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安兰德 崇拜者的哪几本书最值得推荐?理由是什么

30岁前最值得读的五十本书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30岁前最值得读的五十本书
&&管理,思考,经济
你可能喜欢2016 年你阅读过的书籍中最值得推荐的是哪几本?
我的图书馆
2016 年你阅读过的书籍中最值得推荐的是哪几本?
2016年初从原单位离职,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虽然忙碌程度并未减少,但是为了让自己不掉队,阅读量也比往年有所增加。多出来的这些阅读量,都是为了给自己充电,功利式的阅读。尽管是功利式的充电,毕竟全面接触到一片新的领域,学到新的东西,还是很有一种收获的满足感。当然,闲书也还是读了一些,从而不至于阅读面太过狭窄而让自己面目可憎。理了下这一年来在豆瓣上的记录,挑出个人评星4星以上的,和大家分享。我有在书中随手做标记和评论的习惯,随手标记的这些片段,有些是因为读过之后「恍然大悟」;还有一些,是因为读过后觉得很有「共鸣」。为了整理这个回答,重新翻看那些标记和评论,又重新体会一遍当时阅读时候的感受,有的又有了新的认识,也是挺有意思的。一本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一本书的价值,一定是通读全书之后才能真正获取;最佳的阅读体验,也一定是在通读全书之后才能真正享受的到。所以,如果当你为某句书中的语言叫好时,推荐去读一下整本书,收获一定更大。推荐理由:读完之后和我太太讨论,她说这本书我读得太晚了,应该在大学的时候就读。「管理」不是「当官」或者「当领导」,而是一项任何人都应该具备的技能。她甚至觉得,管理学应该作为大学生的通识学科,让每个人都学习。本着她说什么都对的原则,我觉得她这次说的尤其对。管理学是一整套组织资源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可以是组织多人解决问题,也可以是管理自己解决问题,很多道理是相通的。德鲁克本来就是管理学的大师,整本书可谓字字玑珠,因此标记很多。从这么多的标记书摘可以看出,当初在读这本书时,对我认识上的冲击有多大。尤其是他关于「知识工作者」的相关论述,很有启发性。书摘:因为企业的宗旨是创造顾客,所以企业具有两项职能——而且只有这两项基本职能:市场营销和创新。在把社会问题转化为商业机会的过程中,最有意义的机会可能不在于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而在于对社会问题的解决,即社会创新。「绝不明知其害而为之」,是专业人员的基本伦理准则,同时也是公共责任伦理的基本准则。「金镣铐」并不能强化公司的管理,而只能导致员工的「消极选择」。那些知道自己在目前工作中不能取得成就的人(即那些显然被安排在不恰当位置上的人)常常不愿意调动而继续留在他们明知对自己不太适合的岗位上。因为他们知道,一旦离开的话,他们所受到的惩罚实在是太大了。他们只有选择继续留下来,但会抵制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并且感到怨恨。他们知道自己被收买了,而自己过于软弱,以致无法拒绝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在以后的工作中,他们通常会伴随着抑郁、悔恨、痛苦的感觉。管理不是「管理」人,管理的使命是「领导」人,管理的目标是充分发挥和利用每个人的特定优势和知识。导致任命失败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据我所知,它也是美国管理中最大的浪费——是没有彻底的考虑清楚,也没有帮助他人彻底的考虑清楚新工作的要求。定价一定要符合消费者实际想要购买的东西的效用。所以,价格应该反映消费者真正得到的「价值」,而不是供应商的「成本」。一个人的有效性,与他的智力、想象力或知识之间,似乎没有太大的关联性。由于有才能的人没有认识到才能本身并不是成果,因此有才能的人做事往往是最没有效率的。他们也不知道这样一个事实:一个人的才能,只有通过有条理、有系统的工作,才有可能产生效益。绝大多数人当知道时间是最特殊、无可替代的和不可或缺的资源是,已经为时晚矣。有效的管理者与其他人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非常珍惜自己的时间。