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连续刷奇山传奇

您所在的位置:&&正文
国家队训练基地调研合集
作者:&青海体育官微&
网络游戏-全文略读:利用乒乓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基地目前产业发展已有所丰富,今后会更多注入休闲文化元素,开拓乒乓球用品、训练和比赛服装、纪念品的研发和生产。”樊志玉表示,基地目前正瞄准“国内一流,国外领先”的目标,在未来几年将朝着“体育、文化、教育、旅游、休闲”五位...
编者按:新华社记者在里约奥运会备战之际走访了昆明海埂、青海多巴、福建漳州以及河北正定这四个国家队训练基地,发现这些老基地人气依旧很旺,但存在着设施陈旧、经营不善以及与市场结合较难等问题。但记者也发现,这些基地正在努力转变观念,拓展思路,在保证服务国家队的前提下,做好大众服务,努力拓展市场。在职业体育、大众体育人气飙升的大背景下,体育服务供给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这些基地如果能放开思路,找准市场切入点,便有望迎来自己的“第二个春天”。
想了解这四座训练基地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请细细品读新华体育为您带来的“国家队训练基地调研合集”。
国家队训练基地调研之一:老基地坚守中求新
新华社北京6月23日体育专电题5月初的昆明海埂空气清新,温暖宜人,包括孙杨在内的中国游泳队数十名运动员正在海埂训练基地备战里约奥运会。这里地处高原与亚高原之间,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运动员训练的绝佳选择。
除了海埂,青海多巴、福建漳州以及河北的正定等都是老牌的国家队训练基地,多年来为运动员在大赛上争金夺银提供支撑,漳州基地被称为女排的“娘家”,正定更是著名的国乒“福地”。
人气不减设施有待更新
随着训练理念的变化,运动员出国训练的次数不断增加,一些不差钱的俱乐部在自家后院就能训练,但国家队训练基地仍旧依靠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完善的后勤保障,在服务竞技体育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海埂训练基地主任张彦辉说,基地在冬春训时“一席难求”:“以游泳队为例,虽然运动员分批去美国、澳大利亚训练已是常事,但仍旧每年要上高原三、四次。足球、篮球的队伍也爱来海埂,因为我们除了基本的训练保障外,还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集训队伍之间可以打教学赛。”
多巴基地前身是个军工厂,上世纪80年代被改造成高原训练基地。由于地处高原,游泳、田径等队伍都喜欢来这里训练。
漳州的女排训练基地和正定的乒乓球训练基地也热度不减。尤其正定,除了国家队外,每年都有20多支国外的队伍来训练。
海埂基地的一些陈旧训练设备 新华社记者李嘉摄
虽然热度不减,但老基地大部分建筑物建设时间久远,条件简陋,跟不上竞技体育发展的需求。海埂基地的体能房还有上世纪70年代的器材,可以看见像石锁一样的铁砣和压得很弯的杠铃杆。正定基地需要内部翻新,尤其是辅助设施,院里有3个训练场,只有一个有看台。比赛需要30张球台,摆开之后,看台场地面积就小了,因此基地想建一个带看台的综合性球馆。
除了必要的硬件,配套的康复训练和信息化建设也需要更新。中国男篮领队柴文胜曾表示,希望海埂基地加强体能房、康复中心的建设。“比如像水疗,冷热水池对运动员疲劳恢复很有帮助。易建联为什么要在美国训练,就是对这块有需求。”
基地的服务性质制约了市场开发
除了正定基地归当地教育局管理外,其他三个基地都隶属当地体育局。这些基地并非纯营利单位,要保证运动员的训练和为大众服务的公益性,日常维护成本又相当高,因此想维持收支平衡都并不容易,有的更是在勉力支撑。
