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歌剧魅影原著小说的面具长什么样子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精品PPT】因为歌剧魅影是很受欢迎的一出歌剧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八卦不死(少量百老汇观剧repo+大量歌剧魅影及续集八卦)[完成!!!](页 1)
春日泽 · Tea Party in May
-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春日泽 · Tea Party in May's Archiver
印象 发表于
八卦不死(少量百老汇观剧repo+大量歌剧魅影及续集八卦)[完成!!!][i=s] 本帖最后由 印象 于
15:17 编辑 [/i]
内容太多八卦太欢乐,计划如下(咳嗽)
主楼:百老汇观剧repo
5楼:各版本录音/现场(重点[s]小宅男[/s]魅影兄)听感
9楼:原著小说吐槽
10楼:音乐剧八卦
11楼:2004版电影吐槽
15楼:续集小说吐槽+[s]真爱老不死[/s]Love never dies吐槽
17楼:后续无关插画
[b]百老汇观剧repo[/b]
上周末去了纽约,本没有打算当个地道的观光客去百老汇看剧。然而种种变化下,忽然行程多了一天,于是买了一场歌剧魅影的票。
在百老汇街与42街交汇的地方,戏院林立,海报与招牌打造出传说中百老汇的繁华。与电影院和普通戏院轮换档期不同,百老汇的每个剧院几乎都是一直上演同一出剧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主动下档or票房太烂被迫下档[真爱老不死快下档吧orz])。如之前看了MAMMA-MIA的表姐所说:连剧院门口看门的老头都对每个细节了如指掌。每一夜如同每一个前一夜,只有观众变换,带走也许是人生中唯一一夜的记忆。
下午过第五大街找到朋友吃饭,等8点剧院开场。谁料餐馆上菜太慢,急匆匆催促打包,拎起鳗鱼饭连滚带爬奔赴时代广场方向。近8点的百老汇区几乎可用水泄不通形容,每家剧院门口都是等待入场的排队人流。冲向挂着白色面具的Majestic剧院,在剧院门口的小窗取好票,将鳗鱼饭塞给朋友,我杀入了剧院的人群中。
上演歌剧魅影的Majestic剧院在百老汇区也是有年头的建筑了,始建于1920年。经过若干代更替后,1988年起,歌剧魅影成为常任租客,开始了百老汇上演时间最长的生涯(另,伦敦西区上演歌剧魅影的剧院叫Her Majesty,据称比百老汇的规模略小)。剧院内部以深红与暗金为主调装修,年代感颇让人想起不远的卡耐基音乐厅,在拥挤的人群中更加显得不甚巨大。主楼梯下照例是卖各种纪念品的,可惜精致度可疑。来往的女士们有的拿着碗口大臃肿的绑黑丝带长茎玫瑰假花,不忍细看。吧台供应酒精饮料,装在印有面具与玫瑰logo的透明硬塑料杯中,算得上相对细致的周边。
进入剧场里,感觉空间并不算大。这次不计成本砸银子订了二层二排中间位,视野相当好(之前在我的位置后面七八排看过的朋友哭诉,需要扯着脖子朝下还只能勉强看到演员头顶)。翻了下小册子,当晚演魅影的是Hugh Panaro,演Christine的是Alternate的Marni Raab。
(考据党给自己的note:因为音乐剧是天天同样班底演出,然而演员必然需要休息/休假,通常主角为正选与另选轮流演出,之外还有替补understudy负责在正选与另选都不在的时候顶上,之外的之外还有standby和cover等名词解释各种救场替补。和我一样的考据党可以看本楼末尾cite的某大人的生动讲解XD 理论上来说当然应该是正选最好,然而Alternate甚至understudy唱得更好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剧院上座率很高,几乎全满,然而我左边的位置空了整场,不知道原因,往浪漫里想不妨推测成另一个五号包厢,笑。
灯光暗下后,暗淡的台上是巴黎某拍卖会场景,猩猩音乐盒传出清澈的Masquerade的旋律,伴随着年老的子爵Raoul感叹“细节与她的形容一模一样”——这不过是通常戏剧的样子。然而,当拍卖员以夸张的声调宣布拉开昔日歌剧院的水晶大吊灯的盖幕、火花四溅中大吊灯蓦然通明、在熟悉的歌剧魅影主题轰鸣中缓缓升向剧院顶时,百老汇剧(当然还有伦敦西区,笑)才扯开了她的面纱。那种对”能在狭小的舞台上展示出如此的壮丽与震撼“的佩服和惊诧感,是难以言表的。
在观众的全部注意力被上升的大吊灯吸引的时候,下面暗下去的舞台已经迅速变换了场景。这也是歌剧魅影的舞台设计成功之一(Tony奖的舞台设计奖真不是白拿的XD):在观众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就完成了场景的切换,没有过多情节割裂的感觉。
大吊灯照耀下,巴黎歌剧院的舞台上正排练汉尼拔。中间刻意插了两个笑点:歌剧高潮中演汉尼拔的演员拼命爬了几次才好不容易惊险万分爬上象背,下面观众笑倒一片;而当时还是伴舞的Christine排练迟到从台下偷偷钻进来,颇有几分音乐之声里玛丽亚的样子XD
在Christine试唱Think of Me中,场景切换,而她一直在台上高唱。暗影中她在旁边人帮助下完成换装,直接进入歌剧院大舞台正式表演的段落。这也是很有趣的一点,女主角的衣服在层层叠叠穿上去扒下来中完成了配合不同场景的各种造型,而角色可以始终保持在台上。歌剧院与包厢的布景很漂亮,左边的五号包厢自然是空着的,笑。
演唱结束后转到后台更衣室。因为更衣室不大,没法覆盖整个舞台,于是舞台设计很聪明地在另一边暗淡的光影中摆了芭蕾舞者的排练与私语,占住了空间。
接下来就是全场中我最喜欢的段落了:在Christine的Music of Angel歌声中,镜子里她的身后真的出现了戴着面具的魅影的身影(很好奇他们怎么做到的),他在诱惑的歌声中将Christine缓缓拉入镜子,迷幻而舒缓。之后切入巴黎歌剧院的巨大地下室网络中,舞台后部的铁桥上是魅影牵着Christine高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歌剧魅影主题曲],下面前台是湖色灯光中涌出的干冰烟雾,诡异神秘,却又宛若梦境。雾色中漆黑的雕花小船在无数蜡烛的光影间穿行,一身黑色斗篷的魅影立在船尾,仿佛整个地下王国的主宰。水中升起数盏插满蜡烛的沉重吊灯,他扶着Christine走下小船,来到自己的小屋。空旷的洞穴和温暖烛光中,Music of the Night[夜之乐]的低沉温柔简直就是杀人不偿命啊嗷嗷
无授权放一张官方图。
[IMG]/mypoco/myphoto//.jpg[/IMG]
唯一遗憾是唱魅影的Hugh Panaro嗓子不够powerful和鬼魅,气魄上不够啊不够啊~~~~
(之后Christine在魅影的歌声中晕倒,百老汇版魅影毫不怜香惜玉是任其摔地板上,据说伦敦西区的版本比较绅士风度在撞地前一刻给捞起来噗)
剧情继续发展,当剧院众人不理会魅影的指示、演出中只让Christine扮演没有台词的翻谱者,舞台上方和观众席周围响起了魅影低沉的声音,时左时右,时前时后,无处不在般变幻莫测,音响效果绝佳。当女主唱被魅影弄到失声、芭蕾舞者们救场时,魅影的身影投射到后方幕布上,肆意大笑,紧张刺激的气氛被推向顶点。
之后天台场景上Christine和Raoul唱起著名的All I Ask of You[我向你所祈求的一切]。因为功课没有做全,没注意到[s]小宅男[/s]魅影在一旁痛苦偷看XDDD
恋人们激怒了魅影,他登上剧院顶的天使雕像(这时候二楼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不需要折断脖子仰头看噗)。在愤怒的“You will curse the day you did not do all that the Phantom asked of you[你将诅咒你不按魅影所说去做的一日]”中,剧院顶的大吊灯沉重砸下,火光迸射,如同升起时一般地令人震惊,舞台上和台下观众同时惊呼起来。
上半场结束后吊灯被缓缓拉起,重新点亮,大家从19世纪巴黎穿越回21世纪纽约,拉伸筋骨、闲聊、买酒,当然还有偷拍照相噗。
下半场随着歌剧魅影的主题变奏开始。紧接着的是华丽的假面舞会,既有夸张的小丑,又有各种气质各异的打扮的人们,不大的舞台上配着交响乐的Masquerade[假面舞会]的旋律竟能汹涌出十足的大剧院气派。不得不惊叹舞台设计与服装设计(是同一个人XD)的高超技巧。
而后扮成红色死神的魅影登场,老实说那个打扮有点……呃,痛苦扭头……但是音乐和台词完全掩盖了过去,现场只感到压倒性的气魄。而这亦是现场表演的魅力,那种投入感是屏幕和耳机无法比拟的。
几个过渡之后,墓地里那段Wishing You were Somehow Here Again[希冀你能再次出现在这里]是重中之一。虽然唱法与期望中略有出入,然而词曲本身毕竟是听过无数次、无法不感动的。一身黑斗篷与白衬衣和领结的魅影站在墓地高处,握着装饰着骷髅杖头的手杖,怒火平息下来,昔日柔情再次回归,暗色树影中慢慢地唱着“Wandering child, so lost, so helpless ... yearning for my guidance ...[流浪的孩子,如此迷茫,如此无助,呼唤着我的指引]”感情渲染一流,可惜看之前没有重温歌词,后面一大段深情款款的词大都没听清楚明白orz
之后紧跟魅影写的剧本《唐璜的胜利》上演,紧绷而伤痛的Point of No Return[不归路]之前有一段轻松的群戏放缓了情绪。Christine扮演的女角捧着水果盘子,苹果还滚了一粒出来噗(八卦过其它的歌剧魅影事故后,发现这个实在是微不足道的小case噗)
