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天气松山跟塔下说可以参加龙头舟赛,塔下也做了一艘紫色的,后来烧掉

霞浦攻略_霞浦攻略pdf下载_爱问共享资料
霞浦攻略.pdf
霞浦攻略.pdf
霞浦攻略.pdf
简介:本文档为《霞浦攻略pdf》,可适用于领域,主题内容包含霞浦中国最美癿滩涂追光逐影七月荔枝秋夛枫叶林最美滩涂多京古堡霞浦一个追光逐影癿地方一个于谲波诡、千变万化、如梦似幻、难以捉摸癿海湾一个明知是梦幻却丌符等。
侵权或盗版
*若权利人发现爱问平台上用户上传内容侵犯了其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等合法权益时,请按照平台要求书面通知爱问!
赌博犯罪类
添加成功至
资料评价:
所需积分:0总之,妈祖文化是霞浦海洋文化的典型代表,不仅历史悠久,影响面广,而且必将继续发展下去。因为妈祖信仰是植根于民众心目中的精神寄托的一种表现形式,历经千余年的不断传承,妈祖在当今社会已经被抽象化、概念化、旗帜化,人们对于她的顶礼膜拜,可以说既是有所祈求,更是为了维护。
一、贝丘遗址,见证了源远流长的霞浦海洋文化历史
人类的起源、生存、活动与发展,与海洋有着内在、本质的密切联系。霞浦县最早期的人类生活遗迹是黄瓜山贝丘遗址,它位于沙江镇小马村一座相对独立的山头上。黄瓜山贝丘遗址面临东吾洋,处于两河交汇地带,海拔高度约50米,1989年,省考古队进行了初步发掘,出土了大量的贝壳类堆积层,以及部分的彩陶、石锛、石戈、石镞等器物。证明了闽东地区早在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这一遗址的发掘是北到瓯江、南到厦门、西到武夷山、东到台湾,发现贝丘遗址的中心地带。
2005年5月,中美联合考古队以&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这一课题,对黄瓜山遗址再次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考古发掘。南岛(Austronesian)语又称马来波利尼西亚(Malayopolynesian)语系,包括300到500种不同的语言,其族群分布在南太平洋的岛屿上,西到马达加斯加,东到复活节岛,北到台湾,南到新西兰。台湾的高山族与平埔族就是该语族的一部分。关于南岛语族的起源,有两大学派,多数派认为起源于中国东南沿海(闽、浙、粤)和台湾一带。这次的考古发掘,目的就是为了寻找相同特征的史前文物证据。
与1989年首次发掘相比,此次将地质层里的贝壳、骨骼等动、植物标本以及土壤,与陶器、石器同等重视,全部筛选、水洗取样,用更为科学的方法,做细致的工作,以获得更为科学的考古成果。经过一个月的努力,不仅发掘出大量的贝壳类堆积层,还出土了一定数量的、精美的红赭彩陶质纺轮、骨质饰片、陶质杯等文物标本70余件,考古队还首次发现了三个古墓葬、兽骨头、柱洞、杆栏、灶坑、燧石、炭化谷粒等。
三个古墓葬都是采用原始的土葬形式,并出土有陶罐残片。这为我们了解闽东先民对死后的处置方式,提供了最早的依据。柱洞、杆栏、灶炕的发现,证明了闽东早期人类有年前已告别了穴居,懂得搭屋避风、遮雨。骨质饰片,说明了闽东先民已初具审美意识。炭化谷粒的发现,可以推测当时古人类可能已有一定的耕作技术。大量的石器、陶器反映了史前沿海古人类的生产、生活状态。
黄瓜山贝丘遗址是东南沿海中保存较好,内容较丰富的文化遗存,在时间、地域上与南岛语族起源有些吻合。黄瓜山出土的堆积如山的贝壳、印纹陶和石锛等遗物,表明了先民与海洋密切的依存关系,与台湾发现的史前古人类文化遗迹,属于同一类型。如果黄瓜山遗址的发掘、分析,最终能够证明南岛语族的起源及在各岛间的传播手段,那么,将更加有力地证明闽台同祖、同宗、同源的关系。
黄瓜山贝丘遗址、遗物,代表了霞浦县最早期的海洋文化。鉴于黄瓜山贝丘遗址的人类学研究价值和意义,因此,黄瓜山贝丘遗址于2005年被列入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二、悠久的建县历史,促进了海洋文化的发展
