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金融精英挑战赛战陀怎么玩

    前言  这一贴,扒的是古今中外的战线攻防经典战例。西方军事的鼻祖克劳塞维茨特别重视战线的作用,他认为保持一条完整的战线是极为重要的,这个思想直到今天也没有过时,反而不断的被提升其重要性。事实上,这个思想在古代就有,只不过不如他总结的系统。自然,我知道有些朋友要提孙子兵法,但是,孙子兵法说过: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只研究孙子兵法而不研究外国战例和思想,正是违反了孙子的这一主张,因为这正是只知已不知彼。  所以本贴专门说一说战线攻防史,包含古今中外,而且以外国为侧重。这里面没有战略,只有战术,想要看各大政治家如何杀伐决断的朋友只怕要失望了,这一贴,研究的是具体而微的东西,战场上如何突破对方战线的,对方如何防止的,重点则是如何突破对方战线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古今中外的战例浩瀚无比,我要一个个都贴出来,不但没这能力,也没这精力,所以,我只选择一些我认为可说明问题的战例来扒,并且,既然是“史”,则本文肯定有大量网络收集的资料,甚至可以说以资料为主,原因也很简单:我不可能写出一个新的历史战例,那就不叫扒战例,叫写小说了,所以对这些战例很熟悉的朋友,就不必跟了,我主要是将这些战例贴出来,不是写出来,要看写出来的,请上军事小说网站看,不过当然,加工、整理、点评是必不可少的。这是我选择原创的原因,因为我说转的,转谁的?转百度的?各位达人不必深究,在此统一说明了,不是说资料都是我原创,这个,就算是一个重新组合型的原创吧。此外,天涯的水深,达人多,我又没打算写出个流传千古的名著,所以,有疏忽和问题是极为可能的,欢迎各位指出。  好了,吆喝已毕,接下来,开扒!
楼主发言:60次 发图:
  说明:上午有事,先发这个广告,可能下午开更,各位喜欢的先顶着,我上午先消失。下午我希望能如约开扒,如果不能,是我真的没时间,各位见谅。  @胸有成竹1964:你真的当版主了?前两天看有人说了,但看首页没有,不知真假,昨儿看你承认了,但那个贴不适合祝贺,这里先祝贺下。
  别吆喝了快来点干货  
  @D_Fine 2楼
07:37:03  别吆喝了快来点干货  -----------------------------  下午,下午哈,马上就得走,我被人称五毛,但要赚五毛,还得在现实中,见谅哈。
  恢复正常了,不错,赞一个。  有时间就多写写帖,无聊就去骂骂jy。  有些事情,是没有办法说清楚的,你越想说清楚,就越说不清楚,所以难得糊涂。  我这不算歪楼吧,因为你还没有正式开扒。
  插  
  顶楼主菊花!靠,昨晚上就听说你要给干货了,咋不见下文了呢!  
  前排留名  
  码  
  原来只是个前言啊!能够对已知的史料形成自己的思维和看法这也不错,翘首以盼  
  @心役15 1楼
07:36:51  说明:上午有事,先发这个广告,可能下午开更,各位喜欢的先顶着,我上午先消失。下午我希望能如约开扒,如果不能,是我真的没时间,各位见谅。  @胸有成竹1964
:你真的当版主了?前两天看有人说了,但看首页没有,不知真假,昨儿看你承认了,但那个贴不适合祝贺,这里先祝贺下。  -----------------------------  这个我顶,应该没人说咱们是在斗地主
  谢谢楼上几位顶贴,办事顺利,提前成功,这就开扒。
古代:强攻强守是主流  (一)伯罗奔尼撒战争的事例:精气神的胜利  古人的智慧的确很高,但事情总有个发展过程,古人的智慧也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思考得到的,在最初的时候,他们的战术思想和技巧还是比较落后的。而且由于古代的经济能力、科技实力和人口数量问题,基本上没有象现代动不动几十公里上百公里甚至几百公里的大战线,所以,多半就是几百几千,多则数万人在一个战场的决战。这种决战,一靠阵法,二靠训练,三嘛,则是精气神儿了。所以古人特别重视士气,其原因也在这里。自然,也有科技的力量,由铜器到铁器的,就使得战争进入了新的科技水平。但毕竟这种进展是缓慢的,所以在古代,强攻强守是主要的方式。  先介绍一个很久远的例子: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介绍过一个例子:雅典军队远征西西里,在岛上对敌军发起攻击,指挥官一看队形,就知道必胜。为什么?不是因为雅典军的队形整齐,相反,是因为队形不整齐,这个队形是自右向左倾斜的,而不是排成严密的横线。如图:    按咱们的想法,这算是失败的迹象,一支冷兵器时代的军队在冲锋时队形不整,不失败还胜利吗?事实证明,的确是胜利,而且是大胜。  原因何在?  这要说一说雅典军的作战方式。当时还没有骑兵,作战全靠两只脚跑,雅典军的武器是:左手持盾,右手持剑,但他们的盾并不是护着自己,你不妨弄一个长方形的大木板放在身前试试,要是左手拿着这东西护在身前,右手的剑就没有用处了,根本没办法透过自己的盾对敌人进行攻击。  所以,他们的办法是,右手边的士兵将盾的一半护着自己,另一半护着自己左手边的同伴。这样一来,自己可以得到防护,同伴由于持剑而没有防护的右侧身体也有了防护,同时,还方便了攻击。  这个办法要求所有士兵都不能脱离队形,因为一脱离队形,你的同伴也就失去了防护。然而,当冲锋开始时,在图中可以发现,右侧的士兵跑的更快,导致左侧的士兵纷纷向前抢,结果整个阵形不是平的,而是斜线。  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士兵的攻击欲望强烈。由于右侧的士兵急于攻击敌人,所以跑的很快,只是他得用左手的盾护着同伴,所以他没有脱离队形,但脚步却不知不觉的抢先了,而他左手边的同伴也完全跟得上,只是由于他的身体受限于右侧同伴的盾牌,只能比右侧的同伴微微落后一点。  这种情形存在于整个军队中,就形成了上图的情形。  一支有这样士气的队伍,当然会胜。  要是反过来,这个队形不是自右向左,而是自左向右的倾斜会如何?  那就麻烦了,那意味着每个防护同伴的士兵脚步都比同伴慢了一点,不是惧战就是体力不支,必败无疑。  所以士兵的精气神很重要,在古希腊时期,甚至决定了战争的成败。不过,要说古人除了精气神没有别的办法,当然是不可能的,古人对阵形的追求,就是为了突破敌方战线,保住已方战线。  这里选取三个经典的战阵,说明古人如何在强攻强守中动脑筋想办法的,其办法之妙,思维之奇,实在让人赞叹。
  ******
  (二)三个经典的战阵  1、第一个,自然就是马其顿方阵。  以前看到有人讨论,当秦军碰到马其顿方阵会不会胜,其实这个讨论意义不大。春秋时,中国就已经大量装备了战车,以战车对付步兵方阵,就算是硬从正面进攻都有很大的胜率,何况战车完全可以绕到侧面。  马其顿方阵是一个正面极为强大,而侧面极为软弱的阵形。  这种方阵的阵形大约如下:  64名甲兵组成一个排,128人组成一个连,256人组成一个营,1024人组成一个团,4096人组成一个初级方阵。这个方阵它除了重步兵外,还包括2048名轻装盾兵,1024名辅助兵和一个1024人的骑兵团,总计8192人。每个联合方阵由四个初级方阵组成,约32,000人。  整个方阵,以联合方阵为核心,两侧有骑兵保护,后面有轻装盾兵和辅助兵相助,方阵的前几排有盾牌为护,后面则没有盾牌。整个方阵由长枪组成,而且是越来越长的长枪,据说最长能达十米。无数的长枪密如丛林,后面的长枪一排排的越过前面士兵的肩膀,形成一个不断突击的集团。  下面是一些资料图片        亚历山大大帝靠这种方阵横扫四方,成就一世威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方阵没有缺点,事实上,这种方阵的优点和缺点都极为明显。
  2、马其顿方阵的优点与不足(上)  首先,这种方阵的优点在于利于正面接战。当敌方从正面发起攻击时,迎面的长枪如林,而且这种方阵一经发动,就只能步步向前,除非全军同时停止前进或者从最后一排开始停止前进,否则别想停下来,所以其攻击力极强。  但是,另一方面,这个方阵最大的问题在于行动不便,只能要求战场适合它,不能要求它适合战场。  如果这个方阵是在一个巨大的石板铺就的广场上向单一方向作战,那没问题,任何攻上来的或者列阵而守的敌人都难以抵挡,但问题是,战场很难有这样的条件,战场上可能有沟坎,可能有山地,可能有树林,也可能有河流。任何一种地形的变化,都可能破坏这个方阵的阵形。  这个方阵最大的特点是利用密集的长枪来攻守合一,然而,一旦方阵中哪怕出现了一棵大树,结果如何?那些几米甚至十米长的枪,该怎么绕过这树?好吧,枪当然可以想办法,比如立起来,问题是,枪立起来,就意味着这里出现一个缺口,一个没有防守的缺口。  如果不是一棵树,而是地面上的一个深坑,又会如何?那么,面向深坑的马其顿士兵只能眼睁睁的掉到坑里去。他没别的办法,你绕不开,因为左右都是士兵,你退不了,身后也是士兵,甚至不能跳起来,因为肩膀上都是后面伸过来的长枪。  所以,其实这个方阵有多种破法,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一个不利于方阵的地形作战,如果不能达到这个要求,那就在地面上挖一堆坑,当马其顿人攻过来时,退到坑后面去。就这么简单。
  回复第10楼(作者:@负笔书生 于
09:22)  @心役15 1楼
07:36:51  说明:上午有事,先发这个广告,可能……  ==========  好帖要顶,使劲的顶!    
