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基法师和济源法师是如何评价玄奘法师 电影的

[转载]农历二月初五,玄奘法师圆寂纪念日!大家一起来顶礼玄奘法师!多读诵心经!
玄奘法师翻译很多佛教经典,
我们读诵的《心经》,《显无边佛土功德经》,
《大般若经》、《大宝积经》,
《受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的七佛名号,
还有《药师经》等等。
大家一起来顶礼玄奘法师!多读诵心经!
日,农历二月初五,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圆寂纪念日。
玄奘(600~664),唐代高僧,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经家之一。姓陈,俗名袆,偃师人。玄奘法师于唐太宗贞观年间西行,跋涉万里,于贞观七年至印度,在印游学多年,深受戒日王之敬重,戒日王曾为法师设大会,敕使诸国义解之徒于曲女城汇集,玄奘法师受请登床,专扬大乘论意,被尊为“大乘天”。法师于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以所获梵本六百五十七部献于朝,太宗使于弘福寺传译之。高宗永徽三年,于慈恩寺以西域之法建大塔。显庆四年,高宗以玉华宫为寺,次年法师于该寺译《大般若经》。麟德元年二月,命弟子普光抄录所译之经论,凡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同月五日示寂,寿六十五。玄奘法师一生事迹,详见《大唐西域记》《广弘明集》《续高僧传》《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佛祖通载》诸书。玄奘祖籍河南洛州缑氏县,家族本是儒学世家。为东汉名臣陈寔(104年—187年)的后代,曾祖陈钦曾任东魏上党(今山西长治)太守,祖父陈康为北齐国子博士,父亲陈惠在隋初曾任江陵县令,大业末年辞官隐居,此后潜心儒学修养。他有三个哥哥,二哥陈素,早年于洛阳净土寺出家,以讲经说法闻名于世,号长捷法师。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这样记载:幼年的玄奘人品高贵、智慧聪明、个性独立,在八岁那年父亲陈惠坐在旁边为他的孩子讲授《孝经》时,玄奘听到“曾子避席”时,忽然整理好衣服站起来,陈惠问玄奘为什么突然起身,年幼的玄奘回答:“曾子听闻老师的教诲就起身聆听,今天我要奉行慈父的家训,怎么还能坐着呢!”父亲陈惠很高兴这个孩子将来一定有所成就,还特别召告族人宗亲这件事。玄奘的智慧,从小时候就已经是这样的成熟,之后更是精通经书妙义,因此童年的玄奘就喜欢阅读先圣先贤的书籍,不是高雅正派的书不看,不是圣贤哲人的门风不学,年幼的玄奘身不结交童蒙稚友,足迹不曾到过市集,也不曾参与旁杂无义的言谈,就算街头锣鼓喧天,巷尾戏曲歌舞叫声,男女聚集交谈笑声等嘈杂喧嚣,玄奘都不曾因为好奇而前往观看。
玄奘于隋朝仁寿二年出生,少时因家境困难,跟长捷法师住净土寺,学习佛经五年。在这期间他学习了小乘和大乘佛教,而他本人偏好后者。他十一岁(613年)就熟读《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十三岁时(615年)洛阳度僧,被破格入选。玄奘出家以后看见诸位沙弥聚集放逸,大谈戏论,于是告诉诸位沙弥说:“经中不是这样说吗!‘出家之人是为了求证无为法。’岂能再像无知小儿一般一直嬉戏,徒然浪费一生光阴。”其间听景法师讲《涅槃》,执卷阅读爱不释手,直到废寝忘食的地步,随从严法师学《摄论》,更加喜爱乃至将《摄大乘论》一次读完,再览就没有遗漏,大众皆感惊异,乃至令玄奘升座复述,玄奘法音或高或低分析详尽,尽得严法师宗旨,因此博得大众的钦敬,少年时期的玄奘已经显露出积极的修学态度,和美好的名声了。
隋炀帝大业末年,兵乱饥荒,618年隋朝灭亡。玄奘提议长捷法师一同前往唐朝首都长安参学,后得知当时名僧多在蜀地,因而又建议同往成都。在那里听宝暹讲《摄论》、道基讲《杂心》、惠振讲《八犍度论》。三、五年间,究通诸部,声誉大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玄奘在成都(据传在成都大慈寺)受具足戒。
武德七年(624年)玄奘私下与商人结伴离开成都,沿江东下参学。先到了荆州天皇寺。讲《摄论》、《杂心》,淮海一带的名僧闻风来听。六十高龄的大德智琰也对他执礼甚恭。讲毕以后,再次北上寻觅先德参学,到相州访休法师质问疑惑滞碍之法,继往赵州从道深学《成实论》,又到扬州听惠休讲《杂心》、《摄论》。贞观元年(627年),玄奘重游长安学习外国语文和佛学。先后从道岳、法常、僧辩、玄会诸师钻研《俱舍》、《摄论》、《涅槃》,他很快就穷尽各家学说,其才能倍受称赞,声誉满京师。仆射萧瑀奏请令他住庄严寺。
玄奘感到多年来在各地所闻异说不一,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宗(后并入法相宗)、地论宗两家有关法相之说多有乖违,因此渴望得到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以求融汇贯通一切[1],于是决心前往印度求法。因得不到唐朝发放的过所(护照),所以始终未能如愿以偿。
629年,玄奘毅然由长安私发,冒险前往天竺。经过高昌国时,得高昌王曲文泰礼重供养,复欲强留奘师以为国之法导,奘师“水浆不涉于口三日,至第四日,王觉法师气息渐惙,深生愧惧,乃稽首礼谢”,遂与奘师结为义兄弟,相盟自天竺返国时更住高昌三载受其供养,讲经说法。离开高昌后,奘师继续沿着西域诸国越过帕米尔高原,在异常险恶困苦的条件下,以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终于到达天竺。