基地的收入大部分来自训练接待,有条件的也不定期承办一些系统内的赛事和会务,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全民健身。对国家队的接待是有偿的,但收的只是基本费用;来自全民健身的收入也不多,基地对外开放多是免费或低于市场价格。
青海多巴训练基地田径馆
多巴基地主任刘兴海介绍,基地2015年共接待国家游泳队、田径队和越野滑雪队等300余人次,收费标准为每天225元,包括提供吃、住和训练场地。刘兴海说,这钱其实连成本都不够,但基地不是纯营利机构,必须是“国家利益”至上。
基地的日常维护成本非常高,海埂基地主任张彦辉最头疼的是水电费:“两个游泳馆维护标准很高,每年光水电费就近300万。游泳馆是贴钱做,用其他经营收入维护这块。”
能否考虑引入社会资本?张彦辉对此表示,由于基地场馆投入大,还要首先保障国家级运动员训练,又要面向大众,回报率太低,不足以吸引外面企业投资。另外,基地由于其服务性质的特殊性,与市场结合面临很多限制。
海埂基地游泳俱乐部
他说,海埂基地一直瞄准以体为本的目标,连接两头(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来走,但走好这条路要面临很多的诱惑和坎坷。“那么大的地,又在滇池度假区的核心区内,可以说做其他项目和其他经营,来钱比这个多得多,但我们还是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如既往坚守好这片阵地。”他说。
张彦辉表示,基地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对竞技体育保障性的功能体现很多,不可能全面市场化,“比如像红塔基地,市场化程度高,由公司来运营,什么钱好赚什么项目好做,就投资什么项目,但基地不能这么做,还是要把保障国家利益和群众利益放在首位”。
漳州基地相对困难一些,基地副主任黄奇山说,从1995年至今,漳州基地名义上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但实际上根本没有收到过任何财政补贴,基地属于自筹自支性质,收入主要来源于训练接待,接待国家队训练只收取基本费用,目前经营困难,财政状况堪忧。人员上也为节省开支而没有配满编制。
黄奇山说,漳州基地在与市场结合上有很多困难,1994年落成的腾飞馆目前无法举办大型活动,而盈利模式较快的展销会一类无法在体育馆进行,因为体育馆、训练馆都是木地板,若不是穿运动鞋,对木地板的损伤很大,而维修则需要更多的费用,所以得不偿失。
基地经营发展的新思路
由于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专业的训练设施,基地吸引的不仅是国家队。在保证服务国家队的前提下,这些基地也在努力尝试新思路。
正定基地除了举办乒乓球比赛和国际交流外,正在研究如何通过基地的平台,从专业化走向产业化,进行乒乓球用品、训练和比赛服装、纪念品等方面的生产研发。
正定基地举办乒乓球俱乐部比赛
多巴基地目前已经和天津等地合作,开展青少年体育训练夏令营活动,经济效益初显。今后还打算引进赛事,提高基地影响力和经营能力。现在基地的综合馆正在改造扩建成冰上运动中心,今年建成后拟承办国际性冰壶比赛,同时响应3亿人参与冰雪的大众健身需求。另外,拟搞一些类比赛,并琢磨利用特有的场地资源,引进一些演出或婚纱摄影服务。
多巴基地主任刘兴海说:“困难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现在必须转变观念,把基地的资源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最终将基地建设成高原体育训练示范基地,体育服务示范基地和特色体育文化展示基地。”
海埂基地主任刘彦辉打算将海埂基地北面的闲置土地规划为集体能、康复、住宿、会议功能为一体的综合馆,另外还要建一个全民健身的体育公园,配套房车营地,希望通过这些配套设施的改善,让更多群众亲近体育,了解基地。经营结构上希望提高运营的饱和率,过去以足球为主,现在打算调整结构,把篮球也做起来。
