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网络片:&quot json;讲述一个很有钱的女的为了检测情侣是否是真爱举办了一场游戏&quot json; 跪求名字!!

电影观后感范文(共7篇)
电影观后感范文
篇一:影评范文影评范文:(共五篇)
她是“法国中尉的女人”
――《法国中尉的女人》影评
在维多利亚时代,影像中的影像,她――萨拉,是“法国中尉的女人”。杂乱而干枯的头发,消瘦的锁骨,萨拉的出场足以让人跌破眼镜。繁忙的市场,波光粼粼的海,这样一个不修边幅的女人迎着呼啸海风,走向延伸到远方的海堤。初到林城的考古学家查尔斯就这样鬼使神差地被它吸引,放下娇美的未婚妻毅然冲了过去。水雾弥漫中,萨拉转身,查尔斯立定,画面定格,一瞬间的眼神交汇,不知从何而来的金光照亮了萨拉苍白的脸颊。电影史上最浪漫的一见钟情!阳光下的森林,浓郁的绿,闪烁的点点金黄,而人的再次相遇只是一场追逐的游戏。纵然是心中相爱,萨拉这样一个倔强的女子还是可悲的骄傲着。当他为生活所迫而拜访恶语相向想象的普太太,看似顺从,然则眼中尽是孤傲。孤傲,是孤独和骄傲,是在黑暗的房中抱着镜子做自画像,是她自暴自弃地说,“我和羞耻结合,羞耻让我活下去!我是法国中尉的娼妓。”
但她更是一个因孤独而渴望爱的凡是女子。所以当她回忆那个带来羞辱的男人时,眼中人闪着爱的光芒。“他很俊俏,他赞美我美!”她嘴角含笑,温柔的抚摸着头、脸,沉浸在回忆中。因为爱,她不惜撒谎说自己已失身,以博取查尔斯的同情。因为爱,她会在孤立无援时求助查尔斯,却在查尔斯到来时徘徊与不安。因为爱,她与查尔斯在林中小屋情不自禁的拥吻,会心甘情愿地在伦敦小店与查尔斯结合。也因为爱,她扔下一句“是你给了我活下去的理由”,仍下决心一定的查尔斯,远走他乡。三年后,当查尔斯在一方宁静的村庄再见她时,已不见了当初的阴霾与忧虑,退下晦暗的黑衣,一袭简洁、光彩的白衣,一头蓬松的金发的萨拉正式张显了她无可比拟的魅力。而影像的最后,二人终是摆着小舟泛向光明、广阔的湖中心。
在小说中,作者始终不放弃对“叙述者”角色的审视,他时时会游离出这个看似传统的维多利亚时代感伤故事,直接地告诉读者,他并不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不能预计故事的下一步发展。他一直喋喋不休地分析罗列莎拉的历史现状、心理症结,却又不得不承认,自己对莎拉的行为无法解释。那么在电影中,导演就应该通过摄影角度、场面基调等的设计,使观者惊觉到这只“眼睛”的存在,而不是维持一种流畅、“真实”的叙事幻觉。在这一点上,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几乎毫无意识,它完全摒弃了小说元叙述视角的犹豫,承担起典型全知全能叙述者的角色。统观整部影片,不仅不见摄影机彰显其视野限制,反而是它时时地提醒着观众,下一步应该朝哪里看,应该看到什么。从一些资料上看,罗伯-格里耶的影片象他的小说一样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极端的探索,可惜没有见过。在20世纪的片场,影像中的现实,萨拉的扮演者――安娜,查尔斯的扮演者――迈克,一对有夫之妇和有妇之夫,毫不避讳的在一起。与维多利亚时代的灰暗色调相反,20世纪的片场,安娜与迈克衣着光鲜,神采奕奕。安娜美丽、迷人,家庭完整,事业成功,还有体贴的情人,似乎无甚缺陷。可为什么她在若有若无间总会出现比戏中萨拉更加落寞的眼神呢?望向远方却无焦距。偷偷摸摸的电话传情,心怀不轨的家庭聚餐,带给安娜的只是疲倦吧?看着查尔斯太太精心布置的花园,可爱的孩子,安娜一定也是嫉妒了。因为那个一向自信的安娜在查尔斯太太凌厉的眼神下肢生不知所措和尴尬了。两个都市中的成功男女因为寂寞空虚而靠在一起,同样因为爱的无力而分手。麦克最后对着安娜背影喊出的“萨拉”也许是对这段感情划下的最悲情,却也是最合适的句号。还好,现实中失败的这对男女为影像中的萨拉于查尔斯安排了一个光明的结局。这,是爱得不甘,还是,爱的转移呢?
一对中世纪冲破世俗礼教,终成眷属的苦命鸳鸯,一对现实中身未动心已远的寡情男女。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就是如此娴熟的展现出两个不同时代的爱情(我们姑且都称之为爱情吧),如此尖锐的揭示中世纪的古板,当代泛滥的自由。这样戏中戏的套层结构,精致而又巧妙的展示两段情愿的不同走向:一段渐行渐远,一段终成交集。简洁的闪回手法,导演恶作剧似在两个世界间翻云覆雨,并且游刃有余。维多利亚时代的灰黑色,20世纪的斑斓、鲜艳,强烈的对比,甚至不需要更多的演员及台词。最高明的电影也只不过如此:以色彩书写影像。而最高明的演员又能如何呢?萨拉对爱的倔强、执着以及骄傲,安娜的空虚、疲倦以及对爱的无力,一人分饰两角的梅丽尔?斯特里普将人物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却又火候恰当;似疯成魔,却又不温不火。
当然,梅丽尔?斯特里普可不仅仅是《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萨拉或者安娜,也不仅仅是《走出非洲》中的男爵夫人卡琳,更不可能仅仅是《穿Prada的恶魔》。但,此刻,请允许我叫她“法国中尉的女人”,不是空虚,疲倦的安娜,而是历经苦难,收获幸福的萨拉――“法国中尉的女人”!
――《法国中尉的女人》两个故事的对比
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用两条线索贯穿,通过时空交错的方式展现了两个不同时代,男女之间情感的困惑与选择。影片的主线索是展现一对维多利亚时代具有独特个性的莎拉和贵族青年查尔斯的爱情故事,而另一条线索则是反映两个演员安娜和麦克在拍摄主线索这个故事时所产生的感情。《法国中尉的女人》采用了套层结构,即戏中戏的形式,反复运用蒙太奇形成古代与现代相互交错的效果,将故事合理的连接在一起。《法国中尉的女人》中,两个线索同时进行的过程中,流露出古代与现代之间的对比。一百多年前的维多利亚时期,是一个封闭、保守、极具有传统等级观念的时代。纵然莎拉受过教育,爱好绘画,但她出身贫寒,其社会地位不允许她施展艺术才华,也不允许她有爱和思考的自由。影片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冷酷无情、等级观念深重的维多利亚时期。或许正应了那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吧,莎拉有着明确的目标,渴望摆脱受束缚的生活,希望能自由的享受着爱与美好生活。面对不公平的命运,莎拉选择抗拒。莎拉单纯的心因被曾经爱过的法国中尉抛弃而受到伤害。自此莎拉或许是持着报复的心态,或者是受强烈的渴望自由的欲望影响,她不惜毁坏自己的名誉,将自己定位于“法国中尉的女人”这样一个受人轻蔑的形象。相对于莎拉来说,在实际拍片现场的安娜,生活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是一个自由、开放的世界,没有过多的束缚和禁锢,并且具有更多的自主性。随着安娜拍摄电影的深入,她与饰演查尔斯的麦克产生了感情。影片在此时,运用平行、对比等蒙太奇手法,不断的进行着两个时空间的对照,借以突现出两个女主人公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以及性格中的共性与不同。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一古一今的故事结构赋予了影片多变性,从而能够吸引观众关注两个不同时代命运的人物。
影片中表现莎拉时始终采用昏暗的色调。由此来表现莎拉情感的压抑、矛盾,孤傲、冷漠性格。在莎拉与查尔斯在树林约会这一场景中,那些盘根交错、粗大阴森的树木,无形中给观众一种强大的压力,导演巧妙的运用这一场景既表现出了古代时期封建保守的社会环境,受到压抑、束缚的感情,同时又达到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在故事结尾,莎拉再次出现在镜头中时,其色彩基调则是明亮的。这种色调的转变也暗示观众,莎拉生活得到了一个全新的转变。与查尔斯结合而又分开三年后,莎拉仿佛获得了重生,她得到了真正的自由,没有任何负担、束缚的追求艺术,寻回自己曾经遗失的那份真爱。影片中,莎拉与查尔斯重逢,船从一个灰暗的桥拱下划过,然后导演将镜头处于一种静止拍摄状态,让两人坐的小船渐渐远离镜头,并且画面色调变得愈加明亮。通过这组镜头,折射出莎拉真正摆脱痛苦、束缚,饱经磨难的恋人获得了重生后来之不易的爱情。
在现代故事中,影片的色彩基调大都是明亮的,这就突出了现代女性所具有的自主性,形成了与套层故事中人物性格的鲜明对比。影片最后,安娜饰演完莎拉这一角色后,重新审视与麦克感情并选择离开麦克。而最富戏剧化的一幕是在最后一个镜头,麦克推开窗子想对安娜做最后的挽留时,脱口而出的那一声“莎拉”让观众顿时从对麦克背叛妻子感情的厌恶中得到释放。镜头给麦克特写、定格时,从他的表情中观众多少也能体会到,他与安娜那段感情究竟是源自内心深处的真爱还是所谓“入戏太深”的意乱。或许此时彼此的心灵都得到了洗礼,获得了重生。
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以现代故事作为结尾,与影片以套层故事开机镜头作为开始达到了首尾呼应,而且不突兀,真正达到戏里戏外、始末都相互对应的效果。整部影片多次运用蒙太奇手法,以时空间转换达到自然转场的效果,可见导演驾驭镜头,淋漓尽致描述、展现故事的能力。两条线索同时进行做比较,引导观众思考社会中的道德标准和爱情的自由之间能否达到一种平衡,同时也使得电影更具有戏剧化的效果。另外,影片色彩基调前后的鲜明对比,从侧面更有助于故事内容的表述,观众也可从中把握情绪的变化。
去爱吧,就像从来没有受过伤害一样。
――评《法国中尉的女人》
回首纵观,梅丽尔斯特里普塑造的角色,就如同一本女性二十世纪的女性百科全书,凝结了凝结了上个世纪所有女性隐忍错综的痛苦欢乐,爱恨情仇,与生离死别。而在《法国中尉的女人》扮演的莎拉,更是将人物身上的那种异乎常人的神秘,心如磐石般的对自由的向往,与超越道德伦理的对爱情的执着,刻画的栩栩如生,感人肺腑。
影片的开端是以一个照镜子的妇女的特写镜头开始,一个头戴黑布的女人背对观众,只能从那手掌大的镜子些许窥见:炯炯有神的眼睛,白皙如纸的皮肤,美丽的脸庞有些憔悴。嘈杂的画外音里,海鸥的鸣叫声自然却又刺耳。在一声 开始 的喊声之后,画面变成了一个片场的全景镜头,一场现实与虚幻纵横,时间与空间交错的戏中戏便这样开始了。
莎拉头戴黑布,身着黑衣,与周围灰蒙蒙的天空,影调暗淡的世界互相融合,一种压抑与低沉感觉油然而生。当莎拉站在那个风浪交加,岌岌可危的码头时,人物渺小的好像随时都会被风雨淹没。无助,绝望,却又顽强的站在那里的莎拉,好似《老人与海》里的桑迪亚哥。因而当查尔斯站在他的身后深情的凝视着她的时候,在那个灰色的小镇,阴霾的天气,狂风与恶浪扑打在那狭长危险的防波堤上,两个人之间的距离被形象的描绘出来。在他们的面前,不只是恶劣的天气,更是维多利亚时代森严的等级制度,处在舆论风口浪尖的嘲讽,与无时无刻不束缚人性的所谓的道德伦理。
但好在付出总会有回报,莎拉与查尔斯在经历了常人难以理解的艰辛,穿越了世俗的枷锁之后,有情人终成眷属。在爱情面前,一切的妖魔鬼怪,刀山火海,都禁不住莎拉那摄人心魄,洞穿灵魂的慕然回首,查尔斯的心理防线仿佛被闪电瞬间击穿似的,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莎拉。莎拉那勾魂摄魄的眼神,是世俗世界无法找到的,那是甘如醴的清酒,澄澈而沉醉,世界的一切在那双坚定的眼神中显得幼稚而可笑,爱情的力量被无限的放大,于是一切的障碍与桎梏,都在不经意间崩溃瓦解。爱情战胜了一切!
