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获得党的最终目标是指从训练的最基本技能开始

第九章 货币政策
&&&&&&&&&&&&&&&&&&&&&&&&&&
一、填空题
1. 现代通常意义上的货币政策是狭义的货币政策,即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 _______ ,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2. 货币政策理论主要研究以下几个问题:一是______ ,二是______ ,三是_______ ,四是_______ 。
3. 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有四大目标:______ 、_______ 、_______ 和________ 。
4. 在现实生活中,除了非自愿性失业外,还有两种失业是不可避免的:一种是______ ,另一种是________ 。
5. 货币政策工具中属于对货币总量调节的三个传统工具是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6. 用于反映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此增彼减的交替关系的曲线是 _______ 。
7. 所谓 “ 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 ,实际是指那些介于 _______ 与 _______ 之间的变量。
8. 间接信用控制的货币政策工具有 _______ 和 _______ 。
9. 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 _______ 。
10. 中央银行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主要标准有以下三个:_______ 、_______ 和 ________。
11. _____ 通常被认为是货币政策最猛烈的工具之一。
12. 我国在 _______ 年取消了对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管理。
13 .我国中央银行在 1996 年以 _______ 为对象进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正式启动。
14 .内部时滞与外部时滞的划分是以 _______ 为界限的, _______ 时滞中央银行很难控制。
15.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中, _______ 主要是解决结构问题,单独使用 “ 双紧 ” 或 “ 双松 ” 主要是解决 _______ 问题。
16 .中央银行在 _______ 年首次规定各专业银行应缴存准备金。
17.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般包括三个基本环节,在整个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中, _______ 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8. 以利率作为传导机制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是 ______学派的观点。
19. ______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被认为货币供应量通过“黑匣子”操作的。
20. 凯恩斯学派货币政策理论,当一国经济出现 ______时,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就不能使利率下降,于是货币政策无效。
二、单项选择题
.下列属于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的是
 经济增长
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是(
 充分就业
 非自愿失业
 自愿失业
 摩擦失业
年我国以法律形式确定我国中央银行的最终目标是
.以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
.以币值稳定为主要目标
.保持物价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D.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目前,西方各国运用得比较多而且十分灵活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为(  )。
法定存款准备金  
再贴现政策
公开市场业务        
下列货币政策操作中,引起货币供应量增加的是(  )。
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提高再贴现率
降低再贴现率 
中央银行卖出债券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是(  )。
货币供应量
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则商业银行(  )。
可贷资金量减少 
可贷资金量增加
可贷资金量不受影响 
可贷资金量不确定
一般来说,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时,会使商业银行(  )。
提高贷款利率       
降低贷款利率
贷款利率升降不确定    
贷款利率不受影响
9.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业务上大量抛售有价证券,意味着货币政策(  )。
放松   
 不变          
不是通过直接影响基础货币变动实现调控的货币政策工具是(  )。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公开市场业务
再贴现政策  
货币政策四大目标之间存在矛盾,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同时实现是很困难的,但其中
)是一致的。
.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
.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
.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
12. 菲利普斯曲线反映(
)之间此消彼涨的关系。
.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
.经济增长与失业率
.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
D.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
三、多项选择题
1.选取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最基本要求是(
相关性          
2.货币政策的四要素是指(
中介指标         
3.《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我国今后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有:(
货币供应量
同业拆借利率
银行备付金率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之前,我国事实上一直奉行的是双重货币政策目标,即(
国际收支平衡
5.下列各项中,属于货币政策操作指标的是( 
货币供应量       
超额准备金
6.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是(
调控效果猛烈
影响范围广
容易对经济产生副作用
的货币政策是指( 
B. 降低利率
放松信贷        
增加货币供应量
8.在货币政策诸目标之间,
