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小宝会什么武功武功吗

- 宽带山KDS
主题:韦小宝的英雄三招和美女三招属于什么档次的武功?
来自:上海&
发帖:162+1372&
好像很厉害啊,最后洪教主还死在了英雄三招下吧
-------------------------------------------------------------------------------------------
曾经的数学老师,就是头秃了 被人叫过老狗毛 请叫我凌老师
来自:保密&
发帖:92+2943&
什么都比不过百发百中抓女乃龙爪手
-------------------------------------------------------------------------------------------
这个家伙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第1楼...
来自:上海&
发帖:503+4002&
教他的是超级高手,兵器和防具又是一等一的,觉得是S级水平。-==kds官方iPhone客户端==-
-------------------------------------------------------------------------------------------
goooooooooooooooooood
来自:上海&
也就夺命三仙剑水平吧-==kds官方iPhone客户端==-
-------------------------------------------------------------------------------------------
女军官去相亲,问男方:&能接受女上尉吗?&
男方愣了一下,然后使劲点头:&只要你喜欢,啥姿势都行!&.
来自:上海&
发帖:162+1378&
也就夺命三仙剑水平吧-==kds官方iPhone客户端==-引用自3楼:一招鲜吃遍天喽?
-------------------------------------------------------------------------------------------
曾经的数学老师,就是头秃了 被人叫过老狗毛 请叫我凌老师
来自:上海&
发帖:400+5992&
傻姑三**水平
-------------------------------------------------------------------------------------------
这个家伙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韦小宝的英雄三招和美女三招属于什么档次的武功?人人网 - 抱歉
哦,抱歉,好像看不到了
现在你可以:
看看其它好友写了什么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张无忌会降龙十八掌,韦小宝练成一身神功 - 金庸小说新旧三版的差异之处 - 十五言
我一直相信若干年后,金庸的武侠小说会变成未来的「四大名著」。毕竟当今的四大名著均是当时畅销的流行通俗小说,跟金庸武侠小说几无差别。但是金庸武侠小说跟四大名著不一样的是,金庸曾经两次对自己的作品大修订,导致现在可以找到三个内容细节皆不相同的版本。即便曹雪芹的《红楼梦》号称「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金庸也两度修改十五部作品,前后大约也有十七八年,算时间和分量的话可比曹雪芹还要多了。当然若真要比的话两个作者际遇不同,文学价值亦各有不同,无法直接比较。本文要比较的,反而是因修订旧作而产生的版本之间的差异。在这里面可以看出一些有趣的事情来。金庸成名之时包括我在内的诸多读者都还没出生,即便出生了也不见得在当时就有条件阅读。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金庸武侠小说其实都是经过金庸亲自修辑的,和金庸当初写小说时的风貌很是不一样。今天我们对金庸高山仰止,敬为天人,但难道金庸就不会犯错?非也。金庸也是人,自然也会有犯糊涂、得过且过的时候。只是金庸是个人精,他通过修改旧作来将当时的错误尽可能地掩饰过去了。通过不同版本的比较,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出金庸武侠世界的原始风貌,以及不同时期的金庸之所思所想。这么一对比,甚至有可能还原出一个真实的金庸来!「张无忌会降龙十八掌,韦小宝练就一身神功」——标题可没有吓唬诸位,这在最旧版的金庸小说中可真是有这些情节的。不信?那就接着看下去吧!