《法国中尉的女人》讲述的就是这个迷一样的莎拉,用一身黑衣来隔绝世俗的压迫与嘲讽,用眺望海边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对爱情的执着,用自己的沉默来反抗喋喋不休的舆论,用敢爱敢恨的性格挑战桎梏人性的教条戒律。一个不同与那个时代的女性,好似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简爱》,遗世独立,奋不顾身。所以,在影片结尾处,莎拉与查尔斯共乘一叶扁舟,悠然的穿过幽暗,狭小的桥洞,驶向平静明亮而又阳光灿烂的湖面上时,鲜明的视觉对比,象征着这对饱经风雨的恋人,终于穿越了社会与灵魂的恶梦隧道,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有情人终成了眷属。然而现实世界中,扮演莎拉的安娜,却不是那个甘愿为爱牺牲一切,即使在那个封建保守的维多利亚时代的莎拉。理性至上自由万岁的当代,安娜却挣脱不了那些看似强大坚固的枷锁,选择了狼狈的逃避。安娜最后在镜子中看到的自己,不是那个《法国中尉的女人》照镜子的莎拉,她不敢直面这个道貌岸然的世界。镜子的前呼后应,使人物形象的对比更加鲜明,影片的结构也得到了完整。
导演卡洛尔?赖兹,以这种匀称的互递式的影像结构,通过两个不同时空对感情取舍的反差,来体现一个颇具时代感的讽刺,同时借助现代意识来解构维多利亚时代的故事。片中片的故事结构,将现代人的视点与过去故事的惊心动魄转化为一种精美的结构性对称。但套层结构中,一种深刻的关于 我是谁 的困惑却也深深的影响了查尔斯的扮演者迈克。因此当迈克看着安娜远去的身影喊出莎拉时,现实与虚构间的鸿沟消失不见了,角色的互相转换却也为现实中的爱情增添了一些荒诞色彩。
去爱吧,就像从来没有受过伤害一样。
被规矩束缚的女人们
――《大红灯楼高高挂》影评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导演1991年的作品,这部在国内国外获得很多奖项的影片确实有它的独到之处,比如在刻画人物,画面上都显而易见。影片是根据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改编的,在继承和发扬原著的主旨和风格上,又贯穿张艺谋独特的视觉效果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反映了“一夫多妻制”的封建家庭内部互相算计,暗斗的人生景象及相应的生存原则,女主人公颂莲是作品的核心人物,本来受过教育的她,在陈府这样一个阴森恐怖、勾心斗角的生存环境当中,为了能有一席之地,个性逐渐扭曲和变形。而最终导致颂莲和其他太太,甚至丫鬟雁儿变化的罪魁祸首就是陈家的老规矩。这是一群被规矩束缚的女人,这也是一群牺牲在封建社会制度下的女人。整部影片拍摄的环境非常单一,就是陈家一个大宅院。但是拍摄环境的单一并没有埋没这部影片细腻的情感以及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所以电影故事片《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一部成功的影片。
第一,该片的内容。一部好的影片离不开好的内容,好的内容又离不开好的主题。该片的主题显而易见,那就是旧的封建思想对人的腐蚀。颂莲本是一个已经读大学的学生,但是在贪钱的继母面前,她只能妥协,嫁给了已经有了三个太太得大地主,她放弃了学业,也就相当于放弃了先进的思想,于是她在陈家的大宅里,被陈旧思想腐蚀,当她徒步到达陈宅时,第一个人遇到的是陈家一个名为“百顺”的管家,百顺百顺,百依百顺,这也就是这个家必须遵守的规矩。到了陈家的颂莲,迎面而来的不是她未来的丈夫,而是一条条从祖上传下来的老规矩,锤脚,点灯等。她又认识了长得像一百多岁的大太太,整天笑脸迎人内心却最邪恶的二太太卓云,傲慢特殊的三太太梅姗,以及幻想自己可以成为太太的雁儿。每个人个性十足,这也就是这部影片矛盾冲突的所在。大宅被高墙分成了几个院子,也就是各个太太居住的地方,她们每天都要在门口等管家吩咐,看是哪个院子点灯,被点灯的也就是老爷今晚要住的地方,红色,在现在来看本来是一个吉利的颜色,但是透过封建思想再看,它不再吉利,而是变得丑陋不堪,各个太太,甚至这个大院中的丫鬟,也变得心狠手辣。于是当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时,各个太太虽然表面没有多大反应,但是内心却极其复杂。最后,在这种你争我斗的环境下,大太太依旧没有被老爷点过灯,二太太依旧笑脸迎人内心却坏到极致,三太太和高医生私会被二太太当场抓住而被害死,雁儿也因揭发颂莲假怀孕而被颂莲逼死,而颂莲自己,则在这种黑暗的现实下,被逼疯。影片的最后,一个年轻的貌美的女子作为五太太嫁入了这个被封建思想弥漫的大宅院。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但是在本片中,陈家的老规矩,不但没有让各个太太按规矩办事,反而加剧了内部的斗争,所以这也是本片想要表达的思想,旧的东西要及时更新,才能顺应历史的发展,通过围绕每天的红灯高挂,来反映人性的变化。
第二,该片的人物。看过本片,人物性格鲜明是其最大的特点。交错复杂的人物性格来引出一幕幕精彩的剧情。老爷,一个封建制度创始者,在本片中从来没有正面出现过,不是只闻其声,就是大远景看不清楚他的脸,这也就从侧面批判了这个人物形象,对待封建制度,他不但没有提高自己的思想,改变这种格局,反而在自己的家中做起皇帝,维持着男尊女卑,一夫多妻的陈腐传统,用他苍老的声音,发出不可违背的命令。大太太,一个封建思想、制度的拥护者,“老爷不在家,那就让大太太来决定吧。”老爷不在家,她就是这个封建大院的决策者,她每天面无表情,过着无味的生活。二太太卓云,一个“会笑”的女人,她每天笑脸迎人,深得初来乍到的颂莲信任,但是真相不可能被虚假的言语和事实所掩盖,当颂莲发现本来不会写字的雁儿竟在被扎满针的小人身上好好的写下“颂莲”二字时,这个蛇蝎心肠的妇人才露出真实面目。她是一个中心人物,最初给观众留下的印象是极其正面的,却没想到,在后面的故事中有这么大的逆转,给观众一惊喜,为影片增色不少。三太太梅姗,一个敢与老规矩“叫板”的女人。她本是一个名角,却因为老爷喜欢而嫁入了陈家,慢慢变成了笼中鸟,金丝雀,她敢在家与男人打麻将,敢在半夜把老爷从别的太太房中叫走,敢在大宅院里大声唱戏听戏,敢在自己的房内挂满犹如灯笼一样大而多的脸谱面具,这是反金钱、反传统、反礼教、反权势的表现。所以,她是一个正面形象,但是在封建思想极其厚重的陈家,她并没有什么力量敢与之抗衡,振翅飞翔。雁儿,一个活在自己世界的女人。她以为自己可以成为四太太,却没想到被颂莲占了去,于是雁儿不服,顶颂莲的问话,洗颂莲的衣服也要在上面吐口水,她太高看自己,而忘了自己真实的身份,于是她最终死在了自己的幻想中,其实,我们都知道,即使没有颂莲,她的太太梦也不会实现。颂莲,一个牺牲在封建思想下的女人。她本是一个知识分子,却因为自己贪钱的母亲而嫁入陈家,她本来应该有先进的思想,却因为封建思想的蒙蔽而变得愚昧无知,她迷醉陈家“被捶脚”的享受,追求支配欲望,追求作高等奴隶。颂莲的母亲,从她与颂莲谈话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她是一个被金钱驾驭的女人。总之,本片的人物性格鲜明,让影片发展的更有有理可依。
第三,该片的音效。开篇便以戏曲开场,营造一种浓厚的历史氛围,密集的鼓声,首先就把观众带入了本片的节奏。另外,作为本片其中的一条老规矩“锤脚”的声音,也间接的被导演当作了电影的配乐,锤脚的声音响彻陈家宅院内外,一方面是让没有被老爷点灯的太太们听,表达一种在这个院子久了如果不能被锤到脚欲望难忍,一方面是让观众听,在听锤脚声音的同时,去观察每个太太的内心活动以及想法,把观众带入导演所营造的意境当中去。一开始的迎亲的乐曲,萦绕在整个大院的锤脚的声音,梅珊的几个空灵的唱段,处处都透着悲哀与凄凉。预示着不可避免的悲剧。
第四,该片的色彩和构图。在张艺谋所有的影片中,色彩无疑是带给了观众最直接、最直观的视觉冲击力。而这部片子中,红、黑、白三种颜色在片子中被运用的无懈可击。大红,本来是大吉大利在中国被认为最喜庆的颜色,在这里却成了一种束缚,一种压迫。黑,最深沉安全的颜色,却笼罩上了一层黑暗的封建势力。白,那么纯洁透明的颜色,却上演了人世间的世态炎凉,成了死亡的舞台。如此的凄凉。另外,大宅院里灰灰的墙,也预示着,这个院子是一个没有生气、生机,没有人性美好的院子。虽然宅院里的日子还是一天一天的过着,但是,这里没有幸福,这里没有快乐,有的只是对人性的压迫,对思想的束缚。还有就是构图。大俯拍机位形成的屋檐相连的封闭式构图,长镜头和固定场景的应用,主观镜头,近景、远景的交替使用和夸张的对比手法,都使得这部影片蒙上了一层快要窒息的感觉。
第五,该片的拍摄手法。整部影片运用最多的就是象征手法,整部影片中一直没有出现春天这个季节。导演或许想要告诉我们,这些女人没有春天,她们永远活在萧煞的季节里。没有阳光,只盼望着红色的灯光,永无出头之日,从开头就预示着,这是一个会以悲剧作为结束的故事。所有的场景都是在那一座大宅院里拍摄完成的,它就像是一个大大的牢笼,每个太太还有雁儿的喜怒哀乐,都只能在此地抒发宣泄,而导演的用意是这些女人永远都无法逃脱这个牢笼,永远都不能摆脱这封建社会残酷的制度。三姨太出去了,但并没有拍摄她在院外的场景,而她的结局就是被人绑着回来,逃出这个牢笼的女人,有的只是悲惨的下场。这便是导演的用意所在。那房顶上徘徊的四太太,渴望接近天空,这也是自由的象征,然而她却在房顶疯掉了,因为那座死人屋也在房顶,最接近天空的地方,也是最接近天国的地方,更是最接近悲惨下场的地方。自由,对这个大宅院的每个人来说,都只是奢求,他们不能拥有,因为自由是他们人生的“绊脚石”。对这些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来说,死也许是离开这里的唯一方法,也是最终的救赎。 “在这个院里人算个什么东西,像猫像狗像耗子,就是不像人。”新太太依旧还是来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们有的不是幸福开端,而是悲惨的结局。《老男孩》:一首无处安放青春的挽歌
这部短片是由中国电影集团联手优酷网共同出品,选取了11位当下青年导演执导系列电影短片之一。在所有的这些短片中,这一部《老男孩》可以说是“一鸣惊人”,关注度远远超过其他短片。在网络上搜索一下,这部短片的关注度已经远远在同名的韩国名导朴赞郁的作品之上了。虽然二者在本质上有着太大的不同和差距,可是这一部《老男孩》却因为贴近了国人某个心灵的角落而被广泛接受。其中原因,无非还是一个“怀旧”与“励志”的主题打动了人心。
影片采用了倒叙的方式,将一对“老男孩”的青春岁月通过快速剪切的方式一一呈现在观众眼前。尤其是那些年少时光时所拥有的轻狂与真情,最易勾起每一个人心底那已经尘封的记忆。年少时期的那些曾经碎片式的却有充满温情的回忆,在影片中通过一个个的镜头快速带领观众进入一个记忆的空间。当然,年少时所拥有的青涩情感几乎是每一个人心底永远难以磨灭的印记。影片也在这一方面重点进行了重点呈现,到剧中的主角之一在楼道拐角处为心底的爱人弹着吉他,再到滂沱大雨中的声竭力嘶的歌唱,其实也正是每个人在年少时所拥有的情感记忆的一次放大而已。
