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玩的打铁有小孩多大一个人睡可以么

是父母把孩子逼得爱说谎了吗?
“真不知道为什么汤米这么爱说谎,他还不到6岁!我们在家一向反对说假话,整天告诫他要做个诚实的孩子,可他就是不听!”愤怒的默里先生在我的诊室里诉说着。
下面是经常发生在他家里的父子之间的对话:
父亲:“今天在幼儿园和小朋友打架了吗?”
汤米:“没有。”
父亲:“真的?”
汤米:“是真的。”
父亲:“说谎!我问过你们老师,她说今天你和杰西抢玩具,还动手打了他!你过来!……”
一顿惩罚之后,默里先生认为儿子已经为说谎付出了代价,但在汤米的角度看来,他其实分不清到底是什么为他带来这顿皮肉之苦:说谎,还是打架?一旦孩子认为是后者,他就会得出一个结论:就算说真话也一样受罚。这一来,他们下次只会想办法把谎言编织得更逼真。所以某种程度上讲,正是默里先生的态度和处罚在迫使汤米用谎言来保护自己。
一般来说,三四岁以后的幼儿都会有些说谎行为。因为处在行为上的探索期,很容易做出父母眼里的“破坏”行为;同时他们虽然有了一定的自我认知的能力,但心理发育尚未健全,常因一点小事而产生恐惧心理。如果家长对孩子总是持怀疑态度,常常扮演一个侦探或检察官的角色,为了不遭父母训斥,孩子只有求助说谎来保护自己;假如父母不由分说粗暴地对待孩子的自我保护行为,孩子甚至会因为你羞辱了他而痛恨你,并发展到用更多的谎言来气你、伤害你、报复你。到那时,说谎便由单纯的惧怕而转变为对家长憎恨的一种方式,一种正常的、经过恰当引导很容易纠正的行为也会演变成为非正常心理下的一种坏习惯。
“如果你有证据证明汤米的确说了谎或者做了错事,可以心平气和地给他指出来。你必须让他知道讲真话没什么可怕的。”我对默里夫妇说。
为了教育汤米讲真话,我对默里夫妇谈了几点建议:
第一,重视孩子的精神需求。可以看得出,有时汤米说谎是有意的。默里先生平日对孩子的行为控制过多,要求过于严格。作为“报复”,他就对父母撒谎。父母越是生气,越是绝望,他就越高兴。因此,要避免孩子说谎,必须注意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了解并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第二,学会好话坏话都要听。作为父母,如果听到孩子汇报好消息就笑逐颜开,听到坏消息就火冒三丈,孩子自然就会只报喜不报忧,为免挨骂受辱和皮肉之苦而说谎。
第三,作为父母,当着孩子的面谈论某件事时,尽量不要为了生动、有趣而添油加醋。因为孩子,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孩子分不清什么是谎言,什么是玩笑,他会向父母学习,模仿大人信口雌黄、随意发挥。
建议之外,我还帮助默里夫妇为汤米制订了一个行为规范方案。默里先生画了一张能体现汤米进步的表格贴在汤米的寝室里,每天让他自己对照表格来检讨自己的行为:说实话,就在表上加几分;说谎话不得分。到了周末,将分数累计起来,根据得分多少,给予他不同等级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当然,这以后,默里先生对孩子再也没使用那种动辄呵斥、处处怀疑的教育方法了。
得到了父母的信任,汤米撒谎的行为越来越少了,与他们的关系也变得融洽起来。放权是一种具体的爱和信任。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当孩子感到被爱、被信任,奇迹不久就会出现在你眼前。”如果父母对孩子放权,孩子就会对父母的信任表示感激,并全力以赴为自己的决定而努力,为父母的信任负责。孩子的责任感就会在信任中被唤醒。
2岁的若岩自我意识空前庞大,他会认为所有别人能做的事他都可以胜任。像穿衣服、开门、按电梯等。如果你去帮他做,他还会生气发脾气。于是每当妈妈在做家务的时候,她都会同样给若岩一件小工具,让他也一起做。比如妈妈拿大拖把,若岩就拿小拖把,妈妈拿抹布,若岩就拿尘刷。而一些他已经可以做好的事情,妈妈干脆直接分配他去完成,像每天晚上擦凉席之类的工作,妈妈都交给若岩去做。最多在他做完后妈妈再偷偷地重擦一遍。每当若岩做完一件家务,都会受到一句热情的赞美。于是若岩的劳动积极性更加高涨,而且变得越来越有主见,越来越有责任感。
专家解析: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说:“责任并不是一种由外部强加在人身上的义务,而是我需要对我所关心的事件做出反应。”
很多妈妈常常会发现孩子的许多没有责任心的表现,并为之感到头疼。其实,每个孩子在幼儿阶段就都曾表现出各种主动尝试的愿望,如幼儿自己要求独立吃饭、试穿衣服、手脏了自己洗等,这正是一种责任心的萌芽。
妈妈应该抓住这个时期,为自己的孩子在不同年龄时制定不同的劳动任务。这样不仅让孩子得到了劳动的锻炼,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使孩子明白每个人都应该和愿意承担所有属于自己的责任,因为,这是一个人进入社会的前提,社会不会接纳任何一个不负责任的人。
应对策略:
3~4岁孩子可以胜任的工作:
刷牙、协助父母把干净的衣物叠好、放好。
收拾和整理自己的玩具。
把脏衣服拿到洗衣房。
4~5岁孩子可以胜任的工作:
给家里的植物浇水。
在不打烂餐具的情况下协助大人摆放和清洁饭桌。
在父母的注视下拿邮件和报纸。
清洗并干燥塑料碗碟。
协助父母把各种不易打烂的餐具放进洗碗机。
5~6岁的孩子可以胜任的工作:
料理大部分的个人卫生。
整理和打扫自己的房间。
协助父母叠好衣服并给衣服分类放置。
负责倒垃圾。
清洗和干燥碗碟。
摆放和清洁饭桌。
放好各种杂物。
整理自己的床铺。
图片来源:全景&&& 内容来源:《1分钟教育》放权是一种具体的爱和信任。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当孩子感到被爱、被信任,奇迹不久就会出现在你眼前。”如果父母对孩子放权,孩子就会对父母的信任表示感激,并全力以赴为自己的决定而努力,为父母的信任负责。孩子的责任感就会在信任中被唤醒。
3岁的岛岛,非常淘气。每次和小朋友玩不是抢玩具,就是插手管同伴的闲事,所以妈妈一刻也不容许他离开自己的视线。岛岛想要做点什么,妈妈立刻飞奔而来。“要和小朋友好好一起玩!”“不要欺负别人!”“别碰,小心把你碰疼了!”每当岛岛在生活中一碰到问题,妈妈总以最快的速度帮岛岛解决。结果,岛岛变得没有任何生活能力,不会照顾自己,更不会照顾别人。
专家解析:
现代孩子的教育问题,源于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妈妈事必躬亲,让孩子自己解决难题的机会实在太少,随着孩子的成长就会演变成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
如果妈妈总是认为“孩子还太小,还不能做……”什么事都抢着做,到头来,孩子会根深蒂固地认为:这些全都是妈妈该为我做的事。
要避免这类后果,妈妈就必须让孩子从小尝试各种事物。从幼年时期,便把这些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事教给孩子自己处理,当他对这些“难题”都习以为常后,妈妈会发现孩子长大了、懂事了,妈妈的唠叨会一下子减少许多。
应对策略:
1.自己脱衣服、穿衣服、穿鞋子、系鞋带。
2.玩过玩具后,自己把玩具收拾到玩具箱中。
3.即使把米粒撒得到处都是,也要让孩子自己吃饭。
4.脱下脏衣服,自己放入洗衣篮内。
5.早上起床,自己洗脸、刷牙。
6.饭前、便后自己洗手。
7.吃点心时,一定坐着吃。
8.当宝宝主动、自觉地做到这些事时,爸爸妈妈不要忘记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图片来源:全景&&& 内容来源:《1分钟教育》放权是一种具体的爱和信任。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当孩子感到被爱、被信任,奇迹不久就会出现在你眼前。”如果父母对孩子放权,孩子就会对父母的信任表示感激,并全力以赴为自己的决定而努力,为父母的信任负责。孩子的责任感就会在信任中被唤醒。
一位教育工作者到日本学习时,发现日本的父母在孩子做错事时,往往把孩子的错误当成自己的错误,先向对方道歉“太对不起了,给您添麻烦了”。身为当事人的孩子反而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简单的一句“对不起”就敷衍了事了。这一点与我们国内的情形比较相似,也许都是接受东方文化的缘故。
但是,他到了澳大利亚时,却发现那里的父母在这个问题上态度是截然相反的。有位妈妈带着4岁的孩子去他家里玩,结果孩子打碎了花瓶,弄湿了地面。那位母亲并没有向他道歉,而是先借了拖布,让孩子清理完残局,再让孩子向他正式道歉。并且那个4岁的男孩主动提出可以用自己的零用钱来赔偿。而做妈妈的只是礼貌地说了一句对不起。另外,还有几次,邻居家的孩子在院子里踢足球弄翻了他家的花盆,孩子也是把花盆扶好后,自己主动向他道歉。这里的父母很少为孩子的过失承担责任。
专家解析:
无疑,后一种教育方式更能使孩子认识到一个人应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是我们许多父母出于舐犊之情,宁肯委屈自己也决不委屈孩子。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他们先是责怪孩子,然后是责怪自己并代子受过。这是极其错误的做法。
其实让孩子对自己的错事负责,比父母替他负责更重要。因为孩子在改正自己的错误中悟出的做人道理才会终身难忘。要求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不仅有助于培养责任感,还能帮助孩子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积极自律的观念和习惯。
学校里,我们每天总能见到匆匆赶到学校为粗心马虎的孩子送书本、文具的父母;也常遇到想方设法帮助有不良行为的孩子逃避学校处罚的父母。每次孩子在外打架斗殴伤了同学,总是父母去赔礼道歉,花钱带伤者去医院检查治疗。正是父母这样一次次的宽容和过分溺爱,渐渐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缺少责任感、任性乃至放荡不羁的性格,导致孩子漠视校纪,轻视规范,缺乏责任心。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说:“责任并不是一种由外部强加在人身上的义务,而是我需要对我所关心的事件做出反应。”这意味着责任应该是一种自觉行为。让孩子为过失负责――不论孩子有什么过失,只要他有一定的能力,就应当让他承担责任,这才是现代父母的真正爱心。
