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窑湾古镇新沂窑湾晚上能去玩吗?

窑湾镇(江苏新沂窑湾镇)_百度百科
?江苏新沂窑湾镇
(江苏新沂窑湾镇)
本词条已参考进行整理;如果您有建议或想参与整理,欢迎您与一起交流。
窑湾镇位于江苏省徐州市所属的西南边缘,及交汇处,三面环水(东濒骆马湖,西傍大运河,老沂河穿境而过),与、、三市县一水相连,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闻名全国的。历史上频发的山洪裹挟而来的大量泥沙成了当地村民烧制陶器的最佳材料,一片片规模不等的窑场。由于地处京杭大运河拐弯处,故名“窑湾”。[1]
据典籍记载,这座古镇始建于唐朝初年,素有“东望于海,西顾彭城,南瞰淮泗,北瞻泰岱”之描述和“黄金水道金三角”、“水域胜江南”之美誉及“小上海”之称,是京杭大运河的主要之一。明、清漕运和海运鼎盛时期,为扼南北水路之要津。方圆百里的农副产品大都集中在窑湾装船远运;从南方水运北来的棉布丝绸、火柴煤油、食品卷烟等生活品,也多在窑湾卸船后转销各地。窑湾历史上虽是一集镇,但却一镇两辖,镇内由东宁、中宁、迎熏、西临四大部分组成。分别以东西两大街为经,南北两条大街为纬,连通其他街道相互交错,并在各交叉口建过街楼一座,互相呼应,构成独特格局。窑湾街道铺面,沿街两厢、、、丝绸店、鞋帽店、药房、粮行、酒馆等鳞次栉比,有“”之称。
窑湾镇历史沿革
据《县志》记载,窑湾在东周时期为辖地,沂蒙山河经窑湾拐向南直入黄河道,造成窑湾北西南面三面环水,窑湾有三大窑群,烧砖泥盆、泥碗、泥缸,有个大窑群就在山河东岸,遂出现窑湾地名。
公元605年,隋朝开发大运河从窑湾经过,切断了通往的山河,将山河调尾从镇东入运,把原来镇西的入口填平,故更名窑湾口合镇,属下邳郡(《隋书·地理志》)。加之运河上来往船只
窑湾镇平面图
皆在窑处湾船休息,顺景帝简称“窑湾”。
公园618年,唐朝实行州县制,窑湾位于邳州、海州交界处,它是海州之隅,有是邳州前头,故始名隅头镇。隶属宿迁(宿豫)县(《宿迁县志》)。
康熙七年(1668年)郯(城)庐(江)发生8.5级大地震后,隅头镇又改名窑湾镇,仍隶属宿迁管辖。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窑湾镇分为东宁镇、西宁镇、迎熏镇、西临镇,以界牌为界东宁镇、西宁镇、迎熏镇隶属宿迁,西临镇隶属邳州管辖。
1924年改属淮阴所辖。民国32年(1943)统一划归宿北县运河区,民国34年10月24日(1945)年成立窑湾市,次年划为窑湾区隶属新安县,1954年单改窑湾镇。
1958年成立窑湾人民公社,隶属新沂县。1983年改称窑湾乡,1987年改为窑湾镇。
窑湾镇地理位置
窑湾镇位于与的交汇处,距新沂市区约40公里,南接市及,西邻,东邻骆马湖,北与本市接壤;窑湾镇三面环水。
窑湾镇行政区划
2009年,辖窑湾1个居委会,三桥、隅头、五墩、刘宅、杨场、胜利、臧许、万庄、曹窑、王楼、沂运、王场、庄场、王沃、土楼、陆口、桑庄、许楼、官场、庄林、腰庄21个行政村。镇政府驻窑湾。
窑湾镇交通
窑湾地处、睢宁、邳州、新沂一市三县市交界中心点,交通位置优越,东距48公里,西距38公里。新沂西出入口古镇大道直达窑湾,省道323连接窑草公路。西北距离市区20公里,东北距离市区45公里。京杭大运河从窑湾穿过。沿湖观光的环湖大道2010年10月建成通车。
窑湾镇经济
窑湾镇概述
全镇行政区域面积116平方公里,镇区面积3.6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总人口近7万人。2012年,全镇财政总收入13041.97万元,人均收入11551元,旅游综合收入突破4亿元。
窑湾镇第一产业