在天竺的十多年间,玄奘跟随、请教过许多著名的高僧,他停留过的寺院包括当时如日中天的著名佛教中心那烂陀寺,他向该寺的住持,印度佛学权威戒贤法师学习《瑜伽师地论》与其余经论,戒贤是护法的徒弟,世亲的再传弟子。在贞观十三年,他曾在那烂陀寺代戒贤大师讲授《摄大乘论》和《唯识抉择论》。此后,玄奘还徒步考察了整个南亚次大陆。
学成以后,他立真唯识量[2]论旨,在曲女城无遮辩论法会上,等待十八天,结果无人敢于出来辩难,他因此不战而胜,名声鹊起,威震全天竺,被当时大乘行者誉为摩诃耶那提婆(Mahayanadeva),亦即“大乘天”,被小乘佛教徒誉为木叉提婆,亦即“解脱天”。
法相唯识宗(慈恩宗)
643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并将657部佛经带回中土。贞观十九年(645年),回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热情接待[3]。玄奘初见太宗时即表示希望前往嵩山少林寺译经,但没有得到批准,被指定住长安弘福寺[4]。652年(永徽三年),玄奘在长安城内慈恩寺的西院筑五层塔,即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贮藏自天竺携来的经像。1962年,寺内建立了玄奘纪念馆。大雁塔成为玄奘西行求法、归国译经的建筑纪念物。在唐太宗(李世民)大力支持下,玄奘在长安设立译经院(国立翻译院),参与译经的优秀学员来自全国以及东亚诸国。他花了十几年时间在今西安北部约150公里的铜川市玉华宫内将约1330卷经文译成汉语。玄奘本身最感兴趣的是“唯识”部分。这些佛经后来从中国传往朝鲜半岛、越南和日本。显庆二年(657年)五月,高宗下敕,要求“其所欲翻经、论,无者先翻,有者在后”[5]。显庆二年(657年)九月,玄奘借着陪驾住在洛阳的机会,第二次提出入住少林寺的请求,“望乞骸骨,毕命山林,礼诵经行,以答提奖”。次日,高宗回信拒绝[6]。
玄奘依翻译佛典与对经文的阐释而开创了中国法相唯识宗,其学说却深深地影响了其他诸多宗派。奘师一生所翻经论,合七十四部,总一千三百三十八卷[7](目前学界流行说法为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为中土一切译师之最。
另外,由玄奘大师口述,弟子僧辩机笔撰的《大唐西域记》,堪称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游记。尤有甚者,由于印度历史纪录的缺乏,这本珍贵的游记更成为历史文化学者研究古天竺地理历史时不可或缺的文献,而近现代以来,根据本书记载所进行之考古遗迹挖掘,亦证明玄奘当时所述真实可信,允为瑰宝。[8][9]
龙朔三年(663年)十月玄奘译完最后一部佛典《大般若经》之后感慨说∶“向在京师,诸缘牵乱,岂有了日?”玄奘于麟德元年二月五日(664年2月5日)圆寂,最初葬于白鹿原云经寺;669年,改葬于少陵原(又称凤栖原),建有舍利塔,并在此兴建兴教寺。
玄奘顶骨舍利
一般认为,顶骨舍利现供奉于世界上九个地方,有不少学者撰文论证此观点。
1944年被掠夺到日本。最早安放在东京佛教联合会所在的增上寺。为了防止被战火毁坏,放到埼玉县的慈恩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历种种原因,日本佛教界最终决定将顶骨舍利供奉在慈恩寺。
1949年,日本东部铁道公司根浸先生捐赠了十六吨重的花岗岩,在多方的协助下,开始修建玄奘塔。
1953年5月,落成典礼。
1980年,慈恩寺打开了玄奘塔,取出了舍利,住持大岛法师分赠给了大阪药师寺的高田法师。
1981年,药师寺举行落成典礼。
玄奘三藏法师
南谟弥勒如来应正等觉。愿与含识速奉慈颜。
--------------玄奘三藏法师
(农历二月初五)恭逢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佛教翻译家玄奘三藏法师圆寂纪念日。
玄奘,俗姓陈,本名袆,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南境)人,少时住在洛阳净土寺,学习佛经,
十一岁(公元620年)就熟习《法华》、《维摩》。十三岁时(622)洛阳度僧,破格入选。
其后听景法师讲《涅盘》,从严法师学《摄论》,升座复述,分析详尽,博得大众的钦佩。
隋炀帝大业末年,兵乱饥荒,玄奘和他的二兄前往长安后,得知当时名僧已多聚在蜀地,因又同往成都。在那里听宝暹讲《摄论》、道基讲《杂心》、惠振讲《八犍度论》。三、五年间,究通诸部,声誉大著。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玄奘在成都受具足戒。武德七年(624)离开成都,沿江东下参学。先到了荆州天皇寺。讲《摄论》、《杂心》,淮海一带的名僧闻风来聚。玄奘觉得多年来在各地讲筵所闻,异说不一,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地论》两家有关法相之说不能统一,很想得着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以求会通一切,于是决心往印度求法。
那时出国之禁很严,他正式表请赴印,未得许可,只好作种种准备等待着。贞观三年(629),因北方连遭灾荒,朝廷准许道俗四出就食,他得便西行,到达兰州,应当地人士请求,讲《涅盘》、《摄论》和《般若经》。西域商侣有参加旁听的,回去以后,便将玄奘求法的事向各地宣传了。
