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尾村陈雷钦在哪里分钻井勘探支出账务处理住

拒绝访问 | www.pzzc.net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pzzc.net)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f2ea1baa7a04388-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河南自古出牛人之  《刘秀篇》    献丑了……/题记    一、牛人    河南是集中国文化之大成的省份,从古至今牛人辈出。中国的历史,经常被河南人玩弄在股掌之中。  从殷商在河南建都开始,数千年来,河南人始终在以他们特有的“他妈的,谁不服儿,俺挖个坑埋了你”的勇气,和“奶个腿儿,硬的不行咱就来软的”的狡猾,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  如果给河南的牛人开出一个清单,你就会惊讶的发现,河南这个省份自古便是牛人辈出的。  炎帝、大禹、商汤、姜子牙、秦始皇、商鞅、李斯、陈胜、吴广、诸葛亮、赵匡胤、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吴道子、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李隆基、唐玄藏、岳飞、张衡……。  这一大串牛人,全是河南人。  这一卷我所要讲的这位河南牛人,是一个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特殊帝王:刘秀。  刘秀出生的这个时候是公元前一世纪末。  公元前一世纪末是个特殊的年代,当时,地球上出现了许多人格分裂症患者。比如西方罗马的沃大维,再比如东方中国的王莽。  这些人格分裂的准精神病患者在玩弄着世界,而更多的精神正常的人却在被世界玩弄着。  此时,距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已经整整二百年历史了,在这几年里,神州大地上主要发生了三件大事:  一、王莽老妈病了。  二、“天下第一美男”董贤睡了。  三、河南济阳县的县长老婆生了。  这三件大事看起来风牛马不相及,可历史往往比人脑更有想象力。用人脑去看,这三件大事全无关联。而历史却非常能搞,它硬是将这三件看似无关的事情,全给拧巴到了一起,从而完成了西汉与东汉的交接。  好了,说完历史的神奇,接下来简单提一嘴这三件大事吧。  一、先说说莽妈生病这事儿。当时,莽是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辅政大臣,莽妈病了,满朝文武百官自然全都去探望。莽老婆出来迎接,穿着一条肮脏、破旧的布围裙。百官们见了,都以为她是莽家做饭的老妈子,问了之后才知道原来是莽妻。于是,百官们齐声赞叹:王莽大人真是清廉如水呀!  二、再说说董睡觉这档子事儿。董生得到底有多漂亮?因为那时候还没有摄像、照相技术,所以我们只能靠想象。据说,就连赵飞燕姐妹站到董面前,都能被董给比下去(这还是个男人吗?或者说这还是人吗?也许应该在人后面再给他加个妖字)。董睡觉的地方很特别,他睡在汉哀帝的龙床上。据说,他经常跟哀睡在同一张床上,他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不说,大家也明白。董还在睡觉的时候,哀醒了,哀想要起床,可是又怕惊醒董,于是哀就把自己的衣袖割断了再起来。“断袖之癖”由此而生。  三、最后再唠唠济阳县刘钦县长的老婆生孩子这门子事儿。这个孩子出生在寒冬腊月六日的半夜,当时寒风凛冽,外面还飘着鹅毛大雪。由于县长膝下已经有两男两女了,所以对这第五个孩子早就失去了新鲜感,根本就没当一回事儿。当府上的仆人告诉县长,孩子出生了,是个男婴,让县长给孩子取名时,县长几乎连考虑都没考虑,随口便给这个孩子起了一个“秀”字。  这个明显带有女性特征的名字,日后竟响彻了整个神州。    秀出生在建平元年,寒冬腊月,南阳郡济阳县铺天盖地刮着白毛风,风里还夹着雪,一丈之外看不见人影,不穿皮袄上街能冻死人。  天色蒙蒙亮的时候,县城北头卖豆腐的杜水井挑了一担豆腐,往县长大人府里送。  走到半路,一脚踩到牛粪上。  牛粪已被冻成硬块,杜水井不小心踩上去,脚下一滑,咕咚一声摔了个屁股墩儿。  一担豆腐全甩了出去,落到雪窝里,摔成了豆腐渣。  水井大哥心疼豆腐,不顾屁股疼,急忙爬起来,把摔碎的豆腐往担子里捧。  捧的时候不小心,将冻成冰的牛粪也给捧进了豆腐挑子里。  我问水井:哥,这大雪天儿的,你挑一担豆腐出来弄啥?  水井:县长家里要豆腐。  我:他家要这么多豆腐弄啥?  水井:县长家里昨天半夜添人儿了呗!  哦,原来在南阳这个地方,过去有个风俗习惯,谁家要是生孩子,就得炖一锅豆腐,家里人要吃一顿豆腐饭。这就不难理解,水井为啥会在这大雪天里给县长家送豆腐了。  县长家已经生过四个孩子了,这是第五个,也就是秀。  在秀出生前后,民间传说济阳县发生了三件怪事:  一、秀妈生秀之前,被一道赤光给击中了,偷袭秀妈的这道赤光,被民间生殖学专家怀疑为一条赤龙。这个传说,倒跟秀的祖爷爷刘邦的出生经历颇有几分相似,据史书上记载,邦妈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被一条白龙给非礼了,然后生下了邦。由此看来,但凡想生个当皇帝的儿子,最好的办法就是先让龙给非礼一回。  二、秀妈生出秀以后,济阳县飞来了大批凤凰,凤凰聚集在县城外的梧桐树上,久久不肯散去。  三、秀妈生完秀,转过年,济阳县的谷子大丰收,有些谷秆上甚至长出了九个大谷穗。  龙和凤都是皇帝的象征,而九这个数字又是最大的个位数,同样也是皇帝的象征。于是,济阳县的老百姓便开始议论起来了,刘县长家的老五肯定不是一般的孩子,这孩子一定是大福大贵的命,将来搞不好能当上九五之尊的皇帝。  钦听了很高兴,便对这个刚出生的儿子寄予了厚望,希望他将来能够登上皇位,实现大汉王朝的中兴。  事实上,这三件怪事只不过是秀登基以后,为了证明自己的不同凡响,是上天批准他做皇帝的,所以才故意编造出来的谎言罢了。这种谎言在中国的历史里比比皆是,几乎每一位开国皇帝登基后,都会随之传播出该皇帝的老妈曾被龙非礼过、或者与龙闹出过通奸的绯闻等等。  在中国的历史里,龙,这个原本并不存在的动物,却担负起了一项重要的使命,那就是:皇帝播种机。  为了搞清秀出生时,到底有没有发生过那三件怪事,我曾借助一瓶二锅头与两只猪蹄子的催眠,梦里与县长刘钦会了一次面。  我问刘爸:秀出生的时候,济阳可曾发生过三件怪事?  刘爸:怪事年年有,你问哪三件?  我:龙非礼你妻,凤凰来集和谷生九穗这三件。  刘爸一瞪眼,非常干脆地吐了一个字:草。  从我们的这次简短对话中可以看出,那三件怪事肯定是不存在的。否则,刘爸不会跟我瞪眼。  事实上,秀的出生,并没能给这个皇室宗族之家带来什么快乐与希望。当时,钦这个郁闷的中年男人仍在一如既往地郁闷着。  钦郁闷的原因,主要在于职务。  区区一个贫困县的县长之职,实在难以让这个胸怀大志的中年男人感到满足。翻看一下钦的祖谱,就能一目了然地发现他为什么这般不满足了。  刘邦(高帝)——刘恒(文帝)——刘启(景帝)——刘发(长沙定王)——刘买(舂陵节候)——刘外(郁林太守)——刘回(巨鹿都尉)——刘钦(济阳县令)。  从皇帝、到王爷、候爷、再到太守、都尉,最后至县令,他们这一支的官儿越做越小。正因为如此,作为宗室之后的钦,时常会生出郁郁不得志的惆怅感来。  钦是个心事极重的男人,他有满腔抱负,并且也确实有几分才学。可是无奈当今的朝廷大权已经完全旁落到外戚们手中,刘氏宗族的子弟们反倒是报国无门了。再加上当时社会上的皇孙实在是太多,朝廷也照顾不过来。能混上一个县长当一当,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在郁郁不得志中,钦渐渐病倒了。他妻子樊氏也是一个心事极重,并且还有严重洁癖的女人。钦的病倒,让樊氏非常担忧,没过多久,她也跟着丈夫病倒了。  从小在这样一个气氛压抑的家庭里成长,无疑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可以说,秀的童年并没有多少快乐可言。可能在他的童年记忆里,惟一值得回忆的,就是跟同岁的刘嘉一起玩儿一种“卖米”的游戏了。  嘉是秀的一个堂兄弟,嘉是个孤儿,自幼父母双亡,钦便把他收留到了府上。  嘉是个特别老实憨厚的孩子,钦非常喜欢他,对他非常好,甚至比对自己的亲生儿子都要好。  嘉是秀童年时代的惟一玩伴,他们在一起玩儿的最多的就是“卖米”。这是一种挺无聊的游戏,但是千百年来,乡下长大的孩子们几乎全都玩儿过它。  所谓“卖米”,就是装成大人的样子,以土为米,以手捧为秤,以石子为银,进行粜米的买卖。每回做这个游戏的时候,秀都抢着去做米行的老板,让嘉做他的顾客。以下摘录一段秀三岁时跟嘉玩儿“卖米”的对话片段:  嘉:俺买米。  秀:买多少?  嘉:一百斤。  秀捧了一捧土,倒进嘉口袋里,说:好了,一百斤。  嘉:错了,刚才我从你手里买了一百斤,你给我两捧,这回咋变成一捧了?  秀挠挠头,说:唔……,我给你换成大斗了。  嘉:多少钱?  秀:一百钱。  嘉:不对,刚才我从你手里买一百斤,才花十钱,这回咋变成一百钱了?  秀又挠挠头,说:唔……,涨价啦!  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秀自幼便有极强的经商欲望,并且非常具有奸商素质。如果不是历史的偶然,也许秀长大后会成为一个很好的米行老板,而不会是皇上。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留名       看    
