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肝肾不足的表现,气肝肾不足的表现,神肝肾不足的表现,魂肝肾不足的表现,魄肝肾不足的表现都有怎么表现

查看: 3884|回复: 3
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一)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参加专业讨论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高思华 (本院首届研究生)指导教师张珍玉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历代往来对此均有不同的见解。如杨上善认为:“谓寒瘦少气之徒,补其阳气也,五脏精液少者,以药以食五种滋味而补养之。”王冰认为:“气调卫气,味谓五脏之味也,……卫气温则形分足矣……书不足者,补五脏之味也。”张景岳认为:“此正言彰之之法,在于药食之气味也……形不足者,阳之衰也,非气不足以达表而温之,精不足者,阴之衰也,非味不足以实中而补之。阳性暖,故日温,阴性静,故口补。”马芮认为:“此言用药之不偏也,……形不足者,当温之以味也……精不足者,当补之以气也……而味不可以无气,故戒之日:形不足者当温之以气,毋专用味焉可也,所谓独阴不生者是也……而气不可以无味,故戒之日:精不足者当补之以味,毋专用气焉可也,所谓孤阳不成者是也。”张志聪认为:“形,谓形体肌肉,精,谓五脏之阴精,夫形归气,气生形,温热气盛者,主补阳气,放形不足者,当温之以气。五脏主藏精者也,五味入口,各归所喜,津液各走其道,故五味以补五脏之精。”李中样认为:“此彰之之法也。阳气衰微,则形不足,温之以气,则形渐复也。阴髓枯竭,则精不足,补之以味,则精渐旺也。”高土宗认为:“凡形不足而赢瘦者,当以阳分之气药温之,阳气为能外达电,阴暗不足而虚弱者,当以阴分之味药补之,阴味为能内滋也。”中医研究院和广东中医学院合编的《中医名词术语选释》则释九“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意指由于中气虚而产生的形体虚弱,须用温气药补养中气,则脾能健运,营养增加,使肌肤形体逐渐丰满;精不足,指人体的精髓亏虚,应补之以厚味,使精髓逐渐充实。厚味,指富于营养的动植物食品,也指厚味的药物,如熟地、肉发蓉、鹿角胶等药。”由于众说纷纪,至今仍存有不同的认识。我认为张景岳之说最近经文之理,但其对何谓气、何调味又缺少必要的阐发,如何认识《内经》关于药物气味的理论并以之指导实践,恰恰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不失经旨应有的临床价值,实有进一步探讨以发掘其实质意义之必要。
一、“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医经原旨根据《内经》此语与前后文的关系,“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就是对“名其表而彰之”的进一步解释,就是讲了如何根据阴阳虚衰的实质运用不同的药物以治疗虚证。要究明此条医经原旨,必须首先明确以下两个问题:
(-)“形不足”与“精不足”的意义
形,从《内经》原文上来看,就是指人的形体肌肉;不足,就是衰弱。在某种意义上讲,“形不足”有形体瘦小的含义,但这里的“形不足”,则是指形体虚表,不任风寒,不任动作。不任风寒,一是指肌表不固,卫阳不足,易为外邪所侵;一是言表虚自汗,贯寒肢冷,欲得温所。不任动作,即指气力不足、倦怠嗜卧、动则喘乏、易疲劳、精神萎靡。这种表现的本质,不在于形体如何,而在干机体功能的衰退,在于阳和气的不足。“形寓气,气充形,”只有阳和气旺盛,功能正常,才能温煦形体,不断化生精微以充养形体,保证形体的健康。反之,则必然因其不能温养形体而出现“形不足”的证候。刘河间云:“形以气充,气耗形病,神依气立,气合神存。”因此说,功能的足与不足,是通过人之神气的盛衰而得知的。神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气盛则神旺,气表则神病,气绝则神亡。功能不足,势必出现神气的虚表。