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农场下载ipad屈原放在哪里

  其实联合国的预测是错误的:  1、对现有人口和生育率的判断是错误的。联合国高估了(故意?)发展中国家现有生育率和人口,比如认为2010年世界、中国、印度的生育率分别为2.48、1.64、2.64。但是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只有1.18,印度的官方数据显示2010年的生育率只有2.5(城市为1.9,农村为2.8)。 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数2012》也认为2010年世界生育率为2.45,其中中国为1.598,印度为2.625。如果将中国、印度的生育率更正为1.18、2.5的话,那么2010年世界平均生育率其实只有2.3(生育率为2.48或2.3,用于远期预测的话,结果将是相差甚远)。考虑到联合国和世界银行也高估了伊朗、墨西哥、尼日利亚等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生育率,那么2010年世界实际平均生育率还没有2.3,而是已经逼近世代更替水平了。  2、社会越发达,教育水平越高,生育率越低。从人均GDP看,2010年世界人均GDP(以2000年的美元可比价为基准)相当于欧盟1960年的水平。从教育角度看,2009年世界平均中等教育女性毛入学率为66.8%(发展中国家只有54.9%), 还只相当于欧洲国家20世纪60年代水平。 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生育率还将步发达国家几十年前的老路继续下降几十年,只是速度更快(因为避孕手段更便利,电脑、电视、网络更普及),而发展中国家大多是未富先老,缺乏鼓励生育的“动能”,生育率下降后更难回升。发达国家则可能会沿着中方案或“稳定现有生育率”走。总体来说,今后几十年世界平均生育率将沿着低方案、甚至更低的路线走,但联合国却通过媒体大力宣传中、高方案,说全球人口会达到100亿、150亿,对全球资源造成巨大的压力,必须采取紧急行动以抑制人口增长。   其实联合国的预测从来没有准确过。比如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中方案对中国人口峰值预测从2008年版的2032年达到14.66亿(吓坏了中国领导人)下调到了2010年版的2027年达到13.98亿,对2050年中国总人口的预测也从2008年版的14.17亿下调到2010年版的12.96亿(相差1.2亿)。这是因为联合国2008年高估了中国的生育率,认为中国年、年生育率分别为1.77、1.79;而2010年版将之分别下调到1.64、1.56,其实仍然是高估,因为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年生育率只有1.4左右,2010年只有1.18。  可以说,二十世纪面临的是人口爆炸和经济繁荣,而二十一世纪面临的将是人口坍塌和经济衰退,联合国人口基金需要承担责任。  前几天主要在微博上宣传,很多网友购买几本、几十本送人,新浪一位网友“飞呀飝飝”一次购买300本送人,他说:“《大国空巢》 不能不读的人口学经典, 一下订了300本回来”//zmrUz4IHX?type=repost    还有网友准备购买上千本送人。
    -----------------------------  谢谢支持!
  中国发展出版社网店的掌柜钟长伟在微博上说:“中国发展出版社旗舰店三天突破三百多本的零售销售,这是史无前例的奇迹。”
  非常可惜的是,这种书某些内容会被和谐......不能全窥作者思想
&&  支持计划生育的人认为:如果中国的人口和美国一样多,就可以过上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如果和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一样多,就可以啥事都不干就过上他们的生活水平。  他们无奈的是,哪怕中国禁止生育,在他们死掉之前,人口都不会降低到以上国家的水平,所以他们更加痛恨中国的人口太多。
  居然解禁了,大好事!
关注国运  废除强制一胎的变态政策
&  第二章、 文明兴衰的人口因素  第一节、先哲谈人口与文明的关系   第二节、秦国统一中国的人口因素   第三节、罗马帝国灭亡的人口因素  第四节、人口优势避免了罗马帝国的在中国重演   第五节、吐蕃、蒙古文明衰落的人口因素  第六节、印第安文明衰落的人口因素   第七节、为什么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而不是法国?   第八节、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人口因素  第九节、甲午战争、抗日战争的人口因素   第十节、“日”薄西山的人口因素   第十一节、俄国崛起的人口因素   第十二节、苏联解体的人口因素   第十三节、俄罗斯人口政策的教训和经验   第十四节、美国崛起的人口因素   第一节、先哲谈人口与文明的关系  新陈代谢是生命现象的最基本特征,没有人口的“生生不息”就没有文明的“生生不息”。哈耶克在《致命的自负》里写道,“见识广博和善于思考的人如今却越来越不愿意继续接受人口增长和文明兴盛之间的联系。相反,当他们思考我们现在的人口密度,特别是过去300年间人口的增长速度时,他们变得高度警觉,视人口增长的前景为噩梦般的灾难”,“我们因为人口的增长变成了文明人,而造成这一增长的正是文明:我们可以做人口稀少的野蛮人,也可以做人口众多的文明人。如果将人口数量减少到10000年前的水平,人类也保不住文明。实际上,即使将已获得的知识储存在图书馆里,如果没有足够的人从事广泛的专业化和劳动分工所要求的各种工作,人们也不能够利用这些知识。书本知识不能使某个地方的1万人在原子弹浩劫后免于退回到狩猎采摘的生活。”  英国《新科学家》日刊登文章,认为如果人类从地球上消失20万年后,将再也找不到人类曾在地球上生活过的痕迹,地球将会变回到史前蛮荒世界。另外一群原始人类(假如数量足够,并且也有足够的运气的话)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才能达到现在的文明程度。   中国古代先贤早就注意到了人口对于文明延续和国家强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春秋齐国名相管仲说:“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每当看到人口众多时,孔子便情不自禁地赞叹说:“庶矣哉”(人真多啊!),冉有问:“人多有什么好处?”孔子说:“富之”, “教之”。就是说人多才能富强,富强才能产生文明礼义。  墨翟的政治理想就是“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他认为生育众多的人口是使一个国家富强最为迫切的事,人口多国家更好治理,社会更为稳定。“然则土地者,所有余也;王民,所不足也”。他将大量进行生育看成是富国的基础,指出人口不足,“天下衣食之财,必将不足。”  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国家有三宝,一是土地,二是人民,三是政务管理。  《尉缭子》说:“夫土广而任则国富,民众而制则国治”。  唐太宗李世民认为:“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明太祖朱元璋也说过:“人者,国之本”。  《资治通鉴》:“人口滋多,则赋税自广”。就是说人口多,生产多,赋税多,兵员广,国力就增强,也有能力进行救灾、度荒,并且人均赋税轻,人均国防承担也轻,老百姓日子就好过,国家也就容易管理,社会也就更加稳定。  南宋思想家叶适总结说:“民之众寡为国之强弱,自古而然矣”,“为国之要,在于得民,民多则田垦而税增,役众而兵强。田垦、税增、役众、兵强,则所为而必众,所欲而必遂”。  因此统治者都十分重视人口的增殖。为了尽快增加人口,管子、商鞅等提出了“徕民”(招徕他国之民)政策;荀子提出 “以德”、“以力”、“以富”三种方法来“兼人”(即兼并他国人民)的政策。孔子认为首先应推行仁政,爱护百姓,以招徕其他诸侯国的人民。“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孔子认为“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现在发达国家无一例外都在鼓励生育,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还在“徕民”(吸引移民)。加入“徕民”队伍的国家将越来越多。
