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be11北极光id长矛id

{"debug":false,"apiRoot":"","paySDK":"/api/js","wechatConfigAPI":"/api/wechat/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
{"database":{"Post":{"":{"title":"前言,开专栏“英语的祖先”。","author":"an-sen-yao-49","content":"封面是哈萨克斯坦西部的乌拉尔河,建立新专栏“英语的祖先”,本来想找个万字符当头像,但是又看着像法西斯,所以就折衷弄了个这个,前言一定要看*3。看一个专栏总得有些收获,或许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们汉语的造词都那么的有规律,认清楚几千个汉字,很多时候都能猜出来个大致意思,为什么学这英语就不行,相近意思的两个玩意,单词的差别怎么就那么大?(和祖先专栏不同,这个专栏我能标注英语就标注英语。)我在“祖先”里面写过,如果按照《圣经·旧约》的说法,新巴比伦王国时期,巴比伦国力空前上升,所以这群人就想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间修一个可以通往天界的高塔,这也就是后来屡次被各种学者包括中二网络小说提起的“巴别通天塔”。结果巴比伦人这么一作死就触怒了上帝耶和华,总之我们发现上帝那是很爱生气的,上帝总不能再发次大洪水把这群人给淹死,于是就让所有人的语言都变得互不相通,这样交流不能的干劲十足的巴比伦群众们就阿巴阿巴了,从此我们便不得不学帝国主义的英语了(雾)。但是我们知道《圣经》是犹太人写的,犹太人可和新巴比伦可算是血海深仇了,这群犹太人一直在迦南(巴勒斯坦地区)做二道贩子惹的埃及和巴比伦都不太待见他,所以巴比伦就趁着扩张直接干掉了犹大王国,犹大王国的第一圣殿也被拆了,历史上就出现了著名的“巴比伦之囚”,可怜的犹太人就又一次灭国了,所以犹太人抹黑巴比伦那也就很正常了,“巴别”这个作为“神之门”的词汇跑到犹太人的希伯来语里都成了“混乱”的意思,不过自然语言的分化不会是在新巴比伦时期分裂的,但是不得不说,希伯来语和巴比伦的语言,在当时没准还真能互相交流,所有的语言,没准还真有一个共同的祖宗,但是在欧洲人漂洋过海到达印度之前,大多数人认为“原始语”这也只不过是一个传说罢了。奥斯曼帝国灭掉拜占庭帝国之后,丝绸之路就算彻底断了,所以等到17世纪的时候,新航路开辟的就差不多了,所以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就有幸拜访了印度和中亚,我们也知道当年最猖狂的就是“海上马车夫”荷兰了,荷兰在亚洲一顿敛财的同时也遇到了久违的波斯哥哥们,他们发现遥远的波斯竟然有很多单词和自己的发音非常相似。不久后,荷兰的一个历史学家马库斯·祖依斯·凡·博克斯霍恩(没找到官方翻译:Marcus Zuerius van Boxhorn)很大胆的提出一个概念,他通过很多对这一片很多语言的对比后很前无古人的提出一个概念——中西亚的波斯语很可能和德语、拉丁语等来自一个祖先,而他认为中亚历史上一种叫做“斯基泰人(scythians)”的民族,可能也是使用这种类似语言的。但是这个学说在欧洲也没怎么扩散,他们认为这人有点扯,毕竟明明离我们那么近的阿拉伯叔叔还有烦人的犹太人们说话我们一句都听不懂,你说波斯人和我们一个祖宗,这谁都觉得有点天方夜谭。当然很快荷兰的地位就不保了,且不说在东边的掠夺本来就不顺利,包括在台湾也被郑成功给大炮轰走了,自己在欧洲老家和英国打的不可开交,1784年荷兰彻底战败,当然了也就是这个时候英国也丢掉了北美的13个殖民地,可能是英国觉得能打败荷兰这地方不要也罢(雾)。虽然丢了美洲,但东方就是英国人的天下了,和荷兰的东南亚策略不一样,英国的主要势力还是放在印度三哥那里的,越来越多的英国人为了剥削三哥去学习印度语甚至梵语,结果1786年,一个很有名的语言学家威廉·琼斯(William Jones)发表了著名的“亚洲学会3周年成立演说”,他更是直接发展了荷兰那边的学说,直接说梵语、拉丁语、希腊语中间可能存在一个“原始语”,举个很简单的梵语例子。父亲
母亲māt? 兄弟 bhrāt?
姐妹 svas? 儿子 sūnu 女儿 duhit?
民众 manu 名字 nāman所以说这东西就很神奇了,威廉·琼斯一辈子开始悉心钻研梵语,在生物学不发达的时代,语言或许是能带我们追祖溯源的最好方式了。随着这两位开山鼻祖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德国人投入到“语言学”的研究当中,人们从“比较文学”中逐渐衍生出“比较语言学”这种更针对历史上的各民族语言发展以及文学发展的更细分的学科,这一方面德国语言学家奥古斯特·施莱谢尔(August Schleicher)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觉得,非常有可能有一种“原始印欧语”,也就是Proto-India-European,这个简称PIE,其实就包括“proto”里pro—这个成分,在这一系列“印欧语言”里也都是“先、向前”的意思,当然之后的文章也会经常提到PIE这个名词。当然了也有个语言学家持有相反的意见,同样是德国的语言学家约翰内斯·施密特(Johannes Schmidt)就提出了著名的“波浪理论”(wave model),他认为语言在使用的过程中更多是互相影响的,两个没有源头的语言很有可能如同波浪一样互相交汇,最终集聚到一起趋同,这个说法提出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也是占有一席之地的,直到后来分子人类学的出现,人们发现整个使用印欧语系的族群中,全部拥有大量的Y染色体单倍体型R的标记,而R1a1更是占有绝大多数(可以关注我的另一个专栏“祖先”。),从这一方面来讲,印度、伊朗、欧洲大多数民族,应该是拥有一个共同祖先——原始印欧人的,“原始印欧语”应该真的存在,现在的问题就是,这群人到底是从哪里出来的。图
“R”单倍体型(R Y-DNA)的分布密度,和“印欧语言”的分布基本吻合。在分子人类学流行之前,对于印欧人的起源也是众说纷纭,但是这个时候的假说也绝对是“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就比如德国人就认为印欧人那已经是来自他们高贵日耳曼人的老家北欧地区的,而三哥自然当仁不让的没照镜子就认为原始印欧人是从印度出来的,当然了还有一些假说认为原始印欧人来自“亚美尼亚”也就是现在一个在伊朗西北边一个挺没存在感的国家(古代很厉害)。但是如果说考古学里证据比较硬的,还是——“坟冢假说(Kurgan hypothesis)kurgan来自突厥语。”,坟冢假说是通过在整个亚欧大陆考古,发现了一条很明显的“坟冢化”路线,也就是说人们在整个中亚草原上发现了大量的坑葬模式的坟冢,里面出土的陶器、战车等有着一条很明显的发展路线,下面的名字建议别记“囧”。最早发现的就是,坟冢甲(Kurgan I):伏尔加河流域,前4-3.5千年,比较有名的就是萨马拉文化。坟冢乙、丙(Kurgan II–III):前3.5-3千年,著名的“斯莱德聂斯多格文化”里已经发现了早期的两轮战车,这个时候已经在西欧和北欧发现了有明显坟冢化特征的绳纹陶器。图
坟冢假说的重要追踪物——双耳细颈椭圆尖底陶器文化以及绳纹陶文化。坟冢丁(Kurgan IV):坑墓文化已经迅速发展,前3-2.5千年。整个乌拉尔河到罗马尼亚都发现大量遗迹,南欧中欧地区被坟冢化。当然了之后还有安纳托利亚假说,也就是说原始印欧人来源于安纳托利亚土耳其的小亚细亚半岛,但是随着分子人类学的发展,坟冢假说所推断的迁徙路线还是相对吻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图。图 坟冢假说推断的“原始印欧人”的起源,原始印欧人本来是高加索山以北的一个游牧民族,这群人广泛地分布在现在的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一带,长相高鼻深目,随后很有可能因为全新世气候的不断变化,这群人在这片草原里出现分裂,西支大量进入欧洲,甚至扩张到终日难见阳光的北欧,而东支逐渐进入到伊朗阿富汗一带,最终进入印度,这也就是后来著名的“雅利安人”。而还有一波穿过天山,最东到达中国的甘肃,我们从西汉开始一直斗争的“康居(哈萨克斯坦一带)”“大宛(乌兹别克斯坦一带)”“奄蔡(乌拉尔河到伏尔加河一带)”的——“塞种”人,也就是前面说的原始印欧人的一大部分“斯基泰人”(当然了,“斯坦”就来自于原始印欧语“*stan-站立的地方”,现在英语的stand也一样。),而新疆的“吐火罗人”包括现在还有争议是吐火罗还是塞种的“月氏”,也都成了我们的邻居(甘肃新疆),直到后来季羡林对吐火罗语做了系统的研究之后,人们也惊奇的发现这语言和欧洲曾经的霸主凯尔特人(现在被欺负的几乎仅仅剩下英国的威尔士、苏格兰、爱尔兰了这个以后会说)的凯尔特语非常相似。总之原始印欧人通过极强的迁徙能力,让自己的火种分布在了世界各地,自己的语言也就成功的成为了世界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语言,经过语言学的不断发展,人们找出了大量的印欧语系同胞,除了欧洲的大部分语言,还有印度的梵语、各种印地语,伊朗的波斯语,阿富汗的普什图语,巴基斯坦的乌尔都语旁遮普语(印度也有),亚美尼亚的亚美尼亚语,立陶宛的立陶宛语等等,甚至到了马尔代夫迪维西语都是印欧语系的语言。通过综合这么多样的印欧语系语言,尤其加上相对保留了更多的原始印欧语成分的较闭塞落后地区的印欧语言后,语言学家基本可以构拟出一个可以认为是“原始印欧语”也就是前面说的——PIE的东西,这个原始印欧语被饮马在中亚草原的游牧民们一点点带到世界各地,经过各种各样的分裂重组,一步一步的形成了现在世界上丰富多彩的印欧语系语言。