影片为了唤起观众的共鸣,采用了大量的明显带有时代色彩的印记符号来让人坠入这种尘封的氛围中不能自拔。在音乐上,从影片一开始的李春波的《小芳》开始,这种音乐上的时代特征成为影片最重要的一个符号。应该承认,音乐在本片中起的作用甚至超过了画面的表现力。虽然提示回忆的方式有多种,可是这一种对于音乐的记忆却是几乎永远不褪色的那一种。当一首熟悉的旋律响起,整个人都会沉浸在一种记忆中不能自拔,让心情彻底沉迷在一次往事的旅行中。影片就是精彩的利用了这一特点,从影片一开始就能将观众带回一个让自己无限神往和感伤的氛围中去。除了全片大部分令人熟悉的音乐,影片最后的一首歌也极为出色,虽然是一部翻唱歌曲,却难得的与影片所透露出来的伤感与怀旧的氛围高度吻合,直指人心深处。相信在这首歌响起的那一场戏里,被感动的绝对不仅仅是影片中那些出现的各种人物,几乎每一个青春已逝或是将逝的人都会在这首歌里找到集中自己心灵角落的那一颗子弹。这种撞击,最终使得每一个人都会热泪盈眶。
当然,贯穿整部影片的,当属让人熟悉而亲切的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了。迈克尔?杰克逊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符号,影响了超过一代人的范畴,更容易引起更多人的共鸣。而影片中主角对于这位天王巨星的崇拜和伤感,其实更是每一个人的共同遭遇。在影片中,迈克尔?杰克逊和他的音乐几乎成了一种时代的烙印,而且几乎带有一个拯救者和灵魂者引着的角色。这种音乐以及歌手本身变成了一种图腾,一个时代和一个年龄指引的图腾。在影片中,正是迈克尔?杰克逊及其音乐让一个主角彻底找回了自信,也正是这个迈克尔?杰克逊和他的音乐,让这两个迷失的灵魂最终走到了一起。两人一起在舞台上表演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对于自我寻找和自信返回的过程。虽然这场演出意外中断,却无法改变两人心中的精神支柱。当剧中主角之一在寻求自己梦想的过程等遭受打击时候的失声痛哭,不仅仅是因为自己的才华不被赏识,更多的是来自手中那份旧报纸上关于自己偶像幻象破灭的事实上。不过,影片最后,两个人虽然没有了迈克尔?杰克逊的歌曲,却仍旧以迈克尔?杰克逊的舞步在向世界证明着这一信仰的不变。
影片在情感的叙述上,利用的是一个“反差”来制造出令人感伤的效果。已经年届中年的两人去参加青春选秀节目,本身就带极强的悬念和冲突感。随着影片的展开,则完全是一个带领观众进行回忆的一次心理旅程。记忆中的情感最终在现实面前变的不堪一击,一个“理发师”,一个“婚庆主持人”的身份又将这种一种伤感进一步强化,更不要说当年自己热恋的校花已经“老大嫁作商人妇”。在一定意义上,现实的残酷性将这一些年少时代的梦想变的更加可贵,也使得每一个观众更容易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影片中最终歌声响起,每一个人在匆忙中驻足来听到这首歌时都被深深触动,一如我们在匆忙的生活中难以喘息时在看到自己年少时光是的印记时的那一份感动。
影片将一种近乎残酷的生活摆在观众面前,却恰恰是因为这种真实而更打动人心。影片最终也未选择一个媚俗的“获胜结局”,更是进一步对于这个社会进行思考的体现。在这样一个近乎残酷的社会中,只有这些青春年少的回忆才能证明我们曾经年轻和单纯过,在一种近乎挣扎的生活中默默注视着自己的时光流逝,这种伤感几乎是语言难以形容。在一定程度上,影片所引起的共鸣,不仅仅是体现在一种表现的音乐上,更是体现在对于一个群体生活状态的认可上。
作为年轻导演的作品,本片在技术上的某些方面的老练让人惊讶。虽然难说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可是仅仅就一个新手来说,本片绝对值得肯定,在剪辑,音乐等方面做得极为出色。要说遗憾,一个是在前半部分的演员选择上稍显失策,让人感觉有差异多了一些。另一个就是本片最后的音乐不是原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影响力,实属遗憾。不过,影片真正打动人心,还是那一种真诚,一种真正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心底感动。
篇二:!怎样写影评及经典影评范文影评
电影评论,简称影评,是对一部电影的导演、演员、镜头语言、拍摄技术、剧情、线索、环境、色彩、光线等进行分析和批评,又称电影批评。
电影评论的目的在于分析、鉴定和评价蕴含在银幕中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社会意义、镜头语言等方面,达到拍摄影片的目的,解释影片中所体现出的道理,既能通过分析影片的成败得失,帮助导演开阔视野,提高创作水平,以促进电影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还能通过分析和评价,影响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和鉴赏,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从而间接促进电影艺术的发展。
电影评论的内容是多样的。有着重评论影片的题材、主题、人物和它的社会意义的,也有专门论述不同片种、样式或影片的艺术风格、造型表现手段和电影语言的运用的;有对某一时期、某一流派的电影创作进行专题评论的,也有为著名的电影导演、演员等电影艺术家撰写评传的;既有在报刊上对当时上映的影片或某种创作问题写专栏评论的,也有对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的影片进行评论的。由于读者和观众的层次不同,既需要供电影专业工作者研究用的专题论文,也需要有提高一般观众欣赏水平的影评文章。
特写:拍摄人像的面部、被摄对象的一个局部的镜头。它可使表现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突现出来,造成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强调的效果。特写镜头能表现人物细微的情绪变化,揭示人物心灵瞬间的动向,使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受到强烈的感染。
近景:摄取人物胸部以上的电影画面。它能使观众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种形体动作,有利于对人物的容貌、神态、衣着、仪表作细致的刻画。
中景:摄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的电影画面。它有利于显示人物的形体动作,有利于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加深画面的纵深感,表现出一定的环境、气氛,而且通过镜头的组接,还能把某一冲突的经过叙述得有条不紊,常用以叙述剧情。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电影画面。它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整个动作和人物的相互关系。在全景中,人物与环境常常融为一体,能创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动画面。
远景:是指表现广阔空间或者开阔场面的画面的景别,是所有景别中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在电视节目中常用于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和开阔的场景和场面。
大远景:通常是从高角度拍摄的画面,用来做为定场镜头或提示宽广开阔的空间。
声音:包括人声、背景音乐、音响
人声:交代说明、推进剧情、推动人物性格
背景音乐:烘托气氛、渲染氛围、深化主题、善于抒情
音响:增加真实感、烘托环境气氛、抒情言志
画面:包括人物、景物、道具
人物:视觉的中心,意念的载体
景物:抒情言志、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道具:刻画人物性格、串联故事情节、抒情言志
声画结合:包括声画对应、声画分离、声画对比
声画对应:有什么画面,就有什么声音
声画分离:声音与画面分别叙述,两者不具备明显冲突
声画对比:声音和画面在意义和情绪上形成强烈反差
色彩:塑造人物形象、营造环境氛围、构成创造思想
色调:分为冷色调和暖色调
冷色调:色环中蓝、绿一边的色相称为冷色,它能给人以阴凉、宁静、后退、深远的感觉。
暖色调:色环中红、橙一边的色相称为暖色,它能给人以温馨、亢奋、前进、和谐的感觉。
光线:造型作用、表意作用、外画人物形象
长镜头: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一般时长超过30秒。长镜头可以保持整体效果,保持剧情空间、时间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可以如实、完整地再现现实影像,增加影片的可信性、说服力和感染力;还可以渲染气氛、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空镜头:又称“景物镜头”。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主要指与剧情有关的人物)的镜头。常用以介绍环境背景、交代时间空间、抒发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态度,具有说明、暗示、象征、隐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够产生借物喻情、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气氛、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在银幕的时空转换和调节影片节奏方面也有独特作用。
蒙太奇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现在是影视专业术语,是一种剪辑技巧,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运用蒙太奇能丰富电影艺术的表现力,使表现内容主次分明,达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还能够规范和引导观众的情绪和心理,启迪观众思考;还可以实现对时空的再造,形成独特的影视时空。评论方法
