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可以满足这些要求中任意一个的场所嘛? 1. 可以(在一间包厢里)同时玩台球桌尺寸,桌游,桌上足球、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要么庸俗 要么孤独》——叔本华
 能够自得其乐,感觉到万物皆备于我,并可以说出这样的话:我的拥有就在我身&&这是构成幸福的最重要的内容。因此,亚里士多德说过的一句话值得反复回味:幸福属于那些容易感到满足的人(这也是尚福的妙语所表达的同一样思想,我把这句妙语作为警句放置这本书的开首)。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人除了依靠自身以外,无法有确切把握地依靠别人;另一个原因则是社会给人所带来的困难和不便、烦恼和危险难以胜数、无法避免。&
  获取幸福的错误方法莫过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于我们企图把悲惨的人生变成接连不断的快感、欢乐和享受。这样,幻灭感就会接踵而至;与这种生活必然伴随而至的还有人与人的相互撒谎和哄骗。&
  首先,生活在社交人群当中必然要求人们相互迁就和忍让;因此,人们聚会的场面越大,就越容易变得枯燥乏味。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拘谨、掣肘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社交聚会。&
  社交聚会要求人们做出牺牲,而一个人越具备独特的个性,那他就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因此,一个人逃避、忍受抑或喜爱独处是和这一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恰成比例。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觉到自己丰富的思想。一言以蔽之:一个人只会感觉到自己的自身。进一步而言,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这是根本的,同时也是必然的。如果一个人身体的孤独和精神的孤独互相对应,那反倒对他大有好处。否则,跟与己不同的人进行频繁的交往会扰乱心神,并被夺走自我,而对此损失他并不会得到任何补偿。大自然在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和智力方面定下了巨大差别,但社会对这些差别视而不见,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更有甚者,社会地位和等级所造成的人为的差别取代了大自然定下的差别,前者通常和后者背道而驰。受到大自然薄待的人受益于社会生活的这种安排而获得了良好的位置,而为数不多得到了大自然青睐的人,位置却被贬低了。因此,后一种人总是逃避社交聚会。而每个社交聚会一旦变得人多势众,平庸就会把持统治的地位。社交聚会之所以会对才智卓越之士造成伤害,就是因为每一个人都获得了平等的权利,而这又导致人们对任何事情都提出了同等的权利和要求,尽管他们的才具参差不一。接下来的结果就是:人们都要求别人承认他们对社会作出了同等的成绩和贡献。所谓的上流社会承认一个人在其他方面的优势,却唯独不肯承认一个人在精神思想方面的优势;他们甚至抵制这方面的优势。社会约束我们对愚蠢、呆笨和反常表现出没完没了的耐性,但具有优越个性的人却必须请求别人对自己的原谅;或者,他必须把自己的优越之处掩藏起来,因为优越突出的精神思想的存在,本身就构成了对他人的损害,尽管它完全无意这样做。因此,所谓&上流&的社交聚会,其劣处不仅在于它把那些我们不可能称道和喜爱的人提供给我们,同时,还不允许我们以自己的天性方式呈现本色;相反,它强迫我们为了迎合别人而扭曲、萎缩自己。具有深度的交谈和充满思想的话语只能属于由思想丰富的人所组成的聚会。在泛泛和平庸的社交聚会中,人们对充满思想见识的谈话绝对深恶痛绝。所以,在这种社交场合要取悦他人,就绝对有必要把自己变得平庸和狭窄。因此,我们为达到与他人相像、投契的目的就只能拒绝大部分的自我。当然,为此代价,我们获得了他人的好感。但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他就越会发现自己这样做实在是得不偿失,这根本就是一桩赔本的买卖。人们通常都是无力还债的;他们把无聊、烦恼、不快和否定自我强加给我们,但对此却无法作出补偿。绝大部分的社交聚会都是这样的实质。放弃这种社交聚会以换回独处,那我们就是做成了一桩精明的生意。另外,由于真正的、精神思想的优势不会见容于社交聚会,并且也着实难得一见,为了代替它,人们就采用了一种虚假的、世俗常规的、建立在相当随意的原则之上的东西作为某种优越的表现&&它在高级的社交圈子里传统般地传递着,就像暗语一样地可以随时更改。这也就是人们名之为时尚或时髦的东西。但是,当这种优势一旦和人的真正优势互相碰撞,它就马上显示其弱点。并且,&当时髦进入时,常识也就引退了。&&
  大致说来,一个人只能与自己达致最完美的和谐,而不是与朋友或者配偶,因为人与人之间在个性和脾气方面的差异肯定会带来某些不相协调,哪怕这些不协调只是相当轻微。因此,完全、真正的内心平和和感觉宁静&&这是在这尘世间仅次于健康的至高无上的恩物&&也只有在一个人孤身独处 的时候才可觅到;而要长期保持这一心境,则只有深居简出才行。&
  这样,如果一个人自身既伟大又丰富,那么,这个人就能享受到在这一贫乏的世上所能寻觅得到的最快活的状况。确实,我们可以这样说:友谊、爱情和荣誉紧紧地把人们联结在一起,但归根到底人只能老老实实地寄望于自己,顶多寄望于他们的孩子。由于客观或者主观的条件,一个人越不需要跟人们打交道,那么,他的处境也就越好。孤独的坏处就算不是一下子就被我们感觉得到,也可以让人一目了然;相比之下,社交生活的坏处却深藏不露:消遣、闲聊和其他与人交往的乐趣掩藏着巨大的,通常是难以弥补的祸害。青年人首要学习的一课,就是承受孤独,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据此可知,只有那些依靠自己,能从一切事物当中体会到自身的人才是处境最妙的人。所以,西塞罗说过,&一个完全依靠自己,一切称得上属于他的东西都存在于他的自身的人是不可能不幸福的。&&
  除此之外,一个人的自身拥有越多,那么,别人能够给予他的也就越少。正是这一自身充足的感觉使具有内在丰富价值的人不愿为了与他人的交往而作出必需的、显而易见的牺牲;他们更不可能会主动寻求这些交往而否定自我。相比之下,由于欠缺自身内在,平庸的人喜好与人交往,喜欢迁就别人。这是因为他们忍受别人要比忍受他们自己来得更加容易。此外,在这世上,真正具备价值的东西并不会受到人们的注意,受人注意的东西却往往缺乏价值。每一个有价值的、出类拔萃的人都宁愿引退归隐&&这就是上述事实的证明和结果。据此,对于一个具备自身价值的人来说,如果他懂得尽量减少自己的需求以保存或者扩大自己的自由,尽量少与他的同类接触&&因为这世上人是无法避免与其同类打交道[139]的,那么,这个人也就具备了真正的人生智慧。&
  促使人们投身于社会交往的,是人们欠缺忍受孤独的能力&&在孤独中人们无法忍受自己。他们内心的厌烦和空虚驱使他们热衷于与人交往和到外地旅行、观光。他们的精神思想欠缺一种弹力,无法自己活动起来;因此,他们就试图通过喝酒提升精神,不少人就是由此途径变成了酒鬼。出于同样的原因,这些人需要得到来自外在的、持续不断的刺激&&或者,更准确地说,通过与其同一类的人的接触,他们才能获取最强烈的刺激。一旦缺少了这种刺激,他们的精神思想就会在重负之下沉沦,最终陷进一种悲惨的浑噩之中。我们也可以说:这类人都只各自拥有人性的理念之中的一小部分内容。因此,他们需要得到他人的许多补充。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人的完整意识。相比之下,一个完整、典型的人就是一个独立的统一体,而不是人的统一体其中的一小部分。因此,这个人的自身也就是充足完备的。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平庸之辈比之于那些俄罗斯兽角乐器。每只兽角只能发出一个单音,把所需的兽角恰当地凑在一起才能吹奏音乐。大众的精神和气质单调、乏味,恰似那些只能发出单音的兽角乐器。确实,不少人似乎毕生只有某种一成不变的见解,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能力产生其他的念头和思想了。由此不但解释清楚为什么这些人是那样的无聊,同时也说明了他们何以如此热衷于与人交往,尤其喜欢成群结队地活动。这就是人类的群居特性。人们单调的个性使他们无法忍受自己,&愚蠢的人饱受其愚蠢所带来的疲累之苦&。人们只有在凑到一块、联合起来的时候,才能有所作为。这种情形与把俄罗斯兽角乐器集合起来才能演奏出音乐是一样的道理。但是,一个有丰富思想头脑的人,却可以跟一个能单独演奏音乐的乐手相比;或者,我们可以把他比喻为一架钢琴。钢琴本身就是一个小型乐队。同样,这样一个人就是一个微型世界。其他人需要得到相互补充,但这种人的单个的头脑意识本身就已经是一个统一体。就像钢琴一样,他并不是一个交响乐队中的一分子,他更适合独自一人演奏。如果他真的需要跟别人合作演奏,那他就只能作为得到别的乐器伴奏的主音,就像乐队中的钢琴一样。或者,他就像钢琴那样定下声乐的调子。那些喜爱社会交往的人尽可以从我的这一比喻里面得出一条规律:交往人群所欠缺的质量只能在某种程度上通过人群的数量得到弥补。有一个有思想头脑的同伴就足够了。但如果除了平庸之辈就再难寻觅他人,那么,把这些人凑足一定的数量倒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因为通过这些人的各自差异和相互补充&&沿用兽角乐器的比喻&&我们还是会有所收获的。但愿上天赐予我们耐心吧!同样,由于人们内心的贫乏和空虚,当那些更加优秀的人们为了某些高贵的理想目标而组成一个团体时,最后几乎无一例外都遭遇这样的结果:在那庞大的人群当中&&他们就像覆盖一切、无孔不钻的细菌,随时准备着抓住任何能够驱赶无聊的机会&&总有那么一些人混进或者强行闯进这一团体。用不了多长时间,这个团体要么遭到了破坏,要么就被篡改了本来面目,与组成这一团体的初衷背道而驰。&
  除此之外,人的群居生活可被视为人与人相互之间的精神取暖,,这类似于人们在寒冷的天气拥挤在一起以身体取暖。不过,自身具有非凡的思想热力的人是不需要与别人拥挤在一块的。在《附录和补遗》的第二卷最后一章里,读者会读到我写的一则表达这层意思的寓言。一个人对社会交往的热衷程度大致上与他的精神思想的价值成反比。这一句话,&他不喜好与人交往&,就几乎等于说&他是一个具有伟大素质的人&了。&