  在喜欢研究历史的朋友面前献丑了,这篇小说要是写的让您看起来不爽,请悠着点儿骂,俺脸皮薄:)  二、倒霉皇孙    秀是皇孙,从他的祖爷爷邦,传到他这一辈儿,正好是第九辈。  应该说,刘氏家族的繁殖能力极其惊人,到秀这一辈时,据说全国已经不下十万皇孙。传了九辈,发展到十万人,邦如果还活着,十万皇孙一起喊他祖爷爷,那还不得把他耳朵给震聋?  由于皇孙太多,朝廷上照顾不过来,所以,有些皇孙穷得拉棍要饭。  秀的童年还不错,由于刘爸好赖还当着县长,家庭条件虽算不上优越,但至少还能安逸过日子。作为皇室的后裔、县长大人家的三公子,吃喝不愁,衣食无忧,比起贫民家的孩子来,不知要强了多少倍。  但是,这种安逸的生活到了他九岁那年,戛然而止。  那一年,发生了一件给童年刘秀的心理留下极大阴影的祸事,他的老爸、老妈多年来积郁成疾,终于没能熬过济阳县那个寒冷的冬天,先后病逝了。  于是,秀成了一个孤儿。  此时,秀的大哥刘演已经长成了半大孩子,原本可以承担起抚养兄弟姐妹的责任。然而,秀的这位大哥好侠喜武,为人粗心大意,整天就知道跟一帮武夫、哥们儿饮酒、狩猎,家里的事情基本上很少过问。  以下摘录一段秀哥与老仆人刘安的对话,由此可见秀哥的为人:  仆人安:公子,家里没米了。  秀哥演:买去。  仆人安:账房上没钱。  秀哥演:借去。  仆人安:街坊邻居借遍了。  秀哥演:那就当家里的值钱东西。  仆人安:……。  秀哥演:叫你当,你就当,还傻站在这儿干什么?没见我正跟朋友喝酒呢吗?  这么粗心大意的一个人,居家过日子肯定不行。所以,秀的日子便越发的不好过了。生活没人照顾,学习没人管,几乎成了一个野孩子。如果照这个样子发展下去,秀长大以后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还能不能成为皇上呢?实在让人难以预料。  不过幸好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叫做刘良的人,这个良是秀的叔叔,时任萧县的县长(好像刘家的皇孙们到了西汉末年之时,全都在各地当县长,真正当大官的已经非常少了)。  这位刘县长是个出了名的胆小怕事之人,基本上是个走路靠墙根、说话不敢大音儿,天上打个雷,都能吓的他哆嗦半天的主儿。  这位刘县长虽然胆小怕事,但却做出了一件日后影响到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事情,那就是:他决定收留秀和他的兄弟姐妹,并尽心尽力地把他们抚养成人。  至于良是怎么把秀一家人给接走的,仆人安手里保存的一段对话记录,足可以还原当时的情况:  秀叔良:家里几个娃吃的咋样?  仆人安:回叔老爷,基本上饿不着肚皮。  秀叔良:学习情况呢?  仆人安:回叔老爷,基本上不上学。  秀叔良:那怎么能行?  仆人安:没办法,老爷一死……,唉,这个家没人管了。  秀叔良:身为皇孙,不读书、不识字会遭人耻笑的。女孩子也就罢了,男孩子不读书不行。这么着,让我把他们领走吧,把孩子们领到我府上读书去。  仆人安:谢叔老爷。  就这样,秀跟着叔叔离开了济阳,来到了萧县。在这里,秀度过了他平淡如水的少年时代。  良是位饱读诗书的人物,并且他对秀非常喜欢,手把手地教秀读书写字,完成了对秀的启蒙教育。  那段日子,平淡的几乎可以从记忆中抹去。但是,也正是在这段平淡无味的日子里,秀完成了自己的初等教育,为他日后的成就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基础。  秀在叔叔良府上健康地成长着,那么,利用秀成长的这段空闲时间,我们不妨回过头来,梳理一下历史,把当时的社会形势好好描述一番。  当时,是汉朝。  汉朝的建立者是刘邦。(废话……)  刘邦之所以能找到皇帝这份很有前途的工作,纯属偶然。  从秀出生的这个时间往前推,一直推到公元前209年,当时,秀的祖爷爷、官任泗水镇派出所长的邦,遇到了一件非常挠头的事情。  他之所以挠头,是因为秦二世在为他老爸秦始皇修陵墓。  要说起来,人家皇帝家里挖坟头儿,用你一个区区乡镇派出所长挠什么头?跟你能有什么关系呢?  可历史就是这么偶然,如果不是因为秦二世给老爸挖坟头儿,也许邦就不会登上历史的舞台了。那么,秦给老爸挖坟怎么还扯上千里之外的派出所长邦了呢?  原因是这样的:皇帝家里挖坟头儿总得用民工吧!既然用民工,民工从哪儿来呢?总得由各个乡镇提供吧!于是乎,这就跟邦扯上关系了。  县里下达任务,泗水镇需要组织三百名民工,派到骊山去给皇帝挖坟头儿。身为派出所长的邦便领受到了一项特殊的任务,那就是负责押解这三百民工进骊山。  不明白的可能就要问了,民工去给皇帝打工,还需要派出所长押着去吗?嘿嘿,我也没有在那个年代生活过,所以你问我,我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只是听历史书上讲,当时去骊山挖坟头儿的民工,大部分都累死在山上了。所以,一提起去骊山挖坟头儿,人人吓得尿裤裆,都撅着屁股不肯去,必须要用刀架到脖子上,用铁链子拴起来,派警察押着去才行。  作为基层派出所长,邦显然不太称职。这个人爱喝酒、赌博,经常误事。从泗水去骊山这一路上,他负责押送的这批民工比较狡猾,每走到一处,这些民工便利用晚上休息的时间来找邦喝酒,想方设法灌醉邦,然后趁机逃走。  逃走的民工越来越多,等这支民工队伍走到丰邑县的一片大水洼里时,三百人的民工队伍已经只剩下几十人了。  这个时候,邦开始挠头了。  民工都跑球了,到了骊山,没办法向上级交差,肯定是要掉脑袋的。  邦的头皮屑挠掉了一大堆,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来。于是长叹一声,自言自语道:算球啦,我也跑吧!  就这样,邦又找人买来几坛子米酒,跟着剩下的民工们大喝了一顿。借着酒劲儿,邦给民工们解开脚镣,说:你们都走吧,我从此也要逃亡了。  民工中,有十几个年轻力壮的孩子觉得邦挺仗义,于是就愿意跟着邦一起逃亡。后来再看,这十几个人就应该算是邦手下最初的一批起义兵了。  邦在逃亡的过程中,一直藏身于芒、砀的深山里。这一段时间,他们基本靠采摘山里的野果为生,偶尔也出来到附近的村子里偷点东西吃。  如果不是七月的一场大雨,邦这一生可能会老死深山,做一辈子逃犯和小偷。  我一再重复,历史有时就是这么的偶然,机遇有时就是出现的这么突然。七月的一场大雨,改变了邦的命运,从而也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需要说明的是,这场大雨并没有下在邦藏身的芒、砀深山中,而是落到了千里之外的大泽乡。  当时,秦国征发平民去守渔阳,九百人滞留在大泽乡,陈胜、吴广是他们的小队长。正好碰上天降暴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不能在规定期限前赶到渔阳了。按照秦的法律,延误期限,一律斩首。  胜和广也开始挠头了。头皮屑也挠掉了一大堆。不过,胜和广挠头挠出来的结果却与邦大大的不同,应该说,河南南阳人胜与广明显比邦更有胆识和见识,他们选择了揭竿而起,说出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名句:王候将相宁有种乎?意思就是说,王候将相这玩意还有种子吗?非得用王候将相的种子播撒进娘肚子里,才能生出王候将相吗?言外之意就是:难道我们就不能当王候将相吗?  说罢这句话,胜和广便拉竿子起义了。  胜、广的造反,给邦送去了当皇帝的机遇。  当时,邦家乡的父母官,沛县的县长也想响应起义军,于是便找来他的副县长商量,看起义这条道能不能走得通。此时,他手下的两个副县长萧何和曹参给他出主意,说您是秦国的官吏,现在想背叛秦,这样去命令沛县的子弟,他们恐怕不会听从。希望您征召那些逃亡在外的人,以这些人的名义起义,可以获得几百人,然后再胁迫大家,大家就不敢不听了。  这两位副县长其实都是邦的至交好友,他们之所以要给县长出这个主意,实际也就是为了要帮邦的忙,让县长把正在逃亡的邦给接回家来。  应该说,这个县长也够草包的,他还真就相信了这两位副县长的鬼话,当即就派出樊哙,去把逃亡的邦给请了回来。  不过,县长虽然草包,但毕竟还没有草包到狗屁不通。当邦带着逃亡的犯人回到沛县时,县长忽然又想明白了。他心想,唔,有点儿不太对劲儿呀,现在我是一县之长,如果我领导起义的话,我应该还是起义军的NO1。可是,现在接回来一个邦,以他的名义号召起义,那NO1的位置岂不是就要换成他来做了吗?  要知道,邦过去是他手下的一名派出所长,现在这么一搞,邦竟然还成了他的领导。县长想来想去,觉得不合算,后悔了,于是就赶紧闭上城门,不让邦进城。不过此时已经晚了,起义的消息已经传遍了全城,县长也控制不住局面,反而被邦给杀死。  邦夺下沛县,聚集起两三千人马响应天下诸候。  当时,随着胜和广的揭竿而起,天下呈现出大乱的局势,各地的起义队伍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地涌现出来。在这样一个乱世之中,邦的义军原本并不引人注意,但是这个四十八岁的乡下老混混的运气实在是好的要命,他先后收罗了一大批像萧何、曹参、韩信、张良之类的能人异士,在他们的扶佐下,最终竟然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夺得了江山,荣登上了帝王的宝座。  
  写得好,支持一个!