霞浦县,由于其海洋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晋太康三年(282),始设置为温麻县(县治在今沙江镇古县村),属晋安郡。隋开皇九年(589),并入原丰县。唐武德六年(623),置长溪县(县治在今岭尾庵,后迁连江),属泉州(州治今福州)。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升为福宁州。明洪武二年(1369),州改县,属福州府;成化九年(1473)复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改福宁府,增设霞浦为附郭县。民国初,属闽海道。日解放,先后隶属福安专区(地区)、宁德地区、宁德市。霞浦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建县历史,在长达1632年(公元282-1913年)的历史长河中,霞浦一直是闽东各县(包括连江、罗源)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通的中心。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
闽越夷人自古以来即有信巫鬼的风俗,而在不断动荡的社会中,人们为求生活的安全感,才创造出无数的神像来膜拜,求得心安。何况闽地沿岸曲折,闽人习以水性,善于行舟。唐中叶,玄宗以钦定形式册封&四海龙王&。但四海龙王是想象中的自然神,形象丑恶。尤其是东海龙王敖广,一直被人们塑造、刻画为凶神。在宋代,闽人的渔业生产与航海贸易得到发展。他们在海上行舟,大风大浪的影响,风险极大,因此需要有海神庇佑。当时&五行五阴&之说盛行,认为&天属阳,地属阴,水在地上亦属阴&;又认为&男属阳,女属阴&,水神应为女性才适合&五行阴阳之理&。于是在这种文化心理的理论背景下,为妈祖女神的应时诞生和广为传播,提供了生存土壤和发展的空间。
从宋代开始,霞浦县的渔业迅速发展,尤其是以海洋捕捞、滩涂养殖发展突出。文化的形成,是与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内在、多重的联系和潜移默化的关联影响。因此林默(960年&987年)生前&扶危济困、救助海难、孝敬父母&的事迹,死后&显灵救世、救人水火、保护平安&的神迹,不仅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体现,而且是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体现,所以林默的神绩能够被广为传颂、渲染,直至顶礼膜拜,最终被拥为勇敢而慈善的女海神,在全国各地广为传播,也自然在霞浦扎下深根,成为我县广大渔民精神的寄托和灵魂的守护神。
在17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霞浦是一个英才辈出的地方,宋代著名爱国诗人谢翱,现代著名易学家黄寿祺、金石家游寿等皆为霞浦乡贤。佛教沩仰宗创立者灵祐禅师也是霞籍人士,其出家修行地起始于&千年古刹&建善寺。这里且有日本高僧空海入唐登陆地在赤岸,&空海之旅&是福建省4条涉外旅游线路之一。可以自豪地说,每一缕来自历史和文明深处的霞光,都让霞浦的今天,更为自豪和从容。
三、征服自然,造福人类社会是妈祖文化的灵魂
妈祖信仰是一种人生寄托,也是一种文化表现形态。霞浦县的沿海特点,其与湄洲岛的海域紧紧相连的地缘关系,正是妈祖信仰和妈祖文化得以存在、延续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我县的海洋文化离不开妈祖文化根本原因。
据记载:松山天后宫建自宋朝,清乾隆年间重修,嘉庆十六年复鸠工增建;竹江前澳村南宋就有祀妈祖,庆元年间建庙,清康熙二十九年建天后宫;在明万历年间,沙江村就建有&天妃宫&崇祀妈祖;牙城天后宫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咸丰年间重修;东冲下位塘明嘉靖建有天后宫;三沙东澳天后宫清乾隆间始建;盐田下街清同治年间建有天后宫;下六都横山也建有天后宫,&三南沿海,各村创建不一&。到目前为止,霞浦县仍然存有信仰天后的宫庙至少28座,且主要集中分布在靠近沿海地区的10个乡镇。
宫庙建筑是人们精神寄托的一处平台,宫庙建筑成为人们表达心愿的一个载体,宫庙建筑是将无形的精神寄托,物质化、形象化、具体化,所以宫庙建筑承载的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内容。可以看出,从宋代开始,沿海民众对妈祖的信仰始终是矢志不渝的,妈祖一直是我县沿海渔业生产者的保护神和精神寄托。