更多表现为矛盾与冲突的有(
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   
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
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
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
9. 下列属于“紧”的财政政策的有( 
收缩信贷        
10.下列属于选择性政策工具的有(
消费信用控制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窗口指导        
11.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具有以下特点:(
.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
影响整个社会的货币供应量
.影响利率水平
.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
12. 下列(
)方式是中央银行的直接信用控制方式
限制贷款数量
对活期存款另外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对各银行贷款额度进行限制
规定各银行的贷款方针
四、找出下列词汇的正确
1. 货币政策目标 _______&&&&&& 2. 充分就业 ______&&&&&&&&&&& _3. 操作指标 _______
4. 中介指标 _______&&&&&&&&&& 5. 货币政策工具 _______&&&&&&& 6. 再贴现政策 _______
7. 公开市场业务 _______&&&&&& 8. 预缴输入保证金 _______&&&&&& 9. 道义劝告 _______
10. 窗口指导 _______&&&&&&&& 11. 认识时滞 _______&&&&&&&&&&& 12. 行动时滞 _______
13 .菲利普斯曲线 _______&&&& 14. 自愿失业 _______&&&&&&&&&&& 15. 非自愿失业 _______
16.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_____
a. 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指标之间,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证策操作和传导后能够以一定的精确度达到的政策变量。
b.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政策变量。
c. 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
d. 通过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的。
e. 失业率降到社会可以接受的水平。
f. 中央银行要求进口商预缴相当于进口商品总值一定比例的存款以抑制进口过快增长。
g.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作的政策性规定。
h. 中央银行通过情况通报、书面文件、指示及与负责人面谈意向等方法实施的货币政策工具。
i. 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j. 从客观需要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中央银行认识到这种必要性所经过的时间。
k. 从中央银行认识到这种必要性到实际采取行动所经过的时间。
l. 中央银行在其与商业银行的往来中 , 对商业银行的季度贷款额度附加规定,否则中央银行便削减甚至停止向商业银行再贷款。
m. 指货币当局从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到达到其预期的最终目标所经过的途径或具体的过程。
n. 指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但仍找不到工作,从而造成的失业。
o. 指由于工人们不愿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而造成的失业。
p. 它是用于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此校比肩的交替关系的一种曲线。
五、判断并改错
1 .充分就业是指失业率降到极低的水平,仅可能存在结构性失业,非自愿性失业、摩擦失业等都不存在了。
2. 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 “ 保持货币的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 ,其中经济增长是主要的,放在首位。
3. 在总量平衡的情况下,调整经济结构和政府与公众间的投资比例,一般采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 一松一紧 ” 的办法。
4 .我国宏观经济调节的首要目标是实现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平衡。
5. 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证券,只是等额的投放基础货币,而非等额地投放货币供应量。
6. 货币政策目标中的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是呈一致性关系的。
7.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发挥告示效应,调节作用有限。
8. 内部时滞是指中央银行从认识到制订实施货币政策的必要性,到研究政策措施和采取行动经过的时间,中央银行对其很难控制。
9. 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通常可在不影响货币供应总量的条件下,影响银行体系的资金投向和不同贷款的利率。
10. 我国目前已在金融市场上直接融资为主,间接融资比重仅占 10% 左右,这种金融结构使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相对直接和简单。
11 .从技术上讲,中央银行创造基础货币的量可以是无限的。
12 .再贴现是中央银行与商业企业之间办理的票据贴现业务。
13 .币值稳定与物价稳定是同一个概念。
14 .货币政策诸目标呈一致关系的是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
15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存在比较稳定的此增彼减的关系。
六、简述题
1. 中央银行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哪些?
2 .简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及含义。
3 .简述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
4 .简述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
5 .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哪几个?中央银行在同一时期实行同一种货币政策能否达到这些最终目标?为什么?
6 .中央银行的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有哪几种?它们分别是如何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其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7. 试述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分歧。
8. 在通货紧缩情况下,如何运用一般性货币政策解决这一问题?
9. 什么是货币政策传导的时滞及对货币政策效果有何影响?