所以,“形不足,”是根据神不足的症状而诊断的,其本质就是阳和气的虚表。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素问·金匾真言论》云:“夫精者,身之本也。”精有广义狭义之分,正如周学海所说:“精有四:田精也、血也、津也、液也。”“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情,即指广义之精而言。“精不足”乃泛指人体的精、血、津液的亏耗。精是神的物质基础,精足则神旺,精耗则神衰。《灵枢·本神篇》曰:“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平人绝谷篇》云:“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营卫生会篇》亦云。“血者,神气也。”放精不足,亦必通过神气的虚表而表现出来。在症状上,除见有精不充形而出现的形体消瘦、面黄肌弱等表现外,常因精不足所在的脏腑不同而见有五神的异常,或神不守舍,或魂魄不藏,或志意不收。
由此可见,精气神三位一体,无论精不足还是气不足,临床上都要通过神不足而表现出来。《灵枢·小针解篇》云:“神者,正气也。”神不足的本质,就是正气的不足,就是气血阴阳的虚损。经日:“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又回:“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宋丹溪云:“血气者,身之神也。”可见,神为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乃阴阳之化,其物质基础就是精和气,枚《内经》根据神不足的两类不同表现将正气虚表的实质分为阴阳两方面,以精不足和形不足来分言之,阳和气不足者,即所谓“形不足”,以“形归气”、“气生形”而立论,阴和血不足者,即所谓“精不足”,据精属阴,为生之本,总括精、血、津液而立说。因此说,“精不足”与“形不足”是虚损的两个不同方面的代名词,在临床上是根据神不足的两类不同的表现而判定的。凡以精神萎靡、倦怠嗜卧、动则气喘、乏力自汗、畏寒肢冷、舌淡脉弱之类为主要证候者,则属“形不足”,凡以身热心烦、潮热盗汗、失眠多梦、头目弦晕、面黄肌弱、腰膝酸软、肢痿无力、舌红脉细之类为主要证候者,则属“精不足”。
(二)“温之以气”与“补之以味”的“气”“味”所指既然“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是《内经》针对虚损提出的治疗原则,那么,其所说的“气”与“味”就理所当然地是指药物(也应包括食物)而论的了。也就是说,“气”即是指气药,“味”即是指味药。要正确理解这方面的意义,必须首先搞清《内经》对药物的气味归属。《内经》所言的药物的气与味,是阴药与阳药的代名词。《素问·阴阳应象大伦》指出:“故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胶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阳为气,阴为味。”可见,《内经》是将药物分为阴阳两大类,而分别以气、味来8之的。其所分类的一股规律就是:凡出上窍、发腠理、实四肢之作用趋于向上向外,以升浮为主的药物,即属阳,亦就是气药;凡出下窍、走五脏、归六腑之作用趋于向下向内,以沉降为主的药物,即属阴,亦就是味药。不仅如此,《素问·阴阳应家大论》还根据阴阳中复有阴阳的道理,以其药物功能的差异为依据,提出了气、味之中,又各有厚薄的不同,气药属阳,阳中之阳者即为气厚,阳中之阴者即为气薄;味药属阴,阴中之阴者即为味厚,阴中之阳者即为味薄。即所谓“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气味厚薄的分类依据就是“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也就是说,在“出上窍”的气药之中,其功用以“发泄”为主者,则为气薄之类,以“发热”为主者,则为气厚之列;在“出下窍”的味药之中,其功用以“泄”见长者,则属味厚,以“通”见长者,则归味薄。