  3、马其顿方阵的优点与不足(下)  这还不是这个方阵缺点的全部。它的第二个缺点是,由于方阵是一排排长枪组成,所以只能面向单一方向,你想让这个方阵转个方向,那得全体士兵同时行动才行。有一柄枪没摆布好整个部队就换不了方向。  想一想吧,侧面来了敌人了,战阵中的士兵怎么办?转身,迎敌?唉哟。。。。。怎么了?脖子撞到自己肩头的长枪上了。转身?哪儿有那么容易。  所以,一旦敌人从侧面击败保护方阵的骑兵,这个方阵就只能被屠杀。  最糟糕的是,为了能够充分使用长枪,马其顿方阵将短剑简化成了匕首,将大盾简化成了小盾,将重装甲简化成了轻装甲。所以,一旦面临近战,这些士兵手上那长长的大枪几乎没有用处,等于徒手作战。  所以在第二次马其顿战争中,当马其顿方阵碰到了罗马军团,就这样惨败了下来。罗马士兵从侧面攻入方阵,圆盾,短剑,这些近身搏击的利器发挥了充分的威力,马其顿士兵们无法转身,无法逃走(因为前后左右都是人!),没有可近战的武器,几乎是就那么站着让罗马士兵杀。  其实方阵的缺点还不止这些。由于方阵后排士兵持的枪太长,要尽量减轻身上的重量,所以除了前几排士兵,后面的士兵根本没有盾牌。这就意味着,一旦有强硬的冲击力将前几排士兵冲倒,后面的士兵就很难得到防护。甚至只要有一排可以坚守不动的障碍,马其顿方阵也就没办法继续前进,一旦发生僵持,这些长矛的作用可就大为降低了。  前面我说过,秦时的战车甚至从正面也可以战胜马其顿方阵,原因就在这里。  战车如果能直冲敌阵,只要牺牲一批勇敢者,这个方阵的前排防护就破掉了,而且同时这些损毁的战车也成了方阵中的障碍物,让整个方阵不再成形。事实上亚历山大和波斯国王大流士之战,大流士就用了马车正面破敌之法,只是他的指挥实在有问题,结果没有成功。  甚至于,如果有大批弓箭之类的,也同样会破掉方阵,因为方阵的行动肯定不快,弓箭手边退边发箭,方阵几乎只能受死。虽然马其顿没有被这样击败过,但罗马军团却被这样击败过,这个例子我们后面再谈。  当然,这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待当时的情形,而在当时,这种思考要很大的智慧才行,而且也需要重大的科技突破才能达到目的。  马其顿方阵,可以算做攻守一体的战线,然而,它的严重不足也导致了这个战线的失败。特别是在第二次马其顿战争中罗马军团的作战方式,已经体现出了现代战争中一个重要的思维:侧面攻破战线。
  你总算写点该写的了,别在发那种口水贴了。
  技术贴马克,必火!  
  LZ高才,得顶呀
  可算看个有点营养的了  还有g军的 大迂回 大穿插 可不是一般人能玩的了的 首先他取决于基层战士和军官对于最高统帅的命令的坚决执行 所以国军肯定玩不了 担任穿插的部队要有勇有谋 因为穿插一但被发现就成了被别人包饺子 另外各军之间亲密无间的配合 这可是那命在配合 有人包饺子吃肉 就得有人阻击敌军来援部队 啃硬骨头 大伤亡 死守一个阵地和山头往往会战至最后一人 所以各友军部队不是充分信任 谁给你抗这雷
  多发点这贴多好。  
  2、第二个,就是斜形战阵  这个战阵最为人知的是德国的腓特烈大帝的成功应用,但实际上,它是古希腊时期的一个小城邦底比斯的统帅伊帕米农达斯的发明。  公元前371年, 斯巴达国王翁布罗特率1.1万人征伐底比斯城邦,当时正值伯罗奔尼撒战争斯巴达大胜,已成为古希腊的霸主的时候。  相对斯巴达来说,底比斯是一个小城邦,全国军队只有7500余人。统帅伊帕米农达斯采取了非常新颖的“斜形战斗队形”,与斯巴达军的全正面方阵对阵。这个新队形是将主力置于左翼,排成50列的长纵队;中央和右翼则只部署排成8列的短纵队,抵御敌人中央和左翼兵力的冲击;长纵队后面是300人组成的称作“圣军”的小部队,用于攻击对手的右翼。  斯巴达军要想应对这个“斜形战斗队形”,必须向右旋转正面,使得自己的方阵与底比斯军队的“斜阵”重新成平行状态,才能实施全正面的长矛冲击。伊帕米农达斯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因为,如果斯巴达军为与底比斯军成平行状态,势必要重新调整部署,而底比斯军的“圣军”则利用这个机会,攻击敌人的右翼,迫敌出现混乱,而其摆成50列纵队的主力则由于距斯巴达军的正面较远,遭受的冲击力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这样,当敌人发生混乱时,底比斯军的主力就乘势向敌人发起攻击,最后一举歼灭敌人。  如图:    会战开始后,斯巴达军从来没有看到过这种战斗队形,感到非常奇怪。斯巴达统帅命令全军向左旋转队形,企图与底比斯军保持平行状态后再实施长矛攻击。可是,就在这时,底比斯的“圣军”发起攻击。斯巴达军右翼没有料到这一着,一时不知所措,出现混乱。这时,伊帕米农达斯命令主力全线出击。正在调整部署的斯巴达军登时被打得首尾难顾,全线崩溃。底比斯军乘胜追击,歼敌2000余人,斯巴达在希腊世界的霸业也随之结束。  这个战阵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主力集中在一侧,而且是倾斜的面对敌人,如此一来,排成一线冲击的战法就有一多半士兵将面对空地冲锋,而斜形战阵却可以将主力集中攻击敌人较弱的侧面,换句话说,侧面突破。这个战阵不但贯彻了侧面突破的原则,同时也贯彻了集中兵力的原则,可以说是古人的现代智慧。在此后,腓特烈大帝又纯熟的运用这个战法,相继取得罗斯巴赫战役、鲁腾战役的胜利。
  @心役15  我换了马甲,还认识我不?
  @负笔书生 10楼
09:22:40  这个我顶,应该没人说咱们是在斗地主  -----------------------------  斗地主?我喜欢,谁当地主?
  @风起云动奈何天L 26楼
12:50:42  心役15  我换了马甲,还认识我不?  -----------------------------  不认识,哼!我就认识一个风起云动的LED显示器!
12:50:42  心役15  我换了马甲,还认识我不?  -----------------------------  @心役15 28楼
13:01:56  不认识,哼!我就认识一个风起云动的LED显示器!  -----------------------------  LED显示器被 language拿去修了,3个月才能修好呢。嘿嘿
  @风起云动奈何天L 29楼
13:03:58  LED显示器被 language拿去修了,3个月才能修好呢。嘿嘿  -----------------------------  默哀。
  3、第三个,是中国的却月阵:  (1)此阵是南北朝时期名将刘裕所设,他借此以2000步兵大破北魏3万精锐骑兵。可说是另一个以少胜多的经典。  义熙十二年八月,刘裕发兵五路攻打后秦。,派人向北魏请求借路。北魏恐刘裕此次以借道为名北上攻魏,不但拒绝了刘裕的要求,反而派10万大军屯驻黄河北岸,监视晋军。  刘裕借路没有成功,但仍按计划行军,自率大军入黄河西上。北岸魏军见此情景,便以数千骑兵随刘裕水军西行,不时袭扰,迟滞晋军西进。晋军南岸拉纤的兵士有被激流冲至北岸的,都被魏军杀伤。刘裕派军上北岸攻击,魏军立即退走,当晋军退后,魏军复来。  这种缠斗给了刘裕很大的麻烦,使得刘裕决定对北魏开战。  刘裕选择好战场后,便派700人及战车百乘,抢渡北岸,在距水百余步处布下弧形的阵,两头抱河,因形似新月,故称“却月阵”,每辆战车设置7名持仗士卒。布置好后,将领丁旿在阵中坚起一根白毦为令旗,以通知船上的晋军。  具体阵形如图:  
  @心役15  不要只刨个坑,不管埋啊
  @风起云动奈何天L 32楼
14:10:54  @心役15  不要只刨个坑,不管埋啊  -----------------------------  不会。但这贴太长,要慢慢的整理。不可能都写完一起发啊。
  技术贴~~  搬小马扎坐好~~
  (2)魏军见数百名晋军登上战车,不解其意,没敢冒然采取行动。此时的刘裕早已派宁朔将军朱超石严加戒备,准备出战,这时见魏军迟疑,便抓住这一机会,命朱超石率2000兵士携带大弩百张,上岸接应丁旿,每辆战车又上增设20名士卒,并在车辕上张设盾牌,保护战车。  魏军见晋军立营已毕,这才恍然大悟,向晋军展开围攻。朱超石先以软弓小箭射向魏军,向其示弱。魏军果然中计,认为晋军众少兵弱,遂三面而至。这时长孙嵩接到消息也率3万骑兵助战,一起猛攻晋军。朱超石遂令士卒改换大弩猛射,并选神射手用箭集束发射,给魏军以重大杀伤。但魏军由于兵源充足,反而愈战愈多,随着双方距离的缩短,晋军弓弩逐渐失去作用。朱超石又命将士将所携带的千余张槊,截断为三、四尺长,用大锤锤击进行杀敌,一根断槊便能洞穿三、四名魏军。由于弧形的迎击面小,所以魏军越向前,所受到的杀伤也就越大。魏军逐渐抵挡不住,“一时奔溃,死者相积”。  这一战,背河安营,却又以弱胜强,的确是奇迹,但最奇特的是,这一战刘裕以守为攻,北魏的将领就好象吃了迷药一样,越攻不下越要进攻。要是换了一个冷静的将领,见屡攻不克,就地转为围困,仗着军力的绝对优势,刘裕这个却月阵也就没有用了。而且,这一战刘裕有一大优势:他有制河权。北魏的部队连船都没有,更谈不上争夺制河权,所以刘裕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水军优势,看似危险的背河安营,反而让自己没了后顾之忧,这也是他敢于背河安营的重大原因。  此战中,刘裕其实也是以硬碰硬,但是这个事例比较奇特,不仅是阵法奇特,北魏将领白痴一般的指挥更奇特,所以特别写出来供各位一观。  在古代,以硬碰硬式的战例很多,要是一一写出来,本文就得改名叫“世界古代战争史”了,所以这里只选择这样几个战例为例子。我所选取的战例是条件是比较苛刻的,第一当然是我本人要了解,第二,则是必须有独特的战术,至少要首创式的(这就导致我写公元前的古代战例相对多一些了,因为后世基本没跑得了此前的发明),第三必须有战线,运动战、攻城战之类的则不在考虑之列。  接下来,说一个神奇的战例:四万四千人包围并且近于全歼八万七千人的神奇之战。
  楼主:@心役15 时间: 14:14:39  这贴不错,比口水贴强多了。
  好贴 我在玩 中世纪2
感觉这些理论能用上
  @心役15 35楼
14:20:58  (2)魏军见数百名晋军登上战车,不解其意,没敢冒然采取行动。此时的刘裕早已派宁朔将军朱超石严加戒备,准备出战,这时见魏军迟疑,便抓住这一机会,命朱超石率2000兵士携带大弩百张,上岸接应丁旿,每辆战车又上增设20名士卒,并在车辕上张设盾牌,保护战车。  魏军见晋军立营已毕,这才恍然大悟,向晋军展开围攻。朱超石先以软弓小箭射向魏军,向其示弱。魏军果然中计,认为晋军众少兵弱,遂三面而至。这时长孙嵩接......  -----------------------------  多数以少胜多战术的胜利几乎是对手是猪对手。唉
  豆瓣第三群——水泊梁山的大观园():该群汇集了天涯与MOP与豆瓣三大社区的人群,历史悠久,文化辉煌,聊天记录翻页速度曾连续数月都超过每天100页。汇天涯MOP,融三教九流——号称最腼腆的天涯文艺小清新群,获评八荣八耻先进学习实践单位。
  @心役15 35楼
14:20:58  -----------------------------  我不是故意歪你你楼哈,讲讲李陵5千退匈奴10万(有点夸张,呵呵)采用什么阵型?
