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洞窟 之谜在激战2破碎崖壁观景点中间有很多的洞穴,到里面分有三层

可爱家园之山西.景点
  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东北部,距省会太原市230公里。与四川峨嵋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中国佛教及旅游胜地,列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之首。
  五台山奇峰灵崖随处皆是,著名者达五十余处。其中写字崖,用水洒湿以后,拿手帕仔细拭擦,崖面会显示出类似篆隶体字迹,水干字隐。有人曾除去表皮石层,结果下层仍能擦出字来。层层有字,字字不同。据载曾发现过“天之三宝日月星,地之三宝水火风,人之三宝精气神”的联句。平均海拔1100米以上,最高点北台叶斗峰海拔3061.1米,被称为“华北屋脊”。五台山方圆约32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巨柱拔地而起、
巍然矗立,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见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古建艺术、历史文物、佛教文化、民俗风情、避暑休养为一体的旅游区。
1982年,五台山以山西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历年来获得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遗产”等荣誉。
  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云冈石窟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日,大同市云冈石窟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已成为国内各界人士参观游览的重要场所,也是国际友人倾慕和向往的旅游胜地。
  在这绵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公分,巨石横亘,石雕林立,蔚为大观。他们有的正襟危坐,栩栩如生,有的载歌载舞,神采飞扬,或击鼓或敲钟,或手捧短笛,或怀抱琵琶,悠然自得,笑迎游人。这些佛像、飞天、赞助者、供养人的面貌和衣饰上,都留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这些佛像与乐伎刻像,还明显地流露着异域色彩。在我国传统雕刻艺术的基础上,吸取、融汇了印度犍陀罗艺术及波斯艺术的精华,这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性劳动的智慧结晶,也是他们与其它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公元460年,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现存的云岗石窟群,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整个石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石窟内的佛龛,象蜂窝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镶嵌在云冈半腰。东部的石窟多以造塔为主,故又称塔洞;中部石窟每个都分前后两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顶布满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最多,修建的时代略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整座石窟气魄宏大,外观庄严,雕工细腻,主题突出。石窟雕塑的各种宗教人物形象神态各异。在雕造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分,创建出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研究雕刻、建筑、音乐、宗教都是极为珍贵的资料。
  红豆峡是太行山大峡谷的主要景点,因峡内生长着成片珍稀树种红豆杉而得名,主峡长15公里,占地500余公顷。境内有陡峭的崖壁,像形的山石,潺潺的流水,壮丽的瀑布,珍稀的物种,奇特的石林,原始的植被,是一幽美的天然风景区。