&&  第三节、罗马帝国灭亡的人口因素  2004年美国作者菲利普?朗曼在他的《空摇篮》一书中写道:自罗马帝国崩溃以来首次出现的全球人口老化和出生率下降正在威胁着现代社会。   曾经辉煌一时的罗马帝国到底是怎么灭亡的?有些史学家认为社会的淫风、罗马人的纵欲使得人口减少是古罗马帝国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季朋(Edward Gibbon)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一书中认为,罗马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就是家庭和婚姻的衰败。  罗马不但有妓女节,还有同性恋节日,同性恋被当作一种婚姻形式受到保护。淫荡的民风导致古罗马人的生育率下降:   1、由于奴隶从事生产,自由民基本脱离体力劳动,享受奴隶的劳动成果,生孩子没有利益,生孩子的付出与个人利益脱钩,冲击和破坏了以生殖为首要目的的性观念。  2、女奴大量涌入和公共娼妓制的兴盛,直接冲击和破坏了一夫一妻制婚姻。 无效性生活(不生育孩子的性生活)增加,有效性生活(夫妻之间的性生活)减少。  3、由于罗马后期同性恋和嫖妓成风,贪图享受,回避家庭责任,不生不育。罗马帝国并且掌握了避孕术,如药剂、栓剂和阴道塞。  4、性病引起不育不孕。  5、洗热水澡过度也影响到男性精子的生成和活力。  6、古罗马人从送水的铅管、杯子、烹调用的坩埚、女性化妆品的白铅及酒中吸收微量的铅,久而久之导致了慢性铅中毒症,造成了男子不育和女子不孕。  学家杜兰(Will Durant,)说娼妓在古罗马是如此地普遍,以致某些时候政客的选举必须透过“妓院老板行会”来收集选票。他说:“奸淫普遍猖狂到一个程度,导致性行为若非是为了政治上的目的,根本就引起不了大众的注意。而实际上每个小康家庭的女人都至少有过一次离婚的记录”,“娼妓猖獗,同性恋因着与希腊人及亚洲人接触而受到更大的鼓舞。许多有钱人为求得一名男性的欢心而不惜付出一台仑的价钱,加图(Cato)抱怨说一名漂亮的男孩远比一座农场的价值还高”,“罗马人就像希腊人一样,始终十分纵容男人去嫖妓,认为这些职业是合法并且是有限止的......老塞尼加认为罗马女人中充斥着奸淫的行为。”   由于生育率的下降,造成上层自由民人数不断减少。据记载,古罗马特洛伊贵族35名结了婚的王爷,半数以上没有生育;其余的王妃虽然有喜,活着生下的只是少数几个低能儿,皇室几乎没有嫡生的子女。   北匈奴被中国打败后,逃往欧洲,一路攻击沿途的日耳曼人蛮族(包括西哥特人),日耳曼人蜂拥逃向西方,以期在罗马帝国境内寻求庇护。定居于罗马帝国内部和周围的日耳曼人生育率很高,人口众多,作为罗马帝国的雇佣军,逐步取得了军队的支配权,变成罗马人不可扼制的力量。  公元408年,哥特人在阿拉里克带领下占领了罗马的港口,控制了罗马的粮食来源。公元410年,阿拉里克决定打进罗马城,三天三夜的洗劫,使巍峨的殿宇、壮丽的宫殿化为一片焦土,罗马皇帝成为蛮族的傀儡。476年西罗马帝国彻底崩溃。  学家普遍认为西罗马帝国灭亡是欧洲文明的倒退。正如帝国灭亡后在基督教的一次会议上有人叹息:“雄伟的建筑物被捣毁,珍贵的典籍被付之一炬,繁荣的城市被废弃,纤弱高贵的妇人成为野兽手中的玩物”。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这段长达一千年的被称为“中世纪”。  假如古希腊、罗马帝国没有因为人口问题而灭亡,那么工业革命可能更早会发生,人类也可能更早地步入现代文明。  基督教于公元1至2世纪传入罗马,在教义中提出的性禁欲主义反映了当时广大下层民众的心理,在某种程度上总结了教训,因而容易被许多人接受。社会学家和基督教辩护者洛德尼?斯塔克指出,罗马帝国时期基督徒的出生率高于异教徒,而且平均寿命也更长,由此产生的人口比例优势使当时微不足道的基督徒逐渐成为西方世界的主体文化力量。 可能是吸取罗马帝国纵欲亡国的教训,基督教的禁欲思想在中世纪的欧洲占主导地位,圣经的新约称“性就是罪”,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  现在西方一些人士担心罗马帝国衰亡的又在欧洲重演。欧美国家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19世纪以来生育率就不断下降,到20世纪30年代生育率普遍跌到更替水平附近。二战后出现了一个婴儿潮,60年代初欧盟的生育率达到2.6,美国则达到3.6。  由于青霉素等抗生素的大批量生产,口服避孕药在市场推出,加上乳胶避孕套质量的提高,消除和减轻了人们对婚外性行为引起性病和怀孕的顾虑,西方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掀起了“性解放”风潮,离婚率增加,结婚率下降,性病泛滥。社保制的建立,生育的付出与养老收益脱钩,生育对个人变得没有多大益处了。60年代欧美的生育率再次下降,美国在1976年降到1.74后止跌回升,到1989年回升到2.0,其后一直稳定在2.1附近。欧洲的生育率一路狂跌,2001年欧盟只有1.45,其后略有回升,但2009年还不到1.6。欧洲人口将从2015年开始负增长。  劳动力的短缺,使得欧洲在1960年代就开始吸引穆斯林移民。所有的西欧国家都面临着穆斯林人口剧增的问题。穆斯林人口占欧洲总人口的比例从1950年的2%上升到1990年的4.1%、2000年的5.1%、2010年的6.0%,到2030年将达到8.0%。  表1 欧洲各国穆斯林人口(万)、占总人口比例(%)、生育率   &  穆斯林的人口结构比较年轻,2010年欧洲穆斯林人口中30岁以下人口占48.7%,而非穆斯林中30岁以下人口只占33.8%。一方面由于穆斯林的生育率高,一方面由于年轻人口(现在和今后的育龄人口)比例高,这就意味着今后穆斯林人口占欧洲总人口的比例还将继续上升。  二战后,强大的实力赋予了欧洲人“海纳百川”的胸怀(中国唐朝也是如此),各国政府对移民都实行多元文化政策。  2001年美国发生了“9.11”事件,穆斯林恐怖分子劫持了美国4架民航客机,撞坍了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大厦”,撞毁华盛顿五角大楼的一角。以“9.11”事件为转折,欧洲的种族关系转趋紧张,发生了多起穆斯林恐怖袭击事件:  日上午,西班牙马德里发生的系列爆炸案导致190人丧生,受伤人数超过1500人。  2004年荷兰电影制片人兼报章专栏作家特奥?梵高因在纪录片中对妇女在伊斯兰世界的现状做出抨击,遭到枪杀。  日早上交通尖峰时间,伦敦连环发生了至少7起爆炸案。爆炸造成的死亡人数共52人,伤者逾百。  日在丹麦《日德兰邮报》上刊出负面描绘穆罕默德的12幅漫画,导致穆斯林民众的抗议,也带来部分极端分子的恐怖威胁。   2005年10月,法国数十个城镇发生了大规模的骚乱,焚车近万辆。  从此,欧洲人对穆斯林移民的“反感度”达到了峰值,很多人认为欧洲本土的文化特征正受到威胁,担心传统意义上的欧洲将不复存在。多元文化失败论在欧洲蔓延。德国总理默克尔在2010年公开承认“多元文化努力彻底失败”。 2011年2月英国首相卡梅伦说,英国必须放弃失败的多元文化主义,取而代之的是坚决捍卫西方价值观。 接着,法国、荷兰等国也承认多元文化政策的失败,开始强调“主导文化”。   日挪威于特岛发生枪击案,造成92人死亡,97人受伤。凶手安德斯?布雷维克是一名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他承认,政府奉行的多元文化政策是其犯罪的动机之一。挪威惨案向欧洲敲响了警钟:欧洲地区反对移民、反对伊斯兰和反对多元文化的极右翼势力正在大增。  今后欧洲将陷入两难的境界。一方面,以2010年为转折点,总劳动力开始减少,经济很大程度将依赖移民。但另一方面,劳动力减少后,经济将出现长期的衰退,大众心理将由开放转向保守,很容易将就业机会减少、社会治安恶化归罪于移民。欧洲近年的排外思潮兴起其实是经济衰退的一个标志。移民是一朵带刺的玫瑰,对移民是“排斥”还是“利用”将考验欧洲政要的政治智慧。  从人类文明长远看,穆斯林的高生育率其实是好事。穆斯林人口占全球人口比例在继续上升,从1950年的17.06%上升到1970年的19.02%、1990年的22.07%、2010年的24.86%,预计将增加到2020年的26.01%,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穆斯林人口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发言权将不断上升,他们也必将对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
&  第六节、印第安文明衰落的人口因素  数千年来印第安人在美洲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对天文、数学、历法、雕刻技术有卓越的创造,尤其是农业非常发达,最早培植了玉米、马铃薯、红薯、南瓜、花生、向日葵、辣椒等农作物,并掌握了饲养火鸡、狗和密蜂的技术。  但印第安人却没有欧亚大陆所有的水稻、小麦、燕麦等谷类作物,也没有牛、马、羊、猪等大牲口。在哥伦布到来之前基本没有大规模饲养业,餐桌上虽然有玉米,但是肉类却非常有限(主要肉食是豚鼠肉)。不会使用轮子,又没有大牲口,也就没有马车等运输工具。印第安人一直不会使用铁制工具,耕种技术比较原始。  不知道由于什么原因,玛雅文明辉煌两千年后却在公元9世纪突然走向败落,数十座古老的城邦同时被废弃,逐渐为森林所淹没。哥伦布发现美洲时,印第安人仍然过着非常原始的生活。  由于人口仍然众多,印第安文明的火炬并没有熄灭。对1492年之前美洲印第安人的人口总数,不同的学者估算结果不一,从840万到1.12亿人不等,比较准确的估计是5000万到6000万人,其中秘鲁人口为400万到1500万,中墨西哥人口为500万到2500万人,中美洲人口为225万到545万人。 要知道1403年明成祖时期,中国人口也才6660万人; 目前30个西欧国家在1500年的时候总人口也只有5700多万人(2008年人口为4.01亿人)。 如果假以时日,印第安人文明仍有机会复兴。  然而随着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新大陆”,战争屠杀和欧洲传来的流行病,使得墨西哥地区的人口下降到1568年的265万人、1595年的137.5万人、1625年的73万人。