应对策略:
1.抛开“孩子还小”的理由。许多孩子很少想过要对自己所做的错事负责。原因就是父母替他们揽的太多,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尚小,等他大一些再说。”因此孩子根本没有为自己的过失负责的意识,所以,要想孩子学会承担责任,父母要先改变自己心疼孩子小的思维。
2.孩子做事往往更多地重视行为过程本身,而不太重视行为的结果。因此,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首先,必须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行为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3.父母要为孩子制定责任的规定。孩子做事往往是凭兴趣的,要让孩子对某件事负责到底,必须清楚告诉他做事的要求,并且与处罚联系在一起。因此要给孩子制定规矩,让孩子知道什么是该做的、应该怎样做,否则将会产生哪些后果、受到哪些惩罚。如把收拾自己房间的家务活承包给孩子,要是没做好,便不能进入自己的房间。这样,孩子才知道一个人是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
4.必须让孩子对自己造成的不良后果设法补救。如小孩损坏了别人的东西,一定要让孩子买了还给人家,也许对方会认为损坏的东西没多少钱,或认为小孩子损坏东西是常有的事,或者不好意思收下孩子的赔偿,但父母应坚持让孩子给予对方补偿,这样可以让孩子知道,谁造成不良后果,就该由谁负责。
5.父母在家中要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言必行,行必果”,这样才能有威信要求孩子负责任,才能让孩子有模仿对象。
图片来源:全景&&& 内容来源:《1分钟教育》放权是一种具体的爱和信任。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当孩子感到被爱、被信任,奇迹不久就会出现在你眼前。”如果父母对孩子放权,孩子就会对父母的信任表示感激,并全力以赴为自己的决定而努力,为父母的信任负责。孩子的责任感就会在信任中被唤醒。
老卡尔威特在他的著作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
我们的花园里,在我的指导下卡尔种了几棵玫瑰,他每天去观察它们,并细心地给它们浇水施肥。一颗黑黑的种子埋进土里,过些时日,便会长出绿油油的芽,这对孩子来说是多么奇妙的一件事啊!而且,照料花需要耐心和责任心,如果哪天卡尔因为贪玩忘了浇水,就会发现花苗变蔫了,所以我时不时会提醒一下卡尔每天按时浇水。一开始花苗的变化并不大,卡尔也像其他孩子那样渐渐失去了耐心,经常会忘记照料花苗,后来,我把花苗的“惨状”指给卡尔看,他心疼得不得了,发誓一定要把玫瑰花照料长大,并让我监督,如果没做好就给予惩罚。让我欣慰的是,卡尔从未因此受过惩罚,他照顾花的劲头让我非常感动。
专家解析:
责任感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如果从小不在家里就培养好的话,那么以后到社会上,他同样是个没有责任感的人。其实只要注意生活中的细节,许多地方都能炼就孩子的责任感。
在很多家庭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孩子玩过的玩具扔得满地都是,大人不得不跟在后面一件件得收拾,这种情景反映出孩子没有养成自我负责得习惯,也表明家长对培养孩子得责任心并没有给予应有得重视。
责任心的培养不像教幼儿数数那样立竿见影,很多家长了解这一点,因而试图通过日常的家务等具体的很多来解决这以问题。比如:让幼儿学会倒垃圾、扫地、叠被子、洗手绢等,希望让幼儿在劳动中形成责任心,这些劳动虽然对于幼儿成长必不可少,但在培养责任心方面收效甚微。家长虽然可以强制性的要求孩子做玩家务,孩子也可以做得很好,但是他会觉得这是强加给自己的负担,不是自己的责任,对他们内心很难产生积极的影响。
良好的责任心是社会合作精神得体现,也是个人健全人格的基本要素。责任心不能靠强迫养成,它只能在家庭和社会中汲取有价值的观念并在逐渐引导下形成。
应对策略:
1.父母要时刻做个有责任感的人。孩子在生活的各种环境中对自己喜欢的人进行模仿,从而塑造自己的品质,因此,孩子的责任心主要还是要归属到父母身上,因为孩子最主要是接受父母的道德观念。所以,做父母的应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以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比如,爸爸妈妈对家务事分工明确,能积极地完成自己的家务;对工作认真负责,没有迟到、早退、无故旷工现象;言出必践,对自己的每一句话都认真负责,等等。
2.父母对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要有耐心。让孩子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不要对他们期望过高。如果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孩子会因为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而苦恼,父母也会因为孩子没有进步而失望,要给孩子一个适应的过程。
3.让孩子在游戏中扮演老师、医生、妈妈等角色。孩子扮演老师,不仅会模仿老师上课,带学生做游戏,还会模仿老师关心、爱护学生,他能意识到这些都是教师的责任;扮演妈妈,宝宝就会给孩子喂饭、穿衣,也特别疼爱孩子,履行妈妈的责任。
图片来源:全景&&& 内容来源:《1分钟教育》放权是一种具体的爱和信任。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当孩子感到被爱、被信任,奇迹不久就会出现在你眼前。”如果父母对孩子放权,孩子就会对父母的信任表示感激,并全力以赴为自己的决定而努力,为父母的信任负责。孩子的责任感就会在信任中被唤醒。
一个12岁的孩子给他的爸爸妈妈提了这样一条建议:我可否参加一些家庭小会议。以前,我是小孩子,不懂事,参与也是调皮捣蛋。现在,我已经长大了,我想我已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我是家里的一份子,应该适当参与家庭会议,这样便可以多一个人出主意想办法,也能够提高我的遇事分析能力,增长社会经验。可每次家人有什么事情,就把我哄到一边,说什么“大人有事,小孩子别添乱”,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我都12岁了,每次你们把我支开的时候,可曾体会过我的心情吗?
专家解析:
当孩子慢慢长大,他就会希望像大人那样,承担一定的义务,并且也希望像大人那样拥有自己的空间。而有些父母却不注意这一点,在孩子尝试着自己做主的时候,他们往往告诉孩子“你还小”、“你不懂”、“这个你不行”等等,阻止孩子的行为,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12岁的孩子已经完全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不满了,但是6岁以下的孩子可能还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更不懂得争取自己的参与权。但是,即使孩子只有6岁,家庭会议的参与权和家事的决定权对他们也同样重要。
孩子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特别是现在的孩子,远远超出成年人的想象。父母认为孩子不能做的事,可能孩子已经完全有能力做了。因此,父母要尽量给孩子一些锻炼的勇气和机会,这样孩子才可以增强责任心。
当孩子能够参与讨论家里的问题时,他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父母。而父母一方面可以调动孩子的责任心,使自己清楚地认识孩子的品质,另一方面可以得到有关自己教育的反馈信息。
一个人的责任心往往就是看到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的幸福安危有直接因果关系时才建立起来的。很多父母不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的决策,是大错特错的事。当孩子从小被当作平等的人来对待的时候,家里的一些事和孩子商量,尽管孩子太多问题几乎不懂,但是他会感觉被尊重。他是家庭的一员,他的行为对家庭有影响。而这种感觉对孩子来说太重要了!
尊重孩子的意愿,允许孩子实施自己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这样才能让孩子感觉到他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从而建立起对家庭的责任感,培养他的主人翁意识和大局观。
应对策略:
1.家里的大扫除、日常家务活一定要有孩子一份,即使他只有两岁,并不能真正做家务,也要让他参与其中。
2.当遇到诸如选择幼儿园、兴趣特长班等与孩子密切相关的事情时,应该主动征求孩子的意见。对孩子说:“孩子,有件事和你密切相关,我们想听听你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要给孩子选择和决定的权力,并且告诉他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3.当遇到关系到整个家庭的大事时,比如搬家、买房子等,应该让孩子知道,并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告诉孩子:“这件事非常重要,你有什么想法吗?”