电影评论的可评之处,可以就其导演的独特构思、声音画面、蕴含的深刻道理、影片的时代意义、影视音乐、电影内容、电影灯光照明、电影的拍摄技巧、电影中的角色等都可以进行评论,评论过程通过结合影片具体内容和影片在构思、结构、技术、人物等方面最为闪亮之处摆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近一步论证。
要写好一片影评,首先应当认真观看电影,并记录影片中重要的人物、镜头等方面,找出影片中最为亮点以及最新颖之处。一篇影评能否吸引人就在其于有没有不同于别人的观点,写出别人一般想不到的内容,可以用两个字“新”“奇”。
题目是任何写作中的第一闪光点,影评也不例外。一个好的影评题目,关键在于他能否用于传递作者想要在影评中表达的信息。在看完电影后写影评时,首先要找一个好的切入点,当然,这个切入点就要从题目开始入手了。影评的题目注重创新、新颖,起到让别人一看见题目就像读下去的作用。此外,影评题目越短越好,6-7个字为宜。
阅高考语文作文的老师们都有一个习惯阅卷方法,即题目-开头-(中间)-结尾,如果一位考生的中间部分写的再好,但开头却弄得很差劲,这样阅卷老师对这位考生的中间内容最多就会大体浏览一遍,有的甚至连看都不看,因此,开端无疑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在影评的开头,可以开门见山地一上来就介绍你所要写的影片最为亮点之处,或直接写影片的高潮结局,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还可以运用“诗经六艺”中“兴”的手法,也就是说,由你想表达的内容联想到了什么其他东西可以代表你的如内容;也可以先插入一电影名家的名言,例如巴赞、爱森斯坦等,这样能为你的影评锦上添花。
这一部分是影评的核心内容。其实写影评就是写一篇议论文,因此我们在写影评时应注意多分析、少叙述,以你想要表达的内容为中心,摆出论据,层层推演,但要注意不要跑题,也就是说,你在影评中分析的内容,都必须要围绕你的中心。
我们完成了影评的最主要内容之后不能就此结束,还应当有一个响亮的结尾。在结尾我们首先应该先对影评的主要内容进行一下总结,然后可以抒发自己的感想,表达一下自己对整个影片的理解;还可以引用名言、托物言志,让影评有一个好的收尾。
跑题、讲故事、面面俱到、没有观点、写成“豆腐块”、本末倒置、常识问题、没有细节
《霸王别姬》影评范文
李碧华名作《霸王别姬》,我没看过原着,只看了电影。之前东鳞西爪地听人讲过这故事,略有了解。又在电视里瞥到几眼片段。一直耿耿于怀。为了表示对这部向往已久的好片子的尊重,破天荒地买了正版影碟。然后在一个冬夜裹着棉被捧着红茶看完。
如一切李氏作品,于沧桑倒转岁月轮回的幻丽之外,片中爱恨刻骨,人物鲜明,似欲乍生生活在眼前。张丰毅的小楼自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刚了,张国荣的蝶衣却是令人心髓俱碎的柔。红氍毹上,霸王别姬,刚柔相济,侠骨柔情,怕不迷得多少女子,万劫不复?阿弥陀佛。
看完之后我独自窝在暖热的黑暗里沉迷。依然深陷,一波一波巨大冲击剧撼,乍梦乍醒。正是又一次不巧路过高人居处,被那高空坠物,当头砸倒,脑震荡又不知要若干天。但于如此剧烈震撼之中,好色之徒如我仍有余暇将片中男子拿来一个个在脑中过滤,陡然发现,最后剩在心坎上,滴溜溜一颗夜明珠,可不是霸王,也不是蝶衣,而是袁四爷。
――对,就是那个由葛优扮演的有些獐头鼠目一笑露出两颗大门牙的津津垂涎于男旦蝶衣最后遭人民政权镇压的反动戏霸袁世卿,袁四爷。
且莫认为我是穷极生疯一心想着要当反动会道门头子的小老婆。领导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待我细细将四爷的诸般好处,一一道来。
袁四爷首次出场,是在小楼蝶衣一折满堂彩的《别姬》演出之后。那时节霸王虞姬,正是月朗花香,溶溶脉脉,镜里双双望定,更不知戏外别有天地。
四爷便在此时闯入这二人世界。亮相先是“一点薄礼”。蝴蝶盒子里白晃晃全套珍珠钻石头面。好。有钱人捧戏子,挥金如土,也是常情。不过见得一份豪奢气魄。正如戏院经理所说:“都说当年太后老佛爷,她老人家赏戏,有这样的手面吗?――没有吧!”
四爷是冲着蝶衣来的。目的很明确,并不遮遮掩掩。但蝶衣眼里没有他。“舍下小坐”的要求,先是小楼的生硬,再是蝶衣的委屈,两次被拒。四爷是经场面的人,这一小场戏里头,自己是个惹厌的反角,当然心明眼亮。当下脱帽躬身,彬彬而退。更无半句废话。他没有当场暴跳,并不奇怪――这点涵养总还是有的,不然也混不到这份儿上。稀罕的是那份从容里头自有一种笃定,拿准了那只蝶,飞不走。并无老谋深算的阴险。只是一种淡然却坚定的自信。或许他相信除了钱,自己亦有其他,值得一个人被掳获。
这一小场中,霸王与戏霸,五七步之争第一次埋下伏笔。
他不焦,不燥,不馁。由此我相信他并不是只知最后到手的一刹肉体之欢,那“皮肤滥淫的蠢物”。他亦懂得享受追求过程中的种种坎坷苦乐,不为人道的细腻感受。
过程就是结局。除了求爱,求欢,于这漫长曲折的人生,四爷当亦比他人获得更多过程中的印象与滋味。
第一回合的照面,四爷是个丰富敏锐,懂得咀嚼生活的男子。是在世道中打过滚来的人,因此学会平淡处之。
四爷不曾使甚卑鄙手段,因此也不曾在二人之间造成裂痕。相信他在追求(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之中,纵是满心渴望,亦保留有所不为的原则。反倒是小楼方面,横里插进来一个菊仙。这才是真真的男欢女爱。蝶衣那“与师哥演一辈子别姬”的鸳鸯畸梦,终于化作云烟。
在小楼与菊仙定亲的时候,蝶衣独自仰躺在椅上。未卸的妆艳丽凄迷,一头长发散落,满目漆黑。是盲目绝望的永不可能的恋。面前是那面曾映照过霸王与虞姬身影的镜子。霸王不再。他已是别人的丈夫。互为形影的日子永不回头。此刻的镜子,代表的是蝶衣空洞的心。
于是四爷再现。镜头里我们看到一根长长的翎子,斜斜伸入镜中。四爷企图进入蝶衣的心。“这双翎子,是从活雉鸡的尾巴上,生生收取的。当真是难得。”――也不知他是在说蝶衣难得还是在说自己这份心难得。从活雉鸡的尾巴上生生收取的翎子,残酷地叠印片中交缠一世,不得救赎的爱恨,也叠印乱世里屡遭摧折的绝美的京戏艺术。――一时多嘴,跑题了,回来再说四爷。
在四爷的宅中,蝶衣看到那把年少时许下心愿要送与师哥的剑。于他,那剑是关于他的爱人的威严,关于一份自幼固执的信念,关于虞姬对霸王的全部理解与寄托的信物。他要得到它。一个眼神,四爷已知其意。他说:“此剑是张府败落时费了大周折弄到手的。”又说:“你我之间不言钱字。那个字眼实在不雅。”这样张扬的狂傲,却未令人觉得他在市恩。缓而沉的语调,狂得有资格,傲得有资本。――由此亦可见,敢说“那个字眼实在不雅”,必得坐拥若干身家,不然便得是尝过富贵浮云滋味的过来人,否则,不是实在不食人间烟火(这种人我还没见过),便是故作清高,要么就是不知疾苦、更不知死活的狂言。
于是,宝剑赠佳人。
蝶衣是四爷心目中一顾再顾,倾城绝世的佳人难再得。对于蝶衣自己,男儿郎与女娇娥的身份颠倒一生,始终就没弄清楚过。对于四爷,蝶衣是男是女,也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蝶衣身上,他看到所谓完美的化身。
相信四爷对于蝶衣,欣赏的成分远多于情。情是一种不可理喻的深陷痴缠,要疯狂,要占有,妒恨煎熬,抵死缠绵。就像蝶衣对小楼。我们可以完全挑不出一个人好在哪里而依旧爱他,也可以相爱一世却依然彼此陌生。情是不需要懂,只需要服从它的安排。但四爷对蝶衣,不是。蝶衣的好处,蝶衣的美,大众看到的,他懂,大众看不到的,他也懂,就连蝶衣自己不知道的,他亦看到。四爷是如此敏感的人。他把蝶衣灵魂里美好的东西,看个通透。
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愁。此境非你莫属,此貌非你莫有。当四爷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指的绝不仅仅是蝶衣的容貌。根本上,四爷与蝶衣一样,是个艺术疯子。于京戏(还有昆曲)这门艺术,他浸淫一生,奉献了全部的心与魂。正像蝶衣所说,京戏全在情境二字。因为情境,两三个龙套穿梭,便是千军万马。因为情境,空无一物的舞台上,这些人分花拂柳,翻山越岭,攻城掠地,活生生演尽才子佳人帝王将相一生的悲欢离合。京戏实在是心的幻术。而情境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可遇不可求。所以当四爷与蝶衣,台上台下,两个对京戏几近入魔的戏痴乍一相逢,电光石火间,便有云垂海立的震撼。那一刻他们的灵魂是相通的。他们都是情境中的人。
所以对四爷来说,蝶衣绝不只是一个美貌的戏子。在蝶衣身上,他看到京戏的化境。那是他一生痴狂的东西。对他来说,蝶衣已是艺术完美的象征。四爷这一生没机会登上红氍毹为他理想中的艺术奉献自己,他必须在俗世名利中打滚,这是无可选择的。但是在蝶衣为戏而痴的灵魂里,他可以看到另一个自己,纯粹的倒影。四爷对蝶衣的爱恋,实际上是有着自恋的成分,和对自身完美的期许。这样狂热的痴迷,已经分不清爱的是艺还是人。但是他对蝶衣的态度,仍是节制的。并未陷入爱之便欲毁之的极端。
事实上蝶衣的性别真的已经不是这一场爱欲的焦点。四爷并不是真正的同性恋。他爱蝶衣不是因为他是个美好的男人,而是因为他是个美好的人。代表理想中极致境界的人。相信如果蝶衣是一个女子而具有同等高超的艺境,四爷照样会爱上她。又想象,如果四爷真的爱上了某个女子,也必定会比这个女子自己更懂得她的美,她灵魂的本质――除非棋逢对手,被他遇到一个同样敏感至极的女子――不过这概率不大啊。终究这种人不会太多。
他是真正懂得蝶衣的人。他说,在看蝶衣演出时,有那么两三刻,他有所恍惚,疑为虞姬转世再现了。――其实,在这部影片的本义中,蝶衣被赋予的本来就是虞姬的灵魂。为霸王生,为霸王死的从一而终的一颗燃烧的灵魂。四爷看到的,恰正是蝶衣的本相。
不疯魔不成活。这是小楼两次用以评价蝶衣的一句话。说这话的当时,一次是在蝶衣发疯似地凄喊:“我要跟你唱一辈子戏。少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是一辈子!”一次是在文革中,实行“现代戏大改革”之时,坚持“情境”的蝶衣在讨论会上独排众议反对现代戏(实际上反对的是对京戏的粗糙化和政治化),然后闭门不出。当小楼说“你一辈子就知道唱戏,你也不出来看看这世上的戏都唱到哪一出了”的时候,门里传来蝶衣幽幽的声音:“虞姬她为什么要死?”――小楼骂出了那句话,愤然离去。
那个时候,我在想,倘若四爷在,他一定会懂得。蝶衣的坚持。对感情的坚持,对艺术的坚持。蝶衣是这样执着于理想的,纯粹的人。他的灵魂就是一股火,认准了一个方向便一路烧下去不回头,哪怕玉石俱焚。
小楼不懂。小楼与蝶衣并不相同。他是世俗的霸王,期许的是一些物质的,着实的,平凡的幸福。对这个人世,他并不隔膜。他也懂大势所趋,也懂顺应潮流。他是常人。正常,也平常。而蝶衣是疯子。终其一生,蝶衣只生活在自己的心中,只遵循自己内心的声音。他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而四爷,我相信四爷如果在,会懂得蝶衣。不疯魔不成活。但真正的爱情与真正的艺术,原本就是一种疯魔。蝶衣是做到极致的人。他凭借一种天赋的狂热抵达了感情和艺术的真义。
在外部行动上,四爷或许不会如蝶衣那般绝然。但,他会懂他。他们是一类人。因为过度的敏感和唯美,而经受焚炼。