漳州基地将新建一座两层训练馆和一座运动员大楼,除了满足运动员集训需要外,也将向市民开放,并逐步拓展国际空间,接待国际团队。(执笔记者:李嘉,参与记者:岳冉冉、李琳海、付敏、杨帆)
国家队训练基地调研之二:不惑之年“海埂烦恼”
新华社昆明6月23日体育专电题
新华社记者岳冉冉、李嘉
张彦辉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会跟昆明海埂训练基地结缘,2015年底从团省委转岗后,他成为海埂基地的第八任主任。“我马上就40岁了,按理说人到了不惑之年,烦恼应该少了,而我却相反。”身高有1米8的张彦辉笑起来还有点腼腆。
刚到基地半年,张彦辉不仅把基地里外里情况摸了个透,还把基地未来的规划思路琢磨得很清楚——“海埂基地不仅承担着国家竞技体育的训练任务,还要为群众体育提供好服务,两头都偏不得。”不过,和海埂基地差不多同龄的张彦辉也和基地一同经历着一些“烦恼”。
最甜蜜的烦恼——一席难求
昆明海埂体育训练基地坐落在昆明南郊滇池之滨,海拔1888米,包括综合馆、游泳馆、球类馆、田径场、足球场等,建成40多年来,它见证了中国体育尤其是中国足球的发展历程。
上世纪九十年代是海埂基地的全盛时期,强制春训、YOYO体测、八千足记上高原……海埂基地俨然成为中国足球的“圣地”。20多年过去了,训练场边拉横幅追星的女球迷不见了,场上训练的球员各奔东西了,而海埂基地,还在伴随中国足球经历潮涨潮落。
尽管目前许多俱乐部都“不差钱”,有飞国外拉练的,有在自家“后院”修炼的,但海埂依然凭借它独特的魅力让很多球队心向往之。
“从我做球员开始,就在这里冬春训,对这个地方感情很深。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我们的女足队伍,依然还来海埂训练。”中国足协女子部副主任温丽蓉这样表达对海埂的喜爱。在她眼中,得天独厚的高原和气候优势是海埂基地的“不二法宝”。
从训练学和运动生理学来说,高原训练对运动员的主要影响是低氧环境对机体的刺激,这会使训练效果显著提高,海拔米的高度都适宜进行高原训练,海埂基地海拔1888米,正是理想的高度;而昆明更是举世闻名的春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让看惯了冬天草枯水冷的北方球队和没有高原条件的南方球队更加青睐,加上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这里一年300多天均可进行户外训练。
“各支球队选择这里还有一个原因,在这里冬训的球队多,互相之间可以打比赛切磋,不仅可以跟国内的队伍打,还可以跟日韩等国外球队打,我们为他们搭建了平台。”张彦辉说。
自2011年开始,海埂基地经历了一番升级调整,如今再度出现冬春训期“一席难求”的盛况。
在张彦辉看来这是最甜蜜的烦恼:“我们愿意为每一支想来训练的球队提供服务,无奈基地就那么大,当报名预定球队超过场地负荷和接待量时,我们只能跟晚预定的球队说对不住了。”
即将来临的烦恼——适应竞技体育发展新需求
经过40年发展,海埂基地已不仅仅是足球冬训的首选,篮球、游泳、垒球等多个运动项目都长期在这里开展高原训练。中国男篮从2014年开始,每年都要来集训;国家游泳队更是一年三四次往返基地。
男篮主帅宫鲁鸣说:“男篮每次来这里,进行三周左右的集训,对于队员来说是个很好的收心、储备体能和锻炼意志的机会。海埂基地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远离都市,相对封闭,同样的训练山上的效果估计要比下面(平原)提高20%。”
今年4月,中国男篮到海埂集训,特意给基地带来了锦旗,感谢基地为2015年国家队在亚锦赛上取得好成绩作出的贡献。锦旗上写着:“保障有力,共铸辉煌。”
宫鲁鸣带队在海埂进行训练 新华社记者蔺以光摄
在张彦辉眼里,这面锦旗既是鼓励,更是鞭策,“基地需要提升和改造的地方还有很多,不提高自己,就跟不上竞技体育的保障需求”。