图片来源:全景&&& 内容来源:《1分钟教育》放权是一种具体的爱和信任。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当孩子感到被爱、被信任,奇迹不久就会出现在你眼前。”如果父母对孩子放权,孩子就会对父母的信任表示感激,并全力以赴为自己的决定而努力,为父母的信任负责。孩子的责任感就会在信任中被唤醒。
晶晶4岁时,有一回尝试着自己洗衣服,用去不少洗衣粉,最后还是弄得一团糟,结果招来妈妈的一顿埋怨,父亲还差点打了她。从此,她对洗衣服有一种近乎本能的抵触和恐惧,洗洗涮涮一类的活儿一直由妈妈和姐姐代劳。
一直到后来,晶晶在外地上高中,仍然是每星期都把脏衣服带回来交给妈妈,而且还时常埋怨妈妈洗的衣服不够干净,早就忘记了这其实是自己的责任。
――素材过于简单 (这个没改,觉得这个例子很完整啊,说得也挺明白的。)
专家解析:
在孩子独立做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困难,或者搞砸,父母千万不要批评和嘲讽,因为那会让孩子产生胆怯心理,再也不敢去做承担责任的事情了。父母要允许失败,不做扼杀孩子责任感的杀手。
生活中我们也时常发现有的孩子什么都不敢做,就是因为害怕犯错误受责罚,不敢承担。还有的孩子不敢面对错误,而把责任转嫁给别人,出了问题就说是别人的过错。
我们家长应该检讨一下自己对待孩子犯错误的态度了。如果孩子总是因为害怕犯错误,和犯错误后会受到责罚,而不敢去面对和尝试一些新鲜的事物,不敢去做应该独立完成的事,而等待着别人推一步走一步,从而丧失了很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和体会成功的快乐。
没有一个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犯错,可是不犯错误的孩子就不能深刻体会责任的重大意义。成长,就应该允许孩子犯错误,责任,就意味着孩子要面临错误。
其实,人生是一个积累个体经验的过程。给孩子一个宽容的空间,让他跌倒之后,学会自己爬起来;让他敢于面对挑战,并敢于承担错误,能够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
在一次国际性家庭教育研究会议上,130多名国际家庭教育研究专家和工作人员普遍认同一个观点:“民主+权威”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启发诱导,让孩子学会自我改正;再者,要多与孩子沟通,用正反典型事例,让孩子判明是非。
很多科学家在发明创造的过程中,都是经过了无数的失败才能成功的,正是因为他们不断地犯错误,不断地改正错误,才有了最后的成功。
同样,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要犯很多错误。可以说,犯错误是孩子成长中必须的经历,是必不可少的。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不经跌跤怎能学会走路?没有经历过错误,怎么能到达正确的彼岸?
孩子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其实正是不断改正错误、学习技能的过程。假如不给他这类机会,轻易地帮助他顺利完成,非但剥夺了孩子寻求正确方法的乐趣,也会使他们变得懒于动手、养成依赖父母的坏习惯。
所以,请放开你的双手,让孩子去接受锻炼,去感受错误带来的失败。要宽容孩子的错误,允许孩子犯错。孩子不犯错,怎能知错?不知错,怎能改错?允许孩子犯错误。才会使孩子逐步成长起来,并经得起生活挫折。
应对策略:
1.父母应给孩子犯错误的权利和自由。告诉孩子犯错误没关系,重要的是面对错误的态度――犯了错误不要紧,只要勇敢面对,坦白承认,就是又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路上。
2.对于孩子能够自行纠正的那一类错误,应该允许犯一犯。比如,一个小女孩有一次因出于好奇,想“鉴定”一下瓷碗究竟会不会破碎,竟当着妈妈的面拿了一只碗往地上摔。面对满地的碎片,她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以为将受到责骂和惩罚,但没想到妈妈只是让她自己清理好碎片,并告诉她瓷器易碎的知识。后来,小女孩从易碎的瓷器联想到同样易碎的玻璃窗、镜子、瓶子、眼镜等,自觉地学会保护和使用它们,再也没有弄碎过任何东西。
3.对于孩子某些错误必须立即纠正,如乱丢垃圾、欺侮弱小等。这类错误,一旦放任,就难以收拾。所以,应尽量避免孩子犯这种错误。
图片来源:全景&&& 内容来源:《1分钟教育》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能把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为什么很多孩子都表现得信心不足?研究发现,在普通的家庭里,一个孩子平均受10次批评才会得到1次夸奖和鼓励。这就是孩子缺乏自信的原因。只有经常得到肯定和表扬的孩子才敢于相信自己,敢于信心十足地面对一切。其实孩子只是需要1分钟的鼓励。
一、告诉孩子“你真棒”
下个星期三,幼儿园要举办文艺汇演。
妈妈跟洋洋说:“你学很久电子琴了,报名表演一个节目吧。”
洋洋摇头说:“不。我怕弹不好。”
妈妈不高兴地说:“这孩子真没出息,还没弹就说弹不好。”
妈妈想了想又说:“我看这次娜娜一定会表演小提琴独奏,肯定会得奖!你什么时候能赶上娜娜呀!”
妈妈本意是激起洋洋的斗志,谁知洋洋什么都没说,只是闷闷不乐地走开了。
洋洋的小姨在一旁说:“姐,你不能这么说孩子。激将法用在这根本就不合适。孩子还小,应该多鼓励、多支持、多表扬她。你平时总也不表扬、不肯定她,还时常批评她,她还哪有自信?现在她心里根本没有底,当然不会主动参加表演了!人家说‘优秀的孩子都是夸出来的’!”
洋洋妈觉得小姨说的很对。然后就叫洋洋过来,说:“洋洋,你不喜欢参加比赛也没关系,弹个曲子给小姨听听,小姨好久没来,都不知道你会弹好多新曲子了呢!”
“是呀,是呀!”小姨也在一边热情邀请。
洋洋于是给小姨弹了两首她新学的曲子。
小姨听了之后马上说:“不错不错,很有进步,比上次我听你弹得又好了很多呀!”
听了小姨的夸奖,洋洋的眼睛亮了起来。
妈妈趁机说:“你小姨说的准没错,她当年可是钢琴过了十级的行家呢!”
小姨说:“洋洋这两首曲子再多练习两天,别说表演节目,就是参加比赛也没问题呢!”
洋洋很兴奋地点了点头,重重地答应了一声:“嗯!”
后来,妈妈经常从各方面表扬和夸奖洋洋。三天后,洋洋跑过来小声地跟妈妈说:“妈妈,我想在幼儿园汇演中表演电子琴独奏!”
专家解析:
为什么很多孩子都表现得信心不足?研究发现,在普通的家庭里,一个孩子平均受10次批评才会得到1次夸奖。这就是孩子缺乏自信的原因。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聪明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只有经常得到肯定和表扬的孩子才敢于相信自己,敢于信心十足地面对一切。
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人。孩子也是如此,所以,父母应该用赏识的目光来看待我们的孩子,发掘他身上的优点,肯定他的努力和进步。
有位老师,每天在身上放一个本子,专门记录孩子的优点。他按照座位排序记下孩子的名字,每个孩子都留了几页,记录他们的优秀表现,比如助人为乐、口才一流、有美术天赋、热爱劳动……他的本子里充满了赞美的词汇。在他的眼里总能看到孩子优秀的一面。一个学期后,他买了三十多个本子――让每个孩子都有专属于自己的优点簿。两年之后,他把这些送给他们作为礼物。孩子从老师这里得到的不只是一个本子,更是可以支持一生的满满的自信。
中国教育专家孙云晓曾经在一次讲座上当场提问:“请说出你孩子的10个缺点。”有20多名家长举手发言,有的还不假思索举出十几条。孙云晓专家又问:“请说出你孩子的10个优点。”这个问题几乎难倒了全场家长。有三四名家长勉强答出几条,其余的则苦思冥想,一条都答不出。最后,孙云晓专家给在场的父母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你今天回家去发现一个孩子的优点,能够发现十个的,是优秀的父母,能够发现五个的,是合格的父母,不能发现的,是不合格的父母。”
作为父母,你能找到孩子的几个优点?为什么家长总能敏锐地发现孩子的缺点,却对孩子的优点视而不见?
心理学家分析,这种情况的出现基于家长对孩子的心理期望过高。过高的期望,会让家长觉得孩子所取得的好成绩稀松平常,不值得表扬。而不好的成绩则因与期望产生巨大的反差,让家长一眼就能发现。
专家指出,父母对孩子不满意,可能引发孩子的心理问题。不少孩子用逆反来“抗压”,但承受能力毕竟有限,压力过大又找不到释放渠道,就容易出问题。
因此,父母要学会经常发现和表扬孩子的优点,告诉孩子“你真棒”!