三个版本,三段人生要说金庸小说的版本差异,当然先得厘清有多少个版本。从大体而言,金庸小说总共分为三个版本:第一版,连载版。顾名思义,就是金庸当初在报纸上连载小说的版本,在修订版出来之前曾经集结成册。这个版本严格来说还细分了不少小版本,盖因集结成册的时候会有或多或少的删改,导致每一版都不太一样。但因为这些小版本太多,而且并没有结构性的变更,因此都算作是一个版本。第二版,修订版。又称三联版,1970年代开始修订的版本,亦即目前最为流行的版本,陪伴很多人童年长大的金庸影视剧就是以这个版本为基础的。第三版,世纪新修版。1999年金庸再次修订旧作,由于修订时间横跨两个世纪,故此得名。为了叙述方便,下文皆以「一版」「二版」「三版」称呼。金庸最初写武侠小说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想得太多。金庸成长于清末民初的书香门第,其实一直都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年轻时的金庸进入报业工作,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从政。毕竟当时的新闻界和政界关系密切,去当记者是从政的快捷班车。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金庸对这个新政府充满希望,于是拼尽所能寻求关系,最终在1950年终于通过《大公报》的引荐,去北京外交部求职。然而上天却有心抓弄把心思都堆在了政治上的金庸,当时的中国政府因其出身问题并没有重视金庸,在北京呆了很长一段时日皆了无生趣。最终金庸只好离开北京,返回香港。郁郁不得志的金庸遂把精力都发泄在电影剧本、散文这些艺术创作上。这期间认识了日后的另一位武侠大家梁羽生,在《新晚报》总编罗孚的安排下两人开始写起了武侠小说。梁羽生写《龙虎斗京华》,金庸写《书剑恩仇录》,从此开创了「新武侠」小说的时代。这时候的金庸小说,与其说是金庸喜欢写武侠小说,不如说更像是金庸把自己在仕途上的郁郁不得志发泄在「武侠小说」这种成人童话当中。隔着小说,我们都能感觉到金庸是如何通过写作来抒发自己的种种奇思妙想。而当金庸在萌生二版(修订版)的时候,金庸已经功成名就了。商业方面,他一手经办的明报风生水起,更因为准确预测当时的中国局势而成为口碑和销量均佳的畅销报纸;小说方面,他的武侠小说横空出世,一下子让其他武侠小说黯然失色,而此时他正在连载的《鹿鼎记》更是「革了武侠小说的命」,把武侠小说这种题材写到了极致。比起当初连载时的意气风发,金庸此时的心态更加成熟稳重,他对自己小说的追求变成了「经典化」,即希望通过这十几部小说在后世留名。于是二版的修订非常着重于对硬伤的修缮,以及减轻一版故事中的神异想象,尽可能地追求合理化。于是乎一些在一版当中过分神奇的描写和情节,在二版当中都遭到了大幅的删除。二版的修订成功让金庸尝到了自己作品成为「经典」的美好滋味。但这些滋味当中却偏偏掺杂了不少沙石。原来随着影视剧的改编,金庸武侠世界广为流传,其中的一些影响问题一直困扰着他。像是最为著名的「宋代黄蓉唱元代的《山坡羊》」便是一直以来都多有争议的问题。情节之外,还有像是因为读者着迷书中的神奇武功,真的跑去深山大川中修炼,结果弄得或死或伤。世间便将武侠小说(尤其以金庸为首)视为洪水猛兽,以教坏年轻人为由大家鞭挞。金庸最重名誉,虽然已经在《鹿鼎记》之后封笔,但这些损害其名誉的事情却一直困扰着他。于是,金庸在1999年以80岁高龄开始修订第三版。第三版的特点,首先就是多了非常多的解释和注。其中就包括对「宋代黄蓉唱元代的《山坡羊》」做了长篇的注释说明。另外书中还尽可能地减轻了残忍的描写,原本随随便便被人打死的龙套也大多活了下来。最后,已进晚年的金庸对待爱情上也和当初一版、二版时的态度不一样了。他曾经声称「男人天生就是多情,不管你信不信」,所以第三版的侠士无论性格怎样,全都成了多情浪子,每见到一个漂亮妹子就撩拨一下调戏一番。再有就是老年金庸认为「与其去爱人,更幸福的其实是被爱」,所以金庸大笔一挥,将原本苦恋王语嫣的段誉写成了只是将王语嫣当成了「神仙姐姐」的替代品,一旦追到手就旋即醒悟,破除心魔,转而去爱默默守候自己的钟灵她们几个妹子了。总而言之,金庸写一版时处于青壮年时期,事业刚刚开始,因此小说童话味更浓,想象力有余而说服力不足;修订二版时金庸已经事业有成,人生也处于中年,许多事情已经看透,因此其小说也是成熟稳重,虽说不上最好,但却是难以挑出大的毛病;修订三版时,金庸已经步入暮年,许多事情于他来说都已经过眼云烟,修订小说,更像是他对自己人生的一个大总结,诠释应该是他最后的理念。三个版本,三段人生。喜欢哪一个版本,那可真是见仁见智了。充满奇珍异兽的金庸小说第一版其实要论金庸版本当中最好玩的,莫过于从第一版修订成第二版时的细节改动。这自然是因为许多人没看过第一版小说,对第一版简直非常陌生,所以才会觉得有趣了。一版小说是连载在报纸上的版本,每天就是副刊的一角上方登那几千字,要让读者每天追看,其实是得用上不少技巧的。最常用的技巧,莫过于四个字:故弄玄虚。比如一版有这么一段小插曲:
話說有一天江南六怪在張阿生墳前教郭靖武功,華箏來探班,並取笑郭靖挨師父打,江南七怪覺得華箏身邊有人,問華箏卻一概不知,此時,江南六怪驚覺附近的骷髏頭少了一顆。
一群人正在擔心梅超風是否掩殺而至,這天夜間,郭靖聽到帳外有人輕拍三下,出帳一看,竟然是一個有五小窟窿的骷髏頭,嚇得郭靖涼氣倒抽。
梅超風來了嗎?弔足讀者胃口後,答案揭曉,原來是奉丘處機師命北上蒙古傳訊的尹志平,他只是看到一堆骷髏頭,就順手拿一個丟在郭靖家門口。
這一搞鬼把江南六怪全都激怒了,尹志平則無辜地說:「弟子是隨手拿了一個玩弄,絕無他意」。这个莫名其妙的桥段在二版当中自然是删得一干二净了。想想这少年尹志平也真是大胆胡闹,竟然随手拿了个骷髅头乱丢着玩。大家不妨想想一下,年轻时的金庸写到此段时或许一时之间还想不出有什么精彩的悬念勾住读者,于是就让尹志平胡闹一番,一来让尹志平接下来的出场不至于突兀,二来也能让读者期盼下一回的发展,可谓一举两得。你看,大师如金庸,也会在当年为了吸引读者而公然「耍赖」,这一下金庸可就亲民了许多。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故弄玄虚的手法,那便是无论大小人物,出场的时候都会大大地渲染一番。一些后来证实只是无关紧要的龙套,也会在出场时描述成什么「江湖闻名已久的高手」,甚至还会单独旁白此角色在以前曾经干过什么「丰功伟绩」,吹得天上有地下无。然而这些角色大都「雷声大雨点小」,故事后面其实屁事都没干一件,甚至中途还被金庸忘了,连下落都不明。金庸在修订二版的时候往往对这些角色大动手术,要么整个删除,要么和其他有作用的角色合二为一,而他们的那些「丰功伟绩」,自然更是能简化就简化,能不提就不提了。不过金庸在一版玩得最出神入化的其实是「符号学」。所谓「符号学」,就是在故事中赋予角色一个有意义的符号,读者只要看到这个符号出现,就能马上辨别这个角色的性质。比如「蛇」在一版小说就定义成「恶人的象征」,凡是跟蛇这个意象出场的角色,大多跟恶人有关。其中最出名的的莫过于西毒欧阳锋一系,读过金庸小说的读者想必都会对欧阳克用笛子操纵蛇群的描写印象深刻。其实在第一版小说当中,连「铁掌水上漂」裘千仞也对蛇情有独钟,他所练的武功并非日后第二版的「铁掌」,而是「五毒神掌」,而练法就是将毒蛇扔进热锅当中,双手在毒液中浸熬,直到忍无可忍才拔出双手击打沙包。而裘千仞狂练毒掌,目的自然就是要超越大恶人欧阳锋。金庸在修订第二版时为了不让裘千仞跟欧阳锋过分重复,而且战斗力跟欧阳锋太过接近的话也会出现各种问题,于是裘千仞练「五毒神掌」等邪门招数的描述悉数改删。跟蛇有密切关系的还有《天龙八部》中两个印度僧波罗星和哲罗星。这两个配角在第二版小说基本就是一龙套,然而在第一版小说当中,他们可是拥有相当多篇幅的支线故事,哲罗星还曾经指挥大蛇让瞎了眼的阿紫端坐其中,上演一出「美女与野兽」。在修订第二版小说的时候,金庸嫌这两僧的支线故事累赘无聊,于是金庸大刀一铡,连同倪匡代笔的内容整整65页全数删去!不过,关于蛇删得最狠的,还不是波罗星哲罗星两僧,而是《神雕侠侣》的男主角杨过的亲生母亲,非常有名的秦南琴。
秦南琴一家原籍廣東,因受土豪欺壓,全家逃到江西,開地墾殖,但與此荒地緊鄰之林地則是毒蛇聚集出歿之處,秦家的兒女因此全遭蛇刎過逝,只留下秦老漢與秦南琴祖孫女二人。秦老漢後來索性回廣東學捕蛇之技,從此賣蛇酒、蛇膽維生。
開家蛇店原也可以餬口,但自當地喬縣令走馬上任後,秦老漢就霉運當頭了,喬縣令要求秦家月繳二十條毒蛇,但因是年毒蛇捕獲量不足,秦老漢繳不出蛇,喬縣令手下的暴力催討集團遂上門找碴。
此時正當郭靖跟黃蓉因華箏之婚約而稍有衝突,暫相別離,郭靖來到隆興府武寧縣,正巧遇到喬縣令手下都頭在欺凌秦老漢,都頭們本要擄走秦南琴,勒索秦老漢繳蛇交差,但這種畫面叫郭大俠撞見了,怎能袖手旁觀?郭靖當然出手打走兩個都頭。「英雄救美」之後,秦南琴對郭靖就有些芳心暗許了。
接著,秦南琴帶郭靖去捕捉吃蛇的血鳥,就是因為血鳥,蛇獲量才會銳減。說起血鳥,又是一奇,此鳥全身火紅,比烏鴉稍大,約有半尺,愛吃蛇膽,喜啄人眼睛;血鳥的「火浴」更是一絕,牠會在火焰中打滾,經火炙而更加煜煜發光,而且周身越燒越香。血鳥一出,無蛇能擋。
但血鳥再強,也沒「降龍十八掌」強,郭靖一招「六龍迴旋」,就把血鳥抓住,但手掌一開,血鳥又飛逃而去。
郭靖陪秦南琴捉血鳥時,口中仍常叨唸黃蓉,使得秦南琴「心中酸酸的有些異樣」,不久,秦家聽說喬縣令與都頭們因縣衙著火,已悉數遭火劫而斃命;而後,黃蓉出現了,原來黃蓉一直暗中跟隨郭靖,知道秦家冤屈,遂出手將武寧縣縣衙一把火交給祝融;雖然成功幫秦家報仇,黃蓉卻因運氣練功走錯穴道,雙手無法動彈。