  红豆峡是独有的情侣幽会之处,也是休闲、旅游、观赏的绝住之地。红豆峡北口狭窄,两侧悬崖峭壁高耸对峙,清澈的小溪缓缓向外流淌。沿着小溪逆水前行,峡谷腹地曲折婉蜒,转过急弯,便是瀑布,瀑布分成两股从高处跌人深潭,落差10米,宽5米,水流丁冬,清脆悦耳,这就是双龙潭瀑布。
  红豆峡是龙泉峡的一条支峡。位于盘底树西南的紫团山脚下。红豆峡两头出口古寺及遗址犹存,瀑布悬挂,崖间泉眼点点,河谷流水潺潺,古木、珍稀树种及各类植物遍布峡谷。遥遥30里长谷,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可谓30里峡谷30里画廊。红豆峡足一处天然植物园区。
  据植物学家考察初步认定:峡谷现长有330余种植物,其中稀有植物、观赏品位较高的植物颇多。此环境、气候、规模、品位均达天然植物园区标准,是休闲、旅游、观赏和研究植物的佳地。尤其红豆杉在此成片生长实属罕见。
  王莽岭旅游风景区包括华北最大的生态旅游目的地王莽岭、世界围棋起源地棋子山、世界奇观挂壁公路和世外桃源锡崖沟等。该景区地处黄土高原与中州平原断裂带之最险要处,由高低错落的五十多个山峰组成,是太行山风光的典型代表。最高海拔1665米,最低处仅800米。驻足山顶、太行雄姿尽收眼底。中原大地举目可睫。境内植被茂密,覆盖率达96%,暑期气温保持在180C―200C之间,素有“清凉圣境”之美誉。山上由下气候迥异,气象变化万千,一年四季皆为旅游胜地。
宁武万年冰洞
  万年冰洞在山西宁武县城西50公里处的春景畦乡境内,处旅游专线旁,海拔2300米。经中科院地质研究所洞穴专家现场考察认定:此洞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期,距今约三百万年,故名万年冰洞。专家们称,该冰洞位列全国一万多个洞穴中仅有的九个冰洞之首。洞内制冷机制最强、冰储量最多,现开发近百米。已开发部分分三层,有冰帘、冰钟、冰花、冰人、冰菩萨等,不一而足。洞内壁上皆冰,堪称一个冰的世界。
太行小三峡
  乘船而进,就进入太行小三峡了。太行小三峡长约3千米,水深8―――10米,沿途水峡幽深,岩石峥嵘,山体巍峨,犹闻猿声,酷似三峡,所以称之为太行小三峡。浊漳河多有泥沙,而此处水清异常,无论河水怎涨,始终不淤泥沙,至今未解其中之谜。
  前面有村叫奥治,村名源于大禹治水,据县志记载,古时浊漳河流经此地壅塞不通,尧帝命司空鲧至此治水,鲧凿渠引漳河水南流,因工程艰巨而没成功,到了舜帝时,又派司空禹来此治水,大禹因势利导使漳河水向东畅流。
  大禹凿渠疏通的渠痕和鲧错凿引渠的痕迹现在仍然清晰可见。奥治村也由此而得名。
藏山风景区
  近几年来,随着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忠义内涵的深度挖掘,藏山荣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山西省十佳文明景区”,是“历史文化游”与“山水自然生态游”的两日游大景区,由育孤园、春秋藏孤胜地、莲花寺、仙人峰自然生态区四大板块168个景点组成。在这里您可以抚历史、拜先圣、听松涛、观瀑布、看人间仙境、望太行雄姿。
  藏山藏着历史、藏着故事、藏着文化、藏着美景,藏日藏月、藏龙藏虎,是天设地造的风水宝地。从历史上讲,先有藏孤救赵藏山,后有三晋龙城太原;先有藏孤救赵藏山,后有燕赵古都邯郸。这里殿堂楼阁、古貌苍然,湖潭澄澈、玉柱琼宫。四季迥异的景致,汇山水之灵气,缩天地之精华,如诗如画,这里还是野生动物的乐园,各种动植物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藏山是山西旅游的东大门,位于太行山西麓,地处晋冀旅游金三角地带,与佛国五台山、革命圣地西柏坡紧相连,交通极为便利,距省会太原、河北石家庄仅百公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绚丽的自然美景将迎接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走进藏山,领略“三晋历史文化第一名山”的忠义文化内涵!
  运城盐湖(中国死海)位于运城市区南中条山下,涑水河畔。由鸭子池、盐池、硝池等组成,总面积
130平方公里,所产盐是水卤经日光曝晒而成,颜色洁白,质味纯正,含有多种钠钙物质,是全国有名的盐产地之一。盐池的开发约有4000年的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盐池之一。
  运城盐湖(中国死海)南依苍翠高峻的中条山,北靠峨嵋鸣条岗,东连涑水瑶台,西接黄河古渡,湖光山色,景色奇特。与美国犹它州大盐湖,俄罗斯西伯利亚库楚克盐湖并称为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湖内盐田硝畦纵横如织,星罗棋布,四侧滩水浩淼,波光粼粼,沽白如雪的梯形硝堆,倒映湖水之中,形成了“千古中条一池雪”(田汉诗)的奇观。