四爷曾问蝶衣:“你愿作我的红尘知己吗?”――实际上,在这个红尘里(在这部电影中),蝶衣真正的知己,唯四爷一人而已。不论蝶衣答不答应,承不承认,他与四爷都已经是一对孤独的红尘知己。
小楼不是。他始终未曾进入蝶衣的内心世界。他眼中只看到一个过度痴迷于戏、过度痴迷于他的师弟。而蝶衣,是虞姬。为了内心完美的坚持而死的虞姬。小楼是寻常的人。蝶衣与四爷,是两颗熊熊的灵魂。
影片中有个细节令我非常感动(令我感动的细节也太多了,姑且拣一个说):日军占领北平。在悬着大东亚共荣条幅的戏院里,蝶衣于台上贵妃醉酒。霓裳羽衣,飘飘旋转着绝世的风华。头顶忽地撒下无数抗日传单。灯骤灭。台下喧哗。没有人再顾及台上的贵妃。一片混乱之中,唯有蝶衣,独自于黑暗之中,传单之下,继续着未尽的绝美舞步,丝毫未曾停滞。一片混乱之中,也唯有四爷,独自于楼上包厢继续目不稍瞬地注视黑暗中的蝶衣,丝毫未曾分神。
这便是艺德和艺魂罢。不问外界风云突变,不问这世上如今是谁主沉浮,也不管有没有人在看。上了舞台,是虞姬便是虞姬,是贵妃便是贵妃,黑暗中,也要坚持演完那场戏。那已经不是演给任何人看,是一场,对艺术的献祭。而四爷,即使看不见,他知道蝶衣在继续。他们对艺术如此敬重,对自己的心如此忠实。片中具有这等艺德与艺魂的,有科班的关老爷子,有蝶衣,有四爷。
当四爷孤独地在黑暗中为蝶衣鼓掌,他们之间的关系早已不是出卖身体的戏子与买笑追欢的大爷。那是两颗相通的纯粹的灵魂,在这个浮躁的世界上,值得惺惺相惜。当骚乱的众人终于随着四爷的掌声望向黑暗中独舞的蝶衣,灯光复明,掌声四起。那辉煌的一刻。(我在被窝里攥着茶杯把激动不已)。
在国民政府掌权,蝶衣因曾替日本人唱堂会而以汉奸罪受审的时候,四爷又有惊人表现。
先是小楼与那经理拜访四爷,恳求出手相救蝶衣。小楼说救出了蝶衣,他们兄弟俩(忘了是几年)的包银全归四爷。四爷道:“没你的包银,你当我就喂不起这几只鸟了?”――可以想象,时移世易,四爷大约亦没落了。虽然,余威尚在。但这句淡淡的话,并不令人感到负气,亦不似死要面子的强撑。四爷清楚自己的底子和实力,亦懂得在渐进的没落中,如何不失尊严。也是看过了大起大落的人,知道这世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兴衰原是寻常事。所谓“守得贫,耐得富”,淡眉静目之间,便是气度。
四爷当然并非贵族。但骨子里,那一种超脱于蝇营狗苟的世道之上的高绝,不是天生的贵秉,至少是强者,是智者。世路里磨出来的明净。
他仍未忘记多年前那一个“霸王回营见虞姬,到底是该走五步还是走七步?”的回合。于这危急时机,切切地提出。这是四爷于艺术的认真,亦是四爷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份任性与妒忌的心思。要折倒那个男人,折给不在现场的蝶衣看。通部电影,四爷吃醋耍性子,仅此一处,不动声色的流露。
小楼终于屈服。紧跟着是菊仙的精彩加入。痛快泼辣的言语,一字一句无不有背面文章。这一场心理速战,人性抽丝剥茧,层层尽现,好看至极。
在法庭上,面对检察官“程以淫词艳曲,辱我民族尊严,灭我民族精神”(原文记不大清,意思如此)的指控,四爷从容站起,开言:“方才检察官所说之淫词艳曲,”――静寂片刻,突然用力猛拍栏杆――“实为大谬!”全场被震得无一丝声息。四爷又说:“当晚程所唱者,牡丹亭游园一折,众所周知,乃国学文化中之最精粹。何以在检察官口中,竟成了淫词艳曲了呢?如此污蔑国剧精粹,不知是谁专门辱我民族尊严,灭我民族精神?”咬文嚼字沉沉道来,竟于法庭之中,赢得满场掌声。
这一场是四爷性格中硬、烈、猛、威的一面,最正面淋漓的一次展示。偏是用了极缓极慢,又极掉书袋的语言。正是龙虎精神,原不必大呼小叫。整部电影中,四爷没干过正事。从朝到晚,捧戏子,讨好,诱惑,调情,直至堕落畸变的肉体欢爱。但于此一场,我们就可想见这个男人若处大事,临大节,该是何等的从容不乱,何等的中流砥柱。是性命交关处,可托以大局的人。
四爷最耀眼的一刻完美地展现。正像昏睡的猛兽,平时看着也不见得怎样,偶一睁眼,便有夺星替日的光华。
跟着的,就是结局了――并非电影的结局。是四爷的结局。
四爷的结局是死。解放后,在镇压反革命分子的运动中被枪毙。
电影中看不出来四爷都干了些什么罪大恶极的事。我们只能听到一些抽象空洞的罪名,类似鱼肉百姓这样的词语,却不知他是怎样个鱼肉法。他最终的定名是“戏霸袁世卿”。在一片“打倒,打倒,打倒??”声中,被宣判以“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五花大绑,推出去枪毙了。
四爷死得很惨。但在江山易色权力更迭的大时代里,那样的结局,也是寻常。政治历史,翻云覆雨,不问苍生。谁是谁非都不好说,无辜被牺牲,也只能认了。四爷冤枉与否,我们无从得知。但那样的死法必不好受(实际上怎么死也好受不了)。正是众叛亲离,英雄末路。在时代的巨力下,盖世的豪杰也只是芥尘,眼睁睁看着自己,碎为齑粉。
生命的最后一刻,充满唾骂与侮辱。被剥夺了作为一个人死去的基本尊严。没有同情的眼光。没有留恋的声音。甚至可以预知自己死后,不会有人为自己掉一滴眼泪。四爷站在高高的台上,瘦长的身子被用力摁低,颈后插着代表耻辱的姓名牌。他的名字,打了血红的叉。作为“人”的资格,已经被取消。最后几分钟的残喘,他不过是一具供人任意折磨轻侮的行尸走肉。
他被迫卑微地低下头去。
死亡只是一刹,并不可怕。但之前这精神上的摧残,令人崩溃。他必须眼看着自己孤独地走向死亡。已经被全世界唾弃。
洪亮的声音宣判了他的死亡。群众撕裂了他的姓名。在一片扭曲的人脸与沸腾的骂声之中,四爷昂然抬首,迈着四方步被押赴刑场。他的戏结束了。
四爷痴爱戏剧的一生,始终与舞台无缘。但生命的最后一幕,他终于能够在台上完成。他以最完美的姿势退出了人生。那是一种王者的步伐。那是漫长的演出里,最终的,绝世的一折。尘埃落定。
人生如戏。最终,四爷不负这戏,戏,不负四爷。
他一生追寻的情境,终于以这样的方式得到了完成。
我相信当四爷迈着四方步退出,抬起头见到台下振臂高呼打倒的人群――那一瞬间,他心里对他们,是没有怨恨的。四爷心中,世情已是如此透彻,他当知道,这些人和他一样,在时代里是不能够自主的。他也当知道,这些人未必真的相信他的罪名,也未必真的恨他。他们喊,他们骂,他们打倒他,最终,他们杀了他――也不过是为了自保。而――已。浮沉乱世,人人都被诅咒。苍茫的――中国,已经没有慈悲。他一定知道。
繁华落尽。功过无言。四爷最后的脸,是一片平静。他从容赴死,不是勇敢,只是看透。
世界既已癫狂。不如,归去吧。
影片将人置于极度混乱和残酷的境遇中。于是在这样灭裂的碾压倾轧中,人性的卑劣被逼出来,人性的高贵也被逼出来。极端的环境像榨汁机,榨出人的鲜血与泪水,让银幕下的我们,闻到生命最深处的血腥和芳香。
四爷终于是归去。他退场的时候,我在心里为他打着属于一个英雄的锣鼓点。
不知道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四爷的心里在想着什么。是这一生纷红骇绿的奢靡,是曾经的罪孽,是京戏昆曲,还是那个电闪雷鸣,于大雨中持了宝剑勾了脸谱与蝶衣对演别姬的夜晚。或许,他什么也没有想。
雨水中,蝶衣溶化了的凄艳妆容。凤眼朱唇,胭脂红泪。定格成四爷心中的永恒。
看到后来文革的戏,小楼在逼迫下屈服,为求自保当众揭发蝶衣。又与菊仙划清界线。我知道那乱世人性,无可厚非。但,我也知道,倘若四爷还活着,倘若四爷遇到相同的境遇,必不如此。
小楼始终是平凡男子。京戏于他,只是谋生的技艺。感情于他,亦只是人间幸福的寄托。因此受到外界巨大的压力,他可以放弃这一切。但是对蝶衣,对四爷,那是生命的终极归宿。不必刻意坚持,已是共生共存。研丹擘石,赤不可灭,坚不可夺。
虽然,在疯狂的社会里,是否忠实于自己的灵魂,一样都没有好下场。小楼随波逐流,蝶衣与四爷坚持追寻,到最后,玉碎,瓦亦不能全。在多少追问与挣扎之后,电影留给我们的,只是一片荒凉。
这一生,小楼竟不是蝶衣的知己。他只是一个舞台上的霸王。一个渴望寻常茶饭、妻小天年的男子,承受了一段强烈的宿命的感情。他所求的平淡生活,终于被这段感情毁灭。
其实真正的霸王,是四爷。一掷千金的看重。刻骨的了解。相通的灵魂。直至最后末路英雄式的退场。他全部具备了。
我对四爷最后的定义是,他是一个悲哀的霸王。没有被虞姬爱上的霸王。
霸王别姬。这一世,霸王与虞姬在轮回中错过。
片中几个主要人物,小楼,蝶衣,菊仙,性格在开始时都是模糊不定型的。在影片的演进中,他们的个性亦在情节里一点点同步成长起来。随着际遇的跌宕,他们也在不停地变。唯有四爷,从出场便已经是一个完成的生命。所经历的一切,不过是这里那里地将这个灵魂展现出来。四爷始终是四爷。是片中一个已经定型的成熟的男子。
葛优的表演,拿捏得恰到好处。低沉的声音,不焦不躁的眼神,台词微妙的顿挫与那高瘦身躯的肢体语言,在在刻画出一个戏剧国度里的霸王――戏霸,袁四爷。于是令我猝不及防,偶然间,心似缱――呀,就这样,轻轻地,爱上他。这个磐石一般的男子。
又有英雄气度。又有儿女情长。又会成功,又会享受成功。又视死如归,又心细似发。又敏于艺术,又透彻,又执着,又懂得所爱的人(不论是男是女)――这样的电影中的男子啊。
倘有霸王,女人当然宁作虞姬――但没有。所以我们只能好好生活,天天向上,不要为谁拔剑抹脖子,细细打算以后的幸福,然后看了电影哭泣,徒羡蝶衣。
――现世中,四爷难寻。
怎样评电影的开头与结尾
编辑:沙漏来源:网络时间: 14:55
影视片是一个整体,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作为局部的开头、结尾,具有对艺术整体的必要的组成意义以外,还有着深化作品意义、构成作品艺术巧妙性的特殊意义,可以在未脱离影视片总体的前提下,单独地回味和评论。
好的开头,应当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的特点:
(1)在故事叙述最合适的地方开始。在这里当然没有统一的尺度,要结合具体的故事内容。
(2)吸引观众。故事开始了,要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非易事。要使他们能认真地看下去,引起一定的兴致又在故事进展过程中感受到艺术品味的审美满足,需精心设计、构思。能够尽快地吸引观众,才算得上好的开头。
(3)交待清楚、利落。对事件、人物的交待,是影视片开头必须要做的事。能否把故事开始之前的部分,除了应有的故意留的悬念之外,在短时间里交待清楚,而又自然地体现在故事中,使人不感到是故意在交待,并不是很容易的。
(4)自然地发展。故事开始了,既要照顾到交待人物、事件,又要吸引观众,还不可忘记让故事进行下去。
综合起来,好的开头就是要在影视片开始的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之内,引动的注意力,交待清剧情,并使剧情开始发展。
好的结尾,也具有一些基本特点:
(1)收束适宜。在问题解决之后,或悬念澄清了,观众心中的疑团解决以后,就应当马上结束全片。
(2)留有余味。或者为了强化主题,或者为了揭示人物的命运,不管如何,作品的结尾都应考虑如何使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包括在:思想的力量,撼动人心;艺术表现上的独创,满足观众审美需要。不同的结局,可以表达出不同的生活意义,给观众以不同的感受。抓住这种欣赏感受加以思考,来展开评论,是进入艺术分析的有效途径。
