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赤壁赋中 苏轼用表达对人生的,无限感慨,

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1530套总数:5885151套专访:3372部会员:401265位
当前位置:
& 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第15课《赤壁赋》讲解与例题 粤教版必修2
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第15课《赤壁赋》讲解与例题 粤教版必修2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粤教版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61次
资料类型:
文档大小:8.95M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15 赤壁赋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了解“以文为赋”的行文方式,了解苏轼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学习“主客问答”的赋体写法,鉴赏本文景、情、理交融的语言特色。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和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1.连线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书画家。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开创了豪放的词风;散文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多才多艺,在诗、散文、书法和绘画方面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散文方面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方面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方面位列“苏黄米蔡”之首,对后世影响很大。
2.探寻背景
《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1.识字注音
(1)重点字
壬戌(  )   扣舷(  )   桂棹(  )
渔樵(  )
袅袅(  )
麋鹿(  )
扁舟(  )
潜蛟(  )
嫠妇(  )
斗牛(  )
愀然(  )
相缪(  )
舳舻(  )
酾酒(  )
横槊(  )
匏尊(  )
肴核(  )
枕藉(  )
(2)多音字
2.辨字组词
(1) (2) (3)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      )
(2)舞幽壑之潜蛟(      )
(3)泣孤舟之嫠妇(      )
(4)正襟危坐(      )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6)顺流而东也(      )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8)侣鱼虾而友麋鹿(      )
5.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
(2)白露横江(      )
(3)凌万顷之茫然(      )
(4)望美人兮天一方(      )
6.特殊句式
(1)固一世之雄也(      )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4)月出于东山之上(      )
(5)寄蜉蝣于天地(      )
(6)客有吹洞箫者(      )
(7)何为其然也(      )
(8)而今安在哉(      )
7.熟语积累
(1)如泣如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绝如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余音袅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正襟危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旌旗蔽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横槊赋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沧海一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逝者如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名句填空
(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水光接天。
(3)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5)桂棹兮兰桨,____________。渺渺兮予怀,____________。
(6)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
(8)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托遗响于悲风。
(10)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第一段中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
2.第二段的“悲”从何体现?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
3.客于明月清风,良宵美景,奏出充满悲哀的音乐,他要“托遗响于悲风”的缘由是什么?4.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
在预习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你在听课时加以关注?请在下列表格中做个备忘吧!
我的学困点 我的学疑点
1.(1)xū xián zhào qiáo niǎo mí piān qián lí dǒu qiǎo liáo zhú shī shuò páo yáo jiè (2)hè/huó/huò piān/biǎn zàng/cáng
2.(1)船棹/绰约/泥淖 (2)回溯/横槊/朔风 (3)要挟/脸颊/汗流浃背
3.通“嘱”,动词,劝酒/动词,嘱咐/形容词,相似 名词,歌词/动词,唱/名词,节拍 名词,望日/动词,眺望 动词,占领/方位名词,与“上”相对 副词,最后,最终/动词,年老寿终 介词,在/介词,表被动/介词,从 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不译/结构助词,的/代词,它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句末语气助词,吗/介词,在
4.(1)名词活用作动词,吟咏 (2)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舞动 (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 (5)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6)名词活用作动词,东进、东下 (7)名词活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8)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5.(1)古义:指明月停留。今义: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比喻犹疑不决;③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2)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古义:辽阔的样子。今义: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②失意的样子。(4)古义:文中代指有才德的人,古诗文多用以指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今义:美貌的女子。
6.(1)判断句 (2)判断句 (3)被动句 (4)介宾结构后置句 (5)介宾结构后置句 (6)定语后置句 (7)宾语前置句 (8)宾语前置句
7.(1)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2)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绝,断;缕,细线。(3)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4)整整衣服,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5)形容军队数量众多,阵容雄壮整齐。(6)横着长矛而赋诗。指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7)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的东西。(8)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8.(1)徘徊于斗牛之间 (2)白露横江 (3)凌万顷之茫然 (4)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5)击空明兮溯流光 望美人兮天一方 (6)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7)侣鱼虾而友麋鹿 (8)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9)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 (10)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
1.提示:写景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清风明月,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作者不禁心旷神怡:“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提示:本段的“悲”从客人悲凉的箫声中体现。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3.提示:客人认为即使曹孟德那样的英雄豪杰,当年声威赫赫,也不过是过眼烟云,更何况渔樵江渚的草民,生命如蜉蝣般短暂,渺小得有如沧海一粟,梦想成仙又不可得,便不由悲从中来,借箫声来表达愁绪了。
4.提示:主要写苏子批评客人的观点,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变为喜悦。
1.本文是按照怎样的结构思路来写的?
2.如何理解主人回答客人的话?