而英语,绝对是这些印欧语言里最奇特的一个存在,英语不仅仅是印欧语言的分化,也同样受到“波浪理论”影响,成为印欧语言的一个“集大成者”,在这个所谓“词根背词法”泛滥的今天,我们其实有必要知道,所谓的“词根”是怎么来的,这个专栏,就是从这个故事开始的。最后放一个彩蛋吧,,美国人搞出来的原始印欧语朗读——羊和马的故事。(在海外的可以听这个)","updated":"T09:43:58.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0,"likeCount":308,"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4b06b790ec94b5ee394978f_r.jpg","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topics":[{"url":"/topic/","id":"","name":"语言"},{"url":"/topic/","id":"","name":"英语"},{"url":"/topic/","id":"","name":"历史"}],"adminClosedComment":false,"href":"/api/posts/","excerptTitle":"","column":{"slug":"zuxianEnglish","name":"英语的祖先"},"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20,"snapshotUrl":"","publishedTime":"T17:43:58+08:00","url":"/p/","summary":"","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null,"next":null},"commentsCount":20,"likesCount":308},"":{"title":"英语前传——1.北极孤岛","author":"an-sen-yao-49","content":"封面是北欧神话里的“诸神黄昏”。巨人族和阿萨神族的矛盾已经不可避免了,尼德霍格(Nidhogg)掏空世界之树树根,开始颤动,大蛇耶梦加得(Jormungander)从海底醒来,海水冲上诸神国度。邪神洛基(Loki)挣脱桎梏,露出了消失已久的微笑,怪狼芬里厄(Fenrir)当年被战神提尔(tyr)困住,终于可以露出复仇的牙齿。巨人掌着船舵,带着地狱猎犬(Garm),和大蛇一起走来。死人国女王海拉(Hela)带着冰霜巨人和他们汇集。眼看彩虹桥即将崩塌。天界的守卫者海姆达尔(Heimdall)召集诸神,危机已经没法避免。神军拿起武器,冲出英灵殿。奥丁(Odin)看见命运女神在世界之树旁,面无表情。怪狼芬里厄,疯狂扑向奥丁,奥丁的神枪终究没有创造奇迹,死在怪狼对诸神的仇恨下,奥丁的儿子维达(Vidar)只能为父报仇,他用他金刚不坏的靴子踩碎怪狼的嘴,用银枪刺了进去。地狱犬向提尔冲去,提尔和地狱犬同归于尽。洛基被困的太久了,脸色惨白的洛基和守卫者海姆达尔开始战斗,就当海姆达尔砍下洛基的头后,洛基却像被杀死的蛇一样,飞起刺向海姆达尔的胸口。雷神托尔(Thor)算是最后的王牌了,双方不停厮杀,愤怒的托尔把雷神之槌扔向大蛇,一阵极昼后,大蛇喷血而死,但托尔身中蛇毒,向前连走9步身亡。尸横遍野,满地巨人和神军的尸体,火焰巨人苏尔特(Surt)彻底烧毁世界之树,宇宙开始崩塌。只剩下神后弗丽嘉(Frigga)在废墟中吟唱,这之后,一切化为尘土,日月重新升起。从这之后,星期二成了战神提尔(tyr)的tuesday(tyr‘s day),星期三成了奥丁(Odin)的wednesday(odin’s day),周四成了雷神托尔(Thor)的thursday(Thor‘s day),周五,神后弗丽嘉(Frigga)——Friday,到了周六,北欧人就有点词穷了,就只能继续用罗马人的土神“萨顿”弄过来,那就是saturn day也就是Saturday,周日,万物更新,Sunday,周一,初始,月亮照耀,Monday(moon day)。——当然,整个欧洲包括亚洲的星期叫法,在专栏里以后都会单独去说。其实这个不太像我的风格,但是也就希望用这个做一个引子。我们很多人都认为日耳曼人的老家是现在的德国,实际上对于德国这块土地,日耳曼人才是完完全全的外来户,这群人世世代代生活在不见光亮而寒冷的北欧,也就是现在的挪威瑞典等地方,刚才说的神话也就是他们自古以来的宗教信仰,在那个时代,基督教的源头摩西还领着同胞以色列人从埃及往巴勒斯坦跑,欧洲还和基督教没有半毛钱关系。可以说宗教或者神话,往往是人最早期的精神支柱,甚至是最高解释权,换句话说,或许若干年后的子孙后代看我们的科学,也和我们看上古神话一样,人总要对这个无法理解的自然给出自己的解释,所以诸神的名字,往往都是祈祷天地时的自然万物,那一串一串的诸神名字,很多也是人家的自然万物名词,只不过被我们音译后就变得奇异陌生了,说个最简单的,北欧神话里的弗丽嘉老妈夜之女神诺特(Nott)就和现在英语里的黑夜同源,而包括雷神托尔的Thor,也来自于原始印欧语的*tonr-(雷、扭曲),我们看现在英文里的tornado(龙卷风),其实也和这个同源,包括在拉丁语中,tonare也是打雷的意思,原始的印欧语言在各个分支的原始信仰神话里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希腊罗马的神话以及语言同样如此,比如希腊神话里的大地女神盖亚(Gaia)衍生出来的词源geo-,就成了一系列和地有关的词汇,但是我一个奥林匹斯的神,怎么给我调到英国去了?不过这是后话了。可以说整个印欧语系“同出异门”,各个民族一点点与神同行走出蒙昧,扩张势力互相争斗又互相影响,最终构造出一种种语言,不过这也是后话了。不同于犹太人的原罪和单一神上帝信仰,也不同于希腊罗马的浪漫的没羞没臊的人本主义思维,我们可以看出来北欧人有着很深的灭世观,神都要面对黄昏,更何况人,无常论深深地扎根在这个民族心中,这群原始印欧人里最西北的一支,也想不到金发碧眼的他们终究会改变这个世界。图
比较典型的金发蓝眼的日耳曼人。前6世纪,日耳曼人开始逐渐从他们的北欧老家开始南迁,希望能在南方更广阔的大陆里找到自己的地盘,这个地盘上可是盘踞着欧洲的“霸主”——凯尔特人(Celt),日耳曼人和凯尔特人虽说都是印欧同胞,但是多年不见面,是亲也不亲了。而凯尔特人也没把比自己更落后的日耳曼野人放在眼里,他们关注的是南方更富饶的希腊以及后来崛起的罗马,凯尔特人不断骚扰地中海周边的城邦,这么一个后来被命名“伟大”的国家,差点就夭折了。图
欧洲的地形和三个大印欧群体的分布,当然实际上每个区域里面还有自己的细分,这个时候的西班牙(伊比利亚半岛)还是以伊比利亚人(一般认为和现在的巴斯克人关系很大)为主的一批欧洲原住民,这几波“印欧人”就像前言说的,其实都属于外来户,而日耳曼人也要离开北欧老家南侵凯尔特人的地盘了。而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法国、德国全境,几乎也都是凯尔特人,而英国曾经也住着大量的原住民伊比利亚人,最终前6世纪也就是日耳曼人南迁的时候,凯尔特人进入“英国”,一时间凯尔特人地盘达到鼎盛。图 典型的凯尔特人长相,红发绿眼。这群征服这个岛屿的凯尔特人主要是两个部落,一个是自称“布列吞”(Briton)的部落,另一个是自称“盖尔”(Guel)的部落却没久留,他们逐渐进入了更西边的小岛,他们看这里土地肥沃,盖尔人称这里“Eriu”也就是肥沃的土地的意思,这个词也就是后来的爱尔兰(Irish)。他们不断在这个岛上发展,一直以来也算和别人相安无事,结果不久之后他们的同胞们可就坏了。日耳曼人的几个大部落“汪达尔(Vandals)”、“勃艮第(Burgundy)”、“哥特(Gothic)”开始南迁,这些凯尔特人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蛮族,这群刚刚经历了诸神黄昏的日耳曼人不断地侵蚀凯尔特人的地盘,硬是给他们赶到了莱茵河以西(现在德法界河),不久后,“条顿(Teutonen)”、“辛布里(Cimbri)”等部落也开始南迁,这群人没往西跑,而是直接跑到了现在的奥地利一带,翻过山可就是罗马了。这个时候南边的罗马正在蒸蒸日上,他们已经干掉了北非霸主迦太基和曾经叱咤风云的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那个),结果就碰到了这哥俩,条顿辛布里的军队和罗马军队同时感到很意外,这次怎么没有熟悉的凯尔特人了。总之两方在完全不知道虚实的情况下就打了一仗,这一段我在专栏“祖先”里也讲过,多亏了罗马的执政官马略还挺能干,算是解决掉了这群人的威胁,但是对于他们到底是个什么玩意罗马人完全不清楚。后来就是罗马的内乱,马略和小弟苏拉互相争权,后来就是庞培、克拉苏、凯撒的“三头同盟”,当然了,这个凯撒本来就是个罗马市容管理委员会主任,被商人出身的克拉苏当个棋子制衡将军出身的庞培,凯撒这样也很尴尬,就带着一票人去高卢了。高卢(Gaul)基本上在现在法国地区,算是凯尔特人最大的一个部落联盟了,日耳曼人打了很久也没打过来,而罗马虽然强也仅仅控制了高卢的南部,而凯尔特还有一个很大的部落叫做比利时(Belgium),这名字大家比较熟悉了。总之凯撒一路过来也没抱那么大希望,结果他发现这群当年那么强悍的部族如今可是被日耳曼人折磨的战斗力下降极快,最终打来打去高卢凯尔特人都不想打了,最后和凯撒直接约定,如果能帮自己搞掉东边莱茵河对面的那群蛮族,自己就彻底归顺。据说日耳曼(German)这个名字就这个时候过来的,有一种说法是这个是凯尔特语里*ger-,临近和*mani-人组成的,意思就是自己的邻居,总之凯撒破釜沉舟把比较嚣张的日耳曼人推了回去,罗马就像那个时候的汉朝一样,虽然体格可能不如蛮族,但是科技碾压确实厉害。总之这么一来凯撒得到了高卢全境,凯尔特人除了对面那个岛屿,算是彻底从这个大陆的历史舞台里退出去了,志得意满的凯撒自然也不是当年那个棋子了,所以凯撒想进一步占领这个孤岛,因为上面居住着凯尔特的布列吞部,从此这个岛就有了个名字Brittania ——不列颠尼亚,也就是布列吞人的土地的意思。前55年,凯撒两次攻击不列颠尼亚,全部失败,凯尔特人算是勉强保住了自己最后一块土地。图