秘鲁的人口下降到1570年的130万人、1620年的70万人。 美国的印第安人人口也从1492年的150万人快速减少,后面逐渐增加,但到1920年的时候仍然只有35万人。 很多印第安人部落彻底灭绝。  夺取印第安人生命的最直接杀手并非欧洲人的枪炮(1500年西班牙总人口才680万,靠枪炮是难以征服五六千人口的美洲的),而是他们带来的疾病。天花、霍乱、腮腺炎、麻疹、淋病和黄热病,这些早已被欧洲人适应的疾病对印第安人极具杀伤力,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几乎完全没有抵抗力。比如欧洲人当时的天花病死率只有10%,而印第安人则高达90%,天花成了欧洲人征服美洲的同盟军。   一方面是印第安人人口的崩溃;一方面是西班牙殖民者“铲除一个文化,如同路人随手折下路边一朵向日葵”,印第安人的文献被殖民者当作“魔鬼的作品”付之一炬,曾经辉煌的印第安人文明彻底崩溃。作为美洲新主人的欧洲人然后得意地宣扬“印第安人无文明”。   同样,在英国人入侵澳大利亚的时候,天花等传染病也成了最得力的同盟军,1789年,在与新近到达悉尼港口的英国定居者为邻的澳大利亚土著人中间暴发了天花,并向内陆扩散。据英国人估计,当时这场天花杀死了50%的土著人。此次大流行可能是澳洲土著遇到过的最大的一次“人口地震”。 人口的崩溃必然导致文明的崩溃。
&&  第八节、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人口因素  德国一直是整个欧洲的战场,松散的德意志各个邦国的人们经常成为欧洲列强的雇佣军,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相残杀,人口时增时减。德国人口在1500年为1200万,1600年增加到1600万,1648年“三十年战争”导致人口减少,1700年恢复到1500万,1800年增加到2900万。拿破仑1806年入侵,普鲁士等邦国遭遇惨败,人口也减少。1814年,拿破仑被反法同盟击败,在英国和俄国主导下,由38个邦国组成的“德意志邦联”成立了。1820年德国人口为2491万,1830年恢复到2804万。1834年建立德意志关税同盟。1871年德国统一时人口已经增加到3946万,成为欧洲第二人口大国(仅比俄国少),而此时英国和法国人口分别为3168万和3773万。  德国人口增加迅速,人口压力大,但是又不能像英国、法国那样从殖民地获取粮食等资源,这就迫使德国转向于科技创新。于是,德国一方面是人口大国,一方面又普及免费义务教育、加强科技创新,使得人口资源快速转变为人力资源。1810年创建了柏林大学,被称为“近代大学之母”。凭借人力资源优势,19世纪的德国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站在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比如,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德国科学家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化肥。1913年德国人口增加到6506万,远远超过英国和法国人口的4565万和4146万。将不断增加的庞大的人口资源开发成人力资源是德国崛起的秘诀。  德国的直接竞争对手是邻国法国。1820年德国人口只相当于法国的80%,而到1913年却是法国的1.6倍。与人口优势相伴随的是综合国力大增。1820年德国GDP只相当于法国的76%,1871年只相当于英国的68%;但在1873年超过法国,1908年超过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1913年的德国的GDP是法国的1.64倍,是英国的1.06倍。绝对的人口和经济实力让德国在1914年悍然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除了德国外,还有奥匈帝国(5280万人口)、奥斯曼帝国(2400万人口)、保加利亚(470万人口),人口和经济实力远远超过以英法为主的协约国。但是美国和俄国这两个人口大国加入协约国,彻底改变了战局。俄国当时虽然还是农奴制国家,还比较落后,但是1913年有1.56亿人口(是德国的2.4倍),GDP也接近德国;1913年美国人口(9761万)是德国1.5倍,GDP是德国的2.2倍。这种人口形势对比必然导致同盟国的惨败。战争使得德国的GDP减少了1/3,也使得人口减少到1919年的6055万。  年间德国人口和经济增长都快于英国和法国,1939年德国人口增加到6929万,而法国和英国人口分别只有4190万、4799万;1939年德国的GDP 是法国的1.87倍,是英国的1.25倍。绝对优势使得德国野心再次膨胀,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图1 德国和法国的人口、GDP的比较     从局部看,以德国和意大利(1939年人口4387万,GDP是法国的77%)为主的轴心国是可以打败以英法为主的同盟国的,但同样由于美国和苏联这两个人口大国的加入,改变了战局的结局。1939年美国人口是德国的1.9倍,GDP是德国的2.3倍;苏联人口是德国的2.78倍,GDP是德国的1.15倍。战争不但让德国人口减少和经济衰退,国家也被一分为二。  1820年的法国人口是德国的1.25倍,GDP是德国的1.32倍;但是到1939年的时候,法国人口只是德国的60%,GDP只是德国的54%。短短的120年间,地缘政治和经济就发生了颠覆性改变。德国除了本土人口增加较快外,还大量移民国外,美国人口普查显示1990年美国有5795万德裔, 根据加拿大2006年人口统计资料,加拿大有318万德裔。 1700年的1500万德国人目前至少有1.5亿后裔。  但是风水轮流转,二战后德国生育率一直低于法国,年平均只有1.37,而法国平均还有1.86。法国人口相当于德国的比例由1943年的55.4%上升到2010年的76.3%。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0年修订版》,如果保持现有生育率不变,那么2100年法国人口将是德国的1.68倍,中位年龄是46.5岁(德国是56.5岁)。   第十节、“日”薄西山的人口因素  明治维新之后,直到1949年,日本一直是鼓励生育,生育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根据日本总务省统计局的资料, 日本年出生人口由1872年的59.3万稳步增加到1920年的210万,此后一直稳定在这个水平,1946年则下降到157.6万(生育率下降到3.02)。二战结束后,由于社会稳定,1947年、1948年、1949年出现了三年出生高峰,每年分别出生262.3万(生育率回升到4.54)、270.3万(是1946年的1.7倍)、269.4万人,这个人群被称为“团块世代”。  图3 日本历年生育率、出生人数、15-64岁人数、GDP占全球比例    “团块世代”及以前出生的人口是日本经济腾飞的主力。这些年轻劳动力不但数量多,并且素质高(工作的热情高、有责任心,且有熟练的技术)。  但是当时日本政界和学界对出生高峰极为惊恐,1949年内阁成立“人口问题审议会”。同年,众议院通过“关于口问题决议案”,决定健全和普及家庭生育计划,人口政策由鼓励生育转变为限制生育。1954年,“人口问题审议会”要求把节育作为家庭计划的一部分。在经济的发展和家庭计划政策的双重推动下,生育率从1949年的4.3急剧下降到1952年的3.0、1956年的2.2。  美国的控制人口的组织在日本人口政策的这种转变中起了重要作用。二战失败后,日本被美国占领。1948年洛克菲勒人口理事会和普林斯顿大学人口所派出专家(包括普林斯顿大学人口所长弗兰克?诺特斯坦)在日本、韩国、台湾、中国大陆、菲律宾等地调研了三个月。1948年日本出台了优生保护法(可见日本的人口政策确实是受优生学的影响),放宽对堕胎的限制。日本的控制人口的政策主体框架在美国占领时期(年)已经基本确立。 可见,日本作为“战败国”的意义不仅仅在战争本身。日本的计划生育组织和人口学家对中国后面的计划生育也起了推动作用。   20世纪40年代的出生高峰在60年代到了生育年龄,日本又出现了一个继发性出生高峰(尽管生育率并没有上升,仍然只有2.1、2.2),每年出生人口由1961年的161万增加到1973年的211万(还达不到战前水平),总人口在1967年突破1亿大关。这又引起日本政界和学界的惶惶不安,并曾一度计划将人口收缩到8000万左右。1974年4月,经“人口问题审议会”通过,正式发表了以“日本人口动向——静止人口”为题的《人口白皮书》,强调日本的人口问题是世界上最尖锐的,把静止人口作为日本的发展目标,并把优生优育放到首位,政府重视人口宣传教育,从1970年代起,开始在小学、中学、大学、加强人口教育。日本的控制人口计划受到联合国人口基金的高度评价。  日本生育率从1974年的2.1降低到、1990年的1.5,1997年之后生育率稳定在1.3左右。2011年日本只出生105.7万人,不到战前的50%。由于育龄妇女在继续快速减少,今后每年出生人口还将继续下降。  人口再生产的长周期性决定了人口对经济影响的滞后性。日本15-64岁的劳动力从1950年的4905万增加到1995年的8726万。年轻劳动力推动日本经济腾飞,1950年到1970年,日本GDP年均增长10%以上。以现值美元为标准, 日本GDP占全球比例从1960年的3.3%上升到1994年的17.9%(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人均GDP从$479增加到1995年的$41968。日本人均GDP在1960年只相当于美国的16.6%,而到1987却超过了美国,1995年的时候是美国的1.5倍。日本出口占全球比例由1948年的0.44%快速增加到1953年的1.52%,1963年的3.48%,1973年的6.4%,1983年的8.0%,1993年的9.9%,成为世界工厂。