10. 简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七、技能训练
开放式思维之一
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近年来,公开市场操作成为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1998年、1999年两年,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损失增加基础货币2600多亿元,占两年基础货币增加总额的85%。2002年更是公开市场操作取得突破性的一年。2003年以来,央行不仅将公开市场交易次数由每周一次增加到两次,增加了交易成员,扩大了交易范围,还建立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流动性日报制度。与此同时,自日以来,为保持基础货币的平衡增长和货币市场利率相对稳定,央行在公开市场连续进行了20次的正回购操作,回笼基础货币量总额达到2140亿元。但随着操作次数的频繁,央行到2002年底手持的大约2863亿元国债面值,除去20欠正回购占用部分,目前国债余额只为原来的四分之一,继续进行正回购操作的空间已经不大,回购的力度不断减弱。而2003年3月末M2余额高达19.4万亿元,同比增长18.5%;国家外汇储备余额4200亿元,货币供应量充足有余,资金回笼的任务仍然艰巨。为确保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继续回笼基础货币,对冲快速增长的外汇占款,央行在日试点的基础上,开始正式发行央行票据,通过央行票据实施正回购的功能。
央行第一次引入中央银行票据是日,央行宣布从当日起将日至9月24日进行的公开市场操作91天、182天、364天三个正回购品种中的未到期部分置换为中央银行票据(1937.5亿元)/日,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在公开市场上直接发行了金额50亿元、期限6个月的中央银行票据。截止日中国人民银行已贴现发行了24期央行票据,中央银行票据累计发行已达到2750亿元。从这些央行票据发行情况来看,央行根据近期正回购和央行票据到期及外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的情况,加大了货币回笼的力度。
思考:分析央行票据发行的目的以及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开放式思维之二
二战后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
基本原理: 准确地选择货币政策指标是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前提条件。在每一个特定的时期中所选择的货币政策指标,应与该时期经济运行的特定情况相符合。
一般而言,货币政策指标的选择标准是:
第一,相关性。即所选择的货币政策指标必须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极密切的关系,并能作为一种函数关系存在的经济变量。
第二,可控性。即所选用的货币政策指标的变动一定要为中央银行所控制,并能置于中央银行运用的控制手段的作用范围之内。
第三,可测性。即所选用的货币政策指标必须具有明确而合理的内涵和外延,使中央银行能迅速而准确地收集到有关指标的数据资料,且便于进行定量分析,便于进行科学预测。
第四,有效性。即选用这个指标,中央银行能区分出政策性效果和非政策性效果的作用。
第五,适应性。即所选用的货币政策指标必须与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相适应。
各国中央银行在选择货币政策指标时,一般将其分为两类:第一类指标是货币政策工具最直接的控制对象,中央银行能够对它们进行紧密的控制;第二类指标则受第一类指标变动的影响,从而间接地受到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但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联系却较第一类指标更为密切。一般为明确起见,称第一类指标为近期指标(又称操作目标),称第二类指标为远期指标(又称中介目标)。
可选择的中介指标主要有:利率和货币供应量。
本案例选择了英国、美国,主要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对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为线索,通过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选择来帮助理解上述原理。
1.40-50年代初。1941年,美联储为筹措军费,采取了廉价的货币政策,即钉住战前的低利率:三个月期的国库券利率为0.375%,长期财政债券利率2.4%。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利率上升到高于上述水平,而且债券价格开始下跌时,美联储就进行公开市场购买,迫使利率下降。这一政策在大部分时间内是成功的,但当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引起了通货膨胀。1951年3月,美联储和财政部达成“一致协议”,取消钉住利率,但美联储承诺它将不让利率急剧上升。同时,美联储正式独立于财政部,此后货币政策才开始具有完全的独立性,这也标志着美国货币政策开始成为影响美国经济的主导力量。
2.50-70年代。这期间美国经济周期性扩张和收缩的特征非常突出,因此,扩张性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交替也很明显,货币政策目标经常变化。50年代,美联储控制的中介指标有自由储备金净额、三个月期的国库券利率和货币总量比,并按此次序来决定指标控制的重要性。结果表明,美联储对前两个指标的控制较好,对货币总量控制较差,这导致最初的10年内竞发生了三次经济危机。到了60年代,又重新推行廉价的货币政策,同时重视财政政策的运用。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日趋上升,松的货币政策加之松的财政政策导致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从1965年的2.3%到1969年的6.1%。这些政策进一步导致了70年代滞胀的发生。70年代,美联储将货币总量作为中间目标,从M1
和M2的增长率来看,美联储以紧缩的货币政策为主,最终导致了1979年的经济危机。
3.80-90年代。70年代后,随着通货膨胀被抑制,美联储又转向了平稳利率政策,并获得了极大成功。例如90年代初,美国经济陷入萧条,美联储在1990年7月到1992年9月间连续逐步降息17次,将短期利率从8%降到3%,促进投资与消费上升,从而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在1994年到1995年7月,美国经济过热时,又连续7次提高联邦基金利率,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1994年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指出,美联储将放弃以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做法,今后将以调控实际利率作为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这标志着美国货币政策的重大转变。
4.目前。自1999年6月开始,为防止经济过热,美联储开始抽紧银根,半年中先后三次提高利率。但美国经济增长势头仍没有减缓的迹象,于是在日、3月21日和5月16日又分别提高利率,使联邦基金利率达到65%。5月底公布的数据表明力度加大的宏观调控开始见效,经济增长逐步放缓。但2001年伊始,种种迹象表明,美国经济已进入了明显放慢的敏感时期。为刺激经济回升,从1月至6月底,美联储连续六次降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采取如此大的降息动作,是近20年来的第一次。目前,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分别为3.75%和3.25%,均为7年多来的最低水平。美联储表示,美国经济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主要危险仍是疲软,这意味着美联储可能还会降息。虽然目前美国经济还没有明显好转的迹象,但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下半年美国经济形势将会出现好转。因为,首先,利率调整通常需要6至9个月的时间才能对经济产生全面影响。这意味着美联储今年1月开始的降息行动将在下半年充分发挥作用。其次,布什政府已开始实施其大规模减税计划。根据这一计划,美国家庭下半年可获得450亿美元的减税。再次,美国的消费者信心已开始回升,个人消费开支可望继续增加。
思考:我国目前应当采用怎样的货币中间目标?
