大臣们视为殊荣。其实,到坤宁宫吃祭肉,并不是什么享受的 美事。 祭神的肉被称为“怍肉”, 也就是白水煮肉,没有任何调料,而且都是大块大块的端过来,但, 不吃是大不敬。于是,常有人偷偷的在袖子里,藏一点盐来度过难关。 为了配合萨满祭祀,坤宁宫的改造是随处可见的。坤宁宫室内西、北、南三面,修起了环形大炕,供 奉神位。 东北角,是祭祀时煮肉用的灶台,有三口大锅,两只猪各占一锅,另一锅蒸切糕。 一个个看似简单的改动,其实并不简单。 在传统汉文化中,位于中轴线上的建筑,被纳入到宗法体系中,在地位和象征意义上,受到典章、制 度的约束。改造位于中轴线的坤宁宫,意味着满清皇室,希望把满族的印记,列入到千年的宗法体制 之中。 在今天的故宫,坤宁宫的特别陈设,让我们触摸到一个民族,古老的记忆。 三十八 时间机器 在这座城里,时间可以被看见,可以被听到,可以被触摸,而有时,却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得到。 奉先殿,是宫内皇帝的家庙,明清帝王供奉祭祀祖先的地方。每年,皇帝出入这里至少六十次。 如今,人们来这里,多是为了聆听时间的声音。 2004 年 9 月,奉先殿内部改成了钟表陈列馆,近两百件钟表,是近 200 年世界钟表发展史的缩影, 很多式样在这世上绝无仅有。 最为精巧、数量最多的,当属乾隆年间制造的。 其中一件,最受乾隆皇帝喜爱,以至于退居太上皇以后,还命人把那座钟,搬到自己养老的宫殿,以 便随时欣赏把玩。 这座钟(铜镀金写字人钟) ,有两套完全独立的机械装置组成。表盘部分,由英国伦敦制表名师提摩 西·威廉森专门定制。下面的机械部分,则是由瑞士著名的雅凯·德罗家族铸造。- 25 - 当时,外国的传教士们为了传播福音,想尽办法,来满足乾隆皇帝贪图奇巧的心思。 这座钟的特别之处在于,这位欧洲绅士,开动之前,先帮他将毛笔蘸好墨汁,开关打开,这位绅士就 会工工整整地书写八个字:八方向化,九土来王【四声】 。这是特意为满足中国皇帝的需求,而做出 的改变。瑞士纳沙泰尔博物馆里,也收藏着几件原理类似的机械人,书写的却是外文。 在得到写字人钟之后,乾隆皇帝对于机械人的热爱,一发不可收拾。 当时,皇宫里另一位会书写“万寿无疆”的机械人,也被乾隆皇帝勒令:必须再学会写满蒙藏三种文 字。机械师耗尽心力,却没能成功。 这些钟表,从西洋来到紫禁城,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小则改变装饰,大则整容,它们被视为精美的 工艺品,计时是否精准,倒很少有人在意。 如今, 这些钟表在经过调试以后, 大多还可以运行,但曾经把玩它们的主人,早已离去。今天的人们, 在这钟表的滴答声中,或许可以听到那些逝者的足音。 时间是无情的;时间,又是有情的?? 三十九 清风尚武 弓、箭是制服猛兽的利器,也是征服天下的武器。弓马骑射作为满族的传统习俗,体现了他们的尚武 精神。 箭亭,清朝初年建于奉先殿的南边。奉先殿,是供奉清代列祖列宗牌位的地方,箭亭建于此处,意思 就是告诫子孙,不要忘记祖训,秉承八旗尚武的传统。箭亭,是昔日清朝武举殿试的地方,也是清代 皇帝及其子孙,练习骑马射箭的场所。 箭亭的外观十分引人注目,二十根朱漆大柱,承托整个屋顶。它并不像一般的亭子那样是空敞的,而 更像是殿堂,亭角微微翘起,房脊成人字形漫坡。每当皇帝操演时,列队武士擂鼓助威,箭亭大门全 部打开,皇帝站在亭内开弓放箭,场面壮观,尽显皇家风范。 骁勇善战的八旗子弟,入主中原后,解鞍挂甲,耽于享乐。清乾隆为了防止满族骑射习俗的遗失,而 至祖制湮灭,在亭内御制一座《训守冠服骑射》卧碑,碑文刊刻了清太宗皇太极,训诫满洲贵族不要 效仿金朝,因忘旧制,废骑射,效汉俗,而导致社稷倾覆,国家灭亡的谕旨。 太宗皇帝, 在告诫八旗子弟时曾说过: 若废骑射,宽衣大袖,待他人割肉而后食,是忘本亡国的根由。 