人都是时间的消费者,而大多数人也是时间的浪费者。我们应该注意的,是组织中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同样的「危机」。同样的危机如果出现了第二次,就绝不应该再让它出现第三次。同一个危机如果重复出现,往往是由疏忽和懒散造成的。一家平静无波的工厂,必是管理上了轨道。如果一家工厂常是高潮迭现,在参观者看来大家忙得不可开交,就必是管理不善。世界上的事,你所担心的事情往往永不出现;而你从来没有担心的反对意见和困难,却可能忽然间变成极大的阻碍。这就是说,如果你一开头就问:「这样恐怕别人不肯接受吧?」那么你永远就不会有结果。因为在你这样考虑时,通常总是不敢提出最重要的结论,所以你也得不到有效的答案,更不用说是正确的答案了。如果继续保持原状,不做任何决策,情况就会恶化,那就必须做出新的决策。在遇有新的机会来临时,而且这个新的机会至关重要、稍纵即逝时,也必须立刻做出新的决策。人们必须使用通过对方经验能够理解的语言来进行沟通,即使用木工了解的语言同木工讲话,使用医生了解的术语痛医生交流。试图向人们解释术语是什么毫无用处,如果不是以沟通者自身的经验为依据,那么这些术语实际上就超出了他们的感知能力,他们也就不能够接受和理解这些术语。现实当中根本接收不到自己所不期望的东西。那些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东西,都被忽略掉了,或者我们对此做出了错误的理解,把它误看成、误听成所期望的事情了。信息越是能摆脱人的感情、价值观、期望和感知等因素,则越有效和可靠。沟通重要的是感知,而不是信息。事实上,最完善的沟通可能纯粹是「分享经验」,而没有任何逻辑内容。更多和更好的信息并不能解决沟通问题,也不能弥补沟通差距。相反,信息越多,则对沟通有效性的要求也就越高。换言之,信息越多,沟通双方的差距可能也越大,越要求有效沟通。认识到他们对同一现实存在不同看法,这本身就是一种沟通。领导者要将领导视为一种责任而非职位或者特权。有效的领导者从不纵容下属,但是,当出现问题时——通常这些问题会经常出现,他们不会责怪别人。一项创新能赢得的最大赞美莫过于人们说:「这太显而易见了,为什么我就没有想到呢?」那些宏伟的创意,那些旨在「掀起一场工业革命」的计划,常常沦为空想。当然,创新本身是有风险的,但是,开车去超市买面包也同样有风险。根据定义,所有经济行为都是「高风险」的,但是吃老本(即不创新)比创新未来风险更大。我所认识的创新者,在确定和限制风险方面都相当成功。人们在潜意识上也想当然的认为:组织机构的寿命比劳动者的职业生涯长,以及大多数人都原地不动。而自我管理则是以完全相反的事实为基础:劳动者的职业生涯可能比组织机构的寿命长,以及知识工作者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今后,只有知识贫乏的国家,没有「贫穷」国家。在知识社会中,创造绩效的不是个人,个人是一个成本中心,而不是绩效中心;创造绩效的是一个组织。管理的本质不是方法和程序,就像医学的本质不是尿液分析一样,尽管尿液分析也很重要。管理的本质是让知识体现出价值。换句话说,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在期实践中,管理真正属于一种「人文艺术」。由于每个人都可以接触到知识,因此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提高自己的地位,并有自己的理想。在这个社会中,能够取得成功的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得多,但知识社会的内涵也因此说明,遭到挫折或至少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的人,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得多。实践证明,作为经营社会公益服务的机构,政府几乎完全是不胜任这项工作的。推荐理由:这本书不是教给企业高层,如何去制定战略,如何开创未来;而是针对企业的中层经理人,给他们一些实用性的建议。如果按照「战略制定-战略执行-任务制定-任务执行」划分的话,这本书是瞄准战略执行和任务制定的。或许对于经验丰富的管理者来说,他讲的那些内容都是老生常谈,但是对于我这种新手上路的人来说,实在是受益匪浅。书摘:价值观和行事规范很难简单的说出来或是写在纸上,最好的方法就是「做」,还要做得「让人看的到」。如果经理人将超过25%的时间用在应急的任务导向会议上,这个组织就一定有了毛病。