个人认为,《内经》所说的“味厚则泄”的“泄”,应包括泄大便、荡积滞、泻火、逐水等一切趋于向下向内而作用较峻的药物功能在内,“薄则通”的“通”,也应是利小便、化瘀血、通腑气等药物的趋于内、下的畅气通利效用的总称。“气薄则发泄”的“发泄”,当年表发汗解表、升发调气等药物的向上向外的功能;“厚则发热”的“发热”,亦当是温中散寒、补阳益气、回阳救逆等药物功用的概括。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去出,“清阳出上窍,浊明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明归六腑……阳为气,阴为味”及“阴味出了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这两段经文,就是《内经》以阴阳来阐述药物性用的基本理论,就是气药和味药的分类总纲。
根据这个分类纲领,《内经》以药物五味的不同及作用的相异为依据对药物作了阴阳的划分。《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五味阴阳之用何如?歧伯日: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可见,《内经》对药物的阴阳归属,并非仅凭五味之异而机械地决定的,而是以其功能为主要依据结合五味进行归纳的。对于“淡味渗泄为阳”一句,近人多释之为淡味渗利小便之品属阳,似有失经旨原意。言渗利小便之品属阳,不仅与“阳气出上窍”相体,且考渗泄之意,亦非仅是水液漏下。王冰云:“腠理为渗泄之门。”因此,“渗泄”作外散发表解亦未尝不可。再者,此句不在“辛甘发散为阳”之后而在“咸味涌泄为阴”之后,必有其一定的逻辑意义。《说文》云:“淡,薄味也。”据以上分析,“淡味渗泄为阳”紧接“酸苦涌泄为明,咸味涌泄为阴”以下,这里的淡味乃是指酸苦咸味之较薄者。意思是说,尽管言酸苦咸味涌泄为阴,然并非是云凡酸苦咸者皆为阴,而是其中之“归六腑”、“走五脏”之作用于内、性趋于下者为阴,另有酸苦咸味较薄而功用为“发腠理”之趋于走表、偏于发散者(如柴胡、连翘、任柳之类),则又当属阳,为气药。这种参照五味又不泥于五味,以药物的性用特点为主要依据的阴阳归类方法,充分体现了《内经》的辨证法思想。此外,《内经》言“阳气出上窍”,又讲“涌泄为阴”,“涌”乃上涌催吐之意,是否自相矛盾呢?我认为,其所说的“阳气出上窍”是泛指升浮药而讲的,这个“出上窍”是“发腠理”、“实四肢”之药物的向上向外的控能特点的代名词。涌吐,虽是使邪从口出,口为上窍。但这个仅仅局限于从口而出的出上窍是不能与代表药物的向上向外的性能特点的“出上劳”相提并论的。涌吐,是药物作用于胃的功能表现,故《内经》根据“浊阴走五脏”、“归六腑”的道理,将涌吐之品亦归属为阴了。这种归属方法看起来似有矛盾,其实正揭示了阴药可有阳性之用,阳药可兼阴性之功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辩证关系,寓意是很深刻的。
至此,再参照一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堵不足者补之以味”,即可基本了解《内经》在论药时所言的气、佛这个概念的全部内涵了。既对气虚及阳虚者当以气药温之,对阴血虚精液可者当以味药补之,也正好说明补气及助阳、补阳之品均是气药之属,养阴益精之品都为味药之列。综上所述,即可得出如下概念:
凡以升浮为主,具有发散解表、散寒清热、行气通络、助阳、补阳、益气等功能者,均是气药,多为味偏辛甘、性属温热之类。凡以沉降为主,具有通积涌泻、污火坚阻、通利小便、青阴补血、活血化疫等功能看,均属味药,多是味偏苦酸咸、性属家凉之品。这就是《内经》所言的“气”和“味”的本来意义。
对其所说的“气”与“味”的厚薄,应联系临床,从两方面来认识:
一方面,气与味的厚薄,取决于药物本身功能的差异,即主要是取决于药物本身性味阴阳的偏重与五味的厚薄。一般说来:
辛温辛凉之品,及其他功主在散而善于走表、趋于向上者,为气之薄〔如枝枝、柴胡、菊花、石膏、香附之类。〕��气薄则发泄。
大辛大热及甘温、咸温之品。功主在散寒、助阳、补阳、益气者,为气之厚(诸如附子、人参、寸云之类)��厚则发热。
大苦大寒、咸寒之品等功主在涌泻荡滞、泻火坚阴之主走于内、趋于下且作用较峻者,为味之厚(如大黄、黄柏、甘遂、炒盐、芒硝之类)��味厚则泄。