应对策略:
1.降低对孩子的要求标准。或是把这种标准分为几个层次,分阶段让孩子去达到。这个标准一定要合理,让孩子能看到成功的希望。
2.留心观察孩子的各方面。碰到孩子做得好的事情,及时地提出表扬。如果不方便当场表扬的,也要记录下来,找时间表扬,让孩子知道他的每个进步妈妈都看在眼里。
3.定期举行一个家庭会议,总结孩子在一段时间内所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以成绩表扬为主。让孩子也能对自己的发展有个清晰的认识。
内容来源:《1分钟教育》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能把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为什么很多孩子都表现得信心不足?研究发现,在普通的家庭里,一个孩子平均受10次批评才会得到1次夸奖和鼓励。这就是孩子缺乏自信的原因。只有经常得到肯定和表扬的孩子才敢于相信自己,敢于信心十足地面对一切。其实孩子只是需要1分钟的鼓励。
二、帮助宝宝体验成功
冰冰平常练习时,能把钢琴弹得很好。可是每次音乐比赛和考试,表现都不佳。因为上台前,她心情总是很紧张,害怕得想哭。妈妈一贯的做法是安慰她:“你平常弹得那么好,上台也会弹好的”、“不要怕,勇敢点”、“不要在乎听众,他们大多数不太懂行”。可是这些安慰话起不了什么作用,她每次演奏,不是忘了曲谱,就是指法僵硬,弹出的调子平凡单调。于是,每次演奏之后,冰冰都要大哭一场。妈妈再怎么说,也无济于事。
幼儿园要开新年晚会,老师又要求冰冰去演奏。表演前,她还是犯老毛病,老是担心自己这次又搞砸了。妈妈没有责备她,而是以同情的口吻说:“在台上演奏是跟平常练习不同,那么多人瞪着你看,你可能觉得他们在挑你的毛病,想起就紧张,是吗?”
冰冰感激地抬起头说:“是的,妈妈,真没想到你能体会我的心情。”
妈妈接着说:“你就当观众不存在,多做深呼吸,你一定行的。”
冰冰点了点头,平定了一下情绪后,就上台演奏了。这次,她表现得非常出色,演奏得很好,充分发挥了她的水平。下台后,冰冰激动地对妈妈说:“真高兴,我成功了!我对得起听众的掌声。”
妈妈也非常高兴:“当然,你这次真是太棒了。”
专家解析: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由此可见,对于幼儿来说,成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情感体验。父母应该时时、处处引导幼儿体验成功所给予孩子的快乐,帮助他们体验多角度、全方位的成功,促进幼儿在成功中增长自信,获得更大的发展。
一家人在一起看电视,节目中涉及北极与南极的温度气候比较问题。孩子还小,没有学过地理,但是他总喜欢和父母争。于是,父母顺势一推,让他拿出证据来给大家看。孩子很自然地就要找资料,可是他又不太会。这时,父母就简单指引了他一下上网查资料的一般方法。聪明的达达很快就学会了。资料找到后,孩子得意洋洋的,非常快乐。父母对他求知求证的劲头进行了表扬。
就这样,一次小小的成就感积累完成了。在这个过程中,问题的答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学会了几样东西:敢于质疑,积极求证,使用网络获取资料,进行资料整合,用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系列工作,孩子体验到了小小的成功,也获得了一定的自信。
比尔?盖茨说:“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激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是很多孩子都有的共同愿望,尽管他们心中成功的定义和标准并不明确。体验成功是孩子心理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强孩子自信心的重要途径。妈妈应该帮助缺乏信心的孩子寻找可以成功的机会,让孩子体验成功所带来的快乐和自信。
孩子有成功的表现或得到肯定的评价,就容易建立自信心。家长可以经常引导孩子做一些对家庭或社区有益的事,即使只是买东西、取报纸的小事。要知道,正是由于完成了这些生活中的小事,孩子会觉得自己并非无用之人,小小的成就感也会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应对策略:
1.针对孩子的优势,在小区里或小团体中组织比赛,让孩子体验成功。
2.针对孩子不自信的弱势方面,帮孩子报名一项比赛,协助孩子训练。获胜要及时表扬孩子,失败也要鼓励孩子,准备下次重来。
内容来源:《1分钟教育》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能把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为什么很多孩子都表现得信心不足?研究发现,在普通的家庭里,一个孩子平均受10次批评才会得到1次夸奖和鼓励。这就是孩子缺乏自信的原因。只有经常得到肯定和表扬的孩子才敢于相信自己,敢于信心十足地面对一切。其实孩子只是需要1分钟的鼓励。
三、让孩子做个小老师
日,被视为现代舞之先驱,20世纪最伟大的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在美国的旧金山降临人世。虽然她的生活很贫困,但是她却从小就是个非常自信的孩子。
大约5岁时,有一天,母亲回家发现小伊莎多拉召集了六七个街坊上的孩子――他们还小得不会走路――让他们坐在她面前的地板上,教他们挥动手臂。母亲问她在干吗,她骄傲地说这是自己办的舞蹈学校。邓肯夫人觉得不可思议,一个5岁的孩子会办什么学校呢!不过这个场面确实很有趣,于是她就坐在钢琴前面为她们弹奏乐曲。
后来,这个“学校”竟然就这样继续办了下去,而且大受欢迎,邻居的小姑娘都来了。他们的父母给伊莎多拉一点儿钱,让她教她们。当伊莎多拉十岁的时候,旧金山许多有钱人家也都请她去教舞蹈了。于是,伊莎多拉成了世界上年龄最小的“舞蹈教师”。
专家解析:
如果说到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没有什么比让你的孩子做个小老师更好的了,知与不知立刻见分晓。我们常有这样的经验,觉得自己懂了,可是真的讲给别人听时才发现还有不少欠缺。因为教习他人,不仅需要接受信息,对其进行加工,还要以新的模式重新反映出来。从感知到记忆、言语到思维,全都调用了。只有真正掌握了,才有可能表达出来。而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且考虑到他人的需要,才能教会他人是其中的关键。这就要求孩子不仅要自己掌握知识,还要能够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根据他人的情况安排自己的教学计划。
除了知识的掌握以外,做一个小老师还能提高孩子的责任感和自信心,激发其对学习的兴趣和进一步钻研的动机。在教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自己也不懂的地方,孩子会更加主动地寻求答案。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够增进孩子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培养耐性。所以,这是一项使用综合能力的任务。因此,不妨鼓励你的孩子充当其他孩子的小老师。周围的邻居、亲戚家的孩子只要比你的孩子年龄小、年级低,都是可以选择的对象。还可以和其他孩子互为老师,互相指导,互相安排教学课程,共同进步。
应对策略:
1.如果孩子一开始比较羞涩,可以让比他小得多的孩子做他的“学生”,教授一些孩子拿手的、简单的知识。让孩子在成就感中培养自信,并增强学习与教学的兴趣。
2.父母也可以成为孩子的“学生”,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
3.如果孩子不会教也没关系,可以让他自己想办法。“妈妈这个问题还是没搞明白,你看能不能想个办法让我弄清楚呢?”启发孩子去思考如何更清晰地表达和更准确地演示。
4.如果孩子的教授有错误,或是语言比较混乱,父母也不要出言责备。“自己都没搞明白还教别人,自己先弄清楚吧!”“你把话说清楚啊,怎么说的乱七八糟的呢!”“你这个小老师,简直是误人子弟。”这一类的话千万不能说,这样会很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的。不但不能增强自信,反而会打击孩子的自信。
5.孩子在教授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很多失误和不合理的安排。父母不要总是打断孩子,提出自己的建议,或者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而应该在孩子下课后,和孩子讨论一下如何改进孩子的授课。而且要记得先肯定和表演,再提出合理化建议。