2008年,全镇已经建成食用菌温室26栋,大棚200栋。全镇新建畜禽养殖场4个,新增中华鳖养殖示范基地300亩和骆马湖网箱养殖12万平方米。新增禾众米业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骆马湖水产品科技有限公司投入资金1200万元,建成熟食车间,已经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新型合作组织发展迅速,新增“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家,全年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个,正在申请土地股份合作社1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1家。申报蔬菜无公害生产基地和产品标志一个,骆马湖特种水产养殖基地被农业部授予“农业部养殖示范场”、窑湾镇被授予“江苏省高效渔业示范镇”荣誉称号。新村庄示范点建设进展顺利,曹窑新村已经建成,三桥、胜利两村正在实施。被评为“全国农业普查先进单位”。
窑湾水产养殖居徐州市乡镇之首,被省政府授予&苏北水产第一镇&。2012年,拥有水域6.5万亩,水面养殖4万亩,年水产品生产总量3万吨,盛产青虾、银鱼、河蟹等名特优水产品。拥有水产品冷冻加工企业4家,其中合资企业1家,年产量3000吨。水产加工品冻青虾、水晶河虾、冻银鱼、散烤麦穗鱼、冻煮田螺肉等,畅销韩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骆马湖清水沙质优、贮量大,年采量2000万吨;风景农业科技园建设独具特色,建有农田林网6万亩,创汇蔬菜基地2万亩,稻田养殖基地3万亩,无公害大米基地3万亩。[2]
窑湾镇第二产业
2008年,窑湾镇已落实个私企业65家,其中建成投产41家,在建24家,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入5000多万元,另外有525个体户在镇区从事饮食、服装等行业,达7500多人。
窑湾镇第三产业
窑湾是京杭大运河上的重要码头,是鲁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全国十八省与窑湾有经营货物往来,清末民国初期,窑湾镇有商号、工厂、作坊等360多家,其中钱庄就有13家,有8省商会和10省商业代办处。东三省货物经窑湾远销南洋、新加坡、台湾、日本等地。美国、英国、法国商人以及意大利、加拿大、荷兰、德国传教士来窑湾经商传教,当年镇上设有美孚石油公司、亚西亚石油公司和五洋百货公司。外国的汽艇、国内的小货轮在窑湾码头来往穿梭。
窑湾镇建筑风格
窑湾原八省会馆在建筑工艺上各具风格。山西会馆原是明代所建的关帝庙,山东会馆原是明代所建的桃园结义三圣庙。这两个会馆建造工艺大体相同,庄重宏伟,大殿屋面四坡式,覆盖琉璃瓦,出檐较浅,斗拱比例适中,整体结构谨严,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传统标准模式。福建、江西会馆在南方园林布局结构上注入了新的活力,富丽豪华,生动活泼。窑湾街道建在运河大堤上,按照,正是太极“S”形线上,地下“T”形出水道,路面青石街道,路两边青砖小瓦出檐,整齐美观。
由于窑湾人来自全国各地,所以住宅建筑风格各式各样。山西人住房布局结构严谨,宅面狭长,窗小,门小,庭院小,屋宽4米,四面楼盖起后,在院内向天空看去,人如同在井里,这就是山西古建筑特色——“天井院”。由于院子小,周围楼、门、窗都不出厦檐,只有小姐绣花楼出厦檐。其住宅分头道院、中道院和后院,地势一级比一级低。宅基宽大的分南北跨院,有小角门进入南跨院,南跨院住仆人、丫环、厨师,从中院向北小角门进入北跨院,这属住宅上首,一般是少爷、小姐的住处和书房。院内都是沙石板铺地,石板下有“T”形通水道,经后门排入河道,院内通水道都养乌龟二至四只,自行防止积淤阻塞。
福建住宅仿南方园林式建筑,整体砖木结构,青砖小瓦,房屋院落比较宽大,大客厅是四合隔扇门,方格式窗,堂楼出檐有廊柱。前门一般是店铺或者是虎座门楼,大门、院门前设影壁墙,两米高,两米宽,上写“福禄寿”等字,院内宽大,多种植花草或摆设太湖石假山。跨院多是矮墙,月亮圆门。
江西、福建、苏镇扬人多注重室内装饰,室内大方砖铺地或木地板铺地,木格扇隔墙,北墙根长条几、八仙桌、太师椅,东山墙放书架或博古架,架上放古董、玉器、盆景、文房四宝。苏镇扬人多悬挂家乡名人字画。