玄奘继而潜行到达瓜州,得胡人西盘陀导送,夜渡瓠颅河。从此子身冒险,过了玉门关外五烽,度莫贺延沙碛,到达伊吾。高昌王麹文泰得知后,遣使迎往,敬礼备至,延留度过夏坐,并要久留在高昌,他坚决未允。
当时西突厥叶护可汗势力遍及雪山以北各地,如去印度,须要取得他的协助,因而高昌王遣使陪送玄奘去叶护可汗衙所,时当贞观三年八月。玄奘离开高昌,过阿耆尼、屈支等国,越凌山到达素叶城,和叶护可汗相见,凭着可汗致所经诸国的信件和陪送的使者,很顺利的经过西域笯赤建等十国,越大雪山,直到邻接北印的迦毕试国。
他从此东行,进入北印度境,过滥波、健驮罗、乌仗那诸国。渡信度河,过呾叉始罗等国,至迦湿弥罗国,于此先后居停两年参学。
随后至磔迦、至那仆底、闍烂那达、屈露多等国入中印度境。又经窣禄勒那国,渡阎牟那河至秣底补罗国。过婆罗吸摩补罗等国,至羯若鞠闍国。东南行渡殑伽河至逾陀国。
更循殑伽河东下,拟赴阿耶穆佉国,于中途遇盗,几乎丧命。后又过阿耶穆佉等国至吠舍厘国,更南行至摩揭陀国,巡礼华氏城、伽耶等处圣迹,折向那烂陀寺。寺众千余人欢迎他到寺,参谒了戒贤。
玄奘到了那烂陀寺,被推为通三藏的十德之一,很受优遇。其后,玄奘为了更广泛的参学,便离开那烂陀寺南游,经伊烂那钵伐多国,从怛他揭多毱多和羼底僧诃两师学《毗婆沙》、《顺正理》等论。
过瞻波等国入东印度境,经羯罗拿苏伐刺那等国,折西北行至中印南憍萨罗国,停一个多月,从善解因明的婆罗门学《集量论》。
玄奘在印所学大成,他很想回国弘通,得到戒贤的赞许,遂庄严经像,辞别戒贤,准备东归。
时东印迦摩缕波国鸠摩罗王一再遣使迎请前往。适值羯若鞠闍国戒日王征恭御陀回来,又遣使来请,鸠摩罗王就带兵陪送玄奘,到羯朱只祗罗国,遇着戒日王。
戒日王乃决定于曲女城为玄奘建立大会,命五印沙门、婆罗门、外道义解之徒都来参加。到期与会的有十八国王,各国大小乘僧三千多人,那烂陀寺僧千余人,婆罗门及尼乾外道二千余人,但经过十八天大会终了,玄奘得到大小乘佛教徒的一致推崇,被给以“大乘天”和“解脱天”的尊称。
玄奘回国后去洛阳会见了唐太宗。太宗要求他据游历见闻,修西域传;并劝他还俗从政,玄奘力辞。
因留他住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集各地名僧二十余人相助,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等职,组织了规模完备的译场。玄奘于是年五月,创译《菩萨藏》等经,次年撰《大唐西域记》成。贞观二十二年(648)译完《瑜伽师地论》一百卷的大部之后,请太宗替新译诸经做了总序,即后世所传的《大唐三藏圣教序》。
玄奘回国以后的主要事业,就在翻译经论,并传播新知。因为他对印度佛学全面通达,所以他所译经论亦赅一切。并且他进行翻译,也完全有系统、有计划。
他从住弘福寺开始翻译,直到最后迁住玉华宫,译完《大般若》,中间经历十九年,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除《大唐西域记》一种不计入),总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麟德元年(664)初,他在玉华宫示疾,病中命门人嘉尚具录所译经论以及造像、写经、供养、施舍等项,宣读一过,他很觉欣悦,默念弥勒,令傍人称“南谟弥勒如来应正等觉。愿与含识速奉慈颜。南谟弥勒如来所居内众。愿舍命已必生其中”。
玄奘三藏法师右胁累足右手支头,左手髀上铿然不动,至五日中夜,弟子问“和上定生弥勒前不?”,答曰“决定得生!”,言已圆寂。
作为唯识学的一代宗师,玄奘三藏翻译了完整的《大般若经》及诸多的佛说经典、印度唯识学论典、阿毗达摩论典、及各种印度佛教论著,培养了众多杰出的佛教学者,玄奘三藏所留下的行记《大唐西域载》至今仍在考古领域启迪众多学者的新知,现谨依有关资料,介绍玄奘三藏法师的译著和生平。
所译佛说经典
缘起经(1卷)〖唐 玄奘译〗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卷)(第1-200卷)〖唐 玄奘译〗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201-400卷)〖唐 玄奘译〗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401-600卷)〖唐 玄奘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1卷)〖唐 玄奘译〗
显无边佛土功德经(1卷)〖唐 玄奘译〗
大宝积经(120卷)〖唐 菩提流志译并合〗
菩萨藏会(大萨菩藏经二十卷)(卷35-54)〖唐 玄奘译〗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1卷)〖唐 玄奘译〗
佛临涅盘记法住经(1卷)〖唐 玄奘译〗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10卷)〖唐 玄奘译〗“宝库”录校版本
受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1卷)〖唐 玄奘译〗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1卷)〖唐 玄奘译〗“宝库”录校版本)
说无垢称经(6卷)〖唐 玄奘译〗
如来示教胜军王经(1卷)〖唐 玄奘译〗
天请问经(1卷)〖唐 玄奘译〗
寂照神变三摩地经(1卷)〖唐 玄奘译〗
解深密经(5卷)〖唐 玄奘译〗“宝库”录校版本
佛说佛地经(1卷)〖唐 玄奘译〗
甚希有经(1卷)〖唐 玄奘译〗
最无比经(1卷)〖唐 玄奘译〗