  太行水乡位于平顺县城东北的浊漳河畔,全长53公里。这里绝壁千仞,悬瀑飞泻,鬼斧神工,天造地设,高峡平湖,浊浪滔天,集黄土高原的阳刚之气与江南水乡的阴柔之美于一身。人云山不在高,有水则灵。
  太行水乡最壮观的景区应数恐龙谷,恐龙谷风景区背靠卧虎山,面向卧龙山。卧虎山因形状似虎而且每年秋冬季节登临山顶有时能听到虎之声而得名。卧龙山传说当年大禹治水时,此山有青龙、黑龙、火龙三条龙盘住山间而得名。漳水到此顺山跌下,形成多级瀑布,再绕着深涧急转盘流,像一头猛虎下山,如脱缰的野马,临断石之渊而不能收脚,奋然跃下,“依天寒发万声雷,就地冷喷千丈雪”,形成似海凶涛,激浪如狂云奔涌,蔚为壮观。
  拥抱青山绿水,体验激情漂流。华野漂流区,位于太行山十大峡谷之一的浊漳河大峡谷精品地段,被专家誉为“华北峡谷第一漂”。漂流河段全长13公里,落差68米,深处50余米,浅处0.3米。沿途有惊心动魄、有惊无限的急流巨浪。有野趣十足、风光旖旎的水中小岛;有波光粼粼、山水相依的谷底平湖。有翠柳依依、白杨钻天的沙滩半岛;有悬崖危耸、绝壁对峙的幽静峡谷。有银练飞泻的相思瀑、迎宾瀑;还有鸳鸯、老鹳、天鹅等珍稀野鸟。踏入华野漂流,激情浪漫逍遥。风光无限,欢乐无限。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北部,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
  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平遥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德、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山西芮城的永乐宫是一座道教宫观,原名大纯阳万寿宫。宫址原在芮城西向20公里的永乐镇上,这里据(道藏)中有关典籍和宫内碑文记载,是道教“八仙”?之一吕洞宾的诞生地。吕氏死后,乡人将他的故居改为“吕公祠”。金末,吕洞宾的故事越传越远,奉祀的人逐渐增多,祠堂便扩充成道观,后在蒙古太宗三年(1231)被火烧毁。现在的永乐宫是元代修成的。当时全真教领袖邱处机很受朝廷宠信,这一教派又奉吕洞宾为祖师,于是皇帝下令把观升级为宫。并派河东南北两路道教提点潘德冲主持营建此宫,用十五年时间,于中统三年(1262)完成主体建筑,到至正十八年(1358)才完成壁画,施工期前后110多年,几乎与元朝共始终。明清虽小有修葺,但基本上保存了元代的原貌。解放后,因永乐宫旧址在三门峡水利工程淹没区内,于是从1959年开始,化了七年功夫,将全部建筑和壁画迁到新址复原保存。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晋秦豫三省交界的山西永济蒲州古城西郊外的黄河岸畔。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使其名扬天下声播四海,为黄河流域的标志性建筑。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大约在公元557-571年,由北周大将军宇文护建造,为一座军事戍楼,历唐经宋存世约七百余年,于元朝初年毁于战火,直到1997年得以第一次重修,于2002年9月正式对游人开放。
  整个景区以鹳雀楼独特的人文底蕴和厚重的黄河文化为根基,以盛唐时代开放的社会精神和盛唐文化为包装,以地域历史文化为特色,以弘扬爱国主义为主题,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磅礴气势为主旋律,形成“上下五千年,放眼看世界”的高远意境,成为国内外游人观光、浏览、休闲、度假的国家级旅游景区。
  景区内重点景观地段详细规划,根据其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与造园规则做到完美结合,通过具有象征性,古朴典雅,自然协调的建筑物等,体现、烘托鹳雀楼的宏伟壮观,渲染博大精神的华夏文化,从而给人一种辽阔、雄壮而高远的感染力。使游人在发思古之豪情时,能溶入到景观的感受之中。各重点景观布局,充分利用沿临黄河的大自然生态环境,做到疏密有秩,组景借景有序,使整个景区形成一曲有序幕DDD乐章DDD高潮DDD余韵无穷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园林建筑等相互和谐的交响乐章,更加体现“中华名楼,黄河明珠”的崇高深远意境。
榆次常家庄园
  常家庄园位于榆次西南东阳镇车辋村。车辋由四个小自然村组成,四寨中心建一大寺,与四寨相距各半华里,形成一个车辐状,故名“车辋”。
  常家这个堪称典范的大庄园,其大规模修建时间可追溯到清雍正年间,后经150多年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今日之规模:占地300余亩,大院80余处,房屋3500余间,楼房50余幢,堡墙4公里。庄园严格遵循中国四合院建筑规则,内外两进院落,中间夹阁楼分隔,中轴线布局,左右对称,除主院外都带有偏院,有严格的上下偏正之分,明显地体现了儒家等级森严的秩序。
