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征北战晋级好歌曲多少级可以刷华容道

[转载]【教育叙事】灵动中有智慧,平实中藏力量——我的教学风格
灵动中有智慧,平实中藏力量——我的教学风格
&&&&&&&&&&&&&&&&&&&&&&&&&&&&&&&&&&
19世纪俄国著名教育家、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乌申斯基说过,在教学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与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培养性格。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是尊重个性、张扬个性的世纪。个性孕育了创新,创新展示了个性。独立的人格,独特的个性,独创的精神是未来一代生存的基本素质。一个没有自己独特教学魅力和教学风格的老师又怎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性格学生呢?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
2014年10月,我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参加了广东省骨干教师培训,有幸聆听了闫德明教授《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的专题讲座,闫教授告诫学员要做到我即是课、人课合一的至高境界,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著名作家孙犁说过:“风格的形成,带有革新的意义。”又说:“创造一种风格,是在艺术的园林里栽培一株新树。”创造一种教学风格,也是在教学艺术的园林里栽培一棵新树,教学风格的形成,标志着教师教学艺术的成熟,因此,它是一切有志于教育事业的教师所孜孜以求的。闫教授的讲座让我对自己这十年的教学生涯以及将来的教育教学之路进行的深刻的反思和规划。
我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形成的,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化的教学风貌和格调(闫德明、古立新:《教学风格形成的内在机制研究》,载于《课程·教材·教法》2013年10月第33卷第10期)。我的课堂个性化的格调在哪里?或者说,我的课堂与别的
历史老师的课堂区别到底在哪里?
我是一个性格开朗的人,乐观、幽默、风趣是周围的朋友对我的评价。同时,由于自己从小受过比较持续的小品表演、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锻炼,因此自己还算是一个口才出众、善于演说的人。我曾经参加2009年东莞市历史优质课比赛并最终夺得东莞市第一名的好成绩,赛后评委的评价是“略带家乡口音的普通话成为陆老师的标志性语言,如果能在语言的规范性、讲述内容的组织上再下一番功夫,陆老师一定能上央视百家讲坛,与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纪连海老师一决高下。”(引自《2009年东莞市初中历史优质课评选活动简报》)。华东师范大学聂幼犁教授对2009年听我讲完东莞市历史研讨课后,对我课堂语言的评价是
“无与伦比的语言魅力”、“你一定可以超过纪连海,因为你比他年轻很多啊……”。因此,我的课堂总洋溢出欢声笑语,学生总在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课堂充满了愉悦和灵动。
然而,我的课堂并不是一节“说书人”的表演,更不是闹剧的舞台,而是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彰显严谨与智慧,于无声中育人,在平时处彰显历史的魅力。同时我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智慧与力量是我对自己课堂的定位和追求。“一些优秀的历史教师会在教学生涯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长和风格,当某一种经验或特长成形后,或会促进教学……陆老师(本文作者)……正是这样一位具有极强语言能力、擅长讲故事的历史教师……”(夏辉辉:《问题解决:历史教学课例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8页)
因此,我对自己的教学风格的定位是:灵动中有智慧,平实中藏力量。
我的成长历程
我出生在山城重庆一个偏僻小山村的农民家庭,父亲曾是一名乡村代课老师,算是当地的“文化人”吧。父亲清贫的耕读生活让我从小对书籍有了朴素的热爱。大学时,我来到了千年古都——西安上学,在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师从诸多大家,从那些大师身上学到了许多为人、为学、为师的至理,并常怀感恩之心,立志将他们教书育人、笔耕不辍的师道精神传递下去。大学毕业来到广东东莞——这座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现代化的制造业城市开启了自己的教育之旅,构筑了自己的事业梦、教育梦,并在夏辉辉、毛经文等诸多莞派名师以及黄牧航、魏恤民、方毅宁等南粤名师的帮助下,逐渐成为了一名具有自己教学风格的一线历史教师。
一、少年时代的我:那时候的我,瘦小而不谙礼数,经常在学校里惹事生非,调皮捣蛋总有我的身影,经常惹得老师暴怒,甚至经常要请父母单独来学校开小型家长会。而老师们面对我时那又爱又气的样子,至今依然浮现在我的面前。父母不厌其烦地告诉我“老师永远是对的”、“老师是天底下最伟大的人”、“将来做一个像某某某老师一样的人”,或许从那时起,我就无意识间喜欢上了教师这份职业吧。少年时代的我,虽然调皮捣蛋,但是在口才方面也得到了诸多的锻炼,六一儿童节的节目表演里,永远都有我的小品、相声、快板等娱乐节目,在老师不断的鼓励和鞭策下,我的语言表达、舞台气质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升。
二、青年时代的我:高中和大学的求学旅途中,我在口才方面得到了最充分的锻炼,诗歌朗诵、演讲比赛、校园辩论赛、讲课比赛等诸多舞台赛事,无论是在高中还是在大学,我都成为了一等奖的不二人选。我在高中时就读于重庆市綦江中学,在参加的两年四次的演讲比赛中,连续四次夺得全校一等奖,不知道这个记录今天是否有被打破。大学时,我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连续获得演讲比赛、讲课比赛全校第一名,同时斩获校园辩论赛最佳辩手称号。在陕西师范大学求学的四年,除了铸就了我的教育梦以外,还在教师职业技能、专业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我想这是我通向梦想的天梯吧。