  @风起云动奈何天L 40楼
14:45:35  我不是故意歪你你楼哈,讲讲李陵5千退匈奴10万(有点夸张,呵呵)采用什么阵型?  -----------------------------  那是一场运动战,我没有研究过他的阵形。
  项羽3万破刘邦60W,经典迂回战,西方国家估计从来没有想过战争还可以这样打
  @心役15
07:36:51  说明:上午有事,先发这个广告,可能下午开更,各位喜欢的先顶着,我上午先消失。下午我希望能如约开扒,如果不能,是我真的没时间,各位见谅。  @胸有成竹1964
:你真的当版主了?前两天看有人说了,但看首页没有,不知真假,昨儿看你承认了,但那个贴不适合祝贺,这里先祝贺下。  -----------------------------  @负笔书生 10楼
09:22:40  这个我顶,应该没人说咱们是在斗地主  -----------------------------  我们在踢足球。
  @心役15 1楼
07:36:51  说明:上午有事,先发这个广告,可能下午开更,各位喜欢的先顶着,我上午先消失。下午我希望能如约开扒,如果不能,是我真的没时间,各位见谅。  @胸有成竹1964
:你真的当版主了?前两天看有人说了,但看首页没有,不知真假,昨儿看你承认了,但那个贴不适合祝贺,这里先祝贺下。  -----------------------------  哈哈,我们谁跟谁。
  我打了5年即时战略游戏,只能说阵型太重要了。
  技术帖,顶!  
  不错。不错。
  恭喜lz恢复正常  
  @心役15 17楼
10:54:25  3、马其顿方阵的优点与不足(下)  这还不是这个方阵缺点的全部。它的第二个缺点是,由于方阵是一排排长枪组成,所以只能面向单一方向,你想让这个方阵转个方向,那得全体士兵同时行动才行。有一柄枪没摆布好整个部队就换不了方向。  想一想吧,侧面来了敌人了,战阵中的士兵怎么办?转身,迎敌?唉哟。。。。。怎么了?脖子撞到自己肩头的长枪上了。转身?哪儿有那么容易。  所以,一旦敌人从侧面击败保护方阵......  -----------------------------  帕提亚战术永远是步兵方阵的恶魔。
  (三)智慧的胜利:四万四千人包围全歼八万七千人的坎尼会战  (1)列阵  不错,这个神奇之战就是坎尼会战。  坎尼会战发生于公元前216年,是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重要战役。此前迦太基军队主帅,名将汉尼拔入侵意大利,并且屡败罗马军队。而为了截断罗马之粮食补给,进一步打击其士气,汉尼拔于是进兵至意大利南方之罗马粮仓坎尼城。8月2日,迦太基军与罗马军相遇,大战爆发。  双方的军力对比如下:  罗马方面共有七万名步兵、二千四百名罗马骑兵与四千名同盟骑兵,并在两个军营留守二千六百名重装步兵与七千四百名轻装步兵,总兵力八万六千四百人。而迦太基军则有大约三万名重装步兵、六千名轻装步兵与八千名骑兵,总兵力四万四千人。  罗马方面,指挥官是两位执政官,平常两位执政官会分别指挥其所部,但这次因两部军队合一,所以因应罗马法律的要求,两位执政官轮流指挥。  如果放在今天,战场上由两个人指挥作战,而且是同等权限,这事儿简直是不可思义的,但当时自然没人意识到这样做的问题有多严重。如果这两位执政官团结一心,同心同德,也还可以,问题是,这两人一个主张取守势,一个主张速战速决。这就麻烦了。  8月2日,正轮到主张速战速决的执政官指挥,于是他命令全军出击,与汉尼拔决战。
  @黑色住户 49楼
16:27:16  帕提亚战术永远是步兵方阵的恶魔。  -----------------------------  说的不错。后面我会谈到这个战术。
  罗马的阵形仍然是传统的阵形,没什么改变,骑兵居于左右两侧,步兵在中央,分前中后三层排列。而汉尼拔则采用了极为奇特的方式。  首先,他背河列阵。这意味着,如果失败,他的部队只能退到河里淹死----他可不象刘裕一样有船在身后。  这种干法,中国也有人成功过,就是项羽。破釜沉舟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但并不是背河列阵就必胜,胜还是不胜,要看将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要让个庸才指挥,背河列阵的结果肯定是全军淹死。  汉尼拔背河列阵,是有其原因的。  第一,他把左翼直接摆放在了奥菲杜斯河的一个拐弯处,这样河水就充当了迦太基左翼的保护伞,罗马人不可能穿越河水去包围他们。既然左翼得到了地势的保护,那么原本用来保护左翼的重骑兵就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机动起来。正是这支重骑兵成为此战取胜的关键部队。  第二,他这样做,使自己的部队面向北方,所以早晨的阳光会照向罗马军,而且罗马军亦会受到夹杂着沙尘的东南风的吹袭。  第三,汉尼拔的部队因为其背靠著奥非都斯河,所以可以确保迦太基军的后方不会受到罗马军的进攻。这对于人数远远少于对手的迦太基军而言极为重要,如果让罗马军从背后发起攻击,他们根本无法应付。
  (2)神奇之战  汉尼拔的布置与刘裕有相似之处,他将最不可靠的两万五千名高卢新兵置于中军,并混以八千名久经沙场的西班牙重装兵。而其中军并不是一条直线,乃是由中央突起的弓形阵,而精锐骑兵则置于两翼.  如图:    这是一个奇怪的阵形,既然摆出这么一个奇怪的阵形,罗马指挥官理应想一想原因才对,但他们没有,而是直接开始了攻击。  结果,迦太基中军抵挡不住罗马军队,但也没有崩溃,因为迦太基的中军不仅有新兵,还有八千精锐的重步兵,虽然士兵们不断后退,却没有出现致命的崩溃局面,而两侧则顶住了罗马军的攻击。随着攻击的持续,罗马军开始全军深入到迦太基军的中心,而迦太基军的向外凸起的弧线此时已经变成向内凹陷的弧形。    这时,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原本,罗马军的人数优势是最重要的胜利依据,然而随着向迦太基阵中的突入,罗马军的空间越来越小,罗马军团开始失去了作战空间,挤做一团。  这时汉尼拔的部队开始了行动。由于受河水保护而节省出的骑兵攻向罗马中军的后方,一举完成包围。而左右两军则从侧面向罗马军中后侧攻击,迫使两侧的罗马军向中央靠拢,至此,一个对罗马军的包围形成,罗马军队的数量此时反而成了致命的缺陷,如果军队数量少一半,他们还有活动空间,但数量巨大的部队挤做一团,结果是除了最外围的士兵能够作战,绝大多数士兵都被自己的队友挤的动弹不得。  最终,这场战争变成了屠杀,结果只有一万四千名罗马士兵成功逃脱。  这是一场以数量上以极弱对极强,人员组成上以非洲人、西班牙人、高卢人等组成的杂牌军对精锐的罗马军团的大战,结果是,占绝对优势的一方几乎被全歼。甚至一名罗马执政官和八十名元老院成员也一起阵亡。而迦太基军只有一万六千七百名士兵伤亡,其中阵亡人数大约为六千。  这个外国的却月阵,到后来演化成了现代战术中的钳形攻势。
  TJ了,  
  (四)大巧不工之战  1、东西方军队的碰撞  古代战争的例子写的差不多了,其实如果按阶段分,倒是奴隶制时期的例子很多,而封建制时期的例子不多。原因,一则当然是楼主的知识水平问题,二则,封建社会是冷兵器的进化,但并没有出现火器,所以各种战法相差不多,而经典的战法多发明于奴隶社会,在封建社会则进一步成熟,而且在封建社会,与游牧部落的运动战、攻城战、使用战略计谋的作战是主要内容,倒是象奴隶社会这种战场上的战线突破并不多见,所以,封建社会我写的并不多。当然,绝对欢迎达人补充指正。  冷兵器时代的例子,最后再写一个,从这个例子也可以看出封建社会时期,那种细腻的技巧已经没太大的用武之地,倒是简单直接的办法更有效。  这个战役是卡莱战役,罗马军惨败的例子,但这个战役与此前的几个战役有所不同,这个战役,只有一方有战线,而另一方没有。因为另一方是游牧部落安息帝国。  实际上,这个战役可说是封建社会时代一半甚至更多的战斗的情形。游牧部落与当时的文明国家作战,这是中外封建社会一个常见的情形。  这一战发生在公元前54年,罗马军四万,而安息军不到二万。在战前,安息军不断后撤,直撤到了幼发拉底河边的城市卡莱附近。双方在此展开决战。  罗马方面的指挥官是克拉苏,起初,他按惯例将七个军团的步兵一字排开,骑兵则处于两翼,以防安息人迂回他的阵线。但克拉苏很快便发现安息军队自四面八方涌现出来,而且根本没有固定的阵形。  这是克拉苏所没有见过的。因为他不是汉高祖,要是汉高祖在,一看对手就知道会碰到什么情形,因为匈奴人就是这么作战的。  克拉苏不得不重新部署,将四万大军组成一个庞大的方形的夹门鱼鳞阵,这是一种用盾牌组成的防御墙,能够有效防御游击的敌军,但同时,这个阵势也让布阵的军队丧失了机动性,因为只要稍稍一动,整个阵势就会出现缺口。  安息铁甲骑兵首先试探性地冲击罗马人的阵线,未果,于是立即退回。克拉苏命令骑兵和轻步兵出击,但他们没走多远便被一阵乱箭射了回来。  至此,双方互无胜败。表面看起来,好象是势均力敌,但问题是,由于罗马军布置了一个只能一动不动防守的阵势,安息轻骑兵此时已将罗马军团的大方阵团团围住,战争的主动权完全交到了安息军手中。