福建航海业虽然发展较早,但是民间航海工具仍是十分落后的,航海的船只较为简陋,靠风帆的帮助才能行驶。从大陆出外海、远海的船只,需要借助风力,但又害怕遭遇大风,因为大风,会招致惊涛骇浪。加上宋元明清时期,福宁湾沿海多灾、多难,海贼、倭寇频繁骚扰,海啸台风肆虐无常,再加上饥荒、瘟疫,广大乡民饱尝其苦。据明代《福宁州志》、民国《霞浦县志》记载,宋至民国时期,境内严重的水灾、风灾,出现于宋代5次、元代2次、明代20次、清代17次、民国6次。其中:宋淳熙十年(1183年)九月,连续7天暴风骤雨,沿海民房、船只漂没几尽;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六月十九日,连江、罗源、福宁等沿海地区出现大风雨、海啸,拔木毁屋,漂没船只数以万计;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七月十五日,飓风大作,顷刻间树折屋倒,港湾内官民舟船数千只翻沉,人溺死甚多;明万历三十七年八月三十日,山洪爆发,田园变成陵谷,山崩压死众多村民,州城洪水高达3版(约1米),人称是设州治以来最大的水灾;清咸丰三年(1853年)六月,强台风伴大暴雨,洪水经旬不息,山崩地裂,民居漂圮,田园悉成沙砾,人死众多,为千百年罕见巨灾。由此可以看出,古代自然灾害对我县造成的巨大破坏作用。
因此,老百姓渴望和平安居,期盼征服变幻莫测的风云和海洋,但凭借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他们是无法实现这一愿望的,所以只好寄希望于借助神的力量或对人的神化来满足这一愿望。于是,霞浦的人们为了能顺利出航,平安归来,就理所当然地接纳了&神通广大,扶危济困&的妈祖形象,奉祀妈祖神灵的庇护。妈祖信仰由此而成为当地群众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之一,也因此成为地方海洋文化的典型代表。
四、妈祖文化,表现为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 &
霞浦县的妈祖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霞浦县的妈祖文化在物质形态表现方面,主要体现在宫庙建筑上。霞浦县现有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天后宫3处,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天后宫2处,县级文物保护点的天后宫9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竹江村前澳天后宫&因明清建筑紧紧相连而独领风骚;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松山天后圣母行宫&因文化底蕴深厚而名扬八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龙溪妈祖宫&因畲族祀天后而与众不同;此外,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三沙东澳天后宫&因保护台商利益的碑刻而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牙城天后宫&因祀妈祖、陈靖姑、马仙娘三尊福建的女神而别具一格等等。
沙江镇竹江村前澳天后宫的历史、艺术价值体现在,它始建于宋末,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重建,为闽东沿海现存最古老的妈祖宫庙建筑。天后宫占地面积约二百平方米。主宫坐东向西,前后两进,俗称&大宫&。主座建筑面积达816平方米,为砖木硬山顶结构。现犹存双层八角台座,大小宫面阔三开间,进深五开间,桂高7.5米,大门门楣为五层斗拱,檐口翘角,宫内藻井呈圆形,以七层斗拱精雕装饰,戏台环楼双层腰壁南北长23.2米,环楼雕刻城垛彩画,均雕刻高浮雕人物、禽兽、花卉。在&大宫&左侧另有一座建筑,俗称&小宫&,始建于宋末,明代重建,中殿有神龛,前为庭院天井,后有两庑,作庙祝、厨房、宿舍之用。明、清建筑紧紧依靠相连,不同的建筑结构,透露着建筑发展的历史信息,是不可多得的建筑史活化石。2005年该宫被评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霞浦松山天后圣母行宫的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它始建于宋末,历史上别称&天后行宫&、&靖海宫&、&阿婆宫&,是八闽创建较早,声名较著的祷祀&海峡和平女神&宫庙。