  孤独为一个精神禀赋优异的人带来双重的好处:第一,他可以与自己为伴;第二,他用不着和别人在一起。第二点弥足珍贵,尤其我们还记得社会交往所意味着的束缚、烦扰甚至危险,拉布叶说过:&我们承受所有不幸皆因我们无法独处&。热衷于与人交往其实是一种相当危险的倾向,因为我们与之打交道的大部分人道德欠缺、智力呆滞或者反常。不喜交际其实就是不稀罕这些人。一个人如果自身具备足够的内涵,以致根本没有与别人交往的需要,那确实是一大幸事;因为几乎所有的痛苦都来自于与人交往,我们平静的心境&&它对我们的幸福的重要性仅次于健康&&会随时因为与人交往而受到破坏。没有足够的独处生活,我们也就不可能获得平静的心境。犬儒学派哲学家放弃所拥有的财产、物品,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享受心境平和所带来的喜悦。谁要是为了同样的目的而放弃与人交往,那他也就做出了一个最明智的选择。柏那登&德&圣比埃的话一语中的,并且说得很美妙:&节制与人交往会使我们心灵平静。&因此,谁要是在早年就能适应独处,并且喜欢独处,那他就不啻获得了一个金矿。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这样做。正如人们从一开始就受到匮乏的驱赶而聚集在一起,一旦解决了匮乏,无聊同样会把人们驱赶到一块。如果没有受到匮乏和无聊的驱赶,人们或许就会孤身独处,虽然其中的原因只是每个人都自认为很重要,甚至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而独自生活恰好适合如此评价自己的人;因为生活在拥挤、繁杂的世人当中,就会变得步履艰难,左右掣肘,心目中自己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就会被大打折扣。在这种意义上说,独处甚至是一种自然的、适合每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它使每一个人都像亚当那样重新享受原初的、与自己本性相符的幸福快乐。&
  但当然,亚当并没有父亲和母亲!所以,从另一种意义上说,独处对于人又是不自然的,起码,当人来到这一世界时,他发现自己并不是孑然一身。他有父母、兄弟、姐妹,因此,他是群体当中的一员。据此,对独处的热爱并不是一种原初的倾向,而是在经历经验和考虑以后的产物;并且,对独处的喜爱随着我们精神能力的进展和与此同时岁数的增加而形成。所以,一般而言,一个人对社会交往的渴望程度与他的年龄大小成反比。年幼的小孩独自呆上一会儿的时间就会惊恐和痛苦地哭喊。要一个男孩单独一人则是对他的严厉惩罚。青年人很容易就会凑在一块,只有那些气质高贵的青年人才会有时候试图孤独一人,但如果单独呆上一天的时间,则仍然是困难的。但成年人却可以轻而易举做到这一点,他们已经可以独处比较长的时间了;并且,年纪越大,他就越能够独处。最后,到达古稀之年的老者,对生活中的快感娱乐要么不再需要,要么已经完全淡漠,同辈的人都已一一逝去,对于这种老者来说,独处正好适合他们的需要。但就个人而言,孤独、离群的倾向总是与一个人的精神价值直接相关。这种倾向正如我已经说过的,并不纯粹自然和直接地出自我们的需要,它只是我们的生活经验和对此经验进行思考以后的结果,它是我们对绝大多数人在道德和思想方面的悲惨、可怜的本质有所认识以后的产物。我们所能碰到的最糟糕的情形莫过于发现在人们的身上,道德上的缺陷和智力方面的不足共同联手作祟,那样,各种令人极度不快的情形都会发生。我们与大部分人进行交往时都感到不愉快,甚至无法容忍,原因就在这里。因此,虽然在这世界上不乏许许多多的糟糕东西,但最糟糕的莫过于聚会人群。甚至那个交际广泛的法国入伏尔泰也不得不承认:&在这世上,不值得我们与之交谈的人比比皆是。&个性温和的彼特拉克对孤独有着强烈的、永恒不变的爱。他也为自己的这种偏好说出了同样的理由:&
  我一直在寻求孤独的生活河流、田野和森林可以告诉你们,我在逃避那些渺小、浑噩的灵魂我不可以透过他们找到那条光明之路。&
  彼特拉克在他优美的《论孤独的生活》里面,详细论述了独处的问题。他的书似乎就是辛玛曼的那本着名的《论孤独》&
  的摹本。尚福以一贯嘲讽的口吻谈论了导致不喜与人交往的这一间接和次要的原因。他说:有时候,人们在谈论一个独处的人时,会说这个人不喜欢与人交往,这样的说法就犹如当一个人不愿意深夜在邦地森林行走,我们就说这个人不喜欢散步一样。甚至温柔的基督教徒安吉奴斯也以他独特、神秘的语言表达了一模一样的意思:&
  希律王是敌人,上帝在约瑟夫的睡梦中让他知晓危险的存在。&
  伯利恒是俗界,埃及则是孤独之处。&
  我的灵魂逃离吧!否则痛苦和死亡就等待着你。&
  同样,布鲁诺也表示了这一意见:&在这世上,那些想过神圣生活的人,都异口同声地说过:噢,那我就要到远方去,到野外居住。&波斯诗人萨迪说:&从此以后,我们告别了人群,选择了独处之路,因为安全属于独处的人。&他描述自己说:&我厌恶我的那些大马士革的朋友,我在耶路撒冷附近的沙漠隐居,寻求与动物为伴。&一句话,所有普罗米修斯用更好的泥土塑造出来的人都表达了相同的见解。这类优异、突出的人与其他人之间的共通之处只存在于人性中的最丑陋、最低级,亦即最庸俗、最渺小的成分;后一类人拉帮结伙组成了群体,他们由于自己没有能力登攀到前者的高度,所以也就别无选择,只能把优秀的人们拉到自己的水平。这是他们最渴望做的事情。试问,与这些人的交往又能得到什么喜悦和乐趣呢?因此,尊贵的气质情感才能孕育出对孤独的喜爱。无赖都是喜欢交际的;他们的确可怜。相比之下,一个人的高贵本性正好反映在这个人无法从与他人的交往中得到乐趣,他宁愿孤独一人,而无意与他人为伴。然后,随着岁月的增加,他会得出这样的见解:在这世上,除了极稀少的例外,我们其实只有两种选择:&
  要么是孤独,要么就是庸俗。这话说出来虽然让人不舒服,但安吉奴斯&&尽管他有着基督徒的爱意和温柔&&还是不得不这样说:&
  孤独是困苦的;但可不要变得庸俗;因为这样,你就会发现到处都是一片沙漠。&
  对于具有伟大心灵的人来说&&他们都是人类的真正导师&&不喜欢与他人频繁交往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这和校长、教育家不会愿意与吵闹、喊叫的孩子们一齐游戏、玩耍是同一样的道理。这些人来到这个世上的任务就是引导人类跨越谬误的海洋,从而进入真理的福地。他们把人类从粗野和庸俗的黑暗深渊中拉上来,把他们提升至文明和教化的光明之中。
  当然,他们必须生活在世俗男女当中,但却又不曾真正地属于这些俗人。从早年起他们就已经感觉到自己明显与他人有别,但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才逐渐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他们与大众本来就有精神上的分离,现在,他们刻意再辅之以身体上的分离;任何人都不可以靠近他们,除非这些人并不属于泛泛的平庸之辈。&
  由此可知,对孤独的喜爱并不是一个原初的欲望,它不是直接形成的,而是以间接的方式、主要是在具有高贵精神思想的人们那里逐渐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免不了要降服那天然的、希望与人发生接触的愿望,还要不时地抗拒魔鬼靡菲斯特的悄声的建议:&
  停止抚慰你那苦痛吧,它像一只恶鹰吞噬着你的胸口!&
  最糟糕的人群都会让你感觉到你只是人类中的一员而已。&
  &&《浮士德》&
  孤独是精神卓越之士的注定命运:对这一命运他们有时会嘘唏不已,但是他们总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地选择了孤独。随着年岁的增长,在这方面做到&让自己遵循理性&变得越来越容易和自然。当一个人到了 60 岁的年龄,他对孤独的渴望就已经真正地合乎自然,甚至成为某种本能了,因为到了这个年纪,一切因素都结合在一起,帮助形成了对孤独的渴望。对社交的强烈喜好,亦即对女人的喜爱和性的欲望,已经冷淡下来了。&
  事实上,老年期无性欲的状态为一个人达致某种的自足无求打下了基础;而自足无求会逐渐吸掉人对于社会交往的渴望。我们放弃了花样繁多的幻象和愚蠢行为;活跃、忙碌的生活到了此时也大都结束了。这时,再没有什么可期待的了,也不再有什么计划和打算。我们所隶属的一代人也所剩无几了。周围的人群属于新的、陌生的一代,我们成了一种客观的、真正孤零零的存在。时间的流逝越来越迅速,我们更愿意把此刻的时间投放在精神思想方面。因为如果我们的头脑仍然保持精力,那么,我们所积累的丰富知识和经验,逐步经过完善了的思想见解,以及我们所掌握的运用自身能力的高超技巧都使我们对事物的研究比起以往更加容易和有趣。无数以前还是云山雾罩的东西,现在都被我们看得清晰明白;事情有了个水落石出的结果,我们感觉拥有了某种彻底的优势。丰富的阅历使我们停止对他人抱有太高的期待,因为,总的说来,他人并不都是些经我们加深了解以后就会取得我们的好感和赞许的人。相反,我们知道,除了一些很稀有和幸运的例子以外,我们碰到的除了是人性缺陷的标本以外,不会是别的东西。对于这些人我们最好敬而远之。因此,我们不再受到生活中惯常幻象的迷惑。我们从一个人的外在就可以判断其为人;我们不会渴望跟这种人做更深入的接触。最后,与人分离、与自己为伴的习惯成为了我们的第二天性,尤其当孤独从青年时代起就已经是我们的朋友。因此,对于独处的热爱变成了最简单和自然不过的事情。但在此之前,它却必须先和社交的冲动作一番角力。在孤独的生活中,我们如鱼得水。所以,任何出色的个人&&正因为他是出色的人,他就只能是鹤立鸡群、形单影只&&在年轻时都受到这必然的孤独所带来的压抑,但到了老年,他可以放松地长舒一口气了。&
  当然,每一个人享受老年好处的程度,由这个人的思想智力所决定。因此,虽然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享受到老年期的好处,但只有精神卓越的人才最大程度地享受老年的时光。只有那些智力低劣和素质太过平庸的人才会到了老年仍然像在青年时期那样对世俗人群乐此不疲。对于那个不再适合他们的群体来说,他们既啰嗦又烦闷;他们顶多只能做到使别人容忍他们。但这以前,他们可是受到人们欢迎的人。&
  我们的年龄和我们对社交的热衷程度成反比&&在这里,我们还可以发现哲学上的目的论发挥了作用。一个人越年轻,他就越需要在各个方面学习。这样,大自然就为年轻人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人们在与自己相仿的人交往时,也就是互相学习了。在这方面,人类社会可被称为一个庞大的贝尔&兰卡斯特模式的教育机构。一般的学校和书本教育是人为的,因为这些东西远离大自然的计划。所以,一个人越年轻,他就越感兴趣进入大自然的学校&&这合乎大自然的目的。&