凯撒征服之前的高卢地区。后来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凯撒因为高卢战争一战成名,克拉苏因为瞎打仗死在了安息帝国,庞培被凯撒渡过卢比孔河追的到处跑,凯撒就这样成了罗马一支独大的执政官了,等到凯撒养子屋大维的时代,实际上就等于废了共和制,罗马进入帝国时代,可以说这个国家就越来越强了。43年,罗马皇帝克劳迪斯(Emperor Claudius)彻底攻破不列颠,不列颠正式成为罗马的不列颠行省,但是罗马主要就是在不列颠驻军,因为不列颠毕竟比较远,再加上罗马一门心思的抵抗日耳曼人的入侵和对付东边的安息帝国,也就懒得管不列颠这边。所以这个时期的不列颠的主要语言,基本还是那两个部落,生活在爱尔兰的盖尔人凯尔特语言的盖尔语(Guelic),而剩下基本就是布列吞人说的布列吞语(Brythonic),而这个时候,不列颠岛的西部山区还有一些当年被凯尔特人赶走的伊比利亚人那种的土著,布列吞人叫他们“威尔士”(Welsh)也就是“异族人”的意思,而不列颠岛的北部生活着一种被称作皮克特人(picts)的神奇族群,现在对这个族群到底是什么玩意也是众说纷纭,但是一般通过对皮克特人的一些地名分析,还是认为他们是布列吞人的一部分的可能性比较大。图
这个时候的不列颠和不列颠周边。当然了开个玩笑,是不是觉得不列颠岛这样子和中国陕西省特别像,其实面积也差不多大。图
其实不仅仅形状类似,就连地形也是,东南平原为主,西部北部主要山区。不久之后,罗马虽然有个所谓的\"暴君\"尼禄(当然了这人是不是暴君我之后会在“祖先”里说),后来上任的图拉真、哈德良可就是出了名的“五贤帝”了,图拉真在位期间破天荒的完成了罗马和安息帝国的大胜利,可以说罗马建国这么多年还没真正打败过安息,所以继任的哈德良就主要是守成了,哈德良皇帝修建了罗马历史上著名的——哈德良长城,位置也就在现在英格兰和苏格兰的交界上,主要就是为了防止皮克特人对不列颠尼亚的侵略,而这个时候上日耳曼-雷蒂安边墙也在紧锣密鼓的修建中,因为莱茵河虽然是个天险,但是到了上游就守不住了,所以罗马和同时代的汉朝一模一样,同样面临着蛮族四面八方的不断骚扰。可是随着“五贤帝”时代的结束,罗马皇帝卡拉卡拉的继位直接就让罗马从高峰跌了下来,这人非要作死给所有罗马人开放公民权,这么一来原来具有荣誉价值的公民权不复存在,这个曾算是作为安抚日耳曼降部的手段也就作废了,罗马的内部阶级开始混乱,暴动也是此起彼伏,当然不止人祸也有天灾,日耳曼人地区很可能又遇到了寒潮(有争议),再加上日耳曼人的氏族首领一门心思带人扩张,下层群众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也就只能迁怒罗马,在卡拉卡拉不久之前,就爆发过轰轰烈烈的马克曼战争(公元2世纪),多亏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是个很能打的人,一路把马克曼人打头的日耳曼人推了回去,我们看一下这个时候的日耳曼人分布。图 日耳曼人迁徙扩张过程。到了这个时候日耳曼最大部族主要是这么几个,易北河一带的斯维比人(Suebi)是一个更广泛的部落联盟,这里面就有前面说的挑起战争的马克曼人、夸地人,还有日后著名的伦巴第人,最后还有逐渐进入多瑙河一带的汪达尔人、勃艮第人,剩下就是开始向东跑到黑海里海一带的哥特人。我们可以看出罗马和日耳曼的边界主要就是西线莱茵河一带,中线多瑙河一带,这两条大河成了个天然防线,罗马再修个长城就万事大吉了,我们看一下图。图
这个时候的欧洲状况,蓝色就是日耳曼人的主要部落,东边的绿色是印欧人东支斯基泰人部落,这群人和中国关系更密切一些,凯尔特人除了不列颠岛以外彻底失去了立足之地,而这个时候日耳曼人的语言也出现了一定的分化,老家北欧和南迁的外来户已经从“原始日耳曼语”中分成了两部分,不过这个是之后会去说的。当然了其实还有一些也很强的部落,卡蒂人(Chatti)主要分布在黑森(Hesse)也就是所谓德国高地黑森林,这地方就是上图的那个最西边的“锐角”,也就是现在德意法交界的地方,这个部族就和后来如雷贯耳的法兰克人息息相关。弗里斯人(Frisii)分布于莱茵河下游沿海(大致相当于现在荷兰),之后还会提到这个部落。还有盎格鲁人(Anglo)主要分布在现在丹麦的南部,这些部族虽然在这个时代不是很出名,但是终究他们即将搞出个彻底的大新闻。总之一直以来也算相安无事,但是不久之后,本来就被罗马人当做蛮族的哥特人,竟然也被“蛮族”入侵了,而这个时候,基督教这个被罗马人当成异端的犹太人都当成异端的“异端的异端”宗教,已经在这个贫富分化内忧外患的庞大帝国里生根发芽了。","updated":"T08:49:48.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48,"likeCount":733,"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6:49:48+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79ccaa041fefcf93874fef8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48,"likesCount":733},"":{"title":"英语前传——2.鸠占鹊巢","author":"an-sen-yao-49","content":"连着更一下,封面是不列颠传说里的领袖“亚瑟王”。(声明下,大部分地图为自做,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内部矛盾越来越尖锐的罗马也造成了各个行省的难以控制,一时之间豪族并起,民众越来越困苦,而不仅仅是民众,就连这些贵族们甚至罗马的皇帝也面临着一轮又一轮的刺杀和屠戮,235年到284年仅仅49年罗马换了26个皇帝,皇帝戴克里先在内外矛盾下把罗马拆成了东西两半,搞了两个皇帝两个副皇帝统治,这种不伦不类的帝国真的开始走下坡路了,罗马内部人人自危,和不久后东方的南北朝一样,很多人一生都看不到自己的希望,从西域传来的佛教开始在东方盛行,而从东方穿来的基督教也开始迅速的笼罩在罗马帝国的每一个阶级里。313年,君士坦丁大帝作为第一个皈依基督教的皇帝颁布米兰敕令(Edict of Milan),这个原来被视为邪教的东西正式合法化,君士坦丁迁都希腊北部的拜占庭,罗马的经济文化政治重心都开始向东转移,而日耳曼人也逐渐看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了。378年,数十万哥特人渡过多瑙河不要命的杀入罗马帝国境内,罗马帝国的防线彻底被攻破,罗马皇帝瓦伦斯被吊打,罗马的根基开始动摇,大厦崩塌也不远了,但是这个时候的哥特人却完全没看出多高兴,仿佛后面有恶鬼在追逐一样。393年,皇帝狄奥多西一世正式颁布萨洛尼卡敕令宣布基督教为国教,这种一神论的宗教比任何传统信仰都要更排外,很快奥运会因为和基督教精神不符被停办,在之后的时间里,大量的罗马神庙被视作异教徒的东西被拆毁,这种闪耀着人本主义光辉的希腊罗马神明开始逐渐消退在这个原本属于他们的大陆上,而耶路撒冷的耶稣也不会想到,他被这个当年弄死他的罗马当成了唯一的神,而也就是他在位期间,罗马帝国正式分裂成东西两个部分。图 罗马分裂,西罗马控制意大利、高卢、不列颠、西班牙部分,东罗马控制希腊、色雷斯、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等部分。结果两年后(395年)的冬天,东罗马的色雷斯又遇到了蛮族袭击,但是这次可不是以前熟悉的日耳曼人,而是一群见都没见过的塌鼻子黄皮肤的野蛮人。其实350年的时候,安息和罗马都很难奈何的同样属于印欧人的斯基泰人部落阿兰(Alani),遇到了一群奇怪的骑兵,阿兰人毕竟算是深受欧洲影响,排兵布阵搞出一堆战车迎战,结果被这群人杀的人仰马翻,阿兰并入这个入侵者,成为一个巨大的混合部落,匈人(Hun)就伴随着阿兰的灭亡进入到了欧洲人的视线里。“又有奄蔡国一名阿兰,皆与康居同俗。西与大秦东南与康居接。其国多名貂,畜牧逐水草,临大泽,故时羁属康居,今不属也。”——《三国志》在祖先里也说过,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康居(也是个斯基泰人部落,现哈萨克斯坦一带。)”西边有个小弟“奄蔡”,后来改名叫了阿兰,西汉的时候陈汤因为北匈奴单于控制了康居还和康居打了一仗,杀了郅支单于后还发出了“明犯强汉者,犹远必诛”的话来,所以后来阿兰就脱离了康居的控制,成了个地跨亚欧的大部落。北匈奴在东汉时候被耿秉,窦宪打跑之后,史书记载逃到了乌孙后来又进入了康居,但是再往后就不见记载了。但是多年后的《北史》里却出现了——“粟特国,在葱岭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温那沙,居于大泽,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先是,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至王忽倪,已三世矣”,但是历史上的粟特其实是一群活动在乌兹别克斯坦一带的商人部落并不是奄蔡,也不是在康居西北,所以“粟特国”这个名字很可能是史官搜集信息错误导致的,这里面记载说“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说明确实阿兰是被灭了国,但是这个史官连奄蔡和粟特都搞不明白,这个匈奴是不是“匈奴”,就值得怀疑了。