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安顺天龙屯堡堡近几年客源量是多少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屯 堡 奇 景
热度 16已有 762 次阅读 11:19
屯 堡 奇 景 &
&&&&&& 这几年,游览了贵州安顺的一个个屯堡村寨,六百年屯堡文化与历史遗迹依然展现其特色,并根深蒂固地保存至今。安顺屯堡不仅其文化值得研究,而屯堡村寨的许多神奇自然遗迹也令人称奇。
云鹫山的山泉
&&&&&& 云鹫山位于安顺市西秀区东郊18公里处,海拔2000余米,座落在群山环抱中。云鹫山山形高峻突兀、直插云端,从山脚到山腰处,古树郁苍、根株蟠结、浓荫密布,各种观赏植物应有尽有,花香鸟语,天然成趣,和谐地把这奇峰幽山点缀得秀丽清雅。据史料记载,云鹫山之所以有名气,是因山上有座庙宇,常年香客盈门之故。而庙宇建于屯后,即先有屯后有庙,故称云山古屯。  
&&&&&& 云山古屯始建于明朝初期。它牵群山、追流云,巍然屹立,任白云腰间缠绕,随彩霞金顶放光;高可揽月,低可抚民,有仙山幽境之貌,因而被当年明太祖征服“南蛮”的将士看好而选为屯军养息的住处。  
&&&&&& 云鹫山山巅有一雄伟的庙宇,名叫云山寺。云山寺由大佛殿、关圣殿、韦陀殿和左右僧房组成。这些古建筑群依山就势的布局巧妙极至。后又有人在清代末期又于山颠相隔丈余的峭岩间修筑了一圆拱形石桥——待漏桥,并在拱桥上别出心裁地修建了一座供奉五皇大帝的三层阁楼——玉皇阁。攀玉皇阁,俯首四眺,云峰八寨尽收眼底。远眺,苍茫群山连绵起伏,近观,万亩良田星罗棋布,令人赏心悦目。  
&&&&&& 在关圣殿基下石坪边缘,有一飞来石——独岩,岩上长有一毛叶常青树,其根藤蟠结,枝繁叶茂,覆盖了整个独岩,独岩中部有一天然石孔,孔内终年潺潺流出线粗一股泉水,洁净清碧,甘甜爽口,供山上僧人每日食用。令人百思不解的是这孤独的飞来石除一面与山岩接触外,皆为悬空,是哪来的那永不断流的泉水呢?   
&&&&& 云山古屯有山泉古井数10处,它们或藏于山林茂密的岩石夹缝,或散布于山民院落里,或居于街边路旁流淌,只要你留心观察,随处可见。因为有了这些山泉,便有了这里的山民,也才有了净土上的生灵。这些山泉是云山古屯村民的生命泉、长寿泉。  
罗大寨的“夫妻”银杏树
&&&&&& 被称为“活化石”的银杏树是孑遗植物,雌雄异株,生长较慢,寿命极长。在西秀区蔡官镇罗大寨村口,生长着3株巨大的古银杏树,其中株紧靠相依、犹如夫妻的雌雄银杏树已有六百多年的树龄,而一旁五六米处的一株稍矮小的百年银杏,则是它们“爱情的结晶”,相伴着它们而生。
  “夫妻”古银杏,雄株高大粗壮,胸径达8.5米,要七人才能合抱,树根呈卧龙状向四周放射入地,主干有五六米高,往上分成几枝,直指苍穹,高达20多米,冠荫百余平方米。雌株婀娜秀美,高也有20余米,胸径5米多,要四个人才能合抱。雌雄两银杏,并排相距3米而生,两树盘根错节,相拥而立,根部紧密交错互为渗透,树枝交相辉映,互握相抱,俨然是相依相爱的夫妻,永不分离。
  “夫妻”银杏不仅树状秀美,而且如胶似漆、亲密无间,更奇特的是雄株年年开花却不结果,而雌株却结果不见开花,每年产银杏果100公斤左右。
  据当地老人称,他们是“屯堡人”,是六百多年前明初洪武年间调北征南屯军裔嗣。六百多年前,他们的祖先从南京来到当时荒蛮的贵州,驻守在安顺一带。为了留下纪念,屯驻在罗大寨的屯兵就种下两棵银杏,但他们再也没有离开这里而是世代扎根在这丛山之中,种粮栽树。六百多年来,罗姓屯堡后人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用他们的爱心保护着祖先栽种的这两株银杏树,使它们根深干壮、枝繁叶茂,茁壮生长,成为这里屯堡人世代的见证。
  “夫妻”古银杏也播下了它们“爱的结晶”,在它们一旁的百年银杏与它们相依而生,如今已有十几米高,树径也达3米。它们呵护着小银杏,小银杏也伴随它们同生共长。
  罗大寨的村民视“夫妻”古银杏为镇寨之宝,是寨里的神树、风水树,世世代代精心保护。1958年,公社曾下令破迷信砍风水树,后来大锯条也搬到了村子里,但村民东推西拖谁也不愿意下手砍树,变着法子保护,这才使得古银杏保存下来。2002年,村里要修路,资金不够,贵阳花溪有人出巨资欲买下小的一株百岁银杏移植到花溪,供游人观赏,但村民坚决不同意,又一次保护了百年小银杏。
鲍屯的“八卦阵”