故事的结尾,有两层意思。一是什么样的结尾,即构成作品内容的结局是怎样的。它是与主题的表现、人物的命运都息息相关的。二是它是怎样结束的,即怎样来使艺术作品的形式终止。它既是表达内容的一种手段,又是构成艺术性的基本要素。作为内容的故事的结局,。与作为形式的作品的终止,应当是和谐的。
评论开头与结尾,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结合起来进行。单独评论开头或结尾,可以就不同影视片的开头或结尾来展开,也可以就不同影视片的开头(或结尾)来进行。同时评论一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应注意到这样一些方面:
第一,两者的关系。他们是怎样联结的,有什么样的联系,共同其着什么样的作用。
第二,两者的对找照。从开头到结尾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这寓示着什么样的艺术意义,在艺术上有何特点。
第三,两者的意义。他们在表达主题方面,它们在对整个艺术结构的完整性方面有何意义。
第四,在艺术上的独创性如何。首先看他们在是否在具有艺术上的独创性,再就是看他们在艺术创造上有怎样的意义。
《艺术人生》分析编辑:沙漏来源:网络时间: 10:10
“用艺术点亮生命,用情感温暖人心,探讨人生真谛,感悟艺术精神。”这就是央视三套的品牌节目――《艺术人生》的节目宗旨。自2000年开播以来,这档节目就深受观众的喜爱,年年都稳居央视综艺频道前三名,成为了中国家喻户晓的节目,也成为了中央电视台的名牌节目。
《艺术人生》虽然是一档访谈节目,但是却有着其特殊性。它邀请的也都是一些大腕级明星、著名导演、演员、歌手以及主持人等等的社会公众人物,人气本就很旺,很受大众关注。而大众也特别想了解他们幕后的生活,想看看他们作为一个普通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但是毕竟是在舞台上,而且是对着摄像机,所以怎样能让这些人最大限度的表现出自己真实的一面,那就得看整个节目组的“功力”啦。而《艺术人生》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央视的影响力毋庸质疑,加上真诚和敬业,事前与嘉宾的了解、沟通,再配上主持人在节目中诚恳、质朴而又不失机敏的主持风格,营造出一种让嘉宾动真情、吐真言的氛围,使这些名人在不同程度上显出了普通人的“原形”,能够讲出他们自己的心路历程。
《艺术人生》虽然也是请明星,但并不是什么样的都请。节目看重的是这个明星在公众中的影响力,号召力以及他自己的本质。他是不是一个真实、真诚的人,是不是真的理解艺术与人生,是不是能给观众以启示,这些才是最重要的,也是节目品质的保证。很多明星在这里都会谈出他们作为普通人是什么样的,成名后是什么样的,都是特别真诚的在和大家交流,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真实生活,所以很能够让观众产生共鸣,受到启发,因而能让公众更加了解他、喜欢他。在《艺术人生》中没有空泛的政治宣言,没有虚情假意,个人、伴侣、儿女成为最主要的话题,友情、爱情、亲情成为倾诉的重点,在坎坷、病痛、失落前的勇气、乐观、豁达成为栏目的主旋律。
《艺术人生》选择朱军做主持,也是它的一个成功之处。朱军是我们大家特别喜欢的主持人,他善良真诚,他睿智、机敏,富有亲和力,和这档节目可以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他有着平和的心态,能够认真的对待任何事物,所以在节目中他能与嘉宾真诚的交谈,既像普通人,又像老朋友!对于这个节目的主持人来说,这些就足够啦。
《艺术人生》栏目以其“安静、大气、典雅”的风格赢得了广大电视观众的青睐。它全新的传播理念,平民化的独特视角,面对面的情感交流,跌宕起伏的环节设计,使您与嘉宾一起分享人生的精彩时刻。
写影评注意事项
开始练习写作影评时还应该注意:语言要朴实,要个性化。写影评一定要讲真话,讲自己的话,不要抄袭别人的评论。唯独自己的感受和朴实的语言,才会使自己的评论富有个性和新意,也才会给读者带来清新的感受。
设计好影评的标题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它由正副标题构成。正题――揭示文章的中心,必须简明扼要,而又耐人寻味,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能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它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副题-――点明评论对象,交待片名或评论角度,它是正题必要的补充。二者相得益彰,能使文章增色不少。
我们在写影评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学习他人的写作经验,丰富自己的写作实践,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通过影评的写作,不断促进我们知识结构的完善,提高我们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如何写影评
1、从哪儿评
在影片中可评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评主题、评人物、评细节、评场面、评艺术特点、评电影语言的运用等;就多部影片来说,可综合评论一系列影片,阐明某一时期电影艺术创作的倾向和特点;可综合某一类影片(如惊险片、探索片等)进行评论;可综合同一类问题(如古装片的雷同化等)进行评论;另外,还可以进行电影专评,如评编剧、评导演、评演员、评摄影、评美工、等。
面对这些可评的内容,初学写影评的中学生具体应如何处理呢?最好的办法是“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抓住影片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为深刻、最能激发自己写作欲望的问题来写,这样便于对问题作深入细致的评论,忌面面俱到。
影评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电影现象。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要对一部影片全面的评价比较困难,练习写影评,可从评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入手,可对演员演技、拍摄技巧、导演意图、影片风格、色彩、语言、音乐等进行单一的评析。可以从纵向回顾某一阶段电影的或某一体裁电影的回顾,分析其得失;或从横向谈某一风格的电影,如西部电影、贺岁片、娱乐片等,或横纵向结合,谈一个导演的风格,如谢晋模式、张艺谋现象等。初涉影评写作不宜贪大求全,而应从一点一滴写起,思考挖掘,连缀成篇。
第一,捕捉感受点。一部电影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这就需要对电影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影片中最能动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如观看了《泰坦尼克号》,不能只简单地叙述这场爱情故事,而要从主人公生与死的考验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第二,抓住细节,诠释其深刻涵义。所谓细节,是影片画面中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的变化进行精要细致的描绘。细节包括人物的举手投足,道具的运用,色彩的调度,声音的变化等。典型的细节对展现人物性格、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如《大转折》中先后三次出现蒋介石的背影,每一次出现都预示着国民党军队下一次的失败,通过三次背影的刻画,将蒋介石政权日薄西山的局面富于象征性地体现出来。
第三,立意要新,开掘要深。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点,自感而发。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例如对张艺谋电影的分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从思想意义角度分析,如巩俐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形象塑造,张艺谋电影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开掘的领域。
第四,要实事实是地分析评价。鲁迅先生说过,评论作品&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还要“知人论世”。他说“倘若论文,最好的是顾及全篇,非目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有较为确凿。”对影片作实事来是的评价,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不是顾其一点,。顾及编导的意图、表演的全部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不能强导演、演员、片中人物所难,求全责备。同的,我们在写影评时,也不能人云亦云。
第五,要重视影片的艺术分析。电影是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所以影评要重视对影片艺术的高下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应具体详细,由表及里,言之有物;在艺术评析中,字里行间渗透出电影意识,尽可能恰当地运用电影艺术名词术语,还需要有对电影艺术的深刻感受与理性把握。这可以通过阅读电影理论书籍和多欣赏优秀影片来解决。
篇三:影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观后感
各电视频道正热播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看完之后感触颇多。
首先,反贪腐这一块,外行领导内行,明显出现用人失误。1948年,国共两党已届决战,国统区经济全面崩溃,为争取人心,铲除腐败,国民党少壮派势力以“建丰同志”为代表的铁血救国会,把一帮国军飞行员委以重任,组成所谓国防部调查组,让他们去查北平民调会和北平分行的账,这些人全是大头兵,不懂经济不懂金融,怎么查?这不是胡来吗?国民政府再昏庸,也不可能这么做呀?
