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人无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还能是敌人?

有道无道都是道_百度知道
有道无道都是道
有道无道都是道
我有更好的答案
有情无情皆为情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国有道,不变塞焉,强者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者矫。是谁说的?_百度知道
国有道,不变塞焉,强者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者矫。是谁说的?
百度知道提示您:该问题下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提问者采纳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做了大官,也不肯亏了气节,但不变从前的操守,宁可杀身成仁;国家朝政腐败孔子意思国家政局清明,这才是响当当的好男儿大丈夫
出自《中庸》,《子路问强》篇。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子是孔子,所以这句话理论上是孔子说的。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好的加赏
小香香灬TA134
做天子的人,如果是有道之人,那么百姓就会推他做国君;如果是无道之人,就会被百姓抛弃,(百姓)确实值得敬畏啊.这句话是唐太宗李世民说的.他这句话说的很明白,而且分析的很透彻,其实他这种思想就是孔孟所指的“行王道,施仁政”所谓“王道”就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也就是说,他很了解治国之道,他知道百姓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本.如果君王无道,那么这个人也就注定被百姓所赶下来,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他懂得“居安思危”这种思想,这是在古代帝王中非常少见的,很有觉悟,所以注定唐朝初期是辉煌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的意思是
爲你锺情00D14
魏征唐太宗纳谏 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即太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虑,多所弘益.大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①,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与卿者乎?”六年,太守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 唐太宗曰:“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征对曰:“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臣又闻古语曰:‘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中钩:春秋时,齐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管仲辅佐公子纠.一次,管仲用箭射中齐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后齐公子小白获胜即位,是为齐桓公,他以管仲为相.? 译文: 武德末年,魏征担任太子洗马,见太宗和太子暗中相互倾轧夺权,常常劝太子建成早做打算.太宗杀了太子以后,召见魏征责备他说:“你离间我们兄弟,为什么?”旁人都为他担心恐惧,魏征慷慨自如,从容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从我的话,必定没有现在的灾祸.”太宗听了很受震动,对他厚加礼遇,提升他为谏议大夫.多次让他进入卧室请教为政之道.魏征平素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性情又很刚强正直,不屈不挠.太宗每次与他谈论,都很高兴.魏征也很高兴遇到知已之主,用尽全力为太宗谋划.太宗又慰劳他说:“你所谏诤的事情前后有两百多件,都很称合我的心意.不是你忠诚为国,哪里能够这样?”贞观三年,升为秘书监,参与朝政.他深谋远虑,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太宗曾对他说:“你的罪过比管仲射中齐桓公的衣带钩更重,我任用你却超过齐桓公任用管仲.近世君臣相互信任,哪里有像你我这样的?”贞观六年,太宗驾幸九成宫,宴请近臣.长孙无忌说:“王珪、魏征,从前侍奉太子,我见了他们就好像见了仇人,没想到现在却同在宴会上.”太宗说:“魏征从前确实是我的仇人,但他尽心为国,应当嘉奖.魏征常常犯颜直谏,不容许我做错事,这就是我敬重他的原因.”魏征拜了两拜说:“陛下引导我让我说话,我才敢直谏.如果陛下不采纳我的直言,我又怎么敢冒犯龙颜、触犯忌讳呢?”太宗很高兴,每人赏赐钱财十五万.贞观七年,魏征代替王珪做侍中,加封为郑国公,不久因为生病请求辞职,太宗说:“我把你从囚虏之中选拔出来,委任你要职.你见我的过错,没有不谏诤的.你难道不知道金子在矿石中,有什么珍贵吗?经过良匠的反复锤炼就成为宝器,就为人珍视.我自比为金,把你当做好的工匠.你虽然有病,还不衰老,怎能让你就这样辞职呢?”