  河南是古代的中原地区,也是是人口最最密集的地方,牛人当然就全在那里啦。
  三、帝国斜阳    邦侥幸夺得天下,建立起了不可一世的大汉帝国。据说,这个东方帝国是当时地球上经济最发达、军事最强大的帝国。这个古老的帝国在东方大地上存在了二百余年,到了公元前一世纪末,逐渐开始走向没落。  没落的主要原因是,皇族的品种逐渐开始不佳了。自宣帝以后,元帝、成帝、哀帝,黄鼠狼生耗子——一窝不如一窝。  元帝是位音乐天才,这哥们儿继位当皇帝那些年,除了整天玩儿音乐,其它什么都不放在心上,放任宫里的宦官替他把理朝政,把好好的一个江山给搞的乌烟瘴气。  元的儿子成帝是一位文学天才,做得一手华丽非凡的好文章。不过,这哥们儿跟他老子一样,除了爱附庸风雅之外,别的一无是处。他在位期间,也是不理朝政,把军国大事一古脑儿全都推给了太后王氏一家,自己整日在后宫玩儿起了风花雪月。  不过一开始的时候,成还没有像后人说的那样荒淫无度。  因为,最初的时候,成有个好老婆,那就是班婕妤。  班这个女人不简单,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是个十足的才女。并且,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女子还特别的深明大义。有一回,成喝了点酒,来了雅兴,要坐着马车出去游玩,于是便拉着班一块儿去,并且让班坐到自己身边。  后宫佳丽三千,能混到跟皇帝一块儿坐车玩儿,那是多大的荣幸啊!要是换成别的老婆,早就乐得合不拢嘴了。  可是,班却不是别的老婆,班就是班,一个有才、又有节的女子。  班当场拒绝了成的邀请,一脸正色地说:皇上啊,臣妾观看古代的图画,圣贤君主身边都是名臣相随,三代末世的君王身边才有宠妾。现在,陛下想让我同乘一辆车,是不是有些类似呢?  成听了,深受感动,于是就不再勉强班了,并且自己也收敛了很多。  后来,成嫌许皇后不解风情,想要废了她,立班为皇后。结果,吓得班急忙求情,说:皇上啊,只有快要亡国的帝王,才会随意废立皇后,您要是非那么做,恐怕是不祥之兆呀!  成听了,更受感动,于是就收回了废除皇后的心。  在班这个好老婆的时刻提醒下,成虽然无心朝政,但也还不至于太过放纵。  然而,不久之后,赵飞燕出现了。  燕是古代一个舞女,技术很好。  燕当时在阳阿公主家当官婢,负责跳舞。  有一回,成到阳阿公主家里玩儿,见到了燕。一见之下,如五雷轰顶,顿时就懵了……。  成心里想,霸道,实在是霸道。想不到,造物主竟如此神奇,居然还能制造出这般美丽的人儿来。  于是,成当即便厚着脸皮把燕给要回了宫,策封为婕妤。  此后不久,成又要将燕封为皇后,燕跟班不同,燕一听说要封自己为皇后,高兴的不得了。班听说此事,便来找成理论,说皇后废不得。成听了,很不高兴,当即便把班给撵了出去。  班心灰意冷,便递交《老婆辞职书》,主动要求不再侍候皇上了,要去后宫侍候王太后。成听了,马上批准。(这丫还真够无情的。)  就这样,燕被立为新皇后。并且,燕还将自己的双胞胎妹妹合德也召进了宫,姐妹二人共侍一夫。  这位德也是个舞女,并且床上功夫一流,比燕还要妩媚。德一进宫,马上就抢了燕的风头,成了皇上的新宠,被封为昭仪。  这姐妹俩完全可以称得上是“绝代”佳人。  之所以说她们“绝代”,并不是专指她们相貌绝代的美丽,而是说,她们真的绝了成的后代。  燕和德自幼便练习跳舞,小时候不敢乱吃东西,体型特别瘦。瘦到什么程度呢?据说,她们可以站到人手上跳舞。(够瘦了吧?)  因为瘦,子宫发育的不完全,所以无法生孩子。(“绝代”吧!)  本来,燕和德“绝代”,成不会“绝代”,成老婆三千,除了燕和德不会生,别的老婆却大多数都具有此项功能。  事实上,成跟别的老婆也生过两个儿子,但是燕和德怕这些儿子将来长大了,要是被立为太子,那么母凭子贵,自己的皇后地位便保不住了。于是,燕和德便当着成的面,将他的两个儿子给捂死了。  成见了,心疼孩子,泪流满面,却又怕赵家姐妹生气,不敢阻拦。(这样的人也配当爹?无语中……。)  至此以后,宫里但凡怀孕的妃子,无不遭到燕和德的毒手。成迫不得已,只好陪着这两位“绝代”佳人一起“绝代”。  不过,燕和德的下场也算是很惨的了。因为就在燕当上皇后不久,成便咽气了。当时,成经常纵欲过度,大量服食春药壮阳,导致身体日益虚弱。一天深夜,忽然莫明其妙地死在了龙床上。当时,陪着成睡觉的是德,德解释不清皇上到底是怎么死的,于是在群臣的一再逼问下,德选择了自杀。  此后不久,哀继位,燕被策封为皇太后。  又过了不久,燕被贬为庶人,打入冷宫。  燕和德这对姐妹虽然心肠有点儿歹毒,把成给搞“绝代”了。但客观公道地说,这两姐妹并不是把大汉帝国拖入日暮西山的罪魁祸首。这两姐妹虽然专宠于后宫,但却很少过问朝政,并未扰乱过大汉帝国的行政工作。  反倒是老太后王政君,始终行使着“垂帘听政”的大权,扶植自己的势力,把军政大权全都揽入了自己的兄弟姐妹们手中。一时间,在大多数官员眼中,只有太后,而无皇上。  如果说元和成,一个酷爱音乐、一个酷爱文学,还勉强可以算得上是“风流皇帝”的话,那么他们的继任者哀帝,便只能称得上是“下流皇帝”了。  哀的心理严重变态,登基初期以杀人为乐。到了后期,迷恋上了美男子董贤。  哀在皇宫里给董盖了一座府邸,把宫中最好的东西全都送给董使用,而他本人,却自愿使用质量差一等的。  哀将董两口子全接进了宫,并且又娶了董的小妹儿,整天跟这一家三口儿在一块儿淫乐,朝政事务他是半点儿不管,所有大权几乎全都交给了董。  当时,二十二岁的董,就因为长得帅,于是便被哀封为大司马大将军,位居三公,权倾当朝。不仅如此,哀还一再表示,自己愿意学尧和舜,把皇帝的职务禅让给董。(真够大方的。)  大臣们听了,齐声劝阻,说:江山不是陛下一个人的,而是陛上的祖上邦打出来的,陛下没有权力把皇帝让给姓董的。  哀听了,很不高兴,说:联主意已定,你们别管闲事。  不过,没过多久,哀突然暴病身亡。于是,传位于董的想法自然也就落空了。  从以上三位很能搞笑的皇帝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个由邦一手建立起来的大汉王朝,此时历经几代搞笑帝王的穷折腾之后,已经不可避免地日暮西山,走到了辉煌的尽头。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上天又派来了一位更加能搞笑的人物——王莽。  莽的出现,承担起了“压垮帝国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的重任。他用自己特有的人格魄力,左右逢源,轻而易举地赢得了举国上下各届人士的信任,从而顺利地抢走了帝国的奶酪,彻底将大汉帝国颠覆灭亡。  名字:莽  性别:男  出生:公元前45年生人  籍贯:河北省大名县  学历:礼经博士、著名学者、社会名流  莽是个苦孩子出身,他亲姑姑是元帝的老婆、成帝的老妈王政君,所以莽也算得上是正宗的皇亲国戚了。但,比较不幸的是,莽刚出生不久,他老爸王曼就死了。  莽爸死的时候很年轻,还没来得及被封候,所以也没给孩子们留下什么遗财,导致莽的家境很困难。太后见他们一家老小可怜,于是便把他们接进了京城养着。  莽爸死后,莽哥渐渐长大,眼看到了成年,可以出来做官了。没曾想,莽哥突然生了一场怪病,没过几天,也挂了。  莽哥一死,莽家的生活更加困难。  正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莽在这种困难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得到了生活的历练,所以与他那些早早就当上将军、校尉的堂兄弟们相比,莽显得特别懂事,特别有才。  莽年幼时曾拜著名的礼经专家陈参为师,学习周礼。莽在求学时代,特别用功,非常刻苦,在所有的同学里,莽是最出类拨萃的一个,参非常喜欢他,同学们也非常敬佩他。  莽不仅学习刻苦,并且还非常勤劳。一放学,便回到家里干家务活,侍候老妈与嫂子,尽心尽力地抚养着哥哥留下的孤子。  莽对朋友特别够意思,一心结交天下贤达之士。对待富贵之人,他不亢不卑,对待贫贱之人,他也从不摆皇亲国戚的架子。所以,人人都愿意与莽交朋友,有什么心理话,都愿意说给莽听。  没过多久,莽便赢得了很大的“贤名”,街坊四邻、士人学子全都夸莽是个“明白人”。  莽的叔叔、伯伯们都是大官,他们可怜莽的生活处境,也很想找机会帮帮他。于是,在伯父王凤的帮助下,莽被接到了凤的大将军府,帮助凤处理一些日常的文书,算是一个刀笔小吏吧!  莽从政没几天,凤生了一场大病,很快便不久于人世了。  要说起来,莽的运气也真够差劲的,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肯帮他的人,结果还没帮上什么忙,马上就翘辫子了。凤要是一死,莽又不知该投靠谁了。  但是,莽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知恩图报,非常尽心地照顾着病床上的伯父凤。  凤病的很重,生活完全无法自理,吃在床上,屙在床上。凤老婆和凤孩子都嫌凤脏,不肯在病床前侍候。但是莽不嫌脏,不仅不嫌脏,而且还非常耐心。每回给凤煎好汤药,莽都要先亲口尝一尝,看看烫不烫嘴,如果烫嘴,就吹吹,直到吹的不烫嘴了,才喂给凤喝。  莽在病床前一守就是一个多月,白天侍候凤喝水撒尿,给凤翻身、挠痒、捉跳蚤……,晚上就合衣睡在地板上,凤有事,只要咳嗽一声,莽马上便会从地上爬起来侍候他。  将心比心,凤那叫一个感动。  凤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已经没有什么可利用的价值了,就连自己的亲儿子都很少来病房探望了,人家莽只不过是一个侄子,可弄得比亲生儿子还要孝顺。一想到这些,凤便感动的白泪黑流。  