「怕人家觉得自己笨」,是一种足以让不论是拥有专业知识还是位居高位的人瘫痪的想法。协助你在需要注意的事项上聚精会神,是目标管理种种优点中最重要的一项。但这点好处唯有在目标的数量不是太多的情况下才会生效,而这实际上很难达成,原因是我们经常难以说「不」,因而导致我们有太多的目标。我们必须了解,如果我们把焦点放在每一件事情上,就等于没有焦点。如果一个人没做好他该做的事,只有两种原因可以解释:他不是「不为」就是「不能」——前者是缺乏诱因,后者是无能为力。至于是「不为」还是「不能」,我们可以用一个小小的测验来判定:如果这个人的小命得靠做这件事才能保住,他肯不肯做?如果他肯,说明他能做,之前便是「不为」;反之,如果不肯,则之前不做是「不能」也。大约有90%的上司,认为自己比他们下属认为的更擅长沟通及授权。推荐理由:作为一个医生,对于商业毫无认知,看到这样的书名,看到这样的作者,自然要读一下。书中内容,改变了我很多过去的想法,让我对商业、企业有了全新的认识。书摘:很大程度上,领导者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让团队找到正确的目标,并持之以恒、充满激情的向下属解释这个目标,告诉他们我们正处于什么境地,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将奔向什么目标,你在此过程中的位置是什么,你应该做些什么。在某些公司里面,很多规章制度存在的意义,往往只是为那些执行规章制度的人创造就业岗位。真正愚蠢的是因为自己有所担忧而焦虑不已。只要能弄清楚自己在担忧什么,并敢于面对,就是明智的担忧。洞察力就是同时具备商业头脑、文化敏感性和古老的智慧。很难说现在的企业或个人的错误比以前更严重。企业和个人一直都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唯一不同于以往的是社交媒体的乘数效应,这种效应使得企业和个人的每一个错误(有时甚至是主观臆测的错误)传播的更快,看起来更丑陋,似乎比以往更加令人震惊。人们可能并非总是想听到真相,但他们往往会信任那些热爱真相、追求真相和展示真相的人。太多的人之所以继续干着不开心的工作,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应该如何度过,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些其他什么事情。他们只知道自己不想再干当前这份工作了。推荐理由:作为医生,读过不少决策论相关的书。不过这本书不是教给你理性决策方法的,恰恰相反,这是一本给经验主义洗地的书,而且我觉得洗得相当漂亮!「经验」,是一种整体思维和决策的模式,而且恐怕很难传授。书中对于「经验」究竟是如何在我们的决策中起作用,做了非常深入的探讨;并且对于客观的专业知识和主观经验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都做了非常好的描述,给人醍醐灌顶之感。作为一个医生,关于「经验」和「客观证据」,我一直在那么做,但是却一直理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做的。而这本书用非常精准的语言描述清楚了,让我感到豁然开朗。阅读过程中经常会有这样想:「没错,就是那么回事!」书摘:消防指挥官的秘诀在于,他们的经验丰富,即使着手处理的是非常规情况,亦可将其视为某一原型的示例,由此,他们也就立刻知道应该如何行动了。正是由于他们丰富的经验,他们才能够专一思考,即能确定什么是合理的行动,所以他们就无须浪费精力去思考其他选项了。他们并非「顽劣乖张」,只不是记忆内容较为丰富而已。我们现在将此策略称之为「识别启动决策」(recognition-primed decision making)。如今看起来,仅仅构思一个行动选项的是专家,而执着于比较不同方法优劣的则是新手。整个过程中,他都不需要提取自己对于先前特定经验的记忆。无数个类似事件在他头脑中已经融合在一起,不可分割。直觉并不是绝对可靠的。有时候,人类的经验会误导自己,之后,这些失误则会加入到我们的「经验基地」当中。我们会问,你需要找到什么样的证据才会放弃自己的解释呢。很悲哀,答案是,如果你足够坚决,那么就永远不会改变心意。你会一直为自己的解释进行辩护,并且让它变得更加全面、更加复杂。识别启动决策模型的基本要义就是,人类可以借助自身经验,估测眼前情境,并判断其是否常见或是否具有典型性。通常情况下,这些评测过程的速度极快,而且自动发生,人类根本意识不到。我们相信,识别启动模型在绝大多数领域都属于普遍性策略。