日本在1990年总抚养比(非劳动人口与15-64岁劳动人口的比例)只有43%,中位年龄只有37岁,低抚养比和经济的繁荣也导致民众的民主政治热情高涨,于1993年完成了政治转型。  但是由于长期的低生育率,1995年之后15-64岁总劳动年龄人口开始负增长(年龄结构也不断老化),导致日本经济开始一蹶不振。  一方面年轻人口数量在减少,一方面缺乏创新活力、创业欲望和“团块世代”那样的吃苦耐劳精神,梁建章研究发现日本10大高科技企业中没有一家是在过去30年中创立的,而美国10大高科技企业中却有8家是过去30年中创立的。 日本占全球500强企业的份额从1995年的149家减少到2012年的68家。  日本GDP占全球比例从1994年的17.9%快速下降到2010年的8.7%。人均GDP仅仅从1995年的$41968增加到2010年的$43137。人均GDP相当于美国的比例从1995年的152%下降到2010年91%(购买力只相当于美国的72%)。国力下降,社会问题丛生,首相频繁更换,老年犯罪率开始攀升,今后政治生态将大为改变,将从发展经济学、政治学转向生存经济学、政治学。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研究,到2024年,日本家庭的收入只相当于1997年的水平。   2011年日本总人口也开始负增长,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0年修订版》,如果保持目前的生育率水平,日本人口将下降到2050年的9657万(中位年龄将是56岁)、2100年的5521万(中位年龄将是60.4岁),日本今后将逐渐沦落为一个无足轻重的、极端老化的国家。  日本人口占全球比例从1950年的3.25%降低到2010年的1.83%。在联合国中方案下,2050年、2100年日本人口占全球比例分别只有1.17%、0.90%;在低方案下,分别只有1.19%、0.89%。
&&&  第十四节、美国崛起的人口因素  1700年美国人口只有100万,只占全球的0.17%。1776年美国独立的时候,人口还只有250万。由于外来移民和高生育率,美国人口快速增加到1820年的998万(占全球0.96%)、1900年的7639万(占全球4.89%)、1950年的1.52亿、2009年的3.07亿。  以1990年的国际元计算, 1820年美国经济总量还只占全球的1.8%,只相当于英国的34.6%、法国的35.4%;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在1861年超过法国,在1872年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超级大国。1951年美国人口占全球比例达到6.02%的顶峰,GDP占全球比例也达到27.7%的顶峰。其后,美国人口和GDP占全球比例都缓慢下降,2008年分别下降到4.5%、18.6%。  图7 美国人口、GDP占全球比例    以现值美元计算,美国经济占全球比例在1962年达到39.2%的顶峰,然后下降到2010年的23.1%。美国占全球500强企业的份额从2002年的197家减少到2012年的132家。  可见,美国经济占全球比例的变化与人口占全球比例是同步的。目前美国经济占全球比例仍然高于其人口占全球比例,美国的工业化起步比中国、印度早一百多年,有先发优势。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0年修订版》的中、低方案, 到2050年美国人口占全球比例仍将分别为4.4%、4.3%,到2100年则将分别为5.0%、4.7%。也就是说,今后上百年美国人口占全球比例将基本保持稳定。但由于美国的先发优势逐渐丧失,印度、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等发展中国家由于后发优势而崛起,这个时候决定国家实力的主要就靠人口了,美国经济占全球比例却将继续下降。  到2050年,美国人口仍将是世界第三人口大国。中国由于老年化,经济总量难以超过美国。印度虽然经济增长势头不错,但毕竟与美国差距太大,在2050年之前难以超过美国。  美国能够继续保持强盛,与其生育率的变化密切相关。相对于英法等欧洲强国来说,美国作为后发国家,工业化起步晚,生育率下降也晚。美国的生育率是在19世纪中期开始下降,到1900年的时候还在3.9左右(法国只有2.9)。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德国、英国等都出现生育率的跳跃性下降,而美国的生育率的变化却较为平稳,即便最低谷的1936年也还有2.15。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法等国生育率再次跳跃性下降,而美国生育率反而在1940年开始回升(提前出现婴儿潮)。1960年美国的生育率达到3.65的,而欧盟(以2010年的27国为准)只有2.59。  20世纪60年代,美国、欧盟的生育率再次下降,美国下降更快,1975年只有1.77,而欧盟还有2.07。1981年美国的生育率为1.81,欧盟为1.82,基本一致。此后,美国的社会全面趋向保守,生育率止跌回升,1989年达到2.08,此后一直稳定在世代更替水平2.1附近。由于生育率的回升,加上婴儿潮的出生高峰到了生育年龄,美国在1974年之后出现了又一次出生高峰,每年出生人口由1975年的314万增加到1990年的416万(增加1/3),此后美国每年出生人口一直稳定在400万左右。
  而欧盟却变得更加“自由”,生育率也继续下降到1989年的1.65、1999年的1.44,其后虽有所回升,但2009年仍然不到1.6。由于生育率长期远低于更替水平,婴儿潮的那个出生高峰并没有继发出另一个出生高峰,每年出生人口在“平稳”地下降。  图8 美国历年的生育率和出生人数    1950年美国人口为1.58亿,欧盟(27国)为3.73亿,是美国的2.4倍。2010年美国人口为3.1亿,欧盟为5.0亿,是美国的1.6倍;美国中位年龄为37岁,欧盟为41岁。根据《世界人口展望-2010年修订版》,假如继续保持目前的生育率的话,2070年美国人口将增加到4.38亿,超过欧盟的4.35亿;美国中位年龄只是41岁,欧盟却是50岁。2100年美国人口将增加到4.78亿,是欧盟3.69亿人口的1.3倍。1960年美国、欧盟老年抚养比均为15.3%;2010年美国为19.5%,而欧盟却为25.9%;2050年美国为35%,而欧盟为51%;2100年美国为46%,而欧盟为65%。  由于移民以及拉美裔和非洲裔的生育率高于白人,美国白人占全国比例从1940年的89.8%下降到1980年的83.1%、2010年的72.4%(美国人口普查局2012年预测该比例在2043年将低于50%)。种族结构的变化也改变了政治版图。2008年、2012年非洲裔的奥巴马两次当选美国总统,很大程度得益于少数民族一面倒的支持。2008年他在白人男性选民中只获得41%的支持(这也反映出美国的进步,因为在40年前是不可能的),而他的对手麦凯恩却获得57%的支持。 2012年总统选举,白人中39%支持民主党的奥巴马,59%支持共和党的罗姆尼;非洲裔(占选民的13%)中93%支持奥巴马,6%支持罗姆尼;拉美裔(占选民的10%)中71%支持奥巴马,27%支持罗姆尼;亚裔(占选民的3%)中73%支持奥巴马,26%支持罗姆尼。 随着民族融合,选票的民族特色将不断淡化。美国是移民国家,其民族融合是今后全球化的缩影。美国的一些民族政策值得各国借鉴。  两次出生高峰奠定了美国强国的地位。但是由于经济衰退等原因,奥巴马总统上台后,美国的生育率已经由下降到2010年的1.93(1988年以来的最低点)、2011年的1.89,2011年的育龄妇女出生率为1920年有记录以来最低, 让美国很多学者感到很震惊。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那么2010年可能是美国的另一个转折点。从人口结构看,美国生育率持续下降的可能性很大:①美国的总抚养比在2005年开始上升,从49%上升到2030年64%(是因为老年抚养比从18%上升到34%),意味着美国的经济很难完全恢复,老年福利将压制儿童福利。②少数民族人数的增加,使得自由派民主党的政治影响力不断增强(拉美裔、黑人的生育率也在下降,下降速度比白人更快,比如年美国出生率整体下降8%,而墨西哥移民则下降24% ),保守派共和党复兴传统文化的企图将很难实现(2008年、2012年共和党两个总统候选人都在往中间路线靠),美国可能将一步步往欧洲的道路上滑。美国需要调整经济政策和文化政策,努力防止生育率下降。&===================   -->&  第一节、二战前:从种族主义、优生学到人口学  发达国家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19世纪以来生育率就不断下降,比如美国的生育率从1850年的5.7几乎直线下降到1900年的3.8。而法国生育率在1901年的时候更是只有2.9了。尽管当时美国等国还是禁止避孕和堕胎的,避孕器具也很昂贵(20世纪50年代之后才相继研制成功口服避孕药和高效的宫内避孕环),但中上层私下避孕已经很普遍。