但这座措辞严厉,告诫子孙的石碑,没能阻挡历史的进程。 今天,似乎只有这些皇家的文物在提醒我们,曾经那个马鸣蹄鼓的王朝。 虽然嘉庆、道光、咸丰、同治诸位皇帝,也多次在此检阅武举殿试,但是这些都没能重塑清风尚武的 辉煌。似乎只有这些碑文,在祭奠那个已远去的时代。弓箭,从清初拥有极高的地位,到最后被迫退 出战场,是历史发展的结局,也是中国传统弓箭发展史上的终结篇。 清风尚武··· ···箭亭,是为信奉“马上得天下”的创国理念而设置,亭前跑马射箭,武举殿试,都 随着帝国的衰亡硝烟散尽。最终,箭亭成为了满清弓马骑射的纪念碑。- 26 - 四十 皇帝学堂 中国历史上,10 岁以下当皇帝的孩子,一共有 44 位。紫禁城里,当然也少不了这样的故事。 1572 年的某天,一个小男孩接受了文武百官的朝贺,开始接管祖宗的江山,他就是万历皇帝。 这一年他才九岁,一个只会玩耍的孩子,怎么管理天下呢? 中国两千多年的帝王史,当然不缺乏这样的经验。万历小皇帝的老师,内阁首辅张居正,为皇帝定下 了日常生活的规则:小皇帝每月只用九天上朝听政,其余时间,则去文华殿上课学习。 文华殿,成了小皇帝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地方。 它位于紫禁城外朝东侧,与西侧的武英殿左右对应。这里最早是为太子设计的,太子成了小皇帝,规 格大大提高,原来屋脊上的绿瓦也改成了黄瓦。 皇帝必须要好学,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 自汉朝以来, 皇帝就开始定期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 经筵、 日讲这些概念,专门是皇帝听课用的。辅佐万历皇帝的张居正,成立了一个皇家教材编写小组,把皇 帝治理天下的故事挑选出来,配上图画和浅显的解释,作为小皇帝的专用课本,这本书就叫做《帝鉴 图说》 。 《任贤图治》 ,讲述上古帝王尧,求贤若渴,任用有才能的人治理国家。 《览图禁杖》 ,则是讲唐太宗看到一本医术中讲“人的五脏都附于背部??”,便规定:日后用刑, 不得鞭打囚犯的背部。 《敛财侈费》 ,则是讲唐玄宗晚年注重享乐,整个统治阶层生活奢华,造成老百姓生活艰难,国家也 陷入困境。 这本书,像是今天的连环画册,在图文并茂中,讲述如何成为好的皇帝,吸引小皇帝的兴趣。 小皇帝,享受到天下最好的早期教育,但是他失去了快乐的童年。 《帝鉴图说》虽然鲜活生动,但还 是政治。一向缜密的张居正,经常利用讲课的机会,阐述自己的主张,影响皇帝的决断。 在文华殿,皇帝不光要听讲,必要的时候他还要讲课。明清两代皇帝,每逢春分、秋分,要在文华殿 举办讲座。文华殿,可以说是紫禁城里的微型大学,皇帝学习、讲课、祭拜孔子、国家科举阅卷都在 这里进行。君臣之礼,师生之谊,维护帝王千年的道统,在这个朦胧的空间里,尤其神圣不可侵犯。 四十一 内阁大堂 明正德元年,宫廷里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斗。一方是内阁为首的外朝大臣;一方是皇帝宠信的内廷宦 官。他们互相弹劾,争得你死我活,最终,宦官占得先机,打压了大臣,曾经显赫一时的内阁大堂, 一时,归于沉寂。 元、明、清三朝,共有五万多名进士,进入内阁,是他们的最高理想。 这个院子就是内阁大堂。它偏离中轴,格局和造型显得简单朴素,但在四百多年前,这里一度是国家- 27 - 运转重要的枢纽,更是天下每个书生向往的地方。 跨越这座高墙,进入这个院落,就走进了帝国运筹帷幄的中心,辅君左右,为君智囊。 第一个住进紫禁城的皇帝明成祖,雄心勃勃,他设立内阁,希望用这个集体决策机构,替代位高权重 的宰相。一方面解除相权对君权的威胁;一方面辅佐他料理政事。 