  2、用人肉换箭  随着号令,安息人的箭雨便开始倾泻到罗马人的防线上。  安息轻骑兵一直和罗马人的阵线保持三十至五十米的距离。他们飞快地放箭,根本就不瞄准,而且努力将箭镞以最大的力量射出。罗马重步兵很快便领教了东方弓箭的威力,他们的木制盾牌在东方人强大的箭雨攻势面前便如同是纸糊的一般。很多箭穿透了盾牌,将罗马重步兵挽盾的手钉在盾牌上。  这就是此前我说过的另一种破马其顿方阵的办法。  克拉苏这时虽然焦虑,却也并不慌张。他注意到安息人放箭的速度,以为他们的箭过不了多久便会用尽。但当他看到远处停有数千头骆驼。这些骆驼无疑满载着安息人的箭镞时,他意识到情形不妙了。  用人肉消耗敌人的箭就已经够愚蠢的了,现在更严重的问题是,人肉好象消耗不过敌人的箭!  罗马军队已面临着一个两难局面。他们希望能和敌人近身格斗,但安息骑兵却根本不给他们任何格斗的机会。一旦受到丝毫的攻击,原本或许正在冲锋的安息骑兵便会立即退却,取而代之的是自马上回身射来的利箭。而已失去保护的罗马步兵根本无法抵挡安息人的箭雨。反之,如果坚守不出,罗马军队便只能被动挨打,越来越多的士兵便会被安息人的利箭杀伤,失去战斗力。  克拉苏终于按捺不住,命令五千轻步兵和一千高卢骑兵出击,不惜一切代价打破安息人的围困。  看到罗马人出击,安息轻骑兵立即停止放箭,全线退却。出击的罗马军团大受鼓舞,紧追不舍,逐渐远离了大方阵。此时安息铁甲骑兵突然出现,组成一道铁墙,阻住了这些罗马人的去路,而先前逃逸的轻骑兵也都回转过来,将这支罗马军团围住。安息铁甲骑兵于上风处以长矛掠地,搅起漫天沙尘,使罗马士兵眼不能视,口不能言,本能地聚拢在一起。于是安息轻骑兵开始向罗马的人堆倾泻箭雨。  罗马轻步兵为了行动迅捷,通常仅装备一面直径0.6米的圆盾,一支标枪和一柄短剑。这些仅仅装备圆盾的罗马步兵在安息箭雨强大的攻势下纷纷中箭,翻倒在地。还能勉强站立的步兵则有许多双脚都被利箭钉在地上,动弹不得。于是安息铁甲骑兵开始冲锋。他们排成紧密的行列,横扫罗马人的阵地,这支罗马军团很快便全军覆没了。  接下来的一天里,就好象是一场重复练习,双方的战斗反复重复着以上那个模式。安息轻骑兵以弓箭削弱罗马人的阵线,接着铁甲骑兵冲锋扩大战果。而克拉苏则一筹莫展,没有任何改变的办法。
  3、独特的东方之胜  战斗一直进行至黄昏,安息人满意地撤离战场,回营休整。  我相信,他们肯定对罗马指挥官极为满意,这样无能的白痴当敌军指挥官,对安息人来说实在是一大福音。还好克拉苏没有在战斗中过早阵亡,否则万一换个比他有能力的指挥官上来,只怕安息人未必能打得过罗马军团。  克拉苏明白胜负已定,决心撤退。为了保证行军速度,他下令将不能走动的五千多名伤员遗弃,趁夜色撤退。这一决定不但是克拉苏的耻辱,也是罗马人的耻辱。将伤员抛弃在战场上,这已经不是撤退,这是崩溃。罗马人就这样耻辱的但走运地撤至卡莱。  次日黎明,安息人来到罗马军队的营地,将留下的五千伤员全部杀死,随即前进至卡莱,开始围城。  最终,缺水少粮的罗马人只得强行突围,克拉苏被擒杀,他带来的七个罗马军团四万大军仅有不足一万的残兵逃回叙利亚。  这个大败还有个神奇的后续。  二十年后,罗马和安息经过谈判,将被安息俘虏的罗马士兵送还罗马,但送还的士兵却只有几百人,远低于罗马方面统计仍幸存但没有回到罗马的士兵人数。这个结果不但让罗马吃惊,也让安息人吃惊。那时的人还比较单纯,没有今天这样狡诈,安息人说送还俘虏,并没有有意扣住一部分不放。但双方的确找不到了一大批本应是俘虏的人。  这些人上哪里了?原来这些人在战败后,见后路被安息人切断,干脆不向西归,而是向东前进,跑到了中亚。此后,这些人在中亚当了雇佣兵,而且还和汉帝国打了一仗,不过败的很惨。  汉军将这些罗马士兵带回中国,为了安置这批特殊的俘虏,汉元帝特地下诏在河西地区设立骊靬县。据《后汉书》记载:“汉初设骊靬县,取国名为县”,而后世一些历史学也认为骊靬正是汉朝对罗马帝国的称呼。从此,这些罗马军人的后代,就在这里生活。直到公元592年,隋文帝下诏将骊靬县并入番禾县。从那以后,中国史书中再也没有关于这些罗马士兵的记载。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当东西方的军队相碰撞时,西方的战术与战力还是比较落后的,以罗马七个军团的强大力量,却被安息杀的如此之惨,比较汉帝国把匈奴打到了欧洲,而匈奴在欧洲却又如入无人之境,就可以看出当时双方战力的差距。  不过,这不是本文的重点,本文的重点是想用这个例子证明:其实到了后来,冷兵器时代的作战已经越来越不重视具体而微的技巧了,原因最重要的是参战士兵的增加,原来几万人就算大规模战争,但到了后来,动不动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的大战,一个战阵的胜利对全局不会起决定作用,二则是骑兵的大量应用,使得战争越来越向运动战靠近,不能运动战的往往就据城而守,所以在对阵时用技巧取胜的例子并不多见,更多的倒是战略问题,以计谋取胜。而计谋,在开篇我就说过,不是本文所谈的内容。
  中篇:近代:既有强攻强守,也有旁敲侧击  (一)拿破仑的战争  1、土伦之战  (1)背景  谈近代就绕不开拿破仑,谈拿破仑就绕不开土伦之战。这一战是拿破仑的成名之战,虽然不如以后的战役那样威风八面,但此战却显示了拿破仑的精彩战术。  土伦,这个位于法国南部地中海海岸的城市,当时虽然只有几平方公里的城廓和10余万居民,却是法国南部的一个重要港口,是一个良好的海军基地。不论对法国来说还是对欧洲列强来说,都是令人瞩目的地方。因此,在英国和西斑牙的军队进入之后,各路外国军队纷纷抵达。到9月底,那里的外国军队已经达到14,000人。其中英国军队3,000人,西班牙军队5,000人,那不勒斯军队4,000人,皮埃蒙特军队2,000人。   联军占领土伦以后,为了保护大、小停泊场的安全,使舰队免遭对方的火力封锁,首先拆除了大、小停泊场沿岸的全部海岸炮垒,占领了耶尔群岛,并且在布伦海角和克尔海角高地上分别构筑了防御工事,以控制对大、小停泊场威胁最大的布伦海角炮垒、埃吉利耶特炮垒和巴拉去耶炮垒(这些炮垒可以直接射击停泊在大、小停泊场内的外国军舰)。另外,联军还在奥利乌尔和拉瓦菜特的接近路上,在法郎山地,部署了大量的兵力,以防止法军从西面和东面进攻土伦。  以下是土伦的地图:    
  当拿破仑到达了土伦前线,接管了炮兵时发现,这里的炮兵形同虚设,既无足够的火炮,又无充足的弹药,在他到来以前,只有几门破破烂烂的野炮和臼炮,由一名军曹一筹莫展地看管着。士兵们没有起码的素养,也没有经过认真的训练,他们既不会使用火炮,更不懂得如何修理。更可笑的是,他的上司卡尔托将军,竞缺乏炮兵方面的起码常识,对他那很少的几门炮,连射程有多远都一无所知。拿破仑只得自己努力。  (2)三次换帅才胜利  A、无能的指挥官  首先,他想方设法搜集各种火炮。在不长的时间里,便弄到近百门大口径火炮,其中有远射程的臼炮,有发射24磅炮弹的大炮,还有大量的弹药。接着,他派专人到处搜集一切有用的军械器材,并且建立了一个军械工厂。他甚至征用了大量的马匹,生产了几万个供修筑炮垒用的柳条筐。  拿破仑的目光看中的是一个极具战术意义的小高地,这个小高地是克尔海角。土伦港口的几何形状看上去像一个大葫芦。葫芦小头深深楔于陆地,构成港口内停泊场;大头与地中海相连,构成外停泊场。克尔海角就在葫芦腰部,楔入内外两个停泊场之间,地势险要。这个海角不能攻击占据土伦的敌军,却能直接攻击停泊在海港里的敌军舰队,此处被反法联军称为“小直布罗陀”。  拿破仑认为这里是打开土伦的钥匙。当时,他多次向指挥官卡尔托将军建议,派出足够的兵力夺占并固守小直布罗陀和克尔海角高地,以便在埃吉利耶特和巴拉去耶两个海角边上设置自己的炮垒。白痴一样的卡尔托将军并不懂得这样做的重要意义。他以兵力不足为借口,仅仅派去了400人。结果,反而把机会让给了敌人。几天以后,联军4,000人在克尔海角登陆,赶走了法国人,夺占了克尔海角和小直布罗陀堡。  于是,这个重要的地点被卡尔托将军忽略了的,联军却给予了应有的重视。联军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把马尔格雷夫堡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小直布罗陀”。1个月后,当攻城部队的将军们再次把目光转向克尔海角时,形势己截然不同了。这个无能的指挥官终于被调职,新指挥官多普接任。  好吧,我能说新接任的指挥官比原来的还白痴吗?原指挥官是看不懂地图,新指挥官嘛,简直就是反法联军的卧底。
  催更!!!!!
  mark,不知道楼主有米有玩过一款游戏,叫全面战争,有罗马时代的对战、中世纪时代的对战、拿破仑时代、日本战国时代,其中的遭遇战式战线攻防应该能给楼主带来很多帮助
  @心役15 59楼
09:57:59  3、独特的东方之胜  战斗一直进行至黄昏,安息人满意地撤离战场,回营休整。  我相信,他们肯定对罗马指挥官极为满意,这样无能的白痴当敌军指挥官,对安息人来说实在是一大福音。还好克拉苏没有在战斗中过早阵亡,否则万一换个比他有能力的指挥官上来,只怕安息人未必能打得过罗马军团。  克拉苏明白胜负已定,决心撤退。为了保证行军速度,他下令将不能走动的五千多名伤员遗弃,趁夜色撤退。......  -----------------------------  如果你是克拉苏,怎么应对?