窑湾玄帝庙原名老君庙,原建于山河东岸,系宋时窑湾烧窑人为让老君炼丹炉的神火帮助煤窑而集资修建。1668年地震后,山西人将玄帝庙改建为三清观。二十四年,玄帝庙被洪水冲垮之后,人们又在山河西岸重建了玄帝庙。
清朝马从凯、举人臧纡青、陆文椿住宅按照北京四合院建造。光绪二十八年,陆文椿举人前门街道失火后,又在前门街新建五间欧洲宫殿式的小洋楼,这是窑湾私人第一次盖洋楼。这处小洋楼命名为“小蓬莱酒馆”,不少外省商人和一些外国商人纷纷来此品尝美味佳肴。
、、大仙堂、、、、小街子奶奶庙、城隍庙,即窑湾八庙宇,不如八大会馆建筑庄重、宏伟。最小的城隍庙建在江西会馆南巷口头,前后两间小瓦屋,院内有一棵两百多年的古槐树,庙内城隍是明代官员史可法的塑像。1940年,驻守城隍庙的第十四代丐帮弟子康茂德,为阻止日本人砍伐庙内的古槐树,被日寇打伤。康茂德死于1947年,窑湾城隍庙毁坏于1949年。
窑湾五四公园又叫模范新村,建于1931年3月,由张华堂将军创建,位于现在窑湾中学北面,入口大门设在大东门里30米街南口,十米宽过街门楼上写着“模范新村”四个字,入口处向南50米有一入口门楼,一对石狮把门,在大门上方写着“五四公园”四个字。公园中央有一座演讲台,也就是冯玉祥将军点将台。此点将台砖木结构,高5.5米,后台是4米青砖小瓦三间楼,前台是一间四坡式飞檐亭台,亭前的两棵红柱角檐下一对木雕狮子,围檐沿边木格花纹图案,亭台前的匾额上写着“演讲台”三字,两檐柱上分别写着两幅对联,上联是“口若悬河涤国耻”,下联是“舌如利剑斩扶桑”。台口是两米高青条石台阶,亭台前方是运动广场,设有各类运动器材,有单杠、双杠、木马、秋千等。点将台东是李家大坟,高达10米,坟前排列28块石碑,形成碑林。这些石碑将窑湾创建三百年来发生的重大事件悉数镌录,以教育后来者。[2]
窑湾镇旅游
窑湾古镇古建筑遗产是的象征,在整体规划和建筑特点上独具风格,街区规划为一个中心区,二条放射状古街道。建筑特点既不同于北方的四合院,也不同于江南的小桥流水,体现出街曲巷幽、宅深院大、过街楼碉堡式等特色。窑湾古镇以其独特的古老建筑风格、倚河傍湖的水域风光、丰厚而古老的历史文化遗存而著称。古民居、古街道、古店铺、古码头、古遗存,铸就了窑湾古镇的文化品位与文化内涵,她是古运河文化在民间传承的真实写照。古镇三面环水,碧波粼粼,景色秀丽;街巷独具一格,院舍青砖灰瓦,楼阁亭台交错,房顶飞檐翘角,“形胜之美称于江淮”。[3]
窑湾镇古镇四险
窑湾有军事18座,还有7座过街哨楼,如东城门、西城门、北城门、南哨楼、华棠门、西水门和东水门过街哨楼。另外,西当典两座哨楼,东当典一座哨楼,苏镇扬会馆一座哨楼。每座哨楼四面都设枪眼。
窑湾四面环水,南有大运河,西有老沂河,北有小山河,东有护城河,中有后河,把一条古街圈围起来。窑湾在1914年前没有桥,进古街全靠。后来东城门和北城门在护城河上建有吊桥,白天人群由吊桥出入,夜间吊桥提起,城门关闭。1914年吊桥不在吊起,行人随便通行。
清道光年间,武举人臧纡青曾在窑湾四面城墙设八处炮台,架上土炮,射击威力较大,河内大船亦可击沉。
窑湾地形弯斜,街道仅2.5米,狭长弯曲,到处是高墙深巷,外地生人白天入街都会迷路。
窑湾镇古镇五奇
窑湾位于邳州、宿迁、三县交界处,每当窑湾鸡叫,三县都可听到,故称“鸡鸣闻三县”。
窑湾自汉代起就是下邳和交界处的乡间圩集。唐代时,在沂河西岸设邳州窑湾隅头镇,沂河东岸设宿迁窑湾合口镇。清康熙八年(1669年),郯庐发生8.7级大地震,隅头镇沉陷地下,剩余幸存者迁入合口镇,从此窑湾邳宿两镇合为一个窑湾镇,镇中心有一条界牌街,街中设一过街楼,楼下有一界石,上面刻有“邳宿交界”。街东为宿迁管辖,街西为邳州管辖。
窑湾古街道较窄,仅8尺,曲型街长6华里,街两侧楼高20丈,楼檐交错,举目望天,街天一条长线,古称“一线天”。
窑湾地形斜,街道是由东南弯弯曲曲通向西北。隋唐时期开发大运河,又将南街斜削一块到岸西,站在窑湾码头看落日,好像“日落街南”。