开放式思维之三
美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变革
一、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创立初期,以提供短期流动性为目标的差额存款准备金率制度
1913年的《联邦储备法》建立的联邦储备银行体系,扮演着最后贷款人的角色,主要目标是满足银行体系短期流动性,以缓解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作为联邦储备体系的成员银行,要求按照其活期存款一定比例持有准备金,但这种比例因地区而异:中心储备城市的银行为18%,储备城市银行15%,乡村银行12%。后来由于这种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给成员银行造成较大的成本压力,1917年美联储降低了相应的准备金率,中心储备城市的银行为13%,储备城市银行10%,乡村银行7%。成员银行的定期存款准备金率降为3%。
二、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到二战前,存款准备金制度转向以影响信贷为目标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联储逐渐转变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存款准备金制度也从原先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开始转向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目标。但直到二十年代末,由于再贴现率总体上低于市场利率,以及贴现窗口较低的监管压力,美联储主要以再贴现窗口来影响银行的信贷行为。加上美联储没有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授权等因素,这一时期存款准备金制度对信贷扩张的影响较小。
三、战后,以调控货币供应量为主题的差额存款准备金率制度
第一阶段:战后—1980年《货币控制法》的出台。这一阶段是以控制货币量为主题的存款准备金制度体系初步建立时期。除了建立根据存款规模和账户种类设置差额准备率的准备金制度外。
首先,就是美联储根据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创新出台相应的准备金制度。商业银行的这些业务创新,一部分是为了适应客户需求和市场发展,而另一部分则是为了逃避或降低存款准备对商业银行的成本,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欧洲美元借款,美联储通过修改准备金制度来将这部分存款账户纳入准备金的计算范畴。
其次,建立新的存款准备金计提方法。随着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改变,旧的存款准备金计提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因此美联储建立新的存款准备金计提方法。第一,就是允许商业银行用库存现金来满足对其的存款准备要求。由于联邦储备体系创立初期,存款准备的主要目的是为商业银行提供短期流动性,所以1917年美联储规定,商业银行充当准备的只能是其在联邦储备银行的无息账户余额。但这一规定已经随着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改变不再适用。第二,1968年实行滞后的存款准备计提方法(LRR),即以商业银行前两星期存款水平来计算对其当期的准备金要求,美联储希望以此来降低成员银行计算准备金的困难和管理准备金的成本。但这种准备金计提方法,至少在短期内降低了准备金政策对货币量的调控力度。
第二阶段:1980年《货币控制法》—1984年,建立以M1为调控目标的存款准备金制度1980年的《货币控制法》建立了一套普遍适用于所有存款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消除了原来美联储会员和非会员银行适用于不同准备金制度的弊端,将互助储蓄银行、储蓄和贷款协会等存款类金融机构纳入了存款准备金制度体系,同时赋予美联储对交易账户追加最高为4%补充准备金等权力,这些规定强化了美联储利用准备金制度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力度。从而建立起了以货币供给量M1为调控目标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而且为了改善对M1的短期调控力度,1982年美联储决定执行同期存款准备金计提方案(CRR),重新以当期商业银行的存款水平来计算对其准备金要求。
这一时期,为了减轻存款准备给存款机构带来的成本压力,美联储对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具体条款进行了不断调整。比较突出的就是1982年《加恩-圣杰曼存款机构法》。该法案对存款机构低于200万的储备性负债不要求准备金。在此后几年中,联邦储备委员会对这部分免除额一直在做调整,到了日,免除额已经增加至440万美元。
第三阶段:1984年后,以M2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后的存款准备金制度1984年以后,由于存款账户的创新和对存款利率的逐渐放开,M1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关联性减弱。原来以调整准备金要求为基础,以短期控制M1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操作手段也不再适用。美联储更多利用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窗口操作,通过调节存款机构准备金的成本及运用,来调控货币信贷状况。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也转向对市场利率更为敏感的M2。这样,原来建立的以调控M1为目标的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也被削弱。