而Point of No Return是整场感觉冲突最高潮的部分。无论是歌词本身还是魅影和Christine两人的对唱还是揭开面具的瞬间,曲子并不急促压迫,然而始终笼罩着一种揪心紧张感。场景没有做过多的花巧,完全为了将焦点突出到演员们本身的演绎。
剩下的就是狗血的绑架、追踪、威胁桥段了噗。重现的地下湖泊与小舟的场景依然美得惊人。
终场时分,一对恋人唱着All I Ask of You相拥离去,魅影孤独地坐在王座上,撩起深黑的斗篷掩盖住自己全身。当追踪而来的人们攀爬入内时,掀开斗篷已是一无所有,唯剩惨白的面具遗留在椅子上。一片暗色中高处打下一束冷光,照在其上,顿时仿佛多少事又一一重现。
唏嘘中全场鼓掌,主题重新回响在剧院里。百老汇剧确是与之前看电影看戏剧看音乐剧(去年在多伦多看了一场音乐之声)全然不同的特殊体验,不但有精巧的服装,还有高明的布景,在狭小的剧院里能腾挪出如此复杂的设定,相当的奇妙的感觉,笑。
沿着楼梯走下,稍微看了下楼下座位分布。感觉除了二楼前四排中间位,只有楼下A至J排的比较好,到K排之后就会因为二楼飘台遮挡看不清魅影在歌剧院顶咆哮的场景。
走出剧院,感觉一百大洋的票价真是值啊[怎么突然文艺风转民工路线了喂]!全剧连中场的10来分钟休息一共两个半小时,出来后街上各剧院内演出都刚结束,又是熙熙攘攘整街人。略费了些力气找到拎着鳗鱼饭的朋友(辛苦了!),挤上旁边时代广场的天阶,民工姿态坐下边吃着冷掉的鳗鱼饭边交流心得。除了一致认为地下湖泊泛舟场景最惊艳、男主角唱功被女主角压倒外,同对Hugh Panaro能在演[s]小宅男[/s]魅影前还演过[s]小白脸[/s]子爵的履历表示了无比崩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音乐剧演员轮换替补制度,引用百度音乐剧吧某帖22楼借灯大人的解释:[url=/p/?pn=1]戳这里[/url]
[i]Principal([正选]A角)、Alternative([另选]A角)、Understudy、Swing是演员被预定的职位;Standby、Cover是演员会出演的状态。
standby直译“在一边候着呢”,也就是预定的某角若因故不能上场的话,那个在一边候着(standby)的演员就得上场填补空缺(cover)。这里的“一边”即可具体也可抽象,不一定总在台前幕后候着。
虽然在多数情况下,是由排名在后的cover排名在前的,但standby和cover也可用在任何一位能叫到的演员,填补缺席的另外一个演员。
假如《悲惨世界》(又是Les Mis)这个档期的首选主演是寇叔,另选主演是JOJ,understudy是Simon。Simon被预定出演每周三的午场。但Simon周末到利比亚去凑热闹,下了飞机一看那阵势,赶紧给执行导演发短信,说是下周三前也许赶不回来。于是执行导演要JOJ做周三的standby,若Simon赶不回来就上。可到了周三,Simon还在北非跟卡上校抢石油、抢女保镖;JOJ周三上午试戴新设计的Phantom的面具,结果到了下午粘在脸上没法取下来……好在舞台监督知道寇叔今天碰巧要带飞大来看LM,于是临时让寇叔上,填补了covered 该午场让叔的空缺。[/i]冰辰 发表于
没看过这剧,BD了下剧情的感想是,好乱好狗血啊……|||||||印象 发表于
[i=s] 本帖最后由 印象 于
12:46 编辑 [/i]
显然音乐剧和歌剧是同样的道理:就没有不狗血的……
而且我觉得相对于电影版那个蹲了30年然后在女主坟头放玫瑰的苦逼小宅男,我还比较接受音乐剧这个停在面具的结尾orz
终于写完观剧repo可以全力开始八卦了,嗷冰辰 发表于
[b]回复 [url=/forum/dz/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2176&ptid=531]3#[/url] [i]印象[/i] [/b]
不是,我是觉得歌剧魅影单看剧情介绍更“大片”,什么都有,乱哄哄的,而且都能在舞台上做出来。不过也是时代不一样啦,亨德尔的奥兰多在他们那个年代也是大片嘛XDD印象 发表于
[i=s] 本帖最后由 印象 于
15:25 编辑 [/i]
[b]各版本录音/现场听感[/b]
歌剧魅影作为音乐剧、又将背景设定在巴黎歌剧院,唱段免不了是重中之重。上演25年来,魅影和Christine的饰演者们不知换过多少。而2004年又出了韦爵爷钦定的电影版(真爱老不死留最后再吐)。至今我们已经不是只有萝卜白菜可挑,而是拥有整整一个菜市场了。
最早的原班底(London Original Casting)自然是很熟悉的:Michael Crawford的魅影(MC叔嗷嗷),韦爵爷为之度身定做Christine唱段的Sarah Brightman,还有史上最深情伟岸的子爵Steve Barton(还兼职了史上最温柔魅影orz)。
最近伦敦西区的魅影是John Owen-Jones(JOJ)和Ramin Karimloo(拉面)(拉面兄最近半年被抽调去演老不死);而百老汇是Hugh Panaro。
(关于演员们留待下一次详细八卦)
然而另一方面,不必每年奔赴伦敦西区或百老汇就能听到的版本并不算多。视频就不说了,在剧目下档前,官方DVD是不必指望的了(全世界粉丝都在阴暗期待爵爷破产然后放出初版官录赚钱);而偷拍除了要与火速删除的youtube斗争外,也不是所有敬业的偷拍都有德国粉丝那种强力的工具与技术(那个著名的偷拍版清晰稳定得叹为观止)。音频方面,出完整版本CD的也寥寥无几。
目前我听过的完整版大致四个(按听的先后顺序):
= CD版《Songs from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阵容是某年的伦敦西区版。魅影是Ethan Freeman,Christine是Claire Moore(86版原cast里作为莎拉的Alternate),子爵是John Barrowman(对,就是你们知道的那货orz)
= 百老汇现场版 =
魅影是Hugh Panaro,Christine是Alternate的Marni Raab,子爵是Kyle Barisich。
= 86原Cast的87年CD版《1987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Original 1986 London Cast)》
cast就是原版cast了
= 电影原声带《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The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Deluxe Edition]》=
(我其实想54它的,但无奈实在出名)魅影是Gerard Butler,Christine是Emmy Rossum,而子爵是Patrick Wilson(主演里唯一正统音乐剧出身还混出头了的)
(这版里拉面演了Christine的老爸,身为现任伦敦西区魅影正选,全场毫无歌声贡献)
我知道电影版的粉很多,Butler的性感沙哑嗓子也吸引了不少人,然而群P式打分之前,还是要说一句:电影原声带是pop唱法混合少量音乐剧元素调味,而剩下三版是音乐剧。用音乐剧的标准要求两个半路出家的(Butler那个从未唱过临时特训出来的连半路都不算,爵爷在想什么啊?)显然是在欺负人家。但是另一方面既然理直气壮地出了OST,不拎到一起比似乎也在欺负人家。
综合评分最高自然是86原cast版,魅影、Christine和子爵,没有一个是短板。MC叔44岁“高龄”的声音依然透澈光亮,既有年龄感又有设定中“天使才能媲美的嗓音”的惊艳,除了表现魅影形象层次丰富外,把魅影的鬼魅一面演绎得极其精彩(尽管有时候有点,呃,过于可怜兮兮了)。Sarah被诟病最多大概是感情单薄,也许还加上声线不够“清纯”。不过以Christine能作为歌剧院女主唱的设定,如果纯是小女孩的唱法反而不能令人信服了。另一方面,歌剧魅影时期的Sarah对高音没有后来海豚音那么夸张,整体感觉声音其实是偏纯净朴实的,然而在穿透力之外又有一种独特的精灵感,相比起来倒是几个版本里最合衬Christine的。至于感情投入,只能说她演歌剧魅影时期技巧还没有成熟,而等成熟了她又已经不演、并且声音也开始变化了。这个很有些遗憾。而饰演子爵的Steve Barton比之其他后继们最突出的是小白脸感被大大降低,坚强可靠给子爵形象加分不少。三个人单拎出每一个也许并没有压倒性优势,然而能拼到一起并且三主角内部还能势均力敌的,唯有这一版了。但这版录音持续loop有一个弊病:剧中的各种尖叫怪叫惨叫也都一并收录了,不适合当背景音乐连续播放。不过嘛,名门贵公子大多傲娇,焚香洗手也只好认了。
伦敦西区另一版录音更像精选集,没有惊悚段落,台词也基本剪了。这一版没有突出的缺点,但也没有特别抢眼的地方,适合日常温习乐曲歌段。演绎魅影的Ethan Freeman不过不失,形象偏老实。这一版里Claire Moore的演唱技巧感觉甚至比Sarah更好更稳定,但是缺少一点Christine。至于Barrowman……真是坑爹啊,没看cast表完全想不到是他orz 本身表现不差,但是Moore的声音偏成熟,搭配起来有点姐弟感。
百老汇的现场版里Hugh Panaro因为唱得不够有气势,难免被我狠狠扣了分。不过整体听起来,他的深情部分处理得不错。另一方面,这个版本的子爵很有意思,唱法不是完全走柔情路线,倒是唱得很青梅竹马的感觉噗。唱Christine的Raab走的是清亮路线,缺点是高音有时略过高。这一版因为有现场舞台效果,印象也很深。