三、教书育人的我:2005年7月,我怀着教育梦、事业梦南下广东,来到改革开放前沿的制造业城市——东莞,加盟了尚处于发展期的东华教育集团。在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有幸一直得到了诸多前辈和导师的指导,同时自己也不断追求进步,除了教学业绩一直领先外,还在东莞市、广东省、全国三级教学比赛中先后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与此同时,自己开始摸索进行教学研究,已经有多篇文章在全国公开发表,在全国、省、市级论文评比中也多次斩获一、二等奖,不断参与国家、省、市级的课题研究,现在已经开始独立主持市级课题。随着自己教学风格的逐渐确立,我也逐渐得到同行的认可,并被邀请到河南、惠州、重庆、陕西等地进行了多次的现场教学交流
四、不断求索的我:学海无涯、学无止境,时代的变化、教育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学生的进步,都让我不得不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同时也鞭策我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合理融入到教学设计之中。我喜欢上了阅读,尤其是专业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能应付裕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最重要的来讲。陶行知先生也说:“惟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如果天天卖旧货,索然无味,要想教师生活不感到疲倦是很困难的了。”又说:“所以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孔子说过一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际上,“知之”可以导致“好之”,“好之”可以导致“乐之”。
我愿意做一个不断学习的历史教师,正如那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我的课堂实例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内容分为“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两大子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本课内容从教材编排上来讲,主要是了解并评价一个人物——曹操;讲述并分析两场战争——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知道并识记三个国家——魏、蜀、吴。但本课要突破初中生历史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目标,光了解“一个人物、两场战争、三个国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本课的设计中,除了落实教材的基础知识外,通过《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对比培养学生分析辨别历史真相的能力,并从中感悟三国智慧与传统文化对后世的影响。这才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网络游戏以及民间传说等多种途径,对“三国”的人和事有一定的了解,对本课的学习和认知充满了兴趣与乐趣。但同时,学生对于这段历史的了解也比较杂乱,甚至他们把所听、所感的这些故事和趣事都当作了真正的历史。面对这些七年级的学生,如何培养他们对比分析历史,增强辨别历史真相的能力尤为重要,而本课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素材。
在本课的设计中,以“三国风云再现”、“三国真假再认”、“三国情怀再悟”为框架,多层次的再现三国历史,不同角度地还原了风云变幻的三国时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了基础知识,在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方法与能力的同时,也注重与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
先以“三国风云再现”为切入点,抓住曹操这条暗线,气势恢宏的向大家展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再抛出问题:“我们了解的这些是否就是真实的历史事实呢?”然后在“三国真假再认”这一环节中,从《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对比入手,以历史场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突破口,从两本书对“三国茅庐”、“草船借箭”、“曹操败走华容道”以及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等的记载的不同,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与思辨,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文学、影视作品与历史文献对比分析历史问题,增强辨别历史真相的能力,同时感受到对历史的认识是传统文化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从“三国情怀再悟”中,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学作品中的历史真实成分,以及历史著作中相关的时代局限性等,认识到探寻历史真相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培养学生科学客观、求真务实、敢于质疑、敢于探索的治学精神,并进一步感受三国时代的智慧与传统文化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力。
因此,我设计的三维目标是: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重要的历史人物、著名的战役,简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其历史影响。通过对比《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对三国历史的描述,学会运用文学、影视作品与历史文献对比分析历史问题,增强辨别历史真相的能力。通过对历史真相的探寻,培养科学客观、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同时感受三国时代的智慧与传统文化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力。
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基本框架:
(一)“三国”风云再现
&1、从群雄逐鹿到北方统一
2、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3、从“曹操死”到“三国始”
