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神 王雁的奇迹指什么

那一年冬天,我流落到陕西省略阳县。这里地处秦岭腹地,山高坡陡民穷,是李白为之嗟吁的蜀道第一关。我流连在这里,贩点山货倒点野味,甚是凄惶可怜,甚至到了春节年关还不敢做归乡的打算。
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浓,鞭炮声鼓锣声从街巷小院传来,听得人心烦意乱,我裹掖着衣服离开县城走向一个熟悉的小山村。这里也在操练鼓锣做春节上街游行的准备。既然躲不掉就留下来听听吧。于是我就混在一帮老头婆姨姑娘小孩子中间看着坝中十来个中青年汉子把鼓锣敲得震天价响。
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这气氛使我这个异乡人感到更加的凄惶悲哀,孤孑孑。我准备悄悄地离开。
正在这时,敲打大鼓的壮汉把双槌一收,抹一下额上的汗水,用眼光把人群扫了一遍,最后目光定在我身边的一个瘦老头身上,说:
“张伯,你来玩一把。”
“别,别……”
这个叫张伯的老头既瘦弱又邋遢,穿着一件破旧的黑布棉袄,双手操在袖筒中甚是羞惑地直往后退。我感到他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但姑娘媳妇们却揪住他往前推搡,说:“鼓神,来一个!”打鼓的汉子一脸虔诚地把有如婴儿手臂粗的双槌直往他面前送,那些打小鼓腰鼓铜锣铜钹的后生们也满脸殷殷地望着他。
我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我等着往下看。他感到是再也推辞不掉了,布满皱纹和胡茬的脸上突然焕发出一股豪气,只见他把棉袄脱下来扔到一旁,走到大鼓前。就在他将双槌握在手中的时候,一个我不敢相信的奇迹出现了。一个在黄土中长大的像黄土一般平凡的汉子忽然间像天神似的顶天立地般站在了大家面前。他的眼睛充满光辉,脸上透出神圣,手臂像钢棍一样坚强起来,在轻轻地敲打了鼓沿几下后,双臂猛一挥,一声石破天惊的巨响倏地刺进了我的耳膜和心脏。接着小鼓铜锣一起轰鸣,一股原始混沌的神秘冲动和古老意念的混乱音符猛地从地底蹿出来通过双脚直抵进了我的心中,使我有了一种脱胎换骨般的巨痛的快感。我像被魔语诅咒了似的,双目紧盯着他,只见他急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进而贴鼓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乌云横压,齐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乱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纺织声……《鼓神》阅读答案
就在敲击出的声声鼓鸣中,我似乎听到了天庭的意志,大地的精神,男人的粗犷,女人的娇娉,还有生命,婴儿落地开始的生命,老人撒手西去的生命⋯⋯这些奇妙的幻像在锣鼓声交织而成的音韵的罗网中不断的冲突、纠缠、呼啸、狂乱⋯⋯它们似在演绎着生命,似在点拨着生命,似在操纵着人类奔向精神将要达及的终点……
我站在这群肃立的山民之间,观看眼前出现的不可思议的奇迹,大鼓在响,小鼓在响,铜锣铜钹铿铿锵锵,而指挥这支创造奇迹的鼓队的老人他已不再是一个蔫耷汉,而是一个飘逸的精灵!一串神秘的符号!一团无形的罡气!皇天在上,后土在下,人在其中。而他,这个人群中的英杰此时就代表着人类在立地顶天!