窑湾自楚汉就是一个古营盘,驻扎军队。公元前209年,楚王建都下邳,东军营设在窑湾,按古老孙子兵法,实施自然水土工程,利用树木蔽体构成奇门遁甲八卦阵势。1139年,岳飞率10万大军驻窑湾,利用奇门遁甲八卦阵抵抗金兵南犯。日,和率军25万大军在邳宿一带与元军10万铁骑决战,刘伯温利用奇门遁甲八卦阵势消灭元军。清道光年间,窑湾臧位高、臧纡青在窑湾利用古代军事地形,建造砖石结构奇门遁甲八卦迷宫阵,防犯太平天国军队进攻。
窑湾镇古镇八古
位于原山西会馆内的一棵古槐,距今已有1800多年。东汉末刘、关、张桃园结义后,兄弟三人初创业于下邳东30里(今窑湾处),大将驻守此处,他的战马就拴在这槐树上。现在古槐枝叶茂盛。
在秦末汉初时期,古沂河湾东、岸西是一片淤泥地带,这里的劳动人民利用淤泥制作各种生活用品,如泥瓦缸、瓦罐盆、碗、壶等,然后搭地窑烧制成黑陶。窑群从沂河两岸向东,方圆20余里。有上窑、下窑、五里窑、六座窑等,烧出来的黑陶器具,由大运河运往苏鲁各地出售。
五年(公元前202年),韩信被封为楚王,建都下邳,窑湾土圩子为韩信驻军东兵营区。从窑湾通往下邳修建通道,在沂河上架起一座五洞桥,桥宽12尺,长50尺,砖石结构,桥下5个洞口,每块砖重40斤,此桥位于窑湾西小街南边,已不存在。
韩信点将台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韩信被封为,建都,将军队分为邳东、邳西两处大营,东汉大营设于窑湾圩子。修圩门,建校军演武场,立点将台,位于现在窑湾中学北广场。1931年,张华棠将军在这里建立“五四公园”,铲平乱坟堆和点将台土台,在点将台处重建砖木结构抗日宣传演讲台,现不存在。
公元前209年,宿迁楚霸王项羽起兵灭秦,他带领2000农民来到窑湾,站在大东门土城楼上,号召烧窑工人起来造反,推翻暴君秦始皇。后来当地人称大东门为楚王城楼,现已被毁。
东汉末年,关羽驻守沂河湾处(今窑湾),战马拴在一棵古槐树上,树下有红石马槽和半片碾盘磨刀石,称之为“关羽马槽”和“关羽磨刀石”,现已留存。
玄帝庙建于宋代景德四年(1007年)。前后两进大院,前大门三间供灵官像,中大殿供玄坛大帝,两侧有龟蛇二将,后大殿供太上老君,至今留存。
隋唐时期,开发大运河,将窑湾南街斜削去一部分到河南岸,岸南称窑湾西小街,岸北为窑湾水旱大码头,南北漕运粮食和东海运来的食盐都在此码头装卸、中转。
窑湾镇吴家大院
是窑湾古镇最大的宅院,前门在回民街口,后门在中大街,前后四进院落,全宅子午线80米,酉卯线20米,面南大门是坐如意门楼,为紫红漆大门,1.5尺高门档,三级青石台阶。门两边青石鼓户对,门楼两边各一间耳房。头到院中央是坐影壁墙,2米高,2米宽。影壁墙后是五间行衙大堂,堂前一排廊檐柱,1938年日本占领窑湾时,怕日本占用改为南屋。
清道光年间,吴家“吴红兴烟丝店”共有五处产业,在窑湾共有房屋280余间,被称为“吴半街”。
窑湾镇山西会馆
山西会馆位于窑湾西大街,原为唐代关帝庙,院内有棵千年古槐。
清乾隆年间,尊孔敬儒,山西会馆主事闫一忍,在关帝庙建、岳王殿,在院中建钟鼓楼。正中门楼书写“心印尼山”四字,钟鼓楼右边两块石碑刻记建会馆捐款人名单。左边一块是建会馆事记,另一块是唐代建关帝庙事记。古槐树下有汉末时关公喂马槽和关公磨刀石。会馆大院地面青石板铺地,院东西两边各建5间花厅。正前门3间楼,正中大门上方石板刻“山西会馆”四字。前门楼北面就是戏台,东西两边花厅楼都能观赏戏楼演戏,前门楼两边还有厢楼各一座。
1920年,山西会馆改为邳县第二小学校,1949年改为新安县窑湾区小学本部,1958年改为新沂县抗美小学。现保存东厢楼5间,后改为绿豆烧酒厂。
窑湾镇碑刻
窑湾镇有一块保存完好的乾隆年间的税务告示碑,碑文清晰可见,对窑湾的历史有着很重要的考证价值。
据考证,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政府为了减轻当地老百姓的赋税压力,雍正十三年(1735)曾下诏乡镇一律免征“落地税”。为严格执行这一政策,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当时的窑湾商民就在镇上立了这块碑,把圣旨镌刻在石碑上,以警示当时的猾吏禁止乱收“落地税”。这块“税务告示碑”是珍贵的清初税史文物,它见证了历史上窑湾百姓的生活状况和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反映当时朝廷不断规范税收秩序的重要历史见证,对于考证窑湾的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窑湾镇特产