缘起圣道经(1卷)〖唐 玄奘译〗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2卷)〖唐 玄奘译〗
本事经(7卷)〖唐 玄奘译〗
称赞大乘功德经(1卷)〖唐 玄奘译〗
诸佛心陀罗尼经(1卷)〖唐 玄奘译〗
咒五首(1卷)〖唐 玄奘译〗
十一面神咒心经(1卷)〖唐 玄奘译〗
不空罥索神咒心经(1卷)〖唐 玄奘译〗
持世陀罗尼经(1卷)〖唐 玄奘译〗
六门陀罗尼经(1卷)〖唐 玄奘译〗
所译菩萨戒
菩萨戒羯磨文(1卷)〖唐 玄奘译〗
菩萨戒本(1卷)〖唐 玄奘译〗
所译印度经论
佛地经论(7卷)〖唐 玄奘译〗
所译印度阿毗达摩论典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20卷)〖唐 玄奘译〗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12卷)〖唐 玄奘译〗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16卷)〖唐 玄奘译〗
阿毗达磨界身足论(3卷)〖唐 玄奘译〗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18卷)〖唐 玄奘译〗
阿毗达磨发智论(20卷)〖唐 玄奘译〗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200卷)〖唐 玄奘译〗
入阿毗达磨论(2卷)〖唐 玄奘译〗
五事毗婆沙论(2卷)〖唐 玄奘译〗
阿毗达磨俱舍论(30卷)〖唐 玄奘译〗“宝库”录校版本
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1卷)〖唐 玄奘译〗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80卷)〖唐 玄奘译〗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40卷)〖唐 玄奘译〗
所译印度中观论著
广百论本(1卷)〖唐 玄奘译〗
大乘广百论释论(10卷)〖唐 玄奘译〗
大乘掌珍论(2卷)〖唐 玄奘译〗
所译印度瑜伽行派(唯识)论著
瑜伽师地论(100卷)〖唐 玄奘译〗
瑜伽师地论释(1卷)〖唐 玄奘译〗
成唯识论(10卷)〖唐 玄奘译〗
唯识三十论颂(1卷)〖唐 玄奘译〗
唯识二十论(1卷)〖唐 玄奘译〗
摄大乘论本(3卷)〖唐 玄奘译〗
摄大乘论释(10卷)〖世亲菩萨释 唐 玄奘译〗
摄大乘论释(10卷)〖无性菩萨释 唐 玄奘译〗
辩中边论(3卷)〖唐 玄奘译〗
辩中边论颂(1卷)〖唐 玄奘译〗
显扬圣教论(20卷)〖唐 玄奘译〗
显扬圣教论颂(1卷)〖唐 玄奘译〗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7卷)〖唐 玄奘译〗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16卷)〖唐 玄奘译〗
大乘成业论(1卷)〖唐 玄奘译〗
大乘五蕴论(1卷)〖唐 玄奘译〗
大乘百法明门论(1卷)〖唐 玄奘译〗“宝库”录校版本
王法正理论(1卷)〖陈 玄奘译〗
观所缘缘论(1卷)〖唐 玄奘译〗
因明正理门论本(1卷)〖唐 玄奘译〗
因明入正理论(1卷)〖唐 玄奘译〗
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1卷)〖唐 玄奘译〗
异部宗轮论(1卷)〖唐 玄奘译〗
所译其他宗教著作
胜宗十句义论(1卷)〖唐 玄奘译〗
大唐西域记(12卷)〖唐 玄奘记 辩机辑〗
玄奘门人很多,参加译业的也大都从他受业。
最著名的是神昉、嘉尚、普光、窥基,称玄门四神足。
继承法系的自然要推窥基。
基师俗姓尉迟,十七岁得玄奘指导出家,常侍左右,二十五岁参加译场,勤于著述,有“百部疏主”之称。他对玄奘所传的唯识学说尤有领会,糅印度解释唯识十家之说而辑译为《成唯识》一论,即是出于他的建议,他所撰《成唯识论述记》,为后世治此学者所奉的圭臬。
他释《瑜伽》有《略纂》,解《杂集》有《述记》,弘五姓说有《法华玄赞》,详三支立破有《因明大疏》,其他重要经论都有《疏》、《记》,发扬师说,建立了“慈恩”一宗。其次为普光,于《俱舍》造诣最深,撰《俱舍论记》三十卷,为学者所宗。
神昉和嘉尚,事迹不详。神昉撰有《十论经抄》三卷,《成唯识论文义记》十卷,《种姓差别集》三卷等。嘉尚参加译事,玄奘临寂之前,特命他具录译经部卷及造像等,玄奘殁后,曾撰《杂集论疏》。
此外,在奘门著名弟子中被视为异流的有圆测和法宝。圆测系新罗人,为奘门新罗学人的领袖。他曾在译场充证义,著有《仁王》、《深密》、《成唯识》等《疏》,多用真谛等所传的旧说。法宝撰《俱舍论疏》十五卷,与普光《记》并称,见解时有出入。他又著《一乘佛性究竟论》,不同意五姓各别之说。故在奘师门下,都被视为别系。
今天玄奘法师圆寂纪念日!让我们都来转发,让人们永远记住这位对中国佛教历史做出了最卓越贡献的三藏法师吧!
继续延伸阅读:《》《》》《 》《》《》《》
继续延伸阅读:《》《》《》《》《》《惊呆:马云实在太“可怕”了》《》《》
请加公众微信平台:天祥菩提精舍
共享生命之美,一探灵性究竟,传递健康知识,佛医养生(公开许多不为人知的偏方、土方)两性、亲子关系、冥想、内观、觉悟、风水、改运、运势。关注人数突破数十万的大型微信公众平台&!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我们,或者微信添加:txpt123
近期精彩绝伦文章回顾:《》,《》《》《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农历二月初五,玄奘法师圆寂纪念日!大家一起来顶礼玄奘法师!多读诵心经!