他说:“现在的竞技体育训练方式要求愈发系统和科学,不再像过去只是要求一块场地、一条跑道、一次入住,吃好睡好,现在国家队对体能和康复的要求越来越高,集训已不是单纯的我来练了多少天、每天多大训练量、运动表现如何,而是包括心理调剂、营养搭配、数据采集、录像分析、科学考量等等,但在这些方面我们可以说还是短板,甚至是没有。”
男篮领队柴文胜也认为海埂基地确实应该加强体能房和康复中心的建设,“比如像水疗,它对运动员的疲劳恢复很有帮助,这就需要建较恒温的冷热水池,易建联为什么要在美国训练,就是因为国内无法做到那样的康复水平”。
张彦辉把记者带到了基地最老旧的一个体能房,这里依然还在为一些训练队提供服务。体能房里至今还保留着70年代的训练器材,包括像石锁一样的铁坨、压得很弯的杠铃,“要看各个历史时期的训练器材,在海埂基地就能找到”。张彦辉说:“我们现在小器械、小肌肉群的训练器材很欠缺,综合训练基地的配套性还没体现出来,比如基地信息化建设还没实现WIFI覆盖。今年我们争取实现重点场馆、公寓、办公区的WIFI覆盖,先实现‘+互联网’,再慢慢实现‘互联网+’。”
眼前的烦恼——什么时候给我们降降电价?
有一些问题是基地自力更生能解决的,而有一些则是张彦辉上火也解决不了的,比如——水电费。
别小看基地的水电费,这可是支出的大头,最让张彦辉头疼的就是游泳馆,一年要花费200-300万元的水电费,“不要小看这一度水温,维护这一度水温的成本就得3-4万元,那么大一池子水啊”。
为保证品质,游泳馆用的是温泉水,每吨12块,比民用水每吨5块高出很多。这个成本张彦辉舍得,对他来说更大的问题在电费。
据介绍,海埂基地共有两个游泳馆:一个标准馆,常年供国家队训练使用;一个小馆,常年面向大众开放,35元一次的价格比昆明很多游泳馆50元的均价要便宜不少。
为了节能和降成本,基地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夏天多用太阳能,春秋采取地热水+太阳能+电加热,但是一到冬天,游泳馆的维护成本还是嗖嗖往上涨。
从机构定性上说,海埂基地是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基本建设项目主要靠地方财政、中央转移支付、项目申报和自筹。
“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来支持体育产业、鼓励体育消费,但实际上很多政策并没有落地。比如说像对公益性场馆实行优惠的电价标准,本该按工业电价向基地收费,但实际上基地仍然在用商业电价。”张彦辉很无奈,“如果政策真的落地了,我们至少可以省掉一半的电费。”
在烦恼和诱惑中坚守
尽管烦恼多多,但对于海埂基地未来的发展,张彦辉依然信心满满,他深知保障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的任务,一个都不能松懈。
基地北面60多亩闲置土地,将规划为集体能、康复、住宿、会议于一体的综合体;室内足球训练场和体能康复中心建设已提上日程;要提升15块标准足球场的排水、草坪平整度和养护度;沙地网球馆将改造为篮球馆,以接待CBA、NBL的集训和体测。
海埂游泳俱乐部 新华社记者李嘉摄
除了常年向大众低收费开放的游泳馆之外,乒乓球、保龄球等群众健身小项目是免费对市民开放。在国际标准场踢一场足球赛1200元、在室内网球场打一小时球80元的价格也比商业场地低不少。每到周末,在基地散步、慢跑的市民很多,沿路都停满了车。
据介绍,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民众健身需求,基地南门90亩的土地将建成全民健身的体育公园,配套的中心赛场将整体打造300个左右的车位作为“房车营地”。基地内还将打造一个体育文化广场、一条文化路、一个基地历史陈列室。“我们会把整个中华体育精神通过基地的历史展示出来,让群众来基地锻炼休闲的同时,也可以了解中国体育的发展和中华体育精神。”
张彦辉说:“基地会一直瞄准以体为本、连接两头(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目标,虽然走好这条路会面临很多的诱惑和坎坷,但我们还是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如既往坚守好这片阵地。”