可以说,从1980年的《货币控制法》至今,美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其中个别条款经历了一些修改。如1990年12月将非交易账户和欧洲货币负债的准备金率由原来的3%降为0%,1992年将交易账户的准备金率由原来的12%降为10%。我们以日起美国实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度为例来进行大体说明。交易账户类存款的准备金率分为三个档次:
440万美元以下的存款准备金率为0%,
440万至4930万美元为3%,
4930万美元以上为10%。
由于1980年的《货币控制法》规定,服从3%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要求的金额,每年以当年6月30日所有存款机构交易账户新增额的80%进行调整,以及1982年的《加恩-圣杰曼存款机构法》规定,服从0%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要求的金额,每年以当年6月30日所有存款机构总负债额增长率的80%进行调整,因而440万美元和4930万美元这两个金额均是不断调整的;对于“非个人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以及“欧洲货币负债”的不要求存款准备金;对“附属公司不合格的承兑与债务”要求提取3%~10%的准备金。其他准备金制度的相关规定,在联邦储备当局的D条例中有详细阐述。
1.评价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2.确看待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及其作用机制。
开放式思维之四
二战后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
1.40-50年代初。1941年,美联储为筹措军费,采取了廉价的货币政策,即钉住战前的低利率:三个月期的国库券利率为0.375%,长期财政债券利率2.4%。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利率上升到高于上述水平,而且债券价格开始下跌时,美联储就进行公开市场购买,迫使利率下降。这一政策在大部分时间内是成功的,但当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引起了通货膨胀。1951年3月,美联储和财政部达成“一致协议”,取消钉住利率,但美联储承诺它将不让利率急剧上升。同时,美联储正式独立于财政部,此后货币政策才开始具有完全的独立性,这也标志着美国货币政策开始成为影响美国经济的主导力量。
2.50-70年代。这期间美国经济周期性扩张和收缩的特征非常突出,因此,扩张性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交替也很明显,货币政策目标经常变化。50年代,美联储控制的中介指标有自由储备金净额、三个月期的国库券利率和货币总量比,并按此次序来决定指标控制的重要性。结果表明,美联储对前两个指标的控制较好,对货币总量控制较差,这导致最初的10年内竞发生了三次经济危机。到了60年代,又重新推行廉价的货币政策,同时重视财政政策的运用。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日趋上升,松的货币政策加之松的财政政策导致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从1965年的2.3%到1969年的6.1%。这些政策进一步导致了70年代滞胀的发生。70年代,美联储将货币总量作为中间目标,从M1
和M2的增长率来看,美联储以紧缩的货币政策为主,最终导致了1979年的经济危机。
3.80-90年代。70年代后,随着通货膨胀被抑制,美联储又转向了平稳利率政策,并获得了极大成功。例如90年代初,美国经济陷入萧条,美联储在1990年7月到1992年9月间连续逐步降息17次,将短期利率从8%降到3%,促进投资与消费上升,从而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在1994年到1995年7月,美国经济过热时,又连续7次提高联邦基金利率,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1994年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指出,美联储将放弃以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做法,今后将以调控实际利率作为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这标志着美国货币政策的重大转变。
4.目前。自1999年6月开始,为防止经济过热,美联储开始抽紧银根,半年中先后三次提高利率。但美国经济增长势头仍没有减缓的迹象,于是在日、3月21日和5月16日又分别提高利率,使联邦基金利率达到65%。5月底公布的数据表明力度加大的宏观调控开始见效,经济增长逐步放缓。但2001年伊始,种种迹象表明,美国经济已进入了明显放慢的敏感时期。为刺激经济回升,从1月至6月底,美联储连续六次降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采取如此大的降息动作,是近20年来的第一次。目前,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分别为3.75%和3.25%,均为7年多来的最低水平。美联储表示,美国经济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主要危险仍是疲软,这意味着美联储可能还会降息。虽然目前美国经济还没有明显好转的迹象,但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下半年美国经济形势将会出现好转。因为,首先,利率调整通常需要6至9个月的时间才能对经济产生全面影响。这意味着美联储今年1月开始的降息行动将在下半年充分发挥作用。其次,布什政府已开始实施其大规模减税计划。根据这一计划,美国家庭下半年可获得450亿美元的减税。再次,美国的消费者信心已开始回升,个人消费开支可望继续增加。
思考:当前采用怎样的货币中间目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党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