  四、莽走上了舞台    凤被莽的孝顺彻底感动了,该拿什么回报莽呢?凤思前想后,决定把莽推荐给太后。  事也凑巧,没过几天,凤病危了,负责给他看病的太医摇着头,写下了病危通知书。  通知书传到深宫大内,太后坐不住了,急忙乘着凤辇,来探望哥哥。  病床上,凤萎靡不振,两眼不睁,不停地咳血。  太后见了,很是心疼,问:哥,你哪儿难受?  凤:浑身上下,哪儿都难受。  太后:要不要把你扶起来坐一会儿?  凤:不中,坐不动啦!  太后:那让太医再来给你开点补药喝喝吧?  凤:不用啦,喝啥也不管用了,我自己的身体我自己明白,就这一两天的事儿啦!  太后:呸,大吉大利,千万别说这种丧气话。  凤:唉,妹儿啊,哥早就想开啦,人嘛!人生自古谁无死,都得蹬腿如熄灯。  太后:哪……哪你还有啥放心不下的没有?说出来,妹子给你搞掂。  凤:说起这个来,我这心里倒真还有一件事放心不下。  太后:什么事?  凤:莽的事。  太后:莽?  凤:嗯。这孩子是个难得的好孩子,就是命不好,苦哇!  太后:……  凤:我自己生的这些孩子,都是草包,就不劳妹儿操心了。只有这个莽,是个有出息的好孩子。妹儿啊,哥临死前只求你一件事,那就是一定要照顾好莽呀!  凤说的动了真情,太后听的红了眼圈。  太后:哥,你放心吧,莽也是我的亲侄儿,我一定照顾好他。  就这样,没过几天,凤蹬腿儿了。朝廷在为凤办完丧事之后,马上便给莽解决了职务、待遇问题。  莽被任命为黄门郎,不久之后,又在太后的授意下,被提拔为射声校尉。  莽做了大官,但是他清廉俭仆、礼贤下士的好作风并没有丢掉。他经常走访慰问各地的穷人们,到普通百姓的家里去做客。他每月领取的工资,除了留下一小部分用于自己家的生活费用外,其它的全都拿出来救济周围的穷苦人家。甚至他还将朝廷配给自己的马车(相当于现在的奥迪)也买掉,换成银子分给生活困难的穷人们。而莽一家人,仍然过着简单的生活。  莽的一个叔叔叫王商,他得知了莽的所作所为后非常感动,马上便找到做太后的姐姐商量,商情愿拿出自己最好的封地和最能干活的奴隶,白送给莽,以补贴莽的家用。  太后听了,也很感动。心想,这个侄子真懂事儿,贤人呐,贤人。于是,太后便决定进一步重用莽。  在莽三十岁那年,经太后的大力推荐,皇上下旨,封莽为新都候的爵位,并担任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的官职。  被封了候,并且晋升为大夫,更重要的是做了皇上身边的侍中,至此,莽也可算得上是正式打入了大汉帝国的核心权力圈儿了。  莽进入政府的权力核心圈子之后,马上便干了一件非常漂亮的事。当时,朝中有位大臣,叫做淳于长,这个淳在立赵飞燕为皇后的事情上,出过大力,所以深得成帝赏识,不仅被封为候爷,而且位居九卿,在朝野之中势力大的不得了。  由于深受皇帝、皇后的赏识,淳就越来越猖狂起来,什么草菅人命、什么强抢良家妇女、什么收礼受贿等等,但凡是违法乱纪的事儿,他一样都没落下,全都干了一个遍。朝中的大臣们对他是只敢怒,而不敢言。  莽看不惯淳,冒着被罢职的危险,收集齐了淳的罪证,并将这些罪证全都交到了大司马王根手里。  大司马是个什么官儿呢?大司马是三公之一,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  根是个老实头儿,一开始,不愿意得罪淳。于是,根就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把这件事给掩盖过去。但是,莽不答应,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找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说根去铲除淳这个大贪官。这样,一来为朝廷办了一件大好事;二来还可以名垂青史。  应该说,莽这个人很会讲话,根很快便被莽给说动了心。于是,根便带着莽去见太后,亲自将莽收集到的罪证一桩桩、一件件地讲给了太后听。  太后听了勃然大怒,马上便责令成帝派人去抓淳。  淳是成眼里的红人,所以一开始,成不干,一个劲儿替淳说好话。但是后来,成终究还是拧不过太后,只好无奈地将淳给查办了。  淳被问斩,负责揭发淳的莽成了反腐英雄。一时间,名声更加大震。普天下的人都在谈论莽,说这个官儿中,是个好官儿。  经过这次共事,根对莽也生出了好感。几年以后,根年纪大了,准备告老还乡。临退休之前,根上书皇帝,大力推荐莽接替他的职务。就这样,经皇帝批准,莽成了新一任的大司马。  莽这个知书达礼的苦孩子,终于在他三十八岁那年,登上了权力的高峰。  不过,莽的运气似乎始终不算太好,他当上大司马刚一年多点儿,成帝突然在德的床上挂掉了。  接替皇帝职务的哀上台后,对做事谨慎、讲究礼经的莽不感兴趣。于是,哀也不讲什么道理,也不说什么废话,直接一脚便将莽给踹回了封国杜门,改立美男董为新任大司马。  应该说,这一次无故被踹,对莽的自尊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这也让莽清醒地意识到了什么叫做伴君如伴虎。君,是这个帝国最至高无上的人,不管你如何努力,不管你如何有能力,只要君不喜欢你,你就别想有出人头地之日。  君用你,你就是人材。君不用你,你就是饼材。道理,就这么简单。  从此以后,莽的心理发生了悄悄的改变,他从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渐渐开始朝着阴谋家的方向发展了。  但是表面上,莽仍然保持了一贯的清廉俭仆与礼贤下士。他在社会上的名声,在百姓中间的口碑,依然很好。  有一回,莽儿子王获杀了家中的一个奴隶。莽知道后,毫不客气地便责令儿子自杀谢罪。  这件事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莽再一次成了全国媒体关注的焦点。各种小道消息报和胡同狗仔队,纷纷大肆炒做这件事,替莽的行为歌功颂德。  在这样一种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哀不得不向莽屈服,重新把莽请回了京城,委以重任。  莽回到京城后没几天,又一个短命皇帝哀蹬腿儿了。莽联合太皇太后王政君迅速控制住了皇宫,逼死美男董一家,干净利落地抢回了丢失掉的权力。  莽又成了大司马,他和亲姑姑王太皇太后立年仅九岁的汉平帝为傀儡,实际却由莽与太皇太后共同执政。  莽这回重新出山,完全像变了一个人。他不甘心再当皇帝手中的玩偶,而是步步为营,一心一意策划着如何取代皇帝的位置,爬上帝国权力的巅峰。  好了,说了半天莽,此时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主人公秀也该长大成人了吧!  时光在指尖轻巧流转,眨眼间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秀也已经从一个睡觉尿床的顽童,长成了一个英俊潇洒的小帅哥。  这段寄人篱下的生活,让秀学会了怎么去照顾自己,培养成了独立的性格。  亲爸、亲妈没了,自己的事情,就只有靠自己去操心。  秀不太爱说话,但却特别善于心里想事儿,十多岁的孩子,弄得跟个大人一样老熟。  在过完二十岁生日的那一天,秀开始琢磨起自己的出路和前途了。  他想去一些比较大的城市,一来看看大城市里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增长见识;二来想去结交一些政治明星和文化明星,看看这些人能不能帮他捞个一官半职,威风一下。  一个才二十岁的孩子,就能有如此长远的想法,这一点,他比他的祖爷爷邦厉害。邦一直活到了四十八岁,还在乡下当老混混。如果不是秦二世给他爸秦始皇修墓,邦还去不了骊山。如果去不了骊山,自然也就不会发生民工逃跑、邦逃亡的事件。如果邦不逃亡,自然也就不会想到造反。如果邦不造反,自然也就不会打下这万里江山。  邦之所以能找到皇帝这份非常体面的工作,完全是太多的偶然因素促成的。而秀不同,秀二十岁这年,便开始规划起自己的人生了,就想着要出人头地了。只不过,他没有祖爷爷邦的气魄大,他没想过当皇帝,而是只想找一份相对体面点儿的工作。  就是在这种想法的支配下,秀决定走出河南,到首都长安去闯一闯。  首都嘛,当然是全国最大的城市了,自然也是最繁华的地方,必然也是政治明星、文化明星最聚集的地方。  去首都总得有个落脚的地方吧?于是,秀便选择了上太学。  什么叫太学呢?其实就是古代的一种政治大学。当时,全国只有这么一所大学,里面大概有三千多名学生。教书的先生被称为博士,弟子便是太学生。  想上这个大学不用入学考试,只要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官员或者名流推荐就可以了。虽然不用考试,但是想要上这个大学却是十分困难的。毕竟全国只有这么一所大学,而全国读书的适龄青年,少说也有几十万,人人都想上这个大学,所以没有过硬的关系是进不去的。  这个时候,刘秀家族这一支已经没落了,不出大官了,顶大了不起也只能混个县团级干部。但是,他们终归还是刘氏后裔,身上流皇族的血,所以在社会上还是挺吃得开的。于是通过托关系、走后门,秀还是很快就顺利地拿到了录取通知书。  应该说,准备离开河南,进京求学的时候,秀心中还是怀着无限梦想与期望的,他当时的心情完全可以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来形容。  但是,梦想是美好的,而现实却往往是残酷的。艰难的大学生活终于让秀明白了什么叫做落难的凤凰不如鸡。  
  看一下
  牛人各处有,牛话唯LZ
   关于姜太公的出生地,文献记载不一,主要是东海说和河内说。       《孟子·离娄上》说:“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吕氏春秋·首时》篇说:“太公望,东夷之士也。”高诱注《吕氏春秋·首时》篇说:“太公望,河内人也。”《后汉书·郡国三》注引《博物记》云:“太公吕望所出,今有东吕乡。又钓于棘津,其浦今存。”《水经注·汶水》云:“(汶水)又北过淳于县西,故夏后氏之斟灌国也。周武王以封淳于公,号曰淳于国。”《水经注·齐乘》云:“莒州东百六十里有东吕乡,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水经注》引太公庙碑文曰:“太公望,河内汲人。”究竟何说为确,据史籍和当代有关专家的考辨,认为东海说根据较为确凿。东吕乡当为姜太公出生地。古代吕、莒本为一字,莒为周代国名,即为现在山东省莒县。东吕乡、东吕里在莒城东面,今属山东省日照市。汉张华《博物志》明确标出:“海曲城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出也。”西汉的“海曲’则为现在的“日照”。今人杨伯峻对姜太公里籍作了具体的考辨。他说:“阎若璩《四书释地续》云:‘后汉琅邪国海曲县,刘昭引《博物记注》云:太公吕望所出,今有东吕乡。又钓于棘津,其浦今存。又于清河国广川县棘津城,辨其当在琅邪海曲,此城殊非。余谓海曲故城,《通典》称在莒县东,则当日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即是其家。汉崔瑗、晋卢无忌立《齐太公碑》以为汲县人者,误。”(《孟子译注·离娄上》)所论有据、甚确。就是说,姜太公的出生地当今山东省东部黄海之滨的日照、莒县一带,亦正是司马迁所说的“东海上人’之义。据齐国国都,当今的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史记记载姜太公出生地为现今日照市。据姜太公分支后裔卢氏宗亲世界研究会(含韩国等国外卢氏)史记记载,姜太公出生地为山东日照市。当今中国研究姜太公的最高权威之一,中国国防大学著名教授,姜太公后裔姜国柱先生,经多年研究考证,确认姜太公出生地为山东省日照市。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四千年前,日照市两城镇(距市区十八公里),是亚洲最大的城市。这是美国考古专家组同山东大学在实地联合考察半年之久得出的结论。作为一代伟人姜太公出生在这样的文化发达地区,应更合乎情理。经综合考证分析认为,姜太公出生地应为山东省日照市。
  三国志 诸葛亮传      晋-陈寿撰,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今山东沂南县)。   
  哦,河南人也可以写文章的啊??????..........(基因突变)!
  继续 支持LZ!!!