郭靖跟黃蓉又比照密室療傷,用《九陰真經》的方法對掌運功,療傷中途,天降大雨,秦南琴拿了一把傘出來,卻「向郭靖的一邊偏去,黃蓉的頭上就如一盆盆水往下傾潑一樣」,秦南琴對郭靖的情意,黃蓉當然明瞭。
黃蓉傷癒之後,驅使白鵰追捕血鳥,終於捕得血鳥,更有趣的是,血鳥被黃蓉關入竹籠,卻自斷竹籠而未離開,完全成為黃蓉收服的「神奇寶貝」。
郭黃二人離開後,鐵掌幫又來秦家尋釁,秦老漢為其所殺,秦南琴則被抓到鐵掌山上當捕蛇的蛇奴,更悲慘的還在後頭,她被鐵掌幫匪首進獻給楊康,竟被楊康所姦污。
後來楊康揹秦南琴下山,在山下見到裘千丈死屍,楊康在裘千丈身上摸出一本冊子,冊子中記有《武穆遺書》的相關訊息。當晚楊康端祥此書後,又要抱秦南琴上床尋歡,卻被秦南琴預備的毒蛇咬傷。楊康中毒後,祈請秦南琴將冊子送交完顏洪烈,並願意以冊封她當王子妃,終生享有榮華富貴當報答,但秦南琴恨楊康入骨,乃當其面撕毀該冊子數頁,以折騰楊康。
爾後秦南琴逃離鐵掌峰及楊康,遇到郭靖、黃蓉、穆念慈等人,當她回溯自己悲慘的遭遇時,穆念慈竟為其虐待楊康而掌摑之,黃蓉也只為那本撕毀的冊子歎息。最後,郭靖將馬鈺當年傳授它的內功心法授與秦南琴,秦南琴就與眾人分開了。
年餘之後,郭靖、黃蓉再見秦南琴時,她已生下楊過,郭靖為楊過命名,黃蓉贈秦南琴明珠一串,郭靖再送她黃金百兩,兩人就此離開,秦南琴在《射鵰》中的故事就到這兒。当然,引文中所说的神宠「火鸟」,也因为秦南琴的删去而一并删去了。至于为什么删掉这个角色,金庸是如此作答:穆念慈的角色兼了舊版中的秦南琴。二女的作用及個性遭遇頗為相似,略嫌重複,合二為一,可以簡化。小說戰則,均以簡單為佳,如兩者個性及作用大大不同,則不可合併,例如程英不能與陸無雙合併,周芷若不能與趙敏或殷離合併。 随着秦南琴的删去,其实还有一个小细节也随之删去,那就是杨过受其母的影响,从小也会弄蛇!在第一版《射雕英雄传》末尾,有此描述:郭靖見到了草叢中的楊過,他看到的「奇景」是「只見一個嬰兒坐在地下,兩隻小手牢牢握住一條毒蛇,那蛇翻騰掙扎,卻脫不出嬰兒的手掌」,於是「郭靖怕那毒蛇咬傷嬰兒,伸手想去拉蛇,那嬰兒雙手一揮,已將毒蛇拋在地下,但見那蛇抖了幾下,竟自不動,原來已被嬰兒捏死」,因此「郭靖見這嬰兒未滿兩歲,竟然具此異稟,心中又驚又喜」。而後秦南琴請郭靖為嬰孩命名,郭靖取名「楊過,字改之」後,金庸加寫了一段「新書預告」:「那楊過長大後名揚武林,威震當世,闖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他一生際遇之奇,經歷之險,猶在郭靖之上,此是後話,暫且不表」。连带在《神雕侠侣》的开篇,杨过更是学欧阳锋用哨声操弄蛇群,甚至一度让李莫愁以为他是欧阳锋的传人。想来后面杨过认欧阳锋为爸爸,恐怕还不只是同病相怜那么简单,还因为两人有着隔代的「蛇情缘」。金庸在第一版走笔至此,也很有可能想到这个属性关系而将他们拉在一起。除了蛇之外,其他奇珍异兽在金庸小说里头也是大放异彩。比如《神雕侠侣》中的神雕,在第一版小说当中曾经力战毒蛇,屡次显露神威,更让杨过从毒蛇肚中捡到独孤求败当年的佩剑「紫薇软剑」;《倚天屠龙记》中冰火岛上还居住着神奇的「玉面火猴」,是张无忌童年的重要玩伴;《天龙八部》的莽牯朱蛤在第一版小说中更是服用后不仅百毒不侵,所使出的「朱蛤神功」竟然能吸人内力……如此等等那可真是不胜枚举。不过,这些奇珍异兽在第二版修订的时候要么删得干干净净,要么尽可能地减弱这些神兽的威力。像神雕除了体型大以外就基本没啥战斗力,连带杨过得到紫薇软剑的情节也删去了;莽牯朱蛤的效果也被更重要的逍遥派「北冥神功」取代,变成只是百毒不侵了。而「玉面神猴」的相关情节更是删得一干二净。当年金庸修订小说,倪匡曾经说过不喜欢第二版而喜欢第一版。一直以来我都以为倪匡这么说纯粹是「糖人儿情结」,先入为主罢了。然而了解过第一版故事后,我反而觉得倪匡不喜欢第二版其实非常有道理。要知道金庸掀起的武侠风潮是所谓「新派武侠」,与之相对的「旧派武侠」是什么?其实就是以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为代表的,有浓烈魔幻色彩的早期武侠作品。这些「旧派武侠」题材并不限于现在我们看到的江湖争斗,有时甚至会加插修仙练道的设定,因此故事中出现通灵神兽什么的也是喜闻乐见。金庸曾自言写武侠小说受影响最深的莫过于《蜀山剑侠传》,早期的金庸小说中自然更是遍布《蜀山》那股仙侠味道了。而《蜀山》的天字第一号粉丝就是倪匡,此公不但喜欢《蜀山》,还曾亲自整理编辑《蜀山》并重新出版,唤作《紫青双剑录》,甚至还给原本太监烂尾的《蜀山剑侠传》补上了大结局!可见,倪匡喜欢《蜀山》味更浓的第一版金庸小说那是理所当然了。