20世纪30年代,美国、法国、挪威、丹麦的生育率只有2.2左右,而英国、德国、瑞典、瑞士等国的生育率更是低于2.0了;而当时发达国家由于婴幼儿死亡率仍较高,世代更替所需要的生育率普遍在2.3以上。 也就是说,当时主要发达国家的生育率已经低于了世代更替水平,并不存在人口快速增长的问题。  但是发达国家的“低素质”的穷人(尤其是黑人等有色人种)由于识字率低,没有避孕知识,也买不起避孕器具,生育率远远比“高素质”的富人要高,比如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黑人生育率还在3.0左右(说明当时黑人避孕也非常普遍了)。   玛格丽特?桑格(Margaret Sanger,)是计划生育的首倡者。桑格是家中十一个孩子的第六个,她的母亲共怀孕过十八次,去世的时候不到五十岁(其实在当时还算正常的)。桑格一直相信她母亲的死和痛苦,与过多怀孕和生育有关。桑格曾在纽约市的移民社区当过护士,看到许多贫穷移民妇女因不断的生育而无法摆脱贫穷,于是她于1912年倡导计划生育,1914年印发杂志宣传避孕,1916年开设计划生育门诊部,桑格的活动遭到美国政府的打压,她也几次被捕入狱。几年后她的境况大为改善(她应该得到了富人的资助,才能周游各国)。1921年她创立了美国限制生育联盟,1922年出席了在伦敦举行的第一届国际限制生育大会。  桑格是女权主义者,她提倡节育应该是为了贫穷妇女权益;但她又反对给穷人提供福利,要让他们自生自灭。其实她控制人口更主要是出于优生学和种族主义的考虑,她在1919年就提出“节育(birth control)的“首要目的”就是让社会有更少的‘劣等人’(unfit),有更多的‘优等人’(fit)的人”。 1921年她提出控制人口的目的是为了“纯化种族”。她认为黑人应该被消除,黑人、穷人、穷移民等“不合格”的人,是“人类的杂草”、“不应该出生的人”,
1922年桑格提议强制性地对下层百姓进行智商测试和节育。一方面她认为人类的生育不应由男人(她说“不管男人的态度如何”)和政府、国家决定,而应由女性决定。另一方面,她又建议政府干预生育,实行准生证制度,只有合格的人群才能获得政府颁发的准生证。 桑格的这种思想得到了当时西方国家很多知识精英和政治精英的支持。  西方国家由于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经济发展大幅领先于其他国家。在西方国家内部,白人的经济地位也比有色人种要高,白人产生了一种种族优越感。穷人和有色人种以及贫穷国家整体的高生育率引起优生学家和种族主义者的担忧,担心会出现“逆淘汰”。  19世纪中叶达尔文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学说;他的表弟高尔顿受到生物进化论的影响,提出并倡导了优生学。1912年第一届国际优生学大会在伦敦召开,达尔文的儿子主持了这次会议。社会达尔文主义和优生学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欧美国家开始广泛流行。  1921年第二届国际优生学大会在美国纽约召开,亨利?奥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铁路大亨威廉?奥斯本的儿子)是大会主席。在他和其他人的推动下,美国于1926年成立了美国优生学会。桑格(1922年离婚后,43岁的桑格嫁给了61岁的石油大王詹姆斯?斯利)和美国很多富人是美国优生学会的早期成员。该组织在亨利?奥斯本的领导下,一个目标就是要改良种族,手段之一就是控制人口。楼主: 时间: 11:04:21 -->  20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美国对优生学的热情非常高涨。1932年第三届国际优生学大会在美国纽约召开,大会名誉副主席亨利?奥斯本在会上致辞说:“优生学不是人类的发明,是众所周知的普适价值,即优等人生存下来,劣等人被消灭(elimination)。”他认为人口过多,超出的土地和资源的承载能力,导致大量劣等人永久性失业。光是美国就有数百万劣等人在拖美国的后腿。他认为节育(birth control)运动是双面剑,虽然初衷是控制劣等人的生育,但事实上对优等人的影响更大,比如法国上层人生育率更低。因此他提出用生育选择(birth selection)取代birth control,鼓励优等人多生,抑制劣等人生育。这篇致辞发表在该年8月26日的《科学》杂志上。 第三届国际优生学大会建议,对有劣等基因的人群进行隔离、结扎、节育、堕胎、杀婴,以防止他们繁衍下去而稀释美国的基因库。 1932年桑格女士建议对精神和道德有缺陷的人进行隔离和绝育;也可将第二组人群(文盲、贫民等)隔离到农场和开放地带。德国优生组织对美国优生学会推崇有加,希特勒本人还给美国优生学会主席麦迪逊?格兰特写过感谢信,认为美国优生学会关于种族的书是他的圣经。   对美国优生学及其后的人口学支持力度最大的是洛克菲勒家族和奥斯本家族。洛克菲勒一世(石油大亨老约翰?洛克菲勒,地球上第一个亿万富翁)、洛克菲勒二世、洛克菲勒三世(John D. Rockefeller 3rd,)都是美国优生学会的会员。他们认为只有他们和与他们同一“阶层”的人有资格决定哪些“人种”应该继续存活,这样他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生命”。 洛克菲勒一世还给德国的几个优生学组织提供了巨额资助,而这些组织成为希特勒的纳粹优生项目的重要基地。亨利?奥斯本的儿子亨利?奥斯本二世(Henry Fairfield Osborn Jr,)、侄子弗雷德里克?奥斯本(Frederick Henry Osborn,)也是美国优生学会的创始会员或早期成员。弗雷德里克?奥斯本与洛克菲勒三世一起成为优生学的新旗手和人口学的重要奠基人,他在1937年担任美国优生学会秘书的时候,将纳粹的优生学赞誉为“有史以来人类最重要的试验”。   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大萧条给优生学以巨大的打击。很多中上层人士以前以经济标准来判断哪些人是劣等人群;现在他们自己也陷入了失业和贫困,那么是否也被认为是劣等人群? 洛克菲勒三世和弗雷德里克?奥斯本在帮助优生学渡过财政难关的同时,也意识到单独设立人口学的必要(用马尔萨斯主义取代优生学,并且控制人口也确实到了需要“科学”量化的阶段)。  弗雷德里克?奥斯本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友和校董,也是米尔班克纪念基金的董事,在他的游说之下,1936年米尔班克纪念基金资助普林斯顿大学设立了人口研究所(世界第一个人口研究机构)。 弗雷德里克?奥斯本邀请他的朋友弗兰克?W?诺特斯坦(Frank Wallace Notestein,)担任所长,成为现代人口学的主要创立者。  诺特斯坦在1927年获得康奈尔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位,是美国优生学会的成员。1929年他加入米尔班克纪念基金,研究不同生育率的遗传学影响,他认为,生育率的不同会改变下一代人的种群构成。现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官方网站仍然不讳言他的这些优生和种族主义的背景。 普林斯顿大学人口研究所属于国际事务学院,可见其重点是控制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  二战后,由于奥斯威辛和其他纳粹集中营的毒气室一一曝光,优生学因此而臭名昭著。但是披上人道主义、科学的外衣之后,变成了人口学、环境学。1966年弗雷德里克?奥斯本对记者说:“以人口理事会的名义开发宫内节育器(IUDs)比以优生学的名义更好。我认为IUDs是迄今最重要的优生手段”。 1968年他在书中说:“用其他的名目达到优生的目的”。  桑格和洛克菲勒家族、奥斯本家族在穷人、有色人种、发展中国家宣传计划生育,但桑格本人有三个孩子,她最钟爱的小儿子生了6个孩子。洛克菲勒一世有5个孩子(到2006年为止,他有150多个后代了),洛克菲勒二世有6个孩子,洛克菲勒三世有4个孩子,洛克菲勒四世有4个孩子。洛克菲勒三世的大弟有7个孩子,二弟有4个孩子,小弟有6个孩子。亨利?奥斯本有5个孩子,弗雷德里克?奥斯本有6个孩子。老布什(也是优生学的信徒)有5个孩子。可见他们确实是信奉birth selection。而他们培训出来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学家们却很少有多生孩子的(真将birth control这一泥菩萨当成神来供),便于回国后“言传身教”。  第二节、二战后:控制人口的全球思潮的兴起  早在二战期间,美国就着手设计战后的世界格局了。在洛克菲勒基金的支持下,美国外交委员会完成了“美国战时与和平时期利益研究”的系列秘密报告。1944年普林斯顿大学人口所长诺特斯坦在秘密报告中指出,贫穷国家人口增长很快,将导致饥荒、疾病和战争,增加治理的成本和难度,不利于美国拓展市场。诺特斯坦提出应该帮助前殖民地国家实现现代化,并降低其生育率。 诺特斯坦的报告对决策者和其他人口学家影响非常大。著名经济学家雅各布?瓦伊纳(Jacob Viner)也在秘密报告中指出,降低穷国的生育率符合美国利益。 这些建议很符合参与美国外交委员会的那些商人们的口味。他们强调,今后几十年美国控制人口的计划必须披上人道主义的外衣(比如减少贫困、饥荒,提高妇女地位),以掩盖其真实目的:优生(降低穷人和有色人种的生育率),获取穷国的自然资源。“少生快富”可以避免穷国倒向苏共阵营。   “在冷战环境中的敌对状况下,经济动荡和落后国家的贫困都被视为潜在威胁。此外,国家之间的收入高度不平等也被视作国际动荡的根源。再者,从长远角度看,低生育率区和高生育率区之间人口规摸失衡不断加剧将有让人难以接受的国际地域政治后果。”   可见,发达国家要控制穷国人口,既有长期考虑,又有短期打算。从短期看,为了防止穷国因为贫困和动荡而倒向苏联,就必须帮助其发展经济,比如美国在降低其盟友日本、巴西、台湾、韩国等生育率的同时,也让其经济快速发展;从长远看,又可以防止这些穷国因为人口增长而崛起,出现“难以接受”的“国际地域政治后果”。在策略上与满清控制蒙古的人口差不多:既提高了喇嘛的地位,又控制了人口。  香港科技大学人口学教授涂肇庆(1980年获得美国田纳西大学博士学位)告诉笔者,1945年苏联、美国、英国雅尔塔会议还有一个绝密协议,就是减少中国的人口,避免“黄祸”。涂肇庆当年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有老教授私下里告诉过他。这种说法可信度较高,因为1955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和西德总理阿登纳秘密会谈中也说,对欧洲的威胁,主要来自中国,中国人口太多,发展起来不得了,那样就会发生“黄祸”。他要阿登纳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对付中国。   1948年出版的《生存之路》(Road to Survival)和《我们被掠夺的星球》(Our Plundered Planet),推动了战后马尔萨斯主义的复兴,也鼓舞了保罗?埃利希(1968年出版《人口爆炸》)等人。前者的作者是威廉?福格特,后者的作者是亨利?奥斯本二世。环境、资源(奥斯本二世重点强调了石油)成为控制人口的重要借口。奥斯本二世在该书以及其后的文章中多次提到中国人口过多的问题。在1948年的一次研讨会上,他认为人口过多比原子弹的危害还要大,呼吁制定一个全国性和国际性的政策以限制全球人口增长。1953年他出版了《地球的极限》,书中的观点成为1972年出版的《增长的极限》的中心思想。奥斯本二世其实认识到“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但他的这一观点被其后的环境学家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1952年优生学家们成立了两个影响深远的组织在发展中国家推行人口控制,一个是由桑格女士和卡洛斯?布莱克(英国优生学会会长)等人在印度成立的国际计划生育联合会,一个是由洛克菲勒三世与弗雷德里克?奥斯本(年担任美国优生学会会长)创立的人口理事会(The Population Council)。人口理事会与普林斯顿大学人口所是各国人口学的摇篮。  弗雷德里克?奥斯本被洛克菲勒三世任命为人口理事会的会长。他有超强的鼓动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他1941年担任美国陆军部士气署的主席,战后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被任命为美国驻联合国原子能委员会的副代表,后在联合国常规军备委员会任职一年。在奥斯本的领导下,人口理事会重点是说服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国家贫穷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人口太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控制人口。为了避免指责美国为帝国主义,奥斯本要求人口理事会保持非常低调。比如在1952年创建人口理事会的会议上,奥斯本曾经问道:“假如开发一种完美的避孕措施,那么应该由芝加哥大学或者或Bellevue医院等(学术机构)来宣布,并且在日本或印度(发展中国家)开发完成,这样不是效果更好吗?”人口理事会资金雄厚,通过提供巨额研究基金和丰厚的奖学金的方式,在发展中国家建立了一个人口专家网络。奥斯本说通过这种静悄悄的“学术”方式,可以避免穷国的公众意识到是美国在控制其人口。 人口理事会的人口专家遍布亚(包括中国)、非、拉。   洛克菲勒基金人口理事会的副会长保罗?德曼(Paul Demeny)公开承认:一旦计划生育组织成立,其管理人员(如计划生育官员)和专业人员(比如人口学家)会自发性地形成利益集团,他们会一直主动地继续控制人口计划。随着时间推移,计划生育的所谓“持续发展”的理由会渐趋式微。这部分是源于大众对计划生育的内在科学性的批判,更主要的是人们对计划生育导致的生育率的全面持续降低的自然反应。   可见,保罗.德曼非常清楚地知道,计划生育官僚机构一旦设立,将会自我巩固和强化,不断宣传计划生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甚至为了自己这一官僚机构的存在,不择手段(比如数据篡改)。保罗?德曼也知道所谓的“计划生育有利于持续发展”只是一个幌子,迟早会被揭穿。  1959年诺特斯坦接替奥斯本成为人口理事会的主席(1968年卸任)。人口理事会从1950年代开始将加勒比海地区的波多黎各岛作为一个巨大的实验室来检验他的大规模人口控制的想法。根据这个岛国的公共卫生部所做的调查,截至1965年,约35%的波多黎各育龄妇女做了永久性绝育手术。人口理事会和纳尔逊.洛克菲勒(洛克菲勒三世的弟弟)担任副部长的美国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部发起了这场绝育运动。他们谎称绝育能够保护妇女的身体健康,少几张嘴吃饭有利于稳定家庭收入。他们鼓励贫穷的波多黎各农妇到由美国新建的卫生状况良好的医院去生孩子。而这些医院的医生奉命给生过两个孩子的妈妈们做绝育手术,结扎输卵管。通常他们并不告诉这些母亲实情。   人口理事会也将芝加哥的黑人贫民区作为他们的控制人口的“实验室”,然后将所积累的经验在发展中国家推广。1961年一个实验主管向诺特斯坦汇报说:“所有的黑人、低收入群体都在服用我们的口服避孕药,现在都快疯了”。通过舆论灌输让民众“自愿”控制人口也是其重要手段。他们也实验如何在实行控制人口的计划时,避免被指责为种族歧视和肤色歧视。
  1968年美国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匹兹堡分部曾指供:为低收入少数民族聚居区提供避孕药及其它避孕方法的计划生育诊所一直在尽量降低美国黑人的出生率,避孕品被当成灭绝种族的凶器。“黑人种族灭绝”一词流行起来。   在穷国推行计划生育的路线图是:“人口快速增长的负面影响最先由学术界进行研究,然后形成大众舆论,最后通过国际和国家层面研究经济发展的机构形成控制人口的官方政策。”   196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保罗.埃利希出版了《人口爆炸》,他在书中认为:人口爆炸导致环境污染,死亡率将增高,寿命将大幅缩短。预测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会发生大饥荒,饿死数亿人。 埃利希呼吁道,人口增长必须停止,“如果靠自觉的方法不能奏效,那么就采取强迫手段。”   1968年,来自世界各国的几十位科学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家等学者成立了罗马俱乐部。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丹尼斯.米都斯为首的研究小组,于1972年提交了俱乐部成立后的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报告认为:由于世界人口与经济的指数式的无限增长,全球的增长将会因为粮食短缺和环境破坏于21世纪某个时段内达到极限。继而得出了要避免因超越地球资源极限而导致世界崩溃的最好方法是限制增长,即“零增长”的结论。  《人口爆炸》和《增长的极限》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各卖出了数百万本,掀起一股全球控制人口的思潮,发展中国家纷纷制定出控制人口的政策。