3.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
试分析本文的情和景是如何交融在一起的。
1.构思精湛、缜密,写景、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是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景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暗含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1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4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和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美。
3.善用比喻,语言优美形象。
作者写江上风物之美,给读者以无尽的艺术享受。如开篇,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织成了一个“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使读者陶醉其中。作者还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凄然落泪。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黄州故垒写下了千古名篇《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以抒胸中块垒。这是一段为大家所熟知的文坛掌故。请你从新的思考角度出发,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字,来抒写自己对赤壁中的苏轼的理解。
(1)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段,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千古流传,历久而不衰……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中。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中。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我想握住你的手。出身书香门第的你如此才华横溢,出口即诗,挥笔成赋,博闻强识,过目不忘。锦绣心肠化为一篇篇美文流传千古。更为可贵的是你豁朗的态度,难能的风骨。为民造福,你曾致力从仕而位居权赫;坚持本真,你不惜与恩师闹翻而屡次遭贬。官场失意的你并未让抑郁之情满怀于胸,你寄情山水,遨游大地。游赤壁,观庐山,你的足迹遍及能及之处,纵然是穷山恶水也领悟出人生蕴涵的哲理;对弈、射骑、访友、下厨,纵然是清贫潦倒也不失姿态的风流。苏轼,我多想握住你的手,感受你激情澎湃的态度、脱尘出俗的风格。
提示:用最精练的语言把你当堂掌握的核心知识的精华部分和基本技能的要领部分写下来并进行识记。
知识精华 技能要领
1.提示:这篇赋表面上是描写赤壁月夜的美好景色,而实质上是写主人的“乐”与客人的“悲”。写主人的“乐”,是勾画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象;写客人的“悲”,是揭示作者思想感情的内蕴。“乐”与“悲”是表象与内蕴之间的矛盾,最后统一于“解”。所以,“乐”“悲”二字,乃是此赋之骨。全赋自始至终都是围绕“风、月、悲、乐”四字来写的。
全文分为五段来写。第一段叙写自己和朋友们秋夜泛舟游览赤壁,写出当时江上的景色和游览的乐趣。第二段从饮酒放歌的舒畅心情转到客人的吹箫和放歌的悲凉。第三段叙述客人由眼前的历史陈迹,触发了怀古伤今的情绪,对人生的短暂渺小发出了无限感慨。第四段写主人就眼前景物立论,关于人生和宇宙问题抒发了旷达乐观的情怀。第五段叙述客人听了主人的回答,转悲为喜,重新开怀痛饮,共同相枕入睡。
2.提示:主人回答客人的话是本篇赋的主旨。它实际上是苏轼在政治上失意,遭到贬谪之后心情的反映。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其积极的一面是:苏轼不像一般封建文人那样,遭到贬谪后,就在作品中充满伤感愁苦和牢骚不平之意,而是毫不在意,依旧胸怀开朗,潇洒自如;在政治上也不颓废悲观,甚至还能为老百姓办一些好事。其消极的一面是:这种随遇而安的态度,容易倾向苟安。另外,这篇赋中,还有些持论不够准确。如说江水“未尝往”,其实江水并非不曾流走,而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又如说“物与我皆无尽”,其实宇宙万物都有尽,也就是说都在变,绝对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我”也是有尽的。不过就这篇作品而言,主要还是反映了苏轼受打击后不灰心的旷达胸怀。
3.提示:全文通过主客对话所表现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真实反映。作者抒发哀怨之情时,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是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从庄子的机械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
观点:这篇散文赋以作者游览赤壁为线索,将不同的景色和意境贯串起来,联成一体。
首先写夜游之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令人顿觉胸襟开阔,兴意盎然。在清风明月、白露水光之中乘一叶扁舟,凌于万顷碧波之上,真好像列子乘风前行,不知飘到哪里才能停止,又宛如羽化登仙,飘飘然像离开人世,超然独立而飞升到仙境。良辰美景,何其乐也!然而客人伴奏的低沉的箫声与作者悲凉的心境产生了共鸣。寄情山水并不能完全医治作者心灵的创伤,也无法掩盖其内心深处的苦闷。
作者接着通过客人之口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盛衰兴亡、倏忽即逝的历史画卷,表达出对曹操一世英豪的仰慕,同时又为他沉浮于岁月的倏忽之间而叹惜。于是,自身渺小、人生短暂而长江无穷的悲感便油然而生,从而将人生无常、功名难就的感伤情绪推向了顶峰。
最后写令人伤心千古的悲哀终于得到了解脱,由悲生悟:世间万物如同眼前的江水和月亮一样。如果从变化的一面看,世上万物转瞬即逝,一去不返,因而不必为荣辱得失而苦恼;如果从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万物和人类,又都是永存的。在美好理想与可悲现实的矛盾面前,作者终于从老庄的处世哲学中找到了出路,表现了作者在人生坎坷、政治失意后对世事采取的一种超然物外的达观态度。作者思想得到解脱之后,便重回到超然之乐中来,与开头相呼应,全文便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从新的思考角度出发”,就要注意立意的个性化、材料的个性化、构思的个性化、语言的个性化。要善于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大家熟知的这一材料,从独特的角度切入,对课本中的内容加以创造性的运用,表达自己对苏轼的认知与深刻的感悟,写出真切的体验、新奇的想象和富有创造性的见解等。
苏轼的赤壁
风飘飘,水,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点,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督都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了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他,后来修了一座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称“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是的,赤壁记载了苏东坡被贬后的崛起;赤壁沉淀了苏东坡人生的旷达与不屈;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赤壁也因苏东坡而光芒四射,名传千古。
赤壁啊,只属于苏轼。
话题集锦:
(1)忘记与铭记、我想握住你的手、豁达与成功
(2)选择、精神的寄托、人与自然、生活的态度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并提供证据(),三个工作日内删除。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 2016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从赤壁赋看苏轼人生态度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从赤壁赋看苏轼人生态度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面对无穷无尽的长江,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面对无穷无尽的长江,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
我有更好的答案
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叹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的句子是: “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
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
采纳率:85%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赤壁赋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4540180',
container: s,
size: '250,200',
display: 'inlay-fix'
热门资料排行
添加成功至
资料评价:
所需积分: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轼后赤壁赋原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