「降龙十八掌」是串联金庸小说的重要钥匙武侠小说最为精彩的,除了故事所营造的江湖世界,以及江湖世界中形形色色的侠士侠女之外,最突出的莫过于他们所使用的武功。因此武侠小说要想写得精彩夺目,首先得让读者记住那个角色所使用武功,这样就能让武功来成为角色的「形象代言」。而且这样更是方便作品和作品之间的联动,只要某某打出这套武功,读者就能马上知道这个故事跟其他故事之间的关联,连带给自己的其他书打广告了。而在金庸武侠的世界当中,史无前例唯一一套武功多次出现在其不同作品之间的,就莫过于现在早已闻名的「降龙十八掌」了。然而只看过二版或三版的读者并不知道,除了洪七公、郭靖、乔峰这几个「降龙十八掌」的著名使用者外,其实还有两个主角也懂得「降龙十八掌」。第一个,自然就是标题所说的张无忌了。说到这里,倒可趁机介绍一下,一版的张无忌跟二版的张无忌,在前期的故事判若两人。现在我们都知道张无忌这个角色的特色是温柔体贴,优柔寡断,是个有点蠢蠢但又武功高强的邻家哥哥式角色。然而一版的张无忌可不是那么的人畜无害,相反,他可是半个韦小宝!一版有段情节如此说道:話說謝遜對張翠山一家談起親歷往事,說到遭成崑滅門,並說他曾想殺武當派宋遠橋以逼出成崑,但又怕一擊不成,被天下豪傑圍攻,這場血海深仇,可從此無由得報了。
一版張無忌聞言,突然說:「義父,你眼睛看不見,等我大了,練好了武功,去替你報仇」。此言一出,謝遜與張翠山不約而同站起,謝遜低沉著聲音問:「無忌,你可是真有此心?」,張翠山與殷素素均感焦急,因武林人素重信義,而以謝遜之能尚不能報仇,張無忌若是信口答應,豈非自陷絕境?張無忌雖小,此事仍須由其自決,但張殷二人隱隱覺得,此事說不定關涉到張無忌一生禍福。
只聽張無忌昂然道:「義父,害你全家之人叫混元霹靂手成崑,無忌記在心中,將來一定代你報仇,也將他全家殺死,殺得一個不留」。
張翠山怒喝:「無忌你說什麼?一人做事一人當,他罪孽再大,也只一人之事,豈可累及無辜?」,張無忌應道:「是,爹爹!」,嚇得不敢再說。
這一大段張無忌要為義父殲凶復仇的童言童語,二版刪得一字不留。而後,謝遜開始說他誤殺空見大師之事,一版謝遜說到他掌擊自己的天靈蓋時,張無忌叫道:「妙計!妙計!可是義父,這一下不是太狠毒了嗎?」,張翠山問:「為什麼?」,張無忌道:「義父拍擊自己的天靈蓋,那位老和尚自然出聲喝止,過來救你。義父乘他不防,便可下手了。不過老和尚對你這麼好,你決不能傷他,是不是?」。張翠山與殷素素聞言,大為駭異,他們雖知自己的兒子聰明伶俐之極,那料到他在這傾刻之間,便能識破謝遜的奸計。
這段在二版被金庸偷天換日了,大喊「妙計!妙計!」的,換成殷素素,二版張翠山則接著說:「噢,可是如此對付這位有道高僧,未免太狠了」,張無忌則坐在一旁,渾然是不知人間險惡的小天使。后来各大门派逼得张翠山跟殷素素自杀,张无忌在这一段的表现在一版中也和二版的完全不同:張無忌回武當山,見到張翠山自刎,殷素素告訴張無忌這裡許許多多人一齊上山逼死你爹爹,張無忌一對小眼由左而右橫掃,一版的目光中充滿了威嚴與怨毒,每個人和他凜然生威的目光一觸,心中都忍不住一震。二版把張無忌「威嚴與怨毒」的眼光刪了。
而後,殷素素冷冰冰地告訴張無忌:「你別心急報仇,要慢慢的等著,慢慢的等著,只是一個人也別放過」,一版張無忌道:「是,媽媽,我要慢慢的等著,一個人也不放過」。二版將張無忌的回答改為:「媽!我不要報仇,我要爹爹活轉來」。
接著殷素素自殺,一版張無忌從母親身上拔出血淋淋的匕首,從廳左慢慢走到廳右,將廳上三百餘人的面貌長相,一一記在心裡,腦中想著母親說的:「要慢慢的等著,只是一個人也別放過」,廳上高手被張無忌滿腔怨毒的一瞪,人人不禁發毛。
二版改為張無忌撲在母親身上,大叫「媽媽,媽媽!」,悲痛之下,並不哭泣,還瞪視著空聞大師,問:「你為甚麼殺死我媽媽?」
張殷雙死,一版殷梨亭問也在山上的紀曉芙亦是來為難他五哥的嗎?紀曉芙說:「家師有命,想請張師兄示知謝遜的下落」,張無忌忽然接口道:「我媽已跟那個老和尚說了,你問他去便是。他若是不肯說,你們跟他為難吧」,他雖在悲痛之中,仍是懂得母親那一招「嫁禍江東」之計的用意。最有趣的是,后来在蝴蝶谷胡青牛拒绝医治张无忌,张无忌气的不行,于是张口大骂道:「見死不救胡青牛,你還想小爺入教,真是放你娘的狗臭屁!你祖宗十八代也不知積下了什麼陰功,生下你這種豬狗一般的畜生來」,他口齒伶俐,越罵越是厲害,花樣翻新,罵到後來,胡青牛和常遇春聽著,覺得實是生平聞所未聞之奇。最後,張無忌還大叫:「胡青牛,你若不將常大哥治好,終有一天,教你死在我的手裡。我……我……」,心中一急,竟自暈了過去。「口齿伶俐」!张无忌原来在金庸最初的构想当中,他可是不亚于韦小宝的一个聪明小混混,不仅思维敏捷,而且精于嘴舌,跟二版那个憨憨可爱的「无忌哥哥」可是相差十万八千里了。其实在一版金庸小说当中,性格的前后描述不一致的事情非常多。大家可能不敢相信,早在《射雕英雄传》,金庸就曾经借旁白之口称赞郭靖「聪明伶俐」。可是写到后来,金庸觉得把这个角色如果太聪明就跟他的CP黄蓉有所冲突重复,于是笔锋一转,说郭靖「呆头呆脑」,前面的描述就又全部不认了。张无忌的性格也是到了后来才确定下来,所以一版前面的张无忌和现在我们所认知的形象截然相反。当然,这些内容在二版的修订中全部都改正了。那么张无忌在一版中又是怎么学到「降龙十八掌」的呢?且說張無忌一行船泊銅官山腳下小鎮,岸上一名老丐戲蛇吸引張無忌上岸,童稚的張無忌果然為其所騙上岸去,而後老丐以布袋套住張無忌腦袋,並以毒蛇對準張無忌背心,要脅殷素素說出謝遜下落,此老丐原來就是巫山幫賀老三。
