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陈氏太极拳老架二路中的"二顶三夹五脖紧"

太极微信第三期(2)_在线翻页电子书免费阅读,发布_云展网
阅读云展网其他3D杂志
喜欢这样的3D电子杂志?您也可以在几分钟内把文档免费上传到云展网变成翻页书![点击上传我的文档]
太极微信第三期(2)
以揽雀尾动作为例:由挤式接按式先后坐,在后坐的时候就要收尾闾,命门向后拱顶,两掌采住对方的手臂下按,形成一个“自我上下”的合劲使对方来力下栽,这时就形成了一个“腰攻”的动作;随按即推,此时身形展开,腰要顶撑开,腰顶肘、肘顶手,像炮膛一样形成一个开劲,这个过程就叫“腰攻”,也叫“腰顶”(注:这个“顶”不是腰向后凸出顶,这样做则力泄,而是以腰为支撑点向前顶撑开。这就像千斤顶一样,以地面为支撑点向上顶撑起,但地面却不向下凹进去)。
“腰攻”是对按势的一个具体要求,其实它在太极拳中也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原则。杨澄甫传太极拳老谱中就写道:“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功夫;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身形腰顶皆可以,粘黏连随意气均。”……这里提到的“腰顶”,就是指“腰攻”。总之,“腰为一身之主宰”。“腰”的这个重要意义,是必须首先要搞明白的。
5.采在十指
“采”字的含义是摘,有摘取的意思。动作有些象摘柳枝花茎,手指要掐实后猛一折,枝茎就断了。掐不实、动作慢就不易折断。因此,“采”的劲法特点是“实”,即“采要实”,主“短”、“实”劲,速度要快、劲点要实。
“采在十指”强调:如我双手采住对方手臂时,十个手指都要起作用,它的动作像抓,十个手指头肚儿要里扣,手心要空,力要
151入肉;主要用手指、手腕与肘联动的动作来完成。比如,“捋”中就含“采”,手挥琵琶、海底针、十字手等也是。又比如做“转身左蹬脚”接“左搂膝拗步”时,右手在体侧后上,先要五指下沉再屈肘前推,五指下沉的做法是右手小指一侧向尺骨手腕部合,右肘臂随之下沉,这一手也叫“采”,只是这个动作和做法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掉。
6.挒在两肱
“挒”字是太极拳的专用字,《汉语大字典》有“挒,捺也”,“挒,桀也”,“挒,捩也”等意。但根据太极拳的技术含义和劲法,“挒”字的含义应当指挒开、撕开、分开,劲力方向是斜方向。“肱”是指胳膊从肩到肘的部分,也泛指手臂,“两肱”就是自己的两条胳膊要同时起作用向对方攻击。“挒”的劲法特点是“惊”,即“挒要惊”,就是要快、要脆、要突然,要震惊对方。
挒劲有正挒(顺挒)、反挒、圆转挒等。比如,“右野马分鬃”,右手向前向外向右为正挒,那么右手由前向里向左为反挒;第一、三个“玉女穿梭”中就有反挒;“退步跨虎”就是双手圆转挒;“抱虎归山”动作由“十字手”左肘臂向外开也为挒,掤劲的延伸也为挒。
7.肘在屈使,靠在肩胸
“肘在屈使”是指在用肘法的时候胳膊要屈起来用,以发挥肘尖的作用;“靠在肩胸”是指用自己的肩头和胸部去冲击对方。肘法突出一个“冲”字,即“肘要冲”;靠法突出一个“崩”字,叫
152“靠要崩”。两种劲法都含有突然、短促、迅猛的特点。
“肘”和“靠”都是太极拳在近距离应敌时使用的方法。拳诀中多次讲道:“肘靠攻在脚跟前”,“贴身靠近横肘上”,“逞势近取贴身肘,肩胯膝打靠为先”,等等。比如对方捋我,我进步靠;又比如提手上式的第二式,重心在左腿、体左转,右手随之落抄于左手下,此时右臂为引,使对方前扑,而此时我右腿横出插裆,先胯后肩横靠,右肘紧跟着外冲横打对方软肋。要注意的是,对方贴近自己时再用“靠”,不要用肩头追着别人去靠,这样非但靠不着别人,反而将自己的根失去而不靠自倒。 
以上“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劲法称为“八法”,是太极拳“十三势”的主要技法,其中又以“掤、捋、挤、按”为核心。这“八法”之间互寓、互通、互化、互用,构成太极拳的基本技术内容,因而最为重要,也最难练精纯。正如王宗岳的《打手歌》所云:“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打来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顶头悬)。”
8.进在云手,退在转肱
这两句既讲进退手法,也讲进退步法。“进”是前进之意,“云手”是指手或手臂的技术动作,因此“进在云手”是指向前进攻对方时手或手臂进击的技术动作。在套路中“云手”是其典型动作,但用的是横向移步法。手法上主要是以双臂的掤、挒、按、采,由下向上、向前做连环缠绕动作,起到封拦进追对方之功效。拳诀说
153“云手三进臂上攻”,就是此意。
“退”就是后退,“转肱”是指手或手臂的技术动作,“退在转肱”是说不要消极后退,而是在积极防守中后退,脚退手进,下退上攻,边退边攻。如“倒撵猴”动作,就是两手臂由前向下、向后、向上、再向前做左右连环圆转,在退步中封拦打化对方的进攻。拳诀说“退行三把倒转肱”,就是此意。
在进退中还要注意腿法。《太极字字解》有云:“转、换、进、退于己身,人步也”,就是说进退转换是步法,进步怎样进,退步怎样退,脚下横挪斜进都有要求。主要强调在进退的转换中要注意自身的协调性。提示一点:在进中有踩踢,在退中有顶挂,太极拳行功架中都有这些技术含义存在,所以说步法实际上也是整体技法。
9.顾在三前,盼在七星
这两句讲全局,重在眼法。“顾”和“盼”都有看和关顾的意思。“三前”是指手前、足前、眼前这上、中、下三路;“七星”是指头、肩、肘、手、胯、膝、足。拳诀上说:“遇敌上前迫进打,顾住三前盼七星”,“遇机得势进退走,三前七星顾盼间”。这就明确指出了在两人对峙或对练的时候,要注意对方的眼、手、脚,也就是上、中、下三路的整体动态和头、肩、肘、手、胯、膝、脚的具体变化,总之强调的是一种整体关系。
《太极字字解》云:“顾、盼、前、后于己目也,人手也,即瞻前眇后,左顾右盼也。此八字,关乎神矣”。“此八字”是说 “进退转换”和“左顾右盼”八个字;“关乎神”是说“进退转换”
154和“左顾右盼”这八个字主“神”。“神”是什么?就是“精神”。“精神”通过什么来反映?是“眼”,是“眼法”。眼法干什么?就是“顾盼左右与前后”。人们常说“眼为心之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就是指精神的高度灵敏。两人对峙,都要抖起精神来注意对方的变化和自己怎样应变,这种神态就叫“顾盼”。有人问:为什么叫“左顾右盼”?笔者认为叫“左盼右顾”也可以,这只是文字的对仗,没有别的特别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顾盼不仅针对对方,还包括对自己的顾盼,要将自己与对方的劲势融在一起,达到“身知”,这样才能知己知彼、随机应变、相机而胜。 
10.定在有隙,中在得横
对“定在有隙,中在得横”的技术解释,太极拳家吴孟侠在《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中说:“定是找好对方的空子”再进击,即“有隙”;“中是击中,要想将对方击中,必须得到对方的横”。这里“得横”的概念,指“得”对方的“横”,即找到对方的横向位置,其稳定性差,便于发劲。
太极前辈对“定在有隙,中在得横” 的解释,使笔者颇受启发。笔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体悟到:在与对方交手时不仅要找对方的“空隙”,“得其横”而击之,同时也要在运动过程中不被对方找到空子,保持自身在灵活运动中求得重心稳定而不为人所制。也就是说,“定在有隙,中在得横”这两句主要讲的是身法劲法。“定”,指稳定性;“隙”指有间隙、有空隙、有余地、有“活气儿”的含
155义;“中”是中间、中心,这里指居中、中正的意思,指人体尾闾垂直向下的延长线投射在两胯、两膝、两足之间形成的三对“横”截面上的合理位置,或者说是重心通过胯、膝、足落于地面的合理位置,有求重心平衡、姿势得劲的意思。“横”是横向,与“中”对应,与“中心点”的垂直方向对应。
因此,这两句诀可以这样理解:“定在有隙”是说在动作中要取得姿势的稳定性,就要在自身的灵活性中去找,要做到身体的各部位都要松活,特别是肩肘腕胯膝踝几个关节的骨与骨之间不能自闭自锁;“中在得横”是说人体重心在运动过程中要始终处在一个得机得势的“复合方位”的定位点上,要求动态中的技术着力点与身法的中正、姿势的平衡、劲力的整合等要素,要处处 “合四方”。这里的“合”字,是拢合、聚集、整合的意思。在前面我们已提到“合四方”的概念,是说人体的中心点在运动中落在“横裆”范围内的某个位置上才算“得劲”。而这里“横裆”是指两胯要横向拉开。“定在有隙,中在得横”这两句主要是讲身法,“定”和“中”是指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都是讲在拳架运动或与敌交手状态中如何保持身法和劲法的灵活性及稳定性。下面我们通过步型来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
在练习太极拳架或推手中,无论是前进或后退,是守还是攻,基本腿法主要是弓步或虚步。无论什么步型都要体现出“定”和“中”的要求,以最佳状态保持自己身法劲法的灵活性、稳定性而没有散点或死点。比如弓步或虚步中的“分虚实”,就不能简单地理