苦寒清利及淡渗之品为味之薄(如车前、木通、天警、灯芯之类);宽中下气及活血化瘀之品为味之薄(如川朴、枳壳、桃仁、丹参之类)��薄则通。
仅就滋阴养血的味药来说,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的“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的精神,象枣仁、柏子仁、沙参、玉竹、芦根之类滋而不腻,偏益心肺胃之阴者,当属味薄,而熟地、萸肉、杞子、玄参之类酸甘滋腻,偏养肝肾之明者,当属味厚。再根据味薄则通的道理,当归、芍药之类养血活血之品亦属味薄之列。
另一方面,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调剂药物的剂量和用法而入为地取其气与味的厚薄之用。例如:某些气厚之品,由于配伍的关系,亦可取其气薄之用。如附子为车热气厚之品,若干气薄方中用之,则可取其外过皮毛而散在表之风寒的“发泄”之功,《伤寒论》中桂技附子汤即可为证。某些大苦大寒主干泻下的味厚之财若用量轻或用法异亦可获。“通”之效。《伤寒论》中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二两,芩、连各一两,且不用煎煮反以沸水浸渍,收调气泻热消痞之功,就是以味厚之品而取味薄之用的最好例证。
从以上对《内经》关于药物气味理论的初步分析,可以看出,《内经》是以阴阳为纲,从升降浮沉立论来分论药物的。其所说的气与味,绝不能与通常我们所说的代表四气五味的气味相提并论。不可否认,这种归类药物的方法还是比较原始而朴素的,一些地方难免牵强,并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某些药物尽管作用于表、上,但不能发泄,某些药物尽管作用于内、下,但不能泻、通。这些仅用《内经》的气味理论似难以充分说明。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我们也不能过分地苛求于古人。众所周知,临床治疗疾病,就在于如何以药物阴阳来调整人体阴阳,而药物的阴阳之用,主要是根据药物的住、味来决定的,其次,与药物的质地、生长环境及本身特点等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地说,凡辛甘之味、温热之性、质轻或禀阳气而生者,多具阳性之用;凡苦酿咸之味,寒凉之性、质重或禀阳气而生者,多具阴性之用。然一药虽只有一性,但可有多味,且有时性味虽同但禀性不一,加之炮制的差异,故常有味药兼气用、气药兼味用的具体情况,因此,临床辨证用药时既要分清药有属阴属阳的不同,又要注意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特点而合理选药。
需要指出的是,“形不足”与“精不足”是虚损的两个方面,“温”与“补”自然专指扶正而言,所以,“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一语所讲的“气”与“味”,则非指所有的气药与味药,而是仅指气药之中具有助阳、补阳、益气功能的药物和味药之中具有填精、补血、养阴作用的药物而言的,亦即是专指补益药而论的。
明确了“形不足”与“精不足”的意义和“温之以气”与“补之以味”的“气”、“味”内涵,则“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机理就不言自明了。
您的发言很精彩!
姜春华《中医治则研究》:“形指人体的形气,亦即体力;精指人的精血,亦即体质。形气可用“气药”来补,气药即能增强体力之药,亦即增强人体活动能力之药。精血可用“味药”来补,味药即能增加体质之药,亦即增加人体物质之药。”
未悟道 发表于
姜春华《中医治则研究》:“形指人体的形气,亦即体力;精指人的精血,亦即体质。形气可用“气药”来补,气 ...
姜老有一个概念上的误区。精血和体质的概念是不可混约的
宝命堂主 发表于
姜老有一个概念上的误区。精血和体质的概念是不可混约的
是的!那是现在的体质概念还没有形成,体质一词使用很宽泛。
打开微信-右上角-扫一扫,对准二维码,或者查找公众号:红杏e生
即可关注基层医生网官方微信,定期为大家推送最新资讯!