一版的張無忌在賀老三出言威脅殷素素時,乘黑蛇離開背心,一掌打在賀老三背心「靈台穴」上,借一掌反震之力,身子向前一竄,脫離賀老三懷抱。張翠山、殷素素與俞蓮舟三人躍上岸來,殷素素抱住張無忌,張翠山則砍死毒蛇。張翠山看賀老三口吐鮮血,神情痛苦,卻不能動彈。俞蓮舟大奇:「難道這小孩兒輕輕一掌,便將他打得這個模樣?」救起賀老三後,俞蓮舟問張無忌他打賀老三的是什麼掌法,張無忌見俞蓮舟神色嚴峻,心中害怕,哭著說:「我不是故意打他的,他……他要放蛇咬我,我怕得很,我……我怕得很」,俞蓮舟安慰了一陣,張無忌止哭,這才說道:「義父說,這是武林中久已失傳的掌法,叫做『降龍十八掌』」,「降龍十八掌」五字一出口,俞蓮舟與張翠山夫婦盡皆失色。
原來「降龍十八掌」自洪七公傳給郭靖,郭靖弟子中沒人學到這路神功,而楊過又因斷臂,不能學這套雙手齊使的掌法,近百年來,武林中只聞「降龍十八掌」之名,誰也沒有見過。
俞蓮舟兀自不信,張無忌繼續說打賀老三的一招:「義父說,這招叫做『神龍擺尾』」。俞張二人的確曾聽師父說過「降龍十八掌」有「神龍擺尾」一招。
張翠山告訴俞蓮舟,張無忌跟謝遜學藝時,他夫妻都遠遠避開,以是不知謝遜竟教了此功,張無忌則說:「義父跟我說,他只會得十八掌中的三掌,是跟一位江湖隱士學的,但他總覺得其中的變化有點不大對頭,想是其中真正奧秘之處,那位隱士也是沒有體會到」,俞張二人遙想當年洪七公與郭靖的神威,不禁心嚮往之。此后足足有十几回的内容里张无忌都会靠这三招「降龙十八掌」应对各种危险的情况,虽然只有三招,但光凭这三招就足以让他击退大多数小杂兵了。然而后来张无忌因缘际会学到了正宗的「九阳神功」,更在后来习得「乾坤大挪移」,这「降龙十八掌」便渐渐不用,直到完全消失。想来除了不能抢「九阳神功」和「乾坤大挪移」的风头外,「降龙十八掌」在设定中属于刚猛一路,跟后来性格越来越软的张无忌非常不符合。因此一版的后面不再使用,二版更是从源头上删掉了张无忌会「降龙十八掌」的情节了。其实在一版小说当中,还有另一个主角也会「降龙十八掌」。这个角色可能大家都不会相信,他就是《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书中写道:陈家洛道:「弟子受了伤,最后一殿是一定闯不过去了,求老禅师指点一条明路。」天镜道:「过不去,就回头。」陈家洛心想:「释家叫人回头,咱们豪侠之辈却讲究一往无前,死而不悔。」於是行了个礼,向后殿走去。行了几步,天镜道:「我问你一句话。」陈家洛止步回头,天镜道:「适才我和你拆了二十余招,我的掌法你都记得吗?」陈家洛道:「弟子记得。」天镜道:「你自己可以领会研习,却不许传授旁人,这是少林寺的镇山之宝。」陈冢洛一怔,心中大悟,原来天镜刚才把一套上乘的掌法传给他自己,当下扑翻在地,磕头拜谢。天镜道:「你知道我什么传你这套掌法?」陈家洛道:「弟子不知。」天镜道:「我从你的掌法中领悟了许多武术的精义,投桃报李,我也得奉还一些。再者,我是完了二十余年来没能了的一桩心愿。」陈家洛怔怔的望着他,愕然不解。天镜凄然道:「同门师兄弟中我和你过世的义父最好,我答应过教他这降龙十八掌的。」 陈家洛黯然无语,天镜又道:「当年你义父学艺未精,就要下山。先师劝他再等三年,学会了这降龙十八掌之后出寺,但你义父心有挂怀,不能再等。先师叹息一番,也就罢了,我送他到山门时,曾有言道,等我学会之后,他日相见,定必转授。那知你义父后来犯了门规,咱们师兄弟再无相见之日。现在我传授给你,你好好去吧!」陈家洛又施一礼,出得殿来,只觉全身乏力,倚在墙上调了好一阵息,鼓勇踏入后殿。原来,在金庸最初的构想当中,「降龙十八掌」是南少林的武功绝学。其实仔细推敲,「降龙十八掌」这名字本身就很有佛教色彩。「降龙」让人想起降龙罗汉,「十八」让人想起十八罗汉。然而可能这个意念对金庸来说实在太有趣了,写到《射雕英雄传》的时候,又突然把他转到了丐帮的名下。在一版当中,甚至说是洪七公在易经当中参悟出来的自创绝学。然而后来金庸写《天龙八部》,乔峰也会降龙十八掌,这便跟当初的《射雕英雄传》犯驳了。两相比较,当然是主角乔峰比较重要,于是二版的修订中金庸大笔一挥,改成是洪七公一半师授,一半自创了。到了第三版,金庸改得更狠。