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在三国时期蜀国地盘是谁的地盘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最近浏览论坛:
关注/收藏的论坛:
全部论坛:
马鞍山主版
【科普】芜湖在三国时期的历史地位,黑芜湖得学好历史再说~!
查看: 10563|回复: 119
实际上,截止目前,我看到的安徽省比较早建县的是宣城,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前一年,建县爰陵县。而爰陵邑在更早的出土文献中即有发现。
Melody SP3
我算那根葱,谢谢
width:100%">
Re:回 57楼(江南道巡抚大使) 的帖子
引用第58楼ah1-09-21 13:54发表的 回 57楼(江南道巡抚大使) 的帖子 :
请把治改为镇,
 亮欲遁逃山海,自暨阳东出。诏有司录夺舟船。亮乃求外镇自效,出为持节、都督豫州扬州之江西宣城诸军事、平西将军、假节、豫州刺史,领宣城内史。亮遂受命,镇芜湖。
陶侃薨,迁亮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领江、荆、豫三州刺史,进号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假节。亮固让开府,乃迁镇武昌。
按你的理解武昌是不是江、荆、豫、益、梁、雍六州治所?
没错&&原文应该是镇&&你举的例子和下面例子相似:
《晋书*帝纪第六》:东晋咸和五年(321年),“甲戌,以尚书戴若思为征西将军、都督司兗豫并冀雍六州诸军事、司州刺史,镇合肥。”
这里都督六州军事是庾亮的一个职权,而不是职位,而三州刺史才是实职,也就是说庾亮是三州的刺史长官,而庾亮在武昌设治镇守三州。也就是说武昌不是六州治所,而是三州治所,当然了这在和平年代是不大可能的事情,但在乱世一个重臣(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假节)兼任三州刺史也是很正常的。
我的例子里也很显然,命戴若思为司州刺史,治于合肥。
你要抠字眼我也没办法,第一个地区的行政长官的办公地如果不是治所还能是什么?
你说镇不是治,那也随你了~
width:100%">
引用第59楼水阳江人于 13:55发表的&&:
商汤都亳确实有不同的解释,不过你所断言亳州没有做过都城也是太武断了。
夏时期 亳州属豫州,曾是帝喾(高新氏)的国邑。
三国时期 魏皇初2年封谯郡为陪都,与许昌、长安、洛阳、邺城并称五都。
元至正时期 刘福通拥韩林儿在亳州称帝,建立宋政权,以亳州为国都,至此亳州正式成为三朝古都。&&1、国邑所在和都城是两码事;
2、你说的是那个元代起义军的建都,我个人意见不算都城,因为这样都算的话,中国都城也太多了,别的不说五代十国隋末唐初有多少小国啊,更何况不过十年的历程而已;
3、陪都我个人也觉得不能算国都,大部分的陪都都只是行宫所在,而没有治政之经历。
width:100%">
引用第60楼水阳江人于 13:56发表的&&:
实际上,截止目前,我看到的安徽省比较早建县的是宣城,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前一年,建县爰陵县。而爰陵邑在更早的出土文献中即有发现。 这个鸠兹邑的存在时间应该早于爰陵邑,这个可以参考谭其骧的著作。
width:100%">
通篇 除了几个芜湖人在YY自娱自乐之外 没有人把楼主YY的当回事
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http://www.anhui365.net/attachment/photo/Mon_44c55e3e3888119.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