  顶,看过楼主写的房事
  河南自古出牛人
  五、大学里的小老板    长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从一个小县城,突然闯进一个花花世界般的大都会,秀一时有些看花了眼。总觉得这里的东西跟河南老家的东西全都不一样,处处透着繁华与新奇。  刚来长安的那几天,秀根本无心上学,整天在长安城的集市和街道里四处游玩,玩儿的非常开心。但是没过几天,秀就开心不起来了。原因出在经济上。  临来的时候,叔叔给过他一些盘缠和零用钱,但是年轻人花钱不懂节制,特别是突然从小县城到了大城市,看什么都新鲜,哪儿都想玩儿,什么东西都想买。于是花着花着就超标准了,囊中开始感觉到羞涩了。  口袋里没钱,是一件严重伤自尊的事情。要知道,能够上太学的,基本上都是贵族子弟,全都是腰缠万贯的富家公子哥儿。在这样一所富人大学里,没钱,的确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为此,秀的情绪一度非常苦恼和低落。  不过,秀这个人,点子还是非常多的,很快他便想到了解决经济来源的办法。  跟秀同宿舍住的,有一个彪子叫韩子,这家伙的老爸是一个贪官,家里特别有钱。于是,秀就在这个韩子身上打起了主意。  第一步:主动接近韩子,跟他称兄道弟,交朋友。  等到两个人的关系逐渐亲密起来的时候,秀开始实施起第二步计划来。  以下这段对话资料可以证明秀的第二步计划是什么:  秀说:韩,咱俩凑钱买头驴吧,行不?  韩说:买驴弄啥?  秀说:出租,挣钱。  韩说:挣钱弄啥?  秀说:花呗!  韩说:俺有钱,花不完。  秀说:恁有钱,是恁爹给嘞!现在咱们都已经是大学生了,还花爹给的钱,丢人不丢人?你以为你还是个小孩儿呀?要是小孩儿,伸着手向爹要钱,不丢人,可是你现在都这么大了呀!咋还好意思找恁爹要钱?  韩说:买个驴,俺就不用跟爹要钱花啦?  秀说:那当然。有驴,出租,挣钱,自己花。  韩子被秀给说动了心,于是当场就掏出了银子交给秀,跟秀合伙儿买了一头驴。  买了驴,秀出租给别人使用,靠着这一招,果然成功化解了眼前的经济危机。也许,这就是河南人的精明之处吧,他们似乎从来都不会被困难吓倒。不管遇到再大的困难,他们总是能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手段去解决它。  当时,除了跟韩子合买过驴之外,秀还跟另一个彪子朱佑合买过蜜。多年以后,当了皇帝,秀怀念旧情,分别回报了这两个人。  成功解决掉经济危机后,秀仍是不太安心求学。事实上,在秀心里,来太学进修根本就不是目的,他只不过是想通过这个落脚地,多结交一些京城的权贵,好谋个一官半职,这才是他的理想。  秀这孩子城府比较深,一般情况下不会流露出自己渴望当官的愿望。但是,有一次他跟同学们上街游玩,遇到负责京师治安的官员执金吾出巡,见到人家特别威风,心里非常羡慕,于是便情不自禁地说出了一句心里话:“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执金吾是个什么官儿呢?大概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卫戍区司令。当官就当卫戍区司令,这是秀当时的第一梦想。同时,他还有个第二梦想,那就是“娶妻当得阴丽华”。这个阴丽华又是何许人呢?原来是南阳一个出了名的小美人儿。  阴丽华家住南阳新野县,她祖上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名鼎鼎的管仲。她祖上姓管,到了她这一辈,怎么改成“阴”这么个难听的姓氏了呢?这要从管仲的七世孙管修说起。  管修从齐国到楚国去做官,被楚王封为阴大夫。当时那个年代,人们对姓氏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后来这么认真,很多贵族都是这样,常常用自己的封地和官衔做姓氏。于是,管修既然被封为阴大夫,他也就随之给自己的孩子们全都改了姓,让自己的孩子们全都改姓阴。  这种做法,有点儿象后来的日本人。比如姓“松下”的,无非就是院子里有棵松树,他们住在松树下;再比如姓“井上”的,无非就是院子附近有口井,他们住在井上边。  不说日本人了,接着说阴家。  若干年后,大约是在秦朝末年,阴氏后人迁到了南阳新野,在这里定居了下来。  秀在老家的时候,经常去新野县的二姐家里玩儿。秀的二姐叫刘元,在兄弟姐妹六个中,秀跟这个二姐的关系最要好。  刘元嫁到了新野县的名门旺族邓家,秀在去二姐家里玩儿的时候,多次听人谈起过,阴家有个姑娘叫阴丽华,生得那叫一个美。至于有多美?无非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这两个词汇,可能是当时的古人形容美女时仅有的两个词汇。  事实上,上大学时的秀还没有见过华究竟长什么模样,但是由于他经常听人家夸阴姑娘长得漂亮,于是便有些想入非非了,这才会脱口说出一句“娶妻当得阴丽华。”  秀的大学生活就是这样度过的,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  一方面,要做小生意,租驴,赚钱,养活自己;  二方面,要想方设法结交上层人士,找机会与这些达官贵人们来往,希望人家提拔一下自己;  三方面,心里还惦记着啥时才能娶到阴丽花这个小美人儿呢?  小农的理想是:农妇、山泉、有点田。  刘秀的理想是:金吾、丽华、有头驴。  从这个意义上说,秀年轻时的志向其实并不算远大,甚至还不如他的乡下老混混祖上邦。当年秦始皇出游,邦见了,还冒出一句:“大丈夫当如是也。”  而到了秀这一辈,当个卫戍区司令也就满足了。  但是,就是这个不算伟大的理想,对秀来说,也已经是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了。因为当时的天下,已经不再是刘氏的天下,而被外戚王莽给捞到了手。刘氏宗族子弟随之受到大肆排挤,刘家后人想踏入官场,难如登天。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秀这次大学之旅,注定只能是一无所获。  不过要说秀的大学之旅完全没有收获,那也有点言过其实了。至少,他还从老师那里学到了一些有用的知识。负责教秀的老师叫许子威,这是一位满腹经纶的老学究,后来曾官拜中大夫。  秀跟着许学习《尚书》,这门课程,大约就是现在大学里的文秘专业吧!学的就是政治文献、领导讲话、文件格式等等。  这是一门非常枯燥无聊的课程,但是秀天生聪明,虽然学的不太认真,但却能够活学活用,常常拿《尚书》里那些古代的政治文献,与现代的时事政治结合起来,讲给同学们听。  秀评论起时事来,往往能发出非常独到的见解,因此在同学中间赢得了较高的名声。  但凡能当上领导的人,大约都得能说会道吧!秀在大学这几年,练出了一张好嘴皮子,这应该也是一项不小的收获,为他日后踏上帝王之路,奠定了嘴皮子利索的扎实基础。  
  刘秀确实出生在河南!但刘秀本人是蔡阳人(今湖北襄樊枣阳)
  后汉书
卷一上 光武帝纪第一上  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出自景帝生长沙定王发。发生舂陵节侯买,买生郁林太守外,外生巨鹿都尉回,回生南顿令钦,钦生光武。光武年九岁而孤,养于叔父良。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性勤于稼穑,而兄伯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王莽天凤中,乃之长安,受《尚书》,略通大义。    ----------------    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  
  汉光武帝刘秀与枣阳    枣阳不仅是刘秀的成长地,也是刘秀的发祥地,从这里开始,刘秀建立了东汉王朝。在枣阳,刘秀经历了从皇族宗亲、官家子弟沦落为布衣贫民的转变过程,饱尝了人世间的辛酸苦辣,由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成为一个谨厚诚信、克勤克俭、雄才大略的青年,最后成长为一个惊世骇俗、叱咤风云的历史伟人。在这片热土上,刘秀留下的故事和他对故乡的殷殷眷念之情,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为佳话。      成长于枣阳      刘秀属西汉皇族,文史典籍有翔实记载。《东观汉记·帝纪一》说:“世祖光武皇帝,高祖九世孙,承文景之统。”《后汉书·光武帝纪》说:“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刘秀既然是汉高祖、文帝、景帝之后,又是怎么与枣阳渊源至深呢?《后汉书》作了解释,“……元帝初元四年,徙封南阳之白水乡,犹以舂陵为国名,遂与从弟钜鹿都尉回及其宗族往家焉。”由此可见,刘秀家族在其祖父一代已来到白水乡。据有关部门考证,西汉末年,枣阳版图内设有四县,即北有湖阳县,西北有棘阳县,东有复阳县,西南有蔡阳县。关于白水乡的方位,《水经注》记载:“光武帝旧宅在城东南40里即白水村,又曰皇村。”李贤为《后汉书》作注道:“光武旧宅在今枣阳县东南,宅南二里有白水焉。”明朝正德二年,河南道御史袁仕和山西道御史李帮用立皇村寺碑,碑文中称“皇村在枣阳东南四十里,圣龙襟其左,响水潭在其右,群山在其前,白水带其后。”据此方位看,舂陵白水乡即在今枣阳市吴店镇。      据史料记载,西汉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刘秀出生在陈留郡济阳县(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他父亲刘钦时任济阳县令。刘秀出生的时代是一个矛盾丛生、动荡不安的时代,9岁时,父亲去世,刘秀兄妹成了孤儿,生活无着,只好回到祖籍枣阳舂陵白水村,依靠叔父刘良抚养。“光武年九岁而孤,养于叔父良。”      在枣阳白水村,刘秀生活了近20年。在那里,他同族人、乡亲们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相亲相助,“乐施爱人”,“勤于稼穑”;他还善于经营,每年夏、秋大忙以后,他便利用农闲时间,赶着毛驴把谷物等农产品运往新野、南阳销售,增加收益。王莽天凤年间,刘秀到当时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长安求学,进入太学,拜中大夫许子威为师,专门攻读《尚书》。但他绝不固守一经,而是通览博学。在天下未平、战事频起的时代,他也力争做到一有空闲便学习和研讨儒经文艺,“经学博览,政事文辩,前世无比”。在长安,他大大开扩了眼界,也磨炼了心智,他非常关心时事、关心政治,“朝政每下,必先闻知,县为同舍生解说。”(《东观汉记》)。勤学好思,广泛接触社会,使刘秀在政治上逐渐成熟起来。后来因家境困难,刘秀不得不中途辍学,回到枣阳,过着他熟悉的耕读生活。      现在吴店镇境内,还保存有皇村遗址和舂陵故城遗址。皇村遗址就在现在的吴店镇白水村旁,枣阳市政府在此修建了皇村遗址陈列馆。舂陵故城遗址在今吴店镇舂陵村,是西汉舂陵侯国、东汉章陵县、三国义阳郡、南北朝安昌县和隋开皇年间舂陵县治所的故城址。为了纪念枣阳出了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明万历年间,时人在城西关口立石碑一块,上书“汉世祖光武帝故里”。也是在明万历年间,枣阳知县张靖臣为纪念枣阳出了西汉更始帝刘玄和东汉光武帝刘秀这两个皇帝,在城西内观台立“古帝乡”碑一块。这两块石碑均收藏于枣阳博物馆。      
  发祥于枣阳      枣阳不仅是刘秀的成长地,更是他的发祥地,从这里走出去的刘秀,建立了东汉王朝,创造了“光武中兴”。      根据史料记载,居住在舂陵白水村的刘秀兄妹,虽属皇族,但由于嫡系继统的疏远,实际上已是布衣。王莽篡位后,因心恶刘氏,诸刘均被罢官去爵,刘秀的叔父萧县县令刘良被罢除后,也回到舂陵白水村务农。刘秀非常痛恨王莽,一心想恢复刘家汉朝的天下。      王莽托古改制,损害了贵族的利益,加重了农商的税赋负担,加上连年天灾,民不聊生,以致天下大乱,各地纷纷揭竿而起,反抗王莽暴政。这时,刘秀因宾客为盗受到株连,而“避吏新野,贩卖谷米于宛。”在此形势下,“时年二十八”的刘秀认为起兵反莽复汉的时机已到,于地皇三年(公元22年)十一月,“光武遂(从宛)将宾客还舂陵”,会同大哥刘演打着“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旗号,开始“舂陵起兵”。刘演、刘秀兄弟发动“舂陵子弟七、八千人”,其中刘秀的叔父刘良、二哥刘仲、刘秀的族兄刘赐以及舂陵侯嫡子刘祉兄弟“相率从军”,新野的邓晨也带领宾客到舂陵会合。这支起义军因在舂陵起兵,史称“舂陵兵”,又因以复兴汉室为口号,故又被称作“汉军”。刘秀虽然当时还不是起义军的主要领导者,但他在组织和发动起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壮大起义队伍,刘演、刘秀决定联合其他农民军。他们联络到王凤率领的新市兵和陈牧率领的平林兵,组织联军。由于在反抗王莽统治上目标一致,所以联军很快形成了较大的声势。“西击长聚,光武初骑牛,杀新野尉乃得马。进屠唐子乡,又杀湖阳尉。”这里所说的长聚就是现在枣阳的寺庄,唐子乡就是现在的枣北唐子山下的太平镇。长聚、唐子乡、新野、湖阳的胜利,为汉军战胜强大的王莽南阳政府军打开局面,取得后来南阳、昆阳大战胜利乃至东汉中兴奠定了基础。      眷念于枣阳      公元25年,刘秀称帝,重建汉政权,史称东汉。      刘秀平定天下后,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利国利民、富国强兵的政策和措施,使国家走上了“中兴”之路。日理万机之际,他还念念不忘家乡、情系故土。据史籍记载,刘秀在位32年,先后5次回到故乡枣阳。在枣阳,刘秀多次进行祭祖并看望、款待族人、乡亲,表达眷念之情。      在衣锦还乡的同时,刘秀还给予故乡许多恩赐,一是升级家乡的行政区划,刘秀在削平主要割据势力、全国统一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于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用自已祖陵章陵的名字,将故乡舂陵乡升格为章陵县;二是对章陵县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建武六年春,刘秀诏令免除章陵的田租及各种差役。刘秀不仅眷念照顾故乡枣阳,而且对其出生地、幼时生长地也都寄予深情。据史料记载,刘秀对其出生地济阳县,先后三次诏令免除全县徭役8年;对幼时生长地南顿县,先后两次诏令免除全县田租2年、徭役1年。一代明君刘秀这种热爱家乡、依恋故土、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在他的故乡枣阳一直流传至今,也必将世世代代发扬光大。    
  看来咱们湖北佬都很讨嫌罗,河南人写刘秀,这题目搞不下去了。
  楼主写得很好,就是题目起得不太好!写这样的名人容易引起非议!  你说刘秀生于河南,说是河南人也不为过,现在也有较真的,说刘秀祖籍是湖北,那应该也算是湖北人了.  本来名人,就是祖籍地,出生地,成长地,成名地.一大堆,搞不清楚,各地都说名人是自己家乡的,易起纷争!  楼主,改名吧,免得再给河南人填堵!虽然我就是河南人!  看文才是最重要的!  楼主继续!!