& &(二)“三国”真假再认
1、再认“三国”场景:三顾茅庐
2、再认“三国”事件:草船借箭
&&&&&&&&&&&&&&&&&&&&&&&&
曹操败走华容道
3、再认“三国”人物:曹操
(三)“三国”情怀再悟
《三国志》VS《三国演义》
(一)课前导入: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
设问: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在这部电视剧里你知道哪些历史人物?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将学生思维带回他们所熟知的那个年代,走进他们所熟悉的那些历史人物。
(二)“三国”风云再现
1、从群雄逐鹿到北方统一:
群雄逐鹿的原因及影响:豪强地主在镇压黄巾军起义时,趁机扩充势力,割据一方,连年混战,给百姓生活与社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图”,了解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相关史实以及产生军阀割据的相关背景,认识到军阀割据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以及走向统一的现实需要。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挟天子以令诸侯、屯田制、招贤纳士、整顿军纪、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打败袁绍等
[设计意图]了解曹操统一北方的历史史实。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在官渡之战中战胜了实力最强大的袁绍,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自己的实力得到了巨大提升。曹操官渡之战的胜利,表面偶然,实质必然。引导学生认识到决定战争成败的是综合实力,以及人才的重要性,并非偶然因素决定战争成败。
2、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曹操统一北方后的天下形势: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曹操统一北方后天下形势图”的方式,分析南方的两股重要的军事力量——孙权和刘备,以及孙刘走向联合抗曹的现实需要,并进一步分析战争双方的优劣势情况。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以多败少: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影视作品、民间传说、书籍杂志等,对赤壁之战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因此,关于赤壁之战的过程,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讲述其中一些著名的历史典故来完成,为后面“三国真假再认”环节打下基础。
设问:曹操为何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却在赤壁之战中以多败少?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两场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的战争,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并进一步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分析曹操在两场不同的战争中取得不同结局原因的分析,让学生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作出初步的认识和分析,并适当的进行德育渗透。
3、从“曹操死”到“三国始”:
三国建立的历史史实:三国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国号
[设计意图]通过着重强调“曹操死,三国始”的历史史实,让学生理清楚三国开始的真正时间,以及三国真正形成的标志,并明确曹操并非三国时代的人物,也为后来对曹操的评价埋下伏笔。另外也让学生清楚刘备所建立的是“汉”而非“蜀”等。这两个知识点是学生容易弄混淆的地方。
三国对辖内的治理与建设: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三个国家为了提升自己的国力,巩固自己的实力而进行的军事、经济举措,认识到魏国恢复和发展北方经济、蜀汉以及吴国对南方经济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特别是了解三个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举措,引导学生明白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较之于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是巨大的历史进步。
(三)“三国”真假再认
1、再认“三国”场景:
“三国”场景之三顾茅庐
设问:《三国演义》里是如何描述“三顾茅庐”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讲述“三顾茅庐”的历史故事,了解《三国演义》对三顾茅庐的记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件展示:
《三国演义》的描述: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茅庐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三国志》的记载: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设问:《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对三顾茅庐的描述有什么区别?你如何看待这种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两本书的不同记载,区别其中的差异与冲突。介绍现在对“三顾茅庐”的研究成果及存疑的地方,引导学生分析《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对我们考证历史提供的方便与不足。
2、再认三国事件:三国事件之草船借箭
设问:《三国演义》里是如何描述“草船借箭”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讲述“草船借箭”的历史故事,了解《三国演义》对草船借箭的记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件展示:
&&《三国演义》的描述: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三国志》的记载:(孙)权乘大船来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设问:《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对“草船借箭”的描述有什么区别?你觉得那种记载更为可信?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以及质疑,“诸葛亮为何比天气预报还准”、“曹操为何不用火箭”、“鲁肃调派船只士兵,周瑜为何不知”、“曹操上当后为何不派快船追杀”等等,引导学生认识到《三国演义》神话诸葛亮的主观目的以及历史渊源。老师并进一步指出《三国志》所记载的孙权“草船借箭”发生在公元213年,而赤壁之战是在公元208年,进而指出文学作品与史书的区别。
再认三国事件:三国事件之曹操败走华容道
设问:《三国演义》里是如何描述“曹操败走华容道”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讲述“曹操败走华容道”的历史故事,了解《三国演义》对“曹操败走华容道”的记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件展示:
《三国演义》的描写: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三国志》的描写: 公……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赢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
设问:《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对“曹操败走华容道”的描述有什么区别?你觉得那种记载更为可信?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以及质疑,“诸葛亮算得有没有那么准”、“曹操有没有那么点儿背”等,引导学生认识到《三国演义》突出关羽忠义的主观目的,并进一步认识到关羽作为忠义的化身,千百年来对中国人的影响,领略《三国演义》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他的艺术成就。
3、再认三国人物:三国人物之曹操:
曹操眼里的曹操:
曹操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龟虽寿》
曹操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
——《让县自明本志令》
百姓眼里的曹操: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宁可我负天下人,勿教天下人负我。
名家眼里的曹操:
毛泽东: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这个案要翻……
鲁迅说:……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你眼里的曹操:&&&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各个方面对曹操的评价和看法,让学生结合本课所学的关于曹操的相关历史,对曹操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并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史料的能力,并可进一步介绍《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描述与评价,引导学生认识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并非只靠一家之言,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四)“三国”情怀再悟
1、对《三国演义》历史真实性的评价:
《三国演义》是明朝时期罗贯中写成的文学作品,在搜集前人留下的史料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是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特别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所描写的诸多战争和人物深入人心,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国演义》虽是文学作品,但大多取材于史料与传说,可谓“七分虚,三分实”,对我们研究那段历史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三国演义》毕竟是一部小说,我们切不可将里面所描述的故事当作历史史实来对待,这是一定要明确的。
2、对《三国志》历史真实性的探讨:
《三国志》是西晋史学家陈寿撰写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由于陈寿本身生活在三国时期,所以三国时代许多的事情都是其亲眼所见的,可以肯定的说,《三国志》是我们研究三国历史最重要的史料。但同时,《三国志》文辞简约,也造成了史料不足的缺点,特别是对许多史实记载过于简单,如刚才所讲的“三顾茅庐”,就几个字的简单记载,给我们对那段历史的考证造成了不便。况且,陈寿是晋国人,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曹魏为正统。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他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但因为时代近,有许多史料还没有披露出来;同时,因为恩怨还没有消除,褒贬很难公允,也给材料的选用和我们认识三国真相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你的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探讨、老师总结,对比《三国演义》与《三国志》里相关历史场景、事件、人物的描述,客观分析两部巨著对我们研究历史提供的方便与不便,并进一步认识到史实与文学作品的区别,掌握分析历史事实,分辨历史真相,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科学客观、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同时感受三国时代的智慧与传统文化精神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力。&&
&1、你能说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吗?
2、你如何评价曹操这个历史人物?
3、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子孩”。学完本课后,你怎样看待这样的观点?