国家队训练基地调研之三:青海多巴 健将摇篮
多巴基地一隅,新华社记者吴刚摄
新华社西宁6月24日体育专电
新华社记者 李琳海
在国家级竞走教练袁德久眼里,多巴基地是一块福地。
51岁的袁德久出生于吉林,曾是一名竞走运动员,上世纪80年代,作为引进人才,来到青海,成为青海省体工一大队的竞走教练员,平日,他和队员们训练的地方就在青海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
多巴基地距省会西宁28公里,是中国乃至亚洲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最适合耐力性训练的国家高原体育基地。被国内外体育界誉为“铸造金牌的工厂”、“高原训练的风水宝地” 和“培养世界冠军的摇篮”。中国首位获得奥运会奖牌的藏族运动员切阳什姐就出自袁德久的队伍。来自青海体工一大队,长期在多巴训练的藏族选手曹茉婕则是全运会万米跑冠军。
多巴基地主任刘兴海介绍,多巴基地的前身是个军工厂,上世纪80年代被改造成高原训练基地。如今走进基地,田径馆、游泳馆、射击馆、综合训练馆等各功能场馆齐备,良好的绿化使这里有着别样韵味,微风吹过,空气中弥漫着花香,多巴基地目前是国家3A级景区,吸引众多游客慕名探访。
刘兴海骄傲地告诉新华社记者,多年来,多位世界冠军在该基地训练,包括陈跃玲、王军霞、邢慧娜、刘子歌、焦刘洋等奥运会冠军,靠着在体育界良好的声誉,现在很多队伍还会选择在多巴基地训练。
据了解,去年,基地接待了来自包括田径队、游泳队的国家队队员300多人次;山东、辽宁、河南等省会队员600余人次;南极科考队、北京朝阳体校等也在基地进行训练。
“目前,基地名声也从青藏高原飘向了世界,”刘兴海说,近年来,来自阿曼、日本、俄罗斯等国的运动员也选择在多巴基地训练。
是什么因素使多巴基地成为耐力训练的宝地?多巴基地办公室主任郝煜曾经是一名篮球运动员,他认为,是基地独特的海拔条件、较为封闭安静的训练环境和独特的场地。
长跑运动员许秀涛在多巴基地训练,新华社记者吴刚摄
郝煜说,多巴基地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在内地炎热的夏季,基地平均室外温度约为14摄氏度,这让运动员有一个比较好的身体舒适度。此外,青海省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也有利于运动员进行交替训练。
青海省体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马福海说,目前,国际公认的高原耐力训练最适合的海拔高度为米,而多巴基地的海拔为2388米,这让队员们在高原训练自然缺氧的环境下,有利于提高身体“携氧能力”。
马福海介绍,800米以上海拔就会对人体生理产生一定影响,当人进入海拔1500米以上的环境,会处于低氧或缺氧状态,人体血细胞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更高的海拔环境中进行运动复合刺激,运动员心肺功能会提高,进而提高对氧气的转化能力和肌肉代谢能力,最终使运动能力得到提升。
记者了解到,高原训练也有诸多弊端,如在缺氧环境下运动员体能不容易恢复,还有运动负荷量在高原地区不容易把控。
“其实,高海拔训练只是一种训练的手段,要想出成绩,还得靠教练员和运动员不懈的付出,”袁德久说。
如今,切阳什姐从高原走向了世界,曹茉婕也被更多人所关注,两位藏族姑娘都感谢基地提供的良好训练环境和教练员、工作人员们对她们的付出。曹茉婕说,她希望基地能出现更多的世界冠军。
“奖牌背后不只是单纯的环境因素,一块金牌凝结了所有体育人的智慧,”袁德久说。
国家队训练基地调研之四:福建漳州 辉煌传承
新华社厦门6月24日体育专电
新华社记者付敏