width:100%">
引用第62楼江南道巡抚大使于 14:26发表的&&:
1、国邑所在和都城是两码事;
2、你说的是那个元代起义军的建都,我个人意见不算都城,因为这样都算的话,中国都城也太多了,别的不说五代十国隋末唐初有多少小国啊,更何况不过十年的历程而已;
3、陪都我个人也觉得不能算国都,大部分的陪都都只是行宫所在,而没有治政之经历。 你算算南京的六朝古都都是哪六国嘛
Melody SP3
我算那根葱,谢谢
width:100%">
当涂大事记(东周-1989年)
  灵王三年(前569)春,楚子重伐吴,克鸠兹(今芜湖市东),至于衡山(今当涂横山)。
  景王二十年(前525)冬,吴公子光率师伐楚,战于长岸(长江东梁山至翠螺山段),大败。楚获吴王乘舟“艅蝗”。
  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丹阳县(治今丹阳镇),属会稽郡。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冬,秦始皇南巡,由云梦(今湖北省境内)沿江东下,渡牛渚(即采石矶),途经丹阳(丹阳镇)去钱塘(今杭州)。
  惠帝五年(前190)夏,大旱,江水少,溪谷绝。
  延光元年(122)八月,丹阳山崩47处。
  兴平二年(195),袁术部将孙策自历阳(今和县)渡江,攻占扬州剌史刘繇的牛渚营,转而北攻秣稜(今江宁秣稜关)。刘繇遣将樊能、于麋袭夺牛渚,被孙策击败。自是孙氏尽据江东。
  三国·吴
  黄武元年(222),筑姑孰城,是为县城创建之始。
  赤乌二年(239),县城筑城隍庙,是为全国最早的城隍庙。   赤乌四年(241)正月,大雪,平地三尺,鸟兽多冻死。
  太元元年(251)八月,大风,江海涌溢,平地水深八尺,山陵松柏全拔。
  永安三年(260),丹阳都尉严密筑丹阳湖田,作浦里塘,是为大官圩围垦之始。
  泰始八年(272)八月,地震。九年正月、十年十二月均地震。
  太康二年(281),析丹阳县地置丹阳县、于湖县(今县城东南38里处),属丹阳郡。
  永嘉元年(307)二月,扬州剌史刘机出兵历阳,讨伐陈敏。陈遣其弟陈宏屯兵牛渚相拒,陈敏兵败,于江东被擒。
  永嘉三年(309)夏,大旱,江竭可涉。
  永昌元年(322)夏,旱,川谷俱竭。
  太宁元年(323)四月,大将军王敦移镇姑孰,自领扬州牧。
  太宁二年(324),王敦欲举兵叛,事为明帝司马绍侦悉,遂微服乘马至于湖, 密探王敦营垒。
  咸和二年(327)十二月,中书令庾亮遣左将军司马流率军驻慈湖,以拒叛将历阳太守苏峻。苏峻遣将韩晃袭慈湖,司马流败死。
  咸和四年(329),于今南陵一带侨置当涂县。
  永和元年(345),徙南豫州治牛渚。
  永和三年(347),安西将军谢尚出镇牛渚,筑牛渚城,又称谢公城。
  兴宁二年(364),大司马桓温移镇姑孰,重修城垣,并于帅府前建子城。
  太和四年(369),桓温于姑孰率步骑五万,北伐前燕。
  太和六年(371)六月,大水,稻稼荡没。
  宁康元年(373)七月,桓温卒,以其弟桓冲为中军将军,镇姑孰,任扬、豫二州刺史。南豫州移治姑孰。
  义熙六年(410)五月,豫州都督刘毅自姑孰率舟师二万与卢循战于桑落州,刘毅兵败。
  南北朝
  宋元嘉十二年(435),大水,邑里乘船。
  宋孝建元年(454)二月,江州刺史臧质拥南郡王刘义宣反,率军进攻建康。孝武帝遣抚军将军柳元景屯兵采石、南豫州刺史王玄谋于梁山江岸筑偃月城,据险扼守。四月,两军战于梁山,刘义宣兵溃,宋军追斩臧质。
  宋大明七年(463)十月,孝武帝刘骏校猎姑孰,于黄山建行宫。
  梁天监元年(502),大旱,斗米值五千,人多饿死。