在《霞浦县志》、《福宁州志》、《福宁府志》、《福建通志》乃至全国性的《古今图书集成》中都有&建自宋朝&在洄澜岸口&或&当巨澜之要冲,面向七星,座朝五虎&的明确记载。明清多属官方倡修,整个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文革期间,宫厅遭到破坏,只剩下天后圣母正殿,侥幸得以保留,正殿悬梁至今还尚留&明万历年间,福宁知州胡尔造&、&明福宁卫指挥张&、&清康熙年间总镇福宁左都督吴万福前重建&等先后重修文字版额和清乾隆五十八年&靖海宫祀记&碑刻一块。
松港街道的松山天后圣母行宫,于1986年2月列为霞浦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初夏由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馆,特派四名专家学者风尘仆仆来宫采访,写调查报告,编入《福建妈祖史册》。1990年国家文化部会同福建省文博处也派五位专家学者到宫了解宫史,拍摄照片,并编入国家出版的《妈祖画册》中。1997年2月由厦门大学陈国强教授和霞浦知名人士林华章先生主编的《霞浦松山天后宫》一书出世。1998年8月由省、市、县社科联、福建省民俗学会、霞浦松山妈祖文化研究会等联合主办,在松山天后圣母行宫召开&第二次闽台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两岸学者论妈祖》第二集。这些都大大提高了松山天后圣母行宫与海内外的妈祖文化的交流,2005年该宫被评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溪南镇的半月里龙溪天后宫,是一座陈旧古朴的建筑。它与遮天盖地古榕连成一片。它背靠弥勒山面、向玉兔山、东依燕顶山、西临月牙地,始建清雍正八年,建筑面积508平方米,砖木结构,自南而北依次为戏台、环楼、众厅、神厅、神等,据雷氏谱载:系先祖谙深而字堪雷茂特延聘浙江师木工匠绘图施工,工期一年有余,其戏台藻井以五层方斗逐级装,形成既大四方,又小八角斗,台中立柱既有柱头斗拱,又有角科斗拱。由斗、升、翘、昂、拱组合,其工艺繁琐细致,达到一斗出跳,既有民族特色,又符合主人的要求,是座典型浙南风格建筑。宫内主要奉两尊神。一是薛元帅(唐代将领薛仁贵),二是陈元帅(唐五代武将陈九郎亦称九仙)。左边尊妈祖天后和陈靖姑夫人,右边尊平水明王和雷万春。在畲族的宫庙中祀妈祖,在目前的资料中是仅有的。其起因是清代的秀才雷志茂,将半月里产的茶叶、竹子贩卖到福州,从福州将丝绸、布匹贩卖到台湾,又将台湾的大米贩卖到霞浦。长期的海上航行,一帆风顺需要妈祖的庇护,加上商业上的兴旺发达,因此决定在龙溪宫中增祀妈祖。该宫因其突出的畲族文化特色,于2005年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霞浦县的妈祖文化在非物质形态表现方面,主要体现在民俗活动上。
霞浦县沙江镇竹江岛的渔民,历来有&春冬则蛤蛎资生,夏秋则捕鱼为业&。明成化以前,东吾洋北部的竹江、沙江一带村民&取深水牡蛎之壳,布之沙泥&养殖杜蛎。明成化(年)年间,竹江张姓村民偶然发现竹枝生蛎技术,始改散布蛎壳自然附苗为插竹育苗。经当地和附近渔村乡民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至清乾隆、嘉庆间便已掌握新竹育蛎苗的养殖工艺。他们将渔业、养殖的丰收,归功于妈祖神灵的保佑。因此,每年必祀妈祖。演神节戏在沙江镇各渔村相继风行,均认为此后神明一喜,便能将四海之&肥水&聚集于东吾洋,翌年必大稔。后来,有人倡议抬妈祖神像亲临海滨巡视,于是每年神节时,扶妈祖正襟危坐轿上,选精青壮年十人抬到海滨,一边吆喝一边迅跑,称之为&阿婆走水&。后来,&走水&后回宫之妈祖,所经之境,常被各境精壮青年拦途抢轿,以保砺产丰收、人畜平安,此谓之&抢水&。这一活动,渐渐演化为霞浦县妈祖信仰所独有的民间传统习俗。
沙江镇沙江村三月二十一日的民间传统习俗&迎老爹&,据传说,其由来是清道光初年,福宁府新任知府携眷从福州乘船前来就任,夜遇大雾,船至官井洋即迷航,知府心祷神明指引,在东吾洋上空,顿时出现火光,船朝着火光的方向直驶而去,不久就随潮抵岸,这时候已经是凌晨时分,经查问得知到了霞浦县沙江村。村的山上有座天后宫,全船人听后一致认为昨夜所见火光,就是妈祖神光。于是,知府便率众人在当地老农的陪同下,参观了天后宫,并提出来年妈祖诞辰日,自己将亲自前来参加庆典活动。翌年知府果然如约前来。事后他交代:今后自己因公务缠身,不可能年年亲自参加,可以按照他参加庆典的格式,推选福寿双全、身体健康、仪表相当的男性老人代为替身。为了纪念这位知府,从此,沙江村的妈祖神诞庆典便增添了&迎老爹&的节目,相沿成习。
