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疲劳 mobi与百年孤独的相似点有哪些

论《百年孤独》与《生死疲劳》中魔幻现实文学的比较--《科技视界》2015年04期
论《百年孤独》与《生死疲劳》中魔幻现实文学的比较
【摘要】:《百年孤独》讲述了7代人在拉美土地上的爱恨纠葛,与家族民族。《生死疲劳》描述了几十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农民的生活的变化。作者表达了几千年来生活在封建社会下农民的同情。情节完全不同。但俩者的神似之处为读者诠释了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作者单位】:
【分类号】:I106.4-03【正文快照】:
S0引言《百年孤独》奠定了马尔克斯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马尔克斯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阿拉卡塔卡。后在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后进行文学创作。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带来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狂潮让读者了解那一片陌生的土地。本土作家莫言同样以《生死疲劳》表达了中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宋珍珠;;[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4年03期
张雯;平舒薇;;[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4年S2期
徐宁;肖祥彪;;[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12期
颜瑾;;[J];丽水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杨枫;曲鑫;;[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03期
关峰;;[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陈慧华;;[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李小霞;;[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田文兵;刘金英;;[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8期
孔夏;戴金颖;佟西中;;[J];新闻世界;2014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崔彦玲;[D];南开大学;2013年
董国俊;[D];兰州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济洲;[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徐飞;[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潘敏燕;[D];浙江大学;2014年
闫欣;[D];内蒙古大学;2014年
刘明敏;[D];山东大学;2014年
高金宝;[D];黑龙江大学;2014年
赵明娟;[D];山东大学;2014年
巩晓悦;[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吴页;[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柳平;[D];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毕光明;;[J];小说评论;2006年05期
徐红妍;;[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石若英;;[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李明刚;;[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08期
李自国;;[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张超荣;;[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12期
李焱;;[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年02期
陆展;;[J];淄博师专学报;2013年04期
鄢玉菲;;[J];文学教育(下);2014年02期
孟利;;[J];现代妇女(下旬);201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妙羡;;[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李丹;;[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胡子宏;[N];桂林日报;2006年
杨继渊;[N];云南日报;2013年
李浩;[N];北京日报;2006年
李敬泽;[N];中华读书报;2006年
夏一璞;[N];经济观察报;2014年
胡子宏;[N];兰州日报;2006年
财经媒体记者
方敢;[N];华夏酒报;2013年
本报记者 罗四鸰;[N];文学报;2006年
唐柳杨;[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王邢政;[N];中国邮政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闫欣;[D];内蒙古大学;2014年
赵明娟;[D];山东大学;2014年
张蕾;[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李红营;[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高培华;[D];吉林大学;2008年
岳娟;[D];新疆师范大学;2014年
薛亚男;[D];延安大学;2014年
杜文彬;[D];中南大学;2013年
胡晔;[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廖伟滋;[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星论文网:致力于各类论文代写、论文发表、代写代发论文服务
> >>查看论文
《生死疲劳》的互文性解读
本站编辑:admin
&  一.引言&