玄奘法师翻译很多佛教经典,
我们读诵的《心经》,《显无边佛土功德经》,
《大般若经》、《大宝积经》,
《受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的七佛名号,
还有《药师经》等等。
大家一起来顶礼玄奘法师!多读诵心经!
日,农历二月初五,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圆寂纪念日。
玄奘(600~664),唐代高僧,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经家之一。姓陈,俗名袆,偃师人。玄奘法师于唐太宗贞观年间西行,跋涉万里,于贞观七年至印度,在印游学多年,深受戒日王之敬重,戒日王曾为法师设大会,敕使诸国义解之徒于曲女城汇集,玄奘法师受请登床,专扬大乘论意,被尊为“大乘天”。法师于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以所获梵本六百五十七部献于朝,太宗使于弘福寺传译之。高宗永徽三年,于慈恩寺以西域之法建大塔。显庆四年,高宗以玉华宫为寺,次年法师于该寺译《大般若经》。麟德元年二月,命弟子普光抄录所译之经论,凡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同月五日示寂,寿六十五。玄奘法师一生事迹,详见《大唐西域记》《广弘明集》《续高僧传》《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佛祖通载》诸书。玄奘祖籍河南洛州缑氏县,家族本是儒学世家。为东汉名臣陈寔(104年—187年)的后代,曾祖陈钦曾任东魏上党(今山西长治)太守,祖父陈康为北齐国子博士,父亲陈惠在隋初曾任江陵县令,大业末年辞官隐居,此后潜心儒学修养。他有三个哥哥,二哥陈素,早年于洛阳净土寺出家,以讲经说法闻名于世,号长捷法师。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这样记载:幼年的玄奘人品高贵、智慧聪明、个性独立,在八岁那年父亲陈惠坐在旁边为他的孩子讲授《孝经》时,玄奘听到“曾子避席”时,忽然整理好衣服站起来,陈惠问玄奘为什么突然起身,年幼的玄奘回答:“曾子听闻老师的教诲就起身聆听,今天我要奉行慈父的家训,怎么还能坐着呢!”父亲陈惠很高兴这个孩子将来一定有所成就,还特别召告族人宗亲这件事。玄奘的智慧,从小时候就已经是这样的成熟,之后更是精通经书妙义,因此童年的玄奘就喜欢阅读先圣先贤的书籍,不是高雅正派的书不看,不是圣贤哲人的门风不学,年幼的玄奘身不结交童蒙稚友,足迹不曾到过市集,也不曾参与旁杂无义的言谈,就算街头锣鼓喧天,巷尾戏曲歌舞叫声,男女聚集交谈笑声等嘈杂喧嚣,玄奘都不曾因为好奇而前往观看。
玄奘于隋朝仁寿二年出生,少时因家境困难,跟长捷法师住净土寺,学习佛经五年。在这期间他学习了小乘和大乘佛教,而他本人偏好后者。他十一岁(613年)就熟读《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十三岁时(615年)洛阳度僧,被破格入选。玄奘出家以后看见诸位沙弥聚集放逸,大谈戏论,于是告诉诸位沙弥说:“经中不是这样说吗!‘出家之人是为了求证无为法。’岂能再像无知小儿一般一直嬉戏,徒然浪费一生光阴。”其间听景法师讲《涅槃》,执卷阅读爱不释手,直到废寝忘食的地步,随从严法师学《摄论》,更加喜爱乃至将《摄大乘论》一次读完,再览就没有遗漏,大众皆感惊异,乃至令玄奘升座复述,玄奘法音或高或低分析详尽,尽得严法师宗旨,因此博得大众的钦敬,少年时期的玄奘已经显露出积极的修学态度,和美好的名声了。
隋炀帝大业末年,兵乱饥荒,618年隋朝灭亡。玄奘提议长捷法师一同前往唐朝首都长安参学,后得知当时名僧多在蜀地,因而又建议同往成都。在那里听宝暹讲《摄论》、道基讲《杂心》、惠振讲《八犍度论》。三、五年间,究通诸部,声誉大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玄奘在成都(据传在成都大慈寺)受具足戒。
武德七年(624年)玄奘私下与商人结伴离开成都,沿江东下参学。先到了荆州天皇寺。讲《摄论》、《杂心》,淮海一带的名僧闻风来听。六十高龄的大德智琰也对他执礼甚恭。讲毕以后,再次北上寻觅先德参学,到相州访休法师质问疑惑滞碍之法,继往赵州从道深学《成实论》,又到扬州听惠休讲《杂心》、《摄论》。贞观元年(627年),玄奘重游长安学习外国语文和佛学。先后从道岳、法常、僧辩、玄会诸师钻研《俱舍》、《摄论》、《涅槃》,他很快就穷尽各家学说,其才能倍受称赞,声誉满京师。仆射萧瑀奏请令他住庄严寺。
玄奘感到多年来在各地所闻异说不一,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宗(后并入法相宗)、地论宗两家有关法相之说多有乖违,因此渴望得到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以求融汇贯通一切[1],于是决心前往印度求法。因得不到唐朝发放的过所(护照),所以始终未能如愿以偿。
629年,玄奘毅然由长安私发,冒险前往天竺。经过高昌国时,得高昌王曲文泰礼重供养,复欲强留奘师以为国之法导,奘师“水浆不涉于口三日,至第四日,王觉法师气息渐惙,深生愧惧,乃稽首礼谢”,遂与奘师结为义兄弟,相盟自天竺返国时更住高昌三载受其供养,讲经说法。离开高昌后,奘师继续沿着西域诸国越过帕米尔高原,在异常险恶困苦的条件下,以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终于到达天竺。