156解为一腿实而另一腿虚就算是“虚实”分清了,应该还要做出符合“虚中寓实、实中有虚”的动作要领。
以“提手上式”右虚步定势为例,重心在左腿,左腿就为实,右腿在前脚跟着地为虚,在基本姿势上这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如果左腿的大腿骨与胯骨坐得太“实”而锁住了自己,从而使自己僵了、没有活气儿了,“有隙”也就无从谈起。从另一个角度讲,就是尾闾坐得太靠后,使自身重心没有落在两胯前后横向位置的某个合理位置点上,没有“得横”,这样就造成右脚跟落地不实,脚跟落地不实就是浮劲,浮劲是没有根的,没有了根,伸出去的右虚腿其筋骨肉一定不松,这样右腿就是僵劲,这种“虚步”形同虚设,叫“形似神不似”。进一步讲,既然下盘失去了“定”和“中”的功能,就托不住上手的接应力,这样上下劲势不能合就做不到“合四方”,因为它违背了劲与势相统一的“复合方位”法则。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左腿坐实,控制右腿完成起落前伸、脚跟着地后,随即放松两胯腿关节肌肉,使尾闾重心略前移寸余,裆间虚圆微开。这样做法的效果是:身体重心虽在左腿为实,但大腿骨与胯骨之间有活气儿,有余地,能转换灵活,就是“实中有虚”;右腿在前,胯、膝、踝各关节放松为“虚”,但脚跟着地要粘“实”,使腿部略带弓形松掤有力,这就是“虚中寓实”。这种“实而不僵” 、“虚而不浮”的腿法(上肢和躯干各部关节同理),称为“有隙”。概括地说就是:劲势稳定性的求得,建立在身体各部位的灵活中,不自锁自闭就叫“定在有隙”。而随着尾闾的略前移,前腿微屈、两
157胯拉开,使裆间前后左右形成虚圆就叫“横裆”,这正是拳谚里说的“膝开裆圆”。有了下盘稳固、支撑八面的感觉,便叫“得横”。概括地说就是:使尾闾垂直向下的落点落在两胯、两膝、两足之间形成的三对横截面的有效支撑点上,从而获得身法上的中正和劲整,就叫“中在得横”。而“定”和“中”的互为运动,就是求得“势”和“劲”完整统一的“复合方位”,即“合四方”。这种“合四方”状态,在接受外力作用的同时能较好地保持自身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同样,弓步也存在上述这种辩证关系。太极拳家练功夫,常将套路中的单式拆开作为桩功单练,如提手上式、手挥琵琶、搂膝拗步等,以此来增加“合四方”的内力功夫。
11.滞在双重,通在单轻
这两句主要讲身法劲法的虚实轻灵。“滞”即凝积、不活,它的反意就是“通”。有人认为“双重”的“重”不念“重(zhong)”而念“重(chong)”,意思是从阴阳角度来说,重(chong)为纯阳,阳中无阴为“重(chong)”。对这个观点,笔者此处暂不作评论,但很明显,这里的“轻”字显然是相对于“重(zhong)”字而言,“重”是“轻”的反意词,因此笔者以“重(zhong)”字来解读。这样,“通在单轻”理所当然地就是“滞在双重”的反义词了。“通”是顺达,能顺达则能轻灵,含有虚实分清之意。其实,“双重”问题理解清楚了,“单轻”问题也就自然明了了。
笔者对于“双重”一词的理解,如果用一句话来解释,就是:
158不要出现多余的力。“双重”不能单单理解为重心在两个腿上的均匀分担,比如“云手”横向移动中的马步、“十字手”的双腿立起,甚至任何运动虚实转换都要有一个重心均布的瞬间,但这不叫“双重”。所谓“双重”,是指在行拳架或与对方推手时,身体或身体的某一部分不松,不自然,不能随机变化地协调顺达身形劲势,从而产生多余的力,这种多余的力就叫“双重”。
“双重”的首要表现是“身法上的双重”。具体言之,就是在进退转换之间由于“虚实”转换不到位而出现重心不清楚,或“虚实” 转换过头而导致失去重心、动作笨拙。比如由“左搂膝拗步”变“右搂膝拗步”:先使胯关节带动身体尽量中正地向前移,右脚跟随之抬起,感到左腿重心坐稳了,右脚再离地向前。这里几个要点要做到:(1)右脚离地之前身体重心要全部移向左腿,右腿随之全部松开,不要挂劲拖住重心前移,反之则“滞”;(2)右脚一经离地,首先松右胯,右胯松则整条右腿就松,不松则滞,为“双重”;(3)迈右腿过程中,左腿要动态地收胯沉坐,尾闾收而命门后顶,使其在迈右步的动态中保持虚实清楚,重心稳固,就会感到迈步通顺而轻灵,这叫“偏沉则随”,也叫“通在单轻”;(4)如第 2 点,右脚一经离地,首先松右胯腿,直至脚踝,接着以膝领小腿,再以右脚跟前领延展右腿落地,使之整个进步过程“迈步如猫行”。顺便提及,杨氏太极拳在练习时较舒缓慢匀,目的是为了将太极拳的各种要领更好地品味和消化,体会它的精神内涵,但它意识的灵感是快的。好比两人推手,粘连黏随看似不快,但两人间瞬息万变的劲
159法技法已包含在内。因此,慢的动作做好了,动作加快时也同样会做好。
以上所举进步运动过程,就是对避免“滞在双重”、达到“通在单轻”的具体表述。当然其它身步法的要求都是如此,如倒撵猴的撤步:当所撤之脚没有着地之前,重心始终在前腿,此时前腿就是“偏沉”,所撤之后脚就是“单轻”,但如果在所撤之脚没有着地之前就重心后移,使重心过早位移,就会出现“双重”的弊病。
“双重”的另一表现是“劲法上的双重”。如两掌前推或一手出拳,如果劲力没有松净地由脚、而腿、而腰、而掌(拳)畅行无阻地节节贯出,出现拱背耸肩,或某处肌肉发硬的多余力点、僵点、滞点,出手就不快捷,既无力也无弹性。这种现象就是“劲法上的双重”。比如搬拦捶的右拳出击,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右拳一侧的肩部、背部、胯部、甚至腿部发紧,这就不仅是“双重”而是“多重”的问题了。 清代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指出:“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要克服“双重”的毛病,就要从各种基本功法训练和体用实践中去找。另外重要的一条,就是在意识上不要有“武术就是打人逞强”这样一个先入为主的念头,要把武术动作看成散步,在情绪上动作上首先做到放松,就较容易将武术动作和技击内容融入自然状态之中,而不刻意为之。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双浮”也是太极拳弊病之一,是与“双重”
160相对的另一极端。“双浮”的弊端在于“无根”。比如打拳时摇头晃脑,眼法、手法、步法、身法举止飘浮摆荡,故作轻灵柔软之态等,这也是对“太极”阴阳、虚实、开合、刚柔、前后、左右等对立统一协调运动关系认识不清、把握不准的表现。 
  综上所述,“滞在双重,通在单轻”是太极拳“虚实说”的重要内容。杨澄甫宗师有言:分虚实是太极拳的第一要义。因此,可以说,“滞在双重,通在单轻”所体现的“虚实”理论,是太极拳体用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12.虚在当守,实在必冲
首先说明,这里的“虚实”不是两腿分虚实的虚实,而是指劲法技法的虚实。“虚”就是空,不实在,不确定,摸不着。“守”是守护住,保持住,不贸然而进。你摸不实的东西就不要贸然而进,这就是“虚在当守”的基本含义。“实”是实在、有的意思。这里的“实”则含有僵硬、不活的意思。当你能摸住对方僵点的时候就要出击,这就是“实在必冲”的基本含义。上述两句话概括地说,就是“虚守实冲”,讲的是在推手中把握这一战略指导思想进行战术运用的问题。
杨氏太极推手的特点,讲究的是“劲道”技法,并不以擒拿摔跌为主。这是说在推手中,要从对方劲力劲点的虚实变化中去找自己的基本应对方法。 一方面是你主观的力如何作用在别人身上,另一方面是别人的力客观地反映到你的身上。那么这一对力的大小、方向、速度,就有“虚”和“实”的存在关系和双方如何运用“虚
161守实冲”这一基本应对战术的变化关系。就拿定步四正推手来讲,两人搭手即为一对力的接触,同时也就产生了“虚实”关系,彼此通过听劲、运劲而相互产生运动的变化:假如你按进,对方掤手没有顶你,也没有脱手,而是接劲黏退引化,这时你就不能贸然进攻,应当含(守)住你的劲,守住你的“中”随着对方的势而动,这叫“虚在当守”;反之对方有顶力而僵,或缩手捆住了自己,给了你一个进击的实点,此时你就可发劲将对方打出,这就叫“实在必冲”。有句拳谚说:“软十三,不敢沾;硬十三,不沾边”,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对方掤坐虚守没有给你“按在必冲”的实点,粘连黏随走得好,你“冲”不起来,叫“软十三,不敢沾”,说明对方有一定的水平,要谨慎才行。当你按进,对方化解不良有僵硬自缚之感,你“得实”而发制服对方,这说明对方虚实掌握不够好,还不沾“十三势”的边(这里的“十三”指十三势太极拳;这里的“软”也不是无力的意思,而是不用僵力、拙力的意思)。
关于练习推手的“劲道”即战略指导思想的战术运用问题,杨班侯传下来的“虚实诀”中有精彩的论述:“虚虚实实神领会,虚实实虚手行动。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虚守实发掌中窍,中实不发艺难精。虚实自有虚实在,实实虚虚攻不空。”这就十分清楚地道明不仅在练拳架中要“寓虚实”之理法,更要在推手中“用虚实”之技法。得虚当守,得实当发,进中有虚,守中寓实,虚虚实实,纯乎知觉(听劲)而“后发先至”,这就是杨氏太极拳推手“劲道”的特色。如杨澄甫宗师所言:“其黏人之时,并不抓擒,
162轻轻黏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两臂酸麻不可耐。此真太极也。”