电影OST版因为我带着听音乐剧的期待去听,被折磨得很要命。Butler和Emmy用的是pop的唱法,充分抒情(效果是不是如粉丝所说的深情,我持保留态度)但是忘了曲子是有节奏的!深情款款然而拖音拖得吐字不清就很要命了。Butler走的是野兽路线,突出表现的是魅影气魄压人可怕的一面。然而魅影本身还有更多的高智商、多才多艺、优雅的音乐疯子、自卑扭曲、痴情等多面性。当然,如此要求突击训练完上阵的Butler也许有点过分。但根本一点,他声音偏嘶哑和魅影的天使嗓音设定抵触太大了(其实他去迪斯尼唱美女与野兽更合适,相似的故事但明显更符合设定)。当在歌剧院舞台中央他用那把嗓子唱Point of No Return还为了表现深情时而低如耳语时而嘶哑的时候,我只有一个念头:这是歌剧现场啊我是台下观众一定要叫嚣退票|||||||| 而Emmy演绎Christine因为自身条件局限,唱高音听起来颇有些吃力和单薄,有点卡着嗓子的感觉。比起Sarah,她的声音有年轻单纯的优势,但是技巧还没到能接受的程度。重头戏Point of No Return里她突然爆了个野兽音把我着实吓了一跳。另外,韦爵爷把乐曲做了修改,添加了更多更现代合成乐器的声音,直接导致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的伴奏部分原本的雄浑诡秘反而被降低了。反而是真正走pop风的结尾曲Learn to be Lonely是很美的一首,旋律、声线、歌词都很不错。
具体到曲目上,Christine的唱段众多,各有特色。而Raoul基本看All I Ask of You。这里只说说魅影。
听魅影声音首选的是独唱是the Music of the Night。魅影将Christine带到自己在湖畔的小屋,用这首歌吸引诱惑她。这首歌充满了夜之暗色与柔情,是应当充分展示魅影“只有天使能媲美的嗓音”的段子。但另一方面除了温柔,魅影也毫无掩饰地显示了自己才是地下之主、音乐王者的姿态。两者的结合是对演员的考验(MC叔整段都很美,就是最末结束一句没唱仔细,恨!至于电影版,听完这首我果断关了电影= =)。
和Christine的合唱部分首选第一幕的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和第二幕的Point of No Return。前者带摇滚曲风,配合巴黎歌剧院巨大的地下室,直接展现魅影地下主宰者的powerful和鬼魅。而后者是魅影直接站在了舞台上,唯一一次和心爱的女子公开合唱,尽管他似乎已经知道了她已认出他。除了pass the point of no return[越过不归的临界点]的疯狂,难度更在于剧情中这是在歌剧院舞台上演的,唱法需要兼顾歌剧风。各版本魅影处理方式相差很多,比较起来,MC叔的point of no return是可怜兮兮度最高的,喷。
个人很喜欢关注的还有Music of Angel里魅影初登场引诱Christine进入镜子前最后两句“You shall know me, see why in shadow I hide! Look at your face in the mirror,I'm there inside. [你该认得我,知道我为何隐于阴影中。看你的脸,看向镜子里,我就在其中。]”。很神奇地,这两句往往能相当准确给整个魅影的演绎风格定下基调(鬼魅的、霸气的、老实的、还有野兽的= =)。大多数魅影唱到这里处理方式都是在收尾的inside处把音拉高,制造诱惑效果。比较特立独行的是MC叔,偏偏是不提高音调而单凭音量展开达到了一切尽在主宰的王者风度。
另外有一首Wandering Child很有意思,紧跟在Christine的Wishing You were Somehow Here Again后面,非常短的一段,但是是展现魅影演员声线控制和层次变化的好段子。Christine唱完自己的茫然与对魅影的需求,隐藏在墓地的魅影一改之前的诡异狂怒,用疼惜的柔情唱了“wandering child, so lost, so helpless ... yearning for my guidance ...[流浪的孩子,如此迷茫,如此无助,呼唤着我的指引]”。而后与Christine唱起与第一幕Angel of Music相似的旋律,进入高潮。与第一幕不同的是魅影增加了急迫减少了收敛,歌词也改为“Come to your strange angel[来到你奇异的天使身边]”,开阔中无法回头感不断增强。尾声在Raoul的惶恐中反复低沉吟唱“I am your Angel of Music ... Come to me, Angel of Music ...[我是你的乐之天使,来我身边,乐之天使]”又要有催眠般的安定感。高潮处三个人同时唱不同的词,但层次分明:魅影的声音在最上层,充满压倒性与将Christine重新纳入掌控的胜利感,而比之第一幕里的Angel of Music又多了一丝扭曲;中层的是Christine被魅影与音乐吸引的迷失感;这两者是一体的,而其中魅影的声音在牵引Christine的声音;最底是Raoul试图打断他们将Christine拉出来的声音。演绎得最好的是87原cast版,三个层次清清楚楚,MC叔能把自己的声音稳固地架在比莎拉的声音更高的地方[并非指音调高],而最低的Steve小哥(人家也34了喂)也没有被他们完全淹没。相比起来,电影版Bulter的声音没有变化不提,高潮处还被Emmy的声音压倒简直不是痛苦扭头四个字能形容的悲催!(估计把Raoul的声音放到他们合唱结束后才加入是为了不让这个已经够模糊不清的唱段更黏成一团= =)印象 发表于
踹一脚,更了今天份的木笔 发表于
[i=s] 本帖最后由 木笔 于
01:49 编辑 [/i]
本来想等你都八完了再回的,不过看你又坑了就先爬过来,呵呵
这部剧现场真的超震撼,以后一定要去百老汇再看一遍。在拉斯维加斯看的时候,因为我们票买晚了,所以位子比较靠后,还是挺遗憾,那个舞台的设计就是把观众都当作群众演员,华丽的水晶吊灯直接砸在观众席上(在头顶一米处停了),然后他们逃跑的时候有一段就是从前排观众席前穿过,简直是羡慕妒忌恨。当时没有记下演员的名字,总体感觉是女声比男生要好,稳而清澈。
87版大爱啊,有怪声惨叫的正好脑补,每次听到“think of me”里面那么抒情的调子里突然一声惨叫都被吓一跳,我觉得自己有点M~~莎拉布莱曼的女声一直是我的最爱,我喜欢她声音的清澈穿透,以及跳动的精灵感,特别是“angle of music”里面。MC叔你不说的话我真没想到他已经44了,orz,膜拜
最后求一下伦敦西区的版本,嘻嘻,多谢
编辑一下,我也来update回复~ 一开始最吸引我的曲子是《angle of music》和《phantom of opera》的主题曲,angle of music里面,一开头女声轻轻低吟的跳动的精灵感实在太美了,而第一次出现phantom of opera的主题曲的时候把我震撼到了,那种紧张刺激,以及整个舞台大挪移,特别摄人心魄,后面的music of night里面我仔细看了歌词才知道居然这么赤果果的诱惑,MC叔的声音很有张力真魅惑人心的感觉。倒是后面的《point of no return》里面非常深情,带点绝望。87版的《wandering child》的三重唱太赞了,各个层次一点都不乱,饭桶的那种强势和控制欲,小白脸的声音也没有被淹没其中,这种时候真的很见功力啊。
回头把你给我的伦敦版再听一下,现在去做午饭了~~印象 发表于
我勤快地来更了啦啦啦
感觉LV的设计更多利用了现场观众。百老汇版逃跑段落完全是舞台上的,吊灯也是掠过观众席砸在舞台上。
这次把歌曲部分写完了。睡起来可以专心各种欢乐八卦了XDDD印象 发表于
[i=s] 本帖最后由 印象 于
02:57 编辑 [/i]
[b]原著小说吐槽+音乐剧八卦+电影吐槽[/b]
歌剧魅影的音乐剧最早来源于法国小说家Gaston Leroux于1909年发表的一篇同名小说《Le Fantome de l'Opera 》。小说发表之初只是作为一般的哥特风格悬疑小说,销量惨淡。小说本身在写作方面除了塑造出魅影(小说中提到他的名字Erik)这个奇妙形象,也有线索和无关人物过多、叙述臃肿、后半部配角过于抢戏等问题。真正让人们重新记起它的,是1925年拍摄的黑白默片版和1986年的韦伯歌剧版。有意思地是,这两者分别偏重于小说里的两个不同方面:恐怖和爱情。两者在各自的领域(恐怖电影与爱情音乐剧)中都取得了相当好的反响。
说回原著小说,它的重点并不是爱情,同时也不是恐怖。它更多地像传奇故事,关注点在事件本身的悬念奇妙。书中魅影Erik不单教导Christine成为首席歌者,甚至连巴黎歌剧院底地基、巨大的地下王国都是他的手笔。在他的旧识波斯人(此人物在默片和音乐剧版中被改写和删掉)追忆中,他还为波斯及苏丹王室制造了数不清的机关。
历代的魅影扮演者越来越帅、面具越来越小、面具下的毁容也越来越轻微(这一点被人戏称:他每个月两万法郎的收入除了买蜡烛就是存起来整容了吧= =)。然而小说中的Erik却是不折不扣的恐怖的死神形象。在Christine的描述中,他面容如同骷髅,没有嘴唇,眼睛深陷,手指冰冷潮湿如同枯骨(这一点我倾向Leroux先生为了增加惊悚气氛而放弃了些许常识:毕竟没有正常鼻子和嘴唇是无法完好发音更遑论设定中媲美天使的歌喉)。他的房间挂着红缎的帷幕,他本人夜里睡在棺材里。(这里我实在忍不住想吐槽:小宅男你这是搞行为艺术吗??)魅影自己把他的居所称为坟墓,远不是音乐剧中迷雾与烛光充满的湖畔居所。这种形象下,Christine的无比惧怕几乎是毋庸置疑的。相信原样搬上音乐剧和2004版有声电影,估计也没人会纠结Christine不留下来陪伴魅影而跟子爵跑了——除了精神上拥有音乐,肉体在坟墓里和骷髅住一辈子?