所以直到现在,“匈人”这群黄种人游牧民族到底是不是当时被东汉打跑的北匈奴,谁也说不准,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群匈人肯定是来自东方,而合理推断的话,他们和匈奴的迁徙也大有关系,因为匈奴本身就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巨大的部落联合体的泛称。而且同时匈人里还携带非常多的保加尔人,这群人和后来崛起的突厥汗国的重要组成部分“铁勒”也是同源,所以匈人灭阿兰,也可以看成是东方游牧民族西迁的一个必然结果。据记载匈人极其野蛮,习俗也十分落后,甚至还有让妇女颅骨变形变成尖脑袋的奇怪传统,总之这群人很多地方也很可能被欧洲世界刻意抹黑了,总之匈人带着大量的阿兰兵入侵了已经分裂成东西两部的日耳曼哥特部,结果在欧洲叱咤风云的哥特被打的大败亏输,也成了匈人的阶下囚。东哥特被灭,匈人杀出了瘾,他们的同胞西哥特人是以第聂斯特河和东哥特划分国界的,他们在河边打算防死匈人,结果这群匈人完全不是没智商,他们一边佯攻一边绕到了河对岸,西哥特人遭到了惨无人道的追杀,这才有了前面那一幕,西哥特人大量攻入罗马防线,罗马这一战再也没能力控制下面的行省,最终彻底分裂。已经把日耳曼人打的没有还手之力的匈人控制了莱茵河以东的大量地盘,这群人在日耳曼和罗马交界的潘诺尼西亚平原(现匈牙利)站稳脚跟,开始不断威胁东罗马帝国,而西罗马这个时候被日耳曼人和匈人压榨的更惨,两个罗马就像当年的北宋南宋一样,必须要脚大量的“岁币”维持和平。410年,西罗马帝国迫于压力,将驻守在不列颠尼亚的军队全部撤回欧洲大陆,罗马对不列颠将近400年的驻军宣告结束,不列颠的凯尔特人终于解放了出来,可是以后的日子可没他们想的那么好。429年,日耳曼的汪达尔人和一部分阿兰人因为躲避匈人,从西班牙跑到了北非占领罗马的阿非利加行省,建立——汪达尔·阿兰王国。回到欧洲大陆,434年,阿提拉继任匈人部落首领,443年,搞了个“亵渎匈人陵墓”的欲加之罪,连年赔款的东罗马被匈人又一次入侵,东罗马全军覆没并且被匈人攻到了君士坦丁堡城下,这样一些东罗马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就更加深重了(雾),总之匈人让罗马继续赔钱并且还得开放更多通商口岸。450年,阿提拉几乎已经控制了所有的日耳曼人部落——勃艮第人,东哥特人,还有一个刚刚登上历史舞台不久的部落萨克森人(Saxon)都成了阿提拉的先头部队,曾经莱茵河一带的日耳曼卡蒂人、萨利人等合并出了著名的——法兰克(franks)部(一般认为是拉丁语矛头的意思。),成为日耳曼最大的部落之一,但是因为匈人太厉害也成了小弟,结果法兰克国王死后,两个王子争风吃醋,结果一个投奔了匈人一个投奔了罗马,这么一来,阿提拉就有了进攻罗马的理由,他带着他的阿兰日耳曼联军一路直接进入高卢攻陷比利时,最终罗马主将埃提乌斯在著名的“沙隆战役”击败阿提拉(这一段以后会在“祖先”里讲,这两位也是夙敌啊。),匈人迎来了第一次失败,只能暂时休战。452年,以西罗马不答应阿提拉和公主霍诺利亚的联姻为借口,阿提拉再次入侵西罗马,同年,西罗马帝国首都拉文纳(因为连年的混乱罗马首都早就不在罗马了)被攻陷,瓦伦丁尼安三世被迫逃亡,西罗马正式进入苟延残喘时期。也就是同年,迎娶了日耳曼伦巴第部公主的阿提拉新婚后因血管爆裂暴毙,成了历史上的一个悬案,阿提拉死后,不争气的儿子们让这个巨大的匈人帝国迅速分裂内斗,日耳曼人重新从这次冲击中独立出来。图 匈人对欧洲的侵扰,红色是匈人入侵路线,橙色是日耳曼人逃跑路线,绿色是罗马撤出不列颠路线。阿提拉最后也被称为欧洲历史上有名的“上帝之鞭”,这么一来,整个欧洲就被彻底大洗牌了,可以说日耳曼人本来就是蛮族,光脚不怕穿鞋的,跟着匈人大哥混还算是丰富了战斗经验。可是罗马可就惨了——455年,汪达尔·阿兰王国从北非渡海洗劫罗马城。所以西罗马本来被匈人打不说,打不过匈人的日耳曼人打起罗马来可是太轻松了,所以除了东罗马总算是恢复回来在东边重新繁荣起来,西罗马就成了日耳曼人瓜分的狩猎场了。476年,作为雇佣军日耳曼人奥多亚克(Odoacer)废黜了名字极其奢华的罗马末代傀儡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Romulus Augustus这人的名字分别用了罗马城邦的创始人和罗马帝国的创始人的名字。),总之一般认为到这个时候,西罗马帝国彻底灭亡。整个欧洲成了日耳曼人的游乐园,我们来看下西罗马灭亡后欧洲的情况。图 罗马灭亡后,剩下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国,意大利的东哥特王国,法兰克人直接渡过莱茵河进入高卢建立法兰克王国,汪达尔阿兰人保持着北非领土,而其他地方还是无组织无纪律的日耳曼部落(雾)。当然虽然后来还有东罗马查士丁尼大帝的回光返照,拿回了意大利领土,但是最终随着伦巴第人彻底占领意大利,罗马复国的美梦就彻底破灭了,我们这时候就来看一下专栏的主角“英国”。罗马军队撤走不列颠之后,所有的布列吞人简直就是翻身农奴把歌唱啊,但是他们忘了这个时候罗马人虽然走了,但是北边的敌人那是绝对不好惹啊。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上一篇说过的爱尔兰的凯尔特部落“盖尔人”,这群人趁着罗马人撤走,也就想活动筋骨,进入了不列颠岛北部的皮克特人地区,自称“Skots”,这也就是后来“苏格兰”(Skotland)的来源了,其实这个名字本来来源于罗马人对凯尔特人的一种蔑称,总之这群盖尔人进入皮克特人的地区和他们混住,逐渐他们可就成了布列吞人最大的一个威胁了。皮克特人和这群苏格兰盖尔人从北边不断骚扰布列吞人,布列吞人罗马时代就打不过他们,于是他们就学了西罗马人一向爱干的事——收雇佣兵,我们都知道灭亡罗马的就是日耳曼的雇佣兵,所以对面虎视眈眈穷的要死的日耳曼的四个部落,有三个也是前面提过的——盎格鲁人(Angles)、萨克森人(Saxon)、弗里斯然人(Frision)、朱特人(Jutes)就愉快的跑到了不列颠尼亚。图 罗马灭亡的前夜,英国这个孤岛也被日耳曼人进入。苏格兰人和皮克特人是毫无悬念的被压制了,但是你不列颠连苏格兰都打不过,还能打过这4位日耳曼大哥么,所以四个日耳曼部落彻底控制不列颠,这也就是英国历史上的——七大王国时期。图 英国七大王国时期,我们来看一下,盎格鲁人控制的有——诺森布里亚王国、麦西亚王国、东盎格鲁这三个地盘,萨克森人控制的是埃萨克森、苏萨克森、威萨克森这三个国家,其实这也就是音译问题,本来的意思就是Wessex(西萨克森)、Essex(东萨克森)和Sussex(南萨克森),还有一个就是朱特人的肯特王国(Kent),有人说那个弗里斯然人哪里去了,嗯,他们回老家了,也就是现在的荷兰弗里斯兰(Friesland)省。(经评论区提醒,我发现我把地图里的麦西亚的英文名字打错了,应是Mercia,谢指正、)以盎格鲁萨克森为首的四个日耳曼部的入侵导致布列吞人一点一点的被赶走或屠杀,曾经因他们得名的“不列颠”岛很快要容不下他们了,他们最后只能躲在那个曾经被他们称作“威尔士(异族土地)”的西部山区苟活,而还有一批布列吞人进入对岸的一个半岛,这也就是现在法国的布列塔尼半岛( Brittany,当然这地还有个外号叫“小不列颠”。),也就是说除了爱尔兰、威尔士还有北部的苏格兰还有这个半岛,凯尔特人几乎没有生存空间了,曾经一直在英国通用的凯尔特语言,也就仅剩下这三个地区。而广阔的不列颠除了Thames(泰晤士)、Avon(埃文)、Dover(多佛)、London(伦敦)这样的几个现在也搞不明白什么意思的凯尔特语地名之外,只剩下蛮族日耳曼的广泛统治,这个时候的语言,就被我们称作——OLD ENGLISH(古英语),我在以后的文章里也会总说这个词,以后就简称“OE”。我们应该也可以看出来了,English这个词就是来源于盎格鲁人的名字Angles,也就是说鸠占鹊巢的日耳曼人盎格鲁部,却让他们的名字永远的命名了这块土地,而他们使用的“盎格鲁语”或者说——“英语”,实际上是一种很早期的日耳曼语言,和现在的德语有极大的相似性,尤其是刚才说的那个荷兰的那个弗里斯兰省,自认为自己的语言是最接近古英语的,但是有人说为什么只叫盎格鲁不叫萨克森啊,那是因为欧洲老家还有一个萨克森啊(现在德国西北)。不列颠就这样变成了“英格兰”,那个时候的文字记载实在是太少,导致我们都不知道凯尔特人到底有没有经过斗争,经历了怎样的斗争才最终被侵占家园的,后来威尔士人在书写布列吞人历史的时候,就曾经提到过凯尔特有一个英勇抵抗盎格鲁萨克森人入侵的国王——亚瑟(Arthur),或许是凯尔特人太需要英雄,亚瑟被包装的越来越强大而悲情,以至于之后带着圆桌骑士抵抗侵略的亚瑟王,也就成了英国的一个神格象征。日耳曼人进来后,大量的日耳曼语地名也掺和了进来,很常见的,某某“ton”,也就是town、village的意思,某某“ham”也就是farm农场的意思,某某“burg”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堡,也确实是城堡的意思,我们现在在英国和德国也能看见各种这样的地名,换句话说从这种地名也能看出来那时候日耳曼人也确实挺落后的。总之古英语(Old English)残留的文献确实也不多,最出名的就是长篇叙事诗——贝奥武夫了(Beowolf)。图 用古英语写成的贝奥武夫。我们来看几段贝奥武夫和现在英语的对比(前面是原文后面是直译,大家可以对比下词汇的差别,不用太介意,以后还会讲到古英语。)[1]Hwaet! wē Gār-Dena in geār-dagum,
What! We [of] Gar-Danes (lit. spear-danes) in yore-days,[2]?eod-cyninga, ?rym gefrunon,
[of] people-kings, trim (glory) afrained (have learned of by asking),[3]hu ?a ae?elingas ellen fremedon.