按理说,医生在做出诊断之前,必须细致探讨全部症状,避免有所疏漏。尽管如此,医生从一开始就会在心中形成假设和解释,并用其知道检验过程。在人们的理想世界中,医生在诊断过程中将如机器般精密,会不断审视新数据,抑制自己做出武断臆测的冲动。可惜,现实并非如此。强行命令决策者在记录数据的过程中压制想象,只会降低决策效率,因为故事能够赋予数据以意义,而且,如果不将数据代入到故事当中,那么决策者就很难随着故事情节的丰富而更新自己的直觉。如果各个行动方案在优缺点上都比较接近,那么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两可地带」,即不同选项之间的优点和缺点越为相似,做出决策的难度越大,而此决策的重要性也就越低。对于这种情景,尽心尽力的追求最佳决策或许不啻为浪费时间。决策困难的原因在于信息极度缺乏,而非不同行动方案之间太过接近,我们不妨将此种情况称之为「无知地带」。仅仅简单的积累经验是不够的。经验当中还必须包含精准的、诊断性的而且较为及时的反馈。在高效反馈难以实现的领域(如医学心理学),仅仅累积经验并不能提升决策的专业程度。在大多数领域,获取经验的机会都相当有限,因此自觉的反思过往每次事件的决策历程,其价值是无可比拟的。条理不清的问题还有可能表现为「其实状态没有界定」,「目标状态界定不明」或者「从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转换过程界定不清」。对于某些问题而言,澄清初始状态才是重中之重。专家还会观察另一个方向,他们会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即所「元认知」,指的是对思考本身所做的思考。不能仅仅因为「经验可能会误导决策结果」,而将其拒绝在科研领域的大门之外,我们应该设计出不同的研究去理解「经验」的多面性。我们可以自然的将相互临近的事物进行分组。如果头上飞过一群鸟,我们会将其视作一群,拥有「共同的命运」(common fate)。每当鸟群调转方向的时候,我们也无须再去单独追逐每一只鸟的踪迹。如果有一只鸟离群索居,那么这只鸟将引起我们的注意,因为它打破了「共同命运」模式,吸引到了我们的注意力。个体对于事物的认知方式可以受到比喻的掌控,譬如「争论就像是战争」这句比喻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攻击对方的立场,尤其是薄弱环节,同时放手己方的薄弱环节。而如果采用「争论就像是演奏音乐」这种比喻,那么我们就会将争论看做各方消除不和谐状态的有利契机。比喻不仅会装饰人类的思维方式,它还会组织人类的思维架构。在现实生活中,最困难的工作恰恰就是找出合适的类比对象。我们运用类比时,实际是在创建一个相同影响因素发挥作用的情境,尽管我们并不知道影响因素具体包括哪些内容。类比式推理的本意是解决我们无法通过实验明确了解的案例,解决我们了解不足、无法使用方程解决的案例。拥有阅读他人心灵的能力,是与其他人进行合作的重要基础。如果我们的同事全都特别熟悉集体文化、任务的性质要以及我们的奋斗目标,那么,我们确信,同事一定可以读懂我们的想法,填补未曾明示的细节。正因如此,拥有丰富合作经验的团队,其表现才优于刚刚组建的集体。所谓的「专业知识」,就是学习如何去感知;知识与规则只不过是附带而来的。如果我们尽力去理解个体可以获得的信息、个体努力追求的目标、个体经验的水准,我们就不会再因为决策错误而去指责哪一个人。当然,这并不代表我们不应该认真审视欠佳的决策结果。相反,我们必须对其予以高度重视。发现错误是进行调查的开始,而不是结束。真正需要我们完成的工作,是找出导致欠佳决策结果的一系列因素。决策错误分为三类:缺乏经验,缺乏信息,心理模拟最小解释法谬误。经验丰富的决策者为了适应时间压力,会将注意力集中到关系最为紧密的线索上,同时忽略其他的线索。当人们运用理性分析等策略进行决策时,压力源的影响程度最大。如果人类使用识别启动决策策略,那么压力源的干扰效果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尤其是在决策者的经验较为丰富时,这种情况更加明显。沟通技术的进步意味着客户期待更加迅速的决策——由此导致人类不再像过去那样,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反思。优秀的决策者知道何时应该果断行动,何时应该稍安勿躁。最重要的是,即使面对不确定性,他们仍然会勇往直前。在下列前提条件下,人类无法真正的获取专业知识:该领域出于动态变化中;必须针对人类行为开展预测;缺少获得反馈的机会;任务重复次数不够,无法建立起典型性的知觉;可尝试的机会较为匮乏。