影片里有一个情节,方孟敖让他的飞行员学打算盘,这太可笑了!金融和经济只靠打算盘、只靠简单的加减乘除就能查账了?这是国民政府无知还是电视编导无知呀? 周璇的曲子多次出现,很好听,也很怀旧,在北平银行行长方步亭的家里播放过,在地下党员崔中石的家里播放过,而居然在查账小组的会议上也播放过,逻辑上似乎不通,是提醒我们民国的美好时光也是落日黄花,还是歌舞升平下的腐败暗流?我不知道这里有没有什么特殊含义。
方孟敖抽雪茄,这个细节出现多次,他派头十足,在家里抽、在外面抽、在会议上抽、在同事面前抽、在上司面前抽……平均每集必抽个五六次,过足了烟瘾,给我感觉很讨嫌,一定得抽雪茄才表现民族英雄的个性和深沉吗?而且后来剧情交代,国民党军统方面已经侦知方孟敖有共党匪谍嫌疑,对于这样的人,国民政府一不监视、二不调离,怎么可能甘愿为共党利用,继续重用方孟敖,让他成为反腐利剑呢? 本剧最大的误区就是铁血救国会的领袖“建丰同志”,虽然他一直没有正面出现的本剧中,但频繁的电话露面、电话指示真的就有利于反腐大业的胜利发展吗?这类暗线人物频频出现,其实还不如让他露面,或者降低电话的使用频率。仅仅就目前的情节而言,我觉得曾可达请示建丰同志的戏份太多了,废话太多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曾可达身为国防部调查小组的组长,不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事事请示,时时请示,无主见,无立场,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传声筒,录音机!
其次,剧中军政商互相牵连,国民党组织就涉及到通讯局、保密局、国防部、作战部、警察局、剿总、民食调配委员会、中央银行、扬子公司、铁血救国会……看得人眼花缭乱。各部门之间关系不清,功能不清,定位不清,权力划分不清,一会儿北平警察局徐铁英局长(本身是中统)干扰调查组办案;一会儿国民党军统局北平站和警备司令部冲击国防部调查组;一会儿方孟敖和马汉山在水中比赛憋气……查账和被 查的居然可以称兄道弟、把酒言欢!
最大的混乱就是编导一手想抓反腐,一手有又想玩谍战,这本身就是为反腐制造障碍。国民党元老、腐败人士、北平民政局长马汉山;中统、北平警察局长徐铁英;少壮派领袖建丰同志及其党羽曾可达;党外爱国人士、包括银行家、教授,进步青年等等,给我感觉这些人除了少壮派目标一致的要反对贪腐外,其他各派都是目标明确:保住各自的既得利益,他们都向着反腐败目标相反的方向使着蛮劲,看似复杂,其实逻辑上太混乱了。
徐处长阴毒,吃的连骨头渣都不剩,谁挡他的财路谁就死,刻画得最传神到位。而国民党少壮派在努力千方百计将国军勇将培养成共产党,还认为是英明决策。
方大队长把各派系得罪个遍,中共地下党就是没交给他具体任务,和他切断联系就是让他潜伏,要是他什么都不干,潜伏得岂不更好?
共产党要么没有,要么到处都是,特别党员干外围的活,内心激荡火热的爱情,党的各层上级明明对北平学联领导人梁经纶教授充满怀疑,就是不说,还越级和他见面,还说党组织的目的就是坚决的支持国民党少壮派建丰同志的币值改革,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再说点细节的,崔中石严守贪腐的账目壮烈牺牲,特殊党员a、b联络方案这是最基本的吧?a线关系断了,30年不联系,一套b线暗语组织就可以启动他,这是外行也想到的组织方式吧?崔中石死了,中共北平地下党怎么就没办法联系特殊党员方孟敖了?怎么就会放弃了联络了呢?
我想起了另一部电视剧《大明王朝》,《大明王朝》也是个查账的戏,《北平无战事》似乎也是一个套路。前者的矛盾在于皇上用钱、下面贪污、百姓困苦;后者的矛盾是权贵用钱,下面贪污、百姓困苦。基本是一个套路,只不过从皇家一人用钱变成了利益集团用钱――在国产和私产中多了党产。而且剧情交代,国民党“从来都是国产、党产和私产不分”的,查帐的结果,如果彻查,自然会把青天捅破。
我想说的第一层意思就是,该剧尽管声称复原历史,但时时刻刻都是历史照进现实的样子。即便是一个小细节,都可以看到现实的影子。建丰同志要做的,也是当下同志们在做的。但历史的教训是,王朝的矛盾不是某个英雄人物所能解决的,也不是某几个部门可以解决的。 正如剧中人物、北平银行行长方步亭所说:“中国的封建专制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历史,就是一部维护既得利益集团的历史”。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虽然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封建文化和封建意识,执政的国民党的手中掌握着国家权力,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于是为一些掌权者、特权部门(比如马汉山的北平军统站和后来的北平民调会)提供了以权谋私的便利。这些因素的存在,不仅使腐败现象有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而且加大了像“建丰同志”这样的反腐英雄斗争的难度。其实广大观众心里都明白,“建丰同志”的身上有蒋公子的气味,而且剧中明确交代了“建丰同志”其实就是蒋公子的人,但是无论是“建丰同志”还是蒋公子,反腐结局都一样,在强大的特权集团面前功亏一篑。腐败的表现形式尽管有所不同,但从根本上讲,就是公权力的异化,或者说腐败的实质就是权力腐败,腐败分子是依靠本身的权力为个人捞取各种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好处。
从马汉山、徐铁英这些贪官的肆无忌惮,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权力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作为一种强制性的社会力量,一方面,权力具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正确地行使权力,能为人民群众谋取利益;另一方面,权力在行使过程中又可能被滥用,成为少数人谋取私利的工具。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国民党政权建立的是大地主、大买办、大官僚的剥削制度,剥削阶级骄奢淫逸、好逸恶劳而又贪婪无度的本性,再加上这个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的政权,决定了其必然产生贪婪和腐败。虽然有少数像“建丰同志”、曾可达这样的人在苦苦支撑,但是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中一败涂地。国民党失去的不仅是整个的北平,还最终失掉了整个的民心――当然,还有整个的、所谓的党国。
篇四:电影观后感模版铁甲钢拳观后感
听说最近有一本美国大片《铁甲钢拳》很好看。借此机会我在周末影院看了,实在太棒了。
影片了一位父亲查理是一名机器训练师,生活落魄不堪,总是向别人借钱买机器,并且做事没有恒心。直到有一天,他的前妻去世了。他不得不照顾他的一个11岁的儿子。他们没有钱买新的机器人,只能去废品堆里找零件组装,结果意外的在废品堆里找到了一个完整的别人丢弃的老款机器人“亚当”。他们父子合作训练它,带它去比赛,最终战胜了许多新款很厉害的机器人。
观看影片时,观众都很激动,看到兴奋时还大声叫起来。我觉得影片中的打斗场面特别吸引人,拍得很壮观,看得我热血沸腾。和刺激的打斗场面比起来,影片中那对父子之间的亲情更能触动我的心弦。父亲为儿子,从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成为了一个有担当,有爱心的好父亲。而儿子在与父亲的相处中,找到快乐,寻回了父爱。我几次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看完影片后,我久久不能平静。我想影片是要告诉我们,对于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应该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享受努力带来的快乐!