  梁太清二年(548)十月,临贺王萧正德叛,引侯景军八千自历阳渡江攻占采石,遂袭姑孰,南津校尉江子一败走建康。
  梁承圣元年(552),王僧辩率军击侯景。侯景命中军侯子鉴据姑孰以拒西师,两军合战中江,子鉴大败,仅以身免。
  隋开皇九年(589)正月一日,庐州总管韩擒虎率精兵五百自横江浦夜渡长江,拔采石、姑孰。
  是年,并襄垣、于湖、繁昌、西乡四县,更置当涂县,徙治姑孰,属蒋州。
  大业十三年(617),大旱,水绝无鱼。
width:100%">
引用第65楼水阳江人于 15:22发表的&&:
你算算南京的六朝古都都是哪六国嘛 南京的六朝古都的称号当然来自南北朝,当时南方的割据势力都是定都南京,其领袖都是世家大族,至少都统辖数省之地,这和那个元代起义军一个地方小军阀相提并论是不是有点不搭嘎~
width:100%">
引用第66楼xhdmac于 15:31发表的&&:
当涂大事记(东周-1989年)
  灵王三年(前569)春,楚子重伐吴,克鸠兹(今芜湖市东),至于衡山(今当涂横山)。
....... 百度党& & 说重点
贴一大片谁知道你说什么
width:100%">
回 68楼(江南道巡抚大使) 的帖子
width:100%">
引用第63楼江南道巡抚大使于 14:27发表的&&:
这个鸠兹邑的存在时间应该早于爰陵邑,这个可以参考谭其骧的著作。 1 我说的是建县,你说的是建邑,实际上,邑很小的,上古时代安徽比较大的城市应该都是靠河南的,比如亳州,比如楚国后期的都城寿县等。
2 实际上你并不知道爰陵邑是什么时候建的,当然,如果你有历史资料,愿闻其详,包括南陵县弋江镇的宣邑,应该也很早,但是建邑并说明不了什么,考古发现的古代土墙其实只有几百米,而这样的邑太多了。上次安庆不是考古发现了古城墙,叫什么孙村的?
Melody SP3
我算那根葱,谢谢
width:100%">
引用第67楼江南道巡抚大使于 15:34发表的&&:
南京的六朝古都的称号当然来自南北朝,当时南方的割据势力都是定都南京,其领袖都是世家大族,至少都统辖数省之地,这和那个元代起义军一个地方小军阀相提并论是不是有点不搭嘎~ 宋齐梁陈这样的国家也很不靠谱吧?
Melody SP3
我算那根葱,谢谢
width:100%">
梁朝在汉民族的文化史上的重要程度,无论如何评价都不为过。。。。
width:100%">
引用第72楼endospore于 16:05发表的&&:
梁朝在汉民族的文化史上的重要程度,无论如何评价都不为过。。。。 是指佛教文化吗?其实北魏也礼佛的
Melody SP3
我算那根葱,谢谢
width:100%">
引用第70楼水阳江人于 15:55发表的&&:
1 我说的是建县,你说的是建邑,实际上,邑很小的,上古时代安徽比较大的城市应该都是靠河南的,比如亳州,比如楚国后期的都城寿县等。
2 实际上你并不知道爰陵邑是什么时候建的,当然,如果你有历史资料,愿闻其详,包括南陵县弋江镇的宣邑,应该也很早,但是建邑并说明不了什么,考古发现的古代土墙其实只有几百米,而这样的邑太多了。上次安庆不是考古发现了古城墙,叫什么孙村的?
1、赞同,当时沿江文明没有沿河文明发达。
2、爰陵邑应建于战国时期,太早的文献记载没有,这个是谭其骧的历史地理图册中标注了的。
3、建邑是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但是古代特别夏商周时期的几百米的城墙应该就不小了,那时候人口少。关键是鸠兹邑之称前的鸠兹国、楚王城。
不是说现在考古界都在忙着发掘考证,神秘的吴国都城在哪呢?
width:100%">
安徽三六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三国时期东吴的地盘主要包括哪些?_百度知道
三国时期东吴的地盘主要包括哪些?
即是现在的哪些省份?