how those athelings (princes) arm-strong feats framed (made/performed).[4]Oft Scyld Scefing scea?ena ?reatum,Oft Scyld Scefing,
[from] scathers (enemies) [in] threats (armed bands),[5]monegum maeg?um, meodosetla ofteah,
[from] many magths (clans, groups of sons, cf. Irish cognate Mac-), mead-settles took,[6]egsode eorl. Sy??an aerest wear?awed earls
(leaders of men). Sith (since) erst (first) [he] worth (came to be)[7]feasceaft funden, he ?aes frofre gebad,
fewshiped (helpless, in \"fewship\") founden, he [in a state of] loving care abode (lived),[8]weox under wolcnum, weor?myndum ?ah,
wex (waxed) under welkin (the clouds), [in] mind's-worth (honour) thrived,[9]o??aet him aeghwylc ?ara ymbsittendraoth that (until that) [to] him each [of] those [who were] by-sitting (\"sitting\" or dwelling roundabout)[10]ofer hronrade hyran scolde,over whale-road (kenningfor sea) hear (obedience) should (owed),[11]gomban gyldan. ?aet waes god cyning!gifts [to] yield. That was [a] good king!我们发现这东西进行润色之前还得逐个词汇翻译一下,而且从某种程度说,这玩意和现在的英语单词差别实在是太大了,尤其是这里面还有古日耳曼人使用的“卢恩字母”。图 卢恩字母里面的“?”和“?”,在拉丁字母彻底改变英语后,就都变成th了。好了我们可以看下刚才那篇的意译。“Listen! We have heard of the glory of the Spear-Danes, of the kings of the people, in days of yore, [and] how those princes did deeds of glory. Often Scyld Scefing deprived armed bands of foes, many clans of mead-benches, [and] terrified warriors. Since he first was found helpless (he experienced comfort for that), he grew under the heavens, thrived with honours, until each of the nearby peoples over the sea were obliged to pay him tribute. That was a good king!”也就是说,刚才那个贝奥武夫,你找个德国人去听肯定能比英国人懂的多,就包括贝奥武夫记载的东西也是盎格鲁人老家丹麦的英雄贝奥武夫奋勇杀敌打小怪兽的故事,和英国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但是面对着和日耳曼语言相差如此大的现代英语,我们知道它身上肯定是发生过点什么。日耳曼人在欧洲大陆算是坐实了,但是不久北欧老家的日耳曼人又开始不老实了,就像当年同样是鲜卑拓跋的柔然要去也要去骚扰同族却汉化的北魏一样,日耳曼人和日耳曼人也打起来了。","updated":"T15:17:26.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57,"likeCount":346,"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3:17:26+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cfa41cc319dc0c2908247affe3291841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57,"likesCount":346},"":{"title":"英语前传——3.诺斯风暴","author":"an-sen-yao-49","content":"封面是大家都听说过的“维京海盗”(Viking),穿着是典型的诺曼锁子甲,交通工具是机动性极强的诺曼长船。首先声明下,这个专栏和“祖先”专栏的讲述性质不太一样,主要目的是希望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解英语和欧洲语言的,所以说千万别完全当成故事看,之后的文章里面会一直用到这几篇提到过的名词,可能以后就不多解释了,也谢谢大家对这个新专栏的支持,有回复说我最近更新极快高产似母猪(微笑),毕竟也是为了弥补许久不更新的歉意嘛。前面说到大不列颠岛算是基本上被盎格鲁、萨克森、朱特这几个部落给征服了,不列颠除了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这三个凯尔特人保留地,其他地区就有了个新名字——Engla land ,也就是——the land of the Angles(盎格鲁人的土地)的意思,其实在古英语里面有ae(卢恩字母,开口前元音。)这玩意的存在,出现E\\A这样的变化也就很正常了。西罗马在5世纪灭亡,日耳曼人也不是当年那个人人害怕的蛮族了,这群人鸟枪换炮成了欧洲新的主人,我们知道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并不是很难,毕竟成天射兔子射鸟的蛮族射起这群吃粮食并且鸡都没怎么杀过的农耕民来说实在是拥有天然优势,但是如果想控制先进民族,可就没那么容易了。一般的道路只有两条,要不就是蛮族被先进民族同化,用先进民族的一切理念来控制国家,东方的游牧民大多选择的都是这种道路,导致了几乎同时代的隋唐虽然出自鲜卑人的贵族集团,但是却成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但是日耳曼人可就不一样了,他们可不想让自己好不容易拿下来的江山不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尤其是日耳曼人自己内部都不和谐,也没有那种唯一继承人的传统,往往是老爸死了一堆儿子瓜分老爸的领土,所以让他们完全罗马化是不太可能的,但是罗马就算再糟糕,罗马留下来的拉丁民族们也不愿意让这群蛮族统治,所以日耳曼人就很明智的选择了从上古以来大家就很爱用的手段——宗教控制。我们知道最早和罗马打交道的就是勃艮第人、哥特人、法兰克人这样的日耳曼部落,因为他们比较势大,所以在罗马还算强盛的时候觉得与其对抗不如招安,就收了不少这群人当雇佣兵,这些人因为能得到好处也就帮着罗马打仗。等到罗马灭亡之后,在意大利变成东哥特、西班牙变成西哥特之后,法兰克人也就毫不逊色的彻底跨过莱茵河进入了高卢地区,当然大家也知道这个就是后来“法兰西”的来源了,但是这群罗马人肉烂嘴不烂,总觉得这群人还是日耳曼蛮子,法兰克人又没法都杀了这群人,48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Clovis)皈依基督教,这下罗马人也就没法说人家是蛮子了,这可是上帝的子民秉承上帝意志来管理罗马人的,并且法兰克人的地盘毕竟是从凯撒时代罗马就一直悉心管理的高卢,所以大量的法兰克人开始被罗马人同化,他们放弃了自己的日耳曼语言,开始使用罗马人的通俗拉丁语,所以说克洛维同志可算是给所有的日耳曼叔叔们做了个很好的表率了。图 克洛维受洗,当然了,中世纪这种绘画风格就凑和看吧。这么一来大量的日耳曼部落开始皈依基督教,其实原来日耳曼人除了信奥丁雷神以外的“化外之民”以外也有信仰基督教的,只不过大部分都是“阿里乌教派”(其实基督教这个时候已经很多分支了,阿里乌教派认为耶稣不过也就是个上帝的经纪人,算不上是真神,这个以后也会在“祖先”里写。),我们知道耶稣当年有个门徒叫圣伯多禄(St. Petrus),当然还有个说法叫“圣彼得”,这人早期是个在巴勒斯坦打渔的,等到耶稣被钉后,为了耶稣的“拿撒勒犹太教(也就是基督教)”四处奔波,后来传了一代一 的基督教掌门人,都在罗马的高压和迫害下四处传播基督教,等到米兰敕令让基督教合法化后,这群人终于得到了解放,后来罗马天主教庭成立,毕竟原来的掌门人都是从圣彼得开始钦定下来的,圣彼得也就被尊为第一代教皇(Pontifex)了,后来的天主教大教宗就超越是世俗的权利成为整个基督教世界的最高领袖,那些乱七八糟尤其是像阿里乌那种不认为耶稣是真神的教派,自然也都被排斥成异端了。所以说就算罗马灭亡,皈依了基督教的日耳曼人仍然要让教廷三分的,所以欧洲虽然分裂,但是蛮族也都想获得罗马教廷的承认,或者说都以罗马帝国为正统想当罗马的继承人,这一点和中国还是比较像的。所以就蛮族瓜分,毕竟罗马太深入人心,这个作为欧洲文化奠基的王朝,自然也就没有被遗忘,这也就是东方的汉明明苟延残喘,后来曹家篡汉,却背上了很不好的名声,毕竟有些名字已经进入了一个民族的血液里了。唯汉有巢,唯鸠居之;鹊巢鸠占,孟德斯鸠。(雾)所以日耳曼人都开始基督化和拉丁化,罗马灭亡后,罗马正统的“拉丁文”就越来越少人使用了,罗马以前的各个行省使用的都是被称作“通俗拉丁文(Vulgar Latin以后简称VL)”的东西,这个通俗拉丁文最后又被日耳曼人的各个邦国学习使用,最终分裂演变成了现在以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法语等为代表的——罗曼语族(Romance languages)。当然日耳曼人的大本营,多瑙河以北莱茵河以东聚集着乱七八糟小部落的日耳曼大本营,肯定还是使用日耳曼人语言的,随着后来法兰克王国统治的扩大化,基督化的洪流不可逆转,但是这群自称“Deutsch”的人肯定是不会去说拉丁语的,这个现在被翻译成“德意志”的词一般被认为可能是古日耳曼语里“人民”的意思,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个时候日耳曼人也已经分成下面这么几大块了。图 罗马灭亡之后的大致历史进程,罗马化的法兰克人成为那个时期的霸主,让欧洲大陆的日耳曼人开始基督化,日耳曼人本来就打来打去,再加上罗马的人本主义被宗教高压控制取代,教会和国王又互相夺权,欧洲进入历史上最黑暗的“中世纪”。当然了也就是这个时期,穆罕默德把犹太教基督教都攒起来,把“亚伯拉罕、摩西、耶稣”全当成先知后,宣称自己是“最后先知”创立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灭掉波斯击败唐帝国然后,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国后来被摩尔哈里发入侵,封闭的欧洲变得越来越黑暗。所以这个时候日耳曼人老家的,日耳曼人都有点看不起的——斯堪的纳维亚日耳曼人,开始了自己的征途。好了回到英国。我们知道英国是被盎格鲁、萨克森、朱特这帮人占领的,他们的老家被称作“日德兰半岛”(Jutland),这个其实就和前面说的那个朱特人就是同源的,其实前面说的古英语史诗《贝奥武夫》也曾经记载了在日德兰半岛的时候,这群人和“Danmark”人的战争,这个Danmark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丹麦”,这个词有两个说法,一个是说这个部落曾经有个叫Dan的国王,另一个说法是这个部落就叫Dan,总之这群人虽然也是日耳曼人,但和朱特人什么的水火不容,他们可是一直留在挪威瑞典的日耳曼人北支。 图