我惊愕了,世上竟有着这样的声音。我醒悟了,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我从人群中慢慢地退出来,充满敬意地望着他们。我想我该回家过年了。
1.“鼓神”一开始给“我”的印象是个“落魄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鼓神”后来又是怎样的形象?(4分)
2.作者从哪几方面来表现“鼓神”打鼓的情况?(6分)
3.试谈“鼓神”的象征意义,并略作分析。(3分)
4.下面对本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头说“我到了春节年关不敢做归乡的打算”,是要像《白毛女》中杨白劳那样在外面躲债。
B.最后说“我想我该回家过年了”,既与前边首尾照应,又突出了“鼓神”的鼓声对我精神的人多振奋作用。
C.“鼓神”在壮汉要他打鼓时“甚是羞惑地直往后退”,说明了他性格中软弱、委琐、卑微的一面。
D.“一股原始混沌的神秘冲动和古老意念的混乱音符猛地从地底蹿出来通过双脚直抵我的心中”,表现了鼓声震撼人心的力量。
E.“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是“我”听了鼓声之后得到的启示,是文中画龙点睛的一句话。
《鼓神》答案
1.(1)用先抑后扬的写法,形成对比,突出人物形象
(2)a.脸上焕发豪气、透出神圣,眼睛充满光辉,象顶天立地的天神。
b.是一个飘逸的精灵,一串神秘的符号一团无形的罡气,代表着人类立地顶天的人群中的英杰。
2.①从打鼓前后形象的变化
②打鼓的动作和效果
③打鼓带给我的震撼和启迪
3.象征广大农民或一类人
鼓神生活是艰辛的,地位卑微,甚至让人感到可怜,但拿起鼓槌就焕发豪气,透出神圣,象个天神,这正是象征着农民的伟大!是支撑民族大厦的脊梁。(我所说“一类人”,也即有如此特点的一类人)
《鼓神》阅读答案《鼓神》阅读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鼓神》阅读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190.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王雁散文《鼓神》及作品赏析(关于略阳县)
  《鼓 神》 作者:王 雁
  那一年冬天,我流落到陕西省略阳县。这里地处秦岭腹地,山高坡陡民穷,是李白为之嗟吁的蜀道第一关。我流连在这里,贩点山货倒点野味,甚是凄惶可怜,甚至到了春节年关还不敢做归乡的打算(因为债务缠身我不得不像杨白劳一样躲债)。
  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浓,鞭炮声鼓锣声从街巷小院传来,听得人心烦意乱,我裹掖着衣服离开县城走向一个熟悉的小山村。这里也在操练鼓锣做春节上街游行的准备。既然躲不掉就留下来听听吧。于是我就混在一帮老头婆姨姑娘小孩子中间看着坝中十来个中青年汉子把鼓锣敲得震天价响。并被那整齐高亢的鼓点声带进了一片热烈粗犷的喧嚣之中。
  敲打锣鼓的汉子脱去棉袄,穿着对襟衣服,捞脚挽袖,红着脸膛,挥舞着双臂,在一面直径一米大的大鼓的指挥下把小鼓腰鼓和铜钹铜锣敲得地动山摇,惊神泣鬼,急时如狂风暴雨,缓时似惊鹿踏雪,重捶如万马奔腾,虚敲似岚岗生月,有龙点头,有凤摆尾,有四季花儿开,还有红火十二月……
  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搂,红光满面,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并不时向围观的姑娘媳妇们飞媚眼打秋风,引来一连串的欢笑声和骂俏声。这气氛使我这个异乡人感到更加的凄惶悲哀,孤零孑孓。我准备悄悄离开。
  正在这时,敲打大鼓的壮汉把双槌一收,抹一下额上的汗水,用眼光把人群扫了一遍,最后目光定在我身边的一个瘦老头身上,说:
   “张伯,你来玩一把。”
   “别,别……”
  这个叫张伯的老头既瘦弱又邋遢,穿着一件破旧的黑布棉袄,双手操在袖筒中甚是羞惑地直往后退。我感到他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但姑娘媳妇们却揪住他往前推搡,说:“鼓神,来一个,”打鼓的汉子一脸虔诚地把有如婴儿手臂粗的双槌直往他面前送,那些打小鼓腰鼓铜锣铜钹的后生们也满脸殷殷地望着他。
  我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出什么花样来。我等着往下看。他感到是再也推辞不掉了,布满皱纹和胡茬的脸上突然焕发出一股豪气,只见他把棉袄脱下来扔到一旁,走到大鼓前。就在他将双槌握在手中的时候,一个我不敢相信的奇迹出现了;一个在黄土中长大的像黄土一般平凡的汉子忽然间像天神似的顶天立地般站在了大家面前。他眼睛充满光辉,脸上透出神圣,手臂像钢棍一样坚强起来,在轻轻地敲打了鼓沿几下后,双臂猛一挥,一声石破天惊的巨响倏地刺进了我的耳膜和心脏,接着小鼓铜锣一起轰鸣,一股原始混沌的神秘冲动和古老意念的混乱音符猛地从地底蹿出来通过双脚直抵进了我的心中,使我有了一种脱胎换骨般的巨痛的快感。我像被魔语诅咒了似的,双目紧盯着他,只见他急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进而贴鼓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乌云横压,齐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乱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纺织声……
  就在敲击出的声声鼓鸣中,我似乎听到了天庭的意志,大地的精神,男人的粗犷,女人的娇娉,还有生命,婴儿落地开始的生命,老人撒手西去的生命……这些奇妙的幻像在锣鼓声交织而成的音韵的罗网中不断的冲突、纠缠、呼啸、狂乱……它们似在演绎着生命,似在点拨着生活,似在操纵着人类奔向精神将要达及的终点……
  我站在这群肃立的山民之间,观看眼前出现的不可思议的奇迹;大鼓在响,小鼓在响,钢锣铜钹铿铿锵锵,而指挥这支创造奇迹的鼓队的老人他已不再是一个蔫耷汉,而是一个飘逸的精灵,一串神秘的符号,一团无形的罡气!皇天在上,厚土在下,人在其中。而他,这个人群中的英杰此时就代表着人类在立地顶天!