福建漳州体育训练基地是一个伴随着中国女排诞生了诸多传奇的地方。这里孕育出荣获世界“五连冠”的中国女排英雄群体,被世界体坛誉为“冠军摇篮”。40多年来,训练基地传承优良传统,以“奉献”的精神做好后勤保障,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训练队伍。根据规划,训练基地将进行改建,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图片来自网络
漳州体育训练基地诞生的传奇
1972年,中国第一个排球基地在福建漳州落户。为何是漳州?“领导重视,群众喜爱,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漳州体育训练基地副主任黄奇山这样解释。
位于福建东南部的漳州,从清末就有了排球运动。新中国成立以后,漳州高峰时曾同时有800支业余男女排球队,被称为“排球之乡”。处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漳州,年平均温度21摄氏度,有利于运动员在高强度的训练后恢复体能。
漳州基地建成8年后,1981年中国女排以七战七胜的骄人战绩赢得了世界杯冠军,打破三大球冲冠的缺口。随后,中国女排又分别获得1982年第九届世锦赛冠军、1984年第23届奥运会冠军、1985年第四届世界杯冠军、1986年第十届世锦赛冠军。一时,漳州体育训练基地这个培育世界冠军的摇篮引起世人关注。
自1976年以来,中国女排已有44次在漳州基地屯兵苦练,备战国际大赛。
现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曾在日情真意切的留言:“我们将永远记住漳州人民对中国女排的特殊感情,特殊理解,特殊支持。”
漳州体育训练基地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2008年被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奥委会联合授予“2008年北京奥运会突出贡献集体”称号。
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对全国74个国家单项体育训练基地进行考核并重新命名,经过考核,漳州基地被评为“优秀基地”,并命名为“国家排球福建漳州体育训练基地”。
基地后勤保障:让运动员有回家的感觉
现在的漳州体训基地分为北区和南区。南区主要是腾飞馆,和同在本世纪新建的中国女排训练馆、女排公寓组成;北区主要是办公区、老宿舍区和老馆区,这里就破旧许多,均为上世纪70、80年代的建筑。
黄奇山介绍,基地属于福建省体育局和国家体育总局共建的基地,人事由省体育局管。在上世纪70年代建立之初,基地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但从1995年至今,基地实际上已属于自筹自资性质运营。
“由于漳州体育训练基地大部分建筑物建设时间久远,场馆陈旧,条件简陋,已不适应训练需要。”黄奇山说,“但漳州的气候,丰富的后勤保障经验,以及对排球的奉献精神,是很多地方难以比拟的。”
郑强在漳州体育训练基地工作了10年,负责训练队的住宿、运动员的接送等。一旦有中国女排的训练,郑强和其他工作人员的上班时间就要随着女排的训练时间调整。
中国女排的车辆进门会不会被堵住?女排运动员们喝多少度的热水?医院医疗的专用通道是否已经沟通好?……所有这些,郑强和同事们都要事无巨细地准备,目的只为一个:“让女排运动员到这里有回家的感觉”。
负责餐饮的林森和科长则在常年的服务中练就了“火眼金睛”。除了科学的制定菜谱之外,他还得仔细观察运动员每天的就餐情况,队员喜欢吃什么,在菜品丰富多样的情况下,兼顾营养,让队员爱吃。
良好的服务和管理经验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国家队、省队前来训练。这也成为训练基地收入的主要来源。
改建为训练基地迎来腾飞新机遇
黄奇山介绍,漳州体育训练基地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漳州体育训练基地将进行改建,总投资约1&4亿元。