总而言之,掌握了拳架套路之后,就要追求一些实质性的东西,要从“十八在诀”的字句含义上下功夫去理解太极拳的技术内涵,去领悟太极拳阴阳虚实变化的哲理,要在劲法、技法、手法、步法、身法、眼法上融会贯通,要从有形有象的具体动作中修炼过渡到无形无象、随感而化的高层阶段。其用意,不求技击之末,但求道法自然,意趣环生。
以上是对“十八在诀”的一些认识和看法。“从心寻觅感悟不同,一切福田不离方寸”。太极内涵博大精深,我辈从心研究虽不得其万一,然继承弘扬太极国粹,却是我辈共同之目的。偏颇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教。太极拳真言十八句
传统杨氏太极拳班侯直系 传统杨氏太极拳班侯直系
传统杨氏太极拳班侯直系 微信号 taijiyunshui
1、太极拳是修炼以头脑和心灵的功夫为主,非拳脚功夫。 2、无论动静,保侍中定,否则有过或不及之虞。 3、牢记七字:中定、整体、不用力;推手时加五个字:顺方向转圈(用意顺对方来劲方向转圈),共十二字可得太极拳体用之功夫。 4、行功盘架都必须“先在心,后在身“的意动形随,更注意心意的修炼和运用。此为精髓。 5、以意导气,气运身。意到气到劲到。 6、与对手接触处,
163我用意收(即吸)将对方来劲引之脚下。使对方根浮起(气亦浮起)我借地反作用力把对方发出。即是“呼” ,故太极拳“呼吸”非人口鼻之呼吸也。 7、太极拳的“呼吸”指蓄、发、开、合、收、放。“吸”是蓄劲过程,“呼”是发劲过程。即是周身气势的收小和放大。 8、要内动不令人知,运用内气潜行来支配形体而适应敌之变化。9、修炼太极拳之内功精要:守住中定盘拳架,一收一放变阴阳。一动整体带旋转,切记用意不用力。 10、练太极拳一不用气,用气则滞,二不用力,用力则断,三不用法,有法即有尽(先有法后无法),则可望最高境界。 11、不在盘架上下苦功,任何太极劲都练不出来。更不用说浑元劲。 12、太 极拳“道”是“身知”“体悟”,太极拳的根本即拳、气为足。身上不挂力。练好一阴一阳两个动作,就一通百通。 13、太极拳外练手、眼、身、步,内练神、意、气、劲。内外八个方面高度统一了,才能够达到协调完整,周身一家的要求。 14、千招易得,一劲难求。接手四稍空,一接点中求。 15、中正中的点状功夫才是太极拳的真功夫。放松是练成点状功夫的必经之路。 16、内劲达到高深境界后,阴阳相济,“意、形、气、力”融为一体。不用走化,即用内功发人。“敷、盖、对、吞”的功夫即指此。 17、盘架子必须 式式作到“有上必隅下,有前必隅后,有左必隅右,力起于根,发于脊、形于手,用意不用力”就能功到自然成。 18、身体的呼吸要和拳架的阴阳、收放、开合、蓄发高度统一,才能奏效。吸阴阳呼。
164太极拳之伤病论 宗家太极 大连感悟太极 大连感悟太极大连感悟太极 微信号 ganwutaiji今天要说的这个伤病论并非是说太极拳如何防止疾病,而是阐述错练是病、久误则伤之伤病论!有人会问了:练太极拳还会受伤、生病吗?专家不都说了,太极拳可以防病养生吗?不错!专家只说对了一半。所谓的专家在做节目的时候一般都会避重就轻的说好处,而回避一些负面的问题。一些正直的太极拳传人才会在做节目的时候说一些注意事项,而且会反复强调,不过说的也不会太多。其实他们不说,或者是少说的原因是,你只要练的对就不存在太多的伤病问题。只要你按照要领去做一般都不会太伤身。有的人又会问了:我练拳几十年了,就是按照我自己的习惯去练的,也没出现什么毛病,而且身体也越来越好。不错!您是从中受益了,但我个人认为跟太极拳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为什么我这么说?原因有三:
1.您平时锻炼的时间不足。练十分钟拳,而且还是吊儿郎当的。然后再聊一个半小时的闲天儿。所以连基本疏松筋骨的效果都没达到,根本不存在伤身的问题。
2.您美其名曰练太极拳,其实是出门去聊天。但是聊天也起到放松精神、疏散心结的目的,所以您觉得多年来这样练拳达到了养生的目的。其实跟太极拳没什么关系。
3.您的自由散漫式练拳风格在不伤身的基础上,同时也保护了您在错误的姿势中的骨骼肌肉负荷。别
165扭就松散一点,不舒服就调整,这是人的本能,在不认真的时候会自动表现出来。这有效的保护了您自己的身体。虽然练不出功夫,但是也不至于伤了自己。
基于以上三点,我接下来的文章像您这类人大可不看。
之所以伤,主要就是伤那些刻苦认真,但是没有真正师承的自学者。他们刻苦认真、勇于实践和摸索,经常一个动作反反复的的练,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这种练法是好事同时也是坏事,对于有师承的人来说就是好事,因为他练的正确。但是对于那些没有师承的人来说可就是天大的坏事了,因为他的动作不标准,甚至有的动作根本就是错的,反反复的的去练同一个错误动作,其结果就是,功夫没练出来,身体还受到了伤害。有的人不练单式,也不练功法,只是每天练练套路,这也会伤身吗?会的!只要你是一套接一套,没完没了的练,白天也练晚上也练的人,只要是练得不对,身体伤害是很大的。但是短时期内你察觉不到。因为太极拳的动作舒缓轻柔,即使练得不对,身体也不会预警。就像现在的电脑病是一样的,你即便姿势不正确,身体也还是感觉很舒服,但是时间一长,毛病就出来了,而且你还意识不到是怎么来的!只是觉得难受,又说不出个所以然。因为我父亲是中医按摩大夫,所以我见过很多练太极拳练坏的病例,往往他们自己都不承认是练太极拳练出来的毛病。我父亲也是练武出身,我也是练武的,是不是练拳练出的伤,一看就清楚。这些因为练拳身上伤病累累的人,一般分为两类:第一类:玩竞技打比赛的人。这类人急功近利,为求名次不择
166手段,本身简化拳、竞技拳就有它的不足之处,只是作为推广和普及用的。就像是新食品的试吃品一样,好吃诱人,但是不管饱,里面添加剂、香料特别多,吃多了伤害身体。您还拿他当个宝似的玩命的练?甚至我还遇到过极其崇拜竞技太极拳的人,完全不了解传统太极拳,但是吹嘘起竞技太极拳来,那可是云里雾里、玄之又玄,句句离不开“真功夫”三个字。真不知是该说他“无知”好,还是说他“愚昧”好。
第二类:想练好身体,可是事与愿违的。这类人太迷信太极拳的治病功能,以为太极拳是灵丹妙药,不管什么病只要练练太极拳就能治好。甚至有的人把练“气功”的那种恶习也套用在太极拳中,逐渐断药、气场、组场、灵光、等等,歪门邪道的理论一股脑的全都来了。你们这种人要是能把病练好了,我周字倒过来写。身体没练好,您在炼成“大仙”,一定要注意啊,千万别瞎练、胡练。身体有病看医生,身体恢复到一定程度之后,需要物理康复的时候再去考虑太极拳。而且要循序渐进,不要玩命练,不可能一天之间百病全消。
从脚下开始说起,让大家知道知道什么叫伤,如何成病。翘脚尖,拧来掰去,时间久了脚踝骨就出毛病。太极拳有翘脚尖的套路和动作,不是不让大家翘脚尖,而是要知道为什么翘脚尖。大部分的翘脚尖动作都是“踏腿”,也就是预备随时蹬踏的姿势。太极拳的腿法大部分都是“暗腿”只表意、不做实,但是随时可用。只要是明面上的腿法,都属于“逃腿”。失去了“蹬踏”的意念,也就失去
167了实际的劲力,脚和脚腕松趴趴的,再加上动作运转,久而久之不伤才怪。
接下来再说膝盖,除了弓步腿,马步腿以外,我看很多人都是把虚腿伸的直直的,这就是伤。膝盖是放松了,但是您别忘了您还要运转的,一松一紧、一拧一裹,您的膝盖受得了吗?实腿膝盖要对准脚尖,虚腿膝盖也要对脚尖,膝盖歪歪扭扭做动作这是通病了,也许大家都知道,但是虚腿要防对方踏膝这是重中之重。膝盖要有掤力,太极拳身体各处都要有掤力,膝盖松松垮垮,伸直了给对方踩,只就等于是在自残。接下来是胯,膝盖过脚尖也是病,但是我上面没说,留到了这里,因为这种毛病来源与胯。胯不沉,挺着胯直接走膝盖不但给膝盖巨大的负担,而且对上身躯干也没有好处,前胸后背全都是僵的。这样的拳说好听点像是腰上有病,说的不好听点您是房事过度习惯成自然了。
腰,腰和胯是分不开的,你胯不沉下来,说了腰也是白说。男的爱挺胯、女的爱翘臀,这都是臭毛病。挺胯我不说什么了,就一句话:欠挨打。女的翘臀不好纠正,甚至有的男的也爱犯这样的毛病,腰眼往里抠,后背就像是躺在沙发上,屁股撅得老高,不但骨骼受压,肌肉也是僵硬无比的。这样的毛病记住了,回去多蹲着,就像是小时候蹲墙头、蹲门槛一样的,或者找个小马扎,想坐着就坐马扎。像大爷似的坐沙发、坐高座您一辈子也练不出来。
说完腰说背,说后背就不能不说前胸,想把后背松出来,必须学会前胸的贴附劲。前胸有了贴附劲,后背才能松开。说白了也就
168是身体的向前张力,有了进攻意识你就会有向前的张力。有了张力再练贴附力就好练了。腰背向前用力倾斜 5 度,不要过大,不用力自然站立时腰背是直的,但是你要是站桩或是练拳,不用力倾斜感觉是直背,但其实是仰着的。不信你就自己去照照镜子看看。要做到劲灌脊背就必须放松脊背的负担。说完后背说肩膀,寒肩、耸肩都是病。夹肩、抠肩更是病!沉肩坠肘、沉肩坠肘,不是让你把腋窝夹起来,肘开了肩自然就会沉,而且腋窝也不会夹起来。说到这就不能不说肘了,肘要圆撑,圆撑是圆撑,但是肘尖不能向外,要向下。这都是练出来的,要不怎么能叫功夫呢
手,手腕、手掌、手指,都有要领的。手腕不要塌,要贯通内外。掌要圆掤,不能僵硬。手指要自然舒展,大指外分,虎口张开,在不能自然运化之前,要练手功。四指并拢向后翘起,大指外翘,虎口圆撑。时间久了自然出功夫。我见过很多学生,一上来最差劲的就是手掌,软趴趴活像个鸡爪子。什么是掌什么是爪都分不清楚,太极拳是软功夫,但是也没叫你手无缚鸡之力啊?尤其虎口张不开的,真是大有人在。