内容来源:《1分钟教育》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能把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为什么很多孩子都表现得信心不足?研究发现,在普通的家庭里,一个孩子平均受10次批评才会得到1次夸奖和鼓励。这就是孩子缺乏自信的原因。只有经常得到肯定和表扬的孩子才敢于相信自己,敢于信心十足地面对一切。其实孩子只是需要1分钟的鼓励。
四、发现特长,培养才艺宝贝
小虎是个不太爱说话的孩子。这几天,妈妈发现小虎表现得比平时更沉默、胆小了。家里客人来了让他表演一个幼儿园学过的节目,他从来都躲起来。妈妈到幼儿园一问才知道,幼儿园为迎接六一编排节目,小朋友们都踊跃参加。有的小朋友表演电子琴独奏,有的表演舞蹈,有的为六一献上书法作品。可是小虎什么都没参加,因为他都不会。于是,老师让他参加小合唱。可是排练的时候小虎总是默默地站在角落里,用羡慕的目光看着其他小朋友。幼儿园老师告诉妈妈,小虎是感觉到其他小朋友都有特长而自卑了。
专家解析:
我们在生活中总能发现一些拥有特长技艺的人比其他人表现得更自信。这种自信是随着他小时候一开始特长训练就在逐渐增加的。所以,妈妈要想让孩子拥有更多自信,最好是从小就发现孩子的特长,并进行培养。
比如,有些孩子虽然缺乏自信,但是却能写得一手好字,家长让孩子学习书法,练习写钢笔字、毛笔字。不同的才艺有不同的教育“黄金期”,提前了,可能是拔苗助长;错后了,可能就耽误了孩子这方面的发展。
教育专家提出以下学习才艺的最佳年龄可供参考。
应对策略:
1.小提琴。对于手及指头尚小、力量不够的3~4岁幼儿来说,过于勉强,5~6岁练习较适当。
2.钢琴。最好让3~5岁的孩子先听好的音乐,学会欣赏,4~5岁开始接受钢琴等乐器的技术指导。
3.舞蹈(芭蕾、现代舞)。2岁半到3岁就能踩出步伐,技巧指导从肌肉尚柔软的6~7岁开始较好。
4.绘画。2岁半到3岁开始对颜色、形象感兴趣,可以开始涂鸦练习。
5.书法。以小学三年级开始为佳。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理解力较弱,但若有兴趣,又能持续,也可学习。
6.英语。1~2岁开始亲近英语,3岁以后跟着老师正规学习比较好。
7.围棋、象棋。开始适龄期是3~4岁,如果想要充分了解,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较好。
8.游泳。各年龄阶段都适合。
9.体操。越早开始越有完成高度技巧的可能性,一般来说,3岁开始较为适当。
10.兵乓球。3岁就能打兵乓球。如果孩子有兴趣,随时都可以开始学。
内容来源:《1分钟教育》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能把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为什么很多孩子都表现得信心不足?研究发现,在普通的家庭里,一个孩子平均受10次批评才会得到1次夸奖和鼓励。这就是孩子缺乏自信的原因。只有经常得到肯定和表扬的孩子才敢于相信自己,敢于信心十足地面对一切。其实孩子只是需要1分钟的鼓励。
五、借他人之口表扬孩子
一天,洋洋陪妈妈在家里看电视,这时,好久不来的小姨来串门了。洋洋很高兴,一会儿给小姨倒水,一会儿张罗给小姨洗水果。
小姨走了之后,妈妈笑着跟洋洋说:“洋洋,小姨刚才夸你了,说你懂事,还会招待人了,又热情又大方。”
“真的吗?小姨真的这么说的?”洋洋大眼睛里闪着快乐和兴奋。
“是真的!以后要继续努力啊!”妈妈鼓励她说。
从此后,洋洋对家里来的每一位客人都特别有礼貌,招待得热情、周到。
有一天,洋洋从幼儿园回来,妈妈对她说:“洋洋,你孙阿姨今天夸你了!下午她来咱家,看到你的书桌收拾得干干净净,我告诉她是你自己收拾的。你孙阿姨说你真能干,比她家圆圆姐还会做家务呢!”听了孙阿姨的表扬后,洋洋在做家务方面的积极性更高了。
妈妈发现借他人之口表扬洋洋似乎格外有效,于是在很多方面都如此应用。果然帮助洋洋树立了很多好习惯。
专家解析:
我们总有这样的心理――“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其实并不是“外来的和尚”真的会念经,而只是我们听得少而已。表扬也是这个道理,通过让不经常表扬孩子的人来表扬孩子,尤其是孩子喜欢或崇拜的人,起到的效果会比父母表扬更好。这样的表扬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他们不断努力的推动器。
而且,父母夸奖和表扬孩子总有一种天生的偏爱在里面,而别人的夸奖则会让孩子觉得更公正、更客观。他会认为别人并不偏爱自己,之所以夸奖自己是因为自己真正做到了,这样的夸奖会让孩子觉得更真实、更坦然。
应对策略:
1.帮助别人就会得到别人的感谢和称赞,引导孩子为家人以外的人做好事,这不仅能让孩子增强自信,还能增强交往能力,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品质。
2.引导他人去表扬和称赞自己的孩子。比如,一个小男孩的爸爸请几位朋友来家里吃饭,几杯酒下肚,几个人开始谈论起各家的儿女,可是他们都是在夸奖别人的孩子,却没有一个夸奖自己的孩子。这时,孩子的爸爸非常兴奋地说道:“你们都别互相吹捧了,我还就觉得我们家孩子好,我这儿子既聪明又听话,还特别关心别人。就前几天,我干活累了,他还帮我捶肩揉背呢。儿子的小手捶在我的肩膀上,别提有多舒服了!”听了小男孩爸爸的夸奖,其他客人也纷纷点头称赞小男孩懂事。小男孩在自己的房间里听到了爸爸和朋友们的谈话,心里高兴极了,他决心以后更加关心爸爸,做个好孩子,不辜负爸爸对自己的赞赏!
3.在他人面前表扬自己的孩子也比单独表扬孩子效果更好。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的良好印象树立在更多人的心里,他就会按照这种良好的形象去要求自己。
4.表扬孩子的态度必须是认真和真诚的。不能因为炫耀自己或者敷衍别人而故意吹嘘,夸大孩子的优点。
5.和别人表扬孩子要适可而止。不要说起来没完,让孩子感觉不自在。否则,孩子会感觉父母在炫耀甚至吹嘘。
6.经常把孩子的成绩和作品拿到别人面前欣赏,通过自己和别人对孩子的赏识和夸奖,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你可以说:“看我儿子会自己洗袜子了!”“看我女儿的画多漂亮!”
内容来源:《1分钟教育》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能把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为什么很多孩子都表现得信心不足?研究发现,在普通的家庭里,一个孩子平均受10次批评才会得到1次夸奖和鼓励。这就是孩子缺乏自信的原因。只有经常得到肯定和表扬的孩子才敢于相信自己,敢于信心十足地面对一切。其实孩子只是需要1分钟的鼓励。
六、“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安安一向是妈妈的乖宝宝,特别听话。可最近,他升入大班了,换了一位新老师。新老师总喜欢问安安:“安安小朋友,你觉得这么做对吗?”“你认为这个图画好吗?”“你觉得这个故事好听吗?”每当这时,安安就不知该如何回答老师。老师就会让他坐下,然后让另一个小朋友站起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安安觉得自己受老师冷落了。他回家对妈妈说:“妈妈,新老师从来不夸我乖。”
妈妈觉得应该和老师沟通一下,多表扬孩子的优点才对。于是,妈妈来到幼儿园。幼儿园老师对安安的妈妈说:“安安其实是很乖的,但是我没有刻意去表扬他这一点,因为我觉得有时太听话会成为孩子的缺点。比如这些天我在提问中就发现,安安很少有自己的想法,无论什么事都是老师说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妈妈说是什么就是什么,甚至其他小朋友说的他也会听。长期这样下去,可能会导致安安不善于独立思考。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就不会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对孩子的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我希望以后我们不要用‘乖’和‘听话’这样的字眼来夸他,而是鼓励他自己去思考,去想办法。”
听了幼儿园老师的话,妈妈觉得也有道理,可是要怎样才能让孩子变得有主见呢?妈妈感到很困惑。
专家解析:
听话的孩子可以让父母安心,因为这样的孩子,在小时候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危险。也可以让父母欣慰,因为听话的孩子肯定不笨,理解力强,善解人意。然而,这是一个强调创意的年代,如果习惯于听话,在孩子独立面对世界的时候,他会迷失自己,因为当找不到那个权威的发话人,便不知道该听谁的。只有有个性、有主见的人才是这个时代所欣赏的人。