&&&&&& 西秀区大西桥镇方圆百里地山清水秀,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十几个六百多年前明洪武年间调北填南屯兵驻军的村寨,至今仍然保留着六百多年前的风貌习俗,鲍屯是其中之一。现在的鲍屯是个480多户的屯堡村寨,从表面上看,与周围屯堡村寨并无什么不同,也是清一色的石头建筑:石墙、石房、石板街道、石头寨门……但整个村寨房屋街道布局则与众不同、别具一格。一直来,许多外来人员进入鲍屯,都会迷失方向,在寨里转来转去出不来,总觉得进入了一个不可理谕的迷魂阵中,困惑不得其解。鲍屯也因此成为一道未解的迷。
&&&&&& 鲍屯从南面寨门进村,村中依次有汪公殿、大佛殿、关圣殿、练武场、鲍氏祠堂,在这些古建筑组成的中轴线左右两边,对称地建有白虎阵、青龙阵、火牛阵、长蛇阵。左右各有四条小巷,与中轴线上的三大殿对称相应,形成八卦图。这一布局,被前来考察的中国城市规划专家、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鲍世行发现。他说,这样的格局是明代建筑的特征,是仿照北京故宫的模式建成的。八卦阵是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著名的战略布局,既突出重点,彼此又能互相照应。这是六百年前鲍氏祖先屯兵驻守这里时,为保障安全而精心布下的“八卦阵”,也是屯军驻堡的防卫设施。
&&&&&& 如今,经历了六百年风雨的鲍屯虽然已兴建起不少新房,三大殿也仅存汪公殿,但八卦阵格局基本保存了下来,练武场虽然改建成篮球场,今天仍然是鲍家拳术演练的场所。屯堡先民不仅崇文尚武,而且对军事颇有研究,这令国防大学教授鲍中行十分感叹。这位已经出了几本军事专著的教授说:将在适当的时候邀请国防大学的专家学者来鲍屯,深入研究屯堡人在古代战争中的杰出贡献,探讨屯军驻堡的战略意义和战术玄机。神秘“八卦阵”鲍屯的发现,国内外许多学者专家纷纷前来考察研究,同时引起了北京及当地政府的重视,拟将鲍屯开发为新的旅游景观。
黔中都江堰
&&&&&& 都江堰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岷江出口处,为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领导修筑而成,用以泄洪和灌溉,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是举世无双的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安顺市西秀区也有一处古代水利杰作,六百多年来,由于实施“岁修”制度,这项水利工程得到了妥善的维修与保护,至今仍然完好无损,一直发挥着排洪灌溉作用,专家称之为“黔中都江堰”,说这是中国又一古代水利工程代表作。
&&&&&& 站在鲍屯村的小青山上眺望,你会发现这里是一片绿水环绕的田园风光。鲍屯村前的河渠上有十道拦水坝和十座水碾。鲍屯河水利工程是六百年前的屯堡先民修筑的。其中移马拦河坝构筑起一道长约300米的水渠,只要放下不同拦水闸,水就按照需要可以分别向东向西两个方向流动。于是河水在田野里的小渠里一会儿向东流去,一会儿向西流去,就是冬季,渠水仍然清悠悠地哗哗流淌不息灌溉农田。
&&&&&& 在鲍屯村小青山脚下的老庄洞坝更具有科学性,修筑者巧妙地利用河中的地形和岩石,将60米长拦河坝建筑在两块岩石上,以支撑起堤坝,增强其抗洪承载力。拦河坝下还建有排沙孔,这一设计被水利专家赞誉为“黔中都江堰”的画龙点睛之笔。中国水利研究院的两位水利专家说,按照常理修水坝,一般会选择河段较窄处修建,且修成直线坝体,然而鲍屯河上的这些拦水坝却反其道而行之,选择在河面较宽的地方修建,而且修成S形坝体,这一独特水坝一直令人百思不解。水利专家考察后解开了奥秘:这种S形坝体既可降低洪水的冲击力,减缓水流速度,让洪水缓缓流去,既能抗旱,又能降低洪涝灾害的损失。拦水坝的两个支点是两块河床上的岩石,岩石和建筑石块的结合使水坝更加牢固。坝中河底部排沙孔则是在适当的时候让河沙随水流出,使河床保持稳定的平面,既能保证蓄水又能排洪防涝,同时节省了放水淘河的大量劳力。
&&&&&& 六百多年来,鲍屯村从未遭受较大的洪涝和干旱,原来传说是老祖宗保佑,经专家破解这个“黔中都江堰”的科技含量,人们才明白这里的水利设施与大自然充分地协调,才使得这里的环境得到妥善保护,水土不易流失,才有长年的风调雨顺和年年丰收。