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应该小心谨慎,不可误以为「经验一定能够转化为专业知识」。现在就想确定「人类在自然情境下究竟使用何种决策策略」,还为时过早。绝大多数决策领域的研究,所招募的决策者都非常欠缺经验,而针对决策所给出的建议,也大多数是针对经验欠缺的个体所作出的。优秀的问题解决者和决策者是善于变通的人。实验室研究的严谨本质令研究者对于结果的可重复性信心倍增,但是,「严谨」并不意味着我们必然能够将结果推而广之。我们去博物馆是为了观看「物体」,但是观看的「过程」本身也受到了影响,那是我们在走出博物馆的一刹那,随身所携带出馆的一种东西。推荐理由:这本书不是教给你怎么讲故事,或者怎么通过讲故事向别人营销自己,而是介绍一种「讲故事思维」。这里的故事不是指故事情节,而是一种具象化的思维,是和「数据思维」相对应的。这样的「故事思维」,让我们在看到那些数据和抽象描述时,可以有一个思考的附着点。毕竟,我们人类还是欠缺利用数据进行思维的能力,用书中的话说,「没有故事来赋予数字意义,就算是大数据也会降低实用价值」。书摘:一件事情之所以具有意义,是因为我们为其找到了一个故事。故事反映了人们对事件背后的人、直觉和文化的理解。事实上,你讲的每个故事,都是你人格的倒影。正确决策还不足以让全体行动起来,还要靠看法和感觉。没有故事来赋予数字意义,就算是大数据也会降低实用价值。如果人们是电脑,数据是可以预测的。要记住,人类永远不会仅仅依靠因果公式行动,无论收集了多少数据,我们总是需要故事来理解和影响人类莫测的欲望和恐惧。要注意,团队在面对图像、意象、情绪这类不太熟悉的领域时,经常会过度简化这些不可测量的价值,将其转换为某些可以计量的标准。这种依赖数字的做法并不能创造出好的故事,只不过是让决策变得轻松了而已。礼貌并不能掩盖不敬,政治对话最能体现这一点。如果我觉得和你有交情,我对你的信任度会加倍;如果你我萍水相逢,我信任你的概率只有30%,甚至更低。贪婪是恐惧的另一种说法。倾听和性爱一样,欲望来了之后,技巧自然也会跟上。推荐理由:这是2016年读完的最后一本书,是最近刚刚读完的。虽然讲的是高科技企业,和互联网相比,更偏向制造业方面,但是仍然有很大启发。书摘:任何群体采用科学技术的过程都是与这个群体所特有的心理和社会描述的方方面面相一致的。这个过程可以被认为是一系列连续而又非常明确的阶段组成,其中每个阶段都和一个明确的群体相关联,而每个群体又成为总体的一个较稳定的组成部分。没有竞争就意味着没有市场。如果实用主义者还能继续忍受他们遇到的问题,那他们就一定会继续忍受下去。推荐理由:这本书是作者向自己儿孙讲述历史的口吻写成的,生动诠释了什么叫做「娓娓道来」。作者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教育晚辈一种价值观。文字生动流畅,原书最后一章以及后来补写的一章,尤其精彩!书摘:就像他们小心保存遗体不让它们腐烂一样,他们也在几千年当中严格的保留了古老的风俗和习惯。他们的祭司会严格的确保儿子不做任何父亲不会做的事情。对他们来说。所有古老的东西都是神圣的。那些当时思考过、画过、歌咏过、尝试过的,那些当时年轻人在市场上、老年人在议事厅里争吵过、谈论过的东西,实际上一直到今天,还在被我们咀嚼着。在几千年的历史中,统治中国的不是贵族,不是军队,不是神职人员,而是学者。这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要是去翻看这些旧东西的话,人们经常会感到吃惊,对吧?才过了那么短的时间,一切都发生了那么多改变。你会很吃惊自己以前都写过些什么,吃惊于里面的错误,也吃惊于里面的好东西。可是,在这个成长过程中,你自己根本注意不到这些变化。世界历史上的情况也是这样。要是大街上吹响了喇叭,有人骑马从街上走过大声宣布:「哎,新时代开始了!」那该有多好。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另外的样子:人们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但自己根本没有察觉到。后来在突然之间,他们又意识到了这种改变,就如同你在看过去的作业本那样。然后,他们很骄傲的说:「我们进入了新时代。」而且往往还会加上一句:「以前的人真笨啊!」对路德来说,最可怕的事情是,人可以用钱来获得上帝宽恕罪行的恩典。他们的学说彼此都大体相似,但他们的追随者却不能意见统一或者彼此相容。我们称之为命运的东西,无非是为自己这颗水滴在浪花上的一次升落而进行的挣扎。