  我惊愕了,世上竟有着这样的声音。我醒悟了,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我从人群中慢慢地退了出来,充满敬意地望着他们。我想我该回家过年了。
————————————
  立地顶天 ——读王雁《鼓神》    江苏省盐城中学& 李仁甫
    (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读罢《鼓神》,我的耳畔久久地轰响着铿铿锵锵的声音。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不这样振奋了,虽然我也曾被很多作品感动过——但那不叫振奋!振奋,在我们这个时代似乎是少见了,我们好像已经习惯了英雄缺席,习惯了儿女情长。正因为如此,《鼓神》显得难能可贵。
  这篇文章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陕西某地的一个民俗场景。主人公张伯是一个“既瘦弱又邋遢”的老头,他原本可以屈服于大自然的法则,但在大家的推动和鼓励之下,“突然焕发出一股豪气”,“忽然间像天神似的顶天立地般站在了大家面前”。他指挥着,指挥着,在人们的眼里“已不再是一个蔫老汉”,而是渐渐地幻化为一种象征——“一个飘逸的精灵”,“一串神秘的符号,一团无形的罡气”。他的意志在张扬着,把整个人类的形象浓缩或扩大为他一个人,作为与皇天、后土并列的形象,“代表着人类在立地顶天”。这样的形象,会使我们联想到文艺复兴时期拉伯雷笔下的巨人,浪漫主义诗人惠特曼笔下的船长,诺贝尔奖获得者海明威笔下的与海搏斗的老人……这样的形象,似乎好久不在中国的大地上站立了——不知什么时候,英雄们从地平线上消失了,而不断跳在我们眼前的是小丑、宝贝、三陪、奶油小生等等,不断响在我们耳畔的是靡靡之音,不断弥漫在我们嗅觉里的是脂粉之气。我早就觉得我们这个时代缺少了什么,现在作者王雁终于为我们吼出了一首大气磅礴的歌。
  在这一曲时代的主旋律面前,文中的“我”也被感动了。“我”是一个因为债务缠身“不得不像杨白劳一样躲债”的人,是一个“怕过年的落魄人”。听着鞭炮声锣鼓声原本应该非常快乐的“我”,现在“心烦意乱”,而且“更加的凄惶悲哀,孤孓孓”。正当“我准备悄悄地离开”时,张伯手起手落发出的“石破天惊的巨响”吸引了“我”,使“我”惊愕,使“我”醒悟到“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于是,对老汉充满敬意的“我”作出了新的抉择:“我该回家过年了。”这时的“我”,已经把自己当作一个同老汉一样顶天立地的人!于是,我们这个时代又多了一个高高站立的形象!并且,作为读者,随着“天庭的意志,大地的精神,男人的粗犷,女人的娇娉……这些奇妙的幻象在鼓锣声交织而成的音韵的罗网中不断的冲突、纠缠、呼啸、狂乱”,我们也似乎产生了“一种脱胎换骨般的巨痛的快感”,也似乎变成了顶天立地的形象。
  总之,老汉的故事和“我”的故事,都有情节的流动,以一主一副的形式延伸着两条线索,构思巧妙,相得益彰,共同表现了文章的主题:“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
  除了主题的鲜明和深刻之外,本文的场面描写也非常精彩。这体现在前后两个击鼓的典型细节上。其精彩处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取舍精当。就整体来看,前一次击鼓,略写;后一次击鼓,详写。但每一个击鼓场面,又各有详略,比如前一次击鼓,详写敲打锣鼓的众人,略写敲打大鼓的壮汉;而后一次击鼓正好完全相反,详写了敲打大鼓的老汉,略写了敲打锣鼓的众人。详略的这些安排,很好地突出了“鼓神”张伯的形象特点,恰当地服从了主题的表达需要。
  二是人物出场烘托得非常好。有反面衬托,譬如作者以壮汉的外形反托老头的瘦弱,又以老头“蔫”的外形反衬他的“鼓神”之威,给人印象强烈;有正面衬托,譬如先让功夫也不错的壮汉出场,以引出更强的鼓手,这种以强衬强的方法,要比以弱衬强的方法来得更高明,可以使强愈强,从而更加突出了张伯这一“代表着人类在立地顶天”的丰满形象。