在1985年建成的2号场馆内,绿色的细网封住了场馆顶部以防止水泥风化脱落。馆内的3个排球场地改成了6片羽毛球场地,从下午5点半到晚上10点半,向漳州市民开放。
“这应该是漳州市区最便宜的羽毛球场地吧,另外场地很好,交通方便,真可谓物美价廉。”正在打羽毛球的漳州市民陈丹说。她每周跟朋友来打两次,已经在基地打了三年。
黄奇山表示,根据漳州市政规划,包括2号馆在内的3个训练馆等建筑将拆除。届时,将新建一座两层训练馆,建筑面积达7100平方米,以及一座运动员大楼,建筑面积达22924平方米,平均可接待运动员400人次/天。
“新的训练馆将配备先进的设备,例如将鹰眼技术运用到排球比赛中。训练馆建成后,除了满足运动员集训需要外,也将向市民开放,”黄奇山说。
目前,该项目已通过可研和环评,计划明年1月份开工建设。
“等新场馆建好后,我们不仅可以接待国内的训练团队,还可以逐步拓展国际空间,接待来自国际上的训练团队。”黄奇山说,“我相信这是基地前所未有的腾飞新机遇。
国家队训练基地调研之五:“国球大本营”谋新篇
新华社石家庄6月24日体育专电
新华社记者杨帆、孔维一
从一所普通农村业余体校,蜕变为占地超2万平方米,大型训练场馆一应俱全的现代化国家训练基地……几十年来,无数“国球”的荣耀背后,都有正定乒乓球国家训练基地的默默支撑。
如今,乒乓球国家队大多远走南方集结训练,满载荣誉的正定基地,转而更多承担海内外各类球队的培训和训练。应势而变,未来“国球大本营”将进一步提升软硬件建设,朝着“体育、文化、教育、旅游、休闲”五位一体的目标,实现新的发展。
从村头大槐树下走向世界
1959年,容国团在第25届世乒赛上拿下新中国第一个世界乒乓球冠军。在他的精神激励下,庄则栋连续三届获得世乒赛男单冠军,开启“国球”辉煌时代的同时,更有了“乒乓外交”的传奇。
有感于斯,上个世纪70年代初石家庄市郊西兆通村小学的体育老师王庆广,萌生了组建一支乒乓球队的想法。1972年,他被调往正定县留村小学,在那里,正定乒乓球的时代开始缔造。
“当时以留村小学为基础,招生组建了乒乓球队,只能在村头破庙的大槐树下面搭台子练。”王庆广说,虽然条件差,但球队当年拿下了正定县乒乓球赛的男女团冠军,第二年又拿下石家庄地区少儿乒乓球男女团冠军,引起了正定县有关部门的重视。
正定乒乓球基地主任樊志玉
1974年,在正定县政府支持下,破庙拆了,一座可容纳16张正规球台的训练馆建了起来,乒乓球队与学校剥离,成立“留村乒乓球业余体校”。由于在各项大赛中捷报频传,更培养出了一批国家优秀运动员,1978年被河北省体育局定为“省重点乒乓球业余体校”。
正定乒乓球基地主任樊志玉说,为取得更好发展,1986年学校搬至正定城内,命名为“正定县体育幼儿园”,后逐步拓展至小学、初中,如今正定实验中学(中专)也已经正式招生。
如今,王庆广已是年过八旬的老人,而正定基地业已发展为训练、培训、观光一应俱全的大型体育基地。由于走出了邓亚萍、王楠、刘国梁等一批优秀球员,基地更被称为世界冠军“摇篮”、国家乒乓球队“福地”。
“世界知道有一个正定。”王庆广说,5届奥运会、8届世乒赛,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除了担负国家乒乓球队大赛前封闭训练,更多承担了中国乒协对外交流的任务,至今已有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的乒乓球队和乒乓球爱好者前来访问和训练。
“体教合一”成就“国球”人才基地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留村小学训练条件非常艰苦,参赛经费更是奇缺。樊志玉说:“白天学校上课、早晚训练,很多队员夜里还得做螺丝扣卖钱,周末还有人去石家庄市区挖地沟挣钱,出门比赛大马车一坐一天。”
