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锋充值折扣怎么弄,我是玩家,玩游戏时看很多人都会唱的歌。100块钱的东西

为什么很多人在买菜这种小事上斤斤计较,而买大件商品的时候差几百块钱倒不是很在意?
很多人(包括我)买菜的时候算来算去的,还会为了便宜几毛钱去另一个菜摊买,买大件商品(电脑、洗衣机、电冰箱之类的)的时候上下波动几百块钱反而不会很纠缠。有时知道那些小钱还不如算了,在大方面省钱的性价比更高,但还是控制不住。哪位给解释一下?补充场景:一部相机在商场专柜的售价比网店贵两三成,或者在中关村这种地方标价比底价贵两三成(明知中关村的价格很虚),但买家不像买菜时那么在意这些钱。
按投票排序
其实百分比啊神马的都不关键,关键的是对信息的知晓量和控制力。信息又分成两类,卖家信息和商品信息。1、买菜的时候,隔壁摊也有一模一样的菜,换店的成本低到0,因此愿意尝试讲价。购买电器的时候,此事很难,一模一样的东西要跑很远,这会造成一定心理恐惧;这是对卖家信息的知晓量所造成的结果2、买菜的时候,你往往对菜的熟悉程度很高,购买电器的时候,很多电器所谓的功能你自己都不知道到底厉害不厉害,到底值钱不值钱,可偏偏你却被忽悠着说这个功能很牛逼很威武,你的决策自信力正在下降,而对信息的把握度也在下降;这是对商品信息知晓量所造成的结果。3、我们买菜往往在菜场才讲价,在超市是不会讲价的。而大件物品的购买场所往往是大商场,这往往就给了人难以讲价的感受,乃至讲价空间很小的暗示。这是环境造成的情绪暗示。 其实第一点,是购买者是否控制足够多的卖家信息,此点在淘宝、京东等电子商务网站出现后,许多消费者会选择淘宝和京东的本质原因就是信息透明、易比较、换店成本低。第二点则是很常见的购买决策中出现的误区,被新出现的,自己不了解的信息干扰,并且做出可能错误的决策。因此,建议购买者一定要事前就记住自己初始选择。千万不要自己都不知道买什么型号就去了,这个时候你是很容易被忽悠的。综上所述,其实你会忽视或者对几百块钱的差价淡然,本质是你自己对于这次买卖的把握程度较低所导致的,而你较低的把握是来源于信息的不完全掌控。当你拥有足够多的信息的时候,除非是垄断或者脑袋短路,没人会愿意在明知将获得一样的服务或商品的时候去选择昂贵的那边。
觉得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略有片面。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意为:我们在买菜时,更容易砍价成功,又不是非在你家买;而我们在买车的时候,不容易砍价成功,不在你家买还可能真没有地方买得到了。(参考
的回答)其不能很好地解释题中描述的感受。那么为什么会有如题所描述的这一感受呢?这是费希纳定律(Fechner's law)的一个很好的应用实例。 兄提到的韦伯定律(Weber's law),是费希纳定律的理论基础,韦伯定律一个通俗的描述是:一个装有东西的箱子越重,则需要往箱子中放入越多的东西,我们才能感知到箱子增重了。Weber's lawThe 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weights was approximately proportional to the weights.后来费希纳()在韦伯()的基础上,提出了费希纳定律,其描述了:人们的主管感觉量与客观物理量是对数关系。在这里,客观物理量就是商品的实际价格,人们的主观感觉量就是人们感觉到的商品的贵贱程度,是观念上的。那么,有人问了,不管是对数关系还是错数关系,这与题中所述感受有毛关系?