  庄园拥有中国民居中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祠堂,山西民居中最大的影壁。尤其是7开间的后2楼,属中国民居中最高档次建筑,加上143个院门、8万平方米的园林及墨香四溢的书院,充分展示了豪贾的阔绰,巨富的威严,儒商的气度,名门的荣耀,同时也体现了一种高雅的情调,脱俗的境界。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公里。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于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并集中体现了我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
  大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三面临街,不与周围民居相连。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顶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百寿图照壁。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墙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北面三个大院,都是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暗柱,三大开间,车轿出入绰绰有余,门外侧有栓马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布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结构,正院主人居住,偏院则是客房佣人住室及灶房。在建筑上偏院较为低矮,房顶结构也大不相同,正院都为瓦房出檐,偏院则为方砖铺顶的平房,既表现了伦理上的尊卑有序,又显示了建筑上层次感。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阁六座。各院房顶有走道相通,便于夜间巡更护院。
  综观全院布局严谨,设计精巧,俯视成“喜喜”字形,建筑考究,砖瓦磨合,精工细做,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石木雕,工艺精湛,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被专家学者誉之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因此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名扬三晋,誉满海内外。
  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永济县境内的峨眉塬头。南向紧邻古蒲州城址,东连西厢村。寺址高耸,松柏满垣,西临黄河湾,水势汹涌澎湃;东近中条山,犹如屏障峙立,视线广阔而开朗。塬头之下一条宽阔的坡底长街,是当年通向长安的古驿道。这里是我国历史名剧《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寺内有座方形砖塔,原名舍利塔,俗称莺莺塔。这座塔同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内的“石琴”,并称为我国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和缅甸掸邦的摇头塔、匈牙利索尔诺克的音乐塔、摩洛哥马拉克斯的香塔、法国巴黎的钟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六大奇塔。天山大峡谷高大山体由红色砂岩和粗砂砾石组成,峡谷细长陡峭,崖壁下部有大小不一的洞穴分布。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崖壁下部洞穴的成因最可能是:&
A.冰川侵蚀
B.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
D.海水侵蚀
小题2:峡谷中的主要岩石类型属于上图中的
风飘飘ae28
小题1:C 小题2:A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当前位置:
延庆古崖居百余洞穴遗迹成千古之谜(图)
  北京延庆古崖居
  在山崖上,有规模庞大、整整齐齐的一排排洞窟。样式很丰富――有单间,有里外套间,甚至还有上下相通的复式跃层。从外面看,看不到洞窟,只有走进山坡,转几个弯,进入沟涧才能看到洞窟全貌。专家们估算,古崖居的总开凿量有3000立方米到4000立方米,起码需要100人、不间断地开凿5年,才能把山体变成现在的壮观洞室群。
  最近国务院新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北京有27处入选。编号为7-的延庆古崖居遗址就是其中非常特殊的一处。说它特殊,是因为它介于古遗址和古建筑之间。对其建造年代的争论,学术界也有着不同的意见。
   考古人员进行洞窟发掘险些丧命
  1984年,进行北京市第二次文物普查工作的延庆县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走访延庆最西的张山营镇时,听老乡们谈起深山之中有很多房子,可从来没有人住过,当地人称之为鬼衙门。工作人员很好奇,在村民的带领下进山一探究竟,别具洞天的瑰奇景象让他们惊叹不已。
  在山崖上,有规模庞大、整整齐齐的一排排洞窟。样式很丰富――有单间,有里外套间,甚至还有上下相通的复式跃层。从外面看,看不到洞窟,只有走进山坡,转几个弯,进入沟涧才能看到洞窟全貌。
  为了解它们的结构、形制与建造年代,考古人员多次对洞窟进行调查和发掘。发掘这些洞窟要比平原发掘艰苦得多。由于洞窟都在崖边,根本就没有路。一次,一位工作人员打算从山顶进洞,脚下一滑险些坠落山下。多亏另外两人死死抓住,将他慢慢拖了上来。
  在1991年的发掘中,清理了洞窟13座,出土遗物多属金、元、明、清四代,唐辽遗物也有少量发现。主要是黑釉折肩罐、子母口灰陶盖罐、酱釉小口罐等。
  这些由先民在陡峭的山崖上凿建的洞窟,被称之为古崖居。它位于海拔666米,分布于10万平方米的崖壁之上,是目前北京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古人洞窟聚落遗址。入选“国保”之前,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
  历史文献没有任何与洞窟相关的记载
  古崖居依其开凿的洞窟位置可分成前、中、后三个区域。前沟南、北、东三坡凿有91处,后沟东坡一处凿有26处。据不完全统计,有洞窟130多座。这些洞窟的洞口毗邻,位置错落有序。洞窟呈长方形或正方形,类型有居室、储藏室、马厩、议事厅等。房间有单间、两套间、三套间不等,以一明两暗的三套间居多。山体最下层多为马厩,上层为居室,上下层间有阶梯相通。居室结构巧妙,与今天北方民居相似。全部洞窟分布成楼层状,层与层之间有石蹬、石梯和栈桥相连。
  走进洞窟,可以看到里面留有许多的古人生存痕迹,如门、窗、壁橱、灯台、火炕、排烟道、石灶和马槽。门较矮小,里外双门的痕迹犹存。排烟道上方凿有放置雨搭的“人字形刻槽”。有炕的洞窟是居室,炕宽可容二人。炕内凿有火槽连接灶台和烟道,石炕上铺设石板。部分保存较好的洞窟石板上还遗存炕泥,在一些高层居室中甚至还装有下水道。有马槽的为马厩,一般可容四五匹马。最大的有20多平方米,小的仅为3-4平方米。
  一处位于中区西侧崖壁的洞窟建造得相当豪华。残存部分可分为上、下两层,至少有八个洞室。下层平面呈“凸”字形,面阔最宽达11米,进深8米,高3.6米。“大殿”前出廊,原由两根粗大的岩柱支撑,现已坍塌。洞窟后部凿成神龛,龛前有两根粗岩柱撑住洞顶,台前有摆放供桌的凹槽。主室两侧有石炕。估计为首领的住所或集会祭祀之地。当地人称之为“官堂子”,意即当官的人开会的地方。
  历史文献中,没有任何与这些洞窟相关的记载。洞窟的墙壁上只有凿痕,没有文字或图画,屋子里空荡荡的。考古人员如同面对一座空城,一切与原来主人相关的证据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洞窟内的高度一般为1.5至1.8米,深为1至6米不等。洞窟之中,火炕的长度很不一致,有1米多的,也有2.4米的。但是,大多数的宽度都在1.6米左右。
  由洞窟的高度与火炕的宽度可以推测,古崖居的主人平均身高在1.6米左右,似乎身材并不高。即使不是住人而是养马,大概也只能养川马一类。
  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房间都是坐东向西。这很不合常理。古崖居的建造者身处北方,在如此之冷的环境下,居然舍弃了阳坡,而把房子盖在了背阴处,的确让人很难理解。
  测量火炕的结果,又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火炕的分布不平均,前山与后山差别很大。前山洞窟面积比较大,但都没有火炕,而后山火炕、马圈都比较齐全。因此,前防御、后生活,分工明确。
  最不可思议的是,古崖居整个山体都是花岗岩石结构,古人如何能把这一整座石头山开凿成一幢“大楼”?