  我也是河南人 遇到老乡的贴
讲的还是老乡的事
当然要顶了
  楼主是玩无间道吧,第一句话就发扬了河南最受人诟病“骗”的精神:、    1、炎帝是陕西的  2、大禹是出生四川,主要治水在陕西和山西一带  3、秦始皇生于河北邯郸,成事与陕西,和河南有什么关系?  4、诸葛亮,山东沂南县人,随叔父在河南做官而已,怎么也成了河南人。  5、庄子,安徽蒙城县人  6、墨子,战国初鲁国人。在宋当过官,难道就成了河南人?  7、白居易,祖籍太原[今属山西]。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又迁与河南  8、李隆基也当成河南人,就有些好笑了,这是皇帝,也是名人啊。何况李家本来是山西太原人。    毫无疑问,河南在相当长时间内,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但是要是把来这里当过官,居住过的 人都算在河南人,也未免太不厚道了。要是把当今在北京当过官,有房产的明星,名人都算做北京人的话,恐怕北京人自己都不敢承认。    以此贴,我更加鄙视某部人!!!!!!
  另外刘秀简介:    中国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刘秀,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汉高祖刘邦九世孙,父亲曾任南顿令。公元25~57年在位。赤眉、绿林起义爆发后,地皇三年(公元22年),刘秀与其兄刘縯为恢复刘姓统治,起事于舂陵(今湖北枣阳南),组成舂陵军。地皇四年,刘秀在昆阳之战中建立大功。更始帝刘玄北都洛阳后,刘秀被派往河北地区镇抚州郡。河北地区的豪强地主率宗族、宾客、子弟先后归附刘秀,成为他的有力支柱。此后,刘秀拒绝听从更始政权的调动。同年秋,又破降和收编了河北地区的农民起义军,扩充了实力,因此,关西称刘秀为铜马帝。不久,与更始政权彻底决裂更始二年(公元24年),刘玄立刘秀为萧王,派使者召他去长安。耿弇对刘秀说:“如今刘玄当皇帝,山东(指崤山以东)诸将各干各的,刘玄的皇亲国戚在长安横行霸道,百姓反而怀念王莽,由此可见刘玄必败。应当由您来定天下。”刘秀很欣赏这一建议,于是托词河北未平而不去长安,从此同刘玄分手。随后,耿弇协助刘秀镇压铜马、青犊等农民起义军。刘秀称帝后,授建威大将军、封好畴侯,率部击败邓奉、延岑等割据势力。      压根好像没有河南什么事???楼主忽悠的连谱也没有了,唉,不歧视河南人,但也得歧视你,这些招数和韩国人学的吧。
  河南自古出楼主这样的YY牛人,近代出的更是以亿计!!!!
  作者:天吖浪子 回复日期: 14:33:47 
    楼主是玩无间道吧,第一句话就发扬了河南最受人诟病“骗”的精神:、        1、炎帝是陕西的    2、大禹是出生四川,主要治水在陕西和山西一带    3、秦始皇生于河北邯郸,成事与陕西,和河南有什么关系?          炎帝真的是河南人  我們台灣的河南同鄉誌上也這麼寫的  秦始皇也是的 他的個性太像河南人了...
   河南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距今一萬年至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原人民創造了著名的“裴李崗文化”、“仰紹文化”和“龍山文化”。先後有20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於河南。中國的七大古都,河南佔三個:洛陽、開封和安陽。安陽是全國第一古都。        連中國四大美人:王昭君. 楊玉環. 西施. 貂嬋    河南人就佔了兩名 貂嬋+楊玉環        黄帝-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军事家,中华民族的共同的祖先       仓颉-黄帝的史官,传说中的文字创立者,有“仓颉造字”之说       杜康-夏朝第五代国王       商汤-商朝开国帝王       姜子牙-周朝宰相,助周武王灭商,河南许昌人       老子-原名李耳,著有《道德经》,道教创始人,河南鹿邑人;       庄子-原名庄周,道家集大成者,著有《庄子》,河南民权人;       墨子-名翟,墨家创始人,河南鲁山人;       商鞅-秦国的著名改革家,河南濮阳人;       范蠡-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世称陶朱公,河南南阳人;       吴起-战国著名军事家,河南濮阳人;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河南郑州人;       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河南洛阳人;       李斯-秦国丞相,是秦朝统一六国的关键人物,河南上蔡人;       韩非-战国时思想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河南郑州人;       吕不韦-编著《吕氏春秋》,河南省濮阳市人;       陈胜-大泽乡起义领导者之一,河南登封人;       吴广-大泽乡起义领导者之一,河南上蔡人;       张良-西汉初年政治家、军事家,河南郏县人;       陈平-刘邦主要谋士之一,河南原阳人;       张释之-西汉时执法不阿的知名清官;       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代表作《过秦论》,河南洛阳人;       程颢-世称明道先生,北宋著名理学家,河南嵩县人。       张衡-东汉时期科学家,地动仪,河南南阳人;       冯异-东汉将军,河南宝丰人;       张仲景-东汉名医,被尊为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河南邓州人;       徐庶-三国著名谋士,河南许昌人;       司马懿-三国著名军事家,河南温县人;       荀彧-三国著名谋士,河南许昌人;       荀攸-三国著名谋士,河南许昌人;       邓艾-三国魏国大将,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人;       蔡邕-东汉末年著名诗人、学者,河南杞县人;       蔡文姬-三国时代著名诗人、音乐家,河南杞县人;       谢安-东晋政治家,淝水之战的指挥者,河南太康人;       谢玄-东晋军事家,淝水之战的指挥者,河南太康人;       范缜-南朝杰出的无神论者,河南泌阳人;       范晔-南朝著名史学家,河南省淅川人;       谢灵运-南朝宋著名诗人,河南太康人;       翟让-隋末瓦岗寨义军头领,河南滑县人;       长孙无忌-唐代太宗朝宰相,长孙皇后之兄,河南洛阳人;       姚崇-唐代三朝为相,帮助唐神宗开创了开元盛世,河南陕县人;       张巡-唐代名将,安史之乱时期血战睢阳(今商丘),河南邓州人;       杨贵妃-河南灵宝人;       褚遂良-唐代著名书法家,河南禹州人;       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河南孟州人;       玄奘大师-唐代著名僧人,河南偃师人;       刘禹锡-唐代著名诗人,河南洛阳人;       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河南沁阳人,后迁居荥阳;       岑参-唐代著名诗人,河南南阳人;       元稹-唐代著名文学家,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河南洛阳人;       石守信-宋代大将,河南开封人;       戚继光-明代抗倭名将,河南卫辉人;       史可法-抗清名将,河南开封人;      
  炎帝的生卒地,有西部(陕西)说、东部(山东)说、中原(湖北随县) 说及南部(湖南)说几种。偏偏就没有河南之说。    楼主YY过头了。
  中国也有被其他地域的人组织统一的,但是由河南人组织统一的中国和其他地域人组织统一的中国有着大大的不同,那就是只要国都设在河南,那么这个时期的科技文化经济就会发展的特别快。比如西汉和东汉,西汉国都没在长安,也是几百年了,军功还可以,但是文化科技经济的发展就比较落后,因为这个地方地域偏僻,人民思想封闲、观念呆滞,天生不适合于创造,就象日本人一样,要他们发明创造些东西,那比登天还难。但是国都只要一设在河南,那就不一样了,这里的人民天生就是思想开放、观念录活,特别适合于创造发明,所以,中国天幸曾由河南人统一了五回,由此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否则的话,中华文明还真不知是怎么回事!!!!       比如问西汉给后人留下什么呢?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但是东汉给后人留下什么呢?可骄傲的东西可就多了,比如造纸术,是由东汉人时洛阳人发明的,有人说造纸术是由东汉人蔡伦发明的,我觉得不对,蔡伦是个官员,平素不事生产,如何会去造纸?好象造纸很容易、也不费体力很干净似的。当然这个问题有争议,但有一个共同结论,即“造纸术是由东汉人蔡伦结合洛阳人经验,在京都洛阳造成的”。再比如浑天仪、地动仪,那是河南南阳人张衡发明的,医圣张仲景也是东汉时期的南阳人,他的伤寒论是中医的奠基之作。南阳这上地方很有意思,本身是很偏僻的,但是那里的人民发明造力却很高,上世纪八十年代,知识分子们都说汉语要被淘汰了,因为输入不了计算机,但是南阳人王永民不服气,本身连计算机摸都没有摸过几次的他椤是发明了五笔输入法,解决了中国人的一次文明危机。当然现代的小孩子们会说输入法算什么,那是因为你是后来者,不知道前辈们的处境。现代南阳的科技人才更是群星璀璨。