古代我国东南沿海的土著先民被称为&越人&。汉代以后,特别是唐代,越人由于逃避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在搬迁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沿海及岛屿上的越人后代则基本上仍然固守着自己的疆土,繁衍生息。他们虽被称为&旦、蜒、白水郎、夷户、科题(曲蹄)&,由于他们在东南沿海活跃了近二千年,因此仍旧保留着古越人&善于舟楫&、&信鬼尚祀&的传统习俗。据史料记载: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在长溪县登记有鱼船79艘,他们长期专业从事渔业生产。霞浦沿海一带,许多世代常年生活在船上、以船为家的&连家船&渔民,他们早期多数是从福州、长乐、连江等地移居而来的。我县的连家船民主要集中在盐田乡。盐田乡连家船民主要分布在:水升村、北斗村、南塘澳村、浒屿澳村等,沙江镇的坡头村也是一个重要的村。连家船民早期也是信仰妈祖的,现在则多数信仰基督教。连家船普遍是船长11米,宽2.5米,船篷分三段,可以拆卸,是生活起居的场所,往往一艘船就是一个家庭。至今还流传着粗犷热烈的&合船会婚&这一独特的婚俗仪式。连家船民的婚俗,有许多有别与其他地方的独特形式和文化内涵。连家船民的婚礼最大的特点就是&合船会婚&,由于连家船民&船既是家,家既是船&、&船到家到,家到船到&,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所以婚礼的场景是家族越大,邀请的人越多,宾客纷纷驾船前来祝贺的船船相连的阵势越大,有如船队一般,蔚为壮观;男女老少,聚集一堂,欢声笑语,热闹非凡。连家船民的婚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次大家庭的聚会和盛宴。这一婚俗,具有丰富的地方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
妈祖信仰是一种充满了&心理学&意义的文化现象,在霞浦县沿海各乡镇,许多的民间活动几乎都与妈祖信仰有关。新船首航、春节社戏、渔民赴外作业、商人赴外经商,人们都要先到庙里向妈祖神灵祈愿、膜拜,借得信物,通常为庙中的红旗,挂在自家屋顶或船上以示妈祖永伴左右。而每年端午龙舟赛,更是妈祖文化的又一次充分展示。赛前,村里四境的红、黄、青、白龙,必须按规定的仪式前往庙里朝拜阿婆祈求恩准,形成了&四海龙王朝圣母&的另一盛大景观。民间宗教信仰是来源于下层民众及其心理愿望、观念意识、道德风尚,且影响着地方的民俗民风民情,妈祖信仰最初的群体是广大劳苦大众,所以这种信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也因此而历经千百年的人世沧桑,依然充满着生机活力,极大地丰富了地方文化的内容。
五、历史上霞浦县妈祖文化的对外交流
霞浦县的三沙镇与台湾基隆有着久远的历史联系,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983),当时康熙皇帝对台湾的驻军采用&班兵制&,即不在台湾本地招募兵丁,而是从福建、广东两省的水师营团中抽调一定数量的兵丁,重新编组,分配到台湾各地驻防,三沙镇的烽火水营是当时福建派出最多兵丁的兵营之一。据记载,仅康熙六十年(1721),福宁镇标烽火营就拨戍澎湖班兵92名。班兵三年一更换,因三沙与基隆的水路极短,仅126海里,故三沙的班兵大部分驻守在基隆,少部分驻守澎湖、台湾等地。