日德兰半岛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按照现在语言学的分析,斯堪的纳维亚这个词,可能来源于原始日耳曼语(Proto-Germanic )的——* Skathinawjo,也就是危险之岛的含义,讲了这么多日耳曼人,我们这里就引入了原始日耳曼语这个概念了,这个一般被认为是日耳曼人在北欧使用的原始语言,以后就简称“PG”了,随着日耳曼人的南迁,日耳曼语逐渐分裂,分成北支也就是斯堪的纳维亚的语言,西支也就是现在德意志语言的祖先,进入不列颠的4个部落使用的日耳曼语西支的语言,而东支的命就没那么好了,以哥特语、汪达尔语、勃艮地语、伦巴第语为代表的东支哥特语言,却就是因为他们战斗力太高入侵欧洲太狠,最后就像前面说的,率先的拉丁化,他们的语言也就消亡掉了,但是哥特毕竟留下了不少哥特文的文献,所以在以后分析语言的时候,也会提到哥特语(Gothic)。图 哥特字母
哥特字母的母体是希腊字母,他们用字母W转写希腊的U,从这之后这个W就被大量使用在日耳曼语言里了。所以上面这几种日耳曼语言和他们的后代,也就成了和罗曼语族相对的——日耳曼语族(Germanic languages)。789年,盎格鲁萨克森编年史记载,一群“商人”杀死了向他们征税的不列颠官员,诺尔斯人(Norse)正式进入了英国的视线,Norse这个词我们现在也能看出来,就是古英语称呼“北边人”的意思,其实这群人就是斯堪的纳维亚的日耳曼人。随着四个西日耳曼部落入侵不列颠,诺尔斯人里的丹麦人逐渐控制了日德兰半岛,这地方也就有了一直被叫到现在的名字“丹麦”了,丹麦和老家的挪威、瑞典的时代到来了。挪威(Norway,古诺尔斯语nor?rvegr),看这个名字大家也基本就能猜出来了,这个是古日耳曼语“北方的路”的意思,而瑞典(Sweden)的名字争议就比较大了,一般认为是原始日耳曼语(PG)里面*sweba(自由)的意思,瑞典是哥特人还有当时入侵罗马那个辛布里人(没忘吧)共同的老家,这三个国家在这个时代都使用被称作“Old Norse”的语言,也就是——古诺尔斯语,以后也总会提到,简称“ON”。这哥仨从他的日耳曼兄弟们在欧洲大陆站稳脚跟之后就开始不断侵扰海岸线了,当然了那时候英格兰还是叫他们诺尔斯人的,只不过英国人借用了古诺尔斯语里“vikingr”(海湾人)称呼海盗才有了“维京人”这个说法,当然这个说法被广泛叫起来已经是18世纪以后的事情了,但是我们现在还是称那个时代“维京时代”。827年,基督教已经经过肯特王国进入英格兰,在基督化的过程中,原来的日耳曼蛮子没有的词汇开始通过拉丁文进入,就比如priest(神父), paper, school这种高大上的词汇。威萨克森也就是前面说的那个西萨克森国王爱格伯特(Egbert)统一不列颠上的其他6个国家,“英格兰”的雏形正式出现,但是艾格伯特晚年的时候却发动入侵威尔士的战争,导致诺尔斯人和威尔士练手对付英格兰,英格兰一时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里(雾),这之中麦西亚还独立了一次,虽然最后艾格伯特还是有惊无险的收回土地,但是诺尔斯人确实让这个国家如坐针毡。图
爱格伯特以攻打麦西亚作理由控制东盎格鲁,然后和埃萨克森击败肯特王国,埃萨克森苏萨克森归附后,统一南部的威萨克森打败麦西亚和诺森布里亚的联军,统一英格兰。这个时候的诺尔斯人越来越神奇,他们开始进入到中世纪的欧洲大陆,甚至一直跑到了阿拉伯地区做生意,同时一支诺尔斯人“罗斯”(Russia)一路跑到了乌克兰一带,控制了那里的东斯拉夫人,瑞典人奥列格建立了这里历史上第一个王国——基辅罗斯(当然了后来被蒙古给灭了。还有一种说法是“罗斯”来源于PIE * reudh(红色),指的是一部分斯拉夫人的红头发。)图
“维京时代”的欧洲,斯拉夫人(Sclav)本来是在波兰一带一群半游牧半定居的印欧人,这次本来是斯拉夫人自称“高贵”的意思,结果他们在古代既没有日耳曼人的战斗力,也没有罗马人的文化程度高,后来就被日耳曼人搞到罗马去当奴隶,现在英语里“slave(奴隶)”就是来源于这个(拉丁语SCLAVUS),后来匈人入侵,斯拉夫又被撕成逃到巴尔干的南斯拉夫,留在波兰的西斯拉夫和逃到乌克兰以及现在俄罗斯一带的东斯拉夫人,被瑞典人搞出个“基辅罗斯”之后,斯拉夫人才在外族的带领下有了自己的国家,但是这名字听着战斗力也不强,又基又腐,要是说这民族变成“战斗民族”,那也是被拔都的蒙古兵入侵之后的事情了。当然了,之后在说各种语言的时候,斯拉夫语作为一个保有颇多原始印欧语成分的语言,也会 被拿出来说。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整整100多年,丹麦和挪威这群诺尔斯人疯狂的骚扰着英格兰,盎格鲁萨克森人对于自己这群日耳曼兄弟越来越处于劣势,一如汉化的契丹人被女真人几千人就打成筛子一样,盎格鲁萨克森也没了当年欺负凯尔特人那股力气了,不仅仅东北大量土地沦陷成丹麦区,就连东南的肯特地区也失守了,英格兰差点就又要来一次民族大换代了。871年,阿尔弗烈德(Alfred)继任英格兰国王,我们知道按照英国和日本这种岛国的特性,越缺什么就越渲染什么,比如大不列颠啦,大日本帝国啦,因为抵抗了丹麦人保住了半壁江山,阿尔弗烈德也就被叫做“大帝(the great)”,实际上整个不列颠才只有黑龙江省的一半大。阿尔弗烈德大帝是威塞克斯国王埃塞乌尔夫的儿子(这名字千万都别记),867年阿尔弗烈德在麦西亚抗击了一部分丹麦人立下大功,所以就凭着巨大声望继位了,关于他的传说也有很多,据说这国王可是为了英格兰人民解放事业奋斗终身了,竟然化妆成吟唱歌手跑到丹麦军刺探军情,所以经过斗争之后,英格兰遏制住了丹麦挪威人的继续入侵,和丹麦签订和约,东北领土被划分成“丹麦区”,也被叫做丹麦法(Danelaw)区域,阿尔弗烈德大帝还编纂了著名的前面提到过的“盎格鲁萨克森编年史”,这个就成了最宝贵的英国古历史和古英语的文献之一了,可以说没有这个,现在也很难这么好的还原古英语这个已经死了的语言。但是英格兰毕竟没有彻底赶跑诺尔斯人,虽然后来的英格兰国王在努力收复丹麦区,但是维京人不要命的海盗兵终究还是摧毁了英格兰。940年,丹麦的哈拉尔蓝牙王(Harald Blatand,我们可以看到这群诺尔斯人的国王绝对都是起个歪名好养活的类型。)彻底统一了丹麦和挪威,诺尔斯人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时候法兰西王国也被北欧人折腾的不堪忍受了,他们觉得这群人这么好战还是因为他们信仰那个以战争为乐趣的奥丁和托尔,要是能让基督教进入这里就好了,你看盎格鲁萨克森蛮子被基督化了之后不久直接战五渣了么。所以在强烈的宣传攻势下,蓝牙王皈依基督教,北欧也就开始基督化了。1013年,蓝牙王的儿子“斯凡八字胡王”(Sweyn forkbeard )彻底占领英格兰成为英格兰国王,埃塞尔雷德二世(Ethelred II)仓皇逃到法兰西的“诺曼底”,当然了,这个人也间接地改变了英国的历史,以后还会提到他。 等到后来八字胡的儿子克努特(Knud II den Store)终于可以不叫歪名字了,克努特先后彻底压制了不服的挪威和英格兰后,又征服了瑞典南部,瞬间北海周边全都成了他的 ,这人也就获得了个名字叫——北海大帝。那么就在英格兰和诺尔斯人打交道的这200多年里,英语也就不可能不被古诺尔斯语影响,但是神奇的是,就连英语曾经表示第三人称复数的hie,hiera, him都已经变成了they、their、them,而且还多了though(来自?(th)ó)这样的连词等等,按理说一般情况下就算去借词也不至于把这么核心的词给变过来,可是大家不要忘了毕竟诺尔斯人和盎格鲁萨克森人都是日耳曼大家庭的一员,所以两个相似性很高的语言就很可能造成一个人同时掌握两种并且混合使用,久而久之核心词汇出现了偏差,那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时期影响了英语的诺尔斯词汇还有多少。anger (angr)嗯,I'm angry。bag 来自诺尔斯语的baggi,band(带子)也是来自古诺尔斯语,当然了这个词在被语言学教构拟出来的原始日耳曼语里也是*bindan,而所构建的原始印欧语(PIE)是*bendh(捆绑),其实也差不多。birth这个词本来古英语是 “gebyrd”(PIE * gheldh),但是最后也借用了古诺尔斯语的 byr?, 当然了我们要知道其实古英语里g往往退化掉了不发音的,就比如上一篇里面贝奥武夫最后一句那个“gyldan(屈服)”实际上就是现在英语的yield,同样比如古英语里“aeg”就是表示圆滚滚玩意的意思,但是后来这个就被写成了eye(eai)也就是眼睛了,但是人家古诺尔斯语的“egg”可没退化,所以也就被英语用过来表示蛋了。当然了还有husband来自于古诺尔斯语(以后简称ON)的 húsbóndi,sister来源于ON的systir,cake 来自于古诺尔斯语的kaka, leg来自于ON的laegg,就连window也是来自ON的vindauga。还有就是古诺尔斯语里一些受到原始印欧语词源PIE*sek(切)演变出来的sk-影响的单词(当然了这个词源极其重要,以后会专门说。),skill (技能,古英语croeft ,现在演变成craft), skin (皮肤,源自剥皮的意思,英语还有个源自西日耳曼语的词汇,hide“皮”), skirt(这个就更有意思了,本来英语词汇是shirt。),score(刻痕、计分), skive(薄片), 当然了再乱入个sky,这个也是来自古诺尔斯语的,而本来古英语的天是heofon(词源不明,同样不明的还有dog)。当然了,英国还从古诺尔斯语里搞到了个神奇的命名法,那就是动不动就某某son,也就是谁谁儿子的意思,这个大家就很熟悉了,什么Johnson约翰逊啊,什么Jackson杰克逊啊,什么Wilson威尔逊等等。从这里我们就发现一种这样的端倪,那就是为什么表示一个意思的词英语能出现好多,而有同样元素的词汇却长得完全不一样,当然了在词汇上这次古诺尔斯语的影响还远远比不上即将到来的神奇变化,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时候的英语语法。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的语言如果按照语法分类主要有这么3种,一种我们叫做“分析语”(Analytic language),可能看见这个词我们有时候搞不明白,其实它还有一种说法叫做“孤立语”(Isolating language),通俗点说,这种语言的每个词汇都比较固定,也不会存在单元内部的什么变化,往往是通过不同元素一定顺序的组合来表达句子的含义,我们的汉语就是一种典型的孤立语,只要掌握一定的字词后,就可以通过一定的组合来表述。还有一种是黏着语(Agglutinative language),这个词直接翻译过来就是“胶”的意思,这种语言往往通过在词汇上黏着各种各样的成分来改变句子的特性,有时候往往可以搞出一个很长的词出来,但是这种语言也很注重单词的位置来进行表达,现在比较有代表性的黏着语基本都是“阿尔泰语系”的语言,包括现在的突厥诸语言、蒙古语满语等,当然日语从语法上来说,也是一种“黏着语”,熟悉日语的人都知道,这玩意往往能在一个动词后面加上一长串东西来改变含义。当然了我们所说的印欧语系,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屈折语(Inflecting language),这种东西顾名思义,这种语言往往没有太长的词汇,一般最多也就是通过一个前缀,一个表意部分,一个后缀来构词,而我们一直说的原始印欧语PIE,其实并不很注重词汇的顺序,而是通过非常复杂的“格”来表达句子含义,一般认为在原始印欧语里拥有极多的格——主格、属格(所有格)、与格、宾格、夺格、方位格、工具格、呼格,也就是说格掌握好了,你词汇怎么摆放别人都能明白是什么意思。主格顾名思义表示主语或者表语,而属格也就是所有格表示谁谁的东西,与格往往表示一种“间接宾语”,而宾格就表示直接宾语;夺格也叫离格,是个非常神奇的格,往往被用在状语上,一般表示来源、离开等含义和现在英语的by,with,from等含义有相似成分。而工具格很简单,表示凭借某种工具手段如何,就比如murder(谋杀),mur表示死,而那个der就是原来的工具格后缀-ther变过来的。最后方位格表示方位,而呼格表示“呼语”,也就是我们一般招呼谁、呼吁谁使用的,比如现在的波兰语里还存在——主格:Pan profesor,呼格:Panie profesorze(教授;和教授啊…的感觉)。这种东西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孤立语的人来那实在是太烦人了,其实不仅仅我们觉得烦,印欧人也觉得烦,所以格这个东西在印欧语的发展中就开始不断退化,在印欧语里面比较早期的梵语还保留了8个格,乱七八糟的斯拉夫语言往往会有7个格,而到了拉丁语就只有6个格了,古希腊语只剩下5个格。但是就算这样,这些格再加上不同的人称、阴性阳性中性、单数双数众数就构成了一套极其复杂的屈折语系统,我们来看一下例子。图