国家的精英汇聚在这个院落里,通宵达旦的轮值工作,为帝王提供政务咨询和决策指导。 闲暇时的他们,则以围棋博弈为乐,这成为一个传统,许多人的围棋水平达到国手级别。 围棋,讲求的是平静无声的谋划、拼杀和争夺。棋盘上的博弈,是压力下的排遣,也是他们对现实政 治的训练和推演。 现实,总是超出规划。明朝皇帝怠惰的子孙,把更多的时间消磨在后宫中。内阁远离了皇帝,而掌管 后宫的宦官机构司礼监,慢慢掌握了大权,内阁官员与内廷宦官之间,开始进入一场漫长的对抗。曾 经有上百名小宦官,冲进内阁大堂,肆无忌惮的殴打内阁官员;而内阁官员,有时也会发威,在皇宫 中大肆捕杀宦官。 在这盘棋上,内阁的目标在于赢得整个国家,而宦官们,只要赢得帝王一个人就够了。这一局棋,历 经峰回路转,双方各有得失。明朝皇帝短暂的寿命,总是拂乱刚摆开的棋子,而最终,内阁和宦官, 都没有来得及成为最后的赢家,紫禁城已经换了主人。 女真族的皇帝不信任宦官,也不信任汉族知识分子。康熙皇帝在乾清宫建立了南书房;雍正皇帝在养 心殿旁边成立了军机处。内阁,落子东南边地,再也难以在中盘大局有所作为了。 1957 年以后,内阁小院成为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学会的办公所在地,游客们有时会贸然到访。当年的 遗迹已荡然无存,显得影壁上的这几个字(为人民服务)特别清晰?? 四十二 皇家藏书 古代中国人的藏书馆,一般都建在水边。因为,书籍最怕火,放到水边,理论上是最安全的。 皇家也因循这个传统。紫禁城的藏书楼——文渊阁,就矗立在一汪清池旁边。 文渊阁,它的名字本身就有远离火灾的含义,但在漫长历史中,它还是无法躲避大火的洗劫。 明代的文渊阁,在农民起义的战火中,付之一炬。 公元 1773 年,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编纂《四库全书》 。第二年,为了贮藏《四库全书》 , 他下诏在烧毁的文渊阁原址,文华殿的后面,设计规划重建文渊阁。 浙江宁波的“天一阁”,是江南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不仅藏书多达七万卷,建筑形制和书橱款式也 颇有特点。 于是, 江南情结浓厚的乾隆皇帝,便仿造“天一阁”,在紫禁城里,修建他自己的图书馆。 带着民间血统的文渊阁,在故宫里显得有些另类。屋顶是黑色的琉璃瓦,似乎不合代表皇帝的黄色, 但黑在五行里代表水,印合文渊以水喻文的意义。 紫禁城的惯例,建筑面宽开间多为奇数,而文渊阁面宽六间。- 28 - 紫禁城建筑外墙多为红墙,而这里是灰色,廊柱和窗栏为绿色。 建筑内部的油漆彩画,也以“河马负书”和“翰墨卷帙”为主题,在一片金碧辉煌中,卓然不群。 皇家的建筑师,曾经面临这样一个难题:面宽六间的房子,皇帝在这里读书,他的宝座应该安放在哪 里呢?在这里,建筑师使用了一个小小的障眼法。楼梯在不显眼的位置,占据了一部分空间,剩余的 五间再次成为奇数,皇帝还是可以位居正中,享受坐拥书城的快感。 动用国家力量编修的《四库全书》三万六千册,存放在这里。 文渊阁, 是皇帝一个人的图书馆。 皇帝喜欢在这里和大臣谈经论道, 受到赏识的官员, 也会得到允许, 在这里翻上几天书。 真正能享用这些图书的人,寥寥可数。清朝的重臣曾国藩,在受到重用之前,有四年时间,一直在文 渊阁做皇家图书馆馆长助理,想必皇家图书的浩瀚,让他一生受益匪浅吧。文渊阁,在中国各地还有 六个兄弟,模样长得大致相同,它们的名字分别是:文源、文津、文溯、文汇、文澜、文宗,全都与 水有关。 《四库全书》被抄成六份,分别储藏在这些兄弟图书馆中,中国公共图书馆的雏形,就这样慢慢开始 形成了。 四十三 宫廷绘画 这是公元 1903 年的紫禁城。在美国人柯林顿·西蒙斯拍下它之前,关于这座城的影像记忆,大多来 自宫廷画师们的笔下。 