由于《天龙八部》要改掉「乔峰过早死掉导致降龙十八掌没人传」的BUG,硬是说乔峰当年使的是「降龙廿八掌」,后来在便当之前先传给虚竹,等他再传给后人。而虚竹再将二十八掌精简为十八掌,于是就才一代一代传到了洪七公的手上。因为这个改动,洪七公连那剩下的一半原创版权也丢掉,变成也是学来的了。「降龙十八掌」是金庸小说当中修改最多,内容也是最充实的一个武功ICON。这套掌法承载了金庸的思路,能让人从这套掌法的版本演变中探寻到金庸的创作轨迹。在第三版中,可以说,「降龙十八掌」正是串联金庸小说的重要钥匙。再厉害的武功,也斗不过人心的阴谋诡计所谓「侠以武犯禁」,武侠小说意念上就是鼓吹有武艺的侠士用暴力去改变社会的一些不公平。然而现实就是,一个社会的改变从来不是单看某几个人的武功是否高强,就算你很能打,你的伙伴也很能打,纠结在一起也不过是黑社会罢了。因此武侠小说又称之为「成人童话」,不管你在小说中如何快意恩仇,在现实中你还是得身不由己。真正能改变社会的其实是武力之上的权力。出身名门望族,毕生都在政治场上周旋的金庸也是深知这个道理。所以他越写武侠小说,就越是发现武侠小说这种东西本身的虚幻之处。金庸便在《笑傲江湖》中借风清扬表达的自己的看法:风清扬叹了口气,说道:「这些魔教长老,也确都是了不起的聪明才智之士,竟将五岳剑派中的高招破得如此干净彻底。只不过他们不知道,世上最厉害的招数,不在武功之中,而是阴谋诡计,机关陷阱。倘若落入了别人巧妙安排的陷阱,凭你多高明的武功招数,那也全然用不着了……」于是,在写到《鹿鼎记》的时候,金庸放弃原本武侠小说的常规套路,让主角韦小宝出身低微,武功平平,却因为种种奇遇而上演一出「屌丝逆袭记」。韦小宝出色的政治智慧更是让他从一个地痞流氓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鹿鼎公」,可谓是对武侠的一个大大的讽刺。不外乎有人会将《鹿鼎记》称之为「反武侠」了。不过,其实在《鹿鼎记》的连载之初,金庸可没到那么多。最直接的证据就是,韦小宝在头几回,可是认认真真学武,并且还真的练成了绝世神功!话说韦小宝因缘际会进了皇宫,当了假太监「小桂子」,更被海大富抓住当人质。期间海大富为了调查《四十二章经》方便,于是教韦小宝武功。现在我们看到的二版是韦小宝压根不想学武,所以敷衍了事。然而在一版中,韦小宝向往成为英雄好汉,竟然耐着性子硬是好好学武,硬是把少林的「大擒拿手」。一版写道:第二天韋小寶(与康熙)比武依然落敗,海老公遂傳了他一路「大擒拿手」,以與康熙的「小擒拿手」較量,但第三天韋小寶仍然不敵。
回海老公居所後,海老公續教韋小寶功夫,他先教韋小寶「弓箭步」,韋小寶道:「這個我理會得,那也不難。」
海老公哼了一聲,當即自「連環手」開始,將推肘、反背貼身靠、前倒扒、白馬翻蹄、鯉魚托鰓、迎風屈柳、踢順腳、劈捶、通天炮、金絲攀眉、撐滑前倒扒、猴坐毫、纏絲、捶腰、滾蹄、撐手、貫耳、填虛等一十八手拆解的方法都教給他。那是第一路的一十八式,每路十八式,十八路便共有三百二十四種變化。這天海老公的教法和昨天已然不同,不再急求速成,和韋小寶拆解之時,不住叮囑解釋,不似昨日那般又打耳光,又劈頭頸。韋小寶少吃了許多苦頭,又明白了每一手擒拿拆解的道理,學得津津有味,不住讚美:「這一手真是妙極,那小子說什麼也不能抵擋。」一直學到吃飯時,韋小寶居然將第一路擒拿手的一十八式變化都學全了。海老公道:「小子油腔滑調,記性倒好。」言下頗有贊許之意。晚飯過後,兩人又再反覆練習。兩個月與康熙鬥下來,比武之時,韋小寶也已不是老吃敗仗,雖然仍是輸多贏少,但偶爾也有幾日能占到上風。韋小寶最是好勝,這一來,習武之心更是熱切了。后来海大富还把武当派的「大慈大悲千叶手」教给韦小宝。韦小宝不负众望,竟也是学得不错。后来跟康熙比武,败给了康熙的「八卦游龙掌」,海大富就叫他跟康熙学上几招。韦小宝自然也是照做了。此後他每天去和康熙比武,對康熙這路掌法細細請問,卻絲毫不露也要學練之意。康熙絕不藏私,韋小寶所問的,只要自己知道,便都說給他聽。兩人的武功所學漸深,拆解時只是比擬手法,印證招術,不像從前摔角那麽扭頭扳頸,韋小寶自不須有何顧忌。數月之後,韋小寶已將「千葉手」的一千式招數學全,康熙的「八卦游龍掌」更比他早了一個多月就已學會。兩人一動上手,成千種招式反覆運使,日日各有新穎變化,實是興味無窮。