来自某度截图,“爱”的主格在不同时态不同人称下的屈折变化。图
同样来自某度截图,拉丁语中不同的格的变化。而日耳曼语族在北欧不断发展简化,作为一种较晚自成一家的印欧语,虽然可能还存在6个格,但工具格和呼格仅在单数中出现,发展到后来,呼格仅仅存在于现在已经消亡的东日耳曼语支里了,而工具格也仅仅停留在西日耳曼语支中,而且就算仅仅这4个格,很多词也不像拉丁文一样几乎个个都有变化,等到了古诺尔斯语里,已经仅仅剩下了主格、属格、与格和宾格这四个格了,尤其是丹麦语这一支发展到后来基本就剩下了属格。图
某基里面举例的原始日耳曼语名词格变化的构拟。然后翻译一下下面图里面的四个生词Nominative是主格,Accusative是宾格,Genitive是属格(所有格),Dative是与格。图
某基里面对古诺尔斯语曲折变化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很多时候各种格已经不存在单词变化了,当然,这个对于以后该合并的合并并且除了代词几乎彻底退化了格的英语,还算是多的了。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完全意义上的屈折语也是不存在的,我们现在一般把这种语言和一部分黏着语叫做——“综合语”(Synthetic language)。这样一来古诺尔斯语的进入就对古英语的语法也造成了进一步的简化,本来英语还存在5个格(包括工具格),等到后期就只剩下4个格了,并且格的变化也开始迅速弱化,而后来,古英语的动词也只存在现在时和过去时这两个变化,当然了过去式还分为强变化和弱变化,强变化就是改变个元音而弱变化一般就是加个后缀-de,这就有点现在英语的雏形了,而且那个时候英语的的复数形式曾经有大量的后缀-en,但是却只剩下children、brethren这样的单词,引起这些变化的元凶也即将登场。也就是说诺尔斯语以及英语等语言,开始明显有一种从屈折语开始向孤立语变化的倾向,因为格和性的弱化,介词被大量应用起来,语序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当然了这个时候英语的“孤立语化”还仅仅是倾向,英语原来字母的固定发音,重音固定在前的规律开始被扰乱,不属于古英语的词汇被应用到生活里,本来或许消化一阵,一种新的体系会重新建立起来,可是老天却没给英国人时间。前面说的那个,被诺尔斯人打跑的那个逃到法兰西诺曼底投奔媳妇家的埃塞尔雷德二世的儿子,又干了一次引狼入室的活。图 埃塞尔雷德二世,对就是这哥们,画风已经可以说明一切了。这么一来欧洲最奇怪的语言就要诞生了。","updated":"T14:12:35.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41,"likeCount":258,"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2:12:35+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3f9c01f200a85b917ffdeaa04273f2cd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41,"likesCount":258},"":{"title":"1.从历法说起","author":"an-sen-yao-49","content":"封面是罗马神——雅努斯。....................................................................................................................................................现在开始更新“学习番”,我感觉前传写着写着都要成欧洲史了,所以以后通过正番来继续说。写这个文章的时候发现个问题我想说下,我都已经不吝惜分享这些,但是有些用户却认为不错还不点赞,就像我当时的一个回答12000多的收藏只有8000赞一样,也多亏专栏不能收藏,我觉得看了之后最起码给别人一个鼓励,否则让人寒心,丧失了分享的积极性。....................................................................................................................................................先民终于找到了一片水草丰美的河谷,终于可以免于饥饿甚至死亡后,在摘完果子的夜晚,就会看一看这个捉摸不透的夜空。我们生活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有寒冬和酷暑,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为什么有日月星辰。绝大多数的先民给出的答案都是极其相似的,这些玩意都是“神”,我们要知道,人在面对解决不了的问题的时候,全都推给“神”是最明确的,就像我们面对历史,总是“解释不了就穿越凑”的情况。所以所谓的诸神,本来就是人们对于世间万物的最初描述,对于敬畏的一切的最终解释,就包括我们所认为的始祖之一的女娲,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娲”很可能是来源于我们这个民族自古以来对“蛙”的原始崇拜。(所以我们发现很多崇拜都是骨子里流传的,5000年都不断绝。)图 我们在新石器时代出现大量蛙图腾,蛙的样子和孕妇极其相似,而且每次产子极多,当时全世界的早期文化都有着极强的生殖崇拜特性,在那个死亡率极高的时代,只有生殖才是延续的唯一真理,所以每个民族的生育女神都是最早期的几个神之一。我们再看看两河流域的萨迈拉文化的女像。图
萨迈拉文化女像。当然了还有更早的——图
被称为“维伦多尔夫维纳斯”的女神像,这个时间太早以至于不知道是什么族群搞出来的了。有人说这个为什么叫维纳斯啊,因为最早的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信仰里的就有个生育女神伊南娜,后来传承到了巴比伦神话里就变成了掌管生育和战争的大神——伊师塔女神,我们都知道维纳斯就是罗马传承的希腊神话里爱欲女神阿芙洛狄忒,而希腊本身就是受到两河、埃及、赫梯催生出来的“次生文明”,所以也就是说这些所有的神,也都是一个原型,我们来看一下这个伊师塔女神。图
巴比伦的伊师塔女神。我们看这个伊师塔女神不可描述的部位就知道,她最大的爱好就是到处找小伙子啪啪啪,这个后来传承到阿芙洛狄忒里面也是这样,当然这个就以后再说了。根据两河流域的著名史诗吉尔伽美什(这个一定要记一下),这个伊师塔就因为勾搭国王吉尔伽美什不成,让他老爸主神“安努”来搞吉尔伽美什,虽然最后吉尔伽美什胜利了,但是却因为这种害怕罪孽,听到了曾经——天神惩罚人类降下大洪水,水神伊亚制造方舟来拯救人类的故事,吉尔伽美什深感人世无常。后来这传说就跑到犹太人那里,最后就成了《摩西五经》也就是后来《圣经旧约》一部分——《创世纪》的素材了。当然了,我们东方也有大洪水传说,但是最后却被女娲给补上了,随着后来我们平稳渡过了洪水期,再来了几个治水英雄,我们的信仰就逐渐转向了祖先崇拜了,甚至最后女娲都从蛙变成蛇了,但是两河流域罗马这种崇拜天崇拜地的自然崇拜神话还有大洪水造成的一种敬畏思维,逐渐的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创世纪》在现在的英文里是——Genesis,这词其实就是起源、开端等意思,如果不看后面那个-esis(名词后缀),这个Gen其实就是生育的意思,按照原始印欧语PIE也就是——*gen-,生育,生育作为人的第一要素,这个词源在现在印欧语言里面出现的非常多比如——gene rate——产生
gen der——性别
gen ius——天生的,天赋,天才
gene——基因(这个就不解释了吧。)因为生育造成种族的繁衍和大规模的复制扩散,这个gen也衍生出了族群的含义,在拉丁语一般被表示成gens(人种)或者genus(种类),所以在英语被罗马系的法语强奸之后,也就多了比如general普通的,普遍的
gentle 出身好的,有礼貌的 当然也就有了gentleman(绅士)这个词了。当然我们知道英语本来是个日耳曼语族的语言,gen跑到日耳曼语族里轻化成了“kin”这个词源,这个一般表示生育繁衍的种族的意思,这也就有了kind种类、种族、亲族,这样的含义,进而也就衍生出了“亲切”的意味,同样同源的king,最早也不是国王的意思,就日耳曼人一开始和猪住在一起的生活,也不可能有国王,其实king最早只是表示种族首领的意思。人们从寒冰和洪水走来,靠着对生育的崇拜艰难的繁衍成一个整体,塑造了最原始的母系社会,但是随着一切的安定,一种“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该怎么更好的生存”的疑问就进入了部族上层的脑子了,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以农耕为主的父系时代即将到来。人类开始不断思考自己是怎么来的,天天和土地打交道的我们不约而同的觉得,嗯我们肯定是泥土捏出来的,所以无论是前面说的蛙大神,还是希腊的普罗米修斯、闪米特的上帝,全都是用泥土搞出了这个物种,原始印欧语PIE中,土地的词源是*dh?em-,这东西就变成了其他印欧语言里的波斯语zam,吐火罗语ke?,拉丁语 humus,哥特 guma,古诺尔斯语gumi等一系列词源,当然我们知道英语后来扩充进拉丁系词汇后,很多类似的词就出现了,比如最熟知的——human之外还有这些和土德行比较像的词汇——humble (谦卑的)、 humid (潮湿的)、 inhume (埋葬)等等。按照圣经的说法,上帝创造光,分开光明黑暗,创造水、空气、大地直到创造动物和人,用了整整6天最后一天安息,既然前面说了犹太人的这些东西很多都是从巴比伦传过来的,所以圣经里上帝6天造了世界万物,最后一天休息这种“七日计数法”其实本来也是巴比伦人的一种进行日期计算的方式,可能巴比伦也想不到自己的这个计数法会随着犹太人这个不起眼的民族扩散到欧洲最后扩散到世界各地。而应对阴晴不定的一年四季的变化,对于进入到农业社会的我们,历法的制定就变得非常重要了,人们最起码要知道每一天和每个季节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所以两河流域很早就有了一年12个月,每个月30天的太阳历法,但是我们知道一年365天,这样的话一年才360天,所以到了巴比伦时代这群人每四年加上一个20多天的月份,就等于给补回来了。当然了当时的欧洲肯定不是用犹太人巴比伦人这群“闪米特人”那一套的,作为欧洲第一开化民族的希腊神话那绝对是万物有灵但却浪漫人性的一种神奇玩意,这个也是以后一直要讲的重要部分,而历法上希腊还算说得过去,罗马那就完全是一片混乱。罗马最早的历法是一年就10个月,这样每一年就得空出来整整两个月的空白期,所以罗马一直都是有着非常混乱的季节。罗马本来是一月 MARCH,也就是纪念罗马人自认为的祖宗战神马尔斯,然后的二月就是APRIL,纪念隔壁希腊的前面提到的阿芙洛狄忒(Aphrodite),三月是罗马的老土神——MAIUS迈亚,四月是JUNE以纪念天神老婆朱诺(JUNIUS),五到十月罗马人就没什么创造力了,就直接用5到10的序列号了。5 Quintilis
6 Sextilis 7 September