关于Christine,书里的描写比较……呃,渣。魅影三番五次提醒她不可摘下他的面具,但她还是摘下了(好吧,童话故事里总是这样,但这次不是油灯下的爱神丘比特。另,金驴记里丘比特与普赛克那一段也是充满了各种槽点,有兴趣的不妨一读= =)。她一开始就在魅影和子爵间摇摆不定。当她第一次登台结束、与子爵重逢、魅影第一次出现在镜子后时对她愤怒地说:“克里斯汀娜,你必须爱我!”(不予置评= =)她的回答是:“您怎能怀疑我呢?我只为您一个人而歌唱!”而后又说道:“今晚,我把灵魂交给了您,而我自己已经死了。”魅影的真面目被揭开后,为了离开地下,她欺骗魅影自己不再害怕他,甚至烧掉了他的面具;为了保护子爵,她欺骗魅影说子爵即将离开巴黎。而魅影对她的各种谎言毫无保留信任。她最初确是对魅影有迷恋,以致子爵绝望地问她:“您害怕……您还爱我吗?……如果埃利克是个英俊的男人,您还会爱我吗,克里斯汀娜?”,而她回避道:“可悲!为什么要假设命运的安排呢!……为什么要问我这个最让我害怕的问题?我一直把它像掩藏罪恶一样深埋于心”而到结尾却莫名其妙(莫名其妙的是作者先生吧,扶额)地坚定爱着子爵了。
而另一方面,魅影也比较……呃,渣。比之音乐剧中把Christine带入地下一夜,他关了她十五天。而末尾波斯人与子爵寻来,被他扔进酷刑室折磨。Christine的选择也变为不仅仅是子爵的生死,一边是转动金蝎子成为魅影的妻子,一边是转动蚱蜢拒绝而引爆歌剧院地底的炸药,所有人包括上面歌剧院里的观众一起死。而即使Christine选择了蝎子、波斯人和子爵被放走,等待他们的也是蝎子转动引发的将淹死他们的湖水(尽管最后魅影还是因为Christine救了他们)。魅影的可怖部分被放大了很多。
至于子爵,基本从头到尾都是只会说爱的小白脸,后面无数改编版都在为让他形象稍微能高大点煞费苦心。
应当这么说,书并非把爱情作为重点、也非把人物作为重点,为了情节的吸引人,漏洞与人物形象的偏离与不连贯问题多到影响书本身的地步。也许这也是当年书并不大卖的原因之一。
书中的波斯人是一个关键人物,他是魅影的旧识也是救命恩人,基本由他承担了补叙魅影过去的人物。同时也是他带领Raoul进入地下室试图救Christine。借他之口,魅影的声音得到定位:“他的歌声只有天使的吟唱才可以媲美。”然而因为这个人太过抢戏,几乎之后所有的改编都将他删除而把戏份重新分给了其它角色。
而Christine的养母Valerius夫人以及五号包厢领座员的Giry夫人在音乐剧中合二为一,并以芭蕾舞教师Giry夫人的形象出现。原作中她们是独立的两个人,而且个性与后来的芭蕾教师Giry夫人完全不同,这一点也是读者抱怨原书中人物过分散的体现之一。
此外,书中的Erik还有一点是之后的改编都没有保留的:对世间道德法律的无感。他在书中的勒索、杀人、替人制做凶器等等,完全没有自己在犯罪和愧疚的概念(唯一一次大概是子爵的哥哥不小心因为他掉到湖里淹死)。他的世界里只有艺术与爱情,其余不过为之服务的手段,为之可以不择手段。原著中末尾一段写道:
[i]而波斯人却回答说:“千万别这样以为!其实,埃利克很需要钱。他从不觉得自己属于人类,所以他也从不受任何伦理道德的约束。为了实现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挥金如土,从不吝啬。并将这种奢侈的快乐视为对自己丑陋外表的一种补偿。他不断地追求对人类极限的突破,试图以最具艺术品位的手法来创造他的世界,完成一件作品,常常耗资惊人。而他之所以会把四万法郎重新归还给里夏和蒙夏曼(注:剧团经理们),则是因为他认为自己从今以后再也不需要金钱了!他已经放弃了克里斯汀娜,放弃了世间的一切。” [/i]
看过后是唏嘘还是厌弃,就纯粹是读者自己的判断了。
小说的结尾很独特,是后来各种改编都没有采用的(1925年的默片版本结尾居然是魅影挟持Christine出逃被人暗器砸下河淹死,老天!),但狗血得我十分喜欢(嗯,我也喜欢音乐剧的结尾):魅影放走了Christine与子爵,将自己原本给Christine作为结婚指环的金戒指转赠他们为结婚礼物(= =),但要求Christine发誓,在他死后要回来埋葬他并将那枚指环为他戴上(哦,逼迫发誓这段我最喜欢了,揍)。随后他走出歌剧院,拜访了波斯人交代遗言(当时他已十分虚弱了)。三星期后,报纸上波斯人替他登出讣告(有理由相信,魅影甚至可能不完全是病逝而是自杀)。若干年后,人们在小喷泉边挖出戴着金指环的尸体,那里是他初次拥抱自己心爱女子的地方。
注:网上的中文翻译版不知道为何改了个不大众的名字《歌剧幽灵》,大概是不想让人方便地找到吧,望天。
[小说版八卦到此,接下去八音乐剧和04电影版]印象 发表于
[i=s] 本帖最后由 印象 于
15:33 编辑 [/i]
[想了下还是重新开一帖,毕竟音乐剧的八卦太多了orz]
把小说歌剧魅影搬上舞台的,韦爵爷并不是第一个。甚至他在阅读小说之前,也是在伦敦东区的一家剧院中看到当时上演的Ken Hill的版本时得到的灵感。当时他刚与前妻离婚、娶了Sarah Brightman(他的两任妻子名字均为莎拉= =)。为了纪念与将新婚妻子捧成大明星,他开始着手写一部与他以往风格完全不同的音乐剧:歌剧魅影。
BBC曾拍过一段大约90分钟的纪录片Behind the Mask: Phantom of the Opera[面具之后:歌剧魅影]讲述当年韦伯这部音乐剧如何诞生与搬上舞台。其中各种八卦十分juicy。全片可在youtube上看到,分为9段[url=/watch?v=EmPwlfJxSjw][戳这里][/url]。后来出于某种奇怪理由,这段纪录片出现在2004电影版的DVD box中作为花絮发售囧。
如同所有幕后花絮纪录片,《面具之后》把台前风光无限的完整戏剧拆得七零八落。碎片中既有欢乐艰辛,也有嫌隙和各种渣。
其中渣之最莫过于韦爵爷自己:几乎如同专制暴君般不停地炒鱿鱼和雇佣(唯一没有受过被炒威胁的也许只有他的妻子莎拉orz)。最早被炒的是金牌导演Harold Prince(之前执导爵爷的另一音乐剧贝隆夫人),但此君显然和爵爷这个渣相处足够久足够了解其本质,听到消息后施施然对助手说把资料什么的找个箱子收好,小样儿的不出四个星期还得回来找咱们。然后,还真不出他所料,渣·爵爷在得知自己看上的《悲惨世界》导演惨遭滑铁卢之后,又跑回去找Harold Prince了。
不过,不是人人都有这种好运气的。从不落后于流行的爵爷本来选定了摇滚(还是Glam Rock,对,就是天鹅绒金矿里的那种摇滚)歌手Steve Harley饰演魅影。在经过了数个月练习、摄制了主题曲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的MV以及录好了the Music of the Night后,Steve Harley突然得到解约通知——两万英镑赔偿,with no explanation[没有解释]。事实上当时爵爷和制作人已经为选择摇滚系后悔、希望找个更classical的,为此密谋了好一阵子,这不过最后宣布而已。多年后Steve Harley在访谈中还对此耿耿于怀(尤其是爵爷当时一直不肯对外正式宣布由他出演魅影)。在Steve Harley之后,男主角换成了Michael Crawford,此时是歌剧魅影正式上演前五个月。站在日后的角度,尽管爵爷这事做得不能更渣,我们还是得庆幸他渣了,否则也许我们再也看不到MC叔经典的鬼魅版魅影。而Steve Harley的演出风格在当时的主题曲MV中可见一斑[url=/watch?v=Z8N3Cocqnic][youtube戳这里][/url]。除了嗓音有气短的问题,他的表演鬼魅和优雅度并不多,相当地,呃,摇滚。同时这段MV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爵爷的各种奇怪想法,比如类似坟地的地下湖泊、比如装饰骷髅头的小船、比如cos埃及艳后的Christine,好在这些元素没有保留到最后的正式上演orz