提问者采纳
222年。由于河海交通的需要。江南运河云阳至京口(今江苏丹阳至镇 江)一段流经山间、无锡一带)最大,劳动力增多。丝织业开始在江南兴起。长江两岸地区都设有屯田区。孙吴诸将以私兵随孙氏征战,孙权就是吴大帝、镇江,孙权称王,南通南海诸国,为三吴至建业的便捷水道。经济的发展,但织造技术还不高。道教在南方民间继续流传。历代陆续修成的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在孙吴时发挥了通航效益,即今台湾省,海船经常北航辽东,不便通航,孙吴时江南州郡大为增加。史称孙吴或东吴,孙权及其兄孙策借江淮军阀袁术的兵力进入江南、张那样的占有大量土地和童仆,并且自立。孙权,促进了攻江南文化的提高,山越出居平地。佛教开始在江南传播,造船业很兴旺,出现了一批知名的经学家和文史之士。他们在建康译经传法。孙权统治时,因而逐渐形成吴国武将世袭领兵的制度,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所以蜀锦成为重要的输入物资,西晋军队攻破东吴、康泰泛海至林邑(在今越南南部)、朱。首都开始建于吴(今苏州)吴国(222年~280年)是3世纪时孙权建立的政权。会稽郡农业生产比较发达。280年,使秦淮河和江南运河联通,吴国建立,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达建业,其父孙坚被荆州军阀刘表所杀、扶南(在今柬埔寨境)诸国,其中毗陵屯田区(今江苏常州,同海外诸国联系也大为密切。同时、陆,吴国使臣朱应,229年孙权称帝。孙吴对江南开发卓有贡献、韦昭。云阳以西开辟破冈渎。黄龙二年(230)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世居高位的大族,世居天竺的西域僧康僧会稍晚从交趾北上,功臣往往拥有多至于数县的俸邑,定都建业,江东经济有显著发展、陆绩,居士支谦从洛阳南来。他们和世袭领兵的武将同是孙吴政权的主要支柱。北人南来,如虞翻,江南也出现了象吴郡的顾,与外界交往的增加,吴未得到修整,后来孙权筑石头城建业(今南京),青瓷业也在东汉釉陶制造基础上走向成熟,吴国灭亡,影响颇大,孙吴屡以国家佃客赐给功臣,而且各有门风。铜铁冶铸继承东汉规模而有发展规律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三国时期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转载]黄盖墓--芜湖三国时期名人墓之现状
芜湖三国时期名人墓,说有周瑜墓、小乔墓、黄盖墓等三处。小乔墓,传在南陵县县城一公园内但如今无迹可寻。周瑜墓,在市区。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因新建居民小区,原址无存。又传芜湖繁昌县东漳河西有一处地名为周墓墩,不禁会让人浮想联翩。而就在周墓墩的东侧,隔着漳河东岸,有一渡口名黄墓渡,其东首二百米处有一土墩名黄盖墓。此墓地称黄盖墓,佐证如下:
1、史书记载&
《江南通志·卷四十一舆地志·坛庙》记载:“将军黄盖墓,在繁昌县十八都近,墓号黄墓渡。”
《大清一统志》中,只列了一处黄盖墓,即在南陵。
《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太平府·陵墓》记载:“黄盖墓:在繁昌县西南四十里,有渡曰黄墓渡。”
《民国南陵县志·卷七舆地》记载:“丹阳都尉、偏将军黄盖墓:在下北乡黄墓渡东,邑人岁祀黄将军于此。康熙辛丑,知县宋廷佐修其兆域,为文立石以表之。相传其子孙今更王姓。”
《道光繁昌县志·卷二舆地志茔墓》记载:“吴将军黄盖墓:不详其处。焕(指张星焕)按,旧志载,十八都有渡名黄墓渡。渡非墓也,渡以墓名,斯墓以渡存矣。”
2、名人撰文
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宋廷佐知南陵,重修墓,并将墓地内的附设装置加以修整,撰记立碑于墓前。
说此墓是葬衣冠也好,埋骨骸也罢,但不可更变的是这些历史记载及其当地人们于黄盖结下的情结。
正是:黄公汉末振风云,墓落王墩少考文。渡上人人钟越水,情思澹澹锁忠魂。&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谁的地盘大 的文章

 

随机推荐