  三是细节形象、生动。写壮汉的句子不多,就一处,但涉及到他的手(“双锤一收”)、额(“额上的汗水”)、眼(“把人群扫了一遍”)等,既描写出他深厚的基本功,又暗示了他有点吃劲,其击鼓的功力尚不如“鼓神”张伯。写张伯的语句较多,其中直接描写的句子极其传神,其外貌是“步满皱纹和胡茬的脸上突然焕发出一股豪气”、“眼睛充满光辉,脸上透出神圣”,其动作是“把棉袄脱下来扔到一旁”、“在轻轻地敲打了鼓沿几下后,双臂猛一挥”,其声音是“一声石破天惊的巨响”,这样,一个“鼓神”的高大形象便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四是修辞丰富,富有表现力。音乐或声音,极其抽象,但作者能够运用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进行大量的虚写,化无形为有形,使人可感可触。第一个击鼓场面中,包括壮汉在内的众人把大鼓小鼓、铜钹铜锣敲得“急时如……缓时似……重捶如……虚敲似……有……有……有……还有……”;第二个击鼓场面中,几乎只写张老汉敲打大鼓的娴熟技法,“时而……时而……时而……时而……柔时如……坚时像……乱时……齐如……”,于是“声声鼓鸣”使“我似乎听到了天庭的意志,大地的精神……”。文章就是这样详写听觉,并加以丰富联想和大胆想象,化抽象为具象,让人产生无限的艺术享受。这种写法,白居易在他的《琵琶行》里用过,李贺在他的《李凭箜篌引》里用过,韩愈在他的《听颖师弹琴》里用过,而这篇文章可以说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之,《鼓神》确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力作。它能够获得老舍散文奖,应该说是实至名归。
————————————
&我两次读《鼓神》(评论)
&作者:王歌
  王雁的散文《鼓神》我先后读过两次。一次数遍,两次时空的间隔竟有两年余。
  作为鲁迅文学院的任课教师,第一次看到王雁的作品就是《鼓神》,时间是两千年十月。当时王雁是2000年秋季作家创作班的学员,《鼓神》是他交上来的第一篇作业。这是几页用钢笔手写的草稿,全篇的字都像长了胳膊腿似的,深一脚浅一脚的晃着膀子到处游荡。在学员们的作文(无论大作或是小作)凡是当作业交上来的大都出自电脑,犹如出版一样的清整可读,相比之下,如此不讲体面的手稿自然相形见绌。王雁的这篇小文实在让我看不上眼。
  人不能以貌取人,文亦不能以外表取文。文章由丑小鸭变成金凤凰,过程之短就是我阅读时一杯茶的功夫。
  一杯茶的功夫我发现了《鼓神》,也发现了王雁。
  这着实是一篇好文章。生活的原汁原味儿,本原的生态环境,鼓的神秘之声在人心中,身体上的各个部位游走,令你陶醉又深省。《鼓神》意在于人,写西北山区贫困而朴实的农民,写传统的过年敲锣打鼓放鞭炮的喜庆场面,不落俗套,有新意,吹来的是一股清凉可人的西北风。我决定在学院规定的学员作品研讨会上推荐此作。然而,打消这一想法是在我的辅导课之后。
  辅导课上我谈到《鼓神》,肯定地认为文章好到可以选进中学生语文教科书,由赞美“鼓神”打鼓时的“疯狂”劲儿不由转移到作者的生性与文学创作中的“疯”与“狂”都是一种美时,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嘣”的一声巨响,笔名“雷子”的女班长雷贵勤拍案而起,愤然离课堂而去。说到动情处,身不由己,《鼓神》的鼓声已穿透我心,课堂上的雷暴伴随着闪电仿佛击破了我的耳膜,让人一时摸不到头脑。
  是不是我讲错了?这是我讲课以来第一次感到疑惑。
  下课之后,雷班长低着头来找我。
  “王老师,我吓着你了。”我说这没什么,有意见可以提嘛。
  “对不起,我不是对你,而是看不惯王雁受你表扬时的那副德行劲儿!”