詹家屯方圆井
&&&&&& 从安顺城出发,经过历史文化名镇旧州往南约三公里处,就到了詹家屯。平坦的田园,小桥流水,幽深的巷道,松竹掩映着的老屋……置身于这个古老的屯堡,游客可感受到六百年前遗落在这里的大明古风。
&&&&&&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安顺地戏开始走出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地戏,它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詹家屯的地戏也同样从这一时期开始陆陆续续走出去,他们到过上海、北京、台湾演出,展现自己的风采,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观众的目光。詹家屯地戏多次在省内地戏比赛中获奖,使他们的名声越来越大,早已成了这里的一个旅游亮点,因而被著名导演张艺谋邀请参加电影《千里走单骑》的拍摄。
&&&&& 詹家屯不仅地戏闻名于世,而且詹家屯的历史文物和古迹保存较为完好。村中有多处古建筑院落虽然历经数百年风雨,却保持了几百年前的历史风貌,仍是那么古朴,如今已成为本屯地戏演出和村民欢聚娱乐的场所。
&&&&&& 在詹家屯村后还有一处保存完好、却少有游人游览观赏到的历史古迹-----方圆古井。方圆古井离屯子仅几十米地,在一块农田和两个水塘包围中,有一石砌古道直达古井处。方圆两井并列相依,上井为圆弧形,下井为长方形,皆为石块砌成,长约6米,宽约2米左右,方圆古井表达了“天圆地方”的含义。这两口方圆古井旁有一株高大柳树和一座香火小庙,垂柳掩映古井,碧水映衬蓝天白云,那满盈欲出的晶莹剔透,据村民说,方圆古井的井水几百年来从未干涸过,充满了生机活力,是詹家屯村民的生命水。那井旁小庙的袅袅香火,表明了村民视方圆古井为神圣,从而数百年倾心保护,才有方圆古井的今犹在。如今,詹家屯的村民为保护方圆古井,还将古井的周围打上了水泥地坪,筑起了围墙,不让井水受到污染。而方圆古井周围葱绿苍翠的林地和农田则构成一幅田园风光,身临方圆古井,遐思万千,有一种心旷神怡的心境油然而生,你会为安顺屯堡人民世世代代保护环境的精神所感动,更为安顺屯堡的厚重历史文化而感到赏心悦目。
九溪的六百年古井
&&&&&& 九溪屯堡位于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九溪实际只是一个村子,不过这个村子可不简单,它有1300户人家,约4000多人口,是贵州省最大的村寨之一。最值得说的是,九溪村是贵州安顺屯堡文化最重要的地方,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人们只知道天龙屯堡、云山屯屯堡等等,却很少有人知道这处保留完整屯堡文化的大村寨。
&&&&&& 九溪村上街有一口六百年古井,尤如一方砚台。古井旁原放着一个巨大的石制笔架,玉笔就是塔山上建造的古塔。以中间街道为书脊,九溪偌大的整个屯堡村寨,就像打开的一轴巨大的书卷。九溪村的六百年古井是九溪几辈人都在传说中的古井。古井井栏共用四块巨石围砌而成。井壁暗黑,青苔密布,井水常年不枯,古井的水面则高出地平面四五十厘米,从井壁上的小孔流淌不息,水质清澈透凉,毫无半点被污染。九溪虽然家家户户有了自来水,可村民们仍然在井边打水洗菜洗衣物。古井井栏被历代井绳勒出的一道道沟槽密布井沿,有些深达五寸,宽至两指,非常光滑。古井见证了九溪大屯堡数百年间沧桑的历史巨变。据老辈人说,在清朝年间,九溪曾经红极一时,考起的举人多不胜数;就连在外做官的顶带花翎,摘下来用大斗都盛装不下。九溪因而被定位为“人文自然资源旅游A级点”和“乡村旅游示范点”。
刚表态过的朋友 ()
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评论 ( 个评论)
Powered by天龙屯堡游玩需要多少时间_百度知道
天龙屯堡游玩需要多少时间
提问者采纳
如果简单逛一下半天就可以了,但是想体验一下,就可以多玩些日子
采纳率100%
如果简单逛一下半天就可以了,但是想体验一下,就可以多玩些日子。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天龙屯堡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天龙屯堡乡村旅游效益凸显旅游综合收入累计近1.8亿元