影片介绍了一位父亲查理是一名机器训练
师,生活落魄不堪,总是向别人借钱买机器,并且做事没有恒心。他们没有钱买新的机器人,只能去废品堆里找零件组装,结果意外的在废品堆里找到了一个完整的别人丢弃的老款机器人“亚当”。直到有一天,他的前妻去世了。他不得不照顾他的一个11岁的儿子。他们父子合作训练它,带它去比赛,最终战胜了许多新款很厉害的机器人。
/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
娄底职院论坛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论坛
/娄底家教网
娄底家教网
娄底人文家教中心
娄底爱房网 爱房网 装修网
娄底房产网
娄底爱车网
娄底汽车网
洋溪论坛 打印复印论坛
我爱兴化―兴化论坛
吉首大学论坛
吉首大学论坛
文章发布网
娄底兴旺驾校
娄底兴旺驾校
娄底人文驾校
远景传媒 工作室
湖南城市学院论坛
湖南城市学院
湖南科技学院论坛
湖南科技学院
湖南理工学院论坛
湖南理工学院论坛 文理学院论坛
湖南文理学院
怀化学院论坛
湖南怀化学院
湖南师范大学论坛
湖南师范大学
复旦大学论坛
交通大学论坛
华东理工大学论坛
东华大学论坛
南京大学论坛
东南大学论坛
扬州大学论坛
江苏大学论坛
浙江大学论坛
安徽大学论坛
湖南大学论坛
复旦大学论坛
交通大学论坛交大论坛
华东理工大学论坛
东华大学论坛
东华论坛南京大学论坛
东南大学论坛
扬州大学论坛
江苏大学论坛
浙江大学论坛
安徽大学论坛
湖南大学论坛 湖大论坛 湖南大学
苦逼站长交流
苦逼站长论坛
重庆笔记本维修
重庆电脑维修
重庆电脑上门维修
篇五:影评模板样式1题目
――――评 《》
电影是很多人在黑暗中聚会,去共同分享一个梦想。
自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用摄影机记下身边“正在发生的事”以来,一百多年的时间电影这门年轻的艺术取得了迅速的发展,电影艺术殿堂就像一个色彩斑斓的梦境,在这里你可以看见不同类型的题材上演爱恨离愁、生死离别。
导演的影片《 》是一部值得去细细品味的一个梦。在这个梦里,导演始终隐含着一颗富有人文内涵但又别具一格的心,将他独特的艺术魅力通通熔铸于其中。尽管影片没有 (文艺片)的(意蕴深厚),没有(动作片)的(龙争虎斗),没有(爱情片)的(新潮时尚),却以其??的人物塑造、??的视听运用带给人别样的视觉冲击,在一幅幅(温馨)的画面之中,将??的故事娓娓道来,绵长而又幽远。
影片(延续/打破)导演一惯的思维模式,围绕着一个??展开+剧情。细细品味,不仅认识了??又体味了??这种人文关怀油然而生。
一部作品的成功离不开对人物的塑造。人物形象是整部电影的一个灵魂,它所承载的重量危及影片是获“黄牌”还是“红牌”的通行证,由此他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片中对xxx的人物刻画是最大的一个亮点,__的外表形象下是一个__的心灵。??(例)由此完成了一次个人旅途的蜕变。在影片中更是做到了画龙点睛的妙用,通过对人物的特殊塑造,影片给人眼前一亮的同时??的主题也进一步凸现而出。 另一方面,对视听的完美运用是影片成功的另一因素,在视觉表层意象上,观众最直接的是通过画面欣赏情节。在《
》中,电影在进行景别展现的同时结合了不同角度和速度的运动镜头,使画面传达出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力量感??(例)?画得淋漓尽致,影片传达的??主题也由此升华整部影片以??的旋律为背景音乐,使音乐和情节完美结合、水乳交融,其编配之妙宛若??一般,可谓匠心独特。特别是影片中????的一幕,极具戏剧张力,十分(震撼)??一段正是旋律的最高点,音符里交织着一种(惊心动魄)的力量!精心体会,观众在体验到(强烈)的戏剧冲突的同时也会被美妙绝伦的音乐所打动??(点题)
如果说电影这门年轻的艺术正在一步步走向成熟,这个色彩斑斓的梦的殿堂也是愈发丰富多彩,那么优秀电影便是其实现进步和跨越最好的通道和垫脚石。纵观这部影片,巧妙而成功的人物塑造、独特而新颖的视听艺术打造了他的独特风格,让观众在茫茫的片海中一眼就看到了其独具魅力个人风格,在体味??的同时,观众也体味了??,于是,多了一份对当下的沉思与思考,奏起了一曲关于生活与生命的笙歌。 白晓霞
篇六:安德的游戏-电影感安德的游戏-电影观后感
在观看《安德的游戏》这部电影之后,让我对战争有了一定的深思以及对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顾虑,在战争与生存之间人与虫的对立是一定必须存在的吗,和平共处难道不行么,战争或许是无奈之下,对资源掠夺的一种手段,可是不同的种族之间就不能有更好地解决方法吗,甚至与欺骗。
故事讲述了为了抵抗外星虫族的攻击,人类成立了国际舰队,并在孩子们的身上安装了监视器,最后一名叫安德鲁?安德?维京的小男孩被选入到学校培训,哈里森?福特饰演的上校开始训练安德,使其变成一个领导力极强的指挥官,安德从小是一个很善良的男孩,有着温馨的家庭,可是在这是非的世界中,为了自己,也为了家人,他也立志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之指挥官,在哥哥与同学的冷嘲热讽以及孤立之中,他发挥出了更加出色的作战能力,指挥能力。在一众优秀的学员中同样展现出了杰出的天份。机智、同情心和卓越的战术运用都让他成为班里的佼佼者,在零重力战斗教室里进行的激光训练也都证明他拥有非常出色的战术及体能。
随着安德的能力出色的表现,高级指挥官便让安德带领他的队友去参加一场模拟训练,也是被称为终极训练的模拟考试,在安德和他的队友几乎耗尽全部兵力的情况下终于获得了胜利,并且把虫族星球化为一片灰烬,在安德和他的队友庆祝的情况下,他们被告知这不是一场模拟,这是已成真正存在的实战,这并不是游戏,这是真正的战争,影片到了这,或许人类应该感到高兴,危险人类存在的生物被消灭了,或许这避免了一场人类的浩劫,但是这是一场战争,不是游戏,人类真的就不能容忍异类的存在吗,战争的本质不是一场游戏,这是电影想表达的另外一个主题。在电影里面,安德以一场游戏的形式结束了一场战争。貌似这像在说战争就如同一场游戏一般,来的快去的快,不用思考很多都能随意进行。就像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一样,战争让很多家庭支离破碎,让很多儿童失去了父母。这原本就是一种不公平的剥夺。
安德毕竟还是一个孩子,只有十几岁大的孩子,就算他有出色的天赋,但是他终究是个孩子,战争是残酷的,战争的罪孽不应该由他来承担,影片最后,安德被告知他亲手摧毁了虫族之时,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绝望与悲哀,心中充满了愧疚,不安。现实生活中的战争,给儿童们留下来的童年也同样是悲惨的。
为此,我们应该谨慎对待战争,因为战争不是一场游戏。
篇七:亲爱的影评《亲爱的》影评
电影《亲爱的》自从上映以来,一直是口碑与票房齐飞,在赚足了观众眼泪的同时也吸引很多人关注拐卖儿童的问题。从《归来》到《亲爱的》再到《黄金时代》,华语片终于在商业片兜兜转转那么久之后,回归文艺片时代。而《亲爱的》这部电影又是这批文艺片中的佼佼者,而我也是那无数被感动的观众之一。
在开始说这部电影之前想要先说说导演陈可辛。这位导演的作品看的并不多,真正完整看过的只有《中国合伙人》和《亲爱的》这两部电影,不可否认,《中国合伙人》给我留下的好印象是吸引我去看这部片子的原因之一,但是我觉得从创作的深度来说,《亲爱的》远超《中国合伙人》。我很喜欢一句对陈可辛的评价“一个从美国好莱坞回来的‘ABC’可以深刻的拍出一部中国式的电影,这本身就是一个成功”。如果说《中国合伙人》还是偏向商业的一部电影,那么你在《亲爱的》这部电影里看不到任何商业的影子,它就是在说一个故事,说一个我们知道却又甚少关心和重视的社会问题,说说亲情和人性,社会和家庭。
看电影之前,我知道电影的主题是一个关于拐卖儿童的故事,但是我以为它只是想表达对被拐家庭的同情和对拐卖儿童的谴责。看完电影之后,两个人物给我带来惊喜,一个是赵薇饰演的李红琴,一个是张译饰演的韩德忠。如果没有这两个人,这部片子只是一个感动之作,加上这两个人物,整部片子有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与批判,它不仅仅是感动之作,而是理性之作,深思之作。先说李红琴,朴实的农村妇女,朴实到用心抚养两个和自己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孩子,朴实到为了得到孩子的抚养权放弃一个女人的自尊和贞洁去换来丈夫工友的证词,朴实到被自己的丈夫欺骗说自己不能生育却在结尾知道自己还能生育的事实。作为罪犯的妻子,尤其在被拐孩子找到亲生父母之后,她没有任何权利和理由去争取孩子的抚养权,可是在看电影的时候,又是多么同情这个可怜的朴实女人,多么希望有个孩子能够回到她的身边,不枉这三年多的悉心照顾和母女(子)情深。原来,拐卖儿童所带来的伤痛不只是对孩子和被拐家庭,养孩子的家庭也是一样的不舍和无奈。除了人贩子,这场关于孩子的交易中,三方都是受害者,我们不能责怪孩子的父母的粗心,也不能批评孩子们的轻信,更不能对养孩子的家庭持全面否定的态度。有人说“没有买卖就没有拐卖”这句话没错,可是有没有想过,也正是有了拐卖才会给买孩子的家庭有了这样的机会。对以李红琴为代表的买孩子的家庭,我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态度,他们的存在确实使被拐孩子和自己的亲身父母分离或是隔阂,但是他们却又真真切切的爱这些孩子,给予他们不亚于亲身父母的爱,所以这就是人性的复杂吧,魔鬼与天使并存。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李红琴代表的这类人,导演给了我们一个开放式结尾,让观众自己评价。但是我知道,拐卖儿童的行为一定是要严厉打击和惩处的,只有法律够严厉,人贩子才不敢将孩子像牲口一样贩卖。我同情李红琴,却更尊重韩德忠。当看到他对失去孩子的父母们说着“鼓励鼓励”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传销组织里也是通过这样的进行洗脑,不禁笑出声。但转念又想,寻找孩子的路是多么漫长,中国那么大,在偌大的中国寻找一个被拐卖的孩子无疑是大海捞针,这样的洗脑口号给这些父母带来坚持下去的希望,人活着最重要的就是希望,在找寻孩子的这条路上,最大的动力也是希望。可是现实却和韩德忠开了一个最大的玩笑,他是组织里最充满希望的人,可最终找回的却不是自己的孩子。“我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可偏偏找到的却是你的孩子”多么大的讽刺,终于他坚持不住了,放弃希望了;曾经他是最反对再要孩子的那个,可最后他却是第一个要第二个孩子的那个。这就是人性的复杂,人可能会变成曾经自己最讨厌的那个人,做自己曾经最讨厌的事;这就是世界的不公,在那么多努力之后,依旧可能是在为别人做嫁衣。我们不能去指责韩德忠的出尔反尔,从某种程度来说,我反而是尊重而敬佩他的,他为找回其他孩子做出了太多太多的努力,那些父母也是在他的鼓励下坚持寻找孩子。但这个寻找孩子的组织里,一直是他为别人付出,可别人有为他做了什么呢?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终有一天他会烦,会厌,会问自己为什么要付出那么多。而我们要思考的是,是什么让他失去希望?
洋洋洒洒的一千多字,记录我对这部电影的感受和思考。这确实是一部感动之作,不然不会有那么多人红了眼眶,湿了双眼,花了妆容;这确实是一部诚意之作,不然赵薇不会全程素颜出演,黄渤不会倾尽所有的痛苦的感情;这确实是一部优秀之作,有感性和理性兼备,在感动的同时会思考很多。我一直觉得好的电影是值得票房回报的,那就请还没有看过的人走进影院吧,不过请准备好纸巾,切记不要化妆。请和我有一样感受的人一起来帮帮这些父母和孩子吧,这部电影所有的人物都是有原型的,韩德忠的原型孙海洋至今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儿子孙卓。我们的力量很小,可是如果全中国的力量加在一起,我相信没有什么不可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一部讲述网络的动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