在天竺的十多年间,玄奘跟随、请教过许多著名的高僧,他停留过的寺院包括当时如日中天的著名佛教中心那烂陀寺,他向该寺的住持,印度佛学权威戒贤法师学习《瑜伽师地论》与其余经论,戒贤是护法的徒弟,世亲的再传弟子。在贞观十三年,他曾在那烂陀寺代戒贤大师讲授《摄大乘论》和《唯识抉择论》。此后,玄奘还徒步考察了整个南亚次大陆。
学成以后,他立真唯识量[2]论旨,在曲女城无遮辩论法会上,等待十八天,结果无人敢于出来辩难,他因此不战而胜,名声鹊起,威震全天竺,被当时大乘行者誉为摩诃耶那提婆(Mahayanadeva),亦即“大乘天”,被小乘佛教徒誉为木叉提婆,亦即“解脱天”。
法相唯识宗(慈恩宗)
643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并将657部佛经带回中土。贞观十九年(645年),回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热情接待[3]。玄奘初见太宗时即表示希望前往嵩山少林寺译经,但没有得到批准,被指定住长安弘福寺[4]。652年(永徽三年),玄奘在长安城内慈恩寺的西院筑五层塔,即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贮藏自天竺携来的经像。1962年,寺内建立了玄奘纪念馆。大雁塔成为玄奘西行求法、归国译经的建筑纪念物。在唐太宗(李世民)大力支持下,玄奘在长安设立译经院(国立翻译院),参与译经的优秀学员来自全国以及东亚诸国。他花了十几年时间在今西安北部约150公里的铜川市玉华宫内将约1330卷经文译成汉语。玄奘本身最感兴趣的是“唯识”部分。这些佛经后来从中国传往朝鲜半岛、越南和日本。显庆二年(657年)五月,高宗下敕,要求“其所欲翻经、论,无者先翻,有者在后”[5]。显庆二年(657年)九月,玄奘借着陪驾住在洛阳的机会,第二次提出入住少林寺的请求,“望乞骸骨,毕命山林,礼诵经行,以答提奖”。次日,高宗回信拒绝[6]。
玄奘依翻译佛典与对经文的阐释而开创了中国法相唯识宗,其学说却深深地影响了其他诸多宗派。奘师一生所翻经论,合七十四部,总一千三百三十八卷[7](目前学界流行说法为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为中土一切译师之最。
另外,由玄奘大师口述,弟子僧辩机笔撰的《大唐西域记》,堪称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游记。尤有甚者,由于印度历史纪录的缺乏,这本珍贵的游记更成为历史文化学者研究古天竺地理历史时不可或缺的文献,而近现代以来,根据本书记载所进行之考古遗迹挖掘,亦证明玄奘当时所述真实可信,允为瑰宝。[8][9]
龙朔三年(663年)十月玄奘译完最后一部佛典《大般若经》之后感慨说∶“向在京师,诸缘牵乱,岂有了日?”玄奘于麟德元年二月五日(664年2月5日)圆寂,最初葬于白鹿原云经寺;669年,改葬于少陵原(又称凤栖原),建有舍利塔,并在此兴建兴教寺。
玄奘顶骨舍利
一般认为,顶骨舍利现供奉于世界上九个地方,有不少学者撰文论证此观点。
1944年被掠夺到日本。最早安放在东京佛教联合会所在的增上寺。为了防止被战火毁坏,放到埼玉县的慈恩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历种种原因,日本佛教界最终决定将顶骨舍利供奉在慈恩寺。
1949年,日本东部铁道公司根浸先生捐赠了十六吨重的花岗岩,在多方的协助下,开始修建玄奘塔。
1953年5月,落成典礼。
1980年,慈恩寺打开了玄奘塔,取出了舍利,住持大岛法师分赠给了大阪药师寺的高田法师。
1981年,药师寺举行落成典礼。
玄奘三藏法师
南谟弥勒如来应正等觉。愿与含识速奉慈颜。
--------------玄奘三藏法师
(农历二月初五)恭逢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佛教翻译家玄奘三藏法师圆寂纪念日。
玄奘,俗姓陈,本名袆,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南境)人,少时住在洛阳净土寺,学习佛经,
十一岁(公元620年)就熟习《法华》、《维摩》。十三岁时(622)洛阳度僧,破格入选。
其后听景法师讲《涅盘》,从严法师学《摄论》,升座复述,分析详尽,博得大众的钦佩。
隋炀帝大业末年,兵乱饥荒,玄奘和他的二兄前往长安后,得知当时名僧已多聚在蜀地,因又同往成都。在那里听宝暹讲《摄论》、道基讲《杂心》、惠振讲《八犍度论》。三、五年间,究通诸部,声誉大著。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玄奘在成都受具足戒。武德七年(624)离开成都,沿江东下参学。先到了荆州天皇寺。讲《摄论》、《杂心》,淮海一带的名僧闻风来聚。玄奘觉得多年来在各地讲筵所闻,异说不一,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地论》两家有关法相之说不能统一,很想得着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以求会通一切,于是决心往印度求法。
那时出国之禁很严,他正式表请赴印,未得许可,只好作种种准备等待着。贞观三年(629),因北方连遭灾荒,朝廷准许道俗四出就食,他得便西行,到达兰州,应当地人士请求,讲《涅盘》、《摄论》和《般若经》。西域商侣有参加旁听的,回去以后,便将玄奘求法的事向各地宣传了。
玄奘继而潜行到达瓜州,得胡人西盘陀导送,夜渡瓠颅河。从此子身冒险,过了玉门关外五烽,度莫贺延沙碛,到达伊吾。高昌王麹文泰得知后,遣使迎往,敬礼备至,延留度过夏坐,并要久留在高昌,他坚决未允。