头,头要正直,虚灵顶劲,舌抵上腭,鼻子呼吸,细入丹田。以上说的这些,只要是错一点,就是病。久而久之就成伤!还别不拿这些不当回事,别认为您拿了几个奖状,得了几个名次就是权威了。即便是国家级太极拳冠军身上的毛病也多的是。老拳师、正宗传人身上多多少少也都是有毛病的,人无完人。正经的师承、正规的拳法、正规的指导,总体来说病要少得多,伤就少得多。但
169是追功夫、讲实用的人除外。练苦功夫没有不伤身的!太极拳之腰隙 丹田训练
悦太极 悦太极
悦太极 微信号 yue_taiji
太极拳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无数爱好者为之不断探索。现在,我们不必去看它外在的复杂轨迹,而是直接进入它的核心——腰隙命门处。 腰胯相连处,是人体重心所在,是人体平衡的关键之处。人体重心在运动中只要不超过带脉一圈临界范围,人体就能保持本身的动态平衡。在对抗中的借力平衡是指受力运动中,自身超出了带脉一圈处于不稳定状态时,通过借对方一点点摩擦力而自身中线回到带脉一圈范围内,就如站在开动的公共汽车中稍稍扶一下稳固物自身就保持了平衡一样。 腰隙与丹田如何统一呢?腰隙与丹田处于同一水平面,腰隙靠后,是先天气之本;丹田靠前,是后天气之本,统一的方法是腰隙为开,丹田为合。同时,随着脚下的前踩后蹬,腰胯瞬间拉开的一摇一抖,丹田如气球般一合一压一放,弹性十足,即可整体爆发。发劲时,劲则从脚下传来,经过各个关节的传递,一下子就从手上轻松发出,通体舒畅。
下面介绍具体方法如下: 一、腰轴正骨 腰胯的训练应围绕脊椎的横开入手,脊椎中心在腰椎,而腰椎生理弯曲不利于其作为主轴的轴承功能,试想围绕弯曲轴承旋转肯定是晃荡的。所以让腰椎正骨竖立就成了拳家研究的重要课题。 腰轴正骨的特点 1.能带动
170肩胯的顺利旋转。旋转才能增加身体的稳定性,如陀螺下面的锥尖根本不能稳定重心,但一抽陀螺,旋转就平稳了。 2.能让身体绕轴旋转,成八面支撑之势。单单是周身僵态掤架,是不能八面支撑的。 3.可使肌肉松松地附在骨骼上,利于毛细血管的流通。如此,通过旋转离心力把心脏血液顺利甩向四梢,减轻了心脏的压力,这是最好的养生运动。 4.能使其形圆,形圆则气顺。 5.腰轴正后,化劲时,肩胯散开绕轴回旋;发劲时,肩胯聚合绕轴螺旋。可前后左右移动重心,作自主性平衡的调节。同时配合含胸拔背,身弓撑起,能使我们气沉丹田,下重上轻,势如不倒翁。 训练方法 腰椎正骨的好方法应是塌腰突肾,即让腰椎后搠以填平腰椎生理弯曲。在桩功的训练中,就有以塌腰突’肾为中心作六面膨胀的呼吸,即“腰骨呼吸一气泓”。 正确的腰椎正直要领应是后背、后臀、后脚跟贴墙站桩,作腰椎正骨的六面呼吸。在此状态下,腰椎则会达到正骨为轴的要求。 另外,“虚坐高凳法”也是调节腰椎生理弯曲的好方法。具体方法:坐在一略低于自己臀部的高凳上,似坐非坐,不要坐实,体重均匀放在两脚与臀部三点之间。此时就是处于松胯、塌腰、提小腹的状态,用手摸后腰处的弯曲是填平的。塌腰与松胯是配合着同时做到的。 腰椎塌腰正骨后,接下来就是对开腰的训练。方法是通过“横开竖合”来达到开腰的目的。
二、开腰训练 这里特别提到的是横开双腰肌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最为困难的一部分工作,人体体重下传与反向支撑力都集中在腰部,所以形成了人体腰椎的生理弯曲,这个生理弯曲是由于人体长
171期直立行走而形成的,但太极内劲的上下传导,在此处就由于这个生理弯曲而使内动的上下通路断掉了,所以太极拳提出了塌腰、突肾的要领,即让腰椎拉开后拥、双。肾抽换突出,以此连通内劲上下传导,可以说塌腰、突肾是太极拳的一个核心秘密,但真正要做到塌腰突肾,就必须要有横开双腰肌的基本功架,否则双腰肌与腰椎长期堆积在一块的稳固生理结构,将阻碍拳功的进一步深入。具体步骤 1.收腮拔顶。凸鼓后颈两筋之间哑门穴,此是副交感神经之处。后脑两筋腾起,以颅颈部骨骼肌的左右、上下、前后的对立平衡,来带动横膈与纵膈的对立平衡。 2.裹肘开肩。凸鼓腋下两窝,肘部劲向下、向侧、向前如盘中滚珠,以此带动脊椎两旁肌的横拉纵隔(横开),引起横隔下降(竖合)。 3.扭根抽胯。凸鼓两膝窝、两腰窝。两腰之间为命门,是交感神经之处。两脚后跟对称向两侧旋辗,以此拉开双肾腰肌。引起以腰椎命门为重心的收放如“∞”循环的背丝扣开合,带动周身收放的“∞”循环的横开竖合。 此法要求双后脚跟横开,由下至上、由内至外,进行开胯、开腰、开肩的运动,拉开脚踝关节韧带肌腱,拉开胯关节问的空间,拉开双腰肌腱,拉开肩关节的空间而使锁骨平展而放。功深时,脊椎两边的肌腱鼓起,脊椎骨凸出在两边肌腱之外。 开腰是比开胯更深入的功法,也是更困难的运动,但又是最重要的要领之一,学者不可忽视之。通过横开脊椎两边肌腱,不仅锻炼了脊椎两边肌腱,而且把脊椎内在空间拉大,更有利于内在脊髓的神经传导功能,而脊髓的植物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属阳,兴奋的功能)与副交感神经(属阴,
172抑制的功能),是参与本能运动反应的神经系统。即运动反应直接由脊髓神经反馈而不通过大脑的思考,武术运动中一通过大脑思考后的反应就慢了一大拍,是视反应速度为生命的拳家之大忌。太极拳肢体的运动 心意的锻炼
太极 微信号 taijichanyi
太极微信公众平台特邀您跟我们一起分享您在太极世界里的酸甜苦辣,欢喜愉悦!小编微信:meihuataiji“太极拳与其说是肢体的运动,不如说是心意的锻炼”。这是吴式太极拳名家王培生老师在八十年代中,接受中国日报英文版记者采访时说的一句话。王师言简意赅,一语道破了作为内家拳种之一的太极拳锻炼时的大要与精髓。太极拳论云:“凡此皆是意”,十三势歌讲“势势存心揆用意”。也就是说意识问题是太极拳的首要问题,各式太极拳也无不强调心意为先,以及意识存在的重要性。太极拳体用之四要:意专、气敛、神聚、劲整。“意专”乃四要之首,太极拳的行功要领为“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具体讲就是“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因此“以心行气”绝不是故意努气,而是心意一动“意之所至,气即至焉”。也就是脑子一想,意为响导气随行。意到气到,气到劲到。此乃太极拳内练要义的根本所在。始而意动,继而内动,然后形动,是内动带动外形,外形合于内动,由内及外,内外一致。这就是太极拳运动规律的一大特点。内,指的是意气;外,指的是骨肉(形
173体),也就是身体姿势的变化和四肢动作的屈伸。
在封建社会,君王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臣子是听命于君王的。“先在心,后在身”,“意气君来骨肉臣”就是以君王和臣子的主从关系打比喻,强调后者要听命于前者,而且内里的意气与外在身体各部既要有主从先后之别,又必须是协调一致、密不可分的。呈现出的结果,则是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周身一家、完整一气。具体到练拳,就是要求头脑中摈除任何思想杂念,未动之前用感觉思维的心理过程,想动作的要领、方法以及动作运行的轨迹,前一动开始以后,随着意动而考虑下一动的开始、发展和结束。这样,周期性的进行下去,直至练拳停止。这里充分说明太极拳的一切动作都是在意识的引导下进行的,意动形随,身心合一,如秋风之扫落叶。八十年代中,王培生老师曾“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气君来骨肉臣”作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比喻,他说:“外形动作好比是年轻人,心意内气好比是老年人,年轻人是照应老年人的,不能自顾自,想怎么动就怎么动,要时时刻刻听命于老年人的支配和调遣,一点也不能掺杂自己的想法和意思。老年人要往东,他就得往东;老年人要往西,他就得往西;老年人要慢点,他就得慢点;老年人要快点,他就得快点;动作的大小亦复如是。也正因为太极拳运动的特点是由静而动,由内及外,全凭心意用功夫,一切动作纯以心意为主、不妄用力为最重要之原则。”所以,也有人诙谐地把太极拳运动说成是“意识体操”。
174太极拳中的十大辩证关系
08:32 武当赵堡太极拳之友一阴一阳之谓道,而在太极拳中这种阴阳之间相反相成的关系是一以贯之的,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是灵魂,是生命。具体表现在十个方面:快与慢。刚与柔。长与短。稳与灵。松与紧。曲与直。伸与缩。化与打。虚与实。动与静。矛盾的两方面中哪一个都是不可缺少的,但哪一个都不可过与不及。正确处理好这十大关系,是提高练拳效果的重要途径。
第一节 快与慢
对于外行来说,慢慢悠悠的太极拳怎么能称为拳呢?殊不知太极拳之妙就在这个慢上,要慢练快用,先慢后快。慢为体,快为用。不慢不足以体会拳之内劲,不慢不足以去掉虚浮之气,囫囵吞枣,浮光掠影,只可作欺人之花拳秀腿。慢之难有甚于快者,不信请试以走路。只要是正常人而非腿部残疾者都会走路,这有何难?然而,若让你将脚慢慢迈出,轻轻放下,缓缓向前移动重心,则立刻会觉得摇晃不稳。快速踢腿是人都会,但慢慢向上抬起,而且还要抬得高,那就要专门训练了。
慢练对身体的要求高,实际上的难度要大得多。只有待慢练日久,周身一体,调控自如了,才有可能由慢入快。这个过程不是人为的,不是练者今天想练快就练快,想练慢就练慢,而是你的功夫到了那个地步,慢的功夫深厚了,才有可能快。这时的快才是有根