&  第三节、联合国人口基金的角色  1945年洛克菲勒家族拿出巨资在纽约买下了一块土地,捐给了新成立的联合国。联合国从此在洛克菲勒家族控制全球人口的计划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946年10月在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下设立了人口委员会。同年,诺特斯坦在联合国秘书处设立了一个职能部门--联合国人口处,并成为首任处长(年)。  1961年洛克菲勒三世向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了“第二次麦克杜格尔讲演”。洛克菲勒说:“在我看来,人口增长是当今社会仅次于核武器控制的头等大事。”   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决议,促请联合国系统的组织在人口方面提供技术援助。1967年秘书长设立人口活动信托基金,1969年定名为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UNFPA),同年联合国人口处也升级为人口司。  在洛克菲勒三世的推荐下,菲律宾人拉斐尔.萨拉斯(Rafael Salas,哈佛大学毕业)被任命为联合国人口基金的首任执行主任,并一直干到他1987年去世。萨拉斯被洛克菲勒三世选中有下面几个重要原因:   1、萨拉斯与洛克菲勒三世有极深的渊源,曾被洛克菲勒三世推荐担任负责菲律宾人口控制计划的联合国人口项目高级官员。  2、1968年在伊朗德黑兰召开的第一次国际人权会议上,萨拉斯被选为大会副主席。《德黑兰宣言》提出:“父母有自由地、负责任地决定他们生几个孩子和生孩子的时间间隔的基本人权。”由萨拉斯出任联合国人口基金主任,既可以在人权方面掩人耳目(萨拉斯被选为人权会议的副主席本身可能就是预埋伏笔),还可以以“人权”为名控制发展中国家人口(比如“提高”妇女地位)。根据人权宣言,父母可以决定是否要生下孩子或堕胎,等于是将胎儿的生命权从属于母亲或父母的自由选择权。依照这种定义,中国老百姓“自主地”通过B超选择性堕胎女婴又有什么不可以的?事实上,萨拉斯根本就无视人权问题,比如1984年在墨西哥召开的世界人口会议的时候,萨拉斯对记者说“人权问题应由各国自行决定”。   3、萨拉斯的肤色(亚洲人)和信仰(天主教)。因为当时亚洲人口增长很快,而洛克菲勒三世控制全球人口计划的最大阻力来自天主教。  4、“look at us and learn”(言传身教)和conviction (信念)。因为萨拉斯曾在菲律宾政府担任负责粮食的官员,有强烈的控制人口的信念,符合洛克菲勒用“粮食危机”控制人口的理念。  后面三任联合国人口基金执行主任也都符合“言传身教”和“信念”的原则。第二任(年)执行主任是巴基斯坦的纳菲丝?萨迪克(Nafis Sadik)女士(是桑格奖的获得者,1971年加入联合国人口基金之前曾是巴基斯坦负责人口控制的官员)。萨迪克在印度出生、读大学,在巴基斯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习,对巴基斯坦、印度等南亚妇女(劳动参与率很低、识字率很低,人口增长很快)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她又是名门之后(她父亲是巴基斯坦财政部长、世界银行副总裁),有号召能力。萨迪克也是洛克菲勒慈善基金旗下的穆斯林妇女基金的顾问。 洛克菲勒家族公开承认是想通过支持女权主义、“提高”妇女地位,从而动摇家庭结构,进而减少生育、控制人口,以实现“全球精英”化。   联合国人口基金第三任(年)执行主任苏拉亚?欧拜德(Thoraya Ahmed Obaid)女士,是首位接受政府奖学金到美国留学的沙特女性,也是首位出任联合国部门高官的沙特女性,只有2个女儿。通过她的言传身教有助于将中东地区的高生育率降下来。欧拜德女士也是洛克菲勒基金资助的纽约大学研究西方与穆斯林关系的中心的顾问委员。   联合国人口基金现任(2010-)执行主任巴巴通德?奥索蒂梅欣(Babatunde Osotimehin)曾是尼日利亚卫生部长。他在英国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曾到哈佛大学进修人口学。根据他的简历,1981年以来他因为避孕等方面的研究多次获得洛克菲勒基金、福特基金的资助。 现在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其中尼日利亚为世界第七人口大国(2012年人口有1.6亿),生育率仍较高,经济发展也较快(年GDP 年均增长7.4%;以2005年可比购买力平价为标准,2011年的人均GDP已经相当于中国1997年的水平),预计到2035年将成为仅次于印度、中国、美国的第四人口大国,成为非洲强国;今后人口还将超过美国。由奥索蒂梅欣出任UNFPA执行主任将有助于降低非洲穆斯林国家的生育率。  联合国人口基金一直以“可持续发展”为由,敦促发展中国家控制人口。比如2012年8月联合国人口基金会警告称,如果菲律宾不能通过控制生育法(规定政府有义务向国民提供免费避孕工具),它所取得的发展成果可能倒退。 联合国还特意将全球第70亿人“诞生”在菲律宾。  但是经济学家的结论却截然相反,香港汇丰银行的高级经济学家诺伊曼(Frederic Neumann)表示,未来几年,亚洲很多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菲律宾则将会因为拥有充足的年轻劳动力而保持竞争优势。汇丰银行预测,菲律宾的经济在世界排名将从2012年的第44位跃升到2050年的第16位。   联合国的那些堂皇的理由其实是站不住脚的。比如,人均资源丰富的津巴布韦在人口政策上是“听话”的国家,联合国人口基金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资助其普及避孕和提高妇女教育水平;而尼日利亚是“不听话”的国家。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2011》和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2010》,津巴布韦的中等教育女性毛入学率从1979年的6.8%快速攀升到1987年的40%;而尼日利亚却从1979年的7.3%只缓慢地上升到1987年的23%、2005年的31%。年津巴布韦的育龄妇女避孕率高达60.2%,而尼日利亚只有14.7%。津巴布韦的生育率从1980年的7.1下降到2010年的3.3,而同期尼日利亚的生育率只从6.8下降到5.5。但津巴布韦并没有“少生快富”,人均GDP从1980年的$916下降到2010年的$594;而尼日利亚反而是“越生越富”,人均GDP从$850增加到$1222。  津巴布韦的国土面积相当于尼日利亚的42%,但今后人口将不到尼日利亚的1/20,无法像尼日利亚那样形成人口规模优势和密度优势,经济前景将远不如尼日利亚。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坚决支持提高妇女教育水平,因为无论是工作还是育儿,都对妇女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婴幼儿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口再生产效率提高的情况下,避孕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伴随社会经济发展自发地提高教育水平和避孕率(就像发达国家当年那样)可能比拔苗助长地(甚至通过诱骗、强迫手段推行节育)提高更符合经济规律。  第四节、美国《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 200 号》  二战后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于廉价的资源进口。欧盟对进口石油依赖度超过90%,美国的石油消费也很大程度依赖进口,但当时预测世界石油储量很快就要枯竭。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还在快速增长,一方面是认为全球资源即将耗竭。人口悲观论甚嚣尘上。  1969年7月约翰?洛克菲勒三世被尼克松总统任命为“人口增长与美国未来委员会”主席。1972年约翰三世把他的减少人口的实验和报告呈交给总统。在大选之年尼克松决定低调处理这份报告。然而,这一报告的政策建议得到了高度重视。  1973年10月中东战争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石油价格由1973年的每桶3.29美元上升到1974年的11.6美元,最终引发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失业率剧增,经济负增长。美国GDP增长率由1973年的4.9%下降到1974年的-1.4%、1975年的-1.2%,欧盟的GDP增长率也从1973年的5.6%下降到1975年的-1.1%。 石油危机加重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家和民众对全球资源和人口的担忧。  1974年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召开的联合国人口大会上,美国提出了实施“世界人口行动计划”以大幅降低世界人口数量的建议。这一计划受到了天主教教会、除罗马尼亚之外的所有共产主义国家以及拉丁美洲和亚洲国家的坚决抵制。它们的抵制使美国的决策层意识到实施这个计划需要用一些隐蔽的手段。   在这个背景下,亨利?基辛格(尼克松政府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国务卿)被授权起草《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 200 号:世界人口增长对美国安全和海外利益的影响》,简称《NSSM-200》。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颁布了《NSSM-200》。 基辛格认为:“控制第三世界的人口应该成为美国最优先的外交政策”。  1974年理查德?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被迫辞职。杰拉德?福特接替尼克松成为美国总统,任命纳尔逊?洛克菲勒(洛克菲勒三世的弟弟)为副总统。纳尔逊的老朋友基辛格仍担任国务卿。至此美国进入了推行控制人口政策的最佳时期。福特一上任就立即签署了总统行政命令,使《NSSM-200》成为美国政府的官方外交政策,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控制列为美国政府的一个明确的(秘密的)战略性国家安全重点。   