参见夏辉辉编著《问题解决:历史教学课例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0页;陆虎: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的应用,《中学历史教学》2012年第9期;
一、三国的前奏曲——权谋势的较量
二、三国的进行曲——曹刘孙的博弈
三、三国的奏鸣曲——魏蜀吴的竞赛
一、慧眼看:曹操脚下的世界
二、谋发展:曹操提升实力的措施
三、勤征战:南征北战的成与败
四、空遗憾:霸业未成,天下三分
五、任评判:是非功过谁人说
一、遥想当年:曹操脚下的世界
二、合作探究:我给曹操提建议
三、纵横捭阖:曹操的南征北战
四、历史纵横:曹操死后的世界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重要的历史人物、著名的战役,简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其历史影响;
在过程与方法上,通过对比《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对三国历史的描述,学会运用文学、影视作品与历史文献对比分析历史问题,增强辨别历史真相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对历史真相的探寻,培养科学客观、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同时感受三国时代的智慧与传统文化精神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力。
一、“三国风云再现”
二、“三国真假再认”
三、“三国情怀再悟”
我的教学追求
他人眼中的我
我是一个随和幽默的人,有时有点儿小狂傲,但谦虚谨慎、上进好学一直是自我的要求和评价。在我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得到了诸多导师的指点和引领,他们也给予了我诸多善意的忠告和积极的鼓励。
聂幼犁教授曾称赞我的口才“无与伦比”,赵克礼教授说我“善于组织和调动课堂”,黄牧航教授曾说我“是一个有思想、有创造的年轻人”,魏恤民老师曾表扬我说“坚持自己的路,一定能走出一条属于你特色的路”,夏辉辉老师曾称赞我“是一个有独特教学魅力的年轻教师”。专家教授们的肯定和鼓励,让我常怀感恩之心去前行,去耕耘。而同事们在朝夕相处的工作中对我的观察,更是给了我莫大的鼓舞。
巴维娜: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如何找寻专业研究和历史教学的最佳平衡点,是一直困扰大家的难题。而陆老师的课堂总能予以大家许多启发。教学设计专业深入,严谨全面,思路清晰,娓娓道来;课堂上又能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把知识、思考带给学生。陆老师的课堂对于学生而言,能够在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中收获良多,对于一起工作的同仁而言更是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研究、延展的榜样。
王益华:陆虎老师的课恢宏大气,结构清晰。严谨的逻辑框架和史学思维之下,有生动丰富的历史细节和历史故事,既能高瞻远瞩的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能力,又能实实在在的将基础知识落实,帮助学生从容应考。陆老师充满魅力的语言风格,独有的“陆式”幽默,将一个个枯燥无味的知识点,变得生动活泼,充满乐趣;充满激情的,甚至带点“表演”的意味讲述,把一节节刻板不变的历史课,变成了学生吸取文化知识的欢乐殿堂,让学生爱上历史,爱上历史课。
梁玉婷:陆老师的课堂充满了教学的艺术和魅力,他努力让历史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语言运用精妙,深入浅出,把复杂难懂的历史事件、历史概念、核心目标等,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用学生熟悉的语言来表述,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王公琴:陆老师是一个头脑灵活、充满智慧的老师,他的课堂气氛活跃、他的教法灵活善变、他的语言妙语连珠、他对学生的亲和力无人能比;陆老师的课堂教学每隔一段时间都有一个很大的提升和进步,这些都得益于他的勤奋好学;陆老师平时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注重引导,更多的是从教学内容方面去点播和启发学生;他的学生无论从素质上、能力上还是思想境界上都有明显的提升,陆老师可以称得上是教书育人的楷模。
张前文:陆虎老师的课,就像他的笑容一样,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他课堂设计结构严谨,有思想,有深度,既忠于史实,又灵活生动。他的语言幽默,对历史知识的阐述见解独到。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能用赏识和幽默的语言加以评价,使学生既感到愉悦又不至于尴尬。同学们都非常喜欢上陆虎老师的课。陆虎老师以他渊博的知识,谦逊的品格,积极乐观的教学态度,幽默风趣的语言赢得了所有学生的喜欢和科组老师高度的评价。