  专家们估算,古崖居的总开凿量有3000立方米到4000立方米,起码需要100人、不间断地开凿5年,才能把山体变成现在的壮观洞室群。
  考古人员在古崖居周围继续调查走访。终于,他们又有了一个兴奋的发现:形式相同的洞窟远不止古崖居一处,周边至少还有七八处。不过,它们的规模都要小,有数间,亦有数十间者。窟内同样没有遗留的物证。
   “超级粮仓”说法被部分研究者认同
  对于古崖居的用途,研究者们有的认为它是古时屯兵之所,也有的判断其为奚族居住地、逃荒避难等多种说法,但都因没有足够的证据而难成定论。所以古崖居被称为“千古之谜的人文遗迹”。
  通过考古发掘和史料分析,研究者们初步推断这些洞窟约开凿于唐代,最晚也不会晚于元代。辽金是主要使用时期,主要用于居住、储藏和宗教。
  有学者查阅史料后认为,一支曾经强大的部落、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奚族,五代时期苦于契丹苛虐,西迁妫州北山。而妫州指的就是今天的北京延庆一带,北山就是军都山。
  学者们认为,奚族以游猎为生,随着时代的发展,居住模式有过相当大的改变,很可能把汉族的房屋形式,加以创造性地发挥,在山地上凿成了像屋子一样的东西。
  历史文献还为人们提供了一条奚族去向的线索:奚人在北山生活了大约30年,之后被契丹发现,强行遣返东北故乡。斯人已去,空留石屋。时光荏苒,后来山体表层坍塌,露出了山崖石屋这一奇观。
  另有一些学者则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洞窟数量虽多,但绝大多数却没有供人居住的设施,只有极个别的存有石床的遗迹。显然,洞窟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储藏物品。
  至于古崖居的性质,他们进一步指出,开凿如此之多、规格一致的石洞必有极为严明的组织纪律和统一行动。显然,不论是少数民族还是汉族普通民众都不具备这种条件。其次,开凿如此大规模的石洞群必需数量极多的铁器工具,这也是少数民族和汉族普通民众都不具备的。还有,开凿石窟需要巨额的经费支出。由此推测,古崖居是中央王朝的政府行为,也就是说,古崖居是官方的仓库之一。
  仓库的用途是什么?首先,远离都市的深山之中,难以存放贵重的物品。金银珠宝放在这里,一旦丢失,损失惨重。其次,存放的物品易于腐烂,不能埋入地下,只能开凿防潮功能较好的石窟来存放。还有,存放的物品必然是体积庞大,才需开凿如此之多的石窟。由这三点综合来看,最大的可能就是粮食。因此古崖居是唐朝中央政府的杰作――超级粮仓。
  首先,唐朝政府在幽州驻扎有大量的驻军,曾经为驻军从漕运和海运输送过大批粮食等军用物资,而幽州城里却没有建造大规模的仓库。第二,延庆是当时驻军的重镇之一,也没有大规模的仓库。驻守幽州和延庆等城堡的九万军队的粮食只能存放到古崖居及其周围类似的石窟之中了。
  减缓遗址风化的保护工程正在实施
  尽管对于古崖居的性质和年代还有不同的声音,但它确实是北京罕见的文化遗产。由于它不同于常见的土遗址或木建筑,对它的保护也采取相应的特殊手段。
  洞窟开凿于沙砾花岗岩石上,石质疏松,颗粒粗糙,自然风化严重,加之人为因素的破坏,部分洞窟外侧岩壁酥粉严重,用手稍触即有沙石剥落。
  2005年,“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项目对古崖居遗址进行第一次大规模保护修缮工程。
  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和延庆县文物管理所在遗址区内进行温湿度、风向、风速的监测,以及降水酸碱度的检测等基础性工作。又请德国、美国和北京日化二厂三家专业从事石质文物保护企业的专家,寻找与洞窟石质相同,风化程度相近的非文物遗址地点分别做了多处小面积的化学保护实验。
  目前正在观察实验效果,实验周期初步估计为两到三年间。希望通过实验取得的数据,能寻找到一种最适合遗址区石质、成本较低、保护效果最好的化学药剂和保护方法,以便将来进行大面积保护。如此,则可以最大限度地减缓古崖居遗址的风化程度,使之得以长久保存。
  最近,延庆文物部门开始了对古崖居实施第三期岩体化学保护工程。该工程可以进一步防止花岗岩体自然风化,达到保护文物的效果。文并图/郭京宁
版权申明:
① 本频道下所有的新闻、资讯、信息、公告均为机器抓取系统自动在网上采集所得。
② 本频道抓取其他网站新闻、资讯、信息、公告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贪婪洞窟离开洞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