《NSSM-200》的中心思想:世界越来越依赖于发展中国家的矿产资源供给,应确保美国从发展中国家通畅无阻地获取自然资源。  为了保护美国的商业利益,《NSSM-200》中列举了多种可能阻碍美国从发展中国家通畅地获取资源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  1、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增加,会导致社会不稳定,从而对自然资源的增产和持续供应的环境造成破坏。  2、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增长,将难以购买化肥、燃料和其他原料,这样会试图通过提高出口产品价格来获得更有利的贸易条件。  3、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增长会有年轻的人口结构,从而有人数众多的反帝国主义的年轻人口。  因此,只有大幅度减少发展中国家人口的数量,美国才能充分利用它们的原材料。  地缘政治也是美国政要们的重要考虑。二战之后,发达国家出现了婴儿潮,年美国生育率更是维持在3.7的高水平。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生育率开始再次下降,美国在1974年只有1.84(其中白人为1.75,黑人为2.34),英国也只有1.92。而当时发展中国家生育率仍然在5.0以上,死亡率却开始快速下降。世界人口由1913年的17.9亿增加到1950年的25亿、1974年40亿。但西方国家(西欧30国以及美国、加拿大、大洋洲)的人口占全球比例从1913年就开始减少,从20.8%下降到1950年的19.1%、1974年的15.4%。1960年到1974年全球增加人口中西方国家只占7.9%。   美国的一些政要担心发展中国家因为人口增长而崛起为强国,从而对美国构成威胁。比如基辛格在《NSSM-200》计划中特别强调了巴西(面积相当于美国的91%)的特殊地位:“它在人口方面明显主导着(南美)大陆”,按以前的预测其人口到2000年就将赶上美国。《NSSM-200》警告说,巴西人口如此迅速的增长意味着“在今后25年内巴西在拉丁美洲和世界舞台上的势力和地位将日益上升。”   《NSSM-200》制订了一个详细的控制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计划,比如:  1、人口控制的关键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  2、给各国培训人口学家和官员。  3、美国要将政府援助作为“国家权力的工具”,美国直接通过政府援助计划,将接受减少人口计划作为得到美国援助的先决条件。通过经济资助,鼓励这些国家增加其堕胎、绝育率,并普及避孕措施,不惜用强制手段。  4、降低生育意愿。进行性教育,改变传统上的性的唯生殖目的论。给儿童灌输反生育理论以改变其生育文化。  5、降低妇女的生育意愿(因为妇女是生育的主体):  1)提高妇女教育水平和社会地位(“关爱女孩”);  2)提高妇女就业率,从而减少她们养育孩子的时间和精力;  3)改变养儿防老的模式,让生育与养老收益脱钩。  按照1948年联合国宪章的严格定义,这种政策是一种种族灭绝政策。基辛格自然明白,如果这一计划一旦暴露,美国政府就会被扣上帝国主义的种族灭绝甚至更难听的帽子。他耍了一系列宣传花招以掩盖真实意图,在《NSSM-200》里说:  “为了有助于避免(其他国家)指责美国支持人口控制背后的帝国主义动机,美国应反复重申:1)夫妻有权自由地、负责任地决定他们生几个孩子和生孩子的时间间隔,并且有权获得信息、受教育及其手段;2)对于贫困国家的基本社会和经济发展来说,人口的迅速增长既是普遍贫困的诱因又是其结果(“越穷越生,越生越穷”)。进一步,美国应该采取行动将这一信息传递出去,即控制世界人口增长代表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  在兜了这么大一个圈子之后,美国的计划被包装成“不是自私的而是利他的”,与1968年《德黑兰人权宣言》非常吻合了,在全球范围内控制人口现在成了“自由选择”、“可持续发展”了、“保护妇女权益”了。  《NSSM-200》还特别指出,为了掩盖美国的控制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行动,避免被指责为帝国主义,美国将利用联合国和多种非政府组织(如联合国人口基金、联合国儿童基金、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计划生育联合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也应该包括红十字会,弗雷德里克?奥斯本曾在红十字会工作,熟悉其运作模式;中国计生委主任、副主任退职后也到红十字会任职)来实施这项计划,并鼓励个人和组织进行捐助。福特基金会等很多美国基金会和个人都热衷于资助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计划生育和人口研究,现在比尔?盖茨基金会也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了。日《华尔街日报》就有一篇文章《亿万富翁聚会讨论人口过剩》,有诸多亿万富翁参加了在纽约的绝密聚会,其中包括大卫?洛克菲勒、比尔?盖茨、巴菲特等等。这个绝密会议讨论的议题之一就是延缓全球人口增长。   据估算,1965年到2004年美国共投入了173亿美元的经费用来控制发展中国家的人口,主要投入到美国国际开发署;其次是投入到联合国人口基金。   这个秘密一直保守了15年,直到与天主教教会有关联的一些组织采取私人法律行动,最终才迫使这份文件在1989年解密。1990年代才供一些学者进行研究。  年统治巴西二十年的军事独裁政权是美国的坚定盟友,这段时间虽然经济高速发展,但生育率急剧下降。1991年,《巴西杂志》等媒体披露了《NSSM-200》后,巴西卫生部进行了调查。这次调查是由来自巴西立法机构各个政党的165位议员发起。巴西政府震惊地发现约44%、年龄在14~55岁之间的巴西妇女已经永久性绝育。大多数年龄大一点的妇女在1970年代中期该计划刚启动时就做了永久性绝育手术。巴西政府发现绝育手术由形形色色的机构实施,其中有一些是巴西的机构。这些机构包括国际计划生育联盟、美国开拓者基金会、自愿外科避孕手术联合会和国际家庭健康组织。所有计划都是在美国国务院下属的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的支持和指导下实施的。巴西政府提出了抗议。   秘鲁面积128万平方公里,人口才两千多万,人均资源非常丰富。但是藤森于1990年当选秘鲁总统后,也实行控制人口计划,25万妇女被“自愿”绝育。一些贫穷妇女为了获得免费粮食而被绝育,一些享受政府救济的妇女被威胁将取消救济而去接受绝育手术,一些妇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绝育。2002年秘鲁国会调查发现,藤森总统的计划生育是受美国国际发展署和联合国人口基金的支持的,尤其受联合国人口基金主导。  联合国人口基金等组织也参与了泰国和伊朗的控制人口计划。2008年伊朗《德黑兰时报》披露了美国《NSSM-200》   印度作为人口大国,自然受到格外的“礼遇”。 桑格女士多次访问印度,1952年并选择在印度成立国际计划生育联合会(比在发达国家成立象征意义更大)。1955年普林斯顿大学人口所长诺特斯坦向印度卫生部提出人口政策的建议,印度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人口研究中心, 孟买国际人口科学研究院成为培养发展中国家人口学家的基地(蒋正华、李建民等人就是在那里学习的)。 联合国人口基金给印度提供了巨额援助,光是年的第一周期的项目就高达4000万美元。 1976年英迪拉?甘地总理开始进行强制性的计划生育,一些员工如果不接受结扎将失去工作,印度绝育人数从年度的135万升至年度的820万。结果遭到广大选民的强烈反对,在1977年1月提前举行的大选中,英迪拉?甘地遭到惨败,黯然下台。绝育人数也下降到年度的90万。 此后,历届政府都不敢轻易再碰这个敏感的问题,以免重蹈英迪拉.甘地的覆辙。 虽然联合国人口基金仍然在设法控制印度的人口,迄今在印度共进行了七个周期的援助项目,但由于没有获得印度中央政府层面的大力支持,印度生育率只是缓慢下降,目前仍稍高于更替水平。由于有年轻的人口结构,印度经济充满活力。换句话说,印度被灌了一口毒药,但吐了出来。  美国现在仍然在致力于控制发展中国家人口。比如,日国务卿希拉里在联大纪念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召开十五周年会议上发言,宣布美国2010年再次向联合国人口基金提供基金,国会批准了6.48亿美元的对外援助,用于计划生育方案。希拉里还表示,美国启动了一个为期六年的新的项目,花费630亿美元巨资(相当于美国航空航天局三年的预算)用来改善全球健康(包括普及避孕),预计可以防止数百万的意外怀孕。 当然,普及避孕后,必将减少更多(数量级的差别)的原本是“非意外”的怀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民农场下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