08:46:00&&来源:贵州日报
[提要]&&9月23日,贵州天龙屯堡文化旅游区迎来开展乡村旅游10周年。天龙屯堡文化旅游区位于平坝县,是贵州开发乡村旅游最早、经济效益最好的屯堡村寨。从事文化旅游项目经营的农户876户,占总人口的62%,文化旅游直接就业者636人,间接就业者967人,占总劳力的54%。
图为屯堡文化旅游吸引大量海内外游客。  9月23日,贵州天龙屯堡文化旅游区迎来开展乡村旅游10周年。10年来,旅游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9亿元,接待海内外旅游者303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69.3万人次。村民家庭经营总收入约1.43亿元,比开发旅游前增长近3倍。农户平均收入近7万元,每户每年平均收入1万余元,村干部月工资1000元,充分体现了乡村旅游在扶贫兴黔中的重要作用。  天龙屯堡文化旅游区位于平坝县,是贵州开发乡村旅游最早、经济效益最好的屯堡村寨。全村面积3.5平方公里,人口7080人,80%的村民是来自南京祖先的后代,完好保持着600年前朱元璋“调北征南”、“屯田戍边”的石头建筑和大明遗风。  1999年,天龙屯堡村寨在各级旅游、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建立了屯堡文化民间资料收集整理办公室,及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筹备组,对屯堡文化进行摸底调研,提出了挖掘屯堡文化发展旅游业、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之路的可行性报告和商业计划书,并经过反复论证。2001年9月,天龙屯堡文化旅游区投入接待。  10年来,政府、公司、村(协会、村委、村民)、旅行社共投资2760万元。其中:政府投资1270万元,主要用于旅游区的保护建设规划,体育场、停车场、道路、河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公司投入1140万元,用于文化旅游设施建设,如餐饮、乡村旅舍、活动演出场、陈列馆,村民培训及管理经营的设施设备;村协会、村委、村民投入资金191万元,用于村内公益性建设,即农户的商铺、小店、农用停车场、农用机耕道、垃圾场、餐饮店、加工作坊等;旅行社投入159万元,用于旅游宣传促销、客源市场开发、对外协调联络等。  10年来,镇、村、公司、农户共投入村寨改造、维护资金1682万元,整修石头路面、石头房屋等151600平方米,恢复石桥12座、门楼13座、房屋298栋,开设陈列室(馆)4栋,茶站、作坊、食坊19处;安装了古装路灯,进行了街道绿化、河道污水治理,重建了小桥流水景观。同时,发掘地戏、花灯戏、屯堡礼乐、山歌等文化旅游资源,全方位展现屯堡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打造屯堡文化品牌。  随着屯堡文化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村民收入大幅提高,村级经济实力大为增强,有力推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旅游开发前,全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90%以上,服务业仅占10%。开发旅游后,此比例分别为68%和32%。第三产业中有80%的劳动力从事文化旅游产业,旅游业收入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78.9%。从事文化旅游项目经营的农户876户,占总人口的62%,文化旅游直接就业者636人,间接就业者967人,占总劳力的54%。
来源:贵州日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龙屯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