而早在这之前,爵爷已经更换了两次词作者。正式开始写歌的最初是Alan Jay Lerner,写了第二幕中关于假面舞会Masquerade的一些段子后,因病退出。换上的当时已颇有名气的Richard Stilgoe。Richard Stilgoe写了大量歌词。1985年在爵爷位于Sydmonton的别墅里的剧院(有钱人|||||||||||)里试演歌剧魅影时,唱的就是他的词。然而这并不能保证他的词能在正式上演时唱。不久爵爷又想不开了,炒了他的鱿鱼。这次换上的是名不经传的Charles Hart。那时Charles Hart刚刚25岁,是英国失业大军中一员。Charles Hart的入职考试是为爵爷弹奏的一段钢琴填词,无设定,无背景,甚至不知道给女角还是男角。然后Charles Hart填出了那首Think of Me[想起我]。有时候确实得承认,天才只需要一个契机。但即使是Charles Hart也得忍受爵爷的反复无常,在写完了大部分词后,当排练开始,他又重写了大量歌词。
在上演前两周,爵爷终于和音乐总监也闹翻了,炒了鱿鱼又换了个新的。随后一周内,公开预演开始。然而这并不代表爵爷的炒鱿鱼行为就此停止。在剧中担任芭蕾舞团的演员本已经过层层遴选、反复排练。但试演中,导演和爵爷发现人员过多、表演拖得太长导致观众注意力减弱,于是她们也成了被裁减对象。
最终的台上演员与台下工作人员也许是到了最后一刻才算固定下来,并且饱受神经质爵爷的折磨。然而最终固定下来的班底确乎创造出了难以想象的绚丽。
幕后工作者中,对我来说最为BH的是舞台设计兼服装设计Maria Bjornson。化妆室里奇妙的镜子机关、弥漫着雾气与烛光的地下湖泊、华丽的假面舞会都出自她手。在近20年后,电脑合成大大发展后,电影里Christine在魅影的带领下穿过歌剧院地下室进入他湖畔小屋的场景竟依然无法达到她当年在舞台上创造的震撼与梦幻。而在假面舞会的大台阶上,她巧妙地用假人和真演员混在一处达到了热闹无比的效果。演员不时摆出与假人交流的样子,骗过了观众的眼睛。而伴随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的歌曲,奇幻的地下湖泊与小船更是幕后许多人员共同操作下的成果:遥控船只的、放烟雾的、控制各种机关的……记录片中提供的后台一瞥不过是繁复设计中的一角。
由于歌剧魅影尚在演,并无官方录影推出。除了各种偷拍,能比较完整清晰地一窥MC叔和莎拉当年表演的官方录像是一段1988年Tony奖上他们现场表演的the Music of the Night,与剧场版表演略有出入(重点是蜡烛都跑哪里去了??)[url=/watch?v=oZDcSrODALQ][youtube戳这里][/url]。此外有一个神秘版本的the Music of the Night,表演应该是剧场的现场版,在纪录片中有引用片断,但上传者撇清干系表明无任何版权~~[url=/watch?v=n5dhyiqhR7Y][youtube戳这里][/url]
歌剧魅影上演至今25年,25年来多少物是人非。
86年首演时,曲作者韦伯38岁,词作者Charles Hart25岁,舞台设计Maria Bjornson 37岁,莎拉26岁,MC叔44岁(= =),Steve Barton 34岁。
初上演前,莎拉不过是音乐剧《猫》里一只非主角的小猫,舆论对她几乎毫无期待度,在百老汇上演前甚至被认为“非国际知名”予以抵制。爵爷为她度身订做了Christine的唱段,但“韦伯的妻子”也成为了她巨大的压力:评论界纷纷认为她的嗓音仅仅是过得去、得到Christine的角色不过因为她是“韦伯的妻子”。尽管至今对她的Christine仍是毁誉兼有,现时莎拉已是国际当红歌者,亦与爵爷已劳燕分飞多年。
而初代男主角Michael Crawford在上演前亦不被看好,但却是因为别的原因:他当时在英国是家喻户晓的BBC情景喜剧Some Mothers Do 'Ave 'Em的神脱线主角(英式情景喜剧可参考房子叔Hugh Laurie和油炸叔Stephen Fry当年的A bit of Fry and Laurie show,扭头),其中有三集甚至是他本人写的剧本。听说此人将饰演歌剧魅影中鬼魅神秘的音乐天使与地下王者,全英国民众都很崩溃orz(BBC的纪录片中提供了some mothers的片断,看过后我深深理解那种崩溃的心情||||)此君本人也是个神奇生物,在自传中的爆料十分精彩(感谢vangel大人提供repo[url=/p/][戳这里][/url])然而上演后,他让所有人都震惊了:鬼魅、优雅、强势、深情,层次复杂而细腻。他饰演魅影长达三年半后,在1991年的百老汇表演最后一幕独自面对音乐盒中,将台词“Christine, I love you.”改为“Christine, I [i]loved [/i]you.”(我爱你改为我曾爱过你),宣布了自己作为魅影的结束。在他退出剧组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后继魅影们都在模仿他的演绎风格。
剧中经常被无视的小白脸子爵,当年在Steve Barton演绎下亦是有能与莎拉和MC叔抗衡的能力。后来在百老汇版中,他亦出演过魅影,成为史上最温柔版魅影。也开启了歌剧魅影中子爵演员多次上位成为魅影的历史(目前伦敦西区的魅影Ramin Karimloo、百老汇的魅影Hugh Panaro均是如此。反过来的比较少,但MC叔那货超龄没法回头演小白脸,于是在自己的CD里找Barbara Bonne合作,过了把唱All I Ask of You的瘾|||||||||)但他更为出名的是在1997年维也纳的音乐剧《Tanz der Vampire》(吸血鬼之舞)中扮演了吸血鬼伯爵。此剧亦是他生前最后一部音乐剧。
当年在Sydmonton爵爷家中预演时扮演魅影的Colm Wilkinson后来出演了加拿大版的魅影。
德语版的歌剧魅影里饰演魅影的Uwe Kroger(此君以音乐剧伊丽莎白出名)没有女主角高,于是不得不穿高跟鞋登场。
而现在在伦敦西区出演续集Love Never Dies中魅影的Ramin Karimloo更是从最初的子爵、到西区的正传魅影、到电影版中Christine的父亲、到续集的魅影演了个遍。
另一方面,作为现场出演的音乐剧,歌剧魅影25年来各种大小舞台事故也层出不穷。粉丝们甚至建立了一个网站记录各地有趣的事故[url=/lamentablemess/main.htm][戳这里][/url]。
随手翻几个经典事故(该网站的和BBC纪录片中爆料的):
有布景出问题的(他们的船总是坏、trap door陷阱门总是出问题、假发总是卡住):
地下室划船的时候遥控坏了,船乱跑,MC叔囧到死,但还是得撑着篙子扮演一切尽在自己掌控状……
还有划船的时候忘了放干冰,于是船在一堆铁蜡烛架子间穿行。
假面舞会那段有人鞋子没绑紧飞进观众席,沿途观众试图截住鞋子均未果。
最后一幕小宅男拿蜡烛烧小白脸脖子上的套索结果点着了自己假发的,小宅男拼命捶自己脑袋、后台吓得去拿灭火器,不过那场景观众没看出来还觉得满融入剧情的……
有舞台机关(所谓陷阱门)坏了,最后魅影坐在地下室王座上拿披风把自己一盖没能成功被拖下台,于是扮路人的就不能掀开他的斗篷,他自己把面具摘下来递出去了orz
演员出状况的:
MC叔和莎拉激情一吻后,因为太激情,MC叔的假嘴唇粘莎拉脸上了,于是他们不得不再吻一次让MC叔把自己的假嘴唇蹭回去。
拉面演魅影时在最后一幕没能把套索套上演子爵的演员脖子,子爵的演员即刻自己把套索套脖子上了orz
还有小宅男蹲在天台角落偷听女主和小白脸唱All I ask of you惆怅,然后站起来突然裤子开了(他那天还穿的是白内裤!),但他还是得继续爬上雕像吓唬人家的悲催事件(拉链门也是层出不穷的热门事故)
最绝的是演Giry夫人的演员没及时到场为子爵带路,于是子爵在最后追踪魅影和Christien时装模作样:“让我想想,如果我是他,我会住哪?湖对岸?”然后他准备跳下去,这时Giry夫人从台下冲上前大吼:“他住在湖对岸!!!!”