Powered by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人虚了,有什么表现么?_百度知道
人虚了,有什么表现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百度知道提示您:该问题下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虚的含义非常丰富,涉及到人体各个方面。气血津液都会在疾病的某个阶段出现亏虚不足的状况,气虚,涵盖了心气不足,肺气不足,脾气亏虚,肾气不足,气虚导致的肝气瘀滞,或者营卫气虚,宗气不足等,都是气虚范围内的;津液的亏虚,也是虚证中的一个方面,阴津不足,不能濡养脏腑,在上,则双目干涩,口舌干渴,苔红少津,在中,则有舌红苔或淡或黄;心统血,肝藏血,血液不足则心肝血虚,心无血,则血不养心,出现失眠多梦,心神不宁,肝血亏虚,则四肢拘挛,两目干涩,在女子则月经量少等血虚症状;阴虚,则是基于津血亏虚之上,当津血亏虚到一定程度,则产生阴虚,出现阴虚火旺,则有舌红苔黄,肝阳上亢,腰膝酸软无力,潮热盗汗等。 然而气血津液是相互依托的,任何一个方面的不足,都会影响到其他方面。所以...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其他类似问题
11人觉得有用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
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血气不足从哪些细节看出
11:01:44 来源:新浪博客
一入冬就手脚冰凉、头发长得比别人都慢、怎么睡觉都睡不够,吃东西容易塞牙……很多人已经对这些生活小细节习以为常,但其实,这些症状都是气血亏的表现。
&&&&&& &人们常形容青年男子&血气方刚&。那么,到底什么是&气&和&血&呢?中国科学院杨力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气&、&血&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在某种意义上,它们相当于人体的能量。
&&&&所谓&气&,是指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在生理上具有保持活力、温暖人体、防御外邪等功能。&气&就像是人体的&汽油&,推动五脏六腑的运行,使体表保持正常温度,防御各种病毒入侵。
&&&&中医所说的&血&则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西医讲的流动在脉管中的&血液&,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其二是指与&气&同在的运行载体,中医有句话叫&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推动血的运行,血濡养气的充盛。
&&&&如果把人体比作生长植物的话,气就是阳光,血就是雨露,二者共同作用于人体,使其茁壮成长。这一点,不仅对整个人体如此,对每一个脏腑也是如此。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姜良铎教授指出,气和血可以在人体的一些细节中发现出来,只要分辨出这些小细节,就能认清各个脏腑气血的运行状态,有助于预知疾病、保持健康。
&&&&1.看眼睛:主要看眼睛的色泽和清澈度。小孩子都有一双清澈的眼睛,而&人老珠黄&一般是形容中年人。眼睛清澈明亮、神采奕奕,说明气血充足;眼白的颜色混浊、发黄,就表明肝脏气血不足;眼白与肺和大肠的关系密切,如果眼白有血丝,多为肺部和大肠有热;眼袋很大则说明脾虚;眼睛干涩、眼皮沉重,也代表气血不足;如果两目呆滞,晦暗无光,是气血衰竭的表现。
&&&&2.看耳朵:耳朵是人体的缩影,几乎所有脏器的变化都能从耳朵上表现出来,其中关系最密切的就是肾。人常说&耳朵大有福&,耳朵厚大的人,是肾气充足的表现;耳朵薄而小的人,多为肾气亏虚。耳朵较大,柔软,肉多骨少,耳垂饱满,表明这个人先天的营养状况很好;耳朵偏小,僵硬,肉少骨多,耳垂薄,代表这人的体质属于先天不足。