魏征于是不辞职了. 唐太宗说:“做天子的人,如果是有道之人,那么百姓就会推他做国君;如果是无道之人,就会被百姓抛弃,(百姓)确实值得敬畏啊.”魏征说:“自古丧失了天下的国君,都是在天下安定之后忘记了危难,处于天下大治的景况中而忘记了天下大乱的可能,这就是不能长久地统治国家的缘故.……我又听古语说:“‘国君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承载船,也能够颠覆船.’陛下以为(民心)可畏,确实像您说的那样啊!” 原文:长乐公主将出降,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敕有司资送倍于永嘉长公主.魏征谏曰;“昔汉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岂得与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阳.今资送公主,倍于长主,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上然其言,入告皇后.后叹曰:“妾亟闻陛下称重魏征,不知其故,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曲承恩礼,每言必先候颜色,不敢轻犯威严;况以人臣之疏远,乃能抗言如是,陛下不可不从也.”因请遣中使赍钱四百缗、绢四百匹以赐征,且语之曰:“闻公正直,乃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勿转移也.”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问其故.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 译文 长乐公主将要出嫁长孙仲,太宗以公主是皇后亲生,特别疼爱,敕令有关部门所给陪送比皇姑永嘉长公主多一倍.魏徵劝谏说:“过去汉明帝想要分封皇子采邑,说:‘我的儿子怎么能和先帝的儿子相比呢?’均令分给楚王、淮阳王封地的一半.如今公主的陪送,比长公主多一倍,岂不是与汉明帝的意思相差太远吗?”太宗觉得有理,进宫中告知皇后,皇后感慨系之:“我总是听得陛下称赞魏徵,不知是什么缘故,如今见其引征礼义来抑制君王的私情,这真是辅佑陛下的栋梁大臣呀!我与陛下是多年的结发夫妻,多蒙恩宠礼遇,每次讲话还都要察言观色,不敢轻易冒犯您的威严.何况大臣与陛下较为疏远,还能如此直言强谏,陛下不能不听从其意见.”于是皇后请求太宗派宦官去魏徵家中,赏赐给四百缗钱,四百匹绢.并且对他说:“听说您十分正直,今日得以亲见,所以赏赐这些.希望您经常秉持此忠心,不要有所迁移.”有一次太宗曾罢朝回到宫中,怒气冲冲地说:“以后找机会一定杀了这个乡巴佬.”皇后问是谁惹怒陛下,太宗说:“魏徵常在朝堂上羞辱我.”皇后退下,穿上朝服站在庭院内,太宗惊奇地问这是何故.皇后说:“我听说君主开明则臣下正直,如今魏徵正直敢言,是因为陛下的开明,我怎能不祝贺呢!”太宗才转怒为喜.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你知道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吗?
本文行家:
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这样一则故事: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孔子自鲁远道而来见老子,有两个目的:一是到老子这里来印证学问,所以,他一见老子,就慷慨陈词,纵论古人;二是想听听老子的学问,以俾广益。  没想到老子毫不留情地否定了孔子的学问,大袖一挥,把孔子心目中的古圣先贤轻轻掸去。接着,他淡淡地说道:君子么,如果天下太平,官场干净,就出来坐坐公车做做官。如果时运不济,官场贪腐,那就做野外的蓬草,在乡下随风而行安步当车吧。  当时孔子三十四岁,志向远大,才能卓越,有一股子“天下兴亡舍我其谁”的劲头。老子这样的话,一定让他惊诧莫名,如遭棒喝。  一个人,如果有才干,再有志向,雄心勃勃,气势汹汹,雄辩滔滔,逼人咄咄——他此时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当头一棒。  老子提醒他的,不过是:这世界比你的额头坚硬得多,不要正面撞上了……  知道进,还要学会退。知道勇,还要学会怯。知道直行,还要学会迂回。知道坚定,还要学会灵活。  我们看看此后的孔子吧——读《论语》,读着读着我们会突然觉得碰见了老子:  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子曰:“……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这些“子曰”,是孔子曰,也是老子曰啊。  老子接着教导孔子说: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不动声色地点出两个字:藏和愚。愚就是藏,把智慧藏起来,把才华藏起来,把志向藏起来,把理想藏起来。藏不是没有,不是放弃,是一种含蓄而坚定的保持,却并不咄咄逼人。《老子》中“愚”字共出现三处,全是褒义词。为什么?因为老子的“愚”,不是智慧的缺乏,而是智慧的“收藏”。
参考资料:
[1] 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百科的文章(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
有一定了解!希望更多人认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道顺君 无道横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