正如这幅《光绪大婚图册》 ,用写实的笔法,再现了光绪皇帝大婚的外朝礼仪全景,工笔彩绘,极为 精细,犹如一部纪录电影,诸多细节,历历在目。 这些画的作者, 通常被称呼为“画画人”或是“画匠”, 他们多少会与一个叫如意馆的地方联系在一 起。严格意义上讲,如意馆只是画师们的一个工作地点,而不是一个职能机构的名称。 档案记载:如意馆最早的地点,设置在武英殿的北边,临近前朝三大殿。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下令重 建,如意馆的地点移到了北五所之一的西所。 慈禧太后前后征集的画师有近二十人,这些画师分成三组,每月轮流作画十天。每日清晨,他们一般 从东华门附近的住处步行进宫,到如意馆的画室作画。画室的条件并不是特别的好,夏天炎热,似乎 很难长时间的静心作画;冬天寒冷,经常要把一缸缸颜料,放在小炭炉上烘着,以免凝结。一天的工 作时间,通常要到下午五时才结束。 他们平时的画作,有的寓意长寿,有的寓意吉祥。比较而言,康雍乾时期的画师们,似乎拥有更大的 创作空间。一批西洋画师的加入,融入了中西结合的绘画技法。 在《乾隆大阅图》中,意大利人郎世宁,引入欧洲的造型艺术和透视法,只有远山的结构,保留了清 宫写诗山水的一些痕迹。 宫廷画师,是怎样完成这些绘画的创作的呢?答案也许就在画中。- 29 - 这幅《万国来朝图》 ,展现的是乾隆年间,藩属及外国使臣到紫禁城朝贺的场面。画中出现了几处奇 妙的处理方式,比如:外国使团所进贡的物品中,这只奇特的动物,酷似中国传说中的麒麟。 中和殿屋顶是圆形殿顶,而真实的中和殿殿顶,为单檐四角攒尖。这些奇妙的处理方式,让人产生许 多的联想。 也许他们没有进入前朝三大殿的资格, 没有亲眼目睹万国来朝的情景, 一切都只是素材和想象的结合。 当然,这些宫廷画师的创作,几乎都是由皇帝钦定主题,在定稿之前,要先把草稿送皇帝审查,批准 后再正式绘制。宫廷画师,执行者皇帝的意志,遵循着皇家的清规戒律。他们记录下了宫廷的生活, 身影往往却被这些恢宏的绘画所湮没。 四十四 以心传心 这座建造于康熙二十四年的院落,在故宫博物院东华门内附近。清晨九点钟,进出的人们和广播体操 的队列,都带着一种习以为常的平淡。这平淡,将心跳调试出宁静的节拍。 三百多年前,紫禁城的这个院落,是一国之君求取治国真谛和心灵传承的地方。皇帝在文华殿读圣贤 书,举行经筵前,会派遣官员或亲自到这里祭拜,这里供奉着,华夏民族自上古以来,最著名的十一 位圣贤,皇师伏羲,神农,轩辕,帝师尧、舜,王师禹、汤,周之文武,先圣周公,先师孔子。 他们的灵脉,仿佛就栖息在这里,守护着大殿,守护着三个题字——传心殿。 传心,这颗让帝王得以统定天下,并代代传承的心,到底是什么?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 《尚书·大舜谟(二声) 》里记载:在舜传位给禹的时候,说了这十六个字,这以心为主题的谆谆嘱 咐,后来也成为中国文化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人心是危险的,或是声色,或是名利,它会被贪欲所蒙蔽,沉溺于恶习。 人心,也应该危惧,小心谨慎,如履薄冰,有所敬畏。 道心,是天地自然的心,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得道的心本与万物融为一体,彼此不分你我, 这也便是亲民的内涵。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身为帝王,更要精研、专一,把握这独一无二的真心,平心静气,言行符 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体悟这天人合一的境界。 