最爆笑的莫过于演员忘台词的:
最强的现编版本是Howard McGillin的魅影,被摘下面具后完全忘词开始现编:“Look at my face, Please, help me, love don't fail me now, I'm not that man you think I was. I'm a monster?repulsive Carcass…… [看我的脸,救救我,爱情不要在此时弃我而去。我不是你所想的那样。一个野兽?丑陋的死人?……]”
最乱套的现编是JOJ(John Owen-Jones)的魅影,在Point of No Return中被摘下面具后胡言乱语:“Noooo! No! Fuck! God****it! You lying Bitch![各种粗话,翻译不能orz]”(还被粉丝录了音!)
最乱套错词是Hugh Panaro的魅影,在子爵到来时,本该唱“Did you think that I would harm her?”[您以为我会伤害她吗?],结果被他唱成了“Did you think that I would harm you?”[您以为我会伤害您吗?]
最完美救场现编也是Hugh Panaro,演子爵的John Cudia错把“Show some compassion”唱成了“Have you no pity?”,Hugh Panaro急中生智把自己的下一句“The world shows me no compassion!”也改成了“The world has stolen pity from me!”
[音乐剧八完,接下去八电影]印象 发表于
[i=s] 本帖最后由 印象 于
16:03 编辑 [/i]
[今天八的对象是04电影版]
早在音乐剧大获成功的80年代初,爵爷就蠢蠢欲动把抓钱手伸向电影了(一直以来爵爷都是成功的商人,这一点必须承认)。当时版权卖给了华纳,但爵爷保留了爱怎么挑演员怎么挑演员的权利(但这种权利并不代表产出结果更好。很快我们可以看到爵士并不是每次……呃,都那么靠谱的)。按照爵爷的如意算盘,一如原班伦敦西区人马搬上百老汇一样,原班人马再往电影上搬。但现实毕竟是残酷的:1990年,他和预定的女主角离婚了。一如与莎拉的结合是韦伯的音乐剧歌剧魅影的起因,这场离婚也成为了拦腰砸断电影计划的决定性一锤。在电影计划中断前,爵爷已经为自己物色好了导演Joel Schumacher。在电影搁浅的十几年间,小导演Joel Schumacher成为了导演蝙蝠侠等大片的大导演(这次爵爷倒是难得地长情一直没换掉他),而爵爷也把版权倒腾回了音乐剧的老东家Really Useful Group。
然而十三年里,爵爷可以等Joel Schumacher,时光却不等他。魅影MC叔、Christine莎拉都早已不复当年容颜。莎拉不会重新出演Christine,而Michael Crawford也婉拒了邀约与粉丝的请求,毕竟他那时已经60出头了(但那嗓子居然还是清亮的orz)。重新选角在所难免。
比之音乐剧,充斥着各种近镜头与特写的电影对演员的脸要求更高。如果说当年爵爷在注册了覆盖整个上半脸的面具后才发现它阻碍演员展现面部表情、于是改为斜过面部的半张,那么在登上大荧幕的过程中,这张面具的面积进一步减少,进一步突出魅影的帅劲。饰演魅影的33岁帅哥Gerard Butler也不负所望,迷倒万千爱美之心。尽管追溯回去,大概观众们都忘了设定里魅影那张可怖的面容。所以说电影上映后出现那么多的对为什么Christine不跟魅影跑的讨论,完全是Gerard Butler(的那张脸)的错[喂]。而Christine的扮演者是17岁的Emmy Rossum,年龄上更符合Christine的设定(尽管个人认为她在剧中实在是太像少妇了)。
但是,歌剧魅影即使拍成电影毕竟还是歌舞片。除了美好的脸,一把优美的嗓子也是不可缺少的(是的,配音不失为一个好选择,但是自从奥黛丽赫本因为窈窕淑女里的代唱无缘奥斯卡奖后,无论对主角的喉咙和观众的耳朵多么艰难都是主角亲身上阵了= =)。但是,上帝造人大部分时间都是公平的。歌唱技巧上,Butler和优美挨不上边。在第一次唱the Music of the Night给爵爷听之前他只上过四堂声乐课,而显然他在这方面并没有什么天才。对于能把短短一句“I'm there inside”砍成三个不同调子的,我们实在不能昧着良心说这是将Christine调教为巴黎歌剧院首席歌者的大师(这里是正经评论,所以我不会乱说什么“我听Emmy唱think of me在想:宅男怎么教你的啊??等听到Angel of Music我终于明白是怎么教成那样的了orz”的,嗯)。另外,有一点很神奇,有时候忽略掉脸,你会发现Butler的断断续续性感沙哑嗓音和当年被炒鱿鱼的倒霉摇滚歌手Steve Harley很有几分相似(我也不知道我这么说到底是在黑谁orz)。在选Bulter饰演魅影这件事上我觉得不能过分苛求爵爷乱降低标准,毕竟他也知道标准太高的结果是他们压根就没法拍电影了。但是我还是觉得,电影里的魅影只需要现在一半的帅,而歌声需要至少比现在多一倍的好。毕竟,他是魅影,对不对?
而饰演Christine的Emmy尽管在宣传中“7岁起就在大都会歌剧院唱歌”(合唱团背景音也算这太坑爹了)并出了好几张唱片。但Christine毕竟是Christine,作为有能力成为首席歌者的人,声音绝不会稚嫩,虽然扮演者Emmy声音的卖点居然是清纯可怜orz 比起Butler,她的歌唱技巧相对好一些,但并不妨碍她和Butler一样在一个段子里随心所欲无过渡地变换调子。当然,再一次我们得承认上帝一般不会偏心得过分。
歌唱部分在之前已有八卦,这里不再赘述。平心而论,作为电影,2004版歌剧魅影并不算烂片,至少它吸引了无数没有看过音乐剧的人。甚至有不少坚定的电影版粉丝在听过音乐剧后依然认为Butler是他们心目中的魅影。开场巴黎歌剧院重现金碧辉煌的场面依然是震撼的。
但是,既然有了音乐剧的珠玉在前,与所有名著改编一样,它不免要被拿来比较,被砸上“本可以做得更好”的戳——即使爵爷试图宣称“不要去比较剧场与电影的版本,只要纯享受电影院里的《歌剧魅影》即可”(多么地神似当年的梅兰芳和霸王别姬!)