别着急,对数图像大家还是有点印象的吧,一个图你就明白了。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会在买菜的时候为为一点点小钱而计较,而买大件的时候,我们几百都懒得纠缠了吧。手机比白菜贵很多很多,因此,手机需要涨更多的钱,我们才能感知到手机贵了不少,白菜只需要涨很少的钱,我们就会感知到贵了不少。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会在买菜的时候为为一点点小钱而计较,而买大件的时候,我们几百都懒得纠缠了吧。手机比白菜贵很多很多,因此,手机需要涨更多的钱,我们才能感知到手机贵了不少,白菜只需要涨很少的钱,我们就会感知到贵了不少。其实,费希纳定律不仅仅在这里会体现,推广开来,你有没有意识到呢?我们对父母等至亲的付出习以为常,不以为意,而陌生人的一点小帮助我们就感激涕零,因为,父母本来就以为你付出太多,给你关爱太多。我们对父母等至亲的付出习以为常,不以为意,而陌生人的一点小帮助我们就感激涕零,因为,父母本来就以为你付出太多,给你关爱太多。参考文献:
谢邀。这反应了典型的买方卖方的议价能力(Bargain power)不均衡现象。在M.Porter最经典的公司竞争力模型中,提出了买方议价能力和卖方议价能力这两大指标。指标的含义在于:无论买方或是卖方,当一方的规模远远大于另一方的规模时,价格的决定权(即 议价能力)将掌握在规模大的一方手里。在这个问题里,我们看到的是消费者(买方)面对 大件商品零售商 和 菜贩 这两种卖方时不同的议价能力。简单举个例子:买汽车,或者是买电视时,任何消费者与4S店或家电量贩店相比,购买能力都相当有限;而与此同时,4S店和量贩店的数量又屈指可数。在这种情况下,卖方相对起来,比较容易形成价格联盟,或至少降价的压力较小。消费者即使想要砍价,空间也十分有限-----在现实中,大部分消费者是以要求更多赠品作为要求降价的备选方案,确实让这些商家降价的可能性相当小。而另一方面,与零售菜贩交涉时,消费者的购买力相对较强,而商贩的数目众多(尤其是早市、农贸市场),零售菜贩需要面对同行的竞价压力,同时期望存货能够尽快卖出,所以议价能力明显劣于上述的情况。这也就使得消费者能够更容易地议价。与此相反,如果你去过蔬菜批发市场的话:在批发市场,尽管这些商家仍然是菜贩,但由于普通消费者的购买能力相当小,这些菜贩几乎不会在菜价上有任何的让步。因此即便是同一种商品,只要买卖双方的购买/销售角力发生变化,那么就会有相应的议价能力转移。
手机便宜50虽然才1.67%,菠菜便宜却能便宜16.7%。可绝对值呢?5毛vs50.要买100斤菠菜才能便宜回来啊!这时间成本呢?我倒是觉得不是因为比例因素导致的,而是不相信大件也能用更低的价格买到!越是年纪大的人越是会这样。(比如父母)。某天真看到更低的价格,反而不敢买,是不是有问题啊,保修怎么办?为了便宜几百块,买个次品咋办?到时候不是很麻烦?退货?跟客服交涉很难吧?网上买会不会是假的啊?算了,贵就贵点吧,买个安心吧。回头我买菠菜的时候多还还价,这钱就省出来了。PS:根据个人经验:当菠菜卖三块钱的时候,你要还成2块5?等着吃卫生球吧!当你看上3000块钱手机的时候,花点时间,在京东新蛋亚马逊逛逛,注意一下限时特价,便宜50那是小小小case!(我妈要买个豆浆机,大卖场里卖299,我在亚马逊花了199买到了。我06年的时候买nokia,迪信通是1050,结果2小时候后发现蓝牙是坏的,而且nokia客服告诉我我这手机不在保,退完货之后我索性去了南三环的那个批发市场,在客服证实在保付的款。带票价:1000!)pps:迪信通卖给你的可能是不在保的手机哦!小心!