175的快,是收放自如的快,是可用的快。这就如同练习书法,必须从楷书一笔一划地开始,真正的书法家没有不会楷书的,由楷书而行书而草书,一开始就草,充其量也就是一团乱草罢了。所以练太极拳一定要从慢开始,所谓慢工出细活,把基础打牢。但慢决不是我们的目的,若只一味陶醉在慢中,只会慢,不会快,也不足以称为太极拳。因为是拳就是要用的,用时非快不可。
在实际练拳中也要掌握慢的度,慢而不滞,也就是不能有停顿的感觉,特别是在动作的转折处。练拳不是越慢越好,与其那样,不如停下来站桩算了,然而这两者之间谁也不能代替谁,各有各的功效。走拳架是体会拳的用法,太慢了,停顿了,养成了习惯,将来真的用起来就出不去手了。所谓“行云流水,绵绵不绝”,就是说不可有停顿、滞涩之感。
第二节 刚与柔
刚为骨,柔为肉。刚为本,柔为用。先刚后柔,由刚入柔。无刚不足以谈柔,无刚之柔必软而无力;无柔不足以养刚,无柔之刚必脆而不坚。太极拳也要谈刚么?当然。所谓刚,不是硬,而是内外充实,筋骨强健,节节贯穿,八面支撑,不在一手一足之坚硬,而在周身整体之劲整。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一开始练刚劲时,后天血气之力必不可少,也就是浊气拙力在所难免,随着功夫的日深,有用的劲力越来越多,而无用的劲力越来越少,刚劲渐成矣。这就如雕塑,去掉的无用之物越多,就越接近成功。一位著名舞蹈家说过:“要跳好舞,不在你用了多少力,而在你少用了多少力。”
176拳术亦然。功夫的深浅不在你多用了多少力,而在你少用了多少无用的力。因为多余的力不但无用,而且有害,它们就是捆绑你自己的无形绳索。拳经中所说的“为拘魔所捆”,就是指的多余的力。只有去掉的无用之力越多,才能保证自身体能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做到周身一体,取得效益最大化。
第三节 长与短
长者,远也;短者,近也。意有长短,手也有长短。放人意要长,发力手要短。放长护短。练长用短。能短者方能用长,无长不足以护短。长有短处,短有长处。与人交手,手不是越长越好,能伸出一寸奏效,决不伸出两寸。手伸得越长,离自己的根节越远,越容易失去控制,越易为人所制。功夫越大的人,才越敢于将手放出去。拳经上经常说在做动作时要将手“极力伸出”、“到极处”等,就是要锻炼放长的能力,所谓“筋长力大”是也,只有平时将筋抻出来,到用时才能放的出去。平时练习,站桩也好,打太极拳也好,向外开时,意念都要尽量放远,越远越好。俗语说,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练拳也如此,意念若放不出去,动作也必出不去。拳经云,先求舒展,后求紧凑。就是说要先长后短,先把顺劲打好,把开劲打好,把长劲打好;然后再练逆劲,合劲,短劲。意念与劲力的放远宁可能而不用,而不可用而无能。鹰有时比鸡飞得还低,但鸡永远也飞不了鹰那样高。真正放人出去,只是寸劲,即放得出与放不出,只在方寸之间。其余的所有动作都是为其做准备的。
第四节 稳与灵
177拳经云:形式沉稳如泰山,身体轻灵似飞鸟。两者似乎不可兼得,然而又必须统一于一体。须先稳后灵,稳中求灵。过于求稳则失灵,过于求灵则失稳。稳非固定之稳,而是动中之稳。灵非飘絮之灵,而是有根之灵。无稳则发力无根,放人无力;无灵则形势呆滞,放人无机。曾有前辈武师说过,即使把你的双腿捆在木桩上,可算是够稳了吧,但你的腰、胯、肩、手都无力,也还是一样可以把你打倒,腿不倒,腰倒。有些人总以为练拳的架子是越低越好,架子低,步子大,肯定要稳得多,但这样一来,灵活性必然会减少,而且从生理上讲,架子太低也不利于腿部气血的流通,年轻时尚无所谓,中年以后恐不利于行。会练拳的人就是要找到自己的“中庸”之点,求得事实上的最佳高度结合点。孙氏太极拳要求架子的高低以膝盖处无死弯子为准,也就是角度不得小于直角,而初学者应适当高些,比走路略低些就行了。
第五节 松与紧
紧,肌肉用力作功之收缩也;松,肌肉不作功,不用力也;二者都是人的本能,天性,却又都是后天锻炼出来的功夫,非积累功力不足以有也。大凡人在未练之前,只有散而非松,只有僵而非紧。不用力时是散的,一用力便是僵的。松与散,僵与紧之间的差别,就在于身体是否在意念的控制之下,如果是有序、可调控的状态,则不用力时是松,用力时是紧。若处于无序、失控的状态,则不用力时是散,用力时为僵。要松而不散软,紧而不僵硬。无松无以谈紧,无紧无以用松。松为蓄,紧为用。越松越紧,欲紧先松。发人
178时力走惊弹,如抽软鞭,如被电击。松者,弛也;紧者,张也。古人曰: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意思是:只紧不松,谁也不能做到;只松不紧,谁也不愿做到;只有一松一紧,才是正道。这里所说的松和紧,都是通过练功而达到的。
松,就是一点多余的力不用;紧,就是把所有的力都用在一点上,两者相反相成,松紧协调之极致,就是整,周身一体。对于初学拳术者来说,一开始要从用力入手,比较容易找到门径,若起初就强调不用力,则虚无缥缈,无所措手足矣。会用力而逐渐减力,较之不会用力而逐渐加力,二者孰易孰难,岂非立判。松与紧既矛盾对立又是互为依托的,人全放松是不可能的,除非是躺在床上,若是站在地上,必有其它的地方在紧着支撑着身体,才换来了别的部位的放松。反之,若没有其它地方的放松,全身都在紧张着,就等于全身都被捆绑住了,局部的发力也不可能做得脆快利索。这与太极理论中的阴阳关系是完全相符合的,阴阳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矛盾与对立,更主要的是它们之间的统一与协调,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松紧也是如此,有松有紧,松紧协调才是道。软鞭可以打出响来,而木棍不能。总之,该紧的地方要紧到家,该松的地方也要松彻底,方能松紧有度,收放自如。
第六节 曲与直
劲以曲蓄,力以直发。曲蓄则游刃有余,可以引进落空,直发则猝不及防,有如迅雷击地。古人云,大丈夫能屈能伸,委曲求全,
179都说得是曲的重要性。不曲就不能保全自己,就不能化掉对方的打击,也就不能实现最后的直。所谓“站直了,别趴下”,“宁死不屈”,都只是精神上的意义,在实际操作上是不可能的。兵法云“避实击虚”,“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其中“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防守还是进攻,走直线都是最愚蠢的,看起来距离最短,可是因为目的太过明显,易于为人所察觉,所以往往反而达不到目的。只有曲线运动可以极大地保持运动的隐蔽性,使人在攻击我时找不准发力点和方向,而我欲攻击别人时则让其无所适从,防不胜防。这就是“潜移默化”的力量,即在不知不觉中就移开了外力的方向并将其化为无的之矢。
有句歇后语“西瓜掉在油篓里——又圆又滑”,是说人处世圆滑,试想,如果这个又圆又滑的球再不停地旋转起来并做着不规则的曲线运动,试问,对这样一个目标要想一击中的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吧!在太极拳中的曲就更有特别的意义,因为要想以柔克刚,就必须舍己从人,做柔和的曲线运动,在不断变化的曲线运动中,使对方的打击力消耗殆尽,从而为自己的反攻创造了前提。非曲无以化,非化无以打,非打无以直。“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唯曲方可通禅,禅者何?顿悟也。能悟到曲之妙用,拳中三味可得也。
第七节 伸与缩
缩是后撤,伸是前进。缩为合,伸为开。缩为逆,伸为顺。缩为吞,伸为吐。缩以聚蓄,伸而发作。缩要柔,伸要刚。缩不是瘪,
180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收敛凝聚,创造最佳攻敌之形势。缩不了,就没有伸的条件,所谓“拒敌于国门之外”,处处设防,等于处处不设防。列宁说“退一步,进两步”,毛泽东说“敌进我退,敌住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通俗形象的话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收缩是为了更好的伸展。蓄之既久,其发必速。然而需特别注意的是,缩不是逃跑,不能丢,不能离开对方的手,拳经云:擎开彼劲借彼力,引到身前劲始蓄。说的就是在缩的过程中不可丢,而要擎住对方的劲,不丢不顶地引到自己身前。这样的好处至少有两个:保持接触,因而能掌握对方信息;使对方认为是把我压迫得退缩的,而不是我主动后撤的,因而产生错觉。
第八节 打与化
打就是化,化就是打。出手之间,既是化,也是打,无不化之打,也无不打之化。不化之打必犯顶撞,不打之化则为盲目。化求不败,打求可胜。一而二,二而一,一、二之间并无间断,同时而发,方可奏效。向后引进落空是化,向前迎着对方的手打去也是化,用自己的身体迎着对方的出手顶去,使其力量憋住发不出来,还叫化。总之,使对方的手打不着我就是化,不可拘泥于形式也。俗语云,进攻是最好的防御。太极拳虽讲后发制人,但决不是提倡被动等打。拳经云,彼不动,我不动;彼若动,我先动。后发而先至。强调了占先的意识。俗语说“先下手为强”,先动既不是盲动,也不是蠢动。盲动者,不得机得势而乱动;蠢动者,劲力直露,没有变化,自己的意图暴露无余。得机得势从何而来?从运动变化中,从
181引领对方中寻找出来的。若一味只知“后发制人”而不肯或不敢先动,岂不是太被动、太痴呆了?若是平时推手游戏还好说,若是真交手时,特别是以寡敌众时,就一定要以自己的虚实变换的动作去调动开对手,寻找出薄弱环节,各个击破。此时就一定要主动,要先动。