在音乐剧中,大量的舞台效果利用了观众的想象力,尤其是地下湖泊中的雾气与烛光,渲染出神秘幻境般气氛。相比起来电影拥有21世纪的高科技,却没能充分利用,创造出的歌剧院地下室宏大是宏大,但太实在了,全然不留下观众想象诡秘与飘忽的余地。而镜子魔法一节,我只能说:唉,科技在进步,创造力就未必了。
另一方面,虽然04电影是在英国拍摄、主演Butler是苏格兰人,电影版歌剧魅影却是不折不扣的美国好莱坞风格:宏大场面、俊男美女、大量特写。比较英美两国的电影演员路数不难看出:美国的演员就是演员,而英国的演员很多是出身戏剧的(我又想提当红的房子医生Laurie叔和他的搭档油炸叔了)。早年的戏剧练习使得他们在表演技巧上很是扎实。因为舞台不能细微展现面部表情,他们学会了不依赖面部表情、而用一切肢体语言表现感情。比如the Music of the Night中有一段,MC叔单用一只右手从拢开莎拉一侧长发,到转动手腕以手背抬起她的脸,到再转一个角度伸开的手指虚抚过她脸庞,一连串动作流畅无比,充满诱惑的美感却不轻佻。这一点除了莎拉和MC叔本身外,无疑亦要归功于编舞Gillian Lynne(当年因此获得Tony奖提名)。相对地,电影中Butler表现未免过于平庸,走来走去和Emmy缺乏互动,而Emmy莫名其妙还能一脸沉醉。
除了演员本身的局限与电影手段未能尽数发挥,04版电影最让我无法接受的是其中的恶趣味。其中排名第一当属魅影与Christine在歌剧院大舞台上面对观众高唱Point of No Return。如果说the Music of the Night中Butler和Emmy的表演太没有激情,那么这里就是激情过头了。Butler唯恐不知道他的冒充的佐罗小面具下一脸唐璜的轻佻(这个倒是挺符合唐璜剧情但我一点也不为此高兴),Emmy衣裙的肩带反复下滑;Bulter摸完胸摸手,摸完手搂腰,上下其手不亦乐乎;Emmy一脸情欲迷醉……Point of No Return的双重涵义完全丢掉了属灵的部分,整段除了肉欲还是肉欲——得承认我讨厌这种鄙视观众想象力和品位的恶趣味(同理还有the Music of the Night里摸肚子摸髋骨||||||)。
排第二的是让许多人感动热泪的结尾:30年后Christine已死,子爵在墓前献上音乐盒,赫然发现墓台上放着系了黑丝带的红玫瑰,上面绑着当年魅影送给Christine的求婚戒指——很浪漫很深情没错,但我宁可要原著那个要求Christine发誓回来埋葬他的魅影,那个三周后决然离开人世的魅影。(我没法想象苦逼蹲了30年日日爱着Christine的小宅男orz)
[接下去可以八老不死了orz]印象 发表于
更掉了今天份,明天应该能平坑,握拳风露清愁 发表于
看得我惊心动魄,并有一种想要亲临现场的冲动。
楼主的功课准备得太足了,佩服佩服。冰辰 发表于
我没法想象苦逼蹲了30年日日爱着Christine的小宅男
我还是想说明明是老宅男…………………………
总之,这是又一位死在LOLI/正太手里的大叔。养成系没有好结果啊没有好结果,这真不是源氏物语的时代了;P印象 发表于
[i=s] 本帖最后由 印象 于
15:11 编辑 [/i]
[终于八到最后的真爱老不死了,好兴奋,摩拳擦掌ing(去死)]
[b]续集小说吐槽+[s]真爱老不死[/s]Love never dies吐槽[/b]
前两段中关于爵爷的渣和成功的商业运作手段,我们已略可一窥。而歌剧魅影的续集Love Never Dies把爵爷的各种特质如同焰火般进一步盛大展开。可以说当年歌剧魅影有多成功,真爱[s]老[/s]不死就有多不靠谱。
故事得再次回到1990年——歌剧魅影在百老汇上演两年、电影开始筹备一年,爵爷和莎拉正在闹离婚。在这个神秘的事件频频喷发的时期中,爵爷说:歌剧魅影要有续集(请参考“世界要有光”的语气,嗯)
深爱纽约的爵爷决定把续集的背景放在曼哈顿。此时我们在摇滚男版的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的MV中见识过的恶趣味此时又开始蠢蠢欲动。爵爷想:啊,那个曾经的地下主宰最好住到天际摩天楼顶层公寓去(真是吐槽不能啊orz)。但很快,他放弃了这个计划(但它并没有消失,只是换另一种面孔借另一个人之手又回来了),因为他看上了曼哈顿附近康尼岛的游乐园!
因为没有了早已躺进坟墓睡了好几觉的原著作者Gaston Leroux,爵爷找上了另一名畅销书作者Frederick Forsyth。两人是否一拍即合,我们不得而知。但显然他们智慧与灵感之火曾因为彼此熊熊燃烧,在爵爷·又·渣了这个作者之后(理由是游乐场太复杂难以搬上舞台),抱着一堆神奇构想作为分手费的Frederick Forsyth黯然离去,于1999年出版了名为The Phantom of Manhattan(网上在线请搜索“曼哈顿幽灵”)的续集小说。其槽点之丰富与深刻,让人几乎如同面对满汉全席般顿生无从下口的忧伤。
续集比原著略短,抽风看完后即刻抓住好友们树了个大洞。把当时吐槽记录稍微整理了一下,基本来说续集就是这么样的一个故事:(因为原始档是吐槽,用词粗野)
在宅男劫持了女主角后的几天?几小时?(感觉上续集是音乐剧的续集,但有时候又像是书的orz)里,宅男把女主角睡了(……)然后在Giry夫人帮助下爬上去美国的轮船。在隔海的曼哈顿,小宅男坑蒙拐骗发大财,盖了摩天大楼住顶楼,天天不戴面具很爽地在天台自由吹风!(看,爵爷的天际顶层公寓)而另一边,一举中奖的女主角生了个儿子。为了证明儿子是且仅可能是宅男的,无辜的子爵被作者大人废了,从少年起就不能人事(人家只是小白脸而已,有必要这么恨他吗)。知道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的Giry夫人(她既知道宅男睡了女主角,还在若干年前目击子爵被废事故现场)临终前觉得瞒着真正父亲还是不太好于是托人捎带信飘洋过海去纽约找宅男。此时的小宅男在曼哈顿开了个歌剧院叫Phantasma(吐槽不能的名字),听说自己有个儿子就把女主角骗来唱歌顺便搞走儿子。女主角携夫带子来到纽约,宅男立刻匿名把改装的猩猩音乐盒投递给自己儿子。在康尼岛上,神通广大的宅男在自家游乐场的镜子迷宫里逼问女主角确认了儿子身份。于是到这里差不多就可以一家三口团聚哈皮ending了。但是,一切的故事都是有反派大boss的!当年坑蒙拐骗搭档·养子君感觉到危机于是在小宅男和女主角带儿子公园私会的时候开黑枪。女主角替儿子挡了一枪(多么地必然啊),然后对儿子说儿啊养大你的人我的老公不是你爹哟,俺的这个姘头才是……(我是儿子大概要悲愤的……但是毕竟有小宅男和女主角的血统就是不一样)在宅男击毙凶手后,小白脸飞奔过来抱住尸体,对儿子说:儿子啊,俺要带你娘回法国,你要跟我还是跟你亲爹?有硬币赶快扔了吧,别误了俺的船。儿子君跑到小宅男跟前,摘了人家面具说老爸我要跟你在一起……最后的最后,小白脸回法国至死未再娶,对着女主画像一辈子。儿子君日后常青藤名校毕业,和小宅男大把捞钞票。小宅男经儿子一掀,以后都不戴面具啦!!HAPPY ENDING AT LAST!!