  莫言力作《生死疲劳》是中国当代文学中一部划时代的长篇巨著,作家莫言也凭借这部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生死疲劳》借用了佛教中六道轮回的意象,以动物的独特视角,以主人公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的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中国乡村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小说审视的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问题,也是中国历史和现实的问题,而作者没有采用传统的方式去叙述,却采用生死轮回的叙事空间,对历史经验进行重述和想象,把沉重的故事以轻松诙谐的笔调娓娓道来。《生死疲劳》是莫言的集大成之作,这样一部气势恢宏的巨著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注意,从民间话语[1]、佛教意识[2]、叙事艺术[3]、英译[4]等角度对其进行解读的文章不乏其数,而作品中显著的互文性却被忽略,鉴于此,本文从互文性角度对《生死疲劳》进行解读。&
  二.文献综述&
  互文性理论是在西方文论从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过渡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5]。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又称文本间性,是由法国著名符号学家Kristeva向欧美介绍Bakhtin的理论时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6]。互文性指&任何语篇都是由引语拼凑而成的,任何语篇都是对另一语篇的吸收与转化&[7](p37)。互文性理论得以发展的两大基石是Saussure的符号学和Bakhtin的对话理论[8]。Saussure[9]认为语言是一个由相互差别的符号构成的系统,而且符号本身并不会产生意义,只有通过与其他符号产生相异性和相似性而产生意义。语言符号的差异性和非指称性为互文性理论奠定了基石。另外,互文性与Bakhtin的对话性也是一脉相承的。对话理论强调语言总是处于人与人的对话关系中,脱离与他人话语相联系的、完全孤立的语言是不存在的[10](p49)。一般来说相对于非文学语篇,文学语篇的对话性较强[11]。在文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上,Bakhtin[12]强调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不能脱离一个时代完整的文化语境去研究文学。互文性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互文性以热奈为代表,在狭义互文性的框架内,互文性被看作是&一个文本与可以论证存在于此文本中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13](72)。广义互文性以Kristeva为代表人物,指&任何文本与赋予该文本意义的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之总和的关系&[13](p72)。近年来,互文性研究在话语分析领域发展的越来越快,并逐步应用到语言学领域[11]。在互文性理论视野中,文本不再是源于作者个人的意识和想象或对外部世界的再现,不再是作者的独创而是源自多个声音,是语言符号的编织与重叠[14]。而作者是在语言系统中先在的各种可能性的排列者和编撰者[8]。&
  三.《生死疲劳》的互文性分析&
  互文性是文学作品的特点之一。《生死疲劳》是莫言对以前作品的继承与创新,又深受西方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其中不乏《百年孤独》的味道[2];《生死疲劳》是莫言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的力作,文中佛教意识与苦难意识呼之欲出;其独特的叙述背景与真实的社会历史相互关照,这都为从广义互文性角度解读该小说提供了依据。以下分别从上述四个方面对《生死疲劳》进行互文性解读。&
  1.《生死疲劳》与《百年孤独》创作手法的互文性&
  《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作者凭借这部作品成为哥伦比亚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并获得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百年孤独》用虚拟世界的纷繁复杂映射了拉丁美洲的百年的沧桑历史,被誉为美洲的《圣经》。作者采用现实与魔幻相融合的手法及离奇的情节设计讲述布恩蒂亚家族历史及拉美独特的灿烂文化,宗教典故与神话传说的融入及循环往复的时间意象使真亦假,假亦真,给读者以时空交错的虚幻感,是典型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莫言深受西方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同时又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借用佛教中六道轮回的观念为小说提供一个多维视角,又把时间定位在解放前后至2000年间,把正常的时间顺序与佛教中的轮回转世合二为一,通过轮回的特殊视角展现中国乡村近半个世纪的变形记。不难发现两部作品都充满奇幻色彩,而讲述的却都是真实的历史进程,植根现实却又超越现实,荒诞的形式使现实更加真实,二者在创作手法上产生互文。&
  2.《生死疲劳》中苦难意识的互文性&
  莫言之所以选用&生死疲劳&作为书名是因为根据佛教的教义人生本苦,整部小说流露出来的是苦难意识,生苦、病苦、老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很苦及求不得苦都在《生死疲劳》中体现的淋漓尽致[2]。《生死疲劳》着重描述特定时期中国乡村的历史变迁,特别是在50年代至70年代,接二连三的政治经济运动使社会底层的民众饱受生存的苦难。主人公西门闹在土改时被冤杀,转世之后先后成为驴、牛、猪、狗、猴、及患有怪病的大头儿,在经历几世轮回之后仍放不下前世的财、色、欲,饱受怨憎恨苦、爱别离苦和求不得苦。而老革命洪泰岳和农民蓝脸都过于执着,执着是痛苦的根源,洪泰岳对集体经济的执着,蓝脸对单干的执着使他们的一生命运坎坷。而苦难意识在很多作品中都有所呈现,例如余华的《活着》和阿来的《尘埃落定》。以《活着》为例,主人公福贵也经历了生苦、死苦、爱别离苦等种种痛苦,特别是其儿女先后去世要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最后只剩下他和一头黄牛,主人公的命运昭示着人们所追寻的一切不过虚妄而已。不管是《生死疲劳》还是《活着》中的苦难意识其实都是作者对生命意义的反思与关怀。&
  3.《生死疲劳》与社会历史的互文性