  @ACSF 64楼
13:07:33  如果你是克拉苏,怎么应对?  -----------------------------  分兵。几个小阵推进,要么达到包围的效果,要么达到平行推进,让安息人退无可退。只要有一个小阵纠缠上了,安息军的优势就没有了。或者简单说,几个钳形攻势同时发动。  罗马当时有人数优势,有近战优势,没有机动性优势,让安息军无可机动,就化解了这优势。这当中肯定要付出代价,但绝对比站在那等死强。  克拉苏只是派了几个小部队去骚扰,他应当将大部队整个化解开进行全面纠缠。
  @午夜叉叉 63楼
12:51:05  mark,不知道楼主有米有玩过一款游戏,叫全面战争,有罗马时代的对战、中世纪时代的对战、拿破仑时代、日本战国时代,其中的遭遇战式战线攻防应该能给楼主带来很多帮助  -----------------------------  谢谢,有空我看看。
  B、无能的指挥官换成卧底的指挥官  说几件新指挥官的事:  正当拿破仑积极备战时,发生了意外的兵变。但这次兵变不是反对自己的指挥官,而是违令发起攻击。  当时法军阵地上风传联军虐待法军战俘,引起法军官兵愤怒。一支法军部队自发进攻联军阵地,引起连锁反应,一个师全体出动向敌军发起攻击,成千上万名法军官兵跟着卷入战斗。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两点:  第一,新指挥官之无能。居然无法控制部下,而且最搞的是无法控制部下的作战欲望。这样的指挥官实在是极品。  第二,法军的战斗欲望极强,在指挥官没有发令的情形下居然自发进行大规模攻击,这样的军队,只要有一个正常的将领指挥,必胜。  当时的法军指挥官多普将军一时手足无措。拿破仑当机立断,说了一句名言:“酒瓶既已打开,就该把酒喝干”。说完提枪冲上阵地,带队冲锋。就在快要突破联军防线时,忽从后方传来紧急号令,下令撤退。额角受伤、血流满面的拿破仑跑下阵地,打探撤退原因,竟是因为司令官的一个副官在后方中弹身亡,促使多普将军下令撤退,致使法军失败。  这次事件引发了法军士兵们的愤怒,终于导致指挥官的再次更换。不过,在更换新指挥官之前,这位多普将军还要再捣乱一回。  拿破仑为了摧毁直布罗陀堡的英国炮兵阵地,夺取克尔海角,因而秘密运来8门发射24磅重炮弹的重炮,在小直布罗陀堡对面的小高地上修筑秘密炮台,并用橄榄树枝严密伪装,以便等待时机成熟时突然打击小直布罗陀堡的英军炮兵阵地。不料刚刚部署完毕,回到炮兵指挥所喘息未定的拿破仑猛然听到阵地上炮声隆隆,大惊失色,急急跑上阵地,原来是多普将军大人视察阵地,下令试一试炮兵新阵地的威力,暴露了目标和法军意图。  额,究竟是真白痴还是装白痴?这种指挥官我以为还是直接装到炮膛里射出去好些。你认为呢?  第二天,感受到法军新炮台威胁的英军和欧洲反法联军总司令奥哈腊将军,亲率7000名士兵强攻法军炮台。法军寡不敌众撤退,通道两边的高地皆为联军占领,左边是那不勒斯军队,右边是英国军队。  拿破仑命令士兵先向左边那不勒斯军队猛烈射击,再向右边英军射击,待那不勒斯军队和英军对射以后,法军潜入下方被丛林覆盖的专门用来运送炮弹的秘密通道进行反攻。行至半途,士兵透过丛林缝隙,看到右侧高坡上有一穿红制服的英国军官很神气地巡察战场。拿破仑便命令狙击手瞄准,一个点射,那军官滚下高坡。法军士兵一拥而上,将其生擒,押至拿破仑面前。那军官主动交出佩剑,自我介绍身份,原来竟是英军和联军总司令奥哈腊将军。联军很晚才知道自己的司令官失踪。拿破仑也因撤退时无意中俘获了敌军司令官而被巴黎革命政府破格晋升为炮兵上校,多普将军则因指挥无能,土伦城久攻不克,被杜戈梅将军替代。
  @心役15
09:57:59  3、独特的东方之胜  战斗一直进行至黄昏,安息人满意地撤离战场,回营休整。  我相信,他们肯定对罗马指挥官极为满意,这样无能的白痴当敌军指挥官,对安息人来说实在是一大福音。还好克拉苏没有在战斗中过早阵亡,否则万一换个比他有能力的指挥官上来,只怕安息人未必能打得过罗马军团。  克拉苏明白胜负已定,决心撤退。为了保证行军速度,他下令将不能走动的五千多名伤员遗弃,趁夜色撤退。......  -----------------------------  @ACSF 64楼
13:07:33  如果你是克拉苏,怎么应对?  -----------------------------  纯步兵遇到游牧民族是无解的,这一点咱们中国人最有发言权。能打破骑兵的必然是骑兵,就好比二战初期轰炸机没普及的时候能干翻坦克部队的必然是坦克部队。步兵遇到骑兵,胜则小胜,惨胜,败则全面崩溃。在拥有河套地区和幽云十六州的时候,汉民族帝国打游牧民族跟玩似的,而这些游牧民族到了西方就是大灾害。尤其是匈奴人和蒙古人,从汉人这里学到了先进的战术和后勤技术,到了欧洲就开始大杀四方。  游牧民族的死穴是在经济上,不过这个是战略层面的了。
15:55:45  我打了5年即时战略游戏,只能说阵型太重要了。  -----------------------------  我觉得作弊更重要。
  @haomingok 68楼
13:53:00  纯步兵遇到游牧民族是无解的,这一点咱们中国人最有发言权。能打破骑兵的必然是骑兵,就好比二战初期轰炸机没普及的时候能干翻坦克部队的必然是坦克部队。步兵遇到骑兵,胜则小胜,惨胜,败则全面崩溃。在拥有河套地区和幽云十六州的时候,汉民族帝国打游牧民族跟玩似的,而这些游牧民族到了西方就是大灾害。尤其是匈奴人和蒙古人,从汉人这里学到了先进的战术和后勤技术,到了欧洲就开始大杀四方。  游牧民族的......  -----------------------------  这个没错。不过在战术上倒也不是一点对抗办法没有,但在战略上,纯步兵,特别是方阵,基本是被骑兵练箭法的。
  @haomingok
13:53:00  纯步兵遇到游牧民族是无解的,这一点咱们中国人最有发言权。能打破骑兵的必然是骑兵,就好比二战初期轰炸机没普及的时候能干翻坦克部队的必然是坦克部队。步兵遇到骑兵,胜则小胜,惨胜,败则全面崩溃。在拥有河套地区和幽云十六州的时候,汉民族帝国打游牧民族跟玩似的,而这些游牧民族到了西方就是大灾害。尤其是匈奴人和蒙古人,从汉人这里学到了先进的战术和后勤技术,到了欧洲就开始大杀四方。  游牧民族的......  -----------------------------  @心役15 70楼
14:22:49  这个没错。不过在战术上倒也不是一点对抗办法没有,但在战略上,纯步兵,特别是方阵,基本是被骑兵练箭法的。  -----------------------------  罗马人对抗不过这种东方式的战法,我觉得是和他们的建军理念有关的,罗马军队的军队核心是重步兵方阵,由此其它的远程部队、轻步兵部队、骑兵部队都只是为了保护重步兵方阵,起协助作用。这种战法在对战马其顿、色雷斯、希腊、叙拉古等等泛希腊化长枪方阵时,借助良好的训练、装备、纪律和相对较好的机动性,能取得很大的优势。  当罗马人第一次遇到东方游骑兵的打法时,敌方没有阵型、快速机动、集中远程火力慢慢消耗,我想就是凯撒来指挥也只能输掉。并且克拉苏也不是什么庸人,从他在这么突兀的情况下没有惊慌,能冷静思索用肉体来换箭支这个办法,他的意志还是很坚定的,追又追不上,跑又跑不了,万一阵型被破只能全军覆没,在这种情况下原地死守消耗对方箭支无疑是最佳的办法了,但是对方预先准备了大量的箭支,故意给挖了个坑,所以从这个来看他丫不败都见鬼。  但我又想不通亚历山大带着比罗马落后的马其顿方阵步兵到底是如何横扫中亚的?光用骑兵去骚扰补给线都完蛋了,想不通啊!!!1
  @午夜叉叉 71楼
15:13:04  罗马人对抗不过这种东方式的战法,我觉得是和他们的建军理念有关的,罗马军队的军队核心是重步兵方阵,由此其它的远程部队、轻步兵部队、骑兵部队都只是为了保护重步兵方阵,起协助作用。这种战法在对战马其顿、色雷斯、希腊、叙拉古等等泛希腊化长枪方阵时,借助良好的训练、装备、纪律和相对较好的机动性,能取得很大的优势。  当罗马人第一次遇到东方游骑兵的打法时,敌方没有阵型、快速机动、集中远程火力慢......  -----------------------------  有道理。克拉苏对东方式作战一无所知,这个应当是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可能多了解。  亚历山大我以为他还是有运气的,特别是对波斯一战,要不是波斯王逃跑,他真未必能胜。他的特点是总冲在第一线,这样的情形下不是战死而是病死,真是天神级的运气。记得他被几个波斯将领同时攻击而连重任都没有的事吗?我只能说有时候历史真是科幻。他要是真碰上安息骑兵,死的会比罗马军更快。
  @午夜叉叉:有两点补充。一,亚历山大时应当还没有那么多骑兵,而且作战思想也是比较落后的,二,马其顿军基本没什么给养,基本是以战养战。
  @午夜叉叉
15:13:04  @haomingok 68楼
13:53:00   纯步兵遇到游牧民族是无解的,这一点咱们中国人最有发言权。能打破骑兵的必然是骑兵,就好比二战初期轰炸机没普及的时候能干翻坦克部队的必然是坦克部  -----------------------------  因为鸭梨沙大牛叉的是他还有一支无马镫时代最好的骑兵  
  C、总算换了个正常的指挥官  杜戈梅将军是职业军人出身,已有40年军龄,久经沙场,虽然他作战水平不行,但他至少知道自己不行,也知道谁行,所以他命令拿破仑指挥突击部队攻克小直布罗陀堡,夺取克尔海角。  拿破仑乘夜把15门攻城火炮和30门发射24磅炮弹的重炮埋伏在正对小直布罗陀堡的联军阵地前,战斗一开始就是连续48小时不停顿的轰击,炮击打到晚上,下起了大雨,拿破仑在炮火掩护下,率令突击部队夺占了联军工事,随即将小直布罗陀堡的敌军大炮掉转炮头轰击联军的反攻部队。  天明时分,法军夺占了小直布罗陀堡,并把60门大炮运到刚夺占的克尔海角,趁势猛轰内、外停泊场内的英军和联军舰艇。英国海军司令官深恐舰队被封锁在停泊港内,急令各舰拔锚张帆,乘天阴多雾、法军炮台尚未完工之机,赶紧逃窜,撤到法军炮台射程之外。几天以后,失去海军舰艇支援的土伦市区守军,四面被围,只得打出白旗,向法军投降。历时4个月的土伦战役,以法军胜利告终。拿破仑率军夺取小直布罗陀堡和克尔海角,则是法军获胜的关键原因。拿破仑本人在战斗中负伤,他的坐骑也被英军炮弹打死。  这次战役,拿破仑最大的特点是使用炮兵,抓住了整个防线的关键点。  这个关键点不是攻击土伦的关键,而是攻击土伦敌军后方支撑的关键,而这个关键一破,土伦敌军就失去了外援,结果土伦被攻破。  此战中,拿破仑突破防线的办法其实是断敌后路,但如何断敌后路,却是对一个将领智慧的考验。
  @心役15 73楼
15:27:10  @午夜叉叉