但有些孩子却偏偏表现得毫无主见,遇事犹犹豫豫,从众心理严重。
这种性格的形成有很多原因,比如孩子做事总是力求完美,但却总是遭到别人的否定,因此为了得到别人的肯定而屈从了别人的想法。还有的孩子小时候总是被强制按照家长的想法去生活和学习,长此以往,孩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也就没有了自己的想法。
父母应该时常用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来鼓励和支持孩子坚持自己的想法,成为一个自信的人、一个有主见的人、一个有个性的人。
应对策略:
1.给孩子表达意愿的机会。比如带孩子去超市购物,问他自己想买什么;替孩子洗澡前,问他应该做些什么准备;带孩子出门,问他想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带孩子去旅行,问他自己觉得要准备些什么东西等等。
2.将命令式语气改为启发式语气。如不说“就这样做吧”,而说“这件事怎样做更好呢”;不说“你该去做……了”,而说“你是否该去干……了”,这样的表达方式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尊重,从而产生主动做事的意愿。
3.告诉孩子:无论你怎么做,都会有人不喜欢,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支持你。所以,永远不要单纯为了博得别人喜欢而去做任何事情。是否做一件事,要看这件事客观上是否真的应该去做。当确认了一条路正确的情况下,尽管坚定地走下去就是了。
4.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讲话,让孩子知道他的意见、他的想法也很重要。这样,孩子就会因被重视而产生自由表达思想的渴望。
5.有主见的孩子往往敢于表现自己有别于他人的一面,从而显得飘逸而不落俗套。但是,在培养孩子的独特个性时,应当及时纠正孩子个性中不好的一面,以免使孩子变得桀骜不驯,影响其正常发展。
内容来源:《1分钟教育》罗曼?罗兰说:“跟生活的粗暴无情打交道,碰钉子、受侮辱,自己也不得不狠下心来斗争,这是好事,是使人生气勃勃的好事。”就像草原上的野花,经受烈日的暴晒与风雨的洗礼,反而越发开得灿烂。孩子也是如此,越是经历困难和挫折,越能增强信心和勇气。
报纸上曾经记载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和女儿的一个故事:从女儿会走路开始 ,杨红樱就牵着女儿的小手到处旅行。女儿四岁那年的冬天,杨红樱带着女儿上了峨眉山。数九寒天,很少有人上山。下山的时候已是半夜,汽车在山路上颠簸。不料,车到半山腰,轮子猛然卡在了岩缝里,动弹不得,旁边就是陡峭的悬崖。好险啊!车子进退两难,司机只好让客人下车。当时四岁的女儿对身边的危险浑然不知,还睡得正香呢。杨红樱只好把女儿从车窗里递了出来。一下车女儿被寒风惊醒,她睡眼惺忪,牵着妈妈的手,深一脚浅一脚往山下走。毕竟是年幼的孩子,走着走着上眼皮耷拉了下来。抱着她走吧,胖乎乎的女儿实在太沉。杨红樱环顾四周,一片冰天雪地。她狠狠心,弄了几个冰块搁在孩子脖子上,不让她睡着。就这样,迎着刺骨的寒风,在黑咕隆咚的山路摸索前行,终于来到山脚下。这时,天都快亮了。母女俩裹着厚厚的棉衣,在冰天雪地留下了“相依为命”的定格。
专家解析:
据媒体报道:日本东京一家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冬天里打着赤膊,身穿一条短裤,在操场上用干毛巾摩擦身体。这家幼儿园的400多名小朋友每天都会以这种方式在寒冬里锻炼身体,以增强抗寒能力。据说,这种儿童锻炼身体的方式在日本明治维新时代就已经开始了。
从二战后日本的迅猛崛起中,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个有着顽石般意志的民族,他们的坚强和隐忍让世人惊叹和敬佩。应该说日本人民的顽强意志也和从小接受的抗严寒训练有一定关系。
新中国第一代主席毛泽东当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校门口有一口水井。他的老师杨昌济天天坚持在这里进行冷水浴,毛泽东也尽力仿效。每天,天刚蒙蒙亮,毛泽东就起床穿一短裤来到井旁,他一桶一桶把水吊上来,从头浇到脚冲洗全身,然后用毛巾擦干,擦了又淋,淋了再擦,直至擦得混身通红为止,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坚持。毛泽东洗冷水浴坚持多年,解放后,他年岁大了,洗澡时还用温水,不用热水。他对人说:“一个经常注意锻炼身体的人,便不会为风雪的寒威所吓倒。”
毛主席的很多锻炼方式都是把锻炼身体和锻炼意志紧密结合的,毫无疑问,这种不同寻常的锻炼在毛泽东的成长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让他拥有强壮的体魄、敏捷的思维和钢铁般的意志,得以在物质极度匮乏、条件极其恶劣的战争年代取得伟大的胜利。
但是,今天的孩子要想自觉主动去接受抗严寒的一些锻炼,似乎很难。别说洗冷水浴,很多孩子甚至在冬天的早晨连被窝都不愿出。这就需要妈妈的教导、规划和督促了。去冰天雪地里走一走,这不仅是对孩子身体的一种锻炼,更是对孩子意志的一种磨砺。做妈妈的一定要狠下心来,舍得把孩子“推”到冰雪中,舍得让孩子接受刺骨的考验。
应对策略:
1.冬季,如果生活在北方,不要害怕宝宝冷,可以让他去雪地里玩,堆雪人、打雪仗。在游戏中宝宝全身活动起来,不会感到冷的。
2.如果你的城市或是附近城市有冰雕公园,可以带宝宝去看,感受大自然与人工艺术的巧妙结合,培养对美的欣赏,也能让孩子不再惧怕严寒的冬季。
3.有的宝宝怕冷不爱出去玩,父母可以给宝宝讲一些南极企鹅、北极熊的生活故事,或是播放一些南北极的纪录片,比如《白色星球》一类,在培养宝宝不怕冷,愿意亲近冬天的同时,还给宝宝增长了知识和见闻。
4.在寒冷的冬季,宝宝的身体比较僵硬,行动也没有夏季的时候那么灵活。因此,出去玩之前,父母应该带宝宝做一些热身运动,从而提高身体热量,为雪地里的剧烈运动做好准备。
5.如果在冰雪上玩,很容易发生摔伤、擦伤,如果长时间地玩堆雪人,还可能会冻伤。因此,父母可以给孩子穿上护膝、护肘,戴好围巾、帽子,保护好身体的重要部位,还有控制游戏的时间,不要玩得太久。
图片来源:全景& 内容来源:1分钟教育罗曼?罗兰说:“跟生活的粗暴无情打交道,碰钉子、受侮辱,自己也不得不狠下心来斗争,这是好事,是使人生气勃勃的好事。”就像草原上的野花,经受烈日的暴晒与风雨的洗礼,反而越发开得灿烂。孩子也是如此,越是经历困难和挫折,越能增强信心和勇气。
6岁的雯雯上幼儿园时一直是在妈妈工作的幼儿园,那里的老师和阿姨都是妈妈的同事,所以大家都特别照顾她。雯雯总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夸奖,小朋友也都觉得雯雯的妈妈是老师,雯雯“很厉害”,因此雯雯一直有种优越感。可是,当她结束幼儿园的生活进入学前班以后,不再得到“特殊照顾了”,得到的表扬似乎也比以前少了,感到失落的雯雯开始不喜欢学校了。有一天,因为她在课堂上和别人说话,老师就批评了她几句,谁知她竟当场大哭了起来,而且闹着不再上学了……
专家解析:
还有很多父母也这样说:“我的孩子不能忍受失败。看到他情绪低落,我的心也特别难过。每当他在比赛处于劣势的时候,他就会放弃比赛。如果是和家里人比赛,家里人就会故意输给他,但是和别人比赛时,我该如何能让他不难过呢?”
看来,孩子害怕的是失败,而父母害怕的是孩子的难过。为了不让孩子难过,父母就不让孩子失败,尽一切努力想要孩子胜利,哪怕是虚假的胜利,只有孩子不难过、不伤心、不被失败所打击就好。
难道不被失败所打击真的就一定好吗?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是永远不会品尝到真正的成功的快乐的。而且世界上也没有永远不会失败的人,失败是人生必经的体验,这种体验应该来得越早越好。当一个人小的时候,他所经历的失败也是小的,他可以很快从难过中振作起来,并吸取经验壮大自己;当一个人大了以后,他所经历的失败也会变大,如果没有任何与失败抗争的经验,他很可能就会一下被击倒,从此一蹶不振。
应对策略:
1.父母在和孩子比赛的时候,不要故意让孩子赢,因为在真正的赛场上,没有人会让着他。如果你总是有意输给孩子,就会让孩子产生一个错觉:他总是能赢。如果你时不时地打败他,他就能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体验失败。
2.观察孩子比赛失利后的言行,千万不要说“输掉比赛的是笨蛋”这样的话,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3.不要干涉孩子的竞争,让他体会失望的感觉。这会让他知道失望是生活的一部分,他可以学着应对,父母要表现出对孩子的失望的同情。
4.一定要倾听孩子的诉说,认同他的感受,但不要帮他解决问题。
5.等孩子从失败的情绪中平静下来后,问他“比赛中什么能让你感到快乐?对于能参与比赛,你怎么想?如果对方总是输的话,你认为他们对同你一起比赛会有什么想法?