第九节 虚与实
实为基础,虚为变化。只实不虚,是傻把势;只虚不实,是假把势;虚虚实实才是好把势。虚实有三种,自己的虚实,对方的虚实,和敌我之间总合的虚实。自己的虚实首先要明了,自己的长处是实,自己的短处则为虚。要扬长避短,尽量以自己的实去攻击对方的虚,兵法云“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讲的都是虚实关系。虚实关系运用得好,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集中优势兵力以打击敌人,也许我的整体实力不如对方,但我能集中起我的全部力量,而对方的虚弱处只有 50%或 70%的力量,那么在局部就是我占优势了。
虚实把握得好,只能创造出好的攻击形势,而最后决定胜负的,
182还看实力。人平均都有百十斤开外,即使什么都不会,要想把他打出去,也要费些力气,何况还是练过功夫的?所以,说到底,实力决定一切,有时间多增长些自己的基本功,比什么都强,一味弄巧,不在实力上下功夫,肯定要吃亏的。只练拳不站桩,只推手不练拳,都是取巧,都只能得一时之利,真正遇到基本功好的,要拼实力的时候,就不行了。
第十节 动与静
静为本体,动为作用。静中有动,动中求静。以静制动,以静养动。只静不动,是为呆滞;只动不静,是为虚浮。静如处子,动如脱兔。静如山岳,动如江河。兵法云:“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都是讲的动与静的关系。太极十三式中最后一式就是“定”,不动,以不变应万变。能不动则尽量不动,能小动则不大动。不动,少动,则我之元气不散,形式稳固,对方不易找到我之破绽。最忌多动,乱动,轻动,对方以逸待劳,已得先机。“养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也就是说,动首先是动意念,是动脑,动心,是根基,是源。而肢体的动作只是枝节,是流。儒家提倡“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推式修养方法,其基础就是意和心。拳术亦然。站桩是静,练拳是动。在站桩中可以专心地体会从头到脚的规矩和感觉,站出一个“整”字来,虽然不动,但把动的基础打下了,没有这个静,动起来就会散乱无序
183太极拳中劲的 尺寸与毫厘
传统杨氏太极拳班侯直系 传统杨氏太极拳班侯直系
传统杨氏太极拳班侯直系 微信号 taijiyunshui
劲的区分,有尺寸,分寸,毫厘之分。即长劲,短劲,寸劲,毫劲。有厚重,轻薄之分,即厚劲,沉劲,薄劲,飘劲,浮劲,灵动劲,等等。劲还有内外之别,即内劲,明劲,阴劲等等。其他的劲更是无期数。每一式都可分成好几个劲,上面劲,下面劲,左面劲、右面劲,直劲,横劲,折叠劲,虚劲、实劲,抖擞劲,棚履挤按绵柔劲,採例肘靠是厉劲。绵绵不断波浪劲、粘连粘随使灵劲,得机得势用巧劲,抓拿跌打展断劲。劲有劲路,和拳路一样有其科学的一面,也有其需要熟练的一面。所谓劲路,是劲的发生、发展、和发达的路径。 作为脊椎类动物,无论爬行的还是直立的,飞行的,还是水中游的,其都是力由脊发。通过蓄劲、传递,扭曲,变形折叠到达受力部位,形成一个能量的转换,随后又一个往复的发生。有连续的、有断续的、有大幅度的、有小范围的,一系列的生理变化,神经运动,意识控制。有条件反射,意志反应。太极拳要求的绵柔劲,是刚柔相济的,这里的绵是什么感觉,一,绵柔的让你吃不到力,但又断不了的劲,进而使你失去重心,二,借你的劲,随你的劲,顺方向送你一劲。体现了刚柔,柔刚的相对相向的矛盾统一。长劲——也叫尺劲,一般是明劲,也往往是发劲。具有粘粘随
184送的特点,引、化、发的劲路。是外表给人难堪而内里是客气的手法。其关键是送,送从松中求,,从松中发。其基本点在于一致,腰、腿、手、身、法、步、劲的聚集,利用地面的反弹,也就是劲的集中。发长劲忌挺胸,叠臀,胯不沉,后支撑塌,杠肩、抬肘,这样容易被引空,造成失势。发长劲是实劲,看似简单,实际不容易,达到一致,需要反复练习,百炼成钢,做到无过无不及,八面支撑,达到脆、猛还是很见功夫的。短劲——也叫寸劲,是普遍常用劲,在引化发中随时使用。做得好是腰胯劲的带动,这要求协调配合,做得不好是手上劲,所以需要在平时拳架中意识到,注意到,习惯成自然。这种劲随性很大,把握很严。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靠粘、随、听。是容易讲,不易做的功夫。上、下、左、右、前、后都需用到的。他的关键在于随,听,在这里也就是是感知,也需预判。发劲好坏往往取决于寸劲的把握。是前奏曲。寸劲里讲究化,听中化,化中发,这样的功法,才是上乘。肩松,臂松、坠肘、腕棚、指粘引、要求非常细腻。深、沉、轻、柔、灵缺一不可。
初练拳时,觉得松腰胯难,推手时,越到后来感觉松肩不易。毫劲的解释是到微细的程度,是至臻的功境了,首先他是内外的结合,内劲的表达,是至松至柔的体现,阴阳的极致,有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含在里面。是精、气、神、势、能的集中。只能简单谈一下“抖擞劲”其机理特征是“震”,其劲路是“厉”要求是节节松,贯于一点。厉于一点,没有体松做不到,没有肩松无效果,没有势、能达不到。是长期练拳的果实。没有弹、抖、断就不可能
185有毫劲的呈现,抖擞劲是毫劲的初段,各种各样的毫厘劲等待我们去实践,去开发。可谓无限风光在险峰。太极拳要求是绵绵不断,这是劲的连续,劲的发挥,做到这一点就真正体现了太极拳的味道了。太极拳中三对重要关系
太极健身汇 太极健身汇
一、单式与套路
初学身法最重要,所以要多练单式(单式更出武功)。传统教法,一个单式能够一个月做到位就已经很好了,尉老师认为一般需要二、三个月才做得好。当然现在还如此教的话,学生都跑光了,时代不同了。(以前的学生信任老师,现在的学生只相信自己)
单式与套路的关系是零件与机器的关系。太极拳的每个单式都是一个零件,把零件拼接起来(加入动作转换)形成一台机器,也就是套路。每个零件都必须合格,机器才能运转得力;若机器运转不起来,说明有零件坏掉了,必须再拆开来检查。传统太极,是学完一个式子才教下一个,这里的“学完”是指身法上做对,这就牵涉到许许多多的环节。身法做对以后,动作练习纯熟,就可以应用到实践中去。
从某种意义上说,单式比套路更重要。等单式熟练后,套路练的是单式的衔接、过渡、连贯、整合。而现代教法是颠倒过来了,本末倒置,一开始出产的零件就是次品,出来的机器就是报废的,
186就图个外观好看而已。等人的动作成为习惯后,再改就不容易了。另外架子不是练招式,而是练身体结构。
二、身法与意念
身法是太极拳的基础,没有身法的太极拳,再讲意识也没有用。就好比一碗面,身法是面条,意识是味精。面条里放味精既填饱肚子而且吃得有滋味,但是没有面条猛放味精则永远吃不饱。目前有些拳术就是放松加意念那样练的,结果老出不了功夫。
身法练习上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练习上差了多少,实战上就要打多少折扣。太极与气功都要用意念,但内容是不同的。
三、慢与快
太极传统练法入手,重身法间架,重单式,非常枯燥。但枯燥过后就别有天地,也许叫你练其他拳也没兴趣练了。慢功出细活,才会不走样。就像造房子,先得打地基。地基打的越好,房子越坚固,等高楼大厦建成,让人羡慕不已。可是外行人就注意了房子,现代练法只造房子,不打地基,甚至搞空中楼阁,这都经不起风雨的。传统练法看上去慢,也得不到他人理解,可慢就是快啊!太极三境
李莉 悦太极 悦太极
悦太极 微信号 yue_taiji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段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
187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我想世间所成之事大抵如此吧!如果问一百个人太极的魅力,会有一百个答案。如果问太极人的经历和收获,不外乎此三个境界。当你懵懵懂懂初见太极,就仿佛你之前的所有经历,所有感悟,都是为了见到她,见到太极的等待,而只有有缘才能登高远望,等待那天涯尽头的太极。那时的你其实并非是与太极相遇,而只是望见了天涯尽处的太极!那时的你是如此的渴望,而那时的太极是如此的飘渺和美丽。你知道了那个她的存在,但却真的只是望断天涯尽头也只能是知道她的存在。或许你是独自一人,对她是情有独钟,或许有人与你同行,对她是不离不弃。得有多爱,才能有天涯尽处的遥望,得有多爱,才能有独上高楼的探寻,得有多爱,才能有西风凋零的寂寞。所以太极之旅的第一境界是思慕,是渴望,是爱[表情]。它是所有一切的基础,起源,保证和补给。当你在以后的追寻中累了,只消想想初时无他的寂寞。当你在未来的进取中伤了,也只消想想最初惊鸿一掠的美丽和慰籍。当你在茫茫人海人群中迷茫了,就只消想想的高楼上憔悴忧伤的向往。不忘初心,不改初衷。三千弱水,只一瓢,世间万物,情独衷。如果说第一境界是我向太极的话,那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无我太极。付诸努力,无怨无悔。不必在意,追寻的路途遥远;不必在意,路上的艰难曲折,不必在意,艰难的操练模仿,不必在意,操练的疼痛枯燥,不必在意,疼痛的精神身体,不必在意,精神的孤独沉