吴昌华:陆虎老师不拘一格,风格独特。如果说本校最富有特色的历史课堂,非陆虎莫属。每一课都有鲜明的特色,而且每一课都匠心独运,个性鲜明。这大概源于他平时对于教学工作的严谨和认真,每一课都认真去构思,用什么样的方式展示最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陆虎老师注重细节,精于挖掘。于细节处显大义,从描述中现本质。这也是其突出的特色。善于从细处着手,于表象剖析,这可是大师的独家秘笈。但这都源于对教材的完全解剖和对教法的精准把握。这也是其课堂的魅力所在。陆虎老师语言风趣,雅俗兼具。能把历史课讲出语文课的激情和味道,恐怕只有陆虎了。他的语言玲珑跳脱而有不失学科特色。能够做到这样,没有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和灵活多变的课堂处理机智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孟令阳:陆虎老师语言幽默,课堂活跃,趣味性十足,讲解知识深入浅出,史料运用简练得当,课堂设计严谨,问题设置精准有思维度,学生在课堂上亦能得到充分展示与能力的提升,课堂实效性与活动的多样性并存。
林雪瑜:能像丘比特之箭一样命中学生和听课老师的心,肯定是陆虎老师的课堂。作为陆虎老师的同事,能与其共事并时常可以听到他的一节节高水平的历史课,实属幸事!陆虎老师认真负责,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幽默风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讲课有特色,很受学生欢迎。陆虎老师用极富感染力的肢体和语言,能让听者由始至终沉浸于课堂之中。他能用学生身边的例子来解释说明历史课程中的概念,使课堂气氛活跃,课程简单易学。陆虎老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课件美观实用,详略得当,重点与难点区分的非常清楚,使学生能及时跟上老师的思维。他善于接受各种新的教学理念,大胆改革。他致力于推广本校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他的班级的学生,在组织课堂和教学方面不仅是他的帮手,经常还能独当一面,在各种场合(包括课堂教学)都能游刃有余。教书育人应该是陆虎老师教学的又一特色,他的教学经验丰富,在教学中经常会穿插一些德育内容,使同学们更能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学习,面对生活,也保持住了其个人和历史学科在学生心目中的无穷魅力。
李鸿志: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话,陆虎老师就是其中技艺精湛、长袖善舞的“舞者”。陆老师的教学设计充满了创新活力,让人耳目一新,恍然大悟原来还可以如此设计。陆老师并不高大帅,但是课堂上陆老师纵横捭阖、旁征博引、幽默调侃,收放自如,将课堂掌控于心;追问激疑、抽丝剥茧、指点江山,举手投足间尽显大师风范。作为一名成功、资深的班主任,陆老师将他的育人情怀渗透于课堂教学,创设情况,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水到渠成,引发共鸣。
杨爱明:陆虎老师的课总是能给我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他善于抓住细微之处的点滴,时而发散、时而聚拢、抑或是升华,总是经常让我们感觉到他的课堂设计不走寻常路,但又很少有那种雕刻痕迹非常强烈的色彩,让人叫绝呀!他还善于构建课堂的整体性,以经典的词语、简略的句子、完整的脉络、润滑的过渡,让课堂连起来、动起来、各个环节串起来,很好的贯彻了“动态生成”的课堂理念。总之,他的课代表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代表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贾芳:陆虎老师对驾驭教材的能力非常了得,他宏观把握教材,把每节课都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去,从历史阶段特征入手居高临下地讲述,完成相应教学任务。他微观拓宽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把教材有关内容进行拓展顺延,史料的补充使之生动形象和更易理解,尤其能做到文史哲学科的交叉与共融,这对提高学生的读史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很有好处的。陆老师的课堂生态高效,他课堂气氛很
“活”,具备较强的课堂气氛控制能力,亲切的面容、和蔼的教态,拓宽教学内容有关的史料、历史小故事,讲述得耐人寻味,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既让学生掌握到基础知识,又做到了情感升华。他的课堂语言优美,课堂上很放得开,有激情,语言有幽默感,学生学习激情高涨,参与度高,体现了他渊博的知识和对专业课的精深理解和熟练把握,体现了名师风范。
梁涵锋:陆虎老师的历史课,时而娓娓道来,令人如沐春风,阵阵暖流润入心田;时而激情澎湃,犹如大浪淘沙,淘洗后让孩子们如获至宝;陆虎老师讲的知识点,有时旁征博引,令人深思;有时幽默风趣,使人捧腹。听陆虎老师的历史课,即使是同样的知识,却让我们有别样的味道。走进陆虎老师的课堂,有如进入一个求知的海洋,孩子们时而细心聆听,时而高声欢笑,时而热烈讨论,时而慷慨展示。陆虎老师驾驭课堂就如他驾驭历史课一样,环环衔接、丝丝入扣,孩子们在快乐中求知,在求知中释放自我。我对陆虎老师是高山仰止,陆虎老师是教师行业中的高手!