  《生死疲劳》把时间定格在上世纪下半页,采用佛教中六道轮回的意象,借用动物的身体和视角,描绘了中国乡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生死疲劳》讲述的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却比真实的故事更发人深省,因为小说围绕的是中国最现实的问题,即农民与土地的问题[16]。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间,中国发生了许多政治经济运动:土地改革、合作化、大炼钢、文革等等。这些政治经济运动对社会底层民众的影响是深入到骨子里的。小说中人物的名字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如蓝解放、庞抗美、黄互助、黄合作、马改革等,每个人的名字都带有时代的烙印,每个名字背后都背负历史的沉重感。小说中的人物命运也都随着中国历史进程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土改后蓝脸一直坚持单干,在合作化时期,他是人民公社的敌人、西门屯的污点,而到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他却一夜之间成了英雄人物。可以说主人公西门闹的经历都是历史的,穿越了从解放初期到新世纪的中国乡村历史。透过《生死疲劳》可以看到当时民众的生存状态,小说的故事走向和社会历史形成互文。&
  4.《生死疲劳》与传统文化的互文性&
  &《生死疲劳》是一部向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的致敬之书&[15](p6)。莫言采用章回体是向传统文化回归的标志之一。章回体与六道轮回的完美结合,共同构建了小说的整体框架,而六道轮回是佛教中的概念,也是《生死疲劳》中佛教意识的突显。书名亦是来自佛经中的一句话:&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于无为,身心自在。&这句话也被莫言选用为书中的题词。在佛教的人生哲学中,人生本苦,生存本身就是一种苦难,人活在这个世上就要经历世间各种烦恼与痛苦。而《生死疲劳》就为世人展示了世间的种种苦相:生存之苦、执着之苦、爱情之苦、仇恨之苦等等。例如西门闹的轮回之苦、执着之苦等。小说中的每个人物的命运都是悲苦的、压抑的,可以说人生百态皆是苦。《生死疲劳》对佛教文化的吸收是莫言回归传统文化的另一标志。《生死疲劳》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其结构形式和叙述角度都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互文性。&
  四.结语&
  《生死疲劳》对《百年孤独》的仿写,对历史的改写,向传统文化的回归及苦难意识的突显赋予其显著的开放性和指涉性,也为理解简单故事背后发人深省的生命意蕴提供独特的视角。除此之外,小说中出现了多部&莫言&旧作的片段,如《黑驴记》、《养猪记》、《苦胆计》、《新石头记》、《太岁》等。但实际上莫言本人并未写作这些作品,这些旧作作为《生死疲劳》的组成部分,是莫言在写正文部分时同时创作的,事实上这些作品并不存在。而&莫言&这一叙事者也是虚拟的,与叙事者蓝解放和大头儿构成对话关系。换言之,这些作品与《生死疲劳》构成对话关系,既相互支撑又相互对立,构成独特的互文性。&
  《生死疲劳》对其他文学作品的吸收与转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使其具有显著的互文性和张力。对《生死疲劳》的理解不应再局限于作品的字里行间,而是从更宏大的角度和更博大的层面去感悟。从互文性角度解读《生死疲劳》,读者不仅可以了解上世纪下半页中国乡村的蜕变史,还可以领悟佛教中生命的永恒及众生平等的至高境界。总之,《生死疲劳》的互文性解读为读者更全面更彻底地理解该作品中提供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邓招华,李亚辉.民间话语下的历史审视-评莫言的《生死疲劳》[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5-68.&
  [2]张喜田.人生本苦与生死幻灭-论莫言新作《生死疲劳》的佛教意识[J].):125-128.&
  [3]苗变丽.论循环时间叙事的精神文化特质-解读莫言的《生死疲劳》[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06-108.&
  [4]邵璐.莫言《生死疲劳》英译中隐义明示法的运用:翻译文体学视角[J].外语教学,):100-104.&
  [5]辛斌.互文性:非稳定意义和稳定意义[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14-120.&
  [6]辛斌,陈腾澜.语篇的对话性分析初探[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9,(5):8-13.&
  [7]Kristeva,J.Word, Dialogue, and Novel[A].In T.Moi(ed.) The Kristeva Reader[C].New York:Columbia UP,1986.&
  [8]辛斌.语篇研究中的互文性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6-10.&
  [9]Saussure,F.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London Duckworth,1983.&
  [10]沈华柱.《对话的妙悟:巴赫金语言哲学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11]辛斌,赖彦.语篇互文性分析的理论与方法[J].当代修辞学,2010,(3):32-38.&
  [12]Bakhtin, M. M. The Dialogic Imagination Four Essays[M].Austin TX: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81.&
  [13]程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J].外国文学,1996,(1):72-78.&
  [14]舒开智,张丽.互文性与文学经典[J].阴山学刊,):22-26.&
  [15]李敬泽.&大我&与&大声&-《生死疲劳》笔记之一[J].当代文坛,2006,(2):4-6.&
  [16]孙子雅.月下那抹高贵的蓝-从蓝脸形象看《生死疲劳》的历史文化内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68-70.&
  (作者介绍:赵丽丽,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互文性;语篇分析;成汹涌,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二语习得)
本文出自:http://www.starlunwen.net/wenxuezuopin/18406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学作品:
Copyright ©
www.starlunwe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星论文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号 | 主营:、 | 服务热线:400-803-;| 企业QQ: | 15被浏览3043分享邀请回答5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论《百年孤独》与《生死疲劳》中魔幻现实文学的比较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论《百年孤独》与《生死疲劳》中魔幻现实文学的比较