但是,即便这只是一个瞬间,我们也想要利用好,因为它值得我们花费力气。我认识一位年长且有智慧的佛教僧人,他曾经在演讲中对他的国人说,他想知道为什么:如果某个人说自己是「世界上最聪明、最强大、最勇敢、最天才的人」,大家都会觉得很可笑很丢脸;而当他把「我」换成了「我们」,并告诉大家,「我们」是「世界上最聪明、最强大、最勇敢、最天才的人」时,在他的祖国就会有很多人兴奋的鼓掌,称他为爱国者。推荐理由:这本是2016年的新书。作者以「丝绸之路」为主视角,描述了一段和过去看过的不一样的世界历史。尤其是对近现代中东地区政治经济的梳理,让我对目前的国际社会有一个更新的认识。中东地区各种冲突争吵,政权更替,民主自由或者民族独立,自己恐怖同时也反恐;这些其实不过两个字——贪婪。书摘: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与公元1世纪后半叶写道,他反对这种高成本的奢侈品仅仅「能让罗马女性在众人面前显得光鲜」。他最大的不满在于布料的成本,他悲叹道:「这比实际成本竟高出100倍!」他继续写道:「我们每年在东方奢侈品上为我们和我们的女人花费掉大笔资金,一年有多达1亿赛斯特斯(sesterce,古罗马货币单位)从罗马帝国流出,进入到边疆以外的东方贸易市场。」君士坦丁堡5世纪40年代中期曾每天有1万人死亡。不仅是罗马帝国遭此劫难,没过多久,东方城市同样受到影响,灾难沿着交通贸易要道蔓延,袭击了波斯和美索不达米亚,逐渐进入中国——鼠疫带来了太多的灾难、绝望和死亡。不过有一点是获得普遍认同的,穆罕默德并非7世纪初期阿拉伯半岛上唯一一个传播一神论的人,因为当时还有很多「假冒的先知」。这些人抓住波斯-罗马战争期间的混乱,趁势涌现。其中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甚至提出了与穆罕默德教义非常相似的救世理论和先知预言,他们都宣称天启来自吉卜利勒天使,都指出了获得赎罪和拯救的道路,有些还会拿出所谓的圣书来支撑他们的教义。另外,考古记录清楚的表明,在这一时期,基督教堂也开始出现在麦加及周边地区,新的钱币和墓地都表明有不少人改宗皈依了基督教。可见在当时的阿拉伯半岛,思想和灵魂上的竞争都十分激烈。公元8世纪,在杰拉什、西多波利(Scythopolis)、帕尔米拉等城市,大规模的商业建筑拔地而起。最令人震惊的是其中一座崭新城市的崛起,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人口最多的都邑,并且在几个世纪内长盛不衰。据一位10世纪学者过于夸张的估算,从当时城里公共浴室的数量、所需的服务人员以及私人浴室的拥有率来看,该城人口接近1亿。它被称为麦地那·阿萨拉姆,意思是和平之城。而它今天的名字,是巴格达。赢得人心和宗教支持是帝国顺利扩张的关键。这在亚历山大大帝打败波斯人时就是如此,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曾对此大加赞赏,他最反对目光短浅的掠夺和盲目的破坏。蒙古人似乎天生就知道他们该怎样打造一个伟大的帝国:军事强权之后必须是宽容和善政。用当代评论家的话说,马尼拉应该算是「世界上首座全球性城市」。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中国对白银的偏爱和重视,最后竟成为它的「阿喀琉斯之踵」。如此大量的白银经马尼拉流往中国,不可避免的导致白银价格的下降,时间一长自然就会引起物价上涨。最终,白银的价格,尤其是白银与黄金的价格比例,被迫将到与其他地区和大陆同等水平。向世界开放为印度人带来了一座奇迹,却将给中国造成一长17世纪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五个世纪前全球化所带来的问题,并不比今天来的少。尽管面临着这么多的新困难,但俄罗斯对东方的影响和介入仍在不断的推进,加速打造着属于自己的丝绸之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建设以及与中国的连通立即带来了贸易的繁荣:1895年至1914年间,俄罗斯的贸易量几乎涨了3倍。援助资金开始大量涌入伊朗,在三年里差不多翻了5倍,从1950年的1180万美元增加到1953年的5250万美元。援助的目标是促进伊朗的经济发展,稳定伊朗的政治文化并奠定其改革的基础,同时也为伊朗的自我防卫提供军事和技术支持。这是美国在中东打造附属国的开端。推荐理由:又是一部「读得太晚」的书。