当时西突厥叶护可汗势力遍及雪山以北各地,如去印度,须要取得他的协助,因而高昌王遣使陪送玄奘去叶护可汗衙所,时当贞观三年八月。玄奘离开高昌,过阿耆尼、屈支等国,越凌山到达素叶城,和叶护可汗相见,凭着可汗致所经诸国的信件和陪送的使者,很顺利的经过西域笯赤建等十国,越大雪山,直到邻接北印的迦毕试国。
他从此东行,进入北印度境,过滥波、健驮罗、乌仗那诸国。渡信度河,过呾叉始罗等国,至迦湿弥罗国,于此先后居停两年参学。
随后至磔迦、至那仆底、闍烂那达、屈露多等国入中印度境。又经窣禄勒那国,渡阎牟那河至秣底补罗国。过婆罗吸摩补罗等国,至羯若鞠闍国。东南行渡殑伽河至逾陀国。
更循殑伽河东下,拟赴阿耶穆佉国,于中途遇盗,几乎丧命。后又过阿耶穆佉等国至吠舍厘国,更南行至摩揭陀国,巡礼华氏城、伽耶等处圣迹,折向那烂陀寺。寺众千余人欢迎他到寺,参谒了戒贤。
玄奘到了那烂陀寺,被推为通三藏的十德之一,很受优遇。其后,玄奘为了更广泛的参学,便离开那烂陀寺南游,经伊烂那钵伐多国,从怛他揭多毱多和羼底僧诃两师学《毗婆沙》、《顺正理》等论。
过瞻波等国入东印度境,经羯罗拿苏伐刺那等国,折西北行至中印南憍萨罗国,停一个多月,从善解因明的婆罗门学《集量论》。
玄奘在印所学大成,他很想回国弘通,得到戒贤的赞许,遂庄严经像,辞别戒贤,准备东归。
时东印迦摩缕波国鸠摩罗王一再遣使迎请前往。适值羯若鞠闍国戒日王征恭御陀回来,又遣使来请,鸠摩罗王就带兵陪送玄奘,到羯朱只祗罗国,遇着戒日王。
戒日王乃决定于曲女城为玄奘建立大会,命五印沙门、婆罗门、外道义解之徒都来参加。到期与会的有十八国王,各国大小乘僧三千多人,那烂陀寺僧千余人,婆罗门及尼乾外道二千余人,但经过十八天大会终了,玄奘得到大小乘佛教徒的一致推崇,被给以“大乘天”和“解脱天”的尊称。
玄奘回国后去洛阳会见了唐太宗。太宗要求他据游历见闻,修西域传;并劝他还俗从政,玄奘力辞。
因留他住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集各地名僧二十余人相助,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等职,组织了规模完备的译场。玄奘于是年五月,创译《菩萨藏》等经,次年撰《大唐西域记》成。贞观二十二年(648)译完《瑜伽师地论》一百卷的大部之后,请太宗替新译诸经做了总序,即后世所传的《大唐三藏圣教序》。
玄奘回国以后的主要事业,就在翻译经论,并传播新知。因为他对印度佛学全面通达,所以他所译经论亦赅一切。并且他进行翻译,也完全有系统、有计划。
他从住弘福寺开始翻译,直到最后迁住玉华宫,译完《大般若》,中间经历十九年,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除《大唐西域记》一种不计入),总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麟德元年(664)初,他在玉华宫示疾,病中命门人嘉尚具录所译经论以及造像、写经、供养、施舍等项,宣读一过,他很觉欣悦,默念弥勒,令傍人称“南谟弥勒如来应正等觉。愿与含识速奉慈颜。南谟弥勒如来所居内众。愿舍命已必生其中”。
玄奘三藏法师右胁累足右手支头,左手髀上铿然不动,至五日中夜,弟子问“和上定生弥勒前不?”,答曰“决定得生!”,言已圆寂。
作为唯识学的一代宗师,玄奘三藏翻译了完整的《大般若经》及诸多的佛说经典、印度唯识学论典、阿毗达摩论典、及各种印度佛教论著,培养了众多杰出的佛教学者,玄奘三藏所留下的行记《大唐西域载》至今仍在考古领域启迪众多学者的新知,现谨依有关资料,介绍玄奘三藏法师的译著和生平。
所译佛说经典
缘起经(1卷)〖唐 玄奘译〗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卷)(第1-200卷)〖唐 玄奘译〗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201-400卷)〖唐 玄奘译〗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401-600卷)〖唐 玄奘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1卷)〖唐 玄奘译〗
显无边佛土功德经(1卷)〖唐 玄奘译〗
大宝积经(120卷)〖唐 菩提流志译并合〗
菩萨藏会(大萨菩藏经二十卷)(卷35-54)〖唐 玄奘译〗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1卷)〖唐 玄奘译〗
佛临涅盘记法住经(1卷)〖唐 玄奘译〗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10卷)〖唐 玄奘译〗“宝库”录校版本
受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1卷)〖唐 玄奘译〗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1卷)〖唐 玄奘译〗“宝库”录校版本)
说无垢称经(6卷)〖唐 玄奘译〗
如来示教胜军王经(1卷)〖唐 玄奘译〗
天请问经(1卷)〖唐 玄奘译〗
寂照神变三摩地经(1卷)〖唐 玄奘译〗
解深密经(5卷)〖唐 玄奘译〗“宝库”录校版本
佛说佛地经(1卷)〖唐 玄奘译〗
甚希有经(1卷)〖唐 玄奘译〗
最无比经(1卷)〖唐 玄奘译〗
缘起圣道经(1卷)〖唐 玄奘译〗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2卷)〖唐 玄奘译〗