:有两点补充。一,亚历山大时应当还没有那么多骑兵,而且作战思想也是比较落后的,二,马其顿军基本没什么给养,基本是以战养战。  -----------------------------  这个也是,从我前面给你介绍的那个游戏——罗马。全面战争里(现在出罗马2了),能发现早期的罗马骑兵很弱,但是后期重装步兵没多大变化,骑兵变化很大,重视装甲防护、重视骑兵冲锋、重视骑兵作战作用,应该与这一时期波斯地域的骑兵作战有关。并且步兵中出现了专门对抗骑兵的大盾长矛兵,抛弃了罗马步兵一贯的重甲轻盾短剑远距离抛射长矛的战法。
  @午夜叉叉
15:13:04  @haomingok
13:53:00  纯步兵遇到游牧民族是无解的,这一点咱们中国人最有发言权。能打破骑兵的必然是骑兵,就好比二战初期轰炸机没普及的时候能干翻坦克部队的必然是坦克部  -----------------------------  @HK_5 74楼
15:27:38  因为鸭梨沙大牛叉的是他还有一支无马镫时代最好的骑兵  -----------------------------  同样的马其顿同伴骑兵,在对阵罗马重步兵时一败再败,最终马其顿成为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的一个行省,我觉得你把马其顿骑兵看得太起了
  @午夜叉叉
15:35:38  @午夜叉叉
15:13:04   @haomingok 68楼
13:53:00   纯步兵遇到游牧民族是无解的,这一点咱们中国人最有发言权。能打破骑兵的必然是骑兵,就好比二战  -----------------------------  那个时候鸭梨沙大死了都不知道多少年了,马其顿方阵也不是当年那个方阵了。  亚历山大是伟大的军事家,培尔休斯不是。  
  @jude_zl 34楼
14:15:38  技术贴~~  搬小马扎坐好~~  -----------------------------  并肩坐
  马克慢慢看
  @a4181515
15:55:45  我打了5年即时战略游戏,只能说阵型太重要了。  -----------------------------  @cqfblue 69楼
14:02:00  我觉得作弊更重要。  -----------------------------  比烂的话阵形更重要。
  2、奥斯特里茨战役  (1)背景  这一战役是拿破仑少见的一次阴谋之战,因参战方为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地利皇帝弗朗西斯二世,所以又称“三皇之战”,  73000人的法国军队在拿破仑的指挥下,在今捷克境内布尔诺地区的奥斯特里茨村取得了对86000俄罗斯-奥地利联军的决定性胜利。第三次反法同盟随之瓦解,奥地利皇帝也被迫取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封号。  战役地点如下图:    法军进到布尔诺后,立即在该城以东地区构筑工事,摆成防御架势。该地区所以便于防御,是因为地形比较有利。它的北缘是一条大道,由布尔诺通往一个名叫奥斯特里茨的小镇;西面有一条直贯南北的河流,叫哥尔德巴赫河;东面也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流,叫劳斯尼兹河,该河再向西南延伸,叫做利塔瓦河,然后与西面的哥尔德巴赫河汇合。在两河汇合处形成了一个沼泽地带,汇成几个湖泊,其中比较大的有扎钱湖和莫尼茨湖,构成战场南面的天然障碍。位于这三条河之间的三角地区,北面比较平坦,中间地势突起,形成一个小高原,其突出的顶部叫普拉岑高地。占领这个高地,就能观察和控制周围的广大地段。在普拉岑高地与南面沼泽地之间,只有一条狭窄的通道。总之,普拉岑高地在这个防御地区内是一个可以影响全局的要害地点。  这个地点应当是下图处,但有几个地名对不上,不知是不是后来改了名。    此战之前,拿破仑就已经定下了一个妙计。原因是他早年间曾经到过这里,他没有去看风景,而是看地形,所以此处应当怎样作战,他已经了然于胸。  当双方聚集在此时,其实法军已经在此前有过胜仗,但拿破仑反而主动请求和谈,而且面对敌方使节犹豫不决,态度含糊,看起来根本不象一个杀伐决断的名将,而象是一个怯懦的人。  这是拿破仑战争中极少见的一次阴谋。他的目的就是示弱,示弱的原因,后面分析。
  (2)神奇的后退  拿破仑经过思考,果断地决定放弃普拉岑高地,还命令法军继续后撤。因此,法军于12月1日全部退到了战场西缘的哥尔德巴赫河一线。这一招十分奇怪,放弃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点,退过河,摆明了的要撤不要战。  另一方面,拿破仑决定,在防线北段集中全部兵力的三分之二,而在南段同样宽的正面上,只配置总兵力的三分之一。  法军整个防线分为南北两段,各为五公里正面。在北段的第一线上,配置了拉纳的第5军和贝尔纳多特的第1军,而在两个军侧后方约一公里的地方,也就是北段的第二线上,隐蔽地配置着缪拉的骑兵军和拿破仑的近卫军,此外,还有一个作为预备队的师和法军的大本营。因为有河谷和丘陵地的遮蔽,第二线部队的配置情况,即使站在普拉岑高地的最高处也观察不到。  在南段的第一线上,只配置了苏尔特的第4军。这个防御地段恰好面对着河对岸的普拉岑高地。而在该军右侧后方约5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叫雷吉恩的寺院,达武的第3军隐蔽在那里,作为南段的后备部队。  从当时整个兵力对比来看,法军仍然居于劣势地位,可是,经过双方的具体部署,局部地区的兵力情况就有明显的变化。在南翼法军仅以一万多人牵制着联军四万多人,而在北翼,法军则集中了约六万人去对付联军的四万多人。法军在局部上形成了优势。  拿破仑主动放弃利于防守的普拉岑高地退到河边,加上他在使节面前表现出的态度和主动求和的举动,使俄奥军队认为法军惧战退缩。然而现在我们可以猜出,拿破仑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诱使敌军主动攻击。  敌军中计。于是,联军决定在奥斯特里茨地域展开,并于12月2日对法军发起进攻。早上7时左右,俄、奥军各自排成密集的队形,展开在大约12公里的正面上,同时向法军发起了进攻。  在战线南段,实施进攻的联军主力发展非常顺利。由于在兵力上占有大约4:1的优势,他们迅速迫使法军逐渐向后退却。按照拿破仑的计划.战斗开始以后,就是要把联军主力牵制在南段,一旦出现机会,则在中段给以决定性的一击。但是,战斗的进程出乎拿破仑的意料,联军进攻猛烈,以致很快突到了哥尔德巴赫河西岸。  为了制止俄奥联军向南段法军的侧后实行迂回,稳定防御阵势,同时也吸引更多的联军投入这个方向,拿破仑命令,配置在该段第二线的第3军迅速投入战斗,从西南方向突击敌人的左侧后方。由于法军的新锐力量突然实施猛烈的反击,已经渡过哥尔德巴赫河的联军,被迫向河的东岸撤退。  对于联军来说,南翼的进攻遭受一点挫折完全是无关大局的情况。联军总司令库图佐夫仍带领一个军的兵力,稳坐在普拉岑高地,静观战局的进一步发展,等到了关键时刻再把这支部队拿上去。
  还没更?
  养肥了再看!  
  记号  
  (3)致命错误  可是,沙皇却已按捺不住。他看到联军主力的攻击受挫,进攻部队开始出现后退现象,没有征求库图佐夫的意见,便命令占领普拉岑高地上的这个军放弃阵地,前去增援南翼的联军。他的目的是要保障南翼联军右翼和侧后的安全,同时增强那里的攻击能力。  拿破仑一直在等待的时机终于来到。上午9时左右,他透过逐渐消散的晨雾,看到俄军正自动撤离普拉岑高地,于是立即命令第4军以其左翼2个师转入进攻,迅速从普拉岑高地北侧攻占该高地。尽管该军的另一个师正协同右邻第3军,抗击着联军的主力,兵力并不雄厚,但由于俄军已经撤出阵地,因而进展顺利,只经过短暂的战斗就占领了这一要点。  至此,拿破仑的计划浮出水面。他的计划是退出高地,再后退到河边,将联军引到高地和扎钱湖之间,然后再占据高地,将联军压缩在扎钱湖处围歼。  普拉岑高地一经失守,沙丘随即意识到了自己的失策,因而下令将所有的预备队调上来,企图重新夺回这一高地。这样一来,在高地附近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双方的骑兵进行了非常猛烈的冲杀。俄军连续四次进行了猛烈反击,结果都被法军打退,到中午11时左右,即经过2小时的拉锯战以后,俄军终于再也无力对普拉岑高地进行反击了。紧接着,法军转入进攻,把俄奥联军从阵地中央切开,使他们分为互相不能策应的南北两个部分。位于南面的联军主力,完全暴露在占领普拉岑高地的法军火力之下。  与此同时,在北段进行的战斗也是非常激烈的。法军的第5军和第1军在缪拉的骑兵军的配合下,顽强地打退了联军两个军的多次冲击,稳稳地坚守着阵地。而在削弱了联军的进攻能力以后,缪拉的骑兵军和拉纳的第5军果断地进行了反击,把北面的联军赶回到了奥斯特里茨。  联军在整个战线的中部和北部都被法军彻底击溃了。只有在南部的主力,还被法军第3军和第4军的一部分兵力牵制着,正处在普拉岑高地和扎钱湖之间,在孤立突出的不利态势中。其左翼是沼泽地和湖泊,右翼和侧后受到占领普拉岑高地的法军的威胁,处境更是危急。拿破仑在占稳普拉岑高地以后,很快把火炮调了上去,用以支援法军的全线反攻,并且很快发动总攻。  联军溃散。只有少数人逃往布尔诺方向,大部分被压缩到了扎钱湖和莫尼茨湖之间的沼泽地带。这些人员当中,得路逃生的不多。他们被赶到了刚刚结冰的湖面上,人马车炮,拥挤不堪;而在这时,普拉岑高地上的法军炮兵,开始向湖面进行猛烈轰击。顷刻之间,冰碎炮翻,人员纷纷落水,据说有几千人葬身湖底。在这样完全被动挨打的情况下,联军士兵无可奈何,纷纷地放下武器,当了俘虏。  这次战役中,联军损失超过27000人,其中15000人战死,超过10000人被俘。此外还损失了186门大炮,45面团旗。法军亡仅1350人,伤6940人,损失1面团旗。  这消息传到英国伦敦,英国首相威廉?皮特听后,走到墙上张挂的欧洲地图前,说:“看来这幅地图十年里没有任何用处了。”  日,弗朗西斯二世和拿破仑会谈,达成停火协议。12月27日,奥地利和法国签订《普雷斯堡和约》。奥地利退出反法同盟,弗朗西斯二世取消自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封号。至此,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也告终结。拿破仑成为欧洲的霸主。  此战中,拿破仑没有用已经被用烂了的侧翼包围之法,相反,他引诱敌军发起攻击,将敌军从中央分割开,然后北守南攻。联军的战斗力太差,本是取守势的北侧法军都胜利了,南侧更是大胜。而拿破仑对地形的运用,更是让人称奇。这种大胆的做法,正是“欲将取之,必先与之”的具体演示。
  最终,这场战争变成了屠杀,结果只有一万四千名罗马士兵成功逃脱。  ==============================  逃掉了以后的宿敌大西庇阿...