&&&&耳朵色淡白,多见于风寒感冒,也见于阳气不足的人;耳朵红肿,多是&上火&的表现,常见于肝胆火旺或湿热;耳垂上有一条明显斜线纹,说明心气虚;耳鸣和耳聋则都说明肾气虚弱。耳朵局部有结节状或条索状隆起、点状凹陷,而且没有光泽的人,多提示有慢性器质,如肝硬化、等。耳朵局部血管过于充盈、扩张,可见到圆圈状、条段样等改变的,常见于有心肺功能异常的人,如、哮喘等。
&&&&3.看头发:头发与肝、肾有密切的关系。肝血充分,头发就能有充足的供血;肾中精气是人体的根本,头发的生长、健康状态的维持都与肾密切相关。头发变白是肝血肾气衰落的表现;但有些青少年短时间内出现,且伴有脾气不好、容易发火,多是因为肝郁血热;如果伴有睡眠不足、腰膝无力、耳鸣,则是肾气不足的信号。如果出现大量脱落,而且头发越来越稀疏,就要警惕整个身体的气血问题。头发油腻,则说明脾肺不和,脾的气太过,肺的气又虚,就会出现头油过多的现象。头发的生长速度跟肝血相关,如果肝血不足,头发长得慢、易干枯。
&&&&4.看手:首先,手的温度是人体气血的直接表现。气血充足则手总是温暖的,而如果手心偏热或者出汗或者手冰冷,则都是气血不足。如果手指指腹扁平、薄弱或指尖细细的,都代表气血不足,而手指指腹饱满,肉多有弹性,则说明气血充足。
&&&&手掌厚而有力,富有弹性,一般为气血充沛,体质强壮;如果手掌厚而无力,弹性差,多为精力欠佳,疲劳乏力。手掌软细薄而无力,多精力衰退,体弱多病。
&&&&人的手指甲上都有个半月形的&小月亮&,正常情况下,除了小指应都有半月形。如果手指上没有半月形或只有大拇指上有半月形,说明人体内寒气重、气血不足。
&&&&5.看:主要看光泽、弹性和皱纹。皮肤与肺的关系密切,皮肤白里透着粉红,有光泽、弹性、无皱纹、无斑,代表肺的气血充足。反之,皮肤粗糙,没光泽,发暗、发黄、发白、发青、发红、长斑都代表身体状况不佳、气血不足。
&&&&此外,面色也是气血的&晴雨表&。面色苍白代表肾气不足,面色萎黄是肝气不足。
&&&&6.看牙齿:牙齿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如成人牙齿稀疏、牙齿松动、齿根外露等问题,多为肾气亏乏。牙龈与胃肠相关。如出现单纯的牙龈红肿,多是胃火上扬所致,也可能与胃炎有关。牙齿松动脱落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牙槽骨不坚固,而牙槽骨的不坚固多由骨质疏松导致。牙龈萎缩代表气血不足,当你发现牙齿的缝隙变大了,越来越容易塞牙,就要留意身体的状况。
&&&&7.听声音:人的声音也是气血的代表。气血充足的人声音洪亮有力,这也是肺气充足的重要表现。气血不正常,人的声音也会表现出来。如肝气过盛或肝阳上亢的人常大呼小叫;肝气郁滞的人,会长吁短叹。
&&&&8.看睡眠:入睡快、睡眠沉,呼吸均匀,一觉睡到自然醒,说明气血足;入睡困难,易惊易醒、夜尿多,呼吸深重或打呼噜的人,都有气血亏虚的表现。此外,爱睡觉也是气血虚的表现。
&&&&最后建议说,气血不足应该及时调理。如果没有典型病理症状,可以首先选择喝鸡汤补气;或者用党参或黄芪15克,煎水补气。当归则有补血的功效,适用于血虚的人群。除外,还要减缓生活压力。当出现以上典型症状时,应该及时去看医生。
(编辑:杨帆)
更多推荐:
喝咖啡大法
更多【】栏目文章推荐
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万名专家为您在线解答!
内容:病情描述:
曾经治疗情况:
注:您的内容越详细,医生回复就越准确
()()()()()()
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健康网微传媒
打开微信扫一扫
关注久久健康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肝肾不足的表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