本事经(7卷)〖唐 玄奘译〗
称赞大乘功德经(1卷)〖唐 玄奘译〗
诸佛心陀罗尼经(1卷)〖唐 玄奘译〗
咒五首(1卷)〖唐 玄奘译〗
十一面神咒心经(1卷)〖唐 玄奘译〗
不空罥索神咒心经(1卷)〖唐 玄奘译〗
持世陀罗尼经(1卷)〖唐 玄奘译〗
六门陀罗尼经(1卷)〖唐 玄奘译〗
所译菩萨戒
菩萨戒羯磨文(1卷)〖唐 玄奘译〗
菩萨戒本(1卷)〖唐 玄奘译〗
所译印度经论
佛地经论(7卷)〖唐 玄奘译〗
所译印度阿毗达摩论典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20卷)〖唐 玄奘译〗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12卷)〖唐 玄奘译〗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16卷)〖唐 玄奘译〗
阿毗达磨界身足论(3卷)〖唐 玄奘译〗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18卷)〖唐 玄奘译〗
阿毗达磨发智论(20卷)〖唐 玄奘译〗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200卷)〖唐 玄奘译〗
入阿毗达磨论(2卷)〖唐 玄奘译〗
五事毗婆沙论(2卷)〖唐 玄奘译〗
阿毗达磨俱舍论(30卷)〖唐 玄奘译〗“宝库”录校版本
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1卷)〖唐 玄奘译〗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80卷)〖唐 玄奘译〗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40卷)〖唐 玄奘译〗
所译印度中观论著
广百论本(1卷)〖唐 玄奘译〗
大乘广百论释论(10卷)〖唐 玄奘译〗
大乘掌珍论(2卷)〖唐 玄奘译〗
所译印度瑜伽行派(唯识)论著
瑜伽师地论(100卷)〖唐 玄奘译〗
瑜伽师地论释(1卷)〖唐 玄奘译〗
成唯识论(10卷)〖唐 玄奘译〗
唯识三十论颂(1卷)〖唐 玄奘译〗
唯识二十论(1卷)〖唐 玄奘译〗
摄大乘论本(3卷)〖唐 玄奘译〗
摄大乘论释(10卷)〖世亲菩萨释 唐 玄奘译〗
摄大乘论释(10卷)〖无性菩萨释 唐 玄奘译〗
辩中边论(3卷)〖唐 玄奘译〗
辩中边论颂(1卷)〖唐 玄奘译〗
显扬圣教论(20卷)〖唐 玄奘译〗
显扬圣教论颂(1卷)〖唐 玄奘译〗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7卷)〖唐 玄奘译〗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16卷)〖唐 玄奘译〗
大乘成业论(1卷)〖唐 玄奘译〗
大乘五蕴论(1卷)〖唐 玄奘译〗
大乘百法明门论(1卷)〖唐 玄奘译〗“宝库”录校版本
王法正理论(1卷)〖陈 玄奘译〗
观所缘缘论(1卷)〖唐 玄奘译〗
因明正理门论本(1卷)〖唐 玄奘译〗
因明入正理论(1卷)〖唐 玄奘译〗
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1卷)〖唐 玄奘译〗
异部宗轮论(1卷)〖唐 玄奘译〗
所译其他宗教著作
胜宗十句义论(1卷)〖唐 玄奘译〗
大唐西域记(12卷)〖唐 玄奘记 辩机辑〗
玄奘门人很多,参加译业的也大都从他受业。
最著名的是神昉、嘉尚、普光、窥基,称玄门四神足。
继承法系的自然要推窥基。
基师俗姓尉迟,十七岁得玄奘指导出家,常侍左右,二十五岁参加译场,勤于著述,有“百部疏主”之称。他对玄奘所传的唯识学说尤有领会,糅印度解释唯识十家之说而辑译为《成唯识》一论,即是出于他的建议,他所撰《成唯识论述记》,为后世治此学者所奉的圭臬。
他释《瑜伽》有《略纂》,解《杂集》有《述记》,弘五姓说有《法华玄赞》,详三支立破有《因明大疏》,其他重要经论都有《疏》、《记》,发扬师说,建立了“慈恩”一宗。其次为普光,于《俱舍》造诣最深,撰《俱舍论记》三十卷,为学者所宗。
神昉和嘉尚,事迹不详。神昉撰有《十论经抄》三卷,《成唯识论文义记》十卷,《种姓差别集》三卷等。嘉尚参加译事,玄奘临寂之前,特命他具录译经部卷及造像等,玄奘殁后,曾撰《杂集论疏》。
此外,在奘门著名弟子中被视为异流的有圆测和法宝。圆测系新罗人,为奘门新罗学人的领袖。他曾在译场充证义,著有《仁王》、《深密》、《成唯识》等《疏》,多用真谛等所传的旧说。法宝撰《俱舍论疏》十五卷,与普光《记》并称,见解时有出入。他又著《一乘佛性究竟论》,不同意五姓各别之说。故在奘师门下,都被视为别系。
今天玄奘法师圆寂纪念日!让我们都来转发,让人们永远记住这位对中国佛教历史做出了最卓越贡献的三藏法师吧!
继续延伸阅读:《》《》》《 》《》《》《》
继续延伸阅读:《》《》《》《》《》《惊呆:马云实在太“可怕”了》《》《》
请加公众微信平台:天祥菩提精舍
共享生命之美,一探灵性究竟,传递健康知识,佛医养生(公开许多不为人知的偏方、土方)两性、亲子关系、冥想、内观、觉悟、风水、改运、运势。关注人数突破数十万的大型微信公众平台&!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我们,或者微信添加:txpt123
近期精彩绝伦文章回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赶跑前来骚扰玄奘法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