马尔克斯被誉为「最无争议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读过他的文字之后,感觉所言不虚。他具备一位伟大文学家应有的全部,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想象力,当然,还有精准运用文字的能力。读过《百年孤独》之后,让我觉得马尔克斯一定被枪毙过很多次,死过更多次,否则怎么可能把如此多死亡情景描述得这么刺骨,尤其是行刑的场面!至于很多人说,小说中人名难记,我倒是觉得问题不大,虽然一直到读完整本书,我都没有记住那些人到底叫什么,但是并没有影响理解。因为我完全用熟悉的外国名代替了:阿尔贝蒂尼,奥尔特加,布雷西亚,拉玛西亚,克雷斯波,老太太我记得是乌迪内斯。然后就是各种排列组合,事实证明,管用!书摘:失眠症最可怕之处不在于让人毫无倦意不能入睡,而是会不可逆转的恶化到更严重的境地:遗忘。也就是说,患者慢慢习惯了无眠的状态,就开始淡忘童年的记忆,继之以实物的名称和概念,最后是各人的身份,以致失去自我,沦为没有过往的白痴。那不是心中暂时的尚可补救的遗忘,而是另一种更残酷且不可逆转的遗忘,他对此绝不陌生,因为那正是死亡的遗忘。尼卡诺尔神甫带上棋盘和棋子来到树下邀他下西洋跳棋,他没有答应,理由是既然都同意遵守规则,他无法理解两个对手如何还能争斗。他想着他的亲人,并无感伤,只是在严格盘点过往是发现,实际上自己是多么热爱那些曾经恨得最深的人。阿尔卡蒂奥感到这样煞有介事的死亡不免可笑。其实他在意的不是死亡,而是生命,因此听到死刑判决时他心中没有恐惧,只有留恋。这是一次家庭聚会。然而就在敌对双方忘却战事一起缅怀往昔的同时,乌尔苏拉心头却蒙上一层阴影,感觉自己的儿子才是外来的侵入者。你那么憎恨军人,跟他们斗了那么久,琢磨了他们那么久,最终却变得和他们一样。人世间没有任何理想值得以这样的沉沦作为代价。她的美貌传说伴着人们惊人的狂热在整个大泽区流传。他们等了很久才如愿以偿,事实上等不到那机会才是真正的幸运,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终生再也无法安眠。两种怀念如同双镜对立,他夹在其间不知所措,无法再保持高妙的超脱。推荐理由:被《百年孤独》深深吸引之后,不可避免的接着读了《霍乱时期的爱情》,继续享受马尔克斯那充满魔性的文字。虽然书名是「爱情」,但是书中内容远不止此,其中对于人生、衰老等等描述,都让人印象深刻。书摘:两人才刚刚庆祝完金婚,谁离开谁都无法生存片刻,甚至每一刻都不能不想着对方,而且随着年纪越来越老,就越来越是如此。可无论他,还是她,都无法说清这种相互依赖究竟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还是习惯使然。他们都从不曾为此问过自己,因为两人都宁愿不知道答案。如果说他们在共同的生活中多少学到了点什么,那就是智慧往往在已无用武之地时才来到我们身边。好奇心也是爱情的种种伪装之一。语言嘛,如果你是想卖东西,当然得要懂得;但如果是想买东西,那不管怎样,别人总有法儿听得明白。起先,她以为是自己的耳朵聋了,但很快便证实是记忆从她年久失修的身体中溜走了。唯一像水泥一样把他们黏合在一起的,却是爱情这种既不可能、有反复无常的东西——如果它果真存在的话。生活规律得仿佛生了锈一般,既让人轻蔑,又让人害怕,但同时也是一种保护,让他意识不到时间的流逝。换一种方式,他们无法共同生活下去,换一种方式,他们无法继续相爱——世上没有比爱更艰难的事了。直到很长时间以后,他才斗胆设想,那种冷漠也许不过是抵抗恐惧的保护壳。像他这个年纪的医生,自认为什么都见过了,竟然不能克服明明没病却觉得有病的焦虑。或者更糟:也许是真的有病,却仅仅凭着科学的偏见,不相信自己有病。那个时代对年轻存在偏见:尽管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的穿着方式,但老年的衣着在青春期结束后不久便开始穿上身了,而且一直持续到进入坟墓。这种穿戴与其说标志着年龄,不如说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年轻人穿得像自己的祖父,再早早地戴上一副眼镜,便会更加受人尊重;而从三十岁起,手杖就是让人刮目相看的物件。至于女人,则只有两个年龄:一是结婚的年龄,一般不超过二十二岁;一是永远独身、再也嫁不出去的年龄。而其他女人,那些已婚的、当了母亲的、成为寡妇的、做了祖母的,都属于另外一类,她们不按已经度过的年岁来计算年龄,而是按距离死亡还有多久来计算。几年前,在一次病重的危急时刻,他也曾讲过自己可能会死的话,而她当时给出的也是同样残忍的回答。