老师之所以为老师,最关键的是他的工作面对的是学生,而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或许才是教师工作最中肯的评价吧,因为学生喜欢并接受的才是最好的。我摘录了一些学生对我以及我的课堂的评价。
吴嘉慧:陆老师的历史课堂,总是充满了神奇的诱惑力,让我总期待着下一节历史课,强烈地、渴望地、贪婪地……上他的历史课,就像是在博览群书,从尧舜禹的蛮荒到近代中国的抗争,一幅幅画卷在你的眼前展开……
刘楚琦:陆老师的历史课十分有趣,枯燥的历史变成了生动的讲述,他的历史课不但是知识的传递,更让我们了解真实的历史、深刻的历史,我要为陆老师的历史课点个赞!
徐子淇:我喜欢陆老师的历史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教会我们客观地、辩证地看待历史,至少让我们不再单一、愚昧地盲从一些“历史故事”,让我们学会辩证,更学会深入和理性。我很佩服陆老师的阅读量,也许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历史课多了韵味和独特,也多了深刻和广博。
袁启华:在陆老师的课堂上,我感觉不是他在讲课,而是我们在“讨论”,小组成员在“讨论”,小组与小组之间在“讨论”,甚至我们和老师之间也是在“讨论”,课堂上七嘴八舌的“讨论”中,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了历史人物、更加客观的分析了历史事件,我有时候觉得我们不是在上历史课,而是在上“侦探课”。
何海焕:我喜欢他的课,不是乏味无趣,而是一种短暂而耐人寻味的幽默,每一段讲述都像是在讲一个笑话,而每一个“笑话”的背后都是故事,都是道理,就像宝宝躺在母亲怀里听着温柔的故事,慢慢长大……
蔡欣雨:陆老师的历史课上,哪一个同学不是正襟危坐、全神贯注?因为你一不留心就错过了不再重复的精彩。哪一个不是口若悬河、神采奕奕?因为风趣睿智的历史老师引领着一群敢思敢想敢说敢辩的“粉丝”。
王文茜:在我眼中,陆老师永远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每节历史课,我总能看到他——个子不高的“男神”,站在讲台上却十分有气势,这股气势应该是来源于他的自信吧,他的自信更来源于他博大的知识面。他站在讲台上幽默睿智、旁征博引、侃侃而谈,历史事件、历史典故、经典名句、历史轶事信手拈来……
喻希元:陆老师的历史课,使原本有点儿枯燥的历史活灵活现起来。他的历史课不拘泥于书本,而是补充了许多与书本有关的历史。他的历史不拘泥于所谓的正史,而是带领我们全面地了解一段又一段的不同的历史,深入浅出,使同学们乐在其中,以学史为乐。再加上陆老师丰富的表情动作,历史课总充满了欢声笑语和欢声笑语过后深沉的思考。
袁艺:陆老师课堂上抑扬顿挫的声音,总让我慢慢进入历史的佳境,仿佛看见了古战场上的金戈铁马,看到了封建王朝下的繁荣盛世,看到了近代以来的民生凋敝,看到了英雄儿女不屈不挠的抗争……历史老师不经意间道出的历史小故事,通过他风趣幽默的讲述,使我一点点踏进历史的殿堂,恣意玩味历史长河沿途的风景……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生活在别人的评价之中,也无时不刻不生活在规则的评价之下。他人的评价有时候是捧杀,有时候是激励,关键还是看自己如何自持。聂幼犁先生曾告诫我说,这是一个崇尚表扬与自我表扬的时代,但要进步就得从诸多的赞誉中听出批评。我想无论是专家还是同行,是朋友还是学生,他们对我的期待绝不会停留在现在,而我应该做的,就是带着他们的肯定与祝福上路,为了历史教学,更为了历史教育!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征北战晋级了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