  正如贺拉斯所说的,&在这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完美无瑕&。印度的一句谚语说:&没有不带茎柄的莲花&。所以,独处虽然有着诸多好处,但也有小小的不便和麻烦。不过,这些不便和麻烦与跟众人在一起时的坏处相比却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一个真正有内在价值的人肯定会发现孤身的生活比起与他人在一起更加轻松容易。但是,在孤独生活的诸多不便当中,一个不好之处却并不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正如持续呆在室内会使我们的身体对外界的影响变得相当敏感,一小阵冷风就会引致身体生病;同样,长期离群索居的生活会使我们的情绪变得异常敏感,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话语,甚至别人的表情、眼神,都会使我们内心不安、受伤和痛苦。相比之下,一个在熙攘、繁忙当中生活的人却完全不会注意到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
  如果一个人出于对别人的有理由的厌恶,迫于畏惧而选择了孤独的生活,那么,对于孤独生活的晦暗一面他是无法长时间忍受的,尤其正当年轻的时候。我给予这种人的建议就是养成这样的习惯:把部分的孤独带进社会人群中去,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孤独。这样,他就要学会不要把自己随时随地的想法马上告诉别人;另外,对别人所说的话千万不要太过当真。他不能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无论在道德上抑或在思想上。对于别人的看法,他应锻炼出一副淡漠、无动于衷的态度,因为这是培养值得称道的宽容的一个最切实可行的手段。&
  虽然生活在众人之中,但他不可以完全成为众人的一分子;他与众人应该保持一种尽量客观的联系。这样会使他避免与社会人群有太过紧密的联系,这也就保护自己免遭别人的中伤和侮辱。关于这种与人交往的节制方式,我们在莫拉丹所写的喜剧《咖啡厅,或新喜剧》中找到那值得一读的戏剧描写,尤其在剧中第一幕的第二景中对 D.佩德罗的性格的描绘。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社会人群比喻为一堆火,明智的人在取暖的时候懂得与火保持一段距离,而不会像傻瓜那样太过靠近火堆;后者在灼伤自己以后,就一头扎进寒冷的孤独之中,大声地抱怨那灼人的火苗。
如何烤火&&转自&
《要么庸俗 要么孤独》——叔本华
 能够自得其乐,感觉到万物皆备于我,并可以说出这样的话:我的拥有就在我身&&这是构成幸福的最重要的内容。因此,亚里士多德说过的一句话值得反复回味:幸福属于那些容易感到满足的人(这也是尚福的妙语所表达的同一样思想,我把这句妙语作为警句放置这本书的开首)。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人除了依靠自身以外,无法有确切把握地依靠别人;另一个原因则是社会给人所带来的困难和不便、烦恼和危险难以胜数、无法避免。&
  获取幸福的错误方法莫过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于我们企图把悲惨的人生变成接连不断的快感、欢乐和享受。这样,幻灭感就会接踵而至;与这种生活必然伴随而至的还有人与人的相互撒谎和哄骗。&
  首先,生活在社交人群当中必然要求人们相互迁就和忍让;因此,人们聚会的场面越大,就越容易变得枯燥乏味。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拘谨、掣肘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社交聚会。&
  社交聚会要求人们做出牺牲,而一个人越具备独特的个性,那他就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因此,一个人逃避、忍受抑或喜爱独处是和这一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恰成比例。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觉到自己丰富的思想。一言以蔽之:一个人只会感觉到自己的自身。进一步而言,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这是根本的,同时也是必然的。如果一个人身体的孤独和精神的孤独互相对应,那反倒对他大有好处。否则,跟与己不同的人进行频繁的交往会扰乱心神,并被夺走自我,而对此损失他并不会得到任何补偿。大自然在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和智力方面定下了巨大差别,但社会对这些差别视而不见,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更有甚者,社会地位和等级所造成的人为的差别取代了大自然定下的差别,前者通常和后者背道而驰。受到大自然薄待的人受益于社会生活的这种安排而获得了良好的位置,而为数不多得到了大自然青睐的人,位置却被贬低了。因此,后一种人总是逃避社交聚会。而每个社交聚会一旦变得人多势众,平庸就会把持统治的地位。社交聚会之所以会对才智卓越之士造成伤害,就是因为每一个人都获得了平等的权利,而这又导致人们对任何事情都提出了同等的权利和要求,尽管他们的才具参差不一。接下来的结果就是:人们都要求别人承认他们对社会作出了同等的成绩和贡献。所谓的上流社会承认一个人在其他方面的优势,却唯独不肯承认一个人在精神思想方面的优势;他们甚至抵制这方面的优势。社会约束我们对愚蠢、呆笨和反常表现出没完没了的耐性,但具有优越个性的人却必须请求别人对自己的原谅;或者,他必须把自己的优越之处掩藏起来,因为优越突出的精神思想的存在,本身就构成了对他人的损害,尽管它完全无意这样做。因此,所谓&上流&的社交聚会,其劣处不仅在于它把那些我们不可能称道和喜爱的人提供给我们,同时,还不允许我们以自己的天性方式呈现本色;相反,它强迫我们为了迎合别人而扭曲、萎缩自己。具有深度的交谈和充满思想的话语只能属于由思想丰富的人所组成的聚会。在泛泛和平庸的社交聚会中,人们对充满思想见识的谈话绝对深恶痛绝。所以,在这种社交场合要取悦他人,就绝对有必要把自己变得平庸和狭窄。因此,我们为达到与他人相像、投契的目的就只能拒绝大部分的自我。当然,为此代价,我们获得了他人的好感。但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他就越会发现自己这样做实在是得不偿失,这根本就是一桩赔本的买卖。人们通常都是无力还债的;他们把无聊、烦恼、不快和否定自我强加给我们,但对此却无法作出补偿。绝大部分的社交聚会都是这样的实质。放弃这种社交聚会以换回独处,那我们就是做成了一桩精明的生意。另外,由于真正的、精神思想的优势不会见容于社交聚会,并且也着实难得一见,为了代替它,人们就采用了一种虚假的、世俗常规的、建立在相当随意的原则之上的东西作为某种优越的表现&&它在高级的社交圈子里传统般地传递着,就像暗语一样地可以随时更改。这也就是人们名之为时尚或时髦的东西。但是,当这种优势一旦和人的真正优势互相碰撞,它就马上显示其弱点。并且,&当时髦进入时,常识也就引退了。&&
  大致说来,一个人只能与自己达致最完美的和谐,而不是与朋友或者配偶,因为人与人之间在个性和脾气方面的差异肯定会带来某些不相协调,哪怕这些不协调只是相当轻微。因此,完全、真正的内心平和和感觉宁静&&这是在这尘世间仅次于健康的至高无上的恩物&&也只有在一个人孤身独处 的时候才可觅到;而要长期保持这一心境,则只有深居简出才行。&
  这样,如果一个人自身既伟大又丰富,那么,这个人就能享受到在这一贫乏的世上所能寻觅得到的最快活的状况。确实,我们可以这样说:友谊、爱情和荣誉紧紧地把人们联结在一起,但归根到底人只能老老实实地寄望于自己,顶多寄望于他们的孩子。由于客观或者主观的条件,一个人越不需要跟人们打交道,那么,他的处境也就越好。孤独的坏处就算不是一下子就被我们感觉得到,也可以让人一目了然;相比之下,社交生活的坏处却深藏不露:消遣、闲聊和其他与人交往的乐趣掩藏着巨大的,通常是难以弥补的祸害。青年人首要学习的一课,就是承受孤独,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据此可知,只有那些依靠自己,能从一切事物当中体会到自身的人才是处境最妙的人。所以,西塞罗说过,&一个完全依靠自己,一切称得上属于他的东西都存在于他的自身的人是不可能不幸福的。&&
  除此之外,一个人的自身拥有越多,那么,别人能够给予他的也就越少。正是这一自身充足的感觉使具有内在丰富价值的人不愿为了与他人的交往而作出必需的、显而易见的牺牲;他们更不可能会主动寻求这些交往而否定自我。相比之下,由于欠缺自身内在,平庸的人喜好与人交往,喜欢迁就别人。这是因为他们忍受别人要比忍受他们自己来得更加容易。此外,在这世上,真正具备价值的东西并不会受到人们的注意,受人注意的东西却往往缺乏价值。每一个有价值的、出类拔萃的人都宁愿引退归隐&&这就是上述事实的证明和结果。据此,对于一个具备自身价值的人来说,如果他懂得尽量减少自己的需求以保存或者扩大自己的自由,尽量少与他的同类接触&&因为这世上人是无法避免与其同类打交道[139]的,那么,这个人也就具备了真正的人生智慧。&
  促使人们投身于社会交往的,是人们欠缺忍受孤独的能力&&在孤独中人们无法忍受自己。他们内心的厌烦和空虚驱使他们热衷于与人交往和到外地旅行、观光。他们的精神思想欠缺一种弹力,无法自己活动起来;因此,他们就试图通过喝酒提升精神,不少人就是由此途径变成了酒鬼。出于同样的原因,这些人需要得到来自外在的、持续不断的刺激&&或者,更准确地说,通过与其同一类的人的接触,他们才能获取最强烈的刺激。一旦缺少了这种刺激,他们的精神思想就会在重负之下沉沦,最终陷进一种悲惨的浑噩之中。我们也可以说:这类人都只各自拥有人性的理念之中的一小部分内容。因此,他们需要得到他人的许多补充。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人的完整意识。相比之下,一个完整、典型的人就是一个独立的统一体,而不是人的统一体其中的一小部分。因此,这个人的自身也就是充足完备的。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平庸之辈比之于那些俄罗斯兽角乐器。每只兽角只能发出一个单音,把所需的兽角恰当地凑在一起才能吹奏音乐。大众的精神和气质单调、乏味,恰似那些只能发出单音的兽角乐器。确实,不少人似乎毕生只有某种一成不变的见解,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能力产生其他的念头和思想了。由此不但解释清楚为什么这些人是那样的无聊,同时也说明了他们何以如此热衷于与人交往,尤其喜欢成群结队地活动。这就是人类的群居特性。人们单调的个性使他们无法忍受自己,&愚蠢的人饱受其愚蠢所带来的疲累之苦&。人们只有在凑到一块、联合起来的时候,才能有所作为。这种情形与把俄罗斯兽角乐器集合起来才能演奏出音乐是一样的道理。但是,一个有丰富思想头脑的人,却可以跟一个能单独演奏音乐的乐手相比;或者,我们可以把他比喻为一架钢琴。钢琴本身就是一个小型乐队。同样,这样一个人就是一个微型世界。其他人需要得到相互补充,但这种人的单个的头脑意识本身就已经是一个统一体。就像钢琴一样,他并不是一个交响乐队中的一分子,他更适合独自一人演奏。如果他真的需要跟别人合作演奏,那他就只能作为得到别的乐器伴奏的主音,就像乐队中的钢琴一样。或者,他就像钢琴那样定下声乐的调子。那些喜爱社会交往的人尽可以从我的这一比喻里面得出一条规律:交往人群所欠缺的质量只能在某种程度上通过人群的数量得到弥补。有一个有思想头脑的同伴就足够了。但如果除了平庸之辈就再难寻觅他人,那么,把这些人凑足一定的数量倒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因为通过这些人的各自差异和相互补充&&沿用兽角乐器的比喻&&我们还是会有所收获的。但愿上天赐予我们耐心吧!同样,由于人们内心的贫乏和空虚,当那些更加优秀的人们为了某些高贵的理想目标而组成一个团体时,最后几乎无一例外都遭遇这样的结果:在那庞大的人群当中&&他们就像覆盖一切、无孔不钻的细菌,随时准备着抓住任何能够驱赶无聊的机会&&总有那么一些人混进或者强行闯进这一团体。用不了多长时间,这个团体要么遭到了破坏,要么就被篡改了本来面目,与组成这一团体的初衷背道而驰。&