188寂,不必在意,自己。无悔一招一式的留意,不惜一拳一脚的用力,勿忘一吸一呼的陈转接续,唯有一心一意的学习。所以第二境界是模仿,是忘我,是坚持,是进取。风雨是我的陪伴,辛苦是我的慰籍,批评是我的良药,时间是我的磨砺。很多人在太极途中停步,舍弃,不是因为不爱太极,而是因为太爱自己。自己疼了,是理由。自己伤了,是理由。自己不会,是理由。最主要的是,你在意的是别人对你的羡慕或鄙夷,你的太极的已经不是学习。只是在给别人看你的付出和努力,只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表扬和鼓励。你需要的是别人的补给,所以其实是你对太极的渴望和爱已经动摇或消失,越是往后你的阻力越大,之前有多努力,之后就有多无力。只因你太在意自己。此其一。其二,因为太在意自己,所以就会太自信,有时过于自信,就是自以为是。你有多么的自以为是,你再往前进取的阻力就有多大。太极无止境,她和你隔的是天涯海角的距离。而你如果有极,要如何去找到你的太极。这时你还记得你的初心吗?如果还记得初心,那就放过自己,坚持到底,不在意得失过去,不在意前路曲折。在太极的路上,只是想着天涯尽处的太极,既有向着目标的努力,也有走在路上的享受和遐意,因为和你同行的还有太极。第三境界其实是无极。当你依然用力的向着太极,衣带渐宽终不悔时,蓦然回首,发现奔向太极的你早已不是原来的你。你看到了你的沉心静气,你看到了你的柔韧有力,你看到了你的宽和随意,也当然看到了你的所有努力。虽然天涯尽处的太极距离我们依然遥远,但是我们却已经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习练太极也就
189是你追寻太极的旅程,是那个你一直进步的过程,而不是那最终的结果,最终的圆满,因为你已知道太极无止境。无极太极即是太极无涯。当你独上高楼,衣带渐宽时,你是在望尽天涯路,因为天涯尽处是你追寻的太极的圆满。而只有到此时你才知道太极无涯。太极无时不圆满,太极永远无圆满。她绝不是简单的学会了招式套路,也不仅仅是你的动作达到了一定的标准,还不仅仅是运动的协调和流畅,她是你从身体到意志的磨练,没有尽头只有进步,她不在天涯而在身边。当你沉浸在太极的世界里,努力向前,苦苦寻觅其中的奥秘之时,你是否明白,你朝思暮想,倾注所有的挚爱其实从未与你远离。她时刻伴在你的左右。当你在太极之路上风雨兼程、不断探寻的时候,她就在你的身边,不离不弃,深情地注视着你,感知你的付出,感受你的执着,感动于你的无悔。也许冥冥之中,早就注定了你与太极的缘分。这份缘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纯粹。太极一路与你同行,不知不觉,润物无声。正所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正如我的恩师仉献辉老师所说:“太极注重的是过程,不是结果”。所以对于太极重要的不仅仅是向前看,向远望,向高处研磨。也许,当你放下自己,不急功近利;当你放下所有,不一意孤行。当你真正了解太极的学无止境,感悟无极,你或许才真正享受太极带给你的静心与禅意。此太极第三境,前路已无涯,此生终无悔,于无中生有,至极尽处有为------无极。当西风凋零了碧树的秋意,却是你高楼上望天涯的春起。当衣带渐宽突显了憔悴,却是你无悔坚持的真意。你当你经历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艰难曲
190折以后,太极自会让你体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欣喜。别忘了,灯火阑珊处的她,一直在默默地为你守候,陪你前进,等你回首。远望风驰云淡,回首峰回路转。感悟太极悠然,前行一生相伴。太极散手要旨
传统杨氏太极拳班侯直系 传统杨氏太极拳班侯直系
传统杨氏太极拳班侯直系 微信号 taijiyunshui
一、太极散手切入的方式俗话讲“先下手为强”,这句话表明先动手有利于打击对方。但太极散手讲究后发制人,这似乎与常理相悖,实际上太极散手要求的是后发先至。太极散手采取“后发制人”的方式与人较量。古谱讲:“求势争来脉。”要取得有利的形势,须先知道对方的意图,待其先出手暴露意图时,我再“有的放矢”,这样做,虽然我后动手,却取得了主动权。因此,太极散手求势之道,始于双方在“打击射程”之外的对峙,进入比拼之前我已全神贯注,以静待动,沉着应战。此时我全身内气运转,含机待发,身形架势根据对方动作变化进行相应调整,等待对方向我进攻。对方上步进身,不管其速度多快都有个时间差。当对方脚要落步时,我已判断准确,计算好量;对方脚刚挨地,我已步随身进,踩到我顺彼背的位置;对方站定出招,我已格闪进身使其打空,趁机运用恰当的招式将彼发出。如果对方能化解我的还击,双方则进入短兵相接阶段。
191只有敢于把对手放进来近身较量,太极推手才有用武之地。
二、太极散手的近身实战 1.太极运劲的方式太极拳将千变万化的招式归纳为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劲法,进、退、左顾、右盼、中定五种步法,及阴阳变化之术,再将这些内容融入到太极运行方式中。只有懂劲法,知阴阳之理,虚实变化得当,过招时才能运用自如。为了便于说明太极劲法的相生相克,特将四正推手 的关系抽象为:捆生捋、捋生按、按生挤、挤生掤,掤克按、捋克掤、挤克捋、按克挤。用劲法赢人,可无招胜有招,实为劲中含招。太极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每一式都需全身各部的运行及配合,欲左先右,欲前先后,相互依托,整体为用。形随劲动,而不是用力出形,这是太极运劲与直接用外力的不同之处。太极拳的神韵在于内功,内功源于内劲的运用,内劲依靠内气通过太极运行方式实现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气到劲到。太极运动遵循人体结构运转规律,在意识作用下以丹田运劲,腰带动身体进行螺旋运动,腰向右转带动右腿至脚掌用劲顺时针碾地螺旋缠转向上经胯传导至左腿,促左腿逆时针螺旋缠转,使身体重心沿“~”轨迹从右向左移动,右腿渐渐变虚,左腿渐渐变实。双腿在这种互逆向运转中使身体向右螺旋转动,带动身体右侧向后转,右臂掌逆缠画弧,同时身左侧向前转,左臂掌顺缠画弧。“往复要有折叠,进退要有转换”,当重心移到左腿后,左腿至左脚掌再用劲逆时针碼地缠转螺旋向上经胯促右腿顺时针螺旋缠转,使身体变成左螺旋,重心沿“~”轨迹从左向右返回,左腿渐渐变虚,右腿渐渐变实,身转左螺旋,带
192动身左侧向后转,左臂掌变逆缠画弧,同时身右侧向前转,右臂掌变顺缠画弧。在这个运行过程中,身体在双脚之间运行了一个反“~”与一个正“~”轨迹,连接成一个“∞”路线,同时,身体在双腿逆向运转中进行了左右螺旋交替转动,双臂掌各自画了一个顺逆缠连接的螺旋圆弧,这样形成了在腰带领下的全身螺旋缠绕。劲由根节率领梢节运行,可做到全身松而不懈,自行调整中正,抱撑八面。做杨式太极拳的 “云手”定步动作,可体验这个运劲感觉。身体重心沿“∞”路线运行,内气在足、腿、胯及身体各部松开协调配合下,依序节节贯穿,连绵不断循环运行,形成整劲。“∞”符号只是太极拳的内在运行规律示意图,并非太极拳的每一式都刻意按照这样一个模式去运作。掌握了太极拳的运劲方法,在散手搏击中就能随心所欲,心意一动劲就进行虚实变化,身体处处可化、处处可打。这种“∞”运行是立体的、全方位的,有时甚至是无形的,其角度及弧形大小随太极拳动作而变化。这种运行方式在体内出现互相对称的反向劲,客观上起到了自行调整身体平衡的作用,在与人交手时保证了身体的中正稳定。太极不是定向转动,身体随着“∞”路线往复运动中螺旋转动变换方向,左右螺旋的螺旋劲都是向身后侧转、向下旋。“折叠”绕回前时,螺旋劲向上进。这种太极劲受到外力时,在身臂配合下可左右逢源,将来力带向对我用力一侧之外,客观上有助于我螺旋劲脚碾转于地,加强了脚底生根,使身体稳定。返回前时,如千斤顶,劲源源不断将对方推仰,使其足根拔起。另外,太极“∞”往复运行方式产生的来回劲,可迅速、
193灵活地变化运转方向,在近身纠缠中可顺对手用力方向随时将他放出。太极散手以防、化为先,化中能打,变劲极快,除了需要运劲连贯外,还必须虚实转换灵活,因此既不允许两腿平均用力支承身体的“双重”出 现,又要避免采用虚实分家、棱角分明的弓箭步,要求屈膝圆裆、松腰落胯,实腿不可全然站煞,虚腿不可完全没劲,全身要能够松、整、圆、活地运动。有很多太极拳习练者,打拳套路娴熟,也掌握了各式的攻防含义,但实战应用时就不灵验,主要原因是没有把太极招法与全身运劲的方式联系起来,当打拳与运劲脱节,肢体各自为阵用力出招换式动作中断时,往往使对方有隙可乘。太极拳的行步是“∞”运劲方式的延伸,须上下相随,手、眼、身法、步相合。对方身正力整对抗时,我进不去身,须先化开对方攻击后再向前伸出虚步试探,如可进再随重心移动前腿由虚变实,全身在连绵劲作用下,针对彼力情况变化进身的速度。这种方法运的是长劲,发到对方身上可随意念放远,具有穿透力。如果进身被挡需化,我仍以太极运行方式回旋有余地。如果对抗时看到机会,不运劲就一步到位、抢手就打,这样做用的是身体的局部力,一旦打空往往会成为被打的靶子。这如同电钻要在动力源的旋转及推进中才能打孔,停顿状态则无切削功能。太极散手配合身法,以弧形上步取势。若得机,抢步直进,劲到即发。若对方败退,我可连续上步,连绊带别,身手相加,不给对方调整的机会,直至取胜。“有进就有退”,如果对方吃上我实处用力推搡,我坚持不顶的原则,精神放松,身体不紧张,前面掤住来力,保持全身内劲运行柔韧的整