  “王雁有毛病,这是事实。有谁没有毛病呢?你不也有吗!”既然班长来认错儿,事儿就算过去了。我们的话题很快就落到作家有毛病,作品不一定有毛病的话题上。
  记得我告诉她说,一个作家没有个性,就写不出有个性的作品。没有王雁的落魄,外出流浪逃债,做梦都写不出《鼓神》这篇力作。没有“蔫老头”能“忽然间像天神似的顶天立地”这样“一个飘逸的精灵”击鼓带给人的震撼力,就没有王雁非要写《鼓神》的强烈冲动。鼓神该出手时就出手,露几手儿;王雁该得意时就得意,由一个“蔫耷汉”变化成了“一串神秘的符号,一团无形的罡气”。这种突变的‘德行’不正是人的本真吗?难道不比“这气氛使我这个异乡人感到更加的凄惶悲哀,孤零孑孓,准备悄悄地离开”好吗?
  我的话让这位脾气火爆的女士在熄火之后更没了火气。
  绰号“雷大侠”的雷班长,真是大侠风度,她很快就读懂了《鼓神》及作者,并成了王雁的挚友。
  那时,我毕竟不大了解王雁,不是为作品而是为他这个人心里打鼓。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入阅读《鼓神》以及了解作者本人,我不得不暂缓推荐并有意再读一读他的其他作品。在花了好几天看完他的60万字的长篇小说《大器》之后,我决定推荐《鼓神》,并放到本学期第二次作品研讨会上研讨。
  当我再次向他讨要此稿时,不料他说刚刚把《鼓神》投给一家刊物。并表示,只有原稿,没想到复印。事后他又告诉我,说投稿也是漫不经心,看到一份征稿函,就随便把稿子寄给人家,没报多大希望。
  以我的经验,耗费心力写出来的东西,不会轻易打发掉;而王雁的《鼓神》,之所以轻而易举地处理掉,反倒说明他写起来不费力。
  第二次重读《鼓神》是在2002年夏,王雁特地来鲁院看我。他还是原来当学生的那副样子,唯一的变化就是比在校时更客气了。见到焕然一新的母校,这个饱经沧桑的中年汉子兴奋的活像个孩子。
  “王老师,我的那篇你想拿到研讨会上研讨的《鼓神》去年获老舍散文奖第二名。”
  当我接过他的获奖证书和有关材料一看,顿时心情变得格外激动。苍天有眼,我为文坛发现王雁这个人而感到欣慰。我的注意力很快便落到这篇久违的散文上,当着作者的面,迫不及待地又重读了起来。精短如初,一字未改的《鼓神》唯一的变化,就是由原来的劣质草稿纸,手写钢笔字胳膊腿乱晃变成了《北京文学》月刊上有含金量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从“首届老舍散文奖获奖名单”上,我清楚地看到,名列榜首的是我喜欢的作家史铁生,王雁名随其后。
  “好啊,老舍文学奖有眼力,开了个好头!”我情不自禁自言自语起来,并把目光投向王雁说:“获奖了,你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出乎我意料,眼前的王雁,刚刚还兴奋得像个孩子,此时又变得蔫不拉机,活像又回到《鼓神》里的那个“我”,一个“怕过年的落魄人”。
  面对这位以流浪为生的作家、编剧及自由撰稿人的蔫态,面对他同时和《鼓神》一起带来的其他获奖作品与证书所表现出的非同寻常的魄力,他的外表和内里二者强烈的反差震撼着我的心灵。我不由地想到,奴性作为中国人的劣根性只是外在的负面,中国人骨子里的反抗力与创造性才是内在的正面;负面使得中华民族具有了忍耐性,长久以来吃苦耐劳逆来顺受才有了前提,正面则可以保证必要时必将焕发中华民族撼天动地的伟大精神。正面与负面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统一体,刚柔并存才使得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从未中断过。世界上的其他文明都断裂了,刚强的古希腊古罗马英雄般倒下,柔弱的古埃及古印度奴隶般沦丧,比起唯一延续至今的我们的中华文明,他们自然显得不全面。中华民族的品格,就是由作为其中一分子的王雁连同他笔下的鼓神自然而然或在有意无意之中体现出来的。如果说有人评论《鼓神》,认为“文章的题材和技法皆是传统的”,那么,我再添上一句,就是连文章的创作思想,表现风格全都是传统的中国特色。