  除此之外,人的群居生活可被视为人与人相互之间的精神取暖,,这类似于人们在寒冷的天气拥挤在一起以身体取暖。不过,自身具有非凡的思想热力的人是不需要与别人拥挤在一块的。在《附录和补遗》的第二卷最后一章里,读者会读到我写的一则表达这层意思的寓言。一个人对社会交往的热衷程度大致上与他的精神思想的价值成反比。这一句话,&他不喜好与人交往&,就几乎等于说&他是一个具有伟大素质的人&了。&
  孤独为一个精神禀赋优异的人带来双重的好处:第一,他可以与自己为伴;第二,他用不着和别人在一起。第二点弥足珍贵,尤其我们还记得社会交往所意味着的束缚、烦扰甚至危险,拉布叶说过:&我们承受所有不幸皆因我们无法独处&。热衷于与人交往其实是一种相当危险的倾向,因为我们与之打交道的大部分人道德欠缺、智力呆滞或者反常。不喜交际其实就是不稀罕这些人。一个人如果自身具备足够的内涵,以致根本没有与别人交往的需要,那确实是一大幸事;因为几乎所有的痛苦都来自于与人交往,我们平静的心境&&它对我们的幸福的重要性仅次于健康&&会随时因为与人交往而受到破坏。没有足够的独处生活,我们也就不可能获得平静的心境。犬儒学派哲学家放弃所拥有的财产、物品,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享受心境平和所带来的喜悦。谁要是为了同样的目的而放弃与人交往,那他也就做出了一个最明智的选择。柏那登&德&圣比埃的话一语中的,并且说得很美妙:&节制与人交往会使我们心灵平静。&因此,谁要是在早年就能适应独处,并且喜欢独处,那他就不啻获得了一个金矿。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这样做。正如人们从一开始就受到匮乏的驱赶而聚集在一起,一旦解决了匮乏,无聊同样会把人们驱赶到一块。如果没有受到匮乏和无聊的驱赶,人们或许就会孤身独处,虽然其中的原因只是每个人都自认为很重要,甚至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而独自生活恰好适合如此评价自己的人;因为生活在拥挤、繁杂的世人当中,就会变得步履艰难,左右掣肘,心目中自己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就会被大打折扣。在这种意义上说,独处甚至是一种自然的、适合每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它使每一个人都像亚当那样重新享受原初的、与自己本性相符的幸福快乐。&
  但当然,亚当并没有父亲和母亲!所以,从另一种意义上说,独处对于人又是不自然的,起码,当人来到这一世界时,他发现自己并不是孑然一身。他有父母、兄弟、姐妹,因此,他是群体当中的一员。据此,对独处的热爱并不是一种原初的倾向,而是在经历经验和考虑以后的产物;并且,对独处的喜爱随着我们精神能力的进展和与此同时岁数的增加而形成。所以,一般而言,一个人对社会交往的渴望程度与他的年龄大小成反比。年幼的小孩独自呆上一会儿的时间就会惊恐和痛苦地哭喊。要一个男孩单独一人则是对他的严厉惩罚。青年人很容易就会凑在一块,只有那些气质高贵的青年人才会有时候试图孤独一人,但如果单独呆上一天的时间,则仍然是困难的。但成年人却可以轻而易举做到这一点,他们已经可以独处比较长的时间了;并且,年纪越大,他就越能够独处。最后,到达古稀之年的老者,对生活中的快感娱乐要么不再需要,要么已经完全淡漠,同辈的人都已一一逝去,对于这种老者来说,独处正好适合他们的需要。但就个人而言,孤独、离群的倾向总是与一个人的精神价值直接相关。这种倾向正如我已经说过的,并不纯粹自然和直接地出自我们的需要,它只是我们的生活经验和对此经验进行思考以后的结果,它是我们对绝大多数人在道德和思想方面的悲惨、可怜的本质有所认识以后的产物。我们所能碰到的最糟糕的情形莫过于发现在人们的身上,道德上的缺陷和智力方面的不足共同联手作祟,那样,各种令人极度不快的情形都会发生。我们与大部分人进行交往时都感到不愉快,甚至无法容忍,原因就在这里。因此,虽然在这世界上不乏许许多多的糟糕东西,但最糟糕的莫过于聚会人群。甚至那个交际广泛的法国入伏尔泰也不得不承认:&在这世上,不值得我们与之交谈的人比比皆是。&个性温和的彼特拉克对孤独有着强烈的、永恒不变的爱。他也为自己的这种偏好说出了同样的理由:&
  我一直在寻求孤独的生活河流、田野和森林可以告诉你们,我在逃避那些渺小、浑噩的灵魂我不可以透过他们找到那条光明之路。&
  彼特拉克在他优美的《论孤独的生活》里面,详细论述了独处的问题。他的书似乎就是辛玛曼的那本着名的《论孤独》&
  的摹本。尚福以一贯嘲讽的口吻谈论了导致不喜与人交往的这一间接和次要的原因。他说:有时候,人们在谈论一个独处的人时,会说这个人不喜欢与人交往,这样的说法就犹如当一个人不愿意深夜在邦地森林行走,我们就说这个人不喜欢散步一样。甚至温柔的基督教徒安吉奴斯也以他独特、神秘的语言表达了一模一样的意思:&
  希律王是敌人,上帝在约瑟夫的睡梦中让他知晓危险的存在。&
  伯利恒是俗界,埃及则是孤独之处。&
  我的灵魂逃离吧!否则痛苦和死亡就等待着你。&
  同样,布鲁诺也表示了这一意见:&在这世上,那些想过神圣生活的人,都异口同声地说过:噢,那我就要到远方去,到野外居住。&波斯诗人萨迪说:&从此以后,我们告别了人群,选择了独处之路,因为安全属于独处的人。&他描述自己说:&我厌恶我的那些大马士革的朋友,我在耶路撒冷附近的沙漠隐居,寻求与动物为伴。&一句话,所有普罗米修斯用更好的泥土塑造出来的人都表达了相同的见解。这类优异、突出的人与其他人之间的共通之处只存在于人性中的最丑陋、最低级,亦即最庸俗、最渺小的成分;后一类人拉帮结伙组成了群体,他们由于自己没有能力登攀到前者的高度,所以也就别无选择,只能把优秀的人们拉到自己的水平。这是他们最渴望做的事情。试问,与这些人的交往又能得到什么喜悦和乐趣呢?因此,尊贵的气质情感才能孕育出对孤独的喜爱。无赖都是喜欢交际的;他们的确可怜。相比之下,一个人的高贵本性正好反映在这个人无法从与他人的交往中得到乐趣,他宁愿孤独一人,而无意与他人为伴。然后,随着岁月的增加,他会得出这样的见解:在这世上,除了极稀少的例外,我们其实只有两种选择:&
  要么是孤独,要么就是庸俗。这话说出来虽然让人不舒服,但安吉奴斯&&尽管他有着基督徒的爱意和温柔&&还是不得不这样说:&
  孤独是困苦的;但可不要变得庸俗;因为这样,你就会发现到处都是一片沙漠。&
  对于具有伟大心灵的人来说&&他们都是人类的真正导师&&不喜欢与他人频繁交往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这和校长、教育家不会愿意与吵闹、喊叫的孩子们一齐游戏、玩耍是同一样的道理。这些人来到这个世上的任务就是引导人类跨越谬误的海洋,从而进入真理的福地。他们把人类从粗野和庸俗的黑暗深渊中拉上来,把他们提升至文明和教化的光明之中。
  当然,他们必须生活在世俗男女当中,但却又不曾真正地属于这些俗人。从早年起他们就已经感觉到自己明显与他人有别,但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才逐渐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他们与大众本来就有精神上的分离,现在,他们刻意再辅之以身体上的分离;任何人都不可以靠近他们,除非这些人并不属于泛泛的平庸之辈。&
  由此可知,对孤独的喜爱并不是一个原初的欲望,它不是直接形成的,而是以间接的方式、主要是在具有高贵精神思想的人们那里逐渐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免不了要降服那天然的、希望与人发生接触的愿望,还要不时地抗拒魔鬼靡菲斯特的悄声的建议:&
  停止抚慰你那苦痛吧,它像一只恶鹰吞噬着你的胸口!&
  最糟糕的人群都会让你感觉到你只是人类中的一员而已。&
  &&《浮士德》&
  孤独是精神卓越之士的注定命运:对这一命运他们有时会嘘唏不已,但是他们总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地选择了孤独。随着年岁的增长,在这方面做到&让自己遵循理性&变得越来越容易和自然。当一个人到了 60 岁的年龄,他对孤独的渴望就已经真正地合乎自然,甚至成为某种本能了,因为到了这个年纪,一切因素都结合在一起,帮助形成了对孤独的渴望。对社交的强烈喜好,亦即对女人的喜爱和性的欲望,已经冷淡下来了。&
  事实上,老年期无性欲的状态为一个人达致某种的自足无求打下了基础;而自足无求会逐渐吸掉人对于社会交往的渴望。我们放弃了花样繁多的幻象和愚蠢行为;活跃、忙碌的生活到了此时也大都结束了。这时,再没有什么可期待的了,也不再有什么计划和打算。我们所隶属的一代人也所剩无几了。周围的人群属于新的、陌生的一代,我们成了一种客观的、真正孤零零的存在。时间的流逝越来越迅速,我们更愿意把此刻的时间投放在精神思想方面。因为如果我们的头脑仍然保持精力,那么,我们所积累的丰富知识和经验,逐步经过完善了的思想见解,以及我们所掌握的运用自身能力的高超技巧都使我们对事物的研究比起以往更加容易和有趣。无数以前还是云山雾罩的东西,现在都被我们看得清晰明白;事情有了个水落石出的结果,我们感觉拥有了某种彻底的优势。丰富的阅历使我们停止对他人抱有太高的期待,因为,总的说来,他人并不都是些经我们加深了解以后就会取得我们的好感和赞许的人。相反,我们知道,除了一些很稀有和幸运的例子以外,我们碰到的除了是人性缺陷的标本以外,不会是别的东西。对于这些人我们最好敬而远之。因此,我们不再受到生活中惯常幻象的迷惑。我们从一个人的外在就可以判断其为人;我们不会渴望跟这种人做更深入的接触。最后,与人分离、与自己为伴的习惯成为了我们的第二天性,尤其当孤独从青年时代起就已经是我们的朋友。因此,对于独处的热爱变成了最简单和自然不过的事情。但在此之前,它却必须先和社交的冲动作一番角力。在孤独的生活中,我们如鱼得水。所以,任何出色的个人&&正因为他是出色的人,他就只能是鹤立鸡群、形单影只&&在年轻时都受到这必然的孤独所带来的压抑,但到了老年,他可以放松地长舒一口气了。&