194架不 散,对方就无法推实,就不能把我发出。我借彼推力,后腿弧形退步转身让空对方直力,并趁机打横劲使彼失稳。这样以逸待劳,消耗了对方体力,待对方长时间连续用力攻击能力减弱时,我再适时反击。2.太极的发劲只有掌握了运劲的方法,能够运劲,才有劲可发,否则发劲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与对方肢体接触中,“用意不用力”,只有这样才容易感觉到对方力的变化,这是太极“听力”灵敏的原因。当对方右拳打来,我以右腕侧接彼力,在彼前臂上顺其力滚动产生摩擦力,使双方接触部位相“黏”,我前节掤住来力,后节松开,把感应到的彼力和我身体运行连通起来,他有来龙,我有去脉,平时盘架练就的“意不断、劲不断”的功夫有了用场,使身形、步法随彼力进退不丢不顶。“从人则活,随己则滞”,用力会造成肌体紧张,内气运行受阻,运转呆滞,不对彼用力则身形灵活。太极不用力不是没劲儿。彼用力时,我相对用劲调整身中正,保证稳定运行。我不用力,体力消耗小,耐力强,运劲快。我重心沿“~”轨迹运行移向左侧,随着吸气以身臂化开来力,收拢身形 5内气聚至中丹田完成蓄劲,取得机势后,随着呼气内气沉至下丹田,腰胯带动左腿向左后抖转骤停,产生的转动惯量使身劲沿“~”弧的切线方向从左向右放出,形成身向后坐、劲向前发的对开的二争力,使我身向左后转与右臂掌向右旋拧成一股整劲,在加速度作用下动量倍增,产生强大的爆发力经右掌发出,直贯着力点。太极柔化走圆,刚发出直,发时出断劲,须劲断意不断,为“补手”或连接下一动作准备。只有在彼成背势时发劲,我才无忧患。没有把握
195不发,一发必中。太极“曲中求直,蓄而后发”的原理,类似子弹被击发后,炸药产生的能量使弹头沿着枪膛的来复线旋转运行后从枪口直线射出,子弹在螺旋的弹道中前进受到挤压,能量受阻而积蓄增大,突然释放会产生很强的杀伤力。子弹的杀伤力是机械的功能,是固定的,而太极劲是随意变化的。在太极散手中,内功与拳法是紧密一体的。没有熟练的招法,就无法格斗;没有内劲为“后盾”,拳法也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太极拳行气运劲所到的身体部位,强度和抗击打能力可得到提高。但太极拳顺其自然,避实就虚,不与对手顶力、硬碰硬,发劲是作用在对手失重部位或薄弱环节,所以顺畅,势如破竹。太极散手该出手时就出手,不可有丝毫犹豫,否则机会稍纵即逝,反被人制。太极散手落实于打,有机会就出手。对方用力打来,我用螺旋劲可轻易将其力从切线方向化开,并从接触部位钻入,以螺旋劲打向目标。不招不架就一下,“化”与“发”仅在一吸一呼之间完成,这是太极散手克敌制胜的精髓。3.太极运劲方式在散手实战中的作用太极化劲方式可以形象地比喻为用一张有韧性的炕席沿两根立柱傲“~”缠绕,我在中间向左前拽,席子往左立轴输送,作用力使右侧的席尾沿右立柱向右后转。这一过程体现了太极拳的“进中有退”、“退就是进”的道理。这种运行方式可用于太极散手的近身格斗。对方用双掌向我胸部“虎扑”,我已站成左脚在前、右脚在后的侧身步,右前臂到胸前格挡。彼右掌按我右腕背部、左掌按我右肘向我发力,企图将我右臂贴身一齐放出;我用掤劲接住来力,并不与之顶抗,仅黏住来力,肩及后部各关节
196松开,运行的内劲使身臂具有柔韧性和弹性劲,起到缓冲作用。此刻,我右腿用劲碾地,身体率先沿“~”向左前方移,使身左侧向前转时将右侧让出空当,使彼推向我支撑身体脊椎中心线的矢向力,经我松柔的右臂向右转发生偏离,这时我身体似立轴转进而右臂被彼推向身后,我右掌在内旋中缠住他右腕,在与彼相向运动中不发生对顶,进中有退,实现了动平衡,达到了以柔克刚的目的。(1)我右臂感觉到对方双掌已推空、身体前倾失重时,右掌捋彼右腕使其身向后仆出。此时,我虽然不能决定对手如何给力,但是可以通过接触部位“听力”知道他的动态,并根据他的来力调整自己的劲路,“彼不用力,我也不用力,我意在先;彼用力,我也用力,我劲在先”。当他全身力发出时,我用整劲掤住着力部位,随其力的方向转身,轻易就能将他放出。这就是太极的“力从人借,劲从己发&。把对方引进落空,导致他失重,就能“四两拨千斤”。(2)若对方“虎扑”打空后迅速回撤,我双掌仍“黏”着他右臂“随屈就伸”由于他发力后身成定架,动一处可牵扯全身。此刻我“出奇在转 关”,拧身抖转,由捋变按,双掌将全身整劲贯向彼右侧身臂,彼必然翻倒。(3)若对方“虎扑”打空,已松身后退。我左螺旋转身,左掌变为内旋托彼肘,右掌变成外旋缠紧彼右腕,“固住梢端&,顺水推舟,加速送彼回返,彼身直接进退会产生晃动使足 跟不稳。我身体沿着“~”轨迹向前移,运行中身旋转劲将彼臂身拧成一体,此刻,我左掌按击他右肘前臂外侧,其右大臂向后斜,使其身蓦然后仰。通过实践,弄懂运劲原理,练到得心应手,用时便章法清晰。
197太极劲法是灵活多变的,如他双掌扑来,见我右臂护胸便改为扑面掌,我以太极左右交替螺旋运劲之法,可左臂逆时针由下向上挑开来掌,右臂甩臂弹掌用右手背扇击彼面门。横力本来就能克竖力,再加上有连绵整劲做后援,转动的单臂可不费劲地挑开对方直进的双掌。三、太极散手的训练要联系实际太极拳平时的养身盘架要和散手实战结合起来,如此每天练功既能强身健体,又能使身体总处在“太极状态”,一旦遭到突袭,就会既有实战必有的体能,又有灵敏的反应能力。要得到正确的太极劲法,必须练基本功、练太极拳套路和太极推手,再练散手,久而久之自然能眼到手到、意到劲到。
1.太极散手的接招及还击举一典型实例。当凶犯右手反握锋利的匕首直刺过来时,没有受过训练的人会出现这几种情况的反应:(1)不知所措眼睁睁被刺上了。(2)奋力前扑,用手去夺匕首,结果受伤后失去战斗力。(3)转身就跑,被凶犯追杀。以上三种做法都很难逃脱厄运,反应慢了会被刺,还手早了也无效。要解除匕首的威胁,关键在接手的技术,必须掐准对手的“点”。面对这种情况,首先,镇定地注视匕首刺来,虽然匕首离我越近越危险,但“机会往往隐藏在危险之中”。如果我左脚在前,匕首到我身前时我迅速右转闪让,同时用右手从侧面“叼住”对方右手腕内旋用劲下压,左手上托他的右肘,二掌合力顺时针旋拧他的右臂,迫使他身前倾,我就势提右膝猛石盖他右小臂,使匕首跌落,令他小臂受到重创失去攻击能力,如此方能化险为夷。另外,还有很多技法,比如,我
198双手接住对方的右臂,借向右后缠转的反作用力将前面的左脚伸进,再随重心前移进身,由于我双手拧掀其右臂致他身前无遮拦,我提右腿用膝盖直撞对方裆部,便可一招制敌。当然,再好的功夫徒手对付手持凶器的歹徒也处于劣势,如果时间允许应尽量采取有效的处置措施,没有必要冒空手夺白刃之险。2.太极散手的擒拿与发放太极散手的拿法不同于传统武术的抓筋拿脉,而是利用肢体在全身运动中缠裹、别挡对方的肢体的方式实施控制,再进行定向打击或使其失重后发放。太极散手“发前有一拿”,指将对手拿至“背势”,再顺劲发放,如此则干脆利落,毫无悬念。比如,我右手缠紧行凶歹徒的手腕,左掌上托其肘尖成为“支点”,成倒剪臂时成为“杠杆”,彼若用力挣扎手臂就会僵挺,此时我全身抖转发劲,彼臂即刻分筋错骨。这与传统擒拿术有异曲同工之妙。至于反擒拿,当彼双手拧我一臂时,我若完全松懈就会被他一拧到底而无法解脱。我应该身臂掤劲不丢,随彼力转身移步,全身随被拧臂保持整劲不丢跟随而动,前后呼应,上下相随,不给背势,彼就无法控制住我。此时他想脱手打,我则在运行中身正、劲整,彼手一松,我就能先打中他。由于对方擒拿用力时身体各部就会形成固定,双臂的旋转幅度肯定没有我全身转动的幅度大,我有过之而无不及,在随彼转中自然解脱,就势反缠拿彼手或化开即打。这就类似拧毛巾,如果松开一头,另一头永远拧不紧。可见,当对方双手拧我一臂时,我只用臂力抵抗不但无效,反而被己自锁。由此证明,我能化解擒拿,并不是局部被拿部位用力,而是全身整劲运用的结果。3.太极散手要
199扬长避短太极散手要“以己之长克彼之短”,使对方无法施展自己的特长。对方擅长拳击,等他一出拳,我化开即进,黏臂缠身,使他无法出拳,我借其挣力让他失重再放倒他。对于摔跤手,他一抓把,我立即摘打,不给他摔的机会。临场出现踢、打、 摔、拿各种打法,不是仅靠纸上谈兵就能解决的,对于突如其来的各种打击必须有下意识反应,随析应变,如果到临场才考虑怎么打,就会挨打了。理论能够指明方向,使习练者少走弯路。只有在明厅指导下,经过长期实践、体悟,才能增长克敌制胜的本领。坦然面对对方,放开胆量,太极散手就可发挥得出神入化、淋漓尽致。四、太极散手的实战应用现以实例说明太极散手的应用。作为天津市公安局的特聘教官,我清楚地记得 20 多年前发生的一 件事。那是仲夏的一个夜间,我在派出所工作后刚睡着,被民警小何叫醒,我看了一下表,已过半夜 12 点。他急促地说:“顾伯,外面打起来了,我们弄不了,快来一下。”原来有一个人酒喝多了和家里人闹纠纷,要动菜刀。接到报警,派出所去了两个人,被他撞开还在那儿骂大街。我到值班室时人已带来,在派出所门口不肯进来。我走到门外看到 这个人30 岁左右,长得很结实。我走到跟前刚要劝说,他一个直拳向我脸上捣来,我一闪身,拳从我上嘴唇擦过。我下意识地后脚退了一步,耳边听到连续两下挂着风的拳声,我迅速抬起前脚向他胸部 蹬挡,并没有发力,只想不让他的拳打到我。可是我脚刚要落地,他又伸拳向我打来,我立即再将脚提起,刚抬腿就踹到他前扑的小腹上,他上身向前领斜,我脚一撤,他一个跟头倒地,就势一卷身非芎利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8:00)
销售电话:020-
售后:020-
除特别注明外,作品版权归上传方所有和负责。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做出处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十二式太极拳慢动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