以上各位答案都看了一遍。根据我个人的经验:第一是由于心理价位的原因,比如我去买个2000元的手机,我会带2000+去,因为我已经决定了要买这个东西,而且这个做出这个决定的时间比较长,在我心理将它分类于属于高消费产品,所以我不在乎这个东西是否是要2100还是更多,只要没超过2500我都能接受;而去买小商品或者小菜的时候,我心理上认为这个东西价值比较低,我准备了2元来买这个,如果它要3元,我会觉得它比较贵了。从而讲价或者多逛逛。第二,根据需求,我如果带2000去买一个东西,那肯定我是要买到这个东西才会罢手的,多花一点点钱也无所谓了,相反,我如果随便带了几块钱去买小菜,而我不是特别需要这个东西,它超出了我的心理价位,我是会要捍卫我的心理价位或者放弃的。(比如我要买诺基亚N8,我是早看好它的性能才买的,去买的时候这个东西超过我的预期价位,我也不会轻易用其他手机来代替它;而如果我去买青辣椒,它的价格超过了我的预期,我会想用红辣椒或者其他来代替,从而讲价的时候更随便了,因为我可以随意放弃它)。第三,居于购物地点,价值比较大的商品往往在比较高档的地方(如果在网上则是比较大的商家),这类商家有自己的价格系统,我们通常认为眼前的这个售货员或者网上客服往往是没有权利来给个更优惠的价格的,这个时候买卖双方处于不怎么平等的地位上,还有一点就是人都比较好面子,在这种高档一点的地方喜欢装一些;而买小菜的时候我们面对的这个人,价格是他自己定的,盈亏也都归他自己,而且买卖双方也比较平等,所以我们更能够来跟他讲价。大概就这些,心理准备和买卖双方的地位。还有一点,平时我去买一杯饮料5元我或许会觉得他贵,从而可能不买;但是我如果是有准备而去商场买东西,我就完全不看价格了,不管这个饮料是5元或者6元,这个也是心理准备的原因,这两个东西价值一样,而因为前面一个我没准备买,后面一个却是我有花钱的准备,所以对待后面一个我会更慷慨。
怪诞行为学中有对这个现象进行描述,他举的例子更极端:假设你去文具店买一只十块钱的圆珠笔,你知道前面500米有个店只卖五块钱,你多半会多走点路去买五块钱的。但如果是买两千块钱一套的西服,那你几乎不可能为了便宜五块钱多走同样的路的,甚至便宜十块钱你都不会去。因为人会想,我都已经要损失两千块了,那五块钱就无所谓了。
我也有类似的感受,有时候为了图一时方便而花了很多不该花的钱,有时候又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浪费很多时间精力。这是绝大多数“正常人”都会犯的毛病,我这么说是有科学依据的。先看看你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假设你打算购买一部1500块钱的手机和一个150块钱的计算器。售货员告诉你,在距离该店20分钟车程的另一家分店,这种计算器正在促销,只卖100块钱。但是那家分店的手机价格和这里是一样的。你会乘车到那家分店去购买吗?A. 去 B. 不去再看看下面这个问题:假设你打算购买一部1500块钱的手机和一个150块钱的计算器。售货员告诉你,在距离该店20分钟车程的另一家分店,这种手机正在促销,只卖1450块钱。但是那家分店的计算器价格和这里是一样的。你会乘车到那家分店去购买吗?A. 去 B. 不去我想如果你是“正常人”的话,那么你的答案会和被调查的大多数人一样,在第一种情况下选择花20分钟车程去买降价50块钱的计算器,而在第二种情况下,对于花20分钟车程去买降价50块钱的手机则不那么有兴趣了。而仔细想想,这两种情况下的选择都是要不要为了节约50块钱而花费20分钟时间,如果你觉得50块钱更重要,那么无论哪种情况你都应该选择A,如果你觉得20分钟时间更重要,那么无论哪种情况你都应该选择B。然而,“正常”的人会这样考虑:150块钱的计算器降价到100块钱,降价幅度是33%,而1500块钱的手机降价到1450块钱,只节省了3.3%。“正常人”在消费的时候更加关注优惠的比例,而不是优惠的绝对值。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20分钟时间的成本是不变的,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理性人应该考虑优惠的绝对值而不是比例。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最重要的假定之一就是“理性人”假定,即经济决策的主体都是充满理智的,既不会感情用事也不会盲从他人,而是善于判断和计算,能够做出使自身利益最优的选择。然而我们刚刚看到“正常人”往往是不理性的。