一般来说,不同的方言在同一地域上的文化发展上会表现出强烈的排斥性,但是三沙和台湾基隆同属闽南移民,同操一种方言,因此,在文化发展上表现出相融性。据传,台湾的&基隆&原称&鸡笼&,是三沙去的班兵才改&鸡笼&为&基隆&这一雅称,沿用至今。当时海运全靠天行船,班兵们远离家人,极其寂寞,为了联系感情,互相帮助,班兵们在各自的驻地都建起伙馆(相当于同乡会馆),伙馆里奉祀着各自信仰的神像,以祈保班兵平安无事。当时三沙的班兵在基隆有烽火伙馆,馆内奉祀着三沙带去的烽火帝君、广利候王神像,另外还建立了和三沙五澳、东澳相同的关帝庙和妈祖庙。据两岸渔民叙述,三沙和基隆供奉的都是湄洲湾祖庙分灵而来的&黑脸妈祖&,是属于同一段的楠木雕刻而成的。班兵们把烽火馆旁的海湾叫做&三沙湾&,把伙馆旁的一座山叫做&狮球山&(三沙有座狮球山),以示对家乡故土的思念,这些地名基隆还沿用至今。清朝的班兵制沿用两百余年,不少班兵因故滞留台岛,在那边成家立业、繁衍后代,其中亦不乏三沙籍的烽火营兵。他们移妈祖神到台湾,即是把老家香火带进了台湾。他们身在台湾,供奉着妈祖,乃是思念祖籍地的一种感情的流露。妈祖信仰因此而成为官兵、移民及其后代与祖籍地沟通的思想、感情、文化的纽带。
基隆的传统节日习俗基本上也和三沙相似,如清明节的&啼墓&,连哭曲腔调都一样。中秋节&祭鬼&,以及每逢祖宗先人去世之日都要举行祭祀活动,烧纸钱、煮祭食,叫做&做祭&,也跟三沙一样重视。到了农历&冬至&,三沙民间叫做&冬节&,有做&菜包裹&和&搓圆仔&(汤圆)的习俗,每当&冬节&,三沙的儿童会把煮熟捞出的汤圆,拿一些粘贴在自家的墙壁上,等到节后风干再放在草木灰里烤来吃,有独特纯朴的米香味,基隆也有此习俗,叫做&烧圆&。据基隆渔民说,这表示对火神的崇拜,传说火神爱说汤圆来源于东方朔的故事。东方朔在三沙和基隆被渔民们称为&笑笑仙&。春节是中国传统中时间持续最长的节日。三沙民间过了春节就要&闹元宵&,而元宵节主要活动节目有&台阁&、&铁枝&、&舞狮&等,这些文艺活动在福建比较普遍,因此基隆也有。基隆有一种奇特的春节文艺活动也是由三沙人传去的,即&火鼎婆&,三沙近几年已没有人演了,但基隆还沿袭至今。 &火鼎婆&的演出,道具极其简单,一口大鼎(铁锅),把一些木炭或干柴片放在鼎里点燃生火,然后将鼎套在木架上,用两根竹竿二人横抬着。男女两个演员,男角身穿长袍背夹,皮帽皂鞋,手执长烟竿,留八字胡,女角上穿蓝衣裳红背心,下穿长裙绣花鞋,头戴帽箍,鬓插大红花,涂脂抹粉,一副媒婆的丑角打扮。男女角色皆弓背缩腰,作婆婆爷爷状。两人围着火鼎,手舞足蹈,滑稽逗笑,内容即兴而编,借着春节祭神的机会,欢庆谑笑,此俗一直流传到今。
六、妈祖文化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霞浦县地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中心地带,与台湾隔海相望,南面、北面、东面都是经济发达地区,是连接南北两大发达地区的必经之地,与福州、温州的距离均为160公里,区位优势明显。高速公路和相继开工建设的温福铁路、霞浦机场,大大缩短了霞浦与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的基本形成,使霞浦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显现。霞浦县丰富的山海资源,给了霞浦优美的人居环境,给了霞浦发展的机遇,也给了霞浦腾飞的羽翼。
2006年6月,国台办批准在霞浦县建设&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这是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为具体落实日两岸经贸论坛关于&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惠及台湾同胞的15项政策&,在祖国大陆批准建设的唯一涉及台湾水产品生产、销售、加工的项目。集散中心享有国家惠台政策,对台湾籍渔船打捞的部分远洋、近海水产品、在台地区养殖的8种水产品,进口实行零关税措施;对来自台湾渔场自捕鱼,凭公海捕鱼许可证、贸易合同、发票等资料,可向检验检疫部门报检。&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将带动并促进区域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霞浦的海洋文化,扬帆启航正是时。