兩人都是第一等的聰明人物,所遇師父又是當世高人,學武只不過半年,相互切磋琢磨之下。進展迅速異常。以至于后来康熙觉得时机成熟要擒鳌拜,很大一个原因是韦小宝这个武功高手在身边,对付鳌拜自然得心应手。一版中就如此写道:當鰲拜進上書房,十二名小太監出手後,韋小寶早已閃在鰲拜身後,奮力一揮,打在他的「意舍穴」上。若是尋常武師中了這一拳,當即暈倒,但鰲拜天賦異稟,武藝高強,只感穴道上一陣酸麻,不由得大吃一驚,心想:「那裏來了這樣一個高手?」在一版当中,韦小宝的武功之高可是连鳌拜也暗暗佩服!而二版因为把韦小宝的武功都废去了,这一段反而显不出韦小宝的重要性。直到后来韦小宝干掉海大富,还阴差阳错成了天地会香主,拜在陈近南的门下。一版书中写道:陳近南這一門功夫入門極是不易,非有極大毅力,難以打通第一關。韋小寶聰明機警,卻便是少了這一份毅力,第一個坐式一練,便覺艱難無比,興味索然。一覺醒轉,已是半夜,心想:「師父叫我練功,可是他的功夫乏味之極。」翻開那本冊子,見一邊是圖,一邊密密麻麻的寫滿了小字,十個字中倒有九個半不識,歎了口氣,便收了起來。原來陳近南料事縝密,這一件事卻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事先少問了一句,沒問韋小寶識不識字,見他是個十來歲的聰明孩子,自然識字,這本冊子上的秘訣語句都寫得淺白易解,一看自明,倉卒之際,無數大事要辦,沒來得及給他細解。不料韋小寶偏偏就不識字。冊子上寫明瞭遇到練功練得昏昏欲睡之時,如何振奮精神,韋小寶卻連第一關都走不過去。
他睡在床上,心想:「下次見到師父,他一查之下,我功夫練得如此之慢,一定老大不高興。」起身再拿那冊子來看,依法打坐修習,過不多時雙眼又是沉重之極,忍不住要睡,心想:「師父人是很好,功夫卻不及老烏龜的有趣。」一想到海老公的功夫,精神便是一振,當下將海老公遺下的那本什麽經取了出來,依著圖形打坐練功。坐不多時,丹田中便有一團熱氣緩緩升起,心想:「師父也說過練功之後,小肚子中會有一團熱氣,怎地依照師父的圖形練,熱氣不出來,一照老烏龜的烏龜功練,馬上便有熱氣?」
瞧著海老公的遺書,將熱氣順著圖中人形身上紅綫盤旋遊走,只覺說不出的舒暢受用,有時熱氣無法走通,便以陳近南所傳的秘訣引導,立時便走通了。
韋小寶只練了九日,便已將海老公遺經上的第一圖練完,只是所用的方法,卻是陳近南所授。每次照著圖中紅綫所示將紅綫在全身游走一周,跟著便出一身臭汗,被褥上淋淋漓漓儘是汗水,卻是說不出舒服受用,身子輕飄飄地,幾乎便欲飛起來一般,他還道上乘內功確須如此修習,其實卻是無意之間,已將兩門截不相同的武功揉合在一起。本來這兩門武功都是極為精微奧妙,初學之人必有明師指點,至不濟修練數年,一無所成,決無互相摻雜之理。但韋小寶一個假師父已死,一位真師父不在身邊,陳近南又沒想到他竟會不識冊子上的說明文字,陰差陽錯,居然會搞得亂七八糟,成為武學中從所未有之奇。
要知海老公所遣的武功走的是陰柔怪異之途,一來上手甚易,二來合於韋小寶的天性,三來韋小寶多多少少跟海老公學過不少日子武功,雖然所學的錯多於對,畢竟是這一門路子,因此上一拍即合。
一個人讀書識字,始終不識,那也罷了。識得之後,若是要他盡數忘卻,連個「一」字「二」」字也不再認得,那幾乎是決不可能。有些人腦子受傷,舊事忘得乾乾淨淨,但識得的字卻不會忘記,一樣的會讀書寫字。武學之道也是一般,韋小寶既已練了這門古怪武功,那是和他身子血肉相連,九牛倒曳不去。第一圖練成後,第二圖練得更加津津有味,第三圖、第四圖馬不停蹄的練將下去。好在他日間只在禦書房中侍候康熙幾個時辰,空暇時候甚多。尚膳監的事務自有手下太監料理,每逢初二、十六,管事太監便送二千兩銀子到他屋子裏來。哈哈!一版还强调这神奇武功「和他身子血肉相连,九牛倒拽不去」,然则在几回之后,韦小宝却不知为何真的忘掉了这门神奇武功,变成了一个打架只会逃跑的痞子。这前后犯驳之大,也算是《鹿鼎记》中的大BUG。于是在二版修订当中,所有和韦小宝学武功的情节全都删改了。的确,韦小宝后来用狡猾和计谋就已经将一种武林好汉耍得团团转了,他本身并不需要什么高强的武功。而且这样一改,更顺应金庸当时对世界的看法和体会。也正因为这么一改,让《鹿鼎记》彻头彻尾地告别了传统武侠小说,成为了一本喜中有悲,笑中有泪的历史政治讽刺杰作了。
其实除此之外,还有相当多的改动,限于篇幅本文没有写到。比如说王语嫣在当初并非「武学禁书目录」,而是货真价实的武功高手,出场的时候甚至还说她「武功隐隐在慕容复之上」;《葵花宝典》也并非太监所写,而是由一对夫妇所创,并且还是搭配《辟邪剑谱》。《葵花宝典》是内功心法,《辟邪剑谱》是剑法,正好对应华山的气宗和剑宗之分,《紫霞秘笈》也不过是《葵花宝典》的基础入门……如此种种。不过也不必可惜,早就有人将金庸长篇武侠小说的三个版本差异之处挑选出来。这位有心人便是台湾的王二指先生,他穷多年心力,写了一个BLOG,叫做《金庸版本的奇妙世界》,里面收录了《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前11回)的三版比较,可谓是令人大开眼界。本文中所有繁体引文也皆出自于此,特此鸣谢。
阅读下一篇我们为何要伤害自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近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