  王雁,一个传统的穷秀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文为本,笑傲贫穷,其志不改,为人忠厚,文学界这样的人是不多的。我为说他的作文却又离不开说他这个人,说文又说人,文品与人格不可分。
  王雁把《鼓神》带回母校,谦卑的手带来了他的获奖之作。身为他的班主任老师,也自觉给我带来一份充实与自信。
  《鼓神》之美,不仅是写了我国大西北穷苦山区农民过春节的民乐民俗,不仅在于文章的修辞丰富,气势磅礴,人物正反两种截然不同的面貌活灵活现,以“蔫老头”的“瘦弱又邋遢”外表烘托山民的身怀绝技,鼓神之威,以此给人强烈的印象,不仅“作者写的是鼓神,是写我们中国人此时此刻所焕发出来的足以撼天动地的精神”,《鼓神》之美之深刻,更在于这是作者真实生活的再现,是“因为债务缠身我不得不像扬白劳一样躲债”时逃到这穷山僻壤偶然间的所见所闻。《鼓神》的素材是作者厄运之时有意无意捡到的一块质地优良的原玉,稍做加工,便成美文。可以肯定地说,《鼓神》这样“精短又精彩”的散文,无论是用主旋律抑或副旋律来套色,都不会改变原有的品质,《鼓神》依然是“我”和“我”所看到的“鼓神”的故事,一个真而又实的生活片段。
  读者可能会问,鼓神令“我不敢相信的奇迹”,竟发生在“秦岭腹地,山高坡陡民穷,是李白为之嗟吁的蜀道第一关”上,而不是在江南鱼米乡或在天府之国甚至在京城,为什么?能引起思考,文章就没白写。我的想法是,倘若把鼓神当成艺术家,专门请他来上台演出,无论江南、天府或京城,我断定他都不会成功,必然令观众大失所望的。鼓神不是演员,不会表演,这是天性。再者说,在“我”和穷苦山民心目中的鼓神,他打鼓时焕发出的真情与激情,被视为“奇迹”,一旦到了有钱人那里,甚至在某些城里人心目中,什么令人“震撼”的鼓神,谈不上。离开施展才华与绝技的土地与乡亲,他所显露的只能是一副邋遢相。这算哪门子“奇迹”!依我看,鼓神的存在也只能限定在他那一方水土一方人的范围内,植根于生他养他的天地人寰才有意义。这是一。
  其二,在鼓神“代表着人类立地顶天”之前,“我感到他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鼓神的生活境况不言而喻。让人更能体味到的是,落魄到怕过年关的“我”一定和顶天立地的鼓神之间有某种联系。如此,作品的思想性就深化了。难怪,文章的结尾表明,正是这神秘的鼓声,使“我醒悟了”,悟出了“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我”决定“回家过年”,鼓起勇气,直面有家难回的人生场面。这对“落魄”的“我”本人来说,也算创造了一个“奇迹”。
  “我”发现了鼓神,鼓神改变了“我”,这种双赢互动的关系诚然是积极可取的,催人向上的。从这一角度讲,《鼓神》被人誉为“主旋律散文”倒也入理。
        于北京小营
——————————
首届老舍文学奖评委对《鼓神》的点评——摘自2002年《北京文学》第五期
《鼓神》是一篇既精短,又精彩的主旋律散文。作者写的是鼓神,是写我们中国人此时此刻所焕发出来的足以撼天动地的精神。
&&&&&&&&&&&&&&&&&&&&&&&&&&&&&&&&&&&&&&&&&&&&&&&&&&&&&&&
——李国文
  王雁的《鼓神》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陕西某地的一个民俗场景,修饰丰富,很有气势。对人物出场烘托得很好,以壮汉烘托老头的瘦弱邋遢,以老头的外形烘托他的鼓神之威,给人印象强烈。文章的题材和技法皆是传统的,有人誉为主旋律,应非戏言。