著名的中国哲学家、哲学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冯友兰,语言学家丁声树,建筑学家杨廷宝等就是南阳人,两院院士中有14位之比都是河南南阳人,他们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生物学、地学、技术科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等许多领域。特别令人称奇的是,在这14位两院院士中,居然有父子两院士杨廷宝、杨士莪,兄弟两院士冯友兰与冯景兰。       在东汉时,对中国文化来说,还有二个个重大事件是佛教开始传入中国,道教开始正式形成,佛教在公元前六百年已经形成了,为什么只到公元一百多年才传入中国呢?因为河南人民思想最开放,什么好的东西都能接收。东汉还出了一位著名的思想家贾谊,这位是洛阳人,是他第一次向统治者讲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仓癝实而礼仪足。       东汉在军事上也不含糊,西汉虽然打败过凶奴,但是并没有根除,凶奴是被东汉人彻底打跨的。东汉人大约是在汉人历史上军事最牛逼的,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是东汉人的豪语,班超只率三十六个人就把西域各国玩于掌中。这种事情后人后世无论如何是做不出来的。       所以,中国人所说的汉唐文明,其实汉应该指东汉,西汉的文明只是给人的感觉,而人的感觉多半都是靠不着的。唐的文明也可以,但是别忘了洛阳也是唐的都城,武则天大半生都是在洛阳渡过的,唐的大诗人杜甫、李贺、白居易等其实都是洛阳附近了出生的人,而在长安,则没有听说过哪个诗人有名!很奇怪吧?地域人种精神!!!!       五代十国,以开封为国都的人种不甘心汉地人民经受苦难,大起统一之心,还好,以一域之力居然成功了,想想河南这个地方,四战之地,一冲就是从北到南、从西到东,易攻不易守,没想到那里的人民也能统一中国!宋的运气不好,因为同时还有别的强国,就象今日之中国,还有一个强大的美国存在。但是宋朝却是古汉文明发展的最高峰。四大发明在宋时被运用到高峰,。。。。。。。有关宋的文明,这里不讲了,地球人都知道。       中国的国都走出河南后,国家的创造力,人民的精神便都不值一提了,元明清的首都在北京,于民族的创新力有何影响呢?只起到阻滞的作用!!!!因为那里的人民头脑呆滞,思想狭隘封闲,用现代话来说,自以为是、走不出教条,所以是套在人民头上的沉重枷锁。即是今天的北京也仍然如此,要那里的人引导中国科技文明进步,真比登天还难,因为就智力水平来说,别忘了明的大英雄袁崇焕是被北京人吃了的。       河南人即有能力统一领导中国五次,也就有能力引导中国六次、七次、八次。因为中国需要河南人,河南人对中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楼上上的列出了那么多,随便给你挑一个。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匈奴人的后裔。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看来YY还真不是楼主一个河南人,你们接着YY
  “河南人即有能力统一领导中国五次,也就有能力引导中国六次、七次、八次。因为中国需要河南人,河南人对中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赞同,目前中国的假冒伪劣闻名全球,河南人对中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石守信-宋代大将,河南开封人;  ---------------  哈哈,这个贪得无厌的小人,到应该真是河南人。河南人真当宝啊。。    “宋太宗即位,石守信使相衔升为中书令,石守信自出任天平军节度使“凡十七年不徙,专事聚敛,积财巨万”。太平兴国二年(977),罢天平军节度使改以中书令衔任西京(洛阳)留守。石守信崇奉佛教,在西京建造崇德寺,招募民夫运输建筑材料,“驱迫甚急,而佣直不给,人多苦之”。”
  呵呵,讨论历史的人也来玩地域帖,真是够搞笑的。  不错,河南是有很多人才,有很多英雄人物,有很多光荣历史。  但是可不可以不要玩地域啊,楼主你知不知道,你一发这个帖子,必定会引起争议,必定会给你的老家河南招来很多漫骂讥讽。  也许你的动机是为了宣传河南,但客观效果上,只会给河南招来骂。我觉得你这纯粹是没事找事,自取其辱。  我本人不是河南人,对河南人也没什么特别的恶感,不可否认,河南人中出了很多素质不高的人,但没必要把河南全省上亿人全给讨厌上了吧,别一棍子全打倒了。哪个省还没有素质不高的人啊,哪个省都有警察,都有法院,都有监狱,谁也别看不起谁。  自己国民都不团结,老是内斗,唉,内斗内行,外斗外行,也就不奇怪了。
  河南自古出牛人,最牛的人都在这里,其他地方的人都很浅薄
  各地都曾有过牛人,但我坚持认为,在东汉建立这段历史期间,“南阳豪杰”确实很活跃,这一群人,基本上主导了当时那段历史的进程。不仅是刘秀一个,而是以刘秀为主的一大批南阳人。东汉的云台二十八将中有多少南阳人,大家看一下就知道了
  六、回家做强盗    在首都浪费了几年青春之后,秀越来越看不到自己的出路与前途了。  此时,他跟韩子合买的那头驴也已经老了,租不得几个钱了。秀感觉自己也和这头老驴一样,渐渐被无奈的现实给磨掉了激情。从当初的满怀希望,到现在的彻底失望,二十岁出头的秀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当官不成,报国无门,诺大的京城,似乎已经没有自己的立锥之地。远远地站在长安城的皇宫门外,秀用无限惆怅的眼神凝望着远处那座巍峨的宫殿。那里面,曾经有过祖先的荣耀,但是现在却已经物是人非。  后宫里,想必还住着汉家的老寡妇王太后吧,老寡妇怀里,想必还抱着那个被称做“孺子”的刘氏皇太子吧。但是,为这个帝国掌舵的人已经不再姓刘,皇帝轮流坐,今年到王家。王莽这个“假”皇帝已经弄假成真,而他这个刘氏的子孙,似乎是再也没有机会踏进金銮殿半步了。  当卫戍区司令的理想与追求幻化成了一堆泡影,甚至连派出所长也别想当上了。  自己已经到了该就业的年龄,可是想在京城里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却是如此之难。总不能靠租驴过一辈子吧!这个时候,想必秀的内心是无比忧郁和忧伤的吧!也许,此时他会想起自己的父亲,想起那个郁郁不得志的济阳县长。想来此时他已经彻底体会到了,父亲当年为何会整日愁眉不展,为何会郁郁而终。  远远地站在皇宫外,秀使劲咬了咬自己的嘴唇,他感觉到了一阵钻心的疼痛。  在这一刻,善于考虑事儿的秀,默默地下定了决心,仕途这条路既然走不通,那么趁自己还年轻,就必须赶紧调整自己的人生方向。  秀天生就不是一个一条道走到黑的倔驴,很多时候,他都会向现实屈服。但是,不要以为这样的人就是“没性格、无能”,秀的屈服从来都不是彻底的屈服,而是聪明的屈服。  条条大路通罗马,当一条路被堵死,走不通的时候,屈服一下,换一条路走走,也许这才是最聪明的选择。  于是,在皇宫外的夕阳里,秀擦了擦眼眶里潮湿的泪水,使劲甩甩头,然后踩着自己的影子,回到了太学。  秀卖掉了老驴,用卖驴的钱凑足盘缠,告别了彪子韩和朱佑,不带走首都的一丝云彩,踏着年久失修、尘土飞扬的官道,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济阳。  此时的济阳,已经不在是他刚离开时的济阳了。  多年前他离开时,济阳很穷。  现在,更穷。  莽经过艰苦努力,终于登上了新朝皇帝的宝座。但莽登基之时,天下已经被元、成、哀几位皇帝折腾乱了,社会矛盾突出,民怨鼎沸。他们将一个烂摊子留给了莽,等着莽来收拾残局。  莽接替皇帝工作后,很想有一番作为,想努力化解社会矛盾,给老百姓造福。于是,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就是“王田制”。  所谓“王田制”,就是把全国的土地都收过来,归国家所有。然后,国家再出租给每家每户,平均一口人一百多亩。  这个制度的初衷很好,但是却受到了大地主的联合抵制。  莽这个人很有意思,他特别在意别人说他什么。多年以来,大家都夸他是个“贤人”,夸来夸去,他还真把“贤人”当回事儿了。无论干什么事儿,都先拿“贤人”的标准来自我检查一下,看看够不够“贤”。简单点儿说,莽晚年已经据有了严重的自恋倾向。  莽在推行“王田制”改革的时候,遭到身边的贵族批评,大家都说他这个事儿干的不够“贤”。听到这话,莽的心理一下就接受不了了,开始打起退堂鼓。以下献上一段莽与亲信宦官的对话,可以看出莽当时的内心活动:  莽:唔……,这个“王田制”不能弄啦!  宦:为啥哩?  莽:因为推行“王田制”,天天挨骂,都说我不“贤”,受不了了。  宦:谁敢说皇上不“贤”?咱挖个坑儿,埋了他。  莽:唔,不行,说的人太多,埋不过来。  宦:那咋弄?  莽:先放一放吧,各地不要再推广“王田制”了。  就这样,“王田制”的改革半途而废。此时,无地的农民已经被“王田制”吊起了胃口,本来正满心欢喜等着分田,结果这欢喜劲儿刚冒出头,又被当头一闷棍给打回了肚子里,生生给憋的岔了气儿,好不难受。一时间,民怨更加强烈了。这一回,大家的矛盾全都指向了莽。  农民说:莽,是你的“王田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可是到头儿来你却让我们空喜欢一场。给我们希望不是错,可给了我们希望,却又把这希望给硬生生收回去,这就是你的不应该了。  这个半途而废的“王田制”,一下让莽多年苦心经营起来的良好形象土崩瓦解。  如果仅仅是“王田制”失败了,莽也许还不会成为全民公敌。可千不该、万不该,他此时又不识时务地推出“货币改革制”。  莽这个人很有意思,以前没当上皇帝时,他不收礼,不受贿,视钱财为粪土。可是现在当上皇帝了,天下都成他的了,他却突然又变得爱财如命了。  莽大量制造出了数十种劣制货币,用这些劣制货币兑换老百姓手里的真金、白银,然后把钱全揣自己兜儿里去,跟明抢差不多。并且随着货币种类的不断增多,改来改去,改到最后连王莽本人都懵了,不知道这些货币之间该怎么兑换了。王莽都懵了,你想想全国老百姓吧,还能有不懵的?  经过连续几次“货币改革”的折腾之后,原本就很穷的老百姓,被莽搞的更穷了。  如果仅仅是搞“王田制”和“货币改革制”失败了,莽也许还不会成为全民公敌,可千不该、万不该,他此时又不识时务地推出了一套“托古改制”的把戏。  