窑湾云片桂花糕
由江米粉、机白糖粉、绵白糖、饴糖、香油、桂花精、熟面制作而成,取其喻意:“一年更比一年高(同音),一年比一年好;步步高之意!”[4]
原名绿酒,由明朝医学家李时珍研制而成,是明朝宫廷御酒,已有460多年的历史。明末宫廷御医赵学敏、御药师宗柏云等携绿酒配方隐居窑湾后,在绿酒中又加入红参、三七、砂仁等,使酒中名贵中药达50多种。用老沂河泉水,按传统独特工艺酿造。酒如绿豆汤色,因此更名为窑湾绿豆烧。清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两经窑湾,饮此酒。后将冰糖(白糖)改为蜂蜜,定为贡酒,进入宫廷。
清康熙年间,窑湾名医宗柏云和,在酱油的基础上研制出了甜油。窑湾甜油是保健食品,中医认为,甜油入肾经,可滋阴养肾、增强人体免疫力,有健胃、美容的作用。
窑湾镇名人
被誉为“金陵八家书画”中的、,被誉为“扬州八家
书画”中的、等都留下墨宝,秦淮歌妓也是窑湾常客。
清道光年间,外国洋人不断侵略中国,窑湾举人臧纡倩胸怀治国之才,曾“绘海防图成三万余言,上奏朝庭”,王爷亲来窑湾“聘入幕府”,虽识才而不重用。
日,日寇投降,窑湾人陈宜鼎将军代表中国人民接受驻台湾的日军投降,驻台日军最高司令双手托投降书,低头面向陈宜鼎将军,这张历史照片存放在台湾历史博物馆。从1950年到1965年,陈宜鼎将军在任教,给国家培养出一大批高级军事人才。[2]
窑湾镇荣誉
2009年10月,窑湾镇被评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
2011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近日公布了第二
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示范名单,江苏窑湾镇成功入选。
2012年,窑湾镇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5]
.新华网[引用日期]
.中国网[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徐州日报[引用日期]新沂窑湾有什么好玩的_百度知道
新沂窑湾有什么好玩的
提问者采纳
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地方,历经1700余年的沧桑巨变,已成为湘潭城区文化发源最早、人文资源最丰富。人们说,走进窑湾就走进了湘潭的历史深处窑湾位于湖南省湘潭市河西老城区西端。据史料记载,湘江从它身边流过,建制于晋代公元313年,窑湾古街于秦代立壶山港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窑湾有军事哨楼18座,还有7座过街哨楼,如东城门、西城门、北城门、南哨楼、华棠门、西水门和东水门过街哨楼。另外,西当典两座哨楼,东当典一座哨楼,苏镇扬会馆一座哨楼。每座哨楼四面都设枪眼。
窑湾四面环水,南有大运河,西有老沂河,北有小山河,东有护城河,中有后河,把一条古街圈围起来。窑湾在1914年前没有桥,进古街全靠船渡。后来东城门和北城门在护城河上建有吊桥,白天人群由吊桥出入,夜间吊桥提起,城门关闭。1914年吊桥不在吊起,行人随便通行。
清道光年间,武举人臧纡青曾在窑湾四面城墙设八处炮台,架上土炮,射击威力较大,河内大船亦可击沉。
窑湾地形弯斜,街道仅2.5米,狭长弯曲,到处是高墙深巷,外地生人白天入街都会迷路。...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苏邳州窑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