乌尔比诺医生将之归咎于女人天性中的冷酷无情,正因为如此,地球才依旧围绕着太阳转。当时他并不知道,为了不让别人看出她的恐惧,她总是会抢先竖起一道愤怒的屏障。而那个时候,她所面临的正是她最恐惧的事情——永远地失去他。她很快就发现,想忘掉他的极大渴望便是最强烈的诱因,迫使她不得不想起他来。他没有意识到,他已经在开始拖延自己的种种问题,期盼死亡能解决一切。爱情始终都是爱情,只不过距离死亡越近,爱就越浓郁。推荐理由:作为诺贝尔段子手奖获得者萧伯纳的作品,读《巴巴拉少校》本来是想找乐子的,没想到冷不防的就被深刻了一把。书摘:战争越具有毁灭性,就越能被尽快消除。对于成千上万的人来说,酒精能让他们忍受现在的生活;要是他们变清醒了,就没法忍受现状了。谁会想到,人类的福祉还能来自于战争与酒精呢?而今天,它们带来的利润竟然全部都给了救世军,以帮助我们神圣的事业。他一无所知,却以为自己无所不知。这充分说明,他适合从政。贫穷和奴役,这么多世纪以来,一直都在对抗你们的说教和社论,但它们却对抗不了我的机关枪。我们不能只拥有为人类造福的权力,而没有给人类带来灾祸的权力。即使是母亲的奶,都既抚养了英雄,也哺育了杀人犯。——我本以为你下定决心了,要抵制生活中邪恶的一面。——没有邪恶的一面,生活原本就是一个整体。在这里,我看不到黑暗,也看不到恐惧。在你的救世军收容所里,我却看见了贫穷、不幸、寒冷与饥饿。你给他们面包、糖稀,还有天堂的梦想。但我给的呢,是一周三十先令到一年一万两千磅的待遇。他们自己的梦,自己去找;而我关心的,只是他们排放的污秽。推荐理由:这本书放在最后,是因为这是2016年读到的最棒的一本,好久没有读过这么好的一本书了。过去几乎每读完一本书都能评价一下好坏。但是对于这本,我找不到推荐理由,因为搜遍我的词库都找不到一个词能配得上这本书的精彩。上次有这种感觉还是十多年前,那次读的书叫《石头记》——或许,只有经历过如此人生起伏的人,才能写出这样不朽的作品吧。《挪威的森林》里说,你可以习惯性地从书架中抽出《了不起的盖茨比》,信手翻开一页,读上一段,绝不会让你失望,没有一页让人兴味索然。《昨日的世界》就是这样的一本书,所以在读完kindle版之后,我又买了本纸质版,为的就是随时可以信手翻开一页,享受那份阅读的愉悦。书摘:所谓文化,不就是用艺术和爱情,把赤裸裸的物质生活蒙上最美好、最温情和最微妙的色彩么?当时的人并不像今天似的把宽容视为一种软弱,而是把它尊为一种道德的力量。年轻人总能替自己发现自己想要的诗人,因为他们要从中发现自己。不用很久,我们就发现我们以前一直寄予信任的各种权威——学校、家庭、社会道德,在性这个问题上的表现是极不诚实的,甚至可以说,他们要求我们在这件重要事情上也要鬼鬼祟祟、偷偷摸摸。一旦把魔鬼关在门外,十之八九,魔鬼会被迫从烟囱或者后门进来。只有不给予的东西才会使人产生强烈的欲望,只有遭到禁止的东西才会使人如痴如狂的想得到它;耳闻目睹的愈是少,在梦幻中想的愈是多;一个人的肉体接触空气、光线、太阳愈是少,性欲积郁的愈是多。对于一个年轻的作家来说,从事文学翻译最能使自己更深入和更有创造性的了解母语的底蕴。他(里尔克)规避一切喧哗嘈杂,甚至规避对他的赞扬——正如他自己说得好:那种赞扬是「围绕着一个人的名字积聚起来的全部误会的总和。」那些把这类谎言传开的不知情者,他们并不知道,用各种可以想得出来的暴行来谴责地方的士兵——这种伎俩本身也是一种战争手段,就像弹药和飞机一样。那些老实巴交的生意人在信封上贴上或者盖上「上帝惩罚英国」的字样。社交界的妇女们发誓(并写信给报纸),她们一辈子不再说一句法语。莎士比亚被赶出德国舞台。莫扎特和瓦格纳被赶出法国和英国的音乐厅。德国的教授们声称,但丁是日耳曼人;法国的教授们声称,贝多芬曾是比利时人。他们肆无忌惮把精神文化财富像粮食和矿砂似的从敌国抄来。那是无知的一代人的战争,恰恰是各国人民一味相信自己一方事业的正义性,成了战争的最大危险。我知道我要反对的敌人——那种把他人置于痛苦与死亡的错误的英雄主义,那种丧失良知的预言家们的廉价的乐观主义。他们尽是「战争的吹鼓手」,谁表示怀疑,谁就妨碍了他们的爱国主义事业;谁提出警告,他们就嘲笑他是悲观主义者;谁反对战争——反正他们自己在战争中不会受苦——谁就会被打成叛徒。我们觉得,我们没必要因为世界变得荒诞,而自己也随之变得乖戾。一个人获得这类认识,从来不是通过别人的经验,而是始终只能从自己的命运中得来。我学过的历史和自己写过的历史太多了,我不会不知道大批群众总是突然倒向势力大的一边。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兰德经典语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