龙源创新数字传媒(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总评分0.0|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百年孤独》与《生死疲劳》轮回主题和叙事的异同--《文学教育(上)》2015年01期
《百年孤独》与《生死疲劳》轮回主题和叙事的异同
【摘要】: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以其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赢得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赞誉,自其传入中国之后,更掀起了中国作家的争相追捧和模仿。在魔幻现实主义的热潮中,莫言深受马尔克斯的影响,以他大胆的想象运用六道轮回的神话原型,完成了38万余字的《生死疲劳》。《百年孤独》和《生死疲劳》中不约而同的都反复出现了"轮回",而两者的相似性和独特性不仅基于文化土壤的不同,更展现了东西方作家不同的魔幻现实主义理念。
【作者单位】:
【分类号】:I106.4-03【正文快照】: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中国产生影响是在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在他的《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引起了中国学术界和创作界强烈而广泛的关注。一个和新中国同属于第三世界的国家,竟然能产生如此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欧美文学的挤压下强势地脱颖而出,获得极大的赞誉,这在中国作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叶舒宪;[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李明刚;;[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08期
刘一静;李汶柳;;[J];名作欣赏;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永峰;;[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年23期
张仁竞;;[J];名作欣赏;2013年33期
单春艳;孙筱岚;;[J];科技视界;2014年29期
李蓓;;[J];金田;2014年02期
刘闽峰;;[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张子涵;;[J];参花(上);2014年05期
周妮;;[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洪庆福;[D];苏州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光容;[D];西南大学;2008年
陈礼辉;[D];湖北大学;2011年
黄艳杰;[D];广西民族大学;2013年
褚旭贞;[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曹蕾;[D];渤海大学;2014年
马娜娜;[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朱晓琳;[D];扬州大学;2014年
张蕾;[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晓莲;[J];渝西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彭文忠;;[J];文史博览;2006年02期
张喜田;;[J];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严慧;[J];山东文学;2003年11期
曾利君;;[J];文学评论;2010年02期
刘伟;;[J];文艺评论;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徐红妍;;[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石若英;;[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李明刚;;[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08期
李自国;;[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张超荣;;[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12期
李焱;;[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年02期
陆展;;[J];淄博师专学报;2013年04期
鄢玉菲;;[J];文学教育(下);2014年02期
孟利;;[J];现代妇女(下旬);2014年01期
胡云;;[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妙羡;;[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李丹;;[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胡子宏;[N];桂林日报;2006年
杨继渊;[N];云南日报;2013年
李浩;[N];北京日报;2006年
李敬泽;[N];中华读书报;2006年
夏一璞;[N];经济观察报;2014年
胡子宏;[N];兰州日报;2006年
财经媒体记者
方敢;[N];华夏酒报;2013年
本报记者 罗四鸰;[N];文学报;2006年
唐柳杨;[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王邢政;[N];中国邮政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闫欣;[D];内蒙古大学;2014年
高培华;[D];吉林大学;2008年
胡晔;[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潘敏燕;[D];浙江大学;2014年
崔玮崧;[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张志美;[D];内蒙古大学;2014年
赵莹;[D];外交学院;2014年
杨淮钦;[D];西南大学;2014年
蒋歌;[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杨珊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死疲劳txt下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