传心,传的是十六字的警世恒言,一国之君要与先贤心念相合,更要与民众同胞情怀相通,成就天下 同生的基础,才可以成就王道。 “允执厥中”四个字由乾隆皇帝御笔书写,高挂在紫禁城正中央的中和殿内,十六字心传的句号,划 在三大殿中最低矮、最谦卑的建筑里。 而传心殿,和文华殿、文渊阁左右相依,位于紫禁城的东南,就好像这座宫城的心脏一般。 四十五 大内出版- 30 - 2005 年,武英殿大修,是百年来的第一次大修。1869 年,清朝同治八年,它曾毁于大火。在更早的 1644 年,它见证了紫禁城遭受的,最惨烈的伤痛。那一年的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这里做了一天 皇帝。此前,他率领的农民军攻入紫禁城,崇祯皇帝自尽。然而,李自成在紫禁城只停留了四十天左 右,就在满清的攻势下败退了。农民军撤离时,紫禁城的大部分建筑遭到焚毁。武英殿,或许是这位 农民领袖登基的地方,得以免遭火灾。 武英殿的新主人是多尔衮,他在这里迎来了满清定鼎中原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 武英殿,位于外朝西路,与太和殿东侧的文华殿相对称,暗合文东武西,单从字面理解,这里是讲武 的地方,而事实上,与彰显武力毫无关系。明朝,皇帝把这里当作便殿,用来斋居和召见大臣。崇祯 的时候,皇后过生日,也曾在这里举行朝贺仪式。 武英殿功能最大的改变,发生在康熙朝。这些代表了古代中国最高印刷水准的图书,均出自武英殿。 武英殿刻印的书籍, 校勘精细, 字体、 刻工俱佳,并用特制的墨及洁白细腻的开化纸印刷,质地精美, 因此被称为“殿本”,平定了天下的康熙,将武英殿便成了皇家刻书场,历经康雍乾三朝,武英殿刻 书达到极盛。乾隆时期, 《四库全书》的精华版《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完成后,由于丛书中刊行的书 籍,都是《四库全书》珍本秘籍,社会上流传较少,再加上殿本刊刻精美,装帧富丽,各地士子闻风 而至,纷纷购买,刊刻而成的三百部,很快销售一空。要想满足社会需要,只有增加印书数量。但武 英殿聚珍版各书, 在印刷完毕后版块都已拆掉, 无法再版通行, 即便已经刻印的书籍, 想要增加数量, 也势必会影响到当时整个《四库全书》刊印的进度。于是,乾隆皇帝同意将所印各书,发送给东南五 省各一份,并允许翻版通行。 2005 年,大修结束,武英殿改造成了书画馆,常人难得一见的历代书画珍品,在这里一一呈现。 四十六 玄武大帝 仿佛天宫映射凡间。据说,紫禁城里每一座主要的宫殿,都对应着天上星宿。 古人深信,天上四维,大地四方,都有灵兽镇守。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北方的七颗星 星,形似龟与蛇在夜空交搏,龟蛇便成了坐镇北方的,玄武神的象征。北宋时期,为避开宋真宗赵玄 朗的名讳,玄武改称真武。从午门一直向北,御花园内,便是真武大帝在紫禁城的居所——钦安殿。 紫禁城的第一位主人朱棣,从北方起兵,顺利夺取大明政权,因此,深信镇守北方的真武大帝,正是 他的守护神灵。建造紫禁城时,他特意在象征法统的中轴线上,修建了这座唯一的神殿。 公元 1420 年,钦安殿与紫禁城同时落成,朱棣“天子守边”的梦想,终于实现。钦安殿里,真武大 帝身穿金甲,位震北极,在中轴线上一直守护着他的帝国。在中国文化里,北方属水,玄武神除了威 武的一面外,他还兼职水神。 在元代地基石雕里,游龙栖身于花丛中。 而这块游龙戏水栏板,它位于钦安殿后墙栏板的正中,是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斗仙2什么职业厉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