&&&&&&&&&&&&&&&&&&&&&&&&&&&&&&&&&&&&&&&&&&&&&&&&&&&&&&&
——周国平
  专家们认为《鼓神》是一篇近年来难以见到的精彩散文,它完全可以收入中学教科书。
&&&&&&&&&&&&&&&&&&&&&&&&&&&&&&&&&&&&&&&&&&&&&&&&&&&&&&&
——众评委
  散文《鼓神》多次在初高中语文教辅书中作为范文。
  散文《鼓神》被国内数十家报刊,杂志,选刊转载。
  2007年6月珠海和汕头同时将《鼓神》作为中考语文考题。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暂无任何动态
王雁《鼓神》阅读答案
责任编辑:limx2012
  高三学子开学后即将要进入高考攻坚阶段,第一阶段的复习多做些习题是有利的,尤其是现代文阅读不能落下。以下是《鼓神》阅读题及答案,和各位探讨。
  《鼓神》阅读题
  1、从“不敢作归乡的打算”,到“该回家过年”,“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
  2、本文在写鼓神奇迹般的表演之前作了多处铺垫。请细读原文,指出其中两处并作简要分析。
  答:(1)
  3、本文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在画线的A、B两处任选一句作点评。
  ( )句点评
  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鼓神”“神”在哪里。
  《鼓神》阅读题答案:
参考示例:“我”事业无成,境况甚是凄惶可怜,自以为无脸回家见父老乡亲。但看了鼓神的精彩表演,我心灵受到震撼,感悟到“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因此决定回家过年。
参考示例:(1)张伯开始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很不起眼的“既瘦弱又邋遢”的蔫耷汉,神情羞惑,穿着破旧,像个“落魄人”。可一握起鼓槌,他就成了鼓神。这是先抑后扬。
  (2)文章前面对中青年汉子们威风表演的描写,从正面衬托了鼓神。
  (3)姑娘媳妇们口嚷“鼓神”往前推搡张伯,打鼓汉子“一脸虔诚”送鼓槌给张伯,后生们“满脸殷殷”望着张伯。这是用众人近乎崇拜的举动正面衬托鼓神。
  (4)“我”开始时以为张伯“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可“我”后来却为之震撼了。这是侧面烘托鼓神。
  3参考示例:A、“卖”是卖弄,“逞”是炫耀,“不可一世”是形容极其狂妄自大,这三个词语原是贬义,这里贬词褒用,表现出汉子们打鼓时的精神抖擞、气势非凡。
B、一连串的排比,将鼓神击鼓的姿势、动作描绘得栩栩如生,气势磅礴。又借助比喻和对比,表现出鼓声的变化多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一是“神”在技艺:鼓神貌不惊人,却身怀绝技,双槌挥舞,出神入化,惊天动地,极具艺术感染力;二是“神”在精神:鼓神身上蕴藏着的黄土高原的豪气,随鼓声而进发,展示着人类进取的力量和立地顶天的精神,震人魂魄,使人受到极大的鼓舞。
16/17高考QQ群
广东高考家长群:
广东高考学生群:
广州高考家长圈:
2016广州高考家长群:
2017广州高考家长群:
全国高考家长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完美国际古蛇流鼓神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