不知是被原著作者还是爵爷诅咒,这本奇书并没有大卖,甚至没有达到该畅销书作者的平均业绩。
而另一头,在04电影版大获成功后,爵爷记起了这个他十六年前放弃的金苹果树(艺术与摇钱完美结合之树啊)。
虽然5年前Frederick Forsyth把他和爵爷的奇思妙想结晶出了本书,爵爷本身似乎不是特别满意,至少感觉没有把原著已有人物的剩余价值压榨干净(大boss是新加入的)。于是爵爷找上了Ben Elton。这位仁兄写小说演喜剧还导演,最重要是和爵爷合作过一次音乐剧。在他看过续集小说或和爵爷聊过后,大胆加入自己发挥,得到爵爷大力赞赏。爵爷称:Ben是我重新开始制作续集的灵感来源(真是吐槽不能,是不靠谱根源吧orz)。
在Ben Elton的发挥下,新加入人物养子被扔了,大boss换成了当年巴黎歌剧院里Giry夫人的女儿、Christine的最要好朋友、芭蕾舞女之一Meg。巴黎歌剧院之后,Giry夫人和Meg神通广大地把小宅男转运到纽约。小宅男在康尼岛开了个叫Phantasma的游乐场(看来这名字是爵爷想的)自称Y先生(……),此时的Meg也受教于小宅男开始在游乐场主唱(这都是啥游乐场啊……),这次倒是学生爱上老师了,可惜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啊。十年后的小宅男啥都不缺就惦记着隔着大西洋的Christine。虽然在自家做了个Christine的人偶(被Meg母女撞见还愤怒地拧掉了一条胳膊orz),毕竟代替不了真的,于是小宅男匿名写信请她来游乐场唱歌(在游乐场唱歌剧??比在叫Phantasma的歌剧院唱还不靠谱啊orz)。另一边,子爵比续集小说里更进一步,和Christine结婚后摇身一变败家子+酒鬼,欠了一屁股债,还对老婆不好。至于儿子还是和续集小说里一样存在了十年,只是同样也更进了一步,爵爷显然认为巴黎歌剧院地下室不够浪漫,干脆让Christine在结婚前夜找上小宅男家砸门把人睡了,天亮前小宅男嘤嘤捂脸跑了,于是压根不知道女主角就此一举中奖(槽点太汹涌都不知道怎么吐了)。而子爵,相比于续集小说中不能人事,音乐剧里的成了茫然不知戴了十年绿帽子,我简直不能分辨是哪边的作者更恨他。为了替丈夫还债,Christine携夫带子来到纽约。晚上丈夫出门找酒、儿子睡觉,小宅男跑来私会,爵爷特别写了一首Beneath a Moonless Sky[无月之夜下]给小宅男唱,回忆当年中奖一夜,歌词十分大胆开放,完全不是当年Point of No Return含蓄和假借唐璜可比,十分美式地高唱“And I caught you, and I kissed you, and I took you and caressed you。[我抓住了你,我吻了你,我得到了你,抚摸你]”(群众纷纷表示这是色情片的范畴了吧爵爷!)虽然没有续集小说里Giry夫人的临终信,爵爷显然是不会忘记父子相认这么个好桥段的。他让小宅男带着自己儿子玩游乐场,天才儿子在钢琴上弹奏一曲,强大的艺术遗传基因让小宅男怀疑这等天才怎可能不是我的儿子而是小白脸的儿子(比滴血认亲还不靠谱好吗!)。父子合唱一曲金属摇滚风(……)的The Beauty Underneath[隐藏的美丽]后(按看了现场的人repo:舞台上有大量金色的蛇在金色吊灯上游走,一个四手骷髅弹琴,另一个骷髅站台,然后这对父子对着高唱“看,多么美丽!”orz),小宅男这次唱完了自动摘下面具,但很不幸地,儿子自然被吓跑了。后续发展自然能猜想到是小宅男找Christine逼问出儿子身世,还被Giry夫人偷听到了。而不那么自然能猜想到的是这位游乐场主兼作曲家兼声乐教师还能再兼职酒保,跑去子爵买醉的酒吧,得意洋洋和子爵打赌(之前听说Christine要来抢饭碗抢汉子的Meg已经让子爵赶快带着Christine和儿子回家你好我好大家好):如果Christine不上台唱,我允许你们一家三口离开,但如果她上台唱了,那你就自己一个人滚吧。此等得瑟之下,子爵总算开始怀疑自己头顶绿云笼罩了,于是跑去找Christine。他和小宅男各自施展浑身解术一个求她上台一个求她别唱。不知道他们背着自己打赌的Christine最后还是上台唱了咏叹调Love Never Dies,一边后台站子爵,另一边站小宅男,她就一会儿对着子爵唱我爱你,一会儿对着宅男唱,但最后还是表示我更爱宅男(虽然全世界的Phans&--歌剧魅影迷自称 都这么企盼,但爵爷这么一明确表示还是让人倒尽了胃口),子爵听不下去自觉跑了眼不见为净。另一边之前热情上演康康舞的Meg发现自己热情的一曲Bathing Beauty[出浴美人]小宅男居然没来看,恼羞成怒诱拐了Christine儿子准备淹死。一群人拉拉扯扯之际,Meg开枪错射了Christine。Christine坚持到告诉儿子你爸是我姘头、再次向宅男表示真爱不死、还最后深情一吻才终于去见上帝。被生父和母亲轮流惊吓的儿子终于受不了跑了去找子爵,当子爵来了把尸体抱到一边,儿子忽然茅塞顿开,决心要和小宅男一起生活,来了个父子拥抱。于是大幕落下HAPPY ENDING!
如此不靠谱的剧情深得爵爷欢心,07年开始着手写曲子和各种事宜。然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几个月后爵爷在每日邮报上宣称他家的爱猫跳上他的电子钢琴并且成功不可逆地删掉了写好的谱子!(猫咪好样的!)但这只是拖后却不能阻止爵爷坚定的步伐。宣布了Love Never Dies(真爱不死)的名字后,爵爷在2009年终于把雇佣和炒鱿鱼的事情办妥。魅影找了原音乐剧伦敦西区的魅影正选之一Ramin Karimloo拉面兄,Christine找了拉斯维加斯的原Christine之一Sierra Boggess(之前在迪斯尼音乐剧里演小美人鱼)。原音乐剧的词作者Charles Hart这次没能讨爵爷欢心,爵爷找上了更能直白狗血表达的Glenn Slater,准备秋天搞个伦敦、百老汇、上海(……)三地同时上演的盛大开幕。可惜计划一改再改,从三地同时上演到伦敦先上多伦多跟着上海最后然后看多伦多票房决定百老汇(美国人这方面还是精明的),到取消上海演出改成澳大利亚,到除了伦敦只剩澳大利亚和百老汇还要推迟。
2010年3月,续集音乐剧一再延期后终于上演。有兴趣的可以看官网放出的片断集合[url=/watch?NR=1&v=3UBGkaobLlA][youtube戳这里][/url]。值得一提的是小宅男和Christine的儿子Gustave(这个是原著中Christine那个小提琴家老爸的名字),爵爷找了六个小孩来演,还都上场了orz。评论方面,客气地说是毁誉参半,不客气地说是毁比誉的更精彩。其中首推英国一对戏剧评论blogger的,将之命名为“Paint Never Dries”[油漆不干,意指其粘糊糊并让人绝望]并参照原海报(那个面具和唇膏真是WTF)制作了一张精彩海报[url=//review-love-never-dies-adelphi-theatre/][原评戳这里][/url]。
[img]/mypoco/myphoto//9.jpg[/img]
纽约时报上名为“Same Phantom, different spirit [同样魅影不同灵魂]”的评论吐槽此剧“Friends of “Phantom” will recognize these characters, as they are all (except Gustave) recycled — and in some cases, changed beyond recognition — from the earlier show. (...) If you don't know the first “Phantom,” you w if you do know the first “Phantom,” you will also be very confused. [魅影爱好者能认出这些人物——旧剧中的他们(除了儿子Gustave)都被重复利用了,并且某些段落里被改得面目全非难以辨认。(中略一段)如果你不知道第一版的魅影,你(看续集)会很困惑;如果你确实知道第一版的魅影,你也会很困惑]”[url=//theater/10love.html?ref=theater][原文戳这里][/url]。愤怒的粉丝甚至搞了个Love Should Die[真爱必须死]的网站反应援,强烈要求续集下档。[url=/LSD/Main.html][网站戳这里][/url]
中间还有一段插曲,爵爷私自把上演续集音乐剧的Adelphi剧院这个列在受保护名单的老建筑的白色外墙刷成黑色,以配合自己新音乐剧宣传,闹起了法律纠纷[url=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1266544/Andrew-Lloyd-Webber-faces-20-000-fine-illegally-painting-listed-theatre-black.html#ixzz0lLSWqwuK][原始详情戳这里][/url]。文物保护协会的老头子们这时候毫不犹豫地落井下石称爵爷的新黑色油漆无法令人接受。
爵爷开始还自信宣称:随着时间推移,人们肯定会改变态度大爱续集。然后不断焦头烂额之下,他只好紧急叫停,在澳大利亚上演前连夜修改续集的曲子和剧情。而歌词方面,赶快找回原音乐剧词作者Charles Hart来重写部分歌词挽救形象。根据看过两个版本的人比较,改版后剧情连续度和逻辑度有改进,但雷人程度即使补救也于事无补。百老汇方面果断地从推迟至2011年春天到了无限期推迟上演。
澳大利亚版在2011年5月上演,评论好歹比伦敦原始版缓和了许多,但是仍然无法挽回续集是个彻头彻尾失败的悲剧。伦敦方面上演了18个月后终于在8月中下档,而澳大利亚方便决定9月官方录像推出DVD捞最后一票(想想歌剧魅影这么多年都没有干过啊)。
(现场观剧评论不妨一看这两篇:[url=/p/][伦敦版戳这里][/url] [url=/p/][澳洲版戳这里][/url])
于是真爱终于死了。冰辰 发表于
小白脸回法国至死未再娶,对着女主画像一辈子。儿子君日后常青藤名校毕业,和小宅男大把捞钞票。小宅男经儿子一掀,以后都不戴面具啦!!
不能人道这个设定太ORZ了。
然后为毛我嗅到了父~~~子~~~~的气息……:L印象 发表于
[无关部分]
前几天去本城某画廊,看到女艺术家Marie-Josee Roy的作品,发现几幅很有歌剧魅影感觉的,笑
[img]/mypoco/myphoto//4.jpg[/img]
最爱这一张
[img]/mypoco/myphoto//2.jpg[/img]
[img]/mypoco/myphoto//9.jpg[/img]印象 发表于
终于八完了!!!!{:4_97:}
TO 辰少:是啊,搞养成系是没有前途的orz 重点是宅叔他还没有源氏那好皮囊啊。父子……乃又流氓了……木笔 发表于
哈哈哈哈哈,捶地,好大一盆狗血啊,我吐槽不能~~~~
可怜的子爵,当小白脸还没见过这么悲催的,爵爷还是千万不要干涉非他本行的其他工作了,拍电影改小说神马的下下海过过瘾就算了。
另外,膜拜他家的猫XDD
还有,阿印你的吐槽功力日臻完善,看你的吐槽我都要爱上爵爷这个渣受了,多么得娱乐大众,各种意义上的,哈哈哈哈周原 发表于
[i=s] 本帖最后由 周原 于
06:38 编辑 [/i]
对着真爱老不死一阵爆笑。
我觉得我应该去好好看看这个剧……至少先好好看看歌剧魅影的电影版在说Orz
哎呀,抱头,突然觉得和哥嫂你们相比,我如今的人生好没有追求啊。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歌剧魅影原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