行为经济学对“理性人”假定提出了质疑,提出将非理性的经济主体作为研究的微观对象,这样我们就能够对人们的非理性行为进行研究了。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卡内曼(Daniel Kahneman)是行为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将心理学的前沿研究成果引入经济学研究中,特别侧重于研究人在不确定情况下进行判断和决策的过程”,在2002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前文中的两个问题就是出自于他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在1984年发表的一篇论文“Choices, values, and frames”(
),文中还有其他很多有趣的例子,揭示了“正常人”和“理性人”之前的区别,了解这一问题对于我们在消费、投资和日常生活中的决策有很大的帮助。奚恺元(Christopher Hsee)的《别做正常的傻瓜》(
)用通俗的语言讲解了这些问题,告诉我们如何少一些正常,多一些理性。
这是决策心理学的经典案例。买不同的东西,我们有不同的心理账户。对于大额商品,我们对应的心理账户是设定为买大额东西的账户。而买菜这些小东西,我们对应的账户是日常生活消费类的账户。我们对于不同心理账户的收支预期是不同的,对大额账户比较慷慨,对日常生活消费账户就比较斤斤计较。对于“买大件”的心理是:大头都出去了,小钱就不在乎了。这个小钱,是相较于买大件付出的钱而言的。我们通常会在相同的心理账户中比较,而不会比较不同心理账户的收支。
其实我没见过很多人这样,我见到的是相反:小东西没必要讲价,大东西一定是认真研究很久,然后选择最合适的地方去购买。。。换句话说,买菜不在乎一两块钱的人我见过不少,买电器能够不在乎几百几千块波动的人真心不多。如果问题者能够确认你的观察统计样本真的具有可参照性,那么我感觉李淼的回答相对最靠谱。所谓心理学不是问题,因为在买车,买大件电器,买大件商品时苦苦谈价,到处找合适的商店,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了,很多人的回答,给我感觉是凭一句话就把这些人都变成空气。——也许你们眼里只看见那些买大件一掷千金眼睛不眨的人们?那是幻觉,那是电视电影给人带来的幻觉而已。
排名第一的答案固然是另一个角度,但这不是人们消费时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刚好之前有朋友关于一个定价的用研我有所学习到,在这里抛砖引玉一下。这是一种感觉阈限现象。什么是感觉阈限:外界引起有机体感觉的最小刺激量,这表明了人感觉系统的一种特性,只有刺激达到一定量的时候,才会引起感觉。比如房间里本来有5跟蜡烛,再点一根感觉不出来光亮了多少,点燃到第7跟蜡烛时,你会感觉一下子屋子光明了不少。这个心理感觉与物理量变之间的关系演变成一个公式叫韦伯定律:Δr(差别阈限)/r(原有刺激量)=k(常数)。什么是差别阈限:刚刚感觉到两种刺激之间存在差异的最小刺激量。通过韦伯定律中的K与R可以预测出在原有刺激值上做多大变化,才会被人觉察。原有刺激量越高,差别阈限越大。韦伯定律延伸至消费营销领域就是价格差异感,是指当购买者在面对价格的调整、变化或者不同价格时的心理认知程度,购买者对价格的感受与基础价格的水平有关,购买者对价格的感受更多地取决于相对价值,而非绝对价值。原有的价格越高,差别阈限(能感知价格发生了变化的幅度)就越大。白菜:原价0.5元,提价到1元,彩电:原价400元,提到600元。在这两组价格中,白菜原有价格0.5,提升0.5(差别阈限)对于原价来说是个不小的数字,是提升100%了;而相比彩电的原价400,提升200(差别阈限)对于原价来说并不算是个大数字,只提升了50%。白菜的提价更让人感觉明显。通过确定常数K,研究大多数人对某商品价格的价格阈限,可以确定一个平均差别阈限,价格调整高于平均差别阈限,容易被购买者觉察从而产生抵抗,而低于平均差别阈限的提价却不易被购买者所觉察。这个常用来指导商家如何做价格营销。以上。根据朋友用户研究PPT回忆而写,道理如此,可能推理不是很精准,在韦伯定律有研究的同学欢迎指正补充。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机锋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