自强、拼搏的精神能克服物质上的不足,乒乓球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人的因素更是核心。“虽然训练队人数逐年增加,一些队员因为乒乓球经历最后找到了不错的工作,但真正能够体现体育教育价值的队员不多。”王庆广说,受困于生源问题,1986年学校借钱在正定县城成立分校,其后几年历经扩建后更名“正定乒乓球业余体校”。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小学阶段专业体育教育集中在业余体校,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进入省市体工队,高校则能提供专业的教育和更多发展机会。王庆广发现,高中是学生拿成绩、决定出路的关键时期,但却是体育教育的空白期。此外,体育教育中学生文化科学素养的培养更是短板。
正定乒乓球基地的荣誉
如何让乒乓球教育真正实现突破?王庆广很快找到了改革资本。1992年,张燮林率领中国乒乓球女队进驻体校备战第25届奥运会,并在那届大赛中包揽单打和双打的金银牌。同国家队结缘让体校一夜间扬名全国。
与女排的漳州基地、足球的香河基地不同,正定基地发展的始动因素不是行政指令,也未完全依靠国家投资。2000年前后,体校已实际成为拥有专业训练场馆、设备的现代化乒乓球训练基地,而在体育教育方面,也形成了覆盖小学、初中阶段的体校系统,教职员工超过100人。
樊志玉说,历经多年筹办,2010年经有关部门批准,依托体校成立了“正定县实验中学”。学生在完成小学、初中阶段学习和训练后,可进入该校继续深造,毕业后可选择走职业道路或是报考大学。
“孩子们读完中专竞争力强、出路也更多。”王庆广说,目前学校已和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一批重点高校展开合作,成为这些高校的乒乓球人才输送基地。已经毕业的200多个学生中,有的还读了研究生,一条“体教合一”的人才培养体系发挥效用。
谋新求变  老基地正待“重生”
从正定出征,乒乓球国手在第43届世乒赛夺回男团冠军杯,第46届世乒赛上拿到了全部7项冠军,悉尼奥运会上更赢得乒乓球比赛全部四项金牌……此外,每年都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300人次来训练。樊志玉说:“基地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成功了。”
“但就这几年来说,想要维持发展态势,需要进一步改变。”樊志玉解释说,国家乒乓球队一队常年在成都和厦门训练,已多年没有光临基地,2014年之后国家乒乓球二队来得也少了,来基地训练的主要是国外团队和国内各个行业、系统的球队。
目前,正定基地的训练辅助设施相对老化,而竞赛场馆无法满足电视和网络直播。此外,国家队如果前来训练需要对所在场馆进行封闭,而就目前场馆资源来说,其他的队伍正常训练就存在困难。
“作为一个基地,保障吃住、训练和配套服务是最低要求。南方的气候环境以及场馆条件要好一些,而正定这样的老基地用地限制较多,场馆内部也还需要通过翻新进一步提升训练舒适度。”王庆广说,单走训练基地的路子已经不实际。
正定基地运营团队在考察研究后,对于硬件建设提出建设一个综合性球馆的设想。此前基地已建成的3个大型训练场,其中只有一个训练场有看台,基本没有空间进行直播活动,新球馆的建设将解决这些问题。
此外,樊志玉说,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增强对国内团队吸引力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乒乓球国际夏令营”每年将如期举办外,基地还将开展“国际精英培训中心”的国际培训项目。
“利用乒乓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基地目前产业发展已有所丰富,今后会更多注入休闲文化元素,开拓乒乓球用品、训练和比赛服装、纪念品的研发和生产。”樊志玉表示,基地目前正瞄准“国内一流,国外领先”的目标,在未来几年将朝着“体育、文化、教育、旅游、休闲”五位一体的目标实现新的发展。
点下面的给小编打打气
感激不尽!
来源/新华社
本期监制/宋爱军&编辑/刘强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