以《周礼》为蓝本,大肆改革典章制度,几乎天天推出新法律、新制度,各种苛政鼓捣出了一大堆。弄到最后,管得老百姓窄脚难行,在大街上放个屁或者玩儿个驴耳朵,都有可能是犯了杀头的死罪(这还让不让人活了)。  经过新莽政府这么一顿穷折腾,这个国家基本上没法要了。  秀在京城的时候,还不知道民间的疾苦,毕竟那是天子脚下,还保持着一点虚假的繁荣。可是里回到家乡后秀才发现,家乡原来已经是赤地千里、民不聊生。  当时,河南很乱,乱的起因是没粮食吃。  人活一张嘴,有吃有喝,百姓安居乐业。没吃没喝,则盗寇蜂起。  河南人没粮食吃,是两个原因引起的:  一、旱灾,一年无雨,遍地蝗虫,粮食颗粒无收。  二、朝廷不肯救灾。最初,有地方官上报朝廷,说河南大灾。莽听了很不高兴,于是就撤了这个地方官的职。接任的地方官聪明,不敢报灾情了,说旱灾已过,河南大地风调雨顺。莽听了,龙颜大悦。  莽的龙颜是大悦了,可河南的百姓却连哭都没地方哭去。  秀回到家乡后,马上便面临到了一个严肃的问题,那就是:吃饭,很成问题。  老爸留下的那些值钱东西,差不多已经被大哥演给折腾光了,秀当了几年穷学生,身上没有积蓄,现在想糊口,就得想办法做些小生意。  可是,大灾之年,各种生意买卖都不太好做。秀想来想去,想到了一份很有前途的职业:劫人。  从最初想当卫戍区司令,到现在被迫劫人,这就是秀的人生,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无奈地挣扎。  对秀来说,做出劫人这个决定,无疑是非常艰难的。当时,想来秀的内心也曾激烈地挣扎过、犹豫过,但是他却又不得不这么做。  因为,他要吃饭。  劫人这活儿虽然很有前途,马上就能搞到饭吃。但,说出来不太好听,影响个人形象,毕竟他是皇孙。  所以,秀不愿亲自下手干,而是鼓动别人干,他自己藏在幕后出谋划策。  秀哥演结交了不少练武的朋友,其中有一个彪子叫亚来,是个绝对的鲁莽之徒,天生就是劫人的好材料。只不过,亚来当时还执迷不悟,虽然整天饿肚子,却也没有想过去劫人。  不过不要紧,经过秀一番鼓动之后,亚来就上道儿了。  以下是秀鼓动亚来劫人的对话录:  秀:亚哥,手里有钱儿没?  亚:弄啥?(紧张地捂住了口袋。)  秀:咦,看你吓成啥样啦!放心吧,不是找你借钱。  亚:哦,那你问这干啥?  秀:想跟你一块儿做点小买卖。  亚:啥买卖?  秀:没本钱的买卖。  亚:不用本钱?还有这好事儿?  秀:那当然。  亚:啥买卖。  秀:劫人。  亚:草……。  秀:咋啦?是不是没胆?你可真尿泥,见天还练五练六嘞,一说劫个人咋就把你吓成这样儿了?中啦,中啦,我算看透你啦,就你这样的,趁早儿回家抱孩子去吧!  亚:谁……谁说我没胆(使劲吐了口唾沫),劫就劫,不就是劫个人吗?多大点儿鸟事儿呀!说吧,劫谁?  就这样,迫于生机,秀干起了劫人的生意。  史料上没有记载,秀干这个生意干了多久,不过据我估计,时间不会太长。因为前边说过了,亚来是个鲁莽之徒,跟这种人共事,不太靠谱,没准儿哪一天他就把你给连累了。果然,没过多久,亚来劫人的事情曝露了,官府通缉他,自然也牵连到了秀。  在这样一个不得已的情况下,秀只好离家避祸,跑路到了他新野的二姐元家里去。然而,塞翁失马,蔫知非福。正是这次被逼跑路,让秀的人生发生了一系列悄悄的改变。  
  七、时来运转    二十八岁之前,秀的运气一直是一塌糊涂。不管干什么事情,从来都没有顺利过。虽然自幼便聪明过人,可是眼看就要到而立之年了,还是一事无成,终日在乡下混来混去,甚至都混成了通缉犯,被逼跑路,着实让人郁闷。  不过,也许是正如孟老夫子所说: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你一阵子、累你一阵子、饿你一阵子、空你一阵子。把你彻底折腾稀之后,才一点点地给你好运气。  在跑路这一年,秀的运气渐渐开始好转了起来。尽管刚跑路到新野时,秀还在为自己的前途而迷茫,但是很快他就敏感地意识到,命运之神已经开始垂青自己了。  在新野避难的这段日子,秀的生活中发生了三件大事:  一、得罪了朝廷使者,但却大难没死。  二、找到了一份比劫人还有前途的工作:贩卖粮食。  三、跟蔡少公喝了一顿酒。  先说说第一件大事:秀刚来到新野时,终日无所事是,于是就跟着姐夫邓晨到处玩儿。  秀很会说话,整天哄得姐夫晨很开心,因而,晨非常喜欢秀。没事儿的时候,晨就赶着马车,带着秀到处游玩儿。  有一次,两人结伴去城南刘老兔的小酒铺子里吃酱兔肉。走到半路,遇到了一支朝廷使者的队伍。按规定,庶民见了朝廷使者的车队,必须要跪在路边避让,等朝廷使者过去后,他们才能起身。  但是,秀毕竟是皇孙出身,瞧着莽手下这些爪牙,一个个全都是一幅小人得志的模样,心里很不服气。于是,就没事儿找事儿,不仅没有跪让,反而故意赶着马车在官道上大摇大摆地行走。  使者见了,气不打一处来。心想,老子是京城来的人,到了你们这个穷乡僻壤,就是县长见了我,也得跪下来磕头,这两个混小子不要命啦!见了本使者不仅不磕头,反而大摇大摆、人五人六地挡在我的车队前面,这岂不是要反天?不行,我不能惯他们臭毛病,今天非得好好教训他们一顿不可。  于是,使者便命手下把秀与晨抓了过来,首先是臭骂一通,然后问他们姓字名谁。  秀此时也意识到情况有些不妙,玩儿大啦!搞不好要引祸上身。秀一想,我还是个通缉犯呢!万一要是被这个使者给查出来,那还不得脑袋搬家呀!算啦,我还是报个假名字吧,能骗一会儿是一会儿。想到这里,秀说:我姓史,是江夏来的一个小百姓。  晨一听秀报了个假名,他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不过,晨知道秀鬼点子多,报假名肯定有他的用意。于是,便也紧跟着报个假名吧,说:我姓候,叫候家丞。  使者不是傻瓜,他一见这两个人说话时,神情有点吱吱唔唔,便感觉到其中有诈。于是,使者便要带他们两个去亭部验证。如果这两人没报实名,那就要治他们的不实之罪。  秀和晨知道到了亭部,自然就会揭穿自己的身份,所以说什么都不肯去。  于是,就跟使者的手下争执了起来。  当时的气氛,那是相当的紧张。不过,就在此时,官道上又来了一辆马车,这辆马车上坐着的是新野的父母官潘叔。  潘跟使者关系不错,跟晨爸也非常要好。潘路过此地之时,一见这种情况,便急忙下车做和事佬,好说歹说,总算将使者的火气给压了下去,这才没治秀和晨的不实之罪。  使者走后,晨有些后怕,冒出了一身冷汗。秀却不怕,还得意地说:唔,看来我运气要好转了。  晨:怎么说?  秀:闯了这么大的祸,居然啥事儿也没有。  晨:那是因为有潘叔说情的缘故吧?  秀:错,是因为我运气好,所以才能逢凶化吉。(真能给自己脸上贴金……)  晨听了,却深以为然。  再说说第二件大事:秀在二姐家住了一阵子,遇到一件很挠头的事情,那就是没钱花。此时,他已经是堂堂七尺汉子,总不好意思伸着手朝姐姐要钱花吧!  要说起来,秀的青年时代活的还真够郁闷,虽然贵为皇孙,却沦落为“四无青年”:没父母、没工作、没钱、没老婆。  这个时候,秀又开始积极开动脑筋了,想办法让自己摆脱困境。想来想去,秀想到了做粮食生意。  大灾之年,粮食贵如金,从A地贩卖到B地,价格往往就能成倍翻。拿定主意以后,秀先进行了一番实地考察,他发现离新野不太远,有个叫做宛城的地方,这里是南阳郡的首府。宛城这两年灾情比较严重,城里的粮食的价格上涨的很快。于是,秀便四处转借来了资金,购置了一批玉米,然后赶着牛车就到宛城卖粮食去了。  秀的玉米买进时一斗三十“错刀”(新莽的一种货币单位),卖出时一斗三十五“错刀”。几番倒腾之后,秀赚了盆满钵满。  事实上,如果不是莽反来覆去搞那些“不着调”的改革,从而自掘坟墓的话,也许,秀便可能会守着贩卖粮食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终老一生。即便他有拉竿子造反的野心,历史也不会给他合适的机会。  然而,在莽在一番穷折腾之后,帝国已近斜阳,历史已经给秀搭好了表演的舞台。接下来,就他单等着他粉墨登场了。  秀在新野遇到的第三件大事,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这个时候,秀的贩卖粮食生意已经越做越大了,经常需要往返新野与宛城之间。有一天,大哥演来看望秀,秀就带着演,一起去宛城玩儿,同行的,还有姐夫晨。  三人到了宛城,遇到一个老朋友蔡少公,于是,四个人便找了个地方啃猪蹄、喝酒。  这位蔡是个半仙儿,特别爱研究占卜术、预言术。四个人喝酒之际,谈起了国家大事,蔡说出了一句惊人之语:别看现在王莽夺走了刘氏天下,但将来还是要还给刘家的。  演对这个话题十分感兴趣,马上就问:噢?依少公的意思,将来我们老刘家的孩娃儿们,谁能当这个天子呢?  蔡:刘秀当为天子。  演:少公说的可是国师公刘秀?  原来,在王莽手下的大臣中,有一位国师公,统揽文化工作,此人原名刘歆。不过,在秀出生那一年,歆竟也鬼使神差地改了名字,改成了秀。于是,在后世的史书之中,这一时期便出现了两位同名的重要人物。  这位歆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不仅在儒学上很有造诣,而且在目录校勘学、天文历法学、史学、诗赋等方面都堪称大家。后世人有把他与孔子并称的,可谓是不折不扣的“学术超男”。关于歆这个人的故事,先按下,留到后边讲,现在接着说喝酒。  演问完蔡,蔡笑而不答。  晨:少公,到底是不是国师公呀?你咋还卖起关子来了?  蔡:天机不可泄露乎!  演:乎个屁,快说,到底是不是国师公?  秀:嗨,几位哥哥,你们好像忘了一件事,我也叫刘秀,你们又怎么知道蔡嘴里当天子那个人不是我呢?  演:草……。  这个时候的秀,在大家眼里其实还是个小毛孩子。特别是演,非常的看不起秀。演经常笑话秀整日干农活、做生意,一点大志向都没有,简直就跟“高祖兄仲”一模一样。  “高祖兄仲”又是个什么东东呢?这事儿还得从秀的祖爷爷邦说起。邦有个哥哥,叫刘仲。此人擅长理家治产业,非常会过日子。  邦年轻时不务正业,邦爸总骂他是个无赖,让他跟哥哥仲学习。  后来,邦得了天下,有一回给老爸祝寿时,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问老爸:你过去老骂我不务正业,让我跟仲学,可是现在你看,我跟仲谁给你置办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徽钦二帝坐井观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