6.父母可以通过古今中外许多历史人物或现代成功名人的例子,让孩子知道“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蹶不振和永远地放弃自我。
7.指导孩子调整努力的目标,扬长避短,努力发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8.有意识为孩子创设挫折情境,为孩子打下勇于面对困难的预防针,让他获得应对挫折的适应能力。但要注意,障碍设置难度要适中,否则屡次失败,容易引起孩子的自卑。
图片来源:全景& 内容来源:1分钟教育罗曼?罗兰说:“跟生活的粗暴无情打交道,碰钉子、受侮辱,自己也不得不狠下心来斗争,这是好事,是使人生气勃勃的好事。”就像草原上的野花,经受烈日的暴晒与风雨的洗礼,反而越发开得灿烂。孩子也是如此,越是经历困难和挫折,越能增强信心和勇气。
放学回家后,点点很沉默地坐在房间里,妈妈发现点点有些异样,便问点点哪里不舒服。点点摇了摇头,还是一句话不说,但是眼圈都红了。在妈妈的一再追问下,点点终于说:“今天我在幼儿园回答出了老师的问题,可老师没有给我小红花,却给了旁边的小朋友。”点点妈妈听了之后不以为然地说:“我还以为是什么问题呢,不就是小红花吗?晚上妈妈给你叠一朵。”点点一个劲地摇头说:“我不要你给的,我就要老师给的。”
专家解析:
通常,孩子在幼儿园都会得到一些小小的奖励,比如小红花、五角星等。这些奖励代表着老师的赞扬与肯定。但有时,老师会忽略某一位小朋友,忘记给孩子这个“重要”的奖励,从而引起孩子的失落。
也许在成人看来这是一件很不起眼的小事,可是在孩子的心里却代表着荣誉和成就。一旦老师忽略了这件小事,就会引起宝宝的委屈和失落,如果老师经常忽略给某一位小朋友这种奖励,这位小朋友就会感受到极大的不公平,开始不喜欢这位老师,讨厌老师,讨厌老师教的课,不回答老师的问题,甚至仇视老师和其他小朋友,最终导致性格上的变化。
所以,父母千万不能把这件事当作小事对待,如果发现宝宝有失落的情绪,爸爸妈妈应及时予以安慰和补偿。
应对策略:
1.告诉宝宝,老师可能因为一时疏忽而忘记,不要放在心上。当宝宝困惑而委屈地将老师没有给他发小红花的事情告诉你时,你千万不能置之不理,而要微笑着对宝宝说:“老师是忘记了,宝宝应该理解老师。你想,老师每天要照顾这么多小朋友,要去做很多事情,有些事难免会忘记。有时,其他小朋友也会遇到这样的事呢。没关系,只要宝宝一直表现良好,肯定会引起老师的注意,老师一定会给宝宝小红花的,而且会给很多很多呢。”
2.如果宝宝在幼儿园呆了很久从来都没有得到过小红花。那父母就要去和老师沟通了。了解一下老师为何不给宝宝小红花。如果是老师认为宝宝的表现不够出色,父母应该为宝宝争取一些机会,告诉老师:无论宝宝在幼儿园表现如何普通、平凡,都应该用小红花或小星星激励一下。得到鼓励和表扬也是宝宝在幼儿园的权利之一。
3.在家里为宝宝制作同样的荣誉标志。父母可在家里为宝宝制作精致漂亮的表扬栏。宝宝有了什么出色的表现,就给他贴上一朵小红花,以示赞扬和鼓励。宝宝会因此而努力。另外,如果宝宝在幼儿园获得的小红花比较少,还可以在家里得到弥补。这种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励,能让宝宝变得更加自信和上进。
图片来源:全景& 内容来源:1分钟教育罗曼?罗兰说:“跟生活的粗暴无情打交道,碰钉子、受侮辱,自己也不得不狠下心来斗争,这是好事,是使人生气勃勃的好事。”就像草原上的野花,经受烈日的暴晒与风雨的洗礼,反而越发开得灿烂。孩子也是如此,越是经历困难和挫折,越能增强信心和勇气。
3岁的男孩小宇活泼开朗,最喜欢和邻居家的同岁的小牧一起玩。有一天,小宇到小牧家玩。过一会儿,不高兴地撅着小嘴回来了。妈妈见状,忙问道:“小宇怎么了?和小牧打架了吗?”“没有。”“那怎么一脸的不高兴?”小宇很郁闷地说:“妈妈,为什么小牧什么都比我强?我的积木大楼没有他盖的高,我认识的字没有他认识的多,我的歌没有他唱的好。刚才玩电脑游戏,他也比我玩得好!”
专家解析:
1周岁左右的宝宝已经有了独立的意识,这种意识会随着年龄一点点增强,其中的一部分会转化为竞争意识。在宝宝3岁左右时,这种竞争意识会在其与小伙伴的游戏中得到充分体现。他们不断地跟别人比较:是第一名还是最后一名,是快还是慢,是赢还是输。几乎每个游戏对孩子来说都成了一拼高下的比赛,赢者兴高采烈,输者泪水盈盈,比赛结果被真切地写在了他们的小脸上。
很多父母对于宝宝输给其他孩子后难过的心情并不能体会和理解,总是简单地说:“因为他比你大,等你长大了就和他一样了。”可是,这种被动的等待并不能让宝宝得到力量,慢慢地,他会变得不自信。因此,父母在这个时候应该真诚地告诉宝宝:“你能认识到其他小朋友比你强的地方,这就是一种进步。对照小朋友的优点,宝宝可以学习,改正自己的不足。只要下定决心不服输,你一定会有超过他们的一天。爸爸妈妈绝对相信你!怎么样?和他比比看,好孩子就是要勇于挑战、勇于超越!”
这样,宝宝会对这个问题有个明确的认识,并且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做。小孩子都有好胜心,只要引发他不服输的劲头,他就会自建信心,并努力去和其他小朋友比赛。
应对策略:
1.在宝宝16个月左右时,其不服输的精神是最强烈的。越不会做的,越是要做;做不成的,不会轻易放弃,对爸爸妈妈的阻止开始反抗。父母应该抓住这个时期,给宝宝以充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让宝宝做好每一件他想做的事。比如,宝宝自己系鞋带,但怎么也系不上,妈妈可以边帮助系,边教给宝宝如何系;如果宝宝不希望妈妈帮助,一定要自己完成,妈妈应该支持,用语言告诉宝宝正确的系鞋带方法。这样,不但能让宝宝尽快地学会系鞋带,还能增强宝宝的自信心。
2.家里准备一些体型大,但比较轻的玩具。因为这个时期的宝宝喜欢拿比他自己身体还大的东西,这也是宝宝不服输的表现之一。但妈妈要注意,尽量不要让宝宝拿过重的东西,因为这个时期的宝宝,骨骼和肌肉还没有发育完善,过重的东西会影响骨骼发育,也可能会导致软组织拉伤。
3.多和宝宝玩一些竞技性强的游戏。比如和宝宝一起下棋,告诉孩子基本规则。有爸爸妈妈陪伴,宝宝会玩得很开心。还有一些简单的电子游戏,可以让宝宝懂得如何去适应一场比赛,并且他会认真琢磨如何在比赛中获胜。这些小游戏都是鼓励宝宝不服输的好方法,同时也是开发智力的好助手。
图片来源:全景& 内容来源:1分钟教育罗曼?罗兰说:“跟生活的粗暴无情打交道,碰钉子、受侮辱,自己也不得不狠下心来斗争,这是好事,是使人生气勃勃的好事。”就像草原上的野花,经受烈日的暴晒与风雨的洗礼,反而越发开得灿烂。孩子也是如此,越是经历困难和挫折,越能增强信心和勇气。
哈佛女孩刘亦婷从出生起,爸爸妈妈就十分重视对她的习惯、言行、素质等方面进行精心的培养。刘亦婷小时候,常常和爸爸妈妈做一些锻炼意志力、耐力的游戏。其中,“抓冰块”就是其中之一。
一次,刘亦婷和爸爸打赌,自己能抓住一块冰30分钟,爸爸说:“如果能的话,我就送一样礼物给你。”刘亦婷爽快地答应了。
尽管冰块非常冷,刘亦婷还是紧紧握住,10分钟……20分钟……刘亦婷的牙齿直打颤,但她并没有放弃。25分钟……刘亦婷的手冻得发紫,但她想:“我一定要坚持、坚持、再坚持!”30分钟!刘亦婷成功了!她欣喜若狂,高兴得一蹦三尺高,紧紧抱住爸爸。“我成功了!我成功了!”
专家解析:
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是人们寻求生存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坚强的意志力不是天生的,要靠后天的锻炼与培养。
宝宝正处在不断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他们也特别想显示自己的能力。但是在这个充满乐趣的学习过程中,他们也会因为遭受各种挫折而产生沮丧情绪。此时,该如何帮助宝宝保持自信从而学会坚持呢?
如果父母经常让宝宝参加活动,舍得让宝宝吃点苦、受点累、受点难,那么宝宝无论是身体还是意志力都是会得到发展。
父母可创设生存的教育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设计一些难度较大且宝宝喜欢的体育游戏来激发宝宝去参加,并让宝宝坚持玩下去,比如安排宝宝晨跑、登山、远足、走独木桥、吊桥、石子路等,鼓励宝宝坚持到底,做个小英雄。通过锻炼,宝宝的筋骨会越发强健,脑子也会越来越灵活,并且能掌握了各种逃生的技能。
另外,父母还可带领宝宝到武警中队、消防队,实地观看战士们是如何刻苦训练的,让宝宝学习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坚强勇敢的意志品质并潜移默化地让宝宝不再惧怕困难。
应对策略:
1.让坚持成为一种习惯。比如,宝宝看图画书时,不妨要求他们从头至尾看完后再换另一本。宝宝画一幅画时,务必请他们有始有终。宝宝学洗自己衣服时,绝对不准借口累或手疼而半途而废……长此下去,习惯便成自然,“坚持”也不再是难以克服的困难了。
2.父母联合其他人多给孩子鼓励。来自父母、老师乃至小朋友的鼓励至关重要。一旦在他人的帮助和支持下鼓起勇气度过了难关,宝宝的意志力即像打铁似地得到了有效的锤炼。
3.自信是意志力的精神基础。时刻对自己充满信心的宝宝就会将与困难和挫折的对抗坚持到底。因此,平时父母要注意多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图片来源:全景& 内容来源:1分钟教育罗曼?罗兰说:“跟生活的粗暴无情打交道,碰钉子、受侮辱,自己也不得不狠下心来斗争,这是好事,是使人生气勃勃的好事。”就像草原上的野花,经受烈日的暴晒与风雨的洗礼,反而越发开得灿烂。孩子也是如此,越是经历困难和挫折,越能增强信心和勇气。
元元三岁六个月了,妈妈觉得他平时都很乖,就是一进商场就特别任性。每次到商场,只要是元元看中的东西,就一定要让妈妈买。不给买就又哭又闹地不走,任妈妈怎么说理都不听。妈妈试着给他别的一些平时他喜欢玩的东西转移他的注意力,可是他根本不要,就要买看中的东西。给他说一些他感兴趣的事情,也无法转移他的注意力。基本每次都是妈妈硬给抱走的,而且抱走后还要哭很长一段时间。搞得妈妈现在都不敢带他去商场,一想去商场就头疼。
专家解析:
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也是可以理解的。现在的孩子看了太多让人兴奋的电视广告,另外,看到身边的小朋友有这个有那个,于是他的欲望就产生了。当来到商场再次被柜台或橱窗里的物品吸引时,孩子有限的自制力就无法控制了,这个愿望必须到得到满足,否则他就会很难过,就会大哭大闹。这对父母来说是很尴尬和为难的时刻,更是一种艰难的教育挑战。父母要让孩子学会欣赏美好的东西,要让孩子懂得并不是每一样好东西都必须拥有,即使要拥有,也不是马上。同时,要锻炼孩子的忍耐力,让孩子明白每个愿望要达成都不是很容易的,通常要经历一些等待和挫折。
应对策略:
1.让孩子事先知道你今天已经计划好要买什么、绝对不会买什么。例如:“我们今天要买的全部东西就是一条长裤、四双袜子。其他什么都不买。”如果宝宝看上了一件T恤,可以告诉他:“这件T恤不错,但我们今天是来买裤子的。等我们买T恤的时候再考虑它吧。”
2.理解孩子想要好东西的渴望。如果孩子想要一个变形金刚,不要说“那东西不好,没有用。妈妈给你买双鞋多好。”而应该说:“那个变形金刚确实很不错,不过今天我们不准备买这个,不妨把它作为你的生日礼物,两个月后你就会拥有,你看好吗?”