  还好克拉苏没有在战斗中过早阵亡,否则万一换个比他有能力的指挥官上来,只怕安息人未必能打得过罗马军团。  ========================================  别小看克拉苏.....斯巴达克斯就是死在大克拉苏的手上的....  没记错的话安息在罗马那边应该被称为帕提亚 帕提亚一直都很强 他们的国王继承了波斯国王的称号——万王之王  而且纯步兵对骑射骑兵一直都没有好的方法 历史上汉高祖的白登之围也是例证....只有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狮心王的长弓手对萨拉丁的弓骑兵才有好的战果——这是建立在狮心王控制了制海权的基础上
  @terryye1983 89楼
19:18:41  还好克拉苏没有在战斗中过早阵亡,否则万一换个比他有能力的指挥官上来,只怕安息人未必能打得过罗马军团。  ========================================  别小看克拉苏.....斯巴达克斯就是死在大克拉苏的手上的....  没记错的话安息在罗马那边应该被称为帕提亚 帕提亚一直都很强 他们的国王继承了波斯国王的称号——万王之王  而且纯步兵对骑射骑兵一直都没有好的方法
上汉高......  -----------------------------  是,西方一般称之为帕提亚,可能算我有些过于敏感,我还是喜欢东方的称呼,不过这不影响什么。
  @haomingok
13:53:00  纯步兵遇到游牧民族是无解的,这一点咱们中国人最有发言权。能打破骑兵的必然是骑兵,就好比二战初期轰炸机没普及的时候能干翻坦克部队的必然是坦克部队。步兵遇到骑兵,胜则小胜,惨胜,败则全面崩溃。在拥有河套地区和幽云十六州的时候,汉民族帝国打游牧民族跟玩似的,而这些游牧民族到了西方就是大灾害。尤其是匈奴人和蒙古人,从汉人这里学到了先进的战术和后勤技术,到了欧洲就开始大杀四方。  游牧民族的......  -----------------------------  @心役15
14:22:49  这个没错。不过在战术上倒也不是一点对抗办法没有,但在战略上,纯步兵,特别是方阵,基本是被骑兵练箭法的。  -----------------------------  @午夜叉叉 71楼
15:13:04  罗马人对抗不过这种东方式的战法,我觉得是和他们的建军理念有关的,罗马军队的军队核心是重步兵方阵,由此其它的远程部队、轻步兵部队、骑兵部队都只是为了保护重步兵方阵,起协助作用。这种战法在对战马其顿、色雷斯、希腊、叙拉古等等泛希腊化长枪方阵时,借助良好的训练、装备、纪律和相对较好的机动性,能取得很大的优势。  当罗马人第一次遇到东方游骑兵的打法时,敌方没有阵型、快速机动、集中远程火力慢慢消耗,......  -----------------------------  马其顿方阵是砧板 负责抗住 伙伴骑兵是菜刀 负责打击——当然 最大的原因就是对手sb.....遇到居鲁士或者大流士一世的波斯 亚历山大就是被虐的命
  @terryye1983
19:18:41  还好克拉苏没有在战斗中过早阵亡,否则万一换个比他有能力的指挥官上来,只怕安息人未必能打得过罗马军团。  ========================================  别小看克拉苏.....斯巴达克斯就是死在大克拉苏的手上的....  没记错的话安息在罗马那边应该被称为帕提亚 帕提亚一直都很强 他们的国王继承了波斯国王的称号——万王之王  而且纯步兵对骑射骑兵一直都没有好的方法
上汉高......  -----------------------------  @心役15 90楼
19:21:07  是,西方一般称之为帕提亚,可能算我有些过于敏感,我还是喜欢东方的称呼,不过这不影响什么。  -----------------------------  这没关系 我称之为帕提亚也是因为我只知道帕提亚的国王叫做万王之王 不敢确定安息是不是.....
  3、莱比锡战役  (1)背景:绕圈跑之一  此战是拿破仑第一次退位之战,一方是俄国、奥地利、普鲁士、瑞典组成的联军约30万人,另一方是拿破仑一世统帅的法军及莱茵联邦的军队约20万人。最后拿破仑失败,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这一战役为什么也会让我收入到“突破阵线”中?因为它有一个极有趣的特色,这个特色是什么,还是最后再揭开谜底吧。  要说这一战,要先交待一下前一战。此前,在拿破仑指挥下,法军在德累斯顿获得了胜利,但拿破仑不在场的其他战线却接连遭到了失败。首先,受命向波希米亚军团侧后迂回的第一军,在库尔姆附近被联军的优势兵力包围了。该军战斗到八月三十日,由于弹尽粮绝,军长旺达姆率领余部投降,使法军损失一万三千余人。  拿破仑从西里西亚返回德累斯顿时,给麦克唐纳留下了七万五千余人的兵力。他一走,麦克唐纳随即按其指示向布吕歇尔的西里西亚军团发起进攻,企图将敌军赶回亚沃尔以东去。布吕歇尔得知拿破仑离去的消息,马上停止撤退,指挥西里西亚军团进行反扑,结果又将法军赶回到了博伯尔河以西。这一仗,麦克唐纳损失了约一万五千人、一百零三门火炮,以及大量的弹药和装备。  法军向柏林方向实施进攻的四个军,也被敌北路军团击败,乌迪诺在损失了约三千人以后,被迫撤过易北河一线。由汉堡出发策应乌迪诺行动的第十三军,同样出击受挫。这样,法军在整个东线和北线都连遭失利,被迫转入防御。
  2)背景:绕圈跑之二  为了扭转被动局面,拿破仑只得命令南线德累斯顿方向的法军转入防御,着内伊前往柏林方向,接替乌迪诺的职务,拿破仑本人飞驰到东线,亲率业已溃退到博伯尔河西岸的法军,向敌西里西亚军团实行反击。布吕歇尔看到,法军的士气明显提高,攻击的强度有所增加,知道是拿破仑返回来了,于是立即命令部队撤退。这一着,把拿破仑气得暴跳如雷,干着急而抓不住敌人。  布吕歇尔刚刚撤走,拿破仑又接到来自德累斯顿的告急报告。原来南线又吃紧了。波希米亚军团在拿破仑离开之后立即折转回来,继续围攻该城。待到拿破仑带领部队急匆匆地赶回来,敌人又自行撤退了。还没等拿破仑喘上一口气,又传来北线法军在于特博克附近被再次打败的消息。这一仗,法军又损失二万二千人左右,其中有一万三千人是放下武器被俘的。敌北路军团正在继续向南推进。  联军的三路大军逐渐向德累斯顿合拢,形势对于法军越来越严重。法军在战场上来回调动,疲于奔命,部队的给养越来越差,每个土兵每天只能得到半磅面包,已无肉类供应。这样,部队的减员非常严重,据说病员达到了五万多人。在此同时,敌军的后备兵员则源源不断地开上了战场。俄国哥萨克骑兵在法军背后的袭扰行动,也越来越活跃了,联军三个方向的包围圈在继续缩小。而拿破仑手中的预备队,除了奥热罗指挥的那个第九军外,已经全部用上了。  由于德累斯顿一时难以攻克,在布吕歇尔的提议下,联军决定采取一个大胆的计划:放弃对德累斯顿的攻击,南面波希米亚军团绕过德累斯顿,直取法军背后的莱比锡城:东面西里西亚军团西渡易北河,与北路军团会师,从北面进逼莱比锡,两路都以莱比锡为目标,实施钳形攻击,尔后切断法军的后路,并把它合围和歼灭在莱比锡附近地区。  为了执行这一计划,普军老将布吕歇尔留下少量部队继续与当面法军保持接触,亲率主力悄悄地向维滕堡方向转移。十月三日,普军击溃了守卫易北河的法军,在维滕堡上游十余公里的地方架起两座浮桥,渡到了易北河南岸。十月四日,贝尔纳多特也率北路军团渡过了易北河,从而实现了两个军团的会师。他们会合后,兵力约有十六万余人,相互策应着,从北面直向莱比锡城压来。  当时,拿破仑可以集中的兵力,还有二十五万余人。为了对付联军的钳形攻势,他决心充分利用内线作战的有利地位,继续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他的部署是:以一部兵力赶到莱比锡以南,阻击十八万人的波希米亚军团,集中主力向北,首先击溃西里西亚军团,尔后歼灭北路军团。
  (3)大战前夜:包围圈  其实在前面的内容中我们可以发现,法军已经是兵疲将倦了,拿破仑到哪儿哪儿胜利,不到哪儿哪儿失败。与此前那个攻必克战必胜的法军已经不是一个位面的军队,整个军队全靠着拿破仑一个人支撑,而联军方面则采用了轮流进攻的方法,从几个方向向前,哪个方向有拿破仑哪个方向后撤,没有拿破仑的方向就前进。而拿破仑此时没有强将,又不能听任任何一个方向的敌军顺利进展,于是,他只能绕圈跑。问题是,他一个人能绕多少圈?又需要多少时间?这个大战前的图景就已经暗示,拿破仑要不行了。  拿破仑亲率十五万余人向北推进,寻找敌西里西亚军团。当时,布吕歇尔已进到易北河以南的德绍附近。他得知拿破仑亲率法军前来迎战,马上率部溜走了。  拿破仑很是恼火,但又不敢率部穷追,因为南线敌军正向莱比锡逼近,缪拉指挥的阻击部队能够坚持多久,他丝毫没有把握。如果现在回师攻击南线敌军,那么,它也可能马上溜走。因此,拿破仑决定,暂时驻军不动,等待南路敌人和法军阻击部队纠缠在一起而难以脱身的时候,再迅速挥师南下,从两翼迂回敌人,将其歼灭在莱比锡城下。  至少,拿破仑还是想到了破解绕圈的办法的。  不久,缪拉送来报告,他正率领部队同波希米亚军团展开激战。  正在此时,俄国一支五万人的后续部队开始到达前线,另有数万援军也在赶往莱比锡的途中。十月十三日,布吕歇尔向沙皇建议;让三个军团向拿破仑实施集中的进攻,因为联军都已靠拢,兵力占有优势,有可能一下子把敌人击溃。沙皇采纳了布吕歇尔的建议,随即为最后的围攻进行协商和准备。  拿破仑于十月十四日中午到达莱比锡守将缪拉的司令部。莱比锡西面是艾尔斯特河,北面是帕尔他河,南面是普来泽河。后两条河在莱比锡城北汇合后流入艾尔斯特河。所以,莱比锡城位于三条河流汇合点的东面,地势比较低,在河流经过的地方形成了一些沼泽地。在东,南,北三面,有七条道路相通,东面的一条干道,通往德累斯顿。城西有两座桥,分别架在艾尔斯特河与普来泽河上,这是莱比锡西去的唯一通道。城南约五公里的地方有一片连绵的丘陵地。  如图:    法军大约仍有十九万人,被联军压缩在莱比锡附近,处在一个三面环河的狭小地域之内,被迫采取防御。东、南、北三面通往莱比锡城的七条道路,都被联军封锁了,城西横跨普来泽河与艾尔斯特河上的两座桥,仍在法军控制之下,从这里可以退往莱茵河和法国本土。