1997年,霞浦县松山妈祖文化研究会成立。1998年8月年,霞浦县组织召开了有海内外学者参加的&松山妈祖文化研讨会&,先后于1997年2月和1999年7月,编缉出版了《霞浦松山天后宫》、《两岸学者论妈祖》,松山天后圣母行宫的历史地位和知名度大为提高。几年来,接待来自日本、泰国、韩国、美国、印尼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的专家、学者、信徒等达2000多人,得到善款百余万元。台湾著名学者林瑶琪发表了《从霞浦地区的妈祖民间传说谈妈祖文化》,提出&松山天后宫是创建年代最早的一座,而且也是妈祖的行宫而扬名海内外,因此它与湄洲祖庙,及漳浦乌石天后宫、泉州天后宫齐名,成为中国最重要四座妈祖庙之一。&1999年台湾嘉义县成立&松山天后宫台湾圣母会&。2000年和2001年的八月二十日,由该地董事长李国雄和张新哲、曾炎森等护送肉面、黑面金身两尊妈祖娘娘座像。台湾圣母会根系霞浦松山天后宫,盼望社国早日统一,更是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1994年霞浦县沙江镇竹江村天后宫一尊清乾隆十二年制妈祖神牌选调到台湾巡展。神牌高80厘米、宽34厘米,为高浮雕楠木雕刻,上为悬空镂刻三条龙口含圣旨,中为左右盘缠二条龙、中镌&敕封护国天上圣母神位&,下为护围栏杆,其间点缀狮、海棠、麒麟、卷书等图案,具有一定文物价值。许多霞籍台胞闻讯后纷纷前往朝拜,并来电来函告诉家乡亲人这一喜讯。
2006年6月,霞浦县妈祖文化协会成立,有会员800多人。我县已经加入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的理事成员单位有6个,会员单位19个。霞浦县现有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天后宫3处,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天后宫2处,县级文物保护点的天后宫9处,其中:竹江村前澳天后宫因明清建筑紧紧相连而独领风骚;松山天后宫因文化底蕴深厚而名扬八方;龙溪妈祖宫因畲族祀天后而与众不同;此外,三沙天后宫因保护台商利益的碑刻而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牙城天后宫因祀妈祖、陈靖姑、马仙娘三尊福建的女神而别具一格等等。
霞浦县妈祖文化协会积极组织开展弘扬妈祖文化,传播妈祖精神的活动,坚持妈祖文化所蕴含的&厚德载物&的价值理念,在活动中增强生机与活力,随着活动范围、活动内容、活动空间的不断发展,协会逐步成为全县天后宫共同的家园和联系的纽带。不仅加深了本县各宫庙的往来联系,增进了友谊与理解,而且加大了我县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兄弟县、市的文化交流,扩大了霞浦县妈祖文化在省内外的影响。
总之,妈祖文化是霞浦海洋文化的典型代表,不仅历史悠久,影响面广,而且必将继续发展下去。因为妈祖信仰是植根于民众心目中的精神寄托的一种表现形式,历经千余年的不断传承,妈祖在当今社会已经被抽象化、概念化、旗帜化,人们对于她的顶礼膜拜,可以说既是有所祈求,更是为了维护。虽然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海洋已不再神秘,风暴也可以预测,灾难更是能够有效地规避,人们已经从实践中认识到当自然灾害来临之际,自救、求救与他救的结合才是最有效的生存手段,所以祈求已不再至关重要;但是妈祖贵为一尊神,是千百年来真善美的化身,是最可信赖的精神寄托,是海上平安的形象代言人,是人们面临困境时的强大精神动力,所以崇拜妈祖的品德、维护妈祖的形象,在人类尚未完全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情况下,必将长期共存下去!(王诗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中华妈祖网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代表支持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发现侵权文章,提供权属证明,中华妈祖网保证在24小时内处理。
贤良港天后祖祠
Copyright (C) 2012 chinamazu.cn All Rights Reserved. & &
版权所有:中华妈祖网&&联系电话:400-
/2323960&&传真:3987&&邮箱:&&ICP备案号:闽ICP备号-4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妈祖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霞浦旅游攻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