3.对于过于贵重的物品,不要对孩子说:“它太贵了,我们买不起。”这样孩子会认为并不是不该买,只是现在没有钱。而应该对孩子说:“我们不应该花费那么多钱买这个,我们可以用很少的钱买一件差不多的。买东西要买合适的,而不是最贵的。”
4.对于忍耐力差的孩子,可以做一些小游戏锻炼孩子的忍耐力。比如,宝宝今天想吃一块蛋糕,如果忍耐到明天,妈妈就奖励一支彩色铅笔,或者是一朵小红花。
图片来源:全景& 内容来源:1分钟教育罗曼?罗兰说:“跟生活的粗暴无情打交道,碰钉子、受侮辱,自己也不得不狠下心来斗争,这是好事,是使人生气勃勃的好事。”就像草原上的野花,经受烈日的暴晒与风雨的洗礼,反而越发开得灿烂。孩子也是如此,越是经历困难和挫折,越能增强信心和勇气。
有个1岁多的小女孩特别害羞,一看见家里来客人就藏起来,她妈妈怎么叫也不出来,妈妈只好把她抱出来。女孩趴在妈妈的怀里,抬起一张羞涩的小脸,用大大的眼睛怯生生地望着客人们,不论对方如何热情地打招呼,她都不说话。
当客人离开她家时,她妈妈再三请求她,小女孩才勉强与客人摆了摆手,还是不说话。妈妈带着女儿送客人时,很抱歉地说:“我女儿就是害羞,见到生人就躲起来,其实她平时在家话很多的。”
专家解析:
很多孩子都有这种情况,每当家里有客人来时,就会显得特别安静,甚至连礼貌性的问好都不会说。有的孩子不但不敢和生人说话,甚至连客人的正脸都不敢看,不是低着头就是把脸藏到妈妈身后,如果客人要看看他,他就把脸别过去,或者干脆躲回自己的房间。很多妈妈都为孩子的过分害羞而感到头疼。
害羞是人的天性之一,任何人都会有害羞的时候。这不能完全算是一种缺点,比如说:害羞的人比较聪明、可靠、讨人喜欢,更能体谅别人,容易成为工作的搭档,但如果害羞成为孩子的一种鲜明的性格特征时,将影响孩子的正常社会交往和才能的施展发挥。
有的妈妈会为孩子的行为而感到尴尬,因此和客人解释“我家孩子就是这样,特别害羞”,却不知这样的解释犹如标签一样贴在了孩子的心里,孩子从此就把自己定位于害羞的位置。
因此,切忌当着孩子的面说孩子害羞,这会在孩子的心里烙上印记,孩子慢慢地就会认同这个评价,并深信不疑,认为自己天生就是害羞的人。以后在遇到事情时,孩子就会按照一个害羞的人的做法去行事。
应对策略:
1. 先从自身找原因。有的父母希望孩子不张扬,沉静稳重,因此可能会管教比较严格,孩子就会比较害羞。还有的父母过于溺爱孩子,事事包办代替,因此孩子缺乏独立性和生活经验,当面对新环境的挑战时,就会表现得信心不足,因此导致害羞。还有的父母本身就是很害羞的人,不爱参与群体活动,孩子也会受到影响。
2.有的孩子在身体发育上有缺陷或迟缓一些,通常就会变得比较敏感和害羞;有的孩子天生性格内向,喜欢安静,也会相对比较害羞。父母应该多给孩子鼓励和支持,当孩子有了一定自信时,他就会勇于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
3.孩子的失败有时会挫伤自信心,甚至产生恐惧,因此每当遇到同类情形时,孩子就会害怕,逃避,有时表现出来就是害羞。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让孩子尽量放松,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越是强迫一个害怕交往的孩子去和人交往,越会增强孩子心中的恐惧。孩子感受的压力增加,他犯错误的几率就越大,这会让孩子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因此,应该给孩子一些时间,当进入新环境时,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和感受新环境,以增加他的安全感。
4.多说一些鼓励性的正面性评价,比如“我家宝宝不怕生,很大方的”、“宝宝很有礼貌,会主动和叔叔、阿姨打招呼”、“宝宝可以像个小大人一样招待客人的”,等等。宝宝听多了这样的评价,就会自然而然地按照评价去要求自己。
图片来源:全景& 内容来源:1分钟教育生命之路一定是充满崎岖的,即便是宝宝也不例外。让宝宝学会面对挫折,对提高宝宝的情商和塑造健康的心理,都有很重要。
宝宝不应该是温室里的小花朵,家长应该把他放到阳光和风雨中,他才能茁壮成长。要让宝宝勇敢面对挫折,家长要做到以下几点:
面对宝宝遇到的挫折,家长加以分析,宝宝自己能够处理的事情,一定要让他学着自己处理。如:自己摔倒了,自己站起来;积木碰倒了,不着急,重新搭。只有累计了失败的经验,并且累计了从失败中自己爬起来的经验,宝宝对自己才有了充分的认识,才能了解自己有能力去处理问题和错误,对自己充满信心。自信能激发从挫折中走出来的勇气。
图片来源:全景
生命之路一定是充满崎岖的,即便是宝宝也不例外。让宝宝学会面对挫折,对提高宝宝的情商和塑造健康的心理,都有很重要。
宝宝不应该是温室里的小花朵,家长应该把他放到阳光和风雨中,他才能茁壮成长。要让宝宝勇敢面对挫折,家长要做到以下几点:
有的挫折是宝宝一个人所处理不了的,家长要与宝宝共同面对。如:遭到同伴的粗暴行为和拒绝或发生争执,家长与宝宝要及时分析受到同伴拒绝的原因,与宝宝商讨和同伴交流的技能、发生争执如何学会谦让别人等。
图片来源:全景
生命之路一定是充满崎岖的,即便是宝宝也不例外。让宝宝学会面对挫折,对提高宝宝的情商和塑造健康的心理,都有很重要。
宝宝不应该是温室里的小花朵,家长应该把他放到阳光和风雨中,他才能茁壮成长。要让宝宝勇敢面对挫折,家长要做到以下几点:
当宝宝遇到挫折时,家长要注意自己的外显态度(如:声音、语调、表情等)要平和,不要大惊小怪,一惊一咋。宝宝跌倒,家长就立即跑过去紧张地卷起裤腿查看,还一个劲地埋怨地面不平或者地上有个小石头什么的,都是错误的。宝宝本来有勇气忍住疼痛继续玩耍,家长这么一说,宝宝的眼泪可就止不住了。娇气的宝宝,经不起摔打的宝宝都是家长一手“培养”出来的。其实只需要和宝宝说:“宝宝真勇敢,快起来,继续玩吧”他就会立即忘记疼痛站起来,家长的处变不惊让宝宝轻松地克服了挫折。
挫折和失败都是成功之母,都可以让宝宝不断接受考验,也不断学会操作和处理事物。如果家长能够巧妙、合理地运用好宝宝遇到的挫折,会使宝宝越来越感到自己很能干,树立遇事我能行的自信心,为其今后的成长打好坚实的基础。
图片来源:全景
------分隔线----------------------------
幸福人生的八条忠告:一、努力走好脚下的路,对得起自己生命的每一刻。我们活着,无论...
如何让孩子读懂社交信号?识别并回应别人的感受。读懂别人的肢体语言。读懂别人的面部...
家长无心五句话伤害孩子心,教育...
鼓励是动力,家长要用耐 心去盛纳孩子的喜怒哀乐,悉心去体味孩子那一颗渴望得到理解...
10个妙招启发宝宝语言天赋,教育...
不可暗示孩子使他发生惧怕图,教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孩子不敢一个人睡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