8 October 9 Novermbris 10 December 到这里我们也看这个数字貌似和英文比较像,所以我们也就在这里说一下原始印欧语PIE的数字。1 *aino 这个后来就变成了原始日耳曼语的*ainaz直到古英语的an最终变成了现在的one,而对于拉丁那一边,首先变成了早期拉丁语的unus,当然了罗马还有个表示承前启后的大神“雅努斯”就来源于这个词源IANUS,拉丁语的unus后来又变成了法语的un,意大利语的uno等等。2 *duwo这个词源可以说分布及其广,它到了拉丁语里变成了DUO,后来又变成了法语的duex意大利语的due等等,后来强奸英语后,英语也有double这样的词汇出现了。当然对于日耳曼语族,最早变成了原始日耳曼语的twa,后来变成古诺尔斯语的tveir,英语的two,德语的zwei(好怪异)3 *trei 很快变成了拉丁语的TRIBUS,而日耳曼这边就是*thriz,直到变成古英语的thri到现在的three。4 *kwetwor 这个就变的比较大了,北支先变成古日耳曼语的*petwor,又变成vier最后变成英语的four,而南支主要就是拉丁语的quattuor,后来变成现在意大利语的4是quattro,法语是quatre,还是挺相似的。5 *penkwe 这个在拉丁语变成了quinque,但是在原始日耳曼语却变成了*fimfe,最后变成了古萨克森语的fif直到英语的five。6 *seks 长得好像,不说了,拉丁语sex(囧),英语six。7 *septem 到了原始日耳曼语变成了*sebun,后来成了英语的seven,在拉丁语里没太变,还是septem,甚至在梵语里还是sapta。8 *okto
拉丁语里octo,希腊语okto,跑到原始日耳曼语就变成*akhto——古萨克森语ahto——中古英语ehte——eight。9 *newn 这个现在在梵语还是nava,在拉丁语变成novem,原始日耳曼语里变成*niwun——古萨克森语nigun——古英语nigen——nine。10*dekm 这个在梵语里是dasa,到了希腊语就变成了deka,在拉丁语里面是decem,而跑到日耳曼语族后,就是古日耳曼语*tehun——古萨克森语tehan——古英语ten。至于11和12也很有意思,这个就以后去说了。但是罗马总这么10个月也不是那么回事,所以终于在王政时代之后,罗马又加进去了两个月,一个就是在年初加上前面说的承前启后之神雅努斯(IANUS)——January(拉丁语J和I发音基本一样。),然后又在年尾加上以自己庆祝新年的节日菲勃卢姆节(Februa)命名的February,当然了后来又把这两个倒了过来,就有了现在的一月和二月了。加了这连个月之后罗马之前的混乱历法加上每个月还只有30天,搞的混乱程度也没好多少,终于等到凯撒几乎控制全局之后,制定了以自己氏族名命名的儒略历(盖乌斯·儒略·凯撒,Gaius Julius Caesar),凯撒规定的就和现在很像了,一年单数月31天,双数月30天,而二月仅仅在闰年是30天,其他都是29天。凯撒死后,他小弟安东尼就把这个实际上罗马帝国的奠基人的生日七月从原来的Quintilis(第5),变成了儒略——JULY(那个Julius里的ius是阳性后缀。)。当然了后来凯撒的养子屋大维又搞掉了凯撒小弟安东尼,从此之后大权独揽,让元老院封他AUGUSTUS也就是“奥古斯都”,屋大维毕竟是罗马帝国真正的开国者,所以他死掉的8月就被命名从原来的Sextilis(第六)换成了August,后来又觉得8月这个双数月才30天,配不上奥古斯都的威名,硬是把本来可怜的二月又给弄下去一天安到8月身上,这样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太阳历。当然了星期的观念从古罗马时代就存在了,这个当然也是受到两河流域文化影响,罗马人把第一天(周日)定成太阳日,第二天(周一)定成月亮日,第三天(周二)定成火星日,第四(周三)天定成水星日,第五天(周四)定成木星日,第六天(周五)定成金星日,第七天(周六)定成土星日,当然了人家可不叫金木水火土星,而是——星期日 solarium dies,这个拉丁语里面太阳就是sol,现在意大利语的太阳也是sole,其实一般构拟的原始印欧语的太阳是*sauel-,而到了古诺尔斯语这种很纯的日耳曼语里就成了sunna了,也就是北欧说的太阳女神“苏娜”,英语的sun也属于这一波,当然了l和n这种情况在语言演变里也确实不少。星期一拉丁语为lunis dies,拉丁文叫月亮LUNA,这个也是罗马的月神“露娜”,luna作为拉丁词源肯定也广泛出现在英语的借词里,就比如阴历luna calendar,大姨妈lunaria,还有就是lunatic(发疯),这个脑补下狼人就好了。而顺便说下希腊的月神叫塞勒涅(selene),这个一般就人名用的比较多了。当然了就像以前说的,日耳曼系的——Monday来源于北欧月神“莫娜”Mona,现在英语的moon也是这个词。星期二,Martis dies这个就是战神玛尔斯啊,火星就是玛尔斯(mars)嘛,这个就不多说了。而以前就说过,日耳曼系的Tuesday来源于奥丁儿子战神提尔(tyr),这就直接配套了,关于tyr这个词汇的东西,以后也会接着说。星期三拉丁语是Mercurii dies,也就是水星日,水星就是神使墨丘利(Mercurius),这货跑的比香港记者还要快,也是商业之神,当然了他的希腊名字大家肯定耳熟——赫尔墨斯(Hermes),另外一个翻译方式是“爱马仕”o(╯□╰)o,而日耳曼系是Wednesday,也就是奥丁大神了(Odin),当然,这个墨丘利组成的词汇,以后也会去说。星期四拉丁语是Iovis dies,也就是木星日,木星这个大家伙也就是罗马神话主神朱庇特(Jupiter),当然了也就是希腊的宙斯,罗马的神话体系是完全剽窃希腊的。而英语Thursday也就是日耳曼雷神托尔(Thor)了,这个其实也来源于原始印欧语PIE的*tónr(雷、混乱),后来衍生出拉丁语的tonāre(tornado龙卷风的词源。)凯尔特语的 tarann,英语的thunder,诺尔斯语的 thórr,德语的Donner,甚至波斯语的tundar。至于这个词源,也有极多的分支。周五,拉丁语Veneris dies,金星日也就是维纳斯日,现在金星也叫Venus,这人就是希腊的那个爱性美的女神阿芙洛狄忒,这人的故事也是没羞没臊极其好玩以后再说。英语是托尔他妈弗丽嘉(Frigg)的Friday。周六拉丁语本来名字是saturni dies,也就是土星(Saturn),日耳曼的土神萨顿,这人在希腊神话也很有名,就是一开始砍了他爸爸JJ然后又被自己儿子宙斯推翻的那个克罗诺斯(Chronos),英语到了这边没变,仍然是——Saturday,当然了周六在罗马被基督化之后就成了“Samedi”安息日了,也就是上帝休息的那一天。总之这种七日法一直和中国关系不大,但是到了唐朝就不一样了。这个神奇的时代是古代东西交流最频繁的时代之一,中国传统的天文学七曜二十八星宿也被从欧洲西亚传到印度又到了中国的星座、星期学说给冲击了,所以星期也正式进入中国,夫七曜者,所谓日月五星,下直人间。一日一易,七日周而复始。故今列诸国人呼七曜如后:   日曜太阳,胡名蜜,波斯名曜森勿,天竺名阿弥底耶。  月曜太阴,胡名莫,波斯名娄祸森勿,天竺名苏上摩。火曜荧惑,胡名云汉,波斯名势森勿,天竺名粪盎声哦啰迦盎。水曜辰星,胡名咥,波斯名掣森勿,天竺名部陀。 木曜岁星,胡名鹘勿,波斯名本森勿,天竺名勿哩诃娑跛底。   金曜太白,胡名那歇,波斯名数森勿,天竺名戌羯罗。   土曜镇星,胡名枳院,波斯名翕森勿,天竺名赊乃以室折啰。   右件七曜,上运行于天,下直于人间。其精灵神验、内外典籍,具备自南西北三方诸国。——《宿曜历经·七曜直日历品第八》但是这东西实际上在中国应用并不是很广,只不过把佛经翻译了一下,把中国的行星名字放到了西方的星期上,然后就有了七曜日的说法。周一月曜日,周二火曜日,周三水曜日,周四木曜日,周五金曜日,周六土曜日,周日日曜日。后来一直到民国中国人也不太用这玩意,后来就被日本人给拿过去了,我们却改用了“星期”的说法。要是说星期,还不如星座更被中国人喜欢。退之诗云:“我生之辰,月宿南斗。”乃知退之磨蝎为身宫,而仆乃以磨蝎为命,平生多得谤誉,殆是同病也。——苏轼所以看来,摩羯座真不是个好星座。真不是。不是。","updated":"T14:56:39.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62,"likeCount":748,"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2:56:39+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b6ddd45ed484adb845b4f417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62,"likesCount":748},"":{"title":"英语前传——4.拉丁之光","author":"an-sen-yao-49","content":"这是五部曲的倒数第二部了,要是遇到不懂的名词就看上一篇,封面还是入侵英格兰的诺尔斯人(Norseman),只不过这群诺尔斯人可就有了个新名字——Normandy,虽然拼法差不多,但是这个被称作“诺曼底”的民族可就和其他的诺尔斯人完全不一样了。前面说了,英格兰国王埃塞尔雷德二世被诺尔斯人国王思凡八字胡王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在整个国家亡国灭种的危机下,这人竟然只身跑到了法兰西王国去了,只不过这次倒是没带着小姨子,而是投奔了大舅哥,随后英国彻底被诺尔斯人占领,八字胡王的儿子克努特彻底占领了丹麦、英格兰、挪威、瑞典,建立了一个诺尔斯人的“北海帝国”。图 粉色地区,克努特的“北海帝国”。有人说怎么这人大舅哥在法兰西呢,而他投奔的法兰西的“诺曼底公国”貌似和诺尔斯人听起来很像啊,我们就来看看这个诺曼底公国。日耳曼人有个规矩,往往国王死了之后土地要给后代平分,所以随着法兰克帝国的强大,查理大帝都要统一欧洲了,土地最后又被三个孙子给瓜分了,这样就成了西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王国和中法兰克王国。图 法兰克帝国的查理曼大帝。我们知道西法兰克王国就是人家原来罗马的高卢,也是法兰克王国起家的地方,所以是个比较发达并且已经拉丁化的一个区域,他们的语言也早就从西日耳曼语成了通俗拉丁语分化出来的——古法语了,也就是后来法兰西王国的前身。而东法兰克帝国就是还比较不开化的日耳曼人的“德意志”区域,而且说是帝国其实也就是个部落联盟,这群人还是用日耳曼语族的语言,后来还变成了个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唯独占有一部分意大利地区的中法兰克王国很惨,一直在被瓜分,虽然还在说拉丁系的语言,却早就没有当年罗马那两下子了,意呆利的进程就开始了。图 法兰克(查理曼)帝国的分裂,西班牙还是阿拉伯哈里发的倭马亚王朝。当然了随后的9世纪诺尔斯人从北欧大规模南下,这群日耳曼兄弟的战斗力不仅仅英格兰扛不住,西法兰克王国的西北部也是从没有消停,后来国王查理也是打不过人家,就在911年和这一波诺尔斯人的老大“罗伦(Rollo)”,签订了“圣-克莱尔-埃普特”条约,这样西法兰克的北部沿海区域就成了诺尔斯人的——诺曼底公国了,而罗伦也就成了名义上效忠法兰克王国的“诺曼底公爵”。图 诺尔斯(诺曼)人的征服,蓝色都是日耳曼系控制区,绿色是仅有的凯尔特区(好可怜),法兰西是个拉丁化的日耳曼国家。前面说过,毕竟是落后民族,所以这群诺尔斯人在诺曼底这个区域迅速的法兰克化,他们的语言也就变成了古法语,很快就和法国没什么区别了,等到第三代公爵的时候,名字都成了法国化的“查理”了,也就是“查理一世”。诺曼底人在这片的诺尔斯人里也是很另类的,不仅仅流氓还有文化,所以这个英格兰国王埃塞尔雷德二世就想拉拢一下这群人,于是就娶了查理一世的女儿“爱玛”,当然了诺曼底的老大也就是她哥哥查理二世了。结果埃塞尔雷德二世在和八字胡打仗的时候越来越惨,就先把自己儿子爱德华送到了诺曼底,等到全国沦陷,自己也就跑到了诺曼底,我们知道西方人也像我们东方人一样在帝王死了之后弄个“谥号”,这个埃塞尔雷德二世就获得了个“Unraed”这样的谥号,也就是“无决策”的意思,这名字和他的真名字“AEthelraed”(决策崇高的意思)凑成了个愉快的谐音,当然了我们看这个时候的英语还有这两个奇怪的字母呢。所以这么一来他儿子爱德华(Edward)基本上就是个在诺曼底长大的法国人了,爱德华一直和查理二世的孙子也就是他妈爱玛侄子的儿子威廉关系不错,这个时候英格兰已经是人家八字胡儿子“北海大帝”克努特的了,克努特为了笼络诺曼底,直接就娶了爱玛,并且许诺以后把英格兰给他俩的孩子哈德克努特。结果克努特大帝玩赖,同样是按照日耳曼人的传统,他去世之后马格努斯继承了挪威领土,却让哈德克努特继承了丹麦领土,而让自己另一个老婆生的哈罗德一世继任英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矛的尖端 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