  (4)作战过程之继续绕圈  法军的部署是:缪拉指挥第二、五、八、九、十一、十二军和第五、一、四、二骑兵师,在莱比锡以南和东南阻击敌波希米亚军团,内伊指挥第六、七、三、四军,阻击北路联军,主要是布吕歇尔的西里西亚军团;拿破仑的近卫军和一些骑兵为总预备队,位于莱比锡及城东附近地区。  联军的进攻计划是分为四个攻击集团,分别从四个方向发起进攻。布吕歇尔率领一个集团约五万四千人,从西北方向向莱比锡压缩;波希米亚军团分成三个集团:格莱将军率领一万九千人,在艾尔斯特河以西向林德瑙进攻,其任务是夺占莱比锡向西去的唯一通道,切断法军的后方交通线和退路,默费尔特将军率领二万八千人,从次维考向莱比锡进攻,维特根施坦元帅率领九万六千人,在莱比锡东南方向担任主攻任务,夺占莱比锡。  对于联军的上述部署,拿破仑在判断上产生了部分错误。十月十五日下午,他根据不确实的情报作出结论,认为敌军会从莱比锡以西绕到南面去会师。基于这个判断,拿破仑于十月十六日晨七时匆忙下令,把驻守莱比锡西北拉地费尔德和林登沙的第六军从防御阵地上撤出来,转移到莱比锡西南地区充当预备队。他指望,这样调整以后,向西可以支援林德瑙,向南可以支援南线部队。当时,军长马尔蒙正在林登沙的教堂上进行观察,清楚地看到了自己北面的一连串营火,估计到布吕歇尔的军团已经开到,但是他在接到拿破仑的命令后,还是不顾当面的敌情而勉强地执行了命令。  到上午九时,莱比锡战役正式开始。接联军的四个攻击集团,逐渐地向莱比锡压缩。在北线,马尔蒙刚刚开始向南转移,马上受到了布吕歇尔部队的猛烈攻击。马尔蒙只能撤退到艾尔斯特河边的默克思和华仑一线,继续进行防御,同时向北线指挥内伊告急。内伊命令贝唐德率第四军前去增援,但贝唐德在行军途中又得到了林德瑙告急的消息。贝唐德深知,林德瑙桥梁是法军的唯一退路,千万丢不得,因而果断地改变方向,赶往林德瑙进行增援。内伊获悉—上述情况,随即改令刚刚收拢回来的第三军派出一个师支援马尔蒙,并以另外两个师去占领第四军的原防御阵地。  如此一来,第六军的情况又变得十分危急,马尔蒙恳请内伊把第三军的另两个师也调给他指挥。这样,大约有一万五千人的兵力,在整整一天当中来回奔跑于战场上,没有放过一枪。在这样混乱的绕圈跑之战中,法军的战斗力被无情的消耗着,终于,北线的法军被迫后撤,退到了莱比锡城北的戈利斯和欧提兹希一线。
  (5)作战过程之还是绕圈  在西线,法军的情况还算好,在第四军紧急增援以后,桥梁与道路还掌握在法军的手中。  在南线则战斗异常激烈。根据当时态势,拿破仑决定集中尚有的大约一万二千名骑兵,由缪拉指挥,在一百五十门火炮的掩护下,从南线联军战线的中央实施突破,其他各军利用骑兵和火炮突破效果随后跟进,将敌一劈两半,同时,调动第十一军和第三军对敌人的右翼展开攻击,以第六军从西向东攻击敌人的左翼,策应第十一军和第三军的行动。可是,第六军和第三军当时正被敌人纠缠在莱比锡以西和以北地区,一时不能脱身,所以一直等到下午两点钟左右,拿破仑才决定不再等待,立即发起攻击。  拿破仑在南线正打的胜负未分之时,布吕歇尔又在莱比锡北面发起了进攻。于是,拿破仑不得不暂时放下南线,策马赶往莱比锡城北。法军北线作战失利,损失了五十三门火炮,但敌方的约克军也损失约八千人。这样一来,联军对莱比锡的包围圈便进一步缩小了。  十六日夜间,拿破仑对法军的防御部署作了调整,撤出了南线和东线的防御阵地,将法军向后收缩。此时法军已经没有援兵可以指望了,只有将位于莱比锡东北的第七军抽调回来,这样才使法军增加约一万五千人,但其中大部分是外籍人。调整部署后,法军在莱比锡的总兵力约为十五万人。  但联军方面的兵力则大为增加。仅在十七日这一天,就有十一万名援兵到达,其中有贝尼格森率领的四万一千名俄军,贝尔纳多特军团的约六万名瑞典军,以及科洛雷率领的一个奥地利军。至此,联军的兵力超过了三十万人,而且弹药和各种补给物资充足。  联军计划在十八日上午发起总攻,届时分成六个攻击集团,对莱比锡城进行四面围攻。布吕歇尔攻击东北面,格莱攻击西面,贝尔纳多特攻击北面。另外三路分别指向罗斯尼格、普罗布偕达和周克尔豪森。  应当说,面对危难时,法军还是表现出了勇气的。十八日上午八时,联军开始进攻。战至下午二时,除在左翼有些进展以外,大部阵地仍在法军手中,其中向普罗布偕达进攻的巴克莱部,因遭法军炮火的猛烈轰击而损失惨重,被迫暂取守势,向林德瑙攻击的格莱部被贝唐德军完全击溃,随后,贝唐德军发起反击,反而向西推进了十几公里。  面对联军优势兵力的攻击,拿破仑命令法军主动撤离了一些难以继续坚守的阵地。下午三时左右,当法军正在收缩兵力,联军步步进逼的关键时刻,在防守莱比锡东北蓬恩斯多夫的第七军中,竟有两个撒克逊旅和一个炮兵连共约三千余人,带着十九门火炮投降了联军。拿破仑听到这一消息,马上带领部分近卫军疾驰赶来增援,稳住了防御阵地。但是,法军终归寡不敌众,情况越来越严重。到了傍晚时分,除了孔尼维兹、普罗布偕达和斯托特里兹三处阵地外,其它阵地都放弃了,法军被压缩,挤到了莱比锡城里及其近郊。
  (6)结局:绕不了圈了  天黑后,拿破仑认识到大势已去,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从各个方向撤下来的法军都汇合到莱比锡城里,向西面唯一的林德瑙渡口撤退,而当时普军和瑞典军正突入北郊,奥军也从南面逼近城里。最终,拿破仑虽然安全过河,但大批法军士兵却永远过不了河了。  这一仗,法军共损失六万五千余人,除战死之外,有三十六名将官和三万余人做了俘虏。另有二十八面军旗,九百辆弹药车、三百余门火炮和四万余枝步枪被联军缴获。拿破仑率领撤退出来的法军且战且退,于十一月初到达莱茵河一线,他留下马尔蒙率领三个军在美因兹做后卫, 自己返回了巴黎。十月十一日,圣西尔在德累斯顿率部投降。  这一战,从拿破仑绕圈开始,以拿破仑绕圈为主线,到拿破仑再也绕不了圈时,他就失败了。  此战的法军,只有拿破仑自己能够独挡一面,其他人都没办法重现往日法军将领的传奇,而联军方面,人多势众,除了抵挡不了拿破仑,其他的法军将领都不在话下。所以,联军采用了几个方向此起彼伏的前进法,哪边有拿破仑哪边退,哪边没有拿破仑哪边进,而拿破仑虽然也试图破解联军的这个战术,却终于无效,当联军所有部队都抵达战位时,拿破仑就再也绕不了圈了,而此时,联军则合围成功,就算拿破仑也无可奈何。  这一战其实是一个现代版的卡莱战役。在卡莱战役中,罗马军布成一个笨重的阵势防守安息军,终于被安息军围着阵势绕圈射箭而击败,而莱比锡之战,联军也是在绕圈,绕着圈将拿破仑一步步逼入绝境,合围后发起总攻。拿破仑也同样进入了绝境,这一战,决定了拿破仑的退位。
  4、滑铁卢战役  这一战当然不能没有。但这一战,我们要分析的是拿破仑的失败与威灵顿的胜利之处。  这一战的具体资料不贴了,相信各位都很熟悉。这一回来个没有资料的专门分析。  拿破仑的战术中,有三大特点:第一,他善于运用炮兵,而且也极为重视炮兵,第二,他有一个典型的用兵规律:先是炮兵猛轰对方阵地,然后是骑兵突击,最后是步兵巩固阵地。这个办法在今天看来当然很普通,但在当时,能够如此组合起来,可就绝对不普通。第三,他善于通过运动将敌人分散、削弱,然后集中兵力一举决战,解决战斗。  然而,在滑铁卢之战中,拿破仑把后两条都扔掉了。当然,这里有他主动犯的错误,也有他被动犯的错误。  首先,他没有运动战,而是顿兵于滑铁卢急于与威灵顿决战,既没有将周围的强敌清理掉,也没有去确认周边的情形。  其次,他没有能够将兵种组合运用,特别是步兵不足。有些僵化分析的人强调,是威灵顿的最后后备队和那条拿破仑没有发现的防骑兵沟导致了拿破仑的失败,问题是,为什么这后备队和一条防骑兵沟就让拿破仑没办法了?原因不在于对方的后备队和防骑兵沟,而在于拿破仑的兵力不足,如果兵力足够,大不了再加兵而已。事实上,当天法军几次冲击到了威灵顿的底线,但都没有站住,最终被打退了回来,原因就在于兵力不足,没有足够的步兵去巩固阵地。  那么,他的步兵跑哪里去了?答曰:去抵抗普军了。正是因为拿破仑没有利用运动战将威灵顿的援军清理干净,而是想先打败威灵顿再说,导致了他的步兵不得不去抵抗普军,于是,反过来又导致他不能迅速击败威灵顿,他不能迅速击败威灵顿就导致了他更没办法去击败普军。结果,他只能不惜一切代价狂攻威灵顿,否则他就被威灵顿和普军夹攻了。  事实上,拿破仑此次之败,和前一次莱比锡的失败非常相象,都是四面是敌人,他无法各个击破,最终导致敌人聚集,在莱比锡是敌人合围,在滑敌卢则是敌人援军不断分散法军兵力。显然,拿破仑并没有找到击败联军四面来攻的办法。不过这并无损于他的威名,无论是谁,想独战世界都够艰难的。  这一战不是突破战线的例子,相反,这是突破战线失败的例子。原因很明显,一,战略上,敌人太过强大,拿破仑再厉害也不能分成千万化身去充实部队,二,战术上,没有一一歼灭敌人,而是急于一战毕其功,结果反而失败,三,指挥上,不是围城打援,不是声东击西,而是在四面敌人的逼迫下死攻威灵顿。  所以这一战,是拿破仑的失败,但不是威灵顿的胜利,因为威灵顿其实是走了运气的,他并没有特别的优秀指挥,只是按部就班,但法军与联军相比,实在太弱,加上错误的战略战术,所以才失败了。拿破仑败给了他自己,而不是威灵顿。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冯晓强nlp商战智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