  当然,每一个人享受老年好处的程度,由这个人的思想智力所决定。因此,虽然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享受到老年期的好处,但只有精神卓越的人才最大程度地享受老年的时光。只有那些智力低劣和素质太过平庸的人才会到了老年仍然像在青年时期那样对世俗人群乐此不疲。对于那个不再适合他们的群体来说,他们既啰嗦又烦闷;他们顶多只能做到使别人容忍他们。但这以前,他们可是受到人们欢迎的人。&
  我们的年龄和我们对社交的热衷程度成反比&&在这里,我们还可以发现哲学上的目的论发挥了作用。一个人越年轻,他就越需要在各个方面学习。这样,大自然就为年轻人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人们在与自己相仿的人交往时,也就是互相学习了。在这方面,人类社会可被称为一个庞大的贝尔&兰卡斯特模式的教育机构。一般的学校和书本教育是人为的,因为这些东西远离大自然的计划。所以,一个人越年轻,他就越感兴趣进入大自然的学校&&这合乎大自然的目的。&
  正如贺拉斯所说的,&在这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完美无瑕&。印度的一句谚语说:&没有不带茎柄的莲花&。所以,独处虽然有着诸多好处,但也有小小的不便和麻烦。不过,这些不便和麻烦与跟众人在一起时的坏处相比却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一个真正有内在价值的人肯定会发现孤身的生活比起与他人在一起更加轻松容易。但是,在孤独生活的诸多不便当中,一个不好之处却并不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正如持续呆在室内会使我们的身体对外界的影响变得相当敏感,一小阵冷风就会引致身体生病;同样,长期离群索居的生活会使我们的情绪变得异常敏感,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话语,甚至别人的表情、眼神,都会使我们内心不安、受伤和痛苦。相比之下,一个在熙攘、繁忙当中生活的人却完全不会注意到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
  如果一个人出于对别人的有理由的厌恶,迫于畏惧而选择了孤独的生活,那么,对于孤独生活的晦暗一面他是无法长时间忍受的,尤其正当年轻的时候。我给予这种人的建议就是养成这样的习惯:把部分的孤独带进社会人群中去,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孤独。这样,他就要学会不要把自己随时随地的想法马上告诉别人;另外,对别人所说的话千万不要太过当真。他不能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无论在道德上抑或在思想上。对于别人的看法,他应锻炼出一副淡漠、无动于衷的态度,因为这是培养值得称道的宽容的一个最切实可行的手段。&
  虽然生活在众人之中,但他不可以完全成为众人的一分子;他与众人应该保持一种尽量客观的联系。这样会使他避免与社会人群有太过紧密的联系,这也就保护自己免遭别人的中伤和侮辱。关于这种与人交往的节制方式,我们在莫拉丹所写的喜剧《咖啡厅,或新喜剧》中找到那值得一读的戏剧描写,尤其在剧中第一幕的第二景中对 D.佩德罗的性格的描绘。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社会人群比喻为一堆火,明智的人在取暖的时候懂得与火保持一段距离,而不会像傻瓜那样太过靠近火堆;后者在灼伤自己以后,就一头扎进寒冷的孤独之中,大声地抱怨那灼人的火苗。
关于如何烤火&&转自&
我的命运已定。我要结婚……
普希金/著刘文飞/译&
&&&&我的命运已定。我要结婚&&
&&&&那个我爱了整整两年的女子,那个在任何地方都被我的眼睛所首先捕捉到的女子,那个与她的相会能使我感到无上幸福的女子,&&我的上帝,&&她&&几乎就是我的人了。
&&&&对那一决定性回答的等待,是我一生中最痛苦的感觉。对最后亮出的那张牌的等待,良心上的谴责,决斗前的睡梦,&&这一切和我的那一感觉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
&&&&问题在于,我所害怕的并不仅仅是回绝。我的一个朋友常常说:&我不明白,如果你大约知道不会被回绝,那该如何去求婚是好啊?&
&&&&结婚!说起来轻松,&&大部分人视婚姻为一桩欠下债务的糊涂举动,一辆新马车和一件粉红色的睡衣。
&&&&其他一些人将婚姻视为嫁妆和井然有序的生活&&
&&&&第三种人结婚,是因为所有的人都结婚,&&是因为他们已经三十岁了。您若问他们什么是婚姻,作为回答,他们会向您说出一句下流的玩笑来。
&&&&我要结婚,这就是说,我要牺牲我的独立,我潇洒、放任的独立,要牺牲我那些奢华的习惯、无目的的漫游、独处和飘泊。
&&&&我准备将生活扩大一倍,否则这生活就是不饱满的。我从不为幸福而操心,没有那幸福我也能行。如今,我需要两个人的幸福,可我在哪儿能找到这样的幸福呢?
&&&&在我结婚之前,我都有哪些事要做呢?我有一个患病在身的叔叔,我几乎从未去见他。我去了他那里,他很高兴;不,他是这样对我说的:&我的浪子正年轻,他顾不上我。&我没有和任何人通信,自己的债务我在按月偿还。早晨我想什么时候起床就什么时候起床,客人我想接待谁就接待谁,想到要去散散心,有人就会将我那匹名叫&热尼&的聪明、温顺的马备上鞍。我便骑着马在小街上溜达,向那些低矮房屋的窗户里望去:在这一户,全家人都坐在茶炊旁;在那家,一个仆人正在打扫房间;另一家,一个小女孩正坐在钢琴边学琴,一个音乐艺人坐在她身边。小女孩向我转过了她那张心不在焉的脸,教师在骂她,我缓步走了过去&&回到家里,我翻一翻书本、文件,把我的梳妆台收拾整齐,随随便便地穿身衣服。&
&&&& 如果要去做客,则要千方百计地精心穿戴,如果去餐馆吃饭,就在那儿阅读一本新小说,或是一些杂志;如果瓦尔特&司各特和库珀什么东西都没能写出来,报纸上又没有什么刑事案件,我就会要上几杯加了冰块的香槟酒,看着酒杯渐渐变凉,慢慢地呷着酒,因这顿午餐价值十七卢布,因自己可以享受这样的奢华而感到心满意足。我常去剧院,用目光搜寻某间包厢里的出色的打扮和黑色的眼睛;我和那人之间便开始了来往,&&直到散场前我一直在忙乎着。晚上我有时是在喧闹的社交场合度过的,在那儿聚集着全城的人,在那儿我能见到所有的人和所有的事,在那儿却没有一个人会注意到我。有的夜晚,我则是在亲切、特定的小圈子里度过的,在这里,我谈论自己,在这里,人们倾听我。很晚方才返回:一边读着一本好书,一边入睡。第二天,我又骑马在小街上溜达,走过有小女孩弹琴的那间房子。她在钢琴上一遍遍地复习昨天的课程。她看了我一眼,像是看见一位熟人,她笑了一下。&&这便是我的独身生活&&
&&&&如果我遭到回绝,我想,我就会到国外去,&&我想象自己已经在轮船上了。我身边的人在奔忙着,告别着,在搬运箱子,在看着钟表。轮船开动了:一阵清新的海风吹拂到我的脸上;我久久地看着愈来愈远的岸&&Mynativeland,adieu.我身旁的一位年轻女士呕吐起来;这使她那张苍白的脸上现出一种受难的温柔&&她请我给她一杯水。谢天谢地,在到达喀琅施塔得之前,我还有事可做&&
&&&&就在这时,有人给我送来一张条子:这是对我的求婚信的回复。我的新娘的父亲客气地请我到他那里去&&毫无疑问,我的求婚被接受了。娜坚卡,我的天使,&&她是我的人啦!&&在这天堂般的感觉面前,所有那些忧郁的疑虑都烟消云散了。我奔向马车,我疾驰而去;这就是他们的家;我走进前厅;仅凭仆人们忙不迭的接待,我就知道我已经是未婚夫了。我害羞起来,因为这些人都知道我的心思;他们在用奴仆的语言谈论我的爱情!&&&
&&& 父亲和母亲坐在客厅里。父亲张开双臂迎接我。他从衣袋里掏出一块手帕,他想哭,却又哭不出来,于是决定擤鼻涕。母亲的双眼红红的。他们唤娜坚卡进来;她走了进来,脸色苍白,举止很不自然。父亲出去抱来了奇迹创造者尼古拉和喀山圣母的圣像。他们为我俩祝了福。娜坚卡把冰凉、顺从的手递给我。母亲谈起嫁妆,父亲谈起萨拉托夫的庄园,&&于是,我成了未婚夫。
&&&&这样一来,这件事也就不再是两颗心灵中的秘密了。这今天还是一个家庭新闻,明天就会是一个广场新闻了。
&&&&这一部在孤身独居时、在夏夜的月光下构思出来的长诗,后来便在书店里出售,在杂志上受到一群傻瓜的批评。
&&&&所有的人都为我的幸福而高兴,所有的人都来祝贺,所有的人都爱过我。每个人都提出要帮助我:有人要把房子让给我,有人要借钱给我,有人则把与他熟悉的商人及其便宜货介绍给了我。另有人为我未来家庭的众多人丁而担心,建议我与宗塔格女士的一幅肖像画一同,买下十二打的手套。
&&&&年轻人与我在一起时开始感到拘谨了:他们敬重的是我身上非我的东西。女士们当面对我称赞我的选择,背地里却在为我的未婚妻感到惋惜:&可怜的姑娘!她多年轻、多纯洁啊,可他却那样轻浮,那样的不道德&&&
&&&&我承认,这一切开始使我感到厌烦。我喜欢古代民间的一个习俗:未婚夫秘密地把自己的新娘偷走,第二天,他便能依靠城里爱散布流言的女人们,使那位姑娘成为自己的妻子。而我们,为了家庭的幸福,却要依靠那些伤感的表白、全城皆知的礼物、固定格式的书信、拜访等等,一句话,要依靠各种各样的招摇&&
不过哦,杜尚说:“我从某个时候起认识到,一个人的生活不必负担太重和做太多的事,不必要有妻子、孩子、房子、汽车。幸运的是我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相当早,这使得我得以长时间地过着单身生活。这样,我的生活比之于娶妻生子的平常人的生活轻松多了。从根本上说,这是我生活的主要原则。”&&转自&
品品生活.读读书:这个时代教会我的事儿(摘自新书《永远热泪盈眶——致所有不妥协于世俗的年轻人》)
& & & 朋友和我说,李娟又背着包去跟新疆牧民转场了,她如今已成为了《人民文学》杂志备受关注的作家,国家给了她钱,让她去完成她的写作计划。在我开始写作的日子,就有人不断地提到她,说她天性烂漫纯真,文坛奇才,每一个字都像鹅卵石一般晶莹剔透。
& & & 在流浪的路上,当有人听闻我在新疆长大,又是个作者之后问我,你为什么不去写你们新疆的生活呢?沙漠、雄鹰、牧民高甩的马鞭、蓝天里纵意的呼吸&&我用这段话作答:城里的作者和乡里的作者的区别就是,城里的作者会变成文字流水线工人,乡里的作者还是自由浪漫的羊群,你被什么染指,你的作品就会散发出什么样的气息,你让我天天呼吸着废气,怎么写出轻柔月光里羊群轻飘飘地被风赶着走的日子?
& & & 在说完这段话后,我是悲伤的,这种悲伤是藏在被子里哽咽也听不到的悲伤。
& & & 我出生于一个四合院,用黄土糊起来的四合院,屋子里有棵很大的海棠树,像爸爸的腰一样搂着就踏实。有辣椒、玉米、黄瓜、番茄,还有一口土井。家后头是一片草莓园和绿油油的菜地,幼时最喜光脚踩在土垅里,挎个小竹篮或者什么都不带,去地里拔水萝卜吃,也不洗,用袖子擦擦扒了皮就啃,很甜香。家对门有电线杆,里面种着蘑菇,城里的孩子可能没见过,像缠毛线球一样把菌类种在培养基里,藏在猫狗叼不走的温热潮湿的电线杆里,到了季节,就可以长出一大串的蘑菇出来,很神奇。
& & & 我和院子里的孩子玩着踢盒盒,或者我趁大人不注意,去偷梯子,架到树上掏鸟窝,坐在树杈上看远处飘烟的村庄。基本上每家屋檐下的鸟窝我都掏过,我探着头,想着鸟儿住在里面是什么样的感觉,耳朵枕在那方小小的洞穴里,想象自己也是只雏鸟。
& & & 我抓过一只鸟,眼睛都没睁开,其实它是从树上掉下来了,在草地里扇着翅膀蹦,我把它带回家,放到装小米的罐子里。鸟儿睡觉的时候头埋在羽毛里,是站着的,小鸟站在我的手心里,暖暖的。我抓来菜叶虫,看它们怎么交配,两条青虫和黑虫子交缠到一起,我等着它们生出小蝴蝶。
& & & 我家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有点像早期的公社,大家不会分谁是什么民族。我喝着汉族妈妈熬的奶茶,用哈萨克族奶奶给的酥油蘸馒头,吃着维吾尔族奶奶炸的羊油包子,和回族的小男孩牵着手放学。我从山上摘来芨芨草,那是一种像医院打针的管子一样的作物。做风筝,风筝飞着,我追着,我不知道山的那头是什么。直到有一天,一个从山那头回来的姐姐说,山那头还是山,但多翻过几座山,那是个大城市,城里的人用着我们没吃过的穿着我们没穿过的,一座学校都比我们放马的草场要大。
& & & 我不喜欢城里,我住在郊区,和老梧桐老桦树做游戏,它们飘下叶子给我写信。我用叶子吹歌,捡别人吃不完的冰棒,收集崂山可乐的瓶盖,我喜欢土落到自己肩上的感觉。在马粪里扒拉出最好吃的大蘑菇,羊群、鹅,它们都跟着我走,我就是它们的大司令。
& & & 我把野花编成戒指,戴在手指上,我以为我以后的爱情,就像这戒指一般,朴素,美丽,唯一。
& & & 直到多年后我遇见了很多男孩,我们咬着彼此的嘴唇发毒誓,我爱你直到我死,我非你不嫁非你不娶。我们滚在床上,用各种姿势去亵渎爱情,我发现不是每个男孩都爱那些野花戒指,他们更爱你性感的胸部,美丽的裙子,爱你在他离开时的眼泪。爱情,像我想的那样,又不像我想的那样,当我也用同样的评断原则去寻找我的爱情,他们不是不懂我,就是我不懂他们。我发现这个世界上没谁真的能懂谁,你们靠着对方的肩头看日落,可日出后你们又是那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 & & 我早熟,但我不是自然变熟的,而像被人从树上摇下的野杏,我不知为什么,风就喜欢赶着我走,好不容易我想着我该停下了吧,躺在森林里伸伸懒腰等脚步声把我唤起,我就又上路了。朋友说,天生就有这样一种人,生就一根反骨,与平常人的平常生活背道而驰,格格不入,与亲密无间的东西总是反目,与最陌生的、最隔阂的,却有着无限的神秘和使命。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停止他们背上背包,追寻远方的脚步,就好像没人可以阻止太阳东升西落、春夏秋冬四季变换那般。
& & & 朋友说,爱一直都在,只是你看不到。我有很多的朋友,他们急匆匆地走过我的生活,又继续上路了。我有时觉得孤独,因为我进入他们的生活却没办法一辈子留下来,我有时又觉得满足,他们愿意无私地把生命的几分之几给我,让我去享有。这些人之于你,就像太阳之于大地,他们在的时候,你就一直被温暖包围着,尽管从来不自觉,但是他们离开的时候,你瞬间即能感受到刺骨的寒冷。
& & & 到城里上学后,我的人生就变了,只是两个多小时的路,我却像被甩到了宇宙那头,那是个蛮荒、充满比较、绚丽、却又孤冷的星球。城里的孩子要有多功能铅笔盒,还可以变成变形金刚;城里的孩子看奥特曼,用粉笔而不是像我们郊区的娃娃捡个碎石片就可以画格格;城里的花不能随便摘,也不能用舌头舔花蜜,因为有毒药会罚款;城里的人种南瓜,可那南瓜又丑又小,叶子黄黄,耷拉着,被路人上班的脚带起一身的土。
& & & 我熟悉的羊粪马粪味儿不见了!大家都不认识我,城里的石头也不会唱歌。我给他们讲乡下的油菜花,他们却去逮大熊蜂用鞋跟碾死,蝴蝶被装在玻璃瓶里,半边翅膀都没长全。我最高兴的就是家后面还有座大山,抬起头就能看到老鹰,呜啊呜啊叫着飞过。直到我在医院的后花园里,见到被铁链绑在木桩里耷拉着头的老鹰,它惊慌地拍着翅膀要咬用手指头抚摸它的小孩,好像什么都变了,又好像什么都没变。
& & & 我穿着不好看的粗呢裤子,到了六年级妈妈给我买了一双日本松糕鞋,我才觉得自己有点城里人的样子了。我不知道VCD 怎么用,脱掉了塑胶鞋换上了拖鞋,可我再也不能在山野里,那么愉快地奔跑了&&
& & & 有人讥笑我,有人叫我小可爱,因为我笑的表情和他们不一样,带点失落、单纯和坚强。有男孩拉起我的手,有女孩带我去看大人打台球,可台球厅同时还在放映成人录像。大人们静默地看着,我还傻傻地去报警,警察叔叔说你还是告诉老师吧,我就告诉老师。老师在我的日记里写,做朵莲花吧。那时正参加手工比赛,我还真的用大米粘莲花。我像没脱开壳的米粒,大家都被拖拉机带跑了,带到沥青地上躺到了一起,我还在怀念泥土味&&我不知道奥迪奔驰桑塔纳的车牌有什么不一样,因为我只坐过拖拉机。我知道小四轮的方向盘怎么扭,山羊和绵羊的叫声差异,却不知道计算机怎么用。我懂怎么压出甘甜的井水,拨算盘飞快,还知道小鸟是站着睡觉的,可城里人不爱听我说这个。&
& & & 我和爸爸去送礼,为了上学,爸爸低三下四地弯腰,我们被人关在了门外,爸爸还在那儿鞠躬。一向伟岸的父亲,为了让我入学,给人鞠躬了,我充满了歉疚感。我声音清脆,合唱时本来被安排在第一排,可就因为我戴的不是新买的红领巾,我就被藏到了人群后面。父母不懂我的心情,不知我为啥总爱哭闹求他们搬家,搬回老房子,要新衣服和零花钱。他们不知我为啥说话语速越来越快,像吵架似的,又忽然变得安静内敛,我是多么想念在老房子捧把雪吃的日子,而不是买那些添加了色素的冰棒。城里的世界,就像色素一样,看起来五颜六色充满诱惑,可又总是把你的喉咙弄疼,肚子弄坏。我在菜市场见到了血淋淋的大羊头,不远处小羊羔啃着垃圾堆旁的纸壳,饿了就咩咩地叫,我掰断柳条喂它们,它们还怕我。
& & & 我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会当作家或者写作什么的,一切就像被一根线牵引着,我做了个梦,梦里我翻过一座又一座山,突然就坐在这里了,在写东西。我被贴上了标签,一个必须要当作家的作者,要被传诵变成有利可图的商品,我被很多人拿来比较。我还是个生过重病的病人,要拿鸡汤和螺旋藻才能救活我的生命。我还是个在追爱的女人,一个忐忑的流浪汉。我不再看书却在写书,失眠却和他人说晚安,我还要变成一个编剧,一个商人,只因为做编剧更有钱赚,做商人我就能买得起房子。我说着&你觉得世界温柔,世界就给你笑脸&的狗屁话,却为爱人间的质疑和动荡掉眼泪,向一面之缘的人索求安慰。
& & & 我想放一把火,烧掉我身上所有的标签,隐居到一个野兽出没的半山腰;还想做个戏子,在唱台上轮回。我想做个流浪歌手,去和很多的人唱歌,在他们掉泪时拍拍他们的肩膀,围着篝火咒骂这肮脏而美好的世界。我想脱掉裙子换上牛仔裤,爬到很高的山,躺倒,让白云从我的瞳孔飘过。我还想做个坏女人,和有好感的人不眠不休地做爱,然后筋疲力尽,死亡,不用思索爱和未来的意义,我会在他闭眼的最后一刻说:&我宁愿用活着的每一天和你疯狂地接吻,也不要在我死后你跪在我墓碑前长哭不走。&
& & & 我会可怜所有爱过我的男人,可怜他们像可怜每一个手足无措降临的婴儿;也会可怜恋爱中的自己,为了一个相伴到天明、至死不渝的谎言,去坚定地等待,时光把爱情捏成我们最不喜欢的模样。
& & & 终懂那句话&&&我们都会变成我们最讨厌的那些人。&
& & & 在我出去后,我就没想过活着回来。
& & & 在我爱上你后,我就没想过我还是过去的我,因为是你&&让我长出了新的生命,而你爱的,却是过去和你打招呼的我。
& & & 你是我手中被风呼唤的草种,却被这个时代的意义击落&&
我违心,你为难。你诚心,我为难。
我们都真心,时代就难为我们。
这世事,总是那般不双全。
但求今生与君度,
鹊桥底下不作仙。
我是你手指漏下的风,
你是我夜路相扶的墙。
我是你目光拴起的桩,
你是我裙边摇起的浪。
&&这个时代教会我的事儿。
摘自新书《永远热泪盈眶&&致所有不妥协于世俗的年轻人》作者:翩翩,豆瓣id:没头脑也很高兴。
&购书通道:
&&来自&&的投稿
MARK.出身海边,能自由生长,这事儿挺幸福的&&转自&
刘瑜:牛校牛在哪?
我在哈佛做一年博士后,这一年,除了领钱,基本也没有什么别的任务。为了防止自己整天缩在家里,把薄薄的那一沓钱翻来覆去地数,我决定去旁听几门课。
那 天我去学校我所在的机构,跟机构里的秘书表达了此意。她非常干脆地说,没问题啊,只要教授同意,都可以呀。我问,有没有一个什么社科方面的课程清单,我看 看有什么课可选。我问的时候,想象的是几页纸,可以站那顺手翻完。结果说时迟那时快,柔弱的女秘书突然掏出一个庞然大物,向我递过来,我伸手一接,胳膊差 点因为不堪重负而当场脱臼。
定睛一看,这本1000多页的玩意的封面上,赫然印着几行字:
Courses of Instruction
Harvard University.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
Harvard College
Graduate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s.
就是说,仅仅就本科和文理学院的课程表及课程的简单介绍(一般3-5行的介绍),哈佛就一口气列了1000多页。我估计,把哈佛全校的课程名单一一排列出来,是不是得绕上赤道一周两周啊。
以前在哥大听课,我就觉得自己已经见过世面了。现在,捧着这个庞然大物,我有种金轮法王突然路遇萧峰的悲凉感,过去六年建立起来的牛校感当即化作片片飞屑,随风而逝。
端着它回到自己的办公室,仔细研读起来。如同一个饥饿无比的人,捧着一个写满了各种山珍海味的菜单,边咽着口水边往下读。读到最后,就是《廊桥遗梦》里面女主角遇上男主角的感觉,之前和丈夫风平浪静的婚姻,原来都是不算数的,这才是真正伟大的爱情。
当然,让我产生伟大爱情的,不仅仅是哈佛所提供的课程之多,更重要的,是它所提供的课程之人性化。
国内的媒体,时不时地就会把&大学精神&这个话题拿出来讨论一下。基本上大家都会达成一个共识:大学不是职业培训机构,大学精神不应当仅仅是训练工作技能的精神。据说,大学应该熏陶的,是一种人文精神。
虽然&人文&这两个字,因为靠&文人&两个字太近,已经臭大街了,我觉得,大家还是应该再给它一次机会。
哈佛大学之所以是一流的大学,当然是因为它最有钱,然后用这些钱买了最先进的设备和雇了最牛的教授。但是同时,也是因为它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而这一精神,最集中地体现在它的&核心课程&上(哥大也有,但是跟哈佛比,是小巫见大巫)。
所 谓&核心课程&,就是学校提供给本科生的一系列基础课,学生必须从中选出几门作为必修课。这些基础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进入知识的细枝末节之前,能够对他 所置身的世界有一个框架性的理解和探索。这样当他置身于自己的专业时,能够知道自己所学习的,不过是一个巨大有机体里面的一个毛细血管。
摘 抄一段关于&核心课程&的说明: &The philosophy of the Core Curriculum rests on the conviction that every Harvard graduate should be broadly educated, as well as trained in a particular academic specialty or concentration. It assumes that students need some guidance in achieving this goal, and that the faculty has an obligation to direct them toward the knowledge, intellectual skills, and habits of thought that are the hallmarks of educated men and women.&
哈佛的&核心课程&分成七个板块:Foreign C Historical S Literature and A Moral R Quantitative R S Social Analysis. 拿Moral Reasoning这个板块做为例子,所给的课程包括:
1。民主与平等
3。国际关系与伦理
4。伦理学中的基本问题
5。儒家人文主义
6。有神论与道德观念
7。自我,自由与存在
8。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奴隶制
9。社会反抗的道德基础
10。共和政府的理论与实践
11。比较宗教论理
12。传统中国的伦理和政治理论
13。古代与中世纪政治哲学史
14。现代政治哲学史
拿科学这个板块来说,所给课程包括:
1。光与物质的性质
3。宇宙中的物质
4。观察太阳与恒星
6。爱因斯坦革命
7。环境的风险与灾难
8。现实中的物理
9。Cosmic connections
10. 音乐和声音的物理学
11。看不见的世界:科技与公共政策
12。能源、环境与工业发展
13。Life as a Planetary Phenomenon
其它的板块,就不列了,太长。基本上,&核心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在开始研究树木之前,能够先看一眼森林。最好能够把这个森林地图印在大脑上,以后走到再细小的道路上,也不会迷路。
我再列一些&本科新生研讨会&的课程(freshman seminar)――这个freshman seminar是什么宗旨,什么来头,我不大清楚,但是有些课程名称开得非常诱人,因为名单太长,我只列上那些我感兴趣的课程――也就是如果我有三头六臂会去旁听的课程。
1。人的进化
2。翅膀的进化
3。细菌的历史
4。银河与宇宙
5。象棋与数学
6。疾病的话语
7。DNA简史
8。美国的儿童医疗卫生政策
9。应然:道德判断的本质
10。火星上的水
11。医药公司与全球健康
12。传染病对历史的影响
13。非洲的艾滋病
14。关于意识的科学研究
15。什么是大学,它的目的是什么?
16。俄罗斯小说中的爱情
17。怀疑主义与知识
18。一个社区的研究
19。基督教与美
20。怎样欣赏画
21。浮士德
22。黑人作家笔下的白人
23。香蕉的文化历史
24。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25。苏格拉底及其批评者
26。怎样读中国的诗歌
27。互联网与法律
28。美国的70年代
29。The American Creed: Exceptionalism and Nationalism.
30。语言与政治
31。信任与民主
32。美国的总统选举
33。60年代的青春文化
35。全球变暖与公共政策
36。当代印度
37。公共健康与不平等
38。公墓的历史
40。政治演讲与美国的民主
41。&犯罪&的概念
42。现代欧洲国家的民族主义
43。烟草的历史
44。酷刑与现代法律
45。大脑的测量:心理学实验的兴起
你看,随便这么一列,就有45个。对于一个求知欲很强的人来说,这些课程简直就是一场饕餮之宴,举着筷子,不知从何下手。
不知道清华北大,能给那些刚刚背井离乡的18岁孩子,开出上述45门课中的几门。
我相信,大学精神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
天真的人,才会无穷无尽地追问关于这个世界的道理。关于自然、关于社会。大学要造就的,正是达尔文的天真。爱因斯坦的天真。黑格尔的天真。顾准的天真。也就是那些&成熟的人&不屑一顾的&呆子气&。
&成熟的人&永远是在告诉你: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合理的就是不必追究的,不必改变的。
真正的人文教育,是引领一群孩童,突破由事务主义引起的短视,来到星空之下,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数学、物理、生物、心理,象星星一样在深蓝的天空中闪耀,大人们手把手地告诉儿童,那个星叫什么星,它离我们有多远,它又为什么在那里。
前两天读王璐小友的文章,其中有句话说的挺好玩,说到国内某现象,他说:两个连大学都算不上的什么机构,竟然为自己还算不算一流大学而辩得脸红脖子粗。
这 事我没怎么跟踪,所以也不太清楚。好像是香港几个大学挖了几个高考状元走,清华北大就开始捶胸顿足,觉得自己不再&一流&。这种捶胸顿足有点滑稽,仿佛宋 祖德为自己不再是一线男星而痛心疾首。其实,清华北大的确应该捶胸顿足,但不该是为了几个高考状元,而应当是为自己与天真的距离。
自己读罢...&&转自&
欲望——文/珍妮特·温特森
&& & & 为什么要用失去来衡量爱情?&&  在那两个词之间&&爱情、失去 ,位在它们每一边的,是所有这些首先是如何发生的:另一个词:欲望。&&  我无法拥有你的时候,我渴望你。我是那种会为了与你相见喝杯咖啡而错过一班列车或飞机的人。我会打车穿越全城来见你十分钟。我会彻夜在外等待,假如我觉得你会在早晨打开门。如果你打电话给我说&你是不是愿意&&&我的回答是&是的&,在你的句子说完之前。我编织着我们可以在一起的世界。我梦想你。对我而言,想象和欲望非常接近。&&  欲望常常是一种创造。我的意思是,我们两个被这种强大的感情重塑了。好吧,有时是我们两个,有时或许只是我,而这时我是你的跟踪者,你的精神病患,我是那个幻想失控的人。&&  渴求某个对你没有欲望的人可以帮助你理解这种极其强烈的感情的本质;它更多地与我有关,而不是与你有关。你是我欲望的客体。我是主体。我是那个我 。&&&&  当我们是彼此欲望的客体时,很容易明白在这愉悦的状态下没有任何负面的东西。我们成了浪漫的象征,我们实现了所有太过浪漫的幻想。这是它本来应该的样子 。你走进一间房间&&我们的眼神相遇&&从这第一刻起&&等等。&&  完全可以这样说:对于另一个人的无法抗拒的欲望包含着相当多的投射。我不相信一见钟情,理由稍后会变得清晰;但我的确相信&一见钟欲&。有时它就像性欲一样简单,或许男人在这点上更直白,但通常欲望是复杂的;是一系列的渴望和需要、希望和梦想,是整个宇宙无人居住的繁星在寻找生命。&&  而没有什么比欲望感觉更像生活的了。人人都知道这点;血脉喷张,没吃白粉却像瞌药般兴奋。欲望是如有魔力、恍惚似的狂喜。当人们经常说着&我愿意再次堕入爱河&&那最初的一个月,半年,一年&时,他们根本不在谈论爱情&&他们的意思是欲望。&  但谁又能怪我们呢?渴求你令我感觉强烈,使我的身体如狐狸般敏锐。对你的欲望令我活在平常的时间之外,召唤我进入一场我想我从未有过的、与灵魂的对话,诱使我比以往表现得更好 ,像某个其他人,某个好人 。&&  对你的欲望充满了我的心,就这样成了一种清除空间的练习。在这个混乱而拥挤、膨胀而喧嚣的世界上,你成了我的冥想点。我想着你,很少去想其它,于是我意识到了我所做的大部分事情有多么荒诞和徒劳。日常生活碎片般的状态最终变得连贯起来。不再飘散在时间和空间里,我被集于一处,而那个地方便是你。&&  简单。完美。&&  直到出了错。&&  真相是:除非将欲望转化至爱情,不然欲望会令我们失望;它会做不到它曾一度做到的事;那些欢乐,那些战栗。我们的阵阵欢愉消失了。我们不再行走于空气中。我们发现自己回到了通勤列车上,靠自己的双脚站立。语言泄露了这点;我们说回到地面 [1] 。&&  对于很多人而言,这令人大为失望。当欲望消失,爱情亦是,恋爱关系亦是。但我仍怀疑爱会如此轻易地改变。不愿离别,爱着便能渐渐理解:所爱之人并非超人或世界小姐。&&  我们生活在一种升级文化之中。我觉得这侵染了恋爱关系。当新模式更光鲜、更有趣的时候,为什么要守着去年的模式呢?人,如同物,在我们的社会中被丢弃;我们不再介意工作稳定性,我们不提供恋爱关系中的安全感。我们发表着要与时俱进的陈词,就好像我们要做一些新时代的聪明事,而这时我们真正想要的,无非是要解决掉这个女友 /男友 /丈夫 /妻子。&&  我不想回到五十年代,那时候夫妻们不管怎样都在一起,但谁又能说那样的恋爱关系就容易?&&  广告总是允诺新型号用起来更方便。当然,当你&升级&到下一段恋爱关系时,它也更容易些&&在一段时间里如此。&&  如果你漂亮或可爱,英俊或富有,一连串的恋爱关系会只有欲望而没有承诺。当性欲渐息,当最初的幻想消逝,我们开始在现实生活中看见,这另一个人并非我们的女神或救主。我们变得吹毛求疵。我们有了怀疑。我们也开始看见自己,由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在整个生命中一直避免面对自己,这突然的看见便令人不悦,于是我们怪责这另一个人,以便自己可以落荒而逃。&&  换一个伴侣要比面对你自己简单得多,但关于爱情的许多奇事之一便是,它的确要求我们面对自己,这时它会给予我们坚强的性格,使那艰难的任务成为可能。如果欲望是种魔药,有立竿见影之效,(参见《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那么爱情便是个奇迹,其效果只有在时间里才逐渐彰显。爱情是恒久的。而欲望在此刻。&&  一种升级 文化,一种此刻 文化和一种名人 文化,在这里,富有而有名望的人们无止境的伴侣交换司空见惯,并不看重恒久。我们是新唐璜,我们的诱惑需要更快速更频繁,而我们把这些心灵之罪掩藏于欲望 性感的头条标题之下。&&  唐璜&&以拥有一千零三个女人而闻名,当然因其罪而被拖入地狱。欲望从不受宗教所爱。佛教主张清心,基督教把欲望看作通往肉体罪恶之路,看作对神的分心。伊斯兰教要求女人在公众场合遮盖自己,以免任何男人受刺激,危及他的灵魂。在犹太教的传统里,欲望毁灭了大卫王和参孙,一如当代的黛利拉 [2] 仍然把她们的男人们调教得服服贴贴。然而,不该遗漏《圣经》里的那首叫《所罗门之歌》的情诗;它与任何一首此后所写的情诗一样浪漫,并在爱情的宫殿里为欲望正了名 .。然而,不该遗漏《圣经》里的那首叫《所罗门之歌》的情诗;它如同 ila,&&  而且还相当正确。欲望美妙。魔药有时正是所需要的。你可以如你所愿,爱我,离开我,任何三十岁以下的人都应该经历许多爱和别离。我不是说欲望属于年轻人&&当然并非如此&&但当你正在长大时,你有很好的理由经常堕入爱河,就算只是去发现那根本不是爱。&&  当欲望不再关乎发现,而只是一种避免爱情的廉价方式时,问题产生了。&&  把欲望本身视为终点是不对的。色欲本身是终点,而假如这就是你要的全部,那么没问题。欲望更微妙,因为我怀疑它的真正功能是朝向爱情的,而并非去往另一个方向的借口。&  有一种基于科学的论断,把欲望理解为一种爱情的策略,一种社会稳定所需要的爱情。爱情是一种令人们聚在一起的方式,欲望是一种让人们彼此相爱的方式,该论断如是说。这种理论把我们最高的情感价值读解为物种保护。毫不奇怪,我憎恶这种解读,我更喜欢诗人的说法。当但丁在谈论爱情说它感动太阳星辰时,我相信他。他不像我们那样知道那么多关于苍穹的构造,但他知道心灵的复杂性。&&  我的感觉是,爱情由欲望引领,欲望深化成爱情,它不仅仅是令社会稳定、物种生存的自私基因。爱一个人是条捷径,令我们得以了解成为另一个人是何种感觉。爱情冲破了我们习惯而顽固的自私,冲破了那种狭隘的、渐渐使我们闭塞的&以我为先&,冲破了无爱生活的死巷。&&  有不同种类的爱,并非所有的爱都以欲望为始,但欲望在我们的感情中占据了一个有影响力的位置。它释放出的力量无视任何一种传统,跨越性别、年龄、阶级、宗教、常识和行为习惯。&&  这令人振奋,亦有必要。它令人沉迷。如同所有强大的物质,欲望需要小心处理,而从本质上说这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几乎,但不是一定。荣格,由炼金术出发,把欲望说成是一只白鸟,当它出现时,应该一直尾随它,但不该总把它带到地面。简单来说,我们无法总是依照欲望行事,也不该如此,但压抑它亦令我们一无所获。追随白鸟是一种勇敢的方式,承认有些爆炸性的事情正在发生。或许那将炸毁我们整个世界,或许它会引爆心灵的密室。肯定的是,事情会改变。&&  我并不认为这只欲望的白鸟对于我们大部分人而言,如令人自然兴奋的白粉替代品一样诱人。作为毒品的欲望比作为信使的欲望更粗俗。然而生活中的大部分事都有一个实际含义和一个诗意的含义,而有些时候只有诗歌才能回应。&&  对我而言,当我信任我的欲望时,无论我是否按其行事,生活总会变得困难得多,但又奇怪地被照亮了。当我不信任我的欲望时,无论出于怯懦或常识,慢慢地我会进入阴影处。我无法解释这点,但我发现这是真的。&&  欲望值得尊敬。它值得上那些纷扰。但它不是爱情,只有爱情才值得上一切。&&&&注:&回到地面&原文为 come back down to earth,意为脚踏实地。&黛利拉( Delilah):圣经旧约中,参孙的情妇。她将参孙出卖给非利士人,在参孙睡觉时剪掉了他的头发,使参孙丧失了能量。
为什么要用失去来衡量爱情&&转自&
星星——文/约克·舒比格
  && & & &有一天晚上,一颗星星从天上掉下来,穿破一栋房子的屋顶,落在灰泥地上。住在这栋房子里的女人听到轰隆声,跑来一看,发现一颗星星。她把星星抱起来,兜在围裙里。&&  发生了什么事?女人的丈夫问。&&  一颗星星,女人回答,我们没有小孩,我们可以把它留下来。&&  她让星星喝了东西,又把它喂饱,最后把星星放在小床上,替它盖好被子,星星很满足,它一闪一闪发亮。&&  但是丈夫可不高兴。我们要星星干什么?它没有眼睛,看不见东西。&&  但是它会发光,女人回答。&&  它没有腿,不会走路,丈夫说。&&  但是它会滚,女人回答。&&  女人是对的。星星除了睡觉、吃饭、喝水之外,其它时间就在房间里滚来滚去。&&  我宁可要只狗,丈夫说,狗至少有眼睛。&&  但是狗不会发亮,女人回答。&&  狗至少有腿,甚至有四条,前面两条,后面两条,丈夫说。&&  但是狗不会滚,女人回答。&&  女人和丈夫一天到晚不停地争吵。星星不断长大,它已经需要一张新的床。不久它开始上学。老师教的东西,它一学就会,而且不会忘记。但是它不会说话,所以大家都以为它很笨。&&  一颗不会说话的星星,丈夫说。&&  但是它会唱歌,女人说。&&  它唱错了,丈夫说。&&  但是很好听,女人回答。&&  现在星星长大了,它爱上了邻村一个漂亮的、胖胖的姑娘。有一天晚上,星星和女孩一起远走高飞再也没有回来了。&&&&&  它从此没有再回来,或是很久没有再回来?&&  有人说,很多年之后,它又回来了。它看起来凄惨黯淡,除了女人之外,没有人认出它。&&  有人坚持说,它自始至终只寄回过一张卡片,卡片上面是星光灿烂的夜空。
星空。晚安。&&转自&
敬告青年——文/陈独秀
&& & & &窃以少年老成,中国称人之语也;年长而勿衰(Keep young while growing old),英、美人相勖之辞也,此亦东西民族涉想不同、现象趋异之一端欤?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准斯以谈,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非予之所忍言者。彼陈腐朽败之分子,一听其天然之淘汰,雅不愿以如流之岁月,与之说短道长,希冀其脱胎换骨也。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  自觉者何?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而自视不可卑也。奋斗者何?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视之若仇敌,若洪水猛兽,而不可与为邻,而不为其菌毒所传染也。  呜呼!吾国之青年,其果能语于此乎!吾见夫青年其年龄,而老年其身体者十之五焉;  青年其年龄或身体,而老年其脑神经者十之九焉。华其发,泽其容,直其腰,广其膈,非不俨然青年也;及叩其头脑中所涉想,所怀抱,无一不与彼陈腐朽败者为一丘之貉。其始也未尝不新鲜活泼,寝假而为陈腐朽败分子所同化者,有之;寝假而畏陈腐朽败分子势力之庞大,瞻顾依回,不敢明目张胆作顽狠之抗斗者,有之。充塞社会之空气,无往而非陈腐朽败焉,求些少之新鲜活泼者,以慰吾人窒息之绝望,亦杳不可得。  循斯现象,于人身则必死,于社会则必亡。欲救此病,非太息咨嗟之所能济,是在一二敏于自觉、勇于奋斗之青年,发挥人间固有之智能,决择人间种种之思想,&&孰为新鲜活泼而适于今世之争存,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留置于脑里,&&利刃断铁,快刀理麻,决不作牵就依违之想,自度度人,社会庶几其有清宁之日也。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若夫明其是非,以供决择,谨陈六义,幸平心察之。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等一人也,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奴隶云者,古之昏弱对于强暴之横夺,而失其自由权利者之称也。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世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  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我有手足,自谋温饱;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绝不认他人之越俎,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盖自认为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非然者,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德国大哲尼采〔Nietzsche〕别道德为二类:有独立心而勇敢者曰贵族道德〔Morality of Noble〕,谦逊而服从者曰奴隶道德〔Morality of Slave〕);轻刑薄赋,奴隶之幸福也;称颂功德,奴隶之文章也;拜爵赐第,奴隶之光荣也;丰碑高墓,奴隶之纪念物也;以其是非荣辱,听命他人,不以自身为本位,则个人独立平等之人格,消灭无存,其一切善恶行为,势不能诉之自身意志而课以功过;谓之奴隶,谁曰不宜?立德立功,首当辨此。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之恒言也。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特以俗见拘牵,谓有二境,此法兰西当代大哲柏格森(H. Bergson) 之&创造进化论&(L&Evolution Creatrice)所以风靡一世也。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存亡之数,可以逆睹。矧在吾国,大梦未觉,故步自封,精之政教文章,粗之布帛水火,无一不相形丑曲拙,而可与当世争衡?  举凡残民害理之妖言,率能征之故训,而不可谓诬,谬种流传,岂自今始!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持较皙种之所为,以并世之人,而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尊重廿四朝之历史性,而不作改进之图,则驱吾民于二十世纪之世界以外,纳之奴隶牛马